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一年级数学课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数学课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2011-03-07 20:30:49| 分类: 默认分类 阅读2 评论0 字号:大中小 订阅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我们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合作学习很大程度还只是停留在形式上。往往是老师一宣布小组讨论,前排学生刷地转过身来,满教室里嗡嗡声一片,小组内学习好的同学争着抢着张嘴说话,差一点的学生干脆只顾自己玩弄小动作,谁也听不清谁说了些什么。交流时,站起来发言的同学一张口仍然在说“我怎么样。”而不是“我们小组怎么样。”像这样的,学生之间没有相互合作,没有共同任务中的探讨和个人责任,更没有对成员完成任务进行总结和评估。那么,如何才能有效地组织学生合作学习,我认为,必须从一年级抓起,为他们今后的合作学习、合作共事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很抓一年级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一、一年级上学期小组合作学习的现状及分析
1.在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自己说自己的,大家都在说。只有说的,没有听的更谈不上分享。这说明一年级的学生还不会倾听,不会交流,不会合作。他们只是争着说,似乎谁说的声音大,谁就做得
好。这充分体现了学生的好胜心和自我表现欲。
2.在小组操作学具过程中,学生争着当组长、争抢学具,抢到学具后只顾自己操作不与他人合作,甚至出现以强欺弱的现象。
3.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各小组的活动速度总是不同步的,完成得有快有慢,有早有晚。一旦出现“空档”,学生就“乱说”起来。这说明学生的自制能力很差。
4.在小组交流、汇报的过程中,总是优生发言的机会多,其他学生几乎成了旁听者,致使中下水平的学生情绪低落,活动不主动,不积极。这样更易于造成学生各方面的“两极分化”。
5.在小组合作中,分工做“记录员”时,由于一年级上学期学生会写的字太少,记录的能力很有限(只
能记一部分),因此存在客观上的困难。
6.合作意识差,小组观念弱。有些学习好的学生愿意独立学习,认为合作学习耽误时间。有些性格内向的学生,也不愿意与他人合作,对小组集体的荣辱不关心。
总而言之,一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合作意识、合作习惯、合作能力几乎是零起点,组织他们进行合作学习,必须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这一起点及以上现状。教师的组织管理策略一定要建立在这一起点之上,不仅要“放开”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而且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如何进行合作学习的能力。二、一年级上学期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一)要注意小组合作学习的示范性
示范性是指给学生的小组活动提供一个活动模型。这种形式主要用在对于练习性、游戏性、有一定难度的内容的小组活动。虽然是练习性的内容,由于学生不知如何合作,操作,需要示范指导。如上册第82页“乐园”,其中的一个活动“对口令”,就是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的组成,加深对10以内数的组成的理解。根据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和交流能力的水平,我是这样安排的。首先选一个比较听话,声音又宏亮的学生和我做示范(其余学生观察、倾听、学习、评价):要求我说的数和你说的数合起来是10,“我出1”,学生接着说:“我出9”,最后两人同时说出:“1和9组成10”。这样依次进行:2和8组成10”,“3和7组成10”……,没等10的组成口令对完,下面的学生就开始小声对起口令,这说明学生已经知道如何活动了,于是我就随机放开各小组,让各小组进行活动。这时我抽出时间,深入到各小组,发现学生活动得很有序,很成功。
(二)要注意合作学习小组内人数的起点是两人
在学习的初期,学生不会合作。我也经历过“一收就„死‟,一放就„乱‟”的失败。究其原因,就是小组内的人数过多。改为2人一组,情况就变了,一人说,另一人听,并监督评价,一人操作,另一人观察、评判,然后换位进行。这样就从根本上改变了大家都说没人听的现象。必要时,教师还可讲究合作策略,促使学生合作。例如,讲“6的组成与分解”时,每人只发给5根小棒,并启发学生:我们需要6根小棒,可每人只有5根怎么办呢?这就促使学生只有合作才能成功,使每个学生受到人人需要合作的教育。当两人合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再过渡到3人组、4人组……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要注意,由2人组过渡到3人组是学生合作能力的一个飞跃,一定要周密设计,不然就会乱。
(三)评价要准确,要注意全员性
对于学生的评价,无疑是为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的发展。但还应注意,评价对学生的思维和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这就要求对学生的评价要准确把握,实事求是,不能只为了激励和鼓励学生,就只说“好”“很好”“真棒”,弄得学生无所适从,乱喊乱叫,没有思维的导向,表面上热热闹闹,其实学生还
不是真理解、真明白。
尤其是各小组之间,在班上进行汇报交流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要求全班学生:对汇报者的发言要认真倾听,并进行评价、补充、纠正和修改(当然要注意有序性和谦让)。让全员参与评价,人人都有思考和评价的任务(人人都有“活”干),这样既能做到知识资源的全员共享,又能使全员掌握堂教学中进行思维的主导方向,不掉队,还能防止少数学生开小差,乱说话。
(四)学习的活动设计要注意周全性
