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经鼻电子胃镜2020例临床应用评估
经鼻电子胃镜2020例临床应用评估
【摘要】 [目的]探讨经鼻胃镜临床实用价值。[方法]检查前采用鼻腔麻醉、润滑及观察镜下改变和患者反应。[结果]1956例完成经鼻检查全过程,其中1901例(97.2%)一次性进镜完成检查。活检1956例,病理与镜下表现相符1804例(92.2%)。[结论]经鼻电子胃镜易被患者接受,检查效果良好。
【关键词】 上消化道疾病;经鼻电子胃镜;口鼻两用 我院自2007年3月购置会报告如下。
临床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0例中,男1204例,女816例,年龄5~91岁,平均(51.50 ±9.32)岁。临床疑为食管疾病156例,胃部疾病1040例,十二指肠疾病536例,残胃及吻合口疾病108例,腹痛待查76例,昏迷者6例,要求体检98例。
1.2 方法
直视式经鼻经口两用电子胃镜,观察深度3~100mm,视野角120°,上
经鼻电子胃镜以来,对2020例患者进行了检查,现将应用体弯曲角度210°,下弯曲角度90°,左右弯曲角度100°,外径5.9mm,钳道内径2.0mm,有效长度1100mm。检查前患者禁食>4h,检查时取左侧卧位。经鼻插入法1956例。鼻部操作途径同气管镜,但操作者站在受检者胸前。插镜前询问有无鼻腔疾病史,检查前15min予以口服利多卡因胶浆半支以达到咽部麻醉及去泡的目的,以呋麻滴鼻剂1~2滴滴鼻以收缩鼻腔内血管,2%的盐酸利多卡因注入较通畅的鼻腔局部麻醉,并用涂抹2%的盐酸利多卡因凝胶的16Fr,18Fr小棒(用导尿管制成)由细至粗插入鼻腔以探查鼻腔内径、加强局部麻醉,并达到润滑鼻腔的作用。小棒插入鼻腔前可用8%的盐酸利多卡因喷洒棒身以达到更好的鼻腔麻醉,检查前无须使用解痉剂及镇静剂。轻柔操作胃镜经鼻前庭、后鼻道达咽部,充气并顺势或嘱患者做吞咽动作时推镜进入食管。酌情注气、注水及吸引,保持视野清晰,以观察食管、贲门,推镜进入胃底,吸干黏液湖以便观察。胃镜沿胃小弯经胃底进入胃体,边观察边进镜,经幽门达十二指肠球部,顺时针旋镜配合逆时针调节大旋钮进镜,回旋镜身适度提拉胃镜,观察十二指肠降部,退镜观察胃窦、胃角和胃体,倒镜观察胃体、胃底、贲门,必要时可在食道、十二指肠降部倒镜观察。用专用活检钳进行活组织检查。64例因鼻中隔严重弯曲、畸形及鼻腔明显狭小、患有急性鼻炎而予以经口插入,术前给予局部麻醉,插入方法同普通胃镜操作。结果
1901例(97.2%)一次性进镜完成检查全过程,56例因一侧鼻腔进镜受阻而改换另一侧鼻腔经二次插镜成功完成检查过程。其中6例因食管癌伴食管梗阻普通胃镜未能进镜,换用鼻胃镜后成功进入胃腔,6例因食管癌伴严重食管梗阻,未能进入胃内。其余病例均进入十二指肠降部观察。1956例中胃炎1178例,十二指肠球炎404例,食管炎90例, 食管溃疡24例,胃溃疡332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64例,复合溃疡176例,食管、贲门癌56例, 胃癌26例,吻合口、残胃炎68例,食管静脉曲张26例,胃息肉36例。活组织检查1956例,病理诊断与镜下表现相符1804例(92.2%)。平均检查时间为5min。检查过程中发生鼻衄36例(1.84%),多数在拔镜退出鼻腔时出现,14例为出血极少,自行血止,22例以压迫鼻翼3~5min后出血停止。发生鼻腔黏膜夹镜16例,放松鼻胃镜旋钮,稍加力拔镜后均成功退镜。患者对检查的反应按许氏等的标准进行评估[1],经鼻进镜1956例中: A级1734例(88.7%),B 级192例(9.8%),C 级30例(1.5%)。经口进镜64例中:A级44例(68.3%),B级16例(24.4%),C级4例(7.3%)。讨论
