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时间:2019-05-12 13:02:2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第一篇: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

一、何为体育?何为体育学?试述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及体育学学科属性。答:(1)体育:是发展人的自然属性为目的的一种身体活动。

(2)体育学:体育学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及其发展方向的一门学科。其内容主要是研究体育科学体系的结构、层次及其演变;应设置的学科;各学科之间以及与相关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与综合发展的关系。

(3)体育学学科体系的构成:在 1997 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的博硕研究生学科专业目录中,体育学被置于教育学门类下,并独立成为一个一级学科,与教育学原理、心理学相并列,在体育学学科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即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随着科学的不断分化与综合,体育的迅速发展和提升,特别是运动竞技能力的突飞猛进以及实践中众多新体育问题的出现,使许多原有的体育学科向纵深发展的同时也不断衍生出许多新的学科!这使得现行的体育学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的划分出现了依据不统一,相互之间边界模糊,甚至出现了相互包含的现象。如体育教育训练学实际上包括“教育类”和“训练类”两个学科群,这两种学科群是两种不同形式的体育形式,将二者合并在一起,不仅容易造成体育教育训练学与学校体育学的交叉以及学科边界的模糊。

(4)体育学学科属性:

1体育学科属性主要指: 建立体育学价值体系和区别于其它的学科规定性的属性。体育学科的基本属性决定体育学术的基本特征(即学术范式),学术范式又能反映出体育学科养和发展问题成为现代教育和现代社会转型面临的最大的问题。随着学术的重心向“教育发展范式”转移,医学与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体育,促进了体育学具体学科的迅速发展,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人的培养与发展人的心理发展与适应社会关系处理等教育上的根本问题。运动心理学、体育社会学、运动休闲与娱乐、体育管理学、体育法学等开始成为体育学术的主要研究对象,从而产生了体育学科的社会科学属性的观念。在“教育发展范式”下,学者们同时认识到体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种学科属性的存在。随着体育学科的不断完善和其它学科的发展对体育学科的学科属性产生了新的认识。

2学术界对体育学科属性的认识有一个从“自然科学属性”到“社会科学属性”再到“人文学科属性”的发展过程,这个过程也是体育学科属性认识从产生到成熟的历史步骤。传统学术观把研究体育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科属性看成体育学的学科属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学科的形成和发展。但是,体育的自然和社会学科是作为研究方法引入体育学的,作为方法学科的属性与其研究“对象”(即: 体育学科)的属性并不能构成必然关系,体育的学科属性由为其发展提供“价值体系”和“规定性”的元学科的属性决定>即:体育的学科属性为人文学科属性。

二、试述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区别与联系。

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研究目的,研究对象、任务等方面。

区别:体育人文社会学:严格意义上应称之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它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由众多的体育人文学科和体育社会学科组成。学科基本任务:应用人文社会学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运动人体科学:以前亦称“体育生物科学”或“体育然科学”,是一个学科群。在运动人体科学中,对运动生理学、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营养学等分支学科进行研究。

学科基本任务:运用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营养学、体育保健和运动医学等多门人体科学、基础和临床医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来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机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于 1997 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

学科基本任务:通过对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如何通过体育活动达到育人和增进身心健康的目的,指导各个运动项目的技战术学习与教学训练过程的组织实施,研究体育教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特征及其发展规律。

学科研究内容:体育教育训练学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两方面。具体体现在教学与运动训练的目的、任务、原则、过程、方法与形式、环境、评价、管理,课程、教材与运动训练的内容、教师与学生、教练员与运动员以及教学与训练的关系等。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理论与方法体系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族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采用经验与科学结合、历史与逻辑统一、技术与理论整合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

学科基本任务:运用教育学、体育学、哲学、历史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经济学、文化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方法来探讨和解释民族传统体育各领域的矛盾问题。

联系:体育学一级学科下的四个二级学科可以划分为两大类学科,即基础性体育学科和专业性体育学科。基础性体育学科是专业性体育学科发展的源泉和基石,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新知识、新原理和新方法,其中基础性体育学科包含体育人文社会学与运动人体科学两个学科群。专业性学科是指以客观存在的体育实践形式为研究对象,以探讨各种体育实践形式的本质、关联和运动规律的学科,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体育运动和体育运动中的人服务,具有区别于其它学科的特殊性。专业性学科包含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

在体育学一级学科下体育人文社会科学和运动人体科学是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基础支撑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内相关理论和原理的学科。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学体育学科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应用学科,是研究体育领域内实践应用的学科。

综上所述,体育人文社会学、体育教育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民族传统体育学四个二级学科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区别在于研究方法、目的等表现出明显的差异性。联系在于基础性体育学科为专业性体育学科提供理论基础,指导专业性体育学科进行实践,为体育教学、运动训练、休闲体育等体育活动提供方法和依据,而专业性体育学科是对基础性体育学科提供理论的最好的验证,并通过实践活动总结出经验促进基础性体育学科完善和发展。

三、试述体育赛事的种类,举例说明(举例说明)奥运会、世锦赛和世界杯的区别和联系。答:(1)根据“周期与主体”交替主导原则,将体育赛事可以分为5种类型:

1.周期性综合体育赛事

指根据一定的期限,有时间、有规律地举办包含两个运动项目以上含两个的综合性体育赛事活动。归类的依据是具有时间规律的周期以及赛事活动内容中所包含运动项目数量。其特征主要表现在具有相对固定的周期性,同时活动内容的综合性也比较突出。这类体育赛事的产生具有周期性规律,加之综合性特征导致其规模、层次以及参赛人数和社会关注力都较大。所以该类赛事的举办无论是对举办地、还是举办者而言,都将产生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进而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积极作用。

2.周期性单项体育赛事

相对综合性赛事,周期性单项体育赛事的特点是赛事活动中的运动项目仅此一项,比较单一。这种特点导致了赛事水平相对较高,参赛方和观众的关注程度比较深。例如每4年1届的世界足球锦标赛,每年定期举办的4大网球公开赛等等,其在单项运动中的最高竞技水平不仅吸引了该项运动的世界顶级运动员的参加,更吸引了全球观众、媒体的目光。

3.联 赛

联赛在体育赛事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普及程度上,联赛的主要特征就是区域性和项目性较为明显,导致管理组织模式相对固定。区域性较之上述赛事而言具体,一般常见于国家或地区。项目性特征一般指单一运动项目,并常以4~8个月为周期。例如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北美职业冰球联赛(NHL)、世界篮球联赛等。

4.临时性体育赛事

此类赛事的特点是时效性强、市场化特征比较明显、策划组织比较灵活等。尤其是由于准备周期短,运作难度大,市场风险高,所以从体育赛事营销的角度对该类赛事分析,更为科学。当体育赛事与营销联系在一起时,传统意义上会简单地认为临时性体育赛事的组织是以单纯的赢利为目的的。而实际上,选择或策划临时性体育赛事的目的不止追求即时获利,还要追求长远的社会效益,或者说是两者的高度统一。因为“体育赛事基本上是创造服务无形产品的,具有很强的无形性特征,不论临时性体育赛事的目的是赢利或者是非赢利,给包括观众在内的体育消费者提供服务消费的本质就决定了市场营销是临时性体育赛事必然的内容和任务”。