教师要充分考虑每次小组活动的可行性。从学生认知基础上考虑,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否适应;从学生的合作能力考虑,学生能否合作起来,可能会有什么意外情况出现,要做什么补救措施准备;从学生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上考虑,给学生多长的时间,不能提出问题就匆匆活动;从活动的意义上考虑,要达到什么目的和效果,应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和方法效果更好;从小组的人员建设上考虑,人数多少为宜,是同质搭配还是异质搭配;从小组活动的次数上考虑,本节要活动几次为宜;从活动的内容上考虑,每次活动的内容是否值得进行合作;从活动的秩序上考虑,尤其是需用学具操作的活动,一定要交代清楚先活动什么,再活动什么,响亮地提出要求,做到字字说清,句句入耳,最后再发给学生学具,不然,就会造成混乱。
三、合作学习要顺利进行,从培养良好习惯开始。
有了良好的习惯,才能提高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合作学习来说也一样,只要有了良好的合作习惯,才能使合作学习落到实处。我认为,合作学习必须培养学生的以下四个习惯:
(1)积极思考的习惯
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思考之上,在学习之前,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思考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思考当中去,是教师要着力培养学生积极动手操作实践的能力和习惯。这样才能提高学生参与学习的质量。
(2)主动参与交流讨论的能力和习惯 交流是合作学习中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交流的过程也是个体从狭隘走向广阔的过程,可以给学生带来视角的敞亮、思路的宽阔。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可能有不一致之处,这就需要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教师要在关键处予以指导,让学生不轻易放弃自己的方案或想法,也不迷信权威,逐渐学会讨论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3)认真倾听的能力和习惯
合作学习中除了要独立思考,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外,还应具有认真倾听他人发言的能力和习惯。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不仅要让学生肯听,更要让学生会听,能够听出别人说的重点、问题,并加以思考,从而重视并采纳他人意见,达到优势互补,共同提高。一年级学生刚开始合作学习,同学之间最大的问题是不能容纳别人的意见,为此,教师要逐步要求学生学会三听:一是认真听每个同学的发言,不插嘴;二是听出别人发言的要点,培养自己收集他人发言中重要信息的能力;三是听后需作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提高自己处理信息、反思评价的能力。
(4)善于肯定别人优点并敢于质疑的习惯
善于肯定别人的优点,敢于质疑都是良好的合作品质,这两方面有利于小组成员博采众长,取长补短,也有利于深入探究问题,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学习品质、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特别是刚入学不久的学生,我们要根据一年级学生的特点,教师要有目的分阶段地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愿意合作,自主去探究,通过老师不断的指导,长期的熏陶,相互探讨,不断反思、相信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一定会走向成功。
【关 键 词】 新课标 探索 合作 模式
我国古语有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可见我国教育已在古代对合作学习就有先见之明。所谓合作学习是以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共同探讨某个问题为出发点,达到通过充分发挥个体的优势而取得整体效果的目的。在新课标的教学实践中,本人运用合作学习的理论和模式进行数学教学,收到了显著的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而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学习交流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材的内容要求,主要采用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全员合作和课外合作的模式进行教学,使全班每一位学生都有更多的发言、交流的机会,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数学运用的技能和技巧。
一、同桌互动合作的模式。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在我任教班级中的学生尤其突出。
同桌合作是指:以自然班级中同桌的两位学生构成的合作学习小组。这种合作模式的特点是:学生交往的范围较小,在课堂中组织的时间不长,容易操作,特别适用于数学课。同时我发现:好朋友的同学关系是最密切的关系,也是最容易交流学习体会。针对这个特点,比如,我在教学整数、小数、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出示了以下一道计算题:907×90+9070,让学生独立完成以后再与同桌交流自己的计算方法,结果就出现了以下两种解法:一种是907×90+9070=8163+9070=90700;另一种是907×90+907=907×90+907×10=907×(90+10)=907×100=90700;这样,学生通过与同桌的互动交流学习,未掌握第二种解答方法的学生也一下子掌握了简便的方法,达到了共同进步的目的。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过程中证明,同桌搭配这种互动的合作学习模式易于组织,且教学效果比较理想。
