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挽救制度

时间:2019-05-15 00:09:2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的挽救制度》,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的挽救制度》。

第一篇:企业的挽救制度

企业的挽救制度

内容提要: 6月8日晚,由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主办的“公司破产与重整法律论坛”第一期在明德法学楼102教室成功举行,中心主任王欣新教授担任首期论坛主讲人,深度解析“企业的挽救制度”。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徐阳光副教授担任主持人,60余名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及校外嘉宾参加了本次论坛。在本次讲座中,王欣新教授分别介绍了庭外重组、破产和解、破产重组、预重整四种企业挽救制度,庭外重组是和解的一种,是非强制性的和解方式,它与庭内制度相对应;破产和解则是一种强制性的和解程序;破产重组被认为是企业拯救中最有效的保护程序;预重整制度是企业挽救的辅助模式,它与此后的破产重整程序紧密相连。其中,王欣新教授对破产重组制度中的出售式重整和预重整制度作了重点介绍。他指出,企业挽救的目的不在于挽救企业的外壳,而是挽救企业的经营事业,与一般的破产程序相比,出售式重整将申请破产重整的时间点提前,以避免损失的扩大,出售式重整还有助于消除目前重整中因模拟计算而引起的争议,有助于债权人的利益立即得到保障,也有助于解决破产后债务人余债后遗症等问题。对于预重整制度,王欣新教授认为,该制度能够提前解决破产程序中的疑难问题,对于破产中各方当事人利益能够予以更好的维护,应当将多种方式相结合以尽快建立起我国的预重整制度,但我国新破产法并未确立预重整制度,因此实践中预重整操作实践遇到的最大难题就是前期谈判成果如何通过法律形式来固化的问题,王欣新教授对此提出了自己的独特见解。王欣新教授在讲座中结合自己经历的破产重整司法实践,介绍了最新、最前沿的司法案例,分析了新破产法规定中的不足,介绍了各地法院的司法创新和未来破产法司法解释的制定情况。在互动环节,王欣新教授细心解答了同学们提出的理论与实践中的问题,并引导同学们对我国企业挽救制度的深度思考,引导同学们关注我国破产法的立法和司法实践问题。王欣新教授的精彩报告为同学们带来了一场丰富的破产法知识盛宴,还有部分实务人士参与了本次论坛,纷纷表示受益匪浅。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中国人民大学“公司破产与重整法律论坛”第一期 主 题:企业的挽救制度 主讲人:王欣新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主任

北京市破产法学会会长 主持人:徐阳光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 时 间:2013年6月8日晚 地 点:明德法学楼102教室 主 办: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

徐阳光老师: 同学们晚上好!欢迎大家来到由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主办的首期“公司破产与重整法律论坛”。破产法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完善与否是衡量市场退出机制法治化水准甚或是整个市场经济水准之关键因素之一。我国的新破产法自2006年颁布、2007年实施以来,得到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大量的破产案件的审理,也为促进市场经济秩序之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但从实施现状来看,我国破产法依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存在许多需要认真研究的重要问题。有鉴于此,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决定创办“公司破产与重整法律论坛”,今天是第一期活动,我们有幸邀请到了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著名破产法专家王欣新教授作为主讲嘉宾。王欣新教授是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市破产法学会会长,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起草工作组成员,现任最高人民法院《企业破产法》司法解释起草组顾问,兼任“中国破产法论坛”组委会主任。王欣新教授曾以中国破产法专家身份赴香港特区为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破产案向香港高等法院提供专家意见,并参与湖南太子奶重整以及无锡尚德重整等典型破产案件的专家论证和咨询工作。下面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欢迎王欣新教授作此次演讲。

王欣新老师:

感谢阳光老师的介绍。破产法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人大法学院一直在本科、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层面都开设有《破产法》的选修课。我相信基本的理论和制度已经在阳光老师的课堂上有过系统的介绍。今天我就企业挽救制度这个问题和大家共同探讨。

在破产法的发展历程上,最初产生的主要就是破产清算制度。应该说破产清算制度由于其产生时间悠久,发展程度相当成熟,各国的破产清算制度基本上都大同小异。随着破产法的发展,各国普遍认为企业破产清算肯定有助于对债权人清偿的公平,但是由于其也存在一些不足,因而在企业有挽救希望的情况下,人们更多希望通过对企业的挽救来使各方的利益得到更多的满足,那么由此又产生了各种企业挽救制度。这些企业挽救制度随着各国不同的法律传统、社会文化,包括经济发展的差异也有很大的区别,这是和清算制度不太相同的。

一、企业挽救的三大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破产法是由破产清算制度和企业挽救制度这两方面的法律共同构成的。从实务的情况看,我国企业挽救制度主要是由庭外和解重组(通常可以简称为庭外重组)、破产法上的和解以及重整这三大制度组成。这三个制度各有不同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企业情况。首先我们对企业挽救制度做一个大概的介绍。

第一个制度是庭外重组。所谓庭外重组实质上就是当事人在法庭之外经过利益的协商达成一个自愿的和解,从而解决债务困境,使企业得到挽救。只是由于在企业挽救这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除了债务的调整以外,往往更多的还涉及到对企业的资产、业务进行重组,乃至于对企业的股权进行调整。这些就超过了债务和解这个范畴,所以也被通常称为庭外重组。如果单纯就重组这个概念来说,它的含义是比较大的,既可以包括困境企业的庭外重组,也可以包括企业在正常生产经营中所进行的兼并收购等等这类重组。但是我们讲庭外重组的时候,注意它有一个庭外,为什么挂一个“庭外”?就是它和“庭内”的法律制度是相关的。凡是挂到庭外重组的时候,一般都专指困境企业的重组活动。一般而言,庭外重组具有快捷、灵活、费用低廉、经营成本比较低等一系列的优越性。所以当企业遇到困境的时候,都会首先进行庭外重组。首先去试着和债权人以及其他利害关系人进行协商,看能不能自行和解解决这个问题,这肯定是首选。但是由于在庭外重组中往往缺乏明确清晰的法律规则,在当事人之间,特别是在债权人和债务人企业以及债务人的股东之间存在着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而这个信息不对称又会产生信任危机问题。在重组中存在着多数的彼此利益冲突的债权人和其他利害关系人,而且庭外的重组也完全是当事人自愿进行的,没有强制性的措施加以保障,在这个过程中还可能会出现少数的利害关系人、少数的债权人坚持自己的利益毫不让步,从而形成钳制。由于这一系列的合作困难问题使得庭外重组要想成功也会遇到比较大的谈判困难。庭外重组因为是法外程序,本来是和破产程序没有关联的,在破产法中都不涉及这个问题,但是在实践中,庭外重组要想使众多利害不同甚至相互冲突的利害关系人能够让步、能够达成和解,往往是需要借助于破产的威慑力。债务人企业往往会以“你要是不同意、不接受重组条件,那么我就要进行破产重整,甚至进入破产清算,在清算中债权人会受到什么样的利益损失”等作为谈判的砝码。而且各方利害关系人在谈判的过程中也都通常会对照着破产法上的规定,对照着破产法对其权益保障的程度来评价自己在庭外重组中的得失问题。再加上如果庭外重组失败,很多企业又确实随后进入破产重整程序甚至进入清算程序。所以从重组实务的递进关系、衔接关系上讲,我们需要对庭外重组有一个充分的了解,因为很多庭内的问题是由庭外重组谈判不了遗留下来的。所以庭外重组在对庭内的重整或者和解的进行也会产生一些影响。前面谈不成的,后面你要再想谈恐怕就需要在条件方面做一定的变化,就不能再拿原来的条件来进行谈判了。

第二个制度就是破产和解。当人们发生民事争议的时候,可以通过诉讼,可以通过法律程序来解决,但也可以通过相互的和解、让步来加以解决。所以和解历来都是人们解决纠纷的手段之一,包括前面讲的庭外重组,就是一种和解方式。在破产法上,为了使陷入困境的债务人能够有更多的挽救机会,也专门设置了破产和解制度。

