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考文言文复习:文言句式及练习老师一份
第一讲——初中中考常考文言句式
1、判断句
古汉语判断句一般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对主语进行判断,一般不用判断词“是”字。其基本形式是“„„者,„„也”,“„„,„„者”,“„„,„ „也”。另一种是用“则”“皆”“乃”“为”“即”“非”等判断词表示肯定或否定判断。还有一种情况是不用判断词,要根据上下文判断。
(1)“为”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中蛾冠儿多髯者为东坡
(2)“乃”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 例: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3)“即”表肯定判断,可译为“就是”例:吟鞭东指即天涯
(4)“则”表肯定判断,可译为“是”例: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5)“是”做动词,表肯定判断 例:斯是陋室,惟吾德 闻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6)“非”表否定判断,可译为“不是” 非天质之卑 兵革非不坚利也
(7)“„„,„„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8)“„„者,„„也”。陈胜者,阳城人也,字涉。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9)“„„者,„„” 例: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10)“„„,„„也” 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夫战,勇气也
(11)“„„也”例: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2、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a承前省 渔人甚异之„„(渔人)便舍船,从口入 b 蒙后省 c对话省 例《曹刿论战》
(此)忠之属也。(《曹刿论战》)(此,代前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投(之)以骨。(《狼》)
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4)省略介词
林尽(于)水源。(《桃花源记》)
急湍甚(于)箭。(《与朱元思书》)
(5)省略量词
文言文中数词后常省略量词
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
孔子东游,见两(个)小儿斗 二(个)男新战死
3、倒装句
倒装句主要有四种:
(1)主谓倒装。在感叹句或疑问句中,为了强调谓语而将它放到句首,以加强感叹或疑问语气。例:甚矣,汝之不惠。全句是“汝之不惠甚矣”。谓语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你太不聪明了”。
(2)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以及用“之”字或“是”字作为提宾标志时,宾语通常都要前置。例:“何陋之有”即“有何陋”的倒装。可译为“有什么简陋呢”,“何”,疑问代词,“之”,助词,无实在意义,在这里是宾语前置的标志。
(3)定语后置。古汉语中有时为了突出修饰语,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
例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荷担者三夫”是“三夫荷担者”的倒装,定语“三夫”后置,以突出中心词“荷
担者”,可译为“三个能挑担子的成年男子”。
例2: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3: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花之隐逸者”是“隐逸之花”的倒装。可译为“具有隐逸气质的花”
例4:尝贻余核舟一 “核舟一”是“一核舟”的倒装,定语“一”后置,可译为“一个核舟”
(4)介宾结构后置
A、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在文言文中大都后置,译成现代汉语时,除少数译作补语外,大都数都要移到动词前做状语。例:何有于我哉? 全句为“于我有何”的倒装句,介宾结构“于我”后置。译为“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 告之于帝”是“于帝告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帝”后置,译为“向天帝报告了这件事” 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 全句为“于南阳躬耕,于乱世苟全性命”的倒装,介宾结构“于南阳、于乱世”后置,可译为“亲自在南阳耕种,在乱世中苟且保全性命”
B、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在今译时,一般都前置做状语。
例:屠惧,投以骨。全句为“以骨投之”的倒装,介宾结构“以骨”后置。译为“把骨头
扔给它”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祭以尉首”是“以尉首祭”的倒装,介宾结构“以尉首”
后置,可译为“用将尉的头来祭祀”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 “述以文”是“以文
述”的倒装,介宾结构“以文”后置,可译为“用文字来记述”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
之效 “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是“以讨贼兴复之效托臣”的倒装,介宾结构“以讨贼兴
复之效”后置。
4、被动句
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用“于”“为”“为„„所”“见”字表被动句。二是没有被动词,意思上隐含被动,要根据上下文语意去推断。
(1)没有标志词语,意念上的被动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被„„所感动
(2)有标志词语
a “为”表被动 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
b “为„„所„„”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为所吞”即“被„„吞掉” c “于”表被动 管夷吾举于士 “举于„„”即“在„„被举荐”。
5、固定格式。初中文言课文中固定结构有:“不亦„„乎”“有„„者”“得无„„乎”“如„„何”“奈„„何”“然则„„”等。
(1)“不亦„„乎”相当于“不是„„吗”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易君子乎?
(2)“如„„何”相当于“对„„该怎么办”“把„„怎么样” 例:„„如太行王屋何?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其如土石何 即“能把土石怎么样呢”
(3)“以„„为„„”相当于“把„„当作„„”例: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即“把丛草当作树林,把虫蚁当作禽兽„„”
(4)“何„„为”相当于“为什么要„„呢”“为什么会„„呢”例:此何遽不为福也
即“为什么不会变成福呢”
(5)何以 例:何以战
文言文特殊句式练习题 一.根据要求完成以下习题:
1、“乃”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今君乃亡赵走燕 B、嬴乃夷门抱关者C、旬乃还第 D、而陋者乃斧斤考击而求之[答案]B
2、“是”表判断的一项是
A是天下之大贼也 B是胜之舍人也C是吾剑之所从坠 D不知木兰是女郎[答案]D
3、“则”表示判断的一项是
A、如此则荆吴之势强 B、故木受绳则直C、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D、位卑则足羞[答案]C
4、“即”表示判断的一项是[答案]A
A、梁父即楚将项燕 B、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C、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D、若即若离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5.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6、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7、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8、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9、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10、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
A败秦师于崤 B恐为操所先C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答案]A 11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C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 D受制于人[答案]A 12翻译下列句子,并指出被动的标志。
1、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2004上海高考题)[答案]您赶快离开,不要留下来!(否则),您会被楚国抓住。13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14从句式看将以下各句分类正确的一项是(A)。
1.甚矣,汝之不惠 2.请其矢,盛以锦囊 3.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4.梁,吾仇也 5.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6.其势弱于秦 7.痛哉斯言 8.其两股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 9.何以谓之文也
A.1、7/
2、6/
3、5/4/8/9 B.1、4/
2、3/
5、6/7/8/9 C.1、2/
3、4/
5、8/6/7/
9、10 D.1/2、3、4/6/7/8/9
15、下面的句子句式两两相同的是 A 和C,B 和D。
A.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B.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D.齐人勿附于秦
16、下列句子有A判断句,B被动句,C宾语前置,D介词结构后置,E句子成分的省略(即省略句)请在句后括号内标上序号注明。是省略句的,要补出省略成分。属两种句式的,同时写出。①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A)②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C)③不拘于时,学于余。(B D)④师不必贤于弟子。(D)⑤今其智乃反不能及。(E)③其下圣人也亦远矣。(E)
17、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各句不同的一项是(C)。
A.时人莫之许也 B.古之人不余欺也 C.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D.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
18、从句式角度看,对下列两组句子判断正确的一项是(A)。
①项脊轩,旧南阁子也。②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③.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④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19、选出下列各句修辞手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D)
例句:舍簪笏于百龄 应该是借代,“簪笏”官吏所用之物,这里指代官职。A.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B.勃,三尺微命,一介书生 C.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D.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
20、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相一致的一项是(C)例句:不拘于时,学于余
A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 童子何知 C 纤歌凝而白云遏 D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21、阅读下面句子,找出句式不同的一句是(D)
A.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 B.不拘于时,学于余
C.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D.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宾语前置)
22、对“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一句解释正确的一项是(D)。A.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我没看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B.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有的不跟老师学习,这是把大的方面放弃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有的却跟老师学习,这只是小的方面学习。我看不出这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C.不理解书本上的知识,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以他为老师,或者不以他为老师,这是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放弃。我没能见到他的明白事理。
D.不理解书本上的字句,不能解决疑难问题,或者学习,或者不学习,大的方面放弃小的方面学习。我怎能看出他聪明呢?
23、下列各句中不是被动句的一句是()。这道题目有点问题,可能是没有答案。我个人认为ABCD都是被动句。A.激昂于大义被义所激 B.激于义而死焉 被义所激而赴死。C.不能容于远近不能被远近的人容纳。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周公被逮捕就是由他指使的。如果一定要选出一个答案,就选D,“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周公逮捕就是他指使的。
A.激昂大义 B.激于义而死焉 C.不能容于远近D.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24、下列疑问句不表示反问的一句是(C)。
A.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B.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C.谁为哀者? D.安能屈豪杰之流„„发其志土之志哉?
