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钢铁材料模块
附件11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
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中国制造2025》等提出的任务,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启动实施“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根据本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部署,现提出2017年度项目申报指南建议。
本重点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提升大宗基础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着力解决重点基础材料产业面临的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通过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的重点突破,实现重点基础材料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绿色高效低碳生产。提升我国基础材料产业整体竞争力,满足我国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急需,为我国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竞争提供支撑,实现我国
2020年)。
1.绿色化与智能化钢铁制造流程
1.1钢铁流程关键要素的协同优化和集成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冶金工程流程学的钢铁流程绿色化与智能化协同机制、能源转换及综合能效提升规律;发展基于工序功能耦合匹配及界面/亚界面重构理论的炼铁-炼钢和连铸-轧制各区段智能化调控技术;研究钢材定制化生产与窄窗口智能化控制机理;开发多工序优化组合、不同工序生产节奏动态有序匹配和低成本的钢水质量窄窗口智能化稳定控制技术及应用示范;发展基于能量流网络模型的物质流与能量流智能协同调配技术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通过应用基础研究,形成钢铁制造流程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协同理论。通过钢铁流程绿色化与智能化技术集成开发、应用,钢铁流程能效由目前的45%左右提高到55%,吨钢能耗比2015年降低8%,吨钢气体污染物排
能化控制技术,并应用示范;研究全废钢电炉连续加料-快速熔炼应用基础,开发短流程电炉冶炼和全废钢电炉连续加料-快速熔炼关键技术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实现长型材生产智能化控制,流程数控化率超过80%;规模化直轧率不小于95%,同类型长型材轧钢工序吨钢能耗降低20公斤标煤,长型材炼钢-轧制全过程吨钢能耗小于零;显著提升钢材质量稳定性、可靠性和适用性,扩大钢材的品牌增值。全废钢电炉实现连续加料、快速熔炼,建立环境友好型电炉短流程示范。
1.4钢铁流程绿色化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矿相结构及高效成矿机理、结焦过程胶质体快速形成的传热传质规律和基于大数据的高炉低能耗热状态形成机理,开发基于高效低耗的烧结、焦化和炼铁绿色化技术;开发低漏风率、少烟气量和低返矿率的烧结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烧结过程有毒有害物质的产生与代谢轨迹,开发其过程烟气选择性循环的烧结多污染物深度脱除及其相关副产物的资源化技术与应用示范;开发资源节约型高耐蚀、除雾霾抗菌涂镀技术。
考核指标:通过钢铁流程绿色化关键技术开发及应用,为高效低耗冶金绿色化生产和多种污染物脱除及资源化提供解决方案,实现钢铁制造流程绿色化生产。吨焦能耗降低5公斤标煤以上,吨烧结矿能耗降低3公斤标煤以上,吨铁
水平高强度汽车用钢零部件先进成形技术示范线;更高强塑积(≥30GPa·%)的第三代汽车用钢取得突破,性能指标达到:1000MPa级延伸率≥35%、1200MPa级延伸率≥30%,1500MPa级延伸率≥20%,实现1000-1500MPa的高强塑积第三代汽车用钢的制备与应用示范。大幅度、大规模地推动车身轻量化和节能减排,实现汽车关键零部件减重8-21%,汽车轻量化钢铁材料研发与应用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2.2高耐磨高强韧重载钢轨用钢
研究内容:研究重载条件下钢轨钢的耐磨损、耐疲劳、抗冲击行为的组织调控机制;开展在线热处理工艺下组织结构的精确控制与配套焊接技术研究;开发重载铁路用耐磨损过共析钢轨;开发适合苛刻线路条件应用的低成本、高强韧贝氏体钢轨;开展重载钢轨的服役性能评价及应用技术研究,实现干线铁路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出抗拉强度≥1330MPa、轨头顶面硬度390-450HB,耐磨损性能较现役钢轨至少提高20%,满足线路年运量5亿吨服役需求;开发出抗拉强度≥1380MPa、延伸率≥12%、-20℃断裂韧性≥60MPa·m1/2的高强高韧贝氏体钢轨,整组道岔通过总重达3亿吨以上;示范应用总量达到千吨级以上,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载铁路钢轨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和应用体系;形成3个以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载钢轨研发、生产和应用示范基地。
材料与工艺;开展全寿命周期耐腐蚀性能评价,建立耐蚀耐火钢应用技术与服役性能评价体系,形成建筑结构用耐蚀耐火钢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出460MPa级及690MPa级耐蚀耐火钢板、型钢,屈强比≤0.85,断后伸长率≥18%,耐火极限性能为600℃下3小时其屈服强度高于室温屈服强度的2/3;焊材及焊接接头的耐蚀性、耐火性与母材匹配;使用寿命达到50-100年;形成沿海海洋大气环境下建筑结构用耐蚀钢的服役性能评价体系,制定标准和应用设计规范或建筑钢结构设计指南;形成3个以上建筑结构用抗震、耐蚀、耐火钢研发、服役评价和生产示范基地。
2.5高性能桥梁用钢
研究内容:研究桥梁用钢腐蚀与断裂失效行为、疲劳与止裂控制原理;开发低屈强比桥梁钢合金成分与组织结构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合金成分体系、深加工工艺对桥索钢缠绕、弯曲和扭转性能的影响机理,开发超高强度桥索钢控轧及离线铅浴淬火关键工艺;开发锈层稳定化表面预处理、锈层损伤修补等控制技术;开发构件大型化、厚壁化条件下免预热焊接桥梁用钢的合金体系及生产控制技术;开发满足100年使用寿命的420MPa级焊前不预热或少预热耐候桥梁钢以及690MPa级高强耐候桥梁钢工业化制造技术,开发配套焊接与
考核指标:开发出宽度满足Φ1422毫米制管要求,钢板最大厚度31.8毫米,钢带最大厚度21.4毫米,屈服强度555MPa级,-40℃夏比冲击功≥245焦耳的低温管线钢,满足450亿立方米/年超大输量或-40℃极寒地区服役的国家重大管道工程建设对板材的技术要求,实现低温用管线钢的完全国产化;二氧化碳驱耐蚀钢在典型服役环境下腐蚀速率低于0.076毫米/年,服役寿命比现用金属管道提升2倍以上;建立低温超大输量和二氧化碳驱管道用钢的研发、生产、应用和标准规范体系,示范应用达到千吨级。
3.2超低温及严苛腐蚀条件下低成本容器用钢 研究内容:研究储罐用钢组织形态与微结构对超低温(-196℃)强韧性和断裂行为的影响,阐明低成本合金化设计原理和组织精细化调控的冶金学规律,研究异质金属间高温压力复合的原子互扩散行为和界面脆性相形成规律;为确保低成本储罐用钢的超低温强韧性,开发超纯净冶炼与低偏析连铸技术、显微组织与析出相调控的热机械处理与热处理技术、专用焊材与焊接技术,以及异质金属全轧制复合工艺与装备;形成低成本储罐用钢和异质钢板轧制复合成套工业化生产技术;制定专用标准规范,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出厚度规格5-60毫米节Ni型液化天然气储罐用钢,满足大型储罐建设要求,与9Ni钢综合使用性能相当,且比9Ni钢合金成本降低20%以上;“钢-钛”与“钢-耐蚀
0在高温高压复杂介质环境下的失效机理,研发基于耐热材料高温性能稳定性的基体组织与析出相控制技术,实现700℃超超临界燃煤锅炉工程用高温弯管、锻件和铸件产业化制造。
考核指标:对5吨级典型件,新型马氏体耐热钢高温弯管、锻件和铸件650℃10万小时外推持久强度≥100MPa,纯固溶强化型镍基耐热合金锻件675℃10万小时外推持久强度≥100MPa,铁镍基和镍基耐热合金锻件700℃10万小时外推持久强度≥100MPa。
3.5新一代压水堆核岛用钢及临氢化工大单重特厚板 研究内容:研究第三代先进核能系统用钢(含铸锻件和宽厚板)高强韧和组织细化调控机理,研发新一代高品质宽厚板和大型铸锻件高洁净、均质化制造技术。研究大单重、特厚(100mm以上)临氢设备用Cr-Mo容器钢及配套关键材料。
考核指标:核压力容器用钢锻件尺寸Ф2000毫米×700毫米,厚度T/2处取样无塑性转变温度RTNDT≤-60℃,350℃抗拉强度≥600MPa。核反应堆安全壳用钢板尺寸4000毫米×60毫米,厚度T/4处取样,室温下,屈服强度Rel≥485MPa,抗拉强度Rm:655-795MPa,-45℃冲击功KV8≥54焦耳。大单重指标≥21吨、150-200毫米厚Cr-Mo钢板T/2取样性能达到临氢工程设备设计要求。
4.新型稀有/稀贵金属材料
2稀有/稀贵金属靶材及TFT(薄膜晶体管)制造用超高纯铜旋转靶材,以及大面积异质金属高性能焊接及高精度加工技术;实现产业化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超高纯铂族单质金属靶材按电子行业标准分析Pt、Ru、Ir纯度≥5N(分析杂质元素40-70个),坯锭尺寸≥150毫米,相对密度≥99.5%,氧含量≤50ppm(百万分比浓度);铁磁性超高纯稀有/稀贵合金靶材,杂质元素总量≤100ppm(百万分比浓度),晶粒尺寸≤80微米,二次相均匀分布,透磁率不均匀性≤5%,靶材最大尺寸≥200毫米;超高纯铜旋转靶纯度≥4N,氧含量≤5ppm,靶材晶粒尺寸≤150微米,靶材长度≥2.5米、尺寸精度为±0.1毫米;形成贵金属靶材、铁磁性靶材和高纯铜旋转靶材的规模化生产能力。
4.3大尺寸高纯稀有金属制品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高端装备用高纯稀有金属材料制备加工过程的微观组织演化规律与综合性能的控制机理,突破大规格高纯稀有金属材料的高温高压烧结、高精度变形加工、超高纯硅单晶制品的精密制备技术等,开发大尺寸精深加工发热体/热屏、坩埚等工业化产品,实现高端装备用发热体/热屏和坩埚等的1-2代升级。
考核指标:钨坩埚/钨管尺寸外直径Ф外)≥1000毫米,高度≥1200毫米,密度≥18.5克/厘米3,晶粒度≤50微米;钨、钼板宽度≥800毫米,钼板坯单重≥800千克,钼板最薄厚度
448小时保持流动性、存储6月粘度变化≤30帕·秒;形成锡基和贵金属粉末2000吨/年的生产能力,新增产值8亿元。
5.高品质粉末冶金难熔金属材料及硬质合金 5.1 超细3D打印有色/难熔金属球形粉末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金属熔体在雾化过程中的高效分散机制、熔滴的球化过程和凝固行为、共性关键参数对粉末物化特性的影响,研究用于3D打印用高品质球形粉末的低成本雾化制备技术,开发应用于航空航天、精密模具、医疗等领域的超细球形粉末,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化制备技术与装备。
考核指标:开发出适用于3D打印的高品质钛基、镍基合金球形粉末,粒度≤53微米的细粉收得率钛基合金≥40%、镍基合金≥70%, 其钛基合金平均粒径D50≤45微米、镍基合金平均粒径D50≤35微米,粉末球形度≥90%,松装密度≥50%,流动性≤30秒/50克,钛合金、镍合金粉末氧含量分别≤1000ppm(百万分比浓度)、≤200ppm(百万分比浓度);形成钨钼等3D打印难熔金属粉末制备技术原型;建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D打印用高品质球形金属粉末的低成本雾化制备技术,生产制备过程实现智能化控制,形成1000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5.2高性能新型结构硬质合金制备技术
6技术和复杂形状制品近终成形与强化烧结技术,开发高端装备用高性能大规格钨基高比重合金、钼及钼合金的工业化制造技术。
考核指标:大规格高均质高比重合金直径≥850毫米,高度≥800毫米,抗拉强度≥900MPa,延伸率≥15%,疲劳强度+/-200MPa,≥100万次,冲击韧性≥60焦耳/平方厘米;钼棒最大直径200毫米,抗拉强度≥500MPa,延伸率≥10%;钼钛锆合金最大直径150毫米,抗拉强度≥600MPa,延伸率≥10%,氧含量<100ppm(百万分比浓度);钼合金板尺寸L×1500×(0.6-6)毫米,抗拉强度≥1000MPa,延伸率≥10%;近终形钨、钼零件相对密度≥99%,尺寸精度±0.3%;钼辊轮相对密度≥99%,平均晶粒度≤30微米,抗拉强度≥500MPa;形成年产高性能大规格难熔金属材料3000吨/年的工业化生产能力。
6.有色/稀有/稀贵金属材料先进制备加工技术 6.1新型复合涂层/易反偏析合金快速凝固成形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新型多组元合金粉末、复合涂层和易反偏析有色金属坯锭制备过程中的非平衡凝固/复合凝固机理及控制技术;针对高温耐熔融金属腐蚀部件/重载液压支架/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燃机热端部件等应用需求,开展新型复合涂层设计和制备过程模拟、合金粉末快冷/超快冷凝固制备及涂层快速制备工艺;开发新一代海洋工程和航空航天高功率电子元器件精密接插端子用高抗应力松弛、高耐蚀铜合金
8术;钛合金挤压型材实现在民用客机结构件及火箭纵向静载支撑件上的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中强级别钛合金型材的室温力学性能抗拉强度Rm≥900MPa,断后伸长率A≥10%,400℃高温力学性能抗拉强度Rm≥580MPa,断后伸长率A≥12%;高强级别型材成品室温力学性能抗拉强度Rm≥1150MPa,断后伸长率A≥10%;以T形、L形、U形、Z形为典型代表的钛合金型材截面积范围90-3000平方毫米,壁厚范围1.6-16毫米,成品单支长度≥4米,成品型材平直度≤1.5毫米/米,纵向扭转角≤2°/米;厚度>4.5毫米厚壁型材的表面粗糙度Rz≤80微米,截面积约2000平方毫米型材典型结构件综合性能与进口型材相当,实现大型客机缘条类连接件的工程试用;厚度≤4.5毫米薄壁型材的表面粗糙度Rz≤25微米,截面积约200平方毫米型材实现火箭纵向静载支撑件(桁条、大梁)的典型应用;形成年产1万支钛型材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和锆合金型材挤压加工的工业化技术原型。