破产和解制度是庭内程序,也即一种司法程序,它不同于一般的民事和解程序,最主要特殊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强制性和解。这种强制性和解体现在:只要是债权人会议以法定多数通过了债务人提出的和解协议草案,经过法院裁定以后,不同意和解的少部分债权人也要受和解协议的约束,被强制地去接受和解。这就和一般的民事和解,包括庭外重组要做到各方当事人完全意见一致才能够成功,如果有反对者,那么和解或者达不成,或者对反对者不发生法律效力,跟这种形式是有重大区别的。破产和解的这种强制性有助于帮助债务人解决少数债权人的钳制问题,可以保障企业顺利达成和解,避免破产清算。从这个角度讲,它比庭外和解具有更重要的强制性因素。我国破产法规定,和解在债务人已经发生破产原因以后才能够启动,且只能由债务人这一方当事人提出和解申请并提交和解协议草案,然后由债权人会议讨论进行表决,如果多数通过了,再经过法院裁定认可,批准以后生效实施。和解协议内容的主要焦点是债务问题的解决,一般包括允许减免一部分债务、债务的延期清偿、清偿债务的保障等等。主要是从债务清偿这一个角度解决和解问题。和解协议通常不会涉及到对企业本身业务、资产的变更和股权的变更,也即不涉及重组方面的内容。正是由于它不涉及到重组方面的内容,仅仅调整债务关系,所以它的谈判相对比较简单,无非就是还多少、怎么还、谁来保证能还等几个方面,所以它可以比较快的达成和解协议。如果涉及到企业的资产重整、业务重整、新的战略投资者的引用,再加上股权的调整,这么复杂的过程放在和解中解决是不可能的,所以通常在重整程序中解决这些问题,这是重整与和解的差别。从这个角度讲,和解在解决困境企业的挽救方面也具有比较快捷、相对灵活、费用低廉等优越性。而且由于是法定的程序,其操作规范,又具有强制性的措施加以保障,所以对企业避免破产是有比较好的效果,但是这个制度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它只能在债务人已经发生破产原因以后才能启动,但是等到债务人真的发生破产原因了,资不抵债还不起债的时候,再启动挽救程序往往时机已经过晚了,很多企业都死马当活马医,先给你扎一针,活得了活,活不了解剖了就卖肉了。由于它时机启动的比较迟缓,所以效果就不如重整程序。其次,就是和解协议对有物权担保的债权人没有约束力,债务人和债权人会议达成的和解协议只适用于和解债权,所谓和解债权就是没有物权担保的债权,而有物权担保的债权人在和解程序启动以后可以不受程序阻碍继续执行担保。如果一个企业有很多经营性资产被设置物权担保以后,要想通过和解程序挽救就比较困难了。因为首先你要通过债权人会议和无担保债权人达成和解,涉及到那些有财产担保的债权人,要想避免他们对担保物的执行,影响到企业的继续经营,你就得逐个地和这些担保债权人去谈判,个别地达成和解,而这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情。大家也可以想象,你的财产给我做担保了,原则上我可以从担保财产中得到足额清偿,我为什么还要跟你和解呢?这是债权人对自己利益最好的保护,所以和解这种方式往往只适用于中小型企业,特别是那些没有物权担保,没有对重要经营资产设置物权担保这样的企业。比如像有些超市,房子是租的,没什么东西可担保,这样的企业如果遇到一时的困难可以通过和解得到比较快的挽救,这是优于重整程序的。第三,缺乏保障和解协议履行的法律手段。通常,在和解协议生效以后,和解程序就终结了,我国的破产法也是这么规定的。那么对于和解协议怎么执行、债务人怎么去扭亏为盈、怎么去保障和解协议的执行、按期清偿债务等法律没有强制性规定。为什么和解协议达成以后破产法就要终结这个和解程序呢?从立法者的角度讲就是因为和解协议相当于当事人之间对债务调整的合同,尽管这个合同是少数服从多数的强制性合同,在合同达成的过程中是需要司法介入,也就是由法院裁定批准来保证其公平,保证多数人不会剥夺少数人的正当权益,但是这个和解协议达成以后,履行一个合同不需要司法强制,所以我国破产法在这种情况下规定终结和解程序。当然它也存在一个反向逆转,如果债务人不能执行和解协议,那么可以转入到破产清算程序中去。

由此看来,和解制度虽然属于预防破产的一种法律制度,但是它在改善企业经营管理,重整企业业务这方面的作用相对来说是比较消极的。而企业陷入困境从外在原因看是因为还不起债,但内在原因是经营上、业务上出了问题,如果这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解决,仅想通过债务的调整就把企业挽救了,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第三个程序就是重整程序。对重整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经常在报纸新闻上会看到,特别是前一段金融危机期间,美国某某公司进入破产保护程序等等,那么这个所谓破产保护指的就是重整程序。从这个名称我们也可以看到,在这些国家,他们的舆论已经把重整视为对债务人企业进行挽救的最有效的程序,所以它成为保护程序,主要是保护债务人,避免债务人破产。重整是指对可能或者已经发生破产原因但又有挽救希望和挽救价值的企业,通过对各方利害关系人的利益协调,强制进行债务清理和资产、业务的重整,使企业避免破产或获得重生。和其他的法律制度相比,重整程序具有突出的效率,这种效率就体现在它的强制力上。重整具有债务清偿和企业重组相结合,私权保护和社会利益保护相协调的特点。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债务的重组来解决破产原因的消除问题;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资产、业务、股权等多方面的重整,力图保留企业的运营价值,并使各方利害关系人都能得到比清算更多的保护。我国的新企业破产法也借鉴世界各国的立法经验,创设了重整制度,这就体现了当代破产法的社会价值取向的新发展,对于健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新破产法自07年实施以来,全国各地的法院已经审理了数百起重整案件,包括几十家上市公司的重整。如五谷道场,五谷道场的方便面大家可能都比较熟悉,五谷道场说起来跟我还有点关系,因为五谷道场的老板是我的博士生,很遗憾的是等他上我的博士时他的企业已经有些问题了。当初对这个品牌的宣传做的相当不错,但是后来也是属于盲目扩张,在全国收购很多面厂,然后大量的做广告,结果资金链断了,加上其他方便面企业的排挤,最后就没办法……陷入困境后主要是在房山申请重整,重整后被中粮收购。但在收购完以后该品牌还不如原来运营的好,不过从企业的挽救角度来讲:第一企业没倒闭;第二几千职工没有失业,维持了企业的运营价值。再如苏州雅新,它陷入破产是因为在台湾的母公司陷入证券丑闻,母公司倒闭,连带着它也破产。由于苏州雅新设备一流,产品有销路,但就是因为母公司破产,导致母子公司之间的债权都没了,都还不起了,再加上资金出现问题,陷入困境了。最初是台湾地区的母公司派人来重整这个企业,但是台湾地区的管理人到这边来以后不服大陆之水土,在中国要想重整,不光是一个市场行为,另外政府的支持也必不可少,台湾地区的管理人谈了几个月最后觉得太难了就放弃了。母公司放弃了那这个企业怎么处理就变成地方政府的事了,好几千职工只要一破产就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所以后来当地政府决定重整,聘了一家会计师事务所做管理人,因为这家企业是台资企业,相当于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重整时有个特点,就是引入的新的战略投资者必须也是外商,如果不是外商,按照我国对外商投资企业的税收政策,企业经营满十年,原来享受的免税政策才不用再退了,但是这个企业设立不到十年,如果他引进一个境内投资者,那么他以前享受的税收优惠必须退回去,这样的话企业还得再破一次产。所以它就去境外找了一个战略投资者,经过两轮,第一轮没找着合适的,最后引进了一个相关产业的战略投资者,引进以后重整方案规定所有的债权全部清偿,当然是延期、分期清偿,但债权人得到100%,那债权人很高兴啊,原来想这企业要破产的话几乎拿不到什么东西,现在能拿到100%的清偿,尽管延期了,还是很不错的。企业没破产,职工没失业,企业继续经营下去,对地方来讲,达到了社会稳定、维持企业价值的目的。但是有一个特点:就是它把股东的权益全部抹掉,股权归零。当初台湾地区的商人还不满意,四处去告状,告状也没有用,因为经过资产评估以后它早就资不抵债了,如果进行破产清算股东肯定也是一分钱也拿不到的。其他国家包括美国立法也都规定,在这种情况下是可以把出资人的权益抹掉的。还有一个就是最近闹的比较凶的无锡尚德的重整案件。那么这一系列的案件都表明在我国重整制度创建以后,已经在司法实务中取得了一些好的社会影响和范例。苏州雅新重整以后,当地政府觉得这个方案不错,以前大家对破产制度是很排斥的,后来发现这个制度好,职工没失业,没给政府造成负担,企业又活过来了,没有要政府掏钱,顶多是政策上给点优惠;而且债权人和利害关系人的利益也基本得到保障了,结果在江苏,在一段时间内重整成了重要的企业破产挽救的发展方向。两年以后江苏高院组织开了一个破产重整的研讨会,这不过是两年时间,江苏已经完成了几十家企业的重整,其中90%以上是成功的,有两家失败了。重整制度的引入使得对困境企业的挽救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怎样使企业重整制度更加完善,使它在操作中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学者和各级法院包括律师事务所等业界人士很关注的问题。那么下面我们就来介绍在重整制度适用过程中产生的几个新问题。

二、出售式重整

我们先介绍一下出售式重整。在讲出售式重整之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下重整制度设置的目的和各国的实施模式。重整制度设置的目的大家会异口同声地说这就是为了企业。没错,这个答案笼统地讲不错,但是什么叫挽救企业,我们需要挽救的是企业的什么功能,什么才是现实中最重要的、最需要的企业挽救措施?它可以几种方式实现?在这方面就不只是说挽救企业这么一个笼统的概念。传统的清算制度对保障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债权人的清偿是有重要意义的。但是它也存在一些难以协调解决的问题,包括:破产清算一般耗时比较长,耗费的资金成本比较高,债权人实际得到的分配比较少,而且破产企业和它经营的事业都被清算掉,企业的各种有形资产、无形资产等构成企业社会价值的因素都会分解卖掉,它丧失了一个作为完整运营主体的社会价值。许多财产,特别是无形资产在企业破产清算的时候都归零了,比如企业的商誉、商标与营销网络等,这些恰恰是企业运行最为重要的价值之一,如果像企业的营销网络,我以前上课的有个学生,他们是在职的,他所在的企业花了100万收购了一家破产企业,用旧破产法的话来说,那家企业早就资不抵债了,从资产角度讲,你买多少亏多少,但为什么买,因为这个企业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社会营销网络,而他们所在的这个企业生产的产品和这个是相关的,它要自己建这么一个营销网络那花费的不止几百万,那我现在将这个团队收购过来,对他后续运营产生的价值远远超过收购价值。但这个企业如果完全清算那就一分都不值了,网络就全散了,没有任何价值。再加上破产倒闭还会造成企业职工的失业、连锁性的破产,包括供应商,销售商,联保企业等都陷入困境。像三鹿倒闭的时候,它的供应商还有下游的销售商都陷入困境了。这样就不仅对破产企业本身产生影响,对它的职工产生影响,还会产生一些广泛的社会不良影响,那么怎么去解决这个问题呢?我们要尽量去挽救企业,怎么去挽救? 从各国立法和实务来看,重整有三种模式:第一种,就是传统的企业存续型重整;这也是人们通常概念理解的重整,这个企业我通过挽救使企业存续下去,在原有企业的外壳之内保持它的存续。第二种,是事业让渡型重整。也就是出售式重整。第三种是在部分国家和地区存在的清算式重整。这三种模式前两种模式对企业的挽救具有比较理想的意义,因而成为在实践中发挥社会调整作用的主要操作方式。企业存续型重整就是通过债务减免、延期清偿、债转股等方式,在企业的资产股权各方面进行的调整,包括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来解决企业的经营困境。它的标志就是保持原有的企业资格存续,在原来的企业外壳内进行重整。尽管这个时候企业的股东、资产、事业可能会发生改变,但这个壳是不动的。那么出售式重整是把债务人企业具有活力的营业事业全部或主要部分出售给其他人,使这个事业能够在新的企业里得以继续存续下去,同时,出售事业转让所得用于对债权人进行清偿,这个企业剩余的资产连同外壳进行破产清算,清算的所得也用于对债权人进行清偿。讲到企业的挽救,挽救的是企业的事业,企业的事业能够在新的企业里存续。这是其关键的特点。

