第一篇:浅谈中学生阅读经典的重要性
中学生应打好“精神的底子”
——浅谈中学生经典阅读的重要性
罗旭
培根说:“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采,足以长才。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句话充分强调了阅读的重要性。
走进中学校园,走进课堂,也能看到不少学生抱着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的书看得津津有味却又遮遮掩掩,不过,这些学生与所谓的文学青年已经相去甚远。他们阅读只是为了调节一下枯燥乏味的学习生活,或者满足某些好奇的心理,或者打发无聊的时间。他们的书单里青春小说、玄幻系列、言情武侠等占了绝大部分。又或者有些学生的的确确是在认真阅读,但在一些家长甚至部分老师的引导下,他们会简单地认为阅读对于提高学生中考、高考作文水平大有裨益,他们可以从中获取临场作文的秘诀。还有一些学生甚至不知阅读为何物。
有人对当前的中学生的阅读情况作过调查。中学生最喜欢阅读的报刊图书类别情况是:初中阶段,童话9%,武侠类18%,故事类14%,名家小说15%,名家散文12%,诗歌5%,网络作品31%,体育类6%。高中阶段,武侠类14%,军事类16%,名家小说19%,名家散文5%,诗歌3%,网络作品23%,体育类12%。(对于同选两项的同学均没有计入)从具体情况来看(近600名学生中),读过古典四大名著中任意一部的只有44人,读过其中两部的只有32人,读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有43人,读过《围城》的有22人,读过《雷雨》的有40人,读过《儒林外史》的有18人,读过《家》的有13人,读过《简爱》的有9人,读过《茶花女》的有8人,读过《呼啸山庄》的有8人,读过《复活》的有3人等,另外,还有少数同学读过了《飘》、《红与黑》《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以及鲁迅小说、朱自清散文、张爱玲散文等。
从统计数据看,目前中小学生阅读中明显存在着远离经典的现象,他们把更多的阅读兴趣放在了网络阅读和娱乐阅读上了。这种现象当引起我们基础教育工作者的重视和反思。那么我们中学生该读什么样的书,该怎样读书才能增长才智、培养气质并作用于社会呢?
“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对我们每一个人,尤其是青少年来说,只有读经典名著,从经典中接受文化熏陶,培养精神气质,才能突显阅读的质量与使命。朱光潜曾说:“书是读不尽的,就算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须慎加选择。”如此,选择经典当然不会有错。作为学生,作为青少年,要提高文化素养,就一定要阅读名著,而且要读世界公认的经典名著。所以,阅读应该朝着经典阅读的方向发展。
那么何为“经典”?“经典”一词起初在拉丁文里是指“第一流的”,特别是指古希腊、古罗马文学艺术典范。后来人们也用它代表一种风格,一个历史时代,一代开创规范的文化成就。博尔赫斯说:“经典是一个民族或几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定阅读的书籍,是世世代代的出于不同的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总之,经典,就是具有持久价值的文化传统及其代表作品。经典的价值首先体现在它是人类文化,特别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华,它凝聚着一个时代的各种文化成果和现实生活价值,成为时代生活的写照。由于这个缘故,但凡经典之作,无论是理论的抑或文艺的,总是历经了时代的考验,为历史所首肯的成果。它们的产生可能很久远,它们的产地可能远离我们本国,它们的内容可能通俗易懂或深奥难解,但它们绝不平庸浅薄,也绝不会辜负任何人的潜心研读。
然而,眼下青年人,尤其是中学生,阅读经典名著的兴趣并不那么浓厚。时代的间隔较远,对经典名著缺乏相当的认识与了解,应该是主要原因。此外,当今文化信息来源的多渠道且快捷,还有那些“文化快餐”的冲击,不能不说是重要的原因。再有中学生课业负担重,没有太多的时间用于阅读课外读物,家长急功近利的期望值等等原因。对此,我们语文老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培养和提高其阅读经典的能力。
要让中学生回归经典阅读首先要让中学生明白哪些是经典著作以及阅读经典名著的意义。这里所说的经典是一般意义上的说法,即中国文化典籍、古典文学、西方文学名著等等。首先,经典作品大多具有历史内容的概括性和预见性,读者可以见微知著,举一反三。比如我们读但丁的《神曲》,不仅可以了解到诗人生活时期欧洲的思想风貌,而且可以感受到但丁之前欧洲的变迁和但丁之后欧洲的前途。其次,重读经典,对解决现实问题具有取法捷径的意义,达到古为今用的目的,似远实近。再次,被列为经典的作家作品,大多充满真知和智慧。因此,经常品读经典,耳濡目染,对于一个人的文化素养和品格修养,都大有裨益。最后,学习经典是继承人类历史上最重要文化成就的必由之路。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著专文倡导阅读经典,他认为经典就是人们最好的学习范本,最丰盛的精神源泉,最神奇的人生辅佐。要让学生认识到科技知识、文化知识的创新能力的培养,决不是离开历史文化知识特别是优秀传统文化,仅靠数理化、外语等学科的教学就可以完成的。
