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完整版[五篇材料]

时间:2019-05-15 00:02:5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完整版》,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完整版》。

第一篇: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完整版

32、课堂管理原则有哪些?

对 1课堂管理应积极指导,而不是消极应的思想工作2.教育在先,奖惩在后,应多做细致

范 3.师生应共同确定应当遵守的课堂规作态度4.实施课堂民主管理,培养学生团结合的技巧5.教师要尽量掌握处理不良课堂行为

33、怎样促进知识的理解?6.要尽量消除校内校外不良影响 1.2.通过直观教学,征 3.引利用变式和比较,导学生积极思维,提高概括水平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突出事务的本质特

容 4.通过语言明确揭示概念和原理的内5.6.使知识具体化,通过应用加深理解7.使知识系统化,进一步理解教材 指导学生自学

34、人本主义教学目标有哪些?8.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区别指导

1.增加学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性; 创造性;2.帮助学生为自己的学习负责;4.发展对艺术的兴趣;5.增强好3.增加奇心。

35、如何防止遗忘?

理障碍。1.注意营养和健康,防止大脑创伤和心验。2.加强记忆信心,提供愉快的学习经记忆方法。3.提倡理解基础上的记忆,使用合理的36、怎样对待非正式群体?4.复习。

5.过度学习.6.记忆术 增强正式学生群体的素质;1.第一,利用非正式学生群体的特点

员的工作,特别是做好其2.第二,精心做好消极的非正式群体成“领袖”任务的工作,以限制其消极作用;

伙”3.,要坚决予以撤散,不能允许存在,第三,对于破坏型的学生中的“团当然,对此也要讲方式方法。

37、简述教学中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的方法? 1.树立自信自重与自尊的行为模范。意识。2.已成功的经验激励学生的积极自我

贬。3.尊重学生理智和情感,防止不当的褒习成败,期望应成为对学生潜能的挑战。4.提出明确合理的要求,关心学生的学 际关系。5.尊重学生的个人价值,培养合理的人

38、学习教育心理学的必要性?

程的理解1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

专业基础2.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教师的 3.有助于科学的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理论和方法基础4.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

32、简述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教育心理学发展表现出来的主要特点。

究的中心问题;1.学与教的问题成为学校教育心理研 的研究之中,比较重视研究较为复杂的学2.认知心理学的理论深入学与教过程生的学习过程,研究方法越来越先进; 调理论的实际应用,重视学习的个别指导3.重视研究课堂教学的心理学问题,强(因材施教)问题;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识、情感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对情感、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研究增多,对学习的条件也有较系统的研究;

教学过程的影响增加。4.人本主义心理学对学校教育、对课堂

33、简述美国学者马杰提出的编写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一个学习目标包括三个基本要求,这些要素的实现应能达到可操作、无歧义、术语化的标准:要说明具体的行为,以便教师能观察学生,了解教学目标是否已经达到;说明生产上述行为的条件;指出评定上述行为的条件。

34、简述提高知识巩固的途径。1.2.提高学习的自觉性;提倡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

法;3.动用记忆规律,使用合理的记忆方

35、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识。4.合理地组织复习 能够进行选择性思维,具有发现的动机和1.要求学生有相当知识和经验的储备,态度;

导水平,发现学习的课堂上知识涉及面极2.要求教师具有教高的知识和教学指广,要求教师系统全面掌握本学科知识,教师既需要指导学生以免学生的积极思维“误入歧途”,又要巧妙地“隐蔽”自己,不露出太多的指导痕迹,以免影响学生的探索; 合于学生在课堂上发现的过程。3.教材方面必须把原发现过程编成适

36、简述奥苏贝尔对有意义学习条件的认识。1.知识基础2.学习材料必须具备逻辑性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备适当的

37、结合实际论述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动3.学习者必须具备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机的方法。学校和培养学习动机的主要源泉,教师要以身作则,使学生认同,成为学生模仿的榜样。

励功能1.要加强学习目的教育,发挥目标激

求知欲2.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激发学生的生的学习动机3.通过获得成功的机会和体验,激发学4.5.培养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6.利用学习反馈和学习评定

7.利用学习竞赛和奖惩激发学习动机与学生签订学习协议

学生学习动机的技能。8.在课堂教学中可供教师选用的激发

38、结合实际论述如何运用感知规律提高直观教学效果。1.被感知:差异律、活动律、组合律2.目的任务越明确,感知越清晰对象从背景中越突出,则对象越容易

3.4.直观形象与语言指导相结合5.知识经验越丰富,则感知就越完善

32、简述学校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主导6.对感知对象的态度积极多种分析器的协同活动

作用的体现:

理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1.能充分利用儿童的遗传素质,对其心理发展具有选择性。2.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环境对儿童心

34、简述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3.能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1.2.发展发散思维

3.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各种技巧 的存在。4.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尊重学生的思维结果,允许不同意见

35、简述智力技能的培养方法:

问题的能力1.培养学生认真思考问题和独立思考

水平的认知结构2.掌握解答各类课题的程序,形成一定

36、简述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3培养学生技能迁移的能力。

1.2.学习情景的相似性3.学习材料的性质

4.学习活动的多样性5.原学习的熟练和理解程度

简述练习过程的一般规律:6.年龄特征智力水平

1.练习成绩的逐步提高

2.高原现象 3.练习成绩的起伏现象

37、论述教学中如何促进学习迁移(联系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习和迁移):

出重点,1.合理安排课程组织教材:b.尽量以浅近的文字或符号强调a.首先应突教材或方法的要点,c.尽量江内容和要求相似的教材单元按由易到难的排列。2.3.提高概括水平,强调理解 4.课内和课外练习配合,提供应用机会

32、简述教学目标的选择标准:5.提供学习方法的指导培养良好的心理准备状态

1.3.价值性标准

2.可能性标准

33、简述皮尔杰儿童心理认识发展论的教5.低耗性标准就高行标准 4.丰富性标准

育意义 的研究结果编制新的智力测验1.心理及教育预测专家能根据皮亚杰

级学校的课程2.课程专家根据皮亚杰的发现设计各

学生的智能。3.教师依据皮亚杰的理论配合教学与

36、如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1.培养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内在动机能力2.问题的难易程度应适合学生的学习要的问题情景3.指导学生理解和分析问题,创设必 4.机会。5.提供较充分的时间和适当的理由鼓励学生验证答案,提供解决问题的31、简述教学目标的心理功能: 1.启动功能 3.激励功能

2.4.导向功能聚合功能

32、简述教学设计的基本要素: 1.分析教学对象 3.选用教学方法

2.4.制定教学目标开展教学评价

34、简述加涅关于指导学习的基本方法及时复习,经常复习。2,根据教材的性(指导学习的基本观点):

质和数量合理安排复习。3,要强调复习1教学就是要教大量的系统化的知识的效率和主动性,强调反复阅读和尝试回忆相结合。此外,注意学习材料的归类,才能培养能力2.必须通过大量的有组织的知识学习

系统化及应用。对提高复习效果也很重要。

定的程序进行。3.教学必须给学生充分的指导,沿着规简述布鲁纳的教育目标观。

35、简述人本主义的教学原则:

布鲁纳认为,学校教育是以发展智力技能的一种特别重要的工具,他认为学校教育获得1.教学更注重情感发展而不是知识的应包括一下五方面:1,首先,学校应该2.鼓励学生们发现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3.强调发展自我观念 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自己的猜测的价值和改进的可能性,发现他们在探讨一个问

36、论述怎样培养学生的观察力:4.强调交往强调发展价值

题过程中的第一级近似值的可用性,并且1.必须提出明确而具体的目的任务 认识他们试验各种假设的激活作用,即使在那些假设乍看起来似乎是错误的时候。备,并制定出周密的计划2.在观察前应做好相关知识的充分准

学校的第二个目标,应该是发展学生们运用“思想”解答问题的信心。教育的第三能和方法3.有计划有系统的训练学生的观察技

个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自我推进力,引导学4.生们独立运用各种题材。教育的第四个目标,应是培养“经济地使用思想”解答问活动5.启发学生观察的主动性利用一切机会,让学生参加各种实践题的信心。教育的第五个目标,是发展理智上的忠诚。

果进行整理和总结6.指导学生做好观察记录,并对观察结上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

31、简述布鲁姆关于认知领域的教育目标有认知结构为上位关系时,新知识就要由的分类标准:

原有认知结构组织起来;原有认知结构就1.成为进行归纳推理的一整套观念。

2.认知领域教学目标情意领域教学目标

下位学习:当所学的新知识相对于原有认知结构为下位关系时,新旧知识的同

32、应该如何理解学习现象:3.心因动作领域教学目标

化作用表现新知识被吸收到认知结构中去,充实了原有认知结构,新知识本身也的发生1.人们都认为凡事学习一定要有变化

获得了再吸收新材料的力量。

有意义学习:就是符号所代表的新知化是相对持久的2.人们已经认识到由于学习导致的变

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知识建立非人为(即非任意的)、实质性(即非字面致的变化分开3.学习导致的变化要与成长或成熟导 的)联系的过程。即符号或符号组合获得心4.理意义的过程。