第三种清算式重整实际上就是把重整和清算直接联系在一起,像有的国家(地区)的破产法规定在企业经营重整过程中,如果重整就企业的挽救没有达成一致,可以直接在企业重整的程序里面制定清算计划,经批准后在企业重整的程序里对企业进行解体清算。这个程序、这种连接的好处是减轻程序成本,减少时间、降低费用。我们国家规定,如果企业重整不成功,要转清算程序,但是转入清算程序后,很多原来在重整中进行过的程序要重新做一遍,包括债权的申报等,这就造成时间费用的增加。现在直接在重整程序里规定清算方案,这种执行方式对使债权人获得清偿、减少成本也是有利的,但是严格来讲,这种方式不能称之为重整,只是重整和清算的直接挂钩,不再通过另一个程序处理。在了解各国的重整模式后,我们在观念上就纠正了一个误区,过去很多人认为所谓重整就必须保留原企业的外壳,不能注销掉,如果注销掉就不是企业重整,不是企业挽救,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企业的挽救不是挽救企业的外壳,而是挽救企业的事业。当一个企业的外壳上负有过重的债务负担,负有过于复杂的债务结构,有过多的无效资产,有这些问题存在,再想挽救企业这个外壳,成本就过高,没有人愿意承受。我买了这个企业,有一半是无效资产,债权债务关系那么重,我得还那么多债,谁愿意买这样的企业?要想把企业有效资产盘活,就得把企业有生命力的事业卖出去,其他的该破就破,这样才可以保障企业有效资产的运营,保障企业经营事业的价值,同时职工也不至于失业。出售式重整和破产清算程序里面对企业财产的出售,包括对企业整体的转让有什么差异?能不能以清算程序取代这种出售式重整而达到同样的目的?如果能的话,出售式重整没有存续必要。从外观上看,清算程序对破产财产的出售,与出售式重整有一些相似的地方,但是两者是存在本质差异的。关键在于出售式重整在法律性质上是属于重整程序,适用的法律规定是重整制度的法律规定,目的是要挽救债务人所经营的事业,因此其会产生对企业挽救的社会功能。这种差异具体有:

第一,两者在程序启动上有重大区别。清算在债务人发生破产原因时才可启动,而重整不仅在债务人发生破产原因时可以启动,而且如它有发生破产原因的可能时也可以提前启动,时间的提前就使企业挽救的希望增加很多。而且就清算来讲,都是债权人或债务人提出申请,但是重整在法律规定情况下,还可以由股东提出重整,因为股东在重整中可以起到相应作用。包括股权的调整等都需要股东表决通过的。

第二,保障措施不同。清算里不存在对有担保物的债权人的约束,担保债权人对担保物有优先求偿权的,而且清算程序的启动不影响其对担保物的执行。但是重整以保留企业运营价值为目的的,在重整程序里担保债权人受约束,不能执行担保。当然对这些约束法律规定了一些例外,比如担保物有价值严重贬损等情况时可以恢复对担保物的执行,这是例外的情况。

第三,财产出售的目的不同。出售式重整强调通过对资产的出售维持债务人经营的事业,出售只是手段。出售以后,这部分资产能够实现自我持续经营,附属的职工能够继续就业。这是出售式重整重点考虑的问题。而清算中对资产变卖,尽管在可能情况下也会对企业资产整体变卖,但这个变卖只是考虑怎么卖方便,如果不能整体出售,拆散了也可以卖出去。所以清算中的出售是仅以卖为目的,不考虑卖出的资产将来的运营问题,且资产卖出后跟职工的就业没关系。最后,重整的强制力问题,包括少数服从多数的问题,还有法院可以强制批准重整计划等都是在企业挽救的时候才能够合理适用的,在清算程序中不存在这样的问题。除此之外,在具体的财产管理,当事人权利的行使,债权人会议表决的形式等方面也都存在很多实质性的差异。所以破产清算程序是不可能取代出售式重整的。

接着我们探讨出售式重整到底有哪些特殊的功能以至于我们必须要引入这个制度呢?在实践中,有的企业适合采取存续性重整,特别是企业外壳对企业经营具有重要意义时,比如有些企业涉及到生产许可证,还有像上市公司,它有一个融资外壳,这样的企业,你把它的壳抛掉,它的很多社会价值就不值钱了。比如医药企业,医药企业是需要认证的,如果新建一个企业,要得到认证那成本大了,现在通过收购一家这样的企业,通过重整,就可以实现它在医药行业里立足。像这样的企业是要依赖于存续性重整的,甚至于必须以存续性重整作为重整的前提,因为它的很多价值是依附于“壳”的,但是也有很多债务人企业更适合于采用出售式重整,就像前面提到的无效资产过多的,债务过重的,债务结构过于复杂难以调整,这些都决定着采用传统的重整成本非常高,但是通过出售式重整可以比较快捷地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出售式重整还可以解决目前在重整实务运作中出现的很多关键性的困难:

第一,有了出售式重整,就可以制定更加合理可行的重整计划草案,保证重整的成功。如果是在存续性重整中,无论是否引入新的战略投资者,企业的全部资产都要接盘,但这个全部资产,因为它是一个困境企业,必然会存在相当一部分无效资产,这样的生产线,只要开工就亏本。这样的资产在重整中实际是一个负资产,这种资产在存续性重整中,不管是原来的企业接盘还是换一个企业接盘,都要承受损失。这种无效资产如果负担过重,没人愿意接。再有就是债务负担。有一些重整的案例,就是因为无效资产过重,债务人负担过重,最后重整失败。但是通过出售式重整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出售式重整是仅把债务人最有效的资产出售出去,那些无效资产则遗留在原来的壳内,那些过重的负担也是依附于原来的企业,通过清算,企业被注销以后债务全部被免,不会对新的接受重整资产的企业构成负担。所以这个方式对很多企业来说是重整成功的关键。过去上市公司的重整是净壳重整,它是一种反向出售,为什么出现反向出售?就是因为上市公司原来的资产中无效资产太多,有的企业甚至就没有什么运营资产,有的上市公司就剩几个人了,没有实际的任何运营资产,唯一留的就是一个外壳,一个上市公司。这是上市公司重整过去的方式,但这种方式客观地讲等于是卖一种行政许可,不是真正的企业挽救努力的方向。将来在企业股票发行制度市场化改革以后,这个壳就不值钱了,本来是不应该值钱的东西,但是现在出现了真正的上市公司出售式重整。前几天我在上海开破产法实务论坛,某法院的庭长跟我介绍,浙江有一个上市公司“浙江玻璃”,因为房地产行业发展陷入困境了,它属于建材行业,建材行业又依赖于房地产,房地产市场不行了,建材行业肯定要受到严重影响。这个企业陷入困境以后要进行重整,启动重整程序以后,因为债务负担过重,虽然有人想接它的资产,但是一看它欠这么多债,没有愿意花那么多钱去承受这个外壳,怎么办?他们于是决定采用出售式重整。玻璃厂生产玻璃的生产线是不能断的,一旦停下再重新开启要花很大的成本,启动一次就需花费几百万,它是连续进行的,一旦停下玻璃全部冻住,整条生产线都毁了,所以原则上生产不能中断。生产线又不能断,别人又不愿承受,他们经过协商以后决定对原来的壳进行破产清算,将玻璃生产事业转让给其他人,然后以转让所得去解决对债务的清偿问题,这就是典型的出售式重整。只不过过去我们在理念上还没有接受。以前总说上市公司永远是不死的“火凤凰”,烧它一百遍这个壳都在不同的人手里翻来翻去,现在是不存在了,这个壳太重了,人家背不动这个壳。过去经常有企业陷入困境了,但它有一部分事业是有效的,所以当时也曾经出台过政策性破产的制度,一些地方政府也提出过,破产企业相当于一筐破苹果,但这苹果筐里也是有好有坏,那怎么办呢?就要把好的苹果从这烂筐里面捡出来,然后把好苹果卖掉,烂苹果让它破产清算,这个和出售式重整是具有共同特点的,这本身就是市场化运营必须要求的一种模式。只不过在旧破产法下特别是在政策性破产之下,政府将好苹果挑出来,但它不给债权人吃,债权人一分钱拿不到,这就属于破产淘汰。在规范的破产制度出现以后,我们有必要建立出售式重整,以保障重整的计划合理可行。第二,出售式重整有助于消除目前在重整中财产分配的模拟计算是否准确的争议。在破产清算程序里,债权人分配数额多少,比例高低,完全是由破产财产实际变现的价值,也即经过市场化竞争竞价出售决定的,通过拍卖方式能卖多少,这是一个市场问题,债权人可能对分得的财产过少而不满意,但是他对资产总量没有办法,因为这是市场决定的,所以不会出现卖高卖低问题,除非是出售本身不公正,如果是一个公正的竞价机制,那么大家都无话可说,卖多少就多少,分配总额就这么多。但是在重整程序里就不一样,在存续性重整中,它并不对企业的财产进行出售,它所涉及到的债权人要考虑两个比例,一是即使当时马上进行破产清算,这个时候债权人能分配到多少钱?分多少比例?这个比例只能模拟计算;再一个就是通过重整计划又能分到多少比例?这个比例肯定比清算高,但这个比例也不是实际出售,也是模拟出售。尽管这些模拟计算结果通常都是由中介机构进行,具有一定公正的基础,但因为是模拟而不是实务操作,所以也会存在很多问题,模拟计算是不准确的,而且还可能存在一些其他问题。这些机构都是债务人请的,很可能把清算比例估计的低一点,然后在重整时减少你的分配数额。在重整中,当事人特别是无担保债权的债权人一个重大的争议就是,清算比例和重整分配的比例计算不合理,企业的财产价值应该更高,而这个争议你把它解决,除非你把财产直接卖掉,直接卖了又不是存续性重整了。对这个争议,法院也无法解决。因为市场的竞价机制会产生一个非常大的溢价。有一家企业注册资本几千万,但它持有一家基金公司的股权,这家企业破产的时候欠了好几亿的债,因为那会基金公司设立审批是相当严格的,它的重要资产就是这些基金公司的股权,对这些基金公司的股权进行拍卖,最后拍卖出几十亿!结果所有的债务都清偿了。如果是按评估的话,不可能评估出几十亿来,市场的需求跟评估价差别非常大。由于当事人对模拟计算有着难以解决的争议,有的时候也会造成重整困难甚至失败。但是出售式重整都是实际拍卖,所以解决了模拟计算问题,避免了争议对重整的影响。

