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小编推荐]

时间:2019-05-14 23:55:0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小编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小编推荐]》。

第一篇: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小编推荐]

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

摘 要:作为广义范围内行政诉讼的重要组成部分,行政复议制度针对行政机关的过错进行自我更正的一项监督制度。完善与发展行政复议制度,对于我国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工作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本文从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发展历史、完善现状出发,对其进行了分析与探究,并得出了一定的结论。

关键词:行政复议;法律制度;监督制度

从定义来看,行政复议制度是指行政机关的相对人(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由于对行政机关决定不服,请求原决定机关或其上级机关以及法律规定的可进行申诉的其他行政机关重新审查原决定的诉讼活动。行政复议的申请只能提请一次,且在法定时限内管辖机关必须作出复议决定。当前形势下,在宪法对公民申诉权的界定、上级行政机关的领导监督权这两个因素的决定下,我国行政复议制度有其存在的必然性。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历史

究其起源,新中国的行政复议制度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初期。1950年11月发布的《财政部设置财政检查机构办法》的具体规定中提到的“复核处理”,其实质就等同于行政复议。1950年12月与1951年4月,国家政务院出台相关的办法规定,分别对税务复议制度与海关行政复议制度做了规定,其中后者可以看做是前者的扩大化。至1969年《商品管理条例》发布为止,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实行的范围逐渐扩大完善。

作为一道分水岭,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根据行政管理法律化与制度化的总体要求,对于行政复议制度的构建也逐步得到了重视与发展。1982年宪法对公民的申诉、检举、控告权利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也标志着对之前实行过的小范围内的行政复议制度的确认。在此基础上,1990年12月24日,国务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条例》,在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首次系统地详细规定了行政复议制度的形式与具体细则。其中包括,扩大行政复议的应用范围,简化相关程序,确立了国务院的最终决定权,严格了行政机关不作为的法律责任。1999年4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首次以立法的形式将行政复议制度规范化与法制化。行政复议机关

行政复议机关是依据申请复议人的具体申请要求,对申请人不服的行政决定进行再次审议并作出复核决定的国家行政机关,对于决定的内容主要分为维持、变更或撤销原决定。对于行政复议机关的设置名称来看,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设置名称,我国的机关设置主要包含以下三种名称。

复议机关为原处理机关。根据1987年9月的的《进出口关税条例》、1987年1月的《海关法》(省略中华人民共和国,下同)等法律法规的规定,原决定机关可以作为复议机关进行复议。这一规定的设置主要是从便利性的角度来进行的考量。原处理机关可以免去部分复议步骤,就地进行调查复议,能够有效促进行政复议工作效率的提升。但囿于本机关内的先入为主的问题,本项设置对于复议质量会有一定的影响。

复议机关为上级行政机关。根据1982年11月的《企业职工奖惩规定》与1983年9月的《企业所得税法》等法律规定,原处理机关的上级主观行政机关可以作为复议机关。本项设置对行政机关与复议机关作了一定的区分,可以保证行政复议的相对公正性,对于行政决定争议的解决有较大的帮助。在实践应用中,上级政机关作为复议机关行使行政复议决定权的事例较为常见。

复议机关可以为特设机关。此特设机关是指原处理机关的特设机关,在1982年8月的《商标法》与1984年3月的《专利法》中对于此项设置名称都有详细界定。根据部分实际事例,特设机关多为在原处理机关的设置的新体系,并以其特设机关的名义对行政决定进行复议并作出裁决,在法律约束力方面,原处理机关与复议申请人约束力相同。行政复议程序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具体规定,我国行政复议工作主要包括申请、受理、审理、裁决四个程序。

行政复议的申请。本阶段不可代替或超越。对于行政行为决定不服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应当在申请期限内向行政复议机关提请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应当根据申请人的申请决定申请是否有效。具备法律条件的复议申请,复议机关应当立即受理。行政复议的申请期限一般为自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

2.复议申请的受理。受理阶段,复议机关首先应当对申请人的复议申请是否属于受案范围,是否属于本机关管辖及裁决作出决定。以上条件均具备的,应当予以受理并将该申请提至审理阶段;不具备某条件的,应通知申请人具体缘由。

