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新十八谈导向篇提振精神书华章重点
新十八谈导向篇:提振精神书华章
豫轩
(一)人无精神不振,国无精神不兴。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事业,召唤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加快崛起、推动振兴的实际行动,铸就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二)精神是文化的生命,民族的灵魂,人性的根本,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活力所在。有了精神,人才能真正摆脱浑浑噩噩,避免碌碌无为,才能在历史长河永无宁息的推移交替中超越浮浮沉沉的命运,创造骄人的业绩,实现美好的愿景。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富民之路、强省之道,事关河南未来的发展,事关亿万人民的福祉,迫切需要调动全省人民共同参与、共襄大业。准确站位、主动融入、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提升全省人民的精神力量,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三)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我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事业蓬勃发展,有的人理想信念不牢,对过去的成就视而不见,对当前的状况牢骚满腹,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消极情绪大,彷徨观望多;
有的人价值取向扭曲,目迷五色,道德沦丧,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
还有一些人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一事当前,为己盘算,把职位当筹码,把权力当资本,大搞权钱交易,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
(七)从实际工作看,一些地方和单位理论宣传教育创新不够、形式不活,一味照搬照抄、空洞说教,局限于“我说你听”,难以引起共鸣,收不到应有效果;
面对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准备,不能自如地应对,掌控能力有限,造成工作被动;
一些精神文化产品偏离生活主流,不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一味迎合低级趣味,“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比较突出;
有的地方和单位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片面理解,简单应付,只图外在形式,忽视思想内涵,重“表”不重“里”,见物不见人,起不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八)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着力点,使主流价值观真正入情入理,入脑入心,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人民群众渴望拥有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精神世界,陶 的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一个蒸蒸日上、正在崛起的新河南展现在国人世人面前。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硕果累累,文化产业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十)汇聚天地之中群贤毕至共谋中原崛起国之方略,仰俯天地之大亿众一心合力华夏祖地理应先行。
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思路、大战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主动作为、加强运作,组织召开一系列座谈会、研讨会,举办“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层论坛”,国内一批顶级专家学者为中原经济区建言献策,起到了重要参谋作用。
组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跟踪报道、深入解读,形成了全省共识,扩大了群众基础,产生了全国影响,为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等,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全媒体联动宣传,形成规模,造出声势,被誉为“一次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有益尝试”。
中原经济区从战略构想到“国之方略”,不到一年时间,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称奇,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
现实利益,把民生更好地体现在宣传报道之中。要以提高网上舆论掌控能力为重点,积极拓展媒体发展空间,强化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十三)提升精神力量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
