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立足产业优势 突出“四化”建设
立足产业优势 突出“四化”建设
----我县实现现代畜牧业发展新跨越
近年来,我县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畜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为抓手,突出抓好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现代畜牧业生产、科技推广和创新四项重点工作,推动了全县畜牧业又好又快发展。2011年,全县畜牧业产值29.45亿元,与2007年相比增长38.2%,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6.28万吨、2.95万吨、22.08万吨,与2007年相比分别增长12.58%、16.27%、39.04%,全县各类畜牧业综合生产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其中,奶牛存栏位居全省第二,占郑州市奶牛总存栏的40%以上,奶产量居全省首位。我县畜牧业凭借良好的基础地位和独特的发展优势,先后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先进单位、河南省科技推广先进单位、河南省群众满意基层站所、畜牧业发展重点县、郑州市畜牧工作综合先进单位、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近日,又相继被确定为“全国奶业大县”、“全国生猪调出大县”和“河南省无公害畜产品(生猪)生产示范县”,这标志着我县实现由畜牧大县向畜牧强县新跨越。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强化畜牧业发展规模化
随着畜牧业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畜禽养殖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散养户逐步减少,畜牧业生产方式发生根本性转变,实施“三退三进”(即:退出庭院、退出村庄、退出散养;进
入小区、进入规模、进入市场),逐步改变了传统的千家万户散养和粗放经营的养殖方式,提高了规模化养殖程度。在养殖场建设上,坚持高起点、大规模、高质量,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示范推进,促进散养户向养殖小区集中。今年,全县新建标准化规模养殖场14个,引进总投资一亿以上的畜牧建设项目6个,全县规模养殖场户达到3700余个,奶牛小区达到了38个,累计建成年出栏万头以上猪场25个。
二、强化畜牧业发展标准化
一是依托国家、省、市各项畜牧业扶持政策,采用政策适当倾斜的方式,培植一批建设标准高、示范带动能力强的标准规模养殖企业,促进全县畜牧业提档升级。二是开展标准化畜禽养殖场示范创建活动。组织养殖企业进行升级改造,积极创建标准化养殖示范场,提高养殖企业标准化生产水平,打造亮点工程,推动产业发展。三是充分利用行业协会、专业合作社、龙头养殖企业的自身独特优势,积极引导和带动广大养殖场提高生产标准,不断提高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程度。截至目前,全县已创建级标准化养殖示范场19个,畜牧业专业合作组织达到117家。
三、强化畜牧业发展产业化
随着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不断提高,畜牧产业化稳步推进,对社会贡献增加。截止目前,全县已初步建设了生猪屠宰加工企业、家禽屠宰加工企业、乳品加工企业,畜产品加工能力有了较大提升,推动了我县畜牧产业化的发展。一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公司+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取得长足发展,农民与企业的利益共享机制不断完善,产加销一
体化的发展格局初步形成;二是以专业协会为代表的民间合作经济组织迅速发展,成为联接农户与市场的桥梁和纽带,为提高畜牧业社会化服务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三是广泛吸纳社会民间资本投入畜牧业。民间资本积极参与畜牧业,聚集了发展资金,整合了社会资源,做出了示范样板。畜牧产业化建设还带动了乳品、饲料、包装材料、运输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有效地吸纳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就业机会,对全县经济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已成为我县畜牧产业化建设的一大亮点。目前,全县已创建市级以上龙头企业61家。
四、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
一是狠抓生猪疫病防控。按照“政府保密度,业务部门保质量”的要求,构建应急机制和长效机制,坚持预防为主的方针,实施综合防治措施,认真组织实施以生猪计划免疫和重大动物疫病的强制免疫工作,切实做好生猪疫病防控工作。二是强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继续深入开展饲料、兽药、“瘦肉精”、生鲜乳、病害畜禽五项专项整治,着力建设畜产品质量安全长效机制。三是严把三道关口,切实加强违禁药品的抽检检测力度,规范检测行为。即严把生猪产地检疫关。严格生猪出栏报检制度,对出栏生猪进行检疫和2%的比例“瘦肉精”检测合格后,发放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和“瘦肉精”检测报告;严把生猪流通监管关。加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工作力度,进一步充实人员、增添设备,对运输动物和动物产品的车辆,严格查证验物和“瘦肉精”抽检,严防“瘦肉精”猪流出和流入县境、市境和省境;严把生猪屠宰检疫关。对全县生猪屠宰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驻场监管,对进入屠宰场的生猪进行严
格查证验物,对检疫和“瘦肉精”检测合格的猪肉产品,驻场检疫人员对胴体加盖检疫验讫印章,对不合格生猪及其产品严格实行无害化处理。
第二篇: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
立足优势突出特色 打造生态园林城镇
一一薛家镇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汇报材料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薛家镇坐落于常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总人口3。6 3万,行政区域面积3 7。3平方公里,镇区面积4。2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7个居委会,是近年来常州地区崛起的工业重镇。位于上海、南京两大城市中间,东距上海1 6 3公里,西距南京1 0 3公里,距常州机场5公里、北距港口1 0公里,沪宁高速专设薛家道口。即将建成的京沪高铁常州站距薛家道口仅1.8公里,与常州高架城北起点相毗邻,航空、铁路、公路纵横交汇,地理优势明显,是常州市高新区最核心、最前沿的区域。已被命名为国家卫生镇、全国环境优美镇、全国创建文明镇工作先进镇、江苏省文明镇、江苏省特色文化镇、江苏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镇和江苏省廉政文化示范点。2 0 06年以来获常州市‚新农村建设十强镇‛、‚农村工业十强镇‛、‚外向型经济十强镇‛、‚综合实力十强镇’’、‚生态园林镇‛、‚科普文明镇’’、‚十大品牌镇村‛等荣誉,目前,全国文明镇的创建工作正在进行中。2 0 08年全镇完成GDP 3 0亿元,上缴国家利税9。0 5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入2 6亿元、工业销售1 2 5亿元、财政收入5.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11 32 0元。
走进镇区,整洁有序的道路交通,绿树掩映的休闲广场,优美和谐的住宅小区,热闹繁华的商贸中心,规划有序的工业园区,无处不显示出薛家镇的无限生机。长期以来,薛家 镇党委、政府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三集中‛ 建设为载体,以构建和谐社会为目标,确立了‚经济强镇、文化名镇、人居优镇、文明新镇‛的发展理念,抢抓机遇促 发展,关注民生保稳定,攻坚克难、开拓创新,着力将薛家 打造成为生产、生活、生态有机统一,人口、资源、环境协 调发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新农村。经过多年的努力,全镇的 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城镇绿地逐年增多,历史文化有 效传承,环境水质大幅改善,各项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民 群众的生活满意度不断提升。围绕建设园林小城镇目标,我 们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一、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构建创园组织网
在大力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我镇党委、政府牢固树立‚抓 生态建设就是抓经济发展‛的观念,把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 摆到同等重要的战略地位来抓。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力争将薛家打造成绿地布局合理、环境生态宜居、文化特色 突显的现代化生态型园林城镇,实现‚绿色薛家‛、‚生态薛 家‛、‚宜居薛家‛。
今年初,我镇积极筹备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j工作