其次就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课外阅读是学生自由的阅读,教师不能越俎代庖,随意指定,硬性摊派,强求统一,而应尊重和珍视学生的阅读心理和阅读个性,在给学生做好课外阅读材料推荐和指导的基础上,要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决定阅读书册。教师要以宽容的态度让学生自由的选择自己喜爱的阅读的材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权利,充分发展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去享受无拘无束的阅读兴趣。所以,青少年读文学经典名著,可从兴趣出发,先拣一本自己感兴趣的,抱着平和的心态,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可以不必顾及前人所设定的“主题思想”之类,更不必被那些浩繁的研究所吓退。读书是个人的事,只要自己读得酣畅,觉得心灵受到净化,就自然会有功效;只要能渐渐地懂得了鉴赏,懂得对艺术、对人、对生活鉴赏,那么也自然会有自己的追求,这就是最大的功效。这时你就已走上了经典名著阅读之路了。这是那些“文化快餐”所办不到的。那些来自网上、屏幕的光怪陆离的使人眼花缭乱的东西,尽管能使人愉悦一时,但终因缺乏内涵,少品位,难说会给人带来多少实际的帮助。
同时要让中学生回归经典阅读必须循序渐进。经典的阅读毕竟是一种高层次、纵深度的文化阅读。对于他们来说,经典的深度阅读无异于一次精神的“万里长征”。如果没有较高的文学素养、较深的文化积淀,必然会被排斥在经典的大门之外。有些书,是需要用一辈子来读的,有了生活经历、情感积累,往往才能感同身受,才能读懂其中的刻骨之爱和切肤之痛。陈寅恪先生认为做学问必须具备“了解之同情”,品读文学经典亦是如此。可是,我们的中学生只是刚刚在文学阅读的道路上蹒跚学步,一下子让他们置身于高山深壑,势必会使他们望而却步。所以我们老师要适时地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列经典书目,循序渐进。进行课 2 内外内容链接,逐步扩展阅读范围,引领学生真正实现文学经典阅读。譬如,学鲁迅的《阿Q正传》节选第七、八章,再看《阿Q正传》全篇、再看看《狂人日记》、《孔乙己》等等;学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再看看《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等等;学巴尔扎克的《守财奴》,再看看《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乃至“法国社会的百科书”——《人间喜剧》„„走进名著的世界,从《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为理想和事业英勇献身的保尔,到《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坚强执著的海伦,从《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里不甘屈辱,不断追求的阿廖沙,到《名人传》里贝多芬和米开朗琪罗伟大而光辉的一生„„让学生感受无数个血肉丰满的人物,感觉生命的河流逐渐变深,变清,变静,从内心认同好书是人生的一种滋养。
这里还应当特别提醒的是,现在是个读图的时代,是个声色影泛滥的时代,所以即使看由名著改编的电视剧还是远远不够的,一定得教学生读原著。看电视剧属于“被动接受”,读书是对语言文字的真切感受,二者所产生的功效大不相同。如读小说《红楼梦》,那大观园是曹雪芹用文字语言描述出来的,需要读者调动自身的审美想象在头脑中完成大观园的具像。这种审美想象能力完成的空间联想是人们的一种宝贵的思维智能。这是一种积极的再现过程,需要联想、想象,需要心灵体验,需要集中精力,这就得进入心气平和的状态,就像听古典音乐一样,沉浸在宁静、和谐的状态之中。这就能让我们暂时远离“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庸常,心灵变得洁净、敞亮。那么,精神陶冶,智慧增进,以及难以名状的读书愉悦,乃至语言感受能力的提高等等,都在其中了。而电视音画,是视听语言靠蒙太奇组成的有具像、有声音的一幅幅画面,作用于观众的视听神经,只需要观众产生对应的相对简单的时间联想就可以了。如看电视剧《红楼梦》,大观园已具像化到荧屏上,观众只须产生对应的简单的时间联想——那是清末发生的事即可,而且电视台播出的节目都是稍纵即逝、逝不再来的,即便尚未看明白,也不可能再倒过来重放一次,读书就可以一册在手、反复阅读。因此,两相比较,倘让看平庸电视节目的时间挤掉了看经典书籍的时间、把大量休闲光阴都消磨在荧屏前,那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钝化消减,恐怕势所必然。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提倡并呼吁学生要重视和重读经典。这样,随着精神境界的提升,“心灵空间”就在这不知不觉中渐渐扩大了。