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弘扬河南人民大局、大义、大仁、大气的优良传统,树立河南人民“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良好形象。要注重发现群众身边的英雄,树立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平民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要深化拓展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实践者。
(十四)提升精神力量需要先进文化来引领。
文化是根,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根、发展之根;文化是魂,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发展之魂;文化是力,是推动力、凝聚力、提升
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产业发展,壮大文化实力,充分利用好中原的文化优势,使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十六)只有凝聚精气神,才能推动大发展。
眺望明日之中原大地,精神之花必将绽放出新的光芒,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事业必将显现出无限光明的未来。
第二篇:新十八谈-----提振精神书华章
提振精神书华章
□豫 轩
(一)人无精神不振,国无精神不兴。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事业,召唤起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加快崛起、推动振兴的实际行动,铸就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奋发有为的时代精神。
(二)精神是文化的生命,民族的灵魂,人性的根本,是社会和历史发展的活力所在。有了精神,人才能真正摆脱浑浑噩噩,避免碌碌无为,才能在历史长河永无宁息的推移交替中超越浮浮沉沉的命运,创造骄人的业绩,实现美好的愿景。
建设中原经济区是富民之路、强省之道,事关河南未来的发展,事关亿万人民的福祉,迫切需要调动全省人民共同参与、共襄大业。准确站位、主动融入、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提升全省人民的精神力量,凝聚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宣传思想文化战线责无旁贷,任重道远。
(三)胡锦涛总书记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在前进道路上,我们要坚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四)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是在精神领域搞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奋斗、顽强拼搏,我省综合实力不断提升,社会事业蓬勃发展,城乡面貌明显改观,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取得这些成就,离不开理论的武装、舆论的引导、观念的更新、文化的熏陶、精神的支撑、氛围的营造。一句话,离不开全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的共同努力,离不开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重要作用的充分发挥。
(五)时针指向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惊涛拍岸,中国面临经济社会双双转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面临多重考验。
观思潮,社会思想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趋势更加明显,世界范围内思想领域交流交融交锋势头更加强劲,思想理论领域更加活跃,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任务更加繁重。
析矛盾,当前的经济基础、体制环境、社会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诉求呈现多样性,社会矛盾尤其是“两难”问题呈现复杂性,统一思想意志的任务具有艰巨性,促进和谐稳定的工作具有长期性。
看媒体,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渠道日益多样便捷,占领宣传主阵地、掌握引导主动权是我们面临的重大考验。
(六)当前,我们面临着“四大危险”,其中精神懈怠的危险居于首位。
有的人缺乏主人翁精神,责任意识弱化,情绪上萎靡不振,工作上不求作为,习惯于四平八稳,满足于维持现状,工作打不开局面,事业创不出新路;
有的人能力不足、本领不强,不善于谋划、不注重运作,抓不住发展机遇,理不清发展思路,提不出发展举措,贻误战机,影响全局;
有的人理想信念不牢,对过去的成就视而不见,对当前的状况牢骚满腹,对未来的发展信心不足,消极情绪大,彷徨观望多;
有的人价值取向扭曲,目迷五色,道德沦丧,贪图享乐,骄奢淫逸,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道德滑坡和行为失范;
还有一些人患得患失、自私自利,一事当前,为己盘算,把职位当筹码,把权力当资本,大搞权钱交易,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走上犯罪道路。
(七)从实际工作看,一些地方和单位理论宣传教育创新不够、形式不活,一味照搬照抄、空洞说教,局限于“我说你听”,难以引起共鸣,收不到应有效果;
面对突发事件易发、多发的新形势,缺乏足够的准备,不能自如地应对,掌控能力有限,造成工作被动;
一些精神文化产品偏离生活主流,不符合人民群众意愿,一味迎合低级趣味,“庸俗、低俗、媚俗”的现象比较突出;
