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量脱头发是什么原因
大量脱头发是什么原因,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很多人都不知道大量脱发是什么原因,脱发问题一天比一天严重,我们该如何去解决脱发的问题呢?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只知道头发在掉落,但是不知道什么原因引起的,这就会导致后期大量脱发。我们需要懂得大量脱发是什么原因,这样才能更好的去护理,也可以更好的去预防。
专家指出,在临床上,导致大量脱发是什么原因,很可能是因为遗传的因素,如果是这种原因所致,人们可以采用治疗因荷尔蒙而掉头发的相同方法,或可有所帮助。除此之外,大量掉头发的原因也可能是自身免疫失调症状:免疫系统可能袭击毛囊,导致大量掉头发,医生通常会在病人掉头发的位置,直接注射少量类固醇。现在就来详细的了解一下导致大量掉头发的原因。
1、药物因素:普通的药物例如抗抑郁药、高血压药都可导致掉头发,医生可建议病人转用别种药物。外在因素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大量掉头发的原因:分娩、化疗、施手术和极速减肥,有时都会影响头发的生长周期,导致掉头发。分娩引致的掉头发通常只会细心留意才察觉得到,但若接受化疗,则会导致头发全部脱掉。库宁说:“头发生长通常在三个月至一年内会恢复正常。”
2、荷尔蒙也是大量掉头发的原因:大部分女性在接近更年期时都会掉头发,如果证实掉头发确因荷尔蒙所致,可选择接受荷尔蒙治疗或由医生处方服食药物。
3、头皮问题:头皮过多和干癣都可引致掉头发的数量增加,使用药性洗头水和其他治疗法都有帮助。
4、甲状腺毛病:甲状腺过度活跃和不够活跃都可能导致头发变薄,甲状腺补充剂可令头发回复正常。
5、药物因素:普通的药物例如抗抑郁药、高血压药都可导致掉头发,医生可建议病人转用别种药物。
上面介绍了大量脱发是什么原因,相信您已经能够了解到了。为了头发的健康,我们必须多多关心头发,好去避免大量脱发。让头发能够更加健康的生长。
第二篇:头发变白的原因及对策
头发变白的原因及对策
可以导致白发的原因中,较为常见的就是长期的精神异常,但除此之外,也还有其他方面的发病因素,比如,较为常见的就是长期的营养失调,或者是一些慢性疾病等都可以导致白发的出现,一定要高度警惕。
1、头发变白的原因及对策 精神因素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长期的精神紧张、忧愁伤感、焦虑不安等方面的因素,是可以引起白发发病的,临床研究发现,不良的精神因素可以直接引起白发的发病,主要就是因为长期的精神异常状态可以导致供应毛发营养的血管发生痉挛,久而久之就可以引起白发的发病,对这方面一定要有足够的警惕。
2、头发变白的原因及对策 营养失调
长期的营养失调是导致白发的最常见因素之一,临床研究发现,若是在平时的饮食结构中,主要以缺乏叶酸、泛酸、维生素等的食物的情况下,就可以导致白发的出现,除此之外,也应该有所了解的一点是,长期缺少蛋白质、严重营养不良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白发的发病。
3、头发变白的原因及对策 患慢性疾病
一些慢性疾病长期不愈的情况下,也可以导致白发的发病,比如,较为常见的就是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甲状腺功能亢进、肺结核等,所以,在确诊这些疾病之后,患者要做到及时正规的进行质疑,以避免白发的发病。
白发食疗方
九制黑豆:将黑豆淘洗干净并经反复蒸、晒(最好九蒸九晒),贮于瓷瓶内,每天食用2次,每次6克,嚼后用淡盐水送下。同时,每天再吃鸡蛋1个,大核桃仁2个,坚持服用。
核桃乌发膏:大核桃12个,剥去外壳及肉上衣膜,将核桃肉炒香切碎备用,另取枸杞子、何首乌各60克,小豆或黑大豆240克。将枸杞子与何首乌加适量水同煎,至汁浓后滤去渣,然后将炒香切碎的核桃肉和黑豆一起放入汁中,再同煎至核桃肉稀烂、汁液全部被黑豆吸收。最后取出晾干或低温烘干即可服用。每日服2次,每次6~9克,早晚空腹或饥饿时服用。
桑葚膏:鲜桑葚1000克(或干品500克)洗净,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滤取煎液,然后加水再煮,并滤取煎液。将2次所得煎液合并,以小火煎熬浓缩,至较为黏稠时,加蜂蜜300克煮沸停火,待冷后装瓶备用。每次1汤匙,以沸水冲化饮用,每日2次。
芝麻桑葚膏:黑芝麻、鲜桑葚各250克,捣烂,再加入蜂蜜少许调匀置瓶中,每次1汤匙,用白开水送服,每日3次。
黑豆四味散:黑豆250克,白果30粒,研碎炒熟;黑芝麻100克,何首乌150克,研碎炒熟,四味混合后放入瓶中,每天早饭后服用30克。
第三篇:英国脱欧的原因
英国意欲退出欧盟,动因有三个
1.一是减轻预算压力。欧盟作为跨国联合体,其运营的全部成本是根据每个国家的经济状况来分摊的,2014年,欧委会、欧议会等各种欧盟机构的制度成本分摊到英国头上的大约为100亿欧元,占英国国民总收入的0.5%,节节攀升的预算成本是英国退欧的动力之一;