领导小组,把创建工作列入了镇党委、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明确指出要‚全镇动员、全民参与、巩固成果、发展新镇‛,以争创‚江苏省园林小城镇‛为奋斗目标,把创建工作作为 ‚一把手‛工程来抓,由镇党委书记和镇长亲自挂帅担任创 建工作领导小组的正、副组长,党委委员及相关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成立了宣传教育、园林绿化、镇容镇貌、环 境保护、市政设施、台账资料六大创建工作组,先后制定了 《薛家镇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的工作计划》、《薛家镇创建 江苏省园林小城镇实施方案》、《关于进一步明确创建江苏省 园林小城镇各专业组工作职责的通知》等文件,将创建工作 的各项任务目标化、具体化,分工到岗,责任到人。同时,为调动全民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各行政村、社区和企 事业单位也组建了相应的领导班子,并将创建工作的落实情 况纳入对各村、社区和镇直属部门的年终考核,进一步调动 了各村、社区和各部门参与园林小城镇创建的积极性。目前,支持参与江苏省园林小城镇建设已经成为全镇干部群众的 自觉行动。全镇上下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 抓,其它领导共同抓,党员群众齐参与的创建网络,为创建 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最有力的组织保障。
二、科学规划,狠抓落实,布好集镇绿化网。
为把薛家建设成为生态、文明、富裕的现代化社会主义 新农村,我镇党委、政府针对薛家的现状进行了详细分析,邀请了上海、广州等数家知名设计院对薛家未来发展进行了 详细规划,把薛家的建设远景定位为‚布局合理、生态协调、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环境优美、文明富裕、充满时代气息 的生态型小城镇’’。同时,按照建设‚经济强镇、文化名镇、人居优镇、文明新镇‛的目标和‚以人为本、适宜人居‛的 生态环保理念,先后聘请常州市环境保护研究所和常州市规 划设计院为我镇编制了《薛家镇环境保护规划》和《薛家镇绿地系统规划》,根据薛家镇发展趋势以及未来对绿地系统 的要求,结合薛家镇的绿地现状,基于‘‘环、轴、面、点‛ 的绿地系统模式,确定了薛家镇区绿地系统结构为‚一心多 园多点,双环双轴双脉‛,即:以薛家镇中心广场为整体绿 色核心,通过道路防护绿环隔离镇区与工业区,通过滨水景 观绿环优化镇区环境,绿轴,绿脉纵横贯穿,点状小游园以 及道路出入口节点绿地散布其中。在植物的选择配置上,本 着切合本地区地带性植被所展示的自然植物群落规律,认真 研究植物生物学特性,注意发展适生性、抗逆性强的乡土树 种,结合各种绿地的功能要求,科学地制定各种植物材料的 合理配置比例,形成‚春天花团锦簇、夏天绿树成荫,秋天 层林尽染,冬季绿意犹存‛的景观效果。
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薛家镇党委、政府通过政府投入 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实施生态建设,高标准建成 了1 6。4 6公顷的薛家中心广场,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成为 薛家最大的城镇绿肺;移建了市级文保单位一一吴氏中丞 第,成为集文物展示和娱乐休闲于一体的历史人文景观;注 重镇区小区的绿化建设,三年来新增小区绿化4 3~公顷,其中新建小区绿化率平均达4 O%,老集镇居住区绿地率达 3 6。6%;完成了对镇区主要商业街道包括道路改建、道路绿
化、河道绿化、园区绿化、景点设置、水环境整治及沿街装 饰在内的整体环境综合整治;新建主干道两侧全部加种立体 绿化,使群众的生活环境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道路和河道 绿地率平均达37。2%,普及率、达标率均达1 00%。通过开墙见绿、道路补绿、见缝插绿、主动植绿多项措施,镇区逐步
呈现‚镇在林中、路在绿中、房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 景象。到目前为止,全镇共有绿地总面积1 3 4.6 6公顷,其
中公共绿地2 3.9 6公顷,小区绿地6 0公顷,道路、河道绿
地7.8公顷,防护绿地3 9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 5.6%,人均公共绿地达9.58平方米。
三、明确重点,统筹兼顾,打造生态建设网
近年来,我镇大力推进工业现代化、农村城市化、环境生
态化进程。在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的过程中,我镇紧紧围绕
各项创建指标要求,巩固及提升基础建设。统筹兼顾各个发展
环节,全面提升薛家经济社会统筹协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一)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构建生态薛家
环境就是资源,生态就是资本。在薛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过
程中,镇党委、政府坚持合理规划、科学布局,积极推行‚三 集中‛发展,注重经济效益与生态建设共赢,努力实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建设。近七年来,全社会固定资产总 投资达60多亿元,近一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建设方 面:累计总投入6亿多元,建成市、区、镇三级道路6 0余公
里,形成黄河西路、汉江路、河海路、机场路横贯东西,龙 江路、玉龙路、薛冶路、春江路穿越南北,镇级公路七纵七 横,自成一体的道路体系。其中,镇政府投入1亿多元,建 成镇级道路39条,3 0余公里,面积达11 7。3万平方米,人均 拥有道路面积达4 6平方米,集镇建成区道路硬化率达到1 0 0%,镇区道路亮灯率达1 0 0%。农村建设方面:大力实施农
村改水、改厕、‚三清’’和‚五化三有‛工程,目前,我镇 自来水普及率及农村主干道硬化率均达1 00%,改厕工程和 ‚三清’’工程全面实施,并在行政村中积极开展‚五化三有‛
村争创活动,农村的村容村貌得到全面改善,群众生活水平有效提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方面:镇区污水管网建设基本 到位,并建有3座污水提升泵站,设计处理量达22万立方 米/天,生活污水和工业污水达标排放接入市政管网,最终 进入江边污水处理厂净化处理。
2、加快工业园区建设。以拓展发展空间、整合土地资 源、美化镇区环境为前提,实行工业向园区集中,加快推进 工业园区建设。近年来,大力实施园区项目推进、道路绿化、河道清理、垃圾清运和广告宣传等工作,新建标准厂房1 5 万平方米,园区的水、电、燃气、道路、绿化等各项基础设 施日趋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科学的布局,优美的环 境加上优良的投资氛围吸引了多家世界5 0 0强企业及国内外
知名大企业的落户。同时,严格执行上级环境保护标准,积 极弓I导企业开展工s014000环境管理体系、环境标志产品和
绿色论证,为薛家社会经济的生态发展、集约发展和可持续 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与集镇建设相结合,打造宜居薛家
近年来,薛家镇党委、政府不断加大集镇建设投入力度,全力营造便捷、宜人、舒适的居住环境。
1、加快住宅小区建设,集聚人气。奥林匹克花园、顺园一村、二村、三村、五村、六村、八村、橄榄城、怡景名 园、香槟广场、聚怡花园等住宅小区的开发建设和入住使镇 区人气集聚,居住人口已达全镇总人口的5 0%以上。住宅小
区内环境幽雅,绿树红花相互掩映、建筑小品、休闲健身器 材点缀其间,薛家居民尽享怡然生活的同时,也使薛家的整 体人居环境得到了大幅提升。
2、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档次。投资4 0 0 0多万元建设的
薛家中心广场,处处体现‚以水为纲、以绿为本、以文为脉、融入森林‛的文化理念;北漕河风景河道也随着中心广场的 建设旧貌换新颜;投资1 O 0 0多万元,完成了吕墅中学综合
大楼、宿舍楼、吕墅幼儿园危房及顺园二村幼儿园、顺园六 村幼儿园等教育设施的新建和改造;投资3 0 0 0多万元,新
建了薛家医院;按星级宾馆标准建设了集养老、康复、保健、休闲、娱乐于一体的敬老院;大型室内农贸市场被评为‚省 三星级‛农贸市场;奥园假日大酒店、奥园运动城、大型购 物超市等项目的落户以及众多品牌加盟店的开张运营使奥 园商业街日渐繁荣,成为薛家服务业的新亮点,不仅提升了 居民的物质、精神生活品质,更凸显了薛家的区域优势。
3、抓好整治工作,美化环境。坚持建管并举的方针,一方面加大投入,目前,全镇共设有封闭式垃圾中转站3个; 各类果壳箱、垃圾箱近1 5 0 0个;各类环卫车辆1 O 3辆,平
均日转运生活垃圾4 2吨;新建和改建公厕1 2座,全部达到
二级和三级标准,平均每2 09 0人就有一座公厕。另一方面
加大城镇管理力度,确保无垃圾乱倒乱丢现象,全镇道路无占道现象,镇区户外广告管理有序,制度健全完善,广告牌 匾整洁、美观、内容健康。所有垃圾经新北区中转站,运送 至武进夹山生活垃圾填埋场,处置率达1 O 0%。同时对农村开
展环境整治,拆除违章搭建,清除暴露垃圾等。通过一系列 措施的实施,镇区的环境质量和集镇面貌得到大幅度改善,形象进一步提升。
(三)以重点建设为抓手,营造绿色薛家
依据我镇‚一心多园多点,双环双轴双脉‛的规划布局,结合我镇实际情况,镇党委、政府明确了‚三个一‛建设重 点,即用好一片林、育好一片林和护好一一一片林。
1、用好一片林,即镇区原有绿化林。由于我镇较有利的
地理、气候条件,现有的植物种类构成比较丰富,群落类型 多样。据调查估测,我镇现有的植物种类在5 0 0种以上。对
这些适应性强、成活率高的本土植被进行保护和综合利用,将为我镇持续发展节约型园林建设提供有利的资源基础。
2、育好一片林,即镇区新建绿化林。三年来,我镇共 投资1.1 6亿元用于各类绿化建设,新增绿地面积7 8。1 6公
顷,并力争做到特色鲜明,风格独具;小区绿化注重建筑风 格和园林景观的协调融合;公共绿化注重人的感官舒适和植 被的合理配置;道路绿化注重高成活率和广覆盖率,实行新 建道路1 0 0%覆盖;防护绿地注重卫生、安全、防灾和环保。
此外,在搞好镇区敞开式绿化的同时,还注重改善单位内部 绿化环境,鼓励和弓J导企事业单位营造绿色空间,镇区1 0 8 个企事业单位绿化达标单位有1 03个,达标率为95。4%。(一)营造舆论氛围,做到活动社会化
以广场电子显示屏、镇政府网站、村、社区和企事业单 位宣传栏等为平台,大力开展创建宣传,积极调动广大群众 参与江苏省园林小城镇创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全民共 创的良好氛围;以创建园林单位,绿色小区、生态村、绿色 学校等为载体,培育良好的工作、生活和学习环境,提高群 众的生态意识;以志愿者活动为形式,在小区、街道、商店 等公共场所发放生态园林宣传资料,悬挂宣传横幅,组织文 艺演出等,不断扩大宣传覆盖面。通过持续不断、有声有色 的宣传和实践活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意识不断提高,群 众性植绿、护绿活动广泛开展,三年共义务植树8。1万棵,成活率和保存率均在9 6%以上。同时,积极开展绿化认建、认
