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和规范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是指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辖区内有关动物防疫活动实施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
第四条 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本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第五条 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其官方兽医实施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第二章 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的内容和频率 第六条 对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强制免疫情况;
(二)加施畜禽标识情况;
(三)建立养殖档案情况;
(四)动物疫病检测情况;
(五)规模场动物防疫条件情况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申办情况;
(六)防疫消毒情况;
(七)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八)出栏动物申报检疫情况;
(九)动物疫病防控制度建立及落实情况;
(十)种用、乳用动物符合健康标准情况,以及检测不合格的处理情况;
(十一)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七条 对除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外的其他动物饲养户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强制免疫情况;
(二)加施畜禽标识情况;
(三)动物疫病检测情况;
(四)防疫消毒情况;
(五)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六)出栏动物申报检疫情况;
(七)种用、乳用动物符合健康标准情况,以及检测不合格的处理情况;
(八)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八条 对动物屠宰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申办情况;
(二)待宰动物的健康状况、检疫证明、畜禽标识佩带情况;
(三)运载车辆以及场地及设施、设备的消毒情况;
(四)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九条 对动物、动物交易(批发)市场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
(二)上市动物的检疫证明、畜禽标识佩带情况,动物产品的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情况;
(三)场地消毒以及运载工具装载前和卸载后清洗、消毒情况;
(四)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条 对动物产品贮藏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凭检疫证明和检疫标志进出情况;
(二)消毒情况;
(三)进出库记录情况;
(四)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一条 对动物诊疗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诊疗许可条件情况、动物诊疗许可证申办情况和公示情况;
(二)执业兽医的从业资格和公示情况,病历和处方笺使用情况;
(三)动物疫情报告情况;
(四)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和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定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培训情况;
(六)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二条 对动物产品加工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持有情况;
(二)消毒情况;
(三)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三条 对动物隔离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申办情况;
(二)动物的健康情况;
(三)检疫证明、畜禽标识情况;
(四)消毒情况;
(五)染疫和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六)有关记录保存情况。第十四条 对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申办情况;
(二)消毒情况;
(三)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四)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五条 动物卫生监督所应当对本办法规定的监管场所进行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的不同,选择监管的重点内容,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确定监督检查的频率。但对每个监管场所的监督检查每2个月不得少于1次。
第三章 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的处理
第十六条 动物卫生监督所应当建立监督检查记录制度。
官方兽医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应当填写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工作情况。
第十七条 动物卫生监督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下列情况的,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理和处罚措施:
(一)发现动物疫情的,按规定报告,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处理措施;
(二)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并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
(三)发现涉嫌犯罪行为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十八条 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记录、资料和执法文书等由专人负责,汇总归档,妥善保管。
第十九条
第四章 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河北省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和规范动物卫生监督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强制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赔偿法》的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动物卫生监督管理是指动物卫生监督所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对辖区内有关动物防疫活动实施的行政检查、行政强制、行政处罚等行政执法行为。
第四条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本辖区内动物卫生监督工作。
第五条动物卫生监督所及其官方兽医实施动物卫生监督管理应当坚持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第二章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的内容和频率
第六条对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强制免疫情况;
(二)加施畜禽标识情况;
(三)建立养殖档案情况;
(四)动物疫病检测情况;
证申办情况;
(六)防疫消毒情况;
(七)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八)出栏动物申报检疫情况;
(九)动物疫病防控制度建立及落实情况;
(十)种用、乳用动物符合健康标准情况,以及检测不合格的处理情况;
(十一)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七条对除动物饲养场(养殖小区)外的其他动物饲养户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强制免疫情况;
(二)加施畜禽标识情况;
(三)动物疫病检测情况;
(四)防疫消毒情况;
(五)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六)出栏动物申报检疫情况;
(七)种用、乳用动物符合健康标准情况,以及检测不合格的处理情况;
