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举制度与当今的高考制度
《中国科举史》结业论文
科举制度与当今的高考制度、公务员考试制度之间的异同
科举是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让读书人参加的人才选拔考试,学优则仕的一种制度。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绵延长达1300余年。
古代科举制度与当今的高考制度之间的异同。
首先是古代科举制度与当今高考制度的相同之处。
一、两者都是特定的时代产物,科举社会发展需要大批制的发展经历了开端、发展、高潮和衰落的阶段。社会发展需要大批人才,不管是私塾还是现代的学校,它们的发展都为社会选拔大批优秀人才,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一种选拔人才的制度与之相适应。时代的更替和发展,需要制度的变更和完善,科举制和高考制度的形成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影响,对社会的发展起着不可忽略作用和地位。
二、两者都是竞争性的选拔考试。采用公平竞争考试,择优录取的原则,一考试成绩作为标准,在成绩面前人人平等。在封建社会中,存在严重的等级制度,科举制度的出现,给一些平民和知识分子提供“公平竞争”进入官僚系统的机会。当今的高考制度被认为最公平的考试制度之一,在高考面前,只有分数达到一定标准就可以继续深造。无论科举制度还是高考制度都出现过考试作弊,录取缓解暗箱操作的不良现象。
三、严格地考试程序。不论是科举制度还是高考制度,都是严格地程序。科举考试所实行的编导、闭卷、密封、监考、回避、入闱、复查的办法还为现代高考所沿用。对于泄题的考官实行严厉地惩罚制度和处罚,近代实行的高考制度,也实行保密制度,对于试题的批改,采用严格的程序和方法,来保证考试的信赖度。两者对于试题的保密性都有特定方法,对于作弊和舞弊的学生和相关人员,实行严厉地处罚,甚至收到法律制裁。
其次是古代科举制度与当今的高考制度的不同之处。
一、考试目的不同,科举主要是为国家和君王选拔官员和政治人才,是为社会政治服务。科举制在当时成为许多学子跨入政府官员的主要途径,也成为一些学子们毕业和具有一定资格的途径。也就是说,科举制不仅是教育制度,同时也是人事选拔制度。但高考主要是为国家选拔优秀人才,作为学生进入大学的一个门槛,不受政治的影响。
二、报考条件、考试内容不同。科举制的报考条件非常严格,尤其是在进入三年一次的考试时,必须由官员和有身份的人推荐,否则不准参加考试。科举考试内容狭窄,四书五经是主要考试的内容。高考的报考限制条件少,考试内容紧跟时代步伐,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
三、在社会中的地位不同。科举在当时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当代高考地位高。由于科举录取人数规模小,录取率低,但高考录取的人数规模大。科举选拔官员,而高考培养人才,因此,科举在社会和教育结构中的地位远远要比高考地位高。
科举制度与公务员考试制度之间的异同。
首先,从形式来看,都采取了考试的形式来选拔任用国家的各级各类管理者。不同的是古代科举几乎是全中国读书人进入仕途的唯一途径,除此以外别无他途,从而造成了社会教育资源和人才资源的极大浪费,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现代社会青年学子报效祖国的途径绝非仅有当公务员一条,他们可以通过其他各种方式参与社会事务管理,绝非古代科举制度那样的独木桥。
其次,从内容上来看,都要测试应试者的综合素质包括文化水平、心理素质、表达能力、写作能力等,从而能够保证把最优秀的人才延揽进统治阶层。不同的是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相对单一甚至有点刻板,所有读书人只能把学习的内容限定在统治者指定的反映儒家思想的四书五经上,考试题目也只能出自四书五经之中。而现代公务员制度一般采用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试加申论的考试模式。行政职业能力倾向测验侧重考察应试者的综合素质,包括知识面的广度和深度、逻辑推理能力、数字运算能力、资源分析能力、阅读理解能力
