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时间:2019-05-14 23:34: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第一篇: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作者: 来源:马克思主义学院 日期:2014/5/27 10:26:25 人气:136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秦明月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责任。因此,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涵义,做“中国梦”的模范践行者,把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并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梦”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

2012年11月29日,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不久的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第一次阐释了“中国梦”的核心涵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2013年3月17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会上,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之后,中国梦就是国家富强之梦,民族振兴之梦,人民幸福之梦,是每个中国人的梦的内涵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然而中国梦的实现任重而道远,需要所有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高校学生是中国的未来和希望,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中国梦”的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阵地,因而也应成为“中国梦”宣传、教育的主渠道。把中国梦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梦,践行中国梦,是高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重要责任,而如何把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教师要深刻领会“中国梦”的涵义,做“中国梦”的模范践行者

“中国梦”是近代以来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理想。其价值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我们实现“中国梦”应当明确的价值追求,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坚持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坚持社会主义荣辱观。同时,实现“中国梦”还是我们的实践目标,只有将“中国梦”的理想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落实到每个人的具体实践中,才能充分展现其价值。实现“中国梦”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不懈探索奋斗。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使“中国梦”进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头脑,首先必须深入理解和把握“中国梦”的内涵与要求,在自己内心牢牢树立“中国梦”的理想追求。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以此指导自己的言行,为人师表,用自己对“中国梦”的真切情感感染学生,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同时,我们还应当将“中国梦”与“教师梦”结合起来,将自己的职业理想与国家、民族的梦想统一起来,站在国家、民族繁荣发展的角度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职业价值。深刻认识将“中国梦”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性,认真开展教学工作,关心学生的健康成长,对学生的发展负责,以自己敬职敬业的工作态度赢得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从而为顺利开展“中国梦”教育奠定基础。

二、把学生的个人梦想与“中国梦”结合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

对当代大学生进行有关“中国梦”的宣传、教育,符合大学生渴望成长成才的实际需求。“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最大区别在于我们坚持一贯倡导的集体主义价值观而不是个人主义价值观。所以,要求我们引导学生将个人梦想融入国家梦想和集体梦想之中,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统一起来,亦即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这样学生追求个人梦想才会有更好的方向,更光明的前途,避免受社会上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想的影响,因盲目追求物质享乐而迷失自我。

具体而言,教师应当从各自所承担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特点出发,将“中国梦”教育作为教学的重要内容,同时深入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引导学生将“我的梦”与“中国梦”结合起来。例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应当从“中国梦”的实现对个人思想品质等条件的要求方面来落实教育内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实现梦想与个人素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自觉地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应当运用马克思主义中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分析、阐述“中国梦”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并从“中国梦”的实现对个人世界观、方法论的培养方面介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坚持科学的方法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应当从近现代历史的实践验证方面来深化学生对“中国梦”的理解,使学生对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追求“中国梦”的艰辛付出、无私奉献产生情感共鸣,更主动地将“我的梦”融入“中国梦”之中;《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则应当从党和国家指导思想的形成发展,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的探索选择方面来强化学生对“中国梦”的认同,特别是使学生发自内心地认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和制度,自觉地把自己的实践活动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

三、重视实践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理论知识内化为素质和能力的根本途径。我们应当改变把学生局限在教室里,照本宣科、枯燥乏味的授课方式,重视实践教学。将“中国梦”教育寓于实践活动中,让学生适当地参加外出参观考察、社会服务、专题调研等实践活动,并写出自己的感想体会或调研报告,作为课程学习情况考核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加深对“中国梦”的认同、理解和体悟,提高判断能力、选择能力和践行能力,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多媒体技术迅速兴起、蓬勃发展,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日常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可以达到图文声像并茂,多角度调动学生的情感、注意力和兴趣,提高教学效率的效果。在“中国梦”教育中,我们应充分发挥多媒体的优势,选择一些与“中国梦”相关的图片资料来配合教学,如选取一些历史人物和当代先进人物的相片并配合他们的典型事迹来感染、打动学生,激发学生向先进人物学习的意愿;选取改革开放前后反映人民生活状况的照片并配合一些统计资料作个对比,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选择的合理性。此外,我们还应当注意到一些精彩的纪录片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应当根据教学内容挑选一些经典纪录片,如《大国崛起》、《复兴之路》、《红星照耀中国》、《国情备忘录》等来配合“中国梦”的教育,引导学生在深刻理解和体会“中国梦”的同时逐渐树立起“中国梦”。

