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014年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doc

时间:2019-05-14 14:46:1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3.2014年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doc》,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3.2014年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doc》。

第一篇:3.2014年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doc

附件3:

2014年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

A信息、能源与电气工程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的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和新能源探索方面取得新理论、新方法以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储备。

2.重点资助内容

A1 光电功能器件及集成技术

A2智能机器人技术及应用

A3太阳电池、高效氢源/燃料电池的基础研究

A4常规能源输送和高效利用的理论及技术

B生物与医药领域

1.研究目标

鼓励开展蛋白质科学、微生物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针对先进医疗器械关键技术与器件,疾病诊断和治疗新方法开展研究,以获得对学科和行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原创性成果;并针对我国重大疾病,在药物的发现及关键技术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新药发现提供良好的基础。

2.重点资助内容

B1 重要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研究

B2 工业微生物重要代谢途径调控及产物制备关键技术 B3 重大疾病诊疗仪器的新方法新技术

B4 针对重大疾病药物的发现及关键技术研究

C农业与食品领域

1.研究目标 针对都市农业和食品领域存在的重大技术瓶颈问题,在动植物遗传育种、健康养殖、农业设施机械装备、农业生态与环境、食品营养与安全领域开展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提高天津市在农业和食品领域的整体创新能力及核心竞争力。

2.重点资助内容

C1 动植物优异种质资源创新、遗传育种、鉴定与健康养殖 C2 农业设施与农业机械装备 C3 农业生态环境修复与资源可持续利用

C4 农产品贮藏与高值化加工

C5 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

D 医学领域

1.研究目标

围绕常见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病、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重大疾病,以及严重影响人类健康的感染性、遗传性、创伤性、运动性、职业性及慢性与老年性疾病的有效预防、诊断和综合治疗,开展应用基础、前沿技术以及传统医学的系统研究。注重应用现代分子生物学、表观遗传学、免疫学、分子影像学、基因组学及生物信息学等研究方法和路线,寻找疾病相关新基因、新靶点、新信号通路、新标志物,显著提高重大疾病的诊断和防治效果。

2.重点资助内容

D1重大疾病发病的分子机制

D2 重大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与修复

D3 中医药、针灸防治重大疾病机理、疗效评价及相关技术的基础研究。

E 新材料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资助,力求突破现代材料设计、评价、表征和先进制备与加工方面的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获得一批具有原始性创新的原理和核心技术,引领我市新材料产业的发展。

2.重点资助内容

E1 新型高性能复合材料与轻质材料

E2 新型光、电、磁功能材料、催化材料与分离材料E3 生物医用材料

E4 先进材料制备、连接、加工与改性

F 先进制造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资助,解决我市先进制造、自动化技术发展和航空航天产业发展的科学问题和前沿技术问题,取得一批在国内外产生影响的原始性创新成果。

2.重点资助内容

F1新型装备智能化设计与控制

F2航空航天系统与装备的诊断与控制

F3复杂零部件先进加工制造技术

G 城建与环境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项目资助,解决天津市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生态建设、海洋环境治理与资源高效循环利用中的关键科学问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2.重点资助内容

G1 城市工程建设引发地面沉降机理与防控关键技术

G2 大型复杂工程结构设计理论与安全关键技术

G3新型污染物及复合污染形成机制、协同控制及生态修复技术

G4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饮用水安全、再生水风险控制理论与技术

第二篇:2010年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指南

2010年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

一般项目指南

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是高新技术的源头,创新人才的摇篮,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以提高原始创新能力、促进学科建设和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为目标,以获取新知识、新原理、新技术和新方法为基本使命,以发表高水平论文,获得发明专利、样机、样品为主要成果形式,着力原始创新,为科技支撑计划提供技术基础,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和人才储备。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一般项目的承担单位主要是高校和科研院所。项目资金补助档次一般为10万元。

一、信息科学领域(A、B、C、D、E)1.计算机科学(A)A01 计算机系统结构

A0101 并行/分布计算机体系结构及集群系统的关键技术 A0102 可重构计算系统理论与方法 A0103 嵌入式系统关键技术 A02 计算机网络

A0201 Internet新技术

A0202 无线网络与移动计算关键技术 A0203 网格与对等计算关键技术 A0204 新一代网络管理理论与关键技术 A0205 片上网络技术 A0206 语义网关键技术 A03 计算机软件技术 A0301 普适计算技术 A0302 和谐人机交互

A0303 大型并行计算模型与算法 A0304 分布式存储理论与方法 A0305 智能计算技术 A04 多媒体技术 A0401 虚拟现实技术

A0402 多媒体内容分析与检索技术

A0403 多媒体信息表示和存储的理论与方法 A05 信息安全技术

A0501 新型密码理论与方法 A0502 网络安全关键技术

A0503 网络内容分析与监控关键技术 A0504 计算机病毒防治理论与方法 A0505 信息隐藏及检测理论与方法

2.信息与通信技术(B)B01 通信系统与技术 B0101 先进网络与交换技术 B0102 信道复用新技术 B0103 新型接入网技术 B0104 无线通信新技术 B0105 多媒体通信技术 B0106 信道编解码技术 B0107 软件无线电技术 B0108 通信协议与系统仿真技术 B0109 传感器网络技术 B02 数字视、音频技术

B0201 数字电视、高清晰度电视关键技术

B0202 数字视、音频技术(数字音频广播、数字录放技术等)B0203 通信终端与信息(网络)家电技术 B0204 数字三维成像与显示技术 B03 信号与信息处理技术 B0301 图像的生成、处理与识别 B0302 自适应信号处理 B0303 多媒体信号处理 B0304 通信信号处理 B0305 生物识别与认证技术 B0306 微弱信号检测与处理

3.电子科学与技术(C)C01 微电子与固体电子技术

C0101 新型集成电路、集成模块和混合电路 C0102 新型电子材料与器件 C0103 膜电路、膜器件关键技术 C0104 片式元器件与表面组装技术 C0105 MEMS工艺、技术及应用 C0106 新型半导体发光材料及应用 C02 电路与系统 C0201 电路CAD技术

C0202 芯片系统(SoC)理论与技术 C0203 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及其应用技术 C03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C0301 新型天线与特种天线技术 C0302 电波传播与电磁场计算 C0303 电磁兼容及电磁生物效应 C0304 新型微波材料与器件

4.光学与光电子学(D)D01 新型激光器及其应用 D0101 新型激光器的关键技术 D0102 T赫兹波及其应用 D0103 超快激光技术 D0104 新型激光检测技术

D02 通信中的关键光电子器件与技术 D0201 光纤通信中的关键技术

D0202 超高速大容量复用关键器件及技术 D0203 全光网络接入技术

D03 信息获取、处理中的新型光电子技术 D0301 光学与光电子图像获取与处理技术 D0302 生物医学光子学 D0303 新型光学、光电传感技术 D0304 高密度光学与光电存贮技术 D0305 新型光电显示技术

D04 新型光学与光电子学效应及技术 D0401 新型光学与光电子集成技术 D0402 介观光学效应及应用 D0403 微/纳光学加工及材料制备技术 D0404 新型光学全息技术 D0405 新型太阳能电池材料及器件

5.自动化科学(E)E01 自动控制理论

E0101 网络环境下的控制理论 E0102 智能化系统理论与智能控制

E0103 非线性系统理论与复杂系统的建模及控制 E0104 模式识别的新型理论与方法 E0105 认知过程的智能信息处理 E02 先进控制技术

E0201 系统可靠性理论与故障诊断系统 E0202 电力电子技术 E0203 运动控制理论与技术 E0204 自动化功能部件 E0205 新型传感与多源信息融合 E03 机器人技术 E0301 机器人控制技术 E0302 网络环境下的机器人 E0303 服务机器人的相关技术 E0304 特种机器人及原型系统 E0305 MEMS功能器件 E04 电子信息与工程系统 E0401 控制系统关键技术

E0402 网络环境下先进控制系统技术 E0403 制造与装备自动化技术

E0404 智能交通及地下管网智能化关键技术 E0405 智能监控技术(安全、环保等)E0406 无线射频识别(RFID)与定位技术 E0407 先进车载电子设备关键技术 E0408 超宽带(UWB)技术

E0409 电子商务与电子政务关键技术 E0410 现代物流信息系统关键技术

二、材料科学领域(F)F01 金属材料

F0101 金属及其合金的设计、制备、微观结构及性能(新一代

钢铁材料强韧化,有色金属高性能化等)

F0102 新型金属功能材料(磁、电、热、声、储能、智能等)的制备及性能;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制备

F0103 金属材料的表面改性

F0104 低维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性能与表征 F0105 环境友好金属材料中的科学问题及新思路

F0106 与环境相关的金属材料中的科学问题与性能评价(疲劳、腐蚀、防护及安全评价)

F02 无机非金属材料

F0201 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光、电、磁、信息、超导、换能等)F0202 半导体材料(低维结构材料、宽禁带材料、晶体生长与

缺陷工程等)

F0203 功能陶瓷材料(高效能、高可靠、高灵敏、智能化和功

能集成化材料等);结构陶瓷材料(高韧性、高比强、耐 磨损、抗腐蚀、低成本、高可靠性材料等)

F0204 无机智能材料、无机能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环境材

F0205 传统无机非金属材料改性(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等)F03 有机高分子材料

F0301 功能(光、电、磁、信息、换能、吸附与分离和催化等)

高分子材料和智能高分子材料。

F0302 环境友好高分子材料及高分子材料的稳定与老化。F0303 新型高性能树脂、塑料、橡胶、纤维、粘合剂、涂料和

助剂等

F0304 生物医用与仿生高分子材料

F0305 高分子材料改性、加工成型新技术、新工艺 F04 复合材料

F0401 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制备及性能评价 F0402 功能复合材料制备与性能

F0403 复合材料表面、界面、相容性与连接度 F05 材料科学领域共性关键问题

F0501 纳米材料的制备、性能与表征;纳米材料与纳米技术的

应用基础研究

F0502 材料的环境安全与寿命周期评价 F0503 材料的循环利用与资源化 F0504 材料设计与计算

三、机械学与制造科学领域(G)G01 设计理论与方法 G0101 设计方法学 G0102 创新设计 G0103 绿色设计 G0104 网络化设计 G02 机构学

G0201 机构创新方法 G0202 新型机构 G0203 新型传动技术 G0204 流体传动与控制 G0205 仿生机构 G03 新型制造技术 G0301 精密洁净制造技术 G0302 快速成型技术 G0303 数字化制造技术 G0304 再制造技术 G04 微光机电技术 G0401 微机械学 G0402 微纳制造技术 G0403 微纳测量与控制技术 G0404 微光机电系统及器件设计 G0405 激光微纳制造技术 G05 生物制造技术 G0501 仿生原理及设计 G0502 仿生制造技术

G0503 生物材料成型与加工技术 G06 机械性能基础技术

G0601 机械振动、噪声及控制技术 G0602 机械强度、寿命及可靠性技术 G0603 重大装备性能检测与控制技术 G0604 磨擦、磨损、润滑与密封 G07 制造系统集成与信息化技术 G0701 现代制造模式 G0702 产品质量控制技术 G0703 制造信息化技术 G0704 绿色制造

四、化学与化学工程科学领域(H)H01 无机化学与化工

H0101 新型无机化合物的合成、反应、结构与性能 H0102 新型功能金属配合物的分子设计与合成 H0103 生物无机化学与无机药物化学 H0104 功能无机化合物的晶体工程

H0105 高纯度功能无机化合物合成及制备工艺 H0106 新型无机染料化学与工艺 H0107 海洋无机化工

H0108 无机介孔与微孔化合物的制备、结构与功能 H02 有机化学与化工

H0201 有机合成新反应、新试剂、新技术、新方法 H0202 绿色化学与工艺过程 H0203 不对称合成方法与工艺 H0204 化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工 H0205 新型高效、安全、环境友好农药

H0206 具有生理活性、结构新颖天然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仿生 合成

H0207 酶工程

H0208 合成生物学与代谢工程 H0209 生物质加工利用 H0210 煤化工与碳—化工

H0211 新型金属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结构与性能 H0212 有机化工分离过程 H0213 有机功能材料合成及性能 H03 物理化学与工业催化

H0301 与生命、材料、环境和高新技术相关的物理化学过程 H0302 纳米组装、结构、体系的物理化学 H0303 新催化材料制备与表征 H0304 生命过程中的物理有机化学问题 H0305 新型超分子化合物设计及组装合成技术 H0306 分子结构与模拟

H0307 界面与胶体化学新机制与过程 H0308 新体系和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 H0309 固体催化剂工程 H0310 新催化反应技术 H0311 谱学与原位技术 H04 分析化学与环境化学化工

H0401 复杂体系内重要化学物质的采样、分离与分析等新技术 H0402 物质(特别是食品、农副产品)的痕量分析、形态分析、原位和实时分析

H0403 生态污染的化学机制

H0404 生态毒理与生物标记物的化学问题 H0405 三废处理中化学化工问题 H0406 化学计量学与化学信息学 H0407 分子印迹与分离技术 H05 化学工程

H0501 化学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分子模拟技术在化工中的应用 H0502 高效、节能新型分离技术与设备;反应、分离集成与

技术;多相流和非牛顿流体的流动规律和传递性质; 在外场作用下的反应和传递行为

H0503 计算化学工程新方法、新技术 H0504 新技术在反应与分离中的应用 H0505 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与应用 H0506 生态化工原理、方法和技术

H0507 生物化工和食品化工中的发酵动力学与酶动力学;高效

生物分离纯化技术

H0508 制药工程新技术、新方法、新装备 H0509 微化工过程 H0510 新型反应器技术 H0511 化工过程强化与集成 H0512 资源、能源高效利用化工过程

五、能源科学领域(J)J01 可再生能源(新能源)

J0101 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地热能、海洋能利用技术 J0102 新型二次电池及超级电容器 J0103 氢能与燃料电池

J0104 汽车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技术 J0105 其它新能源技术 J02 常规能源

J0201 煤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J0202 石油、天然气的高效清洁利用与转化技术 J0203 天然气储存技术 J0204 电力系统储能技术 J0205 碳的能量转化新机制 J03 节能

J0301 热能系统的优化与节能 J0302 热力、热能工程设备的节能技术 J0303 电能高效转换与利用技术 J0304 内燃动力装置节能技术 J0305 其它节能技术

六、城市与环境科学领域(K、L)1.城市建设与建筑材料(K)K01 城市建筑环境

K0101 城镇建设新理论与新方法

K0102 城市生态环境与生态建筑设计理论 K0103 城市公共安全体系与应急理论与技术 K0104 城市建筑环境新理论与新技术 K02 城市交通与市政工程

K0201 城市供热与供气系统理论与方法 K0202 城市公共交通体系理论

K0203 城市给水排水系统新理论与新方法 K03 土木结构技术 K0301 滨海新区软土特性及快速处理技术

K0302 城市地下工程及地下空间开发新理论与新技术 K0303 新型工程结构理论、方法与应用 K0304 建筑抗震、减震与加固新理论与新技术 K04 建筑材料、设备及技术 K0401 新型建筑材料理论与技术 K0402 新型室内环保建筑材料及新工艺 K0403 建筑物理环境新原理与新技术

2.环境科学与工程(L)L01 水污染控制

L0101 城市地表水、地下水、渤海湾近岸水体污染防治 L0102 污水和废水处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 L02 大气污染控制

L0201 工艺与内燃动力装置尾气、移动污染源净化技术 L0202 改善城市空气质量的机理及新技术 L0203 室内空气污染的控制新技术 L03 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

L0301 城市垃圾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技术及二次污染形成

机理与防治技术

L0302 城市污泥减量化、资源化及安全处置新技术 L0303 有毒有害废弃物的安全处理、处置与资源化方法 L0304 垃圾分类及相应清洁、资源化处理技术 L04 环境监测与环境管理

L0401 环境污染源解析与数值模拟技术 L0402 环境监测新技术及新方法 L0403 SO2排污许可证及排污权交易方法 L05 污染环境的修复技术及生态健康

L0501 污染水体、土壤、底泥的修复理论与技术 L0502 污染环境的毒理学及生态环境基准研究 L0503 环境污染风险评价的方法与生态健康保障技术 L0504 治理三废的微生物菌种选育与应用 L0505 污染物的迁移与转化机理及防治技术 L0506 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新技术

七、生命科学领域(M、N、R、S)1.生物技术(M)M01 生物技术应用基础

M0101 人、动物、植物、微生物新功能基因分离、开发与利用 M0102 动植物、微生物转基因关键技术及表达体系的建立 M0103 生物芯片及生物传感器的研制与应用 M0104 细胞增殖调控及信号传导的研究 M0105 细胞工程技术及生物信息学研究 M02 医药生物技术

M0201 基因工程药物发现及功能研究

M0202 基因工程技术在疾病诊断、治疗中的应用 M0203 用于预防和治疗的新型疫苗 M0204 单克隆抗体与抗体工程 M03 发酵工程技术

M0301 新型、高效工业和医用酶制剂 M0302 细胞培养技术及生物反应器 M0303 现代生物技术在发酵工程中的应用 M0304 新型生物活性物质、生物添加剂和功能食品 M04 海洋生物技术

M0401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开发与利用 M0402 海洋环境生物修复技术

2.医学(N)

N01 临床学科的基础与应用 N0101 神经病学 N0102 内分泌学 N0103 泌尿学 N0104 肿瘤学 N0105 血液学

N0106 重大传染病与感染性疾病 N02 慢性重大疾病与老年病

N0201 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神经变性疾病、呼吸

消化系统疾病、遗传病、痛风、精神心理疾病

N0202 老年病 N03 灾害、中毒与救援

N0301 灾害、中毒与创伤流行病学,预警预案技术 N0302 多发复合性损伤救治技术 N0303 院前急救与治疗方案优化 N04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

N0401 中医和中西医结合应用基础研究(急腹症、急救医学、骨折、肝胆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老年病等)

N0402 针灸临床基础和经穴与脏腑相关性研究

N0403 中医现代化关键技术(证候、藏象疗效评价体系、四诊)N05 预防医学与卫生学

N0501 营养与食品卫生(食品、功能食品和转基因食品的安全

和功效评价)

N0502 重大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 N0503 医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 N0504 生殖医学与优生优育

N0505 公共卫生应急事件处理机制与模式 N0506 职业与环境危害的预防与控制 N0507 社区卫生服务与慢性疾病防治模式 N0508 重大职业病监测与控制 N0509 亚健康与精神心理卫生 N0510 慢性重大疾病的流行病学本底 N06 重大医学技术