3.复议申请的审理。作为行政复议的关键程序,在行政复议的审理过程中必须对事实问题与法律问题作出全面调查。首先,全面审查申请人申请复议中的事实问题,对于事实的存在与成立作出确认。其次,对于该项复议的法律适用作出判定,并根据法律规定对行政机关的处理决定的合理性进行研究,并着手为裁决过程做准备。

4.行政复议的裁决。行政复议机关根据之前的受理与审理工作中的全面调查与法律规定,对行政复议作出维持、变更或撤销原决定的裁决。关于决定期限,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机关有权处理的,应在30日内依法处理;无权处理应在7日内按照法定程序转送至有权处理行政机关进行依法处理。结语

行政复议制度是我国规范行政机关行为的重要监督制度。一般的公民、法人或组织机构,对于行政机关的处理规定不接受的,在相关法律规定范围内,都有申请行政复议机关进行复议的权利,经过受理、审理后,行政复议机关可作出维持、撤销或变更原决定的裁决。从50年代初雏形出现到现如今《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设立,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在其自身的发展与完善过程中对我国的法治建设进程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王松国;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的现状及改革[J];南昌大学;2012-06-10

2张义雄;我国行政复议制度主要问题剖析及完善意见[J];南昌大学;2012-06-02

3石佑启;王成明;论我国行政复议管辖体制的缺陷及其重构[J];环球法律评论;2013-02-28

第二篇:论我国陪审员制度

湘潭大学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试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经过一个学期的模拟法庭课程,我对我国的民事审判程序和刑事审判程序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特别是经过我们自身对某一案件的模拟审判,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总体来说,我国的各类审判程序是比较完善的,审判制度也日趋健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小的瑕疵。这次我们两个班的模拟审判,老师对我们的努力作出了很好的评价。鉴于老师对我们的点评,我觉得还缺少一个部分,那就是我们两个班的审判中都没有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于促进我们国家的司法公正,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审判、监督审判,保证公正和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着问题,陪审制度是指由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的诉讼制度,包括为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而专门设计的审判程序和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的审判组织构架。

(一),从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条件来看,主要有两个我认为存在争议的问题:

1.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年满23周岁。23岁这个年纪,应该是大学刚毕业的年龄,其思想的成熟程度,社会阅历,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恐怕难以承担裁判之重任。法院的审判活动不仅仅是法律的适用这么简单,同时牵扯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引评价人们的行为,是一个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然而如果操作不当,不仅起不到息诉的目的,反而会激化矛盾,乃至造成公众对法律的不信任,产生许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西方以英美法系为代表,法官的年龄一般都在50岁以上,这样做就是因为只有到了这个年纪才会思想成熟,阅历丰富,处理案件才能稳妥。所以规定年满23周岁这个年纪明显太低,还不足以胜任审判案件的重任。2.人民陪审员被要求具备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本人认为,仅仅对学历的要求仍难以满足陪审员的现实需要。

(二),从宪法依据上看,陪审员制度缺乏宪法依据。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种基本的审判制度,一个国家是否实行陪审制度,需要由宪法来加以规定,50年代末期,由于受否定法律、轻视法治思想的影响,一些已经被立法所确立的重要法律原则和制度受到批判和废弃。人民陪审制度当时也成为发动群众进行阶级关斗争、夺权整人的工具,1975年颁布的宪法中不再规定人民陪审制度,文革结束后,1978的宪法重提“实行群众代表陪审制度”,1982年宪法又取消了陪审制的规定,从而使得我国现阶段实行陪审制缺少了宪法依据。1983年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原规定第一审应实行陪审制度,改为较为灵活的选择性规定,即“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刑事诉讼法》作了与《人民法院组织法》完全相同的规定,而《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在“基本原则”中却都没有规定陪审制度,我国法律对陪审制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统一,导致审判实践中适用的随意性比较大。

(三)从人民陪审员的考核,录用程序以及任职标准,资格条件和产生方式错乱。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2岁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此规定除了对年龄和政治权利有必要的限制,对陪审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层次、专业特长等任职条件均未作出规定,缺乏严格的考核、录用程序,很难保证陪审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就我国的陪审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由陪审员法律专业知识欠缺,文化层次不高,使其并不具备监督专业法官的能力和水平和真正参与审判工作。尤其在基层法院审判