25、下列各句中,句式特点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项是(B)这是考倒装句的,B没有倒装,其它都有。A、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B、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C、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D、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三 在后面的括号内标出句式类型(写序号)。
A、判断句 B、被动句 C、宾语前置 D、定语后置 E、省略句F、介宾短语后置 G、主谓倒装
1、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B)
2、大王来何操?(C)
3、《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C)
4、是以后世无传矣。(C)
5、而君幸于赵王。(B)
6、惟你是问。(C)
7、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B)
8、沛公安在?(C)
9、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A)
10、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A E)
11、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B)
12、微斯人,吾谁与归?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C)
1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B)
14、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B)
15、宋何罪之有?(宋国有什么罪过?)(C)
16、率师以来,唯敌是求。(C)
17、项王则受璧,置之(于)座上。亚父受玉斗,置之(于)地,拔剑撞而破之。(E)
18、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D)
19、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D)20、五谷者,种之美者也。(五谷是庄稼中的好种)(A)
2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A)
22、郑穆公使(人)视客馆。(E)
23、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E)
24、善哉,祁黄羊之论也。(G)
25、战于长勺(F)
26、其故人尝与佣耕者闻之。[他(陈胜)一些曾经一道给人作雇工耕田的老朋友听到了这个消息](D)
第二篇:文言句式复习教案
《文言文特殊句式》教案
教学目的:
1、了解高考对文言句式的要求。
2.理解和掌握与现代汉语不同的文言句式及其用法。3.通过相关练习加以巩固和提高。
教学重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辨析较复杂的文言句式的能力。教学时数:共计5课时
教学内容:判断句、省略句 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
1、了解判断句、省略句的特点
2、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判断句,并能加以翻译
3、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省略句,并能加以翻译 教学过程:
一、阅读下列高考文言翻译题,并指出句式特点: 江苏2008年(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被动句)等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江苏2010年(2)敛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状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译文: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入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就可以知道了。江苏2010年(3)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判断句)译文: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江苏2011年(4)毁淫祠数百区,勒巫为家者七十余家。(定语后置句)译文:(陈公弼)拆毁数百处滥建的祠堂,勒令巫师转而务农的有七十多家 江苏2012年(5)君以一县令能此,贤于言事官远矣!(状语后置句)译文:你作为一个县令能够这样,比言事的官员好多了!
二、考点分析
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法大致相同,由于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也存在一些差异。掌握有别于现代汉语的常见文言句式,是文言文阅读所必需的能力。这里主要掌握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四种。
三、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归纳1:用“者”或“也”表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2)看例句,指出句式特点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司马迁《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张溥《五人墓碑记》)夫六国与秦皆诸侯。(苏洵《六国论》)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苏轼《石钟山记》)归纳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被动句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被动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内容讲解:被动句
所谓被动,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害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1、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②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③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归纳: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归纳: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归纳: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4、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归纳:用介词“被”表被动
5、注意下列例句,指出被动的方式
①戍卒叫,函谷举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③城陷而虏 归纳: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四、课堂小结:
被动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
4、用介词“被”表被动。
5、动词本身表被动。
温馨提示:
“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但它不表被动,它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可译为“我”。如:
1、府吏见丁宁(我)
2、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我)翻译下列句子:
1、诚请见教。诚挚地请求教导我。
2、望见谅。希望原谅我。
3、请勿见笑。请不要讥笑我。
四、巩固训练:
1、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
B、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 C、帝感其诚
D、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2、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A)
A、同舍生皆被绮绣
B、父母宗族皆为戮没
C、忠而被谤
D、受制于人
3、选出下列各组中不是被动句的一项(B)
A、行将为人所并
B、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C、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
D、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附:(曹操)小的时候聪敏机警,有谋略(懂权术)好打抱不平(扶助弱小)为人放荡不羁,他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世人并没有认为他有什么奇特的地方。只有梁国乔玄、南阳何顒认为他与众不同,乔玄对太祖说:“天下将乱,不是闻名于世的人不能挽救局势啊!能使天下安定的人大概只有您了。”
5、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前置的方式(必修1—必修5)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不知句读,不解惑,宾语前置)(2)何为其然也(为何其然也,宾语前置)(3)而今安在哉(而今在安哉,宾语前置)
(4)而又何羡乎(而又羡何乎,宾语前置)(5)秦人不暇自哀(哀自,宾语前置)
(6)多情应笑我(应笑我多情)(7)钩党之捕遍于天下(捕遍于天下之钩党,宾语前置)
(8)夫晋,何厌之有(有何厌,宾语前置)
(9)大王来何操(操何,宾语前置)(10)沛公安在(在安,宾语前置)
(11)客何为者(为何,宾语前置)(1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莫己若者”即比得上自己)(1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我之谓也”即“谓我也”)(14)以亏人自利也(宾语前置,以亏人利自也)(15)何以伐为(以何伐为,宾语前置)
(16)未之有也(未有之,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17)胡为而来哉(为胡,宾语前置)
(18)自令放为(令自,宾语前置)(19)而莫之夭阏者(夭阏之,宾语前置)
(20)彼且奚适也(适奚,宾语前置)(21)奚以知其然也(以奚,宾语前置)
第四课时
教学内容:倒装句----定语后置;主谓倒装
教学目标:让学生能够判定什么是定语后置句、主谓倒装句,并能准确翻译出来。教学过程:
一、课前检测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亦雁荡具体而微者。
楚人有涉江者。(《察今》)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列子〉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归纳: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
2、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劝学》)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归纳: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3、阅读下列语句,并归纳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归纳: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小试身手:
1、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B)
A 人马烧溺死者甚众。
B 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C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D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2、选出下列句中不含定语后置的一项(D)
A 疆土之新辟者,移种民以居之。
B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C 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D 贤于己者,忌之而不愿问焉。
3、指出下面这个句子有哪些句式
下列句子属于状语后置的是(2、3、5、7)
1、太尉自州以状白府。(否)
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公幸教晞以道。
4、于其身,则耻师焉。(否)
5、得复见将军于此。
6、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7、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三、课堂小结
四、巩固训练
阅读下列语句,指出其是如何后置的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于蓝取之,介宾后置)(2)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乎己参省,介宾后置)
(3)而耻学于师(于师学,介词宾语后置)
(4)师不必贤于弟子(于弟子贤,介词宾语后置)
(5)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于赤壁之下,泛舟游,介宾短语后置)
(6)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东山之上出,于斗牛之间徘徊,介宾语后置)(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于周郎困,介宾短语后置)
(8)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于江渚之上渔樵,介宾短语后置)(9)其势弱于秦(于秦弱,介宾后置)
(10)赵尝五战于秦(于秦五战,介宾后置)
(11)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于南亩之农夫多,介宾短语后置)(12)后秦击赵者再(“后秦再击赵”状语后置)
(13)将请罪于君(介宾后置句,于君请罪)
(14)请罪于先人之墓(介宾后置句,于先人之墓请罪)(15)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介宾后置句,于前构恶)(16)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于当道请,介词结构后置)(17)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于其墓之门立石,介词结构后置)(18)匹夫之有利于社稷也(于社稷有利,介词结构后置)(19)以其无礼于晋(于晋无礼,介宾结构后置)
(20)且贰于楚(于楚贰,介宾结构后置)
(21)佚之狐言于郑伯曰(于郑伯言,介宾结构后置)(22)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
(23)臣尝从大王与燕王会境上(于境上与燕王会,状语后置)(24)欲与王好,会于西河外渑池(于西河外渑池会,状语后置)(25)因击沛公于坐(于坐击沛公,状语后置)
(26)其不义又甚入人园圃窃桃李(省略句,介词结构后置句,其不义又(于)入人园圃窃桃李(者)甚)(27)有要于时也(状语后置,“于时有要也”)((28)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于颛臾有事,介词宾语后置)
(29)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于柙出,介词宾语后置;于椟中毁,介词宾语后置)(30)而谋动干戈于邦内(于邦内谋动干戈,介词宾语后置)(31)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于邻国多,介词宾语后置)(32)申之以孝悌之义(以孝悌之义申之,介词宾语后置)(33)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于道路负戴,介词宾语后置)(34)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桂林督师,状语后置)
(35)以所辑《黄花岗烈士事略》丐序于予(于予丐序,状语后置)(36)尤倍重于三十年前(于三十年前尤倍重,状语后置)(37)而徒感慨于其遗事(于其遗事感慨,状语后置)
(38)俨骖马非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于上路俨骖马非、于崇阿访风景,状语后置)(39)有动于中(于中有动,状语后置)(40)急于星火(于星火急,介宾后置)
(41)是以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臣于陛下尽节之日长,介宾后置)
第三篇:文言句式老师讲义
文言句式
分类:表示疑问 表示反问 表示感叹 表示揣度 表示选择 表示设问 表示陈述 表示被动 表示宾主前置 表示假设 表示转折 其它
一、表示疑问
1、奈何
怎么办、怎么、为什么 ①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对此)奈何”? ②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
2、何如
怎么、怎么样、怎么办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
②“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3、孰与„与„孰 跟„„比较,哪一个„„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
4、何以何以„为
根据什么„?凭什么„? 为什么?怎么会?