遗忘曲线: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发简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5.学习不等于进步学习是行为变化的过程

现并绘制了第一个保持曲线,或称为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揭示了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化;(1)(4)综合的分化;社会化;

(2)平衡化;(3)概念律,他对课堂教学,特别是对复习的组织 意义深远。

35(5)、简述布鲁纳对发现学习条件的认知个性化。

记忆恢复:学习后间隔一定时间测得(布鲁纳认知发现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的保持量还高的现象。

点):

学习目标:对学习者通过教学以后将1.能做什么的一种明确的具体的表述。

2.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认知的过程 学习动机:激励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3.重视学习的过程 心理因素,它是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4.强调形成学习结构

内部动力。

5.强调直觉思维的重要性迁移: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6.强调内部动机的重要性 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和技能7.强调基础学科的早期性的形成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的相互影响方面。

36、学习评定中常见的心理误差有哪些:8.强调信息提取提倡发现学习

创造性思维:应用新的方案和程序并1.创造了新的思维产品的思维活动。

3.宽大误差

技能:通过练习而自动化了的动作方式或智力的活动方式。

38、影响学生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是什5.集中趋势对比误差

2.4.光环误差6.逻辑误差 邻近误差

智力技能:以抽象的思维主导的解决么:

实际问题的技能,它是借助于内部言语在1.头脑中进行的。

理解:个体逐步认识事物的种种联系、则

2.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否正确的选择和组合有关原理原

关系,直至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的一种3.思维活动。

非正式学生群体:没有正式规定建立,35、简述学生学习的特点4.言语的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个别差异

也无需任何人批复同意,由有关学生自愿1.组合而成的学生群体。

2.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 组织者:指在意义接受学习中在呈现正式的学习材料之前使用学生可理解的来特性。4.组织计划性;有效性;

5.学生学习的面向未

3.年龄差异性; 语言所提供的一种引导性材料。

36、简述程序教学的基本原则 教学设计:或称为教学系统设计是一种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可操作的积极反应;1.小步子逻辑序列;

2.要求学生做出程序。

3.及时反馈;

4.学生自定步调认知结构:广义的认知结构指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或组织,狭义的认学生学习的特点5.低的错误率。

知结构指学习者在某一特殊知识领域内1.的观念的全部内容或组织。

教学评定:教学过程中的评定是根据年龄差异性;2.间接性学习为主,直接性学习为辅;组织计划性;

3.有效性;

4.一定的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估的过5.程。

柯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对教育有何启学生学习的面向未来特性。

个体社会化:指个人逐渐接受一定社示?

会或群体所需要的知识经验,行为规范,答:1,有效的道德教育或者品德陶冶必价值观体系以及适应社会的能力的过程。须根据各时期道德观念发展的特征而实禀赋优异儿童:凡智力测验获得智商140施.2,对早期儿童教条式说教,忽略儿童对分以上者或在特殊性向测验有突出表现权威的看法与对需欲的满足,很容易造成者,或者创造性能力测验中得分超群者道貌岸然实则功利横行的现象.3,负责教等。均可被认为是禀赋优异的儿童。养者不应抱亡羊补牢为时不晚的想法,反情绪困扰儿童:是指经常为莫名其妙的紧而让趁热打铁的各时期荒废过去。因为某张与顾虑所困扰的儿童。这种相当长期的一时期的道德观念若不能充分发展而欲不适应情绪反应足以影响个人正常情绪于以后补救,其功效可疑。

控制能力。

有意义学习的标准是什么?答:第一条标教学策略:是指实现教学目标的方式。教准是“建立实质性联系”。其含义为新观学策略设计包括四个具体方面:课的划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观念完全等值,用分、教学顺序设计、教学活动设计及教学等值的语言不同的话表达,其关系不变。组织形式的确定。

第二条标准是新旧观念之间的联系是非形成性评定:是指一般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人为的。也就是说这种关系是一条合理进行的,目的在于了解教学结果,探究教的,别人尅理解的,自然的,而非人们主学中所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以便对教学工观强加的关系。

作进行调整的学习评定。

学生的志向水平受哪些因素的影响?答:比较性组织者:指能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1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目的在于比较新材去学习成绩的影响。,家庭对学生志向水平影响。3,受能力与自信心2,学生过料与认知结构相似材料的组织者。的影响。4,受与人对比效应影响。过度学习:指在达到最低限度领会以后,如何科学进行复习,防止遗忘?1,根据遗忘或者在达到勉强可以回忆的程度以后。对先快后慢的规律,要科学分配复习时间,某一课题继续进行学习。直观教学:实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感知获得丰富的感性知识的一种教学手段。

填空题:

1.界乃至中国学校教育都有巨大的影响,其布鲁纳的认知发现学习理论对美国、世代表作是《教育过程》

2.成熟与学习、社会环境因素、学校教育因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有遗传因素、素及主观能动因素。

3.4.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的提出者是巴浦洛夫 用或表现,而且能举一反

三、触类旁通、学生对其学的的东西,不仅能重复、应推广类化,这种现象就是学习迁移 5.会出现进步的暂时停顿现象,这就是练习在技能形成过程中,一般在练习的中期,曲线上的高原期

6.激发学生的在教学过程中引起心理上的不确定性,求知欲,是激发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之一。

7.前或预计到对自尊心有潜在威胁的任何情焦虑是一种类似于担忧的反应,是对当境具有一种担忧的反映倾向。

8.活性等特点。教学设计工作具有

系统性、具体性和灵9.体,聚散的集体,离散的集体根据集体的性质,可将其分为团。

结的集10.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桑代克提出的学习三大基本规律是

准11.新知识获得,知识的转换,检查知识是否布鲁纳认为,学习所包含的三个过程是

恰当和充实。

12.表现,即前遗忘的干扰理论认为,摄抑制和倒摄抑制。干扰主要有两种

13.绪状态和意志状态学习积极性的高低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考察。注意状态、情 14.维。与创造性思维关系最密切的是

发散思15.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有意义学习的三种类型是代。表性学习,16.动作再现表征阶段,到肖像再现表征阶布鲁纳认为,儿童认知发展的顺序是从段,符号再现表征阶段。17.分为根据前后学习的难度差异,垂直迁移和水平迁移。

可以把迁移18.是教育目标分类,和掌握学习理论布鲁姆对教育心理学的两大主要贡献。19.衰退,和干扰遗忘产生的原因有。

生理原因,记忆痕迹20.向性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是

活动水平,和指21.观,和语言直观直观教学的类型包括实物直观。

模象直22.又具有可变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

稳定性23.学习,下位学习和并列学习奥苏贝尔认为学习的同化模式有。

上位24.学生自我提高需要和学习过程派生的附学生成就动机的三个来源是认知需要,属需要。

25.觉和思维方式主要有心理学家杰罗姆

冲动型和反省型卡根认为,学生的知两种类型。

26.素是美国学者马杰提出,行为,条件和标准学习目标的三大要。

27.过如下过程:一个优秀学生班集体的形成,组建阶段,行核阶段,形成一般要经阶段,和发展阶段。

28.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有意义学习组织者可以分为陈两种类型。述性组

29.向性。学习动机强弱的标志是

活动水平和指30.材料,间接了解被试者的心理活动的方法在教育心理学的研究中,通过其它有关是调查法。

31.方法,在了解学生非正式群体在班集体和社会测量法作为一种简便易行的专门学校存在的状况时有较好的作用,社会测量法的提出者是莫雷诺。

33.的代表作《教育目标的分类》是心理学家

布鲁姆34.迁移作用的原因。根据他的理论,一种学桑代克从他的实验中归纳并解释了正习之所以能促进另一种学习,是因为两种学习具有完全相同的共同要素。

35.呈现形式,以便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的方变式就是变换各种直观材料或事例的法。

36.习活动中心理活动队学习对象的学生学习中的注意状态是指学生在学指向和集中状态。

37.实施教学系统方法的具体的教学设计也称为教学系统设计,可操作是一种的程序。

38.是学习者,刺激情景,和反应。一个学习过程或学习事件的构成要素 39.心因动作的三类。一般将教学目标分为认知的,情感的和40.新知识获得,知识的转换和检查知识是否桑代克认为,学习所包含的三个过程是恰当和充实。

41.和流畅性。发散思维的三个特征是变通性,独创性

第二篇: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贵州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教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1.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支。(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结合的产物,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心理学的一门应用性科学;是一门介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边缘科学)2.桑代克(美国)所著的《教育心理学》的出版,是 教育心理学的人物与研究方法

一、教育心理学的任务:以辩证唯物注意为指导,解释教育实践过程中的各种心理活动的规律,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服务,为我国教育实现“三个面向”服务。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问卷法,个案研究法)第三节 学习中学教育心理学的重要性