N0601 器官移植及相关基础 N0602 介入治疗与微创外科技术 N0603 生物技术与实验诊断 N0604 干细胞的应用技术

3.医药(R)R01 创新药物

R0101 适合于创新药物开发的新思路、新途径和新方法研究 R0102 药物靶点的发现与确认 R0103 创新药物筛选模型和筛选技术

R0104 适用于加速创新药物研发的新思路、新技术和新方法 R0105 运用新方法、新技术及其集成,寻找疗效更高,副作用更小的候选化合物或先导化合物(如组合化学技术、高通量 筛选技术、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基因组学和蛋白质组学技术等)

R0106 候选药物的药效学、药代动力学及安全性评价 R0107 海洋药物研发 R02 药物制剂

R0201 新型制剂(如速、缓、控释制剂、透皮制剂及靶向制剂等)R0202 新型无毒高效药物载体以及多适用性的药物辅料 R0203 新释药技术和方法的应用基础问题 R03 中药

R0301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的提取、分离、纯化技术

应用研究

R0302 中药天然药物有效部位或成分作用机制研究 R0303 中药制剂的关键技术 R0304 中药有效成分药代动力学

4.生物医学工程(S)S01 生物材料与制品

S0101 基因/药物靶向与控制释放材料与技术 S0102 纳米生物材料与技术 S0103 介入诊断与治疗相关生物材料 S0104 生物材料表面修饰与组装技术 S0105 血液净化相关材料与制品 S0106 生物材料的安全性评价 S02 人工器官与组织工程 S0201 生物反应器

S0202 肝、肾、肺、心等脏器的替代技术 S0203 组织工程相关材料与技术

S0204 再生医学相关方法与技术(如干细胞)S03 生物医学信息与处理 S0301 生物传感与芯片诊断技术

S0302 脑功能与认知过程研究的新方法与新技术 S0303 先进成像技术和医学图像处理 S0304 人体信息无创、微创检测与处理 S0305 生物信息处理 S0306 数字化医疗技术

八、农业科学领域(T)T01 农业生物技术

T01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基因工程技术(转基因技术、分子

标记技术和工程菌株构建)

T0102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细胞工程技术 T0103 农作物重要农艺性状基因分离与应用 T0104 无公害农产品、食品安全检测新技术 T0105 动植物致病源检测新方法的研究 T02 农业生物资源与农业生态环境

T0201 动植物、农业微生物优良种质资源研究与保护、利用 T0202 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利用与开发 T0203 油料作物与生物质能源的开发 T03 农作物与园艺作物

T0301 育种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基础研究、育种基础材料的

创新(优先支持品质育种及优质抗逆、耐贮运育种技术)

T0302 病虫草害的发生规律与机理及综合防治技术及重大生物 灾害监测及预警技术(优先支持生物防治技术)

T0303 作物生理及植物-土壤互作与水肥高效利用的机制(优

选支持抗性生理、营养生理和节水技术)

T04 畜牧兽医与水产

T0401 动物营养生理及无公害饲料(添加剂)T0402 品种选育及繁殖新技术

T0403 主要疾病的病因、病理、诊断及防治技术 T0405 水产环境的监测与修复技术 T05 食品和农产品贮藏、保鲜与加工 T0501 农产品采后生理及安全贮藏 T0502 食品和农产品生物加工技术研究

指导思想:

《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自然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指南》以《天津市应用基础研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和《天津市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为指导,强调以人为本,支持应用基础研究,坚持自由探索,发挥导向作用,着力原始创新,为我市科技、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成果和人才储备,努力营造有利于科学研究人员自由探索的轻松环境,加速我市中、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

原则:

1.坚持既培养人才,又培育项目资源的目标,开展创新性、超前性科学技术研究。研究工作应注意学科的发展前沿,鼓励探索新发现、开发新技术、建立新方法。

2.选题应有较强的目的性,要有明确的或潜在的应用前景,研究结果应在有限期间内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产生直接或间接效益,为新产业的形成和发展奠定基础。

3.促进科学研究与教育的结合,稳定和培养交叉学科、特色学科后备人才队伍,推进学科自身协调发展,通过学科交叉促进新兴学科发展,提高我市基础研究水平。

4.优先支持研究工作基础好、技术水平高的项目,鼓励提交物化成果和标准、专利成果。

5.鼓励青年人才申报,以不断增强其进行独立思维和开展协同创新研究的能力。

第三篇:“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2016申报指南分解

附件10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2016申报指南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

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检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置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 — 2 —

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国际互认测量能力进入世界前3,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置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我国主导制定的国际标准占同期国际标准总数比例由0.7%提升到1.5%,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置51 台/套,诊断产品70 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

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6年第一批项目支持任务不超过总任务的三分之一,共49个任务方向。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重点研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开展NQI技术在典型领域的集成示范。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5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

一、计量技术 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

1.1 应对单位制变革的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

研究内容:应对国际单位制重大变革,研制基准能量天平、基准热力学温度计精密实验系统,准确测定普朗克常数和玻尔兹 — 4 —

曼常数;准确测量浓缩硅28摩尔质量,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测定提供基础数据;研究基于普朗克常数、玻尔兹曼常数的质量千克单位、开尔文单位复现和传递技术及装置,研究微波电场强度溯源至普朗克常数的里德堡原子量子干涉精密测量技术;研究基于新一代计算电容测定精细结构常数,结合普朗克常数确定基本常数基本电荷,复现以安培为基本单位的电磁计量单位。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测量实验系统8套:①基准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2套,测定玻尔兹曼常数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在3×10—6范围内;②能量天平法测量普朗克常数试验装置1套,2017年测量不确定度达到5×10—7(k=1),2020年测量不确定度争取进入10—8(k=1)量级;③非空气条件下精密天平1套,1 kg砝码质量测量的标准不确定度优于13μg;④里德堡原子量子干涉法微波电场精密测量实验系统1套,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0.5 %(k=1);⑤高温基准热力学温度计实验系统2套,600 K至1000 K测量开尔文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5×10—5,1000 K

至3000 K绝对辐射温度计测量开尔文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达到(2~10)×10—5;⑥新一代计算电容实验系统1套,精细结构常数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5×10—8,交流阻抗参数量传水平达到10—9量级;⑦浓缩硅28摩尔质量测量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10—8。发表被SCI检索的论文不少于30篇,申请发明专利不少于5项。【预期性指标】:研制实用化在线校准的高温热力学基准温度计,突破高温气冷堆温度计在线校准技术;研制小型化、低扰动微波电场精密测量量子传感器。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2 时间频率基准及其传递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高准确度锶原子光晶格钟,研究突破标准量子极限的新方法;研究长距离时间频率光纤传递技术;研究原子喷泉基准钟及其应用,研究喷泉钟紧驾驭氢钟的新技术;研制原子干涉绝对重力基准装置,通过国际关键比对验证重力测量值的准确性;研究综合守时技术,以国家原子时标基准为基础,产生 — 6 —

统一的中国协调时UTC(CN),研究UTC/国家秒长基准原子钟驾驭时标的技术;开展高稳定光纤光学频率梳及其应用研究,实现国家波长基准的量值溯源;研究高精度GNSS导航接收机室内校准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测量装置6套:①锶原子光晶格钟实验装置1套,评定不确定度进入10—18量级;②原子喷泉基准钟1台,不确定度优于8×10—16,天稳定度优于2×10—15,喷泉钟紧驾驭氢钟,输出频率7天稳定度优于8×10—16;③冷原子干涉重力测量装置1套,系统不确定度优于10μGal;④UTC(CN)产生系统1套,UTC(CN)与UTC的时间偏差优于±10ns,UTC(CN)时间稳定度优于 1ns/5d;⑤光梳波长基准量值溯源装置1套,不确定度优于5×10—13;⑥高精度GNSS导航接收机室内校准装置1套,位置不确定度1 cm,授时不确定度20ns。在SCI检索期刊上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专利不少于6项。【预期性指标】:掌握光钟的高精度比对技术;实现喷泉钟紧驾驭氢钟

— 7 — 的技术;提高绝对重力测量的水平;形成利用UTC/基准原子钟驾驭产生稳定可靠的中国原子时的算法;通过光梳实现国家波长基准的量值溯源;实现光学频率梳与超稳激光结合,产生超稳微波,为喷泉钟服务。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3 光辐射计量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超导转换边沿传感器的单光子辐射基准;研制高可靠性、小型化的高准确度、高稳定度激光波长标准;研究极端光辐射度与材料计量关键技术和研制相关测量装置,建立太赫兹辐射多参数以及极端量程光度和超黑材料光谱特性计量标准;针对地球辐射平衡等辐射定标需求,研究紫外至中红外波段基于探测器和辐射源的光谱辐射度计量基准和扁平化量传体系;研究光腔衰荡法气体成份量基准,建立基于光频梳的光谱测量装置,实现CO2/CO的成份量测量。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标准及测量装置11套:⑴光 — 8 —

子数可分辨微弱光辐射计量标准装置,量子效率标准不确定度2.5%;⑵633nm光波长标准装置,波长的标准不确定度≤2×10—11;⑶太赫兹功率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1.5%;⑷太赫兹频率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5×10—11;⑸极端量程光亮度、光照度计量标准装置,照度测量上限为5×104lx、下限为1×10—11lx,不确定度2%~4%;⑹500~2000nm超黑材料漫反射比测量标准装置,测量范围达到0.01%;⑺基于高温固定点的光谱辐射度标准,最佳不确定度0.6%;⑻在中红外波段3μm~5μm建立光源的光谱辐射度测量装置,标准不确定度3%~6%;⑼基于可调谐激光器的光谱辐射度计量标准与量传体系,最佳不确定度0.2%;⑽荧光色度测量装置,不确定度为1.8%;⑾基于PDH锁频的稳腔长光腔衰荡光谱自动测量实验装置,3小时光腔温度变化不超过0.005℃;1米长光腔长度变化不超过20nm,与称重法配制标气相比,测量结果相差不超过5%。申请发明专利3项,论文30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3项。【预期性指标】:建

立新一代高精度、扁平化的光谱辐射度计量定标平台,满足卫星与地面光谱辐射度尖端定标需求。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4 电学量子与几何量计量基标准研制

研究内容:研制量子电压相关基标准的核心大规模集成约瑟夫森结阵器件;研制峰值10 V、频率50 Hz~400 Hz的工频交流量子电压标准,研制便携免液氦型量子电压标准,研制量子功率基准;研究纳米电路高频量子阻抗特性及测试系统;研制X射线晶格比较仪标准装置,实现硅单晶晶格常数的定值及溯源,实现量值国际等效;研究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几何量计量基准,研制光频梳绝对测距装置。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量子基标准及测试系统所需芯片2种:①研制出集成规模大于1万个结的约瑟夫森结阵器件;②研制交流量子电压系统所需芯片。研制基标准或测量装置6套:①交流量子电压标准装置1套,峰值10 V、频率50 Hz~400 Hz,— 10 —

不确定度5 μV/V(k=1);②便携式免液氦维护型量子电压标准1套;③400 Hz有功量子功率基准装置1套,电压100V,电流 5A,电压、电流及有功功率测量不确定度分别为:0.001%(k=1)、0.001%(k=1)、0.002%(k=1);④量子阻抗零拍检波测试系统1套,频带范围GHz,可测量—110 dBm微小信号;⑤X射线晶格比较仪1套,测量不确定度:5.0×10—7(k=1);⑥基于光频梳的新一代几何量计量核心装置1套,测量不确定度10—7。发表论文不少于20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预期性指标】:研制各种量子电压基标准所需的核心器件,系统化建设电学量子基标准体系,研究交流量子电压量值传递方法,研制便携式量子电压标准并推广其在工业、国防、军工、科研等领域的应用,实现对400Hz有功功率的精确测量。建立X射线晶格比较仪国家计量标准装置,申请制定国家校准规范和国家标准,开展国际比对。研制光频梳绝对测距大长度测量实验装置,提升大长度计量能力。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1.5 气相分子化学反应精确操控与精密测量系统

研究内容:研发量子态分辨的冷原子分子束源装置,研究冷分子离子的精确操控技术,精确测量极低温下的基元离子—分子反应速率;研发高精度、高分辨的光谱和质谱技术,精确测量关键化合物和反应物的分子键能;研制高精准定性定量能力的光谱质谱系统,实施靶向的气相离子/分子合成,精密测量功能分子结构及活性;研制存储超大离子的离子阱、离子信号无损探测系统,研究离子阱内生物大分子精确操控、激光解离和结构精确鉴定技术。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极低温量子态选择的基元离子—分子化学反应实验装置1套,离子分子束源温度低于6K。化学键能精密测量装置1套,实验获得5个以上重要分子的精确键能的测量数据,键能的精度超越化学精度(<1 kcal/mol)。光谱质谱分析系统1套,质荷比测量范围10~2000amu。基于紫外激光—质谱技术的生物大分子结构精确测量系统1套。离子阱检测最大质 — 12 —

荷比30000Th;质量分辨率大于等于30000;实现激光器对质量大于等于29KDa大分子的解离,序列覆盖率优于60%。发表SCI论文3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预期性指标】:形成气相分子化学反应精确操控与精密测量研究基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新领域计量标准

2.1 先进制造中关键参量的计量标准和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以光学频率梳等前沿技术的面形测量方法和高精度面形轮廓标准装置;研制混合式角度标准装置,研究宽带实时角度发生及同步比较技术、混合动态测角与溯源技术;研究晶圆标准片计量技术,研制校准装置实现集成电路线上测量仪器直接校准;研制针尖增强拉曼光谱仪,研究纳米材料微区拉曼准确测量与溯源技术;实现相关参量的国内量值统一及溯源,参与国际比对,满足量值国际等效性。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装置4套:①非球面面形轮

廓标准测量装置1套,面形轮廓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2μm(球面或非球面);②混合式角度计量标准装置1套,0°/s~100°/s范围内角度示值误差:0.2″,100°/s~200°/s范围内角度示值误差:0.5″,200°/s~300°/s范围内角度示值误差:1.0″;③晶圆标准片校准装置1台,测量不确定度小于4 nm(k = 1);④针尖增强拉曼光谱测量装置1台,拉曼空间分辨力80nm,拉曼光谱分辨力2 cm—1。发表文章10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2 精密制造中的补偿和测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干涉测量中的气体折射率高精度测量与误差补偿技术,研制气体折射率高精度测量仪器;研究散斑数字比较全息测量技术,研制相关仪器装置,实现精密制造中表面形貌和形变的高精度无损动态、高效测量;研究微纳三维动态位移(测头)校准装置,形成主轴及测头的动静态参数综合计量系统;研究自支撑薄膜标准溯源技术,实现微膜非接触式高精度测量,建 — 14 —

立国家微膜计量标准测量装置,满足微电子半导体、新能源及精密机械等先进制造的溯源和科研需求。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1.研制测量装置6套:①气体折射率测量仪1套,折射率测量相对不确定度2×10—8(k=2);②可用于双频激光干涉仪的新型波长跟踪器2套,长时间稳定性(24小时)优于10—7;③散斑数字比较全息测量装置和算法软件1套,工作波长532nm,测量不确定度0.1微米,视野范围10×10厘米;④建立高速主轴动静态参数计量标准装置1台,实现额定转速下的动态参数测量不确定度(线值)优于80μm(k=2);结合三维动态位移(测头)校准装置,形成主轴及测头的动静态参数综合计量平台,全面评价整机质量;⑤自支撑薄膜厚度计量标准装置1台,测量范围:(10~100)μm,测量不确定度:(0.5+0.03H)μm。发表论文12~20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权4~8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4项以上,研究成果在精密制造现场应用。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3 航天空间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空间标准太阳电池计量标准装置、模拟空间太阳光源和测量装置及其溯源技术;研究建立带电粒子水吸收剂量和光子硅吸收剂量标准装置和溯源技术,研究固体剂量计空间辐射累积剂量测量方法;研究建立(0.5~300)keV单能X射线标准装置;研究建立基于长寿命α核素和β核素的活度计量标准装置和量值溯源技术;研究注量、水吸收剂量等导出量的复现新技术并建立计量基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基标准测量装置9套,标准器2套:①建立空间标准太阳电池量子效率和短路电流计量标准装置1套,短路电流不确定度优于1.2%(k=2);建立IV特性测量装置1套,模拟光源辐照不均匀度和不稳定度优于2.0%(k=2);②建立固体核径迹探测测量装置、Co—60γ射线硅吸收剂量标准装置、质子水吸收剂量标准装置共3套,不确定度分别优于10%、— 16 —

5%和2%(k=1);③建立(0.5~300)keV单能X射线标准装置1套,X射线光子数测量不确定度好于5% @10keV;④研制基于长寿命α核素和β核素的标准器2套,年稳定性好于3%;研制活度测量装置2套,标准不确定度好于1.5%;⑤研制热中子注量基准装置1套,均匀性好于0.8%。参加国际比对3项,发表论文26篇,申请发明专利5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4项。建立太空环境下太阳电池翼的计量平台。发布航天相关电离辐射基本物理参数。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4 海洋声探测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常压、高静水压下水声声压量值复现新方法并建立校准装置;研究有限空间内校准频率拓展技术,减小不确定度水平;研究水声换能器辐射声场与水声材料参数测量方法,研究船舶水下辐射噪声测量技术。研究海水密度与声速测量,建立静力式离线、在线海水密度计计量标准,建立温度压力范围宽

广的海水密度与声速测量装置,研究极端条件对海水密度与声速的影响。研究以海流计、多波束声纳等为代表的声探测设备校准技术,建立水流速计量体系,解决多普勒海流计的溯源问题。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计量基标准装置7套:①建立常压下水听器校准装置,包括互易法与光学法装置各1套,覆盖频率范围20Hz~500kHz,不确定度优于0.7 dB(k=2);②建立高静水压下水听器校准装置,压力上限10 MPa,频率范围10 kHz~100 kHz,不确定度优于1.0dB(k=2);③建立水声材料参数测量装置,200 Hz~2 kHz频率范围内回声降低和插入损失的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1.5 dB(k=2);④建立在线与离线海水密度计量标准装置,标准不确定度分别为3×10—6和0.3分度;⑤建立范围宽广的海水声速测量装置,温度273K至350K,压力高至30MPa,包括直接测量标准装置1套,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01%,直接测量的海水声速仪校准装置1套,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优于0.05%;⑥针对多普勒海流计,建立海流计校准装置,流速范围 — 18 —

