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坝场镇打造生态富民路
大坝场镇打造生态富民路
贵州省思南县大坝场镇依托山地资源,走出了山上抓茶果、山下发展产业园、打造秀美村庄的生态经济发展之路,努力实现荒山绿化、村庄秀美、农民富裕目标。
2015年,该镇实现生产总值4.95亿元,同比增长16%;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468元,同比增长20%;减少贫困人口1400人,和平、小德浩2个贫困村已脱贫出列。
走进大坝场镇,一座座青山环抱着一个个秀丽的村庄。乘车远眺,一片片果林、茶园与山间村庄交相辉映,好一派绿色风光。在大坝场镇茶场,镇党委书记田建彪告诉笔者,大坝场镇坚持年年封山育林、植树造林,仅2015年,大坝场镇就高质量完成荒山绿化造林3000亩,到2020年,大坝场镇荒秃的山顶全部完成绿化,成为贵州高原的“林海茶香”,人们养生休闲的“大氧吧”。
“春季到来采茶忙,青山翠绿人欢唱„„”这是大坝场镇农民自编的采茶山歌。大坝场镇依托山地资源,宜茶则茶、宜果则果,因地制宜发展生态茶、经果林产业,以农业园区推进农业产业发展。
“今年是我村200多亩红柚初产期,产值可达200万元。”永红村党支部书记杨秀强高兴地说。
分管农业的副镇长肖桂彪介绍,大坝场镇永红、迎丰、红联、杨家寨4个村联合在龙底江畔连片种植4000亩柚橘园,目前已有1000余亩进入初产期。
截至目前,大坝场镇种植了“翠红”李子650亩、核桃2000亩,县级生态茶农业示范园区2个,建设生态茶园8000亩,4500亩生态茶园现已投产。通过山上发展经果林、生态茶产业,“林海茶香”的雏形已现端倪。
走进大坝场镇洞龙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望无际的烤烟地,洞龙村村委会主任李有康告诉笔者,今年全村种植烤烟600亩,产值可达210万元,农民可户均增收1000元,成为大坝场镇烤烟示范园。
2016年,大坝场镇种植烤烟2900亩,建立了5个优质烟叶产业种植园区,力争实现产值1000万元。
近年来,大坝场镇以“合作社(企业)+基地+农户”“能人+基地”、“雁归微企+基地”等模式,建立了3个优质水稻种植园,规划种植面积1.86万亩;建立蔬菜基地2个,种植蔬菜500亩;建立花椒园1个,种植花椒600亩„„全镇已创建市级农业园区1个、镇级示范农业园区25个,发展养殖大户145户、微企50个、农村专业合作社25个、家庭农场5个,形成了村村有产业示范园的格局。
在抓荒山绿化、产业发展、农民脱贫致富的同时,大坝场镇党委、政府一班人还在打造秀美村庄上下功夫。
镇长安兴洪告诉笔者,在打造山地特色的示范小城镇中,聘请铜仁市勘测设计院对集镇总规和控规进行了修编,对集镇所在地的一期二期集中建房进行了科学规划,启动实施了3000万元街道扩容项目,完成投资1950万元;在场坝社区、大坝场中学实施了保障性安居工程项目,建设公租房、廉租房共248套,完成投资1000万元;启动实施了香沟加油站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80万元;安装太阳能路灯120盏,招商新建超市3家、文化娱乐场所2家、新增工商个体企业50户、新增街道居民建房200余户,集镇面积扩容至1.2平方公里,集镇人口增至1万余人。并对尧上、官塘坝两个传统村落进行了总体规划,申报了高峰、迎丰村为第四批传统村落。完成了农村危房改造272户。在小德浩村、坪山村实施了178户立面改造项目,完成投资370万元。大坝场人,正迎来富足的生活、秀美的环境。
第二篇:健全四种机制 打造山区小康富民路
健全四种机制 打造山区小康富民路
西峡县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2007年5月31日
近年来,西峡县立足于本地实际,充分发挥资源、区域、旅游三大优势,通过健全四种机制,围绕“菌、果、药”三大支柱产业做文章,深入开展农村计划生育小康工程,初步探索出了一条深山小康富民路。我们的主要做法是:
一、健全宣传教育机制
工作开展的深入与否,关键在于群众对政策了解的是否全面。为此,我们坚持宣传引路,采取多种宣传形式,构建立体宣传模式,进行全方位的宣传教育工作。一是搞好环境宣传。在人群集中地、公路沿线制作大型塑钢喷绘版面150块,在县城和乡镇悬挂宣传标语1500余条,在乡村计生文化大院刷写漫画650余幅、标语8900余条,散发宣传单1万余份,使群众出门有看的,在家有学的,烘托了宣传环境,营造浓厚氛围。二是搞好社会宣传。在电视台开办了人口与社会专题,节目通过政府领导电视讲话、计生委主任专访、奖励扶助政策解答、新闻滚动字幕等形式进行多渠道、多角度的宣传,扩大社会宣传效果。三是搞好典型宣传。每都在全县范围内评选小康工程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将先进人物和先进典型的先进事迹制作成专题片,要求各乡镇在有线电视台定期进行播出,达到了“树立一面,教育一片”的效果。四是搞好阵地宣传。利用县、乡人口学校这一阵地,举办小康工程知识轮训班,对村级宣传管理员进行分期分批集中培训。同时,要求村级宣传管理员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的零距离宣传,从而使群众的知晓率大大提高。