一、帮助中学教师成为合格的人类灵魂工程师

二、帮助中学教师提高教学质量 第四节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3.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具有全新的教育观念(1)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2)从注重只是传授向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3)转换角色,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4)改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构建新的教学结构

(二)具有崇高的师德形象

(三)具有科学的知识体系

(四)具有复合的教育教学能力

(五)具备独特的教学风格 4.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是践行师德的最基本要求 5.师德的核心是师爱 第二章 中学生认知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 1.观察力就是观察的能力,是有目的、主动地去考察力。2.良好的观察具有以下品质:观察的目的性;精确性; 3.中学生观察力发展的特点

(一)观察的目的性增强

(二)观察更具持久性

(三)观察的精确性提高

(四)观察的系统性和概括性增强 第二节 中学生记忆力的发展 4.记忆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分为形象记忆、情景记忆、语义记忆、情绪记忆和运动记忆。(2)根据记忆内容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3)外显(有意记忆)记忆和内隐记忆(无意识记忆)5.中学生记忆力发展的特点

(一)高中阶段记忆趋于成熟

(二)有意识记日益占主导地位

(三)理解记忆明显占优势

(四)抽象记忆的水平显著提高

(五)中学时期是记忆训练的最佳时期 第三节 中学生思维力的发展 6.思维是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的,对客观事物 7.思维的品质包括:思维的广阔性和深刻性、灵活性、8.中学生思维力发展的特点

(一)抽象思维占优势,并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

(二)辩证逻辑思维发展迅速,但明显滞后于形式逻辑思维发展

(三)对问题请教的思维有质的飞跃 存;思维的批判性与片面性共存 第四节 中学生想象力的发展 9.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表象是想象的前提和基础)10.中学生想象力发展的特点(类型: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一)有意想象占主导地位

(二)想象趋于抽象化、现实化

(三)想象中的创造性成分增加 第三章 中学生的情感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情感的发展 1.中学生情感发展的特点

(一)情感丰富多彩、富有朝气

(二)情感两极性明显

(三)情感不断深刻

(四)情感逐渐稳定(1)对情感的自我调节和控制能力逐渐提高(2)逐步带有文饰性、内隐性、曲折的性质(3)情绪的倾向性正在定型化

(五)情绪的外露和表达已趋向理性化 第二节 中学生的早恋问题 2.中学生早恋的原因

(一)性生理发育的提前

(二)性信息的广泛传播(主要原因)

(三)性教育的忽视

(四)学生的个人原因 3.中学生的早恋特点(1)普遍、低龄化的特点;(2)大胆的特点;(3)成人化的特点;(4)舆论宽容的特点;(5)行为隐蔽,内心矛盾;(6)发展迅速、变化快;(7)相互感染;自我显示 4.中学生早恋的教育

(一)早恋弊多于利

(二)引导男女生间正常交往

(三)加强性教育 第四章 中学生意志发展及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意志的发展 1.意志是有意识的支配、调节行为,通过克服困难,2.中学生意志发展的特点

(一)意志行动的目的性不断提高;

(二)克服困难的毅力不断增强;

(三)喜欢模仿,善于模仿;

(四)意志行动的动机水平不断提高;

(五)意志品质进一步发展。3.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发展主要表现在(1)在自觉性方面有所提高,能自觉地、主动地去行动,以达到目标。(2)在坚持性方面有了发展,责任感比较强。(3)在果断性方面有所发展,在果断方面有所发展,能适当而坚定弟作出决定,执行决定。(4)在自制力方面,自我调节和自我控制的能力逐渐加强 第四节 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4.中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一)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正确的观念;

(二)以英雄为榜样,从文艺作品中吸取营养;

(三)改造学生不良的气质特征;

(四)严格管理教育,使学生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习惯;

(五)启发学生加强意志的自我锻炼。第五章 中学生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中学生个性的发展 1.指一个人在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具有一定

定性和可变性、完整性、积极性 3.个性的结构:1.个性倾向性2.个性心理特征 4.中学生个性发展的特点:

(一)初中生个性发展的特点:不平衡性;极端性或偏执性1.自我意识高涨2.反抗心理3.情绪表现的矛盾性特点4.人际交往上的新特点:(1)逐渐克服了团伙的交往方式(2)朋友关系在初中生的生活中日益重要(3)与异性朋友之间的关系(4)与父母关系的变化(5)与教师关系的变化 5.初中生的消极心境:烦恼突然增多、孤独、压抑

(二)高中生的个性发展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高度发展 2.高中生自我意识相当稳定 3.高中生自我评价的深化 第二节 中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5.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 6.自我意识的结构:(1)从形式上看,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知、情、意三方面,即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2)从内容上看,自我意识又可分为生理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7.自我意识的特点 1.自我意识的意识性 2.自我意识的社会性(本质属性)3.自我意识的能动性 4.自我意识的同一性 5.自我意识的独特性 8.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成人感 2.自我评价能力 3.重视对自制力等意志品质的培养(2)高中生的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 1.不平衡性 2.动荡性 3.自主性 4.前瞻性 5.闭锁性 6.社会性 第三节 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 9.是指个体以自己的需要为基础对事物的重要 10.价值观包括:价值目标、价值手段、价值评价 11.价值观特点: 1.稳定性和发展性 2.独特性和社会历史性 3.主观性和选择性 4.系统性 5.导向性 12.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呈现四个基本特点 第一,价值主体的转变——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兼顾 第二,价值选择的矛盾——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并存 第三,价值取向的转型——由人伦关系走向功利、效率关系 第四,人格价值的冲突——观念意识与行为的不一致 13.培养中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一)增强爱国意识,提高振兴民族的责任感 价值”的关系

(三)勤奋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潜在创造力 第四节 中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14.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 15.创造力的构成(1)作为基础因素的知识,包括吸收知识的能力、记忆知识的能力和理解知识的能力(2)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能(3)创造个性品质,包括意志、情操等方面的内容 16.创造力的特征: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 17.中学生创造力发展的主要障碍

(一)应付考试、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培养目标

(二)古板、单一的教学形式与方法

(三)“知识化”“笔试化”倾向的考核内容与方式

(四)“高分即优”的评价激励标准 18.培养中学生的创造力

(一)教育思想现代化,转变观念,打破常规,培养创造力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引导学生发现、解决问题

(三)创设合适的环境 1.营造民主宽松的学习氛围 2.鼓励学生的参与欲 3.对学生进行肯定性的评价

(四)让学生在学习中插上想象的翅膀 1.利用教材中的插图,引导想象 2.利用文章途径,引导想象 3.在实践活动中鼓励想象

(五)创设有助于提高创造性的问题情景

(六)设计发散思维教学类型

(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八)开展“第二渠道”教学

(九)教会学生创造性的思考方法和学习方法

(十)考试模式综合化

(十一)评价激励标准科学化 第五节 中学生智能的培养 20.中学生智能发展的一般特征:(2)思维有了预计性(3)思维的形式化倾向(4)思维活动中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明显增强(5)思维能够跳出旧的模式。中学生智能的培养:(1)家庭教育对中学生智能的培养。异思维品质来培养学生智能(2)学校教育对学生智能的培养。用结构一“动脑筋练习”来发展学生的智能--定向教学理论来培养、发展学生的智能④以工具性强化训练法来发展学生的智能 第六节 中学生品德的发展与培养 21.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指个人遵守社会道德是稳定的道德行为需要与为满足这种需要而掌握的稳定行力方式的统一体。22.品德的心理结构: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道德认识和道德情感居核心地位 23.初中生品德发展的特点:(1)在道德认识水平上,比小学时有了较大发展,表现出明显的积极性、主动性和独立性(2)开始形成道德理想、道德信念,世界观开始萌芽(3)初中生的品德情感日益丰富而且易于激动(4)初中生的道德意志迅速发展,行为的自主性、坚持性、独立性增强(5)初中阶段是孩子良好道德习惯形成的时期。24.高中生平等发展的特点:(1)高中生道德认识表现出较高发展水平(2)高中生道德情感表现出相应年龄特征(3)高中生道德行为表现出特有不稳定性。

(1)不健康的个人需要(2)消极的倾向体验(3)人际关系的不正常(4)不良行为习惯(5)缺乏正确的道德认识(6)道德意志薄弱(7)心理发展特点。26.对中学生不良品德行为的心理因素的矫正:(1)激发学生改变不良品德行为的强烈动机(2)促进不良品德行为的转化(3)引起内心震动,转化思想认识(4)运用集体力量,改善人际关系(5)考虑学生的差异,运用教育机智(6)合理运用惩罚。第六章 中学生知识的掌握 第一节 中学生学习动机培养 1.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特定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力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2.学习动机是指直接推动学生进行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即引起、维持和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一种内部力量。3.影响中学生学习动机的因素:兴趣、成就动机、归因、交往动机。兴趣注意(1、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

2、要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

3、善于利用学生的间接兴趣)4.归因即指从行为的结果来推究原因的方式。5.激发中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