四、针对90后大学生特点改进教学方法,增强“中国梦”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目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从一些调查材料来看,主要是教学方法陈旧呆板,理论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教育针对性和实效性差。例如:2009年中国矿业大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域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课题组回收的对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西安外国语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农学院5所高校635名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对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评价为“一般”和“不强”的学生高达 94.1%;就“影响教学效果的原因”,54.4%的学生认为是理论脱离实际;就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所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选择灌输式的高达 67.0%,选择互动式的仅占14.6%,选择研讨式的占 9.7%。[1]这些问题的存在导致学生把思想政治理论课看作是枯燥乏味的政治宣传和灌输,普遍缺乏学习兴趣,课程的教学效果也大打折扣。这些问题如果得不到解决,势必会影响“中国梦”的教育工作,所以应当引起我们的重视。

90后大学生具有思维活跃,个性鲜明,接受新生事物能力强,善于思考问题和表现自己,价值观更现实等特点。对于学习内容,他们喜欢主动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回避现实问题、对理论知识的灌输式教学,很容易使学生产生抵触心理。针对90后大学生的这些特点,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尊重学生,与他们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作用,改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方法,多结合现实问题,采用研究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具体而言,可以通过课堂提问,针对某些问题进行小组讨论然后选代表发言,就某个热点问题展开课堂辩论等方法,让学生广泛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切实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他们思考问题,改变以往学生在课堂上消极被动的状况。此外,我们还应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特别是选取与90后大学生相关的或在社会上有一定影响力的典型案例,来论证所要讲授的理论知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体会。

在“中国梦”的宣传教育中,我们更应当结合学生的自身特点、思想动态、感兴趣的话题和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综合运用这些教学方法,多与学生进行互动双向的交流,以增强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例如:我们可以选取汶川大地震中官员和民众的种种表现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事件作正确的价值判断,并思考自己遇到这种突发状况应当怎样做;选取中国民众在反对日本将钓鱼岛国有化游行示威中的过激行为作为案例,组织学生辩论,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爱国主义和怎样理性爱国。

综上所述,我们应当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中国梦”宣传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采取有效措施将“中国梦”真正融入到教学过程中,使当代大学生普遍树立“中国梦”,做“中国梦”的积极践行者,为国家和民族的明天培养更多更优秀的人才

第二篇:专题党课:“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专题党课范文:“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一、理论逻辑方面:“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致相因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实际上是中国共产党的为民服务史、孜孜奋斗史、理论探索史、自身建设史。它生动地反映了人民的政治选择历程、国家的政治现代化历程和党的政治建设历程,具有极强的政治性。就理论逻辑而言,“四史”教育不是一般的历史教育,而是以历史学为基础的特殊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思致相因。“四史”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然性的历史基础,思想政治教育是“四史”教育应然性的价值体现,二者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领导革命和建设的进程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把历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方法等,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思想政治教育理论。1938年,毛泽东在党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指出,我们党在指导革命的过程中,“如果没有革命的理论,没有历史知识……要取得胜利是不可能的”。这使全党对于中共党史教育、中国革命史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的思想认识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1942年,毛泽东在《如何研究中共党史》中指出,由于党史的学习与教育对于加强党内教育、制定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推进党的各项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如果不把党的历史搞清楚,不把党在历史上所走的路搞清楚,便不能把事情办得更好”。他还在这篇著作中提出了学习和研究中共党史的科学方法:坚持“古今中外法”,实事求是,以中国为中心。1965年,邓小平在《建设一个成熟的有战斗力的党》中强调:“怎样研究党的历史,总结经验教训,教育党员,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他把党史的学习和研究看作事关党的思想统一、全党团结的大问题。

以邓小平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论述了改革开放时期历史教育尤其是党史教育的指导思想、重要意义、主要对象等,并把它们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紧密联系起来。1981年,为了更有效地宣传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邓小平多次指出,必须联系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1987年,针对部分青年学生思想混乱情况的出现,为了增强他们对党的信任、对社会主义的信心,邓小平严肃指出:“要用我们自己的历史来教育青年。”1988年,他在会见当时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导人时说,“只有采取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分析和总结”自己的党史、国史,“才有好处”。1990年,面对西方国家的打压,邓小平强调:“要懂得些中国历史,这是中国发展的一个精神动力。”