5.主体直接参与型体育赛事

仅仅依靠周期为主导因素对体育赛事进行分类,难以穷尽所有的体育赛事活动。事实上,体育赛事的类型除了周期性规律外,还包括以赛事主体类型的不同而呈现出另一类型,即以赛事主体是否直接参与体育赛事为标志的主体直接参与型体育赛事。这类体育赛事是当前体育赛事研究领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包括形成制度的大型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也有以社区、家庭等为单位的小型、经常性群体活动,形式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群众参与广泛。还有不少地区将体育健身与生产、生活结合起来,即有效地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体育赛事的兴趣和积极性,又有利于促进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建设,深受群众欢迎。

(2)以乒乓球项目为例

区别:世界杯、世锦赛多为某一竞技领域的比赛,比如体操世界杯,游泳世界杯,乒乓球世锦赛等,参加的运动员皆为该领域内的高手,普通人群关注较少,而奥运会则是综合性的比赛,几乎包括了所有体育竞技领域内的各个项目比赛,也是最为人们所关注的。世界纪录在奥运会记录之上,世界纪录是在各种正规比赛中所取得的最好成绩,而奥运会纪录仅仅只是在奥运会某项赛事中选手所取得的最好成绩。

1奥运会乒乓球比赛。每隔四年举行一次,原设有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双打、女子双打四个比赛项目。为了增加比赛的精彩程度,国际奥委会于2005年批准了国际乒联的提议,即在不增加参赛人数和比赛天数的前提下,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以团体比赛取代双打比赛。北京奥运会乒乓球比赛的项目设置为:男子单打、女子单打、男子团体、女子团体。2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这是四大乒乓球赛事中规模最大、水平最高、参赛人数最多、惟一含有全部七个项目的比赛:“斯韦思林杯”男子团体冠军杯、“马赛尔·考比伦杯”女子团体冠军杯、“圣·勃莱德杯”男子单打冠军杯、“吉·盖斯特杯”女子单打冠军杯、“伊朗杯”男子双打冠军杯、“波普杯”女子双打冠军杯、“兹·赫杜塞克杯”男女混合双打冠军杯。目前,该锦标赛逢双年举行团体比赛,逢单年举行五个单项比赛,各项奖杯均以捐赠者的姓名或国名命名。

3世界杯乒乓球赛。国际乒联从1980年起每年举办一届乒乓球世界杯赛(埃文斯杯)。它是国际乒联委托有关国家和地区主办的另一项重要比赛。起初只设男子单打,由国际乒联指定16名运动员参加,其资格为世界单打冠军,各州单打冠军、主办协会单打冠军及国际乒联公布的世界优秀选手名单中名词名列前的部分选手。比赛还设立奖金,按名次排列,十六名运动员分获数目不等。

联系:世界杯、世锦赛与奥运会都是世界性的比赛,在比赛等级上属于平级,在比赛项目上相互补充,比赛时间上世界杯和世锦赛的时间要穿插于奥运会的时间间隔之中。综上所述为世界杯、世锦赛和奥运会的区别与联系。

第二篇: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与前沿作业

课程代码:1309043

学号:2013121282

教育硕士论文(网络学习作业)

信息技术与学校办公的整合及展望

信息技术学科基础与前沿期末课程考核作业(课程代码:1309043)

者:刘 浩 学

号:2013121282

学科专业:现代教育技术

院:计算机科学与信息技术学院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2014年 1月

摘要

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要求我们要顺应时代形势,在本论文中,先详细描述本人工作以来在信息技术方面作出的贡献,再展望未来信息技术发展的方向。

贡献主要是开发了面向学校办公的OA平台,实现了学校机密数据的统计、管理和浏览,避免与学校官方网站混合,引起机密信息的泄漏。其主要目的,还是方便教师和学生对于信息的查阅,学校管理者对于信息的掌控和发布。

展望围绕怎样实现现代化的课堂规划、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讲解、怎样适应数字媒体的体制和受众的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管理等几个方面。展望的对象更贴近实际,在不远的将来都可以实现。

关键词:课程论文;信息技术;工作;心得;思考;办公系统;展望

目录

摘要.......................................................................................................................I 目录......................................................................................................................II 绪

论.......................................................................................................................1 第一章 开发学校办公OA系统.................................................................................2 第二章 对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展望.............................................................4 参考文献.......................................................................................................................6 致

谢...........................................................................................................................7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从东北师大毕业后,我被合肥市瑶海区教育体育局指派到分管的合肥市庐东学校任教。第一学年,我担任小学一年级和三年级两个班的数学教学、四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同时兼任一年级班主任;第二学年,我担任七年级和八年级四个班的地理课教学、八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四年级两个班的信息技术教学。作为合肥市的一所九年一贯制的定点学校,学校受到区政府、教体局等各部门的重视,先后落实了班班通多媒体、电子白板、1000M光纤进校园等工程。作为一名年轻教师,是否能熟练运用手头的资源展开信息化教学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在过去一年中,我坚持每节课使用电子备课,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课后攥写教学博客,得到大家的认可。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第一章 开发学校办公OA系统

目前,本人担任学校的网络管理员。一方面,管理学校网站,配合学校宣传员发布网络新闻报道(包括区教体局门户网站、区教研门户网站、学校网站等主流媒体),平均每月发稿30~50篇;另一方面,给予其他对信息化教学不熟练的教师大量的帮助,使他们尽快适应现代教育技术的趋势。近期,负责开发一款集校内通讯、校内远程控制(广播和打印系统)、校内文件上传下载、校内教师信息和学生信息上报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电子办公综合系统。截止上周,该系统已开发完成,现在正在调试阶段,该系统得到校长的高度重视和全校教职工的高度肯定,校长亲自协助我购买服务器等设备,并单独安排存放该系统的机房,将系统维护工作纳入绩效考核。

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本人感受到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应大力推广信息学及其相关,使其得到应有的重视。在过去的一年,我组织学生参加了信息学竞赛(包括瑶海区信息学竞赛、合肥市信息学竞赛、全国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NOIP)(2项合肥市三等奖)、科技创新大赛(包括瑶海区科技创新大赛、合肥市科技创新大赛、安徽省科技创新大赛)(1项安徽省二等奖,2项合肥市二等奖)、2013合肥市电脑制作大赛(2项合肥市三等奖)、2013全国青少年科技动漫/DV大赛(1项全国三等奖)。在竞赛中,获得了包括学生奖和教师奖在内的诸多奖项。这些比赛和活动,为学校成功申办合肥市科普示范单位作出突出贡献,因此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赏。

合肥市庐东学校OA系统(以下简称OA系统)由我耗时近3个月开发完成,系统基于ASP.net架构、MSSQL数据库,功能全部使用动态链接库,保证了稳定性。在主页上包含期个人事务、内部邮件、发布文件、公文流转、个人设置等功能。其中,个人事务包括:日程计划、课程安排、内部短信、在线考勤、师生互动等。通过这些功能,极大得提高了全体教师处理事务的能力以及学校上层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在系统中,我开发出办公首页、部门文件、教师文件、德育量化、学籍成绩、网上备课、后勤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校园论坛、系统设置共十一大模块。