二、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
小组互动合作学习模式操作中遵循自主性原则、个性化原则、交互性原则、开放性原则、激励性原则等,达到了面向全体与个别化教育的和谐统一,自主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和谐统一。小组,一般是指邻座4至8人组合的学习小组,这是常用的数学学习单位,通常一个班大致可分为4至6个小组。《数学课程标准》中也强调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而实施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通过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相互启发、共同提高实践创新能力、增加学习质量和个体素质,形成一种生动活泼、潜力无尽、人人参与、主动积极学习的活动形式。目前小学数学教师用得最多、最熟悉的模式就是小组合作学习,它能直接有效地解决教师面临班级人数居多的情况下授课的问题,同时也符合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根据数学知识前后连贯性较强的特点,常用到固定性小组的模式来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首先我把班上的五十多位同学分成8个小组,让学生选择与自己水平差不多的同学组成一组,然后教师对小组中的同学作适当的调整,选出小组长,为每个小组配上相应的号码,这样编组,既能注意合理调整各成员之间的差异和互补,又能在以后的课堂教学中方便运用。这样,一个个小集体的雏形就出来了。这种分组较固定,通常可作为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的学习单位,能有效地防止学习能力强的学生一人包揽所有的学习任务,而能力不强的学生产生自卑心而厌学,达到了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的教学效果。例如,我在教学行程应用题中相遇问题的时候,就采用了这种分组法进行教学。我出示了以下这道题:上午10时,一辆货车从甲地开往乙地,下午2时,一辆客车从乙地开往甲地,当客车开出4小时后与货车相遇。已知货车每小时行50千米,客车每小时行60千米,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我首先让学生读题,并提出两点要求;一是找出相遇点的位置;二是体会两车行驶的方向和行驶的轨迹。其次是分小组进行合作讨论或上台“走秀”,让同学们多次体会上述两点要求,并把体会画成线段图,同学们从线段图中很快就找出甲乙两地相距的路程就是货车8个小时与客车4个小时行驶的路程的和,同时学生还列出不同的式子:50×(4+4)+60×4,或(50+60)×4+50×4。这样,学生能根据自己的水平列出不同的解答方法,又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力,这也是新课标中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位学生受益的真正体现。
又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时,学生已对圆和周长有初步的认识,课前,我先安排每位学生先准备一个圆,课上,我就提出一个问题:怎样才能知道你们手中的这个圆的周长是多少?学生感到非常好奇,于是我就让同学们分小组动手操作和讨论,同学们兴高采烈地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尺子、绳子,有的拉绳,有的拉尺,有的把圆滚动一周,很快就把圆的周长量出来了。趁着这个时候,我又问:是不是以后计算每个圆的周长都要去量,去把圆滚动呢?你们能不能找出圆的周长与什么有关呢?我又一次激起了同学们的求知欲。学生通过小组成员的合作讨论研究,从而发现了圆的周长就是圆的直径的3倍多一些的规律。至此,可以看到小组合作学习既能把抽象的知识生活化、简单化,也能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全员互动的合作模式。
全员互动的合作模式是指教师与全班同学在一种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开展的教学活动,它以教学班全体成员为合作对象,强调师生合作、生生合作,形成了课堂全体成员参与并合作的教学过程。
比如,我在教学《分数四则混合运算》一课时,到课后留有十分钟的时间进行小组计算比赛。把全班按行分成八个小组,把预先编制好的计算题(每组题目相同)分发下去,比赛统一开始和结束时间,每小组每人“开火车”按顺序做题目,比赛既看计算速度,也要看计算的准确性。实践证明,这种全员动手合作的方法,既能体现愉快教学,又能活跃课堂气氛。
四、课外合作学习的模式。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主要表现为教师统一调控下组内互助,同学交流和沟通大致限于认知范围内。如果要学生进一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合作能力,就必须打开课堂与实际生活联系的通道,拓展学习交流的空间,增加实践的机会,构成一个开放式的数学学习世界。课外,学生合作学习的天地更广阔。如:调查家庭或工厂的水电费、银行的存款利率、一个月中家庭的总收入等等。
又如,我在教学了《利息》这一内容后,就让学生组成合作小组,到家里附近的银行调查定期存款和活期存款的利率,通过小组合作去计算本金相同的情况下,怎样的存款方式得到的利息最多,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又如,我在教学了《比例》这个内容后,先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先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观察学校,再根据学校的大小,确定适当的比例尺,把我们美丽的学校画出来,学生就通过小组多次讨论、多次的尝试,最后选择了1:2000的比例尺,画出了学校的平面图,从一幅幅漂亮的平面图中,我们可以看到了学生合作劳动的成果。
