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

时间:2019-05-14 23:00: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

第一篇: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

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

根据分局局长办公会确定的以“区域平台+规模特色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根据分局辖区纳税人户数、税源分布、行业特点等现状,突出对重点税源户和一般税源户集中开展专业化管理,同时对具体行业实行专人管理。对个体工商户主要依托社会化管理平台进行动态管理,具体分布如下:

王店纳税服务中心王店片:重点税源户76家,配税收管理员1名;一般税源户499家,其中一般纳税人工业户和商业户分别为260家和42家,小规模纳税人197家,配税收管理员2名;个体工商户 户,配税收管理员1名,该中心配税收管理员共计4名。分管一般税源户的2名税收管理员按行业进行分管。A管理员管户246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50户,小规模纳税人96户;B管理员管户253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52户(42户商业户),小规模纳税人101户。

王店纳税服务中心洪合片:重点税源户84家;一般税源户258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50户(33户商业户),小规模纳税人108户;个体工商户 户。三类管户分别配税收管理员1名,该片税收管理员共计3名。

管理二科:重点税源户202家,配税收管理员3名;一般税源户1276家,其中一般纳税人649户,小规模纳税人627户,配税收管理员4名;个体工商户 户,配税收管理员1名,该科室配税收管理员共计8名。分管重点税源户的3名税收管理员按行业进行分管。A管理员管户67户,其中一般纳税人50户,小规模纳税人17户(10户房地产企业);B管理员管户68户,其中一般纳税人66户,小规模纳税人2户;C管理员管户67户,均为一般纳税人。分管一般税源户的4名税收管理员按行业进行分管。由于该科室商业户有580户,商务服务业72户,餐饮业17户,上述669户企业中一般纳税人373户,小规模纳税人293户,因此设2个岗位(A和B),由科室分配具体户数;C管理员管户304家,其中一般纳税人139户,小规模纳税人165户;D管理员管户303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34户,小规模纳税人169户。

管理三科:重点税源户87家,配税收管理员1名;一般税源户519家,其中一般纳税人工业户和商业户分别为299家和39家,小规模纳税人181家,配税收管理员2名;个体工商户 户,配税收管理员1名,该中心配税收管理员共计4名。分管一般税源户的2名税收管理员按行业进行分管。A管理员管户56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66户,小规模纳税人90户;B管理员管户263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72户(39户商业户、6户房地产),小规模纳税人91户。

王江泾纳税服务中心王江泾片:重点税源户167家,配税收管理员2名;一般税源户777家,配税收管理员3人;个体工商户 户,配税收管理员1名,该中心配税收管理员共计6名。分管重点税源户的2名税收管理员按行业进行分管。A管理员管户97户,全部为纺织业,但该中心纺织行业共有纳税人113户,均为一般纳税人,剔除毛纺1户、印染13户、毛织品1户及家纺1户后,结余113户,主要集中在喷织企业;B管理员70户,其中一般纳税人66户,小规模纳税人4户(主要为房地产企业)。分管一般税源户 3名税收管理员按行业进行分管,A管理员管户289户,其中一般纳税人211户(210户为商业户),小规模纳税人78户(除50户商业外,均为房地产及农林牧渔业);B管理员分管剔除个人独资、私营独资和私营合伙企业72户后的256户纺织行业企业及25户农业企业,其中一般纳税人17户,小规模纳税人39户;C管理员管户233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81户,小规模纳税人52户。

王江泾纳税服务中心油车港片:重点税源户70家;一般税源户320户,其中一般纳税人204户(31户商业户),小规模纳税人116户;个体工商户 户。三类管户分别配税收管理员1名,该片税收管理员共计3名。

根据上述人员分布情况,分局重点税源管户686户,配备税收管理员9名,人均管户76.22户;一般税源管户3652户,配备税收管理员13人,人均管户280.9户,其中一般纳税人173.2户(工业116.3户),小规模纳税人107.7户。分局共计配备税收管理员28名(不含科室负责人)。

第二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探讨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国际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多元化的经济结构逐渐增进,税收管理的对象数量急剧增加,税源差异性在进一步扩大,这些都对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税源管理进入了前所未有的需要寻求突破的新阶段。税收事业能否实现科学发展,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实践和探索。

一、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建立以税收风险为导向,以信息化为支撑,以税源分类管理为重点,体现科学化、精细化要求的税源专业化管理新格局。要正确理解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内涵,必须走出以下的“两个误区”:

1、专业化管理就是简单的分类管理。税源专业化管理不是简单的将税源进行分类,真正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应该是细化到每个行业、每个税种、每个纳税人和每个工作环节上,都有专门管理办法、管理手段和目标。

2、专业化管理的成效就是收入的增长。专业化管理不是唯收入论成败,而要把提高征管质效作为主要标杆。检验专业化管理的成效既要看税收收入的增长,更要看税收征管的质量和效益是否提高,看税收遵从度是否提高,看征收率是否提升,看征管漏洞是否存在,看征管秩序是否好转,看纳税人是否满意。

二、税源管理的现状

以XX税务分局的税源管理现状为切入点,来窥探A市地税现行税源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一)纳税人日益增长而税收管理员保持相对稳定

近几年,随着A市经济的快速发展,股份制经济、民营经济增长迅速,地税机关管辖户籍量激增,而由于行政机关编制的限制,税收管理员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数量上,这使得税收管理员的人均管户数越来越多,漏征漏管的情况不免发生。加之,税收管理员日常工作集申报审核、资料归集、纳税辅导与服务于一身,职责过于繁杂。使得税收管理员忙于应付事务性工作,无法在税源管理上加大力度、扩展深度。

(二)税收管理员队伍素质不高,与现实管理要求不符

从XX税务分局的情况看,一方面纳税人规模和税收业务量在快速增长,税源管理的复杂性和风险性不断提高;另一方面税收管理员队伍人员老化(平均年龄达45周岁)、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知识更新。这致使基层征管普遍存在“不会管、管不了”的现象。在基层分局60%的税收管理员不能独立分析企业财务会计报表,导致只有少部分税收管理员能够胜任纳税评估工作,致使一线的纳税评估工作流于形式,收效不大。

(三)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税收风险加大

尽管近年来在税源管理中越来越强调多渠道获取、充分利用涉税信息,但通过外部获取的信息仍然有限,与发改委、统计、工商、国税、银行、国土房管、城建规划、教育卫生、劳动社保等地方各部门之间的信息共享长效机制尚未建立,分析应用更为有限,税源信息的获取基本上局限于纳税人开业登记和纳税申报时收集的数据。内外信息获取方式的单一使信息数据质量不高、不完整,不能掌握纳税人的生产、经营方面的真实信息,致使税务管理工作时常处于非常被动的应付局面。同时,也加大了税收执法风险。

(四)社会信息化发展日渐成熟,信息管税成为可能

从“十五”计划到现在,全国税务系统信息化建设十几年来,信息化已被普遍运用于征收管理,使税收征管质量和效率稳步提升,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为止,覆盖全国的税务服务网站群基本形成,通过网络纳税人可以实现信息查询、办税咨询、纳税申报、税款缴纳、发票认证等涉税业务;财、税、库、银横向联网电子缴税系统普遍运用;绝大多数省级税务机关开通了12366纳税服务热线。而随着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掌握计算机操作的人员也逐渐增多,部分工作人员也具备了适应当前征管信息化工作的相应能力,能够运用现有软硬件进行税收征管和其他工作,能逐步满足税收征管精细化、科学化、规范化、专业化的要求。这些都为推行税源管理专业化、实现信息管税的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人力资源与岗位配置不合理,有待优化