(一)坚持以内部动机作用为主,外部动机作用为辅

(二)实施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认识兴趣和求知欲

(三)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

(四)正确引用竞赛、考试与评比

(五)注意内外动机的互相补充,相辅相成

(六)注意个别差异。6.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1)个体因素。学生的年龄、智力水平;学生的认知结构;学生的学习太多、学习定势。(2)客观因素。学习材料的特征;学习情境的相似性;教师的有效指导。第二节 中学生学习迁移的培养 7.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所产生的影 8.为迁移而教:

(一)改进教学方法促进迁移

(二)优化教学程序促进迁移

(三)教授有效学习策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第三节 中学生知识的掌握 9.影响中学生知识理解的因素:

(一)学生的思维发展水平

(二)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

(三)有理解学习的心理准备

(四)学习材料本身的性质

(五)教师的教学方法。10.促进中学生知识理解的教学途径

(一)有效运用直观教学,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二)合理运用变式教学,帮助学生理解

(三)充分利用比较的方法,揭示事物间的联系和区别,强化学生对知识结构的理解

(四)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活动的积极性

(五)根据学生年龄特点,进行区别指导。11.中学生巩固知识的基本途径:

(一)及时复习

(二)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三)反复阅读与尝试重现向结合

(四)复习方式多样化。12.中学生知识的应用形式有课堂应用和实际应用两种。

(一)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巩固程度

(二)学生的智力活动水平

(三)课题的性质。第四节 中学生技能的形成

一、中学生动作技能的培养(1)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2)示范与讲解(3)练习与反馈

二、中学生心智技能的培养(1)促进条件知识的形成(2)促进产生知识的自动化(3)加强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4)科学地进行练习第五节 中学生的学习策略问题 16.学习策略是指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学习活动进 17.通用的典型学习策略

(一)认知策略。1.复述策略 2.精加工策略 3.组织策略

(二)元认知策略 1.计划策略 2.监控策略 3.调节策略

(三)资源管理策略 1.学习时间管理 2.学习环境管理 3.学习努力管理 4.他人支持的利用 第六节 中学生的考试焦虑 18.是在一定的应试情境下,受个体认知评以担忧为基本特征,以防御或逃避为行为方式,通过一定程度的情绪反应所表现出来的心理状态。19.影响中学生考试焦虑的因素

(一)内源性因素 1.遗传素质 2.认知评价能力 3.知识准备 4.应试技能

(二)外源性因素 1.期望 2.教师的评估 3.考试情境的知觉 20.中学生如何克服考试焦虑

(一)经常进行积极的自我暗示

(二)往最好处做,不计较最后结果

(三)考前要注意调节情绪 第七章 中学生班集体心理 第一节 班集体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一、班集体对中学生社会化的影响(1、筛选择优供能

2、整合功能

3、自我完善功能)

二、班集体对中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影响

三、班集体对中学生学习的影响 第二节 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1.建立良好中学生班集体的心理学要素

一、确立班集体的奋斗目标

二、建立班集体的领导核心

(一)班干部的选拔

(二)班干部的培养

三、培养健康的集体舆论

四、树立良好的班风(特征)(1)班级成员都明确班级的奋斗目标,勤奋好学,有朝气。(2)有正确的集体舆论,有正面典型。(3)全体成员能够严格遵守纪律(4)全班同学团结互爱;(5)全体学生都有适度的自尊心、高度的集体荣誉

感和责任感,有争创一流的决心和信心(6)全班学生都有自制的习惯。

五、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

一、班级活动的含义及意义 1.班级活动有助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健康发展 2.班级活动有助于班集体的形成和发展 2.开展班级活动的原则(1)目的性原则(2)针对性原则(3)自主性原则(4)多样性原则(5)整体性原则(6)易操作性原则 3.开展班级活动要做好的几项工作(1)制定活动计划(2)落实组织准备工作(3)出来活动的偶发事件(4)活动总结。第八章 中学课堂教学心理 第一节 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气氛 课堂心理气氛是师生在课堂上共同创造的心理、情感和社会氛围。1.中学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特征

(一)内隐性和外显性

(二)稳定性与易变性 2.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主要特征有:注意力集

(一)教师因素(教学效能感,教学能力,课堂调控,管理方式,教育思想的转变)

(二)学生因素(学习态度与动机,学习方式)

(三)环境及其他因素(班级文化,班级规模和座次编排方式,师生关系)4.怎样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一)提高教学能力

(二)采取民主型的课堂领导方式

(三)掌握课堂调控能力

(四)建立积极的教师期待

(五)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六)端正教育思想,更新教育理念

(七)构建安全的心理环境 第二节 中学课堂教学的心理技巧

一、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二)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三)创造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3.组织课堂教学艺术的基本要求及技巧

(一)建立课堂教学常规

(二)认真抓好上课的开始环节

(三)创造有利于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学习环境

(四)教学方法灵活多样。4.课堂教学导入的基本要求(1)新旧知识相联系(2)目的明确,针对性强(3)简洁明了(4)新颖有趣,具有悬念 5.课题教学导入的技巧:直接式、温故知新式、实验式、联系实际、故事式、因势利导式、激趣式、设问式。课堂教学语言艺术

一、课堂教学语言要求(音量适中;语速适度;抑扬顿挫;流畅自然)

二、课堂教学中的忌讳语言(含糊不清;讽刺挖苦;冷淡鄙视;离题万里;不懂装懂;片面绝对;粗话脏话)

三、课堂教学语言的技巧(用词准确,符合学生特点;亲切热情,礼貌文雅;生动有趣,富有哲理)6.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要求(1)要有计划性;(3)要讲求逻辑性;(4)要重视诱导性;(5)把握提问的数量、难易度;(6)提问后应当进行点评;(7)提问对象有四忌(忌偏爱、忌惩罚、忌讽刺、忌齐答)7.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技巧(1)精心设计问题(2)把握发问时机(3)善于启发引导。课堂教学机智问题

一、课堂机智的要求(适时调整教学内容;灵活改变教学方法;巧妙处理教学失误)

二、课堂教学机智的技巧(趁热加工法;冷却处理法;以静寓动法;幽默法;诱导法)8.课堂教学结束的基本要求(1)首位照应,紧扣中心;(2)留有余地,让学生回味深思 9.课堂教学结束的技巧:归纳式;概括中心式;比较式;激发情感式;发散式;联系巩固式;活动操作式。第九章 中学生社会化及网络行为 第一节 社会化概述 1.社会化就是一人从“自然人”走向“社会人”的过程。第二节 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2.影响中学生社会化的因素

一、社会因素

(一)社会文化

(二)大众传媒

二、学校因素

(一)价值观念的社会化

(二)社会生活知识的个人社会化

(三)理想目标的社会化

(四)行为规范的社会化

三、家庭因素:最基本因素 第三节 中学生的偏离行为 3.偏离行为,也称偏差行为或越轨行为,就是违反社是一种与社会公认的行为标准相偏离或冲突的行为。4.在我国现阶段学生的偏离行为主要有

(一)一般性社会偏离

(二)违章偏离行为

(三)轻度违法行为

(四)违法犯罪行为 5.中学生偏离行为的具体表现:攻击行为、犯罪、自杀、第四节 中学生的网络行为 6.中学生的上网心理

(一)求知需要

(二)交往需要

(三)情感宣泄

(四)休闲娱乐

(五)好奇心理

(六)自我表现 7.上网对青少年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提供了求知学习的新渠道 3.自我形成 4.开拓中学生全球视野,提高中学生综合素质

(二)消极影响 1.认知结构 2.思维方式 3.道德意识 4.网络成瘾 8.正确引导中学生上网

(一)家庭引导

(二)学校教育

(三)社会控制

第十章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 1.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处于相互具有完善的个性且心理活动正常 2.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教育面临的新课题、新任务,是全面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的核心是心理素质,素质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的生理健康

(三)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提高学校质量

(四)进行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适应生活。第二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3.中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正视现实,适应环境

二、心理特点和年龄阶段相吻合

三、悦纳自己,自尊自爱

四、情绪正常,乐于交往

五、奋发向上,自强自制

六、心理协调,人格健全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完整、健全的人格 第三节 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4.中学生典型心理问题

一、学习问题

(一)厌学 中学生厌学的应对策略(1)学生:应调整好心态,有信心坚信付出必有收获。(2)学校:要了解学生、研究学生,挖掘学生的“闪光点”,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愿望。(3)教师:增强自身素质,提高上课水平,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和支持。(4)家长:改变育子观念,多与孩子沟通,不给孩子定不切实际的目标,注意查问题、不迁就。(5)要彻底遏制“厌学”根源,必须从根本上改造应试教育体制。

(二)学习压力

(三)学习困难

(四)考试焦虑

二、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恐惧心理、自卑心理、孤僻心理、封闭心理、嫉妒心理、逆反心理、逃避心理、放任心理原因:一是受错误的思想观念的影响,对人际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二是以往生活当中遇到“挫折”,造成心理创伤;三是个性上的缺陷,严重表现为人格障碍;四是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尤其是成功愉悦的经验 第四节 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5.中学生心理障碍的成因

