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

时间:2019-05-14 23:51:2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

第一篇: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

必修Ⅰ重点知识

第1课 夏商制度与西周封建

一、分封制:

1、背景:①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东征,灭商建周。

②西周建立后,经历了短期的社会动荡。

2、概念:又称封邦建国……见课本P2下面。(目的: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①对象:a主体:同姓亲族;b异姓:功臣、姻亲、原来的附属国、殷商移民等。②分封的内容:土地、人口、物资、武装等。

③诸侯义务:a服从政令 b军事义务:戍守王畿、随王出征 c 定期朝觐、交纳贡赋 d劳役服务 ④诸侯权利:a享有土地、人口和世袭统治权 b分封子弟,任命官吏 C建立军队和征收赋税

4、作用:①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疆域扩大。②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加强。③形成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秩序。

二、宗法制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特点:把血缘纽带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3、内容:①核心:嫡长子继承制 ②确立了严格的大宗、小宗体系 ③大宗与小宗的关系是相对的 ④大宗与小宗不仅是家族等级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

3、作用:①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②有利于凝聚宗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地结合在一起。

4、局限:诸侯国拥有较强的独立性,容易发展成地方割据势力。

三、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相结合 ②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 ③王位世袭,等级森严 ④具有浓厚的部族色彩

第2课 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一、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内容

1、皇帝制度:①皇权至上,总揽司法、立法和行政、军事等大权。②家天下的皇位世袭制。

2、三公九卿制:①官吏及职责:(见课本P7,重点记忆三公的职责)。②作用:各级官员既配合又牵制,任何人都无法独揽大权,加强了皇权。

3、地方:郡县制 ①来历:见课本P8第一段 ②机构和官职:见课本P8第二段

③起源于春秋后期,战国时期广泛推行。④郡县官吏职责:见课本P8第四段小字 ⑤郡县制与分封制的区别:a官吏任免:是否世袭 b划分基础:血缘还是地域

c权利大小:有无封地等 d影响不同

4、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殿最制

5、法律:①特点:细密、严苛 ②作用: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工具 ③指导思想:轻罪重刑

二、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对历史产生的影响

(1)直接作用: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2)深远影响: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提高了行政效率,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它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第3课 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 一、三省六部制

1、背景——秦汉时期

(1)秦:皇权为核心的中枢权力体系,三公九卿制,丞相位高权重(2)汉朝:①汉武帝:中朝 ②东汉:尚书台取代三公权力(3)魏晋南北朝:三省制

2、确立——隋唐时期

(1)机构及职责:见课本P10右图。

(2)运行程序:皇帝下旨——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3)作用:① ②(见课本P10第三段最后三行)。

3、演变——宋元时期(1)宋:二府三司制。

机构及职责:中书门下——行政权——宰相;枢密院——军政——枢密使;三司——财政——三司使又称计相。二府即中书门下和枢密院。相权一分为三。(2)元:中央:中书省一省制,六部也归入中书省。原因:为了提高行政效率。结果:相权有所扩大。

补充:元朝在地方实行行省制度,设立行中书省。行省制的意义:①加强了中央集权;②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③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二、选官制度

1、西周:世卿世禄制

2、战国到秦朝和汉初:军功爵制

3、汉武帝:察举制和征辟制。(1)原因(2)内容(3)评价 见课本P11第三段。进步之处在于注重品行才学,打破血缘门第。

4、东汉末年——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弊端见课本第四段小字。

5、隋唐:科举制。

(1)原因(2)过程:①隋文帝 ②隋炀帝 ③唐代完善。(3)意义①②(见课本第五至六段。)

6、明清:八股取士。弊端: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工具。

三、监察与谏议制度

1、监察制度:

(1)确立:秦汉。秦:御史大夫。汉:设御史府,长官御史大夫。汉武帝:刺史。(2)顶峰:明清。

①中央:a都察院的督察御史,监督地方官员;b六科给事中:监督中央官员。②地方:按察使司。

2、谏议制度:

(1)确立:隋唐:门下省;(2)发展:宋:谏院;

(3)消亡:明清:反映皇权发展到顶峰。

3、评价①②(见课本P12第六段)。

第4课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一、汉唐时期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斗争

1、汉代的集权措施

(1)汉高祖:郡国并行制激化中央和封国之间的矛盾。

(2)汉景帝:①措施:削藩,平定七国之乱。②结果:诸侯王的军事、政治权力被收归中央。

(3)汉武帝:措施:①推恩令。作用:中央的直接辖区日益扩大,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②酎金夺爵。③设刺史。

2、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①唐安史之乱后,节度使权力膨胀,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②五代十国政权更迭,割据分裂。③960年,宋朝建立。(2)措施

收精兵:①内容:统兵权归三衙,发兵权归枢密院。②评价:a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b但也导致作战指挥不灵,战斗力下降。削实权:①中央:a二府三司制;b杯酒释兵权;

②地方:a削弱或剥夺地方节度使、州郡长官和武将的权力;b规定所有州郡直属中央;c在州郡长官之下设置通判;d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制钱谷:①内容 ②作用(见课本P15倒数第三段)。(3)评价:①积极 ②局限(见课本P15倒数第二段)。

中央和地方的斗争结果: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地方分权日益削弱,到宋代中央已处于绝对上风。

二、皇权的不断加强

1、明朝:

(1)废丞相: ①原因a b(见课本P16第一段)②经过 ③ 影响(见课本第三段)(2)设内阁: ①背景:a明太祖废丞相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裁决。b设立殿阁大学士,备顾问兼协理章奏,不参与决策。②设立:明成祖。③职责:a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b地位逐渐上升,权力越来越大,获得票拟大权。

2、清朝:雍正帝设置军机处 ①原因:a(P16最后一段);b处理西北紧急军务。

②职权:a最初参与处理军务;b后来参与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国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等。C但品级不高,受皇帝召见,只能跪奏笔录。

③影响:a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皇权和相权斗争的结果: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专制皇权发展到顶峰。

三、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1、君权至上,皇位世袭,权力高度集中;

2、呈现两大基本矛盾的斗争:在中央,相权不断削弱,君权不断加强。在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中,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加强。

3、人治高于法治;