部门文件模块将学校党总支、校长室、工会、办公室、教务处、政教处、总务处、团总支、少先队、档案室等部门的岗位职责、工作计划总结、学校管理制度等一一列出,随时查看,是学校上层、中层领导工作的核心所在,是学校价值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观的综合体现。

教师文件模块将每位教师的学期计划总结进行存档,方便查阅、管理,是教学前线主阵地的工作纲领。

德育量化模块实现学生德育质量全跟踪,将德育条目细化,以分数形式呈现,并最终纳入班级管理质量考核。分xxx 等考察对象。

学籍成绩模块实现了学生信息和考试成绩模板导入,包含各班成绩、排名统计、级科对比、教师统计、考试对比、各班名次、单科排名、科目总计、单科分段等多样化查询统计功能。

网上备课模块实现了校长期待已久的校本资源库建设,协同1000M光纤和六类网线的使用,真正实现了在线上传、下载。经测试,下载课件速度可达30M/s。

后勤管理模块实现维修申报、维修处理、维修统计等几项功能,同时对校产设备进行管理。

人事管理模块实现教师信息、绩效考核对内公开,可以对其进行增删改查。通过一次性输入在职人员列表,对在职人员进行查询统计,以及离退休人员的信息查询。同时,绩效管理功能通过每学期一次性录入绩效明细,相比以往张贴纸质材料,更方便了教师的查阅。

科研管理模块将科研文件分为科研项目、科研论文、学术会议、鉴定成果、科研文档、学术交流、获奖成果等大类,对学校的科研工作进行全方位管理。

校园论坛模块教师只需凭有效身份登录,级科在线讨论学法教法等内容,讨论的过程全部以文件草稿形式保存,多年后,教师查看当年的讨论成果都会感到由衷的骄傲。

系统设置模块实现对数据表列var值的修改。分为学校设置、考试设置、后勤人事、德育量化、备课文档、用户管理、权限设置、部门文件等设置对象。全方位设置系统参数,并实现个性化定制(通过修改系统内核图片文件达到换肤效果)。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第二章 对信息技术与现代教育技术的展望

在简要研究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前沿进展之后,本人觉得以下几点是我想要学习的内容:

1.怎样实现现代化的课堂规划。

学生的学习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是看书还是看媒体还是听讲座决定了吸收知识的百分比,一个亲身经历的过程并且是重复多次的会使学生终生难忘。为了达到这一效果,教师需要规范流程,规划好每一堂课,事先确定要完成的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流程、所需的素材和技术。好的教学流程设计能让学生从被动走向主动。

现代化的技术给予的多种素材、课件和帮助文档,怎样有效组织这些资源使其达到最优效果,实现完美的过程和方法设计是摆在面前的一个难题。

2.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讲解。

学习和问路一样,如果向一个人问路得到的答案是左右各拐3次,很少有人能记住。对于学生也不能用强迫性的方法一次把几十个步骤讲完,学生根本不能记住。通过翻转课堂的方法,让学生先动手做,遇到不会的教师再讲解,让学生有了解知识的需求。同时,讲解中应尽可能形象化,怎样让课堂丰富多彩,让学生浮想联翩,需要教师发挥极大的聪明才智。

在信息技术课中,要把鼠标键盘还给学生而不能由教师控制,学生是主人。对待每个学生要实行单独的教学目标,极力扩展课堂的多样性,这是另一个难点。

3.怎样适应数字媒体的体制和受众的变化带来的学习方式的改变。

在体制上,随着技术与市场的融合,现有的政府机构确实需要调整,可以把国家信息产业部和国家广电总局合并为电信委员会,作为独立的行政机构存在,具有相应的独立性、集权性、专业性,具有行政权、准立法权、准司法权。广电网、电信网、互联网三网的融合,包括技术的合并、内容资源的整合、利益的重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新分配,这样才会从“三足鼎立”走向“三网一统”,打造新的传媒“航母”。

在受众上,传统的媒体传播方式是大众传播,是点对面的传播,以传播者为中心,由媒体机构向大众发布信息,其模式为:信源——信息——通道——受众,是单向线性的传播模式,而新型媒体则要体现出以受众为中心,无论何时何地,受众都能看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受众拥有选择权和主动权,形成个性化的整体互动传播模式。

在这样的改变下,学习方式也跟着改变。以往的授课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点对面的授课,而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选课成为可能。而想要把这种可能发扬光大,就要考虑到以下因素:a.学习材料的开发;b.课程的组织管理;c.学习环境的设计;d.学习方法的设计;e.教学方法的设计;f.评价体制的设计。

所以,怎样用现代的方法开发出新课程是一道难题,课程能否被学生接受又是另一道难题,课程被学生接受后能否收到应有的效果是最后一道难题。

4.怎样实现更有效的知识管理。

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取代了劳动力、资本和自然资源的主导地位,成为社会最重要的资源。相对于传统的物质资源,知识资源有它自身的特点,这种特殊的资源要求管理方式、管理原则、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等需要相应的转变。

数据、信息和知识三者之间的区别是:数据是未经组织的数字、词语、声音、图像等;信息是以有意义的形式加以排列和处理的数据(有意义的数据);知识是用于生产的信息(有意义的信息)。19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把知识分为六类:Know-What(是什么);Know-Why(为什么);Know-How(怎么做);Know-Who(是谁);Know-When(何时);Know-Where(何地)。

同时,根据知识的状态和表现形式把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根据知识及其应用的复杂多变程度把知识分为结构良好领域的知识和结构不良领域的知识;从认识论的角度,把知识分为隐形知识和显性知识。

知识的建构性、社会性、情境性、复杂性、显性与隐形决定了知识管理的复杂性。有关知识管理理论模型和个人知识管理是其中的难点。

5.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进展。

除了以上两点重要的研究方向,本人想了解所有现代教育技术的新进展,以便日后更改研究方向。因为信息发展日新月异,现代教育技术也经历着变化。

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参考文献

[1]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学术委员会.教育技术研究新进展, 2010.5-125.[2]

马池珠,任剑峰.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 2009.148-279.[3]

Ed Bott,Carl Siechert,Craig Stinson.Windows 7 Inside Out(中文版).周靖,相丽驰.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451-472.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硕士网络学习的平台

衷心感谢张邦佐老师对我的指导和帮助。在论文撰写期间,张邦佐老师给予我很多方法上的帮助。并且向我推荐了对现代教育技术学习有帮助的书籍。

衷心感谢计算机学院所有老师的教导。衷心感谢所有关心和帮助过我的同学和朋友们。

第三篇:《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读书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前沿问题》读书报告

水利水电工程专业的主要课程包括:工程力学、水力学、河流动力学、岩土力学、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学、工程测量、工程水文学、工程经济学、建筑材料、钢筋混凝土结构和钢结构、建设项目评估与管理等。

