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式阳光法案三十年实践与反思
中国式“阳光法案”三十年实践与反思
摘要: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自提出至今,已走过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三十年来,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取得了一些进展,制度设计不断完善,地方试点断续发展。与此同时仍存在权威性不足、操作性有限、公开性不足等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制度设计,进一步增强公开性,逐步完善配套措施和制度。
关键词: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制度建设
前言
在西方,财产申报制度被誉为“阳光法案”,它是指国家工作人员在规定时间内向国家专门机构申报其家庭财产,并接受该专门机构的审查、监督的制度。自1987年财产申报制度在我国首次提出以来,经过三十年漫长而曲折的实践探索,我国财产申报制度有所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还存在进展缓慢、执行不力等诸多问题。当前,强力反腐已经成为我国政治新常态,制度反腐是大势所趋,而本应成为预防反腐“终极利器”的财产申报制度却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必须要进一步完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
一、财产申报制度的实践与进展
(一)制度设计不断完善
早在1994年,第八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就将《财产申报法》正式列入立法规划;1995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了《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首次规定了领导干部必须进行收入申报,构建了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基本框架,标志着财产申报制度的初步确立。2006年中央出台 《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正式以 “家庭财产申报”替代 “个人收入”申报,把财产范围扩展至动产和不动产、债权债务等,申报对象范围也扩展至领导干部的近亲属。2010年5月26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规定县处级副职以上(含县处级副职)的领导干部、大中型国企领导每年须上报个人财产及婚姻变化、配偶子女移民状况等。2013年12月7日,中央组织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要求领导干部严格按照规定,主动地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保证填报内容真实准确。同时提出要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情况进行抽查核实,以切实增强报告制度的约束力,提高施行效果。2014年1月,中央纪委三次全会申明,“对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情况开展有针对性的抽查核实”,并印发《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办法(试行)》。通过对上述文件进行研究分析,可以发现一些积极进展。
首先,申报主体不断扩大。财产申报制度的申报者主体是依法应当履行申报义务的公职人员。1995年出台的《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中,申报主体被定义为“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的县(处)级以上(含县、处级)领导干部以及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以及国有大、中型企业的负责人”,2010年《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则将申报主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规定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民主党派机关中县处级副职以上(含县处级副职)的干部以及人民团体、事业单位中相当于县处级副?以上的干部必须进行财产申报,此外,对国企领导干部的规定也进一步细化。
其次,申报范围逐步扩大。在1995年《规定》中,要求领导干部进行申报财产种类仅为四项,即工资;各类奖金、津贴、补贴及福利费等;从事咨询、讲学、写作、审稿、书画等劳务所得;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企业单位的负责人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而2010年《规定》则对申报事项和申报范围有了更加详细和全面的规定,主要增加了配偶与共同子女的财产状况的申报要求,由此可见,早期的财产申报制度实际上界定的是领导者个人的收入申报,与财产申报存在着明显差别,在执行中容易流于形式,起不到实际作用。而2010年《规定》在这方面有了一定程度的进展。
再次,申报形式更为多样。在1995年《规定》中,第四条规定财产申报每年集中申报两次。而2010年《规定》将集中申报时间更改为每年1月31日前集中申报一次,除此之外,还增加了特殊申报、初任申报以及辞职申报等形式。特殊申报即当领导干部出现婚姻变化和配偶、子女移居国(境)外、从业等事项时应当在事后30天内进行财产申报以及初任申报和辞职申报。
最后,开始注重审查环节。早期我国财产申报制度只强调申报而忽视审查,缺乏内部核查的刚性安排,更没有申报失实的追责和戒惩措施,这就使得早期的制度在实施时往往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实质作用。2013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工作的通知》中明确提出:自2013年起开展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抽查核实工作,对报告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进行核实。当前,核查工作主要分为随机抽查和重点核查两种形式。在每年领导干部个人有关事项报告材料汇总综合工作结束后集中开展一次随机抽查,抽查比例最初为3%-5%,2015年提高至10%,当前,对于抽查核实中发现的问题,惩罚更为严格,提出了五个“一律”。2014年底,中央直接抽查核实中管干部、省部级后备干部等1550名,各地各单位抽查核实厅局级、县处级领导干部60170名,有5名拟提拔中管干部、数十名拟提拔厅局级和县处级考察对象被取消提拔资格,到2015年,全年抽查的43.92万名副处级以上干部中,因不如实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等问题被取消提拔资格的3900多人,受调离岗位、改任非领导职务、免职、降职等处理的124人,因抽查核实发现问题受到党纪政纪处分的160人。
(二)地方实践断续发展