鼻胃镜具备普通胃镜的诊断功能,观察时清晰度不亚于普通胃镜,并且基本没有盲区。由于鼻胃镜的构造,其视野稍小于普通电子胃镜,但不影响观察。其超级蜂窝CCD光亮非常充足,可获高质量图像,进行录像时图像也非常清晰。鼻胃镜顶端曲率半径小,在胃角的翻转观察较普通胃镜容易得多,焦距亦更容易调整好。即使在食道、十二指肠内也可反转观察。因活检钳道仅2mm,活检钳相对细小,但由于活检钳跨度为6mm,较普通胃镜活检钳大,活检组织一般均能满足病理需要,活检的成功与否取决于操作者的操作技巧和经验,本组活检组织病理诊断与镜下表现的符合率为92.2%。与文献报道相似。
经鼻胃镜在胃腔观察时病人几无恶心反应,故医生可以不受患者干扰,从容地进行细致全面的观察;病人无恶心反应,有利于胃腔的充分展开即使在胃体垂直部也不易遗漏病灶。特别是对于大弯侧皱襞中的病灶,可嘱咐病人平卧,使大弯侧皱襞展平,利于观察,患者因无明显不适,易于接受及配合。对于胃底部病变,有时会因为血液或黏液湖中的液体或食物影响观察,亦不宜吸引,怕引起胃镜管道的堵塞,此时可让病人缓缓坐起,黏液湖就会因此而消失,病灶就会显露出来。昏迷及其它检查不能配合又需胃镜检查者,经鼻胃镜检查是一种确实可行的方法,但检查时必须注意其病情的变化,做好各种监护及抢救准备。本院6例昏迷病人均在ICU床边完成鼻胃镜检查,明确了上消化道情况,无一例发生意外。普通胃镜不能通过的上消化道狭窄,可选鼻胃镜检查,了解狭窄长度及狭窄以下部位的情况,并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本院运用鼻胃镜直视下食道支架置入,简化了操作程序及缩短了操作时间,患者在接受治疗时痛苦明显减轻。经鼻进镜还可以直接快速地引导和放置经鼻胃肠引流管或营养管。【参考文献】
[1] 许国铭,姚银珍,田青,等.鼻胃镜(2):86.临床应用的初步报告[J].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0, 17
第二篇:电子鼻用于水果品质、成熟度等鉴别的应用总结
电子鼻在水果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摘要电子鼻具有客观、准确、快捷、全面地评价气味并且具有不破坏样品和重复性好的特点, 电子鼻可以通过对水果挥发性成分的响应实现对果蔬品质的检测,因此可运用于对水果品质评价体系中。报告介绍了电子鼻技术软、硬件工作原理和常用的模式识别算法, 并综述了电子鼻在水果成熟度监控、货架期预测、区分不同品种以及危害分析中的应用。关键词电子鼻水果成熟度货架期品种分析
一、研究背景
许多研究结果表明,水果在采摘、包装、保存、运输及加工等环节中的损失率高达30.45%,主要原因之一即为不同成熟度的水果相互混杂所造成的。因此,根据水果的成熟度区分与筛选并及时的对其进行加工处理,对于改善水果品质、提升水果等级有重要意义。
果实采收、贮藏、及流通过程中成熟度决定了消费者的满意程度,所以对水果成熟度进行监控就显得相当重要。传统的果品成熟度检测主要是利用硬度计、糖度计、酸度计等来检测水果内部的硬度、可溶性糖、可滴定酸等一些与成熟相关的指标,均属于有损检测,不仅检测过程中要破坏水果的组织。而且无法大规模地逐个检测,不适于现代果品生产。而使用电子鼻检测水果具有无损、快速、准确和实时性的优点,可以很好的对水果的成熟度进行监控和分级,确定水果的最佳采收期以及进行货架期判断。
不同果蔬各自都具有不同的香味,这是由它们自身所含的芳香物质所决定的。芳香物质在果蔬中含量虽然极少,但因品种、成熟度和贮藏时间的不同其含量和种类各有不同。水果的成熟度是决定水果品质的主要因素。果蔬从采收到食用需要一定的时间,并且果实成熟期间最重要的变化发生在货架期阶段。果蔬在采收和随后贮藏的成熟过程中香气值不断变化。一些呼吸跃变型果实在呼吸跃变期间呼吸强度显著加强,芳香物质含量提高,呼吸高峰过后,香气值下降,品质劣变,不再适宜贮藏。电子鼻可以通过对这些挥发性成分的响应区分来实现对果蔬品质的检测。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水果香气中的挥发性气味主要是由乙烯、蚁酸、醋酸、丙酸、丁酸和辛酸等挥发酸及酯、甲醇、乙醇和乙醛等组成。