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怎样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
在导学互动教学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成败,教师存在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方式的一些误区,下面就小组合作学习谈几点看法。
所谓合作学习,就是要让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构成一个学习共同体,为完成共同的任务,开展互助性学习。合作学习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认知水平有非常积极的作用,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技能,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造意识;有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增进认识与理解,增强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力,也有助于学生人格和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背景不同,经历有异,对事物有不同的看法,而通过合作学习,能促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暴露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学习所得,自觉与不自觉地去选择判断什么是正确的、有效的、最佳的,分享彼此的观点和学习收获。而小组讨论则是合作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却使小组讨论偏离了正确轨道,走入了误区。归结起来,主要有五种情况:
一、小组合作学习没有建立在学生真正自主学习的基础上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具有主体意识和原认知能力,发挥自主性和创造性的一种学习过程或学习方式。学生个体的独立自主学习这一基础环节,在小组合作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真正的自主学习,不是由教师支配的,而是学生能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制定学习计划,选择学习方法,作好学习准备,并且在学习活动中,能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状态、学习行为进行自我调整、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只有当学习责任真正从教师身上转移到学生身上,学生自觉地担负学习责任时,学生的学习才是一种真正的自主学习。没有给学生丝毫自主学习的机会,也没有为他们提供自主探索的渠道,没有学生个体的独立自动、自学、自得的过程,那么合作探究也就无从谈起。但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操之过急,还没有安排学生自学,或自学时间不充分,就拿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学生由于还没有对文本进行自主学习,独立思考,或者学生主体的认知实践活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认识、体验的程度,小组讨论就犹如水上浮萍,落不到实处,不能发挥合作学习的有效功能。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遇到一个问题时,首先是自己去面对,去想办法解决,当一个人的力量难于解决时,才考虑寻求帮助,与人合作。如果只有合作学习而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长此以往,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将丧失,学生走向社会以后,就将难以独挡一面,就会有负社会的重托。
二、小组合作学习的时间控制不当
我们听课时不难看到,有的课堂虽然采取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可是,讨论的时间过短,学生刚刚进入角色,思维还未完全展开,问题的讨论还不深入,不透彻,有的还在尝试错误,教师就一拍手“好”“停”,学生的讨论就“被迫”停止,这种假讨论不可取。另一方面,教师不能很好地调控讨论过程,让学生漫无边际地说下去,浪费上课宝贵的时间,这种“浮躁”的讨论也不可取。其实,讨论时间的长短,要由讨论问题的难易程度决定。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讨论的进展情况,以便随时调整讨论的时间。总之,既要留给学生充足的讨论时间,力戒浅尝辄止,做表面文章,又要尽可能节省时间,努力做到省时高效。
三、随意分组讨论,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
小组合作学习是同伴间的互助合作活动。它通过创设“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小组形式来改变班级教学结构,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与合作,并以此作为教学活动的动力。它要求教师组织好相对稳定的实实在在的合作学习的集体,提高合作学习的效益。而有些教师在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时,不注重小组成员搭配的合理性,随意分组讨论,或同一位置两个同学一组,或前后两个位置四个同学一组,不考虑学生的具体学情,不考虑学生的性别差异,不考虑学生的个性特征,这势必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合作小组究竟应该由几个人组成,实际上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既要考虑学生自身的交往能力强弱,也要考虑学习任务的难易程度。
