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以诗心抒诗情(教案)
以诗心抒诗情
——高一(4)班“晒诗会”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以原创诗歌为突破口,掌握写作诗歌的方法技巧。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诗歌朗诵、解读、鉴赏,加强对现代诗歌的了解。
3、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文学积淀,提高对于诗歌的阅读兴趣和对自身写作水平的自信,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诗歌创作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前面我们在学习第三单元“诗歌单元”时,发现同学们对诗歌很感兴趣,于是设计了“晒诗会”这样一项语文活动,我们事先确定了创作的两大主题:“雪”、“别„”,并进行了分组,短短一周内就完成了诗歌创作、PPT制作、诗歌鉴赏等,下面就有请同学们来进行交流展示——
二、学生展示
三、教师总结
(一)可圈可点之处
1、热情可嘉
这些诗歌都是大家的心血和智慧凝聚而成。为了在预定时间内完成任务,很多同学放学后主动留下讨论诗歌创作、制作PPT、练习诗歌朗诵,直到今天中午还在不断的完善着。同学们的积极主动投入参与的热情让人刮目,PPT制作也很精良,选取的图片也能合乎诗歌内容。
2、才情可赞 大家能主动运用课内所学的诗歌创作方法和技巧,学以致用,完成了从课内到课外的迁移。有的诗歌写得颇有诗情,内蕴深刻,比如《咏雪》,就比较合乎闻一多的“三美”主张,诗歌从形式上体现了建筑美,诗句错落有致,体现了画面美,展现了雪洁白无暇、晶莹剔透的美丽,以及它甘于奉献的精神,也体现了音乐美,相似的语句“最倾心于她”间隔反复,形成回环往复之感,使得节奏鲜明,音乐感很强。整首诗娓娓道来,最后诗情喷薄而出,达到高潮,诗意较浓。
3、真情可感
同学们所写的诗歌比较贴近自身的生活实际,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体现出青春期的你们敏感的内心世界,以及对外面世界的探索,虽然诗意较浅,但是充满了真情实感,比如《别了,我们的青春任性》、《离别》等,弥漫着淡淡的忧伤,这是青春期特有的感伤,从懵懂无知到独立思考,你们正经历着蜕变,可以说,“晒诗会”晒出了你们内心的一角。
(二)有待提高之处
1、以文为诗
有的诗只是散文的再断句而已,以文为诗,缺少诗意。比如《别友》,看上去语言很有文采,但是没有诗的韵味。
2、缺少内蕴
有的诗歌只是简单的描写,缺少深层的内蕴,比如《雪》,仅仅抒发了作者对雪的向往之情,与《咏雪》相较,从立意上明显就低了一筹,再如《冬》,虽然体现了建筑美、音乐美等特点,也通过了三个画面的描述,动静结合、人物活动与景物特点相结合,展现出冬日场景,但是以“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为主旨收尾,过于匆忙、流于简单,与《咏雪》相较,内蕴不够深刻。
3、鉴赏能力欠缺
诗歌鉴赏的角度有很多,可以从意象、手法、主旨、情感等入手,紧扣具体诗句进行分析,最后落实到情感。但同学们有的分析鉴赏比较简单,没有结合具体语句展开,或者分析时层次不清、思路混乱,明显缺少训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的练习。
总之,同学们的积极投入,使得今天的晒诗会非常成功,相信同学们也从中收获了合作所带来的快乐与自信。
第二篇:《水墨诗心》教案
《水墨诗心》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湖南美术出版社小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十课《水墨诗心》。本课属于“造型·表现”学习领域。学习活动以欣赏活动为先导,用简短文字表述对画作意境的理解,帮助启发学生更细致的体会中国画表达意境的特殊方法,并在对诗画的认识基础上进行尝试体验,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培养对诗画的兴趣
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从欣赏名家作品开始,通过三幅名画家作品,获得感受和方法。在赏析过程中帮助学生把握画面的气氛、选取景物的表现意义、表现手法。为画作命题或找出相应诗句,表达自己的理解。在尝试过程中运用所学的知识方法,建立在诗句理解的基础上,合理安排画面。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能够运用绘画知识和文学知识,感受分析中国画作品,说出作品的表现特点,并大胆表述自己对画中所表现意境的理解。
2、使学生能够用水墨画小品进行诗意表现。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体会中国传统绘画“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情与镜圆满结合的艺术
意境。
难点:通过欣赏体会搞清楚中国传统绘画诗画一体的意境表现方法,并能用简短
的文字表述对画作意境的理解及尝试绘画。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画工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教师示范(名诗中取景绘画)老师今天给大家带来一份礼物。
2、猜一猜,老师画的这幅画来自于我们熟悉的那句古诗?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3、引出诗情画意:从我的画中同学们读出了诗句,而我也正是从句诗中看到这幅画,这就是我们中国的传统绘画讲究的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艺术意境。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体会《水墨诗心》,诗心何解,诗人作诗之心。
4、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简单的绘画中,诱导学生发现他们熟悉的诗句。从而引出中国传统绘画意境表现的重要特点“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意境,而揭题
二、欣赏
1、PPT出示《秋风吹下红雨来》
A、大家从这幅画中看到了什么,画了些什么?