2.二是避免因为欧盟国家移民的增加进一步稀释本国公民的社会福利。英国的医疗、教育及环境资源等各种社会福利的品质远远高于欧盟国家的平均水平,欧盟其他国家
移民大量涌入英国侵蚀了英国本国公民的社会福利待遇,从2012年至2014年,英国净流入的移民数量每年由17.7万增至31.3万,不断增长的移民规 模也增加了英国退欧的动力;
3.第三,英国对欧盟财政一体化的抵触,也是其萌生退意的重要原因。2009欧债危机暴露了一条
腿的欧盟在一体化道路上的困境和局限,财政一体化成为欧盟下一个阶段推动的重点,而在目前贫富悬殊明显的28个国家之间实现财政一体化,无异于打造一个跨 国大锅饭,在欧洲国家内部实现社会福利的“均贫富”,这对于英国这样的发达国家肯定是入不敷出,弊大于利。
1.“孤立主义”影响深远,不喜欢外来移民侵占福利
熟悉欧洲历史的人都知道,英国人面对欧洲大陆,长久以来都有着优越感,并进而衍生出一种“光荣孤立”的倾向,通俗点儿解释就是:不管你欧洲大陆各国斗来斗去,只要你们保持势力均衡,“斗而不破”,那我英国就可以安心过我自己的快活日子。
这一次英国人选择退欧,毫无疑问预示着“孤立主义”思想再次成为主流。目前,英国经济状况好于欧盟总体,而独立于欧元区以外的货币制度,让英国避免了欧盟危机的传导,这进一步助长了英国人的优越感。
在主张英国“退欧”的人看来,欧盟拖累了英国的经济表现。来自欧盟的移民还大量侵占了英国人的福利。
移民问题可算是英国国内“退欧派”最具说服力的理据。自从2000年以来(这一期间欧盟成员国迅速增加),欧盟其他国家的移民开始大量进入英国,因为英国的经济比同期的欧盟更具活力,也有着更多的就业机会。不过,随着来自欧盟的移民越来越多,英国国内对移民的反对声也多了起来。在这部分英国人看来,来自欧盟的移民挤占了本国的就业机会,而由于其中大多数人是低技术的劳工,英国政府甚至为此需要发放大量福利。
不过,尽管英国人对移民问题感到焦虑,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日前发表的关于英国退欧影响报告却认为,欧盟移民大多数为低技术劳工,做的大多是英国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实际上他们帮助英国提升了劳动生产效率。而与此同时,IMF报告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欧盟的移民造成了英国就业岗位的减少。
2.向欧盟交了“份子钱”却没捞到好处,英国人很不平
除了移民问题,英国每年向欧盟贡献的“份子钱”也频频引发英国国内不满。按照IMF最近发表的关于英国退欧的报告中的数据,2014年英国向欧盟预算净贡献了70亿欧元,是欧盟的第三大净出资国(仅次于德、法)。
但出了这么多钱后,英国人却认为本国没能从欧盟获得相应层次的补贴。2014年英国从欧盟获得的收入仅和比利时、希腊相当,比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波兰等国都要低。
不过,对于这个观点,IMF却不同意。IMF在6月17日发表的英国退欧报告中认为,和其他欧盟国家相比,英国的农业部门占GDP比重很小,而欧盟的补助大量进入了各成员国的农业部门,这才是英国从欧盟获得补助较少的主要原因。
IMF报告还称,如果结合本国经济体量来看,实际上英国向欧盟的出资额占其本国GDP的比重仅为0.3%左右,比奥地利、德国、法国、丹麦等国的都要低。3.欧盟繁复的监管措施,令英国损失470亿美元 除了上述两点,欧盟制定的统一监管措施也让英国国内有所不满。英国研究欧盟问题的智库开放欧洲(Open Europe)2015年发布的报告显示,欧盟繁重的监管规定让英国一年耗费333亿英镑(约合470亿美元)。
Open Europe的分析认为,在最理想的情形下,英国将因为“退欧”而节省下上述开支,从而抵消在贸易方面的损失,并使得英国GDP保持增长。
除此以外,英国还可以更自由的与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贸易关系,从而刺激国内产业发展,而不必受到欧盟整体贸易政策的掣肘。
不过,Open Europe同样也承认,在最糟糕的情形下,英国每年花在欧盟监管上面的300多亿英镑,或许还是省不了。
4.英国对欧盟的贸易依赖,看起来确实在降低
根据IMF在6月17日发布的报告,英国经济近几年正处在逐步恢复的阶段中,对欧盟的依赖度也在下降,这也给了“退欧派”们大声疾呼的底气。如果从数据来看,英国对欧盟的依赖度确实有所降低。单单考虑出口方向,英国与欧盟内部的出口比例已从1999年的55%下降到了2015年的45%。
不过,如果从总量来看,欧盟仍然是英国的第一出口地,这一现状短期内发生反转的可能性不大。而根据英国统计局的官方数据,英国在欧盟内投资的收益相对稳定,而在其他国家的投资收益却出现了明显的下滑。这成了“留欧派”的理据之一。
如果只有组织所给的权益,而无相应的义务,就太划算了。只可惜,天下没有这种免费的午餐。于是,聪明的英国人退而求其次,作如此盘算:欧盟既带来更多安全和利益,若能减少一些义务而仍留在里面,岂不妙哉?卡梅伦首相为脱欧公投大开绿灯时,大概打的就是这个主意。这场豪赌的预定结果是:留欧派胜出,英国继续待在作出重要让步后的欧盟之内。可随着公投临近,原本绝对少数的脱欧派竟开始占上风,英镑对美元汇率随之暴跌,卡梅伦是否在懊悔——难道押错了宝?