有的地方和单位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作片面理解,简单应付,只图外在形式,忽视思想内涵,重“表”不重“里”,见物不见人,起不到应有的育人作用。
(八)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坚持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作为文化工作的着力点,使主流价值观真正入情入理,入脑入心,是宣传思想文化战线面临的一项紧迫而重大的任务。
人民群众渴望拥有更多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丰富精神世界,陶冶情操心灵;
不同群体需要畅通更多的意愿表达渠道,有效保障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
经济转型要求注入更多的先进文化因子,以人为本,诚实守信,提高发展层次,享受发展成果;
社会管理亟待完善更多利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化解矛盾,营造公平正义、和谐有序的氛围。
(九)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我省思想宣传文化工作紧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高尚的人格,形成积极健康的精神追求,打牢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扎实推进“科学理论进基层”、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等活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广大党员干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坚定性明显增强。坚持把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中心环节,深入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主题实践活动,树立宣传了李文祥、谢延信、洪战辉等一大批先进典型,起到了重要的榜样示范作用。
“舆论导向正确,利党利国利民;舆论导向错误,误党误国误民。”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精心组织重大主题宣传活动,积极破解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舆论监督难、新闻创新难,新闻宣传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增强。
积极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去”,以文交友、以文招商,中原文化的美誉度、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一个蒸蒸日上、正在崛起的新河南展现在国人世人面前。深化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推进 “文明中原系列行动”,公民文明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得到全面提升。
大力实施文化强省战略,积极稳妥地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文艺精品创作生产硕果累累,文化产业亮点纷呈,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省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
(十)汇聚天地之中群贤毕至共谋中原崛起国之方略,仰俯天地之大亿众一心合力华夏祖地理应先行。
围绕建设中原经济区的大思路、大战略,全省宣传思想文化战线主动作为、加强运作,组织召开一系列座谈会、研讨会,举办“中原经济区建设高层论坛”,国内一批顶级专家学者为中原经济区建言献策,起到了重要参谋作用。
组织广播、电视、报纸,以及互联网等新兴媒体,全方位、多角度、立体化跟踪报道、深入解读,形成了全省共识,扩大了群众基础,产生了全国影响,为推动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提供了有力的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
围绕“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中原经济区关键在做”等,组织全省各级各类媒体进行全媒体联动宣传,形成规模,造出声势,被誉为“一次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的有益尝试”。
中原经济区从战略构想到“国之方略”,不到一年时间,速度之快、影响之广令人称奇,宣传思想文化战线发挥了重要作用,彰显了重要地位。
(十一)提升精神力量需要科学理论来武装。
思想是个总开关。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激励人民,用“富民强省”的奋斗目标凝聚人心,形成推动河南改革发展的强大洪流。以领导干部为重点,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不断增强用科学理论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成效。要充分挖掘不同阶层、不同群体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思想精神,形成思想共识,凝聚精神力量。
要着眼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实践,抓住事关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探索、作出新的理论概括,充分发挥社科理论队伍“思想库”、“智囊团”作用,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更加有力的智力支持。