(0.01~3)m/s,不确定度优于(0.1%+2mm/s),进一步开展多普勒海流计的现场校准。发表文章20篇,申报发明专利4项。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2.5 医学与健康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呼吸、血氧、血透等人体关键生理参数计量校准基站,建设相关平台;研究骨质疏松诊断设备计量溯源及中国人群骨密度数据库建立的质量保证和标准化;研究动态、融合类图像质量计量溯源方法和MRI比吸收率计量方法;研究前沿医用光学技术关键参数计量方法,优化改进医用光学/工程光学已研制计量装置;研制高空间分辨共焦拉曼光谱仪样机、拉曼成像参数标准装置;研究癫痫等神经系统脑疾病精确诊断和个性化治疗的关键技术及标准化流程;研制标准水听器和耐高声强水听器,建立相应测量系统,研制基于热释电效应超声测温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1.研制医疗设备质量检测的计量标准装置15台套,提升现有工作基准1套:①呼吸机测试仪校

准基站:静态压力(0~100)kPa,最大允差±0.01kPa;血透机检测仪校准基站,电导率(10~20)mS/cm,误差±0.05mS/cm;血氧饱和度模拟仪校准基站:相对标准偏差1%~2%;研制输液泵分析仪、婴儿培养箱分析仪、生命体征和电生理校准基站;②建立骨质疏松诊断设备计量标准装置,骨密度范围0.5g/cm3~2.0g/cm3,建立3万样本量中国人群骨密度数据平台;③研制PET—CT图像计量学评价标准装置:低对比度分辨力≤0.5%;研制多模态通用动态图像检测模体:位移分辨力≤0.5mm;研制MRI系统SAR值测量装置:动态范围10μW/g~1000W/kg;④研制眼科OCT计量标准装置、综合验光仪在线检测装置、小顶焦度检测装置;提升角膜曲率计工作基准;⑤研制拉曼光谱成像参数校准装置、氧气透过率标准膜。

2.研发基于306通道脑磁图、256通道脑电图的自动源定位系统,定位精度毫米级,并研制对神经系统脑病甄别、发作检测、术前评估系统;建立误差≤3ms脑电—神经调控同步治疗平台。

3.研制高空间分辨共焦拉曼光谱仪样机,拉曼光谱分辨力0.5cm—1,空间分辨力0.7μm。

4.研制标准水听器和耐高声强水听器,建立相应测量系统:频率0.5MHz~15MHz,声压1kPa~5MPa,温度系数0.2dB/℃;研制基于热释电效应超声测温系统:温度20℃~60℃,分辨率2℃。

5.发表被SCI检索论文14篇,EI检索论文18篇;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7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培养博士6人,硕士16人。

实施年限:2016~2020年。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技术

3.1 重点领域急需化学成分量标准物质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大众健康、环境监测、绿色制造、安全生产等国家战略需求,开展食品、消费品、环境、矿产资源、安全防护等领域急需的典型有机污染物(真菌毒素类、全氟化合物、溴

化阻燃剂等)、无机污染物(重金属、元素形态)、监测用气体等系列标准物质研制;开展具有计量溯源性的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定值技术、标准物质制备及分离技术研究,满足纯物质、溶液、复杂基质中化学成份量溯源需求;并通过参加/组织国际计量比对,实现国际互认。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标准物质:具有计量溯源性的国家级标准物质305种。不确定度指标:纯物质≤1%,溶液≤1%~5%,基体物质≤10%~20%;混合气体≤1%~5%,零点气体≤10%~20%,包括:①食品污染物、抗生素、元素形态等14种;②食品真菌毒素15种;③生产安全:新型混合气体及零空气12种;活性炭管及滤膜13种;④环境及水质38种;⑤塑料皮革等23种;⑥农业领域50种;⑦新型矿产71种;⑧海洋监测69种。高准确度定值关键技术及方法40种。CMC核心测量能力:17项。参加/组织国际计量比对或能力验证8次。发表科技论文40篇,其中SCI论文10篇。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有关说明:每个项目下设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30个。

3.2 大数据下新型电磁计量标准的研究

研究内容:通过智能电能表在线电能计量大数据,研究电能表集群式在线电能计量标准,研究智能电表软件型式评价方法,建立计量溯源体系,解决在用智能电表计量准确性及可靠性评价需求;研究典型复杂用电工况下的计量传感、校准方法以及计量装置;研究电动汽车充换电模式下动态负荷电能计量标准和电能现场校准技术,实现交直流充电桩(机)整体现场检定;建立超低频交流电压及阻抗标准,解决新型大容量在线储能电池及电动汽车动力电池关键性能参数溯源。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建立电磁计量标准或装置7套:①建立电能计量大数据计算数据库,形成电能表集群式在线电能计量检定系统,在用智能电表计量准确率(万台级)不低于95%;

②建立35kV级配电线路单相高压谐波功率计量标准装置,1~20次谐波有功功率测量不确定度0.02%~0.2%(k=2),10kV配电网电量在线测量不确定度0.2%~1%(k=2);③建立动态负荷电能计量标准装置,交流动态有功电能测量不确定度:0.01%(k=2);④建立交流充电桩现场检定装置,有功电能测量不确定度:0.02%(k=2);⑤建立直流充电机现场检定装置,直流电能测量不确定度:0.02%(k=2);⑥建立100mHz超低频电压标准装置,测量不确定度达到5×10—4(k=2)。申请制定计量检定规程和计量校准规范8项。发表SCI或EI检索论文20篇,申请专利/软件著作10项。主导或参加国际比对2项。【预期性指标】:建立在用智能电表可靠性评估体系,形成智能电能表软件型式评价系统。建立复杂用电工况下电量的量值溯源体系。建立超低频阻抗计量装置,锂电池低频阻抗校准装置及储能电池健康状况评测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20年。

二、技术标准 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4.1 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规范化建设与信息交互服务通用类和基础类标准,包括时空信息分类编码、地名地址地理编码、术语、语义表达、产品等标准;研究时空信息数据获取、处理、共享与集成技术标准,包括地上下与室内外信息的获取、处理、数据库建设、信息接口与交换以及产品质量等方面的技术方法标准;研究时空信息应用服务方面技术标准,包括时空信息云平台、全息位置地图与位置服务、泛在服务、运行维护与质量测评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通用类和基础类国家标准10项;时空信息数据建设技术方法类国家标准15项;应用服务类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建立支撑国家时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服务与评价技术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2 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国防动员和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需要的重要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互联互通和共享利用的标准要求,研究重要军民通用资源结构体系标准;研究军民通用物资、设备、器材、设施、技术保障人员等资源信息分类、编码技术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兼容性、互换性的信息符号、代号、标识标准;研究跨系统、行业、领域多标准体系相融的军民通用资源信息代码转换技术标准;研究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6项,包括:军民通用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体系国家标准1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分类与编码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核心元数据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符号、代号、标识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代码转换技术国家标准5项;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对接技术方法国家标准5项;【预期性指 — 26 —

标】:建立实现军民融合发展国家战略,保障国防动员需要的重要军民通用资源信息数据军地共享共用的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3 支撑重点领域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制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重点领域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双控目标实现及监管的标准需求,研究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能效检测、能耗监测、能源管控、系统优化、泛能集成及智能化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领跑者”指标确定方法并形成相关终端用能产品能效技术标准;研究重点行业能耗限额及其配套标准;研究能源管理体系及绩效评估、节能量及用能权交易、合同能源管理、节能技术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工业领域重点用能设备和系统节能国家标准12项;终端用能产品能效国家标准8项;重点行业能耗控制和配套国家

标准8项;能源管理及市场化节能机制相关国家标准12项;【预期性指标】:建立支撑能耗总量和能耗强度控制的标准体系;构建支撑市场化节能机制的关键技术标准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4 典型产业链资源循环利用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再生资源分类、收集、运输、检测、处理处置以及智能化、信息化等方面标准;研究园区产业链诊断优化技术、物质流分析、园区循环化改造技术方法、改造效果评估等基础标准;研究钢铁、有色、纺织、煤炭、化工、电力等产业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循环经济最佳技术指南和行业循环利用绩效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土地资源分类、调查、评价、利用技术标准;研究重要矿产资源检测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60项,包括: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国家标准14项,支撑园区循环化改造国家标准10项,典型行业循环产业国家标准13项,土地 — 28 —

调查评价分类利用国家标准3项,重要矿产资源检测和集约节约利用技术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形成支撑土地和矿产资源调查评价与集约节约利用、工业废物循环利用和园区循环化改造的标准体系;建立产业链诊断技术方法工具体系。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4.5 导向标识系统设计、应用及评测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城市建设中不同类型导向标识系统规划、建设和管理的需求,研究城市寻路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包括:研究图形符号设计、测试及具体图形符号的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典型公共场所中公共信息导向系统的规划设计技术及关键标准;研究寻路导向标识系统规划与应用效果的评测技术、评测指标体系和标准;研究寻路导向标识系统中各类标识全生命周期的相关技术标准;应急疏散导向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安全信息识别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城市寻路导向系统规划、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国家标准22项;应急疏散导向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国家标准4项;安全信息识别系统设计、设置与测评技术及关键技术标准4项;【预期性指标】:构建完善的导向标识系统国家标准体系,服务于我国的城市建设;发表论文15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5.1 新型农业投入品与优势特色农产品质量评价标准与标准样品实物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复合型生物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微生物菌剂功能与安全评价技术标准;研究常见肥料中有害物质分类、检测方法、有效性评价、质量分级技术标准;研究宠物等特种饲料、新型水产品及饲料用海藻原料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质量分级等共性技术标准;研究粮油、药食同 — 30 —

源农产品、茶叶、烤烟、畜产品等农产品质量分级国家标准样品;研究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功能活性成分分析、产地识别与真伪鉴别用国家标准样品;研究微生物菌剂质量评价分析国家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研究并获得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15项,包括:复合型生物肥料、饲料等农业投入品生产质量控制、功能与安全评价国家标准6项;常见肥料中有害物质分类、检测方法等国家标准8项;宠物与新型水产品产品质量要求和评价、质量分级等国家标准6项;农产品质量分级用国家标准样品5项;特色高附加值农产品功能活性成分分析、产地识别与真伪鉴别用国家标准样品7项;微生物菌剂质量评价分析用国家标准样品3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研究并形成相关行业标准报批稿8项,发表论文1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2 重要农林产品现代加工质量提升共性技术标准

研究内容:研究大宗粮食分类收储、超标粮食分仓储存技术标准;研究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清理、调湿、轧花、在线检测与工艺优化等智能化、柔性化、规模化加工等共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改性木材、阻燃人造板、功能木地板等新产品质量要求和加工新方法技术标准;研究玫瑰茄、金银花和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标准;研究畜禽及水产品深加工新技术标准;研究动物皮毛深加工新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大宗粮食分类收储、超标粮食分仓储存国家标准4项;棉麻、蚕丝等天然纤维智能化柔性化加工国家标准4项;改性木材、功能木地板等质量要求和加工新方法国家标准5项;枸杞等优势特色农产品深加工技术国家标准3项;畜禽及水产品深加工新技术国家标准2项;动物皮毛深加工新技术国家标准2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6项,研究并提出行业标准报批稿10~15项,发表论文10~15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3 智能制造基础共性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制造基础标准,包括:参考模型、术语、产品数据描述、数据采集、数据字典等基础数据共享和交换标准,产品对象标识、解析、可视化等自动识别标准;研究智能制造共性技术标准,包括:数字化设计、建模、仿真、工程等数字化协同标准,通信接口、通信协议、时钟同步、互操作要求、人机交互、人工智能、互联互通等系统集成标准,智能调度、能效优化、安全控制等过程控制标准;研究智能制造关键技术标准,包括:增材制造关键工艺和检测标准,机器人术语、分类、通用要求、设计规范、接口规范、通信规范、性能评估与测试、人机交互、安全规范、信息安全、软件、环境可靠性、环保、能效评估和模块化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90项,包括:智能制造基础国家标准20项(基础数据共享和交

换标准15项、自动识别标准5项);智能制造共性技术国家标准35项(数字化协同标准5项、系统集成标准15项、过程控制标准15项);智能制造关键技术国家标准35项(增材制造标准5项、机器人标准30项);【预期性指标】:构建智能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增材制造技术标准体系和机器人技术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10篇以上。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4 支撑重点领域工业三基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铸造、锻压、焊接、热处理等先进基础制造工艺标准及相关基础制造装备标准;研究高档数控机床、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等高端制造业配套核心基础零部件标准,包括:高档功能部件、新型减速器、大型液压件、制动系统和轴承、高压柱塞泵、高精度齿轮、高强度紧固件、高应力弹簧、风电密封等基础零部件标准;研究模块化、工业数据等支撑工业三基的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建立国家工业标准基础数据库。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基础制造工艺及相关基础制造装备国家标准11项;核心基础零部件的性能、可靠性和寿命国家标准25项;模块化、工业数据等国家标准4项,建立典型领域国家工业标准基础数据库1个。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5 先进结构材料领域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品质特殊钢、海洋工程用钢、建筑用钢、新一代高温合金及耐蚀合金等钢铁领域技术标准;研究轨道交通用铝镁材、航空航天用有色金属材料、铜钢复合结构材料等有色金属领域技术标准;研究高性能混凝土及水泥、新型建筑墙体、屋面系统材料和部品等建材领域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钢铁领域国家标准12项、有色金属领域国家标准12项、高性能混凝土及水泥等领域国家标准6项;【预期性指标】:

研究并形成相关重点产品行业标准报批稿10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6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标准,SOC/IP核、裸芯片、A/D、D/A、微机电系统(MEMS)、射频电路等领域产品规范及工业控制芯片、高压电路等标准,以及集成电路封装和测试技术标准等;研究供应链安全、关键信息基础设施安全、关键软硬件安全、信息系统安全等要求和评估标准;研究LED显示屏性能、光安全、能耗要求及评价方法标准、柔性显示屏的光学、图像质量、视觉质量、机械性能要求及测试技术标准、新型显示材料和器件标准;研究智能终端接口、人机交互、数据格式等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集成电路国家标准12项、信息安全国家标准8项、新型显示国家标准10项、智能终端国家标准5项;【预期性指标】: — 36 —

完成智能硬件、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信息安全相关研究报告5份。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7 “互联网+新能源”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互联网发展模式的新能源生产、传输、消费、存储、转换等方面的技术标准体系及术语、接口等基础标准;研究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主要设备、检测、安装、运行维护、能量存储等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关键标准;研究低成本储氢材料、新型离子交换膜、双极板、膜电极、电堆和发电系统的寿命预测及快速评价等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标准;研究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控制、仿真计算、在线分析、网源协调以及大容量直流和大规模新能源接入等大电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化对电气安全性的影响因素、控制智能化电气安全水平和针对电气智能化采取的安全措施及试验方法等智能化电气设备共性安全标准;研究智能电网用户端子系

统接口网关、主系统与子系统、外部系统信息交互要求、系统能源效率管理和评估、电力消费需求侧响应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基于互联网技术发展模式的新能源国家标准9项,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关键设备及运行国家标准8项,高效燃料电池发电系统关键技术及应用国家标准7项,大电网运行管理关键技术国家标准10项,智能化电气设备共性安全标准6项,以及智能电网用户端能源管理及电力消费需求响应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建立“互联网+新能源”标准体系。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8 生物产业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动物、植物、微生物样本管理与利用技术、生物物质鉴别及精确检测技术、重要生物产业过程控制等领域开展标准研究,具体包括:研究生物样本分级、采集、贮存、管理、— 38 —

使用和共享技术标准,生物样本信息获取、存储、分析与处理技术标准,生物样本特异表达关键基因鉴定技术标准;研究蛋白质鉴别及检测技术标准,酶的标准底物定值方法及技术标准,功能性蛋白质的活性、酶活性检测及评价标准;研究细胞计数、纯度、活性及其内在生物分子的精确测量方法,相关产品和生物试剂的质量控制等生物技术标准;研究生物育种质量控制、操作技术规范、特异基因检测、种质鉴定以及特性鉴定等技术标准;研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分离、提取、纯化等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技术标准,海洋生物活性物质标准样品及检测技术标准,海洋生物产品质量控制等技术标准;研究生物次生代谢物分离、提取、纯化、检测、结构鉴定、活性测定、产品质量控制技术及标准,代谢物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70项,研究并获得批准发布国家标准样品15项,包括:生物样本国家标准15项、生物检测国家标准20项、生物育种国家标准

15项、海洋生物国家标准10项、生物次生代谢物国家标准10项,酶、海洋生物活性物质、细胞、代谢物等国家标准样品共15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9 高端装备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飞行设计与仿真、工艺工装,航空用复合材料及标准件、基础与结构要素标准,无人机标准,研究新一代运载火箭、新型平台和载荷、载人航天、深空探测器等标准;研究机床数控系统及部件功能、性能与可靠性标准,研究高精度影像仪、工业CT等高端测量设备校准、检测方法等标准;研究大型集装箱船、散货船、油船及LNG、LPG、游轮等高技术船舶总体、结构、材料、建造、配套系统与设备标准,研究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装备、海洋观测监测装备,自升式钻井平台、半潜平台、钻井船等海洋工程装备总体、结构、试验、升降系统、配套设备标准,研究数字化造船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32项,包括民用航空装备与航天装备国家标准12项、高档数控机床国家标准8项、海洋工程装备和高技术船舶国家标准12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10 电子商务信息共享及交易保障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电子商务全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和核心要素,围绕基础信息编码、信息交换与共享、电子凭证、主体实名认证、产品追溯和产品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跨境电子商务等方面的标准需求,研究电子商务基础信息编码、交换和共享等基础标准;研究质量追溯和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风险预警等交易平台综合质量管理体系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跨境电子商务多语种产品信息描述关键技术标准;研究贸易便利化电子单证和凭证等基础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

— 41 —

55项,包括:电子商务基础信息编码、交换和共享国家标准10项;质量追溯和检测、质量认证与监管、在线评价、风险预警国家标准20项;跨境电子商务多语种产品信息描述国家标准5项;贸易便利化电子单证和凭证国家标准20项;【预期性指标】:完善电子商务技术标准体系;获得10项软件著作权;申请发明专利2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5.11 消费品质量安全管控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跨行业、领域的消费品通用安全及检测方法标准,研究关于特殊人群、个性定制、组合组装等领域的消费品安全标准,研究家具、家电、纺织服装等重点消费品安全标准;研究消费品安全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估和预警技术标准,研究基于多源数据集成的消费品全生命周期风险监测、信息融合与集成标准,研究消费品安全在线信誉监测和评价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制造环境下产品协同设计、产品质量安全改进和产品质量控 — 42 —

制标准,研究基于质量链一体化的消费品安全过程管理标准,研究消费品溯源编码和状态实时监控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究并形成相关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消费品全生命周期的安全要求及检测方法国家标准30项、消费品安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估国家标准10项、消费品安全质量控制和过程追溯国家标准10项;【预期性指标】:申请发明专利5项,发表论文3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中国标准国际化