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 ②何以伐为?为什么要„呢《季氏将伐颛臾》
5、何故
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①蒋琬问曰:“今幼常((马谡)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②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是什么原因(让你)谨守美好的品德 而使自己被流放呢? 怀瑾握瑜:瑾、瑜:美玉.比喻人具有纯洁优美的品德
6、何所
所„„的是什么?
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所思的是什么
7、奈/若/如„何
对„„怎么办、拿„„怎么样 ①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②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竟)不能损魁父(山丘名)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③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二、表反问
→
1、何„„哉(也)怎么能„„呢 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②何可胜道(道胜)也哉?《游褒禅山记》
2、何„„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有什么„呢,怎么能„呢
①勾践曰:“苟得(如果能够)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
4、如之何„„ →
怎么能„„呢 ①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哪里„呢?难道„吗?怎么„呢? ①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 ②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
6、安„哉/乎 哪里„呢?怎么„呢?
①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②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劫难)乎?《赤壁之战》
7、不亦„乎 → 不是„吗
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②求剑若此(若此求剑),不亦惑(糊涂)乎?《察今》
8、„非„欤? → „不是„吗? ①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 → 哪里„„呢
①当时虽觭(jī奇怪)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 【翻译】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那里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
10、顾„„哉 难道„„吗 ①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
11、独„„耶/乎/哉 难道„„吗
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
三、表感叹
1、何其 →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2、直„耳!→只不过„„罢了
①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
②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翻译】大王变了脸色说:“我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不过喜欢通俗的音乐罢了。
3、惟„耳!→只是„„罢了
①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期耳《谭嗣同》
4、一何 →何等、多么、为什么„那么„
①吏呼一何怒!《石壕吏》【翻译】官吏是多么生气
5、亦„哉 →也„„啊!
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五人墓碑记》
6、„何如哉? →该是怎样的呢?
①今仆不幸,早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报任安书》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有何眷恋呢?
②痛定思痛,痛何如哉?《〈指南录〉后序》
【释义】痛苦过去以后,再去追思当时的痛苦,那是何等的悲痛啊!
四、表揣度
1、无乃„乎? → 恐怕„吧?、只怕„吧? ① 无乃尔是过乎? 《季氏将伐颛臾》
②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翻译】现在大王您退守到会稽山之后,才来寻求有谋略的大臣,恐怕太晚了吧?”
2、得无„耶,得无„乎大概/恐怕/该不是„吧?能„ 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 ②曰:“日食饮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
吗?(兼表反问)
3、其„„欤? → 兼表反问可译为“岂不是„„吗?)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
翻译】巫医、音乐师和各种手工业者,是所谓上层人士所不与为伍的,现在他们的聪明智慧反而不如这些人,岂不是值得奇怪么!
4、„庶几„欤? → „或许„吧? 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五、表选择
1、与其„孰若„? →
与其„,不如„?
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其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其心。《送李愿归盘谷序》 【翻译】与其当面受到赞誉,不如背后不受诋毁;与其肉体享受安乐,不如心中没有忧虑。
2、„欤/耶,„欤/耶? → 是„还是„呢?
①先生在兵间,审知故扬州阁部史公果死耶,抑未死耶?《梅花岭记》 【翻译】你在军中,是否准确知道以前扬州的阁部史公是死了,还是没死呢?
3、其„其„也? → 是„还是„呢? ①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六、表设问
1、何者、何则为什么呢
①百仞之山,任负车登焉。何则?陵迟(坡度缓)故也。
【翻译】百丈高的山,载重的车能登上,为什么呢?是因为坡度平缓的缘故啊
七、表陈述
1、无以、无从 →没有用来„„的东西、办法,没有什么用来,没有办法,不能 ①寿毕,“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鸿门宴》
2、有以 →有用来„的办法,有条件,有办法,有机会,能够 ①袁人大愤,然未有以报也。《书博鸡者事》
【翻译】袁州的百姓非常气愤,可是没有什么对付的方法。
3、有所(可译为“有„„的”(人、物、事),有什么„„;有„„的地方,有„„的原因,有„„的办法。)
①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陈情表》 【翻译】如今臣是一个亡国的卑贱俘虏,极其卑微鄙陋,蒙受过分的提拔,恩宠优厚,哪敢徘徊观望,有什么非分之想。②民生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 【翻译】人生各有些自己的兴趣,我独爱美习以为常。
4、无所(可译为“没有„„的”(人、物、事)没有什么„„;没有什么地方„„,没有什么办法,没有条件„„。)
①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翻译】现在进了关,财物没有什么取用,妇女没有谁受宠幸,这说明他的志气不小啊!
5、比及 →到......的时候
①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翻译】子路赶忙回答:“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夹在大国中间,常常受到别的国家 侵犯,加上国内又闹饥荒,让我去治理,只要三年,就可以使人们勇敢善战,而且懂得礼仪。” ②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八、表被动
1、见„于„ → 被
①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翻译】现在这条溪水却被愚字玷辱,那是什么原因呢?
2、为„所„ → 被
①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鸿门宴》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积威之所劫哉。《六国论》 ③汉末建安中,庐江府小吏焦仲卿妻刘氏,为仲卿母所遣,自誓不嫁。《孔雀东南飞》
九、宾语前置
1、唯„是„ →“是”无意,起宾语前置作用;“唯”表示对象的唯一性,可译为“只” ①唯命是从。
2、„何„之有 →有...①宋何罪之有?《公输》 ②夫晋何厌之有?《左传》
③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勾践灭吴》
十、表假设
1、诚„则„ → 如果„那么/就„
①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信陵君窃符救赵》
2、否则 → 如果不„就„,不然的话„就„
①否则不能继述先烈遗志且光大之,而徒感慨于其遗事,斯诚后死者之羞也。《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翻译】不然的话,就不能继承先烈的遗志并且使它发扬光大,仅仅对这些遗事空发感慨(不付诸行动),这实在是活着的人的莫大羞辱啊!
3、然则 既然这样,那么,如果这样,那么
①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六国论》
【翻译】既然这样,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泰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4、向使 → 假如,如果
①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5、自非 → 如果不是,除非是 ①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三峡》
【翻译】假如不是正午和半夜,就看不到太阳和月亮。
十一、表转折
1、然而 这样却;但是;既然/这样,那么
①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②然而成败易变,功业相反也。《过秦论》
2、虽然 → 虽然如此,但,即使如此
①虽然,吾自今年来,苍苍者或化而为白矣,动摇者 或脱而落矣。《祭十二郎文》 【翻译】虽然这样,我从今年以来,花白的头发将要变得全白,松动的牙齿将要脱落。
十二、其它
1、得以 能够
①是以蓼洲周公,忠义暴于朝廷,赠谥美显,荣于身后;而五人亦得以加其土封,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斯固百世之遇也。《五⼈人墓碑记》
因此周蓼洲先生,的忠义显露在朝廷,赠给他的美好谥号,在死后享受到荣耀;而这五个人也能够修建一座大坟墓,在大堤之上立碑刻名,所有四方的有志之士经过这里没有不跪拜流泪的,这实在是百代难得的机遇啊。
2、俄而 不久,一会儿
①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口技》
3、而况 何况,况且
①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谏太宗十思疏》更何况明智的人呢?
②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4、何乃 何况是,岂只是;为什么竟 ①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 【翻译】阿母对府吏说:“你的见识为什么这么短小!
5、而已 罢了
①太宰嚭谏曰:“嚭闻古之伐国者,服之而已;今已服矣,又何求焉。”《勾践灭吴》 【翻译】于是太宰嚭向吴王进谏说:“我听说古时攻打别国的,对方屈服了就算了;现在越国已向我们屈服了,还有什么要求呢?”
②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 ③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幸其成;长吾女与汝女,待其嫁,如此而已。《祭十二郎文》
【翻译】抚养我的女儿和你的女儿,等到他们出嫁,我的心愿不过如此罢了!