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过去的20年中,电子鼻无损检测技术得到了大量的探索与利用。国外的如Simon等人利用锡氧化气敏传感器进行对草莓芳香的研究。研究发现,该气敏传感器能够检测出包装中的草莓损伤程度以及水果的不同成熟度。Corrado Di Natale等人利用电子鼻对采收后的柑橘和苹果进行质量检测的研究表明,利用电子鼻可以容易区别出苹果的种类及预测损伤的程度,对柑橘可以预测出贮存的天数。此外还对甜瓜、梨、桃、香蕉、苹果等水果进行了研究。Pathange等研究发现电子鼻可以区分苹果的成熟度,分类准确度可达83%。
国内的研究如潘胤飞等利用电子鼻对苹果的好坏进行检测,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遗传RBF网络对所测的样本进行分析,对训练集和测试集的正确率分别为100%和96.4%。该研究采用日本费加罗公司生产的5个厚膜金属氧化锡传感器(TGS813、TGS880、TGS800、TGS822 和 TGS825),组成气体传感器阵列。相类似的,国内也有学者利用电子鼻检测苹果的货架期。预测出红星果实的常温货架期为20d,并用传统的理化指标进行验证,结果证明了电子鼻技术检测和分析产品质量的准确性。罗剑毅等选用德国Airsense生产的PEN2进行电子鼻检测不同成熟度的梨。结果表明,贮藏天数相同的不同成熟度雪青梨都可以很好地区分。
三、电子鼻技术简介
电子鼻主要由气敏传感器阵列、信号预处理和模式识别三部分(图1)组成。某种气味呈现在一种活性材料的传感器面前,传感器将化学输入转换成电信号,由多个传感器对一种气味的响应便构成了传感器阵列对该气味的响应谱。显然,气味中的各种化学成分均会与敏感材料发生作用,所以这种响应谱为该气味的广谱响应谱。为实现对气味的定性或定量分析,必须将传感器的信号进行适当的预处理(消除噪声、特征提取、信号放大等)后采用合适的模式识别分析方法对其进行处理。理论上,每种气味都会有它的特征响应谱,根据其特征响应谱可区分不同气味。同时还可利用气敏传感器构成阵列对多种气体的交叉敏感性进行测量,通过适当的分析方法,实现混合气体分析。
图1电子鼻的组成框图
一般来说模式识别的过程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是监督学习阶段, 在该阶段需要用被测试的气体来训练电子鼻, 让它知道需要感应的气体是什么;第二是应用阶段, 经过训练的电子鼻有了一定的测试能力, 这时它就会使用模式识别技术对被测气体进行辨识。常用的模式识别技术有主成分分析(PCA)、线性判别法(LDA)、人工神经网络(ANN)、支持向量机(SVM)和负荷加载分析法(Loadings)等。
PCA分析是将传感器所提取的多指标信息进行数据转换和降维处理, 并对降维后的特征向量进行线性分类, 最后在PCA分析的散点图上显示主要的两维散点图;LDA分析是研究样品所属类型的一种统计方法, 分析时, 其利用了传感器所有的信号以提高分类的准确性。在运用电子鼻技术对水果质量进行研究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不同的水果类型以及不同的要求选择合适的MOS类型和模式识别技术。
四、研究条件及软硬件平台
1.气体传感器选型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可知,水果香气中的挥发性气味主要是由乙烯、蚁酸、醋酸、丙酸、丁酸和辛酸等挥发酸及酯、甲醇、乙醇和乙醛等组成。选择对这些气味敏感的e2v
气
体
传
感
器
有
:MICS-4515,MICS-5121,MICS-5521,MICS-5524,MICS-5525。2.硬件平台
图2为电子鼻硬件的结构框图。其主要由两大部分构成:与气体反应的硬件部分和数据处理分析的软件部分。硬件包括气体传感器阵列和测试装置。测试装置分为机械装置和电路两大部分。其中,机械装置包括真空泵、带风扇的试验箱、载气供给系统(压缩氮气和气体过滤器)、试样瓶以及相应的气路等;电路包括传感器信号调理电路、数据采集电路板、PC计算机。
