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论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论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行政诉讼,是对行政行为的一种法律监督制度,是一种行政法律救济制度,旨在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的同时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在相对人合法权益受到或可能受到具体行政行为侵犯时,为相对人提供及时有效的救济。
行政诉讼作为一种司法制度,其处在行政系统之外,程序更严格,更具权威性。不仅如此,行政诉讼还常常将行政处理、行政复议决定作为直接审查的对象。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确立的基本原则,行政诉讼制度主要有审查具体行政行为合法性制度,确立行政诉讼当事人制度,实行合议、回避、公开审判和两级终审制度等。行政诉讼制度的建立,对保障公民权利促进行政管理的法治化,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推动宪政和法治建设都做出了重要贡献。但行政诉讼制度是我国从西方移植过来的,没有充分考虑我国的具体法治环境,随着我国政治经济、民主法治的全面发展,行政诉讼制度的一些不足之处不可避免的显现出来。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行政审判制度存在缺陷。首先,行政干预阻碍司法公正审判。当重权在握的行政机关成为被告或者面临败诉危险时,往往不愿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解决争议,而是试图利用手中的权力迫使法院或者法官就范,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行政干预。审理行政案件的法官最难阻挡的就是当权者的行政干预。其次,没有独立的行政法院,行政审判庭地位低,不利于行政审判工作的开展
二、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不合理。受案范围关系到公民权利保护的力度,决定着行政权与司法权的关系。我国在制定行政诉讼法时出于多方面的考虑,对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做了较为严格的限制。这种限制既不利于保障行政相对人的正当权益,也不利于维护正常的行政法治秩序。
三、行政诉讼主体资格的问题。一方面诉讼原告主体资格规定不明确,易生歧义。另一方面,被告主体资格不便确认。
四、行政诉讼判决执行难。目前我国行政诉讼法对行政机关拒不执行判决裁定的情况,规定了四项强制措施,但间接强制措施多余直接强制措施导致了在行政审判中存在大量行政机关拒不执行法院判决裁定的情况,使得行政诉讼判决执行难问题更加突出。
针对行政诉讼制度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需要对行政诉讼基本制度进一步完善,例如,改革法官制度和法院审判体制,确保法官只服从法律、法院能独立公正审判行政案件;将抽象行政行为以及关于人身权、财产权以外的行政行为纳入行政诉讼法的受案范围;合理界定原告主体资格,扩大原告范围;简化确认行政诉讼被告主体资格的规则,便于认定被告;完善现行行政诉讼法中的执行措施,重视制定完善的制裁法律;借鉴国外有效的行政执行措施等,以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真正发挥行政诉讼法的监督和规范功能,进而推动行政法制化进程。
第二篇: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论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摘要: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规定是解决行政诉讼问题的重要环节,把行政主体的行政行为纳入诉讼范围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是建立法治政府的基本需要,本文通过把大陆法系中的法国、英美法系中的美国与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加以对比分析,指出我国行政诉讼法律法规中对受案范围规定的局限性。
关键词: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大陆法系;英美法系
一、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概念
行政诉讼范围在世界大多数国家的行政诉讼法律法规中都存在,只是基于国度文 化的差异,各国的称谓不同而已美国将该问题称之为“司法审查的可得性”,法国称之为“行政法院的审判权范围” 还有称为“行政审判权范围”或者“可诉行政行为范围”的。1不管表述如何,其实质内容都是一样的,即法院不可能解决所有的公法争议,也无力审查所有的行政行为,法院能够解决的争议范围是特定的、有限的。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就是指法院受理行政争议案件的界限,即可以受理什么样的案件,不能受理什么样的案件,哪些行政活动应当由法院审查,哪些不能被法院审查,或者说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对行政机关的哪些行政行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界限。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要由法律、法规作出明确规定,这是行政诉讼的特点,也是《行政诉讼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区别之一。