在财产申报制度不断完善的同时,地方试点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早在2009年,新疆阿勒泰地区就开始进行财产申报制度的创新尝试,被誉为“破冰之举”,扩大了申报主体,将收入申报扩展到财产申报,并对财产范围进行可细分,提高了制度的可操作性。随后,浙江慈溪市、重庆黔江区、湖南浏阳市等20多个县市也开始在一定范围和一定层级进行试点工作。2012年5月,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明确提出“开展领导干部家庭财产申报试点工作”,计划于2014年完成试点工作并逐步推广,这也是首次由省委政府统筹推进的省级试点。与中央出台并推动实施的2010年《规定》相比,各地试点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增加了公示的内容,率先“试水”的阿勒泰地区规定申报内容要通过媒体、网站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并接受举报,2009年,阿勒泰地区 55 名初任副县级干部的财产申报表在当地廉政网上公示。同年,湖南浏阳将拟提拔官员的工资收入以及大宗财产通过报纸、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进行公示,当时被称为官员财产申报公开“最彻底的模式”。根据世界上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可知,完善的财产申报制度应当包括申报、公示、监督和问责四个环节,一直以来,我国施行的财产申报制度都未涉及社会公示的内容,导致社会公民难以对申报内容进行监督,由此陷入“上级监督太远,同级监督太软,下级监督太难”的尴尬境地。而在上述地区的实践中尽管仍存在种种问题,但也对财产申报公示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有益尝试,为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与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三十年来,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进展相当缓慢,目前仍存在诸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权威性不足
早首先是制度本身缺乏权威性。1995年和2001年的两个文件,在性质上都属于政策性红头文件,不属于严格意义上的立法。从法律地位上来说,它的效力低于法律的规定;从法律层次上来说,它处于法律体系的末端,缺乏刚性。我国以两个政策性规定来构建我国的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不仅影响了公众对该制度的知晓程度和监督程度,也缺乏相应的法律权威性。在地方试点中,很多地方出现了人走政息的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与制度缺乏法律支持有关。其次是财产申报的受理机构缺乏监管权威。现有规定授权申报人所属各单位组织部门、人事部门负责接受本单位申报人的收入申报,并按照干部管理权限将申报材料送相应的上级组织、人事部门备案。然而,组织人事部门由于缺乏相应的职权和手段,监督难以落实,明显缺乏权威,难以真正承担起财产申报登记的稽核职能,而负有监督检查职能的党的纪检部门和行政监察部门并不受理申报,只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极大地降低了财产申报制度应有的作用。这样就导致了在制度在??际执行中效果不佳。
(二)操作性不强
这主要是由于制度设计本身不够完善。第一,申报主体不完整。《规定》第二条明确地划定了申报主体的范围,但也存在明显疏漏。如军事机关作为宪法规定的一个重要的国家机构并未提及;有些干部享受县(处)级以上待遇却不担任领导职务的、县级以下乡镇基层政府负责人没有规定;且只规定本人申报收入而没有规定配偶及子女申报,这使得其很容易转移财产回避申报;另外,对申报主体离退休之后一定时间内的收入申报等都未作规定。第二,申报内容不全面。《规定》第三条规定申报的是收入,而不是财产或家庭财产。收入侧重于指未来所得,财产侧重于过去至现在的累积。动态的收入才是累计的财产。显然“财产”大于“收入”,收入申报不能等同于财产申报。第三,申报程序不规范。《规定》第四条只是规定了常规申报时间,而没有任职申报和离职申报以及离退休后的申报。显然规定只是截取了申报者动态财产的一个片断,而没有使其始终处于监督之下,无法真正达到监督的目的。另外,对审报人的档案管理、申报资料的转送以及公开等问题未作规定。在申报资料的公开方面,实行这一制度的国家通常强制规定必须公开,特别是级别较高的政务类公务员必须在媒体上公布财产状况,以供公众查询与监督。制度设计上以上三个方面的缺陷造成财产申报制度在现实实践中操作性不强,容易流于形式。
(三)公开度有限
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设计,基本上都是坚持在行政体系和组织系统内只向极少数人的 “报告”,而非向行政系统和组织内部多数成员公开,更不向社会公众公开。1997年出台的 《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重大事项的规定》,提及“组织认为应予公开或本人要求予以公开的,可采取适当方式在一定范围内公开。”但上述规定未能有效地推行,特别是未将官员财产向社会公开纳入其中。在地方试点中,不少地区都对公开申报内容进行了尝试,这些试点与 “财产申报” 的最大不同,是从“个人申报、组织监督”,转向“个人申报、社会监督”,通过新闻报纸、互联网等形式向社会公布官员财产,接受社会公开监督。但必须指出的是,这些试点在财产公开上只是一种有益尝试,仍存在不少缺陷。第一,公开层级上,行政层级和官员级别较低。目前我国官员财产公开试点的层级不高。大多数试点都是县级政府,少数是地级市政府,唯一的省级政府试点即广东省并没有打算在财产公开方面更进一步。第二,公开范围上,试点规模较小,财产范围有限。绝大部分试点地区将公开对象限定在党政部门官员。在党管干部体制下,国有企事业的干部显然不在此列。但从实践来看,只有少数地方将公开对象从党政官员向其他部门干部延伸。如阿勒泰地区只公开官员个人的各类收入,而不涉及本人及家人的财产状况,因此属于个人收入公开,而非家庭财产公开。第三,公开方式上,以内部公开为主,公众监督有限。在公开方式上,尽管试点单位采取了各种公开方式,如网络、广播电视、报纸、单位公示栏、会议公示、手机短信等,与既有的“财产申报”相比有了很大进步,但主渠道仍然限于单位内部。
参考文献:
[1]郇天莹.美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构建的路径分析与启示[J].中国行政管理,2009,02:96-99
[2]黎慈.论我国公务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有效构建――兼评新疆阿勒泰地区的领导干部财产申报制度[J].新疆社科论坛,2009,03:45-52.[3]阚道远,夏玉婷.财产申报制度研究综述[J].理论前沿,2009,17:46-48.[4]刘志勇.中国实行财产申报的制约因素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3,01:72-75+110.
第二篇:冷静看待“阳光法案”
冷静看待“阳光法案”
——我国的“阳光法案”亟待法律规范
江南律师事务所
【摘要】官员财产申报法被誉为”阳光法案”,在预防腐败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我国应大胆借鉴和吸收发达国家的成功做法,在实践中解决“阳光法案”的技术性和理论性问题,逐步制定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以有力地预防和遏制腐败的蔓延滋长,变“不敢腐败”为“不能腐败”。
【关键词】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阳光法案;反腐败;问题
2010年7月12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文,规定凡是有行政级别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国企副处级以上官员,必须每年申报本人配偶和共同生活子女的财产。由于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关键就在于把官员的财产状况放在阳光下,放在公众的视线里,所以这类法案被称为“阳光法案”。消息传出,一些廉政专家很是兴奋,认为这个规定迈出了国内反腐败斗争的一大步,从打击腐败迈向预防腐败的阶段。但是我们也要看到,在我国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在制定官员财产申报公示的具体操作上,仍然存在种种历史的、现实的、文化的、技术的、认识上的原因,推行“阳光法案”面临着种种困难和阻力,必须冷静思考“阳光法案”对我国反腐败工作的意义,不可盲目夸大“阳光法案”的作用。
一、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现状
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作为现代民主国家管理的通则,自1883年英国制定《净化选举,防止腐败法》首开立法先河以来,在西方发达国家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已经作为一项基本制度实践了上百年,由于它在遏制官员腐败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被誉为“阳光法案”、“终端反腐”的利剑。