以江泽民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进一步发展了党史、新中国史教育思想。江泽民多次阐明对青年进行党史教育的主要目的和重要原则。1991年,他致信当时国家教委负责人并强调,要对大学生等群体“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近代史、现代史及国情的教育”。1998年,江泽民致信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明确指出,我们要运用党史教育,不断增强党员干部“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的自觉性,提高大家驾驭全局和处理各种复杂事务的本领”。这实际上是要求充分发挥党史学习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江泽民针对新旧世纪之交党史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把“实事求是,正面宣传”作为党史教育的重要原则,有效地加强了思想政治教育。

以胡锦涛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许多展现党史教育时代特征的新观点。2006年,胡锦涛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共党史是党员干部坚持实事求是、推进理论创新的生动教材。这深刻揭示了新世纪新阶段党史教育的重要作用。2011年,中共中央组织部等六部门联合发出的《关于在党员、干部、群众和青少年中开展中共党史学习教育的通知》指出,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是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方式,是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的重要任务,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途径。这突出强调了党史教育的资政育人功能。胡锦涛进一步阐述了历史教育的方法,要求领导干部学习历史,“必须把深入理解国情、切实解决中国的问题作为立足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更加注重从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宝库中汲取治国理政的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继续加强对党史、国史的学习,在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更好走向未来。”他将“四史”教育提升到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再访西柏坡时指出,中共党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他从坚定党员干部的公仆意识与为民情怀的角度阐明了党史教育的重要意义。2019年7月,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领导小组印发《关于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中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的通知》,要求党员干部把学习党史、新中国史作为不忘初心和使命的重要途径。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把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作为思想武装的重中之重,同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贯通起来,同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结合起来。”2020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铭记伟大胜利捍卫和平正义--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主题展览”时强调,要“学好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激励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党中央周围”,为实现中国梦不懈奋斗。显然,他把“四史”教育作为推动全党和全国人民思想统一、政治团结、行动一致的必要途径。

综上,“四史”教育的理论形态与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课程形态之间的融通互构,是对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政治观的塑造与坚守,二者归根到底统一于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

二、历史逻辑方面:“四史”教育与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相融相通

从历史逻辑来看,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从未缺失对“四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自觉回应。一方面,“四史”教育的设计安排塑造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内容和方法,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行稳致远;另一方面,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与时俱进,才推动了“四史”教育的不断深化,进而促进了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达成。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史、革命史等课程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1949年10月,新中国史上第一个高校思政课课程方案--《华北专科以上学校一九四九公共必修课过渡时期实施暂行办法》将原“中国革命运动史”发展而来的“新民主主义论”(重点讲授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列为文科学院的公共必修课。1950年10月,教育部发文把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列为“新民主主义论”课程的教学重点。1953年6月,教育部阐述“中国革命史”课程(由“新民主主义论”改名而来)的教学目的:“系统地讲授毛泽东思想的基础知识,使学生认识中国政治的发展规律。”1957年12月,教育部要求全国高等学校各年级都开设“社会主义教育”课程,以《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核心教材,“中国革命史”课程一律停开。这实际上不利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一年后,“中国革命史”课程得到恢复。1961年7月,教育部发布征求意见稿,将“中共党史”纳入全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在这个方案中,“中共党史”课程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课程。1964年10月,中央发文规定,“中共党史”成为“今后高等学校共同政治理论课”。实际上“中共党史”是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进程为具体教学内容。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该课程开始突出“以阶级斗争为纲”。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党史、国史教育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相融相通还处于探索阶段。

改革开放时期,“四史”教育由侧重于史实转向侧重于理论体系,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相融相通不断深入。改革开放之初,恢复了1964年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重开“中共党史”课程。1985年8月,我国将“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纳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这两门课程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为主要教学内容,涵盖了党史、国史的各历史阶段,强化了党史、国史教育的功能。1998年4月,我国在高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同年6月,重新设置“两课”课程,把“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纳入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程体系。这一年的两次调整还具体规定了上述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但没有专门设置以历史学为基础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2003年2月,教育部将“邓小平理论概论”课程调整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2005年2月,我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重新设置,增设“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内容包括中国革命史、中共党史、新中国史和改革开放史。2008年8月,教育部决定,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课程名称调整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此课程设置沿用至今。高校思政课课程体系中“四史”教育的内容得到进一步的拓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史”教育更加全面、具体地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着眼于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师生头脑,提出要加强党史国史和形势任务政策教育。2019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要求各高校在开设系列选择性必修课程时重点围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四史”等设定课程模块。2020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把强化“四史”教育作为加强政治引领的具体措施和路径之一。2020年9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的意见》把开展“四史”专题教育作为强化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这表明,加强“四史”教育与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进一步融通起来,成为加快构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历程,它与“四史”教育息息相通。正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建设的不断推进,才使“四史”教育铸魂育人的功能得以发挥。