二、健全政府引导机制
计划生育小康工程是涉及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切身利益的惠民工程,为了促使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在具体工作中,通过“上蓄拉力、外借推力、内控潜力、广聚助力”,建立了完善的政府引导机制。
上蓄拉力:农村计划生育小康工程的实施涉及部门较多,需要各部门密切配合。为此,县委、政府把小康工程纳入全县工作总体规划之中,制订出《西峡县小康工程实施意见》,出台了《西峡县关于进一步建立利益导向机制的决定》、《西峡县关于进一步建立计划生育奖励优惠政策的意见》,建立了各级党委、政府牵头、部门合作、群众参与的良性互动机制,形成了注重特色抓经济,突出重点抓品牌、惠及群众得实惠的新思路、新措施。同时,定期召开各部门协调会,对工作开展过程中遇到的难题进行解决协商,特别是对工作中的难点优惠政策落实问题,定期追踪,定期督查。同时,根据部门职责签订目标责任书,确保目标任务的落实。
外借推力:农村小康工程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才能把这件实事办好,好事办实。在工作中,县人口计生委做为目标任务的主要承担单位,积极协同搞好教委“两免一补”政策,斜倾计划生育家庭,累计6372户家庭子女享受“两免一补”政策,落实资金48.2万元;协同卫生局为计划生育家庭大开绿灯,在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中,使8650户计生 家庭享受了参合费的补助;农业局、林业局、水利局等单位也纷纷出台惠农政策,免费为计生家庭培训,发展农村实用技术达200余次,受益群众达3万余人。
内控潜力:计生系统的干部职工是小康工程各项优惠政策的执行者,各乡镇计生服务中心结合业务工作的开展,拓展服务内容,拓宽服务渠道,充分利用网络阵地的资源优势为计划生育家庭开展生殖健康服务。在奖扶对象的年审和确定工作中,为了打好基础,计生工作人员充分发扬了计生队伍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深入千家万户,踏遍千山万水,用尽千言万语,克服千难万险,使西峡县奖扶对象占总人口比例在全市最高,并且西峡县奖扶对象资格确认准确率达100%。
广聚助力:先进典型的带动作用在工作开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工作中,我们注意发现和树立计生典型户和勤劳致富户,用先进事迹教育群众,有力地调动了广大计生户参与和支持计划生育小康工程工作的热情和力量。
三、健全产业支撑机制
计划生育小康工程的实施的重点在于引导农村计生户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首要目标。在工作开展过程中,我们采取“立足实际发展特色产业,围绕支柱做好富民文章”,制定了农村计生户小康致富工程规划,按照东部平原“果、药、菌”,西部丘陵“菌、果、药”,北部山区“药、菌、果”的思路,帮助计生户寻找致富门路。为了帮助计生户搞活农产品深加工,坚持走 “股份制经营、企业制管理”的路子,由乡、村、组、计生户四家联手,组建了公司+计生户为主要形式的计划生育经济联合社和计划生育实 体,组织计生户建立农产品深加工型的龙头企业30多家,带动了3100家计生户发展个体或股份制企业,从而为计生户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产、供、加一条龙服务。如:双龙镇筹资1000万元,扩建市场,使之成为全国最大的香菇专业市场,带动了临近10多乡镇计生户发展袋料香菇;丹水镇计生户发展猕猴桃基地达3000余亩,成为远近闻名的猕猴桃生产大镇,已有10多个成为“果、菌、药”产业的小康示范村、示范户。
在计生示范村、示范户的带动下,计划生育小康工程已成为政府号召、群众参与的“民心工程”。计划生育小康工程的实施,不仅合理开发和利用了资源、带动了全县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山区农民的物质生活、精神面貌、婚育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涌现出一大批先进典型,如“巾帼不让须眉”的女子土特产营销队,成为山区经济建设中的一道亮丽风景,广大计生户的人均收入70%来自小康工程项目,近1万户计生户通过发展支柱产业脱了贫,3万户计生户人均收入超过了全县平均水平,1.2万户计生户实现了小康。
四、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各项优惠政策落到实处,不流于形式,健全了长效管理机制,把这项民心工程办好、办实。