(十二)提升精神力量需要正确舆论来引导。
要把新闻宣传放到中原崛起的全局中来认识、来谋划,大力宣传河南的发展思路和优势条件,宣传用领导方式转变加快发展方式转变的生动实践,形成好的宣传导向,凝聚全省人民的共识合力,使新闻媒体成为第一信息源、第一监督源、第一疏导源、第一给力源、第一形象源。着力提高各级党委政府与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做到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
进一步完善突发事件新闻报道机制,在重大问题上不缺位,在关键时刻不失语。要着眼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长远利益、具体利益、现实利益,把民生更好地体现在宣传报道之中。要以提高网上舆论掌控能力为重点,积极拓展媒体发展空间,强化新兴媒体建设、运用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使互联网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沿阵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平台、促进人们精神生活健康发展的广阔空间。
(十三)提升精神力量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统领。
大力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深入宣传“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大力弘扬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和“三平”精神,弘扬河南人民大局、大义、大仁、大气的优良传统,树立河南人民“普普通通、踏踏实实、不畏艰险、侠肝义胆、包容宽厚、忍辱负重、自尊自强、能拼会赢”的良好形象。要注重发现群众身边的英雄,树立一批立得住、叫得响、传得开的“平民典型”,引导广大干部群众择善而从、见贤思齐。
要深化拓展道德实践活动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引导人们在广泛参与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完善人格。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以身作则,自觉做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倡导者、实践者。
(十四)提升精神力量需要先进文化来引领。
文化是根,是民族之根、文明之根、发展之根;文化是魂,是民族之魂、人类之魂、发展之魂;文化是力,是推动力、凝聚力、提升力;文化是效,是效益、效应、效果。建设中原经济区呼唤文化的蓬勃发展,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丰厚的历史文化是河南发展最重要的优势之一。要充分发挥中原文化“深、厚、重、实”的特点,以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为载体,打响黄帝文化、黄河文化、姓氏文化、武术文化为代表的知名文化品牌,让河南真正成为炎黄子孙的寻根圣地、心灵故乡和精神家园。要加强对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
(十五)越是信息爆炸,众说纷纭,越需要价值引领,守望理想;越是渠道多样,鱼龙混杂,越需要慧眼识真,筑牢堤岗;越是风云变幻,困惑迷茫,越需要坚定方向,科学导航。
面对过去,我们越来越看重的是精神的弘扬;面对现在,我们越来越感受的是精神的坚强;面对未来,我们越来越相信的是精神的力量。
面向未来,我们将不断改革创新,利用科技发展最新成果,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努力使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
面向未来,我们将始终立足河南省情,时刻关注河南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新突破、新气象、新跨越,永远与伟大时代同行。
面向未来,我们将会努力构建导向正确、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
面向未来,我们将继续推进产业发展,壮大文化实力,充分利用好中原的文化优势,使文化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发挥更好更大的作用。
(十六)只有凝聚精气神,才能推动大发展。
眺望明日之中原大地,精神之花必将绽放出新的光芒,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伟大事业必将显现出无限光明的未来。○1
凝神聚心
何平
人活天地间,总是要有点精神的。
物质不灭,宇宙不灭,唯能与辽阔苍穹相媲美的是精神。
“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是一种精神;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是一种精神;“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一种精神……
精神,是一个人内在力量的凝聚,是一个民族优良文化的浓缩,是一个政党蓬勃生机的动力,是一个国家长盛不衰的源泉。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成长摇篮,是华夏儿女的心灵故乡。发祥流淌于中原大地的愚公移山精神、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令人荡气回肠;新时期的“三平”精神,催人开拓奋进。
精神是食粮,不可或缺;精神是支柱,顶天立地;精神是动力,克难攻坚;精神是追求,永不言弃。精神并非万能,但没有精神万万不能。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两个相辅相成的转变,离不开民族精神的代代传承,离不开时代精神的光大发扬,离不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神聚心。
