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文言部分巩固复习

时间:2019-05-15 00:55: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考语文文言部分巩固复习》,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考语文文言部分巩固复习》。

第一篇:中考语文文言部分巩固复习

中考语文文言基础知识巩固复习

一.默写

1.造化钟神秀,()2.(),五十弦翻塞外声,3.(),萧萧班马鸣。4.()孤蓬万里征。5.一车炭,千余斤,()6晴川历历汉阳树,()7.(),梦回吹角连营。8.()吹面不寒杨柳风。9挥手自兹去,()10.怀旧空吟闻笛赋,()11.(),相去复几许。12.盈盈一水间,()13.风劲角弓鸣,()14.(),百草丰茂。15.(),病树前头万木春。16.水何潺潺,()17.苟富贵,()18.(),清泉石上流。19.关河梦断何处,()。20.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乐何极!

21.(),回车叱牛牵向北。22.水陆草木花,()。23(),必以信。2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中通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25.山行六七里,()酿泉也。26.则吾斯役之不幸,()。27.触风雨,犯寒暑,()。28.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29.(),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30.了却君王天下事,(),可怜白发生。31.(),国恒亡。32.此中人语云:“

”。33.闻之,()。未果,(,34.(),而吾以捕蛇独存。

二.诗词解词

《观沧海》

1.何:

2.澹澹:,渔歌互答,此),)))

3.萧瑟:

4.洪波: 《望岳》

1.决皉:

2.会当:

《饮湖上初晴后雨》

1.潋滟:

2.云脚:

《山居秋暝》

1.春芳歇:

《送友人》

1.孤蓬:

《卖炭翁》

1.何所营:

《酬乐天扬州出逢席上见赠》

1.巴山蜀水:

3.“闻笛赋”表达(《题破山寺后禅院》 1.潭影空人心:

《江城子。.密州出猎》

1.擎:

3.尚:

5.孙郎: 《蝶恋花》

1.烟光:

3.强乐:

5.会:

《诉衷情》

1.胡:

3.沧州: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1.五十弦:

3.作:

5.身后:

《水仙子-咏江南》

1.晴岚:

三.文学常识

2.浮云:

2.翩翩:

2.翻似:

2.太守:

4.会:

2.拟把:

4.黯黯:

2.天山: 2塞外声: 4.了却:

2.飐:)

1.《为学》作者_________,___代文学家。课文选自_________。

2.《天时不如地利》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_名____。______时期思想家,被称为_________。

3.《橘逾淮为芷》选自_________,作者____时期_____名_____。

4.《伤仲永》作者_______号__,_____时期政治家文学家。选自_________。5.《周处》选自___朝______所编辑的_________。

6.《核舟记》作者_________,____代人。选自___朝人______所编的_________。7.《口技》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代。选自_________。8.,《陋室铭》作者______,______代,选自_________。

9.《爱莲说》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代,选自_________。

10.《王顾左右而言他》作者______名___,_________人物代表之一,选自_________。

11.《公输》作者_____名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家的创始人,选自_________。12.《曹刿论战》选自_____,____时期,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相传是_________所作。

13.《周忌讽齐王纳谏》选自_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所编。

14.《愚公移山》作者____,_____时期,_________代表人物。选自_________,文体为_________。

15.《狼》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代,选自_________。

16.,《岳阳楼记》作者_____,____代,谥号_________。选自_________。17.《醉翁亭记》作者_____,____代,号_________,选自_________。

18《.陈涉世家》选自_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家,______家,______家

19.《出师表》作者_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家,选自_________。

20.《桃花源记》作者_________,_________时期_________的鼻祖。21,《捕蛇者说》作者____,_____代,选自_________。22.《登泰山记》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派古文家,选自_________。2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_________,选自_________。

24.《黄生借书说》作者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_朝_________家,________家,选自_________。

25.《黔之驴》作者_________,_________代文学家,选自_________。

第二篇:中考文言虚词复习教案

中考常用文言虚词复习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在文言文中,根据词是否具有实在意义,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实词,另一类是虚词。这两类词在文言中的作用也不同。曾有人这样说,如果说实词是文言文的肉体,那么虚词则是文言文的灵魂。虚词为何有如此重要的地位呢?这是由它的灵活性决定的,它的意义会随着语境的变化而变化。但也正因为这一点,加大了虚词学习的难度。而虚词从去年开始又成为我们临沂中考的考点。我们就必须把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不过大家不用怕,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归纳复习几个常用文言虚词的用法。

二、复习目标

1.了解文言虚词复习要点:去年临沂中考试题,文言虚词的考查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常用虚词的用法与意义;

二、虚词在文言句中的翻译;

2.掌握 “之、而、以、于”等虚词的意义与用法。

三、考什么

首先请同学们看一下,我们临沂2013年中考《语文考试说明》中规定的14个文言虚词:之、而、其、以、于、为、焉、者,也、乎、且、则、乃

其中“之、而、其、以、于、为”使用的频率很高,当然考试的几率也就更大一些,这节课我们就先来复习这几个虚词的用法。

四、怎么考

复习之前,我们先来看一道题,是2012年我们临沂市的中考题。

1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以”和“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中的“以”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

A.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因为 B.家贫,无从致书以观(《送东阳马生序》)来 C.历历在目,以亿万计(《山市》)用 D.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凭借,依靠 从这道中考题中可以看出:

1、题型设置:为选择题,选项为四个,题干要求判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的意同。

2、题料来源:四个选项全选自课内所学课文。

同时,这道中考题告诉我们,必须灵活把握常用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才能得心应手,做对题目,把这两分轻松的收入囊中。那接下来我们就来借助题目归纳总结常见文言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五、复习归纳

一、“之”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用法。

1、二世杀之()

2、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

3、宋何罪之有?()

4、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5、久之,目似瞑()

6、(陈涉)辍耕之垄上()

7、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8、固以怪之矣()

9、马之千里者()

(二)“之”的用法归纳

1、代词(1)一般代词:可以代人、代物、代事。

(2)指示代词:(之+名词)可以译为“这”

2、助词(1)结构助词(定语+之+中心语)可译“的”。

(2)结构助词(宾语+之+动词)

宾语前置的标志,无实义,不译。

(3)结构助词(主语+之+谓语)