B、如果你是这位骑在牛上的牧童,在这样的环境里,你是什么样的心情?
C、揭示作品名称:从作品名称上画家给我们提供了那些信息?
李可染用什么来表现“风”和“雨”?
D、画家用什么笔法来表现这茂盛的树林、如雨般的落叶?(中锋、侧锋表现树干,点画法表现落叶)
E、在墨色上你又有什么发现?(浓淡不同,表现近实远虚,干湿变化来表现树木的纹理)
F、师生共同尝试利用浓淡干湿不同的笔法表现树枝
小结:大家说的太妙了,我们中国画就是运用墨色深浅、用笔干湿,以“托物寓意”之法来表现画面。
2、讲故事——齐白石与老舍的故事
A、PPT出示“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句诗,如果是你来画你会如何来表现画面?
出示作品
B、提问: 画面没有蛙,何来蛙声?
小结:诗和画都妙在一个“出”字,山涧泉水自远处而来,小蝌蚪在湍急的水流中欢快的游动,这自然让人联想到蛙和蛙声,可谓意在画外。
3、再来看看这幅《梅花月影图轴》
A、其实对于这幅画我有一个小疑问,梅花、月影,可是我并没找到月,大家能帮我找找吗?
B、为什么在哪儿?(墨色浓淡,表现的光影体现月的位置)
小结:月色轻柔,梅枝交错,环绕着明月,疏影横斜,虚实相生,一种婉约的朦胧之美。
4、回过头来看看,前两幅画有表现墨色浓淡吗?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画面主体形象、款识明确表达主题,并围绕主题拓展想象,来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再通过感受用笔、用墨的方法体会中国画运用墨色深浅、用笔干湿,以“托物寓意”“意在画外”“ 虚实相生”等表现画面的手法。
三、尝试
1、出示《小篷船》《春水归舟》可给人的感觉一样吗?
小结:《小篷船》以线为主的造型手段,表现了杨柳江岸的和煦春风,绿水行舟的安详景象,《春水归舟》以浓重的破彩渲染了浓浓春意。
2、PPT诗画小游戏
A、根据画面猜诗句(介绍款识)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B、根据诗句想象绘画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设计意图】通过两幅春景画作的对比,启发学生体会多种表现手法,为开启学生想象提供路径。小游戏利拓展学生思维,放松气氛,又观摩了名家作品,激发尝试创作的欲望。
四、学生习作
师:除了老师提供的这些诗句,同学们还有自己喜欢的诗句吗?能运用绘画的方式表现出来吗? 学生练习,教师巡辅
【设计意图】以诗为题作画,利用所学方法,尝试诗意画的创作。
五、评价小结
1、个别学生展评
生展示
生评价:构图很好,注意整洁
2、小组集体展评
3、教师小结:我们在课后还可以运用这些方法去欣赏、绘制其它的作品。
【设计意图】通过个人、集体作品展评及教师小结,坚定学生大胆绘画的自信心,感受绘画的快乐。
第三篇:抓诗眼悟诗情
抓诗眼悟诗情
在教学《泊船瓜洲》一诗时,我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自学
教学时让学生先通过自读自解,整体把握诗意;然后根据查找的资料,小组内交流,抓住关键的词语用现在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然后不理解的词语集体交流,从课内的学习中培养学生课外阅读诗歌的能力,让学生收集、诵读有关思乡的诗歌。并进行比赛背诵,积极性很高。让学生抓住诗眼悟诗情
《泊船瓜洲》这首诗字面意思相对比较简单,诗的意思容易理解。于是在理解 意时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思考探究,避免了对古诗的串讲串问、逐字逐 的讲解,而是紧扣诗眼“还”字,提炼出“很想还——早想还——不能还”这一 教学主线。结合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瓜洲”“京口”“钟山”的地理位置关系,一步体会诗人离家近却不能还的情感。加大了“学诗”的容量,使学生真正学有 所获,学有所得。
第四篇:以“吾心”解诗心
以“吾心”解“诗心”
——以《湘夫人》诗歌教学为例
摘要:中学语文的诗歌教学通常都是以教师的一元解读代替学生的多元解读,笔者试图通过让学生在涵泳诵读诗歌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从诗词中的名句入手,抓住核心意象,分析表达技巧,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运用诗化的语言把文字转化为画面;然后体悟蕴含其中的情感,从而让学生作出个性化的解读。即以手写心,以学生“吾心”解“诗心”。
关键词:诗歌教学;他心;吾心;以手写心;诗心
汉代经学大师董仲舒说“诗无达诂”[1],意思是说人们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它因时因人而有歧异,可见诗之难解。诗歌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读诗、解诗的过程,而这历来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以往的诗歌教学通常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被动地接受,讲台上教师讲得眉飞色舞,天花乱坠,台下学生听得或恹恹欲睡或茫然无知。在这样单向灌输的课堂上,学生能有多少收获呢,我陷入了沉思。