21世纪初水利水电工程学科的前沿课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固体力学方面

面临的课题:工程材料实际强度和目前的理论强度相差一至二个数量级。这个矛盾曾推动位错、裂纹等的重要物理、力学理论的建立。然而,至今这个根本矛盾依然存在。固体力学如今不仅限于计算微小应变和应力,而且要求判断变形局部化、损伤、寿命乃至断裂。更进一步的问题是如何将不同性能和功能的材料合理地配置在一起,形成某种特定的复合材料,以实现实用所要求的某种考虑如比重、刚度、强度、韧性、功能乃至价格等多种因素的优化组合,并促成材料设计科学。再进一步是将各种特定的制备和加工技术,如塑性成形、粒子束加工等工艺,也达到机理性的认识和优化控制。到那时,整个材料和制造业,将从所谓的“厨房中的化学”变为节省资源,节省能源,优化合理的产业。现在的各类复杂结构,包括桥梁、飞机,到人工器官的设计,还是不够科学的、优化的。带来的问题是火箭、飞机屡有失事;多数结构依靠过大的安全系数(如飞机为1.5)来换取安全,不必要地耗费了许多材料。即使如此,桥梁等建筑物的坍塌仍时有发生。如何优化设计各类复杂结构(如高速运输工具),使其在各类载荷环境(冲击、循环载荷、潮湿、低温等)下可靠、舒适地运行,既是十分实际的工程问题,也属复杂系统响应这类前沿科学问题。地震是怎样发生的,泥石流和滑坡能否预测预报,作为大型土木工程(水坝,建筑物)基础的岩石和土在长时受载下的流变等一系列地质力学和岩土力学问题,仅靠目前的连续介质力学也是难以解决的,必须针对地学特点构筑新的力学模型,以作为地球动力学和工程地质学的基础。

发展趋势:经典的连续介质力学将可能会被突破。新的力学模型和体系,将会概括某些对宏观力学行为起敏感作用的细观和微观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演化,从而使复合材料(包括陶瓷、聚合物和金属)的强化、韧化和功能化立足于科学的认识之上。固体力学将融汇力-热-电-磁等效应。机械力与热、电、磁等效应的相互转化和控制,目前大都还限于测量和控制元件上,但这些效应的结合孕育着极有前途的新机会。近来出现的数百层叠合膜“摩天大厦”式的微电子元器件,已迫切要求对这类力-热-电耦合效应做深入的研究。以“Mechronics”为代表的微机械、微工艺、微控制等方面的发展,将会极大地推动对力-热-电-磁耦合效应的研究。固体力学中压杆变形的分叉,曾是促进非线性动力学近代大发展的一个核心概念。随着固体力学把固体和结构视为含多个物质层次的复杂系统,并研究它在外载荷下的演化过程,可以预期非线性动力学,非平衡统计和热力学的概念和方法将会大大丰富起来。分子动力学等微观模拟方法和复杂结构的仿真将会随着计算机的飞速发展,更大规模地、更迅速地在固体力学和工程设计中得到应用与发展。目前工程界广泛应用的有限元法,就是计算机技术与固体力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曾极大地推动了本世纪工程科学的发展。过去,限于计算机的速度和容量,许多非线性问题不能很好解决。分子动力学模拟目前离实用还有很大距离。但在本世纪初,这种局面势必会有很大变化。固体力学的上述发展,无疑会推动科学和工程技术的巨大进步。

2、流体力学方面

第一个大问题是湍流。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已大为深化,这才有上述各项成就。绝大多数情况下,流体运动都处于湍流状态。目前计算这类问题的办法都带有经验的成分,因此计算结果不十分有把握,各种办法的普适性和预测能力均差,特别是对于超声速、高超声速流中的湍流,情况尤其如此。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发现过去的经验局限性太大,因而亟待在湍流的研究上有所突破。各种物体如飞机、船舶等航行器在流体中运动特别是在作非定常运动时,会产生十分复杂的流场。其核心问题是各种涡系的生成、消长和流动分离的产生。有关机理的许多问题尚未弄清,因为其中包含复杂的非线性因素。这方面的研究成果将对未来空中及水中航行器的研制产生重大影响。本世纪初,空天飞机和新一代的超声速民航机的成功研制将首先取决于流体力学的进展。在有关的高温空气动力学中必须放弃原先的热力学平衡的假定。吸气式发动机中H2,O2在超声速流动状态下的混合、点火等,都是过去的理论和实践未能解决的难题。超声速流边界层的控制、减阻以及降噪控制等也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船舶除了向更大、更快的方向发展外,还提出了许多新型船舶,包括贴近水面航行、必要时可升空飞行或降在水面上的大型冲翼艇。这时计算各种航态和海况下的波载荷,将遇到极大的困难。由于波载计算不准而导致在恶劣海况下失事,即使对现代的常规船舶也仍是屡见不鲜的。80年代末至今已有10余艘船在北海失事。从流体力学的角度看,冲翼艇的困难主要在于有事先未定的自由表面,表面边界条件的非线性,波浪的随机性,水表层为湍流,以及流体与船舶运动相耦合等。风浪相互作用机制,至今尚未弄清,而它是天气预报这类全球性问题的重要环节,也是近年来正在探索的通过遥测水面波参数以测量近水面风速这一新技术的基础,这个问题的突破将大大改进收集全球气象数据的广度和精度。海面波浪参数的遥测数据还有可能用以探测潜航的潜艇及海流,但这要开辟传统波浪理论未涉及的有旋流对波浪的影响这一新的领域。为了尽可能多地开采地下油气,需要深入研究渗流机理并将其定量化。渗流的研究还有助于了解植物体内液体的运动规律,进而了解各种新陈代谢的宏观机制。化工流程的设计,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归结为流体运动的计算问题,包括多相流及非牛顿流。由于流动的复杂性,不少重要化工装置的设计带有很多经验因素,以致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因而针对若干典型化工装置进行深入研究,将为化工设计提供新方法,实现可观的经济效益。在未来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过程中,会遇到类似或更复杂的情况,因而这方面的研究是真正形成生物技术工业不可缺少的基础。由于复杂流场计算的需要,各种计算方法和理论还需大大发展,以期能精确捕捉激波和分辨旋涡运动、能够处理非线性自由表面及湍流问题等。由于计算量特别巨大,必须发展新的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特别是并行机及其软件,并行计算软件的发展,也必须结合具体计算对象来研制。因而计算流体力学的发展,既是解决具体问题所需,也将对计算科学作出重要贡献。

3、水力学方面 理论上的新发展

(1)非经典介质理论。水力学中有均匀流与非均匀流,恒定流与非恒定流等,“非”字当头的研究内容比没有“非”字的要复杂得多。现代水力学理论的发展,又出现了一些以“非”字起头的新理论,如非经典介质理论,非线性理论,非确定性理论等。经典力学一般将所研究的流体介质视做连续均匀介质,这是经典力学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假设。而实际流体往往掺杂有气体、固体或其它流体等各种杂质,它是一类尚未被现有力学理论适当描述的介质,可称之为非经典介质。无论是从发展力学理论的角度,还是解决真实介质流体的实际问题,开展非经典介质流动的研究都是十分必要的。如掺气水流,空化与空蚀,河流泥沙运动,污染物在水体中的运动等流动现象,它们都属于二相流,但过去往往不考虑相间作用力,而是采用一定假设,使问题得以简化。现代水力学应该着眼于实际流动现象,引进多相流体动力学理论,建立全新的知识体系。例如,研究高速掺气水流,其关键是如何确定水与气二相流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而单相流体的假设很难反映这种相间作用力;现代渗流理论应建立在研究水与多孔介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因此,必须突破传统水力学的均匀连续介质的假定。