二、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相关法律法规可以看出,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采取了 概括列举式、肯定列举式、否定列举式三种方法加以规定,但简要说来我国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有以下这些,首先受案标准有三个:
(一)职权标准:具有行政职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的行为;
(二)行为标准:①具体行为②违法行为;
(三)结果标准:损害合法权益,只有在符合以上三种标准的情况下,法院才受理。详细说来法院受理的案件包括以下几类,一是法律规定,从相关法律法规中可以看出,大概可归纳为以下几种,即①行政处罚案件;②强制措施案件;③侵犯经营自主权案件;④行政许可案件;⑤不履行法定职责案件;⑥行政给付案件;⑦违法要求履行义务案件;1汪栋、沈盼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中外比较[J].唐山学院学报,2007(7).二是学理上分为以下几种,即①行政裁决案件;②部分行政确认;③行政检查案件;④部分行政合同 ;三是司法解释,即①公平竞争权案件;②国际贸易案件③反倾销案件;④反补贴案件;⑤最高法院就个案进行答复、批复中明确的几类案件,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排除以下几种情形:①国家行为案件;②抽象行政行为;③内部行政行为;④法定行政终局裁决;⑤刑事侦查行为;⑥调解仲裁行为;⑦行政指导行为;⑧重复处理行为;⑨阶段性行政行为(有例外);⑩劳动监察指令书。
三、大陆法系与英美法系的受案范围
大陆法系国家典型代表是法国与德国,这两国在行政诉讼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受案范围基本相同,只是在少数地方有区别,鉴于本文篇幅的要求,本文仅以大陆法系中法国为例来加以说明。
法国审判体制的双轨制决定了法国行政诉讼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征。法国的法院存在两大系统,即行政法院系统和普通法院系统,两者互不隶属,各自独立,适用不同的法律。法国的行政法院不属于国家的司法系统,而隶属于国家的行政体系。这种双轨制审判体制的形成,有着历史上的原因,同时也有其理论上的依据。同英美法系的国家一样,法国也认为自己的行政审判体制是孟德斯鸠分权原则的体现。在法国人的理解中,根据分权原则,行政机关不能行使司法权,同样,司法机关也不能行使行政权。行政纠纷处理属于行政权的范围,因此行政纠纷应由行政机关自己处理,不应由司法机关即普通法院处理,否则便是司法权代替行政权。所以,行政法院属于行政系统。从而法国行政法院是法国行政机关自己裁决行政纠纷的一种组织,其受理的行政案件范围较广。不仅包括一般的行政相对人提起的诉讼,还受理同一行政主体内部机关之间和不同行政主体之间提起的诉讼。3在行政诉讼的范围上,法国法律和判例形成了划分行政审判权限的两方面标准:一是要求行政审判只限于行政机关的行为,即形式的或消极的标准。另一方面是实质的或积极的标准,即公务是确定行政法院管辖权的标准,这是权限争议法庭在1872年布朗戈案件中确立的一项根本原则。法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确定方式并没有普遍性的法律规定,在受案范围具体内容上也无成文法明确肯定列举,主要由权限争议法庭和行政法院的判例所确定,但判例所排除的如下几种行为除外:(1)私人的行为。私人之间的行为由私法调整,受普通法院管辖。(2)立法机关的行为。主要有如下内容:其一,立法行为本身;其二,国会议员的选举。根据法国法律规定,对国会议员选举所提起2
342胡建淼.比较行政法———20 国行政法评述[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8.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第355页.4胡建淼.比较行政法———20 国行政法评述[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228.的诉讼由宪法委员会受理;其三,全民投票行为;其四,议会中的行政管理行为。(3)司法机关的行为。这主要指司法机关的审判活动。(4)外国国家行政机关的行为。
(5)政府行为。对于哪些行为属政府行为,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行政法院依靠经验来判断。政府行为主要包括:第一,政府和议会关系的行为。第二,政府在处理国际关系时与其他国家所发生的行为。第三,出现紧急情况时,总统可根据宪法第16条采取紧急措施。第四,根据宪法第11条作出将法律草案提交公民复决的决定。
总之,在法国,除排除性规定外,行政机关的一切公务行为,不论采取何种形式,不论是采用口头或书面的、明示或默示的、抽象或具体的,均可提起行政诉讼。
英美法系国家按照一切人都受同一法律支配、受同一法院管辖的普通法观念,不严格区分公法和私法,一切纠纷都交由普通法院统一管辖。因此这些国家不设立单独的行政法院,而是由普通法院受理所有行政案件,进行司法审查,适用统一的法律。