第三,出售式重整可以使重整计划尽快执行完毕,使当事人的权益得到更早的保障。在典型的存续性重整中,清偿债权人的财产来源无非就是两个部分:一是利用存续下去的企业的盈利来还债,另一个是新的债务投资者包括股东等作出新的出资方案来解决债务问题。但是以盈利作为清偿债务的基本保障对于存续性重整企业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关键点,如果没有盈利保障,谁也不会买这种企业,所以重点是在盈利上。但是重整计划批准实施以后在运营过程中能不能获得预期的收益,能不能保障重整计划、债权清偿按计划进行是存在很多不确定性的,既有原来估计的错误,也会有市场变化的风险。而且由于重整计划的执行通常都会持续数年,那么情事变更或者形势发生变化导致债务人不能按重整计划清偿债务这种现象是经常会发生的。也会出现企业虽然在前一个重整中成功了,但是在重整计划过程中因为原来重整计划制度的不科学,或者因为后期的市场变化再次陷入困境,甚至转入清算等情况。即使不转入清算,也需经过几年的时间才能够还完债务。出售式重整就不一样了,因为将资产出售立刻就可以得到资金,剩余的财产清算也是可以立刻得到资金,这样就可以使债权人的利益尽早得到满足,使制定的重整计划能够有充分的市场保障。该还多少,卖完以后立刻就可以实现。避免重整执行中的不确定性,能保障企业重整的成功。实践中已经有若干家上市公司重整计划执行不下去,怎么办?按照破产法的规定,要转入破产清算程序,但是地方政府又不愿意让它转,所以就僵在那里了,没有处理。

第四,出售式重整有利于解决债务人“余债责任”的后遗症问题。按照现行破产法的规定,在重整计划执行完毕以后,原来没有在重整程序中申报的债权可以继续要求债务人清偿,这是存续性的,因为债务人还存在。有的时候,这种补充债权的清偿如果数额过大,会对原来的重整计划已经执行完毕的企业又构成新的破产原因,实践中已经出现过类似的案例。当时申报债权时有个债权人只申报了本金,没申报利息,重整计划就按照他申报的本金进行了分配,重整计划被批准执行后,他又提出申报利息,利息高达好几千万,申报以后按照同样的比例去清偿,债务人承受不了。如果它和本金一并申报,这个问题好解决,因为当时在进行重整计划时,债务人的蛋糕就那么大,多申报债权无非就是最后分的份额少一点,不会影响债务人后续的经营。但如果补充申报,原来我准备给债权人分的蛋糕1000万分出去了,然后你又过来再申报一个,我得从自己身上割下肉来给你分配,此时即使重整计划执行成功的债务人也会再次陷入困境。所以这种存续型的重整会因为这种不确定的“余债责任”而面临新的困境。但出售式重整就避开了这些问题,因为把有效资产都卖给别人了,原来的壳注销掉了,你再想补充申报债权,对不起没有了。除此之外在实践中还会出现有些企业股东用债务人的股权设置质押担保,或者股权被法院查封,当重整计划涉及到股东权益调整时,这个问题也很麻烦。比如说你本来是想将股权转让给新的战略投资者,但是股权被原股东用于债务质押,或者股东欠别人的钱,股权被法院查封,这样的问题在重整计划执行过程中,包括制定过程中都可能构成实体性障碍。如果维持着这种质押或查封的权利,保证质押或查封的优先受偿,那么很多企业的股权调整没办法进行,那怎么办呢?要通过出售式重整。咱们一出售,出售完以后企业外壳就不用了,被质押或查封的股权也就没有价值了,不存在优先受偿的问题了。这些问题在存续性重整中没有办法解决,但是出售式重整可以有效地避开它的风险,解决企业的挽救问题。

在我国的破产制度实施几年以后,人们已经发现存续性重整的不足。实务中像浙江高院也在努力为自己创立出售式(它称之为特殊清算式)的模式来解决遇到的难题。对我们来讲就需要通过立法、司法解释对出售式重整这种模式加以肯定,使企业挽救的道路更加畅通。

三、预重整制度 第三个问题咱们讲一下预重整制度。预重整制度是在传统的重整制度和庭外重组这两者的基础之上,结合并创新而形成的一种新型的企业挽救辅助模式。

预重整基本的运作方式是:困境企业在向法院提出重整申请之前,和各方利害关系人如债权人、股东、新的战略投资者等提前进行协商,拟定重整计划草案的重要内容,在取得这些利害关系人的多数人同意以后,然后将重整申请和重整计划草案报法院,法院立案后,原来当事人在重整程序启动之前对重整计划所作出的表决同意的约束力延续到重整程序之内,法院在审查以后可以直接批准重整计划进入执行。这样就使重整正式成为启动的期间,节省费用。对债务人企业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预重整在实务中包括与全体利害关系人协商以后达成预重整计划草案,也包括与部分利害关系人协商达成预重整计划草案,既可以全部预重整,也可以部分预重整,全部预重整在法院审查后符合规定,法院可以直接批准重整计划,部分预重整法院在重整计划递交以后可以对那些没有参与预重整的那部分利害关系人,由他们单独进行协商对预重整计划进行表决。通常这些债权人都是预计能够通过的,或者预计不能通过而直接强批的。预重整程序与重整、庭外重组有很多法律要点的差异。