脱欧公投作为近来最热门的话题,直接肇因是十年来欧盟经济的萎靡不振,近年来折腾不停的欧债危机,欧元区高居不下的失业率,以及近两三年欧盟东部成员国甚至法国、比利时所面临的难民危机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政治立场保守的小党独立党趁火打劫,竭力鼓噪退出欧盟。几年间,这个寂寂无名的脱欧专业党行情暴涨,陡然间成为世界媒体的聚焦对象。也是在这种形势下,卡梅伦为争取脱欧派选票以获连任,去年大选期间作出了举行脱欧公投的许诺。他今年2月在欧盟峰会上讨价还价,迫使欧盟允诺给予英国“特殊地位”以换取其留欧,回国召开内阁会议后宣布6月23日举行公投。对脱欧派政客来说,这无疑是大好消息。他们声称,欧盟权力太大,对各国主权限制太多,欧盟法令事实上已高于英国国家法令,欧洲法院事实上已凌驾于英国最高法院之上;金融危机后欧盟引入的金融交易税降低了英国的金融竞争力;欧盟成员国太多,众口难调,在与域外国家签订自贸协定时难以取得进展,而退出欧盟,英国便可以独立推行其贸易战略,贯彻其贸易主张;同样重要的是,只有退欧,才能管控好早已使其大伤脑筋的欧盟移民问题。
但这只是脱欧派的观点。一些独立智库认为,英国退欧将引发严重的经济后果,如企业投资下滑、内需萎缩、金融流动性下降、银行借贷成本上升等;这又将导致英镑对欧元汇率走低,进一步引起进口成本上升和通胀等问题。在全球化时代,脱欧绝非一个孤立事件,而是将产生全球冲击。正如新晋伦敦市长萨迪克汗所言:“一旦‘脱欧’,对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企业的在英商务和德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已同英国开展的经贸合作都将产生影响。”此外,光解除与欧盟的契约关系就得花两年时间,之后与欧陆各经济体进行种种谈判以重建贸易关系,又得花五年时间。马拉松式的谈判本身就是不稳定因素,对英国经济将产生负面影响。同样需要考虑的是,在与欧盟关系上,脱欧将意味着一种双输局面,不仅英国损失严重,欧盟也将出现振荡,其他成员国将起而仿效,最后分崩离析也未可知。从英国看,退欧也将带来国家分裂的新风险。苏格兰不同于英格兰,历来亲欧,希望留在欧盟,脱欧势必给本已十分活跃的独立运动火上加油。
既然英国搞脱欧公投,不妨看看欧盟的来龙去脉。经历过罗马帝国灭亡后无数次战争尤其是20世纪两场至为惨烈的“世界”大战后,同属一个文明或文化、宗教等同属一个体系的欧洲各国终于意识到,民族国家并非神圣,而是使各国陷入深深分裂、战争灾难不断的根本原因,将来更可能使欧洲再次面临大规模战争的灭顶之灾。为了避免再次发生大战,也为了应对苏联集团的地缘政治压力,各国应该联合起来。于是,1950年法德率先建立了“煤钢联合体”,之后扩大为西欧联盟、欧洲自然贸易联盟,后来又扩大为欧洲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最终改名为欧洲联盟。随着时间推移,欧洲超国家组织获得越来越多的权力,以至一度出现了这种预测:欧盟不久就将实行统一的外交政策;只要各国一如既往朝更紧密联盟努力,让渡更多权力,欧盟终将变成一个拥有单一主权、单一军队的“欧洲合众国”。
现在看来,这种预测太乐观了。仅从英国看,其对欧盟的态度从来就是半心半意的。想当年,二战硝烟未散,丘吉尔就呼吁成立“欧洲合众国”,可出于对一个夕阳残照的帝国的幻想,再加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他从一开始就主张英国自外于“合众国”。在他看来,英国虽是欧洲国家,但也是遍布全球、无比“荣光”的日不落帝国的中心,既如此,像法、德等那样作为成员国加入所谓“合众国”,与自己的高贵身份是不般配的。可随着欧陆经济蓬勃发展,蒸蒸日上,晾在一边的英国着急了,态度起了变化,从1961年起竟三次申请加入“合众国”。因戴高乐反对,前两次申请均遭拒绝。他反对的理由是,加入组织的英国将是一匹美国安插进来的“特洛伊木马”,因而最终将没有欧洲,只有一个唯美国马首是瞻的“大西洋共同体”。晚至1973年,英国才正式成为欧共体的一员。
让人大跌眼镜的是,在组织外苦苦徘徊了十几年,眼巴巴盼望着被接纳,可加入后仅仅两年,英国就要脱欧!1975年脱欧公投当然未获通过,直接肇因是1973年的石油危机引发欧洲经济的暂时困难。如果说英国人势利眼,只能同甘不能共苦,也许并不公平。其荒谬表现有更深的原因。与英国人打交道,发现他们提到欧洲大陆时,往往不说“欧洲大陆”这个词,而直称“欧洲”,就好像英国与欧洲相对待、英国人不是欧洲人似的。这种用词看似无心,实则暴露了一种集体无意识。考虑到大英帝国曾经的“荣光”,这种身处欧洲却自外于欧洲的心态就更容易理解了。但从根本看,是地缘格局使英国与欧陆之间注定只能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地理上的英国并非欧陆的一部分,而只是西北隅的岛国。把它与大陆分隔开的只是英吉利海峡。海峡宽约240公里,最窄处仅34公里,但即使横贯多佛海峡的海底隧道早已运行,加强了英国与大陆的联系,两者间仍隔着大海,联系终归有限;在没有隧道和其他现代交通手段的时代,联系更是少得多。
这种距离不近也不远,使历史上的英国既能享有政治独立,又能与之保持千丝万缕的联系,既能一定程度地避开欧陆的战祸,又能方便地吸纳先进的大陆文化。事实上,在历史上大多数时期,相对于欧洲大陆,英国文化是落后的。这必然反映到语言上。中古英语大体上是一种未开化的“部落”语,现代英语虽然先进,但这很大程度得归功于大陆语言——源自法语、拉丁语的词汇占比竟高达60%以上。及至伊丽莎白女王时代,经济发展终于使英国文化焕发光彩,破天荒为欧洲贡献了莎士比亚,可最著名的莎剧如《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等,不仅地点设在大陆,以大陆人为主角,而且从中可清楚地看到,地处偏远的英国人对欧陆文化是何等向往。当然,英国文化对大陆的贡献也是巨大的,尤其是现代商业和体育文化,但谁能否认,英国基督教,甚至音乐、绘画等统统源自欧洲大陆?甚至独树一帜的英国哲学也与欧陆哲学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与欧洲同属一个文明的事实解释了为何英国不否认其为欧洲的一部分,而地缘格局和英联邦遗产等又使它享有一般欧盟大国不可能享有的特殊地位,如保留货币主权,不加入申根组织,不参与旨在加强政治一体化的动议等。若卡梅伦赌博成功,英国留欧,其从欧盟得到的特殊待遇只会更多。但其他成员国做何感想?如果英国果真退出欧洲,欧盟在全球的分量势必明显下降,一些心怀不满的成员国或将仿效英国,苏格兰会进行第二次退英公投,甚至威尼斯也可能退出意大利(威尼斯一直有脱意运动)。即便是前者,“合众国”也将离欧洲更远。若是后者,则本可能实现的“合众国”之梦,将变成一个惨淡而遥远的回忆。