美国秉承“无救济便无权利”的法治思想,将司法审查作为法院纠正行政机关不法行为的基本措施。美国早期的司法审查受“国王不能为非”的英国普通法原则影响,形成了行政机关的“主权豁免”特权。6即相对人对行政机关的起诉需要经过政府的同意;政府的行政行为对公民造成损害,通常由政府官员个人负责,公民同政府的纠纷成了公民同官员之间的争讼。随着司法审查的发展,这种行政机关的“主权豁免”特权被逐渐摒弃,司法审查的范围不断扩大,政府的行政行为几乎无所不包地被列为司法审查范围之内,不能审查的行为是必须严格论证的例外,法院更不得以该项诉讼是控告美国政府为由而予以驳回。美国宪法明文规定了法院行使司法权的范围,为司法审查提供了宪法依据。7此外,美国普通法院法官在判例中将许多明文排除司法审查范围的法律条款作相反的理解,进一步扩展了司法审查的范围。因此在美国,凡是法律规定可以审查的行政行为,以及没有其他适当的法律救济的最后确定的行政行为都应受到司法审查。
四、我国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局限性
首先,在受案范围规定上,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国家将排除规定外的一切行政行为都纳入行政诉讼受案范围,并且都从对行政行为进行定义出发来确定受案范围,不论是具体行政行为还是抽象行政行为,也不论是内部行政行为还是终局行政行为我国行政55王名扬著:《法国行政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549~595页.李燕萍、仲兵.中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分析[J]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3(3).沈海蛟.如何完善我国行政诉讼制度[J ].行政与法, 2000(5):13.67
诉讼法将抽象行政行为、内部行政行为和终局行政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受案范围之外。
(1)抽象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在对违法行政行为的审查上,不能反复适用的“具体行政行为”接受司法审查,能够反复适用的“抽象(违法)行政行为”倒反而“逍遥法外”。(2)内部行政行为的可诉性。关于内部行为不可诉,我国《行政诉讼法》第12 条第3 项规定,对行政机关管理内部事务的行政行为,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在司法审查至上、行政应受监督的法治理念下,即便是工作性质的内部行政行为,也不是完全处于真空状态,对公民的合法权益不造成损害。(3)终局行政行为的可诉性。为实现法治目标与行政诉讼的保障合法行政权力、制约违法行政权力功能,也要求改变所谓“终局行政行为不可诉性”的错误理念与立法局限,正确理解“终局”只限于行政系统内部,确其可诉性。
其次,必须是认为侵犯人身权、财产权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过对涉及其他权益的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予以司法审查, 但此时是属于特别法规定的范围。根据是《行政诉讼法》第条第款的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法律、法规规定可以提起诉讼的其他行政案件。受案范围规定过于狭窄, 使本已艰难的“ 民告官” 越发困难强调必须是侵犯当事人的人身权、财产权的行政行为才受司法审查。这样规定尽管已经将公民的大多数权益保护进去, 但是仍有过于谨慎之嫌。既然立法中已经提到只有合法权益才受法律保护, 似无必要进一步限定合法权益仅止于合法的人身权和财产权, 否则不利于司法权对行政行为的监督。
88郭爱萍.中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比较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5).参考文献:
[1]王名扬.美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1995.[2]王名扬.法国行政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7.[3]胡建淼.比较行政法———20 国行政法评述[M].北京: 法律出版社,1998.[4]甘文.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之评论———理由、观点与问题[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 2000.[5]杨红梅.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研究[J].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6.[6] 汪栋、沈盼盼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中外比较[J].唐山学院学报,2007(7).[7] 姜明安.行政诉讼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7.[8] 郭爱萍.中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比较研究[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7(5).[9] 陈剑红.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研究[D] 复旦大学 2005(10).[10] 李燕萍、仲兵.中外行政诉讼受案范围的比较分析[J] 江苏公安专科学校学报 2003(3).