当然,无论采用什么分组的模式,教师的“指导者”的作用是无何代替的。如果在学生互动合作活动时,教师及时有效地点播,不仅可以释疑,而且可以启智。在数学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的模式,正好为学生创设了自主探究的学习场所,为学生提供更多表现自我的舞台,在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和技能。
第二篇: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摘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重要的。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从一年级就要开始抓好。从初步的常规教学,准备课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形成与班级相应的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有意义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关键词: 聋校; 一年级; 数学; 小组合作学习
我校开展《聋校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践》课题研究综述,小组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内为了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在明确成员责任基础上进行的互助性的沟通学习,系统利用教学中动态因素之间的互动,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团体的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思想,小组合作学习对当今课堂教学改革而言,其意义是很重要的。要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从一年级就要开始抓好。我从事一年级数学教学有几个年头了,以往也开展过一些不太规范的小组合作学习。通过这次学校统一要求和安排,全校所有班级都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我在一年级数学中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抓好一年级的小组合作性学习,要从初步的常规教学,准备课开始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形成与班级相应得合作模式,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以下几点是我在一年级数学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浅谈:
一、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
1.在常规教学中,开始注重培养学生初步合作意识。对一些有合作价值的问题,就鼓励学生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并及时的加以指导。如在打扫教室卫生时,我有意识的安排3个同学打扫教室,2个同学擦桌凳,2个同学拖地板,完后共同把教室的桌凳摆放整齐。在这个看似普通的环节,就必须有合作的意识才能把教室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有其中一个同学不做或者偷懒,那么将影响整个打扫教室的工作。在我的指导下同学们很快的完成了自己的任务,同时还帮助别的同学完成还未做完事情。这样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初步的合作意识。
2.准备课教学中培养学生初步合作学习意识。刚入学的聋哑学生,他们从沟通到和别的同学相处,是一个很漫长的过程。他们来自不同地方,不同家庭,不同条件的环境,所掌握的手语是他们借助自己内心对事物表象的自我所创造的手势,而并非规范的手语。所以互相之间存在着沟通障碍,此时我们就要制造机会让他们从沟通开始信任和学习。我上准备课的第一组词语“大、小”时就让学生开始合作,会写的同学写完后帮助困难的同学来手拉手的练习书写词语。如此下来,学生从心里就开始互相信任,互相合作。我便在此关键时候介绍同学们,以后学习和生活中要互相帮助,互相合作。
二、形成小组合作学习模式
对于的聋生来说,他们不了解什么是合作,更不知道怎样去合作,尤其是一年级的学生,更缺乏合作学习所必需的有效技能,因此,在教学中要逐渐形成学生的合作学习模式。
1.发现学生资源,初步形成小组学习模式。一个人的组织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初始的班集体建设中教师就会发现有能力的学生并培养这些学生成班级里的 管理者和领导者(即班级委员),组织好一个完整的班集体。学习中也如此,老师会发现学习能力好的学生,这样可以让这些学生作为临时的学习小组的组长,经过一定的时间后可以组建班里的小组。我所上的是一年级(3)班的数学,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发现,我们班的管聪聪、李文飞、管庆冬和李旭这4名学生很优秀,我就把班里的12个学生分成每3人一小组,由他们4人来担任组长,共4个小组来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学习中初步形成小组模式。以小组合作学习来开展班级课堂学习。
2.完善班级小组学习模式,全面顾及每个学生的学习。初步组建好班级小组,经过几次对学生学习的观察和了解,一个小组长要顾及两个小组成员,他的压力很大,有时顾此失彼。还没有来得及处理完小组里的学习问题。又接着有新的学习任务。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学习能力有所提高的赵才静和苏桂英也例如小组长重新分组学习小组,原来的4 组变成6组,每3人一组变成2人一组的一对一帮护模式。我引导所有小组学习外,又特别注重赵才静组和苏桂英组。这样以来,学生们不仅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而且要为他们所在小组中其他同学的学习负责,学生们有机会相互解释所学的东西,有机会相互帮助理解和完成作业;建立并维护小组成员之间的相互信任,能进行有效地沟通。