(2)非线性理论。非线性行为是近代力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前沿课题。湍流和混沌理论是典型的非线性问题。描述水流运动的N-S方程是非线性的微分方程。过去的水力学计算,往往要用还原和叠加的方法对基本方程式作线性化处理,因而不能准确反映真实水流现象。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非线性理论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非线性理论是揭示具有非线性本质的各类水流现象的有力工具,也是开发非线性问题数学模型的有力工具。(3)非确定性理论——随机水力学。水流运动,特别是紊流,有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水流脉动压力一般可以被视为完全随机的现象,紊流过程则具有混沌的特性。混沌是一种界于完全随机性现象与完全确定性现象之间的自然现象。传统水力学一般只研究确定性的水流现象,对于随机性水力参数,往往采用统计平均的方法加以处理,从而抹煞了水流运动的随机特性。现代水力学重视发展非确定性理论,动水荷载的设计方法将由定值设计法逐步转为可靠性设计法,概率理论和优化决策理论将在工程设计中广泛应用,风险分析的概念将作为规划、设计的重要理论基础。

(4)紊流力学。水利工程中的绝大多数流动现象都属于湍流(水力学中的习惯称谓为‘紊流’)。湍流是自然科学中的八大难题之一,由于其复杂性,全世界同行学者协力研究,历时长达百年,至今尚未攻克。湍流作为一种既典型又广泛存在的复杂流动,其非线性规律有超越力学范围的普遍性。我们知道,紊流是由大大小小不同尺度的漩涡组成的,漩涡尺度的量级差别很大。最大漩涡尺度的量级可达数公里,而最小漩涡的尺度不过几毫米,但不同尺度的漩涡在结构上往往具有自相似性,最近发现的标度律,反映了紊流现象的这种混沌特征。无论从基本理论,还是从实际应用考虑,湍流研究都是21世纪面临的紧迫课题。水利工程中的水流基本上都属于紊流。研究紊流特性,可简要归纳为以下几类问题:第一,边壁切变紊流;第二,漩涡与分离流;第三,分离再附流动;第四,流动稳定性问题。要大力开发紊流数学模型,用数值模拟方法逐步取代物理模型实验。

(5)细观水力学。传统水力学在自然尺度下研究水流的运动规律,现代水力学要突破传统水力学的常规尺度,从自然尺度向细观尺度延伸,发展细观水力学。一般地说,物理、化学的研究对象往往在其物质分子的尺度上,可称之为微观尺度,细观水力学的研究尺度虽然远小于自然尺度,但仍远大于水分子的尺度,故称为细观。传统水力学常采用总流的概念,它属于自然尺度,细观水力学深入研究水流内部的运动特性,水流与混掺其中的固体、气体、污染物等其它物质的相互作用,水流与固体边界的相互作用及空蚀、冲刷破坏机理等,使水力学的研究深度与现代科学技术相衔接。流场的精细数值模拟也可以视为细观水力学。多相流体与固体力学的交叉学科研究产生和形成了一些新的学科方向,界面力学就是其中之一。界面力学以界面的力学建模、界面区域应力分布规律以及界面结构强韧度研究与破坏分析为主要内容。界面层是裂纹和损伤等破坏容易产生并发展的区域,界面微区的力学问题研究需发展细观尺度与微观尺度的实验测试技术,近年来,界面力学的研究已越来越多地引起人们的关注与重视。

水力学数学模型的新发展(1)数值方法研究。有限差分法、有限元法、有限容积法是计算水力学的基本方法。近年来,为了提高计算精度,求解更复杂的水流现象,数值方法有很大发展。具有突变现象的流动,其解是间断的。不同间断现象的数值方法各有特点,这方面还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水利工程中有大量的河渠浅水二维流,明渠或管道中的二维非恒定流问题,这类问题的数值模拟方法至今仍很不完善,其计算格式的优化,边界条件的处理,都有很多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也已出现了许多新算法。

(2)流场可视化技术。流场可视化在工程应用中有重要意义。展现研究成果,无论是理论成果、实验成果,还是数学模型计算成果,都需要流场可视化技术。我国目前可视化技术的水平还比较低,需要大力发展。

(3)水力信息学。现代技术不断向综合化和智能化发展,大型水利设施的运行管理需要引进现代信息论的理论和方法。由此产生了一个新的交叉学科方向,水力信息学。水力信息学的研究内容和应用目标可简述如下:水力学数学模型与系统管理、控制方面的知识相结合,即可构成专门化的专家系统。应用现代计算机技术将这种集成化的专门知识变成动态的信息资源,就可以用来进行大型防洪系统的预报与调度,大型水利工程的施工组织,大型灌溉系统或水库群的运行调度。21世纪人类将全面进入信息时代,信息的获取、处理和传输是生产组织的主要任务。水力信息学的核心是相关水力学知识的集成、打包,以及集成知识的信息资源化。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是最普遍的信息处理技术,在水力信息学的发展中将发挥重要作用。信息资源化的主要手段是建立专业化的信息网络,但也可借助已有的信息网络。

水力学实验研究需解决的问题

(1)水力学模型相似率。目前,我国工程设计中的多数重大水力学问题仍是通过水力学模型试验解决。试验模型通常按重力相似准则设计。大量模型试验证明,水工模型能够预演大多数原型工程的复杂三元水流现象。但对高速水流问题,除重力相似外,还须考虑其他物理量的相似性。如高速水流的掺气与雾化、脉动压力与流体激振现象、输水道通气、岩基冲刷等问题,其模型相似率至今尚未解决。空化初生试验一般在减压箱内进行,以空化数相等为准。但最新研究表明,初生空化数和模型的大小与水流速度有关,不同的模型,既使水流空化数相等,空化初生现象也不一定相似。高速水流的模型相似率问题困惑着模型实验,是工程水力学急待解决的技术难题。在这方面已做了不少研究,如掺气与通气的相似性,水流脉动压强的相似性,雾化的相似性等,但至今尚无可靠的理论与方法。解决高速水流的相似率问题,一方面有赖于更深入的基础理论研究,而原型观测与模型试验进行对比则是更为实际、有效的方法。借鉴已有同类工程的经验,对解决待建工程问题具有重大意义。目前所开展的原型观测,已大量应用现代化的理论、方法及观测仪器,如应力、应变、位移、速度、掺气浓度等各种类型的传感器,当代最先进的信号分析测试仪器,卫星定位、遥感遥测技术等。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已在100多个大、中型水利枢纽中的近200个泄水建筑物上进行了原型观测,已积累了较丰富的观测成果,主要集中在泄洪雾化、空化空蚀、脉动压力、水流掺气与通气等方面。原型观测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周密的预先设计和现场组织,也需要借助许多现代化的先进测试仪器。但为了提高水力学的研究水平,今后仍需大力开展原型观测工作。