第三篇:论我国陪审员制度
湘潭大学论文
论文题目试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学院专业年级学号姓名
试论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
经过一个学期的模拟法庭课程,我对我国的民事审判程序和刑事审判程序有着更加深刻的了解。特别是经过我们自身对某一案件的模拟审判,让我们在实践中得到一定的锻炼。总体来说,我国的各类审判程序是比较完善的,审判制度也日趋健全,但是也存在着一些小的瑕疵。这次我们两个班的模拟审判,老师对我们的努力作出了很好的评价。鉴于老师对我们的点评,我觉得还缺少一个部分,那就是我们两个班的审判中都没有人民陪审员。人民陪审员制度作为我国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内容,它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的司法民主,是人民群众参与国家管理的有效途径和方式。对于促进我们国家的司法公正,发挥人民群众参与审判、监督审判,保证公正和效率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对当前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也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是我国的人民陪审员制度存在着问题,陪审制度是指由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的诉讼制度,包括为非职业法官和普通公民参与审判而专门设计的审判程序和由此而产生的特殊的审判组织构架。
(一),从担任人民陪审员的条件来看,主要有两个我认为存在争议的问题:
1.我国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担任人民陪审员应年满23周岁。23岁这个年纪,应该是大学刚毕业的年龄,其思想的成熟程度,社会阅历,知识的掌握程度都恐怕难以承担裁判之重任。法院的审判活动不仅仅是法律的适用这么简单,同时牵扯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指引评价人们的行为,是一个社会基本的行为规范。然而如果操作不当,不仅起不到息诉的目的,反而会激化矛盾,乃至造成公众对法律的不信任,产生许多社会不稳定的因素。在西方以英美法系为代表,法官的年龄一般都在50岁以上,这样做就是因为只有到了这个年纪才会思想成熟,阅历丰富,处理案件才能稳妥。所以规定年满23周岁这个年纪明显太低,还不足以胜任审判案件的重任。2.人民陪审员被要求具备大专以上的文化程度。本人认为,仅仅对学历的要求仍难以满足陪审员的现实需要。
(二),从宪法依据上看,陪审员制度缺乏宪法依据。人民陪审员制度是一种基本的审判制度,一个国家是否实行陪审制度,需要由宪法来加以规定,50年代末期,由于受否定法律、轻视法治思想的影响,一些已经被立法所确立的重要法律原则和制度受到批判和废弃。人民陪审制度当时也成为发动群众进行阶级关斗争、夺权整人的工具,1975年颁布的宪法中不再规定人民陪审制度,文革结束后,1978的宪法重提“实行群众代表陪审制度”,1982年宪法又取消了陪审制的规定,从而使得我国现阶段实行陪审制缺少了宪法依据。1983年修改后的人民法院组织法,也将原规定第一审应实行陪审制度,改为较为灵活的选择性规定,即“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和人民陪审员组成合议庭进行”,《刑事诉讼法》作了与《人民法院组织法》完全相同的规定,而《行政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在“基本原则”中却都没有规定陪审制度,我国法律对陪审制度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不统一,导致审判实践中适用的随意性比较大。
(三)从人民陪审员的考核,录用程序以及任职标准,资格条件和产生方式错乱。人民法院组织法》第38条规定“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的年满22岁的公民,可以被选举为人民陪审员,”此规定除了对年龄和政治权利有必要的限制,对陪审员必须具备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文化层次、专业特长等任职条件均未作出规定,缺乏严格的考核、录用程序,很难保证陪审的高水平和高质量。就我国的陪审抽的现状而言,一方面,由陪审员法律专业知识欠缺,文化层次不高,使其并不具备监督专业法官的能力和水平和真正参与审判工作。尤其在基层法院审判
实践中,人民陪审员“陪而不审”的现象司空见惯,由审判员和陪审员组成的合议庭最终往往成了由主审的审判员一个人唱“独角戏”,自始至终包揽了整个庭审过程,这样反正造成庭审方式单一,合议庭的整体职能难以发挥。同时,也由于人民陪审员法律知识欠缺,面对案件事实,一般只能就案说案,难以从法理上对案件进行质证和认证,难以对案件做出独立的评析,只是追随、复议主审法官对案件的处理意见,出现议而不决的现象。对陪审员的聘请随意性大,大多法院处于办案经费紧张及聘请在职人员比较困难等原因,往往就地聘请退休人员和居委会的人员作为人民陪审员,忽视了对这些人法律知识的审查,且大多是按需要临时聘请,甚至有些陪审员并没有经过合法的程序选举产生。聘请的随意性造成了陪审员组成中,缺乏固定的高素质的陪审员。