养、认管等群众性活动,逐步形成‚人人关心园林绿化,个 个参与创建工作‛的良好社会氛围,达到了成本节省和氛围 营造的双重效果。‘
(二)加强队伍建设,做到管理科学化
园林绿化‚三分种,七分管‛,建设是基础,管理是保 证,能否高标准实现规划目标,关键靠养护管理。为了切实 做到保护绿化成果,我镇党委、政府着力加强镇、村(社区)二级园林绿化管理队伍建设,在镇一级成立了市政绿化办公 室,明确职责、完善制度,积极探索园林绿化长效管理机制,严肃查处违法占绿、毁绿事件;在村(社区)一级组建相应 的工作组,明确负责人,并向社会公开招聘养护人员,分片 包干,责任到人,坚持每月检查一次,按检查情况进行考核。同时,我镇还聘请了一支由3 0多人组成的专业绿化养护管 理队伍,确保了镇区绿化保持良好的生长态势。经过多年的 努力,特别是开展创建活动以来,我镇的城市化建设和园林绿
化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园林绿化管理各项工作也开展得井 然有序。
此次创建活动省、市、区各级领导都对我镇寄予了很高 的期望,在上级领导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我镇有 信心有能力乘势而上,团结协作,真抓实干,争取一举成功 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
但是,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镇的生态环境、居民的生 态意识、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与先进地区还存在着一定 的差距,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园林建设工作任重而道远。下阶 段,我镇将以创建江苏省园林小城镇为契机。以建设‚经济
强镇、文化名镇、人居优镇、文明新镇’’和创建‚国家级园 林小城镇‛为目标,按照国家和省、市、区的各项生态园林 建设要求,通过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进 一步加大园林绿化建设力度,加强舆论宣传,使‚美化环境、保护生态‛成为社会新风尚,全面巩固创建成果,进一步加 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改善城镇人居环境,给群众营造一个 绿色家园、和谐家园,树立园林城镇、生态城镇的崭新形象。
薛家镇人民政府 二0 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
第三篇:立足产业优势 狠抓关键环节(麦岭)
立足产业优势
狠抓关键环节 全力打造湘桂边界经济强镇
---麦岭镇“十一五”工作总结及2011年重点工作
近年来,我镇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实施“1234”工作思路(即围绕把麦岭镇建设成为湘桂边界区域性中心城镇这一目标,强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平安建设工作,狠抓小城镇建设、新农村建设和项目建设,大力发展烤烟、果蔬、瘦肉型猪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四大产业)和“13520”农民增收工程(即动员每个农户建设1座沼气池,种植水果5亩,烤烟5亩,优质蔬菜5亩,年出栏瘦肉型猪20头),促进了全镇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先后荣获2005-2007年自治区平安建设集体二等功、2006贺州市经济发展进步乡(镇)、2008贺州市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2008贺州市经济发展“10佳乡(镇)”、2009县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称号,2006年以来连续四年获得县双文明考评一等奖。
2006年以来工作回顾
1、财税收入逐年大幅增长。全镇财政收入由05年167万元增长到06年308万元、07年400万元、08年612.57万元、09年的805万元,同比增长了84.4%、30.1%、54.5%、31.6%;农民人均纯收入由05年2035元增长到06年2389元、07年2770元、08年3225元、2009年的3710元,同比增长了13.7%、16.5%、16.8%、15.2%。
2、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速。以麦岭生态种养长廊列入全县“三农”工作思路为契机,全力打造“长廊经济”。通过长廊示范带动,全镇烤烟、水果、瘦肉型猪养殖、农产品深加工等优势产业发展迅速。烤烟产业,通过采取抓宣传、抓培训、抓服务,强化大垌面大户示范、强化资金投入、强化新技术推广应用的“三抓三强化”措施,促进了烤烟产业的提质增效,目前全镇已收购烤烟近2万担,进一步巩固了烤烟大镇地位;水果产业,通过促进土地流转和给予果农苗木补贴等政策、资金扶持,全镇新增水果种殖面积5000多亩,其中100亩连片种植示范点6个,打造了水流、长春等脐橙种植基地。瘦肉型猪养殖产业,在金旺和新贵两个年产12万头的种猪场带动下,通过强化水、电、路、资金、技术服务,全镇瘦肉型猪养殖产业发展迅速,今年1-8月份,全镇新增200头以上养殖大户60户,正在建设的10户,意向养殖户55户,预计两年内全镇将实现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实现产值2亿元。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麦峰食品厂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暂露头角,在“二00九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会”上,“麦峰牌”系列产品荣获“特色食品”称号。
3、招商引资引及项目建设取得突破。06年以来,全镇共引进项目43个,总投资68000万元,投资5亿元的长春风力发电场、集镇供水等项目前期进展顺利,朝麦公路、麦石公路等各类重点项目建设工作顺利完成;永贺高速公路(麦岭段)贯穿麦岭境内,为麦岭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目前,该项目已完成征地工作;投资2000多万元的现代烟草单元建设项目前期按要求推进,育苗场和密集型烤房项目征地工作正有序开展;由广西贺州嘉润臵业有限责任公司投资1500万元种植面积2500亩的小田万亩大果油茶林种植基地项目目前已基本完成种植;广东老板黄连军投资4500万的长春大果山楂种植基地项目已完成土地平整、路通、树坑掘挖工作;红岩采石场项目增资615万元进行技改;麦峰食品厂原料基地建设和厂房扩建工程成效显著,目前已建成圣女果种植基地400亩。
4、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整体推进
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提出的“森林之城、田园都市”目标,深入开展“种大树、大种树”活动和“城乡清洁工程”。按期调整修编了小城镇规划,启动了麦岭休闲广
场项目前期建设工作,筹集资金40万元解决了圩镇路灯、街灯亮化以及卫生、排水等问题,城镇环境卫生状况。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一是全力打造了长广、上块、塘口湾、村头岗等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筹集资金近200万元修建设了长广综合楼,实施上块村道硬化、塘口湾水渠维修、长广村道硬化以及村头岗村容改造等“一事一议”项目。二是农村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争取项目和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大力改善镇、村两级饮水、道路、农村危房改造、集镇路灯、排污等,实施了一批烟水配套、烤炉群建设项目和长春水库等除险加固工程,全镇通行政村水泥路覆盖率达100%,通自然村村道硬化达40%以上。
5、信访维稳和民族团结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迈进。深入开展“四大活动”,注重做好信访维稳工作,加强了镇综治办、各村特派员、调解员队伍建设,有效地促进了民族团结和维护了与湖南江永县、迥龙圩管理区及县内相邻乡镇的边界稳定;筹集资金改善了办学条件,全镇义务教育入学率达100%;切实抓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2010年全镇参合农民20177人,参合率达到92.36%以上,连续四年全县乡镇排名第一;按照“四优,一满意”标准要求,投入90多万元完善镇、村计生服务所建设,大力开展诚信计生,接受了自治区代表国家计生委的评估验收,获得自治区评估组的高度肯定,为我县计生创国优作出了重大贡献;由于特殊的地理条件,麦岭镇自然灾害频发。面对2007年的特大旱灾、2008年全市最严重的雨雪冰冻灾害,及时组织党员干部抗灾救灾和组织群众生产自救,把损失降到了最低点。在抗击2008年的雨雪冰冻灾害当中,麦岭镇荣获了自治区民政系统抗击雨雪冰冻灾害“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6、党的建设进一步加强。始终把“抓制度抓党建、抓党建促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主旋律,坚持基层党建工作“走创新之路,让党委有品牌,支部有特色”为目标,以“三抓三建”为载体,全面提高基层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一是抓班子建设强组织,建新农村建设的战斗堡垒。以创建学习型党组织为抓手,坚持把理论业务学习作为基础工作来抓,镇党委坚持每周一全体干部例会学习,领导班子每月一次集中学习,做到了学习时间、人员、内容、效果“四落实”。深入开展了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组织建设年和工作落实等活动,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进一步明晰了发展思路。自治区巡回检查组和市、县学习实践办的有关领导参加了我镇结合学习实践活动召开的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好评,我镇作为先进典型在全市第三批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第二阶段总结会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二是抓党员“双带”作用发挥,建特色产业强镇。