三、实践逻辑方面:“四史”教育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相辅相成从实践逻辑来看,思致相因、相融相通的“四史”教育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都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任务,都以立德树人为灵魂,都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抓手。前者为后者提供了活性养分,后者为前者增添了方法借鉴,它们在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实践中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缺一不可。

(一)以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为任务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党的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引导大学生学习、领会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渠道、主阵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中心任务。“进师生头脑”是“三进”工作的落脚点。它既要求在看原著时多思多想,准确把握党的创新理论的精髓,又要求在读原文时学深悟透,切实领会党的创新理论的实质,科学把握贯穿其始终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不断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进而能够正确解释过去和现在所发生的实际问题,“能够在中国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种种问题上给予科学的解释,给予理论的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表明,“三进”工作既要结合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丰富实践,又要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回应。这一思想是对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是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家发展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是对中国共产党成立近100年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伟大实践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也是对马克思主义诞生170多年来社会主义发展历史经验的正确总结。因此,只有全面、深入地开展“四史”教育,才能使大学生切实了解、领会和掌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精髓与精神实质。我们应当从更高站位来认识“四史”教育在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进”工作中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过程中。

(二)以立德树人为灵魂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性问题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立德树人是对这个问题的明确回答。在新时代,立德树人要求培养德才兼备、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深厚爱国情怀的人,培养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的“四史”教育就是要引导大学生认清自身的历史使命,树立强烈的使命意识,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大势,自觉地把个人理想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紧密联系起来,实现个人成才与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有机结合。“四史”教育不是简单的历史教育,而是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乳交融的思想洗礼。

“四史”教育立足于服务现实,着眼于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从立德树人的灵魂来看,“四史”教育的根本原则是要坚持正确的导向。在立德树人的旗帜下,“四史”教育能够引导大学生正确地总结党的历史经验,准确地把握“四史”发展的内在规律,深刻地理解历史和人民为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为何选择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能够促使大学生深入“四史”演进过程内部去把握其脉络与规律,在理论逻辑与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而在大是大非面前站稳正确的政治立场。坚持铸魂育人的思维,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要求我们认真思考在高校“为什么要开展‘四史’教育、开展什么样的‘四史’教育和怎样开展‘四史’教育”这个基本问题,坚持用“四史”的经验启迪人,用“四史”的成就激励人,力争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以反对历史虚无主义为抓手

历史虚无主义是意识形态领域的一种错误思潮。它的本质在于“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它的主要表现有:利用片面、歪曲或虚假的“史料”以诋毁中国共产党、抹黑新中国等,丑化党和国家领导人,颠覆对党史人物的评价,否定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巨大成就。历史虚无主义对部分大学生产生思想误导,不利于他们形成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侵蚀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面对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必须加强“四史”教育,把催人警醒的历史案例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结合起来,为大学生提供明是非、养正气、祛邪气的良药。

把“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造就了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的利器。“四史”教育的目的是引导大学生彻底弄清“四史”的发展脉络,彻底弄清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马克思主义、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选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引导学生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制度、理论。历史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四史”教育如果被忽视或者方向出现偏差,历史虚无主义的思潮就会泛起。搞好“四史”教育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国家的长治久安、人民的幸福生活。高校“四史”教育是具有显著政治属性的“历史教育”。强化对“四史”中重要人物、重大事件的教育,加强对“四史”中辉煌成就和宝贵经验的教育,必定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历史观、政治观,帮助大学生树立崇高理想,从而在配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同时进一步挤压历史虚无主义的生存空间,为国家发展、民族复兴培养更多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之才。

第三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探析

刘 迎

(西安文理学院 陕西西安 710065)

【摘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迫切需要探索适应新时期的教学模式,才能获得预期的社会效能。本文认为在教学实践中应通过科学指导学生阅读,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去触动、感染、教化,使其自悟,最终帮助学生完成自我塑造。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阅读;自悟;自我塑造

面对当今高速发展的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环境,与之所产生的各种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传统意识形态消解、价值观念混乱、文化多元碰撞、信仰缺失、人们精神深度迷茫。高校这一社会文明建设的中枢和窗口,更是迷茫“瘟疫”弥漫,令人堪忧。与此同时,作为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完善人格、挖掘潜能、培养建立科学价值观、人生观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已严重滞后,无力适应与无法完成其应肩负的历史使命。迫切需要寻求探索能够更加适应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新的模式,使该课程的设立获得预期的社会效能。