第一节 二战前的英欧关系和战后“三环外交”的提出
英欧关系历史悠久。从公元前至今,欧陆的不同部落和民族数次大规模迁徙至不列颠岛定居,这些民族经融合形成英国现在民族和人口的主体。近代以来,英国还同欧陆国家共同经历了包括文艺复兴、宗教改革、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启蒙运动等在内的大事件。管窥英国历史,便可知英欧之间的联系。实际上英国与欧陆在民族、文化、经济生活等各方面都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同时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的地方。因为既是有人口的迁徙和融合,就有文化和经济生活的交集。
但自文艺复兴以来,英欧差异扩大了。①地理大发现后,英国逐步取得海上霸权;宗教改革后,英国与欧陆的宗教也有所不同;资产阶级革命使英国在政治上建立议会制,而欧陆还在教会统治之下;工业革命后,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日不落帝国,经济上实行自由主义,而欧陆国家则偏爱保护主义。种种差异使英国人觉得自己有欧陆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岛国的地理位置又强化了这种心理。这让英国对欧长期实行光荣孤立政策。② 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对世界各国影响巨大,尤其是二战彻底改变了世界格局,但它对欧陆和英国的影响又有不同。二战后,欧洲普遍衰落。欧陆国家不仅现实地认识到,只有联合才能自强,以内遏德国,外御苏联,而且,二战的洗礼更坚定了欧洲人由来已久的建立超国家的“欧洲联邦”的想法。而英国本土在二战中未遭重创,战争还凸显了英联邦的重要性。英国历来奉行实用主义,整个 20 世纪上半叶其对欧洲联合态度冷淡,只是战后其硬实力不足以支撑帝国地位时才希望借助欧洲联合来提升自己的影响力。
基于历史和现实,丘吉尔在战后初期提出“三环外交”,试图维持英国世界大国地位。所谓“三环”,按重要性由高到低排序包括英联邦环、英美环、英欧环。英联邦是英国能直接掌控的,与英国本土的利益关系也最密切,故排首环。美国原本是英国殖民地,在人口种族、语言文化、政治经济等方面都与英国有密切联系,现又崛起为超级大国,重要性不言而喻,故排次环。欧陆虽与英国有悠久联系,但近代以来英欧间的现实差异和英国的优越心态使英国与欧陆保持距离,只是传统利益联系及英国实力下降的现实使英国不得不选择借重欧洲,故排第三环。
“三环外交”是英国基于衰落的现实试图竭力维护英国曾经辉煌的世界大国地位和重大利益的总体大战略。关于“英欧环”,按丘吉尔的设想,英国支持欧洲联合,但并不直接参与,只是做联合的欧洲的一个亲密朋友。因为英国既想借重并影响甚至控制欧洲,又不愿自己陷得太深而损害了民族利益、国家主权及行动自由。这一思想从二战后直到现在都对英国的对外政策尤其是对欧政策有着重要影响。
第二节 战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分析
欧洲联合思想源远流长,但到了二战后欧洲一体化才真正走向实践。而战后英国对欧洲一体化的政策则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一、战后初期英国的欧洲联合主张
这一阶段大致从二战结束到舒曼计划的提出(1945~1950 年)。
这一时期,英国是欧洲联合众望所归的领导者。①二战使欧洲普遍衰落,但英国本土却成为欧洲胜利的象征,英国虽受到战争影响,但国力仍强于其他西欧国家,同时还掌握着诸多国际资源。法国为了遏制德国及提升自己的地位,也需借重英国。德国作为战败国,为恢复主权、提升国家地位也愿意重新融入西欧。美国出于现实考虑,也希望欧洲联合,它自然首选与其关系最密切的英国作为欧洲联合的领导者。最后,英国自己也希望背靠美国,推动欧洲合作,以使美欧两边的力量都为己所用。
但是,对于欧洲联合的模式,英国与欧陆国家甚至美国有重大立场分歧。因受战争影响以及基于“三环外交”战略,英国无法为欧陆投入太多、承担太多,它只想借重欧洲、背靠美国,使自己成为西欧盟主甚至世界一极。英国不愿自己太深地陷入欧洲事务,不愿美国直接插手欧洲事务。而且,英国极其珍视自己的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坚决反对在欧洲建立“联邦主义”①的超国家机构,只希望维持西欧国家政府间的合作。英国这种立场很难得到西欧国家的积极响应及美国的赞同。由于上述诸多因素,战后初期英国未能很好地引领欧洲联合进程。
二、英国抵制欧洲一体化的努力及其失败
这一阶段大致从舒曼计划的实施到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的建立(1951~1960 年)。