四、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不明确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们往往会发现这样的情况:有的学生唧唧喳喳,滔滔不绝;有的学生心不在焉,无所事事;有的学生一言不发,充当旁听。结果往往是优秀者的意见和想法代替了小组其他成员的意见与想法,学习差一些的学生就会变成陪衬,更多的时候他们是听众。或者小组成员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显得混乱、无序。这种表面形式的“小组合作学习”,已蜕变成了一些学生放松精神和自由活动的大好时机。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没有对小组内部成员的职责进行明确分工,学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为一种全班集体参与的卓有成效的学习形式,教师一定要对小组内部成员进行明确分工,组内每一位学生都要被指定担任一种特定的角色,如组织者、记录者、小组意见陈述者等等,而且要定期或不定期的轮换组内角色,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担任组中的不同角色,特别是小组长轮流当,人人平等,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有主人翁感、成就感,从而逐步培养学生在小组学习中所需要的组织能力,交流能力,协调能力,相互尊重的态度等,为小组讨论顺利高效进行奠定基础。
五、教师未能有效调控、积极参与小组讨论
教师的有效组织是合作学习成功的必要条件。如果教师组织不当,合作学习可能会流于形式。尽管表面上看是分了若干小组,但小组里的合作学习却没有有效运行。在教学活动中,许多教师分配完任务后,以为万事大吉,就自顾自准备下一个教学环节,甚至有个别教师还利用这点时间批改作业,把自身游离于学生的合作学习之外,对学生的合作学习不因势利导,不把握时机,不掌握分寸,不参与其中,美其名曰“放手,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实则为“撒手不管”。这些都是违背合作学习的理念的。其实,合作学习成功与否,同教师的管理、调控、引导、参与是密不可分的。教师不是更清闲了,而是担负起了更大的职责。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针对班级、小组的具体情况,用恰当的语言,对学生作出交往策略的指导,充分展示各种问题的形成过程与解决过程。同时,在合作学习中,要努力创设热烈的气氛和积极的情绪,及时注意各小组每个学生在合作学习中的参与度,作出及时的指导和调节,促成高效的互动过程。
总之,小组合作学习是“导学互动”教学模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这种学习方式的成败。如果教师不正确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不注意小组人员搭配的合理性和内部成员分工的科学性,不有效调控并积极参与,必将使小组合作学习仅仅成为新课程改革的一种装饰。因此,我们一定要走出小组合作学习的误区,有效、恰当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使它真正成为学生交流沟通、增进认识、形成合作观念和群体创造意识、加强人际交往能力的有效途径,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第二篇:怎样走出求职十一大误区
怎样走出求职十一大误区
找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既讲究求职方式,也需要求职技巧的运用,还有求职心态的把握。刚刚离开校门走进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充满了理想、充满了抱负。但是到社会上,巨大的落差、残酷的现实,让他们感到措手不及、彷徨无奈。
当前,毕业生找工作艰难,不仅有社会、学校的原因,也有自身的原因。如果走进了求职的误区,就找不到事业发展的方向。对于每一个求职者来说,找工作都是人生中必须面临的一门课程。在这门没有教材和教室的大课堂上,毕业生将面临多少求职误区?你将如何走出误区,进入求职快车道?我们怎样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应该抱有怎样的就业观?你是否树立符合实际的择业和就业观?
对职业的选择直接影响到个人的长远发展,它将决定一个人的收入、社会地位、成功机会、朋友社交圈甚至配偶的选择,因此必须慎之又慎。主要选择五个方面:薪酬、发展空间、生活方式、企业文化、信任感。每个人对这五个方面的排序是不同的,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的排序也是不同的。
调查显示,中国有69%-80%的大学生对未来没有规划、面临就业感到压力。目前横亘在企业与大学生之间的三道鸿沟:企业与人才信息的不匹配、期望的不匹配、要求与能力的不匹配。所以,大学生感受到择业压力是正常的,适当的压力将成为大学生择业的动力。误区一: 留恋大城市 北京要四城区
“北京高校毕业生就业意向”调查显示,在选择就业地域时,68.6%的人首选北京,排在第二位的是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占17.5%,而选择小城镇的比例仅为1.56%。但人事局统计同样表明,要求在四城区工作的人,占想留北京工作的人的83%,而实际能如愿的仅占15%。
因此选择与己匹配是明智之选,对年轻的求职者而言,确立符合实际的择业观和就业观是成功的关键。要能透过大城市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看到其在促进人才成长的现象中,不利的一面。同时也要对自己的实力和优势有个正确的评估,也就是“衡外情、度已力”,谋定而后动。面对就业压力巨大,毕业生要想办法加速跑入“职道”。