一、学校因素

(一)学校教育体制的落后;

(二)教育者的教育方法适时性不强

(三)教师与学生的沟通不够;

(四)学校环境因素

二、家庭因素

(一)不完整与不和睦的家庭

(二)父母不正确的教养方式

(三)父母过高的期望

(四)与父母的沟通不畅

三、社会因素

(一)社会意识的污染

(二)社会传媒的不当传播

(三)住宅的独立化

四、学生自身的因素

(一)社会压力导致孩子更关注自身

(二)心理素质欠佳,自我抗压强度不足

(四)情绪、情感的因素 第五节 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6.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适

一、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

(一)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

(二)充分发挥健康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防止不健康校园文化的消极影响

二、培养学生积极的情绪

(一)调节情绪,合理控制情绪的强度和稳定性

(二)正确归因,能判断情绪动因的异同

(三)合理宣泄,保持情绪健康向上

三、协助学生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一)学会赞美他人

(二)学会宽容待人,多微笑,多倾听

四、注意教育中的心理卫生

(一)学校工作的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

(二)紧抓课堂机遇,挖掘教材中的心理教育因素,在常规的教学中渗入心理辅导的内容

(三)班主任要挖掘德育工作中的心理教育因素

(四)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帮助学生了解心理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

(五)全面深入开展心理卫生和心理咨询工作,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第十一章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 第一节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教师的身体健康

二、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工作

三、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 第二节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1.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教育工作

二、有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

三、正确地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

四、具有教育独创性

五、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真实地感受情绪并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

六、能适应和改造教育环境 第三节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2.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维护

一、端正认知

(一)树立正确的自强概念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挫折(1)自我克制。(2)合理释放不良情绪(3)转移精力(4)增加受挫能力(5)教师又是可以改变思维方式,换位思考。

二、调适情感

(一)控制情绪

(二)合理宣泄

(三)转移

(四)自我安慰

三、改变行为

(一)角色学习

(二)个别或集体讨论

(三)坚持锻炼

(四)寻求专业帮助

(五)积极参与继续教育

第三篇:201212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1、《教育心理学》一书,标志着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学校教育、教学情境中主体各种心理现象及其发展变化的规律的科学。

2、心理的实质是人在实践中通过头脑对客观事物主观的反映。

3、脑是心理的器官,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4、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①反映是物质的普遍属性;②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③心理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具有主观性和能动性;④人的心理是在实践活动中发生、发展的。

56、桑代克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

7、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时期:①初创时期(19世纪末—20世纪初);②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20世纪50年代末);③成熟与完善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8、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胚胎期经由出生、成熟、衰老直到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持续而稳定的内在心理变化过程。

9、年龄特征成为表征心理发展阶段性的重要指标。所谓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个体心理发展各年龄阶段所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特征。

10、把个体从人出生以后的心理发展分为:乳儿期(0—1岁),婴儿期(1—3岁),幼儿期(3—6岁),儿童期(6、7—

11、12岁),少年期(11、12—

14、15岁),青年期(14、15—18岁),成年期(18—65岁),老年期(65岁以后)。

11、心理发展的规律:①心理发展受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是生理成熟和教育(学习)的结果;②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③个体的心理发展具有方向性和顺序性;④心理发展具有共同性和差异性;⑤心理发展具有互补性和关联性;⑥

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关键期。

12、关键期的概念是由奥地利的动物学家洛伦兹在对动物的研究中发现的,其后引申到早期儿童发展研究中。所谓关键期,是指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个年龄阶段对某种环境刺激最敏感,所取得的效果最好的时期。

13、认知发展的阶段:①感觉—运动期(0—2岁);②前运算阶段(2—7岁);③具体运算阶段(7—

11、12岁);④形式运算阶段(11、12—

15、16岁)。

14、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的思想。主张教学应当先了解儿童的实际发展水平和可能达到的水平,以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并提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观点。“最近发展区”即独立解决问题的真实发展水平和成人指导下或与其他人合作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潜在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也就是指高于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但在有指导的情况下,通过自己的主观努力并克服认知困难才能达到的水平。

15、认知发展的教育启示:①教育应按儿童的不同年龄阶段进行,应遵循儿童认知发展顺序设计课程;②大力发展儿童的主动性,开发智力潜能,关注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③强调实践活动和主动参与,注重引导儿童在实际活动中学习;④注重文化和社会因素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⑤有效的教学要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16、埃里克森提出个体人格发展主要经历八个阶段:①乳儿期(0—1岁)——信任感对怀疑感;②婴儿期(1—3岁)——自主性对害羞疑虑;③学前期(3—6岁)——主动自发对退缩愧疚;④学龄期(6—12岁)——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⑤青年期(12—20岁)——自我同一对角色混乱;⑥成年早期(20—24岁)——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⑦成年中期(24—65岁)——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繁殖感对停滞感);⑧成年晚期(65岁以后)——自我完善对悲观沮丧。

17、学习是动物和人类活动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18、加涅把学习分为八种类型:①信号学习、②刺激—反应学习、③连锁学习、④语言的联合、⑤辨别学习、⑥概念学习、⑦原理学习、⑧解决问题学习。

19习的内容,把学习分为机械学习与有意义的学习。

20、美国以布卢姆为首的研究小组于1956年、1964年和1972年先后公布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的教育目标分类。

21、巴浦洛夫学习规律:①条件作用的获得与消退;②刺激的泛化与分化。

22就越高,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分化是指通过选择性强化与消退,使有机体学会对条件刺激和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一种条件作用过程。

23、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说:①学习的实质就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过程;②强化是形成操作性条件反射的重要手段;③对学习规律的认识。A、逃避条件作用;B、惩罚与消退。C、连续渐进法与塑造。

24、观察学习四个过程:①注意过程;②保持过程;④动作再现过程;④动机过程。

25强化为动力的。②自我强化,指的是人能够自发地预测自己行为的结果,并依靠信息反馈进行自我评价和调节。

26、布鲁纳倡导发现学习,强调学科结构在学生认知结构形成中得重要作用。

27、发现学习法,是指学习者遵循自己特有的认知程序,亲自获取知识的一切方式。

28、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奥苏贝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29属学习)、上位学习(上位学习也叫总括学习)和并列结合学习。

30、构建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①知识观;②学习观;③学生观。(学生观是指有关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与作用的观点和看法)

31、学习动机的类型:①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②直接的近景性动机和间接的远景性动机;③高尚动机和低级动机;④主导性动机和辅助性动机。

32、在一定范围内,动机水平增强,学习效果则提高;而当动机强度超过最佳水平时,随其强度的增加,学习效果反而下降。这就是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3、自我效能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班杜拉提出了自我效能感理论,所谓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达到预定成就目标的主观判断。

34、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提出把人的需要分为七种,按其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识与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35、成就动机是指对自认为重要或有价值的工作愿意去做,并力求成功的一种内在推动力量。

36(A正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是积极的、有促进作用的;B负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产生消极的影响;C零迁移,又称中性迁移,是指一种习得的知识经验对另一种学习不起作用,两种学习之间没有任何影响,迁移效果是零);②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A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续学习产生的影响;B逆向迁移是指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产生的影响);③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A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抽象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即难易相同或相似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B垂直迁移也称纵向迁移,是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即难易不同的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影响);④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A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所学习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对另一种具体学习内容的影响,即将原理、原则和态度具体

化;B具体迁移也称特殊迁移。是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

37、概括化迁移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贾德提出来的,又叫共同原理说、概括说。

38、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或经验中通过概括产生泛化的共同原理。

39、认知结构主要包括原有知识的可利用性、可辨别性和稳定性三个变量。

40、影响学习迁移的主要因素:①相似性;②原有认知结构;③心理定势;④学习态度;⑤学习指导;⑥智力与年龄。

41、知识的类型:P118表6-142、遗忘与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43、过度复习的量以150%左右为宜。

慧技能的培养:①注意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②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③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④提供心智技能应用的机会。

46、动作技能的培养:①理解任务性质和学习情境;②准确地示范和讲解;③练习(练习是技能进步和提高的重要条件);④反馈(反馈是动作技能获得的另一个必要地条件)。

47、学习策略的类型:①基础策略和支持策略;②一般学习策略和学科学习策略;③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P139表7-1;④大策略、中策略和小策略;⑤选择性注意策略和编码策略;⑥学习准备策略、课堂学习策略和课后巩固策略。

48、双重编码,增强记忆效果。

49、资源管理策略:①时间管理策略;②努力管理策略;③学业求助策略。

50、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①知识经验;②动机水平;③思维策略;④思维定势;

⑤功能固着;⑥问题的刺激特点。

51、创造性又称创造力。

52、继而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理论:思维主要有聚合式思维和发散式思维两种形式,发散式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发散式思维是指从一个出发点,沿着不同的路径思考,探求多种问题解决方法的思维。)提出评价创造性思维水平的标准应该包括三个方面:①思维的流畅性;②思维的灵活性;③思维的独特性。