第二篇: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们中国古代封建统治者为选拔人才资源而设置的一种考试制度,择优录取,可以让那些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飞黄腾达,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科举制度至今已有一千多年了。它从隋朝开始实行,一直到清朝光绪皇帝才结束。科举制度对中国古代社会的社会结构,政治制度,教育还有人文思想等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科举制度从实行开始,经过了逐渐完善,鼎盛,中落,最后灭亡的时期。
魏晋时期,统治者选拔人才主要从高门权贵中选拔,不管贵族子弟是否有足够的能力,都可以做官。然而许多身份低微,但却有真才实学的贫家子弟,却找不到出人头地的方法。等到了隋文帝杨坚统一全国,发现了这种弊端,就发明了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就此而产生。科举制度产生以后,自然得到广大贫家子弟的支持以及拥护。这使得那些拥有真才实学的贫苦人家的子弟就有了希望,他们寒窗苦读就是为了有一天能够得到朝廷的重用,然而以前他们却得不到重用,他们非常寒心。现在他们终于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他们怎么会不好好珍惜呢?这样也能更好地为朝廷选拔有用的人才,不会像以前那样会使得朝廷过度腐败。这对于历史的进步也有重要作用。科举制度虽然在隋朝产生,但是还不够完善,当时主要考时务策,就是有关当时国家政治生活方面政治论文,叫试策,这种选取人才的办法,在当时知识草草的建立,并没有形成制度。真正使得科举制度完善的朝代是唐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等都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其中武则天特别重视科举考试,曾经一连几天亲自测试贡举人。武则天的重视科举考试,促使唐代科举文章考试
进一步得到发展。武则天称帝后,还开创了武考,即在科举考试的当年同时进行武考。这样不仅能够给朝廷选拔文官,而且还能够给朝廷选拔一些能带兵打仗的将帅之才。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通过武考进入仕途成就功名。到了宋朝,统治者又对科举制度进行一些改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宋代开始,科举开始实行糊名和誉录,并建立了一些防止徇私舞弊的新制度。从隋唐开始实行科举考试以后,徇私舞弊现象变得越来越严重,这样下去,会使朝廷里变得乌烟瘴气,变得腐朽。对此,宋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避免这种现象。实行了糊名和誉录制度,如此一来,考官在批改试卷时,就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以及籍贯,而且连字迹都辨认不出来,这种制度的建立,有效地防止了徇私舞弊现象的发生。但是到了宋朝末年,这种制度也就使得流于形式了,宋代在科举制度上的改革,不仅没有根除科举制度上的痼疾,反而使它更一步的恶化了。而到了元朝,科举制度进入了中落时期。因为蒙古人崇尚武功,还有对中原文化的排斥等一些原因。使得科举制度在元朝没有得到很好的发展,甚至在元朝建立后的一段很长时间都没有再举办,直到元仁宗二年才再次举办。元朝灭亡后,明朝建立,明朝统治者对科举制度高度重视,这使得科举制度在明朝发展到了鼎盛时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明朝的八股文,明朝的八股文相比于其他朝代发展的更加迅猛.明朝的诗文词赋都不能与以前的朝代相比,但是明朝的八股文却独领风骚。明朝的八股文盛于一时。但是我们现在的许多学者对于八股文视之如敝履,不屑一顾,认为它没有一点可取之处,都是因为它而使得很多的读书人深受八股文的迫害。这是因为我们对于八股文没有一个全面的认识。我们对待每一件事都要
一分为二看,不能只看到表面的现象。就比如八股文在历史上也有辉煌的一页,也流传下一些今天看来仍然有其价值的作品。等到了清朝,科举制度已日渐没落直至最后的灭亡。清朝的科举制度与明朝的大致相同,但科举制度发展到清朝,弊端也越来越多,虽然清朝统治者对徇私舞弊,抄袭等一些违规现象的处罚措施非常严重,但是还是没有取到特别明显的作用,以致科举制度最后灭亡。而且清朝对待汉人与满人也有不同的地方,满人拥有特权,做官不必经过科举考试。我觉得科举制度最后之所以会走向灭亡的命运,那是因为最后科举制度的发展已经与政治联系起来了,一些人将科举考试当作自己捞取官职的方式,他们对监考官员贿赂大量钱财,而一些官员也把科举考试当作自己获得巨额财富的地方,这样科举考试就距离它最初建立的初衷越来越远。它已经不是一个王朝选拔人才的地方,而变成了人们升官发财的地方。