在我国,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设想最早出现在上世纪80年代。早在1987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秘书长、法制工作委员会主任的王汉斌在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三次会议上,对提交审议的《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作出说明时,就曾明确提出:“一些国家规定公务员应当申报财产收入,我国对国家工作人员是否建立申报财产制度问题,需在其他有关法律中研究解决。”这是来自来自最高立法机构的最早设想。
我国的官员财产申报法在1994年就正式列入全国人大“八五”立法规划项目。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尽管官员财产申报法迟迟未能出台,但建立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尝试直持续至今。2000年12月,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决定在省部级现职领导干部中首先实行家庭财产申报制度。2009年9月19日,中央纪委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指出,要认真解决一批涉及领导干部廉洁自律的突出问题,依纪依
法查处和整治领导干部利用职务便利为本人或特定关系人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在认真贯彻落实好《关于党员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的基础上,把住房、投资、配偶子女从业等情况列入报告内容。此次中纪委要求官员上报住房、投资等情况,释放出强烈的信号意义,折射出反腐强劲之势与民众关注热点的默契,更体现了决策者的反腐信心与智慧。
中共中央办公厅与国务院办公厅于2010年7月联合发布了《关于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的规定》。新规定要求凡是有行政级别的党政机关、人民团体和国企的副处级以上的领导干部每年申报本人及配偶、共同生活的子女的财产状况包括本人的工资收入及其和配偶、共同生活子女的房产、有价证券,配偶及共同生活的子女的投资、从业状况。这一规定构成了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雏形。新规定较以往规定而言,有不少进步之处:一是报告事项新增了官员的各类收入、房产、有价证券、投资等内容;二是适用对象扩大至民主党派机关干部和非党员;三是党政领导的配偶及子女的投资和经商等事项也须报告;四是删除了以往文件中“报告的内容应当予以保密”的条款;五是明确提出了领导干部虚报、瞒报,可予以免职。这些改进之处是值得肯定的。它扩大了申报主体和申报财产的范围,较之前的规定更有效的强调了申报的重要性。新规定有力地提高了我国财产申报制度的规范性、有效性。彰显了党中央国务院预防腐败和惩治腐败的决心与毅力。但是,受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的影响,这项规定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完善以健全财产申报制度,从而更好的发挥这一制度的反腐作用。
二、我国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的问题
应该看到,中国是个发展中国家,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许多问题特别是政治体制包括反腐倡廉等方面的问题,仍处在转型之中和酝酿阶段。当前,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相关技术条件还不完全具备,财产核查核实困难。一是金融实名制覆盖不了现金交易。2000年4月1日,我国正式推出《个人存款账户实名制规定》以来,一些腐败官员已不敢将大量赃款存入银行,不得不把大面额人民币成堆地藏在家里,已经显示出一定反腐效果。但目前我国仍大量通行现金交易,“金融实名”覆盖不全,导致财产核查困难。二是身份证信息核实存在一些漏洞。2007年6月,中国人民银行会同公安部建成联网核查系统,全国各银行业金融机构都加入进来,可通过该系统核查身份信息。但是,第二代身份证造假事件也屡有发生,因此,第二代身份证的防伪功能还有待强化。三是作为物权法重要配套措施之一的不动产登记法尚未出台,也是制约财产申报的因素之一。四是境外资产、珠宝、古董等财产的底数,现有技术与配套制度更不能轻易摸清。五是信用意识缺失。当前社会信用意识缺失,如果大量申报者不自觉、虚报、瞒报,将带来很大的制度运转成本,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第二,“官本位”意识浓厚,心理抵触情绪严重。今年“两会”期间,有记者跟一位官员探讨财产公示话题,没想到这位官员动了情绪,说老百姓为什么不公示?据一位全国人大代表所做的调查显示,接受调查的官员,其中有高达97%对“官员财产申报”持反对意见。这么大比例的官员反对,个中原委何在?虽然不可否认有“不露富”中国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一些现实的因素,如官员财产公开怕引来家乡亲戚借钱之外,但更为重要的是“官本位”意识浓厚,封建残余思想作怪,“官贵民贱”、“升官发财”仍在发酵、作祟。他们自认为是地方“父母官”,高高在上,从根本上反对、抵制社会监督。
第三,关于官员财产申报主体是否包括其家属的问题。官员财产申报的复杂性之一在于涉及面广,即是否牵涉到家属、近亲。通观各国或地区官员财产申报规定,申报主体不尽一致。从我国的国情来看,官员个人财产与其家属财产相互融合、二者界限难以区分。在我国已有的两部收入财产申报的政策性文件中,配偶等其他家属情况也包括其中,但有关专家学者在这方面还有较大分歧。
第四,关于制定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存在“一定的政治、经济和社会风险”的问题。主要涉及的现实问题是,如果大量官员财产太多,高官子女从商甚众,公之于众,“老百姓会怎么想”?多年来宣传的“干部廉洁奉公”的观念和“很多官员拥有巨额财产”的现实形成极大反差,在当前中国社会收入差距很大的情况下,可能会引发一些社会动荡,这是一个难题。
第五,“三年豁免期”的可行性问题。一位全国人大代表在今年全国人代会上提交的议案中,建议对公务员财产申报可给予三年过渡期,即自首次申报起的三年内,申报对象若主动上缴以前的全部违法违纪收入,审查机关可一律豁免纪律处分并减免刑事责任,否则加重处分。此论一出,网络调查与媒体评论却大多持反对意见。认为此举乃“降低反腐底线”,是纵容腐败官员。
三、我国“阳光法案”亟待法律规范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制定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的必要性虽已达成共识,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又确实存在不少困难有待克服。那么,我们究竟应当如何认识和解决这些困难呢?
其一、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应当分步骤有序进行。首先,应逐步健全和完善已有的相关制度,加快金融、信息管理、外汇管制和财产登记实名制等相关配套制度建设,完善与官员财产申报相关的技术,并进一步加强已有制度的具体操作和执行力度,确实保障该项制度的实效。同时,分步展开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立法工作,可以在先行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的地方试点,鼓励地方立法和制度创新,不断总结地方制度建设经验,并借鉴国外官员财产申报立法方面的经验,酝酿高层次立法,通过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建立完善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其
二、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应当明确义务人的范围。财产申报义务人的范围应当与公务员法涉及的官员范围相一致,不仅包括政府官员,还包括党团组织的官员、法官、检察官以及人大、政协的官员等。除此之外,还应当扩大申报义务人的范围,包括与公共资源支配权、管理权相关联的国有企业、公益组织的负责人。另外,应当突破现有规定的思维,对财产申报官员不局限于一定的官员级别。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应当以职权为准线确定财产申报义务人的范围,相对来说风险较高的决策和执法部门,即使是一般人员,也应当纳入财产申报义务人的范围,并且,对于一定范围的官员,不仅要申报个人财产,还要申报家庭财产。其
