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大全
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
在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个学生都有主动参与的机会,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得到发展,能够切实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那么怎样提高小组合作学习质量呢?
一、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认真组建“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每小组的人数要适当,一个小组的人数最好是4~6人。实践表明,在数学课堂中,每当教师宣布开始小组合作时,由于数学活动的特点,学生们往往很自然地把头聚在一起,而四人组成的学习小组适应这种学习状况的需要。这样人数的小组既足够小,使得四个人可以围成一桌,保证每个成员都有积极参与的机会,并且也不特别需要小组中形成一个领导或对小组的组织结构过多费心。同时这样的小组又足够大,能较为充分地保证小组内产生各种有利于讨论的观点,提出解决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方法,不至于因为某一个人的缺席或暂时的不理解而受到遏制。四人小组还可以根据临时的任务需要,比如计算训练或简单的应用问题等,迅速地分成两个人为单位的小小组。
组建学习小组时,通常认为同类的人组成一组是不可取的,这样的小组不利于数学问题的讨论和数学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应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能力、心理素质进行综合评定,然后搭配成若干异质学习小组,各组间应无明显差异,力求均衡,这样便于公平竞争。研究表明,“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小组编排方式能够保证不同数学成就水平、不同性别、不同兴趣爱好的人共同分享、取长补短。
二、把握小组合作学习的恰当时机
在一节数学课中,合作学习的形式并不是运用在整个系统当中,它常常和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比如教师的讲解、示范、提炼或概括以及学生的独立学习等相结合起来,因此,在什么情况下适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只有根据这节课的数学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恰当的时机,才能较好地发挥其作用。研究表明,数学教学中在满足下列情况之一时,小组合作学习将更有利于学生的数学学习。
1.学生个人独立操作时间和条件不充足时。
数学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的演绎思维,也要求学生的归纳思维。而归纳思维的培养是建立在学生对大量个别材料的感知和实验的基础之上。如果安排每个学生独立地完成大量的操作,获取每一个数据,课堂教学的时间就会明显不足。这是采取小组合作的一个很好的时机。通过小组合作既保证了教学任务的完成,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又让学生真正体会到合作的意义。
2.当学生独立思考出现困难时。
安排学生去独立解决的许多数学问题往往具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在独立探索这些问题时出现困难是很正常的事。如果教师直接给出解法,学生即使当时明白了这道题该怎么解,以后遇到类似的问题还可能会出现同样的障碍,而且记忆也不会太深刻。这时宜采用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教师在适当的时候再给予指导,提供一些暗示、辅助工作或材料,使学生亲身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提出假设——解决问题”的思考过程,这样能够更有效地促进学生获得对数学的真正理解。
3.当学生提出了解题策略,但彼此间有不同意见或有争议时。
在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学生由于来自不同的文化背景,时常会有不同的解题方式和策略,但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即同学们各抒己见,提出的解题策略极不统一,甚至有时还会出现因为彼此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认为自己的解法更好等问题而发生争执,这时也是一个很好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时机。通过小组讨论,课堂散而不乱,但问题却越辩越明,收到较好的学习效果,同时学生的个性也得到尊重和发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当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仅靠个人的思考不全面时。
数学内容是较为抽象和深刻的,有时由于学生个人认识问题的局限性,单靠某一个学生往往回答不全面。这时也可以考虑采取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组内的几个成员发表意见,通过有意义的协商和共享,相互补充,并不断从别人的发言中受到启发,从而对数学问题的认识更加丰富和全面。同时,数学中也有不少开放题,答案不惟一,但学生往往从自己对该问题认识、理解的角度,形成对问题的不同见解,个人给出的答案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这时也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从别的学生那里学到解决问题的另外一些角度,使学生能全面分析问题,扩展解题思路。
三、给出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数学问题