图2 实验用电子鼻硬件结构图
测试时,将待测苹果样本放入到试样瓶中,同时把滤清后的载气(氮气)通入式样瓶,样本的挥发气味就由载气带入到试验箱,在风扇的作用下气体在试验箱中充分混合,待测苹果气味在实验箱中与传感器阵列反应,产生电信号,通过采集电路把数据采集到计算机以供进一步数据处理。每次测量后要排放废气并向试验箱中通入洁净空气,使传感器复原,以便下一次测试。3.软件部分
软件部分主要利用VC6.0编程实现,包括信号采样控制,模式识别算法,以及友好图形界面的定制等。此外,还会用到matlab进行算法研究和数据训练等任务。
电子鼻在水果无损检测中的应用分析
五、目前利用电子鼻对水果的无损检测主要应用在以下方面[1]: 1)电子鼻对水果成熟度的监控[1] 2)电子鼻在水果贮藏中的应用[1] 3)水果品种鉴定[1]
研究检测的水果有:苹果、梨、桃子、猕猴桃、柑橘、香蕉等。
六、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电子鼻通过对果蔬气味的检测可以很好地区分其成熟度,评价其新鲜度,预测其货架期等,从而实现对果蔬品质的无损检测。但是电子鼻在水果供应链中还未能大规模的商业应用, 原因是: 首先, 电子鼻并不是直接能够使用的,在使用之前需要建立一个评价体系, 建立一套对应的训练集, 并且每种电子鼻训练集并不是通用的, 对于同一水果但不同品种需要建立相对应的训练集, 前期工作相当艰巨;其次, 虽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传感器制作工艺的改进、性能的提高以及信号处理方法的进一步完善, 电子鼻的准确度有所提高, 但与传统的评价方法相比, 电子鼻的准确度仍有所欠缺。但是电子鼻与传统分析仪器相比具有获取样品气体整体信息的能力, 识别效果更好, 且不需对样本进行前处理和不需要化学试剂, 是一种绿色检测技术。电子鼻系统分析测定速度快, 能及时反馈信息, 这些信息有利于及时调整水果贮藏环境下的温度、湿度和气体成分, 有利于对最适采收期的判定。
随着纳米材料、新型传感、微细加工等技术的不断进步, 可以预见, 传感器制作工艺、性能以及信号处理方法等会得到进一步完善。同时, 电子鼻将会具有更高级的智能, 在水果供应链中的使用也会变得越来越宽泛。
仅主要参考文献:
[1] 唐会周,电子鼻在水果品质评价体系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包装与食品机械,2011,29(1):51-56.[2] 贺艳楠,魏永胜等.水果成熟度无损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北方园艺,2010(3), 208-212.[3] 潘胤飞.电子鼻技术在苹果质量评定中的应用[J].农机化研究,2004-5(3),179-182.[4] 彭涤非.电子鼻在水果无损检测中的应用[J]果树,26-28.[5] 胡桂仙.电子鼻无损检测柑橘成熟度的实验研究[J].生产与科研经验,2005,31(8).[6] 王 俊,胡桂仙,于 勇,等·电子鼻与电子舌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进展[J]·农业工程学报,2004,20(2):292~295.[7] 吴文娟.检测农产品挥发性气体的电子鼻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1.[8] 刘亭利,胡国清.电子鼻的应用综述[J].传感器世界, 2007, 8: 6-10. [9] 殷勇.嗅觉模拟技术 [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10] 王平.人工嗅觉与人工味觉[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4-10, 79-82, 193-195.