53、创造性高的人,智商多在100-130之间;智力高的人未必都有高创造性。智力是创造性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54、创造性的影响因素:①生理基础;②年龄与性别;③智力;④知识经验;⑤人格特征;⑥家庭、学校和社会环境。

55、创造性的培养:①创设利于创造的环境;②培养有创造性的教师队伍;③培养好奇心,激发求知欲;④开设创造性课程,教给学生创造的技巧和方法;⑤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⑥塑造学生创造性人格。

56、态度形成与改变的方法:①说服性沟通法;②提供榜样法;③角色扮演法。

57、品德的心理成分:①道德认识;②道德情感;③道德意志;④道德行为。

57、皮亚杰的道德认知阶段论:①前道德阶段(约2--4岁);②他律道德阶段(约5--10岁);③自律道德阶段(约8—11岁开始)。

58、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论P207表9-1

第四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整理者——赵新新

第一章 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意义

一、研究对象

(一)概念: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人和动物心理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人有意识、有自觉能动性。

心理现象非常复杂,从形式上可以归纳为:心理过程(包括:认知过程、情绪情感„„和意志„„)&个性心理(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填空题

二、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其次,心理学的研究对临近的社会科学如文学、艺术,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二)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简答题

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学生);

2.„„„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教育层面);

3.„„„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教师)。

第二节 心理学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客观现实的反映,脑是心理的器官。

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如“谈虎色变”,是人类和动物的条件反射的根本区别。„„填空题

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填空题

二、心理是客现实的反映

(一)客现实决定人的心理

物质是第一性的,心理是第二性的,人的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第三节 心理学的产生及发展

一、产生的历史背景„„填空题

在西方历史上,最早论述心理现象的专著是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此为心理学脱离哲学、走上独立发展道路的标志。

二、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填空题

1.构造主义心理学:奠基人是冯特。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三种状态。研究方法上主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创始人詹姆士,代表人物还有杜威、安吉尔。也主张研究意识,但他们不把意识看成是个别心理元素的集合,在他们看来,意识是个人的、永远变化的、连续的和有选择性的。强调对意识作用于功能的研究,认为意识的作用就是是由机体适应环境。

3.行为„„„„„:诞生标志是:1913年华生发表《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引发了心理学史上的“行为主义革命”,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有两个特点:a.反对研究意识,主张研究行为;b.反对内省,主张实验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兴起于20C的德国,创始人为 韦特海默、科勒和考夫卡,又被称为完形心理学。观点:a.反对把意识分析为元素,而强调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各个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 b.整体先于部分而存在,并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又称弗洛伊德主义,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创建。此理论源于治疗精神病的临床经验。观点: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认为人的一切个体和社会行为都根源于心灵深处的某种欲望或动机,特别是性欲的冲动。欲望以无意识的形式支配人,并且表现为在人的正常和异常的行为中。Ps:最早对无意识进行研究。

6.人本主义„„:起于20C50S,代表人物:马洛斯、罗杰斯。为心理学中的“第三势力”。观点:着重于人格方面的研究,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驱使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反对行为主义只相信可以观察到的刺激与反应,认为正是人的思想、欲望和情感这些内部过程和内部经验才使他们成为各不相同的个体。

7.现代认知„„:出现在20C初,以1967年奈赛尔出版的《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该学派是以信息加工观点为核心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该学派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认知心理学设计实验,利用客观研究方法来研究这些过程。

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一)概念&特点

1.概念: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名词解释

2.特点:(1)指向性;(2)集中性。例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心领神会”

两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没有指向就不会有集中,集中是指向的体现和发展。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2.保持„„;3.调节&监督„„。★

(三)注意的分类„„简答题

根据有无目的和意志努力,注意可以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以后注意。

1.无意注意

(1)概念: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不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引起无意注意的条件:a.客观条件,即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关系、活动变化、新异性; b.主观条件,即人本身的状态。包括当时的需要、特殊情绪状态、直接兴趣。

2.有意注意

(1)概念: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先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2)维持有意注意的条件:a.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目的越明确、越具体,越容易保持。b.合理组织教学;c.对兴趣的依从性;d.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关系:

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注意,在实际工作中两种注意都需要。如果只有有意注意,长时间工作会使人疲劳,使工作进行不下去;如果只有无意注意,稍遇困难或干扰,注意就容易分散,同样也不能做好工作。两种注意常常交替发生,一些简单的不重要的活动只需要无意注意。而对于复杂的重要的活动则必需有意注意。

3.有意后注意

概念:也称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它同时具有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某些特征,是在有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张起来的。

有意后注意服从当前的活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注意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培养有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的兴趣。

★★

二、注意的品质„„简答题

(一)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是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

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有:客观:a.被知觉对象的特点;主观:a.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b.取决于一个人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二)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持续时间越长注意就越稳定。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有:客观:a.注意对象的特点;主观:a.有无坚定目的;b.个人的主观状态。Ps:短时间内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或注意的摇动)。

(三)注意的分配:是指人在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

注意的分配是要有条件的,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是已经熟练的; 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

几种不同的活动已经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分配能力因人而异,其关键是在于能否通过艰苦练习,形成大脑皮层

上各种各样牢固的暂时神经联系。

(四)注意到转移:是指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

影响注意转移快慢和难易的条件有:客观:a.原来注意的强度;b.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 主观:a.大脑皮层神经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相互互转换的灵活性;b.各种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中小学生注意的发展:在个体发展中,无意注意的发展先于有意注意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的无意注意占主导地位,有意注意缺乏自觉性,需要教师或其它成人给定目的,需要他人不断地提醒和关照。

到了中学,学生的无意注意进一步深化,很多学生出现偏科现象就是无意注意发展和深化的具体表现。

Ps:怎样培养学生的良好注意品质:a.要培养学生广泛而稳定的兴趣;b.加强意志力的锻炼,培养“闹中取静”的本领;c.要养成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培养良好的注意习惯;d.要考虑学生个别差异,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的注意品质。

四、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怎样在教学中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一)正确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消除容易分散学生注意教学内容的无意注意因素;

2.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充分利用易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的因素;

3.在教学中要考虑学生的需要、兴趣、知识经验&情绪状态,使教学方法、形式、内容符合学生需要,引起学生无意注意。

(二)唤起学生有意注意,提高学习的自觉性,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对学生加强学习目的性教育,目的越明确,注意就越易集中;

2.合理组织教学,采取具体措施促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

3.培养学生的间接兴趣和坚强的意志品质;

4.采取各种方法防止注意力分散。

(三)运用有意后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使之成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形式;

2.引导学生把学习活动体验变为履行社会职责的责任感,从而形成自觉地学习动机,并依靠动机调整注意,使之经常处于最佳状态;

3.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习。

(四)引导学生几种注意交替使用

1.上课之初,教师通过组织教学活动把学生注意转移到本节课上来,以形成有意注意;

2.讲授新的教学内容时,教师设法让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无意注意;

3.讲授重点、难点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热情,使他们维持有意注意,期间要改变教学方式,使学生由有意注意转为无意注意;

4.课要结束时,教师提出明确的要求,使学生保持有意注意,然后布置作业。

此外,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有意后注意,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

(一)概念: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它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

(二)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名词解释

对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受性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则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1.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

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

2.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两个同类的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的差异强度,才能引起人们的差异感觉。刚刚能引起差别的感觉的刺激物间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三)感觉的相互作用

1.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

(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入芝兰之室,久而不觉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填空题)

(2)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例子:吃过糖之后吃橘子,会觉得橘子特别酸)。

(3)感觉后效:在刺激作用停止后暂时保留的感觉现象。

2.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1)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

(2)„„„„„„„补偿(例如:盲人通过实践使听觉更加敏锐);

(3)联觉(如红色给人以热烈感觉)。

二、知觉

(一)概述

1.概念: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它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名词解释

2.知觉与感觉的关系

(1)联系:

a.知觉和感觉一样,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而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

b.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外部联系。

(2)区别:知觉比感觉复杂。

a.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是事物的整体属性;

b.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

c.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

d.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

(二)知觉的种类„„填空题

根据反映的客观对象的不同,知觉可以分为空间知觉、时间„„、运动„„(真动知觉&似动知觉(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三)基本特性„„简答题

1.选择性:指当面对众多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客观因素有:a.刺激物的绝对强度;b.对象和背景的差别性;c.对象的活动性;d.刺激物的新颖性、奇特性,也容易引起人们优先知觉。

影响知觉的选择性的主观因素是:a.知觉有无目的和任务;b.个体已有知识经验的丰富程度;c.个人的需要、动机、兴趣、爱好,定式(受以往经验影响而产生的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与情绪状态。

2.理解性:指人以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语词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

理解对于知觉有三个主要功能:a.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从而使我们的知觉更清晰、更准确;b.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c.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和预测;d.知觉的理解性不仅可提高知觉的效应,还能形成事物表象,为表象转化为科学概念提供重要条件。

知觉的理解性与人已有的知识经验有密切关系

3.整体性:是指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4.恒常性:指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不变。