起取消句子独立性的作用,无实义,可不译。

(4)结构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可不译。

(5)音节助词:(时间词+之)或(动词+之)补足音节,无实义,可不译。

3、动词(主语+之+宾语)可译为:去、往、到。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句中“之”的意义或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怅恨久之

A:公与之乘,战于长勺B:何陋之有?C:公将鼓之D:辍耕之垄上

2、“之”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小大之狱 C.布衣之怒 D.王之蔽甚矣

二、“而”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

1、佣者笑而应曰()

2、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夺而杀尉()

4、人不知而不愠()

5、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二)归纳:“而”字通常用作连词,在句子中表现词与词之间的并列、顺接、修饰、转折、递进等关系。

(三)直击中考

1、下列各句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日出而林霏开 ”中的“而”相同的一项是()

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B.溪深而鱼肥 C.乃记之而去 D.呼尔而与之

2、“而”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A.学而不思则罔 B.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 C.挟天子而令诸侯 D.足肤皲裂而不知

三、“以”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以”字的用法、意义

1、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2、以君为长者()

3、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4、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以塞忠谏之路也()

6、策之不以其道。()

7、臣以王之攻宋,为与此同类。()

(二)“以”的用法归纳

1、用作介词①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②表示凭借,译为“凭、靠” ③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2、用作连词: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

表结果,译为“以致”。

有时相当于 “而”。

3、作动词,译为“以为、认为”

(三)直击中考

1、“以”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以告先帝之灵 C.以光先帝遗德 D.以咨诹善道

2、“以”的意义和用法与“以衾拥覆 ”中的“以”相同的一项是()A.必以情 B.以残年余力 C.徐喷以烟 D.以彰其咎

四、“于”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于”字的用法。

1、万钟于我何加焉()

2、胡不见我于王()

3、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骈死于槽枥之间()

5、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7、不求闻达于诸侯()

8、皆以美于徐公。()

(二)“于”字的用法归纳

1、引出对象,译为“对、对于、向”

2、当于与“比”连用时,译为:“跟、同”

3、引出处所、时间、范围,可译为“在、从、到”

4、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三)直击中考

1、“于”的意义和用法与“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中的“于”相同的一项是()

A.休祲降于天 B.贤于材人远矣 C.欲有求于我也 D.又留蚊于素帐中

2、“于”的意义和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不求闻达于诸侯 B.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C.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五、“为”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为”字的用法。

1、不足为外人道也()

2、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3、二虫尽为所吞()

4、若为佣耕()

5、为坛而盟。()

6、以丛草为林()

7、或异二者之为()

(二)“为”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介词,一般读作“wèi”。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表示动作行为的对象,可译作“向”、“对”、“给”、”替“等。

2、表示动作、行为的目的,可译作“为着”、“为了”。

3、表示被动,译作“被”。读作“wéi”

二、用作动词,读作“wéi ”。1.可作判断动词,译作“是”。

2、“为”也可作一般动词,可译为:制造、修筑、接受等动词,翻译比较灵活,其意根据语境而定。

三、用作名词,读作“wéi ”。

(三)直击中考

与”知之为知之“句中“为”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以径寸之木为宫室 B.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C.项燕为楚将 D.士卒多为用者

六、“其”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其”字的用法

1、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2、复前行,欲穷其林()

3、其真无马邪?()

4、其真不知马也()

5、既克,公问其故。()

6、安陵君其许寡人!((二)“其”字的用法归纳

1、用作第三人称代词:译为“他(她)”、“他(她)的”、“他们”、“他们的”、“它”、“它们”、“它们的”。

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那”、“那个”、“那些”、“这”、“这种”等。

3、用作副词,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疑问、推测、反问、愿望等语气:可译为“大概”、“或许”、“恐怕”、“难道”等,或不译。

(三)直击中考

下列句中“其”的用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A.百姓多闻其贤 B.安求其能千里也 C.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D.其如土石何?

七、“乃”

(一)指出下列句子中“乃”字的用法。

1、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3、久而乃和()

4、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二)“乃”字的用法归纳

一、用作副词。

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就”、“于是”等。

2、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是逆转相背的,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

3、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才”、“仅”等

二、用作判断动词,相当于“是”“就是”。

(三)直击中考

与“乃记之而去 ” 中“乃”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见渔人,乃大惊()B.太丘舍去,去后乃至()C.乃重修岳阳楼()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六、方 法 指 津

1、句意分析法:

根据句子的大意推断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意义。

2、上下文推断法:

根据上下文的意思来推断。

3、代入筛选法:

在阅读和解题时,将某个虚词的每个用法代入句子去理解,挑选其中讲得通的一项。

4、标志确认法:

有些虚词是构成文言特殊句式的标志词,抓住这些标志,我们就能迅速地确定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了。如:被动句“为„„所”、倒装句”何„„之有?”

七、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就复习到这里,所剩虚词,下节课继续归纳!

第三篇:上海中考文言复习1--23教案

一、为学

《白鹤堂集》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实词和虚词的意思和用法。

2、理解蜀鄙二僧故事的内涵和作用,明确主旨。

一、导入:

有一句俗语是“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彭端淑是如何向我们讲解这个道理

二、教学过程:

1、释题:做学问

2、“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是何道理?

贫僧先立志,然后努力去为,富和尚只强调客观条件,不立志而不为。突出“人贵立志,事在人为。”

3、文中的对比手法。

“为”与“不为”、“学”与“不学”的对比,揭示无论做事还是为学,难易可相互转化。

“贫”与“富”、坚毅果敢与怀疑讥讽、“自南海还”和“犹未能”的对比,有力论证道理。

二、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1、掌握基本文言词语,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相互关系。

2、体会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

一、常识导入:

孟子名轲,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将他和孔子合称为“孔孟”

二、复习过程:

1、明确观点:“…..”

2、论证过程

举例论证:列举“攻城”事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守城”事例,论证“地利不如人和”。

对比论证:天时和地利,地利和人和。

3、结论:突出“人和”,施行“仁政”。

排比;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

三、橘逾淮为枳

教学目标:

1、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说明深奥的道理。

2、晏子的形象

一、常识导入:

《晏子春秋》记录晏婴言行。

二、教学过程:

1、楚王羞辱晏婴的方法是:

故意绑一个人在晏子面前走过,并称其为“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2、晏子如何反击?