通过发挥党员带头土地流转、带头科学种养、带头联系帮扶“三带头”作用和示范带动作用,为推进烤烟、水果、瘦肉型猪养殖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作好表率,进一步探索“党支部+专业合作社(协会)+产业+基地+农户”模式,不断扩大党组织覆盖面,成立了长和、三益水果专业合作社党支部,打造了麦岭生态种养长态“党群共建示范带”,通过对水果种殖大户提供了业务培训、资金扶持等相关的配套服务,为党员带头致富、带领群众致富提供技术和信息,带动了全镇特色产业发展,促进了财政和农民“双增收”。三是抓机制建设,建高素质农村党员干部队伍。把机制建设贯穿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之中,不断推进党建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大力实施党员“优化工程”。2006年以来,全镇共发展党员157名,其中35岁以下98名,占新发展党员的62.9%;高中以上学历103名,占新发展党员的65.6%;从退伍军人、“两强”党员中培养成村组干部139名;深化党务公开。探索了一条发挥党代表作用深化党务公开的有效途径,以“搭建五个平台,完善五项制度”为载体,进一步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实施镇村党组织和党员“两结对”活动,每个镇直机关党支部帮扶1个村,镇直机关党员联系1-2 户群众,村党员每人联系3-5户群众。通过结对帮扶,帮助发展种养230多户,为民办实事110件。进一步深化机关效能建设,成立了麦岭镇政务服务中心,进驻了民政、劳保、财政、农业服务等8个单位;深入开展“农事村办”工作,成立了镇农事
办理服务中心,在偏远的高桥、长春两个村设立了两个“农事村办”服务站,解决了群众办事难的问题,惠及周边群众6000多人。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镇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困难,有的还相当尖锐。一是支柱税源结构单一,财政收支矛盾突出,保运转、保稳定、保发展的压力较大,对各项建设事业投入有限;二是工业发展还不够快,没有形成工业支柱产业及规模工业;三是农业投入仍然不足,基础薄弱的问题比较突出,农民增收渠道不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仍然十分艰巨;四是随着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一些隐性矛盾逐步突显,维稳工作压力很大;五是党的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政府职能转变、作风建设还存在一些亟待加强的地方。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2011年工作思路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更是麦岭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之年。做好2011年的各项工作,意义重大。为确保全面完成全镇经济社会发展各项预期目标任务,我们务必坚定信心,发扬团结拼搏精神,真抓实干,扎实做好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打造生态种养长廊,做强产业强镇文章。依托新贵和金旺两个瘦肉型猪繁育基地,以猪-沼-果(烟、菜)生态种养模式,重点打造村黄至长春生态种养长廊,大力发展烤烟、水果、瘦肉型猪养殖、农产品深加工四大特色农业产业。一是烤烟产业,做到“三抓三强化”,即抓宣传、抓培训、抓服务,强化大垌面大户示范、强化资金投入、强化服务技术,力争使麦岭烤烟生产在质量和效益方面有新的突破。努力抓好烤烟管理、烘烤和收购工作,巩固和发展这一传统优势产业。二是水果产业,以林权改革促进土地流转和林种结构调整,促进水果产业发展,在生态种养长廊沿线村委的村头岗、塘口湾、长广、新山贵发展100亩以
上脐橙连片种植示范点5个,全年新增脐橙种植面积3000亩以上,新增水果种植面积6000亩以上。三是瘦肉型猪养殖产业,力争年内全镇新增200头以上大户100户,两年内实现年出栏商品猪20万头以上,实现产值2个亿,打造广西瘦肉型猪繁育和养殖大镇。四是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做大做强麦峰食品厂、日富公司、万宝林等农业龙头企业,大力支持麦峰花生厂发展为规上工业企业,全力申报贺州市农业龙头企业,年内实现税收100万元。同时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抓好无公害蔬菜基地的扩面提质。
(二)推动产业聚集,力求招商引资再取新突破。紧抓西部大开发和东部产业转移的机遇,积极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方法,充分利用土地、交通、地缘优势以及广东温氏畜牧有限公司等知名企业落户麦岭,力争引进超500万元项目6个以上。继续抓好新贵、金旺猪场建设的后续工作,突出抓好现代烟草单元化建设项目、育苗工场和烤烟炉群项目以及永贺高速公路项目麦岭段征地拆迁、麦石公路建设、长春风力发电场项目前期工作,以项目建设促进我镇软硬环境的提升和经济社会提速发展。
(三)夯实农业基础,促进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继续实施新农村建设“五个一批”工程,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围绕“四保”目标,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继续做好 等村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项目,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大烤烟、脐橙、瘦肉型猪、蔬菜基地建设,培植一批产业村,实现“一村一品”、“几村一品”;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控,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和畜产品安全体系建设;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年内新增龙头企业2家,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面达37%;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播种面积 亩,粮食总产达 吨以上;林改外业勘界和均山到户率完成99%以上。
(四)加快城乡风貌改造,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年内完成麦岭镇现代小城镇规划调整和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城乡风貌改造工程,开展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加快麦岭休闲广场、经济适用房、镇文化中心、街道水泥路、集镇饮水工程等项目的建设;全面完成麦岭集中供水工程;大力实施农
村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农村合作医疗工程、农村弱势群体工程、沼气池建设工程等;继续抓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点建设工作,在巩固长广新农村建设示范点的基础上,重点抓好村头岗、塘口湾、上块新农村建设示范点,以点带面推进全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新突破。
(五)狠抓财源建设,促进增收节支。全力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不断巩固和壮大税源基础,以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和特色农业基地建设,促进全镇经济快速发展和财政增长、农业增收,在保运转、保稳定的基础上,集中有限财力,办好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和民计民生的大事。
(六)着力推进各项社会事业,统筹社会经济发展。
1、扎实推进“平安麦岭”建设。积极开展“和谐建设在基层”活动,不断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力度和预警体系;继续开展“大排查、大走访、大宣讲”等三大活动,认真做好“四大纠纷”以及加快农村治安综治网络建设,严格落实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有效预防和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2、加快发展社会各项事业。继续坚持计生工作“三为主”工作方针,进一步加强计生绩效管理和基层基础工作,巩固计生成果;加大劳动力转移培训力度,提高全民文化、技能素质;健全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合作医疗制度,改善医疗服务条件,确保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加大城乡体育设施建设,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扎实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全年贫困人口减少300人以上;抓好拥军优属工作,切实维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和弱势群体合法权益,重视发展社会福利、老龄和残疾人事业。
第四篇:立足“四化”建设 提升基层检察工作水平
立足“四化”建设 提升基层检察工作水平
立足“四化”建设 提升基层检察工作水平
编者按
基层检察院工作是全部检察工作的基础,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的第一线平台。长期以来,基层检察院建设一直受到高度重视。2009年,高检院下发了《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2011年10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曹建明向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作了《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促进公正执法工作情况的报告》,一系列措施有力地推进了基层检察院建设。今年是《规划》实施的收官之年,为进一步总结基层检察院建设经验,深入推进基层检察工作的科学发展,本刊特邀请专家学者对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立足“四化”建设 提升基层检察工作水平