税源专业化管理和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相辅相成,实施专业化分工能有效提高资源配置,解决“人少户多”的矛盾,降低征税成本;同时优化的人力资源配置又能完善组织运行机制、完善税源专业化管理、提高纳税遵从。但目前XX税务分局由于部分税收管理人员年龄偏大,素质不高,不能被合理配置在适当的岗位,同时,一些重要岗位也缺乏充足的人手。此现状迫切要求实施专业化分工,达到岗能匹配。

三、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必要条件

要实现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源分类专业化是管理基础、税收风险管理是制度保障、管理人员专业化是智力支持、税务管理信息化是条件支撑、资源配置专业化能使所有必要条件效果达到最大化。

(一)实行分级分类管理

分类管理是现代税收管理的趋势,构建层级化税源管理新模式。根据经济税源分布状况、行业特点、税收风险发生规律、征管资源等实际情况,科学分类税源,形成分行业、分规模、分特定对象的不同税源类型,并据此科学合理设置税源管理机构,实行重点税源精细化管理、行业税源专业化管理、一般税源标准化管理的新模式。例如,对支柱行业和重点税源行业实行重点管理。税收管理员要不仅要深入学习行业相关的财政税收政策,重点掌握好相应规模的税收政策,全面了解行业生产经营方式特点和趋势变动,还要落实上级风险监控和专业化管理指引,强化个性服务;针对中小企业具有现金交易多、财务核算不健全等特点,要实施分行业管理;针对个体工商户具有规模较小、经营不稳定、税源分散和征管难度大等特点,按照有利于税源控管和方便纳税的原则,强化定额管理,积极推进协税护税和社会化管理;针对非居民企业、关联交易企业具有经营方式隐蔽、政策性强等特点,实行市县两级重点监控。

(二)推行税收风险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就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

推行税收风险管理要从职能分工、流程制度、管理评价等方面着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将所有涉税事项进行流程细化,对涉税事项的办理时限、流转部门、政策依据等提出工作要求,从而奠定

风险管理的基础。

对企业实施差别化应对管理策略。根据风险等级排序结果,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实施差别化应对策略。对低风险纳税人由办税服务厅采取纳税辅导等方式督促其改正;对中等风险纳税人由税源管理部门实施案头评审、约谈核实、实地检查等措施;对高风险对象由稽查局实施税务稽查,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风险应对新模式。

(三)专业化人才支持

人才第一资源,是生产力中最积极最能动的因素,没有专业化人才就无法实现专业化管理,只有真正把“人”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才能保证税收事业的科学发展。然而在XX税务分局现有39名干部职工中,虽然大专以上学历的人员占总数的99%以上,但48.96%的干部不太熟悉综合征管软件的应用,45.95%的干部不能独立看懂营业税一般纳税人申报表。这无形中给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设置了障碍。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科学的人才竞争选拔机制。在每一个岗位的人员配备上实行竞争选拔机制,以自荐和推荐相结合的方式,选择干部队伍中比较优势最明显、专业技能最突出、性格特征最符合的同志以实现专业化分工。二是建立科学的专业化培训机制。及时调整培训方向,将综合培训与专业培训结合、全员培训与团队培训结合、税收知识培训与行业领域培训结合,多角度充实人才库,打造一批能力强、经验多的行业分析专家、纳税评估专家、税务稽查专家和计算机专家。三是建立科学的分模块绩效考核体系。与专业化管理相适应,应淡化综合类考核指标,突出 5

细化分行业、分模块的考核指标,通过激励与惩罚相结合的手段有效解决问题。

(四)信息化技术支撑

工业信息化步伐不断加快,税收管理信息化手段日臻完善,但在推进税收专业化管理的支撑方面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基础信息质量不高,信息加工能力不强,专业性软件性能不稳,其功能尚不能完全满足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工作。例如,我们现在用的征管软件功能很强大,但仍存在一定的问题:一是征管软件部分功能不稳定;二是部分功能虽已开发,但由于人员综合素质层次不齐,部分模块形同虚设,导致全面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停滞不前。比如说管理的风险评价、任务分配等事项,我们目前的信息水平还达不到软件评价,还是人工进行风险评价。税收管理员的工作任务大多是被动接受上级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缺少风险应对。而且信息评价还仅限于满足部分考核目标、工作流程的评价,对于税源管理的风险评价、流程监督功能还无法满足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的需求。

要依托信息管税,提高涉税数据质量、强化税源监控。建立健全数据管理标准。从采集、录入、审核、监控、运用等环节入手,理清数据逻辑关系,统一数据指标口径,加快完善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在数据采集中设置相应的监控指标,采取事前校验,事中监控,事后审核等多种形式,确保外部数据的准确性。

(五)推行税收风险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核心是风险管理,税收风险管理就是税务机关以纳税遵从最大化为目标,科学实施风险目标规划、识别排序、应对处理和绩

效考评,力求最具效率地运用有限征管资源不断降低纳税遵从风险、减少税收流失的过程。

推行税收风险管理要从职能分工、流程制度、管理评价等方面着手,制定风险管理制度,建立风险管理数据库。将所有涉税事项进行流程细化,对涉税事项的办理时限、流转部门、政策依据等提出工作要求,从而奠定风险管理的基础。

要根据风险等级排序结果,合理配置征管资源,对企业实施差别化应对管理策略。对低风险纳税人由办税服务厅采取纳税辅导等方式督促其改正;对中等风险纳税人由税源管理部门实施案头评审、约谈核实、实地检查等措施;对高风险对象由稽查局实施税务稽查,实现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风险应对新模式。

(六)优化征管资源配置

根据税源分类和税收管理员的多寡,对现有的税源管理机构及其人员配置进行合理调配,发挥好专业化管理合力。

按照“岗能匹配”的原则,根据管理对象、岗位需求以及人员的特长和管理经验,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把有分析评估能力的业务骨干充实到征管、税政和法规部门负责高风险和高技术含量的业务,让税收业务技能相对熟练的税务干部管理重点税源,让个体管理经验丰富的税务干部管理小型税源。人力资源重组过程中,一是可加强了纳税评估的人员力量;二是可实现资源向一线业务部门倾斜;三是可调整了税收管理员结构,主要增加重点税源的管理力量,相应减少了小型税源管理人员。通过人力资源的合理调配,实现资源向基层倾斜、向征管倾斜、向业务部门倾斜。

四、选择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时的建议

(一)应与当地经济条件和经济发展趋势相协同

实施税源专业化管理不能照搬他人的模式,必须针对本地区税源管理实际和人力资源现状来决定,把握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不能“一刀切”、千篇一律。只有符合自身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措施和办法,才能真正达到强化税源管理的目的,形成符合本辖区税源管理实际的专业化管理机制,增强税源专业化管理能力,实现征管质效的不断提升。

在对纳税人实行分类管理上,应本着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由于我国各地地理位置的差异,开放程度和顺序的差异,资源分布的差异,造成了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这些差异应作为纳税人分类的主要参考依据。建议在经济较发达地区、省(市、自治区)所在地和大都市,对纳税人实行按行业分类管理为主;对市(州)及县(市)所在地,在属地管理的原则下,对纳税人实行按规模大小、或缴税多少进行分类为主,以行业管理为辅的管理模式;对农村乡镇零散税收、较大的市场实行划片管理,实行管理责任区的管理办法;对从烟草、石油等行业进货的纳税人,实行代扣代缴的办法。

(二)应与本单位税源管理资源条件相匹配

选择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还需要与本单位的征管资源相匹配。

以XX税务分局为例,从该局税源结构上来看,重点税源户数不多,且行业比较单一;中小企业行业较多,涉税事务比较繁杂,会计核算不健全。从税收管理人员来看,各片线的税收管理员配置

有明显的差异,税源管理的要求与税收管理员业务素质的需求有明显的差异。因此,结合实际,该局按综合分类法实行了税源管理。

一是对重点企业税源的管理。设立第一税务所作为重点税源管理部门,专门负责对重点税源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安排业务骨干定点负责重点税源企业的户籍管理,加强政策宣传和辅导,努力满足其专业性、个性化纳税服务需求。

