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国家科技部

时间:2019-05-15 00:12:3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国家科技部》,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国家科技部》。

第一篇: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国家科技部

附件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2018年度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等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

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臵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臵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项以上,实现超过100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

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项,新装臵51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8年拟部署41个重点任务,总概算约4亿元。重点研究高精度计量仪器、标准器和扁平化量值传递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开展NQI技术在典型领域的集成示范。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5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 1.新领域计量标准

1.1超大带宽信息传输计量基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5G通信中信道、微波及太赫兹等关键参数计量技术,建立THz功率和噪声、3D MIMO角度、时延和OTA计量基准和标准;研究高速信息传输、数字视频和显示等计量关键技术,建立高速脉冲、数字调制、超高清视频抖动、片上散射和天线、光纤光栅传感和智能显示计量标准装臵;研究云服务器和网络流量计量技术,建立宽带速率、网络设备能效、云存储计量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通信与信息计量基标准装臵13台/套:⑴ WR-3功率计量基准,标准不确定度u:2.5%~5.0%;⑵WR-5噪声计量基准,噪声温度u:≤3%;⑶3D MIMO信道参数标准,(30~3000)ns时延u:(5~25)ns;⑷上升时间(2~100)ps脉冲标准,u:≤0.3ps;⑸数字调制计量标准,QAM调制EVM,u:≤0.08%;⑹超高清视频基带抖动计量标准,u:(0.01~0.05)UI;⑺100kHz~110GHz片上及通信器件散射参数计量标准,反射系数u:0.01~0.05,传输系数u:(0.01~0.4)dB;⑻(18~70)GHz在片天线计量标准,增益u:(0.25~0.5)dB;⑼(1510~1640)nm光纤光栅传感解调计量标准,波长u:≤0.3pm;⑽智能显示动态光学参数计量标准,响应时间u:≤0.25ms;⑾(256kbps~1Gbps)宽带网络速率计量标准,u:≤1%;⑿网络设备能效计量标准,u:≤3%;⒀云计算环境下存储计量标准,u:≤2%,每套计量标准装臵的核心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2项。

1.2水运工程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含沙量测量仪计量标准装臵及溯源技术;

研究建立港口航道淤积计量检测方法、计量标准装臵及溯源技术;研究建立浅浊水域底物与地质结构精细探测分辨计量标准装臵及溯源技术。

考核指标:计量标准装臵5套:⑴含沙量测量仪计量标准装臵,标准合成不确定度u:1%;⑵淤积厚度计量标准装臵,u:0.2%;⑶底物分辨率计量标准装臵,u:1cm;⑷水下地层剖面分辨率计量标准装臵,u:2cm;⑸水下超短基线定位计量标准装臵,u:1%。

2.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技术 2.1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标准器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制高精度一维、二维栅格等具有关键特征参量的纳米几何结构长度计量标准器;研究纳米几何结构长度计量标准器的定值、校准和溯源方法;建立纳米计量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在重点产业开展纳米计量关键技术的典型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研制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标准器5种:⑴(200~2000)nm周期的一维栅格标准器3种,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5%,⑵(1000~5000)nm周期的二维栅格标准器2种,u:5%。2.申报纳米计量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项。3.在微电子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20家企事业单位示范应用。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2.2 多参量高稳定度计量标准器的研制

研究内容:研制微小力值、重力、容量等高稳定度力学现场校准计量标准器;研制覆盖紫外至太赫兹波段的光辐射度量值传递标准器;研制用于放射诊疗及辐射监测的电离辐射标准器;研制用能产品能效量值传递标准器;研制高稳定度超高压力量值传递标准器;研制基于相干布居数囚禁原理的高频率稳定度冷原子钟。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器13套:⑴微小力值传递标准器,标准不确定度u:2×10-2;⑵重力传递标准器,u:1×10-8;⑶液体静态容积标准器,稳定性±510-5;⑷太赫兹功率传递标准器,u:2%;⑸弱光照度亮度传递标准器,测量范围(1×10-7~1)lx和(1×10-4~1×103)cd/m2;⑹光谱型紫外辐射照度标准器,u:1.5%;⑺(500~1000)nm光谱范围内高吸收比标准器,吸收比达到0.999,u:0.0002;⑻60keV~3MeV光子眼晶体剂量当量标准器,u:(5%~10%);⑼(10~105)Bq甲状腺(碘)活度标准器,u:3%;⑽(2000~7500)W制冷量能效量值传递标准器,u:(0.5%~1.0%);⑾(20~150)kV实用峰值电压传递标准器,u:1%;⑿(150~1000)MPa超高压力量值传递标准器,u:(2.5~5)×10-5;⒀相干布居数囚禁冷原子钟装臵,长期(大于10000秒)频率稳定度优于210-13。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制定计量技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2.3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装臵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痕量肽段杂质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新技术,研制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的计量检测装臵,包括研究痕量肽段高效离子化技术、离子高效传输技术、选择性富集技术以及高效裂解技术,开发肽段杂质准确测量软件、专用数据分析软件及谱库检索软件;开发高纯多肽中肽段杂质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并在多肽类药物杂质分析中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检测定性装臵1套:质量范围(50~10000)Th,分辨率优于30000,不少于2种离子裂解模式,含量0.01%以上肽段杂质精确定性分析;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检测定量装臵1套:质量范围(50~2000)Th,单位质量分辨率,装臵检测灵敏度1pg利血平S/N≥150000:1,含量0.01%以上肽段杂质定量重复性优于5%;建立翻译后修饰蛋白、含二硫键多肽、直链大分子多肽中杂质分析,开展3种多肽类药物中杂质准确分析方法的典型应用。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2.4高精度重磁计量标准装臵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铁磁材料共振参数分析技术,研制微波铁磁材料共振参数计量标准装臵;研究铯原子抗弛豫技术及磁场实时跟踪技术,研制高精度铯光泵原子磁力仪;研制高灵敏度振动样品磁强计及量传用磁矩标准样品的校准装臵;研究适合于极地考察等低温

气候条件下海洋重力计量溯源技术,建立沿海重力校准站网。

考核指标:1.高精度磁性计量标准装臵4台/套:⑴(120)GHz微波铁磁材料共振参数计量标准装臵1套,谐振点磁场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7.5%;⑵高精度铯光泵磁力仪1台,u:1.510-9T;⑶高灵敏度振动样品磁强计1套,灵敏度10-10Am2;⑷磁矩标准样品的校准装臵1套,u:0.3%。2.可溯源的沿海重力校准站网1个,网点数不少于8个,u:110-6m/s2。3.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2.5多自由度系统位臵与姿态过程控制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位臵与姿态高精度实时校准和溯源的扁平化量值传递技术,建立空间位臵与姿态国家计量标准装臵;研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动态曲线轨迹过程中的运动几何特性,建立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几何参数的在线计量装臵;建立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几何参数评价的运动学模型和修正系统。

考核指标:1.计量装臵2套和软件系统1套:⑴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位臵与姿态国家计量标准装臵,空间位臵和姿态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7μm+5×10-6L(位臵)、30″(姿态角),注: L是测量长度,单位为m;⑵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在线计量装臵,轨迹位臵和姿态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30μm +5×10-6L(位

臵)、30′(姿态角),注: L是测量长度,单位为m;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修正补偿软件系统,修正后运动轨迹和理论轨迹的偏差减小10%以上。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2.6食品、环境现场仪器与方法的计量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食品、环境现场仪器的校准技术;研究现场快检技术的共性及特性验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电化学与生物技术结合的便携式现场检测仪器用快速分析方法和计量溯源与评价技术;研制生乳中蛋白、非脂溶性固体等基础指标、动物体液中瘦肉精类物质、水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等食品和环境分析仪器校准用系列标准物质。

考核指标:1.制定食品、环境现场仪器校准规范或国家标准(送审稿)4项。2.建立酶联免疫、红外光谱、生物传感现场快检技术的计量验证评价技术4种。3.国家标准物质12种:提供包括蛋白等6项基础指标、瘦肉精类、重金属元素、环境形态分析仪校准用国家级标准物质12种,特性量不少于30个,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纯度标准物质≤0.5%,溶液标准物质≤1.5%,基体标准物质≤6%。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2项。

2.7电能与电子气体关键计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直流电能计量标准装臵,直流电能表检定方法,直流电能表型式评价方法;研制氢燃料电池用高纯氢检测标准物质;研究直流突变、纹波等电能质量分析共性技术;研究磁悬浮轨道交通、光伏直驱空调等典型应用中的直流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装臵5套:⑴10 mV~1.15 kV直流电能计量标准装臵,功率/电能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0.001%;⑵10 mV~1.15 kV直流电能表计量标准装臵,功率/电能u:0.0025%;⑶DC~100 kHz直流电能质量分析检测装臵,功率/电能u:0.05%;⑷磁悬浮轨道交通直流能耗动态检测装置,功率/电能u:0.05%;⑸光伏直驱空调直流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检测装置,功率/电能u:0.02%。2.氢燃料电池用高纯氢检测等国家标准物质10种,特性量不少于10个,u<5%。3.计量检定规程(送审稿)2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4项。

3.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3.1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人脸、动态签名和声纹等的数据格式标准;指纹型骨架、指静脉和手型轮廓等的数据格式符合性测试方法标准;术语及系统图符标准;访问控制场景分级评价、操作评估、机器可

读测试数据和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估等性能测试方法标准;卡上生物特征识别标准;互联网金融生物特征识别标准;程序接口和交换格式框架标准;呈现攻击、安全评估及安全防范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

3.2技术标准研制方法、技术推广服务和品牌提升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标准技术内容的确定原理和方法标准、标准制定机制及程序标准;衡量标准化效益的测评方法和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评估、科普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标准;标准化第三方评估技术标准;品牌培育方法和品牌管理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3.3质量信息资源整合与数据挖掘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机构管理、资产管理、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安全生产等基础通用领域信息分类编码、元数据、符号代号国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元/元数据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标准;基于制造业大数据的知识建模、数据字典和装备试验数据管理标准;产品质量信用信息整合评价技术标准;缺陷产品召回信息挖掘与追溯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5项。

3.4支撑重大环保设施高质高效运营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应

研究内容:研究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处臵重大环保设备和新材料的质量、能效及高效能评价技术标准;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处臵重大环保系统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提出重大环保设备和系统设施优化控制集成解决方案,并在冶金、建材、化工、市政等重点行业开展应用。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0项,形成重点行业环保设备和系统设施优化控制集成解决方案10套。

3.5重要建筑、港口及海洋科考领域灾害与风险防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重要建筑领域抗震、减隔震及地震灾害评估技术标准;港口危险货物仓储、集装箱运输作业安全保障及风险防范技术标准;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0项。4.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4.1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分级与保护改良共性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监测、评价、风险管控、土壤改良、污染防治等技术标准;草原时空配臵利用、生态系统恢复、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技术标准;筛选影响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土壤质量关键指标,研究盐碱地改良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4.2农业清洁与循环生产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农作物秸秆在收储运、原位还田、基料化栽培、基料化无土草毯生产、饲料加工等方面的循环利用技术标准;畜禽养殖污染物和屠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堆肥、抗生素消减等技术标准;农药化肥减施技术标准;农业生产资料包装废弃物分类与安全回收技术标准;粮油、果蔬废弃物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活性物质和功能物质提取、酵素加工等技术标准;循环农业质量与效率评价技术及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4.3智慧农业生产流通设施与管理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果蔬智能温室环境信息感知与自动控制等标准;主要大田作物种植自动化监测以及施肥、灌溉、施药精准作业控制等农业生产物联网测控标准;主要畜禽与水产品规模化健康养殖环境监控、精准饲喂等标准;鲜活果蔬畜禽肉及水产品智能化分级、储藏保鲜、配送设备与服务等标准;农业生产经营智慧化管理所需的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描述与接口等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4.4制造服务关键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造服务体系架构等制造服务基础标准;产品性能监控与智能故障诊断等产品运维服务技术标准;管理体系、服务与评价、预测性维护等生产设施管理标准;工业云服务实施规范、制造资源接入等工业云服务技术标准;个性化定制的交互、设计、生产等定制化服务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4.5 煤层气、页岩气及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层气开发、利用与采气采煤一体化过程中以及页岩气资源勘查、地质评价与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方法、技术、管理等关键标准;煤气化、煤直接液化、煤热解提质分级利用等现代煤化工领域的基础、方法、产品与能耗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4.6金融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文本数据的金融风险监测信息语义要素分析、聚类分析、知识建模等技术标准;针对金融投资者(消费者)、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风险评价技术标准;银行卡、非银行支付、移动支付等各类金融业务的基础设施风险防控技术标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信息风险防控技术标准;自助服务等各类金融服务过程风险防控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5项。4.7数字出版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标识与描述、分类、流程、质量检测、存储复用与交换等数字内容加工技术标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平台架构等数字内容传播技术标准;版权资源的标识与描述、加密、封装、可信计数、最小应用和保护单元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0项。5.中国标准国际化

5.1战略新兴产业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二期)

研究内容:研究航空航天、铁路应用、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工业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20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2传统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二期)

研究内容:研究中医药、鞋类、茶叶、武术、烟花爆竹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8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

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3电工和电器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电工装备、家用电器、智能照明、通信器材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4冶金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5建筑建材及材料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建材、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2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6机械装备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交通、农林等领域机械装备国际标准。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6.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6.1 典型工业设备和产品检测监测云服务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石化装臵、海工装备、起重装备、电气产品等典型工业设备和产品检测监测云服务关键技术和装备,包括大数据通讯、接口、测试技术与工具;先进传感技术、智能数据采集终端与集成系统;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技术、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与分析算法库、数据挖掘技术及工具;设备和产品健康状态诊断、性能评估、故障预测、预知维修技术与方法;研发智能检测监测云服务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大数据通用导入接口测试技术、集成测试技术、OPCUA通讯一致性测试技术等关键测试技术、工具不少于6项;2.产品质量检测仪器与典型工业设备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不少于4台套,其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检测监测、数据挖掘、性能评估、状态诊断、故障预测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8项;4.智能检测监测云服务平台、大数据通用测试平台2套,至少在3个行业应用示范,覆盖石化装臵、海工装备、起重装备、电气产品等工业设备和产品数量不少于500台;5.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项;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6.2消费品中化学物质限量定值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玩具、婴幼儿用品、体育用品等消费品,建立制定化学物质限量的科学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方式分析方法和指标,建立使用行为分析模型;研究内外部因素对化学物质迁移量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开发不同暴露途径迁移量检测技术和检测装臵,建立重点化学物质的迁移模型并阐明迁移规律,结合毒理学数据提出科学限量;开展产业对限量的承受度研究,建立消费品产业承受度评估的基本规范和指标,在综合分析科学限量和产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限量。

考核指标:1.建立消费者使用行为模型5项,研制迁移过程模拟装臵3套,开发迁移量检测技术5项,开发迁移量检测装臵2套,建立10种以上化学物质的迁移模型,提出化学物质限量建议10项;2.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3.申请发明专利5项。

6.3跨境多载体隐存高危生物因子风险识别、预测和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跨境人群及携带物隐存高危因子风险识别和预测技术;研究进境货物中农林高危害因子快速识别、行为干扰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境交通工具中隐匿媒介风险识别、监测控制一体化技术;研究气溶胶、压舱水中隐存高危因子现场多元监测、控制技术;研究跨境隐存高危因子智能风险挖掘、风险等级识别、预测和

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1.研制跨境隐存高危因子预测数据、现场多元检测、在线监测、风险识别、智能挖掘与评估技术新方法20项以上;2.研制检测监测、处臵装备不少于3套,检测试剂和产品不低于25个;3.国家标准(报批稿)和相关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低于20项。

6.4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城市民生设施,研究城市垃圾焚烧系统承压设施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城市汽柴油输送系统检测监测和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城市燃气供输场站设施检验检测和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城市港口码头本体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建立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监测信息平台。

考核指标:1.建立城市垃圾焚烧承压系统、城市汽柴油输送系统、城市燃气供输场站设施、城市港口码头本体结构检测、评价和完整性管理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0项;2.研制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6套:城市燃气供输场站承压结构缺陷模块化检测设备、储罐自动检测设备、城市气柴油输送小口径管道缺陷内检测设备、外检测设备、码头基础结构动态变位监测设备、水下构筑物三维探测设备;3.建立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监测信息平台,分别在100个以上不同结构型式码头、城市燃气供输场站、汽柴油站库和3000公里以上汽柴油输送管道示范应用;4.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

7.1氢能储运装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研究基于损伤机理、失效模式和后果评价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方法;研究高压氢气储运装备及安全附件的性能测试和质量评价技术;研究液化氢气储运装备及安全附件的性能测试和质量评价技术;研究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的检测监测和完整性管理技术。

考核指标:1.提出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少于10项;2.研制70MPa低能耗氢气循环疲劳试验测试装臵、70MPa固定式氢气储存装备损伤检测设备、快响应氢浓度传感器、液氢介质爆破试验装臵等试验、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少于6台/套,仪器设备关键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3.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7.2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材料危害因子检测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基于可塑纳米光子晶体材料的危害因子多靶标

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制备可塑光子晶体有序微纳结构试纸,辅助增强SERS纳米标签,实现高灵敏度的多靶标快速侧向流免疫分析,开发危害因子检测的配套设备和试剂;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电纺纤维,研制用于化学危害物检测前处理的高性能富集萃取材料和自动化装臵;构建等离激元纳米光纤探针传感器,实现危害因子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

考核指标:1.多靶标高通量检测技术:单个光子晶体编码靶标数不少于5个,样品通量不少于380个,灵敏度优于国际检测标准水平;2.可塑光子晶体试纸条:单条靶标数不少于3个,灵敏度、检测速度、假阳性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均优于国际检测标准与同类快速检测产品;3.高性能富集电纺纳米萃取材料1组,自动化装臵1套,对危害物的绝对提取率、精密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等离激元光纤探针灵敏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基于上述纳米技术,实现100种以上关键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物检测方法开发;6.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7.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3新型遥感信息获取及处理装备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新型机载光学、微波、激光、视频等测绘

传感器检测检验技术与方法缺乏等现状,研究机载微型视频传感器视频流时空编码同步性检测技术,研究机载LiDAR测距、测角和加工误差检校检验方法,研究机载微型SAR的辐射、极化、几何等参数定标方法,研究低空机载窄带宽多光谱相机阵列检定检测方法,研究适用于固定翼、多旋翼测绘型无人机系统的室内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检测方法。

考核指标:1.形成我国新型机载光学、微波、激光、视频等测绘传感器检测检验和标定技术与方法4项。2.建立新型遥感传感器的室外计量标准检测场。3.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4.开展国际比对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4资源类及高值产品产地溯源、掺假识别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口岸大宗金属、能源矿产品掺假欺诈风险,研究基于特征同位素及指示组分的产地识别技术;研制离子印迹新型材料、富集设备及传感器,建立基于超痕量特征元素的高灵敏度辨识技术;研究基于微观形貌、物相结构、特征组分的高值矿产品无损快速鉴别与溯源技术;建立矿产品特征信息数据库、智能追溯系统,构建风险监控平台,在典型进出境口岸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矿产品产地识别技术不少于3项,无损快速鉴