“橘逾淮为枳”比喻“齐人入楚善盗”,让楚王反取病焉。结论:环境不同,导致人本质改变

3、所以晏子在辩论中提出“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用意是:

以此为比喻,表明奇人的行为是由其所在环境决定的,将问题重点由楚王所说的“齐人固善盗乎?转至齐人为什么“入楚则盗”,引出之后对楚王的嘲讽。

4、晏子形象:善于辞令、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四、伤仲永

教学目标:

1、复习实词

2、明确道理

一、导入:

我们古代有许多优秀儿童的故事,如果这些孩子后天不努力,会出现什么后果呢?

二、常识:

《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政治上进行改革,推进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教学过程:

1、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

2、仲永的才能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哪些词或句子表现了这个阶段的特点? 童年时期:天资聪明

正面:“忽”“即”“立”

侧面:“异”“奇”

少年时期:才能衰退

“不能称”

青年时期:才能平庸

“泯然”

4、造成悲剧的原因:

父“利其然…不使学”:才能被挥霍,没有进行后天教育。

5、从仲永的悲剧,我们应该想到什么?

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学习。

6、作者感情:

题目:为仲永感到哀伤。对… 惋惜之情。

7、强调实词:

活用:书、宾客

这样分组的原因:名词作动词

异、奇、利

形容作意动

五、周处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理解文章的思想意义

2、体会文章详略得当,叙事简练特点。

一、导入:

天资聪颖的仲永泯然众人,告诉我们后天教育的重要,一个浪子经历后天的努力,也会有所改变。

二、作者:

刘义庆,南朝宋。《世说新语》笔记小说(志人、志怪)

三、教学过程:

1、概括文章的内容: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

2、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人是可以改变,只要痛下决心,浪子也可以回头,并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3、文章通过两个事例来表现周处形象?

“杀虎斩蛟”“寻访二陆”---凶强侠气、勇于改过、六、小石潭记

一、教学目标:

1、体会写景方法

2、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常识导入:

柳宗元,唐代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还学过他的《黔之驴》,《捕蛇者说》。此文即曾贬为永州司马时所作,选自《柳河东集》。

三、复习:

1、全文的线索:

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发现小潭,潭中景物,小潭岸势,潭中气氛,记录同游者

2、在游览过程中,作者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乐之----与…相乐----抑郁。

3、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含蓄抒发自己被贬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七、卖油翁

教学目标:

1、利用文中关键词句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所揭示的深刻道理。

一、常识导入:

北宋文学家,古文运动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还学过《醉翁亭记》《生查子·元夕》。谥号文忠,《欧阳文忠公文集》。

二、教学过程:

1、主要写了哪两件事?

陈尧咨射箭,卖油翁酌油

2、体现出二人的形象(技能、性格)射技高超、自高自大 技能娴熟、沉稳谦虚

3、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熟能生巧

八、核舟记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领略我国古代艺人高超技艺和智慧。

一、导入:

雕刻家王叔远,能把一个长不盈寸的桃核雕刻成舟……收录到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

二、教学过程:

1、理清文章的结构:总——分——总

介绍王叔远技艺奇巧,引出雕刻“核舟”的主题。介绍“核舟”的结构:

总述核舟小、容量大,赞美技“灵怪”,呼应开头。

2、课文的主体部分,作者介绍核舟的哪几部分?按照什么顺序介绍核舟的? 船舱、船头、船尾、船背 空间:整体2——局部2 345

九、口技

教学目标:

1、复习实词

2、体会正面侧面的表现手法以及我国古代艺人高超技艺。

一、导入:

体现我国古代艺人高超技艺和智慧,收录到清朝人张潮编辑的《虞初新志》还有一篇《口技》

二、教学过程: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内容。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现了我国口技艺术的魅力,赞扬了口技艺人高超技艺。

2、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善”? 道具简单

表演内容 精彩逼真

(正面描写)

听众反应 赞叹、沉醉、以假为真(侧面烘托)

3、全文波澜起伏:

静——动——静——动——静

十一

十二、陋室铭、爱莲说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比较阅读,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明确作者高尚节操。

一、复习导入:“说”“铭”“记”“表”

二、教学过程:

1、写作手法一致:

都运用托物言志的写法,通过陋室铭和莲的形象表达作者的志向与抱负,《陋》开头运用类比立论,引出全文主旨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爱》以“菊之爱”“牡丹之爱”来衬托“莲之爱”,引出文章主旨“莲,花之君子者也”。(比喻)

2、主旨

《陋》表达作者安贫乐道、不慕富贵的情操

《爱》表达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

十三、王顾左右而言他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层层推进的类比说理方法,领略孟子能言善辩的才能。

一、复习导入:

《天时不如地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思想:“民本仁政”

二、教学过程:

1、孟子提出的三个问题相互之间有联系吗?

朋友冻馁其妻子——弃之

士师不能治士——已之

四境之内不治——免之

都是不负责任

2、孟子发表议论为什么先从对待朋友的委托开始,好处是?

从小到大,从远到近,层层类推,增强说理逻辑力量,达到劝说目的。这种说理方法是类比

4、人物形象:

孟子:机智勇敢、心怀天下、能言善辩、善于设问

十四、公输

教学目标:

1、了解墨子及墨家的主张。

2、学习本文叙事说理的方法,体会墨子高超的劝说艺术。

一、导入:

战国时代,是一个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的时代,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墨家也是其中之一。

墨子,战国时期宋国人,墨家创始人,主张“兼爱”“非攻”。

三、教学过程:

1、文中写了哪几个人,写了一件什么事?

墨子以实际行动阻止楚国攻打宋国

3、墨子成功的关键是?迂回战术

先以私人事情,诱使对方亮明观点,然后紧扣公输班自相矛盾之处用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予以反驳。

杀人,请献金——吾义固不杀人

宋何罪,五个不可谓批判无义(排比)----服

十五、曹刿论战

教学目标:

1、复习点击上重要的实词。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

一、复习导入:

史书体例:编年体、国别体、纪传体。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叙述春秋时期各国重要史实,相传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所编。

二、教学过程:

1、文章中曹刿的形象?

深谋远虑、善于把握战机、具有正确战术思想和卓越军事才能。

2、曹刿的远见卓识如何体现出来?

战前准备:取信于民

战时:两个“未可”、两个“可矣”

战后论战:论述原因

3、本文紧扣“论战”,运用对话,通过对比表现人物性格?