5.适应性。

(四)观察

1.含义: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观察的品质:a.目的性;b.客观性;c.精细性;d.敏锐性。

★3.观察力的培养

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

在学校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a.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与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 b.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 的重要条件;

c.实际观察中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良好观察习惯;

d.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

e.„„„„开展讨论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f.教师还应努力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与优良的性格特征;教会他们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

四、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

(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

1.实物直观:指在感知实际事物的基础上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教学方式(例:观察标本、演示实验)。

2.模象„„:只观察与教材相关的模型与图像,形成感知表象。

3.言语„„:指在生动形象的的言语作用下,唤起学生头脑中的表象,以提供感性材料的直观方式。

(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简答题

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运用各种直观方式;

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

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

第三节 记忆

一、概述

(一)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二)分类:

1.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2.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逻辑、情绪和动作记忆。

3.根据信息加工与储存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4.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三)记忆品质

1.品质:

a.敏捷性。提高敏捷性,首先明确记忆目的,其次集中注意力。

b.持久性。加强持久性,首先善于把识记的材料归纳入已有知识体系中,其次是进行及时和经常性的复习。

c.准确性。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其他品质就没有了价值。培养记忆的准确性:进行认真识记; 在复习时把相近的材料经常加以比较,防止混淆;要把正确识记的事物同仿佛记住的东西区别开。

d.准备性。培养记忆的准备性,关键是要使掌握的知识系统化,这样才能做到有条不紊的从记忆仓库中随时迅速提取所需要的材料。

2.学生良好记忆品质的培养(提高记忆的方法):

a.帮助学生认识自己记忆上的优缺点;

b.指导学生严格按照记忆规律学习知识;

c.„„„„在实践中运用存储在头脑中的知识,只有通过应用,知识才能巩固与更新。

二、记忆过程

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三个环节。„„填空题

(一)识记

1.概念: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具有选择性的特点。

2.分类:

(1)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识记和有意识记。学生学习主要依靠后者。

(2)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3.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

客观:a.活动任务的性质。当识记的材料成为人活动的直接对象时,效果就好;b.材料的数量和性质。数量少、有意义、有规律的材料更容易记住;

主观:a.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d.识记的态度和情绪状态。一般说来,在积极态度下,人的识记效果好;e.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

(二)保持与遗忘——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永久性„„

1.保持的概念:保持是指已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但是,识记的材料在保持过程中总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化和遗忘。

★2.遗忘及其规律

(1)概念: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和提取都叫遗忘。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错误提取。

(2)遗忘的规律

最早对遗忘进行实验研究的是德国的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他提出了著名的“遗忘曲线”,即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其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呈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客观:a.学习材料的性质;b.识记材料的数量;c.时间因素;d.记忆任务的长久性和重要性;

主观:a.识记的方法(意义识记要比机械识记效果好的多)&学习程度(实验证明,过度学习(即能够背诵之后再进行的学习)达到50%,记忆效果最好);

b.情绪和动机。学习者的情绪差、动机弱、目的不明确都不利于记忆。

4.遗忘的原因

(1)消退说

(2)干扰说。前摄抑制(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后摄抑制(反之)。

(3)压抑(动机)说。由于紧张而引起的遗忘(考试时常发生)属于这种类型。

(4)提取失败说。“舌尖效应”。

★5.如何科学有效地组织复习„„简答题

(1)及时复习;

(2)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3)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

(4)复习方法多样化;

(5)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

(6)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

(7)掌握复习的量。

(三)回忆或再认

1.回忆的概念和分类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在面前,人们在头脑中把它重新呈现出来的过程。

根据回忆是否有目的、任务,可以把回忆分为无意回忆&有意回忆。

帮助学生掌握回忆策略:仔细审题、利用联想、利用推理。

2.再认的概念

再认是指人们对感知过,思考过或体验过的事物,当它再度呈现时,仍能认识的心理过程。

三、记忆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一)瞬时记忆

1.概念:当客观刺激停止作用后,感觉信息会在一个极短的时间内保存下来,这种记忆叫做瞬时记忆,是记忆系统的开始阶段。

2.特点:a.时间极短;b.容量较大;c.形象鲜明;d.信息原始,记忆痕迹容易衰退。

3.编码方式:图像记忆(主要)和声像记忆两种。

4.存储:图像记忆保持的时间约为1s左右,声像记忆超过1s,但也不大于4s。

(二)短时记忆

1.概念:指人脑中的信息在一分钟之内加工与编码的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过渡阶段。

2.特点:a.时间很短。不超过1分钟。b.容量有限。容量一般是7±2个。(填空题);c.意识清晰;d.操作性强;e.易受干扰。

3.编码方式:听觉编码(主要)和视觉编码。

4.存储:复述是短时记忆信息存储的有效方法。

(三)长时记忆

1.概念:是信息经过充分加工,在头脑中长久保持的记忆。图尔文将之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2.特点:a.容量无限;b.信息保持时间长久。

3.编码方式:意义编码为主。分为两种: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是意义编码的另一种形式,是长时记忆的最主要编码方式),又被称为信息的双重编码。

4.存储: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四、提高记忆效果的方法(如何利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保持)简答

1.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有无记忆目的或记忆目的是否明确会影响记忆的效果,目的不同,学习者在记忆材料时的组织会有所不同,这样就会影响记忆效果。a.要有长远的的记忆目标和意图,学习记忆应有计划;b.记忆的时间意图应准确与明确以便提高记忆效果;c.培养学生直接和间接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在学习中要以意义记忆为主,机械记忆为辅,发挥两种记忆各自的长处,从而提高整个记忆的效果。

3.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理解越深保持的越好。

4.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

5.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

6.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克服遗忘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复习。

第五篇: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 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规律的学科。认识过程

认识过程也称认知过程,是指人们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它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情绪、情感过程

情绪、情感过程就是一个人对自己所认识的事物、所做的行为以及对他人和自己的评价产生的态度体验。意志过程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一个人有意识的提出目标,制订计划,选择方式方法,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过程,就是意志过程。个性心理倾向性

个性心理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它决定着人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和态度。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

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人的多种心理特征的一种独特组合,它集中反映了一个人精神面貌的稳定的类型差异。个性心理特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

二、心理与行为

行为(behavior)是个体对所处情境的一种反应系统。这种反应有内在生理性的(肌肉运动、腺体分泌、胃肠蠕动)和外在心理性的(言语、表情、动作等)。引起个体行为的因素称为刺激。刺激可以来自外部环境(外界的声音、光线、温度、气味、他人讲话的内容、动作、表情等)也可以来自机体内部(头脑中浮现出的思想、观念、欲望等)。

人具有主观能动性,一个人可以有意识的掩饰自己的某些心理活动而不在行为中表现出来。

三、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意识(consciousness)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被定义为对外部刺激和内部刺激的觉知。人的意识活动包括:①对外部刺激的觉知; ②对内部刺激的觉知;③对自身的觉知;④对内部心理活动的觉知。

无意识(unconsciousness)是人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能自我调节和控制的现象。

四、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和个体心理的关系,是共性和个性的关系。社会心理是特定团体内个体心理特征的典型表现,它离不开个体心理;但社会心理又直接影响个体心理的形成与发展。第二节 心理学的源流

一、心理学的历史

心理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科学 1879年,冯特在德国的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远古时代心理学思想:万物有灵论 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荀子、范缜、古希腊心理学思想:德谟克利特、柏拉图 17、18世纪以后西方哲学思潮:笛卡儿、洛克

科学心理学的生物学和实验生理学源头:达尔文、缪勒、赫尔姆霍兹、费希纳 心理学在我国的发展

学习改造阶段(1949——1956)开展研究阶段(1957——1966)停滞阶段

(1967——1977)初步繁荣阶段(1878------现在》 1万物有灵论:

认为人和自然界的一切变化都是灵魂的活动。人出生时,灵魂在身体里,控制人体的活动;人在睡觉时,灵魂暂时走出人体;人在觉醒时,灵魂回到人体;人死时,灵魂则永远离开人体。

荀子:

“形具而神生,好恶、喜怒、哀乐臧(藏)焉。” 范缜:

“形者神之质也,神者形之用也” “形存则神存,形谢则神灭”。

“神之于质,犹利之于刃。„„未闻刃没而利存,岂容形亡而神在?” 德谟克利特:

世间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原子是永远存在、永远运动的,其数目是无限的。灵魂也是由原子构成的,这种原子特别细小光滑,像火那样,活动性大,贯穿于身体的各部分。柏拉图:

认为灵魂先于身体并独立于身体,是永生不灭的;当神创造世界时,神把理性放入身体,用以指导身体。笛卡儿:

心身交感论:认为物的本质是占空间(有广延性),心则不占空间(无广延性)。心与物之间彼此独立。反射 洛克:

“白板说”:人类心灵如“白板”,一切观念从经验中所得。联想 达尔文

他的 “进化论”中的许多重要观点如遗传、环境作用、个体差异、进化、适应等都成了后来科学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课题。缪勒