(四),
第四篇:论我国监护制度
我国监护制度
是婚姻家庭法的重要内容。
我国监护制度最遭学者们非议的莫过于监护与亲权混沌一体。论监护是民法理论和实务中的一项重要的法律制度。所谓监护,是指民法上所规定的对于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和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保护的一项制度。其功能是为了保护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的合法权益,从而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监护制度是一项重要的民事法律制度,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未成年人的父母的所在单位或者未成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在近亲属中指定对指定不服提起诉讼的,由人民法院裁决。值得关注的是近些年来,亲权与监护打破彼此独立的制度外延,以相向延伸的方式在权能层次上互相进入。许多学者由此提倡在未来的民法典以监护制度囊括亲权制度。本人认为这种提议值得商榷。诚然在亲权近代化的过程中,监护制度的许多要素被引入亲权,“在现代各国亲权立法中,亲权已由原来父母对子女的控制 统治关系转成为父母照顾监护子女为主的法律关系,亲权一词具有了浓厚的义务色彩亲权与监护毕竟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将两者揉杂在一起只会产生各种弊端,徒增麻烦。时下正值民法典制定之机,更应该去陈布新,大刀阔斧改变这种因历史原因造成的混乱局面。在体例上实行亲权与监护分别立法。一方面建立亲权制度。亲权是婚姻家庭领域的重要权利,也是宪法保护的基本人权之一,我国民法草案第三稿曾单独规定亲权,现行《婚姻法》23条实际就是亲权内容。
监护在性质上是一种权利,而这种权利是以义务作为前提和中心的。我国理论界中相当数量的学者将监护的性质确定为义务或者职责,存在许多不妥之处。首先,从各国监护制度的规定来看,监护人除了负有监督保护的义务外,还享有诸如获取报酬的请求权以及法定理由下的辞职权等权益。
其次,就监护自身的本质而言,监护是对于不在亲权保护下的未成年人或者宣告禁治产人予以身体上和财产上照顾的制度。所以说,尽管我国的民法通则没有对监护和亲权予以区分,实际上两者是完全不同的,监护是作为亲权的延伸和补充而存在的。对于未成年人的监护权很明显是基于亲权的欠缺而由亲属权发生的,对于精神病患者的监护权,则产生于配偶权和亲属权。所以,从监护权产生的根源上来看,监护是一种权利。因此,我国有必要明确监护的性质,以避免不必要的法律冲突。最后,在明确监护的性质的基础上,规定非亲权人担任监护人时有获得报酬的请求权,使得监护人对其履行的职责有所补偿,可以进一步调动监护人履行职责的积极性。同时,应当明确规定监护的期限,并赋予监护人在法定理由下的辞任权,完全实现权利与义务的一致,对于维护被监护人的权益和监护制度作用的发挥,都具有非常重大的现实意义。
因此要完善我国的监护制度
1、增加监护的种类 监护的种类是监护制度的重要的内容。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主要是两种形式即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法定监护是指由法律直接规定一定范围内的人员为监护人的监护,指定监护是指没有法定监护人,或者对担任监护人有争议的,由有关部门或人民法院指定监护人的监护。然而,世界上许多国家的法律规定除法定监护和指定监护之外,还规定有遗嘱监护的设立形式。2明确规定监护的内容我国《民法通则》第十八条规定:“监护人应当履行监护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除为被监护人的利益外,不得处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这种对监护内容概括性的规定,难以操作,很难起到保障被监护人的人身与财产权利的作用。因此,对监护的内容应当予以明确。
3、明确规定监护人资格认遗嘱监护的设立形式,颇有必要。所谓遗嘱监护是指父母在生前设立遗嘱对未成年子女由谁监护所作的指定。用遗嘱方式来设立监护人应符合一定的条件,监护关系才能成立。
第五篇:论我国卫生保健制度
论我国卫生保健制度
摘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卫生保健制度已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当前如何解决卫生制度存在的问题,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卫生保健制度·不足·改革·
一、我国卫生保健制度概述
(一)公费医疗制度