科举制度从产生到灭亡经历一千三百多年,最初发展的还是很好的,对国家的发展还是有着积极的作用。刚开始它的作用就是给朝廷选拔人才。但是后来,随着它的发展,它的性质也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统治者利用科举制度来帮助自己更好地完成统治,还有后来的科举考试中的八股文,大大禁锢了考生的思想,使得考生只知背诵四书五经等等这些死的东西,而磨灭了他们的想象力,使得他们没有了足够的发挥空间。这等于对考生的摧残,毒害。就看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为了考取功名,一次次的考,但最后的得到的结果却是一次次的落榜。最后一次考中了,居然激动的发了疯,可见科举制度对考生摧残的是多么的严重。虽然这只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有点夸张。但是它对于当时社会的一些现
象还是有着一定的反映。
科举制度的发展,和我们现在的高考有着一定的关联性,每一项制度的实行,都会有利有弊,关键是如何使得弊端会更小,怎样才能尽可能的做到最好。这才是我们一直在考虑的问题。要想为国家培养大量的人才,高考就要尽可能的做到公平原则,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这样才能使我们国家更加强大。
第三篇:科举制度与文化
光电101-3张宇翔201057501303
科举制度的影响
中华民族有着上下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岁月的长河中,历史的沉淀聚集成深厚的文化底蕴,不同时期的不同文化在这片广袤大地的发展进程中一脉相承却又不断进步。这学期,《中国古代文化常识》的课程让我对那些已是过往的历史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从文献,天文历法、地理、职官、科举等不同的方面都有很大的收获。而我自身作为一名学生,当然还是比较关注古代的科举制度,在那时,科举是专门为文人而产生的。有人把科举制度称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由此可见其重要性。
中国古代科举制是选官制上的新发展,是中国封建政治的一项伟大创举。科举制作为制度文化现象,确实在中国历史上发挥过积极作用。这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科举制度给过我们一种远年的浪漫,一种理性的构想,似乎可以用一种稳定而周全的制度长年不断地为中华民族选拔各级管理人员。尽管这种浪漫的构想最终不成样子,但当二十世纪的人们还没有构建起一种科学的选拔机制,那就还没有资格来嘲笑它。”这无疑是一种较为客观而通达的认识。在我们已经谙尽以嘲讽和批判一切传统文化为己任的虚妄与创痛之后,在以理性精神和科学态度重新梳理、认识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同时,认识、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度,其必要性已无可置疑。科举制度是在中国古代特定的政治、思想及文化背景下逐渐产生、发展、成熟的,并因而形成了独特的内涵与形式特色。它所显示出来的精神观念和特异色彩,又深刻地影响乃至再造了中国文化。
在我的认知当中,对科举的了解仅仅局限于相当肤浅的层面,在林林总总的书籍中经常性的看到进士,举人,在戏文中也得知第一名叫状元,但对于其内在的深层次的联系却不明所以。还好,在这学期的学习中总算是有点明白,就说说我浅薄的理解。
首先我来说说汉代的察举制度,在当时,有一种举孝廉的说法,孝,就是孝子,廉,就是廉士。想必大家都知道曹操这个人吧,在他年轻的时候就曾被举为孝廉,从而获得入仕的资格。从孝廉的名称中我们就不难看出,汉朝是一个极为重视孝道的时代,只有被举为孝廉才能够有当官的资格。曾有资料记载,在汉代,除了官道以外,还有专门为老人修建的道路,如果有殴打年迈老人的现象,那么这个人就会被处以死刑。所以说尊重老人,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我们的当今社会却处在道德沦丧的危险境地,这些不得不让我们深思,到底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呢?