一、教学设想

学生就像一棵刚刚栽种的幼苗,很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教师的责任就如园丁:及时修剪长歪的枝枝丫丫,扶掖着他们健康成长。而当今社会,很多人急功近利,浮躁不堪,人们的人生观、价值取向已相当混乱。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高校政治理论课的难度随之加大。今天的政治理论课堂上,教师们虽倾其所力,答疑解惑、互动讨论、影像观摩、游戏实践等一个接一个招数,可谓八仙过海,各显其能,然而每周区区一个多小时的有限课堂时间,很难给学生留下思考、消化、自悟的空间,如此以来亦无法奢望获得预期的教学效果。

政治理论课的目的是帮助学生塑造自我,完善人格,创造潜能,如果不能真正从学生的思想深处去触动、感染、教化他们,颇难言及影响他们处于飘移不定(待塑造)的人生观、价值观。其实,我们可以尝试延伸课堂时间,拓展教学内容,大胆实践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借鉴教学,比如:定期向学生推荐有益人格塑造、有助道德建设的古今中外权威之作,包括宗教、名人传记、时事美文、哲学艺术、传统经典等报刊书籍,通过阅读、理解、消化、自悟,形成思想沉淀。教师定期审查他们的读后心得,就能真正检阅出他们当前的道德修养、思想境界的真实状况。而学生们通过自己的咀嚼消化,冷静思悟,这样汲取的知识营养,才能够真正收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濡染效果,进而刷新他们的行为,完成自我塑造。

二、教学实例

去年某文摘刊登了这样一篇文章,文章大意是:2007年4月16日美国发生了有史以来最大的校园枪杀案,凶手是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韩国留学生赵承辉,年23岁。凶手在大学的一幢宿舍楼和一幢教学楼内持双枪扫射,行凶时用铁链将多个大门锁住。枪击事件从上午7时15分开始,持续了两个多小时,造成33人丧生,包括凶手。另外有17名学生受伤,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抢救。后来,美国官方为了安抚死难学生家属,践行人道主义,为死难学生购置了墓地,并统一立碑。令人不可想象的是,这起凶杀案的肇事凶手赵承辉也同样受到了这样的待遇,与他们埋葬在一起,并树立着与遇难者同样的墓碑。更使人震惊的是,每年那些前去哀悼死难学生的人们,在凶手赵承辉墓碑下所写的让任何人看后为之泣泪的留言:“孩子,你只身一人来到美国,我们没有照顾好你,让你承受了你无法承受的痛苦,以致你毁灭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亦毁灭了那些无辜的生命,我们也应该与你同样受到惩罚。”从以上留言,我们不难看出,居于海洋彼岸的美国及它的人民的那种宽容、博爱、包容、平等。从这起凶杀案善后异乎寻常的处置中,我们发现了美国这个异域文化的境界,并随之对只有短短二百多年文明历史的美利坚合众国及它的人民,难道不应该弯下我们惯于直挺的腰

杆,深深地为他们鞠上一躬,以表达我们对其深深的敬意。学生自己看到以上这些文字,他们一定会有所感悟,更拓宽了人生的视界,看到了世界闻名的曙光„„

无独有偶,在我们中国历史上三皇五帝时期,有一位厚德仁爱之人,他的名字叫舜。舜早年丧母,继母很是薄情。继母所生的弟弟名叫象,傲慢无理,舜的父亲却很宠爱他。舜生活在这样一个冷漠的家庭里,却一直待父母、弟弟很好。尧知道了舜的事迹后,把自己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还替舜筑了粮仓,分给很多牛羊。继母和弟弟见了,非常妒忌,和舜的父亲一起用计,几次三番想暗害舜。有一回,舜的父亲叫舜修补粮仓的顶棚。当舜用梯子爬上仓顶的时候,父亲就在下面放起火来,想把舜烧死。舜在仓顶上一见起火,想找梯子,梯子已经不知去向。幸好舜随身带着两顶遮太阳用的笠帽。他双手拿着笠帽,像鸟张开翅膀一样轻轻跳下来,幸好没有受伤。父母和象并不甘心,他们又叫舜去淘井。舜跳下井去后,父亲和象就在地面上把一块块土石丢下去,把井填没,想把舜活活埋在里面。没想到舜早有准备,下井后在井边掘了一个孔道,钻了出来,又安全地回家了。象不知道舜早已脱险,得意洋洋地回到家里,跟父亲说:“这一回哥哥准死了,这个妙计是我想出来的。现在我们可以把哥哥的财产分一分了。”说完,他向舜住的屋子走去。哪知道,舜正坐在床边弹琴呢。象暗暗吃惊,不好意思地说:“哎,我多么想念你呀!”舜也装作若无其事,说:“你来得正好,我的事情多,正需要你帮助我来料理呢。”后来,舜还是像过去一样和和气气对待他的父母和弟弟,父母和象也不敢再暗害舜了。尧经过考察,认为舜确实是一个宽厚、包容之人,便将首领的位子让给了舜。