凝神聚心,就要强化理论武装,坚定理想信念,增进思想力。
凝神聚心,就要把握舆论导向,营造发展氛围,提高引导力。
凝神聚心,就要发扬科学精神,培植创新土壤,激发创造力。
凝神聚心,就要筑牢责任意识,坚持求实求效,强化执行力。
凝神聚心,就要咬定发展为民,保持血肉联系,铸就凝聚力。
“豫轩”的文章《提振精神书华章》,站在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高度,析文化传承之重任,谈舆论引导之重责,讲典型带动之重要,条分缕析、思考深入,振奋士气、鼓舞人心。
“只要脊梁不弯,就没有扛不起的山”。充满自信,风雨兼程,不畏艰辛,勇往直前,无限美好的明天在召唤着我们!○1
第三篇:新十八谈.就业篇心得体会重点
学习新十八谈·就业篇心得体会 张 义 通过学习“新十八谈〃就业篇” ,我深切得体会到“业兴 人和惠民生” 这七个字, 抓住了当前就业与民生的辩证关系, 突出了就业重要性。就业是安国之策、执政之要、兴业之需、惠民之举。胡锦涛总书记指示 “要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在工作中我们要立足岗位工作, 学习好政策法规、做好就业工作,为促进我区乃至全省就业 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通过学习让我更加认识到就业是建设中原经济区重要课 题,走“三化”协调科学发展之路,统筹城乡就业是必须迈 过的一道坎。越过这道坎,我们才能显示人力资源的优势, 迎接产业转移大潮, 强力支撑中原崛起, 合力服务发展大局。以促就业保民生方式转变促发展方式,将促进就业作为经济 和社会政策的一个基本优先目标,才能从根本意义上解决当 前就业难,难就业的局面,更好的促进中原经济的发展。只 有做好就业问题,就业充分,人多就不在是压力,不再是包 袱,真正解决好就业,人多就成了资源、成了财富、经济社 会发展就会如鱼得水、势如破竹。
通过学习、使我们认识到中原经济的发展建设,首先 解决就业问题,我们应该在工作实践中探索立业乐业的康庄 大道。作为人力资源主管部门我们应该努力做好农村劳动力
转移问题和做好城镇劳动力协调、大力建设城乡就业创业。新发展会带来新情况, 新阶段面临新问题。“就业难” 和 “招 工难”就业结构性矛盾凸显致使俩者并存,一边是有人没事 干,一边有事没人干。这就要求我们人力资源主管部门不但 单要解决就业问题,在劳动关系复杂的局面下还要做好就业 后维权保障,做好人力资源市场的监管机制,有力打击“黑 职业”和无良企业“欠薪” “逃薪”。
通过学习我们反躬自问,深刻剖析,促进就业的方法有待 提高,就业工作领导方式亟待改进,劳动保障监察维权渠道 进一步完善。在今后工作中我们应该把促进就业摆上优先位 臵,加大就业工作的投入,充分认识到就业工作的艰巨性, 提高忧患意识,就业工作不再只靠老经验、老办法、要重改 革创新,杜绝循规蹈矩的领导方式。破解“人到哪里去”实 现充分就业我们要认识到加快发展是出路、政策导向是关 键、提升能力是前提、创业带动是抓手、完善服务是保障。就业和保障两手抓,拓宽促就业渠道、加大劳动监察力度。切实做到保障就业、关乎民生、反映民意、连着民心、凝聚 民力,为中原经济经济区建设贡献一份力量。
第四篇:新十八谈之和谐篇心得体会重点
学习《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 建设新十八谈.和谐篇》心得体会 按照局党委要求认真学习了 2011年 8月 15日《河南法 制报》刊登的“加快领导方式转变,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新 十八谈.和谐篇”之《和谐发展谱新篇》文章,文章立意高 远,分析透彻,高屋建瓴。通过文章的学习,感受颇深。“发展是硬道理,稳定是硬任务”文章开篇引用胡锦涛 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直接 道出了和谐的关键所在。稳定是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忽视的 一个最根本问题,因此,构建和谐社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 的必然要求,发展是前提,稳定是基础,经济发展和社会稳 定两者既紧紧相连,却又相互制约,社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 前提,没有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就会制约一个国家或一方 经济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从全局的高度去认识构建和谐 社会的重要性,从工作的方方面面去参与构建和谐社会各项 活动,以保证我市创建和谐社会各项活动顺利的开展。
一、从我当前存在的社会矛盾和不稳定因素情况看,构 建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近年来,在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 都存在着一些社会矛盾和不安定因素,从排查的情况来看, 五大方面问题比较突出:一是因土地征用、高速公路建设、工程建设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如京沙快速通道建设的征地、拆迁、施工、爆破引发沿路各村一系列的矛盾纠纷;如富士 康公司落户郑州建设过程中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二是因城镇
建设、旧村拆建等引发的矛盾纠纷,如中原新城拆迁安置工 程, 因工程质量问题安置村民长期上访;三是违章违规建筑, 影响周围居民生活等引发的一些矛盾纠纷。这些纠纷看起来 问题不大,扩建、翻建、未批先建,但它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却很大。四是村务村务以及村换届选举中引发的一些矛盾纠 纷。这些问题是属于比较敏感一类的问题,各镇街道都有不 同情况的反映。五是因环境污染、企业转制、以及其它等各 类因素引发的矛盾纠纷。从上述这些情况来看,解决这些问 题,创建平安奉化,构建和谐社会是十分重要的。