6.3铝合金复杂结构件先进精密成形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高性能铝合金复杂温度场、应力场耦合作用下变形机理、复合表面处理延寿机理、宏/微观组织演变规律与性能的调控机制及全过程多通道的高精度仿真分析技术,开发航空航天用大型复杂整体壁板蠕变时效成形、复杂异型构件内高压精密成形、配套的模具补偿设计与制造技
0考核指标:建立铝/铜板带材生产全流程工艺大数据平台及智能化工艺模型库,实现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处理的标准化;选取2500毫米以上幅宽、热处理强化型高端铝合金薄板带材制备加工流程为典型对象,开展轧制过程的智能化控制试点,综合生产效率提高20%以上、劳动生产率从当前的50-80吨/人年提高至100-150吨/人年,铝合金卷材的综合制造成本下降15%以上;在1家以上铝/铜板带材大型加工企业获得示范应用。
7.清洁油品生产关键技术
7.1适应国六清洁汽油生产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建立汽油单体烃分析方法;研发配方原油技术。研发固体酸烷基化成套技术;研发催化汽油选择-溶剂抽提加氢组合技术、催化裂化降低汽油烯烃并提高辛烷值成套技术;研发劣质催柴经加氢-催化组合或加氢裂化生产高辛烷值汽油技术;研发清洁油品生产碱液深度氧化再生成套工业化技术;研发国六汽油基础调合组分,进行汽油组成与排放关系研究。
考核指标:汽油表征方法单体烃识别率>95%;完成配方原油成套技术开发。完成固体酸烷基化工业侧线试验,产品汽油RON≥95;催化汽油选择性加氢-溶剂抽提组合技术完成工试,原料硫≥500微克/克,烯烃≥27%汽油,产品硫10微克/克,辛烷值损失≤1.4。催化裂化降低汽油烯烃并提高辛
2段车用柴油标准。申请专利10件以上,完成制订产品标准2项,测试方法标准2项。工业示范4项。
7.3高性能石油基润滑油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以石油基蜡油或FT合成油为原料生产API Ⅲ类及API Ⅲ+基础油的加氢成套技术。研究乙烯齐聚制备线性长碳链α-烯烃技术;研究以α-烯烃或F-T烯烃为原料,制备PAO合成油成套技术。研发GF-5汽油机油以及GF-6汽油机油,建立GF-6汽油机油的相关评价台架。研制可满足EGR系统柴油发动机润滑要求的CI-4柴油机油。
考核指标:完成新型石油基蜡油加氢催化剂工业制备技术研发并进行工试,新催化剂润滑油主产品收率提高2%-4%;在十万吨级装置上完成基础油全氢型技术工试,产品API Ⅲ类基础油粘度指数≥122,API Ⅲ+类基础油粘度指数≥130。完成乙烯齐聚制备α-烯烃技术研发及500吨级/年中试试验,产物中丁烯-1比例小于13%,C8、C10、C12收率之和大于35%,α-烯烃选择性大于92%;完成α-烯烃制备PAO技术研发,产品倾点<-60℃,粘度指数>130,建立1套万吨级PAO工业示范装置。GF-5汽油机油和GF-6汽油机油分别满足API质量要求。CI-4柴油机油满足API柴油机油质量要求。申请专利15件以上,制订产品标准3项,测试方法标准2项。建成工业示范装置2套。
7.4高性能植物基润滑油关键技术
4要求,高性能复合硫化胶应用于选矿机械内衬,可连续工作半年以上;杜仲提胶量≥8kg/100kg原料(干重),橡胶纯度≥96%,建成千吨级示范生产线,杜仲胶试制全钢载重子午线轮胎(12R22.5)和长寿命高抗撕输送带达到国家标准(GB/T2977-2008,GB/T9770-2013)要求;生物基衣康酸酯橡胶分子量Mn≥20万,Mw/Mn=2.5-3.5,建成千吨级示范生产线,试制的轿车轮胎(225/40 R18)滚动阻力达到欧盟标签法B级;生物基共聚酯橡胶分子量Mn≥8万,Mw/Mn=1.5-2.6,建成千吨级示范生产线,可在-40oC以下燃油介质密封件及聚乳酸增韧中应用;申请发明专利15件以上,制订标准和规范5项。
8.2新型功能性复合弹性体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大形变高电阻稳定性的碳纳米管导电弹性体材料的制备技术,开发相关电子传感/储能/光电器件;研究高性能有机硅橡胶复合弹性体的制备技术,开发其在高耐老化可调色轮胎中的应用技术;研究高体感相容性的有机硅热塑性硫化胶(TPV)制备技术,开发其在可穿戴器件中的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导电弹性体材料:体积电导率达到100西门子/米,在1000%应变范围内电导率变化率≤10%,800%应变往复拉伸1万次,电导率变化率≤10%,试制电子传感/储能/光电器件2-3种;高性能硅橡胶复合弹性体:拉伸强度≥12MPa,阿克隆磨耗≤0.15立方厘米/1.61千米,建成千吨级
6成橡胶制备的225/55R16规格乘用车轮胎达到欧盟标签法双B级别;丁基橡胶硫化胶囊使用寿命≥600次;申请发明专利20件以上,制订标准和规范5项。
9.绿色高性能精细化学品关键技术 9.1高效农药与中间体绿色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高效农药与中间体制备过程中氧化反应定向/择向控制机制与规律;突破芳甲基空气氧化、氨氧化、不对称氧化羟基化、烯丙醇衍生物不对称合成等催化与过程强化新技术;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甲基磺草酮、二氯喹啉酸绿色制备关键装备及工业化成套集成技术,开发形成手性酮类中间体(S)-羟基茚酮酸甲酯、酰胺类中间体2,6-二氟苯甲酰胺以及候选创制品种环己磺菌胺、氯溴虫腈绿色制备关键装备及新工艺。
考核指标:建成基于芳甲基空气氧化的1000吨/年甲基磺草酮、1000吨/年二氯喹啉酸的生产装置各1套,建成100/年催化剂生产装置,催化氧化选择性≥90%,底物/催化剂(S/C)≥104,产品收率≥80%,甲基磺草酮含量≥98%,二氯喹啉酸产品含量≥98%;建成500吨/年的不对称氧化制备(S)-羟基茚酮酸甲酯的示范生产线,不对称氧化羟基化反应对映体过量值(ee值)≥95%,反应转化率≥99%,反应总收率≥90%;建成基于固定床反应器的1000吨/年2,6-二氟苯甲酰胺生产示范装置,催化剂的寿命≥2年,氨氧化收率≥90%,二氟苯甲酰胺
8化剂寿命≥4000小时,单位产品的吨水耗和CO2排放分别降低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0件以上。
9.3典型染料及有机颜料连续化生产近零排放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重氮组分结构与重氮盐稳定机理,偶合组分和偶合反应控制机制;突破硝基芳磺酸连续加氢、重氮化反应和偶合反应连续化关键技术,设计开发连续化生产装备;建立反应-分离-回用的完整技术体系,形成典型活性染料、分散染料和有机颜料近零排放高效连续化制备新技术。
考核指标:建成千吨级的间氨基苯磺酸、活性黄M-5G等活性染料、分散红167等分散染料、颜料黄14等偶氮型有机颜料连续化生产近零排放示范装置4套以上,间氨基苯磺酸连续化生产实现底物/催化剂(S/C)≥104、吨产品贵金属消耗量≤4克,活性黄M-5G等活性染料产品强度和最终固色率比间歇式生产分别提高5%-10%,分散红167等分散染料收率比间歇式生产提高3%-5%,研磨时间缩短20%以上,形成粉体或浓度≥35%的色浆,颜料黄14等有机颜料收率和着色力分别比间歇式生产提高3%-5%;示范装置减排废水9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15件以上。
9.4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电化学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化工中间体、医药中间体等高附加值精细化学品电化学制备中氧化或还原过程的化学键选择性生成、断裂的机制规律;研制具有较高析氢(氧)过电位、结
0线,建成千吨级TLCP树脂及专用料生产线。PI纤维拉伸强度达到3.8GPa,拉伸模量≥140GPa;杂环共聚芳醚的玻璃化转变温度≥240℃,且室温可溶于N-甲基吡咯烷酮;共聚聚醚醚酮拉伸强度≥96MPa,拉伸模量≥3.6GPa;共聚聚醚醚腈玻璃化转变温度≥250℃;聚酰胺1313拉伸强度≥40MPa,缺口冲击强度≥4.5kJ/m2;聚酰胺13T拉伸强度≥70 MPa,缺口冲击强度大于等于4.5kJ/m2;输油管用长碳链聚酰胺专用树脂拉伸强度≥30MPa,冲击强度≥70MPa;透明共聚长碳链聚酰胺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130℃,透明度≥90%;TLCP树脂热变形温度≥300℃,L值≥86,b值≤10。申请发明专利20件,制订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
10.2新型氟硅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突破液态特种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偶联剂、液态甲基丙烯酸脂官能化POSS、液态环氧基官能化POSS的三维Si-O-Si笼型结构精确控制技术,开发POSS聚合物的规模化制备技术;突破全氟烯醚功能单体的合成新技术,形成含全氟烯醚、全氟聚醚高性能含氟聚合物规模化生产示范。
考核指标:POSS偶联剂纯度≥99%,其固化改性的有机硅树脂热分解温度≥550℃;甲基丙烯酸酯官能化POSS,纯度≥95%,与丙烯酸酯类共聚,其树脂玻璃化转变温度(Tg)≥125℃;环氧基官能化POSS纯度≥95%,其自固化树脂的介电常数 ≤3.0(1MHz);分别建成单釜300升POSS专用反应装
2阻千吨级工业化示范线四条,曝光量低于100毫焦、光透射密度4.2/微米以下;产品国产化原料使用率高于80%,产品综合性能达到或超过国外同类产品的水平。
11.基于造纸过程的纤维原料高效利用技术及纸基复合材料
11.1 基于造纸过程的纤维原料高效利用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制浆造纸过程纤维原料各组分清洁分离和改性重组利用机理及其环境微观预测评价方法与理论;研发植物纤维组分的高效提取和各组分高附加值产品的制备及利用技术,微纳米纤维素绿色制造工艺和关键技术,生态型短流程清洁制浆造纸技术;建成植物微纳米纤维素产业化中试示范基地,制浆水解液提取半纤维素制备木糖、木质素基环保胶黏剂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木质素三大组分利用率>95%;低聚木糖中木二糖-木四糖含量>50%;木质素基胶黏剂中木质素对苯酚替代率达60%;纳米纤维素直径<60纳米,结晶度>90%;植物微纳米纤维素产业化中试示范线产能≥100公斤/天,制浆水解液提取半纤维素制备木糖产业化示范≥10000吨/年,木质素基环保胶黏剂产业化示范≥10000吨/年;纤维原料分离过程污染物减少 15%,制浆系统流程较传统典型流程缩短20%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5 项以上。
4考核指标:PBO纸基材料热分解温度大于550℃,极限氧指数大于35%;轨道交通、航空航天用高性能纸基复合材料产业化示范线产能≥3000吨/年;40克/平方米定量规格芳纶纸纵向抗张强度≥3.00千牛/米,纵向断裂伸长率≥1.5%;芳纶蜂窝材料达到波音材料标准BMS8-124要求,其中:1.83-48规格蜂窝稳定压缩强度≥2.48兆帕斯卡。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编制技术标准4项以上。
11.4电气及新能源用纸基复合材料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原材料结构设计、成形特性与纸页结构的关系,纸页微观结构与绝缘纸电气性能的关联机制;研发原料精制技术、抑制纤维素氧化降解的技术,微细纤维与骨架纤维的均匀共混交织成形技术,表面改性调控吸收性的技术,电气及新能源用纸基材料制备技术,柔性碳/碳纸基材料制备技术;开展特高压变压器用绝缘纸产业化示范、超级电容器纸原料处理和成形工程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特高压变压器用绝缘纸:介质损耗角正切(tgδ,100℃)≤0.27%,灰分≤0.25%,撕裂度≥460毫牛;耐温绝缘纸:抗张强度损失率(150℃,168小时)≤20%,击穿电压≥8.0千伏/毫米;绝缘纸板:电气强度(空气中)≥11千伏/毫米,电气强度(油中)≥30千伏/毫米;超级电容器纸:水抽提液电导率≤20微西门子/厘米,吸水高度≥24毫米/10分钟,0.08~0.1平方毫米铁微粒子≤5个,高于0.1平方毫米铁微
6研究内容:研究酶对动物皮主要成分的选择性作用及其与皮纤维结构变化、皮革性能的关系,固-液非均相酶催化体系中酶的分子量和等电点等结构性能对其在皮内传质效果的影响,建立皮革酶的性能要求蓝图和酶作用机制;研发对皮主要组分专一性强的蛋白酶、脂肪酶和糖酶等皮革酶的产酶微生物选育、工程菌构建和高效发酵技术,酶对皮结构蛋白作用的调控技术,建立基于多酶协同作用的脱毛、皮纤维分散和脱脂等皮革关键生物技术;实现千吨级酶制剂、万张规模皮革生物技术应用的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皮革用蛋白酶活力≥10,0000酶活力单位/克(酪蛋白),酸性、中性蛋白酶的胶原蛋白活力/酪蛋白活力≤100,碱性蛋白酶的弹性蛋白活力/酪蛋白活力≤0.3;pH≥9条件下酶脱脂率≥80%;糖苷酶能有效水解皮内蛋白多糖;酶成本比国外同类产品低50%。皮革生产中COD、氨氮和SS等主要污染物产生量减少65%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编制标准和技术规范8项以上。
12.2生态皮革鞣制染整关键材料及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非金属鞣制材料的构效关系及高效非金属鞣制机制,染整材料的分子结构和电荷性与非金属鞣制胶原的匹配性;研发适用性广的皮革/裘皮的非金属鞣剂、与非金属鞣体系匹配的高结合性复鞣剂和加脂剂,生态皮革鞣制-染整工艺,并建立关键材料和皮革产品的生态评价方法;实
8考核指标:涂层材料和助剂中有机溶剂含量≤2%,丙烯酸树脂固含≥40%,合成革聚氨酯树脂固含≥50%、表面张力40-50 毫牛/米可调;成革涂层性能:耐磨次数≥5000(汽车革),耐低温曲折≥2万次(-15℃),光泽≥95°(高光),光泽≤10°(消光),剥离强度≥30牛/3厘米,耐水解(RH95%,70℃,168h);游离甲醛≤20毫克/千克,VOC≤100微克碳/克,连续法水性聚氨酯、丙烯酸树脂成膜剂示范生产线产能分别达到1000吨/年以上,着色剂、补残剂、交联剂等助剂示范生产线产能达到1000吨/年以上,生态皮革涂饰技术示范生产线产能达到10000张/年以上,生态合成革涂饰技术示范生产线产能达到50000米/年以上。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编制标准和技术规范8项以上。