由于英国无法引领欧洲联合进程,领导者角色便落在了法国肩上。法国推动法德和解、建立欧洲煤钢联营②,使欧洲一体化真正迈出了第一步。在欧洲一体化正式开启的初期(1951~1955 年),英国处于观望状态,它不仅不赞成联邦主义,也不看好舒曼计划,后来普利文计划③的失败还使英国更坚定地认为欧洲联邦主义行不通。不过舒曼计划并未明显侵犯到英国的重大利益,因此英国起初对欧洲一体化只是怀疑和不参与。但普利文计划的失败不仅未使西欧六国丧失信心,反而使它们认识到,一体化要从经济领域开始,循序渐进。1955 年,六国开启墨西拿进程,商讨建立关税同盟和共同市场。英国对六国的这一举动持合作但不承诺的立场。英国此时已无法袖手旁观,因为其经济利益会直接受到影响。英国试图引导墨西拿进程向有利于己的方向发展,但失败了。④1957 年《罗马条约》签订,1958 年欧洲经济共同体(EEC)成立。
EEC 建立后,英国感到了危险。针对 EEC,英国提出在欧洲经济合作组织(OEEC)框架内建立一个大的自由贸易区(FTA),试图将 EEC 囊括进去,以使 EEC 稀释在 FTA中,并受英国主导。⑤但此计划反而使 EEC 国家提高了警惕。此计划失败后,英国纠集OEEC 中非 EEC 国家于 1960 年组成欧洲自贸联盟⑥(EFTA),以图对抗 EEC。但是,EFTA 成员国经济水平参差不齐,又实行松散的政府间合作,故一致行动能力有限,很难与 EEC 抗衡。①到 50 年代末 60 年代初,英国已酝酿对欧政策的大转变。
三、英国对欧态度转变及加入欧共体的曲折历程
这一阶段大致从英国首次申请加入欧共体到最终加入欧共体(1961~1973 年)。
年代末,英国未能阻止欧洲一体化的迅速发展,同时英国“三环外交”中前两环出现困难,英国不得不选择加入 EEC。1961 年和 1967 年,保守党麦克米伦政府和工党威尔逊政府先后提出入盟申请。两次申请双方谈判主要涉及两大问题:EEC 共同农业政策②与英国农产品(12.75 +0.71%,买入)利益的矛盾、EFTA 国家加入 EEC 问题。第一个问题实质是英国希望加入 EEC 不损害英国及其英联邦的农产品利益;第二个问题实质是英国希望 EFTA 国家能被允许加入 EEC,这样英国在 EEC 内的经济、政治影响就会扩大。
两次申请均未成功,虽然有利益分歧的原因,但关键在戴高乐的态度。舒曼计划实施后,法德和解,法国领导欧洲一体化,英国对法国重要性相对下降。相反,英国加入EEC 会对法国的领导权构成挑战,故而戴高乐拒绝英国加入。
不过,60 年代末形势发生了变化。全球经济危机背景下,英国所处形势更严峻,而此时西德崛起,影响日盛,法国需要英国加入以牵制西德,同时,对英持宽容态度的蓬皮杜于 1969 年接任法国总统。1970 年,保守党希思政府与欧共体开启了就英国加入欧共体的第三次谈判。这次谈判主要涉及的,除之前的旧问题,还有这次谈判的焦点——英国对欧共体预算摊款问题③。英法在这一问题上有明显的利益分歧,都不愿轻易让步,经过艰难谈判,双方在农业政策、英联邦特惠制等问题上达成一些具体协议,同时为英国对欧预算摊款设定了过渡期。1972 年,英欧签订条约,1973 年英国正式加入欧共体。英国加入欧共体是英欧关系中的大事件,说明英国“三环外交”中三环的重要性有了一定变化,但英国的转变仍是有限的,其外交传统有很强的延续性。同时,英国对欧预算摊款等问题并未彻底解决,在英国入盟后的很长一段时期内困扰着英欧关系。
四、入盟后英国与欧盟的合作与分歧
这一阶段大致从英国加入欧共体至今(1973 年~现在)。英国加入欧共体,总体上利大于弊。然而,70 年代初的世界经济危机削弱了英国经济,助长了欧共体内的保护主义,加上英欧之间传统利益分歧的存在,英国疑欧声音四起。英国要求欧共体重新对英国对欧预算摊款等旧问题作出妥善解决,这些问题主导了1973~1984 年十几年间的英欧关系,1974 年上台的威尔逊政府还组织进行了“重新谈判”和全民公投。英国与欧共体就此问题进行了多轮激烈谈判,在 1984 年的欧洲理事会枫丹白露会议上,此问题终于得到基本解决。①
至此,关于继续解决英国加入欧共体条件的长期谈判交锋终于告一段落,由于欧共体内外形势的变化,英国和欧共体都把目光投向欧洲未来建设上。欧洲一体化建设在这一阶段取得重大进展,包括经济、政治外交、安全防务、社会等多个领域。总体上英国积极地参与并施加了影响,但英欧双方在一些重大问题上仍有根本性分歧。这一时期欧洲一体化在经济领域的主要任务包括推进欧洲统一大市场建设、货币联盟建设②等。为适应新形势,欧共体提出在 1993 年建成生产要素自由流通的统一大市场,英国经济实行自由主义,自然对此积极支持。但在货币联盟问题上英欧有着根本分歧③④,英国认为欧洲货币联盟的建设会削弱其经济主权和英镑地位,因而坚决反对。政治外交领域的一体化努力包括欧共体机构和决策机制改革、政治联盟建设等。为提高欧共体决策和行动的效率,法德等不少国家主张扩大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的权力,扩大“多数表决”范围,而英国态度虽稍有松动,但在关键问题上仍坚持要求实行“一致通过”,并坚决反对扩大欧盟委员会等机构的权力。在欧洲政治联盟问题上,英欧之间有根本分歧①,英国一直反对政治联盟建设,因为这涉及成员国核心主权的让渡。欧洲一体化在安全防务领域的任务包括提升西欧联盟地位、建设西欧独立防务问题。出于应对国际形势的考虑,英国与欧盟某些时候能在防务领域进行一定程度的合作,但双方仍有根本分歧,分歧的实质是“大西洋(5.54-3.65%,买入)主义”和“欧洲主义”的矛盾。②
这一阶段,英国执政者分别有撒切尔夫人、梅杰、布莱尔、布朗,他们在某些问题上与欧共体(欧盟)保持了合作,但在重大问题上仍坚持英国一贯的传统立场。小结
通过以上对英欧关系历史的回顾,可以初步得到以下结论:英欧在诸多方面的差异使英国自认为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使其极珍视民族特性和国家主权,不愿向欧洲让渡主权,这也是疑欧主义和“三环外交”的依据,它们有着极大的稳固性和延续性,对英国战后的对欧政策影响深远。但在现实利益问题面前,英国又奉行实用主义,每当有被欧洲联合边缘化的危险出现,英国总试图进行阻挠、破坏,或将进程引向有利于己的方向,最后虽被迫加入,也会争得一些特殊照顾。传统因素似乎已是一种利益目标的固化,而现实却在不断改变,随着欧陆均势时代的结束、欧洲一体化的深化、欧陆对英力量的增强和欧盟影响力的日渐扩大,这两方面的矛盾变得尖锐,常使英国陷入困境,左右徘徊,以致对欧半心半意、若即若离。③