曹刿和乡人:突出曹刿挺身而出,有责任感和爱国热情。

曹刿和鲁庄公: 表现了鲁庄公浮躁、目光短浅,反衬曹刿沉着、机敏、深谋远虑。

十六、邹忌讽齐王纳谏

教学目标:

1、复习实词。

2、分析邹忌和齐王的形象

一、导入:

唐太宗:“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任何要成就一番大业的君王,都会听取贤臣的进谏。

二、《战国策》:

西汉史学家刘向根据战国时事的记录而编辑的一部国别体史书。

三、复习内容:

1、邹忌长得怎样?妻、妾、客是如何评价的?为什么有这样的评价?

2、邹忌相信了吗?他反思后得出什么结论?

3、邹忌如何向齐王进谏的?

以切身经历设喻,从生活小事类推到治国大事,讽喻齐王除蔽纳谏。

4、齐王纳谏后,收到了什么效果?有何意义?

当权者只有广开言路,采纳群言,虚心接受批评意见,并积极加以改正才有可能治理好国家。

5、文中邹忌和齐王表现了什么形象? 齐王:善于纳谏、知错就改,邹忌:善于思考、敢于进谏。

十七、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教学目标:

理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学习古人推理论证的论证方法。

掌握重点词句的含义,理解逆境成材的道理。

一、导入:回忆孟子的文学常识导入。

二、教学过程:

1、第一节列举六个历史名人事例的作用?

举例论证

人才要在忧患中造就。

2、成就大事需要经过哪些磨砺?

思想:苦其心志/行为:行拂乱其所为/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第三节作者论述了什么内容?

个人:生于忧患

国家:死于安乐

对比论证

结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4、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哪些启示?

居安思危,才能长治久安。

十八、孔孟论学

教学目标:

1、熟悉孔子、孟子生平及《论语》《孟子》的情况。

2、感受孔孟的人格魅力,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

一、导入:

儒家思想博大精深,历经千年而不朽。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回忆孔子、孟子以及《论语》《孟子》常识

三、复习过程:

1、学生背诵前四则。

2、文章中各自讲了什么内容。

①论学习的作用――学习终身受益 ②学习方法――学习与思考相结合。③学习方法――勤勉好学,不耻下问。

④学习态度――不要止步不前,要不断学习。

比喻论证 ⑤学习态度――不能一曝十寒,要持之以恒;

比喻论证

不能三心二意,要专心致志。

对比论证

⑥学习方法――不要迷信书本,读书要有批判怀疑精神。

举例论证

3、本文有哪些成语?

不耻下问

功亏一篑

一曝十寒

专心致志

十九、黄生借书说

教学目标:

1、掌握“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学习本文运用对比论证阐明道理的写法,领会作者阐述“书非借不能读”的道理

一、导入: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发个议论,也可以记事,都是为了说明道理。

二、作者复习:袁枚,自称随园主人,《小仓山房文集》

三、教学过程:

1、就黄生借书一事,提出什么观点? 书非借不能读也

2、作者如何论证论点的?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

3、给黄生提出几点要求,目的是什么?

读书专、归书速(勉励年轻人珍惜时光、勤奋学习)

二十、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掌握举例论证、比喻论证、正反对比论证。

2、感受作者对读书的真知灼见,对堂弟的循循教导、切切关爱。

一、作者复习:郑燮,清代书法家,文学家。《板桥家书》

三、教学过程:

1、解题:潍县的官署中寄于堂弟郑墨第一封家书。

2、本文讲了一个什么问题?

反对“过目成诵”的说法,认为“过目成诵”“最是不济事”。

3、如何论述? ①深入研究,“微言精义”①孔子韦编三绝②苏轼夜读《阿房宫赋》 正

③虞世南等平生迄无佳文 反

②选择精华,“反复诵观”④《史记》数段 正

⑤小说家言③“破烂橱柜” 喻 反

4、这封家书的写作目的:引导家中子弟树立读书必须选择精华,深入研读的正确态度。

二十一、黔之驴

教学目标:

1、认识到没有真本领的人最终会被别人识破。

2、吸取“驴”的教训,努力增长才干,学习“虎”的勇气和智慧。

一、导入: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借此喻彼、借小喻大

二、教学教程:

1、本文对老虎的描写很细致,主要运用哪些人物描写方法刻画老虎的形象。

动作:蔽、窥、近、遁、视、荡倚冲冒、跳踉

心理:以为神、觉无异能、莫相知、终不敢搏、以为且噬己、技止此耳 性格:胆大心细、颇有心计

2、驴“技止此耳”,“技”具体主要表现在:

一鸣

一蹄(徒有其表

外强中干)

3、老虎对驴子的经过一个怎样的认识的过程:惧――识――戏――吃

4、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驴①徒有其表外强中干的人一定会灭亡的。

虎②面对貎似强大的敌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5、成语: 黔驴技穷

黔驴之技

庞然大物

二十二、狼

教学目标:

能从文中认识狼贪婪、凶残和狡诈的本性,懂得对待象狼一样的恶人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一、常识导入:

作者蒲松龄,字留仙,号柳泉居士,清朝著名的文学家。《聊斋志异》是我国著名的文学作品,是短篇小说集。笔记小说(志怪)

三、教学过程:

1、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2、故事中的两只狼是是怎样的形象?

①贪婪凶恶:缀行甚远;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后狠止而前狼又至;而两狼之并驱如故。②狡诈阴险: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故事中的屠夫是怎样形象?文章如何刻画的? ①心理描写: 惧--大窘--恐--悟

②动作描写:屠户:有勇有谋,敢于斗争,善于斗争

5、屠户和狼之间经过怎样的斗争过程?

开端——屠户遇狼

发展——避狼

高潮——御狼

结局——杀狼

6、文章结尾一段的议论有什么作用?

既是对狼可悲下场的嘲讽,也是对屠户勇敢、机智斗争精神的赞扬,揭示了文章主题。

7、文章蕴含了什么道理?

我们对待象狼一样的恶势力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定会取得胜利。

二十三、记承天夜游

一、教学目标

1.重点词、句的理解与翻译;

2.学习抓住特征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二、常识导入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唐宋八大家”之一。

三、教学过程

1、作者是如何描绘月色的?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幅月夜图有何特点?