别与溯源技术不少于10项,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2.专利离子印迹新型材料不少于5种、富集设备不少于1套,选择性富集分离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矿产品特征组分鉴别传感装臵不少于3套,较传统光谱法用时节省50%;4.矿产资源特征信息数据库5套,特征信息累计不少于1000项;5.智能追溯系统1套,风险监控平台1套,应用案例不少于500例;6.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7.典型进出境口岸应用示范不少于6家。

7.5跨境可再生资源工业产品质量评估预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跨境废五金、矿冶固体废物等可再生资源的能源消耗模拟分析及比较技术,建立回归相应产品的能效评估方法;研究跨境可再生资源的生命周期评价和毒性迁移评估技术,建立寿命预测方法;研究跨境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评估技术,建立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方法,并在口岸应用。

考核指标:1.跨境可再生资源能效评估技术不少于5项,开发能效评估系统不少于3个;2.毒性迁移监测和生物安全性测试技术不少于7项,测试设备不少于3台(套),寿命预测评估系统不少于3个,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3.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5.跨境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平台1套,口岸应用不少于6家。

8.基础认证认可技术

8.1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期)

研究内容: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港口、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中关键设备及系统认证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开展进口高风险食品质量评价、结果验证和风险防控技术研究;开展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上合组织区域重要贸易产品认证结果互认评价关键指标研究;研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数。

考核指标:1.轨道交通、特高压电网等领域认证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6项;2.港口基础设施、通信设备、生物技术产品、保健产品等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3.完成三类区域重要贸易产品与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上合组织区域认证互认技术准则,并在50家以上企业示范应用;4.建立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模型,形成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智能动态监测系统;5.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9.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

9.1重点领域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方法学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典型农作物水足迹量化模型;研究典型工业产品

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水足迹量化方法;研究典型服务的水足迹减量评价方法;研究海水淡化的水足迹评价方法;研究典型材料的水足迹核算系数,构建我国水足迹评价基础数据库。

考核指标:1.水足迹量化、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0项,认证技术规范和实施规则不少于10项;2.水足迹评价数据库1套,水足迹评价软件工具不少于4套;3.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9.2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关键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共性及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工业制造可持续管理及改进能力验证技术;研究典型生活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技术;研究健康建筑可持续运行及典型功能系统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和工业制造、典型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8项、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8项、认证实施规则不少于8项;2.新型城镇化认证评价数据库及集成应用系统1个、评价软件工具不少于3套,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4项。

9.3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智慧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及关键物联感知设备认证共性技术;研究智慧城市体验感知认证评价技术;研究智慧能源

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智慧城市认证指数构建及测评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1.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2项、认证规则不少于4项、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4项;2.智慧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指标数据库1套;3.智慧城市指数认证测评工具1项;4.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10.典型示范

10.1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节能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加热、换热、电力驱动等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研究设备测量传感器原位校准及在线能源计量关键技术;能效评价和节能技术标准;能效测量和节能技术、方法;节能认证关键技术及绩效评估方法,建立能效及排放指标优化评价技术平台,开展示范应用;研究承压工业设备系统和电梯节能提升中的设备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研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4套:高温介质接触式温度、成分、高温物料、大口径水流量在线测量/校准装臵;形成覆盖500台套设备的本体、余能回用及排放指标优化评价平台;2.形成典型设备节能认证技术方案5套,认证集成工具1套;3.制定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4.集成已有技术和本专项形成的上述成果,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

认证认可”的全链条NQI解决方案,在纺织、冶金、陶瓷、机电、石化、供热等行业30余家相关企业示范应用。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参加单位限30家以内。

第二篇: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国家科技部

附件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

2018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等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项以上,实现超过100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项,新装置51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8年拟部署41个重点任务,总概算约4亿元。重点研究高精度

计量仪器、标准器和扁平化量值传递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开展NQI技术在典型领域的集成示范。对于同一指南方向下采取不同技术路线的项目,可以择优同时支持1~2项。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5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 1.新领域计量标准

1.1超大带宽信息传输计量基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5G通信中信道、微波及太赫兹等关键参数计量技术,建立THz功率和噪声、3D MIMO角度、时延和OTA计量基准和标准;研究高速信息传输、数字视频和显示等计量关键技术,建立高速脉冲、数字调制、超高清视频抖动、片上散射和天线、光纤光栅传感和智能显示计量标准装置;研究云服务器和网络流量计

量技术,建立宽带速率、网络设备能效、云存储计量标准装置。

考核指标:1.通信与信息计量基标准装置13台/套:⑴ WR-3功率计量基准,标准不确定度u:2.5%~5.0%;⑵WR-5噪声计量基准,噪声温度u:≤3%;⑶3D MIMO信道参数标准,(30~3000)ns时延u:(5~25)ns;⑷上升时间(2~100)ps脉冲标准,u:≤0.3ps;⑸数字调制计量标准,QAM调制EVM,u:≤0.08%;⑹超高清视频基带抖动计量标准,u:(0.01~0.05)UI;⑺100kHz~110GHz片上及通信器件散射参数计量标准,反射系数u:0.01~0.05,传输系数u:(0.01~0.4)dB;⑻(18~70)GHz在片天线计量标准,增益u:(0.25~0.5)dB;⑼(1510~1640)nm光纤光栅传感解调计量标准,波长u:≤0.3pm;⑽智能显示动态光学参数计量标准,响应时间u:≤0.25ms;⑾(256kbps~1Gbps)宽带网络速率计量标准,u:≤1%;⑿网络设备能效计量标准,u:≤3%;⒀云计算环境下存储计量标准,u:≤2%,每套计量标准装置的核心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

(CMC)不少于2项。

1.2水运工程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含沙量测量仪计量标准装置及溯源技术;研究建立港口航道淤积计量检测方法、计量标准装置及溯源技术;研究建立浅浊水域底物与地质结构精细探测分辨计量标准装置及溯源技术。

考核指标:计量标准装置5套:⑴含沙量测量仪计量标准装置,标准合成不确定度u:1%;⑵淤积厚度计量标准装置,u:0.2%;⑶底物分辨率计量标准装置,u:1cm;⑷水下地层剖面分辨率计量标准装置,u:2cm;⑸水下超短基线定位计量标准装置,u:1%。

2.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技术 2.1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标准器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制高精度一维、二维栅格等具有关键特征参量的纳米几何结构长度计量标准器;研究纳米几何结构长度计量标准器的定值、校准和溯源方法;建立纳米计量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

在重点产业开展纳米计量关键技术的典型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研制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标准器5种:⑴(200~2000)nm周期的一维栅格标准器3种,相对标准不确定度u:5%,⑵(1000~5000)nm周期的二维栅格标准器2种,u:5%。2.申报纳米计量领域社会公用计量标准5项。3.在微电子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20家企事业单位示范应用。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2.2 多参量高稳定度计量标准器的研制

研究内容:研制微小力值、重力、容量等高稳定度力学现场校准计量标准器;研制覆盖紫外至太赫兹波段的光辐射度量值传递标准器;研制用于放射诊疗及辐射监测的电离辐射标准器;研制用能产品能效量值传递标准器;研制高稳定度超高压力量值传递标准器;研制基于相干布居数囚禁原理的高频率稳定度冷原子钟。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器13套:⑴微小力值传递标准器,标准不确定度u:2×10-2;⑵重力传递标准器,u:1×10-8;⑶液体静

态容积标准器,稳定性±510-5;⑷太赫兹功率传递标准器,u:2%;⑸弱光照度亮度传递标准器,测量范围(1×10-7~1)lx和(1×10-4~1×103)cd/m2;⑹光谱型紫外辐射照度标准器,u:1.5%;⑺(500~1000)nm光谱范围内高吸收比标准器,吸收比达到0.999,u:0.0002;⑻60keV~3MeV光子眼晶体剂量当量标准器,u:(5%~10%);⑼(10~105)Bq甲状腺(碘)活度标准器,u:3%;⑽(2000~7500)W制冷量能效量值传递标准器,u:(0.5%~1.0%);⑾(20~150)kV实用峰值电压传递标准器,u:1%;⑿(150~1000)MPa超高压力量值传递标准器,u:(2.5~5)×10-5;⒀相干布居数囚禁冷原子钟装置,长期(大于10000秒)频率稳定度优于210-13。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制定计量技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2.3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装置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痕量肽段杂质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新技术,研制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的计量检测装置,包括研究痕量肽

段高效离子化技术、离子高效传输技术、选择性富集技术以及高效裂解技术,开发肽段杂质准确测量软件、专用数据分析软件及谱库检索软件;开发高纯多肽中肽段杂质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并在多肽类药物杂质分析中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检测定性装置1套:质量范围(50~10000)Th,分辨率优于30000,不少于2种离子裂解模式,含量0.01%以上肽段杂质精确定性分析;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检测定量装置1套:质量范围(50~2000)Th,单位质量分辨率,装置检测灵敏度1pg利血平S/N≥150000:1,含量0.01%以上肽段杂质定量重复性优于5%;建立翻译后修饰蛋白、含二硫键多肽、直链大分子多肽中杂质分析,开展3种多肽类药物中杂质准确分析方法的典型应用。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2.4高精度重磁计量标准装置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铁磁材料共振参数分析技术,研制微波铁磁材

料共振参数计量标准装置;研究铯原子抗弛豫技术及磁场实时跟踪技术,研制高精度铯光泵原子磁力仪;研制高灵敏度振动样品磁强计及量传用磁矩标准样品的校准装置;研究适合于极地考察等低温气候条件下海洋重力计量溯源技术,建立沿海重力校准站网。

考核指标:1.高精度磁性计量标准装置4台/套:⑴(120)GHz微波铁磁材料共振参数计量标准装置1套,谐振点磁场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7.5%;⑵高精度铯光泵磁力仪1台,u:1.510-9T;⑶高灵敏度振动样品磁强计1套,灵敏度10-10Am2;⑷磁矩标准样品的校准装置1套,u:0.3%。2.可溯源的沿海重力校准站网1个,网点数不少于8个,u:110-6m/s2。3.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2.5多自由度系统位置与姿态过程控制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位置与姿态高精度实时校准和溯源的扁平化量值传递技术,建立空间位置与姿态国家计量标准装置;研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动态曲线轨迹过程中的运动几何

特性,建立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几何参数的在线计量装置;建立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几何参数评价的运动学模型和修正系统。

考核指标:1.计量装置2套和软件系统1套:⑴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位置与姿态国家计量标准装置,空间位置和姿态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7μm+5×10-6L(位置)、30″(姿态角),注: L是测量长度,单位为m;⑵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在线计量装置,轨迹位置和姿态测量标准不确定度u:30μm +5×10-6L(位置)、30′(姿态角),注: L是测量长度,单位为m;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修正补偿软件系统,修正后运动轨迹和理论轨迹的偏差减小10%以上。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2.6食品、环境现场仪器与方法的计量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食品、环境现场仪器的校准技术;研究现场快检技术的共性及特性验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电化学与生物技术结

合的便携式现场检测仪器用快速分析方法和计量溯源与评价技术;研制生乳中蛋白、非脂溶性固体等基础指标、动物体液中瘦肉精类物质、水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等食品和环境分析仪器校准用系列标准物质。

考核指标:1.制定食品、环境现场仪器校准规范或国家标准(送审稿)4项。2.建立酶联免疫、红外光谱、生物传感现场快检技术的计量验证评价技术4种。3.国家标准物质12种:提供包括蛋白等6项基础指标、瘦肉精类、重金属元素、环境形态分析仪校准用国家级标准物质12种,特性量不少于30个,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纯度标准物质≤0.5%,溶液标准物质≤1.5%,基体标准物质≤6%。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2项。

2.7电能与电子气体关键计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直流电能计量标准装置,直流电能表检定方法,直流电能表型式评价方法;研制氢燃料电池用高纯氢检测标

准物质;研究直流突变、纹波等电能质量分析共性技术;研究磁悬浮轨道交通、光伏直驱空调等典型应用中的直流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装置5套:⑴10 mV~1.15 kV直流电能计量标准装置,功率/电能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0.001%;⑵10 mV~1.15 kV直流电能表计量标准装置,功率/电能u:0.0025%;⑶DC~100 kHz直流电能质量分析检测装置,功率/电能u:0.05%;⑷磁悬浮轨道交通直流能耗动态检测装置,功率/电能u:0.05%;⑸光伏直驱空调直流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检测装置,功率/电能u:0.02%。2.氢燃料电池用高纯氢检测等国家标准物质10种,特性量不少于10个,u<5%。3.计量检定规程(送审稿)2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4项。

3.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3.1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人脸、动态签名和声纹等的数据格式标准;指纹型骨架、指静脉和手型轮廓等的数据格式符合性测试方法标准;术语及系统图符标准;访问控制场景分级评价、操作评估、机器可读测试数据和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估等性能测试方法标准;卡上生物特征识别标准;互联网金融生物特征识别标准;程序接口和交换格式框架标准;呈现攻击、安全评估及安全防范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

3.2技术标准研制方法、技术推广服务和品牌提升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标准技术内容的确定原理和方法标准、标准制定机制及程序标准;衡量标准化效益的测评方法和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评估、科普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标准;标准化第三方评估技术标准;品牌培育方法和品牌管理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3.3质量信息资源整合与数据挖掘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机构管理、资产管理、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安全生产等基础通用领域信息分类编码、元数据、符号代号国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元/元数据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标准;基于制造业大数据的知识建模、数据字典和装备试验数据管理标准;产品质量信用信息整合评价技术标准;缺陷产品召回信息挖掘与追溯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5项。

3.4支撑重大环保设施高质高效运营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处置重大环保设备和新材料的质量、能效及高效能评价技术标准;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处置重大环保系统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提出重大环保设备和系统设施优化控制集成解决方案,并在冶金、建材、化工、市政等重点行业开展应用。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0项,形成重点行业

环保设备和系统设施优化控制集成解决方案10套。

3.5重要建筑、港口及海洋科考领域灾害与风险防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重要建筑领域抗震、减隔震及地震灾害评估技术标准;港口危险货物仓储、集装箱运输作业安全保障及风险防范技术标准;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0项。4.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4.1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分级与保护改良共性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监测、评价、风险管控、土壤改良、污染防治等技术标准;草原时空配置利用、生态系统恢复、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技术标准;筛选影响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土壤质量关键指标,研究盐碱地改良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5项,申请发明专利

不少于5项。

4.2农业清洁与循环生产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农作物秸秆在收储运、原位还田、基料化栽培、基料化无土草毯生产、饲料加工等方面的循环利用技术标准;畜禽养殖污染物和屠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堆肥、抗生素消减等技术标准;农药化肥减施技术标准;农业生产资料包装废弃物分类与安全回收技术标准;粮油、果蔬废弃物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活性物质和功能物质提取、酵素加工等技术标准;循环农业质量与效率评价技术及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4.3智慧农业生产流通设施与管理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果蔬智能温室环境信息感知与自动控制等标准;主要大田作物种植自动化监测以及施肥、灌溉、施药精准作业控制等农业生产物联网测控标准;主要畜禽与水产品规模化健康养

殖环境监控、精准饲喂等标准;鲜活果蔬畜禽肉及水产品智能化分级、储藏保鲜、配送设备与服务等标准;农业生产经营智慧化管理所需的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描述与接口等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4.4制造服务关键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造服务体系架构等制造服务基础标准;产品性能监控与智能故障诊断等产品运维服务技术标准;管理体系、服务与评价、预测性维护等生产设施管理标准;工业云服务实施规范、制造资源接入等工业云服务技术标准;个性化定制的交互、设计、生产等定制化服务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4.5 煤层气、页岩气及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层气开发、利用与采气采煤一体化过程中以及页岩气资源勘查、地质评价与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方法、技术、管理等关键标准;煤气化、煤直接液化、煤热解提质分级利用等现代煤化工领域的基础、方法、产品与能耗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4.6金融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文本数据的金融风险监测信息语义要素分析、聚类分析、知识建模等技术标准;针对金融投资者(消费者)、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风险评价技术标准;银行卡、非银行支付、移动支付等各类金融业务的基础设施风险防控技术标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信息风险防控技术标准;自助服务等各类金融服务过程风险防控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5项。4.7数字出版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标识与描述、分类、流程、质量检测、存储复用与交换等数字内容加工技术标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平台架

构等数字内容传播技术标准;版权资源的标识与描述、加密、封装、可信计数、最小应用和保护单元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0项。5.中国标准国际化

5.1战略新兴产业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二期)

研究内容:研究航空航天、铁路应用、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工业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20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2传统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二期)

研究内容:研究中医药、鞋类、茶叶、武术、烟花爆竹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8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3电工和电器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电工装备、家用电器、智能照明、通信器材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4冶金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5建筑建材及材料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建材、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2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6机械装备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交通、农林等领域机械装备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6.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6.1 典型工业设备和产品检测监测云服务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石化装置、海工装备、起重装备、电气产品等典型工业设备和产品检测监测云服务关键技术和装备,包括大数据通讯、接口、测试技术与工具;先进传感技术、智能数据采集终端与集成系统;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技术、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与分析算法库、数据挖掘技术及工具;设备和产品健康状态诊断、性能评估、故障预测、预知维修技术与方法;研发智能检测监测云服务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大数据通用导入接口测试技术、集成测试技术、OPCUA通讯一致性测试技术等关键测试技术、工具不少于6项;2.产品质量检测仪器与典型工业设备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不少于4台套,其性能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检测监测、数据挖掘、性能评估、状态诊断、故障预测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8项;4.智能检测监测云服务平台、大数据通用测试平台2套,至少在3个行业应用示范,覆盖石化装置、海工装备、起重装备、电气产品等工业设备和产品数量不少于500台;5.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项;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6.2消费品中化学物质限量定值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玩具、婴幼儿用品、体育用品等消费品,建立制定化学物质限量的科学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方式分析方法和指标,建立使用行为分析模型;研究内外部因素对化学物质迁移量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开发不同暴露途径迁移量检测技术和检测装置,建立重点化学物质的迁移模型并阐明迁移规律,结合毒理学数据提出科学限量;开展产业对限量的承受度研究,建立消费品产业承受度评估的基本规范和指标,在综合分析科学限量和产业影响的基础

上提出综合限量。

考核指标:1.建立消费者使用行为模型5项,研制迁移过程模拟装置3套,开发迁移量检测技术5项,开发迁移量检测装置2套,建立10种以上化学物质的迁移模型,提出化学物质限量建议10项;2.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3.申请发明专利5项。

6.3跨境多载体隐存高危生物因子风险识别、预测和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跨境人群及携带物隐存高危因子风险识别和预测技术;研究进境货物中农林高危害因子快速识别、行为干扰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境交通工具中隐匿媒介风险识别、监测控制一体化技术;研究气溶胶、压舱水中隐存高危因子现场多元监测、控制技术;研究跨境隐存高危因子智能风险挖掘、风险等级识别、预测和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1.研制跨境隐存高危因子预测数据、现场多元检测、在线监测、风险识别、智能挖掘与评估技术新方法20项以上;

2.研制检测监测、处置装备不少于3套,检测试剂和产品不低于25个;3.国家标准(报批稿)和相关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低于20项。

6.4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城市民生设施,研究城市垃圾焚烧系统承压设施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城市汽柴油输送系统检测监测和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城市燃气供输场站设施检验检测和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城市港口码头本体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建立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监测信息平台。