实践中,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的现象司空见惯,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最终往往成了由主审的审判员一个人唱“独角戏”,自始至终包揽了整个庭审过程,这样反正造成庭审方式单一,合议庭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同时,也由于人民陪审员法律知识欠缺,面对案件事实,一般只能就案说案,难以从法理上对案件进行质证和认证,难以对案件做出独立的评析,只是追随、复议主审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对陪审员的聘请随意性大,大多法院处于办案经费紧张及聘请在职人员比较困难等原因,往往就地聘请退休人员和居委会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忽视了对这些人法律知识的审查,且大多是按需要临时聘请,甚至有些陪审员并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选举产生。聘请的随意性造成了陪审员组成中,缺乏固定的高素质的陪审员。

(四),

第三篇:论我国监护制度

我国监护制度

是婚姻家庭法的重要内容。

我国监护制度最遭学者们非议的莫过于监护与亲权混沌一体。论监护是民法理论和实务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所谓监护,是指民法上所规定的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一项制度。其功能是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亲权与监护打破彼此独立的制度外延,以相向延伸的方式在权能层次上互相进入。许多学者由此提倡在未来的民法典以监护制度囊括亲权制度。本人认为这种提议值得商榷。诚然在亲权近代化的过程中,监护制度的许多要素被引入亲权,“在现代各国亲权立法中,亲权已由原来父母对子女的控制 统治关系转成为父母照顾监护子女为主的法律关系,亲权一词具有了浓厚的义务色彩亲权与监护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将两者揉杂在一起只会产生各种弊端,徒增麻烦。时下正值民法典制定之机,更应该去陈布新,大刀阔斧改变这种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混乱局面。在体例上实行亲权与监护分别立法。一方面建立亲权制度。亲权是婚姻家庭领域的重要权利,也是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之一,我国民法草案第三稿曾单独规定亲权,现行《婚姻法》23条实际就是亲权内容。

监护在性质上是一种权利,而这种权利是以义务作为前提和中心的。我国理论界中相当数量的学者将监护的性质确定为义务或者职责,存在许多不妥之处。首先,从各国监护制度的规定来看,监护人除了负有监督保护的义务外,还享有诸如获取报酬的请求权以及法定理由下的辞职权等权益。

其次,就监护自身的本质而言,监护是对于不在亲权保护下的未成年人或者宣告禁治产人予以身体上和财产上照顾的制度。所以说,尽管我国的民法通则没有对监护和亲权予以区分,实际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监护是作为亲权的延伸和补充而存在的。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很明显是基于亲权的欠缺而由亲属权发生的,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监护权,则产生于配偶权和亲属权。所以,从监护权产生的根源上来看,监护是一种权利。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监护的性质,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冲突。最后,在明确监护的性质的基础上,规定非亲权人担任监护人时有获得报酬的请求权,使得监护人对其履行的职责有所补偿,可以进一步调动监护人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同时,应当明确规定监护的期限,并赋予监护人在法定理由下的辞任权,完全实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对于维护被监护人的权益和监护制度作用的发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要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

1、增加监护的种类 监护的种类是监护制度的重要的内容。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主要是两种形式即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法定监护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为监护人的监护,指定监护是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的监护。然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除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之外,还规定有遗嘱监护的设立形式。2明确规定监护的内容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这种对监护内容概括性的规定,难以操作,很难起到保障被监护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的作用。因此,对监护的内容应当予以明确。

3、明确规定监护人资格认遗嘱监护的设立形式,颇有必要。所谓遗嘱监护是指父母在生前设立遗嘱对未成年子女由谁监护所作的指定。用遗嘱方式来设立监护人应符合一定的条件,监护关系才能成立。

第四篇:论我国卫生保健制度

论我国卫生保健制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卫生保健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如何解决卫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卫生保健制度·不足·改革·

一、我国卫生保健制度概述

(一)公费医疗制度

195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干部公费医疗制度,享受公费医疗制度的对象主要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经费由各级政府预算内安排,按每年人均定额支付。公费医疗的特点是:①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门诊、住院所需要的治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或住院中经医师处方的药费,均可在国家的公费医疗经费中支付,经批准转诊治疗,疗养的就医路费,亦可在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②国家实行分级分工医疗,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一般须在指定的门诊部或医院就诊;③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离退休后待遇不变。目前,享受公费医疗的人群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军人、部分公务员及少数事业单位职工。由于原有的公费医疗制度对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费用难以控制,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增加个人负担比例,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算,费用包干等。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规定的筹资标准为职工工资的8%左右,(单位6%,个人2%),有的地方政府财政提供一定的补贴。单位缴费的60%左右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其余列入职工个人账户。职工医疗费用分三段支付,即账户段,自负段和共负段。职工就医先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不只时,由职工自负,全年自负费用超出职工年工资总额5%后,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社会统筹基金支付比例随费用额度增加而增大。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合作医疗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福利性质的医疗保健制度,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以较低的费用,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各地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管理水平和农民意愿,因地制宜举办合作医疗,合理制定享受医疗待遇的范围,标准和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形成适合农村经济状况的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引导,自愿参加,以收定支,保障适度,以大病统筹保障为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政府各级财政筹资为主,农民从中能得到实惠。