4、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成为古代治国的理论基础,儒法结合,外儒内法。

第5课 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 邦制度

【课标及要点】了解古代希腊自然地理环境和古代希腊城邦制度对希腊文明的影响,认识西方民主政治产生的历史条件。

①古代希腊的地理环境 ②古代希腊的城邦制度

1、自然地理环境:多山少地、港湾众多,多岛屿

对希腊的影响:①工商业相对发达②航海业发达,积极发展对外贸易和海外殖民活动③有助于希腊民主政治的建立和发展

2、希腊城邦的特点:,各邦长期

对希腊文明的影响:小国寡民使公民有较多的机会参与公共事务,有利于民主政治形成。

3、希腊的公民:本邦成年男子(不包括,以及)。古希腊城邦的,使城邦公民享有较充分的政治权利。尤其是 的民主制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4、古希腊城邦政体形式:是根据 划分的。城邦中最主要的政体是 和,其他的政体还有、和。

第6课 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

【课标及要点】了解雅典梭伦改革和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认识民主政治对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意义。①公民大会 ②五百人议事会 ③民众法庭

1.确立过程: 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基础;克里斯提尼改革最终确立了民主制;繁荣于伯利克里执政时期。

2、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内容:

(1)基本特点: 与

(2)民主政体特征的体现:主要机构有“公民大会”、“五百人会议”和民众法庭等。“公民大会”是最高权力机关,负责。其最重要的程序就是酒某项议案展开。“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附属机构,负责。公民大会休会期间,议事会是,负责。民众法庭是,负责审议高级官员。

3、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1)意义:①对世界:为人类提供了一种 的新形式,创造出法治基础上的、、、等民主运作方式,为后世民主政治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②对雅典:有利于、修正错误、、促进文化广泛深入发展。(2)局限性

①不是现代意义上的民主,仅仅是对 而言,而、、等都没有民主权利,本质上是奴隶主专政的一种形式。

②雅典民主是小国寡民下的直接民主,只适用于小国寡民的城邦。③直接民主、轮流坐桩导致的结果也并非完全公正。

第7课 古罗马的政制与法律 【课标及要点】了解罗马法的主要内容及其在维系罗马帝国统治中的作用,理解法律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价值。①罗马法的主要内容 ②罗马法的影响

1、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十二铜表法》

①诞生原因:罗马共和国的诞生;平民保民官的强烈要求;平民的斗争

②内容庞杂,包括、和,基本上是。③实质:明确维护 和

④影响:A 是平民的胜利:因为有了成文法就得,贵族不能像过去那样。B是古罗马的第一部成文法。C始终是古罗马的。

2、查士丁尼法典:又称《 》。影响:标志着罗马法已经发展到,为调节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

3、罗马法的地位

(1)意义:①对罗马而言,有利于维系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罗马帝国的长治久安与繁荣进步。

②对人的行为作出详细的法律规范,为调解复杂的社会矛盾提供了法律手段。③对世界而言,它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一套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是现代欧洲大陆法系的基础,是现代资本主义法制的先声。

(2)局限:它是奴隶主贵族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而制定的法律,有很大的虚伪性和局限性。

第二篇: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3第一单元知识点总结 1.文化与社会

文化现象:文化现象无处不在(强调范围),文化无时不在(强调时间)

(1)文化的含义:1.(本质上)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2.(内容上)它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

(2)文化的特点:1.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2.文化是由人所创造,为人所特有的。纯自然的东西不属于文化(如:山脉,河流)3.文化是人们的一种素养,文化是人类社会实践的产物。4.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3)文化素养: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加文化活动,接受文化知识教育而逐步培养出来的。

(4)文化的形式:1.文化具有非常丰富的形式,如思想、理论、信念、信仰、科学、文学、艺术等都属于文化,人们进行文化生产、传播、学习、积累的过程,都是文化活动。

(5)文化的作用: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这种影响不仅表现在个人成长历程中而且表现在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中。

2.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

(1)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影响:1.经济、政治、文化是社会生活的三个领域,其中经济是基础;政治是经济的集中体现;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一定的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决定,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2.文化有先进和落后,健康与腐朽之分,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发展。(应注意选择题出现的绝对选项是错误的,文化不是一定产生积极作用,它也有消极影响)

(2)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1.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表现为:在经济建设中,科学技术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推动经济发展,发展教育事业,培养各种高素质人才,提高劳动者素质越来越重要;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越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的总体格局中作用越来越突出。2.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的表现:随着民主法治的发展,人们为了参加政治活动需要更高的文化素养;随着世界多极化的发展,奉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企图借助文化渗透的方式弱化取代它国文化,这便使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成为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

(3)文化在综合国力中:1.地位: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中的重要因素2.我国的态度与对策:我国必须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目标,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为经济建设提供正确的方向保证,不竭的精神动力,强大的智力支持.(4)文化霸权主义:是指否认他国文化的优越性,认为本国文化优越于其他国家,不尊重文化多样性,妄图借助文化渗透来推销自己的价值观念,削弱他国他民族文化.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形的影响)

(1)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2)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1.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和交往行为2.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3.文化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3)文化对人的影响的特点:1.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一般不是有形的强制的,人们接受健康的文化影响往往是自觉学习主动接受熏陶的过程,参加健康的文化活

动不久能够使人获得一定的专业知识,增强劳动技能,而且能使人得到精神上的愉悦,情操上的陶冶,提高人的审美水平,思想道德素养)2.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3.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的核心和标志: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在长期的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形成的,是多种因素交互影响的结果,一经形成就具有确

定的方向性,对人综合素质和终生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4.文化塑造人生(无形的影响)

(1)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人们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人;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是培育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2)优秀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优秀文化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震撼,力量倍增,激励人们不断创造美好生活。

(3)优秀文化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与人的发展是相互结合相互促进的,是逐步提高,永无休止的过程。

(4)人的全面发展:表现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健康素质等各个方面得到全面提高(优秀文化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对人的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

5.综合探究

(1)随着世界多级化,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的程度不断加深,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增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文化已经成为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谁占据了文化发展的制高点,谁拥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谁就能掌握主动权。

(2)当今的形势要求我国1.必须重视文化建设,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文化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2.必须立足于世界文化的前沿,以世界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不断进行文化的批判继承与推陈出新,发展面向人民,反映人民的需求,为人民大众所喜闻乐见的大众文化。

(3)当前的形势要求我国青少年1.必须树立远大的志向,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贡献2.必须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

第三篇: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

除了知识和学问之外,世上没有其他任何力量能在人们的精神和心灵中,在人的思想、想象、见解和信仰中建立起统治和权威。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1

两次鸦片战争

1.鸦片战争与《南京条约》

(1)时间:1840年6月-1842年8月

(2)国家:英国

(3)背景:

①根本原因:率先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掠夺商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②直接原因:中国的禁烟运动(1839,林则徐,虎门销烟),英国为了保护鸦片走私活动

(4)经过:

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挑衅,战争爆发。随后沿海北犯至天津白河口,威胁北京。清政府派琦善谈判,将林则徐革职。1841—1842年,英扩大战争,占香港岛及东南沿海一些城市,至南京下关江面。(广东——天津——林则徐被撤职——广东(侵占香港岛)——南京)

(5)结果:

①《南京条约》(1842年)——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②之后,美、法等国又在中国取得了以下特权:

a.领事裁判权(——破坏中国司法主权)

b.片面最惠国待遇(——“利益均沾”的原则)

c.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权(——后来租界的由来)

d.中美《望厦条约》(1844年):军舰巡查贸易权(——破坏中国领海主权)

e.中法《黄埔条约》(1844年):外国传教士传教的特权

(6)评价:

①中国社会性质变化,由主权完整的、独立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政治上,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主权部分丧失;经济上,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步解体,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促进中华民族工业的产生。

②中国革命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③思想上兴起“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④鸦片战争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2.第二次鸦片战争

(1)时间:1856年-1860年

(2)国家:英国、法国

(3)原因:

①根本原因:鸦片战争后,列强仍不满足既得利益,想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扩大侵略权益;

②直接原因:英国联络美法,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拒绝,决定武力解决问题。

(4)经过:1856年英法军队进攻广州,战争爆发;1857年,英法组成联军并于年底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逼天津。1858年,攻占天津,清政府被迫于英法两国签订《天津条约》。1860年,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咸丰帝逃往热河,清政府又被迫与英法分别签订《北京条约》。

(5)结果:

①《天津条约》(1858):允许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增开沿海沿江牛庄(后改营口)、淡水、汉口、南京等十处为通商口岸;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允许外国人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②《北京条约》(1860):清政府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增开天津为商埠;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准许英、法招募华工出国;对英、法两国赔款各增至800万两白银。

(6)影响:

①美俄两国也趁火打劫,强迫清政府与它们签订不平等条约。特别是沙俄乘机强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

②这场战争使中国丧失了大片领土,主权受到更加严重的侵害。

③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

④中国社会半殖民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3.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

(1)时间:发生于鸦片战争期间,1841年

(2)背景:

三元里人民抗英是在列强侵入中国、清政府卑躬屈膝、指望不上清军的大背景条件下爆发的,具体表现:

①英军入侵。1841年,英军先后侵占广东香港岛,攻占中国东南沿海的一些城市。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这是三元里人民抗英的根本原因。

②面对英军的入侵,腐朽的清政府无法领导反侵略战争,不能也无法组织有效的抵抗。这时的中国正处于封建社会末期,政治腐败,经济衰退,财政拮据,军备废弛,清朝统治危机四伏。

③中国人民基于“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优良传统,自发组织起来,英勇抗击侵略者,承担起反帝斗争的重担。

(3)过程:

(1)导火线:1841年5月,占据广州四方炮台的英军到三元里抢掠。

(2)经过:第一次包围四方炮台的英军,并诱敌至三元里牛栏冈聚歼。三元里人民借助下雨,敌军武器优势不能发挥的有利条件,取得辉煌战绩。插图“三元里人民在抗英斗争中缴获的印章及佩剑”和梁廷相在《夷氛闻记》中记载的史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这一战绩。英军动用增援部队解围。

第二次包围四方炮台。侵略者借用中国官员的力量解围,说明清朝的统治已腐败至极,但人民反侵略的行动并未因此中止。

(4)意义:

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的大规模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表现了中国人民不畏强暴,抵御外侮,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爱国精神。

4.《南京条约》

〖时间〗

1842年

〖评价〗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之后,西方列强趁火打劫,相继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从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虎门条约》和《五口通商章程》

〖类型〗

典籍文献类

〖时间〗

1842年10月8日 1843年7月

〖地点〗

广东虎门 香港

〖背景〗

1840年至1842年英国发动的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以清朝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而告结束。战后,英方利用清朝政府对国际惯例和己方利益的无知,引诱清方就通商口岸的各项制度在南京和广东继续谈判。1843年(道光二十三年)7月,双方达成海关税则,22日,英方在香港首先公布了《五口通商章程》;10月8日,清朝钦差大臣耆英、英国驻华全权公使璞鼎查各自代表两国政府在广东虎门签订《虎门条约》。先前公布的《五口通商章程》作为《虎门条约》的附件,也正式成立。

〖内容〗

①“设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准英人一体均沾”。这就是英国取得的片面最惠国待遇。

②英国可以在五口租地建屋。这项规定成为日后“租界”制度的开始。

③中国人与英国人“交涉词讼”,“其英人如何科罪(即定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即领事馆)照办”,即承认英国享有领事裁判权。

〖评价〗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严重破坏,便利了所有列强对华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侵略。

6.《天津条约》

〖时间〗

1858年

〖背景〗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后,清朝廷被迫于1858年先后与俄、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

〖内容〗

外国公使进驻北京:

增开牛庄、淡水、汉口、南京等10处为通商口岸:

外国军舰和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自由航行:

外国人可以到中国内地游历、经商、传教:

清政府赔偿英法两国军费各200万两白银,赔偿英商损失200万两白银.7.《北京条约》

〖时间〗

1860年

〖背景〗

1860年英法联军攻进北京后,英、法、俄强迫清政府分别签订的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不平等条约。1860年(咸丰十年)10月24日清钦差大臣奕?与英国全权代表额尔金在北京签订。

〖内容〗

这个条约除确认《中英天津条约》仍属有效外,又增加了扩大侵略的条款:①开天津为商埠;②准许英国招募华工出国;③割让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④《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的赔款增加为八百万两。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2

太平天国运动

1.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

〖时间〗

1851-1864年

〖背景〗

①清政府腐朽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主要原因)。

②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外国产品大量涌入,沿海农民和手工业者失去生计。

③两广地区严重的自然灾害。

〖经过〗

(2)兴起:金田起义。1851年,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率众起义,起义军称“太平军”,建国号“太平天国”。不久,洪秀全在东乡称“天王”。

(3)发展

①永安建制。1851年9月,太平军攻占永安后,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并决定由东王节制诸王,初步奠定了太平天国政权的基础。(各王使用口诀记忆:东洋传来消息,南风在北纬十一度,即东王杨秀清、西王萧朝贵、南王冯云山、北王韦昌辉、翼王石达开)→初步建立政权

②定都天京(1853年3月,太平军占领南京,洪秀全宣布改南京为天京,定都天京,建立了与清王朝对峙的革命政权。)→正式建立与清廷对峙的政权

(4)高潮:经过北伐、西征、东征,于1856年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①北伐:北伐军一直打到天津郊区,震动京师。清政府急忙从各地调集重兵,围攻北伐军。由于孤军深入,北伐军奋战两年,最后失败。但它深人清军腹地,牵制大量清军,为西征军制造了有利条件。