13.绿色高效表面活性剂的制备技术 13.1绿色安全型表面活性剂
研究内容:研究表面活性剂分子内同时存在多活性官能团的交互影响,绿色表面活性剂结构与聚集行为及性能的关系;研发提纯、分离关键技术,利用生物质资源如国产非食用油脂、葡萄糖、木糖、氨基酸等为原料,开发烷基木糖苷、油脂基酰基氨基酸盐类、有机硅葡糖酰胺、囊泡化脂肪酸盐等新型绿色高效表面活性剂的短流程制备技术,突破高粘体系及热敏性反应体系的工程化技术;开展绿色安全型表面活性剂的产业化示范。
0LD50≥2000毫克/千克。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编制标准和技术规范5 项以上。
13.3高效高值表面活性剂
研究内容:研究胶体表面及界面行为,分子设计及其构效关系,适用于化妆品、医药、电子行业的表面活性剂结构设计,突破提纯、分离关键技术;研发有耐高矿化度、耐强碱、增稠稳定等特殊功能的新型芳基脂肪酰胺叔胺、有机反离子型季铵盐、两性咪唑类及酰胺型等新结构的表面活性剂制备技术, 高效肽表面活性剂分子理性设计及定向制备技术;开展高值表面活性剂的生产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5种以上高值高效表面活性剂,产业化示范产能分别≥1000吨/年,季铵化不使用氯甲烷、溴甲烷、硫酸二甲酯等有害烷基化试剂,产物不含亚硝胺等致癌副产物;季铵化率≥98.5%,游离胺小于1%,耐强碱表面活性剂的耐碱度≥5摩尔氢氧化钠/升,原子利用率≥90%;油水界面张力小于10-3毫牛/米,七天生物降解度高于90%;高效肽表面活性剂原料蛋白转化率≥90%,耐盐度≥1.7摩尔氯化钠/升,可完全降解。申请发明专利10项以上,编制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以上,其中制定1项以上国际标准。
14.高品质功能纤维及纺织品制备技术 14.1 高品质阻燃纤维及制品关键技术
2研究内容:研究热湿舒适功能纤维多重结构、形态设计与功能调控,纺织材料热湿传输规律与协同控制,纺织产品热湿舒适性检测机理与评价体系;研究热湿舒适功能纤维成分设计及制备技术,热湿舒适功能纺织品设计,多组分复合纺纱、复合结构织造、多元纤维一浴染色、吸湿导湿调控功能整理关键技术;开展高品质热湿舒适功能纤维制备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高品质热湿舒适功能纤维及其纺织品国产化制备技术取得突破,在知名终端品牌企业批量应用。热湿舒适功能纤维条干CV值≤1.2%、断裂强度≥3.5cN/dtex;吸湿凉爽面料:芯吸高度≥180毫米、瞬间接触凉感≥0.22瓦/平方厘米;吸湿速干面料芯吸高度:毛机织物≥135毫米、毛针织物≥160毫米,蒸发速率:毛机织物≥0.22克/小时、毛针织物≥0.24克/小时;申报发明专利10项,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
14.3 高保形纺织品制备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纤维多重结构、制品设计与协同保形效应,纺织面料在应用环境中形状保持机理;研究高保形纤维成分设计、制备工艺技术,天然纤维纯纺和混纺高保形纺织品设计,新型结构纱线制备、高密抗皱织造、低损伤化学交、考核指标:高品质高保形纤维制品实现产业化,在知名终端品牌企业批量应用。高保形长丝卷曲收缩率≥60%;高保形纯棉面料折皱回复角≥270°、面料外观平整度≥4级、吸水
4研究新型生物基聚酯、聚酰胺连续聚合与高速纺丝技术,生物基聚酯复合纺丝技术,生物基聚合物阻燃技术,生物基纤维纺织品加工整理技术;建立生物基聚酯、聚酰胺纤维制备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建立生物基聚酯、聚酰胺规模化的技术示范,产品应用形成市场基础。生物基聚酯:特性粘数波动≤±0.02dl/g,熔点≥220℃,b值≤5,纤维断裂强度≥3.0cN/dtex;生物基聚酰胺:相对粘度波动≤±0.04,纤维断裂强度≥3.0cN/dtex;建立生物基单体和纤维产品的质量和标准体系,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申报发明专利10项,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5项。
15.3 纤维素纤维高效低耗规模化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再生纤维素浆粕性质对纤维性能与制备过程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纤维素溶解、纺丝成形动力学与结构演变机理;研究新溶剂法纤维素纤维的浆粕混配与活化、连续溶解、脱水、脱泡薄膜蒸发一体化、大容量干喷湿纺成形等高效连续制备技术、高效率低能耗溶剂回收关键技术,高湿强再生纤维素纤维高效制备及清洁生产关键技术;建立万吨规模N-甲基氧化吗啉(NMMO)溶剂体系纤维素纤维制备与应用示范,差异化再生纤维素纤维高效纺丝与清洁生产示范。
6研究内容:研究针织物平幅运行过程中张力与形变控制原理及方法,纤维表面微纳结构构筑与超疏水性能调控机制;研究针织物低温催化氧化前处理工艺及装备、活性染料湿蒸固色平幅连续印染工艺及装备,有机-无机微纳米无氟防水整理剂制备及应用技术;开展针织物前处理、染色和后整理全流程平幅连续染整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针织物平幅连续染整加工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示范工程单位产品平均能耗降低20%、水耗降低30%,针织物平幅湿蒸染色车速≥30米/分钟,染色针织物左中右色差≥4级,头尾色差≥4级,耐水色牢度(沾色、变色)≥4级,耐干摩擦色牢度≥4级、耐湿摩擦色牢度≥3级;无氟防水整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防水产品初始防水等级高于95分;建立生产示范基地和示范工程2-3家,示范线5条,申报发明专利10项,制定标准和技术规范6-7项。
16.3 数字化印染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喷墨印花墨水中染料簇集结构与演变机理,墨滴形成及其与织物的相互作用机制;研究高稳定性高着色力活性染料喷墨印花墨水制备技术、织物预处理和后处理技术与装备、新型高速喷墨印花装备,研究生产参数实时快速在线监测及反馈控制系统、染化料助剂精准自动配送系统、印染生产计划自动排程系统,开发全流程数字化印染加
8考核指标:实现≤0.3毫米裂缝自修复,混凝土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50%以上;寒冷条件下抢修用混凝土1~2小时快速通车,3天强度达设计值的70%;严寒环境高性能混凝土300次冻融循环残余应变<100με;海洋离岸海水拌养高性能混凝土地材(珊瑚礁、砂)利用率大于>80%,混凝土强度≥C40,氯离子扩散系数≤3.5×10-12平方米/秒;耐辐照混凝土在中子注量1×1015n/平方厘米辐照后抗压强度降低不大于10%;高原服役混凝土多场协同作用下的服役寿命提高1倍。形成极端环境工程应用示范10~12项,申请国内外专利40项以上,编制标准和技术规范5~7项。实现极端环境混凝土结构密实、抗侵蚀性优、抗变形能力强的目标。
17.2长寿命混凝土制品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混凝土制品用化学功能材料的构效关系与分子设计;开发减缩型和早强型化学功能材料;研发具有降粘、密实和抗蚀功能的复合矿物掺合料;研究超早强水泥基材料微结构形成与损伤规律,解决超早强与高耐久的矛盾,研究免蒸压(养)、低能耗、高抗裂混凝土制品关键材料和制备技术。
考核指标:合成减缩型化学功能材料减水率>25%,减少混凝土收缩≥30%;早强型化学功能材料减水率>25%,室温养护12h抗压强度比≥400%;复合矿物掺合料降低粘度30%,氯离子扩散系数降低50%以上;形成制品裂缝控制成
0-
第二篇:“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申报指南
附件2
“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
2016项目申报指南
依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关于深化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等,科技部会同相关部门组织开展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在此基础上启动“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重点专项”2016年首批项目,并发布本指南。
本专项总体目标是:以提升大宗基础材料产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为出发点,以国家重大工程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为牵引,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着力解决重点基础材料产业面临的产品同质化、低值化,环境负荷重、能源效率低、资源瓶颈制约等重大共性问题,推进钢铁、有色、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基础性原材料重点产业的结构调整与产业升级,通过基础材料的设计开发、制造流程及工艺优化等关键技术和国产化装备的重点突破,实现重点基础材料产品的高性能和高附加值、绿色高
效低碳生产。开展产业技术标准的升级研究,建立完备的知识产权和标准体系,完善基础材料产业链。提升我国基础材料产业整体竞争力,满足我国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的急需,为我国参与全球新一轮产业变革与竞争提供支撑,实现我国材料产业由大变强、材料技术由跟跑型为主向并行和领跑型转变。通过本专项的实施,重点基础材料高端产品平均占比提高15%~20%,带动支撑30~50万亿元规模的基础材料产业发展,减少碳排放5亿吨/年。
本专项围绕钢铁、有色金属、石化、轻工、纺织、建材等6个方面重点基础材料技术提升与产业化部署31个重点研究任务,专项实施周期为5年,即2016~2020年。
按照分步实施、重点突出原则,2016年启动其中12个重点任务:高品质特殊钢、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大规格高性能轻合金材料、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材料、化纤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高性能工程纺织材料制备与应用、基础化学品及关键原料绿色制造、合成树脂高性能化及加工关键技术、塑料轻量化与短流程加工及功能化技术、制笔新型环保材料、水泥特种功能化及智能化制造技术、特种功能玻璃材料及制造工艺技术等。
2016年启动的12个重点研究任务共37个子任务。所有项目均需整体申报,从基础前沿、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一体化组织实施,实现我国相关材料技术的提 — 2 —
升与产业化。项目设1名项目负责人,项目下设课题数原则上不超过5个,每个课题设1名课题负责人,每个课题承担单位原则上不超过5个。对于企业牵头的应用示范类任务,其他经费(包括地方财政经费、单位出资及社会渠道资金等)与中央财政经费比例不低于1:1。
1.高品质特殊钢
1.1 先进制造业基础件用特殊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特殊钢新型强韧化机制与高可靠长寿命机理,复杂服役环境适应性材料设计技术,开发高洁净度冶炼、夹杂物精确控制、均质化与组织精细化控制、精确成型与加工、热处理及表面改性等产品质量稳定控制技术及低成本制造和简化流程技术,实现基础件用特殊钢品种的稳定化生产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大幅提高轴承、齿轮、紧固件、传动轴、弹簧等基础件用钢性能及质量稳定性;轴承钢[O]≤6ppm、[Ti]≤10ppm,接触疲劳寿命L10≥108;齿轮钢淬透性带宽≤4HRC、带状组织≤2级;12.9级以上高强度紧固件用钢硬度差≤3HRC;传动轴用超高强度钢抗拉强度≥1200MPa,实现产品系列化且制造成本降低30%以上;高强韧非调质钢硫化物长径比≤
8、等效直径≤5µm;弹簧钢强度≥2100MPa;切割钢丝强度≥4000MPa;特殊钢典型品种使用寿命提高50%,国内自给率达到80%以上,形成5个万吨级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制造业基础件用特殊钢研发、生产及应
用示范基地,满足汽车、航空、机床等高端装备制造需求。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 高强高耐蚀不锈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高强高耐蚀不锈钢多相组织强韧化机理,超级奥氏体不锈钢凝固偏析和析出行为及热加工机理,开发耐高温、腐蚀等服役环境适应性材料设计、耐点蚀和应力腐蚀组织控制、柔性轧制等生产及应用评价技术,实现高性能不锈钢产品开发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大幅提高高强高耐蚀不锈钢质量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危险品运输及处理、化工等用双相不锈钢RP0.2≥580MPa、A≥30%;城市垃圾焚烧、大气污染及废气处理、烟气脱硫等用高强高耐蚀不锈钢[O]≤30ppm,A、B、C、D类夹杂物总和≤3.5级,超级奥氏体不锈钢点蚀当量值≥45;620℃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汽轮机转子用耐热不锈钢620℃下105h外推持久强度≥100MPa;高强度不锈钢KISCC提高至KIC的80%,典型品种制造成本降低30%以上;抗菌不锈钢抗菌相等效球尺寸≥50nm;形成十万吨级以上双相及超级奥氏体不锈钢、万吨级高强耐热不锈钢、抗菌不锈钢及高强不锈钢的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油气开采用95钢级、110钢级超级马氏体不锈钢实现稳定化生产及应用,典型品种使用寿命在目前基础上提高50%。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3 高效率、低损耗及特殊用途硅钢开发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材料高强度、低铁损、高磁感最佳匹配关系及组织与性能关系;开发高效率、低损耗及特殊用途硅钢夹杂及析出控制、织构控制等技术;开展应用与评价技术研究,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实现高品质薄规格低铁损取向硅钢、环保型极低铁损无取向硅钢、高强度薄规格高磁感无取向硅钢产业化及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出0.18~0.23mm规格取向硅钢产品,P17/50≤0.75W/kg,磁感应强度B8≥1.88T,实现规模生产;环保型高等级无取向硅钢在大型电机上实现应用,铁损P10/50≤1.05W/kg,P15/50≤2.50W/kg,磁感B50≥1.65T,各向异性≤10%;厚度≤0.30mm高强度薄规格低铁损无取向硅钢实现批量稳定生产并在新能源汽车电机上应用,铁损P10/400≤15.0W/kg,磁感B50≥1.66T,σs≥420MPa,形成5万吨级生产示范线,满足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等制造需求。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4 高性能工模具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工模具钢制备及服役过程组织演化规律及其定量化描述,高温、高应力、热冲蚀等不同服役条件下动态失效