(2)高速水流关键技术问题的基础研究。我国待建的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多具有水头高、流量大、河谷狭窄的特点,高坝大流量泄洪消能是各项工程共有的技术难题。在这方面虽已做了大量研究,但工程中仍有许多技术难题,因其机理复杂,目前的方法仍难以准确预测实际情况,尚待进一步研究:①多股淹没射流流态结构与水垫消能机理。拦河筑坝必须保证洪水的正常下泄,为了防止高速水流的冲刷破坏,泄洪必须满足消能要求。泄洪水流的多余能量,绝大多数是在大坝下游的消能水体中(挑流消能水垫塘或底流消能消力池)通过水流的紊动混掺而消耗掉的。坝身多股泄洪在水垫塘内形成多股淹没射流。水垫塘内的流态结构与水垫消能效率及水流作用于水垫塘边壁动水荷载的大小有十分密切的关系。高速强紊动水流的消能效率高,但对固体边壁的冲刷破坏力也大,既要实现高效消能,又要防止冲刷破坏,其根本途径是优化消能水体中多股淹没射流的流态结构。消能机理的研究是创造新型消能工的源泉。为此,既要加强泄洪消能机理的基础理论研究,也要在消能工体型优化方面做出创新性的实用成果。②水流动力荷载与流固耦合振动。脉动压强研究的基本问题有:脉动压力产生机理,脉动压力随机分析方法,脉动压力的模型相似率,点、面脉动压强的转换等。不同的过水建筑物,其脉动压强的动力特性也有所区别。尽管过去对上述问题都做过研究,但其知识的系统性、可靠性都还不能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水流诱发的结构振动,工程实例很多。但由于结构和水流条件的复杂性和多变性,振动型式和种类也非常复杂,实验模拟和数学模型计算都有很多困难。研究问题主要有:振动形成机理及激励力的分析,水弹性模型试验的理论与技术,工程流弹振动的仿真研究等。③高速水流的掺气与雾化。近年来,在减蚀掺气设施的掺气特性方面作了大量研究,如掺气空腔的水力特性、卷吸空气量、保护长度等。掺气对脉动压强及消能的影响至今说法不一,尚无定论。关于水气二相流的数值模拟计算,现已建立起理论严密的二相流运动方程式,但由于水和空气的密度相差悬殊,加之对水气两相之间的相间作用力尚无深入研究,成功的数值模拟结果很少。最近的大量原型观测表明,挑流泄洪的雾化问题对水工建筑物及河岸岸坡的安全有严重威胁,雾化问题的预测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关于雾化问题的研究力度将会加强。④泄水建筑物的冲刷、空蚀与磨损破坏。挑流消能冲刷坑深度及大小的预测有重要工程意义,几十年来虽做过大量研究,但至今仍无成熟、可靠的解决方法。我国近年研究提出的能量法和岩块放大法使这方面的研究有了新的进展。对于高水头大流量工程,一般都要修建混凝土衬砌的水垫塘,关于混凝土水垫塘的冲刷破坏模式问题,尚待进行深入研究。高水头泄水建筑物的空蚀破坏在工程中屡见不鲜,含沙水流对过水建筑物的磨损给许多工程的运行维修造成很大困难。空蚀和磨损往往同时发生并相互促进,使破坏程度急剧增加。随着我国大量高水头泄水建筑物的建成运行,冲蚀、空蚀与磨蚀问题将会越来越多,并不断受到重视。

4、结构工程方面

结构工程学科的发展可直接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建设服务,合理而经济的工程设计和施工可以节省大量的投资,并可缩短建设时间。面向二十一世纪,结构工程提出了很多新课题。(1)不同载荷作用下钢筋砼结构工况分析,结构抗振与减振措施研究,结构测试与可靠性分析;(2)钢结构新形式、载荷与抗力模型、设计计算理论与方法研究,钢结构疲劳损伤理论、计算方法及其工程应用研究,钢结构无损检测技术研究与工程应用;(3)以不同工程中的结构受力及其响应分析为背景,研究各种结构形式静态与动态应力与变形计算的数学模型、数值分析方法、计算机算法及软件开发应用;(4)现代工程、大型复杂工程的施工技术、施工工艺的研究,现代管理理论、方法在工程施工组织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5)研究运用计算机软件、硬件和自动控制技术进行土建工程的工程设计、检测分析、过程控制、信息管理等研究,进行相关软件与自动化、智能化产品开发。

5、水生态与水环境学科方面

应用基础前沿研究

(1)生物多样性与水利工程长期生态学效应。随着全球物种灭绝速度的加快,物种丧失可能带来的生态学后果备受人们关注,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的关系成为当前生态学领域内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当前研究的重点及前沿主要集中在:①长时间尺度上的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②非生物因素与多样性——生产力的交互关系,③营养级相互作用对于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④物种共存机制在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形成中的作用等方面。生态效应的逐渐显现使水利工程的长期生态环境影响受到高度重视。研究的前沿重点包括:①径流变化对水生生态系统及生物多样性的影响,②大坝拦截与调蓄对下游洪泛区生态系统及渔业生态系统的影响,③拦河筑坝导致生态系统扩大的次生环境效应,④流域梯级开发的累积效应,⑤减免水利工程对生态系统影响的措施,⑥失衡生态系统的修复与重建、水利工程对局地生态系统及其功能的长期影响等。其中涉及的难点是生态效应定量评估方法。

(2)河流生态系统健康与水利水电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河流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其生态系统的健康越来越受到国际上的广泛重视。尽管生态学家至今尚未就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内涵达成共识,但是国外众多评价方法已经在实际中得到运用。目前国际上的研究前沿包括河道萎缩形成和演变机理、河流生态健康评价指标体系、河流生态健康评价的尺度效应等。在国内,河流生态系统健康方面的研究还刚起步,代表性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黄河流域水资源演化规律与可再生性维持机理”探索了黄河水资源可更新和可再生性维持问题,为更系统深入地开展黄河健康生命研究奠定了基础。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与河流生态系统健康评价密切相关。在这两方面我国目前还缺乏系统的理论、技术、方法以及标准体系。未来我国水电工程规划的生态环境影响评价迫切需从末端单项评价转向源头评价、从微观发展为微观与宏观相结合、从局部发展到局部与整体相结合、从单个要素发展到系统的综合性评价。为此,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理论、区域开发与规划的生态评价指标体系、区域生态补偿理论、生态服务功能评价方法、自然资源价值核算理论与方法,生态影响评价方法、累积生态影响评价方法以及水资源开发生态环境风险评价方法等成为水利水电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理论中需重点研究的内容。

应用技术与方法前沿研究

生态水利工程学的探索。近年来,国内学者借鉴国际上生态工程的理论,探索发展新的交叉学科——“生态水利工程学”。传统的水利工程学需要吸收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改善水利工程的规划和设计方法。对于已建工程,研究和开发受损水域生态修复的方法和技术。对于新建工程,研究和开发对于因工程建设造成对于河流生态系统胁迫所应采取的补偿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管理措施。