诗歌与其他文体不同,它是以最精练的语言表达浓缩的诗情与诗意,这种文本通常具有一个开放性的召唤结构。日本的山本玄绛禅师在龙泽寺讲经时说:“一切诸经,皆不过是敲门砖,是要敲开门,唤出其中的人来,此人即是你自己。”不同的读者由于他们的修养、经历、学识的不同,填补、完形的文本结果也不尽相同,从而可能会读出不同的意蕴,即人们常说的“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同时,读者对诗歌的理解有时是一种独特的生命体验,我们曾经的记忆或者经历,会在某一首诗歌中被唤醒、晕染、发散,从而引起心灵的共鸣。读者在不同的阶段对同一首诗歌的理解有时是不一样的,生活的经历有时会加深或者淡化读者对于作品某一特质的理解。而在日常诗歌教学中,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通常只是依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经历或生命体验作出的理解,显然这种理解与学生的理解在很多时候是大相径庭的。换言之,在诗歌教学中,教师所赋予或营造的诗歌情境与学生所理解或建构的诗歌情境可能是不一样的。故而,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通常以个体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多元化理解,即以“他心”解“诗心”。即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于无形之中就可能会剥夺学生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权利,从而得出一个通行的或一元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扼杀了学生的个性,显然这与新课标的精神是相悖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要求学生“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在鉴赏的过程中要具有强烈的自主意识,激发浓厚的鉴赏兴趣,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的解读,对作品的意蕴力求有新的发现。”[2]显然,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高中诗歌欣赏教学过程中,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意识,让学生通过涵泳诵读获得对于诗歌的最初印象,而后通过对饱含诗人情感的特殊意象的解读,借助想象与联想勾绘诗歌情境,涵泳沉潜其中,去体会诗心与诗情,从而使学生获得对于诗歌的独特理解甚至是创见性理解,而这种理解就是学生的“吾心”对“诗心”解读的结果。
基于以上思考,加之高二的学生已经学完了必修课程,对诗歌的体制、意象、意境及诗歌技巧等有了一定的积累,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故在高二上学期的古代诗歌的教学过程中,针对以往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我作了一些改变与尝试,试图在诗歌的教学中从教师的“他心”转向学生的“吾心”。主要一点就是让学生在涵泳诵读诗歌的基础上,进入诗歌情境,从诗词中的名句入手,抓住核心意象,充分调动想象和联想,把文字转化为画面;运用诗化的语言,描绘出诗歌的意境,透过意境来把握诗人的情思,即以手写心,以“吾心”解“诗心”。
以“吾心”解“诗心”,具体而言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其主体作用,对文本“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3]。以《湘夫人》这一课为例,我对本课的文学常识及相关知识背景作了介绍,而后引导学生诵读感知文本。首先,学生自由读,要读准字音,读清句读;其次,进行个读指导;再次,教师配乐诵读,学生要注意体会节奏、语气、情感;最后,学生再次诵读,体会情感。通过反复的诵读,引导学生“入乎其内”,进入诗歌情境,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在此基础上进入诗歌欣赏环节。从“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千古咏秋名句入手,我提示学生结合所学过的钱锺书先生《谈中国诗》、林庚先生《说“木叶”》等文中的相关内容,抓住中国诗的特点及“落木”这一诗歌的意象内涵,从看得见的“实”入手勾绘出看不见的“虚”,联系上下文语境,进行诗歌的填充、完形;抓住这一句中的核心意象“秋风”、“木叶”,及相关的表达技巧,充分调动自己的想象与联想,“出乎其外”,写一段散文化的赏析文字。在课堂上我让学生分组合作、思考、讨论、写作,我加以个别点拨,然后让每组推选一位学生朗读自己写的片段赏析,学生的参与热情很高,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效果。更进一步,我把这句赏析作为本课的课后作业。然后对这些作业进行了评改与整理,筛选了一部分写得较好的,略加修改润色,张贴于教室,以供学生赏读,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里,我选取了如下几则:
引导下,学生在赏析的过程中逐步体悟出来的。