月色——积水空明

比喻

竹柏——藻荇交横

皎洁、澄清、空明

2、文中结尾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赏月的欣喜、漫步的休闲、贬谪的落寞、人生的感慨(仕途失意)自我排遣的豁达

第四篇:2018年初三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重点实词

2018年初三中考复习语文课内文言重点实词

【复习内容】课内文言重点实词2 【复习目标】识记课文中常见实词的意义,掌握同一实词或虚词的不同意义,掌握古今异义、通假字、词类活用等古代汉语的特殊用法。

【复习重点】词类活用、古今异义、重点实词 【复习过程】

一、“词类活用”的梳理积累

(一)方法指导

词类活用是文言文中很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常常是借助一定的语言环境,将通常是某种用法的词临时变为另一种用法词类活用是文言文学习中的难点,复习时要注意确定其活用的方式,积累典型例句并认真分析、体会。复习词类活用时,不必死记名称术语,应着眼于应用,能理解词义,解释句意即可。常见的活用方式有: A.名词做状语,如“狐鸣呼曰”中的“狐”,原是名词,这里活用为状语,意思是“像狐狸一样”

B.名词活用为动词,如“策之不以其道”中的“策”,原是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意思是“用马鞭打、驱使” C.动词活用为名词,如“退而甘食其土之有”中的“有”,原是动词,这里活用为名词,意思是“出产的东西” D.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披坚执锐”中的“坚”“锐”原来是形容词,这里活用为名 词,意思分别是“坚固的铁甲”“锐利的兵器”。

E.使动用法,如“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中的“闻”,解释为“使„„听到”

F.意动用法,如“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中前一个“乐”,解释为“以„来„为乐”。G.被动用法,如“帝感其诚”中的“感”,解释为“被„„·感动”。

这一部分的整理很关键,因为掌握实词不仅是读懂课内文言文所必需的,也是阅读课外言文所必需的,只有扎扎实实地掌握每个实词的确切意义,文言语感才会逐渐形成,才能在阅读课外文言文时举一反三,为阅读课外文言文打下坚实基础。值得一提的是,在整理实词解释时,要以课本中的书下注释为准,绝不能模棱两可。

(二)词类活用整理

1.鞭数十,驱之别院。(《幼时记趣》)鞭(名词活用为动词):用鞭子打 2.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时。3.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同上)故(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旧的知识

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指新的知识 4.其一犬坐于前。(《狼》)犬(名词活用为状语):像狗一样。5.一狼洞其中。(同上)洞(名词活用为动词):打洞。6.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同上)隧(名词活用为状语):从隧道。7.会宾客大宴。(《口技》)宴(名词用作动词):举行宴会。8.不能名其一处也。(同上)名(名词用作动词):说出。9.妇抚儿乳。(同上)乳(名词用作动词):喂奶。10.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木兰诗》 策(名词活用为动词):登记。11.有好事者船载以入。(《黔之驴》)船(名词活用为状语):用船。12.蹄之。(同上)蹄(名词活用为动词):用蹄子踢 13.尽其肉。(同上)尽(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吃光。14.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桃花源记》)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15.处处志之(同上)志(名词活用为动词):做标记。16.山不在高,有仙则名。(《陋室铭》)名(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著名 17.无案牍之劳形。(同上)劳(使动用法):使……感到劳累 18.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同上)灵(形容词活用作动词):灵验 19.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核舟记》)箬篷(名词用作状语):用箬篷 20.石青糁之。(同上)石青(名词用作状语):用石青 21.卧右膝。(同上)卧(使动用法):使……卧,平放。22.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奔(动词用作名词):奔驰的骏马。23.火烧令坚。(《活板》 火(名词用作状语):用火。24.木格贮之。(同上)木格(名词用作状语):用木格。25.再火令药熔。(同上)火(名词用作动词):用火烤 26.孔子东游。东(名词用作状语):向东。27.然得而腊之以为饵。(《捕蛇者说》)腊(名词用作动词):把肉晾干 28.岁赋其二。(同上)岁(名词用作状语):每年。29.君将哀而生之乎?(同上)生(使动用法):使……活。30.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辱(形容词用作动词):辱没。31.一食或尽粟一石。(同上)尽(形容词用作动词):吃完。32.策之不以其道。(同上)策(名词用作动词):鞭打,驱使。33.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同上)34.食之不能尽其材。(同上)35.猛浪若奔。(《与朱元思书》)3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同上)37.腰白玉之环。(《送东阳马生序》)38.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同上)39.主人日再食。(同上)40.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41.如鸣佩环,心乐之。(同上)42.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同上)43.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同上)44.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45.凄神寒骨,悄怆幽邃。(同上)46.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47.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醉翁亭记》)48.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同上)49.会天大雨。(《陈涉世家》)50.置人所罾鱼腹中。(同上)51.夜簿火。(同上)52.皆指目陈胜。(同上)53.将军身被坚执锐。(同上)54.乃丹书帛曰“陈胜王”。(同上)55.天下苦秦久矣。(同上)56.忿恚尉,令辱之。(同上)57.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58.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同上)59.亲贤臣,远小人。(同上)6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同上)61.攘除奸凶,兴复汉室。(同上)62.公将鼓之。(《曹刿论战》)63.神弗福也。(同上)64.吾妻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65.闻寡人之耳者。(同上)66.入则无法家拂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67.劳其筋骨。(同上)68.人恒过。(同上)千里(数量词用作动词):行千里 尽(使动用法):使……竭尽。奔(动词用作名词):指飞奔的马。轩邈(形容词用作动词):比高远 腰(名词用作动词):挂在腰间。笔(名词用作状语):用笔。日(名词用作状语):每天。西(名词用作状语):向西。乐(意动用法);以……为乐。下(名词用作状语):向下。

斗(名词用作状语):像北斗星一样。

犬牙(名词用作状语):像狗的牙齿一样。寒(使动用法):使……寒泠。守(名词用作动词):做太守。名(名词用作动词):命名。

翼然(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大雨(名词作动词):下大雨。罾(名词作动词):用鱼网捕。篝(名词作动词):用笼子罩着。目(名词用作动词):用眼睛注视。坚/锐(形容词用作名词):铁甲/武器。丹(名词作状语):用丹砂 苦(意动用法):以……为苦。忿恚(使动用法):使……恼怒。光(名词用作动词);发扬光大。毛(名词用作动词):长草木。亲(形容词用作动词):亲近。

良实(形容词用作名词):善良诚实的人。奸凶(形容词用作名词):奸邪凶恶的人。鼓(名词用作动词):击鼓。福(名词用作动词):赐福 美(意动用法):以……为美。闻(使动用法):使……听到 入(动词用作名词):国内。劳(使动用法):使……劳累。过(名词用作动词):犯过失。