②西征:西征军连续夺取安徽、湖北重镇,挺进湖南,同汉族武装湘军作战,一度失利。石达开增援西征军,在鄱阳湖打败湘军水师,进军江西,迅速占领许多州县。

③东征(天京保卫战):打垮了威胁天京的清军江北、江南大营,从而巩固了天京。至此,太平天国进人军事上的全盛时期。

(5)转折: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转折点,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①原因:太平天国达到军事上的鼎盛期后,内部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破坏了太平天国领导集团起义初期的团结和谐局面。

②过程:天王洪秀全和东王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了激烈的争夺,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回京,不料韦昌辉回天京后,杀了杨秀清及其家属,总揽天国大权。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洪秀全不得已下诏诛杀了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因受洪秀全猜忌,率10万精兵负气出走,最后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

③影响:“天京事变”和石达开率军出走,严重削弱了太平天国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天京事变”成为太平天国由鼎盛走向衰微的转折点,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6)后期防御战:为重振太平天国,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他们指挥军事;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随后,他们取得三河镇大捷,迫使围攻安庆之敌不战而逃。太平天国的局势得到暂时稳定。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又攻破江南大营。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此时,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退回苏州。1861年秋,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2年陈玉成被俘就义。

(7)失败:天京陷落。1864年,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一起进攻苏南,左宗棠率领的湘军进攻浙江,太平军相继失去了苏州、常州、杭州,天京及其附近地区也处于清军的嗣攻之下。1864年6月1日,洪秀全病逝。天京不久陷落,守城将士大多壮烈牺牲。中国历史上这场规模空前的农民战争,最终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下失败了。

2.《天朝田亩制度》

(1)时间:1853年

(2)背景:

①社会根源:鸦片战争后人民身受双重压迫,清朝长期以来土地高度集中,广大人民无地、少地,负担沉重;

②历史根源:“等贵贱,均贫富”一直是历代农民起义的奋斗目标;

③阶级根源:农民阶级不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其纲领只能反映他们迫切的现实愿望,以及追求平等、平均和小私有制基础上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3)性质:以解决农民土地问题为中心的基本纲领,是太平天国的革命纲领。

(4)内容:

①土地分配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和“无处不均匀”的原则(原则),以户为单位,不论男女,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方法)。

②产品分配原则和方法:根据“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原则(原则),每户留足口粮,其余归圣库(方法)。

③目标:建立“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的理想社会。

(5)评价:

①革命性:反映了农民阶级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的愿望,是几千年农民反封思想结晶,成为中国农民战争最高峰的标志,对孙中山“平均地权”思想及中共土地政策都有深远影响,具有明显的革命性和进步性。

②空想性:首先,平分土地在当时社会无法实现,只是小生产者的一种迫切愿望。1854年太平天国规定“照旧交粮纳税”,事实上承认了地主土地私有;其次,绝对平均分配的圣库制度违背小生产者的阶级本性,无法实现,也无法调动其积极性;再次,社会关系上的人人平等,随着太平天国政治逐步的封建化和等级制度的建立,也成为泡影。此外,加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③落后性:首先,此纲领是把小农自然经济作为追求的理想化目标,实际上未超越封建主义的经济范畴。其次,它主张小私有制,废除商品经济,不符合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趋势。

(6)未施原因:

客观上:当时的战争环境,这个制度根本无法实施。

主观上:空想,无法实施(根本原因)。

它宣布要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建立平均主义的公有制社会。这幅美好的“天国”蓝图,毕竟是小农经济的产物,它的理想社会是以平均主义为指导思想,以个体生产为基础的,每个社会成员都平均地保有少量土地财产,但生产、生活资料却要归圣库,这就无法极大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可能使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因此,它只是空想。

体现的是一种违背社会发展规律的绝对平均主义。农民是小生产者,他们要实现的理想是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生活。这种小生产决定了他们的觉悟是自私的。平均主义可以满足他们要求土地的愿望,但是“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的分配办法又超越了他们的觉悟,无法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因此,《天朝田亩制度》是一个根本无法实行的空想。

3.《资政新篇》

(1)背景:1859年,为了振兴太平天国,洪仁玕提出《资政新篇》。

(2)性质:是太平天国后期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3)特点:中国近代史上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改革方案

(4)内容:

①经济:学习西方,发展工矿、交通、邮政、金融、水利等工商业;准许私人开办工业,奖励科技发明;兴办保险事业。

②政治:主张中央集权,反对结党营私,提倡广开言路;主张仿效西方资本主义的某些制度,主张依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

③文化:向西方学习,进行政治和文化改革,兴办学馆,建立医院,设立社会福利机构。

④外交:同外国自由通商交流文化;平等往来,不准外国干涉中国内政(独立自主)。

(5)评价:

①先进性:这是先进的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集中反映了当时先进的中国人向西方寻找真理和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迫切愿望。

②局限性:《资政新篇》不是农民革命实践的产物,没有反映农民当时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而且缺乏相应的社会基础和实施条件,加之当时处于战争环境,所以根本没有实行。

4.太平天国运动的作用

(1)性质: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

(2)意义: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加速了清王朝和整个封建制度的衰亡;担负起反侵略历史使命,狠狠打击了外国侵略者;是几千年来中国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也是中国近代民主革命的先声;成为近代亚洲第一次民族解放运动高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3)失败原因:

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缺乏科学纲领指导,封建特权思想膨胀;偏师北伐、定都南京等战略决策失误;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联合绞杀。

(4)教训:由于阶级和时代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作为小生产者的代表,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

(5)义和团运动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比较:

▲相同点

①领导者:都是由农民阶级领导的。

②斗争方式:都采取武装斗争

③组织形式:都利用宗教形式来发动和组织群众,都带有封建迷信色彩

④结果:都以失败而告终

5.影响:都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不同点

①背景:太平天国运动是由于阶级矛盾激化,义和团运动是由于民族危机加深。

②纲领:太平天国运动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天朝田亩制度》,义和团运动只有“扶清灭洋”的口号。

③政权:太平天国运动建立了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义和团运动没有建立政权。

④斗争矛头:太平天国运动以反封建为主,义和团运动主要抗击的对象是帝国主义。

⑤性质:太平天国运动是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革命战争,义和团运动是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

5.拜上帝会

〖背景〗

1843年夏天,洪秀全在多次科举考试中落第,开始确立拜上帝的宗教信仰,不久创立“拜上帝会”组织。

〖内容〗

1.思想:“皇上帝”是唯一真神,“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提出清朝统治者实乃“阎罗妖”,号召群众“共击灭之”。