二是对一般税源的管理。设立第二税务所作作为中小企业管理部门,专门负责一般企业纳税人的管理和服务,安排业务能力较好的管理员负责一般税源企业的日常管理。

三是对个体工商户的管理。设立第三税务所作为个体户管理部门,按属地加行业的方式分类管理,深化个体定额核定管理。

按照岗能匹配原则进行资源配置,使得该局三个税源管理机构工作各有重点、各有特色,有利于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提高,有利于纳税服务质量增强。

(三)能促进税源管理回报实现最大化

税源专业化管理不仅仅是要体现在收入的增加上,还要有效地堵塞征管漏洞,规范征管秩序,防范执法风险。不能就专业化讲专业化,不能仅仅把专业化停留在案头和纸上,也不能因为专业化影响了抓组织收入的各项工作。要通过实施专业化管理,以纳税评估(包括日常检查)等工作的成果检验组织收入工作的质量

税源管理专业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除了要建立健全各级税务机关的税源专业化管理岗职体系,还要通过新的税源管理机制建立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税源管理专业化。我们相信税源专业化管理遵循规律,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必定会形成一种新的税收管理模式和全社会的新的税收风气。

第三篇:关于税源专业化分类分级管理探讨

【摘 要】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使税源发展变化更加复杂,深化税务机关的税收征管成为迫切需要。正确处理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从我国目前税收征管现状着手,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基础,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关键词】税收征管改革;税源专业化;分类分级管理

税源管理是依法治税、依法征管的重要基础,是衡量税收征管质量和水平的重要起点。当前,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对税源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如何顺应这一新的形势发展变化,构建信息化背景下的税源专业化管理体系,更好地提升税源管理的质量和效率,就成为了我们迫切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中国的税收征管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发展,国际化、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逐步推进,税收征管的主客观环境也在不断发展变化中,如何充分发挥税收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如何对现有的税收制度进行结构性优化,如何在方式、手段中加强与完善税收征管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税源发展变化要求必须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中国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对中国的纳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纳税人资产规模大,税源结构复杂。经济的发展促进企业的规模效益,现在越来越多的纳税人实行集团式的经营管理模式,财务核算实行一级核算,资金统一调配,生产经营规范,市场覆盖面广。税源包括母子公司、总分机构、跨区甚至跨国企业,税源的复杂性决定税收征管的困难度。其次,纳税人税收专业化,维权意识较强。对很多大企业,尤其是重点税源企业而言,非常重视财务管理以及税收筹划,一般都聘请了具有税务、会计和法律方面的高级人才,形成专家级的团队。这些企业财务制度相对规范,税收筹划水平很高,同时又具有较高的维权意识,对现行税收征管提出挑战。

(二)现行税收管理模式要求深化税收征管改革。

我国税收管理模式与经济形势的发展、税源的变化之间存在诸多的不适应。首先,税制结构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税制中间接税比重过大,间接税方便于征管,但是不利于发挥税收调节收入的职能。其次,税制设计有待于进一步优化。我国目前国地税开征的税种有19个,在税制设计中存在对同一征税对象的重复征税,也存在对某一征税对象的漏征漏管。另外,税率级次太多给企业进行税收筹划提供了空间,不方便税收的征管。例如,2013年8月1日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范围在全国推行之后,增值税现有税率、征收率以及试点“1+7”行业税率一共有9种。最后,税务干部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全国税务干部的平均年龄在47岁左右,税务干部队伍严重老化,不能适应现代化税收征管的需要。尤其在信息管税模式之下,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等专业化的税收管理由于税务干部的素质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其真正的效用。

二、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基础,实施分类分级管理

由于我国目前税收征管的现状,税务机关应根据纳税人规模数量、组织架构、经营特点、核算方式、利益诉求等发展变化,积极探索进一步有效加强税收征管的新途径――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以适应纳税人需求和时代发展的需要。

(一)实施分类管理

税收是由税收的征纳双方构成,征收方是税务机关,纳税方是企业。分类管理不仅是针对于纳税人,而且涉及到税务机关。因此,应当对征纳双方进行科学化分类,并在科学化分类的基础上实行专业化管理。

1.科学化分类是实施分类管理的前提。

对纳税方而言,按照行业和集约化管理的思路,税务机关根据规模和行业对纳税人划分为重点税源、中小税源和零散税源;对征收方而言,按照工作流程和事项,对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划分为日常管理与服务、税源监控与评估和税务稽查三大块,同时在分清工作职责的基础上对税务干部工作按照能力与经验进行合理的分类,分配到相应的职责岗位上。

2.专业化管理是实施分类管理的举措。

(1)对纳税方而言,建立分类基础上的立体税源管理模式。

重点税源企业经营规模较大,财务管理相对健全,企业尤其是上市企业要求做内部控制,其中包括与税收相关的财务方面的内部控制,因此纳税遵从度较高。对重点税源企业税务机关推行个性化的服务,积极解决企业的合理涉税诉求,同时对企业的税收风险内部防控机制提出建议,指出税收管理的薄弱环节和涉税风险点,强化事前风险防范和事中风险控制管理,以防范重大税收风险。

中小税源企业相当于税源管理中的“潜力股”,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中小税源企业可能变为重点税源企业,要充分发挥税收的杠杠作用,引导中小税源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中小税源企业推行行业化管理,行业是所有企业共有的特征,按行业进行分类管理可以对企业进行横向比较,尤其对购进货物、生产经营、市场销售等流程相类似的企业参考性更强。另外,税务机关可以运用行业指标分析工具,设置行业风险预警指标,制定动态的行业管理指南,深化对中小税源企业管理。

零散税源主要是个体工商户,在整个税源体系中所占比重较大。近90%税务干部管理零散税源,而零散税源收入占总税收收入比重微乎其微。全国对零散税源管理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是对零散税源放弃不管。因为大部分的税务干部投入管理,为的是较少的税收收入,投入产出不配比。同时,从税收征管角度,个体工商户由于规模不一,财务不健全,征管难度大。另一种观点是对零散税源必须要管。因为企业的纳税意识淡薄,如果对零散税源放弃不管,中小税源企业很可能将收入肢解,以避免纳税义务。如何对零散税源的管理,同样有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社会化管理,发挥市场街道的作用,实行委托代征;另一种是自我管理,对零散税源实行自我管理。对零散税源要管,但由于其实现的税收收入规模小,税收征管难度大等特点,建议对零散税源实行自我管理。个体工商户采取自我申报纳税,自我监督的方式,而税务机关从“保姆式”管理转变为“流程式”管理,通过日常管理与服务职能为个体工商户提供咨询等服务,促进零散税源自我申报纳税。同时,税务机关采用评估与稽查的方式检验个体工商户的纳税遵从度,对逃税行为加大惩戒力度,提高个体工商户的纳税水平。(2)对征收方而言,管理主要体现在职责的分工和税务干部的培养。

按照工作流程和事项,税务机关的税源管理职责划分为日常管理与服务、税源监控与评估和税务稽查。日常管理与服务主要体现在税务登记、纳税申报、信息采集、涉税审批、税款缴纳等;税源监控与评估主要体现在税收分析、税源监控和纳税评估;税务稽查主要体现在重大违法案件的检查与审理。

实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税收工作流程发生变化,税务干部工作分工也同时发生变化。专业化的管理要求具备专业化的人才。我国目前税务干部全国平均年龄在47岁左右,税务干部面临老龄化现象,并且税务干部老中青梯次不合理,很容易出现“断层”现象,不利于税收征管的需要。因此要加强对现有税务干部的业务培训,建立专业化的税源管理团队,培养税收分析、纳税评估、税务稽查、反避税以及行业税源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提高税务干部专业化的岗位技能水平。同时,要建立评价激励机制,为专业化人才的培养创造各方面积极的条件。