69.毕力平险。(《愚公移山》)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 70.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同上)箕畚(名词作状语):用箕畚

二、“古今异义词”的梳理积累

(一)方法指导

文言文中,有一部分词语古今意义差别很大,复习时要特别注意。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中的“妻子”“绝境”都与现代汉语中的意义不同:“妻子”在古汉语中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儿女”,现代汉语中则是一个词,仅指“丈夫的配偶”;“绝境”在古汉语中指“与人世隔绝的地方”,现代汉语中的意思是“没有出路的境地”。

古今词义的变化要注意以下规律:①词义的扩大,如“江”“河”,古义专指长江、黄河,现代泛指较大的河流,现代所表示的意义比古代更广泛。②词义的缩小,如“金”,古代泛指金属或兵器,现代一般仅指黄金。③词义的转移。如“牺牲”,古代指祭祀用的牲畜,现代指为正义的事业而死。④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古义指地位低下,目光浅短,并非贬义;今义则指品行恶劣,十足的贬义。阅读文言文,要特别注意古今词义所发生的比较明显的变化。(二)古今异义整理 1.《赵普》

①明日,普又以其人奏。明日 古义:第二天 今义:今天的下一天 ②普颜色不变。颜色 古义:脸色 今义:色彩 2.《口技》

①几欲先走 走 古义:跑 今义:步行

②当是时。是 古义:这 今义:表示肯定的判断 ③会宾客大宴 会 古义:适逢 今义:聚在一起 ④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闻 古义:听见 今义:用鼻子嗅气味 ⑤宾客意少舒。少 古义:稍微 今义:跟“少”相对 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 古义:中间夹杂 今义:两事物之间 ⑦虽人有百手。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⑧不能名其一处也。名 古义:说出 今义:名字 ⑨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于是 古义:在这时候 今义:连词 3.《木兰诗》

①旦辞爷娘去。去 古义:离开 今义:到、往 ②愿为市鞍马 市 古义:买 今义:市场

③赏赐百千强。强 古义:有余 今义:强壮,强大 4.《桃花源记》

①芳草鲜美 鲜美 古义:鲜嫩美丽 今义:指食物味道好 ②阡陌交通 交通 古义:交错相通 今义:交通运输

③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妻子 古义:妻子和子女 今义:专指男子的配偶

④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 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 今义:没有出路的境地 ⑤遂与外人间隔。间隔 古义:断绝来往 今义:隔开,不连接 ⑥无论魏晋。无论 古义:更不必说 今义:连词 ⑦屋舍俨然。俨然 古义:整齐的样子 今义:神情庄重 5.《三峡》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 古义:即使 今义:虽然 6.《记承天寺夜游》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但 古义:只 今义:但是 7.《晏子使楚》

①叶相似,其实味不同 其实 古义:它们的果实 今义: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 ②齐人也,坐盗 坐 古义:犯罪 今义:坐下 ③寡人反取病焉 病 古义:辱 今义:生病 8.《陈涉世家》

①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亡 古义:逃跑 今义:死亡 ②会天大雨 会 古义:适逢 今义:聚 ③又间令吴广之 间 古义:暗中 今义:间隔 ④卒中往往语 往往 古义:到处 今义:经常 ⑤楚人怜之 怜 古义:爱怜;爱戴 今义:可怜

⑥今或闻无罪 或 古义:有人 今义:或许;也许 9.《捕蛇者说》

①可以已大风 可以 古义:可以用来 今义:能够 ②吾祖死于是 于是 古义:在这件事上 今义:连词 ③则久已病矣 病 古义:困苦不堪 今义:生病 ④以尽吾齿。齿 10.《岳阳楼记》

①越明年。明年 ②属予作文以记之 作文 ③去国怀乡。国 ④春和景明。景 11.《醉翁亭记》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丝 12.《鱼我所欲》

①一箪食,一豆羹。豆 ②是亦不可以已乎? 是 13.《出师表》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秋 ②诚宜开张圣听。开张 ③陟罚臧否。否 ④此先帝所以兴隆也 所以 ⑤先帝不以臣卑鄙。卑鄙 ⑥庶竭驽钝。庶 ⑦叹息痛恨于桓灵也。痛恨 ⑧由是感激。感激 ⑨临表涕零 涕 14.《曹刿论战》

①牺性玉帛 牺牲 ②小大之狱 狱 ③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 ④串之属也,可以一战。忠 ⑤再而衰。再 ⑥又何间焉。间 15.《送东阳马生序》

①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走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趋 ③日再食 再 ④感人持汤沃灌 汤 16.《愿公移山》

①何苦而不平何苦 ②无垄断焉 垄断

古义:年龄 今义:牙齿 古义:第二年 今义:次于今年 古义:写文章 今义:文章练习古义:国都 今义:国家 古义:日光 今义:景物 古义:弦乐器 今义:蚕丝 古义:器具 今义:豆类名称 古义:这 今义:判断词 古义:时 今义:指四季中的秋季 古义:扩大 今义:指商店开始营业 古义:恶,坏 今义:表示否定

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关系连词 古义:身份低微 今义:指品质低劣 古义:希望,期望 今义:众多 古义:痛心遗憾 今义:十分憎恨 古义:感动奋发 今义:感谢 古义:眼泪 今义:鼻涕 古义: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今义:为正义事业舍弃生命古义:案件 今义:监狱

古义:目光短浅 今义:指品质低劣 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情 今义:忠诚 古义:第二次 今义:表示动作重复 古义:参与 今义:间隔,空隙,不连接 古义:跑 今义:行走 古义:快步走,奔跑 今义:趋向 古义:两次 今义:又一次 古义:热水 今义:煮的汁液 古义:愁什么 今义:何必烦恼 古义:山冈高地 今义:把持独占

三、重要宇词整理 1《郑人买履》

①持:拿着 例句:吾忘持度 ②操:拿,携带 例句:而忘操之 2.《舟求剑》

遽:立即、匆忙,契:雕刻 例句:遽契其舟 3,《三峡》

①沿:顺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例句:沿溯阻绝。②良:的确、实在 例句:良多趣味。4.《以虫治虫》