经典,乃是文化的灵魂,因而也是塑造灵魂的文化。余秋雨说的好“只有书籍,才能把辽阔的空间和漫长的时间浇灌给你,能把一切高贵生命早已飘散的信号传递给你,能把无数智慧和美好对比着愚昧和丑陋一起呈现给你,区区五尺之身、短短几十年光阴,居然能驰骋古今、经天纬地,这种奇迹的产生,至少有一半要归功于阅读。”我们阅读经典为的是不自欺欺人地活在自己的现实里,为的是将人生活成经典。通过阅读经典名著,我们的人格修养和审美情趣会大大提高,知识储量会大大增加,领悟鉴赏力会不断增强。真诚地尊重经典,静心地阅读经典,悉心体味经典的精神内涵,培养独立人格,提高语文素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这应该就是经典文学名著阅读的真谛。中学生们应让书香盈满人生路,用经典为自己的人生打一个“精神的底子”,一个“安稳的底子”,这样人生才会得以飞扬。
第二篇:中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成功和辉煌,固然令人神往,但每一份成功的取得,除了探索者必须付出艰辛的努力之外,还要求探索者具有强健的体魄和健康的心理素质。有些中学生因为缺乏健康的心理素质,最终与成功失之交臂,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沦为阶下囚,实在令人扼腕叹息。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中学生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1999年8月13日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全国中小学都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一、心理健康影响学习
学生学习成绩的取得,除了受智力因素的影响之外,理想、动机、兴趣、态度、责任感、荣誉感、义务感、自信、好胜心、独立性、毅力、自制力、协作精神等心理健康因素也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整个过程,对学习成绩以及最终能否成功,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有时还可能产生决定性的影响。心理健康因素在学习中起着动力、导向、维持和强化的作用。
1、兴趣与爱好
学习辅导的首要任务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要对学习内容产生好奇和探究的欲望,他们就会一头扎进去,焕发出极大的热情和主动性,并不断获得成就感、自信心、自豪感等愉快的情绪体验,甚至令整个非智力因素系统都得到有效激活。
2、注意水平
信息社会令学生涉足的范围更广,但纷繁的刺激也使他们学习的专注性受到挑战。此外,在社会生活中,学生对喜欢的、“刺激”的事情总会兴致勃勃地去做,但对不感兴趣但有意义的事情,往往缺乏热情和恒心。许多时候要通过意志才能排除干扰维持注意。
3、意志水平
意志对学习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任何人的学习、工作、生活都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总要遇到一些挫折、失败或者委屈,这是就需要你具有坚定的信念、坚强的意志,来承担着一切,排除万难,持之以恒,取得胜利。我们要错区措施有计划、有针对性地进行意志训练,提高同学们的意志水平。
4、情绪与情感 高中生没有初中生那么明显的情绪化特征,情感也相对稳定了很多,但仍然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由于内分泌系统比较活跃,高中生还表现出较强的兴奋性,容易冲动,从而影响学习,因此,情绪的训练和情感的培养还是很有必要的。由于“成熟”的原因,高中生的情感具有内隐和文饰的特点,这是训练时必须注意的。
5、抱负水平与焦虑水平
中等强度的焦虑对学业成就来说是有利的,但是,不现实的抱负会带来过度焦虑和挫败感,与能力相称的抱负在信心不足的情况下同样会带来过度焦虑,这两种情况在高中生中比较常见,而且离高考越近,就越值得关注。
二、心理健康才能成才
1、要有理想:
为什么要有理想?