二、从当前国内面临的形势看,构建和谐社会是非常必 要的。当前我国经济将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时期,这个时期, 我们面临着新的机遇,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西藏拉萨打砸 抢烧暴力事件;四川阿坝事件;新疆和田分裂分子煸动闹事 事件以及青海甘南事件,均说明了我们面临的形势是很严峻 的,如果西藏**等人分裂国家的心不
死,我们就不能掉以 轻心,因此说,从当前国内面临的形势看,构建和谐社会是 非常必要的。
三、从国际环境和发展的形势看,构建和谐社会是势在 必行。俄罗斯是我们边邻的一个大国,而近几年从**到稳 定,从经济划破到经济快速增强,重新走上强国之路,中国 也是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的稳定和发展将对世界产生积 极的影响。因此, 从发展的形势看, 构建和谐社会势在必行。至于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如何去构建和谐社会,本 人认为应该从三方面着手:
一、从舆论导向着手,抓好和谐社会构建工作。社会的 稳定与否, 舆论导向非常重要的, 2011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之一被称为“信义兄弟”的孙水林、孙东林二人就是很好的 典范。2010年 2月 9日,腊月廿六。在北京做建筑工程的孙 水林回到天津,原定与暂住在天津的家人和弟弟孙东林聚一 天再回武汉,但他查看天气预报了解到,此后几天,天津至 武汉沿线的高速公路,部分地区可能因雨雪封路。他决定赶 在封路前,赶回武汉,给先期回汉的民工发放工钱。春节前 发放工钱,是他对民工的承诺。当晚,孙水林提取 26万元 现金,带着妻子和三个儿女出发了。次日凌晨,他驾车驶至 南兰高速开封县陇海铁路桥段时,由于路面结冰,发生重大 车祸, 20多辆车连环追尾,孙水林一家五口全部遇难。弟弟 孙东林为了完成哥哥的遗愿,在大年三十前一天,来不及安 慰年迈的父母,将工钱送到了农民工的手中。因为哥哥离世 后,账单多已不在,孙东林让民工们凭着良心领工钱,大家 说多少钱, 就给多少钱。钱不够, 孙东林就贴上了自己的 6.6万元和母亲的 1万元。就这样,在新年来临之前, 60多名民 工都如愿领到工钱,孙东林如释重负。“新年不欠旧年账, 今生不欠来生债 ”。孙水林、孙东林兄弟 20年坚守承诺,被 人们赞为 “ 信义兄弟 ”。2010年 9月,孙水林、孙东林兄弟入 选 “ 中国好人榜 ”。
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最优秀的美德, 这样的宣传、报导, 会振撼每一个人,在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过程中同时会促使 社会逐渐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氛围,因此说,创建和谐社会 首先要从宣传的角度着手。
二要从建立健全机构的角度,抓好和谐社会构建工作。首先要建立有利于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从目前看,从上到 下机构是健全的,上有维稳办、信访局,基层有派出所、司 法所,下有人民调解组织,但是,单个组织要解决社会主要 矛盾和不安定因素却很难,我认为,在新的形势下,应建立 和运行大司法调解工作机制,如抽调公安、法院、司法、律 师、城建等业务工作人员,组成一个大司法调解工作机制, 有难度的调解案件,或社会主要矛盾以及各类不安定因素, 通过该组织去解决。因此说,要抓好和谐社会构建工作,重 要的一环还是要建立健全相应的工作机制。
三是从工作措施的角度,抓好和谐社会构建工作。构建 和谐社会,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有实力,因此,十七大把 改然民生问题放上了重要的位置,如果每个家庭不被小孩就 读、老年生活保障、病人就医等这些生活所困,社会相对而 言就会和谐得多。两年前在电视上看到过这样一只案例,故 事发生在宁海,一个右手四指被轧断的外地年轻人,背部被 弹簧刀通了好几刀, 倒在烂田中, 破案结果是其堂兄弟所杀, 所杀动机是抢其右手轧断的 5000元赔偿金,干警问其 5000元干啥去,他说,儿子要读书了,没有钱,我是没有办法。假如中国的穷富没有这么悬殊, ,假如中国有较强的经济实 力,解决了上述这些问题,也许不会发生上述惨案,因此, 要创建和谐社会,最有力的措施还是要依靠经济实力来解 决。
总之,创建和谐社会,需要社会舆论导向,需要建立相 应的工作机制,也需要经济实力来解决,但更需要全社会的 共同努力,只要大家把口号付诸于行动,我想社会必将会迎 来和谐的新氛围。
第五篇:新十八谈.命脉篇[范文模版]
新十八谈· 命脉篇
丰水兴利保发展
(一)在我们生存的地球上,很少有哪一种资源像水一样,对人类文明进程有如此重要的影响。
每一个中国人都知道一个常识: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煌煌五千年文明,因水孕育,受水滋养,随水奔腾,与水共存。
几千年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证明,水不仅是生命的摇篮,文明的根基,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社会和谐与进步、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命脉——水利兴而百业旺,水利兴而天下定,水利兴而人心稳。
(二)为政之要,其枢在水。兴水利、除水害,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
“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五害已除,人乃可治”。“水利兴而后天下可平”„„在古圣先贤眼中,水之利害,关乎社稷安稳、国之气运。
回望过去,兴水富民、兴水强国的事例灿若星河;披览史书,因水利废弛、水旱灾害频繁,引发的社会动荡乃至改朝换代不胜枚举。