三、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应当明确申报的范围。20世纪9O年代中期确立和实行的近似制度,主要是收入申报,尽管后来又规定相当级别的官员要报告家庭财产情况,但并未实行真正的家庭财产申报。众所周知,财产的范围明显比收入要大得多,官员收入只是官员财产的一部分,官员个人的财产与家庭成员的财产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隐形、灰色收入和不明来源的财产更能说明官员的品性、德性以及是否存在腐败行为,应当成为申报的关键。诸如官员及其家庭成员股票、证券、期货等交易收入及资金来源,官员及其家庭成员继承、赠与、偶然所得(如中彩)等形式获得的财产,甚至官员利用婚丧嫁娶收取下属的礼金以及单笔额度在1O万元以上的动产、不动产购置、交易、租赁情况及资金来源等都
必须申报。
其四、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应当明确公开原则和社会监督制度。世界各国反腐经验表明,官员财产不向社会公众公开,廉政监督就将流于形式。我国已有的收入申报制度,实行的是申报制,注重申报而忽视公开。实践证明,只申报不公开无法保证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效果。
其五、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应当明确健全申报管理体制。现行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重在申报和备案,并无严格的审查和核实,官员财产申报管理体制不够严谨。通过立法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应当确立财产申报的受理机构和审查机构,健全官员财产申报管理体制。官员财产申报受理机构与审查机构应当分离,受理机构可以设在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的国家公务员局,负责受理申报并登记备案;审查机构可以设在国家监察部的国家预防腐败局,负责对有关财产申报材料进行审查核实。完善的管理体制是官员财产申报制度有效实施的保障。其
六、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应当明确完善申报责任体系。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必须健全以“申报——公开——审查与监督——问责”为主线的财产申报制度体系,不仅要求申报,还需要公开,还需要审查与监督,还需要坚持问责原则。有人曾经评论《关于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收入申报的规定》,认为这项不足600字的规定属于中国特色的“温柔剑法”,其“温柔”之处除了表现为申报的财产范围有限(只要求申报收入,并未要求申报所有财产)、申报材料并不向社会公开(只是由组织人事部门备案)外,更体现在该规定的“软约束力”上。根据现有规定,对违反规定不申报或申报不实的行为,只是采取批评教育、限期改正、责令作出检查、诫勉谈话、通报批评等处理方式,限于批评教育或者党纪政纪处分。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应当完善官员申报责任体系,加大党纪政纪的制裁力度,需要加强纪律责任与法律责任、行政责任与刑事责任的相互衔接,增强违法者刑责风险。因此,在完善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同时,应当在刑法中设立官员拒不申报财产罪和财产申报不实罪,并强化官员财产申报责任与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关系,大幅提高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刑期。
最后,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还应当明确建立和完善申报种类制度以及与其相关的一系列制度。世界上不少国家和地区规定了官员财产申报种类制度,这是预防腐败的全球性经验之一。制定官员财产申报法,应当规定财产申报种类制度,包括建立离任(退职)申报制度,通过不同类型的财产申报,实现对官员财产状况的全面监督。另外,官员财产申报制度需要相应的制度和技术与之配套。与官员财产申报相关的个人信息管理、银行账户制度、外汇管制以及金融实名制等配套制度目前还不尽完善,与财产申报相关的用以支持个人信用系统、银行转账系统、财产信息监管系统的技术也不够成熟,这已经成为官员财产申报立法迟迟不能出台的说辞。尽管这不是主要原因,但说明这些相关制度的完善应当成为官员财产申报制度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
四、结束语
财产申报看起来只是一个制度,其实很可能相当于一次革命。它是对官员家庭财产的一次革命,是对官员个人收入的一次革命,是对官员腐败行为的—次革命。很多官员将会因为财产申报制度或法律的推行而减少收入,成为众矢之的,因此翻身落马、身败名裂。多数官员可能会支持这一制度的建立和推行,但真正在几十年来获得巨额利益的官员,绝不可能会心甘情愿地推行这项举措。如果他自己用力推,很可能会死在自己的刀口之下。制度创新之难,难在冲破阻力,破
旧立新。当然,新制度难免有这样那样的不完善、不周到的地方,重要的是我们要冷静对待新制度,正视问题、查找漏洞、不断改进、不断完善,把官员财产申报制度的积极探索坚定地向前推进,使其在预防和惩治官员腐败中发挥更大作用。
参考资料
[1]颜玉华,《“阳光法案”期待法律规范》,《辽宁人大》2010年第3期
[2]王晓伟,《廉政建设呼唤“阳光法案”》,《经济与法》2010年第12期
[3]李志明,《试析制定官员财产申报公示制度的症结与对策》,《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5期
[4]汪宛夫,《推行“阳光法案”难点在哪》,《检察风云》2010年第8期
[5]本刊编辑部,《“阳光法案”:反腐利剑正出鞘》,《江淮法治》2010年第4期
第三篇:阳光春风三十年
阳光春风三十年
有一本语文杂志,在我从教的第四个年头,就来到了我的身边,成了我的良师益友。三十年间,它一直伴随我走在阳光普照的大道上,走在春风骀荡的日子里„„
这本语文杂志,就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由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属全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
1985年早春的一天,邮递员送来了我订阅的《语文教学与研究》,还一再向我解释,说是因为单位搬迁,延误了第一期的按时投递。我报以包容的一笑,赶紧捧起油墨香味还浓的杂志„„从这份刊物上,我了解了刊物的栏目设置,读到了专家的理论文章和一线教师的教学教研心得,还从封底知道了责任编辑晓苏的名字。由于阅读刊物,由于直接把手写稿投寄给晓苏,我与他开始了书信交往,得知他也是虎年出生的,1979年7月高考考入华中师大深造,毕业时留校任教、当杂志编辑。他读了我投去的那篇4000字论文《说明文教学要有“四性”》后,提出了一些中肯的意见,并嘱我从千字稿写起,以小见大,体现语文教研的针对性。受晓苏的启发,次年3月我整理出一篇执教《老杨同志》(赵树理中篇小说节选)公开课教学心得,誊正后寄给晓苏。他收读稿件后,提出了斟酌标题、精炼语言等修改意见,并告知此稿将在1986年第7期“课堂教学拾贝”栏刊出„„我很幸运,暑期在华师中文函授点收到了晓苏寄来的样刊,经他指导的千字论文《群众的活的语言》终于变成了铅字。函授班的学员们分享了这份甜蜜。当年年底《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评选表彰了20名优秀通讯员,我忝列其间。奖证、奖金也是由编辑晓苏亲自寄发的。
我与晓苏晤面,是在1987年7月我们这一届华师中文函授学员在华师本部举行毕业典礼之际。那天他找到我们毕业典礼的会场,与我见第一面,并邀请我参加当晚杂志社举办的作者座谈会。杂志社几位正、副主编认真倾听了十几位语文作者的办刊建议。第二天上午,一个阳光恣意挥洒的日子,我应邀走进了晓苏安在杂志社办公楼一楼的新居。其时,这里是他与妻子的两人世界。晓苏的小娇妻赶忙给我沏茶、拿水果。虽只有两小时的逗留,但我充分感受到了女主人的热情好客以及晓苏的博学健谈。由两年前的神交到而今的面对面,我与晓苏的友谊在一点点加深。
由于彼此工作都忙,加上地域所限,我与晓苏见面的机会很少,更多的联系是寄信、打电话。而非常难得的第二次见面,是在2008年12月中旬荆州市中语会年会的现场。他应著名特级教师、荆州市中语会理事长王世发之邀,为年会作了一堂精彩的文学创作讲座。中途休息时,我找到了他,送上一套我任主编的松滋三中《开拓》校报,请他为文学社员题词勉励。他欣然答应了。十天之后,他从武汉寄来了一封挂号信,里面是他精心撰写的题词。这岂止是一份题词?这是一位文学院教授,一位国家一级作家,一位资深杂志主编献给文学少年沉甸甸的希冀和慰勉啊!