斯大林说:“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邓小平说:“教育全国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周恩来说:“一个青年人要跟上时代的步伐,要有革命的理想。”
理想就是奋斗目标,也就是说人为什么要活着?只要活着总得有一个生活目标。心理学上讲的理想就是以现实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为依据,只要经过努力就能实现的想象。它激发人们的热情,千方百计地克服困难为之奋斗。理想是科学的想象,脱离科学,脱离现实生活发展的客观规律就是不能实现的幻想,或叫空想。法国罗曼·罗兰说:“没有意义的人生等于提前死亡。”奥斯特洛夫斯基说:“人生最好的,就是在你停止生存时,也还能以你所创造的一切为人们服务。”周国平在《人与永恒》一文中说:“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这是人的伟大之处,也是人的悲壮之处。”
这就回答了人为什么要有理想。因为人区别于动物,因为人要活得有意义,因为没有意义的人生等于提前死亡。所以活着的人都要有理想。有理想才能“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才能成为人才。景克宁教授说:“历史一再证明,时间从来不是暴力的臣民,它不服从权势;时间只是真理的子女,它只服从真理。这个理,在客观上是真理,在主观上是理想,它的中介是认识。有了科学的认识,真理就会激发理想,理想就会激发信念,信念就会激发力量。”理想是力量源泉,是事业成功的动力,所以人要有理想。
对人类做出重大贡献因而名昭天下的卓越人物,无不是有伟大的理想和信念者。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现在,大家都为了电冰箱,汽车、房子而奔波、追逐、竞争。这是我们这个时代的特征了。但是还有不少人,他们不追求这些物质的东西。他们追求理想和真理,得到了内心的自由和安宁。”那么,爱因斯坦是怎样做的呢?这里有一段历史记载:在1952年。爱因斯坦拒绝了请他担任以色列总统的荣誉──拒绝了权,而且是最大的权!同时,爱因斯坦又拒绝了每分钟一千美元的演说聘请──拒绝了利。他自有他追求的理想和信念;这就是造福人类的科学真理,他用自己光辉的一生,实践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发表了《狭义相对论》。
意大利坚持日心学说的科学思想家布鲁诺,他献身科学真理的理想和信念的故事是感人的。罗马天主教为了扼杀科学真理,密谋把布鲁诺从国外召回,把他送上宗教裁判所,处以火刑!参予这一阴谋的一位贵族公爵,他有个女儿,是布鲁诺的学生,这位贵族女性是布鲁诺的忠诚信徒,并且深爱着布鲁诺。她为了挽救布鲁诺而冒险出走,半途截住了正从国外应召返回罗马的布鲁诺,把罗马密谋告诉了她的老师。可是布鲁诺不为所动。他表示要把罗马宗教裁判所的火刑场变成科学思想的神圣讲坛,宣讲他的日心学说,那必然为举世瞩目。这位小姐向布鲁诺倾吐了自己的爱情,表示愿意终身陪伴他流亡国外从事宣传科学真理的事业。布鲁诺被深深打动了,他对这位小姐的忠诚和爱表示了感激,但还是拒绝了,他决然要去罗马。这位小姐哭泣了,她问:“难道你就没有爱过?”布鲁诺庄严地回答:“爱过。”小姐问:“谁?”布鲁诺回答了一句举世知名的话:“太阳的真理!”就是这样,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带着这位小姐的眼泪,决然走向罗马,去实践他的理想和信念。他终于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火刑!布鲁诺听完了死刑宣判后说:“你们宣判我的死刑,但你们比我还恐惧!”布鲁诺被烧死了,他的理想和信念,把反动的罗马天主教的火刑变成了宣传他“太阳的真理”的神圣讲坛,引起全世界的轰鸣!