穰:丰收 例句:岁以大穰 5.《梵天寺木塔》

贻:赠给 6.《论语十则》

①愠:恼恨、惩恨 ②厌:满足 ③隅:角落 7.《狼》

①缀:连接 ②顾:回头看 ③暇:空闲 8.《黔之驴》

益:更加,狎:态度亲近而不庄重9.《爱莲说》

①蕃:多 ②濯:洗涤,妖:美丽而不庄重 ③植:树立 10.《晏子便楚》

①固:本来 ②徒:只 11.《人琴俱亡》

①笃:(病)重 ②都:总 ③恸:痛哭 12.《记承天寺夜游》

①寝:睡 ②户:门户 ③步:散步 ④但:只 13.《马说》

①或:有时 ②等:同样、等同 14.《陋室铭》

①馨:品德高尚 ②往来:这里指“来 ” 15.《活板》

①从:堂房亲属 ②和:混合 例句:贻以金钗。例句:人不知而不愠 例句:学而不厌。

例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例句:缀行甚远。例句:顾野有麦场。例句:意暇甚。例句:稍近益狎。例句:可爱者甚蕃。例句:濯清涟而不妖。例句:亭亭净植 例句:齐人固善盗乎。例句:叶徒相似 例句:俱病笃。

例句:何以都不闻消息。例句:因恸绝良久 例句:怀民亦未寝 例句:月色入户 例句:相与步于中庭

例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例句:一食或尽粟一石 例句:且欲与常马等不可 例句:惟吾德馨 例句:往来无白丁 例句:其印为予群从所得

例句:其上以松脂、蜡和纸灰之类冒之。③砥:磨刀石 例句:则字平如砥

④讫:终了、完毕 例句:用讫再火令药熔。⑤旋:立刻 例句:旋刻之。16.《核舟记》

①因:依据 例句:罔不因势象形。②可:大约 例句:高可二黍许 ③历历:清清楚楚 例句:珠可历历数也。④夷:平例句:其船背稍夷。⑤盈:满 例句:而计其长曾不盈寸 ⑥简:挑选 例句: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17.《口技》

①觉:睡醒 ②力拉:拟声词 ③曳:拉 18.《送东阳马生序》

①尝:曾经 ②援:提出 ③俟:等待 ④衾:被子 ⑤逆旅:旅店 ⑥艳:欣赏 ⑦馁:饥饿 ⑧谒:拜见 ⑨夷:平和 19.《陈涉世家》

①屯:停驻 ②诚:果真 ③社稷:国家 ④刑:惩罚 20.《桃花源记》

①豁然:开阔敞亮的样子 ②俨然:整齐的样子 ③阡陌:田间小路 ④黄发:指老人,垂髫:指小孩。⑤延:邀请 ⑥规:打算 ⑦问津:探访、访求 21.《与朱元思书》

①柯:树枝 ②戾:到 22.《捕蛇者说》

①啮:咬 ②嗣:继承 ③戚:忧伤 ④毒:怨恨 ⑤蹙:窘迫 ⑥曩:从前 23.《岳阳楼记》

例句:便有妇人惊觉欠伸。例句: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例句:曳屋许许声 例句: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 例句:援疑质理。例句:俟其欣悦 例句:以衾拥覆 例句:寓逆旅 例句:略无慕艳意 例句:无冻馁之患矣 例句:生以乡人子谒余 例句:言和而色夷 例句:屯大泽乡。

例句:诚以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例句:复立楚国之社稷 例句:皆刑其长吏 例句:豁然开朗 例句:屋舍俨然 例句:阡陌交通 例句:黄发垂髫。

例句:余人各复延至其家。例句:欣然规往。例句:无问津者 例句:横柯上蔽 例句:鸢飞戾天者。例句:以啮人

例句:今吾嗣为之十二年。例句:貌若甚戚者 例句:若毒之乎

例句:而乡邻之生日蹙。例句:曩与吾祖居者

①越:及、到 例句:越明年 ②制:规模 例句:增其旧制。③景:日光 例句:至若春和景明 ④薄:迫近例句:薄暮冥冥。⑤集:群鸟停息在树上 例句:沙鸥翔集。⑥一:全 例句:而或长烟一空。⑦归:归依 例句:吾谁与归。⑧把:持、执 例句:把酒临风 24.《醉翁亭记》

①意:情趣 例句: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霏:雾气 例句:若夫日出而林霏开 ③伛偻:指老人,提携:指小孩 ④翳:遮盖 ⑤秀:草木茂盛 25.《曹刿论战》

①鄙:目光短浅 ②牺牲:指祭祀用的猪、牛、羊等③狱:案件 ④孚:为人所信服 ⑤靡:倒下 26.《邹忌讽齐王纳谏》

①修:长 ②旦日:第二天 ③期年:满一年 27.《鱼我所欲也》

蹴:践踏 28.《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①士:狱官 ②拂:违背(意愿)29.《愚公移山》

①惩:苦于 ②汉阴:汉水南岸 ③荷:挑 ④毛:地面所生的草木 30.《出师表》

①臧否:评论人物好坏 ②彰:表扬,显扬

例句:伛偻提携 例句:树林阴翳 例句:佳木秀而繁阴 例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例句:牺牲玉帛,弗敢加也。例句:小大之狱,虽不能察。例句: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例句:望其旗靡 例句:邹忌修八尺有余。例句:旦日,客从外来。例句:期年之后 例句:蹴尔而与之。例句:管夷吾举于士。例句:行拂乱其所为。例句:惩山北之塞。例句:达于汉阴。

例句: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例句:曾不能毁山之一毛。例句:陟罚臧否 例句:以彰其咎

第五篇: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巩固试题

四年级上册语文复习巩固试题

(时间:90分钟)姓名 得分 家长签字

一、字词游乐场。1.读拼音,写词语。

càn

làn

bǎo lěi

zhân xīng

cí zhí Zhǎngcháo

()()()()()2.火眼金睛,划掉错别字,改正后写在后面的横线上。(1)薄雾

照耀

逐斩

随遇而安 ____(2)愉快

倘若

剩下

漫条斯理 ____(3)长郎

堤岸

间隔

山洪爆发 ____(4)吵嚷

模范

躁热

欣喜若狂 ____ 3.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标出。

勉强(qiáng qiǎng)

粗糙(cāo zào)

闷雷(mēn mân)4.先把词语补充完整,再按要求回答问题。

耀()扬威

应接不()()调有序

横()江面

从容不()()山峻岭 选择其中一个词语写句子。

请照样子写四个词语,如:涓涓细流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二、句子万花筒。1.填空。