一是建立了奖励费领取发放制度。县、乡两级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把各项优惠政策奖励费纳入县乡财政预算之中,并明确了发放程序、发放方式、发放标准。2006年,采取县、乡两级财政共同负担的办法,对领取独生子女证的独男户以每月10元,独女户以每月20元的标准,以存折形式直接发放到对象手中,发 放资金达103万元。在此基础上,太平镇等乡镇也为自愿放弃二孩生育指标的20余户计生户一次性发放了奖励费;双龙镇、丁河镇率先落实了双女结扎户一次性奖励政策。各项优惠政策的分类实施,大大增强了计划生育政策的感召力,对“养儿防老”的传统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激发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了社会救助机制。采取突出重点,分类实施的策略,对计生困难户、独女户等弱势群体实行了重点倾斜,着重搞好“三个结合”:一是与“1+1”帮扶活动相结合。通过“输血”、“造血”等不同形式,扶持计生户发展“菌、果、药、养殖”等特色农业,使她们依靠科技,尽快走向致富路;二是与“关爱女孩行动”相结合。在全县中小学生中开展“关爱女孩行动”,全县已有600余名失去单亲、双亲家庭得到救助,11296名贫困学生得到了政府补贴、230名高考特困生得到了扶助金。2006年全市高考文科状元郭晶晶在“代理妈妈”的帮助下完成了高中学业,并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北京大学,产生了较好的影响。2007年,县委、政府又出台文件,针对独女户家庭实行三项优惠政策,即:为每一独女家庭办理1人份200元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为独女户家庭参合费实施了直补;为独女户考取重点高中、大专、本科的政府一次性奖励300、500、1000元现金。三是与开展“幸福家庭行动”相结合。抓住培育新农村经济增长点为契机,使各项促农、利农、惠农政策向计生家庭倾斜。回车镇、五里桥乡、重阳乡村干部与计生困难户结对子,发展养殖业、菌类生产、免费为计生户提供技术、场地等,增强了计生户发展生产的信心和决心。
建立计生户优先优惠政策信息管理制度。在进一步调查摸底 的基础上,对全县298个行政村符合扶持优惠政策的家庭实行分类动态管理,所有资料统一建档立卡,分门别类,装订成册,实现了信息化、管理规范化、科学化。
三是建立三个监督机制。抓好社会监督:严格实行“三榜四公示”,使各项优惠政策的实施全程公开、透明。抓好职能部门监督:由人口、计生、财政、审计、纪检等部门组成督查小组加强对奖励优惠工作各个环节的检查、督查。抓好信息网络监督:建立预备期数据库个案信息、奖励期数据库信息和信息防伪识别系统,定期更新,定期公示。
五、工作体会
通过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的全面实施,有以下体会与感受与大家交流:
1、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使“大家”利益与“小家”利益紧密结合。在实施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以前,我县的计划工作主要依靠行政手段,主要考虑的是国家、集体的“大家”利益,较少考虑家庭的“小家”利益,致使党群、干部关系有些影响,计生工作开展有些难度。计划生育和家庭利益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在保证国家、集体长远利益的同时,着重关心计划生育户切身利益,通过资金、物资、技术等多方面的帮扶,鼓励计划生育户率先致富,树立起“少生快富奔小康”的典型,再通过典型的表率作用,把育龄群众兴奋点吸引到发展庭院经济、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水平上来,群众婚育观念得到了转变,逐步放弃了旧的婚育观念,树立起科学、文明、进步的新型婚育观。
2、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使“两张皮”合为“一张皮”。人 口问题本质上是发展问题。这就要求我们一手要抓经济建设,一手要抓紧抓好人口控制工作,两手都要硬,二者不可偏废。但是在基层,一些干部对人口问题认识不清,只重视抓经济工作,轻视、甚至忽视抓人口控制工作,形成了各抓各的局面,人口与经济成了“两张皮”。结果经济没有搞上去,人口也没有控制住,降低了人均水平,造成了“越穷越生,越生越穷”的恶性循环。实践证明,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解决了“两种生产”一齐抓的矛盾、有助于解决人口问题,推动了人口与经济协调、健康发展,是一条治本之策。