预重整制度和传统的重整制度相比,它挽救企业优势的关键点就是在债务人向法院申请重整之前已经和利害关系人充分协商并拟定了重整计划草案,同时得到了多数人同意,而且这些多数人同意的效果是延续到重整程序中的。这个优势有助于解决传统重整程序存在的不足:第一,提前解决疑难问题,节省时间成本。有些问题在重整程序里协商往往时间不够,我国法律规定,重整程序启动后,不管是债务人还是管理人制定重整计划,都必须在六个月内向法院提交重整计划,这个时间是很紧的。如果之前没有协商,六个月往往不够。虽然法律规定可以延长三个月,但还是不够,特别对大型企业来说,国外往往是一两年。由于法定期限的局限,导致一些大型企业,股权结构复杂的企业,在仅仅依靠重整中规定的期间,不足以解决重整计划合理制定问题,容易导致重整失败,包括上市公司是对市场化包括法律最敏感的。去年,最高法院发布了一个关于审理上市公司重整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规定上市公司的重整和原来的操作有了一个非常大的改变,在没有纪要之前,因为上市公司的重整既涉及到法院对重整计划的批准,同时如果在重整计划里涉及到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定向发行、转换控股股东等等都需要证监会行政批准,但这两个批准之间原来没有协商好就有矛盾:到底是法院先批还是证监会先批?法院说我先批,破产法规定递交重整计划后一个月内必须作出批还是不批的决定,如果我批了最后证监会不批,那法院批的重整计划没办法实施;证监会说你让我先批,我不具备批的条件,你把重整计划报我的时候,有的时候很多企业的重大资产重组,包括定向募集什么的它连会计基本日期都没法弄清楚,因为它不知道法院什么时候能批下来,不知道报送以后会不会有延误,你证监会批完了法院又没批,所以这两个机构之间曾经出现过权力行使的摩擦。新破产法颁布以后第一个考虑制定的司法解释是上市公司破产重整这方面的司法解释,但后来就是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出台。但最后经过多方的协调形成了一个座谈会纪要来指导。在座谈会纪要解决了司法权和行政权协调之前,证监会的要求是上市公司重整不许规定涉及行政审批的问题,行政审批的问题法院批完以后单独报我,也就是法院批的主要是债务调整,行政审批的是重大资产重组、定向募集等。但这里又存在一个问题,有的时候法院批了重整计划,报证监会批的时候,市场变化了,或当事人的情况变化了,原来房地产市场好的时候,重整计划是引进一个房地产企业做新的战略投资者,等法院批完以后,国五条下来了,房地产企业都半死不活了,不能再让房地产企业做战略投资者了,那就改吧,再找,出现好多起这样的情况。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这个会议纪要里面,证监会和最高法院进行了协调,方式是建立一个会商机制,就是在重整计划里面必须规定上市公司的各种重整措施,包括重大资产重组等,凡是需要行政审批的都必须规定在里面,不规定在里面的将来不能做,这就跟证监会原来的要求完全相反了。规定完以后报法院,法院发现这里面有需要经过行政审批的,先报证监会。证监会设立一个咨询委,对这种需要会商的行政许可事项进行审核,审核完后不出批文,只出一个专家咨询意见。这样就将两个审批作了一个协调。但这个协调的结果就造成了对上市公司重整计划的复杂性要求,也就是上市公司重整计划制定的时候必须把能够报证监会咨询委让它足以认定你是不是符合条件的全部资料都给做齐了,你才能够报重整计划,而这九个月的时间要把这个东西做出来太难了!对很多上市公司来讲,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个时间上的要求就迫使很多上市公司不得不在申请重整之前事先先做这些工作。这些工作理论上讲可以通过庭外重组进行,但是进行庭外重组的问题是,当事人在进行庭外重组时同意了,但进入破产重整程序后反对,拿他没办法,原来庭外所作的同意不算数,没有约束力,不像美国规定的庭外的表决是有法律效力的,可以约束你在庭内的表决态度。所以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把预重整制度建立起来。当然预重整制度还有一些其他的好处,如它具有更强的当事人自治和市场调节影响,有利于更好地让各方利害关系人积极地参与重整。此外,由于预重整是在庭外进行的,完全是债务人自己主持,不像咱们国家大部分重整都是由管理人主持,管理人制定重整计划,有助于更好地去发挥债务人的积极性。因为重整程序和一般的清算程序是有很大的差异的,咱们国家的管理人主体是清算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等,这帮人你让他把一个企业拆散全卖了,这他在行,但你让他把一个困境企业救活,他未必有这经营才能。所以在有些国家,重整的管理人可以聘请企业界的知名人士,咱们国家最初在破产立法时也曾经考虑允许公司的董事、经理作为重整中的管理人,但因为那时我们国家公司乱七八糟,是个什么人都可以挂个董事、经理的牌子,不像国外,基本阶层已经固化了,没有专业资格你上不去,所以后来也就没有将经营方面的人才纳入进来,但实际是需要这方面的人才的。有些债务人不是由于有违法行为、欺诈行为而确实是因为经济环境的变化而陷入破产的,这样的债务人在解决资金问题后他经营企业是很有两下子的,像温州眼镜大王,虽然资金链断了,但他能把眼镜在中国做的排名前列,是很有点经营手段的。让自己去主持重整对企业的挽救要比那些律师、会计师强的多。预重整就是在发挥着这种积极性。另外预重整程序和重整程序相比,因为它不进入正式的破产程序,所以它对债务人的负面影响比较小。社会上很多人不理解什么叫重整,什么叫清算,包括这次尚德进入破产程序,很多报道都不准确,最严重的是尚德被宣告破产了,要被清算,实际根本不是那么回事,人家只是进入到重整程序,是挽救程序。这种不理解会对债务人造成负面影响,会对其资金、信誉等产生不利影响。但是预重整没有进入正式破产程序,可以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保持企业的公共形象,维护业务关系,减少企业人才流失。

当然预重整也有一些不足的地方。主要是因为预重整是法外程序,尽管预重整和重整是密切相连的,如果后面不进入重整,那就不叫预重整而叫庭外重组,只有跟重整联系在一起,才能叫预重整。预重整本身不是一个独立程序,也即它不具有独立的挽救意义,它必须和重整连在一起,才能产生一个对企业挽救的完整机制,所以我们讲预重整是一种辅助机制。这就造成了它和正式重整程序在对债务人的保护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最主要的是在法院受理企业重整申请之前债务人不能享受破产法司法程序的保障,比如重整程序启动以后,债务人对所有的外债清偿都停止,执行程序也不得再执行。但在预重整里做不到这点。另外在重整程序里,债务人包括其管理人可以对未履行完毕的合同进行选择性履行,对我不利的,按照破产法的规定,它可以选择解除。但在预重整阶段它也没有这个功能。还有在预重整中因为主要是协商,也缺乏强制力进行约束,像预重整中的一些钳制问题还有可能出现。所以在预重整适用的过程中,就需要有一些制度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那我国的预重整制度怎么建立呢? 现在我国的企业破产法里没有规定预重整,怎么办?当然最根本的办法是修改破产法,但这个问题不是一时半会可以解决的,那我们就只能在司法解释的范围内尽力解决,但司法解释又受制于破产法,不能跟破产法相对,所以现在就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在一起,去解决预重整制度的适用问题。我们的初步考虑就是“分阶段推进,逐步完善”,对重整制度的建立关键是要做到法制化和规范化,要使它能够和破产法中的重整制度有效衔接起来,从而使预重整最关键的特点,也即效力延续到重整程序,具有可操作性。如果做不到这一点,这个制度就没有真正建立起来。美国的破产法不能直接拿过来,怎么办呢?要变通解决。要使预重整体现出比重整更强的优越性和与重整程序有效地衔接。

第一,要规范预重整的方式。预重整主要是以谈判方式进行的,从我们国家的实务情况看,它的对象包括债权人和相关利害关系人。要想使预重整的效力延续到重整程序中来,同时又不会对其他权益人的权利造成损害,就要做到在预重整谈判的过程中,当你和某一类权益人进行谈判时,原则上这一类权益人都应当包括在谈判的范围内,比如你是和担保债权人,有十个担保债权人,你都要和他谈,你不能说我就找五个谈。由于预重整可以是部分预重整和全部预重整,所以说我只和部分债权人进行谈判,这是可以的,但同一类的原则上应包括全部。通过前期的谈判,能够达成一个重整计划草案,成为可以在将来重整程序中迅速完成重整计划的前提。第二,要把预重整的谈判成果在法律予以固化。如果不能固化又会使预重整变成和庭外重组一般性的谈判,没有特殊优越性。在司法实践中,困境企业在经营困难还不起债的时候都会首先和利害关系人商量,这是很正常的情况,现在之所以要引入预重整程序,就是考虑把前面的谈判成果的效力延续到后面的重整程序中去,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做到谈判成果的法律固化。像美国等其他国家,是通过立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的,我国破产法司法解释无法确认这种效力,那怎么办?我们考虑的是在谈判的时候可以通过合同的约定和法院对合同约定的支撑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说在司法解释里面可以规定,当事人在预重整中可以制定重整计划草案,在草案上签署同意的债权人等将来在重整程序里禁止反言,只要在上面签字,后面就要强制履行。在正式的重整程序启动后,除非有法定原因或情事变更,当事人反悔的法院不予支持。这样可以在相当程度上保障预重整谈判后果延续到这里,这样就促使预重整谈判更严肃、更加规范化,更能够把当事人的权利规定的更加严谨。这点在预重整谈判时必须事先向当事人讲清楚,你同意就参加,不同意就不参加,不参加谈判是你的权利。

第三,通过司法解释确定法院审查预重整程序里利害关系人对所制定的重整计划草案同意的合法有效的标准,也就是说他虽然是同意,但这个重整计划本身有没有问题?再一个,这个同意表决的过程比如信息披露是不是真实?有没有虚假信息?总之要制定一个审查标准。将来如果有人提出异议的时候,就要进行审核,判断预重整过程是不是合法,如果不合法我就不承认。这个标准一定要制定出来。最后,因为预重整程序是债务人自行管理财产,主持谈判并且制定重整计划草案,所以在重整程序启动以后,通常也要由债务人自行管理,因为这是一个延续性的过程。你插进一个管理人有时会使谈判中断,因为谈判主体变了不确定性就增加了。咱们国家现在的法律规定是:法院受理重整申请以后,先要指定管理人,然后接管破产企业财产,债务人要想自己管理,要想法院提出申请,符合条件的,法院批了以后管理人再把财产转移给债务人。这个程序是很不合理很复杂的,中间也会出现一个问题,所以现在即使没有预重整程序,我们在司法解释里也有一个规定:如果债务人想自行管理,他可在申请重整的同时,提出自行管理的请求。法院在受理批准重整程序的时候,也可以直接批准债务人自行管理,管理人只负责监督,这样就避免程序上的浪费和交接成本。在预重整程序中,这个环节就显得更为必要,司法解释在这方面的制定也要更加完善,使它能够相互衔接起来。

另外,针对预重整本身不具有像中止执行等自动中止的法律效力,那么在实务中像浙江高院也在考虑在高院内部制定一些操作规范,比如说倡导银团在谈判时银团内部先达成一个协议,比如十家银行都暂停追债,给三两个月的时间再谈,谈下来按这个走,谈不下来再说。这里面只要有一个银行追债,其他银行不追不行,不追便宜就让别人弄走了,这就需要法院系统将来和银行进行利益协调,企业预重整的时候也要先和法院进行协调,和银团包括政府部门进行协调,这样即使在预重整中,也要争取一些对企业挽救更为有利的措施。同时,浙江高院还考虑对预重整程序采取“类破产处置”支持,包括支持银团中止债务执行等措施。这样就可以在两个程序的衔接方面更好地使预重整达到它的法律效果。这个问题咱们国家和其他国家相比,更具有复杂性,因为现在的破产立法对这个问题没有明确的规定。怎么去打擦边球把这个制度给它建立起来,这是需要一定的法律上或法理上的支撑的。

最新的问题咱们基本上讲完了,原来还想讲重整计划批准中的债权保护,不过这个问题是破产法里面已经有规定的了,不过就是说在理解上怎么理解怎么执行的问题,我想你们上课的时候老师已经提到了,这个问题也比较复杂,咱们下回其他时间再继续讲。

互动提问环节:略

徐阳光老师:王老师在刚才两个多小时的演讲中,对企业挽救的三大制度以及重整中的最新发展趋势和司法实践中的最新做法进行了非常深入的解析,可以说是一场破产法的知识盛宴。破产法的美丽新世界充满了各种问题和挑战,期待着我们去钻研,去思考,期待着我们从立法和司法方面去努力,去改进。感谢王老师的精彩言演讲,感谢大家的热情参与,期待同学们以及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继续关注和支持中国人民大学破产法研究中心的各项活动。谢谢大家!