时光在流逝,我与晓苏的友情与日俱增。2012年岁末,晓苏的小说新作《暗恋者》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了,他在第一时间里签名赠送我一本。我如获至宝,利用2013年春节走亲访友的间隙,一篇一篇的品读,并留心做了一些批注。这部描写大学校园生活的短篇小说集,确实是既有意义、又有意思,对于中青年读者的阅读写作应该是很有借鉴、指导作用的。我心有所动,情之所触,决心好好写一篇文学评论,向更多的人推荐《暗恋者》。我忙里偷闲,花一周时间打磨出了一篇长达5400字的《〈暗恋者〉中的写作技巧》。晓苏收到此文后,回信赞扬我“读得认真、写得用心”,并嘱咐王玲编辑尽快安排在2013年7月号“特级教师三人行”栏目。而就在当年4月号的“特级教师三人行”上我刚刚发表了《我的专业成长三部曲》。四个月内连续发表两篇大稿,这不能不说是晓苏的深厚情谊,是杂志社的格外青睐。
在晓苏任主编之前的《语文教学与研究》,由于编辑团队的通力合作,涌现了一些亮色,受到读者好评。而当36岁的他荣任杂志社主编之后,他雷厉风行、锐意创新的办刊风格,就在一项项赛事的推出,一个个栏目的打制,以及一个个品牌的铸就中荧荧焕彩,从而扩大了这份“首批中文核心期刊”的巨大影响力。作为与杂志交往三十年的我,正是沐浴着它创新的春风一路前行,不断丰稔了自己的语文人生。
在我的语文资料夹中,珍藏着十几个烫金的“四项全能”竞赛获奖证书。摩挲着它们,往事历历在目。
1996年元月,《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发布了举办全国语文教师征文大赛暨四项全能评比的启事,我心里一动。几年前的松滋不就在语文教研员王世发的精心组织下,成功地开展过“三个一”(一篇教案、一堂教课、一篇教后反思)的创优活动么?我那次不是很荣幸地被评为全县初中语文10名“三优”教师么?按照启事上的要求,我修改了创优课教案《在烈日和暴雨下》,撰写了教学论文《不妨写点“作文前言”》,润色、加工了下水文《一堂临时变更的课》和板书设计《谁是最可爱的人》。两个月后,这组参赛资料载着我对语文教学的热爱,载着我的一片绿色希冀,翩翩飞向武汉桂子山„„当秋意渐起的时日,桂子山上的信鸽捎来了喜讯:我的教学方案、教学论文、板书设计获得一等奖,下水文获得二等奖,并被评为“四项全能获得者”。这五个精美的烫金证书,在1997年8月我在王世发先生的帮助下破格评聘中学高级职称时起了很大的助推作用。
我执掌高中语文教鞭后,先后参加了2006年、2009年全国语文教师“四项全能”竞赛。这几届“四项全能”竞赛由于有全国中语会的加盟指导,规格更高,参与者更多,影响力更大。我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自然收获颇丰:教学方案、教学论文、下水文、教学课件四个单项奖均为一等奖,同时荣获“四项全能”称号。毋庸置疑,这一串教学教研硕果,增添了我参评湖北省第八批特级教师的自信和实力,鲜活了我的语文人生。
晓苏担任主编的那一年,他策划推出了“青年教师沙龙”这一新栏目。该栏目为青年教师开设,刊发其教学论文,配发生活照及个人简介,以促进青年才俊的专业成长。在中学语文教学方兴未艾的发展阶段,这个“青年教师沙龙”无疑会收到“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的效果。非常幸运,首期“青年教师沙龙”安排的居然是我,我的论文《作文教学如何激趣》和生活照、百字简介,占据整整三个页码。据杂志社了解,曾在“青年教师沙龙”上亮相的语文教师,后来有很多人成为了特级教师、省骨干教师、市学科带头人,而今他们仍然活跃在语文教学的绿色田野上,用母语的清流浇灌人文的花蕾。
《读写天地》是《语文教学与研究》的子刊,是专为中学生开辟的一方读写绿洲。开办以来,新栏目层出不穷。2009年开设“作文课堂纪实”,我挟着《图画材料作文的写作指导》登台过了把瘾。据说,某位语文同行还用我的教案为高三学生上了一堂移植课,获了一等奖。2012年设置“有意思作文”,我推荐的潘倩作文《生活的情趣》,很快被编者慧眼识中。2014年推出“作文高速公路”,我写于两年前的论文《议论文写作与语文活动》一度“养在深闺人未识”,终于在《读写天地》第7期“高速公路”上“一路畅行”。
2011年,《语文教学与研究》推出新栏目《另类语文教师》。该栏目意在给教学一线的语文老师提供交流思想、展示个性的园地,开办三年,先后有梁卫星、潘世流、杨邦俊、孟庆焕、余一鸣、覃国平等36名优秀教师在这一园地辛勤耕耘,绽放华彩。笔者不敏,居然也能以一篇《快乐地给学生示范》的文章,在2011年10月号上展示自己“另类语文教师”的风采。文章见刊后,我先后接到十几位同行、同学和学生点赞的来信。其实,我们要点赞的,是《语文教学与研究》不落窠臼、敢于创新的春风,催生了语文园地的盈盈秀色。
2014年,《语文教学与研究》“两重奏”栏目又一次擦亮了众多读者的眼球。该栏目首推襄阳名师李继红。我校有10位老师订阅当年刊物。市教科中心教研员来校视导时,读到“两重奏”中李老师《我是怎样教高三作文的》文章,非常欣喜,立马在全市高中教研平台上推介此文。该栏目一出,立刻引来如潮的好评。不少读者认为,一篇出色的教学论文加上一篇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的是一种理念,倡导的是一种风气。我深受启发,于是精心打磨出论文《记叙文写作的四盏绿灯》和散文《母校的樱桃树》,这组“两重奏”很快在当年7月号上“发声”。据杂志社透露,很多语文教师踊跃提供“两重奏”稿件,而每期只能安排一人。时值2014年5月,可用稿件都排到了2015年3月。连退休在家仍笔耕不辍的语文前辈也期待上“两重奏”。如此看来,这个全新的栏目将会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特级教师三人行”是《语文教学与研究》1999年推出的一个品牌栏目,每期配图发表三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论文。开办16年,历久弥新,影响深广,两百六十多位语文特级教师在这个园地尽显才华。毛承延、王世发、董旭午、华义平、陈继英、李旭东等著名特级教师发挥了示范引领的作用,他们的研究论文增添了该栏目的厚重。我于2010年8月评上湖北省特级教师后,当年12月即在“三人行”中发表了《寻找作文教学的理想支点》。2012年8月,我的《新课程标准下的字词教学》一文,经武汉市首届十大名师、《语文教学与研究》特约编审王先海先生指导,第二次走进“特级教师三人行”。2013年4月、7月我先后两次在“三人行”中亮相。2014年5月,我的教育随笔《语文教师的诗生活》第五次在“三人行”的园地里诗意地徜徉。全国的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数以万计,像我这样五年里频频亮相的年轻特级教师,又能有多少呢?
在我与《语文教学与研究》30年的交往中,我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它开启了一扇扇服务语文教学的绿色窗口,它搭建了一个个助力语文人成长、进步的理想平台。它乐此不疲地把人文的阳光撒进杏坛,温暖着你、我、他。
海南屯昌思源学校的余柳英老师不会忘记,2012年她所在的学校承担了海南省一项科研课题的实验工作,聘请我担任顾问、指导专家。经过我的牵线搭桥,该校课题实验小组的论文《“习惯”作文指导教案》上了《语文教学与研究》的黄金版面,该校两度组织学生参加“新世纪”杯作文大赛,均取得优良成绩。课题组负责人余柳英老师后来满怀深情地说,要是没有华师《语文教学与研究》的给力,他们的课题实验要想顺利结题,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湖北松滋三中的一群语文人也不会忘记,2005年秋我担任语文教研组长以来,先后多次组织学生参加“新世纪”杯作文大赛,多次组织教师参加“四项全能”竞赛。获得“新世纪”杯一、二等奖的四十多名同学,在高考角逐中语文学科均取得了优等成绩,有的还被重点大学录取。在“四项全能”竞赛中获得教学方案、下水文一等奖的关伶俐老师,参加省重点高中招聘时,她获得的几个奖证,为她最终胜出助了一臂之力。“小字辈”欧阳玉莲老师破格评上中级职称,其中也有“四项全能”竞赛提供的大力帮助。松滋三中,一所普通高中,10年间共有多名教师的20篇教学论文在《语文教学与研究》上发表。这一串沉甸甸的语文教学果实上,不正是播撒着《语文教学与研究》这个编辑团队亮丽的人文阳光?