(三)日月运转不止,江河奔流不息。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我国水资源形势深刻变化,水利内涵不断丰富,功能逐步拓展,领域更加广泛,影响更为重大,地位更加凸显。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指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将水利提升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
近日,国务院出台的《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明确强调加强水资源保障体系建设,为农业现代化、现代产业体系、城乡一体化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水利建设任务艰巨,要求更高。
(四)河南是全国唯一地跨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的省份,水利事业发展具有与生俱来、得天独厚的优势。加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纵贯南北,水利枢纽地位极为突出。
建设全国重要经济增长板块,水利是不可分割的保障体系;打造粮食生产和现代农业基地,水利是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走好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三化”协调发展的路子,水利是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水利建设使命崇高,责任更大。
(五)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为中原经济区建设和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提供坚强保障,已成为事关我省现代化建设全局和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
省委书记卢展工指出,发展河南水利,要站位全局、拓展境界、与时俱进,从国家层面来认识河南水利工作的极其重要性,增强大水利的意识,形成大水利的规划,创建大水利的格局,集聚大水利的合力。
(六)历史推动着水利的发展,时代呼唤着水利的发展,人民企盼着水利的发展。重任在肩的河南水利,承前启后,锲而不舍,以务实重干、发展为民的精神、气势与韧劲,在不断提高水利支撑保障能力的道路上砥砺奋进,谱写出一幅幅盛世治水的磅礴画卷——
水利孕安澜。2361座水库星罗棋布,130条骨干河道得以治理,1.63万公里干支流河道堤防重新加固,防洪减灾的骨架初步形成。黄河多次在河南境内决口、改道,“平地行舟”、“赤地千里”的悲剧不再上演;淮河流域平均每百年发生水灾94次,“十年就有九年荒”的惨景一去不返。
水利保粮丰。建设了一批蓄水、引水、提水工程,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621万亩,保障了粮食生产连续七年超千亿斤。以全国1.42%的水资源量,生产了10%的粮食,养育了全国7.7%的人口。
水利促发展。“人工天河”红旗渠烛照青史,小浪底水利枢纽造福百姓,南水北调工程润泽中原,城乡供水保障水平大幅提高。江河成网,水系连通,犹如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为城乡发展提供着不竭动力。
水利惠民生。2.3万处农村集中供水工程大功告成,2898万乡亲告别吃水难;16.2万丹江口库区移民和谐迁安,旧貌换新颜; 3万多平方公里水土流失得以治理,荒山披绿,源清水秀。
一座座“长虹”凌空飞跃,一条条“巨龙”逶迤向前,一个个民生水利工程润泽山川„„“一定要把淮河修好”、“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的宏大构想,逐步在中原大地开花结果、落地生根。
(七)风雨多经人不老,关山初度路尤长。我省水利发展虽然令人鼓舞,但仍需头脑清醒,常怀忧患——
水旱灾害频繁仍然是我省的心腹大患。从历史经验看,我省大约5到6年一次大旱,4到5年一次大水,60年左右发生一次特大干旱和特大洪水,此旱彼涝,旱涝交错,“75·8”特大洪灾,1986年~1988年大面积旱灾,至今让人刻骨铭心。
水资源短缺和水环境恶化已成为制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如果世界人均水资源是一满杯水的话,我国人均水资源不过是一个杯底,而我省的人均水资源仅仅是杯底的1/5。更为严重的是,我省44.4%的河段受到严重污染,已威胁到城乡饮水安全。
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我省农业稳定发展和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大多水利工程靠吃老本,“用的是大跃进的水,种的是学大寨的田”,3000多万亩耕地仍然“望天收”,粮食持续稳定增产的后劲不足。
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我省基础设施建设的明显短板。大量田间工程“上级投入少,基层投不起,农民干不了”,水利设施“基础脆弱、欠账太多、全面吃紧”。
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相比,水利建设仍然乍暖还寒。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我省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羁绊,用水方式粗放、污染严重,仍然是我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软肋。
(八)“水多”、“水少”、“水脏”、“水浑”„„水危机不是即将到来,而是已经从四面八方步步紧逼。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水危机对人类的影响远远超过其他危机,因为它会直接导致能源危机、环境危机、粮食危机、健康危机乃至生存危机。有专家断言,在许多现实和潜在的忧患中,水危机是中国当前最大的忧患之一,是实现强国梦的巨大障碍。
唤醒全社会的水忧患意识,加快水利发展,转变用水方式,已经到了一分一秒都不能拖延的时候了!