如上述两则故事,教师指导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认真体会、思悟写下心得体会,并有的放矢地对其心得提出建设性意见,帮助他们结合自我加深理解。通过这样的潜移默化,在培养他们宽厚待人、包容忍耐、与人为善的品格建设方面,得到了巨大裨益。

三、教学评估与心得

笔者就这一教学形式曾专门以问卷询查与学生进行沟通,学生对此深感接受,现摘述几则问卷内容如下:

“今天我读了《大学》,开篇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让我懂得自身建设的重要性、长远性。”

“读了《中国历代高僧轶事》,百丈和尚语录:‘一日不作,一日不食’,从他苦苦的修行中,使我感受到在大学这样良好的求学环境中,更应该加倍珍惜,每一天都让自己有所进步。”

“我读了清人肖抡所说的这段话:‘人心如良田,得养乃滋长,苗以水泉溉,心以理义养,一日不读书,心意无佳想,一月不读书,耳目失清爽。’这种对读书的至悟,使我意识到读书于人生是多么的重要、多么的不可或缺。”

虽然这种教学尝试需要教师定期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与心得体会,每一本笔记都要细细阅读,加注批语,并针对性地进行启发引导、鼓励赞许,敦促他们坚持下去,继续努力。如此增加的课余工作量,超出了惯常工作量的数倍甚至更多,欣慰的是从学生所写心得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他们成长的点点滴滴,这是对我这种教学方法的最好的嘉许,也使我乐在其中。

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有效提高了惯常那种流于形式、敷衍且过、简单说教的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效果,同时也提高了学生自学的能力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还有效建立起他们的自学习惯,通过自己阅读、感知,从灵魂深处得到感化,进而影响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最终达到一种自我塑造的境界。

【作者简介】

刘迎(1968—),女,陕西西安人,西安文理学院政教系讲师,法学硕士,主要从事高校道德教育、中国传统文化、社会心理学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

第四篇: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将青春梦融入中国梦

青年者,国之魂。青年最富有梦想与朝气,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实现中国梦需要每一个中国人特别是广大青年的共同努力。总书记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指出,“中国梦是我们的,更是你们青年一代的”。他勉励青年“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广大青年应该响应时代召唤,把青春梦想、人生追求自觉融入实现国家梦、民族梦的伟大历史进程中。

首先,用理想支撑圆梦征程。青年处在人生的关键时期,树立怎样的理想会直接影响到生命的广度和深度,志存高远,才能引导自身不断地攀登人生高峰广大青年要将个人理想融入到实现中国梦的共同理想中,将个人的发展纳入到国家的发展中,把个人奋斗同实现共同理想的奋斗结合起来,在为实现共同理想贡献青春和才华的过程中最大限度地实现自我价值。

其次,用知识开启圆梦引擎。知识在推动人类进步过程中贡献巨大,正成为人类社会最重要的财富。立身以立学为先,梦想从学习开始。青年时期是学习知识的黄金时期,青年人应该把学习作为首要的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使命,一种习惯。青年智则国智,青年强则国强,面对日趋激烈的国家实力的较量,青年人的素质和本领直接影响中国未来发展的主导权,影响中国梦的进程。广大青年要有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废寝忘食地学习知识、提高本领,为实现中国梦集聚能量。

另外,用实干实现圆梦目标。伟大的梦想只有付诸行动才能成为壮举。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要把梦想变为现实,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然而圆梦的道路并非坦途,而是充满艰巨的挑战,广大青年要迎难而上,在人生历练中收获成功,在攻坚克难的淬火锤炼中梦想成真。青年人要有改革创新的精神,勇于创业,争做时代的弄潮儿,努力在改革开放中闯新路、创新业,不断开辟事业发展新天地。