6.天京事变

〖时间〗

1856年8月

〖背景〗

①根源: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封建皇权思想腐蚀;领导集团内部矛盾尖锐。

②导火线:洪秀全与杨秀清为了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展开激烈争夺,权力斗争愈演愈烈。

〖过程〗

1856年8月,洪秀全密诏韦昌辉回京,杀杨秀清及其家属;石达开返回天京,斥责韦昌辉滥杀无辜。韦昌辉对石达开又动杀机,石达开连夜出逃。洪秀全下诏诛杀韦昌辉。石达开重回天京,但因受洪秀全猜忌,率10万精兵负气出走,最后在四川大渡河全军覆没。

〖评价〗

原因:领导集团内部争夺权势导致的内讧及分裂。

a.政治上:领导核心损失殆尽,太平天国元气大伤,陷入危局

b.军事上:清军重建江北、江南大营,围困天京,太平军由战略进攻转入防御

c.思想上:美好的理想失去号召力,人心涣散,思想危机加剧。

d.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开始由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7.太平天国后期防御战

〖背景〗

为重振太平天国,洪秀全提拔青年将领陈玉成和李秀成,让他们指挥军事;又封洪仁玕为干王,总理朝政,洪仁玕提出改革内政和国家建设的新方案《资政新篇》。

〖过程〗

再破江北大营(1858)——三河镇大捷——再破江南大营(1860)——受挫上海——安庆失陷

①1858年陈玉成、李秀成合力打垮清军江北大营,解除天京北面的威胁;随后取得三河镇大捷,迫使围攻安庆之敌不战而逃,太平天同的局势得到暂时稳定。

②1860年,李秀成与陈玉成再破江南大营,使天京解围。李秀成乘胜东征,一直打到上海近郊。

③进军苏南,受挫上海

④安庆失守和英王牺牲

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太平军退回苏州。1861年秋,安庆陷落,天京失去屏障。1862年陈玉成被俘就义。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3

从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

1.甲午中日战争与《马关条约》

〖时间〗

1894年-1895年

〖国家〗

日本

〖背景〗

①19世纪末,世界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把侵略目光集中到还没有被完全分割的少数地区,远东成为争夺的焦点。

②日本明治维新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成为亚洲强国;保留浓厚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阶级矛盾尖锐;制定以“征韩侵华”为中心的“大陆政策”,加紧扩军备战,蓄意侵略朝鲜和中国。

③导火线:朝鲜爆发了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入侵朝鲜;起义平息后,日本拒绝清政府关于中日同时撤军的建议,继续增兵,蓄意挑起战争。

〖过程〗

①丰岛海战:1894年7月,日本舰队在朝鲜丰岛海面袭击清军运兵船,挑起战端。8月,清政府迎战。

②平壤战役:清军失利,退回国内。

③黄海战役: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中方损失比日方略大,但主力尚存。涌现出丁汝昌、刘步蟾、邓世昌、林永升等英雄人物。李鸿章为保船避战,命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不许出海迎敌。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

④辽东半岛战役:日军占领大连、旅顺。旅顺大屠杀,全城仅剩36人。

⑤威海卫战役: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甲午战争以清军惨败告终。

〖结果〗

最后签订了《马关条约》(1895)〖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2.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与《辛丑条约》

〖时间〗

1900年-1901年

〖国家〗

英国、法国、美国、德国、日本、俄国、意大利、奥匈帝国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直接原因:随着民族危机加深,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高涨,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旗号,到1900年春夏间在京津地区形成高潮,为了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列强联合发动。

〖过程〗

1900年,英、法、美、德、日、俄、意、奥八国联军借口镇压义和团.联合发动侵华战争,在天津大沽口登陆,一路打到北京城,慈禧太后携光绪帝出逃,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和皇宫紫禁城烧杀抢掠。

最后签订了《辛丑条约》(1901年)

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3.黄海海战

〖背景〗

1894年9月,中同北洋舰队护送清军去朝鲜,返航途中在黄海海面突然遭到悬挂美国国旗的蓄谋已久的日本舰队的偷袭,北洋舰队缺乏准备,仓促迎战。

〖意义〗

甲午战争中双方海军的一次决战。

①直接结果:中日双方海军战斗实力总体敌强我弱,但北洋水师同仇敌忾,虽伤亡惨重,仍重创敌舰,北洋水师主力尚存。

②最后结果:黄海海战后,北洋大臣李鸿章为保存实力,命令舰队避入威海卫军港,“避战保船”,不准出击,日军乘机控制黄海制海权。最后,日军从海陆两路围攻威海卫,北洋舰队最终全军覆灭。

4.台湾人民反割台斗争

〖背景〗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被迫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根据条约,台湾与澎湖列岛割让给日本。《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来,全国人民坚决反对割地议和,怒斥清政府投降卖国。

〖过程〗

①日军入侵台湾:1895年5月,日军在台湾北部登陆,台湾巡抚唐景崧逃往厦门。10月,台湾全部沦陷。

②台湾保卫战:日军在台湾登陆后,台湾人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反割台斗争,在丘逢甲、徐骧领导下组成义军,与刘永福的黑旗军并肩作战,先后在新竹、台中、彰化、台南等地痛击日军。

〖意义〗台湾抗日军民血战5个月,打死打伤日军3万多人,消灭日军主力部队近卫师团一半兵力。台湾军民为维护祖国领土完整,写下了可歌可泣的篇章。此后,在日本统治台湾的50年里,台湾人民争取回归祖国的斗争从未停息过。

5.义和团运动

〖背景〗

①根本原因: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民族矛盾空前激化。

②西方传教士在华活动猖獗(宗教侵略),地方官府袒护,民怨颇深。

③直接原因——山东人民的反洋教斗争:甲午战争后,山东遭受日、德、英等帝国主义国家侵略,洋教遍布,灾难深重;发生严重旱灾;德国强占胶州湾引发山东各地反洋教斗争迅猛发展。

〖过程〗

①兴起:1898年,源于义和拳,是山东、直隶一带农民和手工业者秘密结社组织,进行反清斗争。

②发展:1899年秋,遭到袁世凯镇压,从山东转移到直隶,提出“扶清灭洋”口号,将矛头指向外国侵略者,势力发展到京津。

③高峰:英勇抗击八国联军的侵略,在廊坊、杨村一带狙击八国联军,在北京围攻西什库教堂和东交民巷使馆区,运动达到高峰。

④失败:慈禧西逃,令清军铲除镇压义和团,八国联军屠杀义和团战士,在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下运动遭到失败。

〖评价〗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b.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失败原因〗