其实,根本原因是客观形势的变化(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和自身实力的下降使过去的对欧战略(孤立主义、均势制衡)失去现实基础,当传统和现实有矛盾时,英国无法用硬实力来摆平。对于变化了的世界,他们或许不愿承认,但“三环外交”在某种意义上确实是怀旧的。实力和目标的不匹配常使英国陷于窘境,虽然它总是竭力维护“三环”的利益,试图利用旧有的国际资源发挥超出其实力的影响力,但却显得捉襟见肘。
要指出的是,虽然英国主观上仍不愿全面融入欧盟,但英欧关系不可避免地在变得越来越密切。英国融入欧洲程度不断加深,其传统因素逐渐被削弱,这似乎是一个趋势,他们多数人也认识到,除此别无选择。
英国的“三环”外交也随着世界局势和英国国力的变化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战后的去殖民化运动使英联邦变得松散,英国实力下降使英联邦的维持难以为继,英国的战略重心越来越向欧洲倾斜。①当然美国对于英国仍有极大的重要性,英国也极力维护英美特殊关系,试图在欧美之间搞平衡,充当“桥梁”和“纽带”,它相信可以借重一方力量加重自己在另一方面前的分量,但事情总有另一面,美欧双方利益不尽相同,双方每有矛盾,英国就会尴尬,因为英国在英美欧三角关系中已不再处于优势地位。
最后,英国党派政治和英欧关系二者相互有着重大而深刻的影响。尽管对外政策以意识形态为基础,有很大的稳定性,但工党和保守党的对欧政策都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国内党派政治的需要而有所调整;而对欧政策能产生多少效果也反过来影响国内政党政治的发展。每当执政党在对欧问题上遇到困难,其内部分歧就会加剧,甚至有失掉执政权的危险;反过来,党内分歧严重时,政党也会借调整对欧政策来缓和。②③欧洲问题已是除国内经济外最能影响英国国内党派政治的因素。
从历史看,为了政党政治的需要,英国各党派的对欧政策在同一时期常常有所区别,但是它们在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推动欧洲政府间合作等问题上的根本立场是相同的。党派之间和党派内部在对欧问题上的分歧反映的是亲欧派和疑欧派的矛盾和斗争,而且党内分歧往往要比两大党之间更尖锐,因此对每一位政党领袖而言维护党内团结都是一个重大而艰巨的任务。④随着英欧关系的深化,应该说对欧持积极态度的英国人会越来越多,但疑欧派在英国依有很大影响,这使英欧关系的发展经历着一个曲折的过程。
第四篇: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的原因及对策
监外执行罪犯虽然为数不多,但分布面广、居住分散,监管工作甚难,一旦监管不力,就有可能导致脱管、漏管、失控甚至重新犯罪,将会对社会稳定造成极大危害。为了全面调查了解监外执行罪犯监督管理情况,今年,我院以开展监外服刑罪犯脱管,漏管专项检察活动为契机,组织专门力量,对全县16个乡(镇、区)的53名监外执行罪犯执行情况进行了一次专项
检察,从中发现脱管、漏管现象普遍存在,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执行机关监管不力,对监外罪犯管理漏洞较多。突出表现在:公安机关对监外罪犯的基数掌握不准,全县16个乡(镇、区)17个派出所都不同程度地存在此种现象;监外罪犯所在单位或基层组织配合公安机关协助监督考察不够,有的还推诿扯皮;对监外执行罪犯执法力度不够,对个别应当建议撤销监外执行的没有提出建议,打击不力;对被判处缓刑的罪犯,基层公安机关没有很好履行其职责,没有严格执行监外罪犯外出请假审批等制度,管理失控,通过这次检察,发现有38名监外执行罪犯外出都未向当地派出所请过假。
2、执法部门配合不力,监外执行监督考察工作出现脱节。审判机关对罪犯宣告监外执行后,法律文书有时送达不及时或出现漏送等情况,造成见人不见档、见档不见人,甚至人档都不见的情况,致使审判机关与公安机关对监外执行罪犯的执行交接出现相互脱节。另外,罪犯被宣告监外执行前在看守所羁押,判决后审判机关虽然将有关的法律文书送达看守所,但是看守所在释放监外执行罪犯后,有的不及时或者根本不把判决书等向监外执行罪犯的辖区派出所送达,致使部分监外执行罪犯执行脱节。作为法律监督机关,法律赋予监所检察机关检察部门对监外执行罪犯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考察的权力,但审判机关在对罪犯宣告监外执行后,判决书往往不向监所检察部门送达,看守所有时也不及时报告,致使监所检察部门很难掌握辖区内监外执行罪犯的实有人数。
3、监外执行罪犯对监外服刑认识不够,逃避监管现象突出。按照规定,罪犯被判监外执行后,要到其户籍所在地的派出所报到,一部分有固定职业或固定住所的罪犯基本能够做到,但是,一些无固定职业、户口空挂或无固定住所的监外执行罪犯,往往都没及时到辖区派出所报到,特别是有的由于在判监外执行时并判有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他们为了偿还债务,忙于外出打工挣钱,根本就没想到要到派出所报到,按要求定期向派出所报一份思想、工作、学习情况的汇报更无从谈起。有的基层派出所也没有按照有关法律规定积极寻找或者通知有关单位负责寻找,造成脱管、漏管。通过检察发现90%以上的判缓刑监外执行罪犯未主动向当地派出所汇报过思想、工作、学习情况。