机理,开发工模具钢均质化与组织精细化控制、精确成型与加工等技术,实现大截面、高均匀、高性能模具钢(含热作、冷作、塑料模具钢)和复杂刀具用高性能易切削高速钢的稳定化生产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大幅提高工模具钢的性能及质量稳定性,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建立模具钢服役寿命周期预测模型及模具失效抗力指标体系与选材体系;H13热作模具钢横向韧性≥14J、等向性≥0.8,大型预硬型塑料模具钢截面硬度差≤3HRC,大型冷作模具钢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5级,大型压铸模具寿命10万次以上,使用寿命在目前基础上提高50%;大尺寸高速钢共晶碳化物不均匀度≤6级,最大颗粒度≤20µm;建立我国高品质模具钢标准体系;建成5万吨以上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品质工模具钢研发、生产及应用示范基地,满足航空、机械、轻工等装备制造用高性能工模具需求。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5 特种软磁合金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特种软磁合金原子团簇与宏观性能的跨尺度关联、高饱和磁感应强度和低损耗新型软磁合金设计等性能调控机理,开展高性能软磁合金产业化关键技术、应用与评价技术研究,建立相关标准规范,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高性能软磁合金材料Bs≥ 1.75T;低损耗电机软磁定子铁芯工作磁感应强度Bm≥ 1.5T、铁芯损耗P1000Hz,1.5T≤15 W/kg,定子铁芯损耗较传统材料降低90%以上,铁芯总成本降低30%以上;建成关键高性能软磁合金“一材多用”技术数据库;建成千吨级高性能软磁合金带材生产线,重点电机品种产量达到1万台/年,形成高效节能电机在新能源汽车、高速机床、高频电机、伺服电机、航空航天电机等领域的示范应用,满足智能制造和机器人领域的需求。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船舶与海洋工程用钢 2.1 高强度、大规格、易焊接海洋工程用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多场耦合服役环境下海洋平台用钢的腐蚀机理及失效行为、特厚钢板尺寸效应、强韧化机理及性能均匀性控制原理与技术、可大线能量焊接技术;开发高强韧特厚钢板、无缝管、型材及配套焊材、可大线能量焊接厚钢板及配套焊材、大规格型钢及高强度锚链钢、复合板、平台结构用铸造节点以及高耐蚀特种部件粉末冶金制品等关键品种技术;开展海洋工程用钢的服役性能评价及应用技术研究,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开发出屈服强度785MPa级,厚度180mm以上,最大焊接线能量200kJ/cm的系列海洋工程用钢,示范应用总量达
到千吨以上,满足不同海洋平台及装备用钢需求,高端品种自给能力达70%以上,最大寿命提升50%以上;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海洋工程用钢品种体系、生产体系、应用配套体系、检测及服役性能评价体系;形成3个以上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海洋工程用钢研发、生产、应用示范基地。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2.2 极寒与超低温环境船舶用钢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大尺度、极寒环境下船舶用钢的断裂力学行为和止裂机理;突破超低温用钢的成分、组织、生产工艺、应用评价及制造关键技术;开展液化天然气船用殷瓦钢薄板、超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厚板、液化石油气船用高强韧性厚板、极地船舶用钢及配套焊材的关键生产工艺技术研究;开展极寒与超低温环境下船舶用钢的服役性能评价与应用技术研究,制定专用标准规范,实现示范应用。
考核指标:厚度0.7~1.7mm殷瓦钢、耐-80℃极地船舶用钢自给能力达50%以上;最大100mm厚止裂厚板、60mm厚LPG用高强韧板完全实现国产化;建立极寒与超低温环境船舶用钢品种体系、生产体系、检测应用评价体系和标准规范体系,超大型集装箱船用止裂厚板和液化石油气船用高强韧性厚板生产应用达到千吨级,建设世界一流的船舶用钢研发、生产、应用基地。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大规格高性能轻合金材料
3.1 高性能铝合金大规格板带材制造与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铝合金元素原子间交互作用机制、多尺度范围第二相—界面耦合强化机理;开发乘用车覆盖件、航空航天、海洋工程和货运车辆等用新型快速时效响应铝合金薄板、超高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耐蚀铝合金板材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以及乘用车覆盖件拉深成型、烤漆硬化、大型结构件残余应力消减等关键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快速时效响应铝合金薄板最大幅宽≥2100mm、45天停放后屈服强度≤140MPa、均匀延伸率≥26%、应变强化指数≥0.28、厚向异性系数≥0.60、烤漆硬化屈服强度增量≥100MPa,超高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最大幅宽/厚度≥2500mm/50mm、极限抗拉强度≥600MPa、断裂韧性≥30MPa·m1/
2、电导率≥38%IACS,耐蚀铝合金板材最大幅宽≥3500mm、综合性能比5083合金提高10%以上,形成快速时效响应铝合金薄板5万吨/年、超高强铝合金预拉伸厚板1万吨/年和耐蚀铝合金板材5万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2 高性能铝合金大规格挤压材制造与应用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铝合金挤压材制备加工全过程微观组织的演化规律与控制机理,开发高速列车、轨道与公路货运车、航空航天、海洋石油钻探等用大规格铝合金型材、新型超高强铝合金挤压材、高强耐蚀铝合金管材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以及大型复杂结构件的焊接与联接、接头腐蚀控制和表面防腐处理等关键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大规格铝合金型材的最大长度/外接圆直径≥30m/Φ900mm、综合性能比6005和7N01合金提高10%以上,新型超高强铝合金挤压型材的最大长度/截面积≥10m/5000mm2、极限抗拉强度≥650MPa、断裂韧性≥33MPa·m1/
2、电导率≥37%IACS,海洋石油钻探铝合金套管最大长度/直径≥8m/Φ120mm、屈服强度≥560MPa、120℃、500小时屈服强度保持量≥80%、H2S和CO2环境耐蚀性能符合石油钻探行业标准要求,形成大规格铝合金型材5万吨/年、超高强铝合金挤压型材5000吨/年和海洋石油钻探铝合金套管1万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3 高性能镁/铝合金高品质铸件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铸造镁/铝合金凝固过程、凝固析出相及缺陷 — 10 —
控制机理、镁及镁合金在生物医材/燃料电池/传感器等方面的新用途,开发汽车零部件用大尺寸复杂薄壁镁合金压铸件的制造工艺、配套的模具设计制造和表面处理技术、低成本高效率的压力铸造装备,以及高性能半固态铝合金压铸件和液态模锻件的低成本连续化制造工艺与装备。
考核指标:大尺寸复杂薄壁镁合金压铸件非热处理态实体取样的极限抗拉强度≥300MPa、延伸率≥10%、腐蚀速率≤0.1mg/cm2·d、最大投影面积≥0.5m2、最大壁厚与最小壁厚之比≥5:1,半固态铝合金压铸件极限抗拉强度≥340MPa、屈服强度≥270MPa、延伸率≥9%、半固态球状组织的平均晶粒尺寸≤120µm,形成大尺寸复杂薄壁镁合金压铸件10万件/年和半固态铝合金压铸件100万件/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4 高性能镁合金变形加工材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高性能变形镁合金的新型强化相设计与强韧化协同调控机理,开发高合金化与高纯净镁合金大规格铸锭、超高强高韧镁合金挤压型材与锻件、镁合金高精度挤压与轧制带卷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以及结构件残余应力消减和表面防腐处理等关键应用技术。
考核指标:高合金化与高纯净镁合金大规格铸锭一次铸造成
品率≥90%、铸锭整形切削量≤10%,超高强高韧镁合金挤压型材/锻件的小端截面积≥3000mm2/20000mm2、极限抗拉强度≥450MPa/400MPa、延伸率≥8%/5%、断裂韧性≥17MPa·m1/2/13MPa·m1/2,镁合金挤压与轧制带卷的外形精度与表面质量可直接满足出厂要求、单卷重量≥500kg/1000kg、挤压/轧制成材率≥80%,形成高合金化与高纯净镁合金大规格铸锭5000吨/年、超高强高韧镁合金挤压型材/锻件1万件/年和镁合金挤压与轧制带卷3000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3.5 高耐蚀钛及钛合金管材与高品质钛带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耐蚀钛合金制备加工过程的微观组织—综合性能—残余应力协同控制机理,开发海洋石油钻探用耐蚀钛合金大直径无缝管、海洋工程和海水淡化装备用高性能卷焊钛管和配套的大卷重—低成本钛带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钛合金无缝管材的单根最大长度≥10m、直径/壁厚的涵盖范围Φ50~250mm/6~16mm、极限抗拉强度≥850MPa、屈服强度≥760MPa、延伸率≥10%、-10℃条件下冲击功≥40J,卷焊钛管直径规格涵盖范围Φ10~100mm、极限抗拉强度≥350MPa、扩口时内径扩大率允许值≥22%,热轧钛带卷重≥5吨、最大幅宽≥1000mm、退火自然展开后不平度≤1.2%,形成钛合金无缝管材 — 12 —
1000吨/年、卷焊钛管3000吨/年和大卷重—低成本钛带5000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材料
4.1 高性能高精度铜及铜合金板带材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基体组织—沉淀强化相—综合性能—全过程加工工艺之间的内在关系,开发新一代极大规模集成电路高密度引线框架端子和高端电子元器件精密接插端子制造用新型高强高弹铜合金的高精度低残余应力带材、动力电池集流体用超薄高纯铜带材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高强高弹铜合金带材屈服强度≥800MPa、弹性模量≥125GPa、导电率≥45%IACS、室温100h应力松弛≤5%,厚度公差±2.5%、宽度挠曲≤0.05mm、粗糙度≤0.10μm,超薄高纯铜带材最小厚度≤9μm、针孔率≤3个/m2、极限抗拉强度≥200MPa、延伸率≥2%、静态亲水角≤95°、电池材料双面涂覆单位面积重量差异度≤5%、涂覆厚度不均匀性≤3%,形成高强高弹铜合金带材3万吨/年和超薄高纯铜带材1万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4.2 高性能铜合金特种加工材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探索新型第二相—界面交互作用对合金力学性能—功能特性的影响机理和前瞻性高导热铜基复合热沉材料、自润滑铜基复合材料、高铁制动系统铜合金闸片的制备与应用,开发海洋工程装备用大直径高耐蚀铜合金管材、高性能铜合金镀膜丝线材的工业化制造成套技术。
考核指标:大直径—高耐蚀铜合金管材最大直径≥300mm、弯曲度≤6mm/m、极限抗拉强度≥350MPa、延伸率≥25%、室温3.5%Cl+0.5%S2条件下的腐蚀速率不高于0.025mm/年,高强高——导铜合金镀膜丝线材的单根最大长度≥100km、极限抗拉强度/导电率≥450MPa/90%IACS、高强耐疲劳铜合金镀膜丝线材极限抗拉强度/导电率≥420MPa/78%IACS、单丝抗疲劳能力为纯铜丝的3倍以上,高速列车铜基粉末冶金制动闸片平均摩擦系数0.35、瞬时摩擦系数符合国际铁路联盟标准、磨损量≤0.35cm3/MJ,形成大直径—高耐蚀铜合金管材5000吨/年和高性能铜合金镀膜丝线材2000吨/年的工业化规模生产能力。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基础化学品及关键原料绿色制造
5.1 典型有机基础化学品制备过程强化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典型有机基础化学品制备过程中多相反应体系介观微纳尺度的分子混合与界面传递规律;突破外场、膜、微 — 14 —