关心数学问题的很多学者都曾对构成一个好的数学问题的特征提出过论述,这些特征也同样是促进小组讨论和探索的问题所应该具有的。一个好的数学问题应包括的特征,概括起来有:以一个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呈现,并且表述的语气简单易懂,尽量用人们日常所习惯的语言。使人能明确意识到该问题的存在,虽然它可能不太容易解决。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进门容易,推进难”。
通过实物、图形、表格或其他方式使问题形象化、直观化,也就是说问题本身不应该是过于抽象的,虽然通过对该问题的研究将可能导致出一个更抽象的结论。
四、教师合作学习教学技能的培养
教师除了在理论上对小组合作学习有正确的认识外,还要加强对合作技能的培养。教师的合作学习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合作学习的分组。教师对全班同学的分组要进行认真的研究设计,最好按照异质分组,就是说每个组中成员的组织能力、学习能力、学习成绩、思维活跃程度、性别等都要均衡。要确定每个成员的分工,可以采取轮流制,如组长、纪录员、资料员、报告员等。组长负责组织、管理工作,纪录员负责合作过程的纪录工作,资料员负责学习资料的收集工作,报告员负责写学习报告,代表小组进行学习成果汇报。
2.合作学习的教学设计。教师备课时要深入研究教材,明确要体现哪些新理念。合作学习的内容要有一定难度,有一定探究和讨论价值,问题要有一定的开放性。一堂课的每个环节大约用多少时间,什么内容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的时间是多少等等。如统计过程中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过程一般需要合作,简单的问题可由学生独立思考。
3.合作学习的课堂实施。对于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而言,他们合作学习的知识、能力、意识等都是有限的,开展有成效的合作学习有一定难度;但并不能因此而放弃小组合作学习在低年级教学中的运用,这需要教师对学生进行逐步培养。在小学数学每堂课的教学中,完全运用合作学习的情况比较少,大部分教学要把班级授课制和小组合作学习结合起来,灵活运用。每堂课要根据课前的教学设计展开教学,在需要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小组活动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对每个小组的监督和指导,尤其关注困难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让他们多一些发言的机会。
4.合作学习的课后总结。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课后跟踪调查、取得反馈信息、反思成果与不足、对学习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十分必要的,有利于改进教学。教师可以通过课堂观察、批改作业、找学生谈话等方式收集信息,反思取得成功的经验和不足之处的教训,进而针对每个小组的表现再做具体的指导,如学习能力上,情感态度方面,学生的合作技能方面等等,然后每个小组进行反思,这样慢慢会形成小组合作学习的良性循环。
五、教给学生分组学习的方法,对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不断提高学习能力
针对小学生自我表现欲强,缺乏合作能力的弱点,教师在教学中应不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训练。教师要教会学生在小组里如何倾听别人的意见,如何把别人的意见归纳起来,怎样把自己的意见讲清楚。可以提供一些表达句式,如:“对这句话我是这样理解的”“因为„„所以„„”“你的意思是说„„我的观点„„和你相同,但我认为„„”等。另外,教师在小组学习中可以随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并及时归纳总结,使学生在小组学习中能够得到锻炼和进步。另外,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认真听取别人的意见时,还要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并鼓励学生展开讨论。
学会与人合作是现代社会每个公民必备的素质。由于受传统班级授课制的影响,学生开始不能完全适应小组合作学习,缺乏与他人沟通、维持人际关系的技能,个人责任感不强;大部分学生只是表达自己的想法,小组内缺乏讨论和交流的意识和技能。学生的合作技能可以分为学习技能和社会技能,至少包括以下几点。
1.学会收集资料。一般来说,合作学习的课题有一定难度,有时需要收集一些资料。现在是信息社会,培养学生从大量的信息中收集对自己解决问题有用的部分这种意识和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对学习和工作都很有帮助。
2.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每个成员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3.讨论问题。讨论是合作解决问题的关键,每个成员表达了自己的想法后,可能有人已经解决了问题,也可能没有人完全解决问题。需要大家讨论,攻克难点,形成解决方案。
4.认识合作的重要性。由于人的个性的差异,有些学习好的学生不愿意合作学习,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也有一些学生不愿意与他人交往。教师要使学生明白一个道理: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需要合作,才能做成更多的事。
5.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大家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努力,这对培养良好的思想品质也是有好处的。
6.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7.以友好的方式对待争议。班级是一个小社会,小组成员间会因为学习或其他事情产生一些争议甚至矛盾,成员都要明确争论是为了达成共识、更好地解决问题,目标是一致的。大家要以小组利益为重,争议时对事不对人,始终保持团结。
8.对合作学习的反思。教师要经常指导学生如何与人交流、相处、合作探究问题,使学生逐步体验到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决很多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合作学习可以提高每个人的能力,使大家友好相处,从而对合作学习产生认同感。