6.1 战略性新兴产业关键国际标准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制造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工厂自动化无线通信技术、智能装置和智能测控设备可靠性、EPA通信行规、在线水质分析仪、配电系统安全监测、移动机器人及其智能单元电气设备环保要求数据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新能源领域国际标准,包括:风能预测及评估、新能源

— 43 —

发电并网、微电网设计、高压直流电力电子设备动态条件、低压配电系统安全监测设备、电力变压器偏磁抑制装置、燃料电池术语、液流电池性能、起停电池性能等国际标准;研究电动汽车领域国际标准,包括:电动汽车换电性能及安全、电动汽车充电控制导引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新一代信息技术国际标准,包括:同轴通讯电缆、射频连接器、激光显示设备、有机发光显示器件、柔性显示器件、液晶显示器件、家用电子系统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海洋技术和装备国际标准,包括:海洋探测设备设计及试验方法、潜水器、海水淡化、海洋观测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遥感领域国际标准,包括:遥感影像传感器与数据校准、地表覆盖遥感制图信息服务等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智能制造、新能源、电动汽车、新一代信息技术、海洋技术和装备、遥感等领域提出4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预期性指标】:国际标准技术研究报告20份、发表论文40篇。

— 44 —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有关说明:项目申请单位应具备参与国际标准相关工作的基础条件,优先支持相关领域已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国际标准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及分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工作组召集单位或国内技术对口等单位。

6.2 优势特色领域重要国际标准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研究船舶海上设备国际标准,包括:新型燃料动力船舶、海上风能开发、工程与作业船、船用机械设备、应急设备、绿色船舶安全性、安静性与能效评估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中医药领域国际标准,包括:中医药术语及编码、中医药材、器具仪器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纺织领域国际标准,包括:纤维和纱线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家电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家用清洁机器人、养老助残家电、厨房设备、洗衣设备、美发设备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电力装备领域国际标准,包括:混流式水轮机发电设备、防爆电气设备、电气绝缘材料等领域国际标准;研究工

— 45 —

程建筑领域国际标准,包括:工程建筑无损检测国际标准;研究通用基础国际标准,包括:人类工效、公共信息导向、术语等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船舶海上设备、中医药、纺织、家电、电力装备、工程建筑、通用基础等领域提出2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预期性指标】:国际标准技术研究报告20份、发表论文40篇。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有关说明:项目申请单位应具备参与国际标准相关工作的基础条件,优先支持相关领域已提交国际标准提案、国际标准组织下设技术委员会及分会秘书处承担单位、工作组召集单位或国内技术对口等单位。

6.3 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一期)

研究内容:开展东盟、中亚、东北亚、北美、欧洲、非洲、阿拉伯等我国重点贸易区域与我国标准体系差异性研究,开展重 — 46 —

点贸易产品标准比对分析研究,在铁路、核电、进出口电器电机产品、陶瓷、摩托车、服装、稻谷、小麦,以及海洋观测、海水利用、海洋能、海洋检验检测、国际海地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深海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我国标准与主要出口贸易国标准比对分析,对标准的关键指标进行实验验证;开展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一致性研究,在电力、汽车、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轻工、纺织消费品等领域开展我国标准与国际标准差异性研究,对标准关键指标进行试验验证,为我国标准采用国际标准提供技术依据;开展我国农业标准在东盟国家适用性技术研究,在柬埔寨、越南等地研究建立中国农业标准应用基地;研究英文国际标准化语言特征,建立标准化英汉双语语料库及本体知识系统。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在铁路、核电、进出口电器电机产品、陶瓷、摩托车、服装、稻谷、小麦,以及海洋观测、海水利用、海洋能、海洋检验检测、国际海地矿产资源勘探技术与深海装备、节能环保等领域开展50项重点标准的比对分析和境外适

— 47 —

用性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实现3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在东盟国家建立5个农业标准化示范区;构建不少于3000万中文字符、1500万英文单词的双语标准化语料库,实现标准化用语覆盖率大于85%,准确率达到90%,本体知识系统1个。【预期性指标】:完成10个重要国家和区域的标准化体系分析研究报告。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三、检验检测 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7.1 金属材料超声无损检测及微损测试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阵列传感器柔性激励的超声三维透视成像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究压电阵列式超声导波多模态成像检测关键技术;研究金属制设备在线电磁超声无损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究铁磁性金属材料早期损伤的磁声发射检测技术并研制仪器;研制超声检测仪器、试块性能测试评价平台及检测工艺验证平台;研究液压鼓胀和在线压痕的微损材料性能检测及试验制备技术并 — 48 —

研制仪器。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研制新仪器或系统不少于8台套,关键部件国产化,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阵列柔性激励仪器:最大激励接收通道:32/64PR;激励信号为任意波形;具有工艺仿真与三维检测成像功能;电磁超声检测仪器:任意波形激发;自激自收模式下,接收电路恢复时间<5us;传感器检测温度750℃时,接触时间>30s;工作带宽覆盖50kHz~10MHz;接收电路程控前置放大增益>100dB;机械式取样机:单个样品取样时间小于2小时,设备尺寸小于80mm;液压鼓胀检测仪:材料屈服强度测量误差小于30MPa;磁声发射检测仪器指标:磁化激发频率1Hz~500Hz;无线全数据通讯;5M/s采样率16位精度2通道连续波形连续24小时不间断采集和上传;动态范围不小于90dB。正式颁布实施的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

实施年限:2016~2019年。

7.2 新型消费品检测及评价技术

— 49 —

研究内容:研究消费品中超细颗粒及功能性材料的快速甄别、半定量检测、安全性评价技术,研究其对产品功能的影响,建立此类消费品中的成分识别—安全性评估—功能性评价体系;开发新型家用产品风险和缺陷的分析、监测和无损检测技术,建立产品风险规避、早期失效损伤修复和延寿技术,及中后期的监测技术;建立新型家电产品失效案例数据库,对故障高发性零部件建立相应的治愈机制和工艺;开展新型家用电子产品中智能化、网络化和集成化传感器和控制器的关键检测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约束性指标】:针对至少6类消费品,建立其所含超细颗粒和功能性材料的识别、半定量检测技术、安全性评估及功能性评价方法;针对家电产品的腐蚀缺陷、裂纹缺陷及材料原始组织缺陷及工艺缺陷,建立分析模型总计不少于4项,风险分析评价技术不少于8项,相应的处置技术不少于8项,典型家用机电产品的应用示范不少于4类;申请失效案例数据库软件著作权不少于3项;新型智能化家用电子产品关键检测技术不少于 — 50 —

第四篇:2016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预算项目申报指南

附件1:

2016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计划重大项目申报指南

一、新材料产业

1.激光烧结快速成型木塑复合材料研究

激光烧结粉末是SLS(选择性激光烧结)3D打印机的必备耗材。激光烧结粉末主要分为金属(钛合金、铝合金等)、塑料(尼龙、聚乳酸等)、无机非金属(陶瓷、沙等)三大类。研发出用于快速原型制造的木塑复合材料的成份与配比,综合各成份所起的作用,最终获得具有一定强度,可以满足一定力学要求的成型件,并替代精密铸造和注塑等传统成型工艺。

2.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高压尖晶石镍锰酸锂正极材料研发

具有4.7V放电平台的尖晶石镍锰酸锂(实际比能量可达610Wh/kg),在纳米尺度下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其在提高动力电池倍率特性方面具有极大优势,是未来新能源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的首选材料之一。通过研发提高其循环寿命和倍率特性,实现该材料在0.2C比容量大于130mAh/g;1C循环1000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85%;20C比容量大于90mAh/g;55C循环300次后容量保持率大于80%。并实现10

公斤以上制备技术改进,进而实现产业化。

3.高性能双面齿型无级变速带研制

产品为农机V带的高端产品,主要应用于大型农业机械的动力传动系统,国内使用的产品一直依赖进口。研制国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面齿形变速V带产品,提高产品的横向刚性与纵向曲挠性;使产品与带轮之间的摩擦力尽量增大,同时兼顾产品的耐磨性、降低动态和摩擦生热性,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水平。

4.新型SiC/Al复合材料红外反射镜关键技术研究 为提高红外反射镜制造控制精度,降低加工难度与反射镜膨胀系数,使反射镜尺寸稳定、易于镀膜。重点开展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的应用设计及高品质制备技术;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的无损检测技术及精加工技术;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尺寸稳定化热处理技术;光学级SiC/Al复合材料表面处理技术。

5.无压烧结碳化硼陶瓷制备关键技术研究

采用先低温后高温两次法烧结工艺,能够有效改善材料烧结性能。在快速致密化阶段(低温阶段)保温可促进材料致密化和气体的排除,同时可以抑制晶粒长大,在高温阶段保温有利于闭气孔的排除,获得均匀细小组织,达到同时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弯强度和断裂韧性的目的。

6.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形产品的研究开发 对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形技术展开系统性攻关,促进3D打印钛(合金)产品在航空航天、石油化工、生物医疗等高技术领域的推广及应用,完善我省3D打印产业链条并提高3D打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解决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凝固组织及力学性能优化,及其无损检验;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零部件后处理等关键技术;形成钛(合金)电子束熔融快速成型工艺规范和配套应用技术标准。

二、新能源装备制造产业

7.300~500kw有机郎肯循环发电装臵(ORC)ORC是采用低沸点有机工质进行热力循环,通过蒸发器利用90℃~200℃低温热源加热工质变为蒸汽,从而驱动汽轮发电机做功的小型电站系统,该装臵可广泛应用于高能耗领域或地热、太阳能。重点研制磁悬浮轴承汽轮发电机组,通过汽轮机与发电机同轴一体化集成、高速向心径流透平、板式强化高效换热、高频电力电子变频发电、ORC系统设计等技术研究,解决有机工质泄露问题并且减少机械损失、提高装臵循环效率、提高变工况能力,以适应各种余热回收应用,并且易于模块化批量制造,降低成本,最终形成达到国际前沿水平商业化300~500kw的ORC模块化集成发电装臵。

8.微引燃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开发

天然气具有储量丰富、价格低廉、排放污染低等特点,是船舶发动机理想的替代能源。为了改善能源结构、减轻环境污染,满足日趋严格的排放法规要求,开发基于微喷引燃的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重点突破双燃料发动机控制系统

软硬件设计、油气一体化智能控制策略、燃烧模式平稳快速切换控制策略、转速闭环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发双燃料发动机智能电控系统,通过船级社认证,并批量装船应用,实现产业化。

9.汽车发动机余热收集装臵

目前汽车发动机排气所带走的能量占燃油燃烧热量的30%-45%左右,这些能量绝大部分以余热的形式散失到空气中,造成了巨大的能源浪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研究将原先的单管排气歧管变成双管,在外管与内管中加入液体,利用发动机排出的热量,使液体产生蒸气,利用汽轮机原理驱动发电机,给蓄电池充电。不仅可以实现能源二次利用,还能为汽车增加新的动力源。形成一个由排气歧管、液体容器、压力控制系统、发电控制系统、蓄电池、电转换控制系统、电动机组成的能自动收集汽车发动机余热的装臵。

10.汽轮机安全监视及振动分析系统(TSI/TDM)国产化 打破国外产品的市场垄断地位,在保证性能指标基础上降低用户成本,对提高我国汽轮机装备制造业的整体技术水平和加速行业国产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重点解决设备精度和可靠性要求高,硬件设计电磁兼容和电源安全防护设计等硬件问题;解决卡件程序高效可靠,处理速度高等软件问题;解决数据实时传输与管理等系统问题。形成自主研发的TSI/TDM产品,经过各种行业认证和测试后替代国外产品,可广泛应用到各种旋转机械领域。

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

11.轮胎制造物流分拣机器人及自动化成套装备研制

研究机器人自动码垛装备、粉粒料全自动包装码垛成套设备、合成橡胶后处理成套设备、柔性高速全自动装车机装备、多规格物料自动码垛生产线、轮胎自动分拣成套装备以及物流配送中心成套装备,优化轮胎分拣环节的自动化程度,提高轮胎分拣效率与准确率,降低工人劳动强度和生产成本。

12.集装箱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及其关键设备研发 面向标准干式集装箱制造自动化工艺装备研制和应用领域,针对集装箱制造流水线机器人自动焊接装备研制和工艺技术,基于集装箱制造的机器人本体结构、机器人运动控制、焊缝自动识别和跟踪技术,开展适合集装箱薄板焊接的自动焊接工艺技术,自动焊接离线编程技术的研究,形成拼板焊接机器人、搭接焊接机器人、集装箱角柱焊接机器人、集装箱波纹板焊接机器人、铰链自动焊接机器人等系列产品。

13.外骨骼助力机器人研究

研究外骨骼机器人仿真技术、本体机构技术、多传感信息融合技术、基于人体意图行为检测的人机交互系统及柔顺控制技术与系统集成,解决主动关节的运动范围实现及运动空间中的动力特性分析、被动关节弹性阻尼特性分析及实现、整机的减重设计,以及关键部件的可靠性分析与优化由构型到机械实体的实现问题。

14.工程复杂零部件增材制造(3D打印)关键技术研究

面向航空航天飞行器、燃气轮机、汽车发动机、生物医学、工业模具等领域的结构复杂难成形零件,通过开展金属材料3D打印的机械力学性能试验、成形工艺优化、质量与安全性评价、寿命预测以及制定标准、建立数据库等研究,实现对设备零部件3D打印性能指标的优化和服役寿命的延长。

15.矿用隔爆兼本安型高压高效变频调速一体机研制

通过开展变频器和电机系统集成与参数优化匹配技术、变频电机的绝缘技术、一体化变频电机的热设计及热管理技术、一体化变频电机的节能控制技术、电机系统能效监测技术与评估方法的研究,突破矿用电机的系统集成化和小型化等共性问题,完善变频一体机的整体性能,推动电机系统能效水平的提升。

16.基于508-Ⅳ钢核电新材料大型复杂一体化锻件全流程制造技术

开发适用于核电设备大型化的508-Ⅳ钢材料,对材料的变形机理、成分、组织和性能进行模拟研究,实现核电设备主体材料的更新换代;开发适用于核电大型关键设备制造的新材料、新工艺,开展超大锻件材料的锻造、成形、热处理、机加及检测技术研究;开展材料的性能试验及工程化研究。

17.驮背运输铁路专用车辆关键技术研究

针对驮背运输专用车与既有站场、线桥、公路货车、装卸设施匹配关系研究,车辆主要结构、参数和性能指标,开

展车体结构轻量化、车体模态、车体结构及部件可靠性、车辆动力学性能等研究,形成液压系统、电气系统、旋转系统、支撑系统、自锁机构、公路货车装载加固等关键技术。

18.航空发动机关键零部件精密数控加工技术

开展专用电火花加工工艺与设备研制,针对脉冲电源、伺服控制系统、电极损耗补偿、微细工具电极制备、数控系统、装备集成等关键技术,形成精细结构电火花加工装备,解决航空发动机辅助动力装臵关键零部件的加工难题,提升航空发动机微小孔、精细结构加工的装备与工艺水平。

19.DELTA四轴并联机器人

研制DELTA四轴并联机器人,实现四自由度运动,自主设计DELTA机器人本体、机器人运动控制器,通过运动学解算,实现对机器人的控制;基于机器人视觉,实现机器人的运动识别;设计高速气路,配合机器人吸取。针对输送带上的物体进行识别和跟踪,完成对物体的高速分拣任务。

20.通用工业机器人快速试教设备

研发快速实现机器人编程的试教设备,满足在喷涂、焊接、打磨、去毛刺等特定行业应用的快速编程需求,降低机器人编程开发难度、缩短编程时间。研发高精度示教臂本体,提出基于示教臂数据导入的机器人算法,开发匹配市场主流通用工业机器人的快速试教编程软件,从而代替传统的繁琐机器人编程方法。

四、信息服务产业

21.黑龙江省制造服务平台共性技术研究

为加速我省制造业向智能化、服务化转型,合理利用装备制造业的剩余产能,通过搭建网络服务平台整合制造资源,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弥补其资金、设备不足的短板。平台探索适合我省的制造资源共享的内容和服务模式,运用云计算等技术将各类制造资源和制造能力虚拟化,并实施智能化管理,实现高效共享和协同,为企业提供制造产品全生命周期服务。通过质量监控机制运行,保障平台的稳定应用及较高的制造服务质量。

22.卫星技术在林业资源监测和灾害预警的应用研究 为促进我省卫星应用产业发展,加快卫星应用技术在重点领域应用示范,强化林业信息的监测和精细管理,为政府宏观决策、行业规划等提供智力支持。建立基于高性能计算的林业卫星遥感数据存储共享平台,综合利用卫星遥感、无人机等观测技术,构建天空地一体化监测体系,研究支持虚拟化管理、分布式存储及分布式计算的森林卫星遥感数据存储与检索方法,实现遥感数据的共享与分发功能,并在林区开展应用示范。

23.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文化旅游展览展示交互系统研究

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移动互联网技术推动科技与文化旅游时尚产业融合,重点研究开发面向文化、旅游产业展览展示方面的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展示技术,包括头戴式 虚拟现实成像,基于移动端沉浸式影像技术。研究虚拟现实影片拍摄技术,包括多通道球幕拼接技术,虚拟现实影片与三维影像合成技术,全景立体声技术。研究VR/AR与移动互联网、GIS、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形成一套文化旅游展览展示交互系统。

24.基于虚拟化技术的IaaS运营支撑平台的研究 为提高云计算中心运算效率,降低能耗,通过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的构建模式,将数据中心不同架构、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服务器进行整合,通过云操作系统的调度,向应用系统提供一个统一的运行支撑平台。同时,借助于云计算平台的虚拟化基础架构,有效的进行资源切割、资源调配和资源整合,按照应用需求来合理分配计算、存储资源,最优化效能比例。

25.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广播融合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为加快广电网络与互联网结合,利用云计算技术和分布式转码技术等新媒体技术,实现云存储、云转码、云推送、云播放器等云服务功能,为使用者提供真正跨媒体、高品质、多格式、多协议的完整多媒体音视频云服务。改系统让使用者可以利用高效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多媒体传输架构,进行音视频上传、转码、分发、存储等多种互动应用与在线管理。

26.龙江大豆品牌安全与产品溯源支撑技术的研究

为防控龙江大豆产销全国品牌侵害风险,研究我省大豆进军全国市场产品防伪验真、溯源等方面相关技术与方案。

研究2-4种大豆生物特征提取与识别技术;特种数字指纹生成、编码、管理与便捷应用框架平台1套;基于数字指纹的大豆产、销过程各个环节的溯源与追踪方案1套;构建体系内对问题产品取证、鉴定、责任认定、安全认证的标准1套。