(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李斌根据录音整理,由徐阳光老师审定)

来源:中国民商法律网

第二篇:金融危机下如何用渠道挽救五金企业

金融危机下如何用渠道挽救五金企业

金融危机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见底了,但经济衰退还需要一段时间,在金融危机下,中国的五金配件行业做为中国经济的基础行业,将如何度过危机,该如何开拓市场,建立行之有效的销售渠道呢?

市场要内外兼修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我国外贸出口受到国外市场的巨大影响和冲击,不少五金企业订单急剧萎缩,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如何变不利为有利,保护多年来不断投入所形成的产业基础,同时不断开拓新市场,成为出口主导型企业有效化解眼前危机,并为未来长远发展战略调准方向的关键。新华社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实体经济将仍然是国家强盛的象征,衣食住行等传统产业永远不可能没有市场,出口企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创建自主品牌,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尤其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来说,出口转内销显得尤为重要。出口转内销国家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出口主导型企业转内销市场提供了良机。与其为洋品牌做嫁衣,赚一点可怜的加工费,何不借鉴洋品牌的营销手段,依据本民族文化和消费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

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中国政府扩大了一项惠农政策的试点范围,该政策对购买洗衣机、手机、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等基本家用电器的农民给予13%的价格补贴。政府希望农村家庭的家电拥有水平能够赶上城市家庭,这也是中国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这一中、长期国家计划的一部分。

五金行业可以借鉴家电行业的家电下乡的营销方式开拓新的消费市场。根据五金行业的特点,开拓出新的消费市场,比如说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加大建筑五金的使用率,地铁工程的疯狂增加,必然会加大建筑五金的需求。面对国内相关的拉动内需的一些政策,五金企业应该建立一些新的消费市场。五金企业要把眼光放在二三级城市特别是三级城市,甚至是农村,不要在一级城市固步自封。二三级城市的运作以渠道为主,品牌为辅,同时不放弃中心城市的示范作用。

由单纯的代理变为直接对话终端消费者

以终端为重心改变原有的营销渠道管理。五金企业一方面通过对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个销售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得产品能够及时、准确、迅速地到达零售终端,使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终端市场直面消费群体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的形象、激发消费群体的购买欲、快速收拢流动资金。

五金企业增加网络营销

当前五金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一些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了解甚少,现在是网络时代,使用网络营销可以方便快捷,节省时间,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大,让全国各地的客户都可以详细的了解产品,实行货到付款的方式,并提供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一站式服务,让网购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金融危机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见底了,但经济衰退还需要一段时间,在金融危机下,中国的五金行业做为中国经济的基础行业,将如何度过危机,该如何开拓市场,建立行之有效的销售渠道呢? 市场要内外兼修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已从虚拟经济蔓延到实体经济,我国外贸出口受到国外市场的巨大影响和冲击,不少五金企业订单急剧萎缩,生产经营面临严重困难。如何变不利为有利,保护多年来不断投入所形成的产业基础,同时不断开拓新市场,成为出口主导型企业有效化解眼前危机,并为未来长远发展战略调准方向的关键。新华社工作人员表示,今后实体经济将仍然是国家强盛的象征,衣食住行等传统产业永远不可能没有市场,出口企业要在危机中寻找机遇,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创建自主品牌,推动产业升级,提升自身竞争力。尤其对于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来说,出口转内销显得尤为重要。出口转内销国家扩大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出口主导型企业转内销市场提供了良机。与其为洋品牌做嫁衣,赚一点可怜的加工费,何不借鉴洋品牌的营销手段,依据本民族文化和消费习惯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做大做强自己的品牌? 开拓新的消费市场

中国政府扩大了一项惠农政策的试点范围,该政策对购买洗衣机、手机、彩色电视机和电冰箱等基本家用电器的农民给予13%的价格补贴。政府希望农村家庭的家电拥有水平能够赶上城市家庭,这也是中国实现城乡“均衡发展”这一中、长期国家计划的一部分。

五金行业可以借鉴家电行业的家电下乡的营销方式开拓新的消费市场。根据五金行业的特点,开拓出新的消费市场,比如说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必然会加大建筑五金的使用率,地铁工程的疯狂增加,必然会加大建筑五金的需求。面对国内相关的拉动内需的一些政策,五金企业应该建立一些新的消费市场。五金企业要把眼光放在二三级城市特别是三级城市,甚至是农村,不要在一级城市固步自封。二三级城市的运作以渠道为主,品牌为辅,同时不放弃中心城市的示范作用。

由单纯的代理变为直接对话终端消费者

以终端为重心改变原有的营销渠道管理。五金企业一方面通过对代理商、经销商、零售商等各个销售环节的服务与监控,使得产品能够及时、准确、迅速地到达零售终端,使产品快速占领市场;另一方面,通过终端市场直面消费群体的营销手段,提高品牌的形象、激发消费群体的购买欲、快速收拢流动资金。

五金企业增加网络营销

当前五金企业对于网络营销的重视程度不高,甚至一些中小企业对网络营销的了解甚少,现在是网络时代,使用网络营销可以方便快捷,节省时间,产品的宣传力度加大,让全国各地的客户都可以详细的了解产品,实行货到付款的方式,并提供售前咨询和售后服务一站式服务,让网购者买得放心、用得安心。

中国传统制造业很脆弱

全球经济放缓对中国制造业影响有多大呢? 在我看来,这是灾难性的。因为中国制造业都是大进大出的结构,资源和市场都捏在美欧的手里。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得承受原材料价格上升这种输入型通胀的压力;而另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又无法将成本压力外移,因为全球制成品的定价权不在中国,尽管中国被冠以“世界工厂”或者“世界车间”。但现代制造业价值链的两端都不在中国掌控,研发、原材料采购、品牌设计、销售渠道管理、售后服务、零售垄断巨头等等高附加值领域都在美欧手里。中国制造业只是拿订单干活,并不直接面对最终消费者。这样的结构非常脆弱,资源和市场双向一挤,必然是企业大量倒闭。要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

中国是否存在新的增长点支撑经济呢?对于这个问题,要伤筋动骨的改革才能看到,也才能创造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宏观上看,主要是调节投资和消费的结构,通过加快资源性产品和要素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力度,通过加快居民、政府、企业以及居民与居民之间的财富分配上的调整,坚定地转向内需消费主导的经济体。微观层面上,企业所谓转型也好,升级也好,都不准确,并不是把我们劳动密集型赶走,内迁,这些都不能解决问题。中国制造业的问题是处于价值分配链的低端,在国际分工中任人宰割。所以问题关键是做产业价值链的延伸,只有向两头延伸,如原材料采购、研发、物流、仓储、销售网络、品牌等,才能创造出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从而也就达成了与宏观目标的一致。

金融危机下企业的存活之道

有这样一个森林逃命的寓言故事。说的是两个人到森林里旅游,晚上在森林中住了下来。早上森林中突然跑出一只大黑熊来,两个人中的一个忙着穿球鞋,而另一个人对他说:“你把球鞋穿上有什么用呢?我们是跑不过黑熊的!”忙着穿球鞋的人回答说:“我不是要跑的比黑熊快,我是要跑得比你快,只要我能把你落在后面,我就安全了”。

这个故事放在平时也就是博取一乐,只当是个故事,但现在重新翻开来读,备感其间的至理名言。肆劣全球的金融风暴已经“刮”了一年多了,而且可能还会无休止的继续“刮”下去。在这个生产低靡、消费乏力的经济低谷阶段,企业如果依然没有警觉并积极采取行动的话,注定是要像上面那个寓言故事里的被动的游人一样被“黑熊”吞噬的。金融危机其实就是一只恐怖的“黑熊”,在金融危机面前,我们的企业其实就是无力扭转乾坤的游人。但是,不管金融危机有多严重,真正从辉煌走向衰败的其实只是一部分企业,仍然会有一部分企业可以在危机中存活下来甚至发展壮大,进而创造出更大的成功。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有远见的企业能不能行动起来,把同行远远的抛在身后,让自己成功的摆脱危险。而要实现这一点,必然面临一个问题——如何把同行抛在身后?