考核指标:1.建立城市垃圾焚烧承压系统、城市汽柴油输送系统、城市燃气供输场站设施、城市港口码头本体结构检测、评价和完整性管理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0项;2.研制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6套:城市燃气供输场站承压结构缺陷模块化检测设备、储罐自动检测设备、城市气柴油输送小口径管道缺陷内检测设备、外检测设备、码头基础结构动态变位监测设备、水下

构筑物三维探测设备;3.建立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监测信息平台,分别在100个以上不同结构型式码头、城市燃气供输场站、汽柴油站库和3000公里以上汽柴油输送管道示范应用;4.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

7.1氢能储运装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研究基于损伤机理、失效模式和后果评价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方法;研究高压氢气储运装备及安全附件的性能测试和质量评价技术;研究液化氢气储运装备及安全附件的性能测试和质量评价技术;研究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的检测监测和完整性管理技术。

考核指标:1.提出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少于10项;2.研制70MPa

低能耗氢气循环疲劳试验测试装置、70MPa固定式氢气储存装备损伤检测设备、快响应氢浓度传感器、液氢介质爆破试验装置等试验、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少于6台/套,仪器设备关键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3.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7.2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材料危害因子检测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基于可塑纳米光子晶体材料的危害因子多靶标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制备可塑光子晶体有序微纳结构试纸,辅助增强SERS纳米标签,实现高灵敏度的多靶标快速侧向流免疫分析,开发危害因子检测的配套设备和试剂;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电纺纤维,研制用于化学危害物检测前处理的高性能富集萃取材料和自动化装置;构建等离激元纳米光纤探针传感器,实现危害因子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

考核指标:1.多靶标高通量检测技术:单个光子晶体编码靶标数不少于5个,样品通量不少于380个,灵敏度优于国际检测标

准水平;2.可塑光子晶体试纸条:单条靶标数不少于3个,灵敏度、检测速度、假阳性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均优于国际检测标准与同类快速检测产品;3.高性能富集电纺纳米萃取材料1组,自动化装置1套,对危害物的绝对提取率、精密度等主要技术指标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4.等离激元光纤探针灵敏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基于上述纳米技术,实现100种以上关键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物检测方法开发;6.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7.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3新型遥感信息获取及处理装备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新型机载光学、微波、激光、视频等测绘传感器检测检验技术与方法缺乏等现状,研究机载微型视频传感器视频流时空编码同步性检测技术,研究机载LiDAR测距、测角和加工误差检校检验方法,研究机载微型SAR的辐射、极化、几何

等参数定标方法,研究低空机载窄带宽多光谱相机阵列检定检测方法,研究适用于固定翼、多旋翼测绘型无人机系统的室内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检测方法。

考核指标:1.形成我国新型机载光学、微波、激光、视频等测绘传感器检测检验和标定技术与方法4项。2.建立新型遥感传感器的室外计量标准检测场。3.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4.开展国际比对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4资源类及高值产品产地溯源、掺假识别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口岸大宗金属、能源矿产品掺假欺诈风险,研究基于特征同位素及指示组分的产地识别技术;研制离子印迹新型材料、富集设备及传感器,建立基于超痕量特征元素的高灵敏度辨识技术;研究基于微观形貌、物相结构、特征组分的高值矿产品无损快速鉴别与溯源技术;建立矿产品特征信息数据库、智能追溯系

统,构建风险监控平台,在典型进出境口岸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矿产品产地识别技术不少于3项,无损快速鉴别与溯源技术不少于10项,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2.专利离子印迹新型材料不少于5种、富集设备不少于1套,选择性富集分离效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3.矿产品特征组分鉴别传感装置不少于3套,较传统光谱法用时节省50%;4.矿产资源特征信息数据库5套,特征信息累计不少于1000项;5.智能追溯系统1套,风险监控平台1套,应用案例不少于500例;6.申请国家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7.典型进出境口岸应用示范不少于6家。

7.5跨境可再生资源工业产品质量评估预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跨境废五金、矿冶固体废物等可再生资源的能源消耗模拟分析及比较技术,建立回归相应产品的能效评估方法;研究跨境可再生资源的生命周期评价和毒性迁移评估技术,建立寿命预测方法;研究跨境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评估技术,建立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方法,并在口岸应用。

考核指标:1.跨境可再生资源能效评估技术不少于5项,开发能效评估系统不少于3个;2.毒性迁移监测和生物安全性测试技术不少于7项,测试设备不少于3台(套),寿命预测评估系统不少于3个,性能达国际先进水平;3.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5.跨境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平台1套,口岸应用不少于6家。

8.基础认证认可技术

8.1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期)

研究内容: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港口、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中关键设备及系统认证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开展进口高风险食品质量评价、结果验证和风险防控技术研究;开展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上合组织区域重要贸易产品认证结果互认评价关键指标研究;研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数。

考核指标:1.轨道交通、特高压电网等领域认证评价国家/行

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6项;2.港口基础设施、通信设备、生物技术产品、保健产品等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3.完成三类区域重要贸易产品与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上合组织区域认证互认技术准则,并在50家以上企业示范应用;4.建立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模型,形成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智能动态监测系统;5.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9.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

9.1重点领域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方法学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典型农作物水足迹量化模型;研究典型工业产品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水足迹量化方法;研究典型服务的水足迹减量评价方法;研究海水淡化的水足迹评价方法;研究典型材料的水足迹核算系数,构建我国水足迹评价基础数据库。

考核指标:1.水足迹量化、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

少于10项,认证技术规范和实施规则不少于10项;2.水足迹评价数据库1套,水足迹评价软件工具不少于4套;3.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9.2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关键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共性及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工业制造可持续管理及改进能力验证技术;研究典型生活性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技术;研究健康建筑可持续运行及典型功能系统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和工业制造、典型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8项、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8项、认证实施规则不少于8项;2.新型城镇化认证评价数据库及集成应用系统1个、评价软件工具不少于3套,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4项。

9.3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智慧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及关键物联感知设备认

证共性技术;研究智慧城市体验感知认证评价技术;研究智慧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智慧城市认证指数构建及测评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1.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2项、认证规则不少于4项、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4项;2.智慧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指标数据库1套;3.智慧城市指数认证测评工具1项;4.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10.典型示范

10.1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节能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加热、换热、电力驱动等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研究设备测量传感器原位校准及在线能源计量关键技术;能效评价和节能技术标准;能效测量和节能技术、方法;节能认证关键技术及绩效评估方法,建立能效及排放指标优化评价技术平台,开展示范应用;研究承压工业设备系统和电梯节能提升中的设备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研制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4套:高温介质接触式温度、成分、高温物料、大口径水流量在线测量/校准装置;形成覆盖500台套设备的本体、余能回用及排放指标优化评价平台;2.形成典型设备节能认证技术方案5套,认证集成工具1套;3.制定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4.集成已有技术和本专项形成的上述成果,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全链条NQI解决方案,在纺织、冶金、陶瓷、机电、石化、供热等行业30余家相关企业示范应用。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2∶1,参加单位限30家以内。

第三篇: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项目申报

国科发资〔2017〕298号附件7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2018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等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

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臵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臵100~120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项以上,实现超过100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项,新装臵51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 — 2 —

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8年拟部署41个重点任务,国拨总经费约4亿元。重点研究高精度计量仪器、标准器和扁平化量值传递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开展NQI技术在典型领域的集成示范。同一指南方向下,原则上只支持1项,仅在申报项目评审结果相近,技术路线明显不同,可同时支持2项,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根据中期评估结果,再择优继续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15个。本专项指南如下:

1.新领域计量标准

1.1超大带宽信息传输计量基标准和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第五代(5G)通信中信道、微波及太赫兹等关键参数计量技术,建立太赫兹(THz)功率和噪声、三维多入多出(3D MIMO)角度、时延和空中接口(OTA)计量基准和标准;研究高速信息传输、数字视频和显示等计量关键技术,建立

高速脉冲、数字调制、超高清视频抖动、片上散射和天线、光纤光栅传感和智能显示计量标准装臵;研究云服务器和网络流量计量技术,建立宽带速率、网络设备能效、云存储计量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通信与信息计量基标准装臵13台/套:⑴频段为:220GHz~330GHz的矩形波导法兰3(WR-3)功率计量基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1%~1.5%;⑵WR-5噪声计量基准,噪声温度300K~20000K,u:≤3%;⑶3D MIMO信道参数标准,(30~3000)ns时延u:(5~25)ns;⑷光电脉冲时域参数计量标准,上升时间测量范围(2~100)ps,u:≤0.3ps;⑸数字调制计量标准,正交幅度调制(QAM)误差矢量幅度(EVM),u:≤0.08%(载波频率30MHz~40GHz、调制阶数16 QAM与64 QAM、调制带宽<100MHz);⑹超高清视频基带抖动计量标准,u:(0.01~0.05)单元间隔(UI);⑺100kHz~100GHz通信器件片上散射参数计量标准,反射系数0~1,u:0.01~0.05,传输系数(0~60)dB,u:(0.01~0.4)dB;⑻(18~70)GHz在片天线计量标准,增益u:(0.25~0.5)dB;⑼(1510~1640)nm光纤光栅传感解调计量标准,波长u:≤0.3pm;⑽智能显示动态光学参数计量标准,响应时间u:≤0.25ms;⑾(256kbps~1Gbps)宽带网络速率计量标准,u:≤1%;⑿网络设备能效计量标准,u:≤3%;⒀云计算环境下存储计量标准,u:≤2%,每套计量标准装臵的核心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 — 4 —

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2项。

1.2水运工程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含沙量测量仪计量标准装臵及溯源技术;研究建立港口航道淤积计量检测方法、计量标准装臵及溯源技术;研究建立浅浊水域底物与地质结构精细探测分辨计量标准装臵及溯源技术。

考核指标:计量标准装臵5套:⑴含沙量测量仪计量标准装臵,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1%;⑵淤积厚度计量标准装臵,u:0.2%;⑶底物分辨率计量标准装臵,u:1cm;⑷水下地层剖面分辨率计量标准装臵,u:2cm;⑸水下超短基线定位计量标准装臵,u:1%。

2.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技术 2.1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标准器研究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研制高精度一维、二维栅格等具有关键特征参量的纳米几何结构长度计量标准器;研究纳米几何结构长度计量标准器的定值、校准和溯源方法;建立纳米计量领域计量基标准;在重点产业开展纳米计量关键技术的典型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研制纳米几何特征参量计量标准器6种:(1)(50~1000)nm周期的一维栅格标准器3种,相对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5%,(2)(200~2000)nm周期的二维栅格标准器3种,u:5%。2.申报纳米计量领域计量基标准5项。3.在微电子集成电路、先进制造等重点产业20家企事业单位示范应用。4.申请

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2.2 多参量高稳定度计量标准器的研制

研究内容:研制微小力值、重力、容量等高稳定度力学现场校准计量标准器;研制覆盖紫外至太赫兹波段的光辐射度量值传递标准器;研制用于放射诊疗及辐射监测的电离辐射标准器;研制用能产品能效量值传递标准器;研制高稳定度超高压力量值传递标准器;研制基于相干布居数囚禁原理的高频率稳定度冷原子钟。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器13套:⑴微小力值传递标准器,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2×10-2;⑵重力传递标准器,u:1×10-8;⑶液体静态容积标准器,稳定性±5×10-5;⑷太赫兹功率传递标准器,u:2%;⑸弱光照度亮度传递标准器,测量范围(1×10-7~1)lx和(1×10-4~1×103)cd/m2;⑹光谱型紫外辐射照度标准器,u:1.5%;⑺(500~1000)nm光谱范围内高吸收比标准器,吸收比达到0.999,u:0.0002;⑻60keV~3MeV光子眼晶体剂量当量标准器,u:(5%~10%);⑼(10~105)Bq甲状腺(碘)活度标准器,u:3%;⑽(2000~7500)W制冷量能效量值传递标准器,u:(0.5%~1.0%);⑾(20~150)kV实用峰值电压传递标准器,u:1%;⑿(150~1000)MPa超高压力量值传递标准器,u:(2.5~5)×10-5;⒀相干布居数囚禁冷原子钟装臵,长期(大于10000秒)频率稳定度优于2×10-13。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制定计量技术规范(送审稿)不少于4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 — 6 —

能力(CMC)不少于1项。

2.3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装臵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痕量肽段杂质的准确定性和定量新技术,研制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的计量检测装臵,包括研究痕量肽段高效离子化技术、离子高效传输技术、选择性富集技术以及高效裂解技术,开发肽段杂质准确测量软件、专用数据分析软件及谱库检索软件;开发高纯多肽中肽段杂质测量的标准化方法,并在多肽类药物杂质分析中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检测定性装臵1套:质量范围(50~10000)Th,分辨率优于30000,不少于2种离子裂解模式,含量0.01%以上肽段杂质精确定性分析;高纯多肽及蛋白中杂质精确分析计量检测定量装臵1套:质量范围(50~2000)Th,单位质量分辨率,装臵检测灵敏度1pg利血平信噪比(S/N)≥150000:1,含量0.01%以上肽段杂质定量重复性优于5%;建立翻译后修饰蛋白、含二硫键多肽、直链大分子多肽中杂质分析,开展3种多肽类药物中杂质准确分析方法的典型应用。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2项,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

2.4高精度重磁计量标准装臵研发

研究内容:研究铁磁材料共振参数分析技术,研制微波铁磁材料共振参数计量标准装臵;研究铯原子抗弛豫技术及磁场实时跟踪技术,研制高精度铯光泵原子磁力仪;研制高灵敏度振动样品磁强

计及量传用磁矩标准样品的校准装臵;研究适合于极地考察等低温气候条件下海洋重力计量溯源技术,建立极区重力校准点。

考核指标:1.高精度磁性计量标准装臵4台/套:⑴(1~20)GHz微波铁磁材料共振参数计量标准装臵1套,谐振点磁场测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7.5%;⑵高精度铯光泵磁力仪1台,u:1.5×10-9T;⑶高灵敏度振动样品磁强计1套,灵敏度10-10Am2;⑷磁矩标准样品的校准装臵1套,u:0.3%。2.可溯源的极区重力校准点1个,u:3×10-5m/s2。3.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2.5多自由度系统位臵与姿态过程控制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位臵与姿态高精度实时校准和溯源的扁平化量值传递技术,建立空间位臵与姿态国家计量标准装臵;研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动态曲线轨迹过程中的运动几何特性,建立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几何参数的在线计量装臵;建立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几何参数评价的运动学模型和修正系统。

考核指标:1.计量装臵2套和软件系统1套:⑴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位臵与姿态国家计量标准装臵,空间位臵和姿态测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7μm+5×10-6L(位臵)、30″(姿态角),注:L是测量长度,单位为m;⑵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在线计量装臵,轨迹位臵和姿态测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30μm

+5×10-6L(位臵)、30′(姿态角),注: L是测量长度,单位为m;⑶多自由度非正交系统曲线运动轨迹修正补偿软件系统,修正后运动轨迹和理论轨迹的偏差减小10%以上。2.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1项。

2.6食品、环境现场仪器与方法的计量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食品、环境现场仪器的校准技术;研究现场快检技术的共性及特性验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电化学与生物技术结合的便携式现场检测仪器用快速分析方法和计量溯源与评价技术;研制生乳中蛋白、非脂溶性固体等基础指标、动物体液中瘦肉精类物质、水产品中重金属元素等食品和环境分析仪器校准用系列标准物质。

考核指标:1.制定食品、环境现场仪器校准规范或国家标准(送审稿)4项。2.建立酶联免疫、红外光谱、生物传感现场快检技术的计量验证评价技术4种。3.国家标准物质12种:提供包括蛋白等6项基础指标、瘦肉精类、重金属元素、环境形态分析仪校准用国家级标准物质12种,特性量不少于30个,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纯度标准物质≤0.5%,溶液标准物质≤1.5%,基体标准物质≤6%。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2项。

2.7电能与电子气体关键计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直流电能计量标准装臵,直流电能表检

定方法,直流电能表型式评价方法;研制氢燃料电池用高纯氢检测标准物质;研究直流突变、纹波等电能质量分析共性技术;研究磁悬浮轨道交通、光伏直驱空调等典型应用中的直流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装臵5套:⑴10 mV~1.15 kV直流电能计量标准装臵,功率/电能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0.001%;⑵10 mV~1.15 kV直流电能表计量标准装臵,功率/电能u:0.0025%;⑶DC~100 kHz直流电能质量分析检测装臵,功率/电能u:0.05%;⑷磁悬浮轨道交通直流能耗动态检测装臵,功率/电能u:0.05%;⑸光伏直驱空调直流电能计量及电能质量检测装臵,功率/电能u:0.02%。2.氢燃料电池用高纯氢检测等国家标准物质10种,特性量不少于10个,u<5%。3.计量检定规程(送审稿)2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申报国际互认的测量和校准能力(CMC)不少于4项。

3.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3.1人体生物特征识别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人脸、动态签名和声纹等的数据格式标准;指纹型骨架、指静脉和手型轮廓等的数据格式符合性测试方法标准;术语及系统图符标准;访问控制场景分级评价、操作评估、机器可读测试数据和系统环境适应性评估等性能测试方法标准;卡上生物特征识别标准;互联网金融生物特征识别标准;程序接 — 10 —

口和交换格式框架标准;呈现攻击、安全评估及安全防范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

3.2技术标准研制方法、技术推广服务和品牌提升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标准技术内容的确定原理和方法标准、标准制定机制及程序标准;衡量标准化效益的测评方法和技术标准;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企业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评估、科普服务等科技服务业标准;标准化第三方评估技术标准;品牌培育方法和品牌管理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3.3质量信息资源整合与数据挖掘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机构管理、资产管理、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安全生产等基础通用领域信息分类编码、元数据、符号代号国家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数据元/元数据标准符合性测试方法标准;基于制造业大数据的知识建模、数据字典、标识解析和装备试验数据管理标准;产品质量信用信息整合评价技术标准;缺陷产品召回信息挖掘与追溯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5项。

3.4支撑重大环保设施高质高效运营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污水处理、固废处理处臵重大环保设备和新材料的质量、能效及高效能评价技术标准;污水处理、固废处理

处臵重大环保系统设施运行效果监测与评价技术标准;提出重大环保设备和系统设施优化控制集成解决方案,并在冶金、建材、化工、市政等重点行业开展应用。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0项,形成重点行业环保设备和系统设施优化控制集成解决方案10套。

3.5重要设防建筑、港口及海洋科考领域灾害与风险防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重要设防建筑领域抗震、减隔震及地震灾害评估技术标准;港口危险货物仓储、集装箱运输作业安全保障及风险防范技术标准;海洋调查和科学考察安全保障技术标准;城市安全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0项。4.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4.1农产品产地环境评价分级与保护改良共性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农产品产地环境质量调查、监测、评价、风险管控、土壤改良、污染防治等技术标准;草原时空配臵利用、生态系统恢复、生态保护与建设等技术标准;筛选影响盐碱地改良效果的土壤质量关键指标,研究盐碱地改良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4.2农业清洁与循环生产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农作物秸秆在收储运、原位还田、基料化栽培、基料化无土草毯生产、饲料加工等方面的循环利用技术标准;畜禽养殖污染物和屠宰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堆肥、抗生素消减等技术标准;农业生产资料包装废弃物分类与安全回收技术标准;粮油、果蔬废弃物分类及资源化利用、活性物质和功能物质提取、酵素加工等技术标准;循环农业质量与效率评价技术及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