4、监督管理停留于表面,考察活动流于形式。基层派出所一般警力都不足,且任务繁重,加之在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方式上没有统一的规章制度和措施,导致对监外执行罪犯监管工作的具体操作上无章可循,个别派出所对已经掌握的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也仅仅停留于重新犯罪进行打击,没有真正履行监督管理职能,监督考察成了一纸空文。在检察中发现,有的派出所对监外执行罪犯考察是通过村委会或监外执行罪犯的亲朋问问,有的是在办案或办事中顺便问问,考察记录不规范、不完整,甚至根本无记录。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和原因,要加大对监外执行的监督力度,规范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监外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进行整改和完善:
1、进一步提高对监外执行罪犯监管工作重要性认识。政法各机关应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各职能部门领导应切实加强检查、指导和督促,政法委应组织审判、检察、公安机关每年不定期组织1至2次专门的联合检查,对监外执行刑事判决、裁定中取得的成绩或经验应及时给予推广,对存在的问题应及时依法纠正或处理。统一规范监外执行的监督管理工作,把此项工作纳入各职能部门全年工作目标及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考核,形成领导重视、责任落实、制度健全、措施得力、各部门齐抓共管的格局。
2、强化监外罪犯监管责任。要认真贯彻落实高检、高法、公安部、司法部《关于依法加强对管制、剥夺政治权利、缓刑、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罪犯监督考察工作的通知》等规定,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执行地派出所要统筹安排,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掌握本辖区内监外执行罪犯的基本情况,建立监外执行罪犯考察档案和统计台帐,要求法律文书、帮教组织、帮教措施、责任人、保证书齐全,要有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此项工作。派出所要切实履行对所辖区域内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考察职责,依靠基层组织、单位保卫部门、治保会等加强对监外执行罪犯进行经常性的帮教,对不服管理帮教的,要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查处。检察机关监所检察部门应依据有关法律和法规,督促执行机关规范对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督管理:一是要加强对监外执行中违法行为的查处,尤其要着重查
办牵涉其中的职务犯罪案件;二是要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对监外执行罪犯重新犯罪进行打击,及时审查批捕,依法提起公诉;三是加大对监外执行罪犯执行的监督考察力度,每半年组织当地派出所、司法所召开一次座谈会,对本辖区的监外服刑罪犯的思想情况、遵纪守法情况进行一次工作小结,促使执行机关严格执法,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审判机关应严格执行最高人民法院“判
决生效后,还应送达被告人的所在单位或者原户籍所在地的公安机关”的规定,杜绝在法律文书送达、罪犯转移等环节发生漏管、脱管,同时判决书还应向同级监所检察部门报送一份。
3、建立担保人制度。鉴于目前监外执行罪犯监管工作中存在的工作脱节、脱漏管现象频发等问题,建议对监外执行罪犯实行担保人制度。担保人由监外执行罪犯提出,具有管束能力的近亲属或者其所在单位有关负责人担任。担保人应保证监外执行罪犯在规定时间内向有关执行机关报到及汇报有关改造情况。若因担保人管控不力而导致监外执行罪犯脱管、漏管,则应追究担保人的相应责任。以此督促监督外执行罪犯自觉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监外执行工作顺利有效地进行。
4、积极探索和建立“社区矫正”平台。当前监外执行罪犯缺乏一种改造教育的环境和平台,管理教育机关只管不教的现象大大背离了刑法执行的宗旨。鉴于此种情况,应积极探索和建立司法部正在试点开展的“社区矫正”教育平台,公、检、法等部门积极与司法部门配合,采取有效措施,做好监外执行罪犯的监管工作。
第五篇:大量事实证明
大量事实证明,大学毕业生在求职时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甚至连自己的性格与特长都不了解,职业选择将非常盲目,甚至会影响到之后工作道路的发展。对此,专家建议:在校大学生要增强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
职业道路早规划,目标坚定不放弃。“迷茫”是目前大学生使用最为频繁的词语之一。之所以迷茫,是因为看不清未来,看不清未来就会把握不住现在。实际上,大学生看不清未来的原因并不一定是因为没有目标、没有规划,也可能是由于目标过多以致无所适从,规划太多而无法实现,因此也就更容易放弃目标,追热门、随大流。因此对目标的坚持和对规划的实施是成功的关键,坚信无论是职业规划还是求职择业,“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兴趣广泛应保持,机遇来临有保障。由于对所学专业缺乏了解,许多学生进入大学时都会面临一个问题:对专业不感兴趣或不满意,由此而产生厌学、倦怠的情绪。实际上在大学里有很多方式可以让你兼顾兴趣与专业,如双学位、各类培训认证等,但是在挑选业余学习的专业时,应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从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要么从个人兴趣爱好出发,既满足求知欲,又从中获得乐趣;要么与本专业结合,成为复合型人才,增强就业竞争力。当然,在多个专业的学习中不能顾此失彼,更不能本末倒置。