(八)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八条对动物屠宰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情况;
(二)待宰动物的健康状况、检疫证明、畜禽标识佩带情况;
(三)运载车辆以及场地及设施、设备的消毒情况;
(四)染疫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九条 对动物、动物交易(批发)市场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
(二)上市动物的检疫证明、畜禽标识佩带情况,动物产品的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情况;
(三)场地消毒以及运载工具装载前和卸载后清洗、消毒情况;
(四)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条 对动物产品贮藏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凭检疫证明和检疫标志进出情况;
(二)消毒情况;
(三)进出库记录情况;
(四)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一条对动物诊疗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诊疗许可条件情况、动物诊疗许可证申办情况和公示情况;
(二)执业兽医的从业资格和公示情况,病历和处方笺使用情况;
(三)动物疫情报告情况;
(四)病死动物、动物病理组织和医疗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五)定期对本单位工作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相关法规、政策培训情况;
(六)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二条对动物产品加工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检疫证明、检疫标志持有情况;
(二)消毒情况;
(三)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三条对动物隔离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申办情况;
(二)动物的健康情况;
(三)检疫证明、畜禽标识情况;
(四)消毒情况;
(五)染疫和病死动物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六)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四条对动物和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场所的监管内容包括:
(一)动物防疫条件情况和动物防疫条件合格证申办情况;
(二)消毒情况;
(三)染疫、病死、死因不明动物和动物产品的无害化处理情况;
(四)有关记录保存情况。
第十五条动物卫生监督所应当对本办法规定的监管场所进行动物疫病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的不同,选择监管的重点内容,采取不同的监管措施,确定监督检查的频率。但对每个监管场所的监督检查每2个月不得少于1次。
第三章动物卫生监督检查的处理
第十六条 动物卫生监督所应当建立监督检查记录制度。
官方兽医执行监督检查任务时,应当填写监督检查记录,如实记录工作情况。
第十七条 动物卫生监督所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下列情况的,应当依法采取相应的处理和处罚措施:
(一)发现动物疫情的,按规定报告,并依法采取必要的控制处理措施;
(二)发现违法行为的,应当责令改正并严格按照《动物防疫法》及其配套规章的规定进行处理和处罚。
(三)发现涉嫌犯罪行为的,及时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第十八条动物卫生监督检查记录、资料和执法文书等由专人负责,汇总归档,妥善保管。
第十九条
第四章附则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三篇:河北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办法(第二稿)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规定,省卫生厅组织起草了《河北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办法》,请各县(市、区)卫生监督所组织人员认真研究,提出修改意见,于8月27日前上报各设区市卫生监督所,由各设区市卫生监督所汇总后于8月30日前上报厅卫生监督局。
市卫生监督局联系人:宋江莲 联系电话:85869932 电子邮箱:sjzsjdek@sina.com
联系人:贾丽华 电 话:0311-87825034 邮 箱:lhb5034@126.com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八日
河北省公共场所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讨论稿)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本省范围内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和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能力考核。
第三条 纳入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范围的场所实行卫生许可证管理。
第四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加强公共场所预防性卫生审查、公共场所卫生行政许可及技术性服务机构的管理工作。
第五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按照卫生标准、规范的要求对公共场所的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顾客用品用具等进行卫生检测。公共场所经营者不具备检测能力,应委托具有《公共场所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考核合格证》的机构检测。
第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举报违反本办法的行为,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及时核实、处理。
第二章 卫生监督范围
第七条 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范围包括:
(一)住宿场所,包括宾馆、旅馆、旅店、招待所、度假村等场所。
(二)沐浴场所,包括浴场(含会馆、会所、俱乐部所设的浴场)、桑拿中心(含宾馆、饭店、酒店、娱乐城对外开放的桑拿部和水吧SPA)、浴室(含浴池、洗浴中心)、温泉浴、足浴等场所,不包含婴幼儿洗浴。
(三)美容美发场所,包括美容美发店、美容店、美体店、美发店、烫染店等场所。
(四)游泳场所,包括天然和人工游泳场(馆)、水上娱乐设施等场所,不包含婴幼儿游泳场所。
(五)就餐场所,包括使用空调且经营面积在150m2以上饭馆(含集体食堂、学校食堂)。
(六)体育场所,包括体育场、体育馆、健身房等场所。
(七)文化娱乐场所,包括歌舞厅、录像厅、游艺厅、影剧院、音乐厅、咖啡厅、酒吧、茶座等场所。(网吧)
(八)展览展示场所,包括博物馆、展览馆、美术馆、图书馆。
(九)商业经营场所,包括营业面积300m2以上各类百货店、超级市场、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方便店)、专业店、专卖店、购物中心、仓储商店、家居中心、书店、图书市场等场所,不含医药商场(店)、农贸市场。
(十)候诊场所,包括医院内挂号、取药、候诊场所。
(十一)公共交通工具与侯车(船、机)场所,包括公共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及其室内的等候场所。
第八条 公园、露天体育场区域内的独立公共场所按相应类别实施卫生监督。
第九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可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适时调整公共场所卫生监督范围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章 预防性卫生审查
第十条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按照监督管理权限负责本辖区内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预防性卫生审查工作。
第十一条 凡本办法第七条列入卫生监督范围的公共场所新建、改建、扩建项目都应向辖区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预防性卫生审查,办理预防性卫生审查手续。审查分为选址与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分别于建设项目动工前和建设项目竣工后投入使用前进行申请。
未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的建设项目不得开工建设和投入使用。
第十二条 建设项目中的卫生防护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验收投入使用。
第十三条 公共场所建设项目的选址与设计应符合各类公共场所相关卫生规范要求。
第十四条 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单位(以下简称建设项目单位)申请选址与设计卫生审查时需向卫生行政部门提交以下资料:(一)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立项及批准文件;