3、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使“独角戏”变成“大合唱”。人口控制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涉及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工作的整体推进。因此需要党委、政府及其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小康工程把计生工作纳入了政府行为,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相关部门协调配合,齐抓共管,彻底改变了计生部门唱“独角戏”的被动局面,变成了由党委、政府指挥,相关部门协调配合,计生部门实际操作的“大合唱”。
尽管我县的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取得了一定成绩,在工作中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与先进县、市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将以这次会议为东风,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创新步伐,把计划生育家庭小康工程引向深入。
第三篇:太河镇打造生态之都
太河镇打造生态之都
推动水源保护区科学发展
太河,因1939年国民党在此捕杀我八路军山东纵队210名抗日军政干部,以团结抗战的悲愤壮烈而震惊全国。又因1968年修建金鸡山水库(现太河水库),为国有特大型企业齐鲁石化提供防洪和用水,以奉献、苦干的精神和战天斗地的豪迈,再次彰显太河的光辉。如今的太河,已是淄博中心城区近百万居民的饮用水源地,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围绕优化生态环境、保护饮用水源,太河镇经济社会发展正在走上一条环保优先、绿色生态的转型发展之路。
一、发挥资源优势,以太河水库为中心实施乡镇整合
2010年11月,淄川区峨庄乡、太河乡、淄河镇合并成为新的太河镇,形成整体环绕太河水库的独立行政区域。
太河是一个纯山区乡镇。看淄川区的地形图,山区、丘陵、平原各为30%。太河这片区域,群山林立,沟壑纵横,溪流遍布,总面积268.7平方公里,占淄川区总面积的近1/3。山峦间散布着95个行政村,生活着5.9万口人。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841元,仅占全市平均水平(9195元)的42%。
太河山水资源得天独厚。区域内生态公益林面积30万亩,森林覆盖率高达46%,具有“春夏碧绿秋看红、冬季盆景遍山沟”的自然景观。淄河马鞍山抗日遗址是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现存抗战纪念碑、大型摩崖石刻等多处景点。孟姜女传说被核准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潭溪山完好保存了明朝昭阳太子避难的昭阳洞和唐赛儿起义大本营等历史遗迹。孙膑梦泉、孟姜女哭长城、公子小白悬羊击鼓等故事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云明山古村落古民居千年古街曲巷,粉墙灰瓦老房,青山绿树流水,都远离城市喧嚣,拥有一份特殊的宁静。
太河的战略地位极其重要。太河水库1.2亿立方米清水,是全市最干净安全的饮用水源,已经成为中心城区和淄川城区近100万居民生活用水兼部分工业用水。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保护好一汪清水,就是保护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命脉。太河镇党委、政府肩负的责任重于泰山。
太河的发展正在转型。面对保护生态环境和农民发展致富的双重压力,合乡并镇后,太河镇党委、政府积极寻求转型发展的思路与出路,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环太河水库生态区建设为中心,以富民强镇为目标,着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快推进整建制有机农业镇建设,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变劣势为优势,使差距成为潜力,努力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的生态新太河。
二、发展有机农业,转变现代农业发展方式
因水源地保护区大局所决定,太河镇党委、政府根据镇域自然条件禀赋,确定了“潜力在山水、优势在生态、出路在有机农业”的产业发展思路,将现代农业建设的工作重点放在发展有机农业上。