中国梦点燃青春梦,青春梦助力中国梦。每一个青年人都是梦想家,都是践行者。只有把青春的奋斗与国家的梦想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把青春梦融入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我们的梦想才会绽放无穷的活力,我们才能书写出最瑰丽夺目的青春篇章。

第五篇:高校论文多媒体教学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高校论文多媒体教学论文思想政治理论课论文 [摘要]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充分有效地利用多媒体技术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提高教学的实效性。但在目前的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多媒体运用游离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等问题。为了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必须将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不仅要承担起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而且要帮助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如何优化教学过程和手段,改进教学方法,从而提高教学实效,全面实现教学目标,越来越成为教学改革的热点问题。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取得一些实质性的进展,这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一、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多媒体教学是指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通过教学设计,合理选择和运用现代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手

段有机组合,共同参与教学全过程,以多种媒体信息作用于学生,形成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达到最优化教学效果的过程。把多媒体教学引入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实现多媒体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机结合,极大地提高了教学质量和效果。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授课内容感兴趣。多媒体教学集多种功能于一身,承载多种信息,具有处理文本、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的综合能力。多媒体教学这种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能极大地满足当代大学生视听感官的需求,实现教学手段的多样性、新颖性,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而引导学生积极探索、主动学习,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例如,在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笔者配合教学内容,为学生选择放映了《复兴之路》、《辉煌60年——共和国纪事》等文献专题记录片,并着手一些flash动画的辅助教学,既拓宽了教学信息的广度,又增强了教学信息的感染力,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了教学所要求的效果。

2.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应该说,“05方案”中4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内容都比较丰富,综合性比较强,信息容量大,但是课时相对不足,因而课时少与内容多的矛盾比较突出,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扩大课堂的信息量、加快教学节奏、提高教学效率,比较好地解决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多媒体教学能够展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精华,使历史场景再现,让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跨越漫长的历史时空,纵横于广袤的历史空间,从而有效地扩大了教学信息量。多媒体课件的制作和使用,要求老师必须提前认真思考授课的全过程,避免了讲课的随意性,提高了讲课的逻辑性和准确性。同时,也使老师节约板书时间,把各种素材有机地结合在讲解之中,大大提高了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和效率。

3.有利于拓展教学空间,促进教学方法改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探索通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来增强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化认识,提高能力。而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呈现方式的多样性,把学生带入模拟实践场景,营造一种理论联系实际的情境,拓展了教学空间。同时,多媒体教学手段十分灵活,可将案例教学、参与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方式引入课堂,然后展开讨论,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有利于教师及时把握大学生的思想状况,进而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此外,多媒体教学还能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可

以与网络教学相结合,学生在输入学号和密码后就能进行各门课程的学习或者考试。这无疑扩大了师生的互动空间和互动需求,拓宽了师生的互动途径,有利于促进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

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媒体教学存在的问题

1.过度依赖“机器”,忽视了师生之间思想和情感的交流。教学活动是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其中不仅有知识、信息的交流,还有思想情感的交流。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之间的对话,信息交流、反馈,实现教学双方对教学过程的把握,帮助教师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多媒体教学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创新的一个重要方向,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但无论多媒体教学的益处有多少,多媒体技术被运用得多么适当,效果多么明显,它也只能是处于辅助教学的地位,是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工具。然而,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多媒体教室的控制台都是固定的,教师要一边讲授教学内容,一边进行幻灯片切换,所以教学中通常不能离开控制台,其注意力也很大程度集中在多媒体课件的演示上。教学过程中教师绝大数的时间都在操作计算机,很少与学生进行交流,课件演示却成了“教”的主角。这种对机器的高度依赖性,造成了对学生

实施“目中无人”的教学结果。而这样的教学过程使教师实际上成为多媒体的附属品,其主导作用被计算机取代了,同时学生的注意力大部分时间都集中在大屏幕上,没有直接面对教师,师生双方很少注意对方的形体语言,缺少情感和思想的交流,学生处在被动环境下接受知识,这无疑会导致接受效果的降低,难以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

2.教学信息量过大,效果不佳。多媒体的优势在于生动、直观、信息量大。但是,如果内容过多,进度过快,造成学生目不暇接,常常会在短时间内产生大脑疲倦,注意力不集中。巨大的所谓信息量不仅麻痹了学生思维的神经,使学生无法真正接纳和理解教学内容,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淹没,也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灵活性受到限制,不能根据学生的现场表现及时调节课堂气氛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于是,教学内容对有些学生来说大多成了过眼烟云,更谈不上心灵的美化、情感的升华、人格的提升。显然,信息量太大有悖于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发挥,产生不了好的效果。