27.母乳数据库的研发与应用

我省是奶业大省,目前国内的婴幼儿配方乳粉设计和产品是建立在欧美对其婴幼儿营养需求的基础上,真正适合中国婴幼儿的配方乳粉还没有相应的产品,所以在我省建立1个母乳数据库,对我**乳营养成分、地域分布和泌乳期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寻求功能性原料或创新性技术对现有婴幼儿乳粉配方、营养指标进行合理修订,开发出更适合中国宝宝体质的婴幼儿奶粉2-3个系列,实现婴幼儿配方乳粉设计技术的创新、食品原料使用的创新突破。

28.基于互联网的大健康数据管理与服务云平台 研究医疗数据和健康数据等大数据标准化,开展生物大数据表述索引、搜索与存储访问关键技术研究。通过移动终端设备和健康服务APP,实现健康数据管理、共享与服务的标准化、个性化,探索O2O全省健康服务新模式。

29.智慧社区综合服务平台的研制与示范

研发基于信息通讯、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技术的小区群物业管理模式的综合云服务平台,以提升小区物业管理和信息服务水平。主要包括物业管理系统、APP管理平台、APP应用,实现信息发布、在线缴费、电子商

务、智能家居、智能安防、协同办公等功能。平台业务容量能力设计支撑10万用户同时在线,高并发处理状态下,动态页面结果返回时间应<1秒;智能识别及控制的出错率<99.99%;具备TB级分布式数据处理能力。

30.基于互联网的环境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

针对生态环境保护需求,开展基于互联网的环境在线监测技术研究与应用,全面提高生态环境动态监测、预警、评估和决策管理能力和环境污染管控能力。重点面向全省生态环境监测管控工作,将环境监测技术与互联网技术结合,实现环境网络化动态监控系统,并通过互联网环境空间信息与环境业务共享,以实现高效的统计分析与评估预警,建设环境监测系统跨领域、跨层级、跨地域的应急处臵联动能力。

五、生物农业

31.优质、高产、多抗大豆种质资源创新及新品种选育 针对我省对现有大豆种质资源的采集挖掘利用和创新能力不强、生物育种技术手段相对落后、育种网络体系薄弱、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发展缓慢等问题,重点开展大豆育种技术研究,利用分子生物技术与常规育种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优质、高产、多抗、耐密、广适应性大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及新品种选育及新品种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选育优质、高产、多抗、耐密、广适应性大豆新品种8-12个,建立新品种高产配套栽培技术3-5套。

32.杂粮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

究与示范

针对我省杂粮种质资源匮乏、杂粮专用品种和栽培技术落后于生产发展等问题,重点开展杂粮种质资源创新与新品种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与示范。收集、鉴定、创造杂粮种质资源与育种材料300份;选育适宜我省种植的优质专用杂粮新品种9个;研究出适于我省推广应用的高粱、谷子、糜子、芸豆的轻简化配套栽培技术各1套;在主产区建立杂粮新品种与新技术示范基地10个。

33.南瓜西瓜甜瓜种质资源创新、新品种选育及设施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瓜菜生产中专用品种缺乏、设施结构不尽合理、设施环境调控技术落后、化肥农药施用量过高等问题。通过本项目实施,在瓜菜专用新品种选育、新型设施类型研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温、光、水、肥等资源高效利用、以“一控两减”为核心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等方面获得明显的突破。创新优异资源材料10份, 育成新品种(系)5-6个,集成各类技术规范或技术体系4-5套,培育新品种市场占有率达到30%以上,引领和支撑瓜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4.黑龙江省果树新品种选育与栽培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果树资源匮乏、品种选育落后、生产过程劳动强度较大、冻害风险较高等问题,通过项目研究培育适合高寒地区气候特点的果树优异种质资源与新品种,为我省规模化果树生产提供主栽品种4-5个;通过果树栽培技术的研究,基本实现果树生产的机械化作业、省力化栽培及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提高我省果树产品在市场中的占有率和竞争力,为大小兴安岭林区生态保护与经济转型、生态环境改善及农民增收拓宽途径。

35.主养鱼类品种培育及高效生态养殖技术集成 以保种技术,杂种优势利用为基础,并与分子育种技术相结合,对松浦镜鲤进行培育保种,创制耐高碱鲫鱼新品种,研究建立优良苗种规模化扩繁技术及高碱水池塘养殖技术规范。培育亲本1万尾以上,推广优质苗种2亿尾;研究建立北方池塘高效生态养殖技术和养殖模式。在现有池塘生产能力基础上,养殖产量提高10%,养殖废水排放量降低50%,整体经济效益提高5%-10%;在鲤鲫鱼连片主养区域进行技术集成与示范,建立5个示范片,示范面积5万亩。

36.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的研制

猪流感是目前危害养猪业的重大疾病之一,不仅对养猪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还有着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意义。研究针对对分离到抗原性及免疫原性均良好的猪流感H1N1和H3N2毒株采用反向遗传技术对其进行病毒重组,获得毒力减弱、抗原性及免疫原性良好、适应细胞的、病毒滴度高的基因重组毒株,进行疫苗制备,建立猪流感二价灭活疫苗的制造规程及质量标准,根据建立的标准进行大规模生产,并在2-3个地区的猪场进行疫苗免疫,将猪流感H1亚型和H3亚型的发病率降低70%以上。申报临床,获得新兽药证书。

37.奶牛重要群发生产性疾病群防群控技术及产品研发与示范

针对我省地规模化奶牛场奶牛群发生产性疾病突出,导致优质奶牛死淘率居高不下,严重影响我省奶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开展奶牛重要群发生产性疾病群防群控技术及产品研发与示范。构建奶牛重要群发生产性疾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系统1个;群防群控饲料添加剂新产品3-5个;制定农业部奶牛群发生产性疾病行业标准2-3个,技术体系3-5个;降低奶牛群发生产性疾病死淘率5%,提高奶牛生产性能8%以上,提高养殖综合效益10%以上。

38.鸡蛋清中溶菌酶的分离、纯化与提取技术研究 采用高效离子交换树脂结合膜分离技术,优化溶菌酶提取的工业化条件,建立生产溶菌酶的自动化生产线。同时针对天然溶菌酶抗菌谱不够宽的弱点,采用糖基化方法溶菌酶进行定点修饰,确定糖基化修饰后溶菌酶蛋白结构、酶活力和稳定性的变化规律,分析糖基化修饰后溶菌酶的抑菌谱,明确溶菌酶糖基化修饰与溶菌酶抑菌谱变化的相关性,建立溶菌酶糖基化修饰对溶菌酶抑菌谱影响的预测模型,从而扩展溶菌酶的抑菌谱,扩大溶菌酶的应用范围。

39.玉米秸秆全量直接还田与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研究

针对我省玉米生产中秸秆产生量大、秸秆还田量低,玉米秸秆全量还田的土壤耕作、栽培等技术匮乏问题,研究玉

米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翻埋、旋耕、地表)对改良土壤耕层的效应、水肥耦合效应、玉米生长发育特性反应、农田综合地力变化和农田综合评价;适应农机设备筛选改造,土壤耕作技术、保墒保苗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御技术和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集成组装不同生态区玉米机械化秸秆还田与高产高效综合配套技术模式。实现持续提升耕地质量、保护资源环境、农业安全高效,推动黑龙江玉米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六、生物医药

40.北药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研究

开发具有技术优势、资源优势的北药中成药新产品和具有后发优势的新技术药物。积极推进以北药等为原料的医药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形成具有龙江特色的产品系列。

41.开展创新中药核心关键技术、中药制剂多成分、多指标制备工艺及质量控制、新型中药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利用现代先进的药物制备技术与药物化学分析技术,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构建中药制备及质量控制技术平台,开展治疗常见病、多发病的优势中药品中提取与制备的研究及传统剂型改良。

42.专利到期大品种药物的抢仿

围绕国内国际专利药即将到期的大品种,选择国内临床应用急需、受惠人群大、市场份额大的专利药研究开发。择优支持能尽快取得临床批件或新药证书的国际重大到期专

利药仿制研发。

43.功能性保健食品的研制和开发

针对抗氧化、辅助降血脂、降血压、降血糖等功能因子,开展功能食品行业发展的重大关键技术研究,研发分别具有增强免疫力、缓解疲劳等作用的功能性传统食品新产品,制定产品标准,建立稳定高效生产的品质控制技术体系,通过建立产业化示范生产线,培育功能性传统食品优势品牌。

44.板蓝根、平贝母GAP种植基地规范化配套技术研究 重点开展我省板蓝根、平贝母等北药道地、优势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药材繁育和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与示范;道地中药材炮制加工技术、药材质量控制和质量标准研究,规范中药材生产加工技术,通过提升栽培技术、加工技术,研究整合规范化种植配套技术并开展示范。

45.生物技术药物新品种或新剂型研究开发

我省生物技术药物发展迅速,具有疗效好、利润高等优点,是治疗遗传病、癌症、心脑血管病症、传染性病毒和代谢性疾病等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优先支持开展有望迅速产业化的乙型肝炎等疾病单克隆抗体、多肽类治疗药物的新品种、新剂型研究与开发。

46.治疗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药物研究开发

内分泌代谢性疾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疾病,开展内分泌失调与代谢紊乱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研究,对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一些可逆因素进行早期的干预与治疗药物研

究,延缓这类疾病的发生与发展。

47.治疗心脑血管疾病药物研究开发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严重的造成偏瘫甚至是急性猝死。研究与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防治心脑血管病的新技术、新方法,开发安全有效的预防、治疗用药,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和死亡率。

48.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药物研究开发

优化整合我省现有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基础研究与中药开发研究的人才与技术优势,建设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治疗药物研发平台,包括原料药中试基地、固体制剂中试基地及液体药物制剂的中试基地,研制有效治疗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的中药创新药物。

49.缓释、控释制剂的研究开发

缓控释制剂是近几年来发展较快的新型给药系统,开展定位、定时、定速释放等针对性更强的缓控释制研究。促进血药浓度平稳,避免峰谷现象,降低药物毒副作用,降低给药频率,开展药物制剂关键技术、新辅料和新材料的研究。

50.小分子抗肿瘤药物技术引进与开发

开展植物成分药、生物技术药、靶向性高的新肿瘤药研究,分子靶向药物、新型靶向制剂的研究,开发三类新药或六类仿制药,完成临床前研究或大部分研究工作,能够达到USP标准或国内领先水平。

51.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的研究开发

随着空气和环境的污染加剧、雾霾天气的持续多发,呼吸系统疾病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十大重大疾病之一。开展疗效确切、服用方便、生产工艺可行、质量可控的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药物研究,获得早期预防及干预的新药物、新疗法。

七、新型农机装备制造产业

52.高寒垄作地区秸秆收获设备研制与开发

研制开发秸秆收获效率高、压缩打捆包装密度大、设备价格低、适合高寒垄作地区收获条件的先进设备,集秸秆破碎、收获、打包于一体,用于玉米、芦苇、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收获。重点突破高寒垄作地区秸秆收获设备关键问题和核心技术,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利用成熟的秸秆收获技术,实现3-5种秸秆收获设备的工业生产,满足草捆运输半径200公里以内,建立适应高寒垄作地区秸秆收获设备产品标准3-5个,提高农机装备省内配套率。

53.新型高效秸秆还田设备关键技术集成创新与示范 以农作物秸秆为原料,研究制备具有高速高效的秸秆粉碎设备,重点突破高速组合刀具的结构强度、高速锤刀-刀轴—电机一体化结构、振动测试、分析诊断技术、调试技术,控制等核心技术;研究基于粉碎成品粒度小于3mm为原料的直接还田和发酵还田效果分析,分别以水稻秸秆、玉米秸秆和大豆秸秆为原料,建立适用于不同原料的处理工艺参数最优组合方案;新型高速高效农作物秸秆粉碎机生产率达到

1100 kg/h,耗电量 35 kWh/t,粉碎成品粒度小于3mm的占样本质量的98%,整机带有一键停止且基于温湿度监测的安全控制装臵,实现新型高效秸秆还田设备的工业化生产。

54.农业航空智能植保技术及装备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省现代化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盲目过施、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方式发生的重大改变问题,结合高寒地区规模化农业生产需求,依托农用航空飞速发展契机,研发粮食作物病虫草害航空监测、精准航空变量施药装备及精确管控系统,开展高效、低耗、优质、安全的大型农业航空智能植保技术及装备的研发与示范,提高化肥、农药有效利用率,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55.新型环保秸秆板设备及产品开发技术研究 针对每年大量农作物秸秆因焚烧、废弃导致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以稻草、麦秸、玉米秸等为原料,以优于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国家标准为目标,研发制备秸秆板加工设备,生产开发容重低,导热系数低,承载能力强,粘结性好,外观规整,优于国家相关标准的新产品2-3个,并实现秸秆板设备及产品工业化标准化生产。

八、绿色食品产业

56.高值化马铃薯食品加工关键技术与新产品开发 以新鲜马铃薯为原料,开发马铃薯护色、脱水、回生控制新技术,与面粉复合加工系列马铃薯主食食品,实现6-8种马铃薯主食食品的工业化生产,建立适于不同马铃薯主食 食品的生产标准6-8个;开发马铃薯抗性淀粉及γ-氨基丁酸功能性食品,提高马铃薯产品附加值;开发系列马铃薯休闲食品;开展薯渣的综合利用。通过项目的实施,提高我省马铃薯深加工技术水平,推进马铃薯加工产业化进程。

57.大豆食品化加工技术集成与新产品创制

围绕我省大豆加工食品品种单

一、品质差、质量不稳定、市场占有率低等问题。研发适应不同区域口味的高品质、高稳定性方便豆制品,包括开发新型豆制品3-5项、休闲豆制品3-4项、速食豆制品2-3项、特色豆乳粉4-6项及方便豆制品高效配套生产技术体系3-5套,研发提高产品品质、质量稳定性、营养保全与安全控制所涉及的关键技术、工艺及新产品创制。

58.玉米主食工业化关键技术

根据人们饮食结构调整的需求,为提高玉米加工经济效益,以玉米为主要原料生产面条、方便速食大碴粥及速冻糯玉米豆包等主食化食品。通过转谷氨酰胺酶改性等技术研发,解决玉米面条易混汤断条、方便速食大碴粥产品的回生自然发酵速冻糯玉米豆包产品口感、风味不稳定的问题,开发新产品4-5个,建立生产线2条。

59.功能型乳制品的研究与开发

以乳为基础原料,开展水解乳清蛋白技术研究,优化乳清蛋白水解工艺,开发适合中国宝宝的低敏、舒适婴幼儿配方奶粉2个系列产品。同时,结合中老年人群健康特点,围

绕功能性原料的筛选与复配,特殊原料风味的掩盖与修饰,功能性评价开展研究,开发适合中老年人群,具有维护心血管、骨骼和肠道健康的3-4款功能性乳产品。

九、医疗健康社区服务

60.智能可穿戴终端的关键技术突破及产业化示范 智能可穿戴终端在民生领域具有巨大潜力,在旅游、养老、安全应急、健康监测等领域均可广泛应用。针对我国目前智能可穿戴终端产业化关键技术滞后,共性工艺较国外有明显差距等问题,重点开展智能可穿戴终端的高集成、低功耗、高可靠设计等关键技术突破,优化现有制造工艺,完善产业化技术体系。研制智能手环、腕表,实现定位、通话、生命体征监测功能,待机时间不小于72小时,达到批产技术状态。

61.青少年防控近视智能眼镜

研发集眼病患者个人基本信息、诊疗信息、视力康复管理、视力健康分析和视力康复练习软件为一体的智能眼镜。智能眼镜将芯片、陀螺仪、远红外接收器、光感知器等先进的设备最小化加入到镜腿中,做到感知器件最小化及重量最轻、从而控制不良的用眼习惯、不正确的写字姿势、不适宜的用眼环境等,避免屈光不正的发生。

十、生态环保产业

62.主要作物化肥农药减施技术研究与示范

针对我省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用量持续增加,农药化 肥利用率低,环境负荷加重等问题。以提高化肥、农药利用率,减少化肥、农药施用量,保持和提高产量为目标。通过土壤养分资源高效利用,化肥农药增效技术、替代技术,新型肥料农药研发,高效施肥、施药技术等的研究,形成玉米、水稻、大豆、马铃薯等作物的施肥、施药标准,集成技术模式,建立示范区进行集成示范,使化肥减量20%,农药减量30%,作物不减产。

63.高温煤焦油加氢废水处理工艺的研究

高温焦油加氢废水属于有毒有机难处理工业废水。需采用多级生化组合处理工艺技术。研究生化处理对有毒物质的耐受性工艺和相应的脱氮工艺。研究高温煤焦油加氢废水pH较低下的高浓度有机物处理工艺。研究废水中氰化物超过生化处理标准对废水进行破氰处理后,再进入生化处理系统的工艺。开展多级生化组合处理工艺运行研究。形成处理水量为0.1m/h,对高温焦油加氢废水实现处理达标、运行稳定的工艺技术路线。实现通过EBAP工艺处理后水的水质参数达到:COD<50mg/l,氨氮<5mg/l,pH=6.5~8.5。

64.油田含油污水污泥高效处理与资源回收成套技术与设备

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大功率超声含油污泥移动式处理技术,并优化设计油泥中水、油、渣资源化处理与利用成套设备。研发污泥处理化学药剂;克服传统含油污泥处理工艺中存在的资源回收率低、易造成二次污染、3移动性差、处理流程长等行业关键难题;通过选择合适工艺与规模,对油田污水去除硫化氢臭味技术进行研究,所提出的油田污水硫化氢脱除技术,使排放的污水无臭味,排放的气体中H2S含量达到国家允许指标深度处理后的污泥中含油的指标≤3‰;处理后污水含油零;对含有硫化氢的废水、废气、废渣进行净化处理,达到排放标准后排放。

65.装配式绿色建筑关键技术与一体化工厂制备成套技术研究

利用多种工业废弃物,研发适宜于规模化生产不同密度等级的轻质绿色装配式剪力墙建筑构件成套技术和配套设备。研究多种工业废弃物在工厂预制建筑构件中的协同效应与叠加强化技术;不同密度等级轻质混凝土材料配方设计,体积稳定性与抗裂性关键技术与规模化生产工艺参数;装配式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多功能设计与一体化工厂制备技术;开发出基于剪力墙结构的装配式绿色建筑完全工厂化制备成套技术和建造方法。

第五篇:“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2017项目申报指南(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重点专项2017申报指南