1952年我国开始实施国家干部公费医疗制度,享受公费医疗制度的对象主要是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经费由各级政府预算内安排,按每年人均定额支付。公费医疗的特点是:①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的门诊、住院所需要的治疗费、手术费、住院费、门诊或住院中经医师处方的药费,均可在国家的公费医疗经费中支付,经批准转诊治疗,疗养的就医路费,亦可在公费医疗经费中报销;②国家实行分级分工医疗,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一般须在指定的门诊部或医院就诊;③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离退休后待遇不变。目前,享受公费医疗的人群大幅度减少,主要是军人、部分公务员及少数事业单位职工。由于原有的公费医疗制度对供需双方缺乏有效的制约机制,费用难以控制,目前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增加个人负担比例,对医疗机构实行总额预算,费用包干等。
(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
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制度规定的筹资标准为职工工资的8%左右,(单位6%,个人2%),有的地方政府财政提供一定的补贴。单位缴费的60%左右纳入社会统筹基金,其余列入职工个人账户。职工医疗费用分三段支付,即账户段,自负段和共负段。职工就医先由个人账户支付,个人账户不只时,由职工自负,全年自负费用超出职工年工资总额5%后,社会统筹基金和个人共同支付,社会统筹基金支付比例随费用额度增加而增大。
(三)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合作医疗是在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农村福利性质的医疗保健制度,在自愿互助的基础上,以较低的费用,保障农民的基本医疗保健服务,受到农民的欢迎。各地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管理水平和农民意愿,因地制宜举办合作医疗,合理制定享受医疗待遇的范围,标准和医疗费用的报销比例,形成适合农村经济状况的合作医疗制度。与传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相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基本特点是:政府引导,自愿参加,以收定支,保障适度,以大病统筹保障为主;最突出的特点是以政府各级财政筹资为主,农民从中能得到实惠。
(四)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2007年,我国正式启动了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我国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享受对象主要是两类人群:一是在城镇居住且拥有城镇户籍的正式工作者或低收入居民;二是大、中、小学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金来自中央及地方财政、参保人、居民自愿参加,筹资额度及保障水平高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二、当前我国卫生保健制度的不足与改革
(一)长期以来,城市居民的卫生保健基本上是由国家或集体以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的形式来实现的。公费医疗适用于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经费来源于国家预算拨款。劳保医疗适用于全民和部份集体所有制企业的职工,经费则由企业
自身根据行业性质分别按工资总额的5%至7%提取。尽管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在经费来源、管理体制及开支范围方面有所不同,但二者没有实质上的差别,都是通过免费或“少量收费”的原则来对职工实行有效的医疗卫生保障。截至八十年代末,全国享有公费医疗或劳保医疗的职工人数已达一亿多,加上企业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享受半费医疗的人数,共约有一点五亿人左右享受公费或劳保医疗。然而,由于这种传统的免费医疗基本上是实报实销,医药费花多花少与个人利益无关,倒是药厂和某些医院可以从中获得好处,加上很多并不享有这种免费医疗的人想方设法、寻亲访友地在这个系统中沾光揩油,结果使这种免费医疗浪费惊人。至此,医疗改革变得必然和迫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改革的重点主要是减少浪费,完善管理,让医疗费用与个人的经济利益挂钩,从而达到既减少开支又使职工享有医疗保障的目的。