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是九品官人法,当然,每种新的社会产物形成的时候都会有积极的进步意义,但最后,却往往脱离了它的本意。以至于出现“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现象,不难想象,一个如此黑暗腐败的社会能够支撑其一个王朝吗,毫无疑问,它们只能成为历史中一朵小小的浪花。
到了隋唐时期才是科举制度的发展期,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转折。如上所说,科举不只是一种制度,它更是一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制度文化塑造出了不同时代的文人的精神风貌。唐代科举制度初创,这一新的选官制度刺激了广大庶族寒士从政入仕的强烈欲望,使唐代文人昂扬奋发、豪迈奔放。除了文科举之外,还设武科举,崇文尚武,文武并重,整个社会充满积极向上的意识形态。这才有了贞观之治,有了大唐盛世。从那流传下来的一首首唐诗中,有李白的狂放不羁,有杜甫的沉郁顿挫,有白居易的通俗易懂。完全可以说,唐朝是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是一个后世所无法比拟的,难以向背的高峰。
宋代科举几乎成为文人唯一的入仕之途,且出路更优,使宋代人饱读诗书、博雅风流,不过却过分的忽视对武举的重视,这是之中病态的社会意识形态,问人自命清高,瞧不起习武之人,认为他们粗鄙不堪,称其为“武夫”,所以从宋朝以后人们对文人的印象都是弱不禁风,手无缚鸡之力。宋朝积贫积弱,将不识兵,兵不识将,军队战斗力低下,才有了“靖康耻,犹未雪”的悲哀,并且国家最终被外人所灭。
元代是北方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的,他们的社会意识与观念与汉人都完全不同,他们没有“刑不上大夫”的禁忌,没有“士可杀,不可辱”的顾虑,一些都按照他们的想法为准。科举几经废立,且极不平等,使元代文人整体沉沦,他们充满绝望、愤懑,与倡优为伍,以浪子自命。比如关汉卿就是如此,我看过一本小说,其中对关汉卿著作中“铜豌豆”一词的解释是完全不同于当今世人的理解,那是对经常出入烟花之地之人的一种称谓,我们暂且不去考证对错与否,只是想一下连关汉卿这种大家尚且如此,那其他人便可想而知了。文人处于这样的社会形态之中,有如何奢望他们有所作为呢。
明清是科举的高峰,制度的发展已经是十分完善,从乡试到会试再到殿试,分成三级科考,有进士及第,也就是三鼎甲,状元、榜眼、探花,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不过随着制度的细分,中间步骤也是越来越多,愈发的繁琐。再加上明清科举以八股取士,科举成为牢笼志士、驱策英才的****工具。这时的文士多在一灯如豆下写作或背诵八股时文,空疏而迂腐。这一切造成了范进中举的悲哀。此时的文人早已不再有唐朝士人的风骨底蕴,他们的思想紧紧的被科举束缚,到了这时,科举早已不再是选拔人才的方法,而是文人的枷锁,是一个毒瘤,它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社会大众死气沉沉,毫无生机可言。文人只是固守着仅有的坚持,拼命地背着四书五经,读着之乎者也,内心中盼望一朝鱼跃龙门。于是,曾经的东方大国在这样的消耗岁月中没落了。中国的东西始终是不可小觑的,尽管科举已不在,可思想的束缚到了今天也还存在。看一看,我们中国有一人拿到过诺贝尔奖吗,我们创新的思维依旧没有唤醒。
由于时代的睽隔、历史的变迁,白云千载,哲人其萎,我们想完全置身于那一时代的现实中以古人特有的情感去感受周遭的一切已成痴想。我们已无法完全复活一个唐朝,去繁华的长安街上领略磊落唐风;我们也无法完全复活一个宋朝,去不夜的汴京城里观赏万家灯火。科举影响文化,文化影响社会意识,一切随着历史都背岁月湮没了。无论兴衰成败,我们不能把一切都推诿与科举制度,科举本身并没有错,错的只是我们这些不懂得运用科举的人而已!
第四篇:中美高考制度比较
中美高考制度比较
旅美教育家黄全愈先生的大著《“高考”在美国》,对于美国的高考制度作了深度剖析,与中国的高考制度作一对比,显见中国高考制度之弊。
美国的中小学教育的学制与中国的学制一样,都是十二年,但是和中国不同的是,美国的高中是四年,不像中国是三年。他们一般是小学六年,初中两年,高中四年。而中国的高中,实际上是三年变两年,即用两年时间读完三年的课程。为什么美国要设四年的高中,而中国却是三年减一年呢?