■ 主
持
人: 张建升 《人民检察》副主编
■ 特邀嘉宾: 张
巍
最高人民检察院政治部办公室主任
莫纪宏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
任
进
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
田宏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检察院副检察长
■ 文稿统筹:
张敬博
摄影:闫 昭
主持人:基层检察院是检察机关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与纽带,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和公平正义的第一线平台。高检院一直高度重视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2009-2012年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是一段时期内基层检察院建设的纲领性文件,对于夯实检察机关基层基础工作,提高基层检察院建设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经过各级检察机关的不懈努力,基层检察院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同时,如何进一步深入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成为检察机关面临的一个现实课题。本期“检察聚焦”主要围绕“强化基层检察院建设,深入推进检察工作科学发展”展开探讨,感谢四位嘉宾的热情参与。
问题一:当前基层检察院建设的状况如何?在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过程中应遵循什么原则?
主持人:基层检察院是开展检察工作的最基础环节,当前基层检察院建设的状况如何?为适应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司法改革深入推进的新形势,基层检察院建设在推进过程中应遵循什么原则?在今后的基层院建设中,应将如何发挥先进基层院的模范带头作用?
张巍:基层检察院是人民检察院整体工作的基础和主体。从数量规模讲,全国检察院绝大部分机构、人员、案件都在基层。目前基层检察院有3207个,占检察院总数的88%;基层检察院人员占检察人员总数的75%;80%多的案件由基层检察院办理。基层检察院处于检察机关组织体系的基础层,处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是贯彻落实和检验上级部署的“终端”。基层检察院建设是一项基础战略,抓住了基层就抓住了检察工作的主要环节。从1998年明确提出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的战略决策至今,高检院始终坚持把基层院建设作为事关检察事业科学发展的战略任务来抓。2008年以来,先后制定了《规划》、《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考核办法(试行)》和《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人民检察院基层建设的意见》,召开了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会议和基层检察院建设座谈会,评选表彰了第三、四届全国先进基层检察院,围绕加强基层基础工作出台了职业道德基本准则、职业行为基本规范和执法工作基本规范。
基层院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一是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水平有新提高;二是执法规范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设有新进步;三是领导班子素质结构有新改善;四是队伍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形象有新提升;五是科学管理意识和能力有新加强;六是基础保障建设有新成效;七是基层院建设指导工作有新发展。
各级检察机关认真贯彻高检院部署要求,基层院建设取得了新的明显成效。一是服务中心工作的能力水平有新提高。服务发展“基础前沿”作用、维护稳定“第一道防线”作用、化解矛盾“一线平台”作用不断增强。二是执法规范体系和执法监督机制建设有新进步。规范执法意识进一步确立,执法规范体系初步形成,执法办案监督机制日益完善。三是领导班子素质结构有新改善。班子结构更加优化,培训力度不断加大,监督管理机制不断完善。四是队伍专业化程度和职业形象有新提升。思想政治和职业道德建设不断强化,专业化建设的政策措施不断完善,基层队伍素质和执法公信力不断提高。五是科学管理意识和能力有新加强。整合内部资源,引入现代管理手段,探索了符合基层检察实际的业务运行机制、办案管理机制、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工作考评机制。六是基础保障建设有新成效。经费支持不断增加,基层院经费问题基本解决,绝大部分基层院完成了“两房”建设,科技装备水平明显提高,信息化建设快速推进。七是基层院建设指导工作有新发展。指导力度不断增强,考核机制不断完善,建设载体不断丰富。但基层检察院建设也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如基层院建设发展不平衡现象突出,执法办案力量紧张,队伍素质不完全适应工作需要,管理成为制约基层检察工作发展的短板,检务保障依然相对薄弱,等等。今年,高检院将在全国检察机关开展“落实《规划》攻坚年”活动,对照《规划》提出的任务和具体指标,加大工作力度,确保《规划》各项任务真正在基层落实。
任进:按照《规划》规定和高检院工作安排,对基层检察院建设评估,有业务、队伍、管理和保障“四化”的具体标准和要求,其中更应强调的是对检察业务方面的评估。检察权不同于行政权、审判权,检察院是专司法律监督职能的机关,应该加大对检察机关履行法律监督、促进公平正义方面的评估的权重。
田宏杰:高检院对基层院建设一直极为重视,除《规划》外,下发了《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考核办法(试行)》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指导检验基层院建设的成效。实际上,对基层检察院建设进行考核,与其说是对基层院各项工作的检验,毋宁说是对基层院各项工作的指导管理。就基层院管理而言,就是要打造上级检察院指导—检察系统外部力量监督管理—基层院自主管理等多元治理格局,而上级院乃至高检院对基层院所进行的考核评比,则是变传统行政管理模式为上级院指导、基层院自主管理的科学治理模式的重要方式。但实践中,有的地方对基层院的考评初衷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其功能和价值都有所异化。通常,高检院所下发的考评办法一般只对各地区考评标准的设立确立宏观指导方向和基本考评原则,具有宏观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并不涉及具体考核指标的细化,对高检院考核指标的细化工作一般是由省级检察院来完成的。而从现有情况来看,有的省级检察院在细化考核指标时不尽合理,未能很好地遵循司法规律和司法工作的特点。检察机关作为司法机关,应以检察业务和检察执法办案为核心,其具体考评指标的设立和考评工作的开展,应当有别于单纯行政机关的行政管理活动及其行政执法工作的考评。实践中,有的省级院在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时,形式上过分强调数字化的考核结果,如结案率、提抗率、支抗率等,内容上则片面强调司法效率方面的考核,至于司法公正内容的考核,因其难以量化,则在很大程度上被忽略了。这种重数据、重效率、重结果的考核方式,不仅进一步加剧了检察业务工作的开展和检察权职能配置行使的行政化色彩,而且导致了考核结果的失实,助长了考核评比工作的简单数字化倾向。有鉴于此,我建议,基层院考核评比体系的设置,必须由司法效率和司法公正两部分考核体系组成。由于司法公正更多地表现为受众的心理感知等难以量化的内容,故对司法公正的考核可分为定量指标和定性指标两部分,前者以提抗率、支抗率、信访率等量化内容为考核对象,后者则由法律适用能力和社会矛盾化解处置能力等定性考核内容为考核对象,其中,法律适用能力以证据审查认定能力、法律适用及释法说理能力等法律基本素养和法律专业知识为考核重心,重在考核法律效果的实现能力;社会矛盾化解处置能力则以信访处置能力、突发事件紧急应对能力、检务工作日常礼仪等司法能力与司法经验为考核内容,重在考核社会效果、政治效果的实现能力。
高检院开展的一系列先进基层院评比工作,对促进基层院建设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仍然存在有待改进之处,主要在于示范院的评比较为注重对以往工作的总结,对未来工作的辐射和示范效应重视不够。为此,我以为,应当特别注重加强以下三方面的工作:首先,先进基层院的评比不能为评先而评比,而应明确评先的目标和工作方向,将示范院今后的辐射功能作为最为核心的要素加以考虑;其次,应深入挖掘先进基层院可学、可用、可推广普及的先进建设经验,并经过升华、提炼、总结,予以建章立制;再次,应加大先进基层院在队伍建设、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方面的先进经验的全国巡回交流宣讲,以点带面,进一步发挥先进基层院的辐射作用和发展指引作用。
莫纪宏:长期以来,对基层院建设的考核更多强调了激励机制,并没有规定相应的惩罚和制裁机制。基层检察院在建设过程中,在推进评优评先的考评的同时,也应当引进对后进院的惩罚和制裁机制,以保障基层院建设的均衡发展。所谓后进院,就是干警问题较多,群众意见反应较大,或在工作中出现重大失误,造成严重社会后果的检察院。要把出现的典型问题作为反面教材,加以认真总结,采取必要的惩戒机制,以保证基层院依法办事。
问题二:基层检察院在执法中应秉持怎样的法治理念? 主持人:为进一步适应强化法律监督的需要,必须加强基层检察机关的执法规范化建设。在具体推进过程中,应秉持先进的执法理念。在这方面,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从检察管理科学化的角度出发,将组织管理学中的先进管理理论落实到基层检察院建设中将大有裨益,管理学中的哪些理论可以应用到基层院建设中,从而促进基层检察院更加职能明确、精简高效、运行顺畅?