(九)水的危机,暴露出粗放的发展方式。水利的困局,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管理的误区,根子是领导方式、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的问题——
重视不够、认识不足,治水意识淡薄。部分领导对水利建设口头上重视、思想上漠视,强调得多、落实得少,表态得好、支持得差。一些地区基层水利单位人才短缺、后劲不足。
目光短视、急功近利,发展方式粗放。一些地方高耗水、重污染项目屡禁不绝,造成水质污染及资源性短缺。
开采过度、保护不力,监督管理不严。掠夺式开发及人为破坏造成河道断流、湿地减少、水域被侵、地面沉陷,水土流失严重。
因循守旧、裹足不前,体制改革滞后。很多地区水事权划分不清、部门职责交叉、办事推诿扯皮。
凡此种种,造成我省用水需求加大与水资源短缺并存,生态脆弱与开发过度并存,污染治理与超标排放并存。长此以往,水资源难以承载、水环境难以承受、人与自然难以和谐、经济发展难以持续。
水危机咄咄逼人,正在给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挑战,逼迫我们在发展理念、发展方式和用水方式上全方位转型。
(十)古代的中国人曾把这里称为泱泱大国,意思是我们生活在水的中央。今天生活在大国之中、大河之南的每一个人都面临一个选择,那就是我们与身边的水究竟如何和睦相处、共生共荣?
趋利避害可堪大智大勇,迎难而上方显英雄本色。解决当前水利存在的诸多不协调、不平衡,必须准确把握国情、省情、水情的深刻变化,推动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转变,在转中寻良策,在转中谋发展,在转中抢先机,在转中求突破。
(十一)破解水利发展中的诸多矛盾和问题,根本途径在于发展方式和领导方式的转变。什么样的领导,采取什么样的转变方式,关系我省水利发展的前景和成败,关系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重水,像重视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对水利建设的重视要毫不动摇,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心要坚定不移,大干水利的热情要持之以恒。
惜水,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节约水资源。大力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着力强化工业和城市节水,树立节约用水、人人有责的观念,严控高耗水、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摒弃拼水耗的非科学发展之路。
护水,像对待生命家园一样保护水资源。加强水生态保护和水环境治理,实现水畅其流、河复其清,保障人民群众饮水安全,使水利更好地惠泽民生、造福人民。
管水,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管理水资源。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努力建立节水型经济和节水型社会,以用水方式转变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十二)实现全省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根本出路在于转变用水方式。转变用水方式,不仅考验水利的应急抗灾能力,考验水利对可持续发展的保障能力,同样考验各级政府和水行政部门转变领导方式和发展方式的能力。
重塑人与水的关系,按自然规律办事,从人水相争向人水和谐转变。合理开发、优化配置,以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建与管的关系,按社会规律办事,从重建轻管向建管并重转变。创新工程管理体制,保障水利工程良性运转。
协调近与远的关系,按发展规律办事,从过度开发向合理利用转变。让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相适应,使河湖开发利用与水资源和水环境承载能力相匹配。
理顺控与调的关系,按经济规律办事,从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利转变。既发挥公共财政主导作用,又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既实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又推进水价形成机制和水资源配置机制改革。
(十三)加快用水方式转变,根本目标在于不断提高水利支撑保障能力,不断开创水利建设新局面。
省长郭庚茂寄语我省水利: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我省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机遇与挑战并存,困难和希望同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水利新蓝图,水利建设任重道远——
夯实农田水利根基,保障粮食安全。结合粮食核心区建设,大力强化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从根本上改变靠天吃饭的局面。
加强薄弱环节建设,保障防洪安全。进一步完善防洪减灾工程体系,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山洪灾害防治,全面提高城市防洪排涝能力,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积极打造战略枢纽,保障供水安全。以小浪底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为依托,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流域原有水系为构架,进一步强化我省“南北调配、东西贯通”的水资源配置体系,将河南打造成为华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的战略枢纽。
大力发展生态水利,保障生态安全。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水资源保护和河流健康保障体系基本建成。
东风劲吹,潮涌中原。工程建设上有大举措,资金安排上有大投入,水资源管理上有大动作,改革创新上有大突破,基层服务体系上有大跨越,河南水利,红旗招展如画。
(十四)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这是最好的时代。中原经济区方略已定,水利发展机遇空前。这是奋发有为的岁月。河南,大兴水利的思想在统一,大干水利的合力在形成——让江河更加安澜、山川更加秀美、人民更加安康,河南水利风鹏正举,正当其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