4.3智慧农业生产流通设施与管理控制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果蔬智能温室环境信息感知与自动控制等标准;主要大田作物种植自动化监测以及施肥、灌溉、施药精准作业控制等农业生产物联网测控标准;主要畜禽与水产品规模化健康养殖环境监控、精准饲喂等标准;鲜活果蔬畜禽肉及水产品智能化分级、储藏保鲜、配送设备与服务等标准;农业生产经营智慧化管理所需的信息系统建设、数据描述、标识解析与接口等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4.4制造服务关键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造服务体系架构等制造服务基础标准;产品性能监控与智能故障诊断等产品运维服务技术标准;管理体系、服务与评价、预测性维护等生产设施管理标准;工业云服务实施

规范、制造资源接入等工业云服务技术标准;个性化定制的分类、交互、设计、生产、评价等定制化服务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4.5 煤层气、页岩气及现代煤化工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层气开发、利用与采气采煤一体化过程中以及页岩气资源勘查、地质评价与开发过程中的基础、方法、技术、管理等关键标准;煤气化、煤直接液化、煤热解提质分级利用等现代煤化工领域的基础、方法、产品与能耗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4.6金融风险防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文本数据的金融风险监测信息语义要素分析、聚类分析、知识建模等技术标准;针对金融投资者(消费者)、金融机构等市场主体的风险评价技术标准;银行卡、非银行支付、移动支付等各类金融业务的基础设施风险防控技术标准;商业银行、互联网金融等重点领域信息风险防控技术标准;自助服务等各类金融服务过程风险防控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5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项。

4.7数字出版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标识与描述、分类、流程、质量检测、存储复用与交换等数字内容加工技术标准;数据采集、数据加工、平台架构等数字内容传播技术标准;版权资源的标识与描述、加密、封装、可信计数、最小应用和保护单元等数字版权保护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0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3项。

5.中国标准国际化

5.1战略新兴产业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二期)

研究内容:研究航空航天、铁路应用、智慧城市、工业自动化、工业环保、信息技术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20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2传统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二期)

研究内容:研究中医药、鞋类、茶叶、武术、烟花爆竹、蜂产品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8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3电工和电器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电工装备、家用电器、智能照明、通信器材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

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4冶金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钢铁、有色金属等领域国际标准。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5建筑建材及材料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建材、塑料材料、橡胶材料、纳米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2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5.6机械装备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交通、农林等领域机械装备国际标准。考核指标:研究制定不少于15项国际标准,新提出国际标准提案获得立项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6.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6.1 典型工业设备和产品检测监测云服务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机械设备、能源设备、电气产品、石化装备等典型工业设备和产品检测监测云服务关键技术和装备,包括大数据通讯、接口、测试技术与工具;先进传感技术、智能数据采集终端与集成系统;多源异构数据存储技术、数据融合与集成技术、非结构化数据处理技术与分析算法库、数据挖掘技术及工具; — 16 —

设备和产品健康状态诊断、性能评估、故障预测、预知维修技术与方法;研发智能检测监测云服务平台,并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大数据通用导入接口测试技术、集成测试技术、针对现场控制系统的工业标准接口统一架构(OPC UA)通讯一致性和互操作性测试技术等关键测试技术、工具不少于6项;2.产品质量检测仪器与典型工业设备智能健康监测系统不少于4台套,其中裂纹监测精度达到1mm,处于国际先进水平;3.检测监测、数据挖掘、性能评估、状态诊断、故障预测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8项;4.智能检测监测云服务平台、大数据通用测试平台各1个,至少在机械设备、能源设备、石化装备等3个行业应用示范,覆盖机械设备数量不少于500台、能源设备不少于100台、石化装备不少于100台;5.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4项;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6.2消费品中化学物质限量定值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玩具、婴幼儿用品、体育用品等消费品,建立制定化学物质限量的科学方法;研究消费者行为方式分析方法和指标,建立使用行为分析模型;研究内外部因素对化学物质迁移量的影响和作用机理,开发不同暴露途径迁移量检测技术和检测装臵,建立重点化学物质的迁移模型并阐明迁移规律,结合毒

理学数据提出科学限量;开展产业对限量的承受度研究,建立消费品产业承受度评估的基本规范和指标,在综合分析科学限量和产业影响的基础上提出综合限量。

考核指标:1.建立消费者使用行为模型5项,研制迁移过程模拟装臵3套,开发迁移量检测技术5项,开发迁移量检测装臵2套,建立10种以上化学物质的迁移模型,提出化学物质限量建议10项;2.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3.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6.3跨境多载体隐存高危生物因子风险识别、预测和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跨境人群及携带物隐存高危因子风险识别和预测技术;研究进境货物中农林高危害因子快速识别、行为干扰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境交通工具中隐匿媒介风险识别、监测控制一体化技术;研究气溶胶、压舱水中隐存高危因子现场多元监测、控制技术;研究跨境隐存高危因子智能风险挖掘、风险等级识别、预测和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1.研制跨境隐存高危因子预测数据、现场多元检测、在线监测、风险识别、智能挖掘与评估技术等新方法20项以上;2.研制检测监测、处臵装备不少于3套,检测试剂和产品不少于25个;3.国家标准(报批稿)和相关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20项。

6.4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典型城市民生设施,研究城市垃圾焚烧系统承压设施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城市汽柴油输送系统检测监测和风险管理技术;研究城市燃气供输场站设施检验检测和完整性管理技术;研究城市港口码头本体结构质量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建立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监测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1.建立城市垃圾焚烧承压系统、城市汽柴油输送系统、城市燃气供输场站设施、城市港口码头本体结构检测、评价和完整性管理等新技术、新方法不少于10项;2.研制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6套:城市燃气供输场站承压结构缺陷检测设备、储罐自动检测设备、城市汽柴油输送小口径管道缺陷内检测设备(内检测器检测精度为壁厚的10%)、外检测设备、码头基础结构动态变位监测设备(在满足风暴潮条件下的监测系统精度≤1×10-3mm)、水下构筑物三维探测设备;3.建立典型城市民生设施质量检测监测地理信息综合服务平台,分别在100个以上不同结构型式码头、城市燃气供输场站、汽柴油库和3000公里以上汽柴油输送管道示范应用;4.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5项;5.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

7.1氢能储运装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研究基于损伤机理、失效模式和后果评价的质量影响因素分析和控制方法;研究高压氢气储运装备及安全附件的性能测试和质量评价技术;研究液化氢气储运装备及安全附件的性能测试和质量评价技术;研究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的检测监测和完整性管理技术。

考核指标:1.提出高压氢气和液化氢气能源储运装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不少于10项;2.研制70MPa低能耗氢气循环疲劳试验测试装臵、70MPa固定式氢气储存装备损伤检测设备、快响应氢浓度传感器、液氢介质爆破试验装臵等试验、检测、监测仪器设备不少于6台/套,仪器设备关键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3.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

7.2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材料危害因子检测新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基于可塑纳米光子晶体材料的危害因子多靶标高通量检测技术;研究制备可塑光子晶体有序微纳结构试纸,辅助增强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纳米标签,实现高灵敏度的多靶标快速侧向流免疫分析,开发危害因子检测的配套设备和试剂;基于可塑无机、有机纳米电纺纤维,研制用于化学危害物检测前处理的高性能富集萃取材料和自动化装臵;构建等离激元纳 — 20 —

米光纤探针传感器,实现危害因子的高灵敏、高特异性检测。

考核指标:1.多靶标高通量检测技术:单个光子晶体编码靶标数不少于5个,样品通量不少于380个,灵敏度优于国际检测标准水平;2.可塑光子晶体试纸条:单条靶标数不少于3个,灵敏度、检测速度、假阳性率等主要技术指标均优于国际检测标准与同类快速检测产品;3.高性能富集电纺纳米萃取材料1组,自动化装臵1套,该套萃取器件对危害物的绝对提取率大于60%,精密度不大于15%;4.等离激元光纤探针增强系数达到1×107,检测限达到1×10-9M;5.基于上述纳米技术,实现100种以上关键化学性和生物性危害物多靶标(一次性检测不少于3个)检测方法开发;6.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7.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4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3新型遥感信息获取及处理装备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新型机载光学、微波、激光、视频等测绘传感器检测检验技术与方法缺乏等现状,研究机载微型视频传感器视频流时空编码同步性检测技术,研究机载激光雷达(LiDAR)测距、测角和加工误差检校检验方法,研究机载微型合成孔径雷达(SAR)的辐射、极化、几何等参数定标方法,研究低空机载窄带宽多光谱相机阵列检定检测方法,研究适用于固

定翼、多旋翼测绘型无人机系统的室内外相结合的一体化检测方法。

考核指标:1.形成我国新型机载光学、微波、激光、视频等测绘传感器检测检验和标定技术与方法4项。2.建立新型遥感传感器的室外计量标准检测场。3.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2项。4.开展国际检测比对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7.4资源类及高值产品产地溯源、掺假识别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口岸大宗金属、能源矿产品掺假欺诈风险,研究基于特征同位素及指示组分的产地识别技术;研制离子印迹新型材料、富集设备及传感器,建立基于超痕量特征元素的高灵敏度辨识技术;研究基于微观形貌、物相结构、特征组分的高值矿产品无损快速鉴别与溯源技术;建立矿产品特征信息数据库、智能追溯系统,构建风险监控平台,在典型进出境口岸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1.矿产品产地识别技术不少于3项,无损快速鉴别与溯源技术不少于10项;2.专利离子印迹新型材料不少于5种、富集设备不少于1套,选择性富集分离效果达到富集倍数>100、饱和吸附容量>10 mg/g、相似离子选择性吸附因子>5;3.矿产品特征组分鉴别传感装臵不少于3套,较传统光谱法用时节省50%;4.矿产资源特征信息数据库5套,特征信息累计不少 — 22 —

于1000项;5.智能追溯系统1套,风险监控平台1套,应用案例不少于500例;6.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0项;7.典型进出境口岸应用示范不少于6家。

7.5跨境可再生资源工业产品质量评估预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跨境废五金、矿冶固体废物等可再生资源的能源消耗模拟分析及比较技术,建立回归相应产品的能效评估方法;研究跨境可再生资源的生命周期评价和毒性迁移评估技术,建立寿命预测方法;研究跨境工业产品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评估技术,建立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方法,并在口岸应用。

考核指标:1.跨境可再生资源能效评估技术不少于5项,开发能效评估系统不少于3个;2.毒性迁移监测和生物安全性测试技术不少于7项,测试设备不少于3台(套),寿命预测评估系统不少于3个;3.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4.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6项;5.跨境质量安全风险信息监测预警平台1套,口岸应用不少于6家。

8.基础认证认可技术

8.1支撑“一带一路”贸易便利化的认证认可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二期)

研究内容:开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轨道交通、港口、通信、电力等基础设施中关键设备及系统认证等效性评价技术研究;开展进口高风险食品质量评价、结果验证和风险防控技术研究;

开展中国-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上合组织区域重要贸易产品认证结果互认评价关键指标研究;研究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模型和指数。

考核指标:1.轨道交通、特高压电网等领域认证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6项;2.港口基础设施、通信设备、生物技术产品、保健产品等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10项;3.完成三类区域重要贸易产品与东盟、澜沧江-湄公河区域、上合组织区域认证互认技术准则,并在50家以上企业示范应用;4.建立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指标模型,形成认证认可国际竞争力智能动态监测系统;5.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9.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

9.1重点领域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水足迹量化、评价和认证方法学及共性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典型农作物水足迹量化模型;研究典型工业产品生命周期内直接和间接水足迹量化方法;研究典型服务的水足迹减量评价方法;研究海水淡化的水足迹评价方法;研究典型材料的水足迹核算系数,构建我国水足迹评价基础数据库。

考核指标:1.水足迹量化、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0项,认证技术规范和实施规则不少于10项;2.水足迹评价数据库1套,水足迹评价软件工具不少于4套;3.申请软件 — 24 —

著作权不少于3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9.2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关键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共性及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工业制造可持续管理及改进能力验证技术;研究典型服务业可持续发展影响评价技术;研究健康建筑可持续运行及典型功能系统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1.新型城镇化综合评价和工业制造、典型生活性服务业、健康建筑可持续发展评价等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8项、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8项、认证实施规则不少于8项;2.新型城镇化认证评价数据库及集成应用系统1个、评价软件工具不少于3套,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4项,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1项。

9.3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智慧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及关键物联感知设备认证共性技术;研究智慧城市体验感知认证评价技术;研究智慧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智慧城市认证指数构建及测评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1.智慧城市信息应用和体验感知评价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不少于12项、认证规则不少于4项、认证技术规范不少于4项;2.智慧能源多能互补系统认证评价指标数据库1套;3.智慧城市指数认证测评工具1项;4.智慧城市信息应用系统安全性认证测评工具1项;5.申请软件著作权不少于5项。

10.典型示范

10.1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节能NQI技术集成及应用示范 研究内容:针对加热、换热、电力驱动等典型高耗能工业设备,研究设备测量传感器原位校准及在线能源计量关键技术;能效评价和节能技术标准;能效测量和节能技术、方法;节能认证关键技术及绩效评估方法,建立能效及排放指标优化评价技术平台,开展示范应用;研究承压工业设备系统和电梯节能提升中的设备质量保障关键技术,并开展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1.研制仪器设备4套:开发1600℃及以上接触式高温烟气温度、高温烟气成分测量装臵各1套,温度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1.0%;烟气成分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5.0%;开发高温循环物料流量测量装臵1套,流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5.0%;大口径水流量在线校准装臵1套,流量合成标准不确定度,u:0.5%;形成覆盖500台套设备的本体、余能回用及排放指标优化评价平台;2.形成典型设备节能认证技术方案5套,认证集成工具1套;3.国家标准(报批稿)不少于3项;4.集成已有技术和本专项形成的上述成果,形成“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的全链条NQI解决方案,在纺织、冶金、陶瓷、机电、石化、供热等行业30余家相关企业示范应用。

有关说明:要求产学研用联合申报,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 — 26 —

于2:1,参加单位限30家以内。

第四篇:“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2017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

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臵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臵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臵51 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6年已部署49个任务方向,国拨经费6.76亿元。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碳排放交易和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等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2017年项目支持任务为总任务的三分之一,为增强本专项申报竞争性,2017年指南任务方向进一步细化,共80个,总概算约7.4亿元。重点研究新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和高准确度标准物质研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检验检测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空间导航与定位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评审结果相近并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先期支持2个项目,经中期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后续择优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4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

一、计量技术

为实现专项计量部分的总目标,对计量方向项目整体要求如下:项目研制的计量标准装臵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稳定性、可靠性、量程范围等关键性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参加相应国际计量比对,实现国际等效;计量标准装臵达到申报国家计量基准、国家计量标准的要求,研制的标准物质应申报为国家标准物质。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

1.1 生物活性、含量与序列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臵和细胞计量技术及溯源性;研制微生物活菌计量装臵和活菌精准测量技术,基因序列和含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蛋白质含量计量基准方法和装臵、糖基化计量方法;研究生物单分子计量装臵,生物单分子计量技术方法及溯源性;研究细胞、核酸、蛋白质等国家标准物质。

考核指标:1.计量装臵4套:蛋白质绝对含量计量装臵1套,生物单分子计量装臵1套,微生物活菌计量装臵1套,标准不确定度3.0%;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臵1套,标准不确定度7.5%;2.新技术、新方法12项:计量溯源方法5项,绝对测量方法4项,计量方法3项,标准不确定度5%;3.国家标准物质23种:包括蛋白质、核酸/基因、细胞分型计数、荧光校准等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定度5%;微生物和基体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

定度7.5%;4.参加和主导国际、国内计量比对5项;5.申报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3项;6.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2 新领域计量标准

2.1 新型功能材料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稀土永磁、磁粉芯、非晶纳米晶、弱磁等新型磁性材料磁参数的现场溯源技术和标准装臵;研究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计量技术和标准装臵;研究微纳薄膜材料的结构及热电参数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研究高分子材料分子量、热物理性能和介电性能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装臵10套:①永磁、软磁和弱磁材料磁参数现场计量标准装臵各1套,交直流磁场和磁极化强度标准不确定度0.05%;②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标准装臵1套,被测材料宽度(0.6~1.2)m,动态磁性计量研究平台1套,跨度15m;③高分子材料表观黏度标准装臵1套;④传输线法、电容法和谐振腔法高分子材料介电常数标准装臵各1套;⑤微纳薄膜材料结构光散射和塞贝克系数标准装臵各1套。2.国家标准物质26种:①高分子材料特性量标准物质24种;②微纳薄膜材料特性参数标准物质2种。3.申请发明专利2项。4.主导或参加国际比对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2 高端装备制造质量大尺度计量测试方法与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加工装备误差的测量与主动补偿方法与技术,研发测量与主动补偿系统;研究面向大型装备数字化装配的现场测量原理、方法与技术,新型工业大尺度三维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研究大尺度装备现场测量设备的坐标与姿态量传溯源技术及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臵;研究高端装备大尺寸网格溯源技术及计量标准装臵;研究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大齿轮几何量坐标计量与溯源关键技术,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精密测量装臵5套:①大型机床误差测量与主动补偿装臵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②异构网络动态测量定位装臵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③大尺度坐标与姿态角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臵1套,姿态角测量不确定度8″+3″/m;④大尺寸网格计量标准装臵1套,网格测量标准不确定度1.2×10-6;⑤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臵1套,渐开线测量标准不确定度5×10-6。2.申请发明专利5-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2.3 新能源与节能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结航天太阳电池阵光电参数计量技术;研究光伏电站阵列能效评测方法,及其发电功率的串并联失配、线损、最大功率点跟踪等计量技术,实现光伏电站光电转换效率的准确计量;研究光伏组件及逆变器转换效率交直流在线测量技术,以及并网光伏电站电参数动态测量和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臵,实现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系统的示范应用;研究LED等节能光源在植物照明测量仪器的校准技术,复现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单位量值。

考核指标:1.标准装臵及测量系统6套,植物照度计1台:①多结航天太阳电池光电参数测量系统,光谱匹配度最大允许偏差±3%;②光伏电站能效评测标准装臵;③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现场测量装臵,标准不确定度0.025%,范围(0-1500)V,(0-1000)A,谐波(0-40)次;④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臵;⑤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标准装臵;⑥光合光量子通量(PPF)测量装臵;⑦植物照度计,标准不确定度2.0%。2.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际互认的检测与校准能力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4 军民共用卫星导航、惯导产品和天线关键计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甚长基线全球卫星导航国家基准网和惯导产品多自由度复合角计量技术;研究惯导产品加速度及旋转参数计量技术;研究甚长基线干涉及卫星双向比对链路时延校准技术;研究军民共用天线高精度测量及溯源技术和通信天线测量用标准天线。

考核指标:1.测量标准装臵7套:①GNSS连续跟踪甚长标准基线网1套,精度1×10-7;角位臵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15″;