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朱德元帅,远涉欧洲,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彭大将军、贺龙元帅,为了追求真理,拒绝了国民党的高官厚禄、横刀跃马、战功赫赫。
让我们牢记保尔·柯察金的这段名言: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生活的庸俗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生命和全部精力,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
2、要有道德:
什么是道德?
道德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社会的或一定阶级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
为什么要有道德? 邓小平说:”必须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
周恩来说:“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徐特立说:“任何人都应该有自尊心、自信心、独立性,不然就是奴才。”在《老宣放言录》宣永光说:“无道德,是狗材。无知识无道德,是弃材。既无知识又无道德反自以为有知识有道德是杀材。”
孔子在《论语.述而》篇中,说道他有“四忧”。孔子“四忧”是:“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孔子第一忧品德没有修养好,第二学问没有钻研好,第三好事没有去身体力行,第四有了错误没有能改正。正因为把德放在首位,所以孔子在他三千弟子、七十二贤人中,唯独最器重颜回。孔子说:“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苦,回也不改其乐,贤者,回也!”孔子就是这样重视和赞赏孜孜于学的颜回这种安贫乐道精神的。
有人讲:“道德是灵魂的力量。”道德力量,是一个不可或缺的精神支柱!古今中外哪一个有成就的思想家、政治家、学者、将军身上没有巨大的道德力量?
民族英雄文天祥,当他被俘后,用他的浩然正气,谱写了一首《正气歌》“白发三千丈、丹心百炼钢”文天祥拒绝高官厚禄,维护民族尊严,终于引颈就戮,从容就义,为国殉身。文天祥的爱国献身的大仁大义精神,被人们誉为“国魂”、“民族魂”这个“魂”就是传之悠久的炫耀千古的道德力量。
陈毅元帅的《梅岭三章》诗中的第三章写道:“投身革命即为家,血雨腥风应有涯。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
李大钊:“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方志敏在国民党屠刀下,面对山河破碎、硝烟遍地的祖国,用他满腔热情写下了《可爱的中国》。
李四光从英国冒着生命危险回到祖国。钱学森拒绝美国优厚条件,在不准带财产、不准带资料、不准带家属的种种压力下,毅然别离妻子,单身空手返回新生的祖国,为祖国核氢武器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拿破仑说:“人类最高的道德是什么?那就是爱国心。”冰心说:“一个人只要热爱自己的祖国,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什么苦楚,什么冤屈都受得了。”邓小平说:“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我们学习伟人理论,更要学习伟人风范。要有爱国之德。
3、要有文化
为什么要有文化? 培根说:“知识就是力量。”马克思说:“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沙士比亚说:“生活没有书籍,就好象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象鸟儿没有翅膀。”
书──现代化的摇篮
日本明治维新以后,振兴科学文化,大举智力投资,使国土狭小、资源匮乏的日本,在不长的历史时期内跃居世界列强之林。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经济完全崩溃,废墟连目。可是不到二十年,日本从一个战败国,重新一变而为世界的经济大国。重建的力量在哪里?就是把“提高人的知识能力”和“振兴科学技术”作为国策。
书──世界的营养品
柏拉图说:“不知道自己的无知,是双倍的无知。”鲁迅说:“倘能生存,仍要学习”。孙中山说:“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生存。”歌德说:“无知乃是第一饥饿。”沙士比亚说:“书是世界的营养品。”
书──力量的源泉
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说明了书是力量的源泉并且巨大无比。《孙子兵法》武经之首使吴国西破强楚,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兵法》不仅影响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争战的成败兴亡,而且不知在中国培养了多少军事家叱咤战场的将领。拿破仑失败后被流放在圣爱尔岛时,发现了《孙子兵法》,他说:“可惜我看到这部书太迟了,要是早些得到它,我是不会失败的!”现代欧美国家许多企业正在把《孙子兵法》应用于商业竞争。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只有知识才能使我们在精神上成为坚强、忠诚和有理智的人。
4、要有纪律
什么是纪律?