张巍:“执法规范化”是基层检察院“四化”建设目标之首,也是基层检察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深入推进基层检察院执法规范化建设,高检院采取了一系列重要举措。在制度建设方面,制定颁布了《检察机关执法工作基本规范(2010年版)》,出台了保障规范执法的纪律规定,持续加强对基层检察人员规范执法的教育培训;在组织建设方面,要求市级以上检察院和有条件的基层院成立案件管理机构,构建统一受案、全程管理、动态监督、案后评查、综合考评的执法办案集中管理机制。这些举措有效推动了基层检察院规范执法。但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基层检察院的执法活动还存在不规范的问题。从根本上说,还是法治精神的欠缺和规则意识的欠缺。因此,执法规范化建设的关键,是要让基层检察人员牢固树立起法治精神和规则意识,培育并践行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这既需要通过对检察人员的长期教育引导,又需要通过完善制度机制来监督保障,更需要全社会形成促进规范执法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将现代管理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基层检察院建设中,学习其他行业管理理念,是我们一直积极探索的课题。如在基层检察院开展试点,尝试将国际质量管理、绩效管理等理论引入检察机关,进一步规范检察执法活动。有的基层检察院向现代企业学习扁平化管理和网格化管理,向外包经济学习核心业务和非核心业务分离,向医院等学习人员分类管理,向现代农业学习精耕细作,向政府行政审批中心学习业务集中统一受理,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总结出了不少值得重视的经验。任进:目前,执法规范化建设中的问题可能主要表现在执法理念、执法标准、执法能力、监督等方面的几个“不统一”。执法理念上,对实体与程序、打击与保护、配合与监督、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的关系的认识不统一;执法标准上,部分检察人员对法律政策和办案标准贯彻执行不统一;执法能力和执法监督也不统一。因此,在执法理念方面要坚持“三个至上”,特别是宪法法律至上,秉承公平正义,还要具有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一体化观念和相互结合的多维度视野。从检察管理科学化的角度出发,有些组织管理学的理论对基层检察院建设具有启示意义。现代组织不同于传统的组织机构,其组织层次与分工体系更符合民主化、专业化原则;专业人员与非专业人员协调配合,在组织中各司其职,更重视专业分工和专业组织。这些管理学经验可以应用到基层院建设特别是执法理念、标准和能力建设中,促进基层院职能明确、精简高效、运行顺畅。
田宏杰:在提升检察机关管理科学化的过程中,应吸收引入现代组织管理学中的一些先进管理理论,但引入的只能是现代组织管理学的理念及其基本原理,尤其是其管理目标实现与其管理模式选择以及管理机制运行的先进理念、基本原理和思维方式,而不是也不应当是直接引入其具体的结论和做法。
我认为,检察理念的转变和检察管理的科学化,可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一是检察院建设发展模式的转变,应从传统的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型发展转变,从追求规模数量向注重质量效能方向转变。二是加强领导班子建设,引入法人治理结构理念,大力注重培养和加快提升基层院领导班子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大局把握能力、科学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和沟通协作能力。三是加强检察委员会建设,尤其是检委会议事水准、议事能力建设,应考虑建立检委会考核机制。四是尊重司法人才成长发展规律,合理构筑检察人才体系。
问题三:在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的过程中,应如何构建基层检察干警业务专业化的基本模式?
主持人:基层检察队伍建设是基层检察机关建设的核心和关键。在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的过程中,应如何构建基层检察干警业务专业化的基本模式?应通过哪些措施将基层干警的思想政治建设和法律素质能力建设与纪律作风建设有效结合起来?在加强基层检察院建设的过程中应如何深入推进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措施,充分调动基层检察院办案一线人员的积极性?
张巍:检察队伍建设的基本目标,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高素质、专业化。基层检察队伍建设的所有工作都是围绕这一目标来进行的。经过长期艰苦努力,基层检察队伍在高素质专业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目前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人员占基层检察人员总数的76%,专业化建设方面的一些制度如职业准入、检察官遴选、检察官职务序列等逐步建立和完善。推进高素质专业化基层检察队伍建设,当前应当重点从严格检察职业准入、强化检察专业意识、培养检察职业道德、提高检察职业技能、树立检察职业形象、强化检察职业保障、完善检察职业监督等方面下功夫。
高检院在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方面进行了多年的探索和试点,提出了检察人员分类的基本框架方案。实现检察人员分类管理,关键在两点,一是要做好基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的顶层设计,研究完善基层检察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框架方案和配套制度,二是要有支持分类改革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分类管理要突出检察官队伍建设,建立符合司法规律和检察职业特点的检察官制度,实现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和精英化,通过事业、感情和待遇,把优秀人才留在检察业务岗位和执法办案一线。
任进:随着形势的发展变化和对检察队伍建设更深层次的认识,已经不能简单地认为专业化就是提高业务能力,而更加强调是队伍综合素质的总体提高。但基层检察干警业务专业化,仍是检察院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要严格执行宪法和检察官法的有关规定,克服检察管理过于行政化的倾向。检察官属于公务员职位的特殊类别,不同于其他一般职位的公务员。因此,必须改变检察院目前的人事管理体制,将检察院工作人员分为检察官、辅助人员、行政人员等几大类,按照检察工作职责、能力要求等指标,制定不同的职务职级晋升办法;为鼓励检察人员安心基层,提高工作热情和进取心,解决其实际困难,对基层检察工作人员要拉大级差,提供职业发展空间,在待遇上要有所倾斜。
莫纪宏:加强检察队伍建设,首先,应在制度上强化检法机关干警待遇高于本地区同级别公务员,增强基层工作的吸引力。其次,应建立检察官本乡任职回避制度。再次,要在基层群众自治组织中设立检察业务联络员或者是检情工作信息员,建立有利于提高基层检察院办事效率的高效的信息反馈机制;最后,要注意吸引法学专家到基层检察院挂职,充分发挥法学专家的理论优势。
田宏杰:加强检察队伍建设的重要方面关键在于对优秀检察人才的培养。与行政干部强调年轻化不同,司法讲究亲历性。由此决定,检察干部队伍的遴选上不应单纯强调干部的年轻化,而应注重司法工作的经验性和社会阅历的丰富性,通过以法律思维培育、实践经验升华为主要内容的经常性检察人员分类培训,不断提高检察人员对案件的法律适用能力、政策形势的大局把握能力、社会矛盾的化解能力、突发事件的紧急应对能力,逐步实现检察队伍从知识型向能力型、从普及型向专业型、从经验型向素能型的转变。在人才储备上,除与法学高等院校建立检学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发现人才、储备人才、引进人才外,还应加大跨系统挂职交流的力度,在进一步加大与公安机关、法院干警的跨系统交流力度的同时,尤其应当注意适度加大检察机关与工商、金融、税务、海关等经济行政管理机关的人员交流力度。
对于检察干警的分类管理,建议分为三类五种人员进行管理,即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检察行政人员三类人员,分别具体包括检察员序列(含检察员、助理检察员)、书记员序列、司法行政人员序列、法警序列、检察技术人员序列。其中,检察员序列分4等12级,不受检察行政级别限制,以确保基层检察院能够留住人才;书记员序列参照检察员系列进行管理;司法行政人员序列纳入国家公务员序列,享受公务员待遇,具体管理遵照公务员管理规定进行;法警管理依照人民警察管理办法进行;检察技术人员序列纳入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管理序列,按国家同类专业技术人员对待。问题四:在深化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转变资源利用模式,适时采用集约化、可持续性的资源配置方式,改善基层检察院的设施和装备?