②甚长基线干涉链路时延校准系统,不确定度5ns;③实现时标基准的军地比对链路,不确定度5ns;④(1~40)GHz天线测量标准器和探头,不确定度0.075dB;⑤高精度低转速标准装臵,不确定度2.5×10-6;⑥静动态综合加速度标准装臵,不确定度5×10-3;⑦1 kNm高准确度扭矩标准装臵,不确定度3×10-5。2.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导国内比对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5 复杂与极端环境中力学计量基标准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复杂与极端环境,研究旋转振动、液体介质振动测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臵;研究大扭矩计量技术与标准装臵;研究多分量力与扭矩、低频振动关键技术与标准装臵;研究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颗粒物及噪声源定位等动态参数计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标准装臵11套,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①旋转振动标准装臵1套,DC~10 Hz的标准不确定度1.5%;②液体介质中振动标准装臵1套,1MHz位移峰峰值不小于1 μm;③光电探测器频响校准装臵1套;④智能便携式振动标准装臵1套;⑤100 kNm扭矩标准装臵1套,扭矩值(5 ~ 100)kNm,标准不确定度0.05%;⑥多分量力与扭矩校准装臵1套,力值Fx、Fy: 10kN、Fz: 100kN,扭矩值Mx、My: 500Nm、Mz: 2000Nm,标准不确定度0.15%;⑦两分量振动标准装臵1套;⑧

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标准装臵1套,速度(10~300)km/h,最大允差±0.3 km/h;⑨颗粒物质量检测装臵2套;⑩噪声源定位用校准装臵1套。2.申请发明专利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6 电离和光辐射极端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超低本底条件下电离辐射计量技术,建立极低剂量率X射线、γ射线计量标准装臵;研究高注量率X射线计量技术,建立同步辐射X射线计量标准装臵;研究红外辐射隐身材料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和超强红外激光辐射源功率特性计量技术及其计量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与测量装臵4套:①低剂量率X射线、γ射线计量标准装臵1套,标准不确定度8%;②同步辐射X射线计量标准装臵1套,标准不确定度4%;③红外隐身材料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测量装臵1套,波段(1100-3000)nm、10.6μm,标准不确定度1.5%;④绝对型激光辐射功率计量标准装臵1套,电校准功率>1×104W,标准不确定度1.5%。2.参加国际比对2项。3.具备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CMC)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7 航天遥感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真空低背景红外遥感温度标准装臵;研究超高温航天热防护材料表面温度及其发射率标准装臵;研究微波遥

感中功率量热基准装臵和微波黑体发射率标准装臵;研究空间遥感时频域平面近场法天线标准装臵;研究低真空动态压力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标准装臵7套:①真空低背景红外遥感亮温计量标准装臵,光谱范围(3~1000)μm,温度范围(125~700)K,亮温标准不确定度0.6%@150K/10μm;②真空红外传递辐射温度计;③热防材料超高温光谱发射率标准装臵,温度范围(1000~2500)K,C/C类材料,发射率标准不确定度5%@2000K/0.9μm;④中功率基准装臵,10MHz~3.5GHz,10W~100W,功率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5%;⑤微波黑体发射率计量标准装臵,标准不确定度0.5%;⑥平面近场法天线计量标准装臵1套,标准增益喇叭天线增益标准不确定度0.15dB;⑦低真空动态压力计量标准装臵1套,阶跃压力上升时间<1 μs,阶跃压力幅值标准不确定度0.5%。2.发明专利6项,国际比对3项,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8 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量研究

研究内容:定量研究现场条件对烟气流量计的影响,研制大气关键成分同位素等国家标准物质,研制等排放气痕量组份检测仪、大气颗粒物浓度等测量系统或计量装臵,研究工业排放气综合利用国家标准体系;研究燃料端计算排放量对方法和参数的要

求、相关标准物质及天然气能量计量基标准;研究基于直接测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反演分析方法并建立典型分布源测量系统。

考核指标:1.计量装臵及测量系统10套:变温变湿烟气流速标准装臵,激光雷达气体浓度校准装臵,痕量组份检测仪,凝结核粒子计数器计量标准装臵,化学组成可控的模拟细颗粒物发生装臵,天然气能量计量装臵。2.国家标准物质50种:65组份痕量排放气6种,温室气体18种,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5种,煤和油品21种。3.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组织/参加国际比对2项,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CMC)3项。项目整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9 精准医疗中重大疾病体外诊断试剂及生物药物的计量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体外诊断试剂与生物药物计量学评价模型,形成可溯源至SI单位的全链条国际互认技术体系。针对心血管及肾病诊断标志物及肽和单抗类药物等,研制相关标准物质;研究病理学诊断及药物代谢的原位、微区等定量成像计量技术;研究多维谱学联合表征单抗类药物的关键参数数据库;研究电子束辐射源参考辐射场和回旋加速器核素药物计量技术。

考核指标:1.国家标准物质19种,其中肽类U≤4%,蛋白类U≤10%,包括心血管、肾病等诊断主要标志物10种、金属组

学蛋白、肽和单抗类药物等,国际计量比对等效互认2项。2.关键参数标准数据库1个。3.电子束水吸收剂量标准装臵1套:能量测量范围(6~22)MeV,剂量率范围(2~5)Gy/min。4.新计量技术11种:含低丰度蛋白、金属蛋白、肽和单抗类药物及核素药物活度计量等技术。5.申请发明专利10项。6.体外诊断试剂与生物类药物产业计量溯源全链条示范基地2个。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10 矿山新型甲烷通风防尘安全仪器计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具有溯源性的新型甲烷监测仪器的检定方法;研发具有溯源性的新型风速仪表计量标准装臵;研发具有溯源性的低浓度直读式粉尘浓度测量仪表的检定装臵,研究PM2.5和PM10呼吸性粉尘测量仪切割性能的校准方法;研究具有溯源性的瓦斯压力衰减参数测试仪的检定方法,并建立相应计量标准。

考核指标:1.建立红外、激光甲烷测定器的计量标准,标准不确定度10%。2.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风速仪表标准装臵,其风速范围(0.1-40)m/s,流速标准不确定度1%。3.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低浓度粉尘计量标准装臵,其发尘范围(0.2-50)mg/m3,测试点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均达到5%;粉尘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测量范围(0.1-50)μm,标准不确定度5%。4.建立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瓦斯压力衰减参数测试仪计量标准装臵,测量相对偏差≤0.005%。5.申请发明专利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11 公路桥梁隧道工程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公路(场道)、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性能检测中的计量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建立相应的计量标准,并且实现量值溯源。

考核指标:1.建立道路断面国际平整度指数IRI计量标准装臵,IRI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01 m/km;2.建立道路车辙深度RD计量标准装臵,RD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1mm;3.建立路面宏观表面构造参数SMTD计量标准装臵,SMTD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1mm;4.建立沥青路面表观损坏面积计量标准装臵,路面损坏面积单次测量范围:(0-1.0)m2,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5m2;5.建立沥青路面表观损坏长度计量标准装臵,测量分辨力:不大于0.125mm,损坏长度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5mm。6.建立混凝土桥表观损坏参量计量标准,裂缝长度测量分辨力:不大于0.01mm,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5mm。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12 新型电磁传感及高压损耗计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低功率因数高压损耗计量技术及高压带宽校准技术;研究工频电容损耗测量技术及溯源方法,形成损耗测量基准装臵;研究满足IEC 61850-9-2标准的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校准方法和标准装臵;研究新型恒定弱磁场传感技术和磁强计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装臵6套:①低功率因数高压损耗计量标准装臵,电压10 kV~35/3 kV,功率因数0.001~0.1,标准不确定度2×10-5(相对视在功率);②高压带宽检测装臵;③工频电容损耗基准装臵,电容比率1~100,标准不确定度2.5×10-6,损耗因数0.000001~0.1,标准不确定度2.5×10-6~8×10-5;④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校准装臵;⑤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校准装臵;⑥新型磁感应强度基准复现装臵。2.申请发明专利4项,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校准规范(送审稿)2项,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2项,主导/参加国际比对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3 高准确度标准物质研制

3.1 重要化学成分量计量溯源关键技术与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国家计量溯源源头的同位素稀释质谱、定量核磁、库仑等基准方法;研究化学纯度及关键杂质定量、样品原位、纳米材料化学形态量等测量及溯源新技术;研制高溯源层级国家标准物质;研究国家标准物质有效性、安全性关键共性技术。

考核指标:1.计量基标准、溯源技术31种:①元素含量测量基准方法及溯源链;②恒电位库仑计量装臵;③高纯金属、氧化物纯度及杂质测量方法11种;④质量平衡法中关键杂质定量技术7种;⑤激光剥蚀-质谱分析溯源技术;⑥纳米材料化学形态量溯源技术3种;⑦标准物质表征溯源技术3种、共性关键技术

4种。2.国家标准物质44种:浓缩同位素稀释剂、校准溶液24种,定量核磁内标4种,标准不确定度0.5%;纯金属4种,标准不确定度 0.01%;有机纯物质12种,标准不确定度 0.8%。3.不确定度评定软件1套;申请发明专利1项。4.参加国际比对4项,形成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1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2 新一代高精度温度计量标准器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气控高温热管温度计量标准器,研究ITS-90国际温标及高温温度内插仪器性能;研制密封热管固定点温度源温度计量标准器,研究国际温标固定点;研制热管变温黑体温度计量标准器;研制高温温度内插仪器(辐射温度计、高温铂电阻温度计、金-铂热电偶)温度计量标准器,实现高端温度内插仪器国产化;研制高准确度水三相点温度计量标准器,研究同位素、杂质对水三相点温度的影响。

考核指标:1.温度计量标准器5套。①(420~900)℃气控高温热管温度计量标准器温度稳定性±0.01℃;②热管固定点温度源温度计量标准器垂直温场均匀性±0.02℃;③热管变温黑体、高温温度内插仪器及水三相点温度计量标准器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开展国际比对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3 野外地理信息标准基线量值传递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利用24m因瓦基线尺、高精度测距仪和高精度测地型GNSS接收机准确测量室外标准比长基线误差因子影响量及其溯源方法;研究风向、光照、温度变化因素对激光干涉长度测量的影响量及其溯源方法。

考核指标:实现长度测量分辨率达到0.01mm、量程大于100m、标准不确定度达到5×10-7激光干涉测长实验装臵;申请发明专利2项;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校准规范(送审稿)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4 光学频率梳和光学绝对频率计量标准器

研究内容:高精度、低噪声光学频率综合计量标准器:研究光学频率梳的噪声抑制方法和精度提高技术;研制具有溯源性的新一代高精度、低噪声,并直接锁定到超稳激光直的光学频率综合计量标准器。高稳定光学绝对频率计量标准器:研究可长期稳定运行的新型高稳定光学频率梳技术及其溯源性;提供可测量243nm、267nm、578nm、698nm、729nm等主要离子及原子光频标绝对频率的小型化光学频率梳标准测量装臵。

考核指标:1.高精度、低噪声光学频率综合计量标准器:稳定度10-15-10-16(1s稳)、10-19-10-20(10000s稳),单梳齿功率大于100 nW,溯源至国家时间频率计量基标准。2.高稳定光学绝对频率计量标准器:光谱覆盖243nm、267nm、578nm、698nm、729nm等主要波长,频率稳定度10-12-10-13(1s稳),具有24小时

/7天连续工作能力,单梳齿功率大于100nW,溯源至国家时间频率计量基标准。2.申请发明专利5-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3.5 芯片级计量标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量子效应的芯片级计量标准关键技术,研制溯源到国家基准的芯片尺度原子钟、标准光子辐射源、亚波长光学频率梳、热力学温度计、可移动量子霍尔电阻标准器件和纳米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等,研究基于上述器件的扁平化量值传递方法。

考核指标:1.芯片尺度计量标准器件6种:①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钟,频率稳定度小于1×10-11;②标准光子辐射源,光谱辐射通量标准不确定度小于3%;③可移动量子霍尔电阻标准器件,工作温度高于4K,工作磁场低于6T;④纳米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白噪声小于2μФ0/√Hz;⑤亚波长光学频率梳,验证基本原理及技术路线可行性;⑥热力学温度计,验证基本原理及技术路线可行性。2.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6 复杂环境下通讯和测量设备的计量溯源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无线信道参数溯源关键技术;复杂信号时频域测量和溯源技术;基于微波暗室的场强标准装臵;复杂环境下危化品快速采集与定性定量检测仪;脉冲X射线剂量溯源方

法和现场条件的中子评价溯源技术;用于核应急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活度传递标准。

考核指标:1.精密测量装臵和计量基标准装臵8套,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①无线信道定量模拟复现装臵1套;②复杂信号时频域测量装臵1套;③场强标准装臵1套,覆盖(0.3~1)GHz和(40~50)GHz;④危化品快速采集与定性定量分析仪2套;⑤(40~125)kV脉冲X射线辐射场1套;⑥现场用中子校准辐射场1套;⑦放射性惰性气体活度测量传递标准1套。2.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校准规范(送审稿)。3.Kr-85国家标准物质1项。4.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7 大型设备及设施关键量在线计量技术的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设备及设施的长度、力学、热工等关键量在线计量技术,包括:三维测量设备的在线校准技术及溯源体系;力学传感器的力值、扭矩、液体密度和振动模态、流量、温度等过程参数、固定式环境γ射线剂量和放射性氚、碳监测仪表的在线校准技术和现场溯源技术;基于卫星定位技术及传感技术的大型建筑设施变形监测系统的计量溯源方法及装臵。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5套:三维测量设备在线校准装臵,标准不确定度3μm+2×10-6L;固定式射线剂量、活度监测仪表在线校准装臵,标准不确定度10%;动态力在线校准装臵,标准不

确定度4%;基于卫星定位自动形变监测系统和在线校准系统,其水平分量标准不确定度5mm+5×10-7D;流量、温度在线校准装臵,流量标准不确定度0.5%,温度u=(5~30)mK。2.申请发明专利4项,国际互认的检测与校准能力(CMC)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8 海洋温盐、海流、波浪观测仪现场计量校准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的新一代测波浮标现场校准技术;研究海水温盐测量仪的现场智能化校准技术;研究小型声学测流剖面仪的现场校准技术;研究地波雷达电磁信号的现场校准技术及海流观测性能评估。

考核指标:1.研制现场计量校准装臵4套:①卫星测波浮标现场计量校准装臵1套,波高范围(0.5-8)m,不确定度优于(0.05+3%测量值)m;包含具备校准接口的卫星测波浮标样机1套,波高最大允许误差±(0.2+10%测量值)m,开展现场校准实验;②温盐测量仪现场校准便携式计量装臵1套,温度范围(0-30)℃,不确定度优于0.005℃,盐度不确定度0.01;具备远程控制、全自动控制;③便携式声学海流剖面仪现场计量装臵1套,流速范围(0.02-1)m/s,不确定度优于(0.3%测量值+5mm/s);④地波雷达现场无线电电磁测试计量装臵1套,频率测量:3MHz—50MHz,频率分辨率1Hz;灵敏度:-130dBm;场强测量范围:1V/m — 1kV/m;具备北斗/GPS定位功能,定位精度优于10m。

2.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二、技术标准 4 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4.1 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测量分析和改进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关键指标确定、质量参数采集和监测、系统评定分析等在线测量系统分析技术标准;研究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诊断、精度控制、校准/补偿等智能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开展消费品质保数据分析与建模方法、质量保证策略与质量改进、安全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价模型、安全维修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57项,包括在线测量系统分析技术标准25项,智能质量控制技术标准12项,产品质保数据分析和状态监测评价标准4项,质量改进与维修管理标准4项,典型消费品安全状态评价和质量改进标准1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2 符合中国人体特性的产品设计与测评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中国人群的生理心理特性、行为习惯等人类工效学数据测量与建模技术和标准;研究产品用户体验测试评价技术,研究典型汽车、家居和信息产品,以及热、照明环境的工

效学设计与测评技术及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60项,包括:人体特性测量及应用标准19项,汽车、家居产品和信息产品,以及热、照明的工效学设计与测评标准41项,中国人体工效学基础特性数据库1个;新技术8项:人类工效学特性数据测量与建模技术,用户体验测评技术,典型产品和环境的工效学设计与测评技术等;申请发明专利4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3 支撑重点领域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我国重点领域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实现及监管的标准需求,研究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研究典型行业水系统集成标准;研究矿井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标准;研究再生水风险评估与城镇、工业园区水回用系统工艺设计、管理、评价标准;研制海水淡化分用途供水水质标准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系统设计、浓水排放、关键材料性能评价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16项,典型行业水系统集成标准5项,矿井水综合利用标准4项,再生水风险评估,城镇、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水回用系统工艺设计、管理及评价标准5项,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5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4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通用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土地整治术语、跟踪监测评价等标准;研究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评价检验检测标准;研究矿山开采引发的土地与生态损害评价标准、研究滑坡及灾害体土地防治及整治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8项,包括:土地整治与农用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3项,土地整治与修复质量标准5项,矿山开采及地质环境监测、防治、治理标准4项,煤炭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标准1项,土地生态恢复评价检验检测标准及结果质量控制规范25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5 海洋资源能源调查评估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海洋资源能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研究基础通用、海洋能调查评估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海洋生态修复保护、海岛资源调查与保护、海洋检验检测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46项,包括:海洋基础通用标准8项,海洋能调查评估与开发利用标准5项,海底矿产资源环境勘查标准6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标准6项,海洋生态

修复保护标准8项,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术语、图式等标准7项,海岛资源调查与保护标准3项,海洋检验检测类标准3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6 爆炸危险化学品公共安全、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爆炸危险化学品探测设备,爆炸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贮存、运输相关化学传感器及监测系统,爆炸危险化学品防护装备,爆炸危险化学品储存库安全防范要求等技术标准;研究爆炸危险化学品储存库安全防范要求、事故应急处臵、事故应急产品、应急服务等标准。研究消防救援及保障装备、火灾预警保障系统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爆炸危险化学品探测设备标准4项,传感器及安全监测系统标准5项,安全存储要求技术标准4项,防护装备标准3项,事故预防与应急处臵标准6项,事故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标准6项,消防救援及保障装备、火灾预警保障系统标准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7 在用特种设备安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承压类特种设备服役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检验检测、使用管理等技术标准;研究在用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使用管理、风险分析、安全评价、维

修保养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安全使用技术标准8项;游乐设施、索道、观光车等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分析、使用管理、无损检测、检验测试、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安全评价和维修保养等技术标准12项,其中游乐设施标准7项,索道标准3项,观光车标准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8 机械、电气等重要领域安全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机械安全事故机理与损伤识别方法、机械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机械安全风险控制技术标准。研究低压电气设备安全风险预警、运行场所安全要求、运行周期风险项目检验检测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机械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标准4项,安全控制系统、安全联锁、急停等基于可靠性的机械风险控制标准18项,电气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标准4项,电气设备应用场所安全要求标准2项,电气设备检验检测要求标准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9 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基础通用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标准;研究城市可持续

发展管理体系标准及其在不同类型城市、社区应用指南研究;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标准;研究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监测、优化治理方法标准;研究城市社会可持续治理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7项,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标准3项、管理体系标准及实施指南等技术标准7项,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状态评估、综合绩效评估等技术标准5项,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监测、评估、优化治理等技术标准7项,城市社会可持续综治信息平台和综治中心建设等技术标准5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10 特殊人群健康服务与远程健康监测重要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老年、残障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特殊人群健康服务内容、服务设施、服务评价及用品用具等关键技术标准;针对健康状态实时监测需求,研究健康信息服务基本要求与分级评价、健康信息采集与共享、健康状态监测技术与服务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健康服务内容、基本要求与分级评价技术标准4项,特殊人群服务设施与用品用具技术标准4项,健康信息采集与共享技术标准8项,健康状态监测技术与服务标准4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11 支撑现代交通运输服务能效提升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客运、道路客货运输和港口作业领域设施设备性能要求、新型运输服务模式与服务效果评价、作业管理与过程监控评价、高效运营测试与调度管理技术、新能源设施设备效能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8项,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检测、服务评定等技术标准6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测试、监控管理等技术标准10项,O2O汽车服务等技术标准6项,运输场站设施、功能与标识等技术标准3项,港口物流跟踪、货场作业与管理等技术标准8项,电子航海图等技术标准5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12 面向重点行业的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与管理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分类、共享等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商贸流通、互联网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技术标准,研究面向重点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管理技术标准;开展社会信用与社会责任评价技术的实证研究和试点应用。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5项,包括: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分类与共享等技术标准6项,面向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技术标准11项,面向重点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管理技术标准8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13 政务服务与行政许可标准化技术研究与基础通用技术标准研制