①主观:农民阶级的局限性:自发松散,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没有科学理论指导,利用迷信手段;对封建统治者认识不清,行动盲目。如“扶清灭洋”口号中的“扶清”,使义和团丧失了对清政府应有的警惕性,造成了义和团的迅速失败。

②客观: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慈禧太后逃出北京。在逃跑途中,她下令“铲除”义和团。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在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下失败。

〖意义〗

性质: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注意:不是反帝反封建)

①义和团运动在中国近代反帝爱国斗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②义和团战士不畏强暴,英勇斗争,阻止了列强瓜分中国阴谋的实现。

③中国军民抗御外敌,坚决维护国家主权,捍卫民族尊严,是列强未能把中国变为其殖民地的主要原因。

6.《马关条约》

〖时间〗

1895年

〖背景〗

《马关条约》为清朝政府和日本政府于1895年(光绪二十一年)在日本马关(今下关市)签署的条约,原名《马关新约》,日本称为《下关条约》或《日清讲和条约》。

〖内容〗

1.割地

内容: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影响:进一步破坏中国的领土主权,助长列强侵略中国的野心,引发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

2.赔款

内容: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3.开埠

内容: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影响:巨额赔款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负担,清政府被迫大借外债,便于列强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

4.设厂

内容: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产品运销内地免收内地税

影响:反映列强资本输出的要求,阻碍了中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评价〗

①对中国:使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一步遭到破坏,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进一步加剧,刺激中华民族觉醒,民族救亡运动兴起:台湾人民开展反割台斗争,维护祖国领土完整;戊戌变法、义和团、辛亥革命挽救民族危亡。

②对日本:利用巨额赔款增加资本积累,跨入帝国主义强国行列;在华势力迅速膨胀,一步步扩大对亚洲各国的侵略。

③对国际:反映帝国主义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列强侵华进入新阶段;改变远东局势:中国继续衰落,日本迅速崛起,俄、德、法三国干涉还辽反映列强争夺中国斗争激烈。

7.《辛丑条约》

〖时间〗

1901年

〖背景〗

1901年(旧历辛丑年),清政府与英国、美国、日本、俄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奥匈、比利时、西班牙和荷兰签订在义和团运动失败、八国联军攻入北京后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故名《辛丑条约》。

〖内容〗

①赔:清政府向侵华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分39年付清,本息共计9.8亿两

②划: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③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

④拆:拆毁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

⑤驻: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战略要地

〖评价〗

是近代以来最严重的不平等条约,列强对中国残酷的经济掠夺、严厉的政治奴役和野蛮的军事控制,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辛丑条约》中“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最能体现出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8.左宗棠收复新疆

〖背景〗

①边疆危机:19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过渡。为了适应对外商品和资本输出以及争夺殖民市场的需要,列强掀起一个新的争夺殖民地的高潮。西方列强将侵略的魔爪伸向中国两北、西南等地区。

②俄英侵略新疆:1865年,中亚地区浩罕国军事头目阿古柏率军侵占新疆的喀什噶尔,两年后攻占南疆各城,成立“哲得沙尔汗国”,自立为“汗”。1870年,阿古柏又侵占吐鲁番和乌鲁木齐等地,将侵略势力扩张到北疆。俄、英两国为控制新疆,竞相勾结和支持阿古柏政权。1871年,俄国借口安定边疆秩序,直接出兵强占中国的伊犁地区。

〖过程〗

①收复新疆(除伊犁外):1875年,左宗棠奉命督办新疆军务,次年率军西征。在新疆各族人民支持下,西征清军全歼阿古柏军事势力。1878年初,取得收复新疆的胜利(除伊犁外),粉碎了俄、英利用阿古柏分裂中国领土的阴谋。

②收回伊犁:清军收复南疆后,沙俄仍拒绝交还伊犁。1880年,左宗棠再次被任命为钦差大臣,赴新疆统筹军务。与此同时,清政府派曾纪泽出使俄国重开谈判,交涉伊犁问题。在左宗棠的军事支持下,曾纪泽在外交谈判中据理力争。1881年,中俄签订《改订条约》,中国收回了伊犁,但仍被割去霍尔果斯河以西的领土约7万平方公里。

〖结果〗

1884年,清政府为加强两北边疆的管理和防务,根据左宗棠的建议,在新疆设立行省,加强了对新疆地区的控制。

9.新疆设行省

〖时间〗

1884年

〖背景〗

新疆是中国面积最大的省区,达150多万平方公里,将近中国陆地总面积的六分之一。“新疆”一词最早出现于光绪初年,本意是“新收复的疆域”。

19世纪六七十年代,沙皇俄国强占中国西北边境4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阿古柏入侵新疆,;1871沙皇俄国军队又侵占了伊犁地区。新疆危机严重。为巩固边疆,1876年,清朝派陕甘总督左宗棠为收复新疆,到1878年,收复了新疆大部领土。1877年7月26日,左宗棠上《遵旨统筹全局折》提议建新疆行省。1884年11月16日(旧历甲申年九月二十九),清政府决定建立新疆行省,以使新疆实现长治久安。清政府任命刘锦棠为新疆行省首任巡抚。

〖评价〗

新疆建省加强了国家的统一,巩固了边疆,实现了各省行政制度的统一;进一步削弱了地方割据势力;发展了当地的经济;加强了内地与边疆联系。

10.“扶清灭洋”

a.具有爱国性,反映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主要矛盾,其打击对象是外国侵略势力,有利于争取官兵、发动群众参加反帝斗争“扶清”。

b.局限性:盲目、笼统排外,不懂区分外国侵略者、外国人、西方先进事物的区别;把救国与保清等同,不懂国家与朝廷的区别,放松对清王朝警惕。

11.瓜分中国的狂潮

〖背景〗

1895年初中国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时,帝国主义者就发出了“干净利落地解决中国问题,由欧洲有关的几个主要国家加以瓜分”的狂叫。《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列强纷纷踏上中国,争相吞噬,在行动上“开始瓜分中国了”。

〖内容〗

德国认为中国山东的胶州湾最适合建筑海军基地。1897年,德国派军舰侵占了胶州湾,并把山东省变成了它的势力范围;俄国于1897年强占了旅顺口和大连湾,而且把东北全境划为它的势力范围;法国于1898年迫使清政府答应租让广州湾,还划两广和云南三省为其势力范围;英国趁机于1898年强租九龙半岛及香港附近的岛屿,又强租威海卫为军港,并宣布广东和云南的一部分地区及长江流域为其势力范围;日本也于1898年4月胁迫清政府承认福建为其势力范围;美国当时正忙于向中南美洲扩张,无暇东顾,但它并没有放弃侵略中国的野心。1899年秋,它提出了一个各国在华利益“机会均等”的“门户开放”政策,以保持中国市场对美国商品自由开放,保护其在华利益。