(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7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享受对象主要是两类人群:一是在城镇居住且拥有城镇户籍的正式工作者或低收入居民;二是大、中、小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来自中央及地方财政、参保人、居民自愿参加,筹资额度及保障水平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当前我国卫生保健制度的不足与改革

(一)长期以来,城市居民的卫生保健基本上是由国家或集体以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的形式来实现的。公费医疗适用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劳保医疗适用于全民和部份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经费则由企业

自身根据行业性质分别按工资总额的5%至7%提取。尽管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在经费来源、管理体制及开支范围方面有所不同,但二者没有实质上的差别,都是通过免费或“少量收费”的原则来对职工实行有效的医疗卫生保障。截至八十年代末,全国享有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的职工人数已达一亿多,加上企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半费医疗的人数,共约有一点五亿人左右享受公费或劳保医疗。然而,由于这种传统的免费医疗基本上是实报实销,医药费花多花少与个人利益无关,倒是药厂和某些医院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加上很多并不享有这种免费医疗的人想方设法、寻亲访友地在这个系统中沾光揩油,结果使这种免费医疗浪费惊人。至此,医疗改革变得必然和迫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减少浪费,完善管理,让医疗费用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从而达到既减少开支又使职工享有医疗保障的目的。

(二)尽管我国卫生保健制度已由四大制度构成,但在卫生服务公平性上,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高,社会化程度低,公平性差。因此,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对于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应由政府向全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应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对于非基本医疗需求,通过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

(三)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国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亦日益增长。然而,我国在卫生保健制度的经济投入方面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在卫生保健制度改革中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坚持了公平,就会影响效率;讲究效率,就会有失公平。但两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也有相统一的一面。如果经济活动的规则公平,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是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绩效十分显著。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卫生保健制度改革中,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四)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我国卫生保健制度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缺陷。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既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也不能照搬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依靠政府的做法,因此,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卫生事业的特点,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医疗卫生事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在这一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制定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财政支持、配置医疗资源、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监管等责任。其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政府承担医疗卫生责任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引入民间资本,将部分医疗机构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弥补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投资不足。第二,在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政府可以退出让渡给市场,或者原有的政府投入的医疗机构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取得回报,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第三,通过引入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增强医疗机构的活力,使医疗机构之间、医院内部形成

竞争,以提高效率。

三、总结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还有待完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正视这个事实,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努力下,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定能够重视并很好地解决卫生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够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李鲁.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玉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理论前沿》2008年第23期

第五篇:论我国司法鉴定制度

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与完善

摘 要: 良好的司法鉴定制度会对法律的裁决产生积极影响,不仅有助于司法公正的实现,也是保证案件质量、取信于民的机制之一。当前,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较为混乱,立法不完善,机构不健全,设置重复,管理分散,缺乏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机制。我国现行的司法鉴定制度已不能适应当前司法公平、公正目标的追求。因此,应当借鉴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国家先进的司法鉴定制度,立足我国国情,制定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司法鉴定制度。

关键词: 司法鉴定制度; 现状; 改革; 完善

司法鉴定是一个国家鉴定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鉴定制度的科学设置关系到一国司法制度是否公平、公正,是否体现了司法正义。由于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存在诸多问题,有必要对司法鉴定体制进行改革。

一、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

司法鉴定是指在诉讼活动中鉴定人运用科学技术或者专门知识对诉讼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鉴别和判断并提供鉴定意见的活动。司法鉴定制度主要指专门鉴定机构的组织制度以及鉴定机构与鉴定人的活动方式。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全体会议研究通过的《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规定“国家对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实行登记管理制度,按照学科和专业分类编制并公告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名册。国务院司法行政部门和省级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对司法鉴定人员和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监督和名册编制工作„„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自侦部门除外)、司法行政机关不从事具体鉴动„„司法鉴定实行鉴定人负责制度。”