小组合作,实现高效课堂,还得使用如下对策。对策一:建立一套有序的小组合作常规。
小组合作学习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时也给教师控制课堂秩序带来了困难,很容易使课堂教学产生看似热闹实则混乱的局面。这就需要建立一套“活而有序”的合作常规,并通过训练使之形成习惯。具体来说,可以从两方面来操作:
(1)合理分工,各司其职。在教师在出示学习目标之后,合作小组组长分配给每一个成员一定的任务,在规定时间内尽力完成,也可以在其他组员的帮助下完成。同时每组都有自己的讨论记录,由专人负责记录。只要有了一定的规则,使每个学生都明确自己的任务,才能更好的避免消极组员的产生,真正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学习中去,使每个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体。在分组时,还应该考虑到这两个方面:一是争取小组间的零差距,做到每个小组的实力相当;二是组内成员的异质互补,就是将有各种特长的学生放到一个组内,让他们取长补短,尽量做到最佳组合。
(2)培养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一是独立思考的习惯,以避免小组交流“人云亦云”,盲目从众的现象;二是积极参与、踊跃发言的习惯;三是善于倾听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四是遵守课堂纪律和合作规则,尊重他人,建立平等、民主的意识,避免不必要的争论和争吵。
对策二:选择适合的合作内容,把握恰当的合作时机。
交流与合作并不是随时随刻都能进行的。交流与合作没有必要,也不能简单的进行规定。合作的形式要为内容服务,为学生对问题的研究服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一定要选择适合或需要合作的内容,把握好每一次合作的契机。结合数学教材确定“合作学习”内容是既注意有一定基础性,有要有具有不同的层次性,提出的问题要能够引起全体学生的主动思考,在学生愤悱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争辩中获得启迪,获得灵感;在学生需要帮助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又准确又迅速的完成一个人难以完成的任务,体会到集体的力量;在每节课的重要环节学生具备一定的感性认识,小有收获时引导合作,让他们在交流中领略他人的思维策略与方法;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需要交流共享时,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有利于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与灵活性,从中受到启发,学会理解他人,欣赏他人。如在学习了“20以内的退位减法”后,出示退位减法表,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速算比赛,比赛后让获胜每组派代表说说计算方法,有什么规律,获胜一组说出“竖着看后面的每一个算式的得数都比前一个算式的得数少一”,教师再适时引导“除了这个规律外,你还能找到藏在表中的其他规律吗?先自己想一想,再在小组中说说你的发现。”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发现者的位置上,让他们带着极大的好奇心进行探索与交流,在合作学习中扩大交流面,获得思维的碰撞,自己发现规律。
对策三:教师积极参与,切实进行课堂合作学习的调控。
新课程倡导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教师的新角色,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促进者,也应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同学生一起讨论,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到榜样效应。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时,要注意保护儿童文化,允许学生争辩,允许学生质疑,允许学生保留自己的意见,要牢记自己是在和学生一起学习,只是学习小组中的一员,不能以“传授者”或时刻以“首席”的身份自居,更多的是一个学习者的身份,使学生认为教师是在与我们一起学习。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通过折一折,比一比,想一想,让学生合作讨论一组图形的共同特点。教师也参与其中,有的小组活动开展的非常顺利,教师就及时表扬,有的小组讨论偏离主题或讨论受阻时,教师就及时制止,及时点拨„„这样,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效才得到了保证!
对策四: 合理评价,激励学生。
教师在参与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合理评价,并且注意评价的多样化和开放性。评价的方法很多,可以口头汇报,也可书面考查.小组合作评价还要考虑到“两个结合、两个侧重”。
1、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对过程的评价。每次,我都以充满期待的心里来评价学生,根据好、中、困三种学生的发展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对达标者同样给予优良评价,同时引导学生与自己比较,从中找出个人的进步,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2、合作小组集体评价与小组成员个人评价相结合,侧重于小组集体评价。其中以“小组合作表现”为主要标志之一。因为,合作探究是依靠学生之间的互学、互帮、互补、互促达到提高学习效率,共同前进,共同进步的!为保护学困生的积极性,还可以根据学困生的进步情况给全组加分。这样有利于培养团体对个人以及个人对团体的责任感。以评价来激励学生的合作热情,对学生的发展将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有效的实施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达到的,要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精心组织,挖掘学生合作学习的新潜能,是数学教师应高度重视并努力实践、不断探索的!