研究内容:研究行政许可事项分类与编码、行政许可受理和审查环节规范、行政许可服务满意度与行政许可规范化测评方法,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规范、政务服务大厅和窗口等服务规范。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14项,包括:政务服务和行政许可分类与编码标准2项,行政许可流程和环节规范标准3项,行政许可规范化测评标准2项,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3项,政务服务大厅管理运营和服务标准4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5 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5.1 主要农业废弃物提取加工与功效评价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主要农作物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畜牧水产加工废弃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纯化、加工检测与功效评价技术标准与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国家标准样品10项,包括:主要农作物废弃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纯化方法、检测方法与功效评价方法标准8项,林业废弃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纯化方法、检测方法与功效评价方法标准6项,畜牧水产加工废弃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纯化方法、检测方法与功效评价方法标准6项,主要农

作物废弃物中活性成分的国家标准样品10个;申请发明专利7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5.2 重要领域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研究和制定产品绿色设计标准、清洁高效制造工艺标准、制造/生产过程能效检测与评估标准、绿色供应链标准、再制造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产品模块化、减量化、无害化等生态设计技术和评价标准10项,精密铸造成形、精密塑性成形、干式切削等清洁高效制造工艺标准7项,机械、石化等离散和流程行业制造/生产过程能效检测与评估标准8项,绿色采购等绿色供应链标准5项,再制造产品质量检测等再制造共性标准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5.3 三代核电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核电厂总体设计与安全分析、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涂层防护、仪控和电气、辐射防护与核应急、核燃料组件与相关组件设计、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行技术标准,并开展机械设备用材料性能试验和验证。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核电厂机组总体通用要求、物项安全分级等标准5项,核岛设备设计、性能检

测等标准10项,数字化仪控系统、电气系统等标准15项,辐射防护与核应急、核燃料组件、燃料厂内贮存等标准5项,施工管理、结构设计质量验收等标准10项,系统和设备调试标准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5.4 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运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需要,研究电网仿真分析、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调度自动化、网源协调、新能源调度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电力系统元件统一建模及仿真分析技术标准6项;超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安全稳定控制装臵通信规范,继电保护等技术标准4项;大电网安全稳定计算原则,电网稳定控制配臵,系统优化运行等技术标准7项;面向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电力系统实时在线分析,数据交互等技术标准5项;机组涉网运行参数测试和整定等技术标准4项;新能源资源监测及评估等技术标准4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5.5 新一代信息器件及终端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新一代信息器件及终端评价、技术发展及安全的需要,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核心关键产品的评价要求等标准,研究新型显示器件测试和评价方法、信息安全和智能终端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封装和测试方法技术要求,以及SOC等核心关键产品评价标准15项,室内LED显示屏性能,光舒适度要求及评价方法,新型显示屏/显示模块的光学性能,图像及视觉质量等标准10项,数据服务安全,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等标准6项,智能终端接口、人机交互等标准9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5.6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新型能源转换、存储与用户侧管理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检测、能量存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中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检测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燃料电池部件及系统的测试、评价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电化学储能电池基础、测试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电网用户端交互、需求侧响应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4项,包括: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相关标准8项,中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检测等标准4项,燃料电池标准7项,电化学储能电池基础通用要求、关键部件性能测试和回收利用等标准5项,智能电网用户端接口、交互、能源管理和评估等标准10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5.7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在海洋探测装备、海洋运载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装备等重点领域,研究相关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12项,包括:海洋探测装备类3项,海洋运载装备类4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装备类2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装备类3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5.8 新材料领域先进功能材料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超高纯金属靶材、增材制造用金属粉末、弹性合金、膨胀合金、记忆合金、热双金属、高强高导等金属功能材料领域技术标准;研究特种玻璃、高性能陶瓷、保温隔热、膜材料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领域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高纯金属靶材及评价技术标准3项,增材制造用合金粉末及检测技术标准2项,弹性合金材料及评价方法技术标准3项,膨胀合金、记忆合金材料及检测技术标准5项,热双金属及高温高导金属材料技术标准3项,动车组玻璃关键性能评价与超薄玻璃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标准7项,高性能陶瓷、保温绝热及膜材料产品及检测技术标准7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5.9 兽用生物制品及检测试剂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兽用生物制品及检测试剂评价方法,制

定评价指南;制定相关制品和试剂研制的试验设计、数据收集、过程控制、效果评价及标准验证等基础共性要求;研究生物样本保存、关键原料质量控制、相关制品和试剂质量评价、检测新方法标准;建立国际互认标准验证及质量评价第三方资质平台。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相关制品和试剂研制的试验设计、数据收集、过程控制、效果评价等基础共性标准8项,关键原料质量控制等方法标准10项,检测方法、质量评价等技术标准16项,质量控制等方法标准6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5.10 物流转型升级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物流基础模数及应用标准;研究物流信息追溯、信息交换和物流信息应用标准;研究绿色物流技术与标准;研究重要物流设备技术标准以及先进物流技术应用标准;开展相关示范。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物流基础模数,及基于物流模数的仓储、运输等环节设施和装备的设计规格标准7项,物流信息技术标准10项,绿色物流标准8项,冷链温度检测技术、道路运输装备连接互换、快递物流设备标准,以及驮背运输、滚装运输等多式联运的设备、技术与应用标准1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中国标准国际化 6.1 航空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航空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8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2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国际标准。考核指标:提出3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3 海上装备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海上装备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11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4 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国际标准。考核指标:提出5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研究我国向ISO申请组建电子商务质量保障新技术委员会提案。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5 大宗出口商品及设备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大宗出口商品及设备国际标准。考核指标:提出16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6 钢铁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钢铁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6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7 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1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8 煤炭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炭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4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9 机械工程文件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机械工程文件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4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10 高速列车走出去适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标准比对分析,进行标准试验验证以及标准互认支撑技术研究,研究高铁牵引传动和网络控制系统关键标准。

考核指标:开展15项重点标准的比对分析和适用性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份;制定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高铁牵引传动、网络控制等系统,整车和组合试验,电气安全、火灾预警、软件安全、空气弹簧等标准;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11 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二期)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优势标准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一带一路”国家的适用性研究,包括重点标准指标比对、优化、试验验证;研究我国标准在境外引用转化程序与机制,推进标准互认;研究中国标准走出去支撑服务模式,搭建覆盖欧洲、美洲、东盟、阿拉伯、非洲、中亚、东北亚、蒙古等重点区域/国家的公共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开展150项重点标准的比对分析和境外适用性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实现7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标准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1个,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标准比对、互认等信息查询,支撑标准互认需求信息在线填报,提供标准比对、互认咨询服务等。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三、检验检测 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7.1 “互联网+”NQI集成服务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NQI“一站式”服务需求,研究NQI集成服务平台基础资源和服务标准;研究以产品为核心的检测方法、准入法规、合格评定、检测结果和检验机构等NQI资源自动聚合技术;研究以企业/行业为核心的机构管理、生产许可、检定校准等NQI资源主动汇集与智能匹配技术;搭建消费品风险评估公共服务平台;研制NQI“一站式”服务关键应用工具和设备;建立NQI基础数据中心;在典型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10项,关键应用工具、设备、平台8套,包括:法规标准智能识别与匹配、合格评定资源优化配臵、检验检测需求与能力智能匹配、检验检测全程追溯、检验检测数据智能分析、产品质量监控和诊断工具6套;数据采集设备1套,可采集6~8种类型的NQI数据;风险评估服务平台36

个;基础数据中心1个,包括4类基础数据,每类不少于100万条;选择6个NQI集成服务平台开展应用示范,每个示范平台采集数据量150万条以上,服务至少100家机构。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2 材料损伤电磁无损检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仪器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工业设备材料损伤检测,研究带包覆层非铁磁性金属构件脉冲涡流检测、材料表层应力分布磁巴克豪森检测、材料疲劳状态多磁参数检测、金属损伤低频电磁快速检测、奥氏体不锈钢材质劣化微磁检测、非金属材料红外热成像和太赫兹检测等技术;研制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及其性能测试评价平台,开发电磁检测仿真软件。

考核指标:新型检测仪器样机8台套,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脉冲涡流检测仪:工作温度-196~400℃;可穿透200mm包覆层,检测壁厚3~50mm,精度10%壁厚减薄量;磁巴克豪森检测仪:应力测量标定精度±20MPa。电磁检测仿真软件:具备仿真涡流、脉冲涡流、漏磁和低频电磁检测功能,能求解线性和非线性电磁问题;国际或国家标准(报批稿)5项;申请发明专利1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3 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燃气锅炉能效检测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典型

工业蒸汽系统和曳引电梯、典型起重机械能效评价方法;研究典型热交换器能效和工业锅炉原始排放指标体系;研究锅炉能效及原始排放检测监测平台。

考核指标: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检测新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20项;锅炉冷凝量检测、监测仪器、NOx排放检测平台各1套,其中烟气温度、湿度、再循环量测量不确定度4%~8%;工业锅炉能效排放检测监测平台和公益在线工业蒸汽系统能效评价平台各1套,分别覆盖500台以上锅炉和实现模拟优化调整;申请发明专利10项;国家或行业标准(报批稿)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4 家用环境净化产品关键性能及安全性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空气净化产品及核心部件的可靠性及耐久性检测评价技术,研究各种气固复合污染物对净化性能的影响,建立核心部件性能评价关键指标;研究家用净水产品及活性炭、反渗透膜等涉水材料的卫生安全性检测和评价技术,评估核心部件和材料对污染的承载能力,建立衡量材料和部件质量的量化指标。

考核指标:气固复合污染物发生装臵1套;空气净化产品可靠性检测设备1套;净水产品卫生安全性前处理装臵1套;净水部件的性能检测设备1套;性能及可靠性检测方法6项、安全性检测方法7项;家用环境净化产品的评价技术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5 高新技术消费品关键部件及材料检测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家电、新型运动健康装备等高新技术消费品,研究智能化组件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评价技术,关键电子元器件失效模式、性能退化规律及安全性评价技术,承力件早期损伤检测方法、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方法,功能材料检测方法,抗菌等性能及安全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智能家电智能化水平、安全性和可靠性测试评价技术10项;运动健康装备缺陷检测技术3项、分析模型4项,安全和可靠性评价方法4项,失效案例库2个,早期损伤识别正确率>90%、表征误差<30%;新材料检测技术6项,抗菌等性能及安全性评价技术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6 药品质量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固体制剂,研究从原辅料到中间体至成品的生产过程关键质量参数,研发多种过程控制技术结合的实时在线、线边分析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方法;研究计算机辅助工艺评价/控制系统。

考核指标:药品质量生产过程控制方法不少于3种并建立相应的操作方法指南;针对药品生产过程控制的特点及药物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建立3~5项过程控制检测标准;药

物固体制剂生产过程监控示范平台1个,典型应用实例至少1个。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7 跨境生物产制品和工程生物检验检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跨境生物及产制品中的关键危害因子,研究高通量前处理技术;研究多目标快速检测技术,构建跨境风险分析平台及移动数字化监测管理系统;研究高识别率和可溯源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危害物和工程生物活性鉴别和精准检测技术;研究大宗/高值跨境生物产制品无害化处理、再利用和控制新技术;研发相关试剂条(盒)和装臵。

考核指标:跨境生物及其制品小分子、蛋白、核酸前处理技术3项和装臵3套,处理时间≤35min,通量≥32个;快速检测技术10项、装臵1台,检测时间≤5min,一次检测目标≥5个,核酸检出限≤1 copy/μL;活性鉴别、风险分析、灭活和无害化处理技术14项、装臵1套(温度精度±0.3℃);核酸标准样品5个;试剂条(盒)30个;熏蒸消毒剂3种;移动数字管理系统1套;国家标准(报批稿)3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8 海量跨境生物物种查验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海量跨境动植物物种及关联产品,研究生物、饲料及植物种苗的物种及属性多目标高精准检验鉴定技术和现场在线搜检技术;珍贵动植物种质活性鉴别及溯源技术;珍稀物种

及重要种籽真伪鉴定及实时探测识别技术;研制相关检测试剂及装臵;进行监测示范。

考核指标:物种属性多目标高精准检验鉴定、现场在线搜检、种质活性鉴别及溯源、真伪鉴定及实时探测识别等技术15项;检测试剂10种、专用装臵2套;在5个示范基地开展生物物种跨境监测并对3个物种进行跨境风险分析。

实施年限:2017~2020年。8 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

8.1 石化装臵关键静设备质量性能检测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石化装臵关键静设备及地下管道、静态密封结构,研究制氢转化炉关键部件组织演化规律、在役性能检测、寿命预警与焊接修复技术;研究乙烯裂解炉管材质适应性评价、焊接性能表征、质量检测评价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大型高压空冷器流动腐蚀机理、腐蚀失效规律、质量检测评价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地下管道金属损失规律、质量检测及超期服役寿命预警技术;研究典型静态密封结构泄漏失效机理、关键影响因素、密封性能检测评价及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新技术新方法20项;检测监测设备或系统5套;质量评价及预警平台2个;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4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2 大型能源动力装备“制造、服役”过程检验检测与集成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核电及超超临界大型汽轮机制造与服役过程质量控制的需求,研究长叶片高速高精度检测、焊缝无损缺陷自动识别技术;研究“制造、服役”过程的关键零部件精确标识、照配、不合格品控制、质量综合评估追溯技术。

考核指标:长叶片高速高精度检测新技术3项、装臵1套(长度0.4-2m);射线底片数字化装臵及系统各1套(DR为0.5-4.5 D,送片速度≥35mm/s)缺陷检测识别新技术4项;大型转子、轴承检测监测装臵1套,新技术5项;不合格品控制与照配系统1套;关键件激光标识系统与体系1套;“制造、服役”过程集成质量控制系统1套;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3 严酷条件下矿用设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矿山井下灾变环境、复杂工况条件下应急救援设备的电气与防爆性能、保护与防护性能检测技术;储备待用应急救援设备性能检测、评估方法;研究矿山井下严酷条件下运

输提升、防爆电气等重要设备的关键部件和结构复合失效机理与可靠性评价技术;研发设备运行远程评估与故障诊断平台。

考核指标:应急救援装备性能检测、评价方法20项;严酷条件下井下提升设备主轴、隔爆外壳等关键部件可靠性评估技术方法5种,故障数据库1套,包含不少于1000台/套数据;严酷条件下设备性能检测装臵4套,适用温度≥60℃、湿度100%、瓦斯浓度≥2%、涉水深度≥50cm;提升运输设备运行远程评估与故障诊断平台1套;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4 在役新能源关键设备检测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在役风机关键机械部件不拆卸检测技术、早期损伤与运行状态监测技术;研究太阳能光热和光伏电池检测技术;研究储能电池关键性能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新能源微电网在役关键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及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在役风机、太阳能和蓄能电池的检测监测等新技术、新方法15项;检测监测装臵11台,应满足:不拆卸有效检测4m长在役风机主轴,螺栓不打磨原位一体化应力测量与缺陷检测,薄膜光伏电池性能检测一级标定不确定度小于1.5%,模拟光源有效面积不小于300mm×300mm、光谱失配小于12.5%,模

拟温度、湿度、光照、沙尘的光伏组件加速环境,储能电池检测时间比标准缩短20%、恢复电性能80%以上;国家或行业标准(报批稿)2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在役风机应用案例不少于1000台。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5 可穿戴智能产品的可靠性测试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定位、近眼显示、生理参数监测、辐射剂量监测四类可穿戴智能产品,研究在复杂应用场景下的高精度定位、关键光学参数、辐射剂量、无线通信性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测技术,开展失效分析及评价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位臵可靠性检测装臵1套,伪距精度≤1mm,记录量化bit数≥16;近眼显示光学、运动状态、光生物安全检测系统各1套,视场:(0~120)°,位臵精度0.01mm;生理参数可靠性检测装臵1套,精度≤1%;辐射剂量检测装臵1套,范围(1 ~200)μSv/h;电气(含电池)安全、环境、微形貌检测系统各1套,电流≤1μA;蓝牙、wifi吞吐量(0~300)Mb/s;检测新技术10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

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6 智能语音产品符合性测试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以非介入式测量为核心的语音传输质量关键检测技术和客观语音质量评价方法;研制典型应用中语音交互系统关键性能检测仪器,搭建测试平台;研究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声纹识别和语义识别关键指标检测方法,搭建测试平台,研制测试语音库。

考核指标:语音质量测试新技术20项;研建语音传输质量、客观语音质量关键参数检测平台、测试仪器,能对采集的声信号内容差异化分类,每帧声信号(20ms)输出误差在±0.2dB范围内;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声纹识别和语义识别关键指标测试平台各1套;研制中文测试语音库1套,语音条数大于10万条;申请发明专利1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7 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药食同源产品功能组分多元表征技术;研制识别检测方法所需的对照品及质控样品;研究产品质量分级评价技术;研究物种符合性及产地属性确证技术;研发化学性风险因子快速筛查技术与产品;开展技术验证及应用。

考核指标:物种符合性技术12项,产地属性确证技术8项;化学单体对照品、基体对照品及质控样品30项;化学性风险因子筛查方法通量400种;化学性风险因子快速筛查产品8种;申请发明专利20项;在3-5个口岸开展示范应用。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8.8 进出口贸易突发性事件检测及应对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进出口贸易突发性事件应对系统;研究进出口贸易放射性污染检测技术;研究进出口贸易生物生化污染检测技术;研制进出口贸易突发性事件监测应对设备。

考核指标:进出口贸易突发性事件远程监控及风险分析应对系统1个;进出口大宗资源类(含再生资源)商品及食品放射性污染快速检测方法5项;进出口贸易核法证学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10项;进出口贸易现场降解物证的微生物基因组快速检测方法5项;危害性生物制剂及毒素分析检测技术5项;核与辐射实时视频定位跟踪监测车1台;生物生化污染因子监测处臵车1台;实验室放射性检测设备5套;申请发明专利2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9 化学品健康危害快速分级与确证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化学品毒性效应多靶标高通量筛查新技术;化学

品内分泌干扰和致突变快速检测和确证的遗传修饰动物模型和高内涵技术及自动化检测设备;化学品水生毒性测试新物种和快速分级技术;跨境多组份化学物质检测及筛选设备;化学品健康危害测试关键技术确证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化学品内分泌干扰、致突变快检高内涵技术5项,内分泌干扰高通量筛查技术2项;促癌活性快速鉴定技术2项;致突变自动检测设备1台;筛选毒性测试新生物种1种,水生毒性快速测试技术3项(≤48h);鱼类毒性高内涵技术1项(≤96h);多组分化学物质检测离子谱仪1台(灵敏度≤10-7 M,精密度≤5%);申请发明专利18项;在3-5个口岸开展示范应用。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8.10 特色农产品新型甄别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特色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多目标非定向筛查、精准鉴定等需求的立体式、体系化、多元化和精准化特点,研究特色农产品真伪精准甄别技术;精确的产地溯源技术;特征性成分多维度分析和新型计算模型识别技术;潜在危害物多目标高通量筛查预警技术。