从概念来说纪律是“纲纪法律”;纪律是“要求人民遵守业已确立了的秩序,执行命令和励行自己职责的一种行为规则。”
从社会学来讲,纪律表现为不同系列法规,具有强制性;从心理学角度讲,纪律是对社会和自然规律的认识法则,也是意志品质锻炼的培养。
纪律的内涵不仅是行为规则,也是自然法则、科学法则。所以必须自觉遵守,才能按其规律,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新、有所前进。
为什么要有纪律? 创新是认识的飞跃,大自然在总体上也是必然的纪律所组织。荀子在他写的《天问》中就提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春夏秋冬,四时运行,井然有序。繁星满天,形似杂乱无体,实则各有所宿,运动有序,如有一星,逾越轨道的纪律约束,要求独立,只能受到殒落破灭的惩罚。
太空无限,但飞机、卫星、宇宙飞船,必须在一定的航线、轨道飞行。
大海无际,船舰必须沿着一定的航道行进。
鸟类也是按季节南归北往,鱼类也是按季节回游的。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的活动都证明着:没有纪律,不按规律、不按法则,都会丧失自由的。只有认识规律,按规律办事严守科学纪律才能发展,才能创新。
纪律也是人的意志品质的培养和锻炼。邱少云严守纪律潜伏在“三九一”高地前为了不暴露目标,忍着火烧的痛苦,活活被火烧死纹丝不动。这需要坚强信念,更需要意志金钢!
歌德有一句名言:“一个人只要宣称自己是自由的,就会同时感到他是受限制的。如果他敢于宣称自己是受限制的,他就感到自己是自由的。”这句至理名言,可以概括自然结构中必然和自由的关系,也可以概括社会结构中纪律和自由的关系。
在自然结构中,必然是自然的纪律;在社会结构中,纪律是社会的必然。恩格斯说:人们的“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又指出:“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所以说,有纪律的人是一个有觉悟的人;有纪律的人,是一个有科学理性的人;有纪律的人,是一个有力量、有能力改造自己、改造社会的人。
综上所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这“四有”包括了中学生心理健康因素的理想、道德、情感、意志等因素,特别是意志因素。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智力发展的方向、速度并弥补智力不足,学生才能成才、才能创新,、能成功。
第三篇:中学生午休的重要性
中学生午休的重要性
中午做什么事情最好?唯有休息。不少同学却没有认识到中午休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把极其宝贵的午休时间耽误了:有的同学闲吹牛,有的同学处理生活上杂事,也有的同学把午休时间全部用在温习功课上,这样做都是不妥当的。中午为什么一定要午休呢?
1.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它需要我们时刻保证清醒的头脑,否则将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我们不能以时间论成绩,更不能通过加班加点拼时间来换取一时心理的快慰。众所周知,中学生学习离不开养精蓄锐,不能打疲劳战,必须注意劳逸结合,中学生只有保证足够的睡眠,才能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中午不休息,一方面会使下午在精神上痿迷不振,提不起学习兴趣,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另一方面还会使晚自习学习效率受到影响,不是打瞌睡,就是看不进去书,甚至还会影响到第二天上午的学习。因此,中午必须按时进行午休,哪怕睡半个小时或二十分钟,都会使下午及晚间的学习效率有较大的提高,我们中学生必须养成午休的良好习惯。
2.有人认为午间休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说得太好不过了,只有休息好,才能学习效率高,才能保证学习成绩好。另外,中学生必须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中午休息不仅使得我们8小时睡眠得到了保证,而且是时间上的最合理利用,即让我们在学习效率最低的时间内去休息,来换取其它时间的高效率。我们希望全体同学都要认识到午休的重要性,都能自觉地进行午休,全面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进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中午做什么事情最好?唯有休息。不少同学却没有认识到中午休息的必要性与重要性,把极其宝贵的午休时间耽误了:有的同学去逛商店,有的同学闲吹牛,有的同学处理生活上杂事,也有的同学把午休时间用在温习功课上。其实,即使是把午休时间用在学习上也是不妥的,用在其它地方更不对。中午为什么一定要午休呢?