(二)实施分级管理

分级管理意味着各个层级实体化的问题。目前,我国税务机关层级为:总局、省局、市局、县(区)局和分局(所)。目前,总局、省局、市局做政策的制定与指导工作,业务主要集中在县区局和分局(所),但是在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之下,各层级将分级承担风险管理责任。

重点税源企业的管理按照规模+行业划分不同层级,建议分别由总局、省局、市局管理。这种集中的管理模式提出主要是由于税收征纳双方的情况决定的。从纳税方来看,重点税源企业即大企业一般是集团性质,跨区域甚至跨国经营,关联交易较多,财务核算复杂,涉税事项多样化,重点税源企业缴纳的税收收入比例占90%以上,原有的属地化的税收征管模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大企业的诉求。从征收方来看,由于征纳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重点税源企业大部分是总部决策,属地基层税务机关无法对大企业实施有效的监管。而在税收信息化尤其是“金税三期”情况下,数据将实现总局、省局两级集中,大量信息的高度集中将方便做出有效的决策,规划税收风险管理战略,积极应对税收风险,指导和推动基层的工作实践。另外,对大企业的管理要充分发挥税务机关的联动作用,合理划分专业管理局和属地基层局之间责、权、利的划分。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可以建立国税、地税大企业共管机制,共同提供个性化服务和实施风险监控。大企业税收管理模式的创新,可以提升对大企业的服务与管理水平,促进大企业纳税遵从度的提升。

县区局和分局(所)作为基层局,主要负责中小税源的管理和零散税源的监控,同时承担重点税源企业的属地性日常管理职责。

调整内设部门税源管理职责,将税收风险规划、分析识别、等级排序、下达应对任务等职责整合到相应部门,归口履行上述职能。在坚持现行财税管理体制的基础上,将现有按照划片管户设立的税源管理机构,调整为按照规模、行业、特定业务等分类的税源管理机构,主要从事纳税评估。科学界定税收管理员职责,改变目前税收管理员“分户到人,各事统管”的管理办法,设置日常管理、纳税评估等岗位,实施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强化税收征管工作的必然举措,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体现税源管理的专业化,纳税服务的专业化以及税务干部培养的专业化,是税源精细化、科学化管理的重要途径。正确处理税收征纳双方的关系,从我国目前税收征管现状着手,以税源专业化管理为基础,实施分类分级管理,促进税收征管质量的提高。

第四篇:县级国税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构架设想

县级国税局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构架设想

一、重新划分税源管理职能

按照专业化管理的要求,税源管理职能分为专业化管理职能和基础管理职能。

1、税源专业化管理职能主要是基于税源科学分类实施风险管理的各项主要职能,以及基础管理中部分复杂程度高需要较强管理技能的事项处理。风险管理事项主要包括风险管理规划、风险情报收集、风险分析识别、风险等级排序、风险应对管理、风险应对实施、风险监控评估等等,复杂事项包括专业纳税评估、注销管理、涉外税务审计、反避税调查等等。

2、基础管理职能包括征管基础管理、税种基础管理、税收法制基础管理、大企业及重点税源基础管理、出口退税基础管理、国际税收基础管理六大类,具体包括户籍管理、宣传辅导、催报催缴、档案管理、发票管理、定额管理、欠税管理、调查核实、任务执行、增值税基础管理、消费税日常管理、所得税日常管理、纳税人违法违章行为登记、责成提供纳税担保、执行税收保全措施、执行税收强制措施、大企业、重点税源日常管理、出口货物退(免)税认定管理、出口退税证明管理、退(免)税申报、审核、审批、疑点处理、函调管理、整理出口退(免)税资料、跨国税源日常管理、非居民企业税收管理等24项具体事项。

二、机构设置

1、设立专业化管理团队履行高风险事项的应对职责,该团队设在征收管理科。专司专业化事项管理职能,负责高风险事项的应对处理工作。同时继续推进县局机关实体化运作。县局选取部分高风险等级的税务事项,由机关职能部门直接应对,减少环节,提高效率,优化服务。通过落实行政审批事项前移,整合办税服务厅功能等措施,为专业化、实体化管理聚集力量。

2、基层管理分局打破完全以行政区域为管辖范围的概念,代之以相同或相似特征纳税人群体为管辖对象,主要负责税源基础管理职责。分局内责任区划分以特征纳税人细分为前提,尽可能将具有同一管理属性的纳税人归并到同一责任区。各分局内设立一个风险管理小组,应对处理本级的高风险涉税事项。

结合实际,综合考量纳税人经济结构、产业特点、税收总量、税户规模等因素,将全县所有企业纳税人归集行业大类和行业明细分类,从中确定N个权重行业(企业)、X个次权重行业以及Y个一般行业。根据这一税源税户结构,对基层管理分局管辖范围划分设想如下:

A设立大企业管理分局拟将省局列名的重点监控企业、部分大企业、出口退税企业和全县房地产开发企业集中到一个管理分局管辖。

B设立个体专业管理分局拟将全县所有商贸企业(不含大企业:如烟草等国有企业)和全县个体零散税收管理、各类工(农)贸市场税收管理集中到一个管理分局管辖。这里主要是对门面房纳税人,便于公平税负。C设立权重行业管理分局拟将全县N个权重行业(企业)(如果管户规模少的话可以增加部分次权重行业)集中到一个管理分局管辖。每年视管户情况可以增加或减少行业(下同)。

D设立次权重行业管理分局拟将全县X个次权重行业集中到一个管理分局管辖;

E设立一般行业管理分局拟将全县Y个一般行业集中到一个管理分局管辖。

(三)县局各税源管理部门在专业化管理中的职责

1、征收管理科:负责统筹组织实施县局风险管理工作、税收风险管理规划的研究制定、跟踪管理;对本地风险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和反馈;负责与地税、工商、劳动保障、供电、统计、发改和金融等部门的信息情报交换,扎口管理风险信息情报收集和对外交互工作;负责根据全县税源构成、征管状况等结合税收风险情报及日常征管工作中发现的税收风险点,提出深化风险管理的具体建议,进一步完善风险特征指标库;负责纳税评估分析指标体系、行业纳税评估模型的构建;负责定期对税源管理平台提示的风险信息,通过人机结合的方法进行风险等级评定和排序。

2、计划统计科(信息中心):负责利用各种经济和税收入库信息,研究税收与行业、区域、纳税人类型等方面的关系,分析可能存在税收风险的重点区域、行业;负责税收风险的宏观分析、日常的税收风险分析识别工作,包括经济与税收、跨税种、跨部门、行业税收以及重点税源的综合税收风险分析;结合日常分析发现的问题向风险办提出深化风险管理的具体建议;负责做好税源管理平台的应用保障和其他相关信息化支撑工作。

3、政策法规科:负责针对纳税人税种管理特点、难点和热点,深化各税种税收风险分析;赋予国际税收业务管理职能,负责对涉外企业税收征管的业务指导工作;负责对行业税收风险、主题风险的分析,及时向县局风险办提出深化风险管理的具体建议。

4、纳税服务科(办税服务厅):凡是纳税人依申请事项,统一由办税厅窗口受理,非窗口人员不再受理纳税人的依申请事项,落实“前台受理、后台流转,限时办结、统一出件”的办税流程处理制度规范;并负责统筹组织和指导全县的纳税服务工作,进一步建立健全纳税人的意见(诉求)收集、分析处理、反馈和考评机制,不断提升纳税服务水平。

5、稽查局:专司偷、逃、骗、抗案件的查处;并根据风险应对情况,及时向风险办提出深化风险管理的具体建议(如稽查建议等)。

6、专业化管理团队(征管科下设)