每一个行业都有行业发展的规律和轨迹。进一步研究之后我们惊人的发现,这些行业规律和轨迹竟然是由位居行业前列的领先品牌制定的,它们在产品研发、生产制造、团队建设、营销推广、企业管理各个领域为行业“制定”出一个“标准”,这个标准在影响着这个行业的中小企业按部就班的照着做,体育行业也不例外。毫无疑问,这个标准对于那些行业主流品牌最为有利,毕竟这个标准是它们自身经历的写照,是其量身定制得出的一个标准。譬如对渠道商的政策支持,主流企业得出了1-2%的年终返利支持的“标准”,对于那些大型主流企业来说,一方面两个点的返利对于其高额的利润结构不会构成任何负担;另一方面其销售规模较大,两个点的返利从问题来看已经相当可观。而对于那些处于发展初级阶段的中小企业而言,1-2%的返利无疑弊端多多。首先,中小企业利润水平极低,两个点的返利对于其微薄的利润结构无疑雪上加霜,不堪重负;其次,中小企业销售规模远远不如行业主流企业,两个点返利的总量仍嫌稀少,并不足以带给经销商足够的经济刺激,效果亦不明显;最后,中小企业推行两个点的行业标准返利政策由于效果不明显,造成了巨大的间接损失,这个损失就是中小企业最宝贵也最不能浪费的“资源”——时间,因为遵循行业“标准”,中小企业失去了崛起的宝贵时机。

到这里,我们总结出了一个普遍存在于各个行业的“阳谋”——行业标准。这些行业标准其本质是遏制中小企业崛起最大的思想障碍,如果中小企业因循守旧,按照这些所谓经过验证的“行业标准”来管理自己的企业的话,其最后的结果无疑是成为上面寓言中那个无动于衷的游人,终究摆脱不了被危机吞噬的命运。依然以销售返点为例,如果中小企业能够提供给经销商5-8个年终返点,制定远远高于行业标准的企业标准,将会带来什么反应呢?第一,高额的返点必将令经销商为之疯狂,其积极性和资源将被最大化的激活,企业将获得更多的渠道机会、市场拓展机会;第二,从表面上看企业出让了更多的利润,但经销商赢利模式的改变(重视返利收益,淡化批发收益)将令经销商以更低廉的价格向下游倾销产品,产品的竞争优势必将大大加强,流通的速度也将迅速加快,资金周转的速度得以明显的提升,企业的整体收益其实丝毫无损;第三,经销商开始追求长期的总体收益,放弃了即时的单位利益,解放思想,灵活经销,从而有效避免了产品库存,节省了库存的损失和成本,变相获取了更多的“利润”;第四,企业的市场规模将以最快的速度、最短的时间进行扩充,企业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了更大的成功,节省了品牌腾飞的时间,从而赚取了企业经营最昂贵的时间成本。金融风暴当前,企业要存活下来并且获得进一步发展,就必须率先打破行业制定的所谓种种标准,颠覆市场竞争潜规则,创造出对自己最有利,能够为自己带来最大市场效益的新标准。唯有如此,中小企业才有可能跑得比其它企业更快、更远,才有可能成为摆脱危机,掌握自己命运的幸运之星。

警惕“蝴蝶效应”五金配件全新备战

2011年金九银十销售旺季里,家居忐忑,钢市震荡,建材颓靡,轻纺疲软……五金配件市场却反常的一片惨淡,甚至个别经营商不堪原材料的频频暴涨而破产或关门大吉。泰戈尔金句有云“当你为错过太阳而懊恼时,你也将错过群星。”这个道理放之四海皆准,倘若您一直沉浸在金九银十落空的遗憾里,那么阳春季节的金三银四又将是一场空悲叹。

警惕“蝴蝶效应”,加强行业预见力

修炼市场远见力,提高政策预见力是一个企业和行业持续生存必备的。有句名言:你能看多远,你就能走多远,预见力是对事物发展变化的趋势作出推断和预测的能力。如果五金配件经销商在2011年从执行力度刚健的“限购令”中推测出原材料总体需求将呈现回落趋势,及时调整应对措施,而不是依循往年的销售政策和储货力度,完全有了能避免五金供大于求的矛盾。

五金配件行业不是单独的产业,相反是和生活建设息息相关的,油价上调提升五金原材料生产经营成本,燃煤价格上涨导致电力亏损,房地产调控和“铁、公、基”基础建设趋缓直接影响工程业务量,一度“香饽饽”的挖掘机变成“烫手山芋”,持续限购令锐减卫浴、橱柜等家装五金销量,八零九零后的“舒适”人生观,促进家具五金的智能化、个性化升级……

纵横生产链的上中下游任何一个环节的细微变化都有可能在五金配件产业的某个领域形成飓风,所以密切关注外部环境,大到整个社会经济环境与政策化境,小到消费者的消费喜恶,都可以用作对行业发展趋势分析的依据。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法则是变化,我们的经营者应该随时保持高度的敏感,切忌一味的跟风和守旧,养成勤于分析善于分析的习惯,提升行业的预见力。不仅是金九银

十、金三银四,对市场动态保持高度的关注以及预见是长期功课。

“奇”货可居,产品突破创新

所谓“奇”货意指创新,如果说行业预见力及其适当及时的应对措施决定着五金配件企业“生命线”的长度,创新则决定了五金配件企业“生命线”的宽度。

近年来,我国的五金配件行业伴随着经济发展的大潮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在高度发展的市场环境下,产品的严重同质化现象更加暴露,产品的突破创新是未来五金机配件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途径,既要符合时代大众生活需求,还要出精出特甚至出奇。

就拿家具五金中的螺母来说,随着消费者越来越高品质的生活追求,螺母产品的竞争已经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高度,体现出个性品味、人文关怀、环保节能、科技智能等更精细化的发展趋势。

五金配件产品的发展要与时俱进,紧密契合市场消费心理,追求功能与外观的突破创新,生产出“对味”的的产品。

“追本溯源”,不打无准备之仗

各个企业都十分重视对现实客户的投资与管理,在现实客户的维系与挽留上下足了功夫,因此,企业之间争夺的重心在于潜在客户。对潜在客户的挖掘与转化是营销人员永无止境的工作,传统的潜在客户开发工作主要靠营销人员实地调查、上门走访、“游说”,营销人员不停地与辨不清是否有潜在意愿的“零客户”进行交流,从一开始就丧失了主控权,从没有任何基础了解到了解再到成功转化,整过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盲目性,造成经营成本无可避免的浪费。在市场营销推广工作氛围逐渐成熟以后,企业也开始认识到这种传统的市场开拓方式存在的弊端。

电子商务平台的访客追踪功能在这个时候就成为恰到好处的出现,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的访客追踪记录功能,分类统计企业网站来自各个不同搜索引擎的访客,根据不同搜索引擎使用群体的地域等特点对访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进行的客户转化工作“放空性”就大大降低。电子商务一跃成为经济增长新方式,优势是全方面的,就潜在客户转化方面而言,有效提高市场营销人员在客户开发工作的“先发制人”效果以及“有的放矢”性,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在一个有限的市场中,企业的潜在客户要远远多于其所拥有的现实客户。可以说,潜在客户就是企业的增长点,更是企业的大未来。运用怎样的方式最有效的进行客户开发转化工作是企业亟需思考的问题,较晚涉足电子商务领域的五金配件行业应该充分运用,将互联网的优势转化为是实体利益。

促销折扣,紧抓消费者“捡便宜”心理

商场超市每逢节假日促销之际,生意异常的火爆。相信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趁促销特价时机疯狂采购的经历,甚至“趁便宜”买一些自己并不急着用的东西,这就是消费者的“捡便宜”心里。他们之所以愿意自动自发的购买,就是在于他们觉得“捡”到了便宜。

节假日特价、限时折扣、买满返券、加价换购等促销方式是永不过时的销售手段,五金机电企业要找准节假日契机策划适当的促销活动。比如即将开展的广州五金展,就是个很好的推新促销的时间和平台,笔者在走访中了解到为数不少的商家正在为这次全国性的业界盛会备展。

“打包”宣传,谨防落单被“孤立” 举个简单例子,某商场统一策划的全场促销“冬出清”活动比商场中某品牌单店独立的冬季促销活动的吸引到的人流量以及出货量要多出几倍。这是“打包”宣传与“单打独斗”的效果对比。在互联网时代,通常五金机电经营商的“打包”推广,通过一些列的专题来展现,亚洲国际AIFMB采购配对会吸纳相关商家进入专题,再将商家分类整理,制定组合宣传推广攻略,其效果远远胜于企业赤手空拳地孤单对打。

五金配件企业要敢于尝试,加入集体联盟宣传的时效行专题中,“组团”推广,“打包”营销。

究竟如何在金九银十的溃败之后一举崛起,如何在市场的冰冻惨淡中迎战金三银四,怎样在波谲云诡的市场环境中以不变应万变?五金配件企业既要从宏观着眼,预测整个行业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战略战法,也要从细处着手,创新产品,抓住消费者心理,推出“应季”的营销策略。巨细兼顾,方能长胜不败。http:// http:// http:// http://

第三篇:放下手机,挽救亲情

放下手机,挽救亲情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现在无论在家里还是在外面,无论在公车里还是在大马路上,无论走到哪里,总有人低着头沉溺于手机里的“无限精彩”,必然忽视了朋友的感受,忽略了与家人的交流,像吸鸦片一样沉溺于“无声世界”,无异于成为了现代通讯技术的奴隶。

“两耳不闻问询声,一心只看手机屏。”当玩手机成瘾,对手机产生过度依赖,那么手机就会成为你身边的定时炸弹,随时都可能爆炸。玩手机,让他失去了亲情,中国青年报报道,大四学生邹怡年夜饭时只玩手机,而忽略了远道而来的爷爷,爷爷一气之下回老家了;玩手机,让他失去儿子,安徽一位妈妈只顾着低头玩手机,对于儿子跑到马路捡球完全不知道,结果儿子命丧车轮下;玩手机,让他失去生命,一位16岁女生过马路玩手机,被面包车拦腰碾过;日本40岁男子走路玩手机,误入铁道口被电车撞死。这些因为玩手机,失去亲情,失去友谊,甚至失去生命的例子,百度一下比比皆是。现在请问你是不是为了手机,可以失去亲情,可以失去友谊? 自作聪明的人会认为,自己过马路的时候,不玩手机;做危险的事时,不玩手机,那不就没事了吗?那真的是没事了吗?错了,有事。纵使你六亲不认,灭绝人性,你终究会出事的,手机会悄无声息地拿了你的命。