误区二:“大、名、公、外”、首选目标
在选择企业时,“大企、名企、公务员、外企”仍是毕业生的首选目标。宏威职业顾问调查显示:目前毕业生中,多数人更愿意到政府机关工作,占37.5%;选择到私企、外企工作,占32.1%;选择到大型国企工作,占22.9%;选择自己开公司的占7.5%.这就造成了毕业生就业难的现实问题。跟风盲从、“扎堆”外企、实力不够、硬冲死拼,结果大都碰得头破血流、丢盔卸甲。
青睐外企、名企并无不当之处,公务员的待遇也令人向往,从积极的一面看,它反映出当代大学生敢于挑战挑战、冲击严峻的可贵品质。从尊重毕业生职业选择权的视角看,此种现象无可厚非。但就业是现实问题,它受多种因素牵制,因此消极面亦十分明显:对于多数毕业生来说“大、名、公、外”则如同水中月、镜中花,可望而不可及。
误区三:追求热门职业、不愿下基层工作
一些大学生只盲目追求脱离自身实际的高工资、高待遇的理想工作和热门职业,基础职位不屑一顾。在人才市场就出现了“热门难进,冷门更冷”的怪现象。而在企业眼中,刚毕业的大学生欠缺实践经验,需要先到一线锻炼,积累经验。
大学生要从“零”做起,从基层做起,最终能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务实的,才是理想的。很多人都是从基层做起,一些人在起步阶段还经历了相当长时间的“煎熬”。这一过程积淀下来的体验,铸就了他们今后“高成长”的素质:坚定的目标、顽强的意志、宽容的心胸、奋进的品格。
误区四:实践能力差、自我期望高
不少大学生在择业时极容易出现眼高手低、心气太高,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做,挑来挑去挑花了眼。结果招聘会去了一次又一次,“高不成,低不就”,自然择业困难,挑了好久还没拿到Offer.选择职业时,大学生应该从主客观结合的意义上考虑问题。必须明白:要想顺利找到工作,必须工作“拿得起”,架子“放得下”,才能快速跑入“职道”。明确了职业发展方向之后,为了能够让自己进入职业前进专列,争取实现自我价值的机会,职场上要拿到好的Offer,就是要跟上求职就业动向和求职节拍。寻找对工作经验要求相对较低或无明确经验要求的职位,因为经验是大学生的空白或弱势,他们实际在就业当中碰到很多问题就是工作经验、职业技能方面的问题,回避是明知之举。注明要求3-5年工作经验、有丰富业内资源的职位门槛太高,趁早放弃为好,要从基层做起,等有了机会,就会积累经验,有了经验,就有更大的机会,机会和经验是相辅相成的。
第三篇:怎样走出教育误区 后海峰
读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有感
——浅谈怎样走出教育的误区
后海峰
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我深有启发和感悟。我觉得这本书给我指出了一条提升教师专业水平的捷径。这本书语言朴实、生动、形象而充满激情,字里行间处处流露出作者的真诚与谦逊。阅读此书,我在激动、赞叹、折服的同时,也受到了激励、鼓舞和鞭策。尤其是在阅读第四章《走出教育误区》后,我从李镇西老师谈到的任安妮事件、培养告密者事件、拳打学生事件、王红川事件、陶奇曹幸事件、封嘴吧事件中,产生了以下三点感悟和认识:
一、对待教育失误的态度。
教师要以真诚和严肃的态度坦然面对教育失误,而不是隐瞒。李镇西老师说“任何一个教育者在其教育生涯过程中,都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区别一个教育者是否优秀,不在于他是否犯错,而在于他如何面对已犯的错误。优秀的教育者总会坦然而真诚的面对错误,想方设法弥补错误造成的损失,并能时刻反思自己,在反思中成长,成熟,并最终把这种教育失误变成教育财富。而平庸的教育者往往会拼命掩饰错误,并给自己找出许多借口和理由来原谅自己。从这里,我认识到,真诚而严肃的面对教育失误,时刻反思自己,这是教师逐渐成熟、成长的必由之路。
二、对待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的态度。
“教育是心灵的艺术。”李镇西老师认为,“教育的对象是活生生的人,那么,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应该充满对人的理解、尊重、关怀和感染,应
该体现出民主与平等的现代意识。”从这里,我认识到,虽然我们在学科知识、专业能力等方面远在学生之上,但就人格而言,我们之间是平等的。因此,为了达到教育效果,教师绝不能以学生尊严的伤害为代价!尤其是对后进生,更不能辱骂、体罚他们。如果我们的辱骂和体罚造成了对学生心灵的伤害,那么,这种伤害很可能将伴随学生的一生。李镇西老师说:剥夺了学生的尊严,就剥夺了教育的全部!教育,一刻也不能没有人性、人情和人道!今天我们提倡的爱心,应该体现出这样的民主精神。因此,在学生的求知道路上,我们对他们要一视同仁,不歧视任何一个个体。我们要始终做他们志同道合的、平等的知识探索者和引路人。
三、理解与爱心。
教育需要爱心,但这种爱,绝不是自私的。我们要认识到,我们周围所有的孩子都是我们的教育对象,我们对他们都有同样的爱和教育的义务。自私的爱,往往会损害教师的形象,降低教师的威望。另外,这种对学生的爱,常常需要我们站在儿童的角度思考和看待问题。因此,我们要时刻怀揣一颗“童心”,通过细腻的语言,同他们沟通、交流,去了解他们,以童心去理解童心。这样,才会最大可能的避免或降低在教育中的失误,才不至于在无意中伤害到学生的心灵。
总之,读了李镇西《做最好的老师》这本书,它给我的启发和感悟特别多,特别深,不是几句话就能说完的。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将继续认真学习李镇西老师的教育思想和理论,并期待在这些思想理论的指导下,以期在工作中取得更大的成绩。
2016-6-26
第四篇: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共中 张加芬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
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0一一年九月
第五篇: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