第二篇: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怎样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共中 张加芬
小组合作学习与传统教学形式相比,在教学步骤上有很多共同性,如课前的教学设计、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小结、巩固练习等;但也有它自己的特殊性。下面仅就特殊性方面谈几点看法:
1.分配学习任务
在合作学习之前,教师要向学生说明:合作学习的重要性,学习的内容和目标是什么,怎样完成任务,评价的标准是什么(小组的任务完成的怎么样,个人的学习成果怎么样)。与此同时,教师还要通过创设情境或提出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学生善于运用已有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促进学习的迁移。
2.合作探究
每个小组明确了学习任务之后,各组根据任务分工进入合作探究阶段,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互相交流,形成小组的学习成果。期间教师要在组间巡视,针对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及时引导,帮助学生提高合作技巧,并注意观察学生学习和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要让学习有一定困难的学生多思考、发言,保证他们达到基本要求;同时,也要让学有余力的学生有机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此外,老师还应该充分信任学生,相信他们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完成,让学生有足够时间和空间进行合作探究。在以往听过一些老师的课,课堂上有这一环节,但往往是一个过场,短短
一、两分钟就结束了,根本没有一点实效。这是老师在课堂上的“霸权主义”,因而在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中,更需要老师的“合作”。
3.全班交流
让每个小组的报告员代表本组向全班进行学习成果汇报,了解每个小组学习的情况,同时注意了解每个小组学习有困难学生的掌握情况;对于每个小组提出的疑问,可以请其他小组介绍解决办法。全班交流需要老师预先设计好问题要有交流的焦点,交流的问题要有一定的深度,最好是要有一定的可争议性。交流的问题,如果没有深度,则议论不开;如果没有争议性,则议论时也无法有效地展开。另外,交流的目的之一也就是通过交流使得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得到澄清,使得一些对此问题不理解的学生得到理解。其实这就是教学的难点,因此我要说交流的是难点问题,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学生合作的主要目的之一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每个人的发展,培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然后才能谈到合作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二0一一年九月
第三篇: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我国一直采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课堂教学方法。它可以使一位教师同时向许多学生传授知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而且,《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鼓励自主阅读、自由表达,充分激发他们的问题意识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进取精神,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堂上,教师就要想办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而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既可以提高学习的兴趣,又注重了个体的发展,还可以训练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应注意什么呢?
一、合作小组的确立
我们可以看到现在的课堂上,教师为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都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这一环节,但从后面的教学结果反馈来看,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并不好,有时仅仅是流于形式。通常合作学习小组都是教师临时组建的,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教师并没有过多地去关注,这就直接导致学生在进行小组合作时,你说你的,我说我的,学生之间缺乏互动,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就毫无意义。为了提高合作学习小组的有效性,在确立小组时,教师应先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对学生进行评估时,不仅仅要看学生的成绩,还有其他方面,如动手能力、动脑能力等)。同时,还要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特长等。尽可能让每一个小组内的学生或是生活经历差不多,或是学习水平差不多,或是兴趣爱好差不多。这样,学生在对待同一个问题时,就会产生共鸣,有共同的话题,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共同去想解决问题的方法。其次,在建立小组时,要注意小组人数的合理性。一般是4到6人,成员的综合评估分别是:A等、B等、C等、D等。让四个人组成两个小组,A与C组成第一小组(A帮C);B与D组成第二小组(B帮D),A为大组长,然后这两个小组组成一个大组。在分组时,切忌不要把A与D分到一个小组里,因为他们的各方面能力相差太多,没有共同语言,会直接影响合作学习的效果。因为小组合作学习还涉及合作的问题,所以除非是特别原因,不要随便更换组员。固定好以后,尽量每天进行一次合作学习,让合作学习常态化,那么他们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就会无意识、自觉地进行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意识和能力也会加强。当然,这里合作学习的范围不一定局限在课堂上,也可以是课下,如在布置作业时,就可以以小组为单位,一个小组完成这一部分,另一个小组完成另一部分,最后在大组里进行交流。