3.多媒体课件制作技术亟待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多媒体教学,能够通过多媒体技术将许多教学难点直观、立体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理论性和思辨性较强,单纯依靠多媒体技术很难深入透彻地剖析教材内容。这就需要教师在准确把握教材

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各个知识点制作出优秀的多媒体教学课件,这是多媒体教学的核心。在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实践中,教学课件的制作还存在不少的问题:有的教师做课件时对教材内容没有深入研究,课件没有准确反映教材重点和难点;有些教师平时功夫做得不足,积累不够,素材少,课件大量堆砌、照搬教材内容,繁琐单调,将多媒体等于教案和板书“搬家”;有的教师课件制作不顾教学内容的需要,一味追求课件的美观复杂,导致课件设计过于花哨,造成实际授课中学生注意力的分散,干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结果造成教师手忙脚乱地放、学生应接不暇地看,双方都完全被多媒体技术所左右,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多媒体教学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既要教师熟练掌握和运用多媒体技术,更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吃透教材内容,了解学生、社会的实际,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能动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技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的辅助作用。

三、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 多媒体教学几点思考

多媒体教学具有吸引学生参与,提高学生学习自主性等

优势,但它只能作为“辅助”的作用。教师在积极开展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还要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真正取得实效:

1.把多媒体教学手段和传统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与以往教学相比有着独特的优势,对提高课堂教学实效起到了促进作用。但传统教学也有着自身的优越性:一方面它有利于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便于教师组织、监控整个教学活动进程,便于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教师的一个手势、一个微笑、一个简单的动作在提高教学效果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方面,传统的板书仍然有其不可替代性,教师刚劲有力、美观传神的板书,是多媒体教学中电子屏幕无法取代的。因此只有树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把多媒体辅助教学与传统教学结合使用,优势互补,取长补短,才能取得更佳的教学效果。

2.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不仅要注重以理服人,更要注重以情感人。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不仅是知识传授的过程,更是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师生情感互动的过程。如果没有师生在一起的交互的教学活动,教学活动就缺乏活力。有效生动的课堂教学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在多媒体教学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的宏观掌控,除

积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主要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中应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激发学生创新思维。而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也只有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被激发出来。因此,教师在运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要体现出对学生的尊重,注意调动学生的主体参与积极性。笔者认为,运用多媒体教学,从课件制作到课堂操作、作业练习,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都应该有学生的参与、互动。要引入一些与学生交流的结构与方法,使学生能参与其中,成为知识的主动学习者,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独立地获取和选择教学信息,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进一步提高多媒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如果说多媒体设备是硬件,那么教学课件则是多媒体教学的软件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目的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良好的政治素质和思想品质。多媒体课件是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进学生头脑的重要载体。课件制作和运用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实现。根据这些年多媒体教学的实践经验,教学课件的设计制作和运用,在提高计算机技术应用水平的基础上,应以教学内容为依据,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突出重点,讲究实用,既不能过于追求课堂教学知识传授上的“大容量”,也不能只停留于表面,盲目追求课件的美感。教师应将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材内容的深入理解与钻研上,找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此基础上再考虑如何选择恰当的教学素材和技术手段,制作出真正高水平的教学课件。

下载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将“中国梦”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做法

    随州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做法 一、主要做法 (一)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 思想政治课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途径,思政课部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探究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仍然存在着目标不够完善;教学方法单一;未......

    200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2007年广东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优秀教案申报材料 嘉应学院社会科学部 汪平秀李冬妮张焕新苏世隆 2007年7月8日 1 第三章 辛亥革命与封建帝制的终结......

    浅析以社会实践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论文摘要]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活教材,用好这一活教材,对大学生内化“四信”意识、塑造健全人格、树立正确人生观和培养自我教育能力等都有重要意义。高校思想政治......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探索 四川大学政治学院李红内容摘要:实践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 本文分析了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拓展实......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思考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社会观的学科。它对学生的政治和精神素养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是目......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新出路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性教学的新出路 摘 要:杜威“在做中学”理论强调实践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课堂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做中学”理论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将个人梦融入强军梦

    强军梦需要广大官兵个人梦汇聚,如何引导士兵将个人梦想融入强军梦,成为一线带兵人的新课题。 基层干部首先要带头学好理论,懂得强军梦的实质、内涵和意义,引导战士认清个人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