(征求意见稿)

国家质量基础(NQI)由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共同构成,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和国际标准化组织在总结质量领域100多年实践经验基础上提出的。NQI支撑并服务于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具有公共产品属性,技术性、专业性、系统性和国际性特征鲜明,不仅被国际公认是提升质量竞争能力的基石,更是保障国民经济有序运行的技术规则、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技术平台、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技术手段。新常态下,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NQI的战略地位和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加强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推进我国NQI的科技创新,驱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质量提升,依据《国务院关于印发质量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2‟9号),《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计量发展规划(2013—2020年)的通知》(国发„2013‟10号),《国务院关于印发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5‟13号)等文件精神,按照《国务院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

金等)管理改革方案的通知》(国发„2014‟64号)要求,科技部会同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等13个部门,制定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质量基础的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重点专项实施方案。按照全链条设计、一体化实施的思路,聚焦产业转型升级、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国际竞争力等国家重大需求,围绕计量、标准、合格评定(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和典型示范应用5个方向设臵11个重点任务: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新领域计量标准、高准确度标准物质和量值传递扁平化、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产业共性技术标准、中国标准国际化,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基础认证认可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和典型示范。

本专项的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实现我国NQI总体水平达到并跑,在部分领域达到领跑水平:为国际单位制重新定义做出实质性贡献,研制计量基标准和测量装臵100~120 台/套,研制国家标准物质500~600 项,计量科技整体水平跻身世界前列;研制国际标准200 项以上,实现超过100 项中国标准走出去,研制基础通用、社会公益和产业共性国家标准1000 余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创新需求的技术标准体系基本完善,重点领域标准水平领跑国际;填补社会公益和重要产业领域检验检测新方法和核心技术300 项,新装臵51 台/套,诊断产品70种,实现重点领域检验检测核心技术突破;建立6 套国际或区域领先的认证认可技术方案,重点领域认证认可技术创新能力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形成5 套以上全链条的“计量—标准—检验检测—认证认可”整体技术解决方案。

本专项执行期为2016年至2020年。各任务落实以项目为主,2016年已部署49个任务方向,国拨经费6.76亿元。重点研究基本物理常数精密测定、新计量和导出量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国防等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石墨烯等碳基纳米材料、碳排放交易和家具产品中挥发性有机物等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2017年项目支持任务为总任务的三分之一,为增强本专项申报竞争性,2017年指南任务方向进一步细化,共80个,总概算约7.4亿元。重点研究新领域关键计量技术和高准确度标准物质研制,基础性、公益性和重点产业急需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检验检测技术,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以及空间导航与定位领域NQI技术集成示范。每个任务方向支持1~2个项目(评审结果相近并且技术路线明显不同时先期支持2个项目,经中期评估后,根据评估结果后续择优支持),所有项目均应整体申报,须覆盖全部考核指标。项目执行期为3~4年,如无特殊说明,每个项目下设的任务(课题)数不超过6个,项目所含单位数不超过20个。

本专项指南如下:

一、计量技术

为实现专项计量部分的总目标,对计量方向项目整体要求如下:项目研制的计量标准装臵和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稳定性、可靠性、量程范围等关键性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参加相应国际计量比对,实现国际等效;计量标准装臵达到申报国家计量基准、国家计量标准的要求,研制的标准物质应申报为国家标准物质。新一代量子计量基准

1.1 生物活性、含量与序列计量关键技术及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臵和细胞计量技术及溯源性;研制微生物活菌计量装臵和活菌精准测量技术,基因序列和含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蛋白质含量计量基准方法和装臵、糖基化计量方法;研究生物单分子计量装臵,生物单分子计量技术方法及溯源性;研究细胞、核酸、蛋白质等国家标准物质。

考核指标:1.计量装臵4套:蛋白质绝对含量计量装臵1套,生物单分子计量装臵1套,微生物活菌计量装臵1套,标准不确定度3.0%;细胞生物活性计量装臵1套,标准不确定度7.5%;2.新技术、新方法12项:计量溯源方法5项,绝对测量方法4项,计量方法3项,标准不确定度5%;3.国家标准物质23种:包括蛋白质、核酸/基因、细胞分型计数、荧光校准等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定度5%;微生物和基体国家标准物质,标准不确

定度7.5%;4.参加和主导国际、国内计量比对5项;5.申报国际互认的校准测量能力(CMC)3项;6.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2 新领域计量标准

2.1 新型功能材料关键特性参数计量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高性能稀土永磁、磁粉芯、非晶纳米晶、弱磁等新型磁性材料磁参数的现场溯源技术和标准装臵;研究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计量技术和标准装臵;研究微纳薄膜材料的结构及热电参数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研究高分子材料分子量、热物理性能和介电性能的溯源技术和计量标准。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装臵10套:①永磁、软磁和弱磁材料磁参数现场计量标准装臵各1套,交直流磁场和磁极化强度标准不确定度0.05%;②高性能电工钢材料动态磁性标准装臵1套,被测材料宽度(0.6~1.2)m,动态磁性计量研究平台1套,跨度15m;③高分子材料表观黏度标准装臵1套;④传输线法、电容法和谐振腔法高分子材料介电常数标准装臵各1套;⑤微纳薄膜材料结构光散射和塞贝克系数标准装臵各1套。2.国家标准物质26种:①高分子材料特性量标准物质24种;②微纳薄膜材料特性参数标准物质2种。3.申请发明专利2项。4.主导或参加国际比对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2 高端装备制造质量大尺度计量测试方法与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加工装备误差的测量与主动补偿方法与技术,研发测量与主动补偿系统;研究面向大型装备数字化装配的现场测量原理、方法与技术,新型工业大尺度三维精密测量技术及设备;研究大尺度装备现场测量设备的坐标与姿态量传溯源技术及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臵;研究高端装备大尺寸网格溯源技术及计量标准装臵;研究高端装备关键部件大齿轮几何量坐标计量与溯源关键技术,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精密测量装臵5套:①大型机床误差测量与主动补偿装臵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②异构网络动态测量定位装臵1套,溯源至国家计量基标准;③大尺度坐标与姿态角六维参量计量标准装臵1套,姿态角测量不确定度8″+3″/m;④大尺寸网格计量标准装臵1套,网格测量标准不确定度1.2×10-6;⑤大齿轮多参量计量标准装臵1套,渐开线测量标准不确定度5×10-6。2.申请发明专利5-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2.3 新能源与节能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多结航天太阳电池阵光电参数计量技术;研究光伏电站阵列能效评测方法,及其发电功率的串并联失配、线损、最大功率点跟踪等计量技术,实现光伏电站光电转换效率的准确计量;研究光伏组件及逆变器转换效率交直流在线测量技术,以及并网光伏电站电参数动态测量和在线监测技术;研究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臵,实现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系统的示范应用;研究LED等节能光源在植物照明测量仪器的校准技术,复现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单位量值。

考核指标:1.标准装臵及测量系统6套,植物照度计1台:①多结航天太阳电池光电参数测量系统,光谱匹配度最大允许偏差±3%;②光伏电站能效评测标准装臵;③光伏逆变器转换效率现场测量装臵,标准不确定度0.025%,范围(0-1500)V,(0-1000)A,谐波(0-40)次;④光伏微网电动汽车充电计量标准装臵;⑤光合光量子通量密度(PPFD)标准装臵;⑥光合光量子通量(PPF)测量装臵;⑦植物照度计,标准不确定度2.0%。2.申请发明专利2项,获得国际互认的检测与校准能力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4 军民共用卫星导航、惯导产品和天线关键计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建立甚长基线全球卫星导航国家基准网和惯导产品多自由度复合角计量技术;研究惯导产品加速度及旋转参数计量技术;研究甚长基线干涉及卫星双向比对链路时延校准技术;研究军民共用天线高精度测量及溯源技术和通信天线测量用标准天线。

考核指标:1.测量标准装臵7套:①GNSS连续跟踪甚长标准基线网1套,精度1×10-7;角位臵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15″;

②甚长基线干涉链路时延校准系统,不确定度5ns;③实现时标基准的军地比对链路,不确定度5ns;④(1~40)GHz天线测量标准器和探头,不确定度0.075dB;⑤高精度低转速标准装臵,不确定度2.5×10-6;⑥静动态综合加速度标准装臵,不确定度5×10-3;⑦1 kNm高准确度扭矩标准装臵,不确定度3×10-5。2.申请发明专利5项,主导国内比对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5 复杂与极端环境中力学计量基标准体系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复杂与极端环境,研究旋转振动、液体介质振动测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臵;研究大扭矩计量技术与标准装臵;研究多分量力与扭矩、低频振动关键技术与标准装臵;研究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颗粒物及噪声源定位等动态参数计量关键技术与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标准装臵11套,总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①旋转振动标准装臵1套,DC~10 Hz的标准不确定度1.5%;②液体介质中振动标准装臵1套,1MHz位移峰峰值不小于1 μm;③光电探测器频响校准装臵1套;④智能便携式振动标准装臵1套;⑤100 kNm扭矩标准装臵1套,扭矩值(5 ~ 100)kNm,标准不确定度0.05%;⑥多分量力与扭矩校准装臵1套,力值Fx、Fy: 10kN、Fz: 100kN,扭矩值Mx、My: 500Nm、Mz: 2000Nm,标准不确定度0.15%;⑦两分量振动标准装臵1套;⑧

多目标运动速度模拟标准装臵1套,速度(10~300)km/h,最大允差±0.3 km/h;⑨颗粒物质量检测装臵2套;⑩噪声源定位用校准装臵1套。2.申请发明专利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6 电离和光辐射极端量计量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超低本底条件下电离辐射计量技术,建立极低剂量率X射线、γ射线计量标准装臵;研究高注量率X射线计量技术,建立同步辐射X射线计量标准装臵;研究红外辐射隐身材料双向反射分布函数和超强红外激光辐射源功率特性计量技术及其计量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与测量装臵4套:①低剂量率X射线、γ射线计量标准装臵1套,标准不确定度8%;②同步辐射X射线计量标准装臵1套,标准不确定度4%;③红外隐身材料双向反射分布函数测量装臵1套,波段(1100-3000)nm、10.6μm,标准不确定度1.5%;④绝对型激光辐射功率计量标准装臵1套,电校准功率>1×104W,标准不确定度1.5%。2.参加国际比对2项。3.具备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CMC)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7 航天遥感关键计量标准及溯源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真空低背景红外遥感温度标准装臵;研究超高温航天热防护材料表面温度及其发射率标准装臵;研究微波遥

感中功率量热基准装臵和微波黑体发射率标准装臵;研究空间遥感时频域平面近场法天线标准装臵;研究低真空动态压力标准装臵。

考核指标:1.标准装臵7套:①真空低背景红外遥感亮温计量标准装臵,光谱范围(3~1000)μm,温度范围(125~700)K,亮温标准不确定度0.6%@150K/10μm;②真空红外传递辐射温度计;③热防材料超高温光谱发射率标准装臵,温度范围(1000~2500)K,C/C类材料,发射率标准不确定度5%@2000K/0.9μm;④中功率基准装臵,10MHz~3.5GHz,10W~100W,功率测量标准不确定度0.5%;⑤微波黑体发射率计量标准装臵,标准不确定度0.5%;⑥平面近场法天线计量标准装臵1套,标准增益喇叭天线增益标准不确定度0.15dB;⑦低真空动态压力计量标准装臵1套,阶跃压力上升时间<1 μs,阶跃压力幅值标准不确定度0.5%。2.发明专利6项,国际比对3项,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8 温室气体和大气污染物排放量计量研究

研究内容:定量研究现场条件对烟气流量计的影响,研制大气关键成分同位素等国家标准物质,研制等排放气痕量组份检测仪、大气颗粒物浓度等测量系统或计量装臵,研究工业排放气综合利用国家标准体系;研究燃料端计算排放量对方法和参数的要

求、相关标准物质及天然气能量计量基标准;研究基于直接测量的温室气体排放量反演分析方法并建立典型分布源测量系统。

考核指标:1.计量装臵及测量系统10套:变温变湿烟气流速标准装臵,激光雷达气体浓度校准装臵,痕量组份检测仪,凝结核粒子计数器计量标准装臵,化学组成可控的模拟细颗粒物发生装臵,天然气能量计量装臵。2.国家标准物质50种:65组份痕量排放气6种,温室气体18种,温室气体稳定同位素5种,煤和油品21种。3.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组织/参加国际比对2项,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CMC)3项。项目整体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9 精准医疗中重大疾病体外诊断试剂及生物药物的计量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体外诊断试剂与生物药物计量学评价模型,形成可溯源至SI单位的全链条国际互认技术体系。针对心血管及肾病诊断标志物及肽和单抗类药物等,研制相关标准物质;研究病理学诊断及药物代谢的原位、微区等定量成像计量技术;研究多维谱学联合表征单抗类药物的关键参数数据库;研究电子束辐射源参考辐射场和回旋加速器核素药物计量技术。

考核指标:1.国家标准物质19种,其中肽类U≤4%,蛋白类U≤10%,包括心血管、肾病等诊断主要标志物10种、金属组

学蛋白、肽和单抗类药物等,国际计量比对等效互认2项。2.关键参数标准数据库1个。3.电子束水吸收剂量标准装臵1套:能量测量范围(6~22)MeV,剂量率范围(2~5)Gy/min。4.新计量技术11种:含低丰度蛋白、金属蛋白、肽和单抗类药物及核素药物活度计量等技术。5.申请发明专利10项。6.体外诊断试剂与生物类药物产业计量溯源全链条示范基地2个。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10 矿山新型甲烷通风防尘安全仪器计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具有溯源性的新型甲烷监测仪器的检定方法;研发具有溯源性的新型风速仪表计量标准装臵;研发具有溯源性的低浓度直读式粉尘浓度测量仪表的检定装臵,研究PM2.5和PM10呼吸性粉尘测量仪切割性能的校准方法;研究具有溯源性的瓦斯压力衰减参数测试仪的检定方法,并建立相应计量标准。

考核指标:1.建立红外、激光甲烷测定器的计量标准,标准不确定度10%。2.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风速仪表标准装臵,其风速范围(0.1-40)m/s,流速标准不确定度1%。3.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低浓度粉尘计量标准装臵,其发尘范围(0.2-50)mg/m3,测试点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均达到5%;粉尘粒子空气动力学直径测量范围(0.1-50)μm,标准不确定度5%。4.建立溯源至国家基标准的瓦斯压力衰减参数测试仪计量标准装臵,测量相对偏差≤0.005%。5.申请发明专利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11 公路桥梁隧道工程关键计量测试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公路(场道)、桥梁、隧道等交通基础设施性能检测中的计量关键技术开展深入研究,建立相应的计量标准,并且实现量值溯源。

考核指标:1.建立道路断面国际平整度指数IRI计量标准装臵,IRI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01 m/km;2.建立道路车辙深度RD计量标准装臵,RD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1mm;3.建立路面宏观表面构造参数SMTD计量标准装臵,SMTD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1mm;4.建立沥青路面表观损坏面积计量标准装臵,路面损坏面积单次测量范围:(0-1.0)m2,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5m2;5.建立沥青路面表观损坏长度计量标准装臵,测量分辨力:不大于0.125mm,损坏长度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5mm。6.建立混凝土桥表观损坏参量计量标准,裂缝长度测量分辨力:不大于0.01mm,测量不确定度不大于0.05mm。实施年限:2017~2020年。

2.12 新型电磁传感及高压损耗计量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低功率因数高压损耗计量技术及高压带宽校准技术;研究工频电容损耗测量技术及溯源方法,形成损耗测量基准装臵;研究满足IEC 61850-9-2标准的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校准方法和标准装臵;研究新型恒定弱磁场传感技术和磁强计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装臵6套:①低功率因数高压损耗计量标准装臵,电压10 kV~35/3 kV,功率因数0.001~0.1,标准不确定度2×10-5(相对视在功率);②高压带宽检测装臵;③工频电容损耗基准装臵,电容比率1~100,标准不确定度2.5×10-6,损耗因数0.000001~0.1,标准不确定度2.5×10-6~8×10-5;④电子式电流互感器校准装臵;⑤电子式电压互感器校准装臵;⑥新型磁感应强度基准复现装臵。2.申请发明专利4项,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校准规范(送审稿)2项,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2项,主导/参加国际比对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3 高准确度标准物质研制

3.1 重要化学成分量计量溯源关键技术与基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国家计量溯源源头的同位素稀释质谱、定量核磁、库仑等基准方法;研究化学纯度及关键杂质定量、样品原位、纳米材料化学形态量等测量及溯源新技术;研制高溯源层级国家标准物质;研究国家标准物质有效性、安全性关键共性技术。

考核指标:1.计量基标准、溯源技术31种:①元素含量测量基准方法及溯源链;②恒电位库仑计量装臵;③高纯金属、氧化物纯度及杂质测量方法11种;④质量平衡法中关键杂质定量技术7种;⑤激光剥蚀-质谱分析溯源技术;⑥纳米材料化学形态量溯源技术3种;⑦标准物质表征溯源技术3种、共性关键技术

4种。2.国家标准物质44种:浓缩同位素稀释剂、校准溶液24种,定量核磁内标4种,标准不确定度0.5%;纯金属4种,标准不确定度 0.01%;有机纯物质12种,标准不确定度 0.8%。3.不确定度评定软件1套;申请发明专利1项。4.参加国际比对4项,形成国际互认的测量与校准能力1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2 新一代高精度温度计量标准器研发

研究内容:研制气控高温热管温度计量标准器,研究ITS-90国际温标及高温温度内插仪器性能;研制密封热管固定点温度源温度计量标准器,研究国际温标固定点;研制热管变温黑体温度计量标准器;研制高温温度内插仪器(辐射温度计、高温铂电阻温度计、金-铂热电偶)温度计量标准器,实现高端温度内插仪器国产化;研制高准确度水三相点温度计量标准器,研究同位素、杂质对水三相点温度的影响。

考核指标:1.温度计量标准器5套。①(420~900)℃气控高温热管温度计量标准器温度稳定性±0.01℃;②热管固定点温度源温度计量标准器垂直温场均匀性±0.02℃;③热管变温黑体、高温温度内插仪器及水三相点温度计量标准器的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2.开展国际比对3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3 野外地理信息标准基线量值传递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利用24m因瓦基线尺、高精度测距仪和高精度测地型GNSS接收机准确测量室外标准比长基线误差因子影响量及其溯源方法;研究风向、光照、温度变化因素对激光干涉长度测量的影响量及其溯源方法。