上海进才中学的王晓华老师更不会忘记,这个凭借教学实力与魅力从小县城走进大上海的中学语文教师,一直默默耕耘,潜心积累。2012年深秋,她发给我一篇长篇论文《论教学反思的有效途径》,请我指导、推荐。经过适当修改后,我将此文投给了《语文教学与研究》。三个月后,她的论文发表在杂志2013年第1期上,位居“探索与发现”这个栏目的头条,而且还被“本期要目提示”予以推介。杂志社的编辑真是独具慧眼!王晓华老师没有想到的是,几个月后,她发表在华师语文杂志的论文,有幸被中国人民大学报刊复印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2013年第6期转载。王晓华后来向我报喜,2013年上半年她评上了中学高级职称,她无比感激《语文教学与研究》杂志社编辑老师阳光春风般的帮助。
爱用《语文教学与研究》这份大刊,结交晓苏、李发舜、王玲等编辑朋友,精彩自己平凡而充实的语文人生。沐浴着习习春风,感受着暖暖阳光,辛劳的语文人,一路执著前行吧!
董新明,湖北省优秀教师,湖北省特级教师,湖北省荆州市中语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已在省、国家级专业期刊发表教研文章1000余篇。教学论文获省、国家级一等奖10余项,参与或主持省、国家级科研课题实验3项。出版语文专著10余部。现居湖北松滋。
第四篇:综合实践《中国式过马路》教学反思
《中国式过马路》教学反思 教学优点 .在做课件的时候,我一直在纠结,如果我给出的答案比较正规,孩子们会不会看不懂,或者是不理解。后来经过一些思考,我还是给出了一些较为简单的答案。在课堂上,孩子们说出的答案,都出乎我的预料。不仅答案很全面,而且很有深度。
2.课堂语言高低起伏,使得课堂气氛很好,在四年级5班尤为明显。激情四射,带动学生真正的融入到课堂内容中来,使课堂效果非常好。以后要更多的添加一些感情,让同学们能够切身体会所讲的内容,并且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教学不足:.课件制作中问题出现的形式单一。所有的问题都是我呈现出来,没有给学生留下可以发挥想象、提出问题的机会。每一个问题,都是我提出来,让学生进行答题。以后想把更多的发散思维的机会留给学生,锻炼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时间安排不合理。在四年级8班的时候,时间上还可以说是安排的稍稍合理一些。但是在四年级5班的时候,由于纪律问题,我一些该发挥的地方没能好好地展开,时间上出现了前紧后松的问题。以后还是要多加锻炼,让自己的情绪,不能受到学生们的干扰,把每一堂课都尽心尽力地上好。
再教设计:
课堂语言更严谨。在讲课的过程中,如不经意间使用了一些家乡话的表达方式,给学生容易形成错误的引导。没有顾及到现在的课堂,学生才是主人。以后多多练习普通话,不说方言,坚决避免课堂中话语表达上的错误。
第五篇:反思中国式的教育
反思中国式的教育
中国式教育主要有以下几个典型的特征
1. 严重的功利主义色彩(传统上的)
2. 强烈的家长意志(传统上的)
3. 片面偏执的思想(近二十年形成的)
功利主义色彩:
自开科举以来,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教育就是读书,而考中科举就是读书的唯一目标与意义。当下亦然,在很多家长的眼里,对下一代的教育就是让他(她)考上大学甚至更高学历,最后挤进去所谓的上流社会,赢取优质的生活。
究其因由,其根本之根本来自于社会分配严重不公,对劳动力的报酬严重不平等!读书是进入垄断阶层的入场券,社会呈单极发展,且分化日趋严重。相同的劳动力付出,其报酬相差之巨大无以形容。某些工种,如清洁建筑家政等,工作又脏又累,但单位时间的收入却是其它工种或管理层的十分之一甚至更少。到了现在,资本拥有者或所谓高级管理人才又更进一步垄断财富,中产阶级受到更严重的压榨,以至社会底层所谓靠手而不是靠“脑”吃饭的人更难以从中产阶级的指缝里分得必须的生活资料。
在这样的背景下,为了基本的谋生,无怪乎家长要逼迫孩子上名校,考大学。现在甚至说大学文凭也不值钱了,要硕士博士,留学...对于没有钱和权的家庭背景的人尤其如此。
家长意志
家长意志也是中国千百年的传统。家长们都觉得自己比孩子懂得更多,孩子只有沿着自己的思路发展才会有出路。这跟中国自古三纲五常的阶级秩序的思想不无关系。在家庭里,长辈自然是更高的阶级,自然享有更高的权威。
然而,许多家长其实并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兴趣偏好。并不了解孩子的特长和弱点。并不知道如何因人而异的制定孩子的成长计划——即使是兄弟姐妹往往也需要量身制订各自的成长之路,不可一概而论。家长们甚至不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并不真正懂得职业生涯的规划,只是主观的让孩子上很多的课外班学钢琴,学外语,奥数班,上名校,甚至中学就送到外国留学...
把家长的意志强加于下一代,就有如龚自珍所说的人为地扭曲出“病梅”,还自以为这是好看的形态。这种做法,最后往往为孩子以致整个家庭酿成恶果。
片面偏执的思想
由于对教育存在显著的功利色彩,不少家长对于教育更加片面理解为升学。为了升学,片面的追求学习成绩。为了学习成绩,一味靠请家教,参加提高班。一方面忽视甚至放弃了很多德育,体育和其他综合素质方面的教育,另一方面使孩子过早地承受繁重的学习压力,甚至扭曲了心理的发育。这种偏执的教育使一些孩子在中学以致小学就不堪重负而自杀,有些孩子到了大学还不会基本的生活自理,许多孩子缺乏基本的待人接物和沟通协作能力。牺牲了孩子的健康发育,整体体质不断下降。同时很多家长天真的认为我只要花了钱让孩子上这个班那个班,责任就不在我了,学校和这些班自然会还给我一个完美的孩子,自己就可以尽情地去参加无尽的饭局,卡拉OK,上网,打麻将…
从摇篮开始的教育
对此,首先政府与家长都必须做出深层的反思和改变。社会分配问题涉及太深太广这里就不多说了。唯一要说的是如果不从社会结构发展上变革,任何为学生减负都是空话,说不定将来在妈妈肚子里就要开始竞争了。
作为家长,必须认识到无论何时何地,所谓竞争都是综合素质的竞争。有些家长悲哀地说,现在连硕士博士都不好找工作了。为什么呢?一来扩招之后,本科以致以上学历的人才固然多了,然而面对那些还要家长代替面试,无法适应团队工作,又或者弱不禁风的高学历人才,用人企业能够怎么办呢?对于那些只会考试,只会夸夸其谈,碰到实际操作却吓得发抖的“人才”,企业又会如何选择呢?
有些人,经过考试的历练,职场的厮混,的确深谙厚黑之道,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最终反倒断送了一生发展,这又能怪谁呢?