整建制建设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全镇八山一水一分田,耕地面积4.6万亩。按照区域靠片、连村发展的办法,整体规划为三个基地:以莲藕、大白菜、蒜黄、越夏菜、大棚椿芽、食用菌为重点,建设有机蔬菜基地1万亩;以樱桃、核桃、池梨、山楂、柿子为重点,建设有机林果基地2万亩;以桔梗、金银花为重点,建设有机中药材基地1万亩。通过三大基地带动辐射,全镇有机农业种植面积达到4万亩,吸引70%以上的农户从事有机产业。
推动农业生产标准化。加强农民科技培训,组建有机农业生产技术指导队,巡回举办科技培训班,普及落实四大类主导农产品标准化生产技术。加强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站、农产品经营主体检测室建设,全面推行生产档案管理制度、质量追溯制度、产地准出制度,严格实行农业投入品和有机农产品质量抽检。
培育带动龙头和有机品牌。推进工商促农,把山、水、林、地等农业资源包装成有机农业开发项目,吸引社会资本牵头创办有机农业示范园区,或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全镇培育淄博东方龙葡萄酒有限公司、春淼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6家,发展峨庄川山蔬菜专业合作社、纯信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等合作组织103家,带动70%以上的有机农业生产基地实行“六统一”管理。以龙头企业、合作组织为载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太河大樱桃、香椿、小米等26个农产品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认证,淄博池梨”获得国家地理标识认证。
持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围绕有机农业示范项目区建设,连续5期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坚持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累计完成投资1500万元,高标准治理农田2万亩。项目区建设农田林网47公里、生产道路47公里、灌溉沟渠管道85公里,修建机井、扬水站26座,有机农业示范基地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沟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有效提升了农业基础承载能力。
三、提升乡村旅游,促进山区产业融合互动
太河镇按照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理念,把旅游业作为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集中力量打造和用好“生态牌”,推动传统农业、生态建设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走上了环境保护与开发相统一、人与自然相和谐的科学发展道路。
高端策划乡村旅游资源。对镇域内潭溪山、梦泉、涌泉、云明山、蟠龙山、马鞍山等旅游资源进行整体规划,实行整建制建设,设计1-2日休闲游精品线路,推行“一票制”管理模式,实施一体化市场运营,建成环太河水库休闲度假区,创响生态旅游品牌,打造中心城区近郊短途乡村旅游市场。
抓好旅游重点项目建设。积极推动旅游项目招商,策划重点建设项目,加快促进环太河水库休闲旅游集群发展。潭溪山风景区规划总投资3亿元,一、二期工程总计完成投资1.7亿元,开业运营以来游客流量突破18万人次;梦泉景区投资500余万元,新建情人谷摄影基地,改造孙膑书院;涌泉景区投资600余万元,新建涌泉山庄、涌泉国际书法协会创作基地;云明山景区引进东泰集团合作开发,完成投资2000余万元,实施了景区大门、接待中心等工程建设,完善了道路基础设施,种植观光、水体景观等项目正在建设中;响水溪景区完成投资360余万元,对水电路等基础设施进行修复改善;上端士旧村改造与古村保护工程完成项目规划论证,正在进行新村建设。
强化旅游品牌宣传营销。坚持每年举办赏花节、采摘节、登山节等活动,对全镇旅游资源进行整体宣传促销。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中完整讲述了孟姜女哭长城的起源以及演变过程,确立了淄河为中国孟姜女传说重要起源地、传承地的地位,淄河齐长城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太河镇先后被评为省级旅游强乡镇和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创建省级历史文化名镇工作通过验收。峨庄古村落国家级森林公园被国家林业局正式批准设立。