第三篇: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工作小结
珠海健华院
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工作小结
根据卫生局新卫医发〔2014〕74号文件精神,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我院对2011年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自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整改,汇报如下:
一、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应用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我院成立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重点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方面进行规范。
1、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对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外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做了调查;
2、开展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全员培训;
3、对抗菌药物的使用采取分级制度。
二、现将我院在抗菌药药物使用中存在的不合理现象列出如下:
1、抗菌药物使用率过高,联合用药率过高。我院在相关文件精神指导下,今年对抗菌药物使用进行了严格控制,目前使用率有了明显下降,但与相关要求仍有一定差距。
2、无指征用药。临床工作中,医师掌握抗菌药物应用的适应证过宽,抗菌药物被滥用。如在门诊,即使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也较广泛地应用抗菌药物;有的临床医师一旦发现患者有发热现象,便开始应用抗生素,而不做相应病原学检查。
3、预防用药过多。手术患者抗菌素使用率过高,外科系统手术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也相对较高。
4、给药方式和剂量存在问题。目前我院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以静脉给药者比例较高为主,这说明抗菌药物给药方式不合理。
综上所述,不应凭经验选用抗生素,应当把细菌培养和药敏实验作为重要依据确定或改换药物。且要以口服给药为主。为避免抗菌药的不合理应用,就要注意药物的适应证、配伍、个体差异联合用药,以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三、整改措施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熟悉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2、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3、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四、处罚情况
每月对全院临床医师的处方及病历进行抽查、点评,并将点评结果进行汇总分析。
1、对抗菌药物超常使用采取预警制度。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
2、对存在不合理用药的问题,进行限期整改;
3、对不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医师,医院简报通报,并计入考核。
总之,医务人员要充分认识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第四篇:第三季度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工作小结
********院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培训总结
为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合理使用,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我院对2012年第一季度抗菌药物临床使用自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如下汇报:
一、为加强我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提高合理应用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重点对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及管理方面进行规范。
1、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情况调查,对抗菌药物品种、剂型、规格、使用量、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外科手术抗菌药物预防使用率、门诊抗菌药物处方比例等做了调查;
2、开展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全员培训、考核;
二、6月16日我院医务科对全院医生及药剂人员进行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培训考试,平均成绩99分。培训率100%,合格率100%。
三、整改措施
1、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管理。将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纳入医疗质量管理,加强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监督管理;增强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熟悉药物的适应证、抗菌活性、药动学等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2、加大宣传力度,让全民意识到滥用抗生素的危害,切实做到抗生素合理应用。
3、结合基本药物制度的实施和新农合切实加强合理用药的考核工作。
医务人员充分认识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重要性。认真总结工作中的经验和不足,逐步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转入制度化、规范化的管理轨道,促进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持续改进。
2012年6月16日
第五篇: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与持续改进制度
为加强抗菌药物安全、规范、合理使用特制订本制度
一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负责对医院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情况进行监测,定期分析、评估监测数据并发布相关信息,提出干预和改进措施。