6、既而 随后,不久
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曰颜佩韦、杨念如、马杰,沈扬、周文元,即今之傫然(聚集的样子.)在墓者也。《五⼈人墓碑记》
7、既„且„ 又„又„
①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加上)之以揽茝。《离骚》
【翻译】贬黜我既因为用香蕙做佩带啊,又重给我加上采集芳芷的罪名。
8、可得 可以,可能
①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今之乐犹古之乐也。”曰:“可得闻与?”《庄暴见孟子》
【翻译】大王说:“可以听吗?”
9、可以 可以用来,足以用来;可以,能够
①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寡人之于国也》 ②君子曰:学不可以已。《劝学》
③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梯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
10、乃尔 居然如此,竟然如此,这样 ①何其相似乃尔。
【翻译】竟然相似到这种程度?
11、且夫 再说,而且
①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秋水》 ②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
12、是故 所以,因此
①是故败吴于囿,又败之没,又郊败之。《勾践灭吴》
所以首战就使吴国在囿地吃了败仗,接着又使他们在没地受挫,在吴国国都的郊野又把吴军打得大败。
②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说》 ③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
13、是以 所以,因此,因而
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
②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也。《陈情表》
14、所谓 所说的,所认为
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 ③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登泰山记》
④所谓天者诚难测,而神者诚难明矣。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祭十二郎文》
15、毋宁,无宁 宁肯,宁愿;莫不是,不是
①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使吾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与妻书》
16、往往 处处,到处;常常
①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②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项脊轩志》 ③汝去年书云:比(近来)得软脚病,往往而剧。”《祭十二郎文》
17、无庸 不用,无须
①请姑(暂且)无庸战。《勾践灭吴》
18、未尝 从来没有,不曾
①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兰亭集序》 ②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六国论》
③中年兄殁南方,吾与汝俱幼,从嫂归葬河阳,既又与汝就食江南,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也。《祭十二郎文》
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赤壁赋》
19、谓„曰„ 对„说,告诉„说;把„叫做„
①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鸿门宴》 ②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鸿门宴》 ③因笑谓迈曰:“汝识(zhi记得)之乎?”《石钟山记》 ④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0、谓之 称他是,说他是;称为,叫做 ①游褒禅山记王安石褒禅山亦谓之华山。
②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入之甚寒,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谓之后洞 ③东谷者,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登泰山记》 ④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之天门云。《登泰山记》 现在所经过的从中岭到山顶中那些像门坎一样横在路上的山崖 世上的人都称它们为天门
21、无何 没有多久,不久,一会儿
①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méng),始悟为山市。《山市》蒲松龄
22、无由 不可能,无法,无从
①无由会晤,不任区区向往之至。《答司马谏议书》 没有机会见面,我不胜衷心仰慕之至。
23、相与 互相,相互,彼此;同你;一起,共同;相处,相交
①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合从缔交,相与为一。《过秦论》
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 ③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赤壁赋》
24、一切 一律,一概;权宜,暂且
①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同“无”)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山市》
不一会儿风停了,天气变得晴朗,刚才的一切景象都消失不见了,只有一座高楼,耸入云霄。
25、所以 „的原因,之所以„,为什么„;用来„的方法,用来„的东西,是用来„的,用来„的地方,用来„的人/事,靠它来„的
①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鸿门宴》
②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用来舒展眼力,开阔胸怀的方法。
③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兰亭集序》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26、以故 所以
①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褒禅山记》
②方急时,不及召下兵,以故荆轲逐秦王,而卒惶急无以击轲,而乃以手共搏之。《荆轲刺秦王》
27、以„故 因为„的缘故
①皆山水之奇者,以余故,咸以愚辱焉。《愚溪诗序》 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
③公子闻之,往请,欲厚遗之,不肯受,曰:“臣修身洁行数十年,终不以监门(守门小吏)困故而受公子财。《信陵君窃符救赵》
29、以是 因此
①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故传天下而不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xié 高车)驾,故人重之。《五蠹》
这样说来,古代把天子的位置让给别人,不过是逃避看门奴仆般的供养,摆脱奴隶样的繁重苦劳罢了;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也并不值得赞美。如今的县令,一旦死了,他的子孙世世代代总有高车大马,所以人们都很看重。
②故偃王仁义而徐亡,子贡辩智而鲁削,以是言之,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五蠹》 所以说徐偃王施行仁义而徐亡了国,子贡机智善辩而鲁失了地。由此说来,仁义道德、机智善辩之类,都不是用来保全国家的正道。30、以至于 一直到;结果
①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乐羊子妻》
31、以„为„ 认为„是„,把„当作„;让„ 作„,任用„为„;用„做„,把„作/ 7 为„
①⻬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触龙说赵太后》
②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殽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过秦论》 ③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归去来兮辞》 既然自认为心志被形体所役使,又为什么惆怅而独自伤悲?
④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此大年(长寿)也。《逍遥游》
32、以为 认为他/它是,认为;用它来
①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烛之武退秦师》
②吾与汝俱少年,以为虽暂相别,终当久相与处,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祭十二郎文》
③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兰亭集序》
33、因而 据此而,借此而,因此,所以
①今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因而接了茶。《林黛玉进贾府》
②夜间闻子清歌,因而问及。《杜十娘怒沉百宝箱》
34、于是 对„,然后就,或仍译为“于是”,相当于“这时候,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这个原因
①将不可改于是矣。《勾践灭吴》 这种局面将不可改变
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行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勾践灭吴》
③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赤壁赋》
④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过秦论》
35、„之谓 叫做,就是,才算;这就叫做; 就是,说的就是 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 百姓认为我很吝啬是应该的啊。②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 这句话说得就是夫子(指孟子)您吧.③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秋水》
36、至于 到了,一直到;竟至于,结果,终究,到„结局,到„时候 ①勾践之地,南至于句无,北至于御儿,东至于鄞,西 至于姑蔑,广运百里。《勾践灭吴》 西面到姑蔑,面积总共百里见方
②“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主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触龙说赵太后》
③至于颠,理固宜然。《六国论》
④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登泰山记》
第四篇:文言文句式及翻译练习精选
文言文句式及翻译练习精选
判断句
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2、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3、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4、斯固百世之遇也。
5、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6、此人力士。
7、燕王,吾所立
8、臣乃市井鼓刀屠者。
9、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10、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11、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12、梁文即楚将项燕。
1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14、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15、巨是凡人。《赤壁之战》
16、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7、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被动句
1、五人者......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4、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
5、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所劫、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7、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8、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9、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倒装句 主谓倒装
甚矣,汝之不惠!贤哉回也!定语后臵
1、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2、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4、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5、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宾语前臵
1、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2、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3、宋何罪之有?
4、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
5、‚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6、父母唯其疾之忧。
7、惟余马首是瞻。
8、惟你是问。
9、大王来何操?
10、沛*****在?
11、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2、《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13、是以后世无传矣。、夜以继日
15、臣舍人相如止臣曰:‚君何以知燕王?‛ 介宾短语后臵
1、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2、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
3、王尝语庄子以好乐
4、使负栋之柱,多于南山之农亩 省略句
1、省主语
触草木,尽死。
2、省谓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省宾语
竖子不足与谋。
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4、省介词
今以钟磬臵水中。
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南,臣战河北。试与他虫斗,虫尽靡。又试之鸡,果如臣言。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5、省量词 蟹六跪而二螯。
6、分句省略。
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固定结构
在了解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特殊句式时,应注意其中的固定结构。这些固定结构大致可分为表示疑问、表示反问、表示感叹、表示揣度和表示选择五种。
1.表示疑问
①何以……?(根据什么……?凭什么……?)《论浯六则》: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王曰:‚何以知之?‛ ②何所……?(所……是什么?)《木兰诗》: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卖炭翁》:卖炭得钱何所营?
③奈何……?(……怎么办?为什么……?)《鸿门宴》:未辞也,为之奈何? 《阿房宫赋》: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④如……何,奈……何?(拿……怎样呢?)《愚公移山》:如太行王屋何? 《垓下歌》:虞兮虞兮奈若何? ⑤孰与……?(与……比哪个……?)《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孰与徐公美? 《廉颇蔺相如列传》: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 ⑥安……乎?(怎么……呢?)《赤壁之战》:然刘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⑦独……耶?(难道……吗?)《信陵君窃符救赵》: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之姊耶?
2.表示反问
①何……哉(也)?(怎么能……呢?)《游褒禅山记》:何可胜道也哉?(兼有感叹)②何……为?(……干什么呢?)《鸿门宴》:何辞为?
③何……之有?(有什么……呢?)《左传〃僖公三十年》:夫晋何厌之有?
④如之何……?(怎么能……呢?)《荷蓨丈人》:君臣之义,如
⑤岂(其)……哉(乎,耶),(哪里……呢?