(三)建设项目选址及环境情况;
(四)建设项目设计图纸(地形图、总平面图、剖面图、平面图、立面图、透视图、集中空调通风系统设计图)及设计说明和有关参数;
(五)公共卫生设施专篇(包括消毒间或区、公共用品保洁间或区、洗衣房、布草存放间、循环净化消毒设施等);
(六)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它资料。
第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设计审查申请后,进行申请登记、受理审查,当场受理或在5日内作出“补正申请”或“不予受理”的书面决定。对需要补正申请的申请单位,应一次性告知其应补正的所有资料。
第十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建设项目设计审查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申报资料进行审查,必要时派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到现场进行勘察。
第 条 卫生审查不合格的,出具《卫生行政执法意见书》提出改进意见,建设项目单位改进后重新提出申请。
审查合格的,卫生行政部门应于5个工作日内发放《建设项目设计卫生审查认可书》。
第 条 建设项目单位取得《建设项目选址与设计卫生审查认可书》后方可施工建设。第十六条 建设项目单位应当按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同意后的选址和设计进行施工,不得擅自变更。如需变更的,应当征得卫生行政部门的同意。
第十七条 建设项目竣工后,公共场所建设或经营单位应向原负责设计审查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竣工验收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书;
(二)《建设项目选址与设计卫生审查认可书》;
(三)具有《公共场所技术服务机构技术能力考核合格证》的技术服务构出具的公共场所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报告书;
(四)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它资料。
卫生行政部门在收到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后,进行申请登记、受理审查,当场受理或在5日内作出“补正申请”的书面决定。对需要补正申请的申请单位,应一次性告知其应补正的所有资料。
第十七条 受理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申请后,卫生行政部门应于20个工作日内进行竣工验收。卫生行政部门应当指派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按审查同意后的选址和设计进行现场验收。
第十八条 竣工验收未获通过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出具《卫生行政执法意见书》提出改进意见,待改进后由申请者重新提出申请。
验收通过的,卫生行政部门应在5个工作日内发放《建设项目竣工卫生验收认可书》。
第四章 卫生许可证发放 第十八条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发放管理,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便民原则,提高工作效率,提供优质服务。
第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事项、依据、条件、程序、申请书示范文本、提交资料目录等内容予以公示,并根据申请人要求,对公示内容予以说明、解释。第X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下列卫生许可:
(一)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直接管辖的;
(二)省卫生行政部门根据需要确定直接管辖的。
第Y条 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行政区划内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场所经营单位和建城区内下列卫生许可:
(一)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且公共场所经营面积在10000㎡以上的经营单位;
(二)游泳场所(不含婴幼儿游泳场所)。上述项目中“以上”含本数。
设区市卫生行政部门可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按照上述原则适当调整,报省卫生行政部门批准。
第 条 建城区的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除本办法第X条、第Y条规定以外的公共场所卫生许可。
县、县级市、远离市区的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辖区内除高速公路服务区公共场所单位。
第 条 同一公共场所经营者申办的卫生许可范围分属不同级别管辖的,按最高级别统一管辖。第条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管辖权不明的,应报请双方共同的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管辖。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接到请示后十五日内作出指定管辖的决定。
第二十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申请卫生许可证时,应填写申请表,按本办法规定提交相关材料,逐页加盖公章或者签字确认,对提交材料的真实性负责,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申请材料为复印件的,卫生行政部门认为必要时,可以要求申请人提供原件,与复印件进行比对。
第二十一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向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供以下资料:
(一)卫生许可证申请表;
(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出具的企业名称预先核准证明或营业执照;
(三)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身份证明;
(四)房产证及(或)房屋租赁合同;
(五)公共场所地址方位示意图、平面图和卫生设施平面布局图;
(六)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提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平面图;
(七)公共场所卫生管理组织及制度;
(八)主要设备和设施的材料;
(九)具有专业技术能力考核合格证书的检测机构出具的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或建设项目卫生学评价报告书;
(十)使用集中空调通风系统的提供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
(十一)从业人员(包括临时工)的名单和健康合格证明。第二十二条 卫生行政部门接收公共场所经营者卫生许可申请材料,应当出具接收凭证。
第二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申请材料书面审查内容包括:
(一)申请材料是否齐全、完整;
(二)申请材料的格式是否规范,内容是否符合有关规定;
(三)是否具备与申请项目相适应的经营条件和污染控制措施;
(四)卫生管理制度是否合理、规范,卫生管理组织是否健全,有无专兼职卫生管理人员;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根据书面审查结果,按照以下情况分别作出处理:
(一)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卫生许可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不予受理;
(二)申请事项不属于本级卫生行政部门管辖的,应当即时告知申请人向有管辖权的卫生行政部门申请;
(三)申请材料存在可以当场更正的错误,应当允许申请人当场更正,申请人应当对更正内容予以确认;
(四)申请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法定形式的,应当当场或者在五日内出具申请材料补正通知书,一次性告知申请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逾期不告知的,自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即为受理。第二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对属于本级管辖,申请材料齐全、符合法定形式,或者申请人按照要求提交全部补正材料的,应受理卫生许可申请。
第二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卫生行政部门不予受理:(一)申请事项不属于本级卫生行政部门管辖的;(二)申请事项依法不需要取得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的;(三)申请材料或经营条件不符合要求的;(四)申请人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