1.学习是一种高强度的脑力劳动过程,它需要我们时刻保证清醒的头脑,否则将难以保证学习效率,我们不能以时间论成绩,更不能通过加班加点拚时间来换取一时心理的快慰。众所周知,中学生学习离不开蓄精养锐,不能打疲劳战,必须注意劳逸结合,中学生只有保证足够的睡眠,才能保证有充沛的精力,才能提高学习效率。中午不休息,一方面会使下午在精神上痿迷不振,提不起学习情趣,久而久之会产生厌学的心理,另一方面还会使晚自习学习效率受到影响,不是打瞌睡,就是看不进去书,甚至还会影响到第二上午的学习。因此,中午必须
按时进行午休,哪怕睡半个小时或二十分钟,都会使下午及晚间的学习效率有较大的提高,我们中学生必须养成午休的良好习惯;
2.中午是学习效率的最低的时间,因为上午及下午的学习都会对中午的学习产生影响,有的同学为了拚时间利用午间进行学习,其实一点效果都没有,甚至做无用功,不仅如此,午间不休息还会影响到下午及晚间的学习,对于这样得不偿失的事我们绝不能做,有人认为午间休息也是“磨刀不误砍柴”,说得太好不过了,只有休息好,才能学习效率高,才能保证学习成绩好。另外,中学生必须保证8小时以上的睡眠时间,中午休息不仅使得我们8小时睡眠得到了保证,而且是时间上的最合理利用,即让我们在学习效率最低的时间内去休息,来换取其它时间的高效率。
我们希望全体同学都要认识到午休的重要性,都能自觉地进行午休,全面提高我们的学习效率,进而取得优异的学习成绩!
湖东中学顾汉乔
第四篇:浅谈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中学生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是一个复杂而又开放的社会系统。法制教育作为这一系统的基本要素,会随着社会发展进步和社会成员素质提高而不断地完善。目前,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攻坚阶段,社会情况发生了复杂而深刻的变化,经济形式和经济利益多样化,社会生活方式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就业岗位和就业方式的日趋明显,给法制教育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未成人犯罪率的不断上升,犯罪低龄化日趋突出,已越来越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面对纷繁复杂的现代信息社会,面对多种不良因素的诱惑,我们清楚认识到,要想为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必须大力加强对学生的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
第一法制教育在现代教育中的重要性
1999年3月,“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正式写进现行宪法,法制教育作为实现这一治国方略的重要途径而被吸纳到现代学校教育系统当中,成为现代学校教育内容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法制教育在现代学校教育中的地位是由现代学校法制教育的功能决定的。我们认为,现代学校法制教育对建立法治国家、造就法治人才和培养守法公民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首先,中小学法制教育使公民从小灌输法治精神,彻底摒弃传统的“人治”思想的基本途径,为国家今后培养合格的法律操作者和守法公民打下良好的基础。其次,中小学校法制教育是教育青少年学生知法、守法,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最有
效途径。青少年犯罪是我国当前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之一。从数量上看,青少年作案成员占全部刑事犯罪作案成员的比例逐年增长,在九十年代一个时期以来曾经高达73%,严重影响社会稳定,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局面,固然有其它社会原因,但更主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我们学校一直忽视甚至放弃法制教育的结果。“加强法制重要的是要进行教育,根本问题是教育人,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小学、中学都要进行这个教育。”邓小平同志的讲话指出了青少年犯罪的根本原因,指明了预防和减少青少年犯罪的有效途径,也就是加强法制教育,尤其是学校法制教育。只有加强学校法制教育,利用学校优势,根据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有的放矢地施加法制影响,使青少年学生知法懂法,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才能有效地扼制青少年犯罪。这也是现代学校对建设法治国家和维护社会稳定的有效措施。
第二 当前农村中学法制教育状况