走出自主学习的误区
绿春一中上海支教教师
张宏鹏
自主学习是实施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是摆在每个初中语文教师面前的的重要课题。特别是新的课程标准的颁布、实施,新教材的推广使用,语文教学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为自主学习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力的同时,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们也发现一些语文教师对自主学习的理解的存在着偏差,导致在教学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误区,对语文教学实践产生了不良影响,因此必须要引以为戒:
一、过分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淡化教师指导作用。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帮助他们树立主体意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现代教学论也认为,教与学的本质属性是学生自主建构和教师价值引导的辩证统一。
可见自主学习实质是一种扬自学之长,避自学之短的学习方式。教师要充分认识到自己在学生学习过程作用和存在的价值,不能对学生过分地放任自流,应切实地对学生进行适时指导帮助。然而有的教师对此却缺乏正确认识,为了体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在教学中,一味地迁就学生,从教学目标的选择到教学过程各环节的落实、再到教学评价的反馈,全部由学生来操作,教师成了一个找不到自己位置的多余人,有的在课堂上走来走去,有的在讲台前背着手等待,有的低头坐在椅子上看教案„„这种做法看似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实则完全相反,“学生学习的自主性是逐渐形成的,”【1】不能一步到
位,过分强调自主,放任自流,无异于揠苗助长,在自主学习逐渐形成的过程中,教师发挥着不容忽视的指导作用,课堂上,学生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与点拨,当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时,教师要找到“兴奋点”,并提供给学生,使每个学生都能真正投入;当学生迷失学习方向时,教师就是“指:南针”,为学生辨清方向,指明航线;当学生陷入学习困境时,教师做“领头人”,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究。初中生的认知能力和心智发展水平还未达到,无师自通的程度,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这一环节还相对薄弱,如果没有教师的渐入佳境的引导和因势而发的促进,学生就不能在较高的理解层面上把握文本,学生的阅读水平将停滞不前,新课程标准所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也就将成为一句空话。“学生的自主学习既需要自我意识、内在学习动机、学习策略、意志控制等内部条件,也需要教育者的外部指导”【2】过分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放任自流,而使得教师主导作用的丧失,就会严重动摇学生主体性的落实,这样的阅读教学活动也必然是无序和低效的“放羊式”教学。
二、把“变味式讨论”当作“真正式自主”。
毋庸置疑,高质量的课堂讨论在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彰显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凸现学生个性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但随着课堂教学的深入,我们逐渐发现在教学实际中,一些教师由于理解偏差、操作不当等,使得大量无序的、盲目的、低效的讨论占据了课堂教学。这一方面助长了课堂教学的作秀化倾向,另一方面又遮盖了教学中理应暴露出的问题,从而使教学陷入了形式讨论的怪圈。“课堂讨论热”在语
文教学过程中持续升温,老师们竞相用之,似乎在极力地向听课者展示学生的自主性,部分教师为了让学生讨论,在课堂上甚至如放连环炮似的让学生回答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十有八九只需要学生作“是”或“不是”回答,看似学生主动学习,实则仍然是教师在手把手的“灌”。
1、(案例回放)在一所中学的语文公开课上,学习《藏羚羊跪拜》一文时,老师就老猎人把枪埋掉,从此销声匿迹的这样一个耐人寻味的结尾切入——
师问:同学们,从老猎人的举动中大家是否有种强烈的震撼呢?生齐声答:是。师又问:那么有这个结尾你觉得到了猎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大家用三分钟的时间分小组讨论交流一下。(三分钟后)
生1说:我觉得他是一个善良的人。生2说:他是一个知错能改的人。
师总结:同学们讲得很好,从大家的讨论中,从文章的结尾处我们又看到了猎人身上的另一面,不再是冷酷残暴的性格,他也有着善良的一面,能够知错就改,希望大家也能向他学习。„„
这位老师问题切入的角度太窄,其实完全可以让学生通过前后的对比立刻回答出来,用三分钟的时间来概括一个人物的品性,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而言,如同问“1+1=?”实在是过于简单了,她所设计的课堂讨论环节就显得毫无必要。
2、(案例回放)在某公开课上,学习的是鲁迅先生的名篇《故乡》。
老师在介绍孔乙己时,说他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然后抛出疑点:“文章介绍站着喝酒的都是短衣帮,而孔乙己是穿长衫的,为什么还站着喝酒?”接下去让学生用1分钟进行小组讨论。生1:作者回乡的季节是冬季,这从文章开头就有提示,可能是他怕冷吧!