拉长生态旅游产业链条。太河镇坚持通过生态旅游带动餐饮食宿、中介服务、商贸流通、食品加工等诸多行业发展,摆脱了靠做单一景区发展旅游业的模式,着重细化和延伸旅游产业链条,提高区域旅游综合收益。目前,镇域内建设三星级宾馆1家,发展旅行社7家,开通旅游热线2部,规划旅游公交线路3条,发展“农家乐”服务点50余家,开发带有浓郁乡土特色的旅游纪念品、手工艺品、农产品600余种,为旅游市场提供了较好的吃、住、行、游、购、娱条件。加强写生资源保护,完善写生基地13处,促进写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四、强化生态建设,实现水源保护区可持续发展
太河镇党委、政府认为,生态环境是全镇科学发展的生命线。保护好太河水源,就要把生态建设作为首要的、长期的任务,持之以恒抓紧抓好。
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全面实施环太河水库封山禁牧和封山育林,以营造水土保持林和水源涵养林为主,实施库区大绿化工程,建立造林、防火、病虫害防治和野生动物保护体系。近5年来,先后完成荒山造林绿化3 万亩,治理小流域30平方公里,整修河道5条140公里。加强森林公安、防火队伍和生态公益林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没有发生任何森林火灾、毁林案件,区域自然生态环境保持完好,峨庄区域森林覆盖率达到70%。
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对镇村环境卫生进行经常化整治,集中规范镇政府驻地商业街乱摆乱放、乱搭乱建,定期清理卫生死角,严厉打击私开滥挖,坚决杜绝企业排污。突出抓好垃圾一体化处理,建设垃圾中转站3处、村庄垃圾池1200多个,村村建有环卫队,镇驻地垃圾日产日清,偏远村庄生活垃圾定期清运。抓好污水处理工程氧化塘建设,投资336万元,实施1.2公里氧化塘建设和生态修复工程。
推广普及清洁能源。千方百计解决农民扒山皮取薪柴问题,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池,实施“一池三改”,建成百池村20个,沼气池总数达到3100个。坚持不懈抓好秸秆禁烧和转化利用,建成秸秆固化点5家,年转化利用秸秆1.2万吨。
治理农业面源污染。严格控制农药、化肥的施用量,从源头上减少对水源地的二次污染。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在太河水库周边地区建设土壤地力监测点100个,制订落实主要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方案。引导畜牧养殖小区化发展,对规模养殖场实行粪便零排放改造。
五、改善农村民生,维护库区农村和谐稳定
太河镇党委、政府把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维护农村稳定作为落实水源保护责任的基础和前提,从农村民生建设入手,切实改善库区群众生产生活状况,让长期作出利益牺牲的奉献群体得到发展的回报。
统筹库区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建设淄川东部山区中心镇,高标准制定中心镇建设规划,完善城镇配套功能,提升聚集、辐射和承载能力。持续推进乡村道路建设,近三年累计改造硬化东莱路、土九路、洪峨路、泉王路等县乡道路8条30余公里,“村村通”道路11条20余公里。提升镇村公交客运规范化管理水平,新建镇驻地客运站3处、中心村公交站点15处。推行社会化集中供水,配套自来水管网80公里,帮扶群众建设小水窖、小水池等小型水利工程1000余个,解决了36个村2.3万口人的生活用水困难。实施农电网改造,升级改造配电线路52公里,提高农村供电安全性、可靠性。
发展教育、卫生、文化和保障事业。改善办学条件,相继实施峨庄中心小学、太河中学校舍配套改造,新建镇驻地公办幼儿园2所。改善就医条件,实施太河卫生院扩建改造,设立淄河卫生院幸福分院。繁荣群众性文化活动,建设村庄文体广场54处,峨庄古村民居得到保护和开发。提升群众保障水平,改造乡镇敬老院2处,新农合、新农保健康发展。
扎实做好理顺情绪、服务引导的群众工作。以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抓手,扎实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关注民生,多办实事,确保群众得实惠。成立群众工作站和专职工作片,唯细务实开展群众工作,把管理服务送到每家每户,做到情况在一线掌握、矛盾在一线化解、工作在一线落实,准确掌控群众心态,有效引导群众情绪。推行“一岗双责”责任制,面对面解决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确保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遇到矛盾不上交,维护库区和谐稳定。