主持人:科学化的检务保障是基层检察院工作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在深入推进基层检察院建设的过程中,如何转变资源利用模式,适时采用集约化、可持续性的资源配置方式,改善基层检察院的设施和装备?
张巍:检务保障是检察机关经费保障和各项物质保障工作的总称,包括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科技装备建设和交通装备建设。在当前国家对检务保障支持力度不断加大、检务保障水平显著提高的条件下,如何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检务保障能力,加强基层检务保障工作,是当前应当深入研究和推进的工作。一方面,要与时俱进地巩固提高基层检务保障水平,建立完善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公用经费正常增长机制,推进“两房”等基础设施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加大科技装备投入,及时将先进科技装备应用到执法办案中;另一方面,也要积极转变思路和观念,根据社会分工和服务日益专业化的趋势,将一些可以从检务保障剥离出去的业务如后勤服务分包给社会企业,更多地依托社会资源,避免搞成“小而全”。同时,在资源配置上更多地采用集约化方式,注重可持续发展,避免造成资金和资源浪费。在信息化条件下,应当更加注重网络、电子检务建设,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提升检察工作的科技含量,建立资源节约型检务保障体系。
任进:信息化建设不仅仅是硬件的保障,更重要的是有助于管理方式的创新,其中心任务是通过信息化建设,服从服务于执法办案,强化执法办案环节的监督考核和跟踪,完善监督程序,提高监督效能,促进检察职权优化配置,为公正执法和提高诉讼监督水平提供坚实保障。
莫纪宏:检务保障的目的应是强化法律监督职能作用的发挥,在强调设备设施完善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增强理念的支撑和培养,采用集约化、规模化的思路对检务保障进一步深化,应从检察文化、检察工作氛围、检察执法作风多个层面强化检务保障的软环境建设。检察文化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管理学的概念,体现的是一个检察机关自身的“软环境”,也能够通过检察人员的日常高效有序的业务活动表现为“软实力”。必须要坚持加强物质设施设备“硬件”建设与形成有利于检察人员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的“软件”建设相结合,以良好的人际关系环境为基础,保证检察人员工作的高效和有序。
田宏杰:检务保障是基层检察院“四化”建设取得成效最为显著的方面。但检务保障工作中也存在一定问题:一是检务保障建设重物质资源建设,轻功能作用发挥。信息化建设在推动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中的实际作用则远未得到发挥。二是检务保障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建设。目前检务保障硬件建设虽然到位,但检察信息技术人才却较为匮乏。三是检务保障规划的前瞻性以及经费配置的科学性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大多数基层院两房建设中,检察院图书室及电子图书馆建设明显不足。因此,基层院检务保障建设不仅应注重装备的现代化,更应强调检察技术的现代化;不仅应注重硬件装备的升级换代,更应强调检察人员业务素能和信息技术能力的不断提升;不仅应注重“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基建工作,更应强调检务保障与检察工作跨越式发展的配套平衡和检察经费配置使用的科学合理。
问题五:对于基层院而言,案多人少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可以通过哪些措施予以改善?
主持人:基层检察院处于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第一线。正如前面所说,全国目前共有基层检察院3207个,基层检察人员179905人,分别占总数的88%和75%。但是,对于基层而言,案多人少的矛盾还是比较突出,可以通过哪些措施予以改善?一些检察院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办案能力,有的积极探索“小院合并”,有的设立派驻乡镇检察室,等等,应如何评价?
张巍:对基层检察院执法办案力量紧张的一个基本的判断是:经济发达地区和和中心城市的基层检察院是人手紧张,即所谓案多人少;西部贫困地区基层检察院是人才短缺。因此应立足实际,多策并举解决基层执法办案力量紧张的突出问题。一是对办案力量确实紧张的基层检察院,编制分配时重点倾斜,使人员配置与案件规模相对均衡。二是优化基层检察院科层结构,实行扁平化管理,特别是一些人员规模较小的基层院,可以通过整合内设机构,将有限的检力放在执法办案一线,促进基层检力下沉。三是优化基层检力配置,新增人员重点充实执法办案岗位,检察官主要安排在业务岗位和业务部门,缓解基层检察官结构性短缺带来的办案力量不足问题。四是健全完善基层检察队伍激励机制,改善基层工作条件和环境,提高基层检察人员待遇,拓展基层检察人员发展空间,使优秀人才扎根基层干事创业。五是强化素质能力建设,向提高现有人员素质能力要检力,促进基层检察院工作质量和效率的提高。
田宏杰:案多人少虽然不是基层院的普遍现象,但却是经济较为发达、人口流动频繁、外来人口较多地区基层院面临的突出问题。案多人少矛盾的产生,主要在于:一是内设机构职能交叉,导致案件重复审查,效率低下;二是人员编制配置不科学,导致忙闲不均;三是人员结构不合理。而为了解决行政职级,一部分检察员安排到检察行政岗位工作,更是进一步加剧了基层院案多人少的矛盾。因此,基层院案多人少矛盾的解决,除少数编制确实不足的基层院外,不能再走传统的增加编制的外延式发展路径,而应通过科学设立内设机构、合理配置不同处(或科)人员编制、优化人员结构包括不同部门之间的人员知识结构、分类管理序列结构、检龄结构、性别比例结构等方式,紧紧围绕检察职能配置,切实优化基层院内设结构和治理结构。同时,加大上级院、同级不同地区基层院之间的人员挂职交流力度,在锻炼培养优秀检察干警的同时,缓解部分基层检察院人员紧张的困局。
链接·“四化”建设示范院(之一)
以示范院为契机
科学推进基层院建设 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人民检察院
2007年以来,我院紧紧围绕“强化法律监督,维护公平正义”的检察工作主题,坚持“四化”建设为目标,各项检察工作取得显著成绩,2011年5月,被最高人民检察院确定为全国基层检察院“四化”建设示范院。
一、坚持“四个强化”,推进执法规范化。第一,强化质量管理。一是建立科学的执法规范体系。利用ISO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资格复评、监审和高检院规范化建设试点院审核验收的契机,全面整合细化、重新编写规范化管理体系文件。二是实行严密的过程控制。实行网上办案,强化过程控制。三是增强制度规范的执行力。通过检务督察,加强对案件质量的分析和评估。第二,强化执法评查。一是部门自查。各执法部门定期对所办案件统一清理、整理台账。二是专班排查。成立若干专班,对列入检查范围的案件进行逐案排查。三是开门评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对重点案件进行阅卷检查,并逐案点评。四是走访调查。定期由院领导带队走访区法院、区公安分局及看守所、汉阳监狱等执法相关单位,听取意见和建议。五是以案析理。每年开展不同形式的“以案析理”反思活动,以执法办案部门会议、检委会专题会议、全院交流大会等多种形式,查找问题总结经验。第三,强化阳光检务。完善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保持经常性联系机制;针对重大、疑难的信访案件和符合条件的不起诉案件召开公开听证会;针对作出不批准逮捕、不起诉处理的刑事案件,以及不立案、不抗诉的民事行政申诉案件,实行法律文书说理。第四,强化素质能力。一是通过全员培训、集中学习与分类培训不断提高干警法律监督能力。二是组织干警在依法积极办案的同时,把检察职能向社会延伸,主动走进社区、企业、机关、工地、学校和城中村,提升群众工作能力。三是提升信息化实战应用能力。全面实现网上办案、电子笔录、检委会多媒体审议案件,积极运用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多媒体公诉示证、高科技侦查、远程指挥监控、视频信访接待、公开听证系统等手段辅助执法办案。