“手机脸”,长时间低头玩手机会造成面部皮肤和肌肉彻底失去弹性,造成脸蛋下垂,产生双下巴,提早变成黄脸婆。

“短信脖”,如果突然有一天你发现自己脖颈酸,刺痛,很不幸的告诉你,你很大机会患了“短信脖”,又叫颈椎综合征。博主的姑姐也是这样子,经常酸痛,而且很容易头晕,要经常吃药。

“手机手”(同上),低着头玩手机的,通常左右手都很忙,正因为这样过度频繁的用手指,极易引起掌指关节疼痛造成拇指腱鞘炎,手指会不由自主地弹动,手指变成鸡爪状。

“失明眼”(同上),目不转睛地长时间短距离注视手机屏幕,会使眼部肌肉紧张,眼部疲劳,长期下去,视力减退,更有甚者,由于夜晚长时间玩手机而导致失明。

“幻听症”(同上),患者表现为,即使手机关机,患者都时常幻觉自己的手机响了,震动了,其实并没有。

看到这里如果你还是人,心中还有爱,还有父母,还有亲戚,还有朋友,还有自己,希望你放下手机,挣脱手机的牢笼枷锁,重新回归到面对面,眼神与眼神间的真实交流。

不要玩手机,带着爷爷一起去户外野炊。让爷爷回味童年的乐趣;做一顿饭给爷爷吃,让他老人家得到安慰。家人之间的交流在野炊的时候也就自然而然的产生,家庭温馨相信是每位家人所希望的。

不要玩手机,带着子女去户外登山。登山需要毅力,一个人事完成不了需要相互扶持;登山也是另一种生活体验,毕竟现在的小朋友出生在城市,生活在城市,缺少对农村,对大自然,对以前生活的认识。登山可以提高小孩子的耐力,拓宽小孩子的眼界,更为重要的是增进父母与小孩子之间的感情,在小孩子心中树立了高大的形象而不是整天玩手机的爸爸妈妈。

不要玩手机,带着朋友去户外野营。友谊,不是依靠几条微信,几条微博,几个赞,几个评论可以维持的,而是要互相关心,互相扶持,同甘共苦换来的。而野营不失为一个增进友谊的好活动。野营是一项很好的锻炼团队精神的活动,这已经是日本学生的一门必修课了,参与者可以通过分工合作,进一步了解每个人的特点和技能,进一步的增强彼此之间的友谊。

户外活动其实还有很多,生活其实也不只有手机,没有手机也可以丰富多彩,只要放下手机,走到户外,让手机回到通讯工具的位子上来,做回自己生活的主人。

第四篇:故事-学会挽救生命

有个故事,老三届同学聚会,一位女士在搞烤肉时绊倒,摔了一跤,旁边的朋友建议找医护人员,但她很确定自己没事,只是穿了新鞋被砖块绊了一下罢了。在她还有点颤颤巍巍站立不稳的时候,朋友们帮她清洗干净,又为她盛了一盘食物,她就跟着大家一起享受接下来的时光了。

聚会后,她的先生后来打电话通知大家,她被送到医院,傍晚六点,就过世了,原因是她在烤肉聚餐的时候中风。如果他们懂得辨识中风的症兆,她现在也许还跟我们在一起。

脑神经外科医师说,如果他能在三小时之内接触到中风患者,他就可以将中风的后果完全扭转过来。诀窍就是辨识诊断出中风的问题,并让病患在三小时之内接受医疗,而这并不是很难。辨识中风 让我们记住S、T、R三步骤,请阅读并学习!有时候中风的症兆很难辨认,不幸的是,缺乏警觉就会带来灾难。身边的人辨认不出中风的征兆,中风患者就会严重脑伤。医生说,旁人只要问三个简单的问题,就可以辨识中风:S:(smile)要求患者笑一下。T:(talk)要求患者说一句简单的句子(要有条理,有连贯性),例如:今天天气晴朗。R:(raise)要求患者举起双手。注意:另外一项中风症兆是: 要求患者伸出舌头,如果舌头「弯曲」或偏向一边,那也是中风的征兆。上面四个动作,患者如果有任何一个动作做不来,就要立刻打120!并且要把症状描述给接线生。

心脏病发作在睡眠的时候,60%的人没有再醒过来。但是,剧烈的胸疼足以把人从沉睡中痛醒。如果有上述任何一种状况发生的话,立刻口含两颗阿司匹林让它化开,然后喝一点水吞下。接着立刻联络急救中心,坐在椅子或者沙发上静候救护车援助┅ 千万别躺下!临上救护车并告诉医生你已经服下两颗阿司匹林。

一个心胸科医师强调,如果每个收到这份邮件的人,能够转发十份给其他人,肯定至少有一条生命将会被挽救回来。

我已经做了我的部分了,希望你也做你的部分……请转发!别只存档。

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再忙也要把做善事放在第一位。

第五篇:2005工会工作纪事_挽救文档

2005工会工作纪事

一月份

1、元旦扑克牌赛

2、登山建跑知识讲座

3、巾帼文明岗赴大嶝扶贫助学活动

4、发放春节年货

5、探望慰问生病住院职工

二月份

1、我最喜欢活动征求意见

2、元宵职工登山、健跑活动

3、组织参加卫生系统工会、妇委会新春联欢会演出

三月份

1、组织院女工委员、巾帼文明参观厦门市女职工周末学校成果展

2、三八节科室女职工活动

3、马旭梅获全国巾帼建功标兵称号

4、院妇委会等获市直机关五个十佳表彰

5、职工代表讨论推荐2002-2004厦门市劳动模范人选

6、为院参加国际马拉松赛工作人员供应食品.7、向市红十字会为患癌症患者申请补助款

四月份

1、巾帼文明岗参加市直机关争创全国首批文明城市、共创美好生活万名巾帼志愿者活动

2、职工奖金分配方案征求意见

3、发放五一科室活动费

4、厦门市庆祝五一节劳动模范表彰大会郭佩钗受劳模表彰

五月份

1、出版劳动模范及受表彰先进女职工事迹宣传栏和职工文体活动报道宣传栏

2、参与为吴军等工人编制问题的调解工作

3、参与对后服中心运行工作情况的征求意见座谈会

4、与护理部共同举办护士静脉穿刺技术能手表彰会

5、工会干部赴德化活动

6、探望慰问杏林中、小学教师

六月份

1、组织参加厦门市第17届运动会报名工作

2、组织召开职工代表大会讨论职工奖金分配案

3、整理送交职工代表讨论意见

七月份

1、组织安排参加十七届厦运会羽毛球、省卫生系统文艺汇演运动员、演员脱产工作

2、发放职工防暑降温饮料

3、组织部分复转军人赴浯屿部队捣慰问并义诊

八月份

1、送防暑降温凉茶探望慰问窗口单位一线职工

2、劳动法、劳动权益保障法律、法规宣传专刊

九月份

1、召开院工会委员会布置四季度工作

2、召开职代会临时会议

3、组织参加市运动会、市直机关羽毛球赛

4、中秋博饼、国庆活动

5、市总法律保障部来院召开《厦门市职工特种重病团体医疗互助保障计划》调研会十月份

1、表彰、慰问三十年工龄职工

2、医院十大名医评选、医院员工满意度问卷调查

十一月份

1、组织部分初级职称职工就分配制度改革征求意见座谈会

2、统计整理医院员工满意度调查表

3、万人问卷调查工作统计整理

下载企业的挽救制度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的挽救制度.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基金经理如何挽救信任危机

    基金经理如何挽救信任危机 2010年08月27日 08:08北京商报【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论0条 古语说得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然而,今年以来,一次次问题事件的发生却让投资......

    检察官“妈妈团”挽救失足少年

    检察官“妈妈团”挽救失足少年 “太感谢三位检察官阿姨了,我还以为这辈子都得背着污点生活,没想到你们给了我一次改过自新的机会。”小刚(化名)说道。 近日,在由三名女检察官组成......

    如何从信任危机中挽救公证

    如何从信任危机中挽救公证 张军峰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公证工作在推进依法治国、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①然而,从几年......

    如何写挽救爱情情书(5篇模版)

    如何写挽救爱情情书 人的一生中难免会有遗憾,那些错过的人,逝去的风景,久违的往事总是让人觉得伤感。所以,在还来得及的时候要努力做一些弥补,如果方法得当,还会有转机,说不定失而......

    企业例会制度

    例会制度 一、厂务公开例会 1、定期召开厂务例会,例会周期以不低于每周一次为标准,定于每周周一召开; 2、每次例会所有人员必须参加,需将会议记录或摘要在会议结束后,整理保留存......

    企业共青团制度

    公司共青团工作制度 团支部委员会制度 1、团支部委员会每年至少召开四次,特殊情况下可随时召开。 2、委员会的主要内容: (1)学习贯彻上级党团组织的重要会议(文件)精神; (2)听取......

    企业生产制度

    企业生产制度 企业生产制度1 1、坚持科学制度管理安全,由公司领导为执行安全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的第一责任人,每月组织、检查本公司的安全运营状况,认真听取和积极采纳工......

    企业门卫制度

    企业门卫制度 企业门卫制度1 一、总则(一)门卫管理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缩影,是体现管理水平的标准之一,为强化门卫管理,特制订本制度。(二)本制度适用于本公司员工和保安人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