他首倡神经特殊能量学说,主张大脑的机能是分区专司的。还提出了神经冲动产生于神经细胞之间的电化作用的理论。在当时的生理学界产生了轰动效应。赫尔姆霍兹

他经过实验研究,提出了色觉理论和听觉理论,也是今天心理学上解释视觉与听觉现象的重要理论依据。费希纳

用实验方法测量心理现象是如何随物理刺激的变化而变化的(凭感觉判断物体的大小、轻重、远近等)在实验设计上,精密测量刺激的强度及其变化以及被试凭感觉所表现出的反应情况,从而揭示了人的反应的变化与客观刺激的变化之间的相对关系。正是由于费希纳的研究目的在于探究客观刺激的物理属性与人的心理反应(感觉)之间的关系,因此,这类研究也被称为心理物理学。

二、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派(structuralism)该学派于1899年产生于德国,后在美国得到发展,20世纪30年代以后渐趋衰落。代表人物:冯特(1879,莱比锡); 铁钦纳(E.B.Titchener,1867—1927)。

主要观点:所有的心理现象都是由元素构成,强调意识的结构。并主张心理学应该用实验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的内容或构造,找出意识的组成部分及它们如何结合成各种复杂心理过程的规律。优点:该学派是用实验法独立研究心理学问题的学派,促进了西方心理学派的兴起和美国心理学的发展。它的研究成果已经成为现代心理学组成部分。缺点:不重视心理学的应用。但由于它确定的研究对象过于狭窄并陷入元素主义与内省主义境地,因而遭到许多心理学家的反对。

2.行为主义学派(又称早期行为主义学派)于1913年产生于美国。

代表人物:华生(J.B.Watson,1878—1958)、斯金纳(B.F.Skinner)托尔曼(E.C.Tolman)、赫尔(C.L.Hull)、。

主要观点:这一学派不同意心理学探讨意识,认为心理学是行为的科学,应当研究“客观观察所能获得的并对所有的人都清楚的东西”,也就是人的行为,并提出“刺激—反应”(S—R)的行为公式。新行为主义认为,有机体不是单纯地对刺激作出反应,在动物和人的目的行为之间,必须有一个“中介”因素,这就是个体的认知。也就是说在“刺激—反应”过程中,加进一个中介变量(O),使行为主义的模式成为“S—O—R”。并且行为主义学派反对内省,而强调运用实验的方法。

3.格式塔学派或称完形学派1912年创建于德国,是西方现代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代表人物:韦特海默(M.Wertheimer,1880—1943)、苛勒(W.Kohler,1887—1967)考夫卡(K.Koffka,1886—1941),后期代表有勒温(K.Lewin,1890—1947)。

主要观点:此派反对构造主义的元素主义和行为主义的S—R公式,主张心理学应该研究意识的完形或整体结构,并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意识不等于感觉、感情的元素的总和,行为也不等于反射弧的集合,思维也不是观念的简单联结。

4.精神分析学派产生于1900年,这一学派的理论在20世纪20年代广为流传,颇具影响。

代表人物:奥地利精神病医师、心理学家

弗洛伊德(S.Freud,1856—1939)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可以分为两部分:意识与潜意识。潜意识不能被本人所意识,它包括原始的盲目冲动、各种本能以及出生后被压抑的动机与欲望。他强调潜意识的重要性,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和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他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其中本我与生俱来,包括着先天本能与原始欲望;自我由本我分出,处于本我与外部世界之间,对本我进行控制与调节;超我是“道德化了的自我”,包括良心与理想两部分,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去限制本我的冲动。三者通常处于平衡状态,平衡被破坏,则导致精神病。

5.认知心理学派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后迅速发展。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U.Neisser)的《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理论的成熟。代表人物:

主要观点:广义的认知心理学还应该包括皮亚杰(J.Piaget)的发生认识论,他把人的认识发展看成是一种建构的过程,并仔细研究这一过程的发展阶段。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是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术语解释人的认知过程的科学,因此,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这一学派反对行为主义理论,认为不一定必须在搞清心理的生理基础后,才能研究心理现象。他们把人看z 计算机式的信息加工系统,认为人脑的工作原则与计算机的工作原则相同,因而可以在计算机和人脑之间进行类比。他们强调人的已有知识结构对行为和当前认知活动的决定作用,并力求通过计算机模拟等方式发现人们获取和利用知识的规律,达到探究人类认知活动规律的目的。他们还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意识的能动作用,强调对人的认知过程进行整体综合分析。

6.人本主义学派是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创建的。

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Maslow,1908—1970)和罗杰斯(C.Rogers,1902—1987)主要观点:它既反对精神分析学派贬低人性、把意识经验还原为基本趋力,又反对行为主义学派把意识看作是副现象,认为人不是“较大的白鼠”或“较缓慢的计算机”,主张研究人的价值和潜能的发展。因为,他们相信,人的本质是善良的,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和巨大的心理潜能,只要有适当的环境和教育,人们就会完善自己、发挥创造潜能,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的。为此,他们从探讨人的最高追求和人的价值角度,认为心理学应改变对一般人或病态人的研究,而成为研究“健康”人的心理学,揭示发挥人的创造性动机、展现人的潜能的途径。该学派被称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第三节 心理学的谱系

A普通心理学:1研究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以及各种心理特性最一般的规律;2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理论;3研究心理学最一般的方法。

B生理心理学和心理生理学:生理心理学研究心理现象的生理机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理活动引起的生理功能的变化。

C发展心理学:研究心理的种系发展『比较心理学』和人心理个体发展『毕生发展心理学』 D教育心理学:研究教育过程中所包含的各种心理现象,揭示教育同心理发展的相互关系。E医学心理学:研究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诊断、治疗及预防中的作用,是心理学与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F工程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现代技术科学相结合的产物。它研究人与机器之间的配置和机能协调,实现人、机器、环境系统的最好匹配,使人能在安全有效的条件下从事工作。G社会心理学:是系统的研究社会心理与社会行为的科学。

第四节 心理学的研究

一、心理学研究

描述和测量:“是什么”

解释和说明:“为什么”

预测和控制:“怎么做”

二、心理学研究的程序

(一)确定问题并提出假设

(二)确定研究对象

(三)界定概念及其测量工具

(四)选择研究方法

(五)解释结果并做出推论

三、心理学的研究原则

客观性原则:指的是在科学研究中,研究者要尊重客观事实,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来反映事物,不能凭主观臆测。

发展性原则:指坚持发展的观点。要求在研究中,应对心理现象作动态分析,不仅要看到心理现象当时的特点,还要看到它发展中的特点。

系统性原则:就是要把人的心理作为一个开放的、动态的、整体的系统,从多层次、多侧面的联系和关系的网络中进行研究。

实践性原则:一方面要求心理学要研究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另一方面要求应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实践。

教育性原则:强调研究学生心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教育学生,其研究成果要为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服务,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服务。

四、心理学研究的方法 观察法 调查法 测验法 个案研究法 实验法 产品分析法 教育经验总结法 跨文化研究法 思考与练习

1、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其研究的基本任务是什么?

2、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

3、简述科学心理学诞生后不同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

下载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完整版[五篇材料]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育心理学考前复习资料完整版[五篇材料].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心理学复习资料

    心理学复习资料.txt成熟不是心变老,而是眼泪在眼里打转却还保持微笑。把一切平凡的事做好既不平凡,把一切简单的事做对既不简单。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发展呈现出那些趋势? 1、......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复习资料

    成人高考专升本《教育理论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绪论 选择题 1.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髓) 2.下列属于条件反射的是(信号反射) 3.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是(谈梅生津......

    设计心理学复习资料

    集体无意识:是指有史以来沉淀于人类心灵底层的、普遍共同的人类本能和经验遗存。 逆向思维:也叫求异思维,它是对司空见惯的似乎已成定论的事物或观点反过来思考的一种思维方......

    心理学复习资料(重点)

    第一章 中学教育心理学概述 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和教学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心理活动现象及其产生和变化规律的心理学分支。 新课改下中学教师应具备的心理素质: 一、具有......

    小学心理学复习资料

    .新生儿生来就会吸吮,食物进入口中会分泌唾液,这属于 ( )C、 无条件反射 1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反映了思维的间接性1,认识过程中核心的心理是( ③ )。 ③思维2.大脑皮层四个叶中对......

    变态心理学复习资料

    睡眠障碍有哪几种形式:睡眠障碍包括以下几种:①失眠:入睡困难,过度清醒,早醒; ②睡眠倒错:白天长睡不起,夜间通宵不眠;③嗜睡:多为药物所致,终日昏昏欲睡;④ 梦游:夜间睡眠......

    公关心理学复习资料

    公关心理学 一、选择题 1. 普通心理学 侧重于研究人内在的心理活动,而公共关系心理学则注重考察人的心理与行为之间的关系。 2. 组织是公共行为的出发者,即主体,公众是公共关系行......

    心理学复习资料汇总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