第二十七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申请人按要求提交全部申请材料之日起5日内作出是否受理的决定,并出具文书。
第二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自受理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申请之日起20日内,对申请资料进行审查,并指派2名以上卫生监督员对现场进行审核,符合规定条件的,作出准予公共场所卫生许可的决定;对不符合规定条件的,作出不予行政许可的决定并书面说明理由,并告知申请人依法享有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的权利。
第二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作出准予许可决定之日起十日内,制作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并送达申请人。
第三十条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应当载明编号、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者负责人、经营项目、经营场所地址、发证机关、发证时间、有效期限。
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为四年,每两年复核一次。公共场所卫生许可证应当在经营场所醒目位置公示。第三十一条 同一公共场所经营者在同一地点从事多项经营活动的,发放一个卫生许可证;在两个以上地点从事经营活动的,分别发放卫生许可证。
第三十二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申请变更单位或地址名称、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业主)的,应提交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或有关部门出具的证明文件,向原发证机关提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变更申请后,应在三日内办理变更手续。
公共场所经营者申请变更经营地点、增加许可范围的,按本办法规定重新申请办理卫生许可证。申请材料与原卫生许可申请材料相同的,可不重复提供。
变更后的卫生许可证编号、有效期限不变,并注明“变更”字样,原卫生许可证收回。
第三十三条 卫生许可证每两年复核一次,并加贴有效凭证。公共场所经营者应当在卫生许可证复核期届满之日三十日前向原发证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复核申请,并提交以下材料:
(一)卫生许可证复核申请书;
(二)具有能力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1年内的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
(三)企业(个体)营业执照复印件。
(四)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材料。
复核期届满3个月不申请复核的(卫生许可证到期未复核的),原卫生许可证自行失效。第三十四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延续卫生许可证的,应当在卫生许可证有效期限届满三十日前向原发证机关提出书面申请,提交下列材料:
(一)卫生许可证申请表;
(二)卫生许可证原件和营业执照复印件;
(三)具有能力认可的检测机构出具1年内的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或者评价报告;
(四)与原提交卫生许可申请材料无变化的说明,或有变化内容的相关材料。
(五)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其他资料。
逾期提出延续申请的,按新申请卫生许可证办理。
第三十五条 卫生行政部门受理延续申请后,结合日常卫生监督检查、监测情况,在有效期限届满前作出是否准予延续的决定。延续后的卫生许可证编号不变,有效期限顺延。
卫生行政部门作出不予延续决定的,应当书面告知理由。逾期未作决定的,视为准予延续。
第三十六条 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发证部门可注销其《卫生许可证》:
(一)复核期届满3个月不申请复核的;
(二)复核时不符合卫生要求且经整改后仍达不到卫生要求的;
(三)自行歇业的;
(四)企业破产的;
(五)被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注销或吊销营业执照的;
(六)行政许可依法被撤销的。
第三十七条 经营者应当按卫生许可证规定的项目营业,不得擅自超越核准的经营项目或变更字号,并应当将卫生许可证悬挂在经营场所明显处。
第三十八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遗失或毁损卫生许可证的,应当于六十日内向卫生行政部门申请补办,补办的卫生许可证内容不变,注明 “补”字样。
第三十九条 公共场所经营者取得卫生许可证后,应当妥善保管,在明显位置悬挂或者摆放,方便消费者监督。
卫生许可证不得转让、涂改、出借、倒卖和出租。
第四章 技术服务机构的能力考核
第三条 我省对技术服务机构实行专业技术能力考核制度。技术服务机构经考核合格并取得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考核合格证的,方可承担公共场所卫生检测、检验及卫生学评价工作。
第 条 技术服务机构申请能力考核采取自愿、公开的原则。第四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能力的考核,并委托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负责具体实施。
第五条 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基本条件: 1.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2.拥有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相应的实验室;
(二)人员及设备要求:
1.申请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认可的机构,质量负责人应具有副高级以上技术职称,并从事相关专业工作3年以上;
2.拥有与申请检验、检测项目及卫生评价项目相适应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比例不得少于80%;
3.从事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检测和卫生学评价活动的人员(不少于3人)参加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组织的技术培训,并培训合格;
4.拥有与检验、检测相适应的量值准确可靠、性能完好、按照申请检验类别和项目进行检验、检测所必需的仪器设备。
(三)质量管理体系要求:
1.技术服务机构应设有质量管理部门,并有完善的公共场所卫生学检验、检测及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和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并运行正常;
2.建立科学、合理的实验室程序文件,严格按照技术标准、实验室操作规程和有关规定开展检测工作,实验室记录和检测报告统一规范;
3.建立健全实验活动原始记录,实验档案管理规范,整理成卷,统一归档。
第六条 具备本办法第 条规定条件的技术服务机构,可以向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申请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能力考核。
第七条 申请专业技术能力考核应当提交以下材料:
(一)公共场所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认可申请表;
(二)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颁发的计量认证合格证书;
(三)法定代表人资格证明;
(四)管理和专业人员名单及学历证明或职称证明;
(五)专业人员培训证书(不少于3人);
(六)相关仪器设备名称及技术参数;
(七)现行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
(八)典型的公共场所卫生学检验报告或评价报告;
(九)典型的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学检验报告或评价报告;
(十)实验室平面布局图;
(十一)曾经完成的相关工作总结报告。
第八条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查。经审查,材料齐全、符合要求的,于审核通过后60个工作日内组织专家进行评估和现场审核;材料不齐全或者不符合要求的,应当通知申请单位在5日内补齐。
第九条 现场考核由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从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能力考核专家库中抽取。专家考核组由3-5人组成,实行组长负责制。
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当提前3日将考核时间、内容和日程等通知申请单位。
第十一条 现场考核采取以下方式进行:
(一)听取申请单位的工作汇报;
(二)现场检查有关实验室情况:
(三)查阅相关资料、档案等;
(四)对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技术考核;