反应器等化工过程强化新技术,开发形成外场强化制备石油磺酸盐关键装备及工业化成套集成技术、生物质原料制备壳寡糖成套新技术、膜反应分离耦合强化苯酚加氢制备环己酮关键装备及新工艺。
考核指标:建成万吨级石油磺酸盐外场强化绿色制备工业生产线,石油磺酸盐产品性能:油水界面张力达到103mN/m超低
—量级、综合驱油率≥35%(室内评价),废酸废水减排≥30%;建成千吨级壳寡糖工业示范装臵,收率≥50%,与传统工艺相比废液排放降低70%以上;建成百吨级苯酚加氢制备环己酮膜反应器示范装臵,环己酮产率≥80%。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2 高效负载型催化剂及绿色催化新技术
研究内容:负载型催化剂制备过程中强化新途径及过程放大的基础研究;突破无汞触媒、非贵金属催化剂等高效绿色催化技术;开发形成蒽醌法生产过氧化氢的高分散负载型加氢催化剂和蒽醌降解物再生催化剂关键制备技术、氯乙烯生产的无汞低成本高效催化剂及其关键制备技术、己二腈合成的高活性、抗中毒、高稳定性非贵金属催化剂关键制备技术,突破形成过氧化氢、氯乙烯、己二腈、2,3,5—三甲基氢醌等绿色催化生产新工艺。
考核指标:建成200吨/年蒽醌加氢催化剂和蒽醌降解物再生
催化剂示范装臵各一套,完成20万吨/年过氧化氢工业示范,催化剂活性:H2O2生产能力≥1800kgH2O2/(kg钯·天),蒽醌降解物再生催化剂寿命≥120天,吨H2O2产品蒽醌消耗≤0.3kg(较现工艺减少30%);建成万吨级无汞氯乙烯生产示范装臵,贵金属活性组分含量≤0.2%,氯乙烯收率≥96%,催化剂寿命≥8000h;建成5万吨/年己二腈示范装臵,吨产品耗丁二烯低于0.56吨,产品收率≥80%,吨产品电耗低于1000kWh;建成万吨级2,3,5—三甲基氢醌工业示范装臵,选择性≥97%、收率≥95%。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3 多相氧化组合反应器与耦合分离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多相反应体系从微观分子尺度到介观尺度到宏观反应器尺度的跨尺度传递与反应耦合机制;突破多相反应器和分离设备的放大技术,创制新结构组合反应器;开发丙烯合成环氧丙烷、氯丙烯合成环氧氯丙烷、盐酸羟胺连续化制备等关键装备与新工艺。
考核指标:建成15万吨/年环氧丙烷工业示范装臵,选择性≥97%,H2O2利用率≥95%,产品纯度≥99.95%;完成10万吨/年环氧氯丙烷成套新技术工艺包,示范装臵的选择性≥94%、H2O2转化率≥97%,较传统丙烯高温氯化工艺废水减排≥90%;建成2万吨/年盐酸羟胺连续化工艺示范装臵,选择性≥98%,H2O2利用率≥97%,— 16 —
较现有工艺节约标准煤≥20万吨/年、固废减排≥10万吨/年。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5.4 低阶煤高值转化利用新技术
研究内容:研发低阶煤清洁转化与高值化绿色制造新工艺,以及热解气、裂解气的高效分离与综合利用,形成低阶煤原料生产电石节能减排绿色新技术及关键装备;开发等离子体炬等工程化技术,形成等离子体强化煤制乙炔关键装备及系统优化技术。
考核指标:建成80万吨/年低阶煤生产电石工业装臵,较传统工艺吨产品电耗降低12%以上、减排CO2≥370 kg;建成5000吨/年的等离子体强化煤制乙炔工业示范装臵,电能利用率≥90%,比能耗≤12 kWh/kg乙炔。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合成树脂高性能化及加工关键技术 6.1 绿色抗菌环保合成树脂制造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开展环保聚烯烃的合成催化剂及其反应机理研究;开发合成树脂纳米抗菌助剂原位聚合和分散关键技术和无溶剂聚氨酯技术;开发环保聚酯新产品和环保聚烯烃树脂的成套技术,实现工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开发无邻苯二甲酸酯类透明抗冲聚丙烯,二甲苯
可溶物含量≤4%;抗菌聚烯烃树脂水中浸泡5年,抗菌率≥99%;建成1万吨/年抗菌尼龙6生产装臵,对大肠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活性≥5.0;环保型聚氨酯挥发性有机物符合国标要求,气味等级≤3(PV3900通用标准);采用非锑催化剂在聚酯工业装臵上实现生产示范,质量指标达到国标中优级品水平,催化剂用量小于300ppm(按对苯二甲酸计);形成20万吨/年汽车专用聚丙烯树脂的生产示范,VOC≤80ppm。申请发明专利20项,制定标准和规范8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2 高性能合成树脂先进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进行长纤维增强聚合物复合材料微观形态与结构调控机理研究,开展高端聚烯烃树脂合成催化剂及其反应机理研究。开发高氢调聚乙烯齐格勒纳塔催化剂制备关键技术,制备出适用于双向拉伸工艺的聚乙烯专用树脂,开发茂金属聚乙烯大型挤压造粒技术,高性能氯碱工业离子膜制备技术,熔体微分电纺纳米技术和金属化塑料表面处理技术;开发高强度聚氯乙烯和高性能环氧树脂产业示范;开发非光气法制备异氰酸酯新工艺,实现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高熔体强度聚丙烯发泡倍率大于40倍,开孔闭孔率可调。双向拉伸聚乙烯膜穿刺强度>35N/8mm;茂金属聚乙 — 18 —
烯单位产量能耗≤0.16 kW〃h/kg,产量大于4万吨/年;高性能氯碱离子膜电流密度≥5.0千安/平方米,电流效率≥95%;静电纺丝纳米纤维直径小于400nm,直径分布±200nm;塑料金属化注塑制件熔接线与流痕部位与正常部位的亮度L值差值小于2;高性能聚氯乙烯建成万吨级示范装臵,增塑剂水抽出率低于0.5%,抗冲击性能达10kJ/m2;高强、高模、高韧低粘度环氧树脂建成5000吨/年示范装臵,拉伸强度大于80MPa,模量大于3.5GPa,断裂伸长率大于5%;非光气法脂肪(环)族异氰酸酯建成2000吨/年示范装臵,产品纯度≥99.5 wt%;检不出氯,色泽≤30(测试方法:GB/T3143—1982)。申请发明专利20项,制定标准和规范8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6.3 合成树脂专用新型高效阻燃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开展生物基、有机硅类材料阻燃机理的研究;开发高性能绝热阻燃主侧链接枝官能化及多相纳米技术;实现聚磷腈及纳米复合聚磷酸铵高效绿色阻燃剂制备示范装臵。
考核指标:硅阻燃剂初始分解温度>350℃;生物基阻燃剂可降解,阻燃等级通过UL94V-0级(1.6mm),冲击强度≥20kJ/m2。官能化聚磷腈弹性体数均分子量≥80000,断裂伸长率≥380%,氧指数>50%;纳米复合聚磷酸铵阻燃聚丙烯经70℃水煮7天聚磷
酸铵析出不超过10%;绝热阻燃聚氨酯泡沫密度<45kg/m3,通过外墙保温材料防火等级B1级。建立年产1000吨高绝热阻燃环境友好的聚磷腈生产示范装臵和年产3000吨疏水膨胀型阻燃材料的生产线。申请发明专利10项,制定标准和规范4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塑料轻量化与短流程加工及功能化技术 7.1 聚合物材料的轻量化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原材料结构设计、发泡速率与泡孔结构的关系,增强结构材料与泡沫体间的润湿性与界面缺陷的关联机制;研发发泡过程中的原位复合效率提升、隔热材料与聚氨酯发泡体的高强度复合,釜压发泡制备珠粒体和结晶聚合物连续挤出发泡关键技术;开展-170~50℃环境应用的绝热保温复合材料产业化示范,千吨级热塑性树脂超临界流体发泡材料研制及产业化。
考核指标:液化天然气储运专用高强度聚氨酯绝热材料:超低温(—170℃)使用,压缩强度(z轴)≥2.2 MPa,尺寸稳定性(z轴)≤75×106mm/mm/K,导热系数≤0.018W/(m·K)。热塑性材料:—釜压发泡聚丙烯密度0.03~0.10g/cm3、拉伸强度0.2~1.5MPa;发泡热塑性聚氨酯密度0.15~0.30g/cm3,回弹率为50%~60%;连续挤出发泡聚丙烯 800~1200mm幅宽片材膨胀倍率3~10倍可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2 塑料制品的短流程与精细加工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极端流变行为树脂拉伸流变塑化过程及输运机制、流变行为、聚集态结构,阐明其拉伸流变加工工艺、形态结构、性能与功能化应用之间的关联规律;研究基于拉伸流变的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高效加工与功能化技术,研发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短流程挤出技术并开展工程示范。研究超高光折射率聚氨酯镜片原料聚硫醇和特种异氰酸酯合成技术,研发高光学性能的镜片表面改性和涂层加硬技术;开展千万片级聚氨酯镜片开发与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极端流变行为物料挤压系统比传统螺杆缩短50%以上,比能耗降低30%以上,最大挤出量≥150kg/h;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材挤出速度≥10m/h,管材磨耗量≤21mg/1000转。镜片专用异氰酸酯:纯度≥99.5%,水解氯≤100ppm,酸份≤100ppm;多元硫醇:纯度≥99%,折射率≥1.63;聚氨酯镜片折射率1.67,阿贝数≥30,表面铅笔硬度≥4H。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7.3 功能与寿命可调控的农用覆盖材料低成本制造技术 研究内容:基于薄膜拉伸流变的材料塑化输运,研究拉伸形变支配的高分子材料加工机理与流变学行为,搭建工艺、形态与性能的关系模型。研究材料配方优化和加工技术,外表面防尘、— 21 —
内表面超亲水等功能持效期与材料寿命同步协同的关键技术;研究地膜的生物降解周期调控规律,生物降解高分子材料的低成本增强和增韧技术。开展万吨级聚烯烃塑料的长效长寿命低成本加工技术研制与产业化;千吨级可生物降解地膜开发与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棚膜的流滴、消雾、防尘等功能持效期>5年,雾度≤15,温室内外光强比值≥75%,光波优化提高光合效率≥30%;地膜生物降解性满足ISO 14855-2,厚度<6µm,拉伸强度>15MPa,断裂伸长率>700%,使用寿命:2~4个月可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8.制笔新型环保材料 8.1 制笔新型环保材料
研究内容:研究新型环保金属及高分子笔头与墨水的流体力学、摩擦、润滑及腐蚀等匹配技术原理,研究新型制笔基础材料环保与功能化设计原理;研发基于良好耐磨及耐候等性能的环保易切削笔用金属材料冶炼、轧制、拉拔生产工艺及技术,高吸水率环保高分子笔头孔隙可控生产工艺及技术,环保乳化墨水及新型记号墨水专用原材料、多元配方优化、全流程稳定化制造工艺及技术;开展千吨级环保笔用金属材料产业化示范,千万支环保高分子笔头产业化示范,千吨级新型记号墨水产业化示范,千吨级环保乳化墨水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环保笔用金属材料含铅量<100ppm,切削力<400N(切削速度≥100m/min,背吃刀量≥1mm,进给量≥0.25mm/r),硬度HV:240~280;环保高分子笔头产品吸水率>65%,笔头尺寸变化率<10%(书写长度300m),产品符合Reach 法规SVHC 清单限量要求,其中4—壬基(支链与直链)苯酚乙氧基醚<0.050%;环保乳化墨水触变值>2.5,储存稳定性>18个月,粘度:300~1000mPa.s(25℃,50prm),产品符合EN71—9 限量要求,其中2—甲基—3(2H)—异噻唑啉酮<10mg/kg;新型记号笔墨水表面张力:20~40mN/m、储存稳定性>18个月,符合EN71—3—2013 限量要求,其中砷<0.9mg/kg、镉<0.3mg/kg、铅<3.4mg/kg。环保乳化墨水笔:书写摩擦系数<0.15;新型环保记号墨水笔脱帽性能>72小时。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化纤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
9.1 聚酯、聚酰胺纤维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基于聚酯、聚酰胺聚合、纺丝动力学与结构演变机理的全流程计算机模拟,己内酰胺环状低聚物形成和低含量控制机理;研究聚酯、聚酰胺的多元组分、多点添加与协同强化技术,纺丝组件、吹风与成形模块化及互换技术,聚酰胺环吹风纺丝技术,聚酰胺萃取浓缩液高效裂解回用技术,开发多功能
聚酯、聚酰胺纤维,进行大容量差别化聚酯纤维开发与应用示范、大容量差别化聚酰胺纤维开发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大容量聚酯、聚酰胺柔性化高效制备技术取得自主知识产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在产业化装备上实现模块化互换,部位间纤度不匀率≤0.8%,条干不匀率≤1.2%,染色均匀性(灰卡)≥4.5级,平均单位能耗降低20%,全消光纤维二氧化钛含量≥2.0%,异收缩纤维异收缩率≥30%。推广形成柔性化聚酯、聚酰胺差别化纤维产能450万吨。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8项,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5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2 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开发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聚酯、聚酰胺原液着色纤维聚合、纺丝动力学与色彩变化机理;研究高比例、多元组分添加与高效均匀分散技术,高效色母粒、色浆制备技术,色母粒或色浆、功能组分协同控制及纤维制备技术,纺丝、整理工艺技术及专用助剂;建立原液着色纤维制备与应用数据库和标准规范,形成工艺、装备与控制系统的中试验证平台,实现原液着色纤维制备与产业链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高色牢度深色纤维颜料/染料有效含量≥3.0%;直纺聚酯纤维强度≥3.0cN/dtex、耐光牢度≥5级,长丝单丝纤度≤0.6dtex、短纤维单丝纤度≤0.8dtex,聚酰胺长丝强度≥4.0cN/dtex、— 24 —