因为在美国,“儿童的天堂”和“青年的战场”的分界线是高中。虽然这样子说,但美国真正的激烈竞争其实还是在大学之后。这又和中国有明显的不同。美国这样做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它把最沉重的压力,放在了相对成熟的青年身上。而我们的制度,却把压力放在了身心都还不成熟的小孩子身上。
具体如何,下面再进行分解。
美国有没有“高考”?答应是肯定的。但美国是不是和中国一样的一年一度激烈的高考呢?答应却是否定的。而且令人吃惊的是美国的高考居然一年有七次之多。而且一般相当于中国高二起就可以报名参加“高考”,也就是说高中生可以在两年里随时参加高考。
因为美国的高考是一种常年不断的标准化考试,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参加任何一次甚至每一次考试,即最多两年十四次考试。由于美国的高考成绩两年内有效,许多高中生上高三时就开始考试,一直考到自己不愿考为止。一般美国孩子大多考2~3次,也有考四五次的。而美国的大学在统计考生的成绩时,不管你参加过几次考试,他们将选取其中最好的数学和英语成绩。因为他们认为,你所考得的那个最高的分数,表明你有这种能力,如果没有这种能力,你就不可能考出这个成绩,而其他那些低的考分,可能是受到了各种因素的影响。这实在是太人性化的理由了。如此一来,考生当然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心态相对正常,各次考试的分数基本上起伏不大。绝对不像中国的高考,一考定终身,甚至是一分定终身,所谓一分之差而与大学失之交臂的故事曾经演出了多少中国人的悲欢离合啊。
美国的高考有两种,一种称为SAT,即Scholastic Assessment Test(标准学业考试)的简称。SAT考试分为两部分:Reasoning Test是理解部分,试题内容包括英语和数学,侧重学生的阅读量与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Subject Test是专科部分,分为英文、数学、历史、科学和第二外语等科目,具体考深科目由考生自己报名时选定。
另一种称为ACT,即American College Testing Assessment(大学入学考试)的简称。它在美国中西部和南部比较流行,现在每年大约有130万人参加该项考试。举行时间和作用与SAT考试相近。考试内容分为英文、数学、阅读和科学原理4个部分。
至于考生是选择SAT还是ACT考试,要看考生准备报考的大学时要求提供哪一种考试成绩,如果没有特别的制定,考生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能力报考能得到最佳成绩的考试。然而,在美国,并不是SAT与ACT考试的状元都会得到名牌大学的青睐,1996年哈佛大学招生,165个SAT满分“高考状元”的入学申请被拒,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耶鲁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等美国的名校。他们不仅仅衡量申请者的SAT、托福等基本的考试成绩,更多关注的是对申请者的综合素质的全面考查,主要考查学生逻辑、分析、推理等方面的能力,较少考学科知识,而是更注重能力或智力方面的测试,分数永远是第二位。
中国高校招生以高考成绩为录取的唯一标准,而美国高校招生则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高考”的考分、平时的成绩,再加上申请者的综合素质,搞的是“三合一”。
那么什么是综合素质呢?一般来说,美国高中生参与的活动主要有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组织、校外组织、个人兴趣和特长。美国大学对于学生的这些活动中获得的荣誉或参加过的社会活动能量非常重视。美国的篮球运动就很普遍,只要篮球打得好,就可以得到好大学的青睐,这也是一个注脚。
而且在美国越是顶尖的大学,越会注意特殊的人才。道理也很简单,成绩好的人多得是,“高考”满分者上千人,但特殊人才却是凤毛麟角。像普林斯顿大学曾经录取一个黑人女孩,只因为她破记录地推销童子军饼干,被有的公司邀请去介绍推销经验,还把这些经验写成书。
写到这里,中国和美国高考机制的初步印象对比应该有了。即在美国更注重综合素质,不是唯分数决定论。所以他们的考试就像平时练习一样,一点无所谓,在放松的状态下完成,而且可以多次考试,反正以最佳成绩计算。就像黄全愈先生的儿子矿矿什么时候参加高考,黄先生根本不知道,而且考试前也根本没有复习。他们的考试是围绕着孩子们平时的学习而考。因为在美国的“学习”是一个开放式创造性的学习,没有标准答案。拿他们一堂“水的蒸发”科学课为例,孩子们一个个犹如小科学家,因绕杯子里的水位为什么下降了的问题,展开想像和讨论,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加以引导而已,而不是告诉他们一个确切的答案。考试内容不是要他们背诵现成的答案,而是实验的过程和结果。这难道不正是学习什么,考什么吗?
中国高考的残酷性就在于一考定终身,乃至一分定终身。这样的考试对人的心理形成巨大的压力,许多平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却在这样的时刻很有可能发挥失常。考试成了一次运气的比较,偶然性非常之大。往往并不一定能够选拔出最好的学生。而且又因为唯分数决定论,中国的孩子们把一切精力只用在如何争取高分上,老师们的法宝也是不断的做题做题,直至把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消磨殆尽。即使最好学的学生,面对这种无休止的单调活动,我想也会厌倦的。而所谓的综合素质,如上面美国人所看重的体育活动、文娱活动、科技活动、校内组织、校外组织、个人兴趣和特长,高中学生又哪有时间去开展?去锻炼?