〖评价〗

帝国主义在华夺取势力范围,建立军事基地,控制了北自旅大南至广州湾的许多沿海战略要地,使中国门户洞开,京畿腹心要地也处于侵略者的军事威胁之下。中国面临着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历史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四篇: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知识和能力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要注意有扎实的基础,要注意复习和巩固,不能急于求成。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1

信用工具和外汇

1、结算方式

现金结算:用纸币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转账结算:通过银行转账来完成经济往来的收付行为

2、常用的信用工具——信用卡、支票

①信用卡(含义:具有消费、转账结算、存取现金、信用贷款等部分或全部功能的电子支付卡。银行信用卡是商业银行对资信状况良好的客户发行的一种信用凭证。优点:功能多、方便、节省、安全等)

②支票(含义:是活期存款的支付凭证,是出票人委托银行等金融机构见票时无条件支付一定金额给受款人或者持票人的票据。种类:转账支票和现金支票)

3、外汇含义:用外币表示的用于国际间结算的支付手段

4、汇率:又称汇价,是指两种货币之间的兑换比率(如果用100单位外币可以兑换成更多的人民币,说明外币的汇率升高,外币升值;反之,则说明外币汇率跌落,外币贬值)人民币升值有利于进口,不利于出口。反之,相反。

5、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①含义:对内保持物价总水平稳定,对外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

②意义:对人民生活安定、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世界金融的稳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2

影响价格的因素

1、各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是通过改变商品的供求关系来实现的。

2、供求影响价格

①供不应求,价格升高——卖方市场(卖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②供过于求,价格降低——买方市场(买方起主导作用,处于有利地位)

3、价值决定价格

①价值与价格的关系:价值是价格的基础,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一般情况下,商品价值量与价格成正比)

②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对于商品生产者来讲,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不利地位;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则处于有利地位。

③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④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4、价值规律

①基本内容: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②表现形式:商品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3

消费及其类型

1、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主要是居民的收入和物价水平。其他因素有商品的性能、质量、外观、包装、广告、购买方式、服务态度、家庭人口数量、经济发展水平等等。

2、收入对消费的影响:收入是消费的前提和基础

①一般说来,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居民消费成正比——要发展经济,增加居民收入

②居民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改善收入预期

③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收入差距的大小有密切联系(一般说来,二者成反比)——缩小收入差距

3、一般说来,物价水平与人们的消费水平成反比——稳定物价

4、消费类型:

①按产品类型分,可分为有形商品消费和劳务消费

②按交易方式分,可分为钱货两清消费、贷款消费和租赁消费

③按消费目的分,可分为生存资料消费(最基本的消费)、发展资料消费和享受资料消费

5、消费结构,反映人们各类消费支出在消费总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它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收入的变化而不断变化。

6、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减小,表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改善。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4

价格变动的影响

1、对人民生活的影响:①一般说来,价格上升,购买减少;价格下降,购买增加。

②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消费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③在替代品中,一种商品价格上升,消费者将减少对该商品的购买,转而消费另一种商品,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增加;反之,一种商品价格下降,消费者将增加对该商品的购买,导致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即替代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反向的)

④在互补品中,一种商品的价格上升,不仅使该商品的需求量减少,也会使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减少;反之,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会引起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随之增加(即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对双方的影响是同向的)

2、对生产经营的影响:调节生产,提高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5

揭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1、商品

①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②基本属性:使用价值(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和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货币的含义及本质

①含义: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所以说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②本质:一般等价物

含义:货币具有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3、货币的基本职能

(1)价值尺度

①含义:指货币作为表现和衡量其他一切商品价值大小的职能。

②价格:用一定数量的货币表示出来的商品价值。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决

定价格,价格反映价值。

③作为价值尺度的货币并不需要现实的货币,只需要观念上的货币。

(2)流通手段:

①含义:指货币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

②商品流通: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公式:W-G-W

③需要现实中的货币。

(3)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的职能。

4、货币流通规律——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受货币流通规律支配

①其内容是: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商品的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的流通次数成反比

②公式:

5、纸币

①含义:由国家(或某些地区)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国家能决定纸币的发行量、纸币的面值,但不能决定纸币的购买力或者纸币代表的价值)

②优点:制作成本低,易于保管、携带和运输,避免磨损减少贵金属的无形流失

③限度:发行量要以流通中实际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易导致通货膨胀,过少易导致通货紧缩

6、电子货币:用电子计算机进行贮存、转账、购买、支付的7、货币的发展:金属货币(金银条块——铸币)——纸币——电子货币

政治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五篇: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高一政治的必修二的内容是政治生活,第二单元讲的是我国的政府。包括职能,原则等一系列知识,虽然看起来距离我们很远,但是却是和我们息息相关。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1

第三课 我国政府是人民的政府

一、政府的职能:管理与服务

1、我国政府的性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

2、政府的主要职能:

(1)保障人民民主和维护国家长治久安;

(2)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

(3)组织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4)提供社会公共服务。

3、政府只有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能,才能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造福于人民。

4、我国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目的:进一步政府提高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人民服务的能力和水平。5、政府的作用:

(1)人们的公共生活受到政府的管理;

(2)人们又享受着政府提供的服务。

5、了解政府的性质和职能,相信我们的政府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府,支持政府的工作,寻求政府帮助,监督政府行为,使我们的公民意识和政治素养的体现。

二、政府的责任:对人民负责

1、我国政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

政府工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2、具体要求:

(1)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必须深入群众,关注民生,体察民情,尊重民意;不能损害人民利益,不能以权谋私,搞权钱交易。)

(2)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真抓实干;工作着力点放在研究、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问题上)

(3)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我国政府在不断提高行政效率,增强服务意识,杜绝“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

4、公民求助或投诉的途径:开设热线电话;设立信访部门;发展电子政务;依法建立行政仲裁,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制度。

5、公民学会向政府部门求助或投诉,有助于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也有助于促使政府不断改进工作。

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2

第四课 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一、政府的权力:依法行使

政府依法执政

1、宪法和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表现。

2、政府坚持依法行政,就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就是体现对人民负责的原则。

3、政府依法行政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提高行政管理水平的基本要求。

4、依法行政的意义:

(1)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权力和自由;

(2)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保证政府及其公职人员不变质,增强政府的权威。

(3)有利于防止行政权力的缺失和滥用,提高行政管理水平。

(4)有利于带动全社会尊重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5、为什么依法行政建设法制政府?