《决定》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司法鉴定体制进行了规范。

1.审判机关、检察机关(自侦部门除外)、司法行政部门不设立单独的鉴定机构。

2.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检察机关内的自侦部门可设立鉴定机构。3.对社会鉴定机构实行准入制,符合《决定》规定的准入条件的社会团体、事业单位等组织可依法设立鉴定机构。司法鉴定机构是司法鉴定人的职业机构。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已经建立起的司法鉴定机构制度包括:(1)司法鉴定机构登记管辖制度,即在明确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上人民政府司法行政机关是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管理机关的同时,确定了国务院司法行政机关和省级司法行政机关各自的登记权限;(2)司法鉴定机构登记事项制度,确立的司法鉴定机构的登记事项包括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负责人)、司法鉴定人、注册资产数额、鉴定业务范围等;(3)司法鉴定机构名称预先核准制度,即申请设立司法鉴定机构的名称由登记管理机关预先核准;(4)司法鉴定机构设立登记制度,包括设立原则、设立主体、设立条件、设立程序、设立文件等;(5)司法鉴定机构变更登记制度,包括变更类型、变更程序、变更文件、变更效力;(6)司法鉴定机构注销登记制度,包括注销类型、注销程序、注销文件、注销效力等;(7)司法鉴定机构检验制度,包括检验时间、检验材料等;(8)司法鉴定机构公告制度,包括设立登记公告、变更登记公告、注销登记公告、检验公告;(9)司法鉴定机构法律责任制度。

4.保证法官对司法鉴定结论的最终采信权。在我国,公检法三机关在各自的诉讼阶段可独立委托各自内部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鉴定人带有较强的官方色彩。这种体制实际上是强调鉴定司法审查认证功能的极端。在这种体制下,司法鉴定结论仅仅成了一种证据材料,这与我国的法律定位构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司法部于 2002 年 9 月 28 日出台的《司法鉴定机构鉴定管理办法》允许民办鉴定机构的设立,这也是我国司法鉴定体制的一个重大变革。从这种变革可以看出,我国的鉴定体制是朝着强化鉴定结论证据作用、弱化司法审查作用迈进的。英美法系对鉴定结论是否采信只能由法官或陪审团据其自由心证来自由裁量,大陆法系法院虽然将专家作为助手或辅助人员协助法官获取或评估证据,但法院对有关证据仍是自由评估。虽然我国在立法上并没有直接规定赋予法官自由心证评价证据的权力,但我国法官依职权根据证据对案件事实予以认定,这在实质上与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具有相同的含义,即对鉴定结论的审查判断必须建立在全面、客观的基础上。

5.由司法行政机关对各类司法鉴定人员与司法鉴定机构进行统一管理。司法鉴定人员是司法鉴定工作的具体承担者。2000 年 8 月 14 日,司法部颁布了《司法鉴定人管理办法》,这是我国第一部较为系统的单行的司法鉴定人管理规范。近年来,司法行政机关初步设计的司法鉴定人制度包括:(1)司法鉴定人类型制度。根据司法鉴定范围不断拓宽和司法鉴定分类管理的需要,司法行政机关确定了资格型司法鉴定人和专聘型司法鉴定人两类。(2)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制度。按照社会公认、国际认可的原则和立足实际、整体推进、分布实施、逐步完善的工作思路,对司法鉴定人职业资格的取得和授予实行全国统一考试、考核制度。(3)司法鉴定人员职业证书制度。在国家有关职业资格制度尚未全面确立的情况下,目前大部分省级司法行政机关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二次准入制” 建立了司法鉴定人执业证书制度。(4)司法鉴定人名册制度。(5)司法鉴定人执业权利制度。司法行政机关较为全面地规定了司法鉴定人的各项职业权利。(6)司法鉴定人执业义务制度。司法行政机关较为全面地规定了司法鉴定人的各项职业义务。(7)司法鉴定人职业责任制度。司法行政机关根据自己的法定职权初步规定了司法鉴定人的各项执业责任。(8)司法鉴定人职务任职资格制度,等等。