(五)随机抽取所检项目进行现场操作考核,可采用盲样检测或者比对的方式进行,考查检测流程、操作技能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
(六)按照技术服务机构考核标准逐项考核。
第十二条 在现场考核过程中,考核专家组应当详细记录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和不符合项,并进行评议汇总,全面、公正、客观地撰写考核报告,提出评审意见。评审意见应当由专家考核组全体成员签字确认;有不同意见的,应当予以注明。
评审意见分为“合格”、“整改”和“不合格”三类。
第十三条 专家考核组应当在现场考核结束后10日内将评审意见和考核记录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接到专家考核组评审意见之日起20日内提出考核建议,并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审查。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在收到评审意见15日内作出考核结论。
第十五条 对考核“合格”的技术服务机构,由省级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统一印制的《公共场所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考核合格证》。
对需要“整改”的兽医实验室,申请单位应当在3个月内完成整改工作,并将整改报告报省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经再审查或者现场考核合格的,颁发《公共场所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考核合格证》。对考核“不合格”的技术服务机构,应当在6个月后按照本办法的规定重新提出考核申请。
第十六条 申请单位对考核结果有异议的,可向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复评申请。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原则上实行材料复评,必要时进行实地复核,提出最终考核意见。
第十八条 《公共场所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考核合格证》有效期4年。有效期届满,技术服务机构继续开展公共场所卫生检验、检测和卫生学评价等工作的,应当在有效期届满前6个月内申请延续。
第二十条 取得《公共场所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考核合格证》的技术服务机构,专业技术能力发生改变,不再符合本办法规定的,由原发证部门责令限期整改。整改期满后仍不符合要求的,撤销其《公共场所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考核合格证》。
以欺骗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公共场所技术服务机构能力考核合格证》的,由原发证部门撤销其合格证。
第 条 省级卫生行政部门将以公告形式公布取得认定的技术服务机构名录及其检验范围等信息。
第五章 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 住宿场所,向消费者提供住宿服务的场所。沐浴场所,向消费者提供洗浴服务的场所。美容场所,美容场所是指提供非创伤性和非侵入性的皮肤清洁、护理、保养、修饰等服务的场所。
美发场所,是指提供发型设计、修剪造型、发质养护和烫染等服务的场所,包括等候、洗发、理发、烫染等区域和专间。
游泳场所,是指能够满足人们进行游泳健身、训练、比赛、娱乐等项活动的室内外水面(域)及其设施设备。
就餐场所,指餐饮服务活动中向消费者提供消费就餐场所。体育场所,指室内进行体育比赛和体育锻炼、健身的场所。文化娱乐场所,是指以营利为目的,并向公众开放、消费者自娱自乐及观赏影视作品、提供酒饮消费的服务场所。
展览展示场所,是专门负责收藏、保护、研究、展览特定物品,供人阅览、参观并向公众开放的场所。
商业经营场所,是指进行商品、图书交易活动的场所。候诊场所,指医院内患者等候就医的场所。
公共交通工具与侯车(船、机)场所:指公共汽车、火车、飞机、轮船及其室内的等候场所。
预防性卫生审查,是指根据《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及公共场所相关卫生规范、标准的规定,对我省范围内的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场所建设项目的选址与设计进行卫生审查和竣工验收。
技术服务机构,是指开展公共场所室内空气、微小气候、水质、采光、照明、噪声、集中空调通风系统、顾客用品用具等各项卫生指标的检验、检测、评价等工作的卫生技术机构。
第五十二条 本办法由省卫生厅负责解释。第五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实行。
第四篇:河北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河北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公共供水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现场制售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以下简称涉水产品)的生产经营及相关卫生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安全目标责任制,组织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将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加大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抽检和水质监测经费的投入。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的城镇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生活饮用水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类媒体单位应当加强饮用水卫生的宣传教育工作,向全社会普及生活饮用水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的饮用水安全意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措施,引导和支持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开展与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及检测有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提高本地生活饮用水的安全保障水平。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其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必须有建设、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参加。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建设和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要求,建设单位应当按要求及时进行整改。
第八条
供水单位在供水前,应当向设区的市或者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领取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未取得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的,不得供水。
第九条
供水单位取得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员持有有效的健康证明;
(二)配置必要的水质净化、消毒设施;
(三)配备必要的水质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
(四)使用的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依法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
(五)生产环境、工艺流程、卫生设施、消毒管理、使用的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供水水质符合国家颁布的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
第十条
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制定生活饮用水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二)配备专(兼)职人员,具体负责本单位卫生管理工作,并配合卫生行政部门做好卫生监督检查工作,组织落实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检查意见;
(三)供水设施不得与非生活饮用水相通,生产区、单独设立的泵站、沉淀池和清水池外围三十米范围内应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不得设置生活居住区,不得修建渗水厕所和渗水坑,不得堆放垃圾、粪便、废渣和铺设污水渠道;
(四)保持供水设施及其周围环境整洁,对供水设施定期进行巡查、保养和维护,并做好记录;
(五)新建的水处理设备、设施、输配水管网投产前和使用中的水处理设备、设施、输配水管网修复后,及时进行冲洗、消毒,经水质检验合格后方可通水;