县局确定列举的高风险管理事项的直接应对工作;县局确定的基础税源管理中复杂事项的应对处理工作;综合性纳税评估等工作。

7、基层管理分局

税源基础管理工作;本单位确定的风险应对工作。

四、组织保障

(一)人力资源配置 进一步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按照能岗匹配的原则,使得承担风险管理重要环节的部门优质人力资源得到集聚,较好地形成人力资源的聚变效应。

1、县局专业化管理团队人力资源配置应在全局范围内优中选优,综合流程管理、实体税种、出口退税、评估查处等管理能力,精挑细选6-8名专业人员组成风险管理专业团队。

2、基层管理分局风险小组应由分局长、业务能力较高管理员等组成,人员数量视管理分局管户、税源规模等情况配备2-3名。

(二)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联动工作领导小组

1、为加强税源专业化管理的组织领导,县局成立税源专业化管理联动工作领导小组,由分管局长任组长。下设立税源专业化管理联动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日常税源专业化管理联动工作。税源专业化管理联动办公室设在征管科,成员由征管、收入核算、法规、纳服、稽查等单位组成。

同时成立以县局风险识别团队为核心,由县局各业务科室、县局各分局业务骨干参加的松散型风险识别团队。成立松散型风险识别团队主要是为了充分发挥各单位人员的工作经验,充实市局风险识别力量,采取灵活方式开展行业风险识别,达到优势互补的目的。

2、联动工作领导小组工作职责

统筹全县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制订完善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税源专业化管理运行机制、工作制度和目标规划;研究决策情报管理、风险识别、任务整合、风险应对、跟踪质疑和监督评价等风险管理关键环节的重大问题;承担实体化运行的情报管理、风险识别、任务整合、风险应对、跟踪质疑和监督评价等工作;督促、检查、考核各单位风险管理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总结风险管理和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分析查找薄弱环节,指导税源专业化管理工作。

3、定期召开联动联席会议

税源专业化管理联席会议原则上每月月初召开,遇紧急事项随时召开。税源专业化管理联动办公室在联席会议安排下,承担情报管理、风险识别、风险特征指标建立、应对任务整合、风险应对和跟踪质疑等日常工作,具体包括:

1.组织实施风险识别工作; 2.整合下发风险应对任务;

3.根据各单位风险应对情况和指标评价结果,修改完善识别模型和风险特征指标;

4.承担和组织情报管理工作,包括情报收集、整理、存储、转化和共享。

(三)加大培训力度

确立税源专业化培训专题,制订培训计划,分期、分批、分层次针对性的业务培训,提高干部专业知识和能力。

(四)强化税源管理成效的考核考评

建立风险管理过程监控机制,通过一定的方法对风险管理每一个环节进行监控,及时纠正风险管理的具体运行与风险管理总体目标之间的偏差;细化风险绩效评估办法,加强风险管理重要指标的考核,如确定以行业管理后,将行业税负作为重要指标,按季考核,对有参照模型和行业预警指标的考核该行业达到模型和预警指标的比例,对没有模型或行业预警的考核其是否达到平均税负标准等。对风险过程的各主要环节做出的评价,并从税法遵从度和征管成本效益两方面对风险管理质量和效率做出评判,促进风险管理持续改进。

二0一0年十月二十八日

第五篇: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反避税工作

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反避税工作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税收管理主体的专业分工与税收管理客体的专业分类相统一的一种税源管理模式。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的深入发展,纳税人数量不断增多,企业组织形式、经营方式呈现多样化。征纳双方信息不对称,税源管理人员少和纳税人户数多等矛盾日益突出,税源管理的复杂性、艰巨性不断加大,传统的单一由税收管理员管户的税源管理方式已难以适应。只有以风险管理为导向,通过税源专业化管理,把有限的征管资源用于风险大的行业和企业,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税源专业化管理涉及到税收管理的方方面面,本文将重点探讨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反避税工作开展问题。

一、经济全球化对税收管理的挑战

“今天苏州工厂的零件,明天法兰克福车展的样车”,DHL这句广告语形象的说明了全球化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影响。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著名的传播学家马歇尔•麦克卢汉就在其著作《理解媒介》一书中预言了交通和媒介的发展将会使世界变为一个“地球村”。其实,麦克卢汉并非是预言全球化来临的第一人,早在150年前,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就预言了全球化的到来,“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这些工业所加工的,已经不是本地的原料,而是来自极其遥远的地区的原料;它们的产品不仅供本国消费,而且同时供世界各地消费。旧的、靠本国产品来满足的需要,被新的、要靠极其遥远的国家和地带的产品来满足的需要所代替了。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 当我们提到全球化时,首先想到的就是经济的全球化,世界各国的经济活动互相依存、互相联系,形成了一个全球统一的市场。而经济的全球化,很大程度上是跨国公司(Transnational Corporation)通过对外直接投资(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展开的。从跨国公司的发展历史来看,作为全球化主角的跨国公司,最初都是为本地市场服务的,随后便以本地为基地向全国扩张,成为全国性的公司。当全国的市场饱和后,便开始向全球扩张。在跨国公司扩张的过程中,不断兼并规模较小的公司,垄断的问题十分严重。尽管不少国家都有限制垄断的法律措施,例如美国就颁布过著名的谢尔曼反托拉斯法,但依然不能延缓跨国公司发展的进程。特别是当跨国公司进入全球市场后,发展的速度大大加快了。美国的商业巨头沃尔玛公司,自1962年开设了第一家沃尔玛百货商店后,20年后的1988年才开设了第一家购物广场,1991年开始全球扩张的进程,在墨西哥开设第一家美国本土以外的商店,20年后的今天,沃尔玛在美国本土有4058家门店,在海外有2797家门店,员工人数将近200万人。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整个世界已经成为一个统一的市场,跨国公司为了打败竞争对手,需要实现既定经济目标下的资源最优配置,在全球范围内调度和配置资源。与仅在国内开展业务的公司不同,跨国公司在跨越国界调度资源时,不可避免的要受到国家主权的限制,例如人员在从A国到B国时,需要有A国政府颁发的护照和B国使馆准予入境的签证;货物在从A国到B国时,需要在A国的海关报关出口,然后在B国的海关报关进口;资金也存在相同的问题,将A国的资金转移到B国,可能会受到外汇管制的问题,同时还存在货币兑换的问题。因此,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调度和配置资源的需要与国家主权的种种限制之间存在着的矛盾。从经营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是把整个企业集团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但是从税收的角度来说,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个超越国家主权的征税机关,对跨国企业 集团进行统一征税,然后分配给不同的国家。跨国公司必须以法人为单位,按照各主权国家的法律规定,分别在不同的国家纳税,因此跨国公司与各国的税收主权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矛盾。

众所周知,税收主权是国家主权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独立自主的征税权。自主征税权由一国的宪法规定,不受他国控制。二是自主协定税收权。主权国家有权按照对等原则,通过谈判,签订国与国之间的各项税收协定,决定是否给予对方税收优惠。三是自主选择税收管辖权。按照国际通行的属地主义原则和属人主义原则,税收管辖权可分为来源地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各国政府可自由选择和行使上述某一种或两种税收管辖权。在跨国公司出现之前,一国的税源是确定的,就好比一个封闭的池子,池子里面有多少水是确定的一样。跨国公司出现后,由于跨国交易和资源跨国分配的特点,使得一国的税源变得难以确定,就好比在封闭的水池中安装了一条管道,既有可能使池子里的水变少,也有可能使池子里面的水变多。