单丝纤度≤1.0dtex、耐光牢度≥4级;推广形成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产能300万吨。建立原液着色纤维制备与应用的检测、评价、标准规范和技术服务体系。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10项,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10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9.3 再生聚酯纤维高效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再生聚酯纤维过程控制机理及安全性评价;研究废旧纤维制品主体组分识别技术,再生聚酯低能耗连续聚合、熔体高效纯化技术,研究聚酯类纤维制品的分离、提纯、染料及杂质去除与综合利用技术,实现原料高适应性再生聚酯材料柔性化制备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循环再生聚酯纤维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理化学法聚酯熔体特性粘数≥0.60dl/g、波动范围≤0.05dl/g,再生高强短纤维断裂强度≥4.5cN/dtex,再生低熔点纤维断裂强度≥3.0cN/dtex、熔点≤120℃;化学法再生聚酯质量指标达到原生聚酯水平,再生细旦长丝单丝纤度≤1.0dtex、FDY断裂强度≥4.0cN/dtex。推广形成再生聚酯纤维产能50万吨。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12项,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8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0.高性能工程纺织材料制备与应用 10.1 高性能聚酯、聚酰胺66工业丝制备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工程用高性能聚酯、聚酰胺66聚合物及纤维结构设计与应用机理;研究高分子量树脂纺丝工艺技术及其专用助剂,高粘度聚酯、聚酰胺66熔体输送粘度降与纺丝均一性控制技术,开发高强高模聚酯工业丝、高强聚酰胺66工业丝。建立高性能工业丝质量控制、检测标准及评价方法体系,实现万吨规模高品质聚酯、聚酰胺66工业丝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在聚酯、聚酰胺66工业丝制备与应用方面取得核心技术。液相增粘聚酯特性粘数≥1.0dl/g、耐海水腐蚀高强高模聚酯工业丝纤度≥3300dtex、断裂强度≥8.4cN/dtex、模量≥98cN/dtex、断裂伸长≤12.0%,聚酰胺66工业丝强度≥9.5cN/dtex、安全气囊用工业丝强度≥8.0cN/dtex、断裂伸长≥22%、断裂伸长偏差值≤±1.0%。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8项,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5项。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0.2 土工建筑增强材料制备与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建筑增强短切纤维、土工材料在应用环境条件下的服役行为与失效机理;研究建筑增强短切纤维制备及其在应用中的高分散技术,土工材料多重结构复合加工技术,研制高强度、耐老化土工材料;制定产品标准与应用规范,形成短切纤 — 26 —
维在水泥混凝土和沥青中应用示范,土工材料在交通、矿山、垃圾填埋领域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在短切纤维、土工材料制备与应用方面取得核心技术,提升建筑与工程领域应用水平。建筑增强短切纤维:聚乙烯醇抗拉强度≥1600MPa、弹性模量≥40GPa,聚丙烯腈抗拉强度≥1000MPa、弹性模量≥25GPa,混凝土用纤维表面接触角<30º、沥青用纤维表面接触角≥130º,建筑增强短切纤维在应用加工环境中强度与模量保持率>85%;高强抗老化聚丙烯土工材料单丝:纤度4~7dtex、单丝断裂强度≥3.5cN/dtex、拉伸强度≥75N·m1/g·m2、抗酸
—
—碱性断裂强度保持率≥90%,土工系列产品的使用寿命达到工程设计要求的30—50 年。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10项,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3项,应用示范基地3家,实现土工建筑增强材料千吨级的应用示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0.3 高性能纺织结构柔性材料制备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纺织结构柔性材料结构设计与应用机理,应用环境条件下柔性材料的服役行为与失效机理,生物医用纺织材料结构设计和可控成形研究;研究高性能纤维的特种整经、编织与功能涂层技术,开展高强抗老化及自清洁纺织柔性复合材料研制及在膜结构、缓冲囊体、输送带领域应用示范;研究生物医用
纺织材料精细加工与后整理技术,建立高性能人体内脏器修复材料生产示范线;研究湿法非织造布及制品成型技术,形成产业化示范。制定产品标准、生产与应用规范。
考核指标:大幅提高纺织结构柔性材料的性能及稳定性,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高密经编增强材料基材≥32根/英寸、经向强度≥3500N/5cm,阻燃抑烟聚氯乙烯膜材损毁炭长度≤50mm、续燃时间≤10s,防粘连疝气补片等实现临床应用,反渗透膜基材厚度≤0.12mm、孔径≤25μm,芳纶纤维纸耐压强度≥10kV/mm、热收缩率≤4.5%、相对介电常数1.6~3.2。申报或授权发明专利15项,建立检测方法和标准8项,应用示范基地2家,实现高性能纺织结构柔性材料500万平方米的应用示范。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水泥特种功能化及智能化制造技术 11.1 水泥生产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及应用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工况下窑炉的气固耦合机制与运动规律,窑炉煅烧过程的反应进程及传热、传质规律,水泥制造关键设备监测与运行的关联规律,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化模糊控制策略;研究单机设备智能化控制神经网络架构及多因素智能分析,开发复杂工况下煅烧、粉磨等过程的智能优化控制系统、在线测量及软件技术;开展粉磨、包装、余热利用系统设备智能化控制 — 28 —
及优化运行示范,水泥制造全流程信息化管控一体化技术示范。
考核指标:水泥熟料煅烧智能化系统投运率>80%,提高篦冷机热回收效率3%以上;单机设备智能化系统投运率>98%;单位产品生产能耗降低5%~7%,劳动生产率提高50%以上,设备故障停机率降低20%,备件成本降低20%。形成3~6条2000吨/天水泥智能优化控制技术示范线,申请发明专利20项以上。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2 海洋工程高抗蚀水泥基材料关键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海洋环境下特种功能水泥矿物组成、微结构设计及性能演化规律;研究矿物形成反应热力学、动力学及过程控制技术,研究“高抗蚀、低收缩、早强快硬”硅酸盐、硫铝酸盐及铝酸盐等水泥基材料制备技术;开展工程化应用技术及性能评价研究,建立相应标准规范,实现稳定生产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高抗蚀水泥基材料的氯离子扩散系数<0.5×10
—1
2m2 /s、28天抗海水侵蚀系数K28≥1.0。海洋结构工程用硅酸盐水泥基材料7天水化热≤240kJ/kg、28天抗压强度>52.5MPa,铝酸盐水泥基材料水陆强度比≥1.0;快速施工/修补工程用水泥基材料4小时强度≥18MPa,60天抗海水侵蚀系数K60不低于28天抗海水侵蚀系数K28,长期稳定性优异。形成海洋工程用硅酸盐水泥2000吨/天、硫铝酸盐水泥1000吨/天及铝酸盐水泥300吨/天生产示范线/工程
8~10项,申请发明专利30项,编制标准和技术规范8项以上,满足我国海洋工程建设迫切需要,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1.3 复杂环境下能源与道路工程用水泥基关键材料与技术 研究内容:研究复杂环境下能源与道路工程用水泥矿物组成与性能关系、水化过程控制机理;研究水泥基材料矿物组成匹配设计及稳定制备技术,水化过程相组成变化及调控技术;开发高耐蚀高韧性固井水泥基材料、微膨胀高抗裂低热水泥基材料、低收缩高抗折耐重载道路水泥基材料等特种功能系列水泥基材料,开展工程化应用技术及性能评价研究,建立相应标准规范,实现稳定生产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固井水泥基材料满足50~550℃复杂地质条件下强度衰减率<10%,弹性模量≤7GPa;水电工程用水泥基材料3天水化热≤210kJ/kg,自生体积变形≥10×106;道路工程用水泥基材
—料28天抗折强度≥8.5MPa,28天磨损量≤2.0kg/m2,耐磨性能提高40%。形成能源与道路工程用2000吨/天水泥基材料生产示范线/工程10~12项,申请发明专利30项,编制标准和技术规范12项以上,满足复杂服役环境下能源、道路等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需求,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特种功能玻璃材料及制造工艺技术 12.1 高世代电子玻璃基板和盖板核心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建立高熔化温度、粘度大、难均化、不易澄清、料性短的电子玻璃温度场、流动场物理模型以及窑炉结构三维仿真数学模型,研究化学组成对工艺、性能的影响规律;研究极难熔特种玻璃生产熔化、澄清工艺与技术,高强超薄玻璃全自动拉边技术,退火工艺精确控制技术,多组分高强耐磨玻璃化学增强高温熔盐体系设计与增强工艺、离子层结构与应力分布控制技术,研究高强度、高稳定柔性玻璃制备关键技术;开发高世代玻璃基板、高强度玻璃盖板等产品,开展性能评价研究,编制专用标准规范,实现高品质电子玻璃稳定化生产与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电子玻璃基板G8.5(2200mm×2500mm)厚度为0.4~0.7mm、应变点温度>650℃、点缺陷<100μm;电子玻璃盖板化学钢化后表面压应力>850MPa、压应力层厚度>35μm、四点抗弯强度>600MPa、熔窑熔化能力≥100吨/天。形成20吨/天电子基板玻璃和100吨/天电子盖板玻璃示范生产线,申报国内外专利60项以上,编制技术标准3项,满足信息产业基础高端原材料需求,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2 高品质特种光电功能玻璃及制品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特种光学玻璃、玻纤熔制温度场、流动场物理模型以及窑炉结构三维仿真数学模型,特种光电功能玻璃的组成、结构与性能相关性及性能调控机理;研究低品位、复杂难处理硅石等特种玻璃原料提纯处理,石英玻璃真空合成技术,特种光电玻璃、玻纤及其制品的制备技术;实现特种光电玻璃、微创超细内窥镜及医用激光光纤产业化示范。
考核指标:高纯石英粉金属杂质总含量≤12ppm;合成石英玻璃尺寸≥Φ300mm,光谱透过率T180—3400nm≥80%;硫系玻璃:光学均匀性<5×105,批次稳定性≤±1×103;低温封接玻璃:封
—
—接温度≤330℃,绝缘电阻>500MΩ;玻璃光纤及制品:微纳光电子材料微观结构均匀性<40nm,电子增益≥105,光纤微创超细内窥镜直径0.78mm,分辨力1 万像素,激光光纤及系列激光刀头透过率T≥80%,直径200~1000μm;低温封接玻璃、硫系长波红外玻璃等特种功能玻璃自主保障率从30%提高到80%。形成20吨/年的高纯石英粉、10吨/年的硫系玻璃等5条以上示范生产线,申报国内外专利30项以上,编制技术标准3项以上,高纯石英原料、高品质石英玻璃、医用激光光纤、微创超细内窥镜等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实施年限:不超过4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12.3 智能玻璃与高安全功能玻璃关键技术开发
研究内容:研究多组分、多界面固态全无机电致和热致变色镀膜玻璃材料/膜系设计、变色机理,超低能耗多功能节能镀膜玻璃材料体系设计及调控机理,复合防火玻璃防火材料成膜机理;研究玻璃表面多元组分复杂化合物微结构调控技术,大面积、均匀、稳定镀膜技术,全钢化真空玻璃快速封接技术;开展电致变色智能玻璃、多功能镀膜玻璃、全钢化真空玻璃、高性能复合防火玻璃等生产示范。
考核指标:固态全无机电致变色玻璃褪色—着色态可见光透过率差>55%,循环寿命>20年,镀膜尺寸≥1500mm×1500mm;高性能复合防火异形玻璃耐火、隔热时间>90 分钟,透过率≥78%,尺寸≥1500mm× 2500mm;低辐射全钢化真空玻璃全表面压应力>90MPa,制品尺寸≥1000mm×2000mm;快速封边连续节拍≤6分钟/块,节能易清洁玻璃遮阳系数<0.3,辐射率<0.1,接触角<3o,光谱透过率和反射率均匀性优于±1%。形成50000平方米/年低辐射全钢化真空玻璃、500吨/天节能易清洁玻璃、20000平方米/年高性能防火玻璃等示范生产线,申报国内外专利30 项以上,形成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智能玻璃与高安全功能玻璃生产关键技术体系。
实施年限:不超过5年 拟支持项目数:1—2项
第三篇:多媒体技术基础与应用考试重点
1.什么是媒体?
媒体是一种信息发布和表现的形式。
2.按照ITU的定义,媒体是如何分类的? 感觉媒体、表示媒体、显示媒体、存储媒体、传输媒体
3.多媒体有哪些关键特性?
交互性、多样性、集成性、数字化
4.多媒体数据有哪些特性?
数据量大、数据长度不定、多数据流、数据流的连续记录和检索
5.多媒体信息的主要表现形式
文本、图形与图像、音频、视频、动画
1.数字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两部分组成: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
2.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系统有哪些? 主机系统、磁存储系统、显示系统、信息处理器及芯片
3.多媒体计算机系统的硬件系统常用设备有哪些?
光盘存储、调制解调器、电话、数码相机、打印机、扫描仪、绘图仪、模拟录像、摄像机、电视、投影仪、语音输入设备、音频设备、MIDI设备、音箱
1.光盘存储具有哪些特点?