二、小组合作有分工
一个小组就相当于一个小团队,每个人在里面必须有自己的位置。在这里,要达到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人人都想做的局面。在分组时,教师就要和组员一起商量每个人在小组中的职责和任务。一个大组应有:大组长(他来确定本小组对什么问题进行讨论)、记录员(负责整理大家的意见和见解)、发言人(由他来阐述本小组讨论的结果及其对问题的看法)。若有需要,可以适当增加或减少职位。当然,在确定以上人员职责时,应根据个人的知识层面、性格、特长来确定,因材而定,定期培训(比如记录员,教师应指导学生怎样记录)。等到每位学生都能基本完成自己的任务时,就进行轮岗,让每个学生都尝试不同的职务。这样,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更能提高学生的能力,促进他们的学习,还能让他们的脑、心、手得到锻炼。
三、小组合作有秩序
做任何事都有一定的章法,若没有,就会乱成一团。而小组合作学习,若没有固定的发言顺序,有效性也会大大降低。每拿到一篇课文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要引导大组长在交流时,应根据学生的综合评估等级来确定发言的顺序(顺序为:D、C、B、A)。在交流时,应先让D先质疑、发言。因为他的问题最简单,最容易解决。这样,不仅给了他发言的机会,而且也提高了他的学习兴趣。然后,是C、B、A。由于每个人对文章的理解不同,每个人都进行了交流,那么文章各个不同层次的问题得以呈现,这就达到了合组学习的目的。在交流成果时,也按这个顺序来汇报。如果中间有一个卡壳了,就说明他没有认真听讲。那么,小组的任务也就无法完成。交流完后,要求记录人记录下本小组的学习情况,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什么问题没有解决。汇总完之后,由大组长交给教师,准备全班交流。这样,层层把关,环环相扣,小组合作性就得到了体现。
当然,如何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好地为教学服务,还有很多地方值得教师去探究、去注意。但是我相信,只要我们教师善于利用、善于发现,小组合作学习一定可以在语文教学课堂上起到更大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伏虹.小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策略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
第四篇:浅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浅谈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
作为新课程倡导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形式上成为有别于传统教学的一个最明显特征。它有力地挑战了教师“一言堂”的专制,首次在课堂上给了学生自主、合作的机会,目的是培养学生团队的合作和竞争意识,发展交往与审美的能力,强调合作动机和个人责任,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几乎所有的教师都有意识地把这种形式引入课堂,但是,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却不容乐观,常常流于形式。现就如何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效率谈谈我的几点想法。
一、重视合作学习小组的建设
教师要根据全班学生的共同特点和个别差异,按每组好、中、差共存的标准进行分组,每组人数最好是4—6人,固定不变。在各组内培养一名小组长,发挥小组长的组织管理才能,并且适时召开“小组长管理经验交流会“,督促、指导小组长组织好本组的操作、讨论、总结、汇报等活动,尤其要注意调动学困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小组整体水平。
二、建立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
在进行小组合作前,教师应事先建立一些基本的小组合作规则:
1、小组成员先独立学习。
2、再紧扣独立学习所围绕的方面分别进行讨论交流,认真听取每个同伴的学习结果。
3、在思考的基础上对同伴的学习结果作修正或补充。
4、共同帮助学有所难的同伴。
三、致力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培养是“小组合作学习”的重要前提。无数教学改革的实践告诉我们,如果学生连基本的学习习惯都没有养成,则难以有大的进展和突破。因此教学改革之初,应把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放在首要位置。如培养学生在课堂上敢于发言,主动提问的习惯;别人发言能认真倾听的习惯;与别人意见不一致时,要保留,要坚持的习惯;小组合作构建知识的意识和习惯等。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其自身的创新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自然会有很大的增强和提高。
四、把握合作学习的时机
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不能频繁的进行小组合作,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把握好合作学习的时机。
1、在课的导入阶段,营造小组学习的积极氛围。
2、在学习结构相似的内容时,放手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在认知活动中,出现思维障碍而无法排除,也就是教学的重、难点时,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发挥集体智慧。