生2:这也说明了孔乙己是一个像我们一样,喜欢追求个性,做个与众不同的人!„„
这时只见教师一脸尴尬,连忙打断了学生,说道:“两位同学的想法虽然合乎情理,但文中的孔乙己则是因为死要面子才故意穿长衫的,因为长衫在文中是身份、地位的象征,也突出了他虚荣的一面。” 其实孔乙己作为小说的主人公,对主人公性格特征的分析应该本课学习的一个重点。当学生经过短暂讨论得出了浮于表面或是错误的认识,完全出乎预设之外,教师便慌了,不是根据火候,有效的加引导和纠正,使学生沿着讨论要求的方向朝纵深发展而是急于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学生,其实,这与教师不提问题而满堂灌的做法是毫无区别的。
三、把课堂上“不加约束”,当做自主学习
网上曾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潮语):“老师跟形势,上课象做戏;气氛看似浓,学生变顽童;走进新课标,各人展花招;误区当真理,学生空欢喜;实在不实在,老师叹无奈。”这是新课程实施过程出现消极现象的鲜明写照。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敢于提问、敢于质疑的学习方式,这势必要改变过去井然有序的
课堂氛围,要求教师不能对学生要求于严厉。但这不意味着,学生可以随意解读文本,在解读文本时,学生往往出现天马行空,不着边际的现象,例如:据某地调查,有七成的中学生认为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过时。在他们眼中,“父亲违反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显然,这与作者所要表达的父子间真实、质朴,浓厚的感情,这一本意格格不入的。又如在一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授课的内容为《赤壁之战》。教师为了创设情境,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首先让学生讲述《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故事。学生在讲述过程中兴致浓浓,从三国人物讲到了水浒人物,远远背离了主题。教室里乱哄哄的,学生我无拘无束、我行我素,二十五分钟过去,才言归正传。当导入新课文后,教师播放了剪辑好的《赤壁之战》的视频,然后又要求学生自由讨论印象最深的片断。一节课,学生读书的时间竟然不足十分钟。很显然这样的课堂是充满讽刺意味的,是低效的。教师不应一味地迁就学生背离文本式“独特体验”要恰当地把学生引导到文本情境中,把观注点提升到角色领悟,情感的熏陶上来,而不是让学生随波逐流,漫无目的的在课堂上高谈阔论,尊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固然重要但也不能走极端,必须以正确解读文本为前提。为此,老师完全可以让学生,先了解学习的目标,明确情感的切入点、思考的关键等,并在学习过程,根据学生学习的进度和问题的难度,从中进行适时的指导。只有这样才能避免走入放任自流式的怪圈。
小结:上面所说的几个误区都是由于教师对自主学习准理解不够透彻造成的,语文的自主学习毕竟刚刚起步,很多新理念的贯彻落实还
需要我们的不懈的努力和探索。如果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的环节中,能做到以学生为本,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一切从文本出发,精心设计提问的角度和问题的难易度,给学生充分讨论的时间,并随时关注学生的“生成点”,适时加以引导,激发学生的自主意识,那么我们的自主学习论才算真正落到了实处,而不再是一种点缀式的花瓶,或者公开课作秀的行头,学生也才能切实融入语文课堂中,让课堂成为教师和学生能一起学习知识,演绎智慧,分享体验的时空!
参考文献:
(1)李淑清.《自主性学习的意义及培养方法》.《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 年第5卷 第4期 第90页
(2)庞国维《论学生的自主学习》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j】2001年第20卷第2期
第8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