……哪里呢?)《捕蛇者说》:岂若我乡邻之旦旦有是哉!(兼有感叹)《采草药》:岂可一切拘以定时哉? 《鸿门宴》:沛公不先入关,公岂敢入乎? 《殽之战》:未报秦施而伐秦师,其为死君乎? 《廉颇蔺相如列传》: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⑥安……哉(乎)?(哪里……呢?)《陈涉世家》: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兼有感叹)⑦不亦……乎?(不是……吗?)《论语六则》: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察今》: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⑧……非……欤?(……不是……吗?)《屈原列传》:子非三闾大夫欤? ⑨宁……耶?(哪里……呢?)
《祭妹文》:宁知此为归骨所耶?(兼有感叹)⑩顾……哉?(难道……吗?)
《为学》:顾不如蜀鄙之僧哉?(兼有感叹)⑩独……哉?(难道……吗?)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3.表示感叹
①何其……也!(怎么那么……啊!)《伶官传序》: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②直……耳!(只不过……罢了!)《孟子〃梁惠王上》:王曰:‚不可,直不过百步耳!‛ ③惟……耳!(只……罢了!)
《谭嗣同》:吾已无事可办,惟待死耳!④一何……(多么……啊!)
《石壕吏》: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⑤亦……哉!(也真是……啊!)《五人墓碑记》:……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呜呼,亦盛矣哉!
⑥……何如哉!(……该是怎样的呢!)
《〈指南录〉后序》:痛定思痛,痛何如哉!4.表揣度
①无乃……乎(欤)(恐怕……吧?)(兼表反问)《季氏将伐颛臾》:求,无乃尔是过与?
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 ②得无(微)……乎?(该不是……吧?)(兼表反问)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日饮食得无衰乎?
③其……欤?(不是……吗?)(兼表反问)《师说》:其可怪也欤?
④……庶几……欤?(……或许……吧?)《孟子二章》:吾王庶几无疾病欤? 5.表示选择
①与其……孰若……?(与其……,哪如……?)《冯婉贞》: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
②……欤(耶),抑……欤(耶)?(是……,还是……呢?)《伶官传序》: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③其……耶?其……也?(还是……呢?还是……呢?)《马说》: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三、文言翻译的方法
增:相对于文言省略句式而言
换:将古代的说法换成现代的说法 删:文言虚词、发语词、词头等
留:古代的专有名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庙号、谥号、移:相对于文言特殊句式而言,翻译时应调整语序。巩固练习:
第一册文言文翻译练习
1.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译:我壮年的时候,尚且还不如一般人;现在老了,不能做什么了。
2.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焉用亡郑以陪邻? 译:如果使郑国灭亡而能对你有利,冒昧的拿亡郑这件事来麻烦你。为什么要灭掉郑国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3.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我不能早重用你,现在事急才来求你,这是我的过错。4.夫晋,何厌之有? 译:晋国,有什么满足的时候呢?
5.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译:我如果没有那个人的力量到不了今天。借助人家的力量又去伤害他。这是不仁德的;失掉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
6.昔者之战也,非二三子之罪也,寡人之罪也。如寡人者,安与知耻?
译:从前的战争失败不是你们的罪过,是我的罪过。像我这样的人,哪里还知道耻辱? 7.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译:我同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美丽?
8.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
译: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因为偏爱我;妾认为我美,是因为害怕我。
9.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译:满一年之后。即使有人想尽言,也没有什么可进谏的了。10.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译: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别国。
11.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
译:触龙进去的时候,做出快步走的姿势而慢慢地走,到了太后跟前谢罪说:‚老臣脚有毛病,以致连快走也不能,很久没来看您了。
14.无乃尔是过与? 译:恐怕该责备你了吧!
15.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译:这是国家的臣属,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16.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译:所以如果远方的人不归附臣服,就要采取措施加强文教和德化来使他们归附,已经使他们归附了,就要使他们生活安定。17.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译:考察邻国的治理,没有像我这样用心的。
18.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译:有人逃跑了一百步然后停下来,有人逃跑了五十步然后停下来。凭借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只不过没有跑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19.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译:贵族家的狗猪吃人的食物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的人却不知道开仓赈济。
20.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译:登高招手,手臂并没有变长,但人们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喊,声音并没有增强(更大),但听的人会听得清楚。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借助船只的人,不是自己能游泳,却能横渡江河。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外物罢了。
2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译: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坚强的筋骨,却能向上吃泥土,向下饮泉水,是因为他用心专一。23.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
译:望着大海对海神感叹道:‚俗语说:‘闻知许多道理后,自认为每人能比得上自己’,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
24.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我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译:我如果不是到你这里来,就危险了。我将长久地被深明大道的人笑话。
25.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译:有席卷天下,征服九州,横扫四海的意图和吞并天下的雄心。26.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译:明天早上犒劳士兵,给我打败刘邦的军队。27.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译:给大王出这条计策的人是谁?
28.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译:秦朝时,他和我交往,项伯杀了人,我救活了他;现在事情紧急,幸亏他来告诉我。
29.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意外的变故。
31.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由今之视昔,悲夫!
译:我这才知道,把生和死同等看待是荒诞的,把长寿和短命同
等看待是妄造的。后人看待今天也像今人看待从前一样,真是可悲啊!
32.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译: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是橘,生长在淮河以北就是枳。只是叶相像罢了,他们的果实和味道却不同。
33.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译:暮春时节,春天的衣服已经穿上了,五六个成年人,六七个少年,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唱着歌回来。
34.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
译:因此,学之后才知道自己不足之处,教之后才知道自己的困惑。知道不足之处之后才能够反省自己 第二册文言文翻译练习
1.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译:想要树木生长,一定要稳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远,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厚积道德仁义。2.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译:开头做得好的实在很多,能够坚持到底的大概很少。
3.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译:虽然可以用严酷的刑罚监督人们,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人们最终苟且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恩戴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内心却不服气。
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译:选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选好的意见而听从他。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译: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译: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哪里管他是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7.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少,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8.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从事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9.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其皆出于此乎?
译: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大概都是因为这吧!10.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不通晓句读的倒要从师,不能解决疑惑却不从师,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遗漏了。
1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译:巫医乐师百工这些人,君子看不起,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12.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译: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13.不拘于时,学于余。
译:不受时俗的约束,向我学习。
14.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译:秦朝统治者来不及哀叹自己,而后代之人哀叹他们,后代的人哀叹他们而不引以为鉴,也会使他们的后代之人又哀叹后代的人了。
15.今以钟磬臵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石头呢?
16.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译:山石被敲打时铿锵作响,到处都是这样。17.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古时的人没有欺骗我啊!
18.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译:凡事不亲眼看到亲耳听到 却凭主观想象去推断它的有无,可以吗?
19.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译:浅陋的人竟然用斧子敲打山石的方法来寻求石钟山得名的缘由,自认为得到了它命名的真相。20.每移案,顾视无可臵者。
译:每当移动书桌时,环顾四周没有可以放臵的地方。
21.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反照,室始洞然。译:前面开了四扇窗子,院子四周砌上围墙,用来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日光反照,室内才明亮起来。
22.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臵小门,墙往往而是。
译:在这以前,庭院南北相通成为一体。等到伯父叔父们分了家,室外设臵了许多小门,墙壁到处都是。
23.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译:好久没有见到你的身影了,为什么整天默默地呆在这里,真像个女孩子呀!
24.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译:庭院中有一株枇杷树,是我妻子去世那年亲手种植的,现在已经像伞盖一样高高耸立了。
25.立石于其墓之门,以旌其所为。
译:在他们的墓门之前竖立碑石,来表彰他们的事迹。26.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敛资财,以送其行。
译:我们社里那些道德品行可以作为读书人的表率的人,替他声
27.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译:在这时趁着他厉声呵骂的时候,就一起喊叫着追赶他。28.视五人之死,轻重固何如哉?
译:比起这五个人的死来,轻重的差别到底怎么样呢? 29.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
译:怎么能让豪杰们屈身下拜,在墓道上扼腕惋惜,抒发他们有志之士的悲叹呢?
30.故予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译:所以我和我们同社的诸位先生,惋惜这墓前空有一块石碑,就为他做了这篇碑记,也用以说明死生意义的重大,即使一个普通老百姓对于国家也有重要的作用啊!31.文人画士之祸之烈至此哉!
译:文人画士所造成的祸害竟严重到这个地步啊!32.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
译:已经为它流了三天泪,于是发誓要治好它们。
33.安得使予多暇日,又多闲田,以广贮江宁、杭州、苏州之病梅,穷予生之光阴以疗梅也哉!