(六)在购买和使用涉水产品、消毒产品时,查验供货方的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和产品合格证明文件,不得购买、使用没有以上文件的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供水单位除遵守前款规定外,还应当按要求对水质进行日常性检验,并向当地卫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送检测资料。
第十一条 供水单位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人员上岗资格、水质日常检测等项工作,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二条 二次供水设施的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应当每半年清洗、消毒一次。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当于清洗、消毒之日的三日前在供水区域内发布公告,并在清洗消毒后委托依法取得计量认证的机构,按国家有关卫生规范的规定进行水质检验。
第十三条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按下列规定确定:
(一)二次供水设施安装后,建设单位尚未移交给二次供水设施产权所有者的,该建设单位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二)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受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三)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属于单一产权所有者的,该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四)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所有者在两个以上的,应当协商确定一个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其他产权所有者承担连带责任;不能协商确定一个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的,由县(市、区)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商当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确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五)配有二次供水设施的建筑物用于出租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未约定的,建筑物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第十四条
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的选址、设计和水源选择应当符合国家、本省有关规定,设备周围保持良好的卫生状况,地面平整硬化,具有废水排放设施。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与周围的畜禽饲养场所、公共厕所、垃圾堆放处理场所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源的距离应当在十米以上。
第十五条
现场制售饮用水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建立健全现场制售饮用水卫生管理制度;
(二)不得选用未依法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的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
(三)配备相应的水质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按周对出水水质进行自检,并每年委托依法取得计量认证的机构对出水水质进行检验,保证出水水质符合国家颁布的卫生标准;
(四)安排人员按日对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的安全使用情况进行巡视检查,发现卫生安全隐患及时处理;
(五)在设备的醒目位置公示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及设备管理人员的名称(姓名)、联系方式、巡查记录和水质检验结果;
(六)在设备的水处理装置、消毒装置发生故障或水质检验不合格时,立即停止售水。
第十六条
农村集中式供水水质应当符合国家颁布的卫生标准。乡级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确定相应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农村集中式供水的卫生管理工作。村民委员会应当确定人员负责当地水源的卫生防护和集中式供水设施的维护、水质定期消毒等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定期进行水质卫生监测,加强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的技术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对农村集中式供水的相关监督管理工作。
第十七条
生产涉水产品应当依法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
第十八条
涉水产品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和国家颁布的有关卫生标准、卫生规范的规定组织生产,并根据产品特点对生产环境卫生、原材料和产品卫生安全进行自检。
第十九条
涉水产品生产单位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可能对生活饮用水水质造成影响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使用者停止使用,主动召回或者更换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产品,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二十条
供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现场制售饮用水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组织本单位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检查。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员应当经过卫生知识培训,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疾病和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
第二十一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定期开展本行政区域生活饮用水卫生的监督检查和水质抽检工作,依法调查、处置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及时查处违法行为。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一)进入相关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二)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有关资料;
(三)查封、扣押不符合法定要求的涉水产品、消毒产品;
(四)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三条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督查网络建设,按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水质督查工作,对本行政区域供水单位的供水水质定期进行检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检测结果。
第二十四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开展饮用水监测工作,定期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报告监测结果,通报相关部门。
第二十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举报、投诉制度,向社会公开相关电话,及时受理和依法调查处理举报、投诉事项,并为举报、投诉人保密。
第二十六条
生活饮用水在生产、输送过程中被污染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时,有关责任单位或者责任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按规定向当地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
第二十七条