尽管如此,中国人还是认定在中国这样的高考机制有它的合理性,认为在腐败丛生的中国,这是保证公平的最后一道防线了。殊不知这是以损害一代又一代孩子的心灵为代价的。既然分数不是唯一的标准,在美国,难道就不可能有走后门这样的腐败了?事实上也有可能存在的,但是美国人很聪明,他们对于学校招生也是完全市场化,即并没有什么教育部这样的部门在管着各个大学的招生。一个大学的好坏完全在于他们自己的招生机制,你能招到优秀的生源,自然可以确保大学的名声和教授的收入。否则,你的学校只是走后门塞进来的差生,那不是自坏名声么?此是一。其二在于美国自由的新闻监督机制,如有招生丑闻,市场化的传媒为了他们的收视率收订率,自然求之不得。这两点也许是美国教育机制这样顺畅运转的根本吧?而这些在目前的中国的确是不可想像,真是奈若何。
关于美国大学录取学生的严格,建议各位可以亲自读一读黄全愈先生的这本大著《“高考”在美国》,品读一下这种完全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之优越性。
为什么中国的初高中生这么辛苦,而美国的初高中生却很轻松,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美国大学的宽进严出机制。
我觉得香港学者“修木读史”总结得很好,这里不妨抄摘部分内容在此,大家可以有个借鉴:
美国的教育制度,同样也要起到筛选、分流的作用,同样也有一个竞争好学校、好专业的问题。美国人也要吃五谷杂粮,也是爹妈养的,美国的爹妈同样关注子女的未来。如果你学的是理工科,大学毕业之后读个博士学位,找得到正式工作的话年薪可以在七八万美金左右。做个十几年,进入管理阶层,当个小头目,工资到十万多一些就差不多到顶了。可是,如果你大学毕业后,进的是医学院,读书的时间相若,但是一开始工作,年薪就有十几万,将来的成长空间也更为灿烂。文科方面的差别更大,人文科目毕业的博士,多半只有教书的位置,找工作极为不容易,工资能有个五六万就不错了。但是,如果文科毕业后读几年法学院,再考上律师执照,起薪也大多在十万以上。而且,美国各级政府的官员们,议员们几乎都是学法律出身,可以说执掌政治权力的人,都是法律人。所以,理科好的去学医,文科好的去学法,这既是美国父母的心愿,也是一般美国学生的选择,竞争同样是非常激烈。而理工科一类的专业,付出大,收获小,美国学生不愿读,所以才挤满了来自中国、印度的留学生。到了医学院与法学院,外国留学生就没有几个,因为本国学生早已为入学名额挤破了头。
但是,美国制度的不同,在于它筛选的时间点靠后。学医与学法,决定的时间不是在高中毕业,而是在大学毕业。想上医学院的学生,大学可以学任何一个专业(多半是理科)。医学院只要求有几门基础课程申请者一定修过,通常包括微积分,普通物理,无机与有机化学,和生物学。想上法学院的学生,也可以是任何一个专业(多半是文科)。法学院也只要求申请者一定学过语言文学,哲学,历史,政治学等文科学生的基础课。基础课目的成绩,加上一个标准化的入学考试,再加上学生在班上的排名、课外活动、推荐等等,是收生的主要参考。申请者本科所上大学的名气,不是重要因素。家境不宽裕的学生,无法去外地上名牌大学,可以就近在普通的社区大学就读,那里没有最好的设备,没有著名教授、大师,甚至没有硕士、博士授予权。但是只要申请者在本科课程中,能够名列前茅,保持优秀的成绩,毕业之后一样有机会进入名牌的医学院、法学院。当然,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机会会更多一些,更何况有的名牌大学打分比较慷慨,比如说哈佛就时常被人批评搞分数膨胀。
把竞争最为激烈的筛选,放在大学毕业,而不是高中毕业,才是造成中美教育文化不同的最重要因素。美国的中小学生的确是轻松,但是进入大学以后,却相当的吃重。而且他们也会计较分数,笔者读研究生期间给本科生带实验时,就曾遇到那些成绩好,想进医学院的学生为了平常一份实验报告的分数而来找助教们斤斤计较。这一制度的好处在于,它把最沉重的压力,放在了二十岁的青年身上。而我们的制度,却把压力放在了身心都还不成熟的小孩子身上。
美国的大学,在课程与内容上还是有相当的要求,虽然总体来说要比中国的课程要求浅一些。一门基础课,有好几个班次,好几百名学生,都是由学校组织统一考试。当然考卷是肯定无法一一批改的,所以考试基本上都是多项选择的形式,与考托福一样。选定了答案,就在硬纸卡上相应的位置涂圈圈。考完之后,由教务人员统一收走,送入读卡机,用机器打分数。考得不好,你是不可能找教授说情的。那张卡根本就不在他手上。