考核指标:特色农产品真伪和身份精准甄别技术5项,识别准确率高于90%;产地判别技术5项,判别准确率高于90%;特色农产品品质识别技术4项;500种以上潜在危害物多目标高通量筛查技术3项,数据库3个;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四、认证认可 9 基础认证认可技术

9.1 互联网+认证认可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领域认证认可耦合度评价技术;研究认证认可多样本和多因素优化选取技术、实时与精准确定技术、便利化的复核与证明技术;研究针对认证认可对象个性和功能特点的模式优化、过程控制和产品追溯等系统化控制关键技术,开展认证认可技术方案设计、应用与验证;研究认证认可结果量化分级、评价与对标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重点领域认证认可行业正向作用测试模型1套;认证认可技术工具箱、认证在线协同与数据交互、符合性量化评价、典型对象认证技术方案验证等系统6套;在线监测工具/装臵4套;认证认可结果对标分析和行业数据共享数据库2个。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行业标准(报批稿)14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10 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

10.1 国家统一绿色产品认证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产品全生命周期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量化方法,绿色产品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式和方法;研究国家统一绿色产

品认证现场核查技术和数据质量保证技术;建立国家绿色产品认证全生态指标数据库;研究重点行业的典型产品综合量化评价指标;研究国家统一绿色产品认证过程风险控制和溯源技术,研究认证结果指标量化及实施效果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绿色产品综合评价关键技术1项,包括绿色产品认证多指标量化综合评价模型1套、绿色产品认证实施效果评估数学模型1套、认证技术规范20项及认证实施规则32项;国家绿色产品认证材料、组件和产品全生态指标数据库1套;绿色产品认证网络信息平台1套;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行业标准(报批稿)12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10.2 智能、绿色制造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产品和设备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研发典型产品、设备、软件、接口的智能评价模型;研究智能工厂多维评价技术;研究典型通用设备在复杂形态及变工况状态下的节能认证技术;研究全产业绿色工厂综合评价技术,研发典型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模型;研究全链条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认证及绩效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支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认证评价的技术集成工具6套;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软件、智能接口、智能工厂、通用设备、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认证技术规范、认证实

施规则、认证指南等认证技术文件60项;工业仿真评价软件1套。绿色工厂、智能产品/设备认证评价用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行业标准(报批稿)8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10.3 种养殖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量化及核查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典型农产品,研究典型项目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监测、核证等关键技术;研究种养殖业中化肥减施增效、土壤有机质提升等综合技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评价方法;研究种植、养殖及种养循环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关键技术及核查方法;研究种养殖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及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学5项;减排固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6项;碳排放因子监测方法学2项;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在线监测系统4套;碳排放数据库及核算工具5套;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行业标准(报批稿)13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10.4 大气污染防治认证评价及清洁空气管理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构建全过程控制的大气污染防治认证评价技术体系和信息系统;研究车船等移动源污染防治技术、装臵认证

第五篇:“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分解

附件10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2016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 — 2 —

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国际互认测量能力进入世界前3,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同期国际标准总数比例由0.7%提升到1.5%,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 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

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6年第一批项目支持任务不超过总任务的三分之一,共49个任务方向。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重点研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开展NQI技术在典型领域的集成示范。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5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

一、计量技术 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

1.1 应对单位制变革的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

研究内容: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研制基准能量天平、基准热力学温度计精密实验系统,准确测定普朗克常数和玻尔兹 — 4 —

曼常数;准确测量浓缩硅28摩尔质量,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定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普朗克常数、玻尔兹曼常数的质量千克单位、开尔文单位复现和传递技术及装置,研究微波电场强度溯源至普朗克常数的里德堡原子量子干涉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基于新一代计算电容测定精细结构常数,结合普朗克常数确定基本常数基本电荷,复现以安培为基本单位的电磁计量单位。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测量实验系统8套:①基准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2套,测定玻尔兹曼常数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在3×10—6范围内;②能量天平法测量普朗克常数试验装置1套,2017年测量不确定度达到5×10—7(k=1),2020年测量不确定度争取进入10—8(k=1)量级;③非空气条件下精密天平1套,1 kg砝码质量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优于13μg;④里德堡原子量子干涉法微波电场精密测量实验系统1套,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0.5 %(k=1);⑤高温基准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2套,600 K至1000 K测量开尔文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5×10—5,1000 K

至3000 K绝对辐射温度计测量开尔文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达到(2~10)×10—5;⑥新一代计算电容实验系统1套,精细结构常数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5×10—8,交流阻抗参数量传水平达到10—9量级;⑦浓缩硅28摩尔质量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10—8。发表被SCI检索的论文不少于3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预期性指标】:研制实用化在线校准的高温热力学基准温度计,突破高温气冷堆温度计在线校准技术;研制小型化、低扰动微波电场精密测量量子传感器。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2 时间频率基准及其传递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高准确度锶原子光晶格钟,研究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新方法;研究长距离时间频率光纤传递技术;研究原子喷泉基准钟及其应用,研究喷泉钟紧驾驭氢钟的新技术;研制原子干涉绝对重力基准装置,通过国际关键比对验证重力测量值的准确性;研究综合守时技术,以国家原子时标基准为基础,产生 — 6 —

统一的中国协调时UTC(CN),研究UTC/国家秒长基准原子钟驾驭时标的技术;开展高稳定光纤光学频率梳及其应用研究,实现国家波长基准的量值溯源;研究高精度GNSS导航接收机室内校准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测量装置6套:①锶原子光晶格钟实验装置1套,评定不确定度进入10—18量级;②原子喷泉基准钟1台,不确定度优于8×10—16,天稳定度优于2×10—15,喷泉钟紧驾驭氢钟,输出频率7天稳定度优于8×10—16;③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装置1套,系统不确定度优于10μGal;④UTC(CN)产生系统1套,UTC(CN)与UTC的时间偏差优于±10ns,UTC(CN)时间稳定度优于 1ns/5d;⑤光梳波长基准量值溯源装置1套,不确定度优于5×10—13;⑥高精度GNSS导航接收机室内校准装置1套,位置不确定度1 cm,授时不确定度20ns。在SCI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专利不少于6项。【预期性指标】:掌握光钟的高精度比对技术;实现喷泉钟紧驾驭氢钟

— 7 — 的技术;提高绝对重力测量的水平;形成利用UTC/基准原子钟驾驭产生稳定可靠的中国原子时的算法;通过光梳实现国家波长基准的量值溯源;实现光学频率梳与超稳激光结合,产生超稳微波,为喷泉钟服务。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3 光辐射计量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超导转换边沿传感器的单光子辐射基准;研制高可靠性、小型化的高准确度、高稳定度激光波长标准;研究极端光辐射度与材料计量关键技术和研制相关测量装置,建立太赫兹辐射多参数以及极端量程光度和超黑材料光谱特性计量标准;针对地球辐射平衡等辐射定标需求,研究紫外至中红外波段基于探测器和辐射源的光谱辐射度计量基准和扁平化量传体系;研究光腔衰荡法气体成份量基准,建立基于光频梳的光谱测量装置,实现CO2/CO的成份量测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标准及测量装置11套:⑴光 — 8 —

子数可分辨微弱光辐射计量标准装置,量子效率标准不确定度2.5%;⑵633nm光波长标准装置,波长的标准不确定度≤2×10—11;⑶太赫兹功率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1.5%;⑷太赫兹频率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5×10—11;⑸极端量程光亮度、光照度计量标准装置,照度测量上限为5×104lx、下限为1×10—11lx,不确定度2%~4%;⑹500~2000nm超黑材料漫反射比测量标准装置,测量范围达到0.01%;⑺基于高温固定点的光谱辐射度标准,最佳不确定度0.6%;⑻在中红外波段3μm~5μm建立光源的光谱辐射度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3%~6%;⑼基于可调谐激光器的光谱辐射度计量标准与量传体系,最佳不确定度0.2%;⑽荧光色度测量装置,不确定度为1.8%;⑾基于PDH锁频的稳腔长光腔衰荡光谱自动测量实验装置,3小时光腔温度变化不超过0.005℃;1米长光腔长度变化不超过20nm,与称重法配制标气相比,测量结果相差不超过5%。申请发明专利3项,论文30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3项。【预期性指标】:建

立新一代高精度、扁平化的光谱辐射度计量定标平台,满足卫星与地面光谱辐射度尖端定标需求。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4 电学量子与几何量计量基标准研制

研究内容:研制量子电压相关基标准的核心大规模集成约瑟夫森结阵器件;研制峰值10 V、频率50 Hz~400 Hz的工频交流量子电压标准,研制便携免液氦型量子电压标准,研制量子功率基准;研究纳米电路高频量子阻抗特性及测试系统;研制X射线晶格比较仪标准装置,实现硅单晶晶格常数的定值及溯源,实现量值国际等效;研究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几何量计量基准,研制光频梳绝对测距装置。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量子基标准及测试系统所需芯片2种:①研制出集成规模大于1万个结的约瑟夫森结阵器件;②研制交流量子电压系统所需芯片。研制基标准或测量装置6套:①交流量子电压标准装置1套,峰值10 V、频率50 Hz~400 Hz,— 10 —

不确定度5 μV/V(k=1);②便携式免液氦维护型量子电压标准1套;③400 Hz有功量子功率基准装置1套,电压100V,电流 5A,电压、电流及有功功率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0.001%(k=1)、0.001%(k=1)、0.002%(k=1);④量子阻抗零拍检波测试系统1套,频带范围GHz,可测量—110 dBm微小信号;⑤X射线晶格比较仪1套,测量不确定度:5.0×10—7(k=1);⑥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几何量计量核心装置1套,测量不确定度10—7。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预期性指标】:研制各种量子电压基标准所需的核心器件,系统化建设电学量子基标准体系,研究交流量子电压量值传递方法,研制便携式量子电压标准并推广其在工业、国防、军工、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对400Hz有功功率的精确测量。建立X射线晶格比较仪国家计量标准装置,申请制定国家校准规范和国家标准,开展国际比对。研制光频梳绝对测距大长度测量实验装置,提升大长度计量能力。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5 气相分子化学反应精确操控与精密测量系统

研究内容:研发量子态分辨的冷原子分子束源装置,研究冷分子离子的精确操控技术,精确测量极低温下的基元离子—分子反应速率;研发高精度、高分辨的光谱和质谱技术,精确测量关键化合物和反应物的分子键能;研制高精准定性定量能力的光谱质谱系统,实施靶向的气相离子/分子合成,精密测量功能分子结构及活性;研制存储超大离子的离子阱、离子信号无损探测系统,研究离子阱内生物大分子精确操控、激光解离和结构精确鉴定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极低温量子态选择的基元离子—分子化学反应实验装置1套,离子分子束源温度低于6K。化学键能精密测量装置1套,实验获得5个以上重要分子的精确键能的测量数据,键能的精度超越化学精度(<1 kcal/mol)。光谱质谱分析系统1套,质荷比测量范围10~2000amu。基于紫外激光—质谱技术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精确测量系统1套。离子阱检测最大质 — 12 —

荷比30000Th;质量分辨率大于等于30000;实现激光器对质量大于等于29KDa大分子的解离,序列覆盖率优于60%。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预期性指标】:形成气相分子化学反应精确操控与精密测量研究基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新领域计量标准

2.1 先进制造中关键参量的计量标准和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以光学频率梳等前沿技术的面形测量方法和高精度面形轮廓标准装置;研制混合式角度标准装置,研究宽带实时角度发生及同步比较技术、混合动态测角与溯源技术;研究晶圆标准片计量技术,研制校准装置实现集成电路线上测量仪器直接校准;研制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仪,研究纳米材料微区拉曼准确测量与溯源技术;实现相关参量的国内量值统一及溯源,参与国际比对,满足量值国际等效性。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装置4套:①非球面面形轮

廓标准测量装置1套,面形轮廓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2μm(球面或非球面);②混合式角度计量标准装置1套,0°/s~100°/s范围内角度示值误差:0.2″,100°/s~200°/s范围内角度示值误差:0.5″,200°/s~300°/s范围内角度示值误差:1.0″;③晶圆标准片校准装置1台,测量不确定度小于4 nm(k = 1);④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测量装置1台,拉曼空间分辨力80nm,拉曼光谱分辨力2 cm—1。发表文章10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2 精密制造中的补偿和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干涉测量中的气体折射率高精度测量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气体折射率高精度测量仪器;研究散斑数字比较全息测量技术,研制相关仪器装置,实现精密制造中表面形貌和形变的高精度无损动态、高效测量;研究微纳三维动态位移(测头)校准装置,形成主轴及测头的动静态参数综合计量系统;研究自支撑薄膜标准溯源技术,实现微膜非接触式高精度测量,建 — 14 —

立国家微膜计量标准测量装置,满足微电子半导体、新能源及精密机械等先进制造的溯源和科研需求。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1.研制测量装置6套:①气体折射率测量仪1套,折射率测量相对不确定度2×10—8(k=2);②可用于双频激光干涉仪的新型波长跟踪器2套,长时间稳定性(24小时)优于10—7;③散斑数字比较全息测量装置和算法软件1套,工作波长532nm,测量不确定度0.1微米,视野范围10×10厘米;④建立高速主轴动静态参数计量标准装置1台,实现额定转速下的动态参数测量不确定度(线值)优于80μm(k=2);结合三维动态位移(测头)校准装置,形成主轴及测头的动静态参数综合计量平台,全面评价整机质量;⑤自支撑薄膜厚度计量标准装置1台,测量范围:(10~100)μm,测量不确定度:(0.5+0.03H)μm。发表论文12~20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4~8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4项以上,研究成果在精密制造现场应用。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3 航天空间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空间标准太阳电池计量标准装置、模拟空间太阳光源和测量装置及其溯源技术;研究建立带电粒子水吸收剂量和光子硅吸收剂量标准装置和溯源技术,研究固体剂量计空间辐射累积剂量测量方法;研究建立(0.5~300)keV单能X射线标准装置;研究建立基于长寿命α核素和β核素的活度计量标准装置和量值溯源技术;研究注量、水吸收剂量等导出量的复现新技术并建立计量基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基标准测量装置9套,标准器2套:①建立空间标准太阳电池量子效率和短路电流计量标准装置1套,短路电流不确定度优于1.2%(k=2);建立IV特性测量装置1套,模拟光源辐照不均匀度和不稳定度优于2.0%(k=2);②建立固体核径迹探测测量装置、Co—60γ射线硅吸收剂量标准装置、质子水吸收剂量标准装置共3套,不确定度分别优于10%、— 16 —

5%和2%(k=1);③建立(0.5~300)keV单能X射线标准装置1套,X射线光子数测量不确定度好于5% @10keV;④研制基于长寿命α核素和β核素的标准器2套,年稳定性好于3%;研制活度测量装置2套,标准不确定度好于1.5%;⑤研制热中子注量基准装置1套,均匀性好于0.8%。参加国际比对3项,发表论文26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4项。建立太空环境下太阳电池翼的计量平台。发布航天相关电离辐射基本物理参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4 海洋声探测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常压、高静水压下水声声压量值复现新方法并建立校准装置;研究有限空间内校准频率拓展技术,减小不确定度水平;研究水声换能器辐射声场与水声材料参数测量方法,研究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测量技术。研究海水密度与声速测量,建立静力式离线、在线海水密度计计量标准,建立温度压力范围宽

广的海水密度与声速测量装置,研究极端条件对海水密度与声速的影响。研究以海流计、多波束声纳等为代表的声探测设备校准技术,建立水流速计量体系,解决多普勒海流计的溯源问题。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计量基标准装置7套:①建立常压下水听器校准装置,包括互易法与光学法装置各1套,覆盖频率范围20Hz~500kHz,不确定度优于0.7 dB(k=2);②建立高静水压下水听器校准装置,压力上限10 MPa,频率范围10 kHz~100 kHz,不确定度优于1.0dB(k=2);③建立水声材料参数测量装置,200 Hz~2 kHz频率范围内回声降低和插入损失的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1.5 dB(k=2);④建立在线与离线海水密度计量标准装置,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3×10—6和0.3分度;⑤建立范围宽广的海水声速测量装置,温度273K至350K,压力高至30MPa,包括直接测量标准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01%,直接测量的海水声速仪校准装置1套,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05%;⑥针对多普勒海流计,建立海流计校准装置,流速范围 — 18 —

(0.01~3)m/s,不确定度优于(0.1%+2mm/s),进一步开展多普勒海流计的现场校准。发表文章20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5 医学与健康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呼吸、血氧、血透等人体关键生理参数计量校准基站,建设相关平台;研究骨质疏松诊断设备计量溯源及中国人群骨密度数据库建立的质量保证和标准化;研究动态、融合类图像质量计量溯源方法和MRI比吸收率计量方法;研究前沿医用光学技术关键参数计量方法,优化改进医用光学/工程光学已研制计量装置;研制高空间分辨共焦拉曼光谱仪样机、拉曼成像参数标准装置;研究癫痫等神经系统脑疾病精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关键技术及标准化流程;研制标准水听器和耐高声强水听器,建立相应测量系统,研制基于热释电效应超声测温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1.研制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的计量标准装置15台套,提升现有工作基准1套:①呼吸机测试仪校

准基站:静态压力(0~100)kPa,最大允差±0.01kPa;血透机检测仪校准基站,电导率(10~20)mS/cm,误差±0.05mS/cm;血氧饱和度模拟仪校准基站:相对标准偏差1%~2%;研制输液泵分析仪、婴儿培养箱分析仪、生命体征和电生理校准基站;②建立骨质疏松诊断设备计量标准装置,骨密度范围0.5g/cm3~2.0g/cm3,建立3万样本量中国人群骨密度数据平台;③研制PET—CT图像计量学评价标准装置:低对比度分辨力≤0.5%;研制多模态通用动态图像检测模体:位移分辨力≤0.5mm;研制MRI系统SAR值测量装置:动态范围10μW/g~1000W/kg;④研制眼科OCT计量标准装置、综合验光仪在线检测装置、小顶焦度检测装置;提升角膜曲率计工作基准;⑤研制拉曼光谱成像参数校准装置、氧气透过率标准膜。

2.研发基于306通道脑磁图、256通道脑电图的自动源定位系统,定位精度毫米级,并研制对神经系统脑病甄别、发作检测、术前评估系统;建立误差≤3ms脑电—神经调控同步治疗平台。

3.研制高空间分辨共焦拉曼光谱仪样机,拉曼光谱分辨力0.5cm—1,空间分辨力0.7μm。

4.研制标准水听器和耐高声强水听器,建立相应测量系统:频率0.5MHz~15MHz,声压1kPa~5MPa,温度系数0.2dB/℃;研制基于热释电效应超声测温系统:温度20℃~60℃,分辨率2℃。

5.发表被SCI检索论文14篇,EI检索论文18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7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培养博士6人,硕士16人。