二、对完善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思考

通过对我国司法鉴定制度的现状分析和对西方两大法系司法鉴定制度特点的介绍,我们不能说哪种做法更好,一项法律制度的建立有其深层次的原因,要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具体国情的制约。要想从制度上健全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就必须克服我国现行司法鉴定制度中的缺陷,引进国外合理的司法鉴定的理念和制度,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公正地完善司法鉴定制度。

(一)制定并完善司法鉴定的法律、法规及各项规章制度完善刑事、民事和行政诉讼法中关于“鉴定”部分的条款,修改并统一各行业司法鉴定的规则和标准,以规范司法鉴定的各项业务工作。待条件成熟时经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出台一部相对完善的鉴定法规并制定出相应的监督条款和救济条款。

(二)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做法,建立相对统一的司法鉴定体系

1.司法部及各地的司法局负责各级鉴定机构(包括各级侦查机关的鉴定机构)的登记、审批、考核和年审工作,进一步规范鉴定机构鉴定权的授予条件、人才条件、设备要求以及提高资信程度的各项措施。

2.司法部负责组建国家司法鉴定委员会,负责鉴定人的考试、资格审查培训及资格证书的发放及管理等工作。公安机关行使刑事侦查职能,虽然法律要求其既要注意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事实和证据,也要注意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事实和证据,但特定的诉讼地位决定了其往往更注意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事实和证据,而疏于注意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事实和证据。由于鉴定人员与侦查人员同出一个单位,甚至共同承担侦查任务,难免自觉或不自觉地受到侦查人员追诉倾向的影响,在鉴定过程中也更注意对犯罪嫌疑人不利的事实和信息,而疏于注意对犯罪嫌疑人有利的事实和信息,检察机关也是如此。法院虽不承担追诉职能,但其一旦要求重新鉴定,即表明其对原鉴定结论持怀疑态度,鉴定人员与审判人员同出一个单位,鉴定人往往受到审判人员预断的影响而难以保持客观、公正的立场。鉴定人员与审判人员同出一个单位,还可能导致审判人员碍于与鉴定人员的熟人关系而很难对鉴定结论进行客观、公正的审查判断。因此,鉴定人员应当由一个相对中立的机构进行管理。

3.实行鉴定人鉴定等级制度。按照鉴定人所学专业、擅长的专业技术、从事专业的时间和专业考试成绩等综合设定本专业三级鉴定等级制度,具体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鉴定资格证书,按照鉴定人掌握的专业技术水平、执业范围、实际鉴定的项目、主要业绩等开展司法鉴定。具有初级、中级职称的鉴定人员可以经过考试申请中级或高级职称,以承担更为复杂的司法鉴定。

4.保留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部分鉴定权。为了侦破突发性刑事案件、防止泄露侦查秘密,需要保留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技术鉴定部门,以便及时分析案情,明确侦查方向,为破案提供线索,最终侦破刑事案件,但鉴定的种类和范围可根据案件侦破的需要和司法鉴定的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和限制。如当某地发生突发性刑事案件时,法医及痕迹鉴定技术人员必须立即到达现场提取据,以发现线索和制订破案方案,此时如果从其他部门聘请鉴定人则不利于迅速侦破案件。又如铁路沿线发生重大刑事案件,为了不耽误正线行车并及时侦破案件,需要公安机关技术鉴定人员迅速赶到案发现场,以便提取和保全证据,为迅速侦破案件并安全通车提供必要的条件。因此,由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自行启动鉴定程序的案件一般限定于危害国家安全罪、危害公共安全罪和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等,而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财产罪及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等需要启动鉴定程序时应向法院提出申请。前三类案件由于一是涉及国家机密,二是证据难以保全,三是如不迅速作出初步鉴定则可能耽误战机,影响及时破案。相反,后三类案件及检察机关在侦破职务犯罪案件时,往往都是案件发生一段时间后才被举报,大部分由文书司法鉴定和司法会计鉴定,且证据容易保全,在需要进行技术鉴定时有充分的时间聘请专门的技术鉴定人员,因而在需要司法鉴定时,可向法院提出申请。同样,需要对证据进行技术鉴定的公诉案件和被害人的自诉案件,法院有充分的时间聘请专门的技术鉴定人员进行鉴定。