考题的设计,则多半有意识地要把分数拉开。考卷上0-100的分数出来后,从高到低依顺序排好,分成A(4点)、B(3点)、C(2点)、D(1点)四等,再加上一个F(0点,Fail/不及格)。考卷分最高的5%的学生得A,百分之20-30%之间得B,以此类推(中间也有A-,B+等等)。具体的转换标准因课程而异,50分可以得D(及格),40分也可以得D。但是得A的学生数,系里、学校里都会把关。如果得A的学生的百分比太高,讲课教授必须向主管部门提供一个合理的解释。
这样按排名给分,实际上就是要让学生之间竞争。因此,美国的教育制度是把其筛选分流的机制,放在了四年大学。它的淘汰率相当可观,不及格的学生不能补考,只能重修。四年下来,三分之一的学生无法完成学业是很平常的事。大学毕业时,如果想去申请研究生院,平均成绩要有3点。如果想进医学院,平均成绩多半要在3.5点以上。因此到大学毕业时,有资格去申请医学院的学生并没有剩下多少。
虽然医学院取生时,要面谈,要看推荐信,还要看参加了什么课外活动,但是以学校作为筛选机制,考试成绩都还是最为主要的因素。你在一、二年级成绩好,教授才对你有点印象,你也才能以你的成绩在暑期到某位教授的实验室中做个帮手,将来他给你写推荐信也才有东西可写。不然的话,教授也就只能看看你的分数,写两句套话。如前所述,美国中小学的教学很细致,大学的教学方法却相当的粗放,简直就是放羊。但是,这也使得一份大学成绩单,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一名学生独立生活与自我管理的能力。到了二十岁的孩子,家长也控制不了。望子成龙之心,人皆有之,不管是中国的父母还是美国的父母。人家不是说,美国的孩子从小就想当总统?这难道不比中国孩子更有雄心壮志?但是到了二十二岁,孩子是进医学院也好,是完不成学业也好,做家长的只能接受现实。
当然,美国是富有的发达国家,它有足够的资源,普及大学教育。也因此,它的筛选分流可以拉长时间,放在四年大学里来进行。家长与学生最为在意的决择,在大学毕业之时。于是在学习成绩的考核之上,自然地多加了一层“路遥知马力”的考验。它最为精英的医科与法科学生,学完必修的几门基础课,还要在其它不相关的科目之中考验两年,扩大见识之后,才来进行相应的专业教育。这在依然是发展中的中国来说,是过于奢侈的一种制度。
教育资源瓶颈当然是一个重要的问题,但是机制的借鉴和改进却是完全可以的,没有做不到,只有不愿做。中国教育的根本还是在于“控制”一词,只要当局拼命想做婆婆,控制国民的一切,那中国应试教育的现状之改善一天不能实现。唯一的出路,就是让国人有更多的自由,有民主的政治机制。
第五篇:说说高考制度
1.目前的学校教育问题确实不少,核心是高考这个指挥棒的深远影响。因为高考的压力的传递,现在已经把这样的压力下压到高中,初中,小学,幼儿园,甚至起跑线。有句话就这样说,不能够输在起跑线上。为了孩子的学习,家长们是煞费苦心,8月份的剖腹产高潮,孩子的户口迁移,高考移民的世界上的特殊形象,看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一切都是因为高考。
中国重视孩子,重视教育这是传统。孩子上大学,上名牌大学成为光宗耀祖,成才成功的根本标志。但是我们中国的基本国情是非常残酷的,就是人口多,资源少。特别是优质的教育资源特别少,真正的名牌大学就那样几所,竞争剧烈的程度可以想象。
剧烈的竞争,就必然需要社会有个公平竞争的游戏规则。高考制度就是这样的游戏规则,这个制度的恢复,使许多人庆幸。因为那时是靠手上的老茧决定什么大学,决定什么命运的。现在是靠学习水平,考试分数决定的。应该说是比较公平的,相对公平的。尽管有许多问题,许多缺陷,但是大众基本上能够接受。再说也没有更好的制度去代替,如果有的话,中国人一定早想出来了。
因此,怪罪中国的高考制度是不公平的,不理性的。如果要怪罪的话,那就是因为我们的中国人,那样不成为天大的笑话。因此,我们必须面对国情,面对制度。许多孩子因为学习不好,失去上好大学的机会,许多孩子因为心理素质不好,而没有考个好分数,一样也失去上好大学的机会。在很公平,因为高考不仅是比学习,也比心理素质。这些和奥运会一样公平!