教育部门缺乏对农村中学法制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在现代学校法制教育中,首先,学校是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但在学校教育中,与其他课程相比,法制教育仍然得不到足够的重视,这一点从现行教材的设臵便可看出。在现行的教材中,虽然在中学阶段发给学生一本《青少年法制教育读本》,但课时安排较少,在教学上仅流于形式,这可能与家长、社会以至学校自身对教育成果的评判标准有关。其次,任课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教育方法缺乏多样性,学生积极性不高。这在农村教育中
尤其不能得到完善。现在绝大多数学校的法制课教师基本上是由思想品德政治课教师兼任,个别学校是由班主任兼任,很多教师可能从来都没有接触过法律,自身的法律意识和教学方法便存在着一定的欠缺,又缺乏实践经验,导致很多教师只能照本宣科,进行填鸭式教学,缺乏案例教学和课堂的灵活性,此外,很多学校由于对法制课的重视程度不够和安排的经费不足等原因,使得法制教育只能局限在校园之中和课堂之内,造成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脱节,使法律课成了纯粹的知识讲授课,学生没有积极性,当然也就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法制观念。再次,把法制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混为一谈,认为法制教育是道德教育的组成部分。当前中小学校法制教育内容来看,大多散见于德育类教材中,把法制教育作为学校德育内容的一个相对次要的组成部分,不系统、不全面、无规律,缺乏内在连续性。虽然道德与法律尽管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本质上是有区别的,法律是道德的底线,有道德的人会因为不懂法而触犯法律,而不道德的人却会因为了解法律而不敢犯法。邓小平同志在讲到“四有”(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人才时,也是把有道德和有纪律(合理理解就是有法纪)并提的,而且特别强调纪律的重要性,丝毫没有把纪律纳入道德范畴之意。同样,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德育实践本身就在以分数和升学率为杠杆、以智育为中心的教育体制面前毫无地位可言,再把法制教育纳入德育范畴,无疑于彻底否定了法制教育的重要地位。
第三 农村中学法制教育之我见
学校要明确职责,给教师确定硬任务、硬指标,同时,家庭及全社会都要共同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发挥各自的优势,努力营造一个学法、守法、护法的社会环境。在普法教育中,加强对家长法律观念的教育,引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加强法律素质的提高。加强村居社区法律宣传工作,努力创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环境。
第五篇:中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中学生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今天我们来谈谈中学生生涯规划。因为在我们人生的长河中,中学阶段是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点,而且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进行一个详细的规划,一个有目标、有理想、有方向的人,才会真正懂得如何去走自己的路。
在中学阶段,生涯规划教育不能仅仅从职业生涯角度出发,虽然他的落脚点是职业生涯,但一定要从生涯角度去思考,否则,过早提前关注职业与职业生涯,反而容易让学生导致职业生涯探索的阻隔,要让学生知道职业、职业生涯是我们人生发展中一段,在全局、全程、全面了解人与自然、人与自己、人与社会中启蒙职业生涯意识,探索职业世界。
生涯启蒙,生涯探索,自我探索,学业规划,职业探索,生涯规划,教育探索等是中学生生涯教育的七个渐进阶段,不可逾越,更不可完全照搬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那一套,直接进入职业探索等阶段,因为,中学生与大学生的阶段任务是不一样的。特点决定了区别。
中学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学的课程都是基础课程、基本素质,和生涯发展没有直接的联系,学生对生涯、职业生涯的认识比较模糊,一旦面临高考毕业时的专业选择往往不知所措。
通过生涯教育,学生们对自己的兴趣和长处有清晰的认识,知道自己是“谁”、要成为“谁”?知道自己在哪里,未来要去哪里?学生在了解社会、自己、职业中,可以把自己在校的学习和未来的生涯发展联系起来,目标更明确,视野更开阔,成为激发学生的潜能,自觉进行自我管理的有效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