班上的夏慧琴、龙支浪和李锦华三位同学是很特殊的学生,夏慧琴和龙支浪除了聋哑残疾外,还有智力障碍,李锦华智力正常,但是左手手指残疾带来学习上的不方便和心理压抑。所以在小组学习或者全班学习时,只要求他们在不同层次上的学习,达到所预想的目的就可以了。比如,夏慧琴同学只要跟着其他同学比一比手势,会数数,学习时不玩就行了。其他两个也是只要达到一定的目的就很不错了。
三、课堂教学中培养小组学习合作学习能力
1.复习导入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及时完成导入复习的任务,为导入新课做好铺垫。在这个环节里,老师板书导入复习内容,小组进行合作性练习,做好复习题目。老师让学生展示练习结果,然后对此评价,导入新课。如学习“6的加法”时,用6可以分为5和1,、4和2、3和3作为复习导入,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后,老师以此导入新课。
2.新课学习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共同探究学习问题,解决新课出现的问题,得出所学习的知识结论。结合新课改的倡导,我们的新知识由学生和老师合作性的、探究性的去学习得出的,所以在新课中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是最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聋校班级里的学生在课堂中没有声动的语言装扮课堂氛围,让人觉得是很枯燥,很低沉的气氛。聋生不主动的发音说话,只用无声的手势表示,造成课堂气氛不好,师生成了各自为营的分裂状况;有的学生没有注意把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在下面做自己的事情,玩耍。如此老师要随时提醒才把学生的心思转到老师这里。所以老师再怎样注重课堂纪律或学生再如何注意听看都显得课堂活跃性不够。新课中进行了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全部引导学生投入到学习中,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
3.练习中注重学生合作性学习。学习了新课知识后,就是运用新知识的方法去做练习。在学习新课时,只有40%的学生学会,有40%的学生处于模糊状况,20%的学生没有学会。此时在练习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和引导不会的学生进一步学习新课的知识点。同学之间通过合作性学习,可以提升了他们之间的感情,培养了他们相互团结进步的学风。
四、明确合作学习的目标,有意义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在一年级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把学生分成了若干个学习小组。给小组确定学习任务后,大家有一个共同追求的,有意义的学习目标。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学习小组的负责人(小组长)在整个学习进程里担负着协调者的角色,善于聆听、反馈、解决不同类型的学习成员之间的信息,处理好人际关系。然后,进行学习分工,小组成员之间互相尊敬、互相信任、互相宽容、互相协调;大家在协作探索、协作表述中完成任务,进行交流。及时面向小组同学,甚至面向其他小组,更重要的是面向全班同学和老师做小结、汇报,适时修正自己的小结、汇报的内容。
例如我教学《加减混合计算》这一课时,要求学生明确“要进行的是两步计算:(1)先用‘---’连接前两个数,算出第一步;(2)再用得出的结果和第三个数计算”的学习目标,然后去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如:5+3-6= 的计算方法:在5+3-6= 中,先算5+3=8,再算8-6=2.计算时,需要有小组长进行查看是否按步骤连线计算,组内计算情况如何,小组之间方法是否相同。这时就需要学生合作,通过解决问题促进小组内要建立民主协商的氛围,教师可以进行适当的引导,教会学生合作性地去解决问题。
一年级的数学课程教学中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要有目的的分阶段,分层次去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从而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他们愿意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老师正确的指导,长期的熏陶,不断探讨,不断总结和反思。把小组合作学习建立在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合作意识上,才能开展好小组合作学习。
参考文献:
[1].范允龙,特殊儿童心理学[M].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9.[2].方俊明.特殊教育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6.[3].刘娟娟.有效教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7.[4].韩立福.有效上课[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4.[5].赵玉池.参与式教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
论文题目:浅谈聋校一年级数学课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姓 名:马海刚
工作单位:贵州省毕节地区威宁县特殊教育学校 电 话:*** 邮 箱:1120337483@qq.com 作者简介:马海刚1984-01-20,男,苗族,贵州威宁,威宁县特殊教育学校(小 学一级)教师。邮编:553100
第三篇: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共中 张加芬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
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0一一年九月