(1)不要以为好事小就不去做,以为坏事小就可以去做。我们应该常用 “ ”这句名言来勉励自己。(2)“_______,___ ”这两句诗说明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

(3)《鸟的天堂》是著名作家____ 写他和朋友两次经过“___________”的所见所闻。___________的河流,___________的大榕树,___________的小鸟,构成了一幅高雅清幽的风景画。

(4)读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我体会到叶圣陶先生对文___,对人____,不愧是文品和人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读了《_______ 》,我感受到少年周恩来远大的志向;从课文《乌塔》我想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你课外还诵读过哪几首送别诗,选一首最喜欢的写下来。(不出现错别字哦)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按要求改写句子。

(1)养鹅等于养狗,鹅也能看守门户。

(用上“因为„„所以”改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仿照句子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美丽的姑娘说:“我是智慧的女儿。”(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老师的帮助下,我很快地克服了错误。(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

(一)课内阅读。

《巨人的花园》

不久,北风呼啸,隆冬来临,刺骨的寒风吹起雪花。巨人孤独地度过了漫长的严冬。春天终于来了,村子里又开出美丽的鲜花,不时传来小鸟的欢叫。但不知为什么,巨人的花园里仍然是冬天,天天狂风大作,雪花飞舞。巨人裹着毯子,还瑟瑟发抖。他想:“今年的春天为什么这么冷,这么荒凉呀„„”

“噢!是这么回事呀!”巨人终于明白,没有孩子的地方就没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个孩子:“唤来寒冬的,是我那颗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将永远被我赶走了。谢谢你!”

小男孩在巨人宽大的脸颊上亲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温暖和愉快。于是,他立刻拆除围墙,把花园给了孩子们。1.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热情()

寒冷()

2.填空:巨人终于明白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童话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一年级起,我们已学过了很多的童话故事,童话故事深受同学们的喜爱,通过本学期这几篇童话故事的学习,你能说说童话故事有什么特点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外阅读。

_________________ 爷爷的书房里挂着一张条幅,上面写着“煮书”两个苍劲有力的大字,我感到很奇怪:书只能读,怎么可以煮呢?

一天,爷爷刚刚写完一篇文章,正坐在藤椅上品茶。我指着条幅问爷爷:“书怎么可以煮呢?书放锅里煮,不是要煮坏了吗?”

爷爷笑了

书是精神食粮嘛

既是食粮

怎么不可以煮呢

煮熟了

吃下去才好消化吸收嘛

爷爷看见我疑惑不解的样子,便接着说:“你知道唐代诗人杜甫吧?他小时候读书,就能反复诵读品味,非把书读透不可。其实,这就是‘煮书’。这样,他做起诗来就感到得心应手了。所以他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们学习语文,对那些好的文章也应该这么‘煮’,否则,就很难把语文学好。” “爷爷,你看我该怎么‘煮书’呢?”

“你可以从‘煮’语文书入手嘛。语文课文都是范文,每天清晨起来,放声读上几遍,仔细品味一番,多有意思!这样煮下去,你不仅能体会到文章的情感,还可以牢记妙词佳句„„好处可多啦。肚子里的词可多了,今后说话和写文章还会犯愁吗?”

爷爷的话使我豁然开朗,“煮书”还真有道理哩!1.从短文中找出与下面意思相近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A.指心里不明白,不相信。()

B.形容运用自如,心里怎么想,手就能怎么做。()

C.形容开阔或通达,一下子就明白了。()2.阅读短文后填空,提出两个有价值的问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4.给短文加上合适的题目。

5.写出你对“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理解。

66.用简练的话说说短文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加分题:你能写出两条课外积累的格言警句吗?(一条加两分,最多加4分。))

四、、口语交际

春节期间,大家都要走亲访友。爸爸妈妈带你回爷爷家过年,大家谈起了期末考试,你的堂弟说:“哥哥的语文没我考得好,才85分,我考了90分呢。”听了这话,你怎么说才能既不失面子,又不破坏过节的祥和气氛?

五、快乐习作。

在20世纪,人类的许多幻想变成了现实。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21世纪的科技发展,我们学习的主要场所——学校一定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想象一下我们未来的学校会是什么样子呢?请以《未来的学校》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叙述要清楚,语句要通顺;字体工整,卷面整洁,字数在400字左右。

下载中考语文文言部分巩固复习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考语文文言部分巩固复习.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考复习道德部分知识点总结

    1、 优秀品质包括:①自信、自立、自强。②孝敬父母、③诚实守信、④尊重他人、宽容待人⑤、助人为乐、⑥敬业乐业、(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精神)、⑦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私奉......

    七年级语文上册文言诗词复习笔记

    七年级 (上)1. 《三峡》(郦道元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 1、 文学常识:作者:郦道元 , 北魏著名地理学家、散文家 。《三峡》一文出自《水经注》这是记叙我国古代水道的一部地......

    人教版初一年级语文文言复习练习

    《童趣》 一、作者( , 代) 二、作品《 》 三、重点词句 (一)解词: 1、秋毫: 2、项为之强: .3、徐喷以烟:.4、作青云白鹤观:.5、果如鹤唳云端: .6、怡然自得: 7、庞然大物: 8、鞭数十: .(二)翻译: 1......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

    中考语文复习技巧很多学生认为,做语文题纯粹是“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做时凭直觉,做完凭运气,“文无定法”,语文学习也无定法。其实,每一门功课都有它自身的规律,有它自身的特......

    中考语文复习心得体会_

    中考语文复习研讨会心得体会 3月19日,我们参加了县教研室组织的中三语文复习研讨会,听了成继峰、贾小颜等老师的示范课,我们受益匪浅。另外语文教研员和二中德高望重的老教师给......

    中考语文总复习

    中考总复习之说明文和议论文阅读知识 说明文 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旨在客观地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特征,或阐述事理......

    语文中考复习指南

    2009年语文中考复习指南在教研室陈老师的指导下,我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和《中考说明》,研究近几年河北省语文中考试题,参考市县两级备考会的内容,借鉴各位毕业班语文教师宝贵......

    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

    中考语文复习经验交流 横店一中 各位老师: 中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横店一中,上学期,在我们几位老师的共同努力下,我们学生中考语文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在,我简单地介绍下上学期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