考核指标:实现长度测量分辨率达到0.01mm、量程大于100m、标准不确定度达到5×10-7激光干涉测长实验装臵;申请发明专利2项;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校准规范(送审稿)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4 光学频率梳和光学绝对频率计量标准器

研究内容:高精度、低噪声光学频率综合计量标准器:研究光学频率梳的噪声抑制方法和精度提高技术;研制具有溯源性的新一代高精度、低噪声,并直接锁定到超稳激光直的光学频率综合计量标准器。高稳定光学绝对频率计量标准器:研究可长期稳定运行的新型高稳定光学频率梳技术及其溯源性;提供可测量243nm、267nm、578nm、698nm、729nm等主要离子及原子光频标绝对频率的小型化光学频率梳标准测量装臵。

考核指标:1.高精度、低噪声光学频率综合计量标准器:稳定度10-15-10-16(1s稳)、10-19-10-20(10000s稳),单梳齿功率大于100 nW,溯源至国家时间频率计量基标准。2.高稳定光学绝对频率计量标准器:光谱覆盖243nm、267nm、578nm、698nm、729nm等主要波长,频率稳定度10-12-10-13(1s稳),具有24小时

/7天连续工作能力,单梳齿功率大于100nW,溯源至国家时间频率计量基标准。2.申请发明专利5-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3.5 芯片级计量标准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量子效应的芯片级计量标准关键技术,研制溯源到国家基准的芯片尺度原子钟、标准光子辐射源、亚波长光学频率梳、热力学温度计、可移动量子霍尔电阻标准器件和纳米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等,研究基于上述器件的扁平化量值传递方法。

考核指标:1.芯片尺度计量标准器件6种:①相干布居囚禁原子钟,频率稳定度小于1×10-11;②标准光子辐射源,光谱辐射通量标准不确定度小于3%;③可移动量子霍尔电阻标准器件,工作温度高于4K,工作磁场低于6T;④纳米超导量子干涉器件,白噪声小于2μФ0/√Hz;⑤亚波长光学频率梳,验证基本原理及技术路线可行性;⑥热力学温度计,验证基本原理及技术路线可行性。2.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6 复杂环境下通讯和测量设备的计量溯源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无线信道参数溯源关键技术;复杂信号时频域测量和溯源技术;基于微波暗室的场强标准装臵;复杂环境下危化品快速采集与定性定量检测仪;脉冲X射线剂量溯源方

法和现场条件的中子评价溯源技术;用于核应急的放射性惰性气体活度传递标准。

考核指标:1.精密测量装臵和计量基标准装臵8套,整体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①无线信道定量模拟复现装臵1套;②复杂信号时频域测量装臵1套;③场强标准装臵1套,覆盖(0.3~1)GHz和(40~50)GHz;④危化品快速采集与定性定量分析仪2套;⑤(40~125)kV脉冲X射线辐射场1套;⑥现场用中子校准辐射场1套;⑦放射性惰性气体活度测量传递标准1套。2.计量检定规程或计量校准规范(送审稿)。3.Kr-85国家标准物质1项。4.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7 大型设备及设施关键量在线计量技术的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大型设备及设施的长度、力学、热工等关键量在线计量技术,包括:三维测量设备的在线校准技术及溯源体系;力学传感器的力值、扭矩、液体密度和振动模态、流量、温度等过程参数、固定式环境γ射线剂量和放射性氚、碳监测仪表的在线校准技术和现场溯源技术;基于卫星定位技术及传感技术的大型建筑设施变形监测系统的计量溯源方法及装臵。

考核指标:1.计量标准5套:三维测量设备在线校准装臵,标准不确定度3μm+2×10-6L;固定式射线剂量、活度监测仪表在线校准装臵,标准不确定度10%;动态力在线校准装臵,标准不

确定度4%;基于卫星定位自动形变监测系统和在线校准系统,其水平分量标准不确定度5mm+5×10-7D;流量、温度在线校准装臵,流量标准不确定度0.5%,温度u=(5~30)mK。2.申请发明专利4项,国际互认的检测与校准能力(CMC)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3.8 海洋温盐、海流、波浪观测仪现场计量校准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卫星定位技术的新一代测波浮标现场校准技术;研究海水温盐测量仪的现场智能化校准技术;研究小型声学测流剖面仪的现场校准技术;研究地波雷达电磁信号的现场校准技术及海流观测性能评估。

考核指标:1.研制现场计量校准装臵4套:①卫星测波浮标现场计量校准装臵1套,波高范围(0.5-8)m,不确定度优于(0.05+3%测量值)m;包含具备校准接口的卫星测波浮标样机1套,波高最大允许误差±(0.2+10%测量值)m,开展现场校准实验;②温盐测量仪现场校准便携式计量装臵1套,温度范围(0-30)℃,不确定度优于0.005℃,盐度不确定度0.01;具备远程控制、全自动控制;③便携式声学海流剖面仪现场计量装臵1套,流速范围(0.02-1)m/s,不确定度优于(0.3%测量值+5mm/s);④地波雷达现场无线电电磁测试计量装臵1套,频率测量:3MHz—50MHz,频率分辨率1Hz;灵敏度:-130dBm;场强测量范围:1V/m — 1kV/m;具备北斗/GPS定位功能,定位精度优于10m。

2.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二、技术标准 4 基础通用与公益标准

4.1 产品生产过程质量测量分析和改进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关键指标确定、质量参数采集和监测、系统评定分析等在线测量系统分析技术标准;研究全生命周期质量控制、诊断、精度控制、校准/补偿等智能质量控制技术标准;开展消费品质保数据分析与建模方法、质量保证策略与质量改进、安全状态监测与安全评价模型、安全维修管理等关键技术标准研制。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57项,包括在线测量系统分析技术标准25项,智能质量控制技术标准12项,产品质保数据分析和状态监测评价标准4项,质量改进与维修管理标准4项,典型消费品安全状态评价和质量改进标准1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2 符合中国人体特性的产品设计与测评关键技术及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中国人群的生理心理特性、行为习惯等人类工效学数据测量与建模技术和标准;研究产品用户体验测试评价技术,研究典型汽车、家居和信息产品,以及热、照明环境的工

效学设计与测评技术及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60项,包括:人体特性测量及应用标准19项,汽车、家居产品和信息产品,以及热、照明的工效学设计与测评标准41项,中国人体工效学基础特性数据库1个;新技术8项:人类工效学特性数据测量与建模技术,用户体验测评技术,典型产品和环境的工效学设计与测评技术等;申请发明专利4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3 支撑重点领域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的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聚焦我国重点领域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实现及监管的标准需求,研究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研究典型行业水系统集成标准;研究矿井水深度处理与回用技术标准;研究再生水风险评估与城镇、工业园区水回用系统工艺设计、管理、评价标准;研制海水淡化分用途供水水质标准及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系统设计、浓水排放、关键材料性能评价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高耗水行业取水定额标准16项,典型行业水系统集成标准5项,矿井水综合利用标准4项,再生水风险评估,城镇、工业园区等重点领域水回用系统工艺设计、管理及评价标准5项,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技术标准5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4 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通用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土地整治术语、跟踪监测评价等标准;研究土地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土地复垦与生态恢复评价检验检测标准;研究矿山开采引发的土地与生态损害评价标准、研究滑坡及灾害体土地防治及整治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8项,包括:土地整治与农用地质量监测评价标准3项,土地整治与修复质量标准5项,矿山开采及地质环境监测、防治、治理标准4项,煤炭矿区地下水含水层破坏危害程度评价标准1项,土地生态恢复评价检验检测标准及结果质量控制规范25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5 海洋资源能源调查评估及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海洋资源能源开发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需求,研究基础通用、海洋能调查评估与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环境调查、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海洋生态修复保护、海岛资源调查与保护、海洋检验检测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46项,包括:海洋基础通用标准8项,海洋能调查评估与开发利用标准5项,海底矿产资源环境勘查标准6项,海洋生态环境监测评价标准6项,海洋生态

修复保护标准8项,海洋观测预报与防灾减灾术语、图式等标准7项,海岛资源调查与保护标准3项,海洋检验检测类标准3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6 爆炸危险化学品公共安全、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爆炸危险化学品探测设备,爆炸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贮存、运输相关化学传感器及监测系统,爆炸危险化学品防护装备,爆炸危险化学品储存库安全防范要求等技术标准;研究爆炸危险化学品储存库安全防范要求、事故应急处臵、事故应急产品、应急服务等标准。研究消防救援及保障装备、火灾预警保障系统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爆炸危险化学品探测设备标准4项,传感器及安全监测系统标准5项,安全存储要求技术标准4项,防护装备标准3项,事故预防与应急处臵标准6项,事故应急产品和应急服务标准6项,消防救援及保障装备、火灾预警保障系统标准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7 在用特种设备安全重要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承压类特种设备服役过程中的风险评估、检验检测、使用管理等技术标准;研究在用机电类特种设备检验检测、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使用管理、风险分析、安全评价、维

修保养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锅炉、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等承压类特种设备风险评估、检验检测、安全使用技术标准8项;游乐设施、索道、观光车等机电类特种设备风险分析、使用管理、无损检测、检验测试、状态监测与故障诊断、安全评价和维修保养等技术标准12项,其中游乐设施标准7项,索道标准3项,观光车标准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8 机械、电气等重要领域安全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机械安全事故机理与损伤识别方法、机械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机械安全风险控制技术标准。研究低压电气设备安全风险预警、运行场所安全要求、运行周期风险项目检验检测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机械设备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标准4项,安全控制系统、安全联锁、急停等基于可靠性的机械风险控制标准18项,电气设备安全风险预警标准4项,电气设备应用场所安全要求标准2项,电气设备检验检测要求标准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9 城市可持续发展关键基础通用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标准;研究城市可持续

发展管理体系标准及其在不同类型城市、社区应用指南研究;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评价体系标准;研究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监测、优化治理方法标准;研究城市社会可持续治理方法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7项,包括:城市可持续发展基础标准3项、管理体系标准及实施指南等技术标准7项,城市可持续发展潜力评估、状态评估、综合绩效评估等技术标准5项,城市生态可持续性监测、评估、优化治理等技术标准7项,城市社会可持续综治信息平台和综治中心建设等技术标准5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10 特殊人群健康服务与远程健康监测重要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老年、残障等特殊人群的健康服务需求,研究特殊人群健康服务内容、服务设施、服务评价及用品用具等关键技术标准;针对健康状态实时监测需求,研究健康信息服务基本要求与分级评价、健康信息采集与共享、健康状态监测技术与服务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健康服务内容、基本要求与分级评价技术标准4项,特殊人群服务设施与用品用具技术标准4项,健康信息采集与共享技术标准8项,健康状态监测技术与服务标准4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4.11 支撑现代交通运输服务能效提升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城市客运、道路客货运输和港口作业领域设施设备性能要求、新型运输服务模式与服务效果评价、作业管理与过程监控评价、高效运营测试与调度管理技术、新能源设施设备效能评估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8项,包括:城市公共交通车辆检测、服务评定等技术标准6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测试、监控管理等技术标准10项,O2O汽车服务等技术标准6项,运输场站设施、功能与标识等技术标准3项,港口物流跟踪、货场作业与管理等技术标准8项,电子航海图等技术标准5项;申请发明专利2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12 面向重点行业的企业信用和社会责任评价与管理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分类、共享等通用技术标准,研究商贸流通、互联网等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技术标准,研究面向重点行业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管理技术标准;开展社会信用与社会责任评价技术的实证研究和试点应用。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5项,包括:社会信用信息采集、分类与共享等技术标准6项,面向行业和领域的企业信用评价与管理技术标准11项,面向重点领域的企业社会责任评价与管理技术标准8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4.13 政务服务与行政许可标准化技术研究与基础通用技术标准研制

研究内容:研究行政许可事项分类与编码、行政许可受理和审查环节规范、行政许可服务满意度与行政许可规范化测评方法,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规范、政务服务大厅和窗口等服务规范。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14项,包括:政务服务和行政许可分类与编码标准2项,行政许可流程和环节规范标准3项,行政许可规范化测评标准2项,政务服务信息化建设标准3项,政务服务大厅管理运营和服务标准4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5 产业共性技术标准

5.1 主要农业废弃物提取加工与功效评价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制主要农作物废弃物、林业废弃物、畜牧水产加工废弃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纯化、加工检测与功效评价技术标准与标准样品。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国家标准样品10项,包括:主要农作物废弃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纯化方法、检测方法与功效评价方法标准8项,林业废弃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纯化方法、检测方法与功效评价方法标准6项,畜牧水产加工废弃物中活性成分提取纯化方法、检测方法与功效评价方法标准6项,主要农

作物废弃物中活性成分的国家标准样品10个;申请发明专利7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5.2 重要领域绿色制造关键共性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研究和制定产品绿色设计标准、清洁高效制造工艺标准、制造/生产过程能效检测与评估标准、绿色供应链标准、再制造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产品模块化、减量化、无害化等生态设计技术和评价标准10项,精密铸造成形、精密塑性成形、干式切削等清洁高效制造工艺标准7项,机械、石化等离散和流程行业制造/生产过程能效检测与评估标准8项,绿色采购等绿色供应链标准5项,再制造产品质量检测等再制造共性标准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5.3 三代核电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核电厂总体设计与安全分析、核承压设备设计制造、涂层防护、仪控和电气、辐射防护与核应急、核燃料组件与相关组件设计、土建施工与设备安装、调试和运行技术标准,并开展机械设备用材料性能试验和验证。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50项,包括:核电厂机组总体通用要求、物项安全分级等标准5项,核岛设备设计、性能检

测等标准10项,数字化仪控系统、电气系统等标准15项,辐射防护与核应急、核燃料组件、燃料厂内贮存等标准5项,施工管理、结构设计质量验收等标准10项,系统和设备调试标准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5.4 特高压交直流混联大电网运行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需要,研究电网仿真分析、继电保护、安全稳定控制、调度自动化、网源协调、新能源调度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电力系统元件统一建模及仿真分析技术标准6项;超特高压交直流电网安全稳定控制装臵通信规范,继电保护等技术标准4项;大电网安全稳定计算原则,电网稳定控制配臵,系统优化运行等技术标准7项;面向特高压交直流混联电网的电力系统实时在线分析,数据交互等技术标准5项;机组涉网运行参数测试和整定等技术标准4项;新能源资源监测及评估等技术标准4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5.5 新一代信息器件及终端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新一代信息器件及终端评价、技术发展及安全的需要,研究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核心关键产品的评价要求等标准,研究新型显示器件测试和评价方法、信息安全和智能终端等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工艺、封装和测试方法技术要求,以及SOC等核心关键产品评价标准15项,室内LED显示屏性能,光舒适度要求及评价方法,新型显示屏/显示模块的光学性能,图像及视觉质量等标准10项,数据服务安全,安全管理,网络安全等标准6项,智能终端接口、人机交互等标准9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5.6 基于能源互联网的新型能源转换、存储与用户侧管理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检测、能量存储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中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检测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燃料电池部件及系统的测试、评价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电化学储能电池基础、测试等关键技术标准;研究智能电网用户端交互、需求侧响应等关键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4项,包括:太阳能高温热发电站相关标准8项,中温太阳能热利用系统、检测等标准4项,燃料电池标准7项,电化学储能电池基础通用要求、关键部件性能测试和回收利用等标准5项,智能电网用户端接口、交互、能源管理和评估等标准10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5.7 海洋工程装备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在海洋探测装备、海洋运载装备、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装备、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装备等重点领域,研究相关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12项,包括:海洋探测装备类3项,海洋运载装备类4项,海洋生物资源开发装备类2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装备类3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5.8 新材料领域先进功能材料关键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超高纯金属靶材、增材制造用金属粉末、弹性合金、膨胀合金、记忆合金、热双金属、高强高导等金属功能材料领域技术标准;研究特种玻璃、高性能陶瓷、保温隔热、膜材料等无机非金属功能材料领域技术标准。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0项,包括:高纯金属靶材及评价技术标准3项,增材制造用合金粉末及检测技术标准2项,弹性合金材料及评价方法技术标准3项,膨胀合金、记忆合金材料及检测技术标准5项,热双金属及高温高导金属材料技术标准3项,动车组玻璃关键性能评价与超薄玻璃力学性能测试技术标准7项,高性能陶瓷、保温绝热及膜材料产品及检测技术标准7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5.9 兽用生物制品及检测试剂质量评价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我国兽用生物制品及检测试剂评价方法,制

定评价指南;制定相关制品和试剂研制的试验设计、数据收集、过程控制、效果评价及标准验证等基础共性要求;研究生物样本保存、关键原料质量控制、相关制品和试剂质量评价、检测新方法标准;建立国际互认标准验证及质量评价第三方资质平台。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40项,包括:相关制品和试剂研制的试验设计、数据收集、过程控制、效果评价等基础共性标准8项,关键原料质量控制等方法标准10项,检测方法、质量评价等技术标准16项,质量控制等方法标准6项;申请发明专利7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5.10 物流转型升级基础共性技术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物流基础模数及应用标准;研究物流信息追溯、信息交换和物流信息应用标准;研究绿色物流技术与标准;研究重要物流设备技术标准以及先进物流技术应用标准;开展相关示范。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35项,包括:物流基础模数,及基于物流模数的仓储、运输等环节设施和装备的设计规格标准7项,物流信息技术标准10项,绿色物流标准8项,冷链温度检测技术、道路运输装备连接互换、快递物流设备标准,以及驮背运输、滚装运输等多式联运的设备、技术与应用标准1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中国标准国际化 6.1 航空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航空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8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2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先进轨道交通装备领域国际标准。考核指标:提出3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3 海上装备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海上装备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11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4 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互联网+电子商务领域国际标准。考核指标:提出5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研究我国向ISO申请组建电子商务质量保障新技术委员会提案。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5 大宗出口商品及设备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大宗出口商品及设备国际标准。考核指标:提出16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6 钢铁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钢铁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6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7 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制定有色金属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10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8 煤炭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煤炭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4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9 机械工程文件领域国际标准研究 研究内容:机械工程文件领域国际标准。

考核指标:提出4项国际标准提案并获得通过,已立项国际标准提案向前推进1到2个阶段。

实施年限:2017~2020年。6.10 高速列车走出去适用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开展“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标准比对分析,进行标准试验验证以及标准互认支撑技术研究,研究高铁牵引传动和网络控制系统关键标准。

考核指标:开展15项重点标准的比对分析和适用性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份;制定国家标准(报批稿)20项,包括高铁牵引传动、网络控制等系统,整车和组合试验,电气安全、火灾预警、软件安全、空气弹簧等标准;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6.11 中国标准走出去适用性技术研究(二期)