4、在对知识进行归纳复习时,组织分小组自主归纳。每节课合作次数尽量不要超过两次,同时要给足时间,不可草草收场。
五、精心设计讨论提纲
安排小组讨论,教师一定要精心设计讨论提纲,要有利于学生全员参与,适合不同层面的学生,并注意不同问题用不同的方法。突出重点的问题,突破难点的问题,发现规律的问题。
六、关注讨论进程
在小组合作学习讨论的时候,教师不是等待,不是观望,也不是干自己的其他事情,而是集中精力,认真巡视,细心观察,深入到小组中去,了解
学生合作的效果,讨论的焦点,认知的进程等等。鼓励学生把自己的观点,想法告诉其他同学,激励进度快的小组探寻更高的认知目标或者内在规律;对有困难的小组进行引导帮助,从而灵活地调整下一个教学环节。
七、重视小组汇报环节
汇报交流时,不仅让学生把最后地结果说出来,还要让学生把他们思考、讨论、探究的过程说一说,这能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同时与其他小组相互之间也能起到取长补短的作用。还应注意汇报不应该成为优等生的专利,而应该有计划,有目的地让每一个成员都有机会去发言,哪怕只说一句话也行。这样做,个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和展示的机会,小组的整体水平才会提高,集体的凝聚力才会增强。
第五篇: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培训小组长
小组合作学习中怎样培训小组长
中国有句老话: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要想让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学习见成效,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必须要有一个优秀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协调者。因此,一定要重视培养好小组长,发挥好小组长的作用。
一、明确小组长的角色
小组长就是在有老师的时候是老师的助手,老师不在的时候你就是老师。我们组长必须有这种责任感,如果没有很强的责任感,组长的执行力就无法行使。组长应该时刻提醒自己:我就是老师!并且还要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大局意识。这种意识不但自己要反复强化,还要对小组的每个成员进行培训、灌输,让他们接受。因为这是小组合作的保证。简单说你就是:学习领袖教师助理。
二、明确小组长的职责
小组长是班主任、科任老师的得力助手。怎么去当好这个助手呢?(1)管好本小组的同学的课堂纪律。(2)定出本小组“一帮一”的对象。(3)按学习提纲把任务分到个人(或对子)。学习基础差一点的同学,可以分容易一点的题目(最好是能从课本直接找到答案的)(4)组织同学开展交流、讨论,开展的方式可以是对子,可以是几个人,也可以是本小组的所有成员。检查个人完成任务的情况, 当然可以由对子互相检查去完成。(5)定出谁上黑板展示。一般是分到谁的任务谁展示,有不同意见的先由本小组的同学补充,再由别小组的同学补充。不用举手,“抢”到教鞭就可以上去说。(6)根据本小组同学的表现作出评价,并记录统计。(7)协助班主任、老师做好其他教学工作,如督促同学预习,检查同学作业,分发试卷等。
三、明确对组长的要求:
(一)、学会组织协调
1、要有个人责任感。小组里的每个成员都要为小组的学习任务承担一部分责任,不要有依赖思想,也要对自己的学习负责,从而激励自己努力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2、小组长在合作时要求学会倾听,懂得尊重别人,对别人的发言要能表示出赞同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3、小组长要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语言表达是人与人交往和互动的基础,也是个人交际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学习需要小组长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互相了解对方的观点,在此基础上才能合作探究问题。
4、小组长领导小组成员管理有方,组长与基础弱的同学结成对子,要有耐心帮助其进步,再次明确学习责任,完成课堂学习任务。
5、小组长应有高度的小组意识,他们是领头雁,他们领先了,他们的小组就领先了,老师不在,他们就是老师,他们就是比老师更棒的小老师。小组长一定要学会当好小老师。
6、小组长要有竞争意识、不服输的意识。带领小组成员不断追求进步,争取把自己的小组建成最优秀的小组。
(二)、学会上传下达
1、熟悉小组合作学习的流程,要有不同问题不同的合作交流的程序。精确的把握学习时间,确保小组成员在适当的时间干恰当的事,讨论与本课程有关的话,不说无关的话题。
2、及时组织本组成员展开讨论和结束讨论。必要时要阻止小组成员的不规范的动作和语言。
3、组长要正确、公正的作好本组成员的评价。小组长要公正、公平的对待小组成员。不要在小组内拉帮结派。
4.及时与老师联系,及时向老师正确的反馈小组成员对学习知识掌握情况,在组内解决不了的事情可以请老师帮助解决。
(三)、学会合理安排调度
1、小组长要自信心足,回答问题声音洪亮,起带头作用。
2、当学习任务较大,需要分工协作的时候要做好合理分工。
3、小组长要和本组成员制定本小组名字和学习口号。
4、小组长在课堂上要清楚的知道小组成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学生板演、回答提问、交流发言方面,小组长一定作好调控,要有针对性,不要只让优生参与。
(四)、学会团结组员,互帮互助
1、严于律己,以身示范,带头谦让,又要谦让他人。
2、带动其他组员建立互相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成员之间只有建立相互信任、团结互助的关系,才能以诚相待、荣辱与共,不计较个人的利益得失。
3、小组长带头帮助学困生,中等生帮助学习较差的学生,在组内形成互帮互助的氛围。
4、组长布置任务时,不要以命令的口气,要心平气和,不要盛气凌人,要平易近人
最后,小组长可能有很多问题解决不了,这就需要我们的小组长们经常交流,互相借鉴小组的管理办法,特别是对于小组内的不和谐因素我们应该怎样处理。组长还要多和老师交流,去汇报你们小组的情况,去请老师帮助你解决一些疑难问题,他们就是同学和老师之间的桥梁、联络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