坚持环保优先、绿色生态的转型发展之路,在发展中强化保护,在保护中促进发展,太河镇党委、政府已经迈出了坚实的一步。但作为山区、库区、革命老区,同时又是全市的水源保护区,太河地区的生态保护与社会发展任重道远。
第四篇: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强镇报道
努力打造环境优美的生态强镇
建饶环境卫生双整治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建饶镇委、镇政府围绕市、县提出的环境卫生“双整治”的要求,提出打造环境优美生态强镇的目标,采取得力措施,全力推进环境卫生整治工作。目前,一个青山绿水、村庄整洁、道路通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人居环境初具雏形;为这里的生态环境所吸引,慕名前来运动、观光和休闲的游人络绎不绝。
建饶地处饶平北部,东与福建诏安秀篆、霞葛接壤,偏居一隅,崇山峻岭,四周环山,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加上民风古拙纯朴,尤敬自然生态的造化,所以还保留有不少稀少的古生物物种和可资开发的旅游资源。在白花洋、林屋村的山门山顶,至今还保存着面积逾千亩古生代泥盆纪时代孓遗植物,即被称为生物“活化石”、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苏铁蕨;而位于汤溪水库北面沟壑盘山的车岭村山顶,有两条落差达60多米,大流量山泉水直冲深潭、蔚为壮观的“双龙瀑布”;还有,境内到处一眼望去满山遍野绿油油的茶树和级级梯田,俨然是清新优美的巨幅风景山水画,令人似脱身走入画中。
为保护好这块不可多得的“青山绿水”,镇委在充分调研的基础
上提出全力打造生态强镇的目标,并针对当前农村普遍存在的“脏乱差”,和部分干部群众对此熟视无睹的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市、县双整治工作,从整治农村的环境卫生入手,采取强有力措施扎实推进。镇先后出台了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方案,成立了专门工作机构,组建了环卫队伍,招聘了环卫工人,完善环境卫生管理制度,筹集投入资金30多万元,建设垃圾填埋场,购置垃圾收集专用车,重点先从镇区和去年被评为省、市卫生村的车岭、饶中村开始进行全面的卫生环境整治。与此同时,以点带面,全面推进。为使山村老百姓能够有一个比较优美的生活环境,他们进一步加强宣传,提高群众的思想认识和增强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依靠和发达群众力量开展农村环境卫生整治,出现了群众的热情参与,人人参与环境卫生整治的良好氛围。全镇15个村49条自然村制订卫生公约,互相监督,共同遵守。另外,还结合农村扶贫“双到”大搞环境卫生整治行动,饶南村在市委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筹集10多万元,修建了村庄的公厕,设置了垃圾收集池,组建了环卫队伍,现在,饶南村村庄整洁,河道水渠,流水潺潺,环境焕然一新。各村呈现环卫整治你追我赶的热潮,黄村村、车岭村、饶中村、卓村等村相继健全和完善环卫制度,筹集资金投入购置工具,设置垃圾填埋池,村容村貌大为改观,深受群众好评。(郑坂)
通信地址:建饶镇党政办公室郑 坂***
第五篇: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示范镇
走生态发展之路全力打造生态示范镇
双丰镇地处铁力市西部,距铁力市区二十五公里。镇域北靠呼兰河,南与伊春双丰林业局接壤,西与庆安县隔安帮河相望,东邻铁力市王扬乡。镇域总面积为691.60平方公里,中心镇地域面积3.5平方公里。南部属低丘陵地形,北部地处平原地带。绥佳铁路、国道222公路从境内穿过,交通十分便利。双丰镇辖区22个
行政村,55个自然屯,三个社区,总人口61,820人(其中:城镇人口34,713人,农业人口27,107人)。2004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现4,324元,农村人均收入实现3,596.40元。
几年来,双丰镇在小城镇建设过程中,确立生态优先、环保先行的发展理念,以建设生态型文明小康示范镇为目标,对双丰镇进行了全面改造,使得小城镇建设水平有了显著提高。
一、抓规划编制,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