译:怎样才能使我有更多空暇时间,又有很多空闲的田地,来大量存贮江宁、杭州、苏州的病梅,尽我一生的光阴来治疗病梅呢? 34.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不善于作战),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35.六国互丧,率赂秦耶?
译: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 36.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各诸侯国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各诸侯国就越急迫。37.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译: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啊!
38.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译: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了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击退了它。
39.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译: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一天天地割让削减,而最终趋于灭亡。
40.苟以天下之大,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译: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不如六国了。
41.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译:人们所说的华山洞,是因为它在华山的南面而这样称呼它。42.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译:出洞之后,便有人责怪那个要求出洞的人,我也后悔自己随从他们,以至不能尽那游览的乐趣。
43.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译:尽了自己的努力却不能到达的人,就可以没有悔恨了。难道谁还会讥笑你吗? 44.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
译:我对于那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叹惜那古代书籍的失传。后代人弄错了它流传的文字而没有人能够说明白的事情,哪能说得完呢?
45.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译:这就是今天治学的人不可不深入地思考,谨慎地选取的缘故了。
46.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47.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译:给你三支箭,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遗愿。48.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译:还是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都是由于人事呢?
49.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译:因此,当庄宗强盛的时候,全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与他抗争;等到他衰败的时候,几十个伶人围困他,就自己丧命,国家灭亡,被天下人讥笑。
50.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此心?
译:与其当面受到赞扬,不如背后不遭毁谤;与其身体上享受快乐,不如心里无忧无虑。
51.买臣之贵也,不忍其去妻,筑室以居之,分衣食以活之。译:朱买臣富贵的时候,不忍心看到他的前妻生活贫困,于是筑建房子来让她住,分了一些吃的穿的使她生活下去。
52.古者有喜,则以名物,示不忘也。其喜之大小不齐,其示不忘一也。
译:古代逢到喜庆,就以此题名于物,表示不忘。喜庆虽有大小不同,表示喜庆的用意是一样的。
53.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者也
译:这就是所说的强弓射出的箭到了射程的劲头,力量不能穿透鲁地的薄绢啊!
第三册文言文翻译练习
1、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译:我因为命运坎坷,幼年就遭遇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慈爱的父亲就抛下我去了。年纪到了四岁,舅父强行改变了母亲守节的
心愿。
2、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译:既没有叔伯,又没有兄弟,门庭衰败,福分浅薄,很晚才有儿子。
3、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
译:陛下特地下达诏书,任命臣为郎中,不久承蒙国家恩典,任命我做太子洗马。
4、乌鸟私情,愿乞终养。
译:我怀着乌鸟反哺的私情,请求陛下允许我为祖母养老送终。
5、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译:我活着应当为陛下拼死效忠,死了也会像结草老人那样在暗中报答陛下之恩。
6、吾少孤,及长,不省所怙,惟兄嫂是依。
译:我幼年丧父,等到大了,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模样,只好靠哥嫂抚养。
7、汝来省吾,止一岁,请归取其孥。
译:你来探望我,住了一年,你又请求回去接妻子儿女。
8、吾去汴州,汝不果来。译:我离开汴州,你没能来成。(结果你没有来)
9、诚知其如此,虽万乘之公相,吾不以一日辍汝而就也。
译:如果知道会这样,即使是高官厚禄的公卿宰相,我也不愿离开你一天而去赴任啊。
10、少者强者而夭殁,长者衰者而全存乎? 译:难道年轻强壮的反而要早早死去,年老衰弱的却应保全活下来吗?
11、所谓理者不可推,而寿者不可知矣。
译:这就是天理不可以推求,而寿命的长短无法预知啊。
12、呜呼,其竟以此而殒其生乎?抑别有疾而至斯乎?
译:哎,谁知道竟然会因此而丧了命呢?还是由于别的病而导致这样的不幸呢?、言有穷而情不可终,汝其知也邪?其不知也邪?
译:话有说完的时候,而哀痛之情却不能终止,你知道呢?还是不知道呢?
14、灌水之阳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
译: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向东流入潇水。
15、可以染也,名之以其能,故谓之染溪。
译:可以用来染色,用它的功能命名它,所以叫它染溪。
16、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
译:汇合的水流弯弯曲曲向南流去,叫做愚沟。
17、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译: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
18、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译:溪水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善于映照万物。
19、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壬戌年的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在赤壁之下泛舟游览。2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不一会儿,月亮从东山上升起来,在斗宿和牛宿之间徘徊。
2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译:我们任凭小船随意飘荡,越过那茫茫万顷的江面。
22、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译:客人中有位吹洞箫的,按着歌曲的声调和节拍吹箫伴奏。能使潜藏在深渊中的蛟龙起舞,孤舟上的寡妇啜泣。
23、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译:本来是一位盖世英雄,然而如今在哪里呢?
2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译:何况我和你在江洲之上捕鱼打柴,与鱼虾结伴,和麋鹿做朋
友,驾着一只苇叶般的小船,举起匏樽互相劝饮。
25、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译:这是大自然无穷无尽的宝藏,而我和你可以共同享用它们。第四册文言文翻译练习
1、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
译:哪里用得着飞向数万里的高空再向南飞呢?
2、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译:天色深蓝,是它的真正颜色呢,还是因为天空高远而看不到尽头呢?
3、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译: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深厚,那么它负载大船就没有力量。
4、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译:再说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他日去官,有不听曲此石上者,如月!
译:官吏的横暴,差役的庸俗,也太过分了啊!将来我辞官后,一定要在这生公石上听曲,以月为证。
6、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译:成名反复自言自语,该不是暗示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
7、当其为里正、受扑责时,岂意其至此哉?
译:在他充当里长,挨棍棒责罚的时候,哪里会料到自己会到今天这个地步?
8、里胥猾黠,假此科敛丁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译:差役很狡猾奸诈,借这个名义按户摊派,每征收一只蟋蟀,就使好几家倾家荡产。
9、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译:可是看到画中的蟋蟀,又暗暗地合了自己的心意。
10、成顾蟋蟀笼虚,则气断声吞,亦不复以儿为念。
也不再把儿子放在心上。
11、将献公堂,惴惴恐不当意,思试之斗以觇之。
译:准备把它献给官府,但又惴惴不安,担心不合官府的心意,打算试着让它和人家的蟋蟀争斗,以便看看他的本领。
12、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译:一人升天,鸡犬也成仙。真是不假啊!第五册文言文翻译练习
1、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译:孔子的门徒中没有讲述齐桓公晋文公霸业的,所以后世不曾流传,我没有听说过这件事。
2、百姓皆以王为爱也,臣固知王之不忍也。
译:老百姓都认为是您吝啬,我本来就知道您是于心不忍啊!
3、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以小易大,彼恶知之?
译:您不要奇怪百姓认为您吝啬。用小的换大的,他们又怎么知道您的用意呢?
4、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
译:您要是爱怜牲畜没有过错却往死地里送,那么用牛跟羊又有什么区别呢?
5、此心之所以合于王者,何也?
译:这种心地为什么就能与王道仁政合拍呢?
6、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则王许之乎?
译:视力能够看清秋天里刚换过的兽毛的末梢,却看不见一大车木柴,您会同意这种说法吗?
7、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物皆然,心为甚。
译:称一称,然后才知道轻重;量一量,然后才知道长短。凡是物体,都是这样的,心的长短轻重尤其需要衡量。
8、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
译:想扩张领土,使秦楚等大国朝拜您,然后统治整个中原地带,安抚四方边远部族地区。
9、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
译:没有可以长久维持生计的产业,却有一贯向善的思想,这只有有志之士才做得到。
10、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译: 这样就连救自己的性命还来不及,哪有空余时间去讲求礼仪呢?
11、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译:同少数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
12、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译:如果真能这样,人民归顺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谁又能阻止得了呢?