在压力面前,能够好好学习,并且接受挑战,我想这样的人才,就必须上好大学,将来一定也能够承担更大的责任。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既不能够上好大学,即使上了好大学,也不能够接受未来的工作挑战。看起来,心理素质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世界上没有最好的制度,只有最合理的制度!
2.一提“高考”一词,应该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吧!
关于现行高考制度的利弊,至今仍众说纷纭。有人说:高考不仅是广大学者走进天堂的开启之门,同时也是广大学者走进地狱的坠落之门。
综观高考制度的利弊,一言以蔽之:高考制度利九分,弊一分。
高考制度的确立和实施,有利于客观公正选拔人才。高考是国家广泛吸纳人才是重要途径,是培养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建设人才强国,为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和人力资源保证。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情况下,大学生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是人们关心的一个重要问题。解决这个矛盾的办法之一,就是改进招生录取制度,这是保证学生质量的第一关。科学的、合理的招生制度能够从大量的候选人中选拔到合格的优秀人才,因此它是保证高级专业人才质量的前提条件。目前实行的高考制度,对于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在通过全国统一考试选拔人才中,虽然是仅通过书面成绩来确定,有一些弊端,但由于高考组织的严密、客观、公正,标准易于掌握,因此它在国人心目中的信誉很高,没有真才实学者是难以跨进大学校园,所以它有利于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气保。进而促进科学技术及文化的发展。
现行的高考制度,其本质也是一种类似于“八股取士”及“科举制度”的应试制度,现行的高考制度,虽然它起到了招贤纳士的作用,但同时也毒害了许多人。比如说有人适合考古,但因为没把英语学好,导致与考古学无缘。这难道不可惜吗?!考古与英语有什么联系呢?难不成古文物上还有英文?再比如说有人擅长写作,但世俗硬叫他先学好数学,倘若他真的把数学学好了也罢,但学不好呢?我想他便和大学无缘了,和更高层次的文学无缘了。试问文学与数学有什么联系呢?你见过余秋雨在文章里推算微积分吗?
分析现行的高考制度,特别是目前教育及社会反映出来的诸多问题,不得不对现行考试制度进行反思。采用全国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制度,由一次考试定终身。现有的高考方法,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科目中,很难全面反映出学生的素质状况。但往往一次考试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学习质量,尤其是不能反映学生能力的高低,有可能使真正优秀的学生落榜。对新生质量高低如何理解,知识质量是否就是唯一的,对一个大学生来说是否还应该有其它方面的质量,如专业思想、实验经验、动手能力等等,这些内容如何反映到招生制度中?这都是目前高考制度无法解决的。
实施高考制度也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因为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经济发展不稳定导致我国不能给广大的学生提供太多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场所,因此只能通过高考制度考试录取优秀者继续学习,对于我国的国情而言,高考制度是相对比较公平、公正、公开的考试方式。
虽然高考制度是一种应试制度,同时也给许多的执法人员、参考人员提供了作假的机会,每年的高考中,各地均发现有弄虚作假者,者也体现了应试制度的缺陷性就、弊端性。虽然高考制度存在着这样的弊端,但它在公正、客观地选拔人才上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对于高考制度及招生制度,迄今为止,仍存在不少的弊端。仅从高考评卷这一个侧面来看,就实施了包括背靠背评卷,评卷程序公开等加大监控力度的新举措。但就目前的状况来说,很多方面还是停留在口头号召阶段而没有付之行动。
同时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不少高校开始自主招生,而现有的高考制度无法保证各高校不滥用自主招生权,从而出现了“以钱换分,以分换钱”、“钱分交易,权学交易“等现象。
近几年来,高考制度在不断的改革,高考投档率在不断的提高,但就投档率、降分录取而言,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当投档率高达120%时,各高校是以何种理由吧把那20%的考生退档,这对公众是一个长期未解的谜。当我们面对时常出现的取低退高的现象是,我们是不是该对他们的做法有怀疑呢?
在高考制度下高考成功的人很幸运,因为他们通过了那险峻峭拔悲风四旋的云梯,顺利地走进了在落榜生看来是天堂的地方———大学。而众多落榜生则很惨,上学无门,打工无经验。为什么实行个性化的教育呢?!当然,我指的不是现行的“个性化教育”。
综观高考制度的利弊,一言以蔽之:它让一些玩世不恭的人走上了正轨,但让更多有个性的人失去了飞翔的天空。
高考制度的利弊,正如六字所云:利九分,弊一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