二、搭建“三个平台”,推进检察队伍专业化。一是搭建文化育检平台。不断探索完善具有时代特色的汉阳检察文化体系,坚持从物质、精神、制度、管理等各个层面营造检察文化建设氛围。二是搭建学习培训平台。坚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与思想政治建设紧密结合,全员培训、集中学习与分类培训相结合,理论学习、课题攻关与岗位竞赛、实战练兵相结合,关门学习、学历教育与外出交流、检校互动相结合。三是搭建人才培养平台。制定出台《人才培养实施办法》,通过全员培训、专家带教、实战练兵、辅助决策、学术交流、调研攻关、高层次教育等多种途径,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三、创新“三项机制”,推进管理科学化。一是创新规范化管理机制。建立案件质量评价标准体系,对执法办案进行流程管理、质量控制、持续改进和全面监督。二是创新绩效管理机制。积极开展绩效考评机制课题研究,制定出台绩效考核办法,对内设机构、检察人员业绩进行科学综合考评。三是创新检务督察机制。积极开展“以纠正违法办案,保证案件质量为中心”的案件督察,“以执法作风、工作作风为主要内容”的检风检纪督察,“以上级和本院重大工作部署和决议、决定执行情况为主要内容”的决策督察。
四、突出“三个重点”,推进保障现代化。一是以建立信息化网络平台为重点,统一设计和规划。我院以改建办公大楼为契机,将信息化建设纳入大楼建设整体规划之中,构建信息网络系统,建成包括局域网、专线网、政务外网在内的“三网六室二十大系统”。二是以建立网上办案平台为重点,为执法办案提供有力保障。三是以建立检务保障平台为重点,加大信息化应用力度。
链接·“四化”建设示范院(之二)
以“四化”示范院为标准 谋求基层院建设新发展 江苏省张家港市人民检察院
近年来,张家港市检察院按照《2009-2012基层人民检察院建设规划》要求,紧扣“执法规范化、队伍专业化、管理科学化、保障现代化”建设方向,高点定位谋求新发展,进一步提升了整体建设水平。2011年,我院被高检院确定为全国基层检察院“四化”建设示范院。
一、始终追求自我加压、永立潮头的发展境界。始终坚持把“先进院永葆先进”作为使命与责任,开展“成绩面前找差距、自加压力再争先”等专题教育活动,制定了以服务大局精心化、执法办案精品化、队伍建设精兵化、检务管理精细化、检务保障精良化、文化建设精彩化为主要内容的四年科学发展规划,并逐年推出“四个突出四个再”、“五深化、五提升”、“三个转型”等工作思路,引领全院干警不断追求新目标,攀登新高峰。推行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干警双向选择,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环境。设立工作创新奖、突出贡献奖,定期开展“检察之星”、“十大经典事例”等评选活动。坚持以检察业务作为中心,探索建立职务犯罪侦查工作特案介入、线索经营评估、自侦办案一体化等机制,努力实现办案力度、质量、效率、效果的统一。建立涉检信访市、镇、村三级联动联防机制,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不断开创奋发有为、与时俱进的发展局面。自觉把检察工作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推出了服务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加快建设“协调张家港”等实施意见。强化风险排查研判工作,对执法办案中发现的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风险因素,及时向市委、市政府提出高质量的调研报告。始终把强化法律监督职能作为立身之本,从逮捕必要性审查入手,勇于破解外来人员取保候审难题,率先与公安、法院会商出台了平等保障涉罪外来人员取保候审权利的意见,探索建立管护基地。探索恢复性司法四项机制,推出保障被害人权益六项制度。建立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以检察监督站为平台的社区矫正监督机制。以监督纠正虚假诉讼案件为突破口,与法院、公安会商建立虚假诉讼联查联办联防机制。继“513”预防工作法被高检院推广之后,先后推出了涉农职务犯罪三级联防机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同督创优”工作机制、“涉农职务犯罪防控基地”等新举措,不断丰富和完善张家港“预防之路”。单设“未成年人犯罪检察科”,建设“青少年法制教育展馆”,着力把青少年法制宣教工作纳入到本市中小学生素质教育体系。本着“流动检察、互通联络、一线服务、融合发展”的工作方针,创新推行巡回检察工作方式。
三、全面增强内外兼修、本固基强的发展能量。抓班子、带队伍,打造“人文检察”。坚持每周办公例会等“五会”制度。深化学习型检察院建设,联合苏州大学、国家检察官学院建立合作平台,广泛开展夜训班、检察实务大讲堂、模拟审讯、诉辩对抗赛等岗位练兵活动。强化对新进人员的培训,采取院史讲座等“十步培训法”。重监督、善管理,打造“阳光检察”。突出对执法办案的监督制约,高标准建设警务区、严要求执行全程同步录音录像,构建以自侦案件诉前谈话、“两表两卡一回访”、“职务犯罪侦查工作全程督察系统软件”等为主要内容的办案动态监督管理机制。坚持廉政风险点排查防控、警示提醒谈话、廉政档案等制度。专门设立案件监督管理机构,坚持对案件实行流程管理、过程控制、集中监督。积极推行阳光检务,通过定期走访、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广泛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约检察员对检察工作的意见或建议。
第五篇:立足自身职能和优势,努力突出实践特色
立足自身职能和优势,努力突出实践特色
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区委党校立足自身职能和优势,不断丰富活动内容,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立足职能,发挥流动党校作用,助推全区实践活动深入开展。
1、精选专题。认真学习科学发展观内容及其精神,结合社会的热点视点问题,结合区情,学校详细地排出备选课题,列出备选菜单,发给每位老师,老师根据自己的专长和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专题。
2、集体备课。教师自行备课,从收集资料到准备讲课题纲、编写讲义,认真扎实地抓好每个环节。组织集体研讨,对备课内容进行充实、完善。
3、试讲评教。在备课基础上,组织全校试讲活动,教师阐明自己的讲课思路、重点、预期效果、采用的相关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自己在备课过程中遇到的疑点、难点及处理等。然后,全体教师集体讨论,对他们的讲课题纲、教学方式、方法、语言表达等提出意见及建议,最后,由学校的相关教科研小组参照全体教师的意见来共同修定教案。
4、外出宣讲。活动期间,我校组织骨干教师组成“流动党校”宣讲团,深入乡镇、企业、机关宣讲科学发展观多场,对全区党员干部群众认识县情,进一步增强践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推动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受到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
刘新兵,2009/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