可持续发展相关理论前沿研究

(1)流域尺度的可持续发展。水生态及环境系统以流域尺度为基本单元,可持续发展在协调水生态环境和经济系统关系时,必须以流域整体思想为指导。恢复和逐步改善流域水生态环境系统的生机,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2)水生态环境承载力。将生态环境承载力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支持理论,已经得到国内外研究者的普遍认可。水生态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从概念、内涵探讨开始,逐渐转向定量化分析方法和建立评价模式。其中的难点之一是承载力指标体系的筛选及规范化。度量具有自然及社会双重属性的水环境系统承载经济压力的能力,需要从社会、环境、经济等不同方面的指标综合反映,指标的有效获取也依赖于各个系统的大量相关信息。(3)流域的可持续管理。流域尺度的可持续管理是恢复水生态环境健康活力、发挥其功能价值的关键,管理的战略调整应从目前的单要素分散管理转向以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综合管理。在管理模式上,适应性的管理方式经过10多年的理论和初步实践探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重要特色在于能不断利用信息的更新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动态调整决策,跟踪可持续发展的脉搏。

第四篇:基础与前沿研究院英文介绍-20150330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

定位

基础与前沿研究院(以下简称基础院)成立于2014年5月,是电子科技大学为汇聚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加快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进程,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提升整体基础研究水平和学术影响力而特别建立的综合性研究机构,主要开展相关学科领域的基础与前沿科学研究、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等工作。由千人计划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王志明担任首任执行院长。

基础院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5年内将围绕电子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光学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生物医学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仪器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物理学、数学、化学等一级学科,涉及电学、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等领域的共性基础理论开展研究。研究领域包括:信息系统的数理基础理论、复杂场与波的物理基础理论、量子信息及量子计算、纳米材料与器件、信息医学。

About IFFS

The Position Founded in May 2014, Institute of Fundamental and Frontier Science(IFFS)at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UESTC)is a comprehensive research institute focused on fundamental and frontier researches.It is devoted to gathering talents in fundamental researches, speeding up the pace of constructing a high-level research University, strengthening the capability of innovation, improving the quality of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enhancing the academic influence.The first executive Dean is Dr.Zhiming Wang, who is a distinguished Professor of National 1000 Talents Program.Focus on the fundamental theory research, IFFS will carry out researches on fundamental science in the areas of Electronics, Mechanics, Thermotics, Optics and Acoustic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Optical Engineering, Compute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Biomedical Engineering, Contro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Instrumen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hysics, Mathematics, Chemistry and other first-level subjects in the next five years.The research fields will include: mathematics and physics theory of information systems, complex field and the physical basis theory of the wave, quantum information and quantum computing, nano-materials and devices, medical information.国际合作研究研究所+PI科研组织模式国际同行评估考核机制顶级期刊论文基础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基地国际学术交流国际化培养模式(中外联合双导师制)国际化研究队伍国际接轨体制/机制保障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基地国际知名学术交流中心目标:标志性学术成果国际影响力 目标

五年内围绕各研究领域成立6-10个研究所,在Science、Nature(及其子刊)以及相关学科国际顶级期刊上发表一批ESI高被引学术论文,产生标志性的学术成果,打造为在国际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基础前沿交叉科学研究基地和独具特色的国际学术交流中心。Target IFFS targets on setting up 6 to 10 research centers in various research areas, publishing series of high quality and high citation papers in Science, Nature(include its sub-journals), and other top academic journals in related disciplines, getting mile-stone academic achievements, establishing influential Cross-frontier scientific research bases and uniqu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center.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由从海外引进的国家青年千人及以上层次和水平的人才组成,现有专兼职研究人员14名,其中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短期千人计划特聘教授1名,长江学者特聘讲座教授2名,青年千人计划学者1名,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教授1名,美国协议教授2名,加拿大协议教授2名,美国博士后1名,英国博士后1名,中国博士后2名。作为电子科技大学“学术特区”,基础院采用与国际接轨的先进管理模式(PI制--项目负责人制)和长周期考核评价机制(进行工作交流,五年接受国际评估,评估不合格者流出基础院)。Faculties IFFS are currently composed of 14 faculties, who are high-level talents and mostly from abroad.Among them, there is one 1000 Talents Plan Professor, one Short-term National 1000 Talents Plan Professor, two Yangtze River Scholars Program professors, one 1000 Youth Talents Program professor, one professor awarded special government allowances, two adjunct professors from US and two adjunct professors from Canada, one American post-doctoral fellow, one British post-doctoral fellow and two Chinese post-doctoral fellow.As a “academic special zone” founded by UESTC, IFFS adopts advanced management mode in line with international standards(Principal Investigator-PI)and assessment mechanism with a long period(annual work report, five-year international assessment).实验平台

基础院现有实验平台2个:人工材料国际中心(ICAM)、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平台。ICAM专注于应用基础研究并拥有高水平的学科实验平台,现有经费超过2000万,具有承接重大科研项目和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能力。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平台致力于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物理性能研究,拥有多功能离子束设备、计算机集群、光谱分析设备等研究所需硬件,2014年科研经费超过500万。

人工材料国际中心(ICAM)

极端条件下材料的物理

性能研究平台 Experimental Platform IFFS has 2 experimental platforms: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Artificial Materials(ICAM)and Research Center for Studying the Materials'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ICAM focuses on applied fundamental researches and owns high-level experimental facilities in different subjects.With funds more than 20 million RMB, it has the ability to undertake major research projects and solve importa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blems.Research Center for Studying the Materials'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 is devoted to study the materials' physical properties under extreme conditions.It possesses the multifunctional ion beam device, computer clusters, spectral analysis equipment and other necessary equipments for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s.The research funding for the Research Center in 2014 was over 5 million RMB.国际合作与交流

基础院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定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国际青年论坛和基础论坛,邀请国(境)内外知名教授学者参加。同时与国外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如加拿大国立科学研究院、美国休斯敦大学等建立密切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FFS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nd communication.IFFS host international academic conferences, international youth forums and fundamental forums regularly, in which well-known overseas and domestic professors and scholars will be invited.At the same time, IFFS seeks close cooperation with famous foreign universities and research institutes such as Canada's National Research Institute, University of Houston, etc.拔尖创新人才培养

基础院立足于培养国际化、创新型基础研究人才,仅招收全日制硕/博士。基础院和导师团队设立研究生奖学金奖励优秀学子,并每年选派优秀研究生前往欧美著名高校或科研机构进行交流或联合培养。目前,已与加拿大INRS大学签订协议,双方互派博士研究生进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在达到相关毕业要求后,将同时获取电子科技大学和INRS大学博士学位,为有志于基础研究的学子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基础院提供国际化的学习和工作环境,每位学子在硕士期间均有机会到国外著名高校交流学习。博士研究生招生采用“申请考核制”,由基础院成立博士生招生与培养工作组,对申请者通过综合评审和面试进行选拔,而无需参加学校统考。

基础院希冀汇聚海内外从事基础研究的优秀人才,形成崇尚学术、追求卓越的良好氛围,为提升学校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做出重要贡献。Cultivation of Top Innovative Talents IFFS is established to cultivate international, innovative talents in fundamental research and recruit student only at graduate level.Furthermore, IFFS provide fellowships for outstanding students.IFFS provide international study and work environment.Each graduate student has the opportunity to study abroa.Every year, outstanding students will be selected to study in well-known European and American universities or institutions as exchange or joint training students.According to the 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 signed with INRS Canada, Ph.D.students from both sides will be selected to receive joint training and get doctoral degrees both from UESTC and INRS when they meet the requirements for graduation.Thus IFFS provide a broader development platform for the students who want to explore the scientific world.IFFS has its own quota and standard for master and Ph.D admissions, “Application and Assessment”.IFFS organize the admission and scheme committee for Ph.D.program, and select Ph.D.candidates by comprehensive assessment and interview, instead of university examination.IFFS wishes to integrate talents engaged in basic research internationally, cultivating good atmosphere of advocating academic and shooting for stars, and contributing to boost academic standards and international influence of UESTC.