13、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译:丈夫,是我们指望依靠过一辈子的人。段落翻译:
1.王烈字彦方,太原人也。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乡里有盗牛者,主得之,盗请罪曰:'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烈闻而使人谢之,遗布一端。或问其故,烈曰:'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既怀耻恶,必能改善,故以此激之。'后有老父遗剑于路,行道一人见而守之,至暮,老父还,寻得剑,怪而闻其姓名,以事告烈。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诸有争讼曲直,将质之于烈,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其以德感人若此。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少师事陈实,以义行称。
译文:小时侯拜陈实为师,因道德高尚为乡里称道。②刑戮是甘,乞不使王彦方知也。
译文:甘愿接受任何处罚,但请求不要让王彦方知道。③盗惧吾闻其过,是有耻恶之心。
④烈使推求,乃先盗牛者也。
译文:王烈派人寻找,就是原先那个偷牛的人。⑤或至涂而返,或望庐而还。
译文:有的人到路上就返回来,有的人看到他的家就回来。2.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
庄子之齐,见饿人而哀之,饿者从而求食。庄子曰:'吾已不食七日矣!'饿者吁曰:'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哀我者,惟夫子。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1)吾见过我者多矣,莫我哀也。
译文:我看见经过我这里的人多着呢,(可是)没有谁哀怜我。
。(2)向使夫子不不食,其能哀我乎?!译文:假使先生您不是没有吃饭,难道还能哀怜我吗?
3.夫学者,所以求益耳。见人读数十卷书便自高大,凌忍长者,轻慢同列。人疾之如仇敌,恶之如鸱枭。如此以学自损,不如无学也。
译文:学习,是为了求得长进。可是我见到有人读了几十卷书便自高自大,欺侮长者,轻视同辈人。这样,别人自然像对仇敌一样恨他,像对鸱枭那样讨厌他。像这样拿学习来损害自己,还不如不学。
4.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译文:君子的修行,用安静来修养身心,用俭朴来修养品德,不淡泊(名利)就不会使心志明达,不宁静就不会实现远大目标。学习须宁静,要有才干就要学习,不学习就不会增加才干,没有志向就不会成就学问。
5.与恶人交,如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与善人交,如入芝
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译文:和坏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咸鱼的店铺,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里面的臭味;和好人交往,就如同进入盛有兰花的屋子,时间长了就闻不到它的香气。
6.华歆、王朗俱乘船避难,有一人欲依附,歆辄难之。朗曰:'幸尚宽,何为不可?'后贼追至,王欲舍所携人。歆曰:'本所以疑,正为此耳。既已纳其自托,宁可以急相弃邪?'遂携拯如初。世以此定华、王之优劣。
(1)译文:'当初我所以为难,正是因为这个原因。现在既然已经收到他搭乘我们的船,难道可以因为危急而抛弃他吗?'(2)译文:当时的人们用这件事来评这下华歆、王朗品德的优劣。7.冯异为人谦退不伐,行与诸将相逢,辄引车避道。进止皆有表识,军中号为整齐。每所止舍,诸将升坐论功,异常独屏树下,军中号曰'大树将军'。及破邯郸,乃更部分诸将,各有配隶,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后汉书
冯异传》)(1)冯异为人谦退不伐。
译文:冯异为人处事,谦虚退让,不夸耀自己。(2)军中皆言愿属大树将军,光武以此多之。
译文:军士都说希望隶属于大树将军,光武帝因此十分推重他。8.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文:看见路边李树结的果实很多,把树枝压弯了。
。(2)取之信然。
译文:取来尝一尝,果然是这样。
9.昔周人有仕数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问之:'何为泣乎?'对曰:'吾仕数不遇,自伤年老失时,是以泣也。'人曰:
仕奈何不一遇也?'对曰:'吾年少之时,学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君好用老。用老主亡,后主又用武。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尝一遇。
⑴人或问之:'何为泣乎?' 译文:有人问他:'你为什么哭呢?' ⑵吾更为武,武节始就,武主又亡。
译文:我改为习武,刚练好武艺,重用武士的君主又死了。10.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谓戎夷其能必定一世,则未之识;若夫欲利人之心,不可以加矣!⑴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译文:你是不贤能的人,生命不值得珍惜。⑵嗟乎!道其不济夫!
译文:唉!我的主张大概不能实现了
11.余病痞(肚子里生的硬块)且悸,谒医视之,曰:'惟伏神(中药名,外形像芋)为宜。'明日,买诸市,烹而饵之,病加甚,召医而尤其故。医求观其滓,曰:'吁!尽老芋也。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子之懵也,而反尤于余,不以过乎?'余戍然惭,忾然忧。推是类也以往,则世之以芋自售而病乎人者众矣,又谁辨焉!⑴召医而尤其故。
译文:把医生叫来责问这是什么缘故。⑵彼鬻药者欺子而获售。
译文:那个卖药的人欺骗你而把他的老芋头卖出。
12.齐桓公好服紫,一国尽服紫。当是时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谓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贵甚,一国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何不试勿衣紫也,谓左右曰:'吾甚恶紫之臭。'于是左右适有衣紫而进者,公必曰:'少却,吾恶紫臭。''公曰:'诺。'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国中莫衣紫,三日境内莫衣紫也。
⑴少却,吾恶紫臭。
译文:往后退,我讨厌紫衣的气味。⑵于是日郎中莫衣紫,译文:在当天宫中侍卫近臣就没有人穿紫色衣服了。
13.杨朱之弟杨布素衣而出,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其狗不知而吠之。杨布怒,将击之。杨朱曰:‚子毋击也。子亦犹是。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韩非子〃说林》 ⑴天雨,解素衣,衣缁衣而反
译文:天下雨,脱去白色的衣服,穿黑色的衣服回家.⑵曩者使女狗白而往,黑而来,子岂能毋怪哉!
译文:如果刚才使你的狗出去时是白狗,回来时却是只黑狗,你难道不觉得奇怪吗?
⑶读过本文,就‚现象与本质‛这个话题谈点自己的看法
在认识任何事物的时候,一方面不能离开现象去认识本质,不对各种现象加以分析,就不可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另一方面,现象不等于本质,现象只是我们认识事物本质的向导,而认识事物的本质才是科学的主要任务。同时,由于事物的现象有真相和假象之分,因此,在复杂的社会生活中,人们就必须注意识别真相和假象,排除一切偶然起作用的因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和求实的精神,透过表面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
14齐王厚送女,欲妻屠牛吐。屠牛吐辞以疾。其友曰:‚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吐应之曰:‚其女丑。‛其友曰:‚子何以知之?‛吐曰:‚以吾屠知之。‛其友曰:‚何谓也?‛吐曰:‚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今厚送之,子丑故耳。‛其友后见之,果丑。——韩婴《韩
①子终死腥臭之肆而已乎,何谓辞之?
译文:你一生到死不过在屠宰店铺里罢了,为什么推辞呢? ②吾肉善,如量而去苦少耳。吾肉不善,虽以他附益之,尚犹贾不售。
译文:我卖的肉好,只要分量给足,买肉的就去了,我就怕肉少(不够卖)。我卖的肉不好,即使用别的东西附带增加,还是卖不出去。
⑶这位名叫吐的屠夫免去了丑老婆之灾,是因为他从自己卖肉的经验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是什么道理?