二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对纳入《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的采购品种要进行临床评价,由临床医师、药师填写抗菌药物临应用床评估表,反馈意见。内容包括该药物的不良反应监测结果,临床疗效评价结果,临床用量等情况。
三 不良反应发生率频繁高、安全性低、效价低的品种,根据临床医师或临床药师填写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报告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评估表,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药事管理委员会经调查评估,决定是否继续使用。
四 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对耐药率较高的抗菌药物,根据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进行效价评估,采取相应措施。
五 违规使用抗菌药物,如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等,除按规定处理外,还应在全院通报警示,以防止再次发生。
六 医院应定期组织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对全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分析、汇总、评估,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经验,提出适合本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持续改进意见,并在全院推广实施。七 定期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报、信息。共享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理论知识。
八 利用信息化手段,HISS系统及合理用药软件,不断地促进和提高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水平。
抗菌药物遴选和定期评估制度
为规范抗菌药物的遴选采购和临床的合理使用,特制定本制度:
一
医院抗菌药物应当由药学部门统一采购供应,其他科室或者部门不得从事抗菌药物的采购、调剂活动,不得在临床使用非药学部门采购供应的抗菌药物。
二
医院应当按照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并公布的药品通用名称购进抗菌药物,优先选用《 国家处方集》、《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 和《 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 收录的抗菌药物品种。
三
医院购进抗菌药物品种不得超过35种;同一通用名称杭菌药物品种,注射剂型和口服剂型各不得超过2种,处方组成类同的复方制剂1---2种。具有相似或相同药学特征的抗菌药物不得重复采购。
三代及四代头孢菌素(含复方制剂)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不得超过5个品规,注射剂型不得超过8 个品规;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注射剂型不得超过3 个品规;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口服剂型和注射剂型各不得超过4个品规;深部抗真菌类抗菌药物不得超过5个品规。四
医院抗菌药物采购目录(包括采购抗菌药物的品种、剂型和规格)应向核发其《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五
医院确因临床工作需要,需采购的抗菌药物品种、规格超过上述规定,应向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详细说明理由。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核准其申请抗菌药物的品种、规格的数量和种类。
六 医疗机构新引进抗菌药物品种,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经药学部门提出意见后,报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议。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2/3 以上成员审议同意后,提交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审核,经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2/3 以上委员审核同意后方可列入采购供应目录。对存在安全隐患、疗效不确定、耐药严重、性价比差或者违规促销使用等情况的抗菌药物品种,临床科室、药学部门、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和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可以提出清退或者更换意见。清退或者更换获得抗菌药物管理组1/2 以上成员同意后执行,并报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备案。清退或者更换的抗菌药物品种原则上6个月内不得进入本机构药物采购供应目录。
七 因特殊感染患者治疗需求,未列入本机构药品处方集和基本药品供应目录的抗菌药物,医疗机构可以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临时采购应当由临床科室提交申请报告,说明申请购入药品名称、规格、剂型、数量、使用对象和使用理由,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审核同意后由药学部门一次性购入使用。
医院应当严格控制临时采购抗菌药物品种和数量,同一通用名抗菌药物品种启动临时采购程序不得超过5 次。如果超过5 次,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应当进行调查,决定是否同意继续临时采购或者列入常规药品采购程序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专业人才培养和考核制度
为加强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相关学科建设,充分发挥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中的作用特制订本制度: 一 学科的建设:
医院按规定设置感染性疾病科,配备相应数量的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负责对医院各临床科室抗菌药物临床应用进行技术指导,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医院按规定配备感染专业临床药师,对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提供技术支持,指导患者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医院按规定建立临床微生物室,开展微生物培养、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等工作,为病原学诊断提供技术支持,负责医院常见致病菌分布和耐药监测工作,参与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工作。