第四篇:一年级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语文童话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扬中市第二实验小学 董志芳
摘要:本文通过对小学童话教学在小学教材中的存在价值的分析,证明了童话在小学阶段中的重要性。又结合新课标中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提出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对童话教学有积极作用,并指出了童话教学中运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
关键词:童话 互助 小组合作 童话教学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重要体裁,是一种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上,用适合儿童口吻的语气,适合儿童想象和趣味的情节、形象创作的一种具有浓厚幻想色彩且多采用夸张、拟人、象征等表现手法的虚构的故事。可以看出,童话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幻想,而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大多处于6至7岁,这个年段的学生善于幻想并乐此不疲。只要我们留心观察孩子的生活天地,就不难发现,他们的想象力是十分惊人的。他们会想象自己像鸟一样在天空中飞翔,也会想象自己跟奥特曼一起打怪兽;他们会学着老师的样子,为自己批改作业,会对着玩具娃娃说话;有时还会和小猫、小狗一起玩耍,也会把椅子排起来当作火车开。因此,童话故事正好与其年龄特点相契合,所以低年级学生喜欢童话,爱读童话。再加上童话语言多是浅显易懂、活泼动人,童话人物形象多鲜明便于儿童理解,因此童话凭借着其幽默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儿童易于接受,易于在不知不觉中培养和启发儿童的心智。
一、小学童话教学在小学教材中的存在价值
在苏教版小学一年级语文课本中有很多童话故事,上册有:《秋姑娘的信》、《北风和小鱼》、《小河与青草》;下册有:《蘑菇奖给谁》、《小松树和大松树》、《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呀》、《三个小伙伴》、《蚂蚁和蝈蝈》、《乌鸦喝水》等。
新课改中将更多的童话故事编入教材,其实际意义是十分明显的。对于童话课文的学习可以加强学生的朗读与复述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可以激发学生的写作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童话教学在塑造小学儿童良好的思想品德过程中,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童话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童话是儿童成长的精神摇篮,它能打开儿童的思维之窗,为儿童插上想象的翅膀。而小学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的更是尤其喜爱,犹如鱼儿对水的渴求一般。但是,在传统的童话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课本知识的传授, 采取的是对童话故事的精读、精讲,只强调教师的“教”而忽视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教师把大量的时间用于串讲问题及分析课文内容,因而,往往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于童话的深层寓意向学生层层剥开,这样虽然使学生领悟到了精神层面上的哲理性的知识,但是其造成的负面后果却是使原本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变得枯燥乏味,学生自主阅读的时间很少,主动探索的机会更少,对童话也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兴趣。
因此,对于一年级语文课本中出现的童话故事,教师除了需要研读教材,为学生的学架设好一座华丽的桥梁之外,我认为,在目前新课程标准下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下,教师更应该要选择一种行而有效,能获得大多数学生认可,使大多数学生易于并且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基于对小学语文童话教学的研究实践,我谈谈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在童话教学中使用的重要性:
1.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情节的探索欲望。
一年级的学生对于童话故事的这种鲜明的形象、简洁平实的语言和拟人化的表现手法以及对客观世界的虚构有着强烈的新鲜感,往往表现出来的是对童话故事有着特别的喜爱。传统童话教学中,教师的“教”大于学生的“学”,在课堂上学生是在老师精心设计设计的模式中被动地接受知识,这就大大束缚了学生对于新知的探索欲望。而小组互助合作学习则是把四十分钟的课堂还给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不再是“观众”,而是学习的主体。在这样的小组中,学生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通过不同层次学生的知识、经验、疑问的传递、交流、总结,充分发挥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并融其他同学的知识、经验、疑问为自己所得,使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我要学”的学习动力,进而对于故事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