全球每年的贸易额都在急剧的增长,其中相当数量的贸易是跨国公司内部的贸易,或者准确的说,是跨国企业集团内部法人企业之间的贸易。据统计,美国40%以上的出口和接近50%的进口都不是通过市场公开进行的,而是通过跨国公司通过内部渠道进行的,例如美国的一家计算机公司会将设计好的原件运往设在中国的子公司组装,组装完成后在中国市场销售。尽管美国的母公司和中国的子公司之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实质交易,通常关联企业之间的这种交易被称为转让定价,但美国和中国的政府却必须分别对美**公司和中国子公司的所得课税,而两家公司的所得金额,却取决于美**公司销售原件给中国公司的定价,如果定价高于正常价格,则中国公司的所得就会低于应当获得的利润,相当于减少了中国政府的税基。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一个跨国公司的子公司在全球散布的程度越高,他 逃税的机会就越多,那些在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设有子公司的跨国公司靠转移利润减少的税收占应纳税额的50%以上。这就是跨国公司对国家税收权益提出的第一个挑战,即转让定价对主权国家税基的影响。

跨国公司对国家税收权益的第二个影响在于交易和安排日益复杂,对税务当局的监管能力提出了挑战。西方的传统经济理论一直认为,只有那些创造财富的公司在资源和能量方面各自独立,不靠合作而靠竞争才能最好的实现他们各自的经济目标以及进而使它们所在的社会受益,然而这一观点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认为,以竞争为基本原则的市场力量已经不能确保由技术革新为先导的增长途径了。传统意义上的公司是以法人作为资源和财产的分界,而现在这一分界正变得越来越模糊,跨国公司除了核心业务之外,将大量的业务分包出去。作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著名的《世界是平的》一书中,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外包产业蓬勃发展的景象。以苹果公司为例,除了产品设计和营销等核心业务外,其他诸如零配件加工、组装制造、物流运输、售后服务都外包给了第三方。此外,跨国公司之间相互结盟的现象也越来越普遍。著名经济学家邓宁认为,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企业之间的结盟。作家威廉•格雷德在《一个世界,是否准备就绪》一书中认为,跨国公司出于对未来不确定性的恐惧,转而和昔日的竞争对手结盟,达成实用的伙伴关系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跨国公司结盟的目的多种多样,有的为了获得对方新技术、管理技能、市场及合作,有的为了分担风险、加速技术革新而结盟。近期,微软和三星正式签署Android交叉授权协议,就是为了获得对方的新技术而结盟的一个例子。跨国公司无论是将业务外包也好,与其他跨国公司结盟也好,参与的各方都要签订严密而又复杂的协议,这些协议规定了参与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也确定了资源和利益的分配,这些外包或结盟活动跨越国境开展时,就会影响到主权国家的税收权益。跨国公司对国家税收主权的挑战还表现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建立符合跨国公司利益的国际规则,例如被广泛接受的OECD《税收协定范本》和《转让定价指南》均维护了跨国公司的利益;此外,跨国公司往往还以投资为条件,争取优惠的税收政策等。由于跨国公司通过这种方式取得的税收方面的利益是建立在主权国家做出自愿让步的基础上的,这里不做过多的阐述。对跨国公司的跨境转移税源问题,如何采取专业化管理的方式进行有效监管,是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税源专业化管理对反避税工作提出的要求

在以往的税收制度设计中,税收管理员在税收管理工作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一方面各项工作需要税收管理员来落实,另一方面企业的各种税收风险都需要税收管理员来识别和上报,但是在面对诸如跨国公司这样的大企业进行税收监管时,仅依靠税收管理员难以实现有效的税收监管。一方面是因为跨国公司的业务和流程相当复杂,处于基层的税收管理员可能并不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来理解跨国公司的业务和流程,分析对税收管理的影响,因此也就谈不上有效的税收监管;另一方面是因为跨国公司的业务量非常大,单枪匹马根本无法对大企业开展有效的税务审查。税源专业化管理改革就是要改变这种过于依赖税收管理员的局面,实现由不同的管理团队对不同的税收业务进行专业管理,进而有效的提高税收管理的水平。

我省的反避税工作也逐步纳入到全省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模式中,按照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开展工作,主要的做法包括:一是创新工作模式。以专业化管理试点为契机,对全省国税系统的反避税工作模式进行了改革,提升了管理层级,确立了以省局直接参与调查为主,主管税务机关协调配合为辅的工作模式,其中业务难度较大的工作由省局直接负责,日常性的管理工作由省局牵头组织,主管税务机关具体落实。通过这一举措,有效 的解决了基层税务机关反避税人才缺乏,信息及情报交换难以开展,调查质量不高等一系列问题。二是统一风险应对。将反避税调查纳入省局统一的风险应对平台,利用反避税选案指标模型,统一开展税收分析和风险识别、排序和等级评定等工作,并将高风险等级的避税嫌疑企业列为调查对象。今年通过税收分析和风险识别已经将11户企业列入了反避税调查的范围,截止目前已上报总局立案4户,其中2户企业已上报总局结案,调整补税金额1135万元。三是健全工作制度。按照总局有关反避税工作的文件规定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要求,制定了《安徽省国家税务局特别纳税调整工作规程》,从加强衔接、明确工作、确定职责、优化流程等四个方面进一步健全了反避税工作制度。四是优化人才管理。今年3月,省局举办了一期国际税收及反避税工作研讨培训班,培训了反避税骨干人员50人,建立起相对稳定的反避税调查团队。除了依靠自身力量培养人才之外,我省还学习和借鉴发达地区的反避税工作经验,积极提高我省反避税工作的水平。此外,我省准备成立专家咨询委员会,聘请知名咨询服务公司和资深行业人士作为专家委员,为反避税工作提供技术和业务等各方面的咨询服务。五是深化信息应用。反避税人员除了可以利用集中的征管数据开展税务分析之外,还可以利用BVD数据库等第三方数据库的数据以及第三方行业报告的信息。同时我们还和发改委、商务、文化、工商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我们可以根据这些信息来发现存在避税风险企业。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各类纳税人的有效税收监管,因此可以自然的推论出,反避税工作的最终目的,是实现对跨国公司的有效税收监管。从这一目标来看,目前我省反避税工作所采取的各项措施,还远远不能满足税源专业化管理的需要,未来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从目前来看,至少存在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信息资料相对缺乏。目前税务机关的信息来源渠道主要有以下几个,第一个来源是纳税人申报和准备的信息,包括各类纳税申报表、关联申报表和同期资料。这一类信息的内容最丰富,数据量最大,并且已经实现了征管数据的省级集中,各级税务机关都可以方便的获取所需的征管数据,但是这一类信息的缺点是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有待验证。第二个来源是外购的信息资料,目前常用的是BVD全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库,但仅有财务信息不能满足工作的需要。第三个来源是相关政府部门提供的数据,例如发改委、商务、工商和文化部门提供的信息,但目前给税务机关提供信息的政府部门较少,没有形成完善的信息网络。

二是信息应用比较落后。在以往的税源管理模式中,主要靠税收管理员发现和识别税收风险,对于数据应用的要求不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不同于以往的管理模式,不再单纯依靠税收管理员在日常工作中识别避税风险,而是要通过各方面收集的信息资料,经过综合分析,自上而下的识别避税风险。但是目前税务机关从各种信息来源获取的信息比较分散,没有进行有效的整合。数据分析模型也只能利用征管数据,没有和外购信息及第三方信息结合起来分析,数据分析的准确性还有待提高。

三是高端领军人才缺乏。反避税工作常常需要和知名的会计事务所面对面的较量,如果没有自己的高端人才,就会在较量中处于下风。所谓的高端人才,不仅要精通税收工作,更好有丰富的知识面,以及敏锐的辨别能力和理性的思维逻辑,同时还要了解企业的内部运作和行业特点。目前来看,反避税培训主要是基础性的培训,参训人员通过学习掌握转让定价的方法,了解OECD转让定价指南以及反避税的相关规定,难以满足税务机关培养高端领军人才的需要。