第五篇: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

摘要:课程整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为体育课教学提供了新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体育基础知识认知的发展,体育观念的更新,体育技能的提高以及思维品质的改善,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课程整和

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它是与传统的学科教学有一定的交叉性、继承性、综合性,并具有相对独立特点的教学类型。它的研究与实施为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创设了良好的基础,使学校教育能朝着自主的、有特色的课程教学方向发展。课程整和的最基本特征就是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工具,学生在教师的组织下利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信息技术完全为其他学科的教学服务。随着课程整和的发展方向,与各学科的整合从简单的课件到运用网站进行教学,内容越来越丰富,整合的内涵也越发深刻。下面我就根据自身的实践谈几点看法:

一、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的定位

由于信息技术的使用,相对于过去单一的体育课模式,我们的体育教学活动层次感丰富,立体,清晰。信息技术与体育整和定位的好,则是一堂以体育为主,信息技术为辅的整和课,体育还是本位,定位的不好,一味强调信息技术,课的本身已经没有体育性,任何学科的老师都可以上,无非是用用电脑,滑动鼠标,敲击键盘,何来学科整和。所以在教学中,要始终以体现体育性为主线,信息技术完全是为体育学科而服务的。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要实现信息技术与体育教学的“融合”,实现教师、学生与计算机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信息技术不是简单的结合课程,而是要有机地与体育课程结构、内容、资源以及实施等融合为一体,成为体育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二、教师在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所处的角色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不自觉地扮演着知识“讲述者”、信息“传授者”、教学活动“领导者”的角色。教师特有的这种权威性,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置于中心位置,学生围着教师转。但现在社会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不再以教师为惟一的渠道,教师只有正确认识自己、摆正自己的位置,才能提高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的效益。作为整合主动因素――教师,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当中教师应确立“教即学,学即教”的概念,即教师教学的过程就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学生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别人的过程。但无论采用何种方式上课,教师永远是主导者。教师在设计整和课的环节时,就应这样体现。网络里的内容范围广,容量大,不给学生一个目标他们就会漫无目的的东看看,西瞧瞧,最后你问他掌握了什么,他却什么也说不出,教师煞费苦心搜集的“海量”资料就只是让学生头晕目眩、眼花缭乱的镜花水月、海市蜃楼。教师需要给学生提出了具体的要求,给出浏览网站的目标,让学生针对性的去学,起到真正的主导者。

教师还要善于抓住学生的心理,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教师的角色应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导学者、合作者、评价者、学习者。

三、要注意学生年龄特征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不同学段的学生,他们在生理、心理的发展上,特别是诸如感知、注意、记忆、想象、思维以及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方面,都呈现出明显的年龄特征。因此,从教学对象出发,注意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所以,我们在探索、促进信息技术与体育课程整合时,同样要重视贯彻注意学生年龄特征这一重要原则。

这是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信息技术教育和在教学过程中应用信息技术,促进“整合”的重要依据是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行)》中对小学、初中和高中各学段的教学目标做出的明确的描述和规定,该纲要要求小学生“学会使用与年龄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而对初中则要求“学会应用多媒体工具、相关设备和技术资源来支持其他课程的学习,能够与他人协作或独立解决与课程相关的问题,完成各种任务。”很显然,都是应用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小学和初中却有不同层次的要求;所以,“整合”要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

四、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优越性和有效性

采取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整合,即通过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从而把信息技术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与体育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教会学生在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掌握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成为有力的学习工具并使之潜移默化地融入学生的知识结构中。所以,信息技术教育与体育学科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改革的必然,也是体育学科不断发展的需要,是中小学实现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目标实施模式的优化选择。体育与信息技术整合,力求在教学中既要体现信息技术的大容量,又要能体现体育的审美性、愉悦性。由于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体育教学的很多教学手段和方式成为了可能;在体育课上几个动作很平常,但是当学生到自己的演唱身影录下来放在网上,体会做冠军的感受那就不平常了,信息技术就可以办到。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可以为多向交往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但还要牢记在体育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只能在必要的时候,采用恰当的形式进行。教师在教学时要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运用中介性的联想去唤起过去的经验和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而不过份地依赖信息技术,才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

我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它是否有成效,教学效果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准,要看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后能否激发学生学习欲望,信息手段能否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难点、理解学习重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新课堂是否给人“焕然一新”的感觉,学生的知识面是否更广,学生学习空间是否更宽,学生能否在信息技术的环境和平台上真正实现其智慧结构个性化地自主、正常、高效的发展,这点是关键,也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式的优势。

就象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的便利一样,有了信息技术这个强有力的助手,我们的体育课堂活动将会越发生动活泼,多姿多彩。

下载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word格式文档
下载体育学科基础与前沿问题.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关于开展2014年度体育与健康学科

    关于开展2014年度体育与健康学科 教研活动的安排一、优秀教学设计、学生小论文评选 (一)优秀教学设计 1、教学设计能体现新课标的基本精神,能经受教学实践的检验,利于学习推广。......

    《土木工程前沿学科》读书报告(五篇材料)

    硕士研究生课程 «土木工程前瞻性学术讲座»读书报告 院(系):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 专业: 建筑与土木工程 任课教师: 研究生姓名: 学号: 成绩: 日期: 2014年 月 日目录 摘要„......

    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

    历史学科问题与对策后卫中学: 李世伟、伏六顺人类进入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政治多极化趋势持续发展。在这种国际形势背景下,如何保持......

    3.2014年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doc

    附件3:2014年天津市应用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计划重点项目指南 A信息、能源与电气工程领域 1.研究目标 通过本领域的应用基础及前沿技术研究,在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电气工程和新......

    读书笔记《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

    广告业前沿问题法律策略与案例我国广告业起步较晚,但发展步伐日益加快,随之出现的问题也越来越多,法律法规相对滞后给广告监管带来了诸多困难,新问题、新情况的出现对广告从业人......

    八年级体育与健康学科小结

    2006/2007学年八年级体育与健康学科小结转眼2006/2007第二学期在紧张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很快结束了。我认真回顾和整理,小结如下: 一、严格教学五认真,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

    浅谈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

    浅谈信息技术与体育学科的整合 当今的时代是科学飞速发展的时代,现代社会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不但促进了体育运动的空前繁荣,而且使体育运动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展现了越来越重要......

    人力资源管理热点前沿问题[精选]

    1、浅析股票期权激励机制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2、中国劳动力流动及户籍问题研究 3、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问题研究 4、中华民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分析 5、现代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