我在教学苏教版一年级下册《三个小伙伴》时,我先要求学生在小组内观察课文第二张插图,然后与生活中人们种树的图片进行对比讨论,再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手上没工具是怎样把小时栽好的?这样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让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更加强烈了,也使他们提起了学习的欲望,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2.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结局的再造想象。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并且是知识进步的源泉。严格的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童话具有幻想的特质,其本身的文本特征就非常有利于儿童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中“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特点决定了组员之间的合作关系,从而为学生提供开展互助合作学习的场所和机会,使得学生在小组中互相交流、互相帮助、彼此合作、彼此尊重,共同分享成功的快乐,从而体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地位,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激发。
我在教学《蚂蚁和蝈蝈》时,就依据童话的文本特征,利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续编童话:到了第二年夏天„„;到了第二年冬天„„。我发现,把这个问题用在小组互助合作中讨论比让学生自己单独思考再回答的效果更佳,学生对于续编童话的积极性都非常高。所以说,在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的教学方式能够与童话对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上相得益彰。
3.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有利于提高学生对活动的参与意识。
学习在本质上是一个小组成员自行组织,个体参与,集中解决问题的过程。而合作学习的过程不仅仅是认知过程,更是一个交流过程。这种交流既发生在小组的各个成员之间,也发生在组与组之间,既是学生之间主体与主体的交流与对话,也是师生之间以相互信赖为基础的交流与对话。在合作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不仅可以实现优秀生与后进生相互之间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使后进生不断地扩展和完善自我认知,而且可以学会交往、学会参与、学会倾听、学会尊重他人。
在童话教学课堂中,教师对于小组互助合作的活动方式多种多样,学生以一个个体的形式参与到六人小组的活动中,这就势必要求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不能因为怕动脑经或者因为害羞胆怯而退出活动。
三、童话教学中运用小组互助合作学习的策略
众所周知,读、演、说、悟是学生理解文本的最有效的方法,所以,在设计童话教学中小组互助合作学习时候,也能够从读入手,演、说、悟结合,将学生带入瑰丽的童话世界。
1.在小组中品读人物语言,突显故事内容。
童话的语言浅显、生动、简练、质朴。童话中简洁、流畅的语句,对于发展儿童的语言,是有它的积极作用的。此外,童话中的对话比较多,又能表现出不同形象的特点,有利于训练孩子的表达能力。如《小松鼠找花生果》中:小松鼠问蚯蚓:“这是什么呀?”蚯蚓说:“这是花生。”小松鼠睁大眼睛,自言自语地说:“奇怪,花生果被谁摘走啦?”蚯蚓从泥土里钻出来,笑着对小松鼠说:“谁也没有摘,花生果全在泥土里呢!”这几句都是两个动物形象的对话,所以,我要求学生在小组中分角色站起来读课文,其余的学生坐着读旁白。这样一来,全班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朗读,在自己读,和听别人读中体会到小松鼠找不到花生果的焦急,以及明白花生果是长在泥土里的科学常识。
朗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更是童话教学的重要方法。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进入课文情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在反复的朗读中,结合课文具体语言环境,提高朗读能力,增强语感,理解课文内容。
2.在小组中分享内心体验,精心表演情节。
儿童的内心世界与童话的幻想世界距离甚小,他们总会不自觉地将童话中的一切视为真实并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将自己纳入童话故事,成为其中的一部分。新课标中也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应该让学生从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既然如此,在教学时,我们大可以利用儿童的这种天性,为他们在小组中安排一个角色或者让学生自己为自己选取喜欢的角色,将他们带入童话情景中。这样,全班学生都能够参与到对课文的表演中来。通过自己亲身的表演,加上自己对所要表现的人物的理解,使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也更加准确、到位了。如,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当一个学生表演到“把小石子一个个放进瓶子里” 时,同学们才体会到乌鸦喝到水时的喜悦,从而懂到要做好一件事要动脑筋。演童话让学生更走进了童话世界所有的那种氛围。
3.在小组中续编童话故事,自由表达心声。
一年级的学生是好奇的,他们富于想象。在童话里,有许多奇异的情节,有一种自由的、积极的力量来实现人们的美好生活,因此儿童从童话里能寻找到欢乐。所以说,童话在培养儿童的想象力方面,具有非常有利的条件。为了帮助学生体会童话的语言情感,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续编故事。