四是工作团队合力不强。反避税调查多采取团队工作的方式,但是目前税务机关对于团队等非正式组织建设方面的研究还十分缺乏,很多问题 都没有现成的答案,需要摸着石头过河,例如团队的领导如何产生、团队的成员如何选择、团队成员的专长应当如何互补、团队成员之间如何沟通、信息化对团队协作有什么影响、团队成员如何高效的开展工作等等,都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三、加强反避税工作的措施

专业化的反避税工作,就是要实现对跨国公司的有效税收监管。其实,有效的税收监管的标准并非一成不变,世界在变,跨国公司的业务和经营模式也在变,税收的监管当然也要跟着变。传统上税务机关的监管主要是事后监管,即根据纳税人报送的申报表和财务报表等资料,评估纳税风险,采取应对措施。但对于跨国公司的税收监管,绝不能完全依赖事后监管,因为税源的跨境转移非常快,而相关事项又非常复杂,事后监管往往会错失良机。比较好的办法是将监管环节前移,深入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和运作方式,对一些跨境的税务事项采取事先裁定的方式,形成应对预案,才能起到加强监管,防患于未然的效果。从目前来看,专业化的反避税工作应当实现四个目标:

一是拓展信息来源,建立起统一的信息共享平台。虽然税务机关用于反避税工作的信息主要有三个来源,即税务机关采集的信息、外购的信息和第三方提供的信息。但是这三个来源的信息还比较薄弱,都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税务机关采集的信息要提高完整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所谓完整性即采集的数据要完整的录入系统,如扣缴义务人在办理合同备案时,提供的合同文本及相关资料没有以电子形式存储在系统中,如果要查阅这份合同,就必须去查阅纸质文档。如果能够将税务机关采集的数据全部电子化,按照权限和级别查询数据,无疑将大大的提高工作效率。所谓准确性是指采集的信息能够准确的反映纳税人的状况,我们在工作中发现,纳税人的相关信息发生变化时,征管系统中的数据并不能及时的作出修正,如纳税人的办税人员的联系方式发生变化,在属地管理的模式下,税务机关还有其他的途径能及时取得联系,如果在专业化管理模式下,可能就会影响工作效率。如果能建立信息及时更新的机制,让一部分人员专职从事信息定期更新的工作,同时发挥引导纳税人主动更新相关信息,那么信息的准确性一定会有所提高。真实性则是指采集的信息是真实的,可以客观的反映出纳税人的相关情况,但是纳税人并不总是向税务机关提供真实的情况,例如纳税人在申报关联报告表时,可能会故意隐瞒关联关系和关联交易,避免被列入重点调查对象。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税务机关定期对相关信息进行抽查,如果发现纳税人没有真实的申报相关的情况,就按照规定责令纳税人限期改正并给予一定的处罚,督促和引导纳税人如实反映情况,提高申报数据的真实性。外购的信息主要是要增加外购信息的数量。目前税务机关已经购买了BVD公司的全球上市公司财务信息库(OSIRIS),可以提供全球上市公司的财务信息,给反避税工作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是仅有财务信息是不够的,其他一些信息库对税务机关的工作也很有帮助,例如BVD公司的并购信息库(ZEPHYR),这是一个包含全球并购、首发以及风险投资交易等信息的动态专业数据库,可以提供近5年的全球并购交易记录。截至2007年8月,这个数据库收集了超过50万笔并购交易记录,并且还以每年大约10万条的速度增加。这个信息库可以帮助税务机关评估资产转让的真实价值。再比如AUS Consultants调查和跟踪各种公平交易原则下商标和技术出售和许可交易超过25年,根据持续调查取得了成果建立了一个可以检索的数据库royalty source。这个信息库可以帮助税务机关评估无形资产许可费率是否符合公平交易原则。此外,一些行业的研究报告,例如中国市场情报中心(http://www.xiexiebang.com/)上出售的研究报告等,可以帮助税务机关了解行业的相关情况,对开展反避税工作也有很大的帮助。第三方提供的信息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来源比较少,目前 由于法律上对于政府其他部门向税务部门提供信息没有明确的要求,也没有一个政府部门之间信息共享的平台,在这种情况下,税务机关如果想取得其他部门的信息就必须去一家家进行协调。目前,我们已经和发改委、商务、工商、文化等部门建立了合作关系,将来应当和更多的政府部门例如外管、银行、证券等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取得更多的信息。除了政府机关的信息之外,税务机关还可以和一些咨询服务公司建立合作关系,获取这些机构发布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例如荷兰国际财政文献局(IBFD),就是一家提供高质量、独立的税务研究、国际税收信息和培训的专业在线咨询机构,为世界150多个国家的税务咨询公司、跨国企业、国际组织、财政部、税务局、高等院校和税务工作者提供信息支持。

解决了数据来源的问题后,下一步我们要重点考虑如何将从各种信息来源取得的数据整合到一个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便于税务人员查找和共享数据。特别是第三方数据库和第三方的咨询报告,虽然信息量比较丰富,但只有少数税务人员才能接触使用,发挥出的效益不明显,应当让更多的税务人员都能利用这些数据信息,才能够更好的发挥出这些资料的价值,对工作才有更多的帮助。

二是深化信息应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工作能力。深化信息应用涉及到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方面的问题是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发现避税风险企业。目前我们采用的方法是编写风险分析模型,利用省集中的征管数据来分析和发现避税风险企业,但是目前的风险分析模型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目前的分析模型比较简单,只是利用几个指标设置不同的权重,根据得分来判断是否存在避税风险;另外一个问题是目前的风险分析模型只能利用征管数据来分析,没有利用外购的信息库及第三方信息来分析。下一步我们要考虑的是如何将风险分析模型编写的更加智能化,在统一的数据共享平台上,利用各种有效信息进行分析,并且可以考虑历 史变化趋势,将分析的结果同OSIRIS中的可比企业的相关数据进行对比,得出更加准确的结果。第二个方面是如何利用信息化的手段提高检查效率。由于涉及大量的分析、计算及协商谈判,反避税调查的时间长、见效慢。据总局国际司反避税处统计,每个案件从立案到结案的平均时间是1年零6个月。在专业化管理的模式下,所有的反避税案件均由省局来直接调查,而企业分散在全省各地,如果省局的人员长期在外地出差,一方面有限的反避税办案经费难以支持这种工作方式,另一方面也给基层税务机关增加了负担,因此必须通过信息化的手段,压缩现场调查时间,进一步提高调查工作的效率。现场调查的主要工作是查阅财务会计核算资料及其他相关的资料,如果能利用信息化压缩现场调查的时间,那么整个调查工作所需的时间将会大大缩短。经过调研我们发现,现场调查的时间较长,与调查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不高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这几年我省各级税务机关都比较重视提高税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鼓励报考国家承认的计算机等级考试,但是等级考试侧重于考察参考人员的程序编写能力,与税务机关的工作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事实上,开展调查工作主要涉及的计算机应用软件是微软的Office软件,尤其是Excel电子表格软件,是用来计算和分析的主要工具。税务机关在评估税务人员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时,应当从工作需要出发,由侧重开发能力转变为侧重应用能力,鼓励员工提高计算机应用能力,取得微软办公软件国际认证等证书。压缩现场调查时间的另一个方法是采用远程办公的技术。跨国企业普遍采用ERP(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即企业资源计划系统来对企业的各种管理资源加以整合,财务管理也是整个管理中的一个环节。ERP系统中的财务管理已经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企业会计账簿的概念,使用ERP系统的企业,往往并没有一套纸质的账簿,所有的信息基本上都存储在系统中,账簿只是在需要的时候才被加工出来。远程办公技术的使用也使得企业的管理超过了地域 的限制,无论何时何地,只要能够连接互联网,就可以接入ERP系统中开展工作。税务机关在调查时也可以利用这一点,不用再去企业的现场,利用远程技术从互联网接入企业的ERP系统开展审计。同时,现代沟通工具如Email、QQ、博客、微博的迅速发展将人与人的距离进一步拉近,也使得远程协同办公不再是梦想,税务机关应当认真研究这些新技术对工作的影响,合理利用新技术提高工作效率。