① 由国家性质以及政府性质决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②(第4点中4个有利于)

③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管理水平基本途径

④ 落实依法治国方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6、提高政府依法行政水平还要做到:

(1)加强立法工作,提高立法质量,以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2)建立权责明确的执法体制,促使行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监督有效;

(3)加强行政执法队伍建设,促进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不断提高执法能力和水平;

(4)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努力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审慎行使力 科学民主决策

1、政府行使权力的环节:决策、执行、监督等。

2、提高决策水平的措施:

(1)不断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提高决策的科学性;

(2)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使决策能够更好地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爱惜民力。二、权力的行使:需要监督

1、对政府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的必要性权力是把双刃剑。政府全力运用得好,可以指挥的法、令行禁止、造福人民;权力一旦被滥用,超越了法律的界限,就会滋生腐败,贻害无穷。为了防止权力的滥用,需要对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

2、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是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这个机制,一靠民主,二靠法制,二者缺一不可。

3、发挥人民民主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

(1)切实保障广大人民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使人民能够有效地监督政府权力的运行;

(2)加强法制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就要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健全质询、问责、经济责任审计、引咎辞职、罢免等制度。

4、行政监督体系: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监督、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新闻舆论和社会公众的监督、群众通过法定渠道(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府内部(监察、审计等部门)的监督等。

5、政府接受监督的意义:

(1)提高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减少和防止工作失误;

(2)防止滥用职权,保证清正廉洁;

(3)更好合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做出正确决策;

(4)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造福于人民,从而建立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的政府。

6、自觉接受人民监督是法制政府的基本要求。

7、我国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增强了政府工作透明度。这一举措,深受群众欢迎,被称为“阳光工程”

8、人民政府制定和发布文件:一方面规范政府及其公职人员的行政执法行为;另一方面保证人民权益,目的是实现和维护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9、开放“红头”文件查阅,说明政府群众意识、服务意识正在逐步增强:有利于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便于群众加强对政府的监督;有利于群众维护自己的合法利益;有利于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

三、政府的权威从何而来

1、含义:政府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形成的得到人民认同的威望和公信力。

2、决定因素:从根本上来讲,一个政府能否具有权威是由国家性质决定的。

3、根本标志:政府的管理和服务是否被人民认可和接受。

4、体现:坚持依法行政,维护宪法和法律的尊严,从而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廉洁、高效、团结协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广大人民群众享有声望;讲信誉,得到人民认可和拥护,有令必行,有禁则止;对经济发展、政治文明、文化繁荣和社会和谐都会有促进作用。

5、树立政府权威的要求:

(1)首先,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科学决策、依法行政、审慎用权、优化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要自觉接受人民监督,与人民群众保持和谐关系。

(2)其次,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业绩.(3)最后,政府工作人员要重品行、做表率,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怎么学习高中政治

1、认真听讲,做好笔记。学好政治课的第一步,就是认真听讲。上课专心致志地听取教师对于各个知识点的讲述、分析,注意力跟着教师的思路走,听懂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掌握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在听课的过程中,要做好课堂笔记,随时记录下教师在课堂上讲述的重点,边听边记,既可以加深对于课本内容的理解,又可以为课后的复习做准备。倘若不注意听讲,又不做笔记,那么,这门课就等于白学,而浪费的时间、精力却是无法挽回的。因此,认真听讲,做好笔记是十分重要的。

2、联系实际,学以致用。政治课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它的理论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现实紧密相联,息息相关。学习政治课,必须要理论联系实际,用实践来检验理论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原理,只有经受实践检验的理论才是真正的理论,我们的政治课理论是可以分析现实的,这是它生命力之所在,因此,要大力提倡学以致用,在实践中掌握理论。由于社会是一个复杂的有机体,社会现象错综复杂,任何一个理论也不能解决一切问题,需要在实践中充实、发展,通过应用,我们会发现理论的正确与不足,从而进一步学好政治课。

3、勤于动笔,善于总结。每一门政治课都有自己的知识体系,学完一节课、一单元、一本书后,要学会自己动手总结所学的内容,自己总结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采用图画、表格、文字等形式,使知识的脉络一目了然,这样,不仅每一课的知识十分清晰,而且本门课程的逻辑结构也明明白白。不断总结,才能不断进步。

4、冷静思考,融会贯通。由于政治课的理论具有抽象性的特点,决定了学好政治课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的办法,而要多思,勤思。政治课是一门关于思维的学科,没有思想,人云亦云,是学不好政治课的。经过大脑冷静的思考,我们会寻找到基本原理之间的相互联系,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达到知识的融会贯通。

5、适当练习,提高能力。练习就是要适当做一些作业,作业分为两大类:基本原理的练习和原理应用的练习。前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基础知识掌握的程度是否牢固;后者的目的主要是检验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能力。我认为,每一次作业,实际上就是一次开卷考试,在无人监考的情况下,对自己的真实水平进行一次考核。因此,练习要认认真真,扎扎实实,一定要自己亲手做一遍,决不能应付差事,甚至抄袭别人的作业。

政治必修二第二单元知识点

下载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word格式文档
下载必修一一二单元知识点.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语文知识点(必修三第三单元)

    必修三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 作者介绍 •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

    政治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四单元 当代国际社会 第八课 走进国际社会 第一框——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 一、主权国家 1、地位:在当代国际社会中,主权国家是最基本的成员,是国际关系的......

    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王位世袭制 ①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导致生产资料的私有化②特点:传子(家天下) 2、分封制 ①含义:封邦建国②目的:为了进行有......

    人教版英语必修五第三单元知识点

    Unit3 知识点(14个) 1.expect (sb.) to do sth. 希望(某人)做某事 I expect to be back within a week. hope to do something 希望做某事 2.overcome one‘s shortcomings 克......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二第四单元总结 一、国际社会的主要成员 1.主权国家 (1)构成要素:人口、领土、政权和主权。其中最重要的是主权。 (2)基本权利:独立权,平等权,自卫权,管辖权 (3)基本义务:不......

    必修一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推荐5篇]

    高三一轮巩固——必修一第二单元 必修一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 班级:姓名: 《烛之武退秦师》 【重点实词】 1、贰 ①从属二主。(本文: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例:国不堪贰,君将若......

    高中英语必修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

    高一英语必修2 第三单元短语和知识点归纳和总结 一、重点短语归纳和总结 1. have something in _________ 和„„有共同之处 2. comman ______ 惯例 3. from ______ on 从现......

    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点(精选合集)

    一切知识都源于无知,一切无知都源于对知识的认知。最根深蒂固的无知,不是对知识的无知,而是对自己无知的无知,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语文高中必修一第一单元知识,希望能够帮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