因为事物之间总有联系,虽有不同处,也有相同处,所以有些事物虽无法亲见,可通过类推的方法帮助我们作判断。不过,屠牛吐的推理也有毛病:不便宜的未必是好的。岂不见当代许多伪劣商品标出高价后反而易于骗得人上当。
15.汉滨老父者,不知何许人也。桓帝延熹中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1),有老父独耕不辍。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答。温下道百步自与言,老父曰:'我,野人也,不达斯语。(2)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高士传》)(1)百姓莫不观者 译文:
(2)我,野人也,不达斯语 译文:
16.庞葱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宠葱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也。'王曰:'寡人自为
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译文:庞葱跟太子到邯郸去当人质。庞葱对魏王说:'如果有一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不相信。''有两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怀疑这说法了。''三个人说集市上有老虎,大王相信这话吗?'魏王说:'我相信它了。'庞葱说:'集市上没有老虎,是清楚的,然而三个人一说而成为有虎了。现在邯郸离大梁,比到市场远得多;而且议论我的人,将超过三个人了,希望大王能够明察他人的议论。'魏王说:'我自己能够识别的。'于是辞别而去。而毁谤庞葱的话早就到了。后来太子不再作人质回国,庞葱果真不能再见到魏王。17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庄子〃杂篇》)
译文:庄周家中贫穷,所以去向河监侯借粮。河监侯答应说:'行。我将得到封邑内的租税,得到后借给您三百金,好吗?'庄周听了后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昨天来,道路中有呼喊的声音,我回头一看,是车辙中有一条鲋鱼在那里。我问他说:'鲋鱼,来吧!你是干什么的?'回答说:'我是东海波浪里的鱼。您能有一斗一升的水使我活吗?'我说:'行。我将到南方去游说吴、越的国王,引发西江的水来迎接你,好吗?'鲋鱼气愤得变了脸色,说:'我失去了平常的环境,我没有生存的地方,我只要能有一斗一升的水就能活下去。你竟说这样的话,还不如早早到卖干鱼的市场里去找我。
18.列子学射,中矣,请于关尹子。尹于曰:'子知子之所以中者乎?'对曰:'弗知也。'关尹子曰:'未可。'退而习之三年,又报
'子知子之所以中乎?'列子曰;'知之矣。'关尹子曰:'可矣。守而勿失也。非独射也,为国与身亦皆如之。'-----《列子〃说符篇》
译文:列子学习射箭,已经能射中了。才去向关尹子请教。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不知道。'关尹子说:'还不行。'列子回去继续学习了三年。又把学习的情况报告了关尹子。关尹子说:'你知道你能射中的缘故吗?'列子回答说:'我知道能射中的缘故了。'关尹子说:'可以啦,要牢记住这个道理,不要轻易地丢掉。不仅学习射箭是这样,治理国家和修身做人也都应是这样。' 19.王元泽(即王雱,王安石的儿子)数岁时,客有以一獐一鹿同笼以问雱:'何者是獐?何者为鹿?'雱实未识,良久,对曰:'獐边者是鹿,鹿边者是獐。'客大奇之。------《梦溪笔谈》 译文:
20.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
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也(《资治通鉴〃唐纪八》)⑴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译文:裴矩竟然能够当廷辩驳,不肯当面顺从。
⑵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译文:国君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那么忠诚就会变为奸伪;国君
喜欢听到正直的言论,那么奸伪就会变为忠诚。
第五篇: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文言文之文言句式
我们谈论文言文的句式,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在古代实际是一种正常的句式,这些句式随着语言的发展逐步发生了改变,在现代汉语中却成了变式句或特殊句式。这些句式包括: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固定句式等。一.判断句
所谓判断句,就是以名词、代词或名词性短语为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的句式。其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例如:①陈胜者,阳城人也。
②项脊轩,旧南阁子也。
③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
④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⑤七略四库,天子之书。
⑥宫中府中,俱为一体。⑦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
⑧此三者,吾遗恨也。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⑩斯用兵之效也。
2.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例如: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②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③即今之傫然在墓者。
④梁父即楚将项燕。⑤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⑥非死,则徙尔。⑦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⑧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⑨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⑩我乃楚狂人,风歌笑孔丘。3.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如:“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例如:①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②城非不高也,城非不深也,兵草非不坚利也。③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二.被动句
文言文中,有些语句的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这种句式就是被动句。其常见类型有: 在文言文当中,使用“被”表示被动的句子不少。
(1)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琵琶行》)
(2)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
很显然,这样的被动句,跟现在的被动句差不多。
(4)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屈原》)
(5)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廉颇》)
这是使用“见”做标记的被动句,是现代汉语当中没有的。见 +谓语
(6)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
(7)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故燕王欲结于君。(《廉颇》)
文言文主要使用“于”做被动句的标记。谓语+于。
(8)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廉颇》)(9)吾常见笑于大方之家。见+谓语+于
表被动
有时候,这个“于”也能省略掉。如:
(10)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赤壁》)
“逼兵势”是“逼于兵势”。
下面是使用“为” 做标记的被动句,现代汉语当中有时候也用。为+动词
“为„„所”为常见表被动的句式。如:“父母宗族,皆为戮没。”(1)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2)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3)为予群从所得。
(4)恐为操所先。(5)其后楚日以削,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6)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屈原》)
(7)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活板》)
(8)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指出下列被动句的构成。
①臣诚恐见欺于王。
②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③故内惑于郑秀,外欺于张仪。
④李氏子藩,年十七,不拘于时,学于余。三.倒装句
文言中的倒装句,是相对于现代汉语的句序而言的,基于此,我们将文言倒装句式分为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主谓倒装等。1.宾语前置
所谓宾语前置,就是通常作宾语的成分,置于谓语动词的前面,以示强调。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宾语。宾语前置通常分为四种情况。(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大王来何操?”(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3)借助“之”“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进修是急,未之多见也。”
(4)介宾短语中宾语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语后置
通常定语应该放置于中心词的前面,但文言语句中却有很多句子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其中的“利”“强”都是后置定语。文言中的定语后置有以下几种情况。(1)用“之”使定语后置。如:“四海之大,有几人欤?”(2)用“者”的后置。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状语后置
文言文中,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句后作补语。如:“贫者语于富者曰”“于富者”就是置于句后作补语的介词短语。4.主谓倒装
这种情况很少,往往是为了表示强烈的感叹。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国。”
[小练习]判断下列各句中的倒装情况句。
①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②王无异于百姓之以王为爱也。③德何如,则可以王矣?
④何由知吾可也?
⑤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
⑥欲祠韦苏州、白乐天诸公于其中 ⑦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⑧凡人不能教子女者,亦非欲陷其罪恶。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着省略成分的情况,对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于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语。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2)承后省。如:“沛公谓张良曰:‘(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3)自述省。如:“(予)爱是溪,(予)得其尤绝者家焉。”
(4)对话省。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王)曰:‘不若与人。’” 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宾语。如:“可烧而走(之)也。”
4.省略介词宾语。如:“公阅毕,即解貂覆生,为(之)掩户。”
5.省略介词“于”。如:“今以钟磬置(于)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焉。” [小练习]补充下面句子中省略的成分。
①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
②故西门豹为邺令,名闻天下。③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④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⑤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⑥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⑦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⑧使将士更休,而自坐帷幕。⑨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文言文有一些固定搭配的句式,牢牢地掌握这些句式,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快速、正确地进行文言文翻译非常有帮助。现将常见的固定句式汇集如下: 1.无以,无从,译为“没有用来……的办法”。
例: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因此不积累半步一步,就无法达到千里之外;不汇集细微的水流,就无法形成江海。
2.……,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3.有所,译为“有……的”。(人、物、事)例: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死也是我厌恶的,(但是我)厌恶的还有比死更严重的,所以祸患(也)有(我)不躲避的。
4.无所,译为“没有……的”。(人、物、事)例: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天刚亮,在竹林里躲避哨后,(碰到)几十名巡逻的骑兵,几乎没法逃脱而死。
5.如何、奈何、若何,译为“把……怎么办呢?”“对……怎么样呢?”,如果之间没有插入名词、代词和词组,则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有询问怎么处理的意思。
例:“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沛公说:)“现在出来了,没有告辞,对这怎么办呢?”
6.如……何,译为“对……怎么办”。例: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对太行、王屋怎么办? 7.奈……何,译成“把……怎么办”。
例:三老不来还,奈之何?(《西门豹冶邺》)——三老不回来,把他们怎么办? 8.是故,是以,译为“因此,所以”。
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因此,无论(身份)高贵还是低贱,无论年龄大还是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9.所以,译为“用来……的”、“……原因”、“……的方法”。
例: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我们离开父母亲属来侍奉您的原因,只是仰慕您的崇高品德。
10.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孔子说:)“学习并且经常温习所学知识,不也是高兴的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来,不也是快乐的吗?别人不理解自己,自己也不生气,不也是有道德的人吗?”
11.有以……,无以……,译为“有可以拿来……的”,“没有可以拿来……的”。
例1:吾终当有以活汝。(《中山狼传》)——我总会有可以拿来使你活下去的办法。
例2:军中无以为乐。(《鸿门宴》)——军营里没有可以用来作乐的东西。
1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13.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是他们真的不知道千里马啊!14.得无……一乎,得无……耶,译为“恐怕……吧”或“莫非……吧”。
例:若翁廉,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一你们的老人很廉洁,你们恐怕不免穷困吧? 15.无乃……乎(与),译为“恐怕……吧”。
例:无乃尔是过与?(《论语》)——恐怕是你们的过错吧? 16.……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
例: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17.孰与,以……孰,译为“跟……比较,哪一个……”;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和秦王比,怎么样呢? 18.然则,译为“既然如此,那么”。
例: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岳阳楼记》)——这样做官也担忧,不做官也担忧,既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能快乐呢? 19.有……者,译为“有个……人”。
例: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县里有一个叫成名的人,读书考秀才,但是多次没有考中。
20.与其……孰若(无宁)……,翻译为“与其……,哪如……,哪里比得上(不如)……”。
例: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与其坐着等死,哪如奋起抵抗拯救我们村庄? 21.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诚信却被怀疑,忠心却被诽谤,怎能不怨愤呢? 22.(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现在把钟和磬放入水中,即使有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又何况是石头呢!23.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1: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怎么能让我低头弯腰去侍奉权贵,叫我不能开怀展笑颜!
例2: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他的妻子说:“您漂亮极了,徐公怎能比得上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