三是创新培训机制,培养反避税高端人才。人才是开展反避税工作的根本动力。反避税工作从某种程度上说,也是与跨国公司之间的人才竞争。打开一些人才招聘网站,发现“熟悉转让定价”已经成为一些外企招聘财务(税务)总监必须的条件之一。据总局国际司统计,近几年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在全国招聘的转让定价人员超过500人,而全国税务机关专职从事反避税工作的人员不足50人。这种人员数量上的差异还不是最可怕的,更可怕的是税务机关的反避税专题培训,授课的师资力量基本上都是由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人员担任,在不知不觉中,四大会计师事务所事实上已经占领了转让定价业务的战略高地。税务机关如果想要在未来的反避税斗争中占据上风,就必须培养与之抗衡的高端反避税人才。

什么是反避税高端人才,这个问题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结论,江苏国税正在开展的百名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或许能够给我们一些启示。江苏国税对反避税领军人才的要求是“能够把握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形势,熟悉国际会计准则和国内财务会计制度,掌握主要发达国家税法基本框架和内容,通晓主要经济法规,善于解剖企业ERP系统并提取数据分析,能独立建模并加以应用,外语流利,能在国际谈判桌上与国外同行和跨国公司对话和交流”。除此之外,我们认为熟悉跨国企业的业务模式和运作流程,具备敏锐的辨别能力和理性的思维逻辑也是反避税高端人才必备的素质。如何培养税务机关的反避税高端人才呢?目前我们还没有一个现成的答案,一切都要摸着石头过河。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就是必须对现有的培训模式做出大的改变,仅仅依靠税务系统内部的培训资源是无法完成这一目标的。高端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至少有几点是现在就可以做到的,首先是开展一些专题培训,反避税工作最重要的是了解企业和行业的运作规律,那么开展一些行业培训,让行业资深人士来讲解行业的盈利模式,行业内上下游企业的竞争优势,影响行业利润分配的因素等等,可以让税务人员更加了解行业内部的情况,由外行变为内行。也可以开展一些应用专题的培训,如ERP系统的审计等,让税务人员了解ERP系统的审计规律。其次是让税务人员了解跨国公司内部的运作模式,大部分跨国公司的理念和管理方式十分先进,想要管理好这些企业,必须跟得上企业的步伐,具体的做法既可以到企业调研,也可以效仿国外税务机关的做法,派遣税务人员到大企业去工作和见习,深入了解企业的理念、愿景和工作方式。再次是要借助外部力量,可以依托一流大学的师资力量,也可以聘请国内知名学者等,培训的内容既可以是对具体问题的讲解,也可以是逻辑和思维方面的训练等,帮助税务人员提高认知能力和思维能力。最后是要加强英语培训,加强税务人员的英语培训可以采取授课培训的方式,也可以创造条件,鼓励税务人员参加社会培训。

四是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的工作能力和效率。反避税调查主要是以团队方式开展工作的。关于团队有多种多样的定义,著名管理学家斯蒂芬〃罗宾斯认为:团队就是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个体,为了特定目标而按照一定规则结合在一起的组织。反避税调查团队是为了案件调查而临时成立的一个临时组织,为了让这个临时组织能够发挥出最大的作用,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解决。首先是团队的组织问题,一般来说,团队的组织要注意互补性、匹配性和完整性。互补性主要指构 成团队成员的优势互补和互相包容。如同打篮球一样,什么样的人打前锋,什么样的人打后卫,都有着特定的位置,这样才能形成强大的团队战斗力。匹配性主要指的是团队能力要与所担当的任务相匹配。对于反避税调查工作来说,一般来说目标和任务量是明确的,就是要完成调查任务,但是随着调查工作的推进,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情况,目标和任务量也会随之发生变化,这个时候就需要对团队进行适当调整,确保能够完成工作目标。完整性指构成团队的核心成员不能少,尤其是领导、骨干和储备人才。就领导而言,不能群龙无首,这很容易理解,问题是团队的领导如何产生。如果采用竞争的方法产生,由谁来评定方案的优劣也是一个问题。骨干指的是团队的核心成员,每个成功的团队中都有几个骨干在领导身边,贯彻领导的意图,为领导出谋划策,缺少骨干的团队能力不足,团队担当不了大任;储备人才通常也被称为“狼”,如果团队的领导或者骨干不能完成团队的工作任务,就由“狼”来取代他们的位置。“狼”的作用是刺激团队保持紧迫感,没有“狼”就没有竞争,团队成员失去自我约束力,等于没有了前进的推动力。其次是团队的沟通问题,反避税团队聚集在一起面对面工作的时候,相互之间的沟通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如果未来采取远程协作办公的方式,那么相互之间的有效沟通就显得非常重要。信息技术的每一次发展都对税务机关的办公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使用486电脑时代,电脑打印取代了手写,征管软件取代了纸质账簿;在网络时代,便于传递的电子文件取代了纸质文件,省级集中的征管系统取代了分散的征管软件。在互联网发展到Web 2.0时代,博客、微博和社交网络大行其道的今天,必然也会对税务机关的办公方式产生影响。税务机关应当深入研究利用互联网的应用来推动团队沟通的问题,将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企业、团队与领导之间的各种沟通需求采用现代信息手段加以实现,最终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远程协作办公,促进团队工作效率的提高。税源专业化管理模式下的反避税工作的核心目标是实现对跨国公司的有效税收监管,要实现这个目标,要走的路还很长。正如胡局长在全省国税系统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会议上所说的那样,“对纳税人的管理,要想管的住、管的好,就必须适应纳税人的变化”。但只要我们坚持专业化管理的方向,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对税收监管的挑战,深入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流程,加强信息技术的应用,积极培养高端人才,就一定可以实现对跨国公司的有效税收监管,维护好国家的税收权益。

下载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word格式文档
下载税源专业化分类标准和管理模式[★].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税源专业化交流材料

    构建四个板块,持续推进税源专业化管理 (普定县国税局税源管理专业化建设交流材料)自2010年以来,普定县局探索实施机关基层一体化工作,通过重组内设机构职能,强化税源管理职能配置,......

    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在税源管理上突破现有按属地、划片管户的单一方式,根据税源的实际情况和管理的不同特点,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实行对外按纳税人属地、规模、行业、管理风险等分类......

    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税源专业化管理浅析 我国政治经济形势的跨世纪发展,对税收征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一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我国政府职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要求税收征管必须严......

    税源专业化管理经验材料

    税源专业化管理经验材料 今天,作为XX省XX市国税局税源专业化管理试点单位,XX国税人以敢于创新的勇气和全力推进改革的气度,立足税源实际,创新管理理念,通过1年来的探索和实践,走出......

    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实践及探索来源: 日期:2011-12-31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个体私营经济得到了飞速发展,企业数量的增多必然带来税源结构的变化和税收征管的改革。税源管......

    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印发《上饶市地方税务局税源专业化管理实施方案》的通知 饶地税发〔2011〕13号 2011-02-16 上饶市地方税务局 有效 各县(市、区)地方税务局、市局直属各单位、市局机关......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

    关于税源专业化管理 (主要内容) 一、为什么要探索税源管理新模式 二、我国税源管理模式的实践 三、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基本内涵 四、推行税源专业化管理的条件和指导思想 五、我......

    税源专业化管理

    税源专业化管理的几点思考 ——乔帅 税源专业化管理是以信息共享为基础,分类分级管理为主要方法,采取纳税评估的手段,依托税收专管员为载体的管理方式。是今后税务管理的主流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