家长必须明确,一方面家长教育对于孩子的健康成长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这个角色从孩子生下来第一天就开始,将来无论上了学校,乃至毕业工作,家长在教育方面的角色依然存在。但这并不等于说家长直接制定好了孩子的发展之路,孩子并没有其它选择余地。
作为家长,希望孩子以后过得好,归根到底是想让他(她)过得快乐。并不是任何人都觉得非得当很大的官,有很多钱才快乐。能够做自己喜欢的事,能够在自己特长的领域发挥,当然也要能维持自己觉得满意的生活,我相信这就足够令人快乐。最不快乐的事情是迫使自己追求能力之外的东西。既要享乐,又没有能力获得,会使人纠结一生,心理扭曲。
因此家长在为孩子制定所谓的发展方向时,首先要尊重孩子的意愿,了解孩子的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另外要培养孩子健康的价值观。懂得享受的前提是先要付出,而且两者是等价的。有人喜欢使劲工作使劲玩,有人甘于平淡悠闲的生活,要让孩子自己做出选择。
学龄前的孩子可以让他(她)通过玩,多接触不同的事物,观察他(她)的特长和兴趣,加以培养。但绝不要以考上多少级为目标。文学艺术可以陶冶孩子的性情,堆积木玩拼图这类游戏可以培养他(她)的动手能力。鼓励他(她)多和其他孩子一起玩,学会正确表达情感,学会分享,学会关心别人,学会容忍,学会接受挫折。
-------------
到了一二年级,需要培养孩子的纪律精神。开始培养做事情的注意力,比如上课,做作业。开始让孩子做一些简单安全的自我服务的工作,如穿衣服,洗澡,洗袜子。有些家长为鼓励孩子劳动,适当的给一些零用钱作为回报。如果引导得好也不失为一种建立正确价值观的方式。孩子们往往不能理解钱的意义,花5元和花10元买东西好像没有差别。但通过合理的劳动报酬,他(她)能够理解5元10元背后的劳动付出。但用这种方法主要是教育孩子懂得家庭收入来之不易,切不能演变成不给钱就不劳动。再大一
点甚至要说明,为自己服务是没有报酬的,为家庭服务可以适当给些(尽管如此,要让孩子明白家长们其实都在义务的为孩子工作,从而让她们懂得感恩。)
这个时候的孩子要为学习预留一定的时间,也要有时间让他(她)玩。选一到两种他(她)感兴趣的内容继续课外学习,但不要成为他(她)的负担。这个年级还是充分培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年纪,过多的绑在这个班那个班上,会扼杀对未来最可贵的创造能力。
三四年级的孩子学习内容开始多了,作业也开始复杂了。家长要开始关注孩子的学习。这个年龄段的学习成绩其实并不反映孩子的能力。因为知识的深度广度并不足以区分孩子的能力,同时这个年龄的孩子还没有形成自觉性和学习习惯,没有定制的学习方法,能力并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因而我只能说孩子的成绩只反映了家长的重视程度。然而,如果孩子在这两年里没有形成好的学习习惯,还没有开始使用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到了五六年级就会觉得有负担了。
作为老师考虑到每个同学的差异性,考虑到所谓减负的要求,不会布置太多作业,也不会出给很难的题目。因此一方面要关注孩子的作业错在哪里,为什么会错,另一方面要分析孩子的长处和弱点制定适合自己孩子的学习计划。以稳固基础知识为主,稍微做一点开放性思维的练习。本末倒置只会事倍功半以致适得其反。
要培养孩子自己记录老师布置了哪些作业,自己检查作业完成了没有。自己收拾好书桌,准备明天的课本和练习册。必须摆正学习和娱乐之间的关系。虽然时间比重上玩的时间不一定比学习时间少,但学习一定是要优先处理的事项。
让孩子适当做些家务,参加体育锻炼。这表面上好像挤占了一些学习或者玩的时间,但也促使孩子提高专注力,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这对于应付将来更繁重的学习起到重要作用。
五六年级的孩子应该具有一定的自觉性了。尝试让他(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家长可以给与指导。学习计划要跟生活计划联系在一起,考虑到整体时间分配。全部用于学习并不一定是好事。要考虑到学科之间的优势与弱点,也要考虑到具体每一科的优势和弱点。善于从错题当中总结问题,进一步完善学习计划。当然要更注重学习效率的提高。
对于学有余力的孩子,可以继续一些校外兴趣课程。如果觉得负担太重就不要勉强了。对于大部分孩子,我比较反对超前学习。一方面这违背了学习规律也会导致对基础知识理解囫囵吞枣。加大了负担的同时,并没有长期的效益。试想就算能够在短期内提高成绩,到了高考,有可能用大学的知识来帮助解题,提高成绩吗?
从三年级到六年级这个阶段,要通过教育小孩掌握基本的礼貌。了解如何合理地约束自己的言行避免引起别人反感。
总的来说,小学阶段的最重要任务是:
-培养孩子自由而健康的心理发育,兴趣爱好
-建立初步的是非观,善恶观和价值观,培养同情心和感恩的思想
-开始具有集体观念(家庭和学校)和纪律意识,学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自己的语言和行为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到以上几点,必须家长有很好的耐心。夫妻以致祖辈在教育方面达成共识。研究孩子的心理和教育方法,多花时间。开始的时候,有些孩子在主观上会有很大的抗拒,这时候家长既要有灵活性,又一定要在原则问题上守住底线。
-------------------
初中阶段的孩子应该更注重培养独立能力。生活要完全自理,合理的分担家务。自己制定每日的生活学习日程表,制定每一科的学习计划。进一步学会分析试题,分析重点难点,分析自己的长处和弱点,制定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和计划。
这个时候的孩子已经开始体现出能力上的差异,也会体现出明显的兴趣偏向。在提高学习效率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发展更具体的个人兴趣爱好。有的孩子喜欢自然科学,有的喜欢文学艺术,有的喜欢人文社科,还有的喜欢体育航模,甚至交游结社。可以在照顾学习的基础上尽可能的让孩子接触他(她)爱好的东西。同时继续灌输思想教育,使孩子确立正确全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开始思考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个年龄的孩子心理上开始非常渴望被认同为成人,同时又带有一定程度的依赖性。需要家长正确引导,让孩子自己思考每种行为的后果,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自己做决定同时为自己的决定和行为产生的后果负责。
这个阶段的教育要更注重以引导为主而不是简单的禁止。要平等地尊重孩子,把他(她)当做成年人来谈话。只有这样才会让孩子更懂得对人平等尊重。
维护私隐权是孩子人生第一次对权利的觉醒,应该予以尊重。但不等于不闻不问,如果家长把孩子当做朋友,用他(她)的方式与他(她)交流,仍然可以了解孩子的动态,及时地引导他(她)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如何面对和引导相当一部分这个年龄的孩子的“早恋”问题,应该是这个课题的很常见的实际应用。
对于初中阶段的孩子的教育,开始从具体实施转到方向的指导,有点无为而治的意味但又不能真的撒手不管。这个阶段管好了,后面高中大学就会发现他(她)已经在轨道上有一定惯性了,家长可以更加从具体的事件处理当中抽身出来,考虑更高层面的问题了。
升学是对这个阶段的孩子的一个重要的人生转折。是升高中还是念中专技校,要看孩子的兴趣和潜力。如果孩子已经尽了努力学习,不应该再给他(她)任何压力。需要让他(她)看到不同维度的人生发展方式。如果的确不宜强行向大学方向发展,不如根据其特长爱好以及社会需求趁早决定报读那个方向的中专职校,开始规划人生。