2002年,双丰镇被国务院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确定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后,为了使小城镇建设有章可循,经报请铁力市人民政府批准,于2003年聘请黑龙江省寒地设计院为双丰镇编制了《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并与当年经过省建设厅专家论证通过。《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有五章,第二部分有九章。
2003年,铁力市委提出了“生态经济发展战略”,双丰镇将小城镇建设目标确定为建设生态型文明小康示范镇。为了使《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更具有可操作性,先后编制了《双丰镇生态经济发展规划》和《双丰镇生态农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畜牧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工业发展规划》、《双丰镇生态示范镇建设规划》、《双丰镇生态文明村建设规划》、《双丰镇生态旅游业发展规划》、《双丰镇小城镇环保规划》等七个子规划。这些子规划的制定,有利地保证了《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的实施。使得城镇建房由过去的无序建设向有序方向发展,有效地杜绝了私建、乱建现象的发生,城镇建设更加趋于合理,小城镇总体面貌发生了根本改善。
《双丰镇小城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为双丰镇小城镇建设提供了依据和目标,在最近两年的实施过程中,有效地规范了镇容镇貌,小城镇面貌涣然一新。
二、抓招商引资,全面提高城镇人民居住水平
双丰镇1996年被列为全国500家小城镇建设试点镇和黑龙江省14家综合改革试点镇,1998年被列为全国生态环境及基础设施建设试点镇,铁力市政府以建设“经济特区”的模式出台了优惠政策,双丰镇自身又出台了促进房地产开发和工业小区建设的优惠政策,从此双丰镇小城镇建设发展步入了快车道。
按照铁力市委提出的“对上争取搞建设、招商引资谋发展”的工作要求,双丰镇把对上争取优惠政策作为小城镇建设的动力,把招商引资作为小城镇建设发展的主要手段。通过对上争取优惠政策,有效地保证了招商引资工作的顺利开展;而通过招商引资,切实提高了广大城镇居民的居住水平。2005年1—9月份,招商引资项目7户、企业转制出售1户,招商引资额3,505万元,实际到位资金3,125万元。
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加快了区域经济的发展。在招商引资工作的拉动下,双丰镇建设二个工业园区、做大做强三项加工业整体工业布局已经形成。二个工业园区:一个是与双丰局联合壮大家俱工业园区,另一个是继续引导木材工业小区由粗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型的木材精深加工园区。做大三项加工业:一是指以木材工业小区为龙头的木材精深加工业,二是指以九河泉米业为龙头的大米加工业,三是指以益盛肉制品公司为龙头的畜禽产品加工业。木材工业加工小区,呈现了从来没有过的活力,加工业户达到了236户,进材量和木材加工量在2005年都创下了历史新高。进材量达到40万立方米,木材加工量达到35万立方米。2005年1—9月份,双丰木材加工业总产值达到41,000万元。
双丰镇整体工业布局的形成,不但解决了双丰林业局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而且拉动了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进程,加快了城乡一体化发展步伐,使得小城镇人口不断壮大,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统计,双丰镇城镇人口已发展到34713人,占双丰镇总人口的56以上。仅双丰木材工业加工小区就转移了3,000多名农村富余劳动力。
镇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发展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房地产开发业同样也呈现了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自九六年至今,用于楼房建设资金投入累计达到11,714万元,建成居民住宅楼和综合性商品楼38幢,建筑面积152,523.1平方米。在资金投入中,对上争取资金600万元,招商引资9,414万元,自投资金1,700万元,招商引资占总投资的83.4。1996年前,双丰镇住房总面积为62.5万平方米,人均占有住房面积约18平方米;而现在,双丰镇住房总面积为777,523.1平方米,人均占有住房面积约22.4平方米。双丰镇中心镇总户数为9,645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