(二)尽管我国卫生保健制度已由四大制度构成,但在卫生服务公平性上,医疗保险保障水平不高,社会化程度低,公平性差。因此,针对不同层次和范围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不同的保障和组织方式。对于包括计划免疫、传染病控制、妇幼保健、环境卫生和健康教育等在内的公共卫生服务,应由政府向全社会成员免费提供;对于基本医疗服务,应以政府投入为主,针对绝大部分的常见病、多发病,为全民提供所需药品和诊疗手段的基本医疗服务包,以满足全体公民的基本健康需要;对于非基本医疗需求,通过鼓励发展自愿性质的商业医疗保险,推动社会成员之间的“互保”。
(三)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增长,我国国民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求亦日益增长。然而,我国在卫生保健制度的经济投入方面远远不够。因此,有必要在卫生保健制度改革中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一般来说,在经济活动中,公平与效率是一对矛盾。坚持了公平,就会影响效率;讲究效率,就会有失公平。但两者不是绝对矛盾的,也有相统一的一面。如果经济活动的规则公平,制度完善,管理科学,是能够同时实现公平与效率的。计划经济时期,在我国整个经济发展水平相当低的情况下,通过有效的制度安排,中国用占GDP3%左右的卫生投入,大体上满足了所有社会成员的基本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国民健康水平迅速提高,不少国民综合健康指标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绩效十分显著。因此,在我国未来的卫生保健制度改革中,应理直气壮地坚持公平与效率相统一的原则,不能片面地强调某一方面而忽视另一方面。
(四)由于市场经济的存在,我国卫生保健制度存在着“市场失灵”的缺陷。但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既不能走完全市场化的道路,也不能照搬计划经济时期完全依靠政府的做法,因此,应该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和卫生事业的特点,将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的作用有机结合起来。首先,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政府责任。医疗卫生事业是具有公益性质的事业,是“市场失灵”的领域。在这一领域,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承担起制定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政策法规、提供财政支持、配置医疗资源、向全体居民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对医疗卫生机构进行监管等责任。其次,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由于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基础还很薄弱,政府承担医疗卫生责任的能力有限,这就需要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第一,通过产权制度改革,引入民间资本,将部分医疗机构转变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医疗机构,以弥补政府对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投资不足。第二,在非基本医疗服务领域,政府可以退出让渡给市场,或者原有的政府投入的医疗机构实行完全市场化运作,取得回报,以减轻政府的负担。第三,通过引入市场经济的管理手段,增强医疗机构的活力,使医疗机构之间、医院内部形成
竞争,以提高效率。
三、总结
当前我国医疗卫生保健制度还有待完善,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只有正视这个事实,以符合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各级政府和医疗机构的努力下,新一轮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一定能够重视并很好地解决卫生保健制度存在的问题,一定能够充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从而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参考文献:
李鲁.社会医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李玉荣.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主要问题及其对策.《理论前沿》2008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