二 学科专业人才培养
根据医院人才培养计划,定期选派感染性疾病专业医师、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参加各种形式的学习、进修、培训。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国内外先进的抗菌药物知识理论、临床实践等。提高自身合理用药知识水平和能力,并在平时的工作实践中,向科室的同志采取讲述,传授等学习方式,从而提高全院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知识水平和能力。三 人员考核
对培养的医师、药师、临床微生物技术人员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考核内容当包括: 各种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及管理制度;细菌耐药与抗菌药物相互作用;抗菌药物不良反应的防治等。
考核合格的,方给予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使用、调配及管理权限。不合格的,取消其相应资格。
抗菌药物采购供应目录(卫生部初稿)
分类
非限制使用级
限制使用级
特殊使用级 四环素类
四环素
米诺环素
*替加环素
多西环素
土霉素
氯霉素类
氯霉素
广谱青霉素类
阿莫西林
阿洛西林
氨苄西林
美洛西林
哌拉西林
磺苄西林
替卡西林
对青霉素酶不稳定的青霉素类
青霉素
青霉素V
苄星青霉素
普鲁卡因青霉素
对青霉素酶稳定的青霉素类
苯唑西林
氟氯西林
氯唑西林
β-内酰胺酶抑制剂
*舒巴坦
青霉素复方制剂(β-内酰胺酶抑制剂)
阿莫西林/克拉维酸 坦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
哌拉西林/舒巴坦
替卡西林/克拉维酸
阿莫西林/舒巴坦
美洛西林/舒巴坦
第一代头孢菌素类
头孢氨苄
头孢硫脒
头孢唑啉
头孢拉定
头孢羟氨苄
第二代头孢菌素类
头孢呋辛(酯)
头孢丙烯
头孢克洛
头孢替安
第三(四)代头孢菌素类
头孢曲松
头孢噻肟
头孢吡肟
头孢克肟
头孢匹罗
头孢他啶
头孢地尼
头孢唑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泊肟酯
头孢哌酮
其他β内酰胺类
头孢美唑
氨曲南
头孢西丁
法罗培南(注射)
头孢米诺
拉氧头孢
法罗培南(口服)
碳青霉烯类
厄他培南
美罗培南
氨苄西林/舒巴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
磺胺类和甲氧苄啶
甲氧苄啶
帕尼培南/倍他米隆 比阿培南
复方磺胺甲噁唑
磺胺嘧啶
联磺甲氧苄啶
磺胺甲噁唑
大环内酯类
红霉素
阿奇霉素(注射)
阿奇霉素(口服)
地红霉素
琥乙红霉素
乙酰螺旋霉素
罗红霉素
克拉霉素
林可酰胺类
克林霉素
林可霉素
氨基糖苷类
庆大霉素
妥布霉素
阿米卡星
依替米星
链霉素
奈替米星
新霉素
异帕米星
大观霉素
喹诺酮类
环丙沙星
莫西沙星
*洛美沙星
诺氟沙星
安妥沙星
*氟罗沙星
左氧氟沙星
吉米沙星
氧氟沙星
吡哌酸
糖肽类
万古霉素
去甲万古霉素
*替考拉宁
多粘菌素类
粘菌素(口服)
*粘菌素(注射)
*多粘菌素B 咪唑衍生物
甲硝唑
替硝唑
奥硝唑
左旋奥硝唑
硝基呋喃衍生物
呋喃妥因
呋喃唑酮
其它抗菌药物
磷霉素
利福平
夫西地酸
利福昔明
*利奈唑胺
利福霉素
*达托霉素
抗真菌药
制霉菌素
氟康唑(注射)
两性霉素B
氟康唑(口服)
伏立康唑(口服)
*伏立康唑(注射)
氟胞嘧啶
伊曲康唑(口服液)
*伊曲康唑(注射)
伊曲康唑(口服胶囊)
*卡泊芬净
特比萘芬
*米卡芬净
克霉唑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
一
医院实施抗菌药物分级管理制度。抗菌药物分为非限制使用、限制使用与特殊使用三级。
(一)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经长期临床应用证明安全、有效,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较小,价格相对较低的抗菌药物。
(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与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相比较,在疗效、安全性、对细菌耐药性影响、药品价格等方面存在局限性,不宜作为非限制级药物使用。
(三)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具有明显或者严重不良反应,不宜随意使用的抗菌药物;需要严格控制使用避免细菌过快产生耐药的抗菌药物;新上市不足5 年的抗菌药物,疗效或安全性方面的临床资料较少,不优于现用药物的抗菌药物;价格昂贵的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分级管理目录由卫生部制定。
二 预防感染、治疗轻度或者局部感染应当首先选用非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重感染、免疫功能低下合并感染或者病原菌只对限制使用类抗菌药物敏感时,可以选用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严格控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
三 医院应当对本机构医师和药师进行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知识和规范化管理的培训。医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处方权,药师经考核合格后获得抗菌药物调剂资格。具有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经培训并考核合格后,方可授予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
四 临床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应当严格掌握用药指征,经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指定人员会诊同意后,由具有相应处方权医师开具处方。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会诊人员由具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经验的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等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担任。
五 紧急情况下,医师可以越级使用抗菌药物,处方量应当限于1 天用量。如果需要继续使用,必须经过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重症医学科医师和感染专业临床药师会诊,会诊同意使用该级别级抗菌药物后,授予治疗时间段范围内的使用权(包括使用药品名称、使用数量等)。
六 医院当严格控制门诊患者静脉输注使用抗菌药物比例(不超过 %)。