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在课堂将近尾声的时候,我让学生在小组内先讨论假如这颗小树是一颗苹果树,那么等一年、两年后,苹果树上长满了苹果,这三个小伙伴会用什么好办法把苹果运回家呢?让学生先交流再讨论,这样学生讨论就不会流于形式,讨论也更加高效。在之后的小组交流汇报的环节中,我让小组内的成员每人说一两句话为这个续编一个结尾,这样做,使每个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4.在小组中咀嚼文章精髓,理解文字内涵。
童话,作为一种儿童文学,其语言文字总是贴切着儿童的认知发展的。而儿童对语言文字的习得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在同一年龄段的儿童中,他们的语言习得能力各不相同。教师如何才能够在课堂40分钟时间内对这些有着不同能力水平、知识积累的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童话进行语言文字的指导、分析呢?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学校的课堂教学中,运用有效的小组互助合作教学模式,对童话语言进行指导、分析。郭思乐教授认为,在生本教学的理念下,教师的角色应该是由传统教学中的“纤夫”形象转变为“牧者”形象。学生不再是被教师牵着鼻子学,而是在教师的指导、纠正下自主地学。
例如:在教学《三个小伙伴》时,我让学生先找到小动物们遇到的困难。不一会儿,很多同学都能轻而易举地把三个困难准确地找出来。而在对三个困难进行分析讲解时,我采用了由“扶”到“放”的教学方法。第一个困难我带领同学进行分析,重点对小野猪的动作和所说的话进行教学。理解这个“拱”字,我让学生结合小野猪特征做动作,这样,全班同学都能了解这个“拱”的意思。第二个困难,我是请学生自己找表示动作的词语和所说的话,并试着进行表演,在学生起来回答时,我再适当加以指导、纠正。而第三个困难,我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找到表示动作的词语,并加上动作演一演。我发现,经由教师对学习方法的指导后,学生对于童话文字的品味更加到位了,学生找到了学习的方法,学习效果也就跟着提高了。
总之,在小学语文一年级童话教学中,只有运用了小组互助合作学习这种较为有效又易于学生接受的教学模式,学生才能在童话的乐园里可以得到逐步发展与成熟,学生对童话学习的兴趣才能被激发。
第五篇:一年级学生应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一年级学生应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近几年来的教学,特别是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要把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
一年级学生应该这样落实小组合作学习: 1.合理组建合作小组
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初次尝试合作学习时,对小组活动感到陌生,不能迅速适应这种活动方式,可先以同桌2人为一组。当学生们有一些这方面的经验时,再运用规模大一些的小组。我觉得:以上下两桌4人为一组,课堂上需要展开合作时,只要上桌的2个同学向后一转,就可迅速运作,方便灵活。当两人合作有了一定的基础,能结合具体情况进行协调、配合的前提下,再过渡到3人组、4人组„„这样循序渐进,逐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2、选拔和培养合作组长
俗话说:“鸟无头不飞,兵无将不勇”,没有组长的组织和指挥,课堂组织纪律容易散乱,学生为合作而合作,教学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选拔和培养小组长至关重要。
第一,确定智力水平良好,发言积极,操作能力强,口齿清楚,说话流利,行动利索,且表现**强烈的学生当学习小组的组长。平时进行观察了解,选好苗子,重点锁定6个左右,还可以备选一些作为后备力量。
第二,指导组长组织合作交流时,要先进行有序的安排,鼓励组员大胆发言,让会说的先说,不会说的先听后说。小组长的培养要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有计划的培训。
第三,指导组长在交流过程中进行灵活调控,当出现想法不同时,组长应问为什么,请组员说出理由,当再现冷场时,组长应带头先发言,当出现小组成员都想不出办法时,组长应带领组员参与到其他小组中,进行跨小组合作学习。
3、灵活调配合作小组的成员
一年级学生小组成员的确立,人员安排一定要均衡合理,在4个人的小组中,力求使小组成员在学业成绩、性别、能力等方面具有异质性和代表性,尽可能使各小组之间保持平衡。合理的分配应该是:优等生、学困生各一个,中等生两个。在分组的过程中,尽量不要让学生自己选择合作学习伙伴,因为这样做往往是好学生选好学生,女生选女生,造成差生只能选差生,甚至个别学习进度慢的和有缺陷的学生没人选,这样不利于小组活动。在教学初期,由教师来进行分组比较合适,小组一旦成立,最好使它们保持相对的稳定。
4、角色分工,示范指导
在群体活动中,如果成员没有明确的责任,就容易出现成员不参与群体活动,逃避工作的“责任扩散”现象,小组就成为学生逃避学习责任的“避风港”,因此小组中每个成员都必须承担一定的任务,4人小组中对每人进行角色分工,可设主持人、总结发言人、联络员和记录员,在不同的学习任务中,角色可以进行互换。
5.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 学生拥有良好的合作技能是合作学习成功的重要保证。一年级学生开展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主要有9项。①听取发言不插嘴,注视对方认真听。②说明不东拉西扯,有根有据说清楚。③求助别人要有礼,得到帮助表感谢。④反思自己有勇气,肯定别人要虚心。⑤人自控守纪勿喧哗,依次发言顺多数。⑥帮助同学要热情,耐心周到把难除。⑦说服别人表理由,态度诚恳不嘲笑。⑧建议大胆有设想,人人献策解问题。⑨协调组员共商量,分配任务齐努力。
合格技能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一个自然的过程。低年级不同于中、高年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学能力都不是很强,因此在合作学习时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合作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