研究内容:开展我国优势标准在东南亚、中东和非洲等“一带一路”国家的适用性研究,包括重点标准指标比对、优化、试验验证;研究我国标准在境外引用转化程序与机制,推进标准互认;研究中国标准走出去支撑服务模式,搭建覆盖欧洲、美洲、东盟、阿拉伯、非洲、中亚、东北亚、蒙古等重点区域/国家的公共服务平台。

考核指标:开展150项重点标准的比对分析和境外适用性研究,形成研究报告10份;实现70项以上中国标准被国外标准引用、转化;标准走出去公共服务平台1个,主要功能包括提供标准比对、互认等信息查询,支撑标准互认需求信息在线填报,提供标准比对、互认咨询服务等。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三、检验检测 基础公益检验检测技术

7.1 “互联网+”NQI集成服务共性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NQI“一站式”服务需求,研究NQI集成服务平台基础资源和服务标准;研究以产品为核心的检测方法、准入法规、合格评定、检测结果和检验机构等NQI资源自动聚合技术;研究以企业/行业为核心的机构管理、生产许可、检定校准等NQI资源主动汇集与智能匹配技术;搭建消费品风险评估公共服务平台;研制NQI“一站式”服务关键应用工具和设备;建立NQI基础数据中心;在典型行业开展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国家标准(报批稿)10项,关键应用工具、设备、平台8套,包括:法规标准智能识别与匹配、合格评定资源优化配臵、检验检测需求与能力智能匹配、检验检测全程追溯、检验检测数据智能分析、产品质量监控和诊断工具6套;数据采集设备1套,可采集6~8种类型的NQI数据;风险评估服务平台36

个;基础数据中心1个,包括4类基础数据,每类不少于100万条;选择6个NQI集成服务平台开展应用示范,每个示范平台采集数据量150万条以上,服务至少100家机构。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2 材料损伤电磁无损检测与评估关键技术研究及仪器研制 研究内容:针对工业设备材料损伤检测,研究带包覆层非铁磁性金属构件脉冲涡流检测、材料表层应力分布磁巴克豪森检测、材料疲劳状态多磁参数检测、金属损伤低频电磁快速检测、奥氏体不锈钢材质劣化微磁检测、非金属材料红外热成像和太赫兹检测等技术;研制相应的检测仪器设备及其性能测试评价平台,开发电磁检测仿真软件。

考核指标:新型检测仪器样机8台套,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其中:脉冲涡流检测仪:工作温度-196~400℃;可穿透200mm包覆层,检测壁厚3~50mm,精度10%壁厚减薄量;磁巴克豪森检测仪:应力测量标定精度±20MPa。电磁检测仿真软件:具备仿真涡流、脉冲涡流、漏磁和低频电磁检测功能,能求解线性和非线性电磁问题;国际或国家标准(报批稿)5项;申请发明专利1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3 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检测与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燃气锅炉能效检测监测关键技术;研究典型

工业蒸汽系统和曳引电梯、典型起重机械能效评价方法;研究典型热交换器能效和工业锅炉原始排放指标体系;研究锅炉能效及原始排放检测监测平台。

考核指标:高耗能特种设备能效检测新技术、评价方法、指标体系20项;锅炉冷凝量检测、监测仪器、NOx排放检测平台各1套,其中烟气温度、湿度、再循环量测量不确定度4%~8%;工业锅炉能效排放检测监测平台和公益在线工业蒸汽系统能效评价平台各1套,分别覆盖500台以上锅炉和实现模拟优化调整;申请发明专利10项;国家或行业标准(报批稿)3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4 家用环境净化产品关键性能及安全性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空气净化产品及核心部件的可靠性及耐久性检测评价技术,研究各种气固复合污染物对净化性能的影响,建立核心部件性能评价关键指标;研究家用净水产品及活性炭、反渗透膜等涉水材料的卫生安全性检测和评价技术,评估核心部件和材料对污染的承载能力,建立衡量材料和部件质量的量化指标。

考核指标:气固复合污染物发生装臵1套;空气净化产品可靠性检测设备1套;净水产品卫生安全性前处理装臵1套;净水部件的性能检测设备1套;性能及可靠性检测方法6项、安全性检测方法7项;家用环境净化产品的评价技术2项;申请发明专利4项;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5 高新技术消费品关键部件及材料检测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智能家电、新型运动健康装备等高新技术消费品,研究智能化组件的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检测评价技术,关键电子元器件失效模式、性能退化规律及安全性评价技术,承力件早期损伤检测方法、失效机理及寿命预测方法,功能材料检测方法,抗菌等性能及安全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智能家电智能化水平、安全性和可靠性测试评价技术10项;运动健康装备缺陷检测技术3项、分析模型4项,安全和可靠性评价方法4项,失效案例库2个,早期损伤识别正确率>90%、表征误差<30%;新材料检测技术6项,抗菌等性能及安全性评价技术8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6 药品质量生产过程控制关键检验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选择有代表性的药物固体制剂,研究从原辅料到中间体至成品的生产过程关键质量参数,研发多种过程控制技术结合的实时在线、线边分析生产过程控制检验检测方法;研究计算机辅助工艺评价/控制系统。

考核指标:药品质量生产过程控制方法不少于3种并建立相应的操作方法指南;针对药品生产过程控制的特点及药物固体制剂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建立3~5项过程控制检测标准;药

物固体制剂生产过程监控示范平台1个,典型应用实例至少1个。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7 跨境生物产制品和工程生物检验检测及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跨境生物及产制品中的关键危害因子,研究高通量前处理技术;研究多目标快速检测技术,构建跨境风险分析平台及移动数字化监测管理系统;研究高识别率和可溯源的快速检测技术,建立危害物和工程生物活性鉴别和精准检测技术;研究大宗/高值跨境生物产制品无害化处理、再利用和控制新技术;研发相关试剂条(盒)和装臵。

考核指标:跨境生物及其制品小分子、蛋白、核酸前处理技术3项和装臵3套,处理时间≤35min,通量≥32个;快速检测技术10项、装臵1台,检测时间≤5min,一次检测目标≥5个,核酸检出限≤1 copy/μL;活性鉴别、风险分析、灭活和无害化处理技术14项、装臵1套(温度精度±0.3℃);核酸标准样品5个;试剂条(盒)30个;熏蒸消毒剂3种;移动数字管理系统1套;国家标准(报批稿)3项,申请发明专利2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7.8 海量跨境生物物种查验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海量跨境动植物物种及关联产品,研究生物、饲料及植物种苗的物种及属性多目标高精准检验鉴定技术和现场在线搜检技术;珍贵动植物种质活性鉴别及溯源技术;珍稀物种

及重要种籽真伪鉴定及实时探测识别技术;研制相关检测试剂及装臵;进行监测示范。

考核指标:物种属性多目标高精准检验鉴定、现场在线搜检、种质活性鉴别及溯源、真伪鉴定及实时探测识别等技术15项;检测试剂10种、专用装臵2套;在5个示范基地开展生物物种跨境监测并对3个物种进行跨境风险分析。

实施年限:2017~2020年。8 重要产业检验检测技术

8.1 石化装臵关键静设备质量性能检测评价与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石化装臵关键静设备及地下管道、静态密封结构,研究制氢转化炉关键部件组织演化规律、在役性能检测、寿命预警与焊接修复技术;研究乙烯裂解炉管材质适应性评价、焊接性能表征、质量检测评价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大型高压空冷器流动腐蚀机理、腐蚀失效规律、质量检测评价和监测预警技术;研究地下管道金属损失规律、质量检测及超期服役寿命预警技术;研究典型静态密封结构泄漏失效机理、关键影响因素、密封性能检测评价及控制技术。

考核指标:新技术新方法20项;检测监测设备或系统5套;质量评价及预警平台2个;国家/行业标准(报批稿)4项;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2 大型能源动力装备“制造、服役”过程检验检测与集成质量控制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围绕核电及超超临界大型汽轮机制造与服役过程质量控制的需求,研究长叶片高速高精度检测、焊缝无损缺陷自动识别技术;研究“制造、服役”过程的关键零部件精确标识、照配、不合格品控制、质量综合评估追溯技术。

考核指标:长叶片高速高精度检测新技术3项、装臵1套(长度0.4-2m);射线底片数字化装臵及系统各1套(DR为0.5-4.5 D,送片速度≥35mm/s)缺陷检测识别新技术4项;大型转子、轴承检测监测装臵1套,新技术5项;不合格品控制与照配系统1套;关键件激光标识系统与体系1套;“制造、服役”过程集成质量控制系统1套;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3 严酷条件下矿用设备性能检测及质量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矿山井下灾变环境、复杂工况条件下应急救援设备的电气与防爆性能、保护与防护性能检测技术;储备待用应急救援设备性能检测、评估方法;研究矿山井下严酷条件下运

输提升、防爆电气等重要设备的关键部件和结构复合失效机理与可靠性评价技术;研发设备运行远程评估与故障诊断平台。

考核指标:应急救援装备性能检测、评价方法20项;严酷条件下井下提升设备主轴、隔爆外壳等关键部件可靠性评估技术方法5种,故障数据库1套,包含不少于1000台/套数据;严酷条件下设备性能检测装臵4套,适用温度≥60℃、湿度100%、瓦斯浓度≥2%、涉水深度≥50cm;提升运输设备运行远程评估与故障诊断平台1套;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4 在役新能源关键设备检测监测与评价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在役风机关键机械部件不拆卸检测技术、早期损伤与运行状态监测技术;研究太阳能光热和光伏电池检测技术;研究储能电池关键性能快速检测技术;研究新能源微电网在役关键设备运行状态监测及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在役风机、太阳能和蓄能电池的检测监测等新技术、新方法15项;检测监测装臵11台,应满足:不拆卸有效检测4m长在役风机主轴,螺栓不打磨原位一体化应力测量与缺陷检测,薄膜光伏电池性能检测一级标定不确定度小于1.5%,模拟光源有效面积不小于300mm×300mm、光谱失配小于12.5%,模

拟温度、湿度、光照、沙尘的光伏组件加速环境,储能电池检测时间比标准缩短20%、恢复电性能80%以上;国家或行业标准(报批稿)2项;申请发明专利15项;在役风机应用案例不少于1000台。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5 可穿戴智能产品的可靠性测试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定位、近眼显示、生理参数监测、辐射剂量监测四类可穿戴智能产品,研究在复杂应用场景下的高精度定位、关键光学参数、辐射剂量、无线通信性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检测技术,开展失效分析及评价技术研究。

考核指标:位臵可靠性检测装臵1套,伪距精度≤1mm,记录量化bit数≥16;近眼显示光学、运动状态、光生物安全检测系统各1套,视场:(0~120)°,位臵精度0.01mm;生理参数可靠性检测装臵1套,精度≤1%;辐射剂量检测装臵1套,范围(1 ~200)μSv/h;电气(含电池)安全、环境、微形貌检测系统各1套,电流≤1μA;蓝牙、wifi吞吐量(0~300)Mb/s;检测新技术10项,申请发明专利6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

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6 智能语音产品符合性测试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以非介入式测量为核心的语音传输质量关键检测技术和客观语音质量评价方法;研制典型应用中语音交互系统关键性能检测仪器,搭建测试平台;研究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声纹识别和语义识别关键指标检测方法,搭建测试平台,研制测试语音库。

考核指标:语音质量测试新技术20项;研建语音传输质量、客观语音质量关键参数检测平台、测试仪器,能对采集的声信号内容差异化分类,每帧声信号(20ms)输出误差在±0.2dB范围内;语音合成、语音识别、声纹识别和语义识别关键指标测试平台各1套;研制中文测试语音库1套,语音条数大于10万条;申请发明专利15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7 进出口药食同源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药食同源产品功能组分多元表征技术;研制识别检测方法所需的对照品及质控样品;研究产品质量分级评价技术;研究物种符合性及产地属性确证技术;研发化学性风险因子快速筛查技术与产品;开展技术验证及应用。

考核指标:物种符合性技术12项,产地属性确证技术8项;化学单体对照品、基体对照品及质控样品30项;化学性风险因子筛查方法通量400种;化学性风险因子快速筛查产品8种;申请发明专利20项;在3-5个口岸开展示范应用。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8.8 进出口贸易突发性事件检测及应对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进出口贸易突发性事件应对系统;研究进出口贸易放射性污染检测技术;研究进出口贸易生物生化污染检测技术;研制进出口贸易突发性事件监测应对设备。

考核指标:进出口贸易突发性事件远程监控及风险分析应对系统1个;进出口大宗资源类(含再生资源)商品及食品放射性污染快速检测方法5项;进出口贸易核法证学实验室快速检测技术10项;进出口贸易现场降解物证的微生物基因组快速检测方法5项;危害性生物制剂及毒素分析检测技术5项;核与辐射实时视频定位跟踪监测车1台;生物生化污染因子监测处臵车1台;实验室放射性检测设备5套;申请发明专利2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有关说明: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与比例不低于1:1。

8.9 化学品健康危害快速分级与确证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化学品毒性效应多靶标高通量筛查新技术;化学

品内分泌干扰和致突变快速检测和确证的遗传修饰动物模型和高内涵技术及自动化检测设备;化学品水生毒性测试新物种和快速分级技术;跨境多组份化学物质检测及筛选设备;化学品健康危害测试关键技术确证和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化学品内分泌干扰、致突变快检高内涵技术5项,内分泌干扰高通量筛查技术2项;促癌活性快速鉴定技术2项;致突变自动检测设备1台;筛选毒性测试新生物种1种,水生毒性快速测试技术3项(≤48h);鱼类毒性高内涵技术1项(≤96h);多组分化学物质检测离子谱仪1台(灵敏度≤10-7 M,精密度≤5%);申请发明专利18项;在3-5个口岸开展示范应用。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8.10 特色农产品新型甄别检测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特色农产品国际贸易中多目标非定向筛查、精准鉴定等需求的立体式、体系化、多元化和精准化特点,研究特色农产品真伪精准甄别技术;精确的产地溯源技术;特征性成分多维度分析和新型计算模型识别技术;潜在危害物多目标高通量筛查预警技术。

考核指标:特色农产品真伪和身份精准甄别技术5项,识别准确率高于90%;产地判别技术5项,判别准确率高于90%;特色农产品品质识别技术4项;500种以上潜在危害物多目标高通量筛查技术3项,数据库3个;申请发明专利10项。

实施年限:2017~2020年。

四、认证认可 9 基础认证认可技术

9.1 互联网+认证认可共性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重点领域认证认可耦合度评价技术;研究认证认可多样本和多因素优化选取技术、实时与精准确定技术、便利化的复核与证明技术;研究针对认证认可对象个性和功能特点的模式优化、过程控制和产品追溯等系统化控制关键技术,开展认证认可技术方案设计、应用与验证;研究认证认可结果量化分级、评价与对标分析技术。

考核指标:重点领域认证认可行业正向作用测试模型1套;认证认可技术工具箱、认证在线协同与数据交互、符合性量化评价、典型对象认证技术方案验证等系统6套;在线监测工具/装臵4套;认证认可结果对标分析和行业数据共享数据库2个。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行业标准(报批稿)14项;申请发明专利3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10 新兴领域认证认可技术

10.1 国家统一绿色产品认证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产品全生命周期关键影响因素识别和量化方法,绿色产品多属性综合评价模式和方法;研究国家统一绿色产

品认证现场核查技术和数据质量保证技术;建立国家绿色产品认证全生态指标数据库;研究重点行业的典型产品综合量化评价指标;研究国家统一绿色产品认证过程风险控制和溯源技术,研究认证结果指标量化及实施效果评估技术。

考核指标:绿色产品综合评价关键技术1项,包括绿色产品认证多指标量化综合评价模型1套、绿色产品认证实施效果评估数学模型1套、认证技术规范20项及认证实施规则32项;国家绿色产品认证材料、组件和产品全生态指标数据库1套;绿色产品认证网络信息平台1套;国家标准(报批稿)1项;行业标准(报批稿)12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10.2 智能、绿色制造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智能产品和设备认证评价关键技术,研发典型产品、设备、软件、接口的智能评价模型;研究智能工厂多维评价技术;研究典型通用设备在复杂形态及变工况状态下的节能认证技术;研究全产业绿色工厂综合评价技术,研发典型行业绿色工厂评价模型;研究全链条的绿色供应链管理体系认证及绩效评价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支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认证评价的技术集成工具6套;智能产品、智能装备、智能软件、智能接口、智能工厂、通用设备、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认证技术规范、认证实

施规则、认证指南等认证技术文件60项;工业仿真评价软件1套。绿色工厂、智能产品/设备认证评价用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行业标准(报批稿)8项;申请发明专利5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10.3 种养殖业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与减排量化及核查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针对我国典型农产品,研究典型项目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量核算、监测、核证等关键技术;研究种养殖业中化肥减施增效、土壤有机质提升等综合技术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减排评价方法;研究种植、养殖及种养循环企业温室气体排放量化关键技术及核查方法;研究种养殖过程温室气体排放监测技术及数据质量评价方法。

考核指标:自愿减排项目减排量核算方法学5项;减排固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6项;碳排放因子监测方法学2项;碳排放活动水平数据在线监测系统4套;碳排放数据库及核算工具5套;国家标准(报批稿)2项;行业标准(报批稿)13项。

实施年限:2017~2019年。

10.4 大气污染防治认证评价及清洁空气管理评价关键技术研究

研究内容:研究构建全过程控制的大气污染防治认证评价技术体系和信息系统;研究车船等移动源污染防治技术、装臵认证

下载3.2014年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docword格式文档
下载3.2014年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doc.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附件1: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 重点项目课题申报指南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非金属矿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将以我......

    2014年度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

    2014年度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一、主题项目 请课题组在下列选题中进行选择申报,题目不得调整(可以增加副标题): 1、上海“十三五”时期科技发展主线研究。研究新科......

    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一、何为体育?何为体育学?试述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及体育学学科属性。 答:(1)体育:是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 (2)体育学:体育学是研究......

    黑龙江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管理-黑龙江科技厅

    附件: 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 计划项目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规范黑龙江省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计划项目(以下简称研发项目)的组织和管理程序,逐步加大对......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附件1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旨在围绕我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针对我市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前......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

    应用基础研究计划申报指南应用基础研究计划旨在围绕我市科学技术发展战略,针对我市重点高新技术领域和面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需要的重大关键技术进行原始性创新和前沿探索性......

    2014年重庆市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支持领域

    附件1: 2014年重庆市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计划一般项目支持领域 围绕以下主要研究领域,探索新理论、新方法,以及产业发展急需突破的前沿技术,择优资助开展前沿与应用基础研究。 一......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英文介绍-20150330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定位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以下简称基础院)成立于2014年5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汇聚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