(三)法院、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是有权决定启动鉴定程序的主体侦查机关、检察机关及当事人要实施鉴定,必须向法院提出申请(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因侦破刑事案件需要可自行启动鉴定程序),然后从国家司法鉴定委员会制定的名册中按专业随机选定鉴定人进行专门鉴定。为了维护控辩双方各自的合法权益,规定双方可以聘请专家担任技术顾问。他们既不是鉴定人,又不是证人,但可作为控辩双方的技术代表,有权了解鉴定活动的情况,向鉴定人提出问题,给予当事人一定的咨询意见等,其目的是协助法官查明案件真相。如公安机关、国家安全机关的技术鉴定人员没有鉴定人资格证书或者没有自愿登录国家司法鉴定委员会实施的《司法鉴定人名册》,其鉴定结论只能作为侦破案件的参考意见。如要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需要向法院提出申请,聘请鉴定人进行重新鉴定;如果检察机关、法院或者诉讼当事人对公安机关或者国家安全机关的技术鉴定有异议,可向法院提出重新鉴定申请,由法院决定是否重新鉴定。

(四)确立鉴定人责任机制,全面实施鉴定人出庭作证制度,确立鉴定结论的质证、认证制度从理念上看,鉴定人是中立的,因为鉴定人与案件无利害关系,且不为案情所蛊惑,只就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检验或研究所观察到的现象、结果,并据此给出鉴定结论。但因为鉴定结论必将为诉讼一方用做支持其诉讼主张或诉讼请求的证据,所以鉴定结论必将受到相对抗的诉讼另一方的质疑。质证作为当事人的基本权利,是审查证据的必要手段,就是直接让当事人与证人、鉴定人、勘验人面对面地开展庭审。

(五)树立实事求是、客观公正的司法鉴定原则

司法鉴定人员在鉴定活动中要本着实事求是、尊重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严格遵守科学操作规程,特别要重视对涉案物品是否为原物的审查,供应鉴定用的检验材料必须是公检法等机关通过法定程序收集的与案件有关的物品和痕迹等。如果在鉴定时不能提供涉案物品,鉴定人员要根据委托部门提供的涉案诉讼参与人、犯罪嫌疑人供述的涉案物品名称、品牌、型号、购置时间、使用年限、新旧程度、原始发票等情况以及司法解释作出符合客观实际的鉴定结论,任何情况下都不应受案情、外界压力等因素的影响而违背客观事实,造成鉴定结论的偏差。总之,健全与完善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是形势的需要和法制建设的需要。贯彻公平、公正以及司法正义的原则,就必须吸取西方先进国家的合理制度,结合我国国情,不断完善我国的司法鉴定制度,以适应我国刑事、民事、行政审判的需要,从而为我国鉴定体制的整体改革铺平道路。

下载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小编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论我国行政复议制度[小编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行政复议制度》题库

    行政复议法律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既是确保行政复议权合法,公正行使的基本条件,也是防止行政复议权滥用的最好手段是( )。A、行政复议合法 B、行政复议公正 C、行政复议公开......

    国外行政复议制度

    一、国外行政复议制度行政复议制度是近代民主政治的产物,各国行政复议制度在概念和内容等诸多方面并不一致,不仅有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区别,即使是同属一个法系,英国和美国不一样......

    行政复议、应诉制度

    行政复议、应诉制度第一条为确保动物卫生监督兽药饲料监察法律、法规、规章的正确实施,维护畜牧兽医活动主体各方的合法权益,根据《行政复议法》、《行政处罚法》、《行政诉讼......

    税务行政复议制度

    税务行政复议制度为保障纳税人的合法权益、限制税务机关滥用行政权力提供了简便快捷的权利救济途径,并且税务行政复议是税务机关的内部约束机制,因而还具有一定的准司法性质,这......

    论我国的仲裁制度

    论我国的仲裁制度 摘要:自仲裁法颁布以来,我国仲裁制度的各个方面都不断在发展,不断完善,使得仲裁在社会中发挥了其作用。但是,虽然我国仲裁制度整体上呈现了较好的发展态势,在仲......

    论我国的扶养制度

    论我国的扶养制度 法律意义上的扶养,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上的扶养泛指特定亲属之间根据法律的明确规定而存在的经济上相互供养、生活上相互辅助照顾的权利义务关系,囊括了长辈......

    论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论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诉讼,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法律监督制度,是一种行政法律救济制度, 旨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同时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

    市水务局行政复议制度(★)

    ⅩⅩ市水务局行政复议制度 第一条 为防止和纠正违法或不当的水行政行为,规范行政复议案件工作程序,明确办案人员岗位职责,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