记录密度高、存储容量大、采用非接触方式读/写信息、信息保存时间长、不同平台可以互换、取代传统媒体存储介质、价格低廉
2.光盘的类型
只读型光盘存储器、多次可写光盘存储器、可重写光盘存储器
3.目前主要的光盘标准及含义
CD-DA标准:数字式激光唱盘CD-ROM标准:只读式唱盘
CD-R标准:可记录光盘Video CD:数字电视视盘
DVD:数字通用光盘蓝光DVD与HD DVD
3.提高光盘记录密度的技术
一般而言,光盘片的记录密度受限于读出的光点大小,一般可使用波长更短的激光或提高物镜的数值孔径使光点缩小,另一个主要办法就是缩小存储轨道间的间距
1.决定音频信号波形的参数是:频率、幅度
2.模拟音频数字化的过程及相关参数 采样(44.1KHz)、量化(16位)、编码
3.数字激光唱盘质量(CD-DA质量)、高频无线电广播质量(FM质量)、调幅无线电广播质量(AM质量)、电话质量中CD-DA等级最高。
4.音频技术指标:CD音质
CD音质:指录音采样频率达到44.1KHz,用16位量化指标记录声音。
5.常用的音频文件格式: WAV(波形)、MP3、MP4、RA/RM/RAM
6.衡量光盘记录密度的指标有哪些? 光点大小、存储轨道间的间距
7.声卡的主要性能指标:音频技术指标、MIDI音频、声道数、多音频流输出、I/O设备接口、声卡软件、总线结构
1.图像的分类:数字图像、可见图像、不可见图像
2.图像的数字化过程:图像的采样、图像量化、图像的编码与压缩
3.色彩的三要素:高度、色调和饱和度。
4.色彩模型的种类:RGB模型(三基色)、HSL模型(三要素)、CMY模式(印刷)、Lab模型
5.图像分辨率概念:指数字化图像在大小,以水平的和垂直的像素点表示。
6.图像分辨率和显示分辨率的关系:
7.常用图像文件格式:BMP、JPEG、JPEG2000、TIFF、GIF、MACPAINT(扩展名为MPT、MAC)、PNG、PSD
8.图像处理软件:Adobe Photoshop
1.数字化视频的优点:适合于网络应用、再现性好、便于计算机编辑处理
数字化视频的缺点:所需的数据存储空间大,导致数字图像的处理成本增高。
2.常用的电视信号制式:NTSC制、PAL制(我国电视信号制式)、SECAM
3.电视信号组成(全电视信号):高度信号、色度信号、复合同步信号和伴音信号。
4.彩色电视的信号类型:高频或射频信号、复合视频信号、S-Video视频信号、分量视频信号。
5.视频的数字化过程:采样、量化、编码 数字视频的采样格式分别有4:1:
1、4:2:2(我国)和4:4:4三种
6.数字视频常用的采样格式为了4:2:2,含义为:
表示在每条扫描线上每4个连续的采样点取4个高度信号Y样本,取两个红色差Cr样本和两个蓝色差Cb样本,平均每个像素用两个样本表示。4:2:2格式中色度信号取高度信号采样频率的一半,可以减少数字视频的数据量。
7.数字视频处理系统的组成:视频采集设备、视频信号源设备、大容量存储设备、安装有相应视频处理软件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8.常用本地视频格式:AVI格式、MPEG格式 9.常用的流媒体格式:RM(Real Media)格式、Quick Time格式(MOV)、WMV格式 10.视频处理软件:Adobe Premiere 1.动画必须遵循的3个规则:(1)动画由多幅内容相关的连续画面组成(2)各幅画面的内容有所不同,彼此具有规律性的差异,目的是表现出“动”的效果(3)所谓画面内容连续是指后一幅画面的内容(动作)是前一幅画面内容(动作)的继续。2.计算机动画采用的技术和方法:关键帧动画、路径动画、变形动画 3.常用二维动画的格式:SWF、GIF、FLA 4.常用二维动画制作软件:FLASH 1.压缩的概念:去掉信息中的冗余,即保留不确定的信息,去除确定的信息,也就是用一种更接近信息本质的描述来代替原有冗余的描述。2.数据为什么能压缩?(1)连续多帧画面在很大程度上是相似的,而这些相似的信息为数据的压缩提供了基础(2)人的视觉和听觉对某些信号不那么敏感,即使信息被压缩之后还不知不觉,也不至对压缩后的信息产生调解。3.数字媒体数据压缩的类型:有损压缩、无损压缩、对称压缩、不对称压缩 4.静止图像压缩标准:JPEG、JPEG2000 5.JPEG标准概念:JPEG算法是一种适用于连续色调、多级灰度、静止图像的数字图像压缩编码方法。JPEG2000标准的特点:高压缩率、支持“感兴趣区域”、同时支持有损和无损压缩、实现了渐进传输 1.运动图像压缩标准:MPEG 2.MPEG图像的类型:I图(帧内图)、P图(前向预测图)、B图(双向预测)MPEG的帧序列:I帧-B帧-B帧-P帧-B帧-B帧-I帧 1.多媒体输入设备:图像扫描仪、数码相机、数字摄像机、数字摄像头、触摸屏、手写输入设备 2.多媒体输出设备:彩色打印技术、数字投影机、数码视频展示台 1.电子出版物概念:系指以数字代码方式将图、文、声、像等信息存储在磁、光、电介质上,通过计算机或类似设备阅读使用,并可复制发行的大众传播媒体。电子出版物特点:(1)丰富的多媒体信息表现(2)容量大、体积小(3)交互能力与检索查询(4)制作高效、出版迅速(5)成本低、节省能源 2.电子出版物开发系统的组成:多媒体集成系统、文字制作系统、音效制作系统、图像制作系统、视频制作系统、动画制作系统
(一)一副彩色静态图像,分辨率是352*288,RGB模式,每一张颜色用8位量化,则该彩色静态图像不压缩的数据量为多少KB? 图像文件大小:=图像分辨率*量化位数/8*基色数=352*288*8/8*3=304128B约等于304KB
(二)波形文件的容量计算S=R*D*(r/8)*NS:文件的大小R:采样频率D:录音时间r:量化位数N:声道数 对于立体声,如果采样频率为44.1KHz,量化位数为16位,声道数为2,录音时间同样为10s,则声音文件的大小为:S=44100*10*(16/8)*2=1764KB
(三)选择采样频率为44.1KHz,量化位数为16位的录音参数,在不采用压缩技术的情况下,录制1分钟的立体声需要多少MB存储空间?S=44100*60*(16/8)*2≈10MB
第四篇:期货基础(要点与重点)
第一章 期货市场概述(要点与重点)
1.期货市场最早萌芽于欧洲(单选)
2.1571年,英国创建了世界上第一家集中的商品市场—伦敦皇家交易所,后来成为伦敦国际金融期货期货权交易所的原址,其后,荷兰的阿姆期特丹建了第一家谷物交易所。A
3.现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在19世纪中期产生于美国芝加哥。(单选)
4.1848年,芝加哥的82位商人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CBOT)。1851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引进了远期合同。(单选)
5.远期交易最终能否履约主要依赖对方的信誉。(判断、单选)
6.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865年推出标准化合约,同时实行了保证金制度,这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制度创新,促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期货交易的诞生。
7.1925年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BOTCC)成立以后,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所有交易都要进入结算公司,从此,现代意义的结算机构出现了。
8.1919年9月,芝加哥黄油和鸡蛋交易所正式更名为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
9.1969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肉类和畜类期货交易中心。
10.伦敦金属交易所(LME)正式创建于1876年。
11.1726年,法国商品交易所在巴黎诞生。
12.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的联系:期货交易是以现货为基础,在现货交易发展一定程度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才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两者相互补充、共同发展。(判断)
13.期货交易与现货交易的区别:交割时间不同、交易对象不同、交易目的不同、交易的场所与方式不同、结算方式不同。(多选)
14.在现货市场上,商流与物流在时空上基本统一的。(判断)
15.目前场上竞价方式主要有公开喊价和电子化交易。(多选)
16.远期交易是期货交易的雏形,期货交易是在远期交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判断)
17.期货交易与远期的区别:交易对象不同、功能作用不同、履约方式不同、信用风险不同、保证金制度不同。(多选)
18.期货交易的基本特征:合约标准化、交易集中化、双向交易和对冲机制、杠杆机制、每日无负债结算制度。(多选)
19.期货市场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市场,并且实行严格的管理制度,期货交易最终在期货交易所内集中完成。(判断)
20.期货市场与证券市场的重要区别:①证券市场的基本职能是资源配置和风险定价;期货市场的基本职能是规避风险和发现价格。②交易目的不同。证券交易的目的是让渡证券的所有权;期货交易的目的是规避现货市场价格风险或获取投机利润。③市场结构不同④保证金规定不同。(判断、选择)
21.最早的金属期货交易诞生于英国,主要从事铜、锡的期货交易。(单选)
22.纽约商品交易所(COMEX)成立于1933年
23.目前,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是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能源产品交易,上市的品种有原油、汽油、取暖油等。
24.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设立了国际货币市场部,首次推出包括英镑、加拿大元等在内的外汇期货合约。
25.1975年10月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国民抵押协会债券(GNMA)期货合约,从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推出利率期货合约的交易所。
26.1977年8月,美国长期国债期货合约在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上市,是迄今止国际期货市场上交易量最大的金融期货合约。
27.1990年10月12日,中国郑州粮食批发市场,作为我国第一个商品期货市场正式开业。
28.1982年2月,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KCBT)开发了价值线综合指数期货合约,使股票价格指数也成为期货交易的对象。
29.芝加哥期权交易所(COBE)是世界上最大的期权交易所。
30.1991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与路透社合作推出了环球期货交易系统。(GLOBEX)
31.与公开叫价相比,电子交易所具的优势有:一是提高了交易速度;二是降低了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成本;三是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增加了交易品种,扩大了市场覆盖面,延长了交易时间且更具连续性;四是交易更为公平;五是具有更高的市场透明度和较低的交易差错率;六是可以部分取代交易大厅和经纪人。(多选)
32.2000年底,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成为美国第一家公司制交易所。
33.1918年,北平证券交易所正式成立,它是我国成立的第一家交易所。
34.1919年6月,农商部批准同意设立上海证券物品交易所。
35.1992年9月第一家期货经纪公司------广东万通期货经纪公司成立。
36.2000年12月29日,中国期货业协会宣告成立,标志着我国期货市场三级监管体系的形成。
37.经国务院同意,中国证监会于1995年批准了15家试点期货交易所,1998年保留了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三家为试点期货交易所。交易品种由35个削减为12个,这些品种:上海期货交易所的铜、铝、胶合板、天然橡胶、籼米;郑州商品交易所的小麦、绿豆、红小豆、花生仁;大连商品交易所的大豆、豆粕、啤酒大麦。(多选)
38.被证监会通报的“市场禁入者”各期货交易所和期货经纪公司机构3年内不为其办理期货交易开户手续。
39.目前,三家交易所保留的上市品种有12个,而经批准挂牌交易的品种只有铜、铝、天然橡胶、小麦、大豆、豆粕等6个品种,具有一定交易规模的品种主要是大豆、铜、小麦。
40.简称:
CME芝加哥商业交易所
BOTCC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结算公司
CBOT芝加哥期货交易所
LME伦敦金属交易所
LIFFE伦敦国际金融期货交易所
MATIF法国国际期货期权交易所
CBOE芝加哥期权交易所
COMEX纽约商品交易所
KCBT美国堪萨斯期货交易所
第二章 期货市场的功能和作用(要点与重点)
1.期货市场规避风险的功能,为生产经营者规避、转移或者分散价格风险提供了良好途径,这也是期货市场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判断)
2.价格发现的特点:预期性、连续性、公开性、权威性(多选)重点
3.期货市场在宏观经济中的作用:一提供分散、转移价格风险的工具,有助于稳定国民经济;二为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参与依据;三促进本国经济的国际化;四有助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上半年考试就出现过多选题)重点
4.期货市场在微观经济中的作用:一锁定生产成本,实现预期利润;二利用期货价格信号,组织安排现货生产;三期货市场拓展现货销售和采购渠道;四是期货市场促使企业关注产品质量问题。(在半年试题中出现过)重点
5.早期的期货交易实质上属于远期交易。(判断)
第三章 期货市场组织结构(要点与重点)
1.期货市场的组织结构由三部分组成:提供集中交易场所的期货交易所、提供结算服务的结算机构和提供代理交易服务的期货经纪公司
2.期货交易所是专门进行标准化期货合约买卖的场所,其性质是不以营利为目的,按照其章程的规定自律管理,以其全部财产承担民事责任。
3.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期货交易所是一种具有高度系统性和严密性、高度组织化和规范化的交易服务组织。
4.期货交易的设立具备一定的条件:首先,交易所所在地,一般为经济、金融中心城市,其次,交易所要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再次,交易所应具备各种优质软件。
5.期货交易所主要有以下职能:一提供交易场所、设施及相关服务;二制定并实施业务规则;三设计合约、安排上市;四组织和监管期货交易;五监控市场风险;六保证合约履行;七发布市场信息;八监管会员的交易行为;九监管指定交割仓库
6.各个国家期货交易所的组织形式不完全相同,一般可以分为会员制和公司制两种。
7.目前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期货交易所都实行会员制。
8.期货交易所会员的资格获得方式主要是:以交易所创办发起人的身份加入,接受发起人的转让加入,依据期货交易所的规则加入,在市场上按市价购买期货交易所的会员资格加入。(重点)多选
9.交易会员的基本权利包括:参加会员大会,行使表决权、申诉权,在期货交易所内进行期货交易,使用期货交易所提供的交易设施,获得有关期货交易的信息和服务;按规定转让会员资格,联名提议召开临时会员大会等。(重点、多选、判断)
10.会员应当履行的主要义务:遵守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遵守期货交易所的章程、业务规则及有关决定;按规定交纳各种费用;执行会员大会、理事会的决议;接受期货交易所业务监管等。(重点)
11.会员制期货交易所的组织结构:会员大会、理事会、委员会和业务管理部门(多选)
12.会员大会作为期货的最高权力机构,理事会是会员大会的常设机构,对会员大会负责。
13.《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期货交易所理事长、副理长由中国证监会提名,理事会选举产生。
14.理事会一般行使以下职权:召集会员大会,并向会员大会报告工作、监督会员大会决议和理事会决议的实施;监督总经理履行职务行为;拟定期货交易所章程、交易规则修改方案,提交会员大会通过(要点);审议总经理提出的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报告,提交会员大会通过;(要点)审议期货交易所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的方案,提交会员大会通过;决定专门委员会的设置等(要点)多选、判断