社会活动经验多,面试应考不心慌。对于应届毕业生来说,找工作最大的瓶颈在于社会经验的缺乏。虽然在校生要获得企业实习机会并不容易,但从大多数成功者的经历看,至少有两方面资源是大部分学生可以利用的:一是有针对性地参加社团活动来锻炼自己沟通交流、团队合作等能力,社团活动可以说是对真实工作场景的一种模拟;二是争取各种校内服务的机会及校外的实习、兼职机会,可以帮助我们培养坚持不懈、吃苦耐劳的职业精神,了解尽职、责任等职场的基本准则。
实习练就真本领,应聘免了试用期。就漫长的职业生涯而言,大学4年无疑是一个黄金的职业准备期,在这4年里,应该让自己具备一个职业人所拥有的专业技能、社会技能、职业素养„„这样我们在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转变中才能做到“无缝接轨”。正是充分地利用了大学阶段的实习机会,从而免去了正式工作后的见习期。企业也节省了大量的培训时间和精力。这对于个人和企业是一个双赢的过程。
特殊才能做后盾,求职更有竞争力。对于一个班或一个专业的学生来说,大家读一样的专业、学同样的课程,看起来彼此没有太大的差别,然而一旦面临竞争,差别就显现出来了。目前就业形势比较紧张,只有身上有“亮点”的学生才更容易被注意,才更有可能被用人单位选中,也才会有更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发掘并增强就业竞争力应从发现自己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入手,发挥自身特长,并不断强化,有可能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就业现状:就业准备三部曲
随着高校的扩招,原来的精英教育变成了大众教育。大学生必须转变观念,大众化教育意味着可以做普通的职业。面对就业难,大学生们要做些什么呢?
第一部曲:面对现实,正确对待就业形势,正确对待自己。
择业和就业,是初出校门的学生在人生道路上一个重要转折点,对于学生应具备的正确择业和就业思想,可以归纳为4句话,这就是:认清形势闯市场,从容自信显特长,广开渠道看信息,实事求是快上岗。
认清形势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国家的就业政策,二是全国的就业形势,三是本地区的就业信息。面对矛盾重重又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基本观点是,只能树立一个“闯”字,积极参与竞争,而不是 “等”,更不能消极对待。关键是要把握好自己的择业方向和竞争技巧,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在竞争中获胜。
在近几年的人才市场竞争中,有个明显的特征,就是用人单位特别注重人才的实际经验和特长。每个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问题在于你如何正确地认识自己,善于扬长避短,在关键时刻和重要场合发挥一技之长,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和信赖,这是择业和就业工作中的一个不可忽视的技巧。
在人才市场竞争中,单靠一个人的智慧和信息“以一变应万变”往往是不够的,所以,要想方设法利用各种媒体,包括学校、老师和家长,亲朋和同学,广搜就业信息,这是就业者一个重要的手段和方法。
第二部曲:充分做好择业和就业之前的心理准备。
大学生的就业心理准备应该实现以下4种转换,克服不良心态。
其一,实现由学生身份到上岗工作的转换。在“不包分配,自主择业,双向选择和竞争上岗”的大环境中,应克服“听天由命”或等待学校推荐工作的消极心态。学习是为了致用,如果说学习是手段,从事工作是人的本能,也是目的。
其二,在经济上实现由消费者到生产者的转换。克服长期依靠家庭提供经济援助的依赖心理,凭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诚实劳动,立足于自力更生,自食其力。
其三,在择业姿态上,实现由一个普通参与者到竞争者的转换。大学毕业生都是第一次进行择业和就业,经不起挫折,悲伤失望,往往是择业不顺的主要障碍。要克服懦弱、自卑的被动心态。
其四,实现由“天之骄子”到“普通劳动者”的心态转换。放下知识分子的架子,正确理解自己与用人单位的“双向选择”,主动求职。不论从事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首先必须是一个劳动者,而劳动岗位需要自己去争取。
最后总的来说,择业者应该具备主动、积极、从容、自信和百折不挠、面对现实的平和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
第三部曲:主动出击,准备简历和面试。
机会总是被那些勇于表现、争取的人得到。不管单位招不招人,先去毛遂自荐要求试用;写信给单位老总或负责人自荐;直接发送求职信到企业网站招聘信箱„„大学毕业生在找工作时,选择主动出击,到用人单位去展示实力,至少得到的机会比等着天上掉馅饼的机会大。
据市人才市场的有关负责人说,在如今整体供大于求的就业形势下,积极勇敢的心态是大学生找工作脱颖而出的一个制胜法宝。在择业前,要推荐自己,有必要准备相应的文字材料,简历要真实可信,文字朴实,言简意赅,页面工整规范。面试中也要大方得体,机灵应对,不卑不亢。
总之,在进行择业、就业的过程中,其目的是选择一个最能发挥自己专长的工作岗位,开始实现多年的梦想的愿望,在大学生的一生中,就业无疑是一件大事,一次激动人心的拼搏与较量。一定要审时度势,振作精神,做好充分准备,用最好的心态、最好的形象和全身心积攒的实力,投入到这场竞技中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