综上所述,在日常诗歌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5],教师要发挥自己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的角色,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在诵读中体悟,在涵泳中思考,在想象中思接古人,置身诗境对诗人作“同情之理解”,以自己的理解与生命体验去勾绘诗歌情境,体验诗人的蕴涵在诗中的情感,以手写心,以“吾心”解“诗心”。
参考文献
[1] [汉]董仲舒撰,[清]凌曙注:《春秋繁露》,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6页。[2]《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语文建设》2003年第9期。
[3] 王国维撰,黄霖等导读:《人间词话》,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第15页。[4] 刘勰著,周振甫注:《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295页。[5] 钱梦龙著:《导读的艺术(修订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页。
第五篇:《田园诗情》教案
《田园诗情》
凤阳实验小学 陈敏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理解重点句段,感受荷兰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
3、体会荷兰融洽、和谐、宁静的田园诗情,以及作者对田园风光及自由安静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词句。
2、体会课文所展示的诗情画意般的荷兰风光。
难点:体会作者对这种人与自然融洽和谐的生活的赞美和向往之情。教具使用: 多媒体课件
教法:读书法、探究法 设计理念:
以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为原则,以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为目标,以读书为支点,以情感体验为主线、自主、合作、探究、并辅以有效的接受性学习,真正实现阅读教学的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激趣导入
1、生齐读课题
2、这篇课文描写的是哪个国家的田园风光呢?
3、荷兰的田园风光如诗如画,充满无限的情趣,现在,让我们先从词语开始欣赏动人的田园诗情。(开火车认读词语)(设计意图:复习环节是旧课与新知的连接点)。
4、课件出示: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设计意图:引发学生探究的兴趣)
二、通读课文,抓住重点
1、想见识荷兰那真正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吗?
2、师配乐朗读全文,生边听边想课文中最能体现荷兰的田园诗情的是哪句话?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将厚书读薄)
3、指名答,课件出示课文的第一段话,生读,(师板书)水之国花之国牧场之国。
三、精读课文、品读领悟
1、为什么把荷兰称为水之国呢?略读课文找出描写水的句子,并把他划下来,多读几遍,看看你从中读出了什么。生划句子、读、交流。(课件出示有关荷兰水的图片,学生整体感觉感知荷兰是一个水之国)
2、如果说这田园诗情是一幅画,那水就是这幅画中最宁静的一笔。
3、过渡:荷兰不只是水之国,还是花之国,让我们一起去荷兰的村野乡间去欣赏那盛开的鲜花吧。
4、找出和花有关的句子,美美地读,再说说你体会出了什么,生划句子、读、交流。(课件出示有关荷兰花的图片,学生整体感知荷兰是一个花之国)。这花是田园诗情图中最灿烂的一笔。
5、过渡,牧场又将给这田园诗情图增添怎样的一笔?
6、小组合作(课件出示,小组合作要求)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和牧场之国有关的内容。(2)可采用朗读、划线、想象、相互交流等方法 集体交流,谈谈体会
7、检查小组合作学习效果(1)指名读(2)指导朗读
(3)重视学生个性化思维,说出自己特有的阅读体验(4)牧场是这幅画中最生动的一笔。
(设计意图:三条主线围绕诗情展开,有助于学生抓住课文重点,领悟课文表达的意境)
四、整合内容,体验和谐
1、花之国、水之国、牧场之国是独立分开的吗?不,它们是和谐的,统一的。荷兰因为田园风光充满诗情画意,又因诗情画意而富有情趣。(设计意图:由整到零,再回归到整体)
2、正如课文所说(课件出示第一和第七自然段)生齐读,师板书:诗情画意充满情趣。这就是真正的荷兰田园风光。
五、布置作业延展知识(课件出示)
1、向家人介绍如诗如画的荷兰田园风光。
2、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两个自然段。
3、找找描写中国田园风光的诗,并写出自己从中体会出的意境。(设计意图:语文是“加法”课程,知识要从课堂延伸至课外,读写结合,形成积累)
板书设计:
水之国
10、田园诗情(荷兰)花之国 如诗如画富有情趣
牧场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