七 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1 如抗菌药物使用人员权限(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有相应资格的医师才能开具相应级别的抗菌药物、特殊使用级的抗菌药物经会诊后,要使用的,根据会诊结论,给予限期内的使用权限,包括品种、数量,过期自动取消)处方审核系统(自动识别处方的合理性、提示处方医师药品的配伍禁忌、药品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等)I类清洁切口(特别是4类代表手术)抗菌药物使用的规范管理,对I类切口使用抗菌药物(预防)作严格限制,卫生部规定预防用药不超过30%。更不允许治疗性使用抗生素(权限),凡是I类切口需要治疗性使用抗菌药物时,须会诊后,根据会诊结论,给予使用品种、使用期限的权限。超品种、超期限不能使用(权限限制)。4 门诊医师不得开具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
抗菌药物动态监测及超常预警制度
一 医院按规定开展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工作,分析本机构及临床各专业科室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评估抗菌药物使用适宜性;对抗菌药物使用趋势进行分析,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应当及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二 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应当在术前30 分钟至2 小时内,清洁手术用药时间不得超过24 小时。而且根据卫生部要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性使用抗生素不超过30%,住院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60%,门诊抗菌药物使用率不超过30%。逐步达到全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不超过40DDD值的目标。
三 当开展细菌耐药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细菌耐药信息,建立细菌耐药预警机制,采取相应措施。对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不得低于30 %。
(一)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3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及时将预警信息通报本机构医务人员。
(二)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40%的抗菌药物,应当慎重经验用药。
(三)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50 %的抗菌药物,应当参照药敏试验结果选用。
(四)对主要目标细菌耐药率超过75 %的抗菌药物,应当暂停临床应用,根据追踪细菌耐药监测结果,再决定是否恢复临床应用。
四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按规定对以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异常情况开展调查,并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处理:
(一)使用量异常增长的抗菌药物;
(二)半年内使用量始终居于前列的抗菌药物;
(三)经常超适应证、超剂量使用的抗菌药物;
(四)企业违规销售的抗菌药物;
(五)频繁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医院按规定加强对抗菌药物生产、经营企业在本机构促销活动的监管,对违规促销的企业和抗菌药物,应当及时采取警告、暂停进药、清退等措施。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督管理制度
一 医院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加强对医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二 医院建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排名、公示和诫勉谈话制度。对各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抗菌药物使用量、使用率和使用强度等情况进行排名,对排名情况予以公示;对排名后位或者发现严重问题的部门负责人、医师进行诫勉谈话,情况严重的予以通报。
三 医院组织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抗菌药物处方、医嘱实施点评,并将点评结果作为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绩效考核依据。
四 医疗机构应当对出现抗菌药物超常处方3 次以上且无正当理由的医师提出警告,限制其特殊使用级和限制使用级抗菌药物处方权;限制处方权后,仍连续出现2 次以上超常处方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五 医师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医疗机构应当取消其抗菌药物处方权:
(一)抗菌药物培训考核不合格的;
(二)未按照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未按照规定使用抗菌药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四)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牟取私利的。
六 药师连续3 次以上未按照规定审核抗菌药物处方与医嘱,或者发现处方不适宜、超常处方未进行干预且无正当理由的,取消其抗菌药物调剂资格。
七 医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执业医师法》 第三十七条的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取得抗菌药物处方权或者被取消抗菌药物处方权后仍开具抗菌药物处方的;
(二)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开具抗菌药物处方造成严重后果的;
(三)使用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四)索取、收受药品生产、经营企业财物或者通过开具抗菌药物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
八 药师出现以下情形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按照《药品管理法》 有关规定,给予警告或者责令暂定六个月以上一年以下执业活动;情节严重的,依法给子降级、撤职、开除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六条、三十四条的规定,违法购入未经批准抗菌药物的;
(二)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二十七条的规定,未调剂审核处方、医嘱,造成患者严重损害的;
(三)未按照本办法规定,私自增加抗菌药物品种和规格的;
(四)违反《 药品管理法》 第九十条的规定,在药品购销、临床应用中牟取不正当利益的;
(五)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