---
如果孩子的发展一直像前面说的那样,到了高中/中专,我认为家长可以做的具体的东西已经不多了。孩子会自觉学习,会运用学习方法,会策略性的支配学习与生活的时间。在高三之前可以鼓励孩子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学习组织协调,甚至可以让他(她)来组织家庭的活动。
让孩子接触多一些社会时政新闻,了解公民的权利和义务。接触一些人文哲学方面的知识,进一步完善人生观和世界观。
对于有些过于好动的孩子要引导他更好的分配学习时间。对于有些给自己太大思想压力的孩子要及时给予心里疏导。
越到高年级学习任务越繁重,要通过有效率的方式增强体质。如果每天打球一个多小时已经不现实,就通过长跑等短时间,强度足够的运动增强体质。没有健康的体魄无法应对未来的激烈竞争。
相信很多人知道爱恩斯坦的名言,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天才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但从我个人的体会来说这未免把汗水的比重说得太过了。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一定的特长和弱点。可以说是基因决定的,既无可避免,又随机分散地体现在每个人身上。对于任何一件事,百分之八十五的投入程度是最经济的,相对于你的能力,其回报率是最大的。如果你愿意再投入百分之五,或许还能再提高百分之一到二。如果你以为投入最后的百分之十还可以为你带来百分之三到四的提高,那是太高估了。我估计顶多也是百分之一到二。然而,相对于由此而牺牲的其他方面的东西,这样的回报实在太不值得了。甚至可以说到了偏执的境地了。如果在某个领域投入了百分之九十还很难“生存”下去,最好的方法是重新估计自己的特长,转向其他更适宜自己发展的方向。
很多家长会很注重孩子的成绩。我也同意通过成绩分析孩子的问题。但切不要简单的认为成绩不好就是孩子的问题。表面上孩子必然存在问题,但深层次上其实家长更要反思是不是自己的教育方法和方向出现了问题。应该跟孩子一起分析原因,寻求对策而不是简单粗暴的责备。
高中的另一个问题是选择发展方向和科目。传统的有文理之分。尽管近年的高考都以3+X等不同方式考核,还是离不开这两个基本的方向。正如前面说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长和爱好,不同时期社会的需求也不一样。家长应该和孩子一起分析,订立自己的发展方向和重点。由于这是一个更为重要的人生转折,甚至要考虑到备选的方案以备万一。这一切,既要利用好家长的丰富阅历和人际关系,又要充分的尊重孩子的自主意识。
越到高年级,家长越要能够从细小的事情上了解孩子的心理动态。及时疏导孩子的压力,必要时跟孩子一起重新编制学习计划和生活作息。
有些事业比较“成功”的家长,倾向于高中就把孩子送到国外,多少钱不在乎,只要是名校,越有名越好。也好像越早送出去,就越会赢在起跑线上。殊不知,让孩子远离自己的最重要前提是他(她)的独立自主性,自我约束的能力。还有就是连贯的职业生涯规划。
高中留学的第一个问题是不少学生由于突然缺乏了家长的教导,突然看到了很多以前从未见过和想过的事情现象,无法做出正确的判断或有效地约束自己。三年下来不但没有学到应有的本领,反而沾染了一身坏习气,严重的可能由于过多接触非法乱纪之徒走上犯罪道路或者送上自己的性命。(可以留意各西方国家发生的涉及留学生的严重刑事案件)
另外,由于家长本身对于外国社会的脱节,根本没有认真考虑孩子在外国高中毕业以后如何升学,如何选择专业。就算混到了高中毕业,继续升学的问题同样会处理得一塌糊涂。
所以,除非你已经非常彻底地考虑过孩子到外国留学高中的所有问题,以致跟从孩子到外国陪读,研究未来职业方向,否则劝这些事业“成功”的家长不要轻易的说让孩子到外国留学高中。
总的来说,高中中专是孩子职业生涯规划的前奏,也是孩子初步产生公民意识的阶段。很多人一生的思想行为,对事情的判断和决定(以致白手兴家的成功和富二代的失败),很大程度上就决定在这个时期。-----------------------------
后面就要分开不同的人生轨迹进行论述了。
从中专进入社会的青年,第一次涉足社会,自己又还很年轻,缺乏社会经验。家长要给予更多的关注。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引导。避免孩子产生低人一等的心里。只要自食其力,堂正做人,就应该抬得起头。要大方的跟同事交往,虚心的学习。在单位里更要注意沟通技巧,千万不能耍孩子脾气,意气用事。相比进入大学的学生,中专毕业生也应该把前面几年的作为学习实践的重要阶段。不要过分注重收入,要从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出发,为自己制定每个阶段的目标。根据自己选定的方向选择企业和工种,向同事学习实践经验,以致管理知识。勤于思考,善于总结。
现在很多大学毕业生都已经悟出了,其实大学给予学生最有用的东西不是书本的知识,而是一种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中专毕业生虽然提前进入了社会,但并不妨碍他们培养这种能力。一旦具备了这种能力,其实本科生能够做的事情,中专生也能做得到。(只能说他们在应试能力这一方面比本科生稍微欠缺而已)
对于进入大学的学生,应该更自觉的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同时沿袭高中阶段的学习习惯积极培养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由于大学有更多科目选择的空间,可以进一步在自我兴趣和规划职业的基础上进行选读。另外多去图书馆开阔视野,自学更多方面感兴趣的知识。从大一开始就要了解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主动通过学习和实践充实自己的求职简历。
未来的社会工作都将是团队的合作。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本职位置出发成为团队的领导者。领导能力将是必要的职业技能。另外每个人也都会成为其他工作团队的一份子,如何扮演好一个优秀团队成员的角色亦将是一项必不可少的技能。大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大学的社团活动,或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锻炼这方面的技能。并注意做好记录和总结,以便将来放到求职简历当中。
对于大学生,父母真的要像跟同事朋友一样交谈了,要给他(她)更多的自主独立性,给他(她)更多思考的空间,更加尊重他(她)的决定,当然也要通过自己的阅历充分的让他(她)知道自己的选择会带来哪些积极的后果,同时会存在哪些风险。有时不免要通过一些事实教训让孩子切身感受到后果的严重性,同时父母要考虑好补救的措施,以免事态扩大。
总的来说,这个阶段父母花的时间更少了,但要求的技巧却更高了。只要引导好孩子培养自我学习和提高的能力,从早开始规划职业生涯,到了毕业,父母的教育工作也大部分完成了。但也还没有完呢,进入社会以后,孩子还会有很多这样那样的疑惑和举棋不定,还会犯一些年轻人会犯的错误,但只要孩子一直以来是按照这样的方式进行教育,到时已经是知命之年的父母应该很容易找到切入点,只要轻轻一点拨,孩子就会明白。也免却了许多家庭的争端。
最后想说的是,跟谁相爱,生个孩子是容易的,但教育一个孩子却是一个终其一生的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不但需要物质的投入,更要爱心与方法。对于不止一个孩子的家庭,父母必须公平对待。作为父母从任职的第一天起就注定没有退休的一日,也不会有工资,这是对家庭对社会的义务。当然,一个教育得当的家庭,她得到的天伦之乐也是令人艳羡,无法比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