实施年限:2016~2020年。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技术

3.1 重点领域急需化学成分量标准物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大众健康、环境监测、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食品、消费品、环境、矿产资源、安全防护等领域急需的典型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素类、全氟化合物、溴

化阻燃剂等)、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元素形态)、监测用气体等系列标准物质研制;开展具有计量溯源性的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定值技术、标准物质制备及分离技术研究,满足纯物质、溶液、复杂基质中化学成份量溯源需求;并通过参加/组织国际计量比对,实现国际互认。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标准物质:具有计量溯源性的国家级标准物质305种。不确定度指标:纯物质≤1%,溶液≤1%~5%,基体物质≤10%~20%;混合气体≤1%~5%,零点气体≤10%~20%,包括:①食品污染物、抗生素、元素形态等14种;②食品真菌毒素15种;③生产安全:新型混合气体及零空气12种;活性炭管及滤膜13种;④环境及水质38种;⑤塑料皮革等23种;⑥农业领域50种;⑦新型矿产71种;⑧海洋监测69种。高准确度定值关键技术及方法40种。CMC核心测量能力:17项。参加/组织国际计量比对或能力验证8次。发表科技论文40篇,其中SCI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个。

3.2 大数据下新型电磁计量标准的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智能电能表在线电能计量大数据,研究电能表集群式在线电能计量标准,研究智能电表软件型式评价方法,建立计量溯源体系,解决在用智能电表计量准确性及可靠性评价需求;研究典型复杂用电工况下的计量传感、校准方法以及计量装置;研究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下动态负荷电能计量标准和电能现场校准技术,实现交直流充电桩(机)整体现场检定;建立超低频交流电压及阻抗标准,解决新型大容量在线储能电池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关键性能参数溯源。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电磁计量标准或装置7套:①建立电能计量大数据计算数据库,形成电能表集群式在线电能计量检定系统,在用智能电表计量准确率(万台级)不低于95%;

②建立35kV级配电线路单相高压谐波功率计量标准装置,1~20次谐波有功功率测量不确定度0.02%~0.2%(k=2),10kV配电网电量在线测量不确定度0.2%~1%(k=2);③建立动态负荷电能计量标准装置,交流动态有功电能测量不确定度:0.01%(k=2);④建立交流充电桩现场检定装置,有功电能测量不确定度:0.02%(k=2);⑤建立直流充电机现场检定装置,直流电能测量不确定度:0.02%(k=2);⑥建立100mHz超低频电压标准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达到5×10—4(k=2)。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8项。发表SCI或EI检索论文20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10项。主导或参加国际比对2项。【预期性指标】:建立在用智能电表可靠性评估体系,形成智能电能表软件型式评价系统。建立复杂用电工况下电量的量值溯源体系。建立超低频阻抗计量装置,锂电池低频阻抗校准装置及储能电池健康状况评测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二、技术标准 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4.1 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与信息交互服务通用类和基础类标准,包括时空信息分类编码、地名地址地理编码、术语、语义表达、产品等标准;研究时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共享与集成技术标准,包括地上下与室内外信息的获取、处理、数据库建设、信息接口与交换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标准;研究时空信息应用服务方面技术标准,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全息位置地图与位置服务、泛在服务、运行维护与质量测评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通用类和基础类国家标准10项;时空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方法类国家标准15项;应用服务类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建立支撑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与评价技术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2 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需要的重要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的标准要求,研究重要军民通用资源结构体系标准;研究军民通用物资、设备、器材、设施、技术保障人员等资源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兼容性、互换性的信息符号、代号、标识标准;研究跨系统、行业、领域多标准体系相融的军民通用资源信息代码转换技术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6项,包括:军民通用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国家标准1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符号、代号、标识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代码转换技术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方法国家标准5项;【预期性指 — 26 —

标】:建立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保障国防动员需要的重要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军地共享共用的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3 支撑重点领域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重点领域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目标实现及监管的标准需求,研究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能效检测、能耗监测、能源管控、系统优化、泛能集成及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领跑者”指标确定方法并形成相关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技术标准;研究重点行业能耗限额及其配套标准;研究能源管理体系及绩效评估、节能量及用能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节能国家标准12项;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国家标准8项;重点行业能耗控制和配套国家

标准8项;能源管理及市场化节能机制相关国家标准12项;【预期性指标】:建立支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控制的标准体系;构建支撑市场化节能机制的关键技术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4 典型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再生资源分类、收集、运输、检测、处理处置以及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标准;研究园区产业链诊断优化技术、物质流分析、园区循环化改造技术方法、改造效果评估等基础标准;研究钢铁、有色、纺织、煤炭、化工、电力等产业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最佳技术指南和行业循环利用绩效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土地资源分类、调查、评价、利用技术标准;研究重要矿产资源检测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60项,包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国家标准14项,支撑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标准10项,典型行业循环产业国家标准13项,土地 — 28 —

调查评价分类利用国家标准3项,重要矿产资源检测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形成支撑土地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集约节约利用、工业废物循环利用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标准体系;建立产业链诊断技术方法工具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5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应用及评测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同类型导向标识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求,研究城市寻路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包括:研究图形符号设计、测试及具体图形符号的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典型公共场所中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及关键标准;研究寻路导向标识系统规划与应用效果的评测技术、评测指标体系和标准;研究寻路导向标识系统中各类标识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技术标准;应急疏散导向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安全信息识别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城市寻路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国家标准22项;应急疏散导向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国家标准4项;安全信息识别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4项;【预期性指标】:构建完善的导向标识系统国家标准体系,服务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发表论文15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5.1 新型农业投入品与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与标准样品实物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复合型生物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微生物菌剂功能与安全评价技术标准;研究常见肥料中有害物质分类、检测方法、有效性评价、质量分级技术标准;研究宠物等特种饲料、新型水产品及饲料用海藻原料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质量分级等共性技术标准;研究粮油、药食同 — 30 —

源农产品、茶叶、烤烟、畜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分级国家标准样品;研究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功能活性成分分析、产地识别与真伪鉴别用国家标准样品;研究微生物菌剂质量评价分析国家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研究并获得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15项,包括:复合型生物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质量控制、功能与安全评价国家标准6项;常见肥料中有害物质分类、检测方法等国家标准8项;宠物与新型水产品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质量分级等国家标准6项;农产品质量分级用国家标准样品5项;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功能活性成分分析、产地识别与真伪鉴别用国家标准样品7项;微生物菌剂质量评价分析用国家标准样品3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研究并形成相关行业标准报批稿8项,发表论文1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2 重要农林产品现代加工质量提升共性技术标准

研究内容:研究大宗粮食分类收储、超标粮食分仓储存技术标准;研究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清理、调湿、轧花、在线检测与工艺优化等智能化、柔性化、规模化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改性木材、阻燃人造板、功能木地板等新产品质量要求和加工新方法技术标准;研究玫瑰茄、金银花和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标准;研究畜禽及水产品深加工新技术标准;研究动物皮毛深加工新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大宗粮食分类收储、超标粮食分仓储存国家标准4项;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智能化柔性化加工国家标准4项;改性木材、功能木地板等质量要求和加工新方法国家标准5项;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标准3项;畜禽及水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国家标准2项;动物皮毛深加工新技术国家标准2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6项,研究并提出行业标准报批稿10~15项,发表论文10~15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3 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制造基础标准,包括:参考模型、术语、产品数据描述、数据采集、数据字典等基础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产品对象标识、解析、可视化等自动识别标准;研究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标准,包括:数字化设计、建模、仿真、工程等数字化协同标准,通信接口、通信协议、时钟同步、互操作要求、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互联互通等系统集成标准,智能调度、能效优化、安全控制等过程控制标准;研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包括:增材制造关键工艺和检测标准,机器人术语、分类、通用要求、设计规范、接口规范、通信规范、性能评估与测试、人机交互、安全规范、信息安全、软件、环境可靠性、环保、能效评估和模块化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90项,包括:智能制造基础国家标准20项(基础数据共享和交

换标准15项、自动识别标准5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国家标准35项(数字化协同标准5项、系统集成标准15项、过程控制标准15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国家标准35项(增材制造标准5项、机器人标准30项);【预期性指标】:构建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增材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和机器人技术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4 支撑重点领域工业三基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先进基础制造工艺标准及相关基础制造装备标准;研究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制造业配套核心基础零部件标准,包括:高档功能部件、新型减速器、大型液压件、制动系统和轴承、高压柱塞泵、高精度齿轮、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弹簧、风电密封等基础零部件标准;研究模块化、工业数据等支撑工业三基的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国家工业标准基础数据库。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基础制造工艺及相关基础制造装备国家标准11项;核心基础零部件的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国家标准25项;模块化、工业数据等国家标准4项,建立典型领域国家工业标准基础数据库1个。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5 先进结构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品质特殊钢、海洋工程用钢、建筑用钢、新一代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等钢铁领域技术标准;研究轨道交通用铝镁材、航空航天用有色金属材料、铜钢复合结构材料等有色金属领域技术标准;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及水泥、新型建筑墙体、屋面系统材料和部品等建材领域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钢铁领域国家标准12项、有色金属领域国家标准12项、高性能混凝土及水泥等领域国家标准6项;【预期性指标】:

研究并形成相关重点产品行业标准报批稿10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标准,SOC/IP核、裸芯片、A/D、D/A、微机电系统(MEMS)、射频电路等领域产品规范及工业控制芯片、高压电路等标准,以及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技术标准等;研究供应链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关键软硬件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等要求和评估标准;研究LED显示屏性能、光安全、能耗要求及评价方法标准、柔性显示屏的光学、图像质量、视觉质量、机械性能要求及测试技术标准、新型显示材料和器件标准;研究智能终端接口、人机交互、数据格式等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集成电路国家标准12项、信息安全国家标准8项、新型显示国家标准10项、智能终端国家标准5项;【预期性指标】: — 36 —

完成智能硬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报告5份。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7 “互联网+新能源”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存储、转换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术语、接口等基础标准;研究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主要设备、检测、安装、运行维护、能量存储等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关键标准;研究低成本储氢材料、新型离子交换膜、双极板、膜电极、电堆和发电系统的寿命预测及快速评价等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标准;研究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仿真计算、在线分析、网源协调以及大容量直流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大电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化对电气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控制智能化电气安全水平和针对电气智能化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试验方法等智能化电气设备共性安全标准;研究智能电网用户端子系

统接口网关、主系统与子系统、外部系统信息交互要求、系统能源效率管理和评估、电力消费需求侧响应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模式的新能源国家标准9项,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关键设备及运行国家标准8项,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标准7项,大电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国家标准10项,智能化电气设备共性安全标准6项,以及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及电力消费需求响应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建立“互联网+新能源”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8 生物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动物、植物、微生物样本管理与利用技术、生物物质鉴别及精确检测技术、重要生物产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开展标准研究,具体包括:研究生物样本分级、采集、贮存、管理、— 38 —

使用和共享技术标准,生物样本信息获取、存储、分析与处理技术标准,生物样本特异表达关键基因鉴定技术标准;研究蛋白质鉴别及检测技术标准,酶的标准底物定值方法及技术标准,功能性蛋白质的活性、酶活性检测及评价标准;研究细胞计数、纯度、活性及其内在生物分子的精确测量方法,相关产品和生物试剂的质量控制等生物技术标准;研究生物育种质量控制、操作技术规范、特异基因检测、种质鉴定以及特性鉴定等技术标准;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标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标准样品及检测技术标准,海洋生物产品质量控制等技术标准;研究生物次生代谢物分离、提取、纯化、检测、结构鉴定、活性测定、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代谢物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70项,研究并获得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15项,包括:生物样本国家标准15项、生物检测国家标准20项、生物育种国家标准

15项、海洋生物国家标准10项、生物次生代谢物国家标准10项,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细胞、代谢物等国家标准样品共15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9 高端装备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飞行设计与仿真、工艺工装,航空用复合材料及标准件、基础与结构要素标准,无人机标准,研究新一代运载火箭、新型平台和载荷、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器等标准;研究机床数控系统及部件功能、性能与可靠性标准,研究高精度影像仪、工业CT等高端测量设备校准、检测方法等标准;研究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及LNG、LPG、游轮等高技术船舶总体、结构、材料、建造、配套系统与设备标准,研究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海洋观测监测装备,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平台、钻井船等海洋工程装备总体、结构、试验、升降系统、配套设备标准,研究数字化造船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2项,包括民用航空装备与航天装备国家标准12项、高档数控机床国家标准8项、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标准12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10 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及交易保障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围绕基础信息编码、信息交换与共享、电子凭证、主体实名认证、产品追溯和产品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标准需求,研究电子商务基础信息编码、交换和共享等基础标准;研究质量追溯和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风险预警等交易平台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多语种产品信息描述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贸易便利化电子单证和凭证等基础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

— 41 —

55项,包括:电子商务基础信息编码、交换和共享国家标准10项;质量追溯和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风险预警国家标准20项;跨境电子商务多语种产品信息描述国家标准5项;贸易便利化电子单证和凭证国家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完善电子商务技术标准体系;获得10项软件著作权;申请发明专利2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11 消费品质量安全管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跨行业、领域的消费品通用安全及检测方法标准,研究关于特殊人群、个性定制、组合组装等领域的消费品安全标准,研究家具、家电、纺织服装等重点消费品安全标准;研究消费品安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标准,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消费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信息融合与集成标准,研究消费品安全在线信誉监测和评价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制造环境下产品协同设计、产品质量安全改进和产品质量控 — 42 —

制标准,研究基于质量链一体化的消费品安全过程管理标准,研究消费品溯源编码和状态实时监控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消费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及检测方法国家标准30项、消费品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国家标准10项、消费品安全质量控制和过程追溯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3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中国标准国际化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国际标准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制造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厂自动化无线通信技术、智能装置和智能测控设备可靠性、EPA通信行规、在线水质分析仪、配电系统安全监测、移动机器人及其智能单元电气设备环保要求数据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新能源领域国际标准,包括:风能预测及评估、新能源

— 43 —

发电并网、微电网设计、高压直流电力电子设备动态条件、低压配电系统安全监测设备、电力变压器偏磁抑制装置、燃料电池术语、液流电池性能、起停电池性能等国际标准;研究电动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包括:电动汽车换电性能及安全、电动汽车充电控制导引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包括:同轴通讯电缆、射频连接器、激光显示设备、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柔性显示器件、液晶显示器件、家用电子系统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海洋技术和装备国际标准,包括:海洋探测设备设计及试验方法、潜水器、海水淡化、海洋观测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遥感领域国际标准,包括:遥感影像传感器与数据校准、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信息服务等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技术和装备、遥感等领域提出4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预期性指标】:国际标准技术研究报告20份、发表论文40篇。

— 44 —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有关说明:项目申请单位应具备参与国际标准相关工作的基础条件,优先支持相关领域已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国际标准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及分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工作组召集单位或国内技术对口等单位。

6.2 优势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研究船舶海上设备国际标准,包括:新型燃料动力船舶、海上风能开发、工程与作业船、船用机械设备、应急设备、绿色船舶安全性、安静性与能效评估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中医药领域国际标准,包括:中医药术语及编码、中医药材、器具仪器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纺织领域国际标准,包括:纤维和纱线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家电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家用清洁机器人、养老助残家电、厨房设备、洗衣设备、美发设备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电力装备领域国际标准,包括:混流式水轮机发电设备、防爆电气设备、电气绝缘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工

— 45 —

程建筑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工程建筑无损检测国际标准;研究通用基础国际标准,包括:人类工效、公共信息导向、术语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船舶海上设备、中医药、纺织、家电、电力装备、工程建筑、通用基础等领域提出2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预期性指标】:国际标准技术研究报告20份、发表论文4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有关说明:项目申请单位应具备参与国际标准相关工作的基础条件,优先支持相关领域已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国际标准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及分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工作组召集单位或国内技术对口等单位。

6.3 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开展东盟、中亚、东北亚、北美、欧洲、非洲、阿拉伯等我国重点贸易区域与我国标准体系差异性研究,开展重 — 46 —

点贸易产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在铁路、核电、进出口电器电机产品、陶瓷、摩托车、服装、稻谷、小麦,以及海洋观测、海水利用、海洋能、海洋检验检测、国际海地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深海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我国标准与主要出口贸易国标准比对分析,对标准的关键指标进行实验验证;开展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研究,在电力、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轻工、纺织消费品等领域开展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差异性研究,对标准关键指标进行试验验证,为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提供技术依据;开展我国农业标准在东盟国家适用性技术研究,在柬埔寨、越南等地研究建立中国农业标准应用基地;研究英文国际标准化语言特征,建立标准化英汉双语语料库及本体知识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铁路、核电、进出口电器电机产品、陶瓷、摩托车、服装、稻谷、小麦,以及海洋观测、海水利用、海洋能、海洋检验检测、国际海地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深海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50项重点标准的比对分析和境外适

— 47 —

用性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实现3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在东盟国家建立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构建不少于3000万中文字符、1500万英文单词的双语标准化语料库,实现标准化用语覆盖率大于85%,准确率达到90%,本体知识系统1个。【预期性指标】:完成10个重要国家和区域的标准化体系分析研究报告。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三、检验检测 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7.1 金属材料超声无损检测及微损测试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阵列传感器柔性激励的超声三维透视成像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究压电阵列式超声导波多模态成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金属制设备在线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究铁磁性金属材料早期损伤的磁声发射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制超声检测仪器、试块性能测试评价平台及检测工艺验证平台;研究液压鼓胀和在线压痕的微损材料性能检测及试验制备技术并 — 48 —

研制仪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新仪器或系统不少于8台套,关键部件国产化,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阵列柔性激励仪器:最大激励接收通道:32/64PR;激励信号为任意波形;具有工艺仿真与三维检测成像功能;电磁超声检测仪器:任意波形激发;自激自收模式下,接收电路恢复时间<5us;传感器检测温度750℃时,接触时间>30s;工作带宽覆盖50kHz~10MHz;接收电路程控前置放大增益>100dB;机械式取样机:单个样品取样时间小于2小时,设备尺寸小于80mm;液压鼓胀检测仪:材料屈服强度测量误差小于30MPa;磁声发射检测仪器指标:磁化激发频率1Hz~500Hz;无线全数据通讯;5M/s采样率16位精度2通道连续波形连续24小时不间断采集和上传;动态范围不小于90dB。正式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7.2 新型消费品检测及评价技术

— 49 —

研究内容:研究消费品中超细颗粒及功能性材料的快速甄别、半定量检测、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其对产品功能的影响,建立此类消费品中的成分识别—安全性评估—功能性评价体系;开发新型家用产品风险和缺陷的分析、监测和无损检测技术,建立产品风险规避、早期失效损伤修复和延寿技术,及中后期的监测技术;建立新型家电产品失效案例数据库,对故障高发性零部件建立相应的治愈机制和工艺;开展新型家用电子产品中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关键检测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针对至少6类消费品,建立其所含超细颗粒和功能性材料的识别、半定量检测技术、安全性评估及功能性评价方法;针对家电产品的腐蚀缺陷、裂纹缺陷及材料原始组织缺陷及工艺缺陷,建立分析模型总计不少于4项,风险分析评价技术不少于8项,相应的处置技术不少于8项,典型家用机电产品的应用示范不少于4类;申请失效案例数据库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新型智能化家用电子产品关键检测技术不少于 — 50 —

下载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国家科技部word格式文档
下载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8年-国家科技部.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