对生活饮用水在生产、输送过程中被污染可能引发传染病流行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事件,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对已造成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引发传染病流行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可以依法责令责任单位立即采取停止供水、封闭供水设施、查找控制排除污染源、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消毒等措施。
在停止供水期间,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供水单位应当采取措施,为停止供水的区域提供必要的生活饮用水,供水水质应当达到国家颁布的有关卫生标准。
第二十八条
卫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其主管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不依法办理相关行政许可的;
(二)不履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不及时、不依法处理的;
(三)贪污、截留或者挪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有关经费的;
(四)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九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已经规定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三十条
建设单位、供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现场制售饮用水经营单位或者个人、涉水产品生产单位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第十条、第十二条、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规定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和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非经营性活动中的违反行为,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的罚款;对经营性活动中的违反行为,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1倍以上3倍以下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的罚款,没有违法所得的或者违法所得不能计算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的罚款。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供水单位,是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建制镇建成区的集中式供水单位;
(二)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至用户的供水方式,包括公共供水、自建集中式供水等供水方式;
(三)二次供水,是指将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活饮用水经贮存、加压或者通过水处理设备采用过滤、吸附、软化、消毒等措施再处理后,经管道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包括管道直饮水;
(四)现场制售饮用水,是指通过水处理设备采用过滤、吸附、软化、消毒等措施,将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活饮用水当场制成可直接饮用并散装销售的饮用水。
第五篇:河北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河北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已经2013年12月17日省政府第14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
省长 张庆伟
2013年12月26日
河北省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保障公共供水卫生安全和人体健康,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集中式供水、二次供水、现场制售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的生产经营及相关卫生监督管理活动,应当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的领导,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供水卫生安全目标责任制,组织有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相关信息资源交换共享和联合执法机制,将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加大对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抽检和水质监测经费的投入。
第四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主管本行政区域内的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工作。
省人民政府住房和城乡建设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省的城镇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设区的市和县人民政府确定的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城镇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按照规定的职责,做好生活饮用水的相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各类媒体单位应当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的宣传教育工作,向全社会普及相关卫生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意识。
第六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制定措施,引导和支持有关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企业或者其他组织、个人,开展与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及检验检测有关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研制开发和推广应用工作,提高本地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保障水平。
第七条 新建、改建、扩建的集中式供水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应当符合卫生要求,其选址、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必须有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卫生行政部门参加。对不符合卫生要求的新建、改建、扩建集中式供水工程和二次供水设施,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向建设单位提出整改要求。
建设单位对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的整改要求,应当组织有关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进行研究,及时采取整改措施。
第八条 供水单位应当依法向设区的市或者县卫生行政部门申请领取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未取得生活饮用水卫生许可证的,不得开展供水业务。
第九条 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各项卫生管理制度,制定生活饮用水供水安全突发事故应急预案。
供水单位和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当保证生产环境、工艺流程、卫生设施、消毒管理、使用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的产品和消毒产品、水质检验、从业人员管理、供水水质等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的要求。
第十条 供水单位生产管理制度的建立和落实、人员上岗资格、水质日常检验等项工作,由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管理。
第十一条 二次供水设施的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应当每年进行一次清洗、消毒。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应当于清洗、消毒3日前在供水区域内发布公告,并在清洗、消毒后委托依法取得计量认证的机构,按照国家有关卫生规范的规定进行水质检验。
第十二条 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按照下列规定确定:
二次供水设施建成后,建设单位尚未移交给二次供水设施产权所有者的,该建设单位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受委托的物业服务企业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属于单一产权所有者的,该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未委托物业服务企业管理的二次供水设施的产权所有者在两个以上的,应当协商确定一个产权所有者或者有关单位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其他产权所有者承担连带责任;不能协商确定一个产权所有者或者有关单位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的,由县卫生行政部门商当地乡人民政府确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建有二次供水设施的建筑物用于出租的,当事人应当在合同中约定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未约定的,建筑物产权所有者为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
第十三条 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的选址、设计和水源选择应当符合国家和本省有关规定,设备周围保持良好卫生状况,地面平整硬化,具有废水排放设施。
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与周围的畜禽饲养场所、公共厕所和垃圾堆放处理场所等有毒有害物质污染源的距离应当在十米以上。
第十四条 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的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建立健全卫生管理制度;
选用的现场制售饮用水设备依法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
配备相应的水质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按周对设备和出水水质进行巡查、自检,发现卫生安全隐患及时处理,并每年委托依法取得计量认证的机构对出水水质进行检验,保证出水水质符合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和卫生规范要求;
在设备的醒目位置公示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及设备管理人员的名称、联系方式、巡查记录和水质检验结果。
第十五条 供水单位、二次供水设施管理单位、现场制售饮用水经营单位或者个人应当组织本单位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的人员进行卫生知识培训,并每年进行一次健康检查,取得健康证明后方可上岗。
患有痢疾、伤寒、甲型病毒性肝炎、戊型病毒性肝炎、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及其他有碍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疾病的人员和病原携带者,不得直接从事供水、管水工作。
第十六条 生产涉水产品应当依法取得卫生许可批准文件。
涉水产品生产单位应当按照卫生许可批准文件和国家有关卫生标准、卫生规范组织生产,并根据产品特点对生产环境卫生、原材料和产品卫生安全进行自检。
涉水产品生产单位发现其生产的产品存在卫生安全隐患,可能对生活饮用水水质造成影响的,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有关信息,通知销售者停止销售,告知使用者停止使用,主动召回或者更换存在卫生安全隐患的产品,并及时向当地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第十七条 农村集中式供水工程的设计应当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卫生学评价,保障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
乡人民政府应当确定相应机构或者人员负责农村集中式供水的卫生管理。
村民委员会应当确定人员负责当地水源的卫生防护和集中式供水设施的维护、水质消毒等工作。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农村集中式供水进行水质卫生监测,加强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安全的技术指导。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应当按照规定的职责分工,做好对农村集中式供水卫生安全的管理工作。
第十八条 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依法开展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和水质抽检工作,及时调查处理生活饮用水污染事故,查处违法行为。
第十九条 卫生行政部门进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检查时,可以行使下列职权:
进入相关生产经营场所实施现场检查;
查阅、复制、查封、扣押有关合同、票据、账簿和其他有关资料;
查封、扣押不符合法定要求的涉水产品和消毒产品;
法律、法规和规章规定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条 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城市供水水质督查网络建设,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水质督查工作,对本行政区域供水单位的供水水质定期进行检测,并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报告检测结果。
第二十一条 生活饮用水在生产、输送过程中被污染可能危及人体健康时,有关责任单位或者人员应当立即采取措施消除污染,并按照规定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报告。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应急预案的规定进行调查处理,对已造成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引发传染病流行或者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可以依法责令责任单位立即采取停止供水、封闭供水设施、查找和控制污染源、对供水设施进行清洗和消毒等措施。
在停止供水期间,当地人民政府和有关供水单位应当为停止供水的区域提供必要的符合国家卫生标准的生活饮用水。
第二十二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有关部门应当建立健全生活饮用水卫生安全举报、投诉制度,向社会公开相关电话,及时受理和依法调查处理举报、投诉的事项,并为举报、投诉人保密。
第二十三条 卫生行政部门和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对其主管负责人或者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不依法办理相关行政许可的;
不履行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职责,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不依法处理的;
贪污、截留或者挪用生活饮用水卫生监督管理有关经费的;
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对违反本办法的行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等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已经规定行政处罚的,从其规定。
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二款、第九条第二款、第十一条、第十三条、第十四条和第十六条第二款规定的,由卫生行政部门和城镇供水行政主管部门按照各自的职责分工,予以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对非经营性活动中的违法行为,处以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对经营性活动中的违法行为,有违法所得的,处以违法所得一倍以上三倍以下最高不超过三万元罚款,没有违法所得或者违法所得无法计算的,处以五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二十六条 本办法下列用语的含义是:
供水单位,是指为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建制镇的建成区供水的集中式供水单位,以及为其他区域供水的设计日供水量在一万吨以上的集中式供水单位;
集中式供水,是指由水源集中取水,经统一净化处理和消毒后由输水管网送至用户的供水方式;
二次供水,是指将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活饮用水经贮存、加压或者通过水处理设备采用过滤、吸附、软化、消毒等措施再处理后,由管道输送给用户的供水方式;
现场制售饮用水,是指通过水处理设备采用过滤、吸附、软化、消毒等措施,将集中式供水系统的生活饮用水当场制成可直接饮用并散装销售的饮用水。
第二十七条 本办法自2014年2月1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