15.一般说来,交易所设有以下专业委员会:会员资格审查委员会、交易规则委员会、交易行为管理委员会、合约规范委员会、新品种委员会、业务委员会、仲裁委员会。
16.《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根据我国期货市场实际情况规定,各期货交易所理事会可以设立监察、交易、交割、会员资格审查、调解、财务等专门委员会。专门委员会的具体职责由理事会确定,专门委员会对理事会负责。(多选、判断)
17.《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明确规定,期货交易所的总经理和副总经理由中国证监会任免,总经理为期货交易所的法定代表人。(单选、多选)
18.总经理行使以下职权:根据章交易规则拟定有关细则和办法;拟定并实施经批准的期货交易所发展规划、工作计划;拟定期货交易所财务预算方案、决算报告;拟定期货交易所合并、分立、解散和清算的方案;决定期货交易所机构设置方案等(要点,多选、判断)
19.公司制交易所下设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及经理机构。(多选)
20.公司制交易所的监事会行使以下职责:检查公司的财务;对董事、经理执行公司职务时违反法律、法规或者公司章程的行为进行监督等。
21.会员制和公司制期货交易的区别:首先,设立的目的不同、其次,承担的法律责任不同。再次,适用法律不尽相同。最后,资金来源不同。(多选)
22.根据期货结算机构与期货交易所的关系,一般可以将其分为三种形式:第一种作为某一交易所内部机构的结算机构,如美国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的结算机构就是交易所的一个内部机构。第二种附属于某一交易所的相对独立的结算机构,如美国国际结算公司。第三种由多家交易所和实力较强的金融机构出资组成一家全国性的结算公司,多家交易所共用这一个结算公司。如英国的国际商品结算公司。我国期货交易所采用的是第一种形式。(上半年曾出现过多选)
23.期货交易的结算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由结算机构对会员进行结算;第二个层次是由会员根据结算结果对其所代理的客户进行结算。
24.在我国,结算机构是交易所的一个内部机构,因此作为交易所的会员既是交易会员也是结算会员(判断)
25.期货交易的盈亏结算包括平仓盈亏结算和持仓盈亏结算。平仓盈亏结算是当日平仓的总值与原持仓合约总值差结算。当日平仓合约的价格乘以数量与原持仓合约价格乘以数量相减,结果为正则盈利,结果为负则为亏损。(多选、判断)
26.保证金制度是期货市场风险控制最根本、最重要的制度。
27.一般情况下,结算会员收到通知后必须在次日交易所开市前将保证金交齐,否则不能参与次日的交易。
28.期货经纪机构一般具有职能:根据客户指令代理买卖期货合约、办理结算他交割交续;对客户财户进行管理,控制客户交易风险;为客户提供期货市场信息,进行期货交易咨询,充当客户的交易顾问等。
29.期货经纪机构在期货市场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期货经纪机构接受客户委托代理期货交易,节约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有专门从事信息收集及行情分析的人员为客户提供咨询服务,有助于提高客户交易的决策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可以较为有效地控制客户的交易风险,实现期货交易风险在各环节的分散承担。
30.我国《期货交易管理暂行条例》规定,设立期货经纪,必须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从事期货经纪业务。设立期货经纪公司,应当符合公司法的规定,并具务下列条件:⑴注册资本最低限额为人民币3000万元;⑵主要管理人员和业务人员必须具有期货从业资格;⑶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和合格的交易设施;⑷有健全的管理制度;⑸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条件。
31.一般期货经纪机构可选择设置以下业务部门并赋予相应职责:财务部:负责收取保证金,监管、审查客户的保证金,密切注视客户一般财务状况的变动。(要点)结算部:负责与结算所、客户间交易记录的核对,客户保证金及盈亏的核算,风险控制等(要点)
32.期货经纪机构设立营业部,应当具有一定的条件,包括申请人前一没有重大违法记录;申请人已批设的营业部经营状况良好;有符合要求的经理人员和3名以上其他从业人员;期货经纪公司对营业部有完备的管理制度;营业部有符合要求的经营场所和设施等。(重点,上半年曾出现过多选)
33.一般来说,期货经纪机构营业部的业务管理包括:客户管理、客户出入管理、结算管理、交易和风险控制、保证金管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档案管理等。
第四章 商品期货品种与合约(要点与重点)
1.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的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2.期货合约是在现货合同和现货远期合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它们最本质的区别在于期货合约条款的标准化。
3.期货价格通过在交易所以公开竞价方式产生。
4.期货合约的主要条款:合约名称、交易单位、报价单位、最小变动价位(上半年曾出现过某一合约的最小变动价,要注意)等
5.期货合约最小变动价位的确定,通常取决于该合约标的商品的种类、性质、市场价格波动情况和商业规范等。(判断)
6.一般而言,较小的最小变动价位有利于市场流动性的增加。
7.涨跌停板的确定,主要取决于该种商品现货市场波动的频繁程度和波幅大小。
8.一般来说,商品的价格波动越频繁、越剧烈,该商品期货合约的每日停板额就应设置得大一些,反之则小一些。
9.合约交易交割月份的确定,还受该合约标的商品的储藏、保管、流通运输方式和特点的影响。(判断)
10.目前各交易所交割月份有两种方式:以固定月份为交割月的规范交割方式,如CBOT、滚动交割方式如香港恒生指数期货、采取逐日交割方式如LME。(多选、判断,上半年曾出过)
11.交割地点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规定的,进行实物交割的指定交割仓库。
12.交易手续费的高低对市场流动性有一定影响,交易手续过高会增加期货市场的交易成本,扩大无套利区间,降低市场的交易量,不利于市场的活跃,但也可以起到抑制过度投机的作用。(多选)
13.商品期货品种条件:储藏和保存较长时间不变质、品质易于划分,质量可以评价、商品可供量较大,不易为少数人控制和垄断、买卖者众多、价格波动频繁。(多选,曾出现)
14.期货合约的市场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该品种现货市场研究、二是该品种的期货市场的研究,三是该品种期货合约的市场前景分析。(多选)
15.农产品期货是产生最早的期货品种(单选、判断)
16.商品期货是期货交易的起源种类
17.农产品期货是目前全球商品期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是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交易所,交易玉米、大豆、小麦等。
18.20世纪60年代,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生猪和活牛等牲畜的期货合约。
19.有色金属是指除黑色金属(铁、铬、锰)以外的所有金属,其中金、银、铂、钯又称为贵金融。(要点,考试曾出现多选和判断)
20.目前,世界上的有色金属期货交易主要集中在伦敦金属交易所、纽约商业交易所和东京工业品交易所。
21.能源期货始于1978年(单选、判断)
22.原油的生产主要集中在中东地区,沙特、科威特、伊朗、伊位克都是主要的石油生产国。而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都是石油的主要消费国。
23.目前石油期货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货品种,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英国伦敦国际石油交易所是最主要的原油期货交易所。(多选)
24.金融期货要包括外汇期货、利率期货和股指期货。
25.外汇期货是最早的金融期货品种,1972年5月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国际货币市场(IMM)率先推出外汇期货合约。
26.利率期货是由芝加哥期货交易所于1975年10月20日首次推出。
27.最为活跃的利率期货主要有: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3个月期欧洲美元利率期货合约、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的长期国库券和10年期国库券期货合约。(重点,试题中曾出现)
28.股指期货是1982年2月由美国堪萨斯城期货交易所率先推出。
29.目前,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的标准普尔500指数期货合约是世界交易量最大的股指期货合约之一。
30.早在1985年芝加哥贸易学院就推世界上第一种巨灾风险期货。
31.一些交易所已上市交易着天气、污染指数、自然灾害等没有基础现货市场的衍生产品。(判断、上半年试题中出现过)
32.1998年,国内期货交易所减少为3家,即上海期货交易所、郑州商品交易所、大连商品交易所;交易品种也由原来的35个减少到12个,其中,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的期货品种有铜、铝、籼米、胶合板、天然橡胶;郑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期货品种有小麦、绿豆、红小豆、花生仁;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期货品种有大豆、豆粕、啤酒大麦。目前实际上市交易的只有铜、铝、天然橡胶、小麦、大豆、豆粕等六个品种,并且活跃的品种只有大豆、铜和小麦。(重点、试题中曾出现过)
33.小麦是世界是最重要的粮食品种,可按生长季节分冬小麦和春小麦。依据对温度要求不同,小麦还可分为硬麦和软麦。
34.大豆的种植亚洲、北美和南美面积为最大,美国、阿根廷、巴西、中国是大豆的主要生产国。
35.全球的豆粕生产主要集中于美国、巴西、阿根廷和中国。
36.世界上主要的豆粕进口国主要是欧盟各国、前苏联各国、大部分东亚国家等。
37.国际上的豆粕期货交易主要集中于美国芝加哥期货交易所和中美洲商品交易所。
38.英国伦敦金属交易所(LME)和美国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是全球最大的铝期货交易市场。
第五章 期货交易制度与期货交易流程(要点与重点)
1.根据中国证监会规定,经交易所批准,会员可用标准仓单或交易所允许的其他押物品当交易保证金。(判断)
2.期货交易制度包括:保证金制度、每日结算制度、涨跌停板制度、持仓限额制度、大户制造制度、实物交割制度、强行平仓制度、风险准备金制度、信息披露制度
3.一般来说,距交割月份越近,交易者面临到期交割的可能性就越大。(判断)
4.期货交易的结算,是由期货交易所统一组织进行的。(单选、判断)
5.标准仓单经交易所注册后有效。(判断、单选)
6.标准仓单可以按交易所规定进行转让。
7.期货交易遵循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信息的公开与透明是“三公”原则的体现。
8.一个完整的期货交易流应包括开户与下单、竞价、结算和交割四个环节。
9.期货经纪公司在接受客户开户申请时,须向客户提供《期货交易风险说明书》。
10.客户开户时应由经纪会员按交易所统一的编码规则进行编号,一户一码,专码专用,不得混码交易。(判断,试题中出现过)
11.期货经纪公司向客户收取的保证金,属于客户所有期货经纪公司除按照中国证监会的规定为客户向期货交易所缴纳保证金,进行交易结算外,严禁挪用他用。(判断)
12.我国期货交易所规定的交易指令只有两种:限价指令和取消指令(要点、重点,试题曾出过)
13..买入时采取阶梯式递减价位的方式,而卖出时采取阶梯式递增价位的方式。
14.期货经纪公司对其代理客户的所有指令,必须通过交易所集中撮合交易,不得私下对冲,不得向客户作获利保证或者与客户分享收益。(判断)
15.客户可以通过书面、电话或者中国证监会规定的其他方式向期货经纪公司下达交易指令。
16.期货合约价格的形成方式主要有:公开喊价方式和计算机撮合成交两种方式。(多选、判断,重点,在上半年试题中曾出现过)
17.公开喊价方式又可分为两种形式:连续竞价制(动盘)和一节一价制(静盘)(多选)
18.连续竞价在欧美期货市场较为流行。一节一价制叫价方式在日本较为普遍。(判断)
19.国内期货交易所计算机交易系统的运行,一般是将买卖申报单以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进行排序。
20.当买入价大于、等于卖出价时则自动撮合成交,撮合成交价等于买入价(bp)、卖出价(sp)和前一成交价(cp)三者中居中的一个价格(书上P115倒数第五行,公式要记得)
21.集合竞价采用最大成交量原则,即以此价格成交能够得到最大成交量。
22.成交回报记录单位应包括:成交价格、成交手数、成交回报时间等。
23.会员每天应及时获取交易所提供的结算结果,做好核对工作,并将之妥善保存,该数据应至少保存2年。
24.会员如对结算结果有异议,应在第2天开市前30分钟以书面形式通知交易所。(判断)
25.经纪会员向客户收取的交易保证金不得低于交易向会员收取的交易保证金。(单选、判断)
26.期货交易的交割方式分为实物交割和现金交割两种。(多选)
27.商品期货通常都采用实物交割方式,金融期货中有的品种采用实物交割方式,有的品种则采用现金交割方式。(判断)
28.我国期货市场目前只有商品期货交易,全部采用实物交割方式。
29.期货交割是促使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趋向一致的制度保证。
30.通过交割,期货、现货两个市场得以实现相互联动,期货价格最终与现货价格趋于一致,使期货市场真正发挥价格晴雨的作用。
31.实物交割方式包括集中交割和滚动交割两种。
32.实物交割要求以会员名义进行。客户的实物交割须由会员代理,并以会员名义在交易所进行。
33.最后交割日上午10:00之前,卖方会员须将与其交割月份合约持仓相对应的全部标准仓单和增值税发票交到交易所,买方会员须补齐与其交割月份合约持仓相对应的全额货款。
34.郑州商品交易所和大连商品交易所的豆粕合约采取滚动交割的方式。
35.标准仓单生成包括交割预报、商品入库、验收、指定交割仓库签发及交易所注册等环节。
第六章 套期保值(要点与重点)
1.期货价格一般由商品生产成本、期货交易成本、期货商品流通费用和预期利润四部分构成。(多选、判断)
2.生产成本通常期货价格成正比关系变化,生产成本是决定各种商品期货价格的最基本因素。
3.期货市场上,绝大多数期货交易是通过对冲平仓方式完成的,一般与商品的流通费用不直接发生关系。(判断)
4.期货商品流通费用包括商品运杂费和商品保管费。
5.从理论上说,期货交易的预期利润包括两部分:一是社会平均投资利润,二是期货交易的风险风险利润。
6.正常情况下,期货价格高于现货价格(或者近期月份合约价格低于远期月份合约价格)称为正向市场;在特殊情况下,现货价格高于期货价格(或者近期月份合约价格高于远期月份合约价格)称为反向市场。(选择、判断)
7.持仓费指的是为拥有或保留某种商品、有价证券等支付的仓储费、保险费和利息等费用总和。(判断、选择)
8.套期保值的原理:一同种商品的期货价格走势与现货价格走势一致。二现货市场与期货市场价格随期货合约到期日的临近,两者趋向一致。(要点)
9.套期保值的操作原则:商品种类相同原则、商品数量相等原则、月份相同或相近原则、交易方向相反原则
10.第三节,最为重要
11.基差是衡量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关系的重要指标。套期保值是用较小的基差风险,替代较大的现货价格波动风险
12.在正向市场中进行卖出套期保值交易时,只要基差缩小,无论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上升或下降,均可使保值者得到完全的保护,而且出现净盈利(判断,要点,上半年曾出现试题)
13.在反向市场上,只要在基差缩小,卖出套期保值者都不能得到完全的保护,还会出现亏损。(判断,要点,上半年曾出现试题)
14.在反向市场上进行买入套期保值交易基差缩小时,保值者可以得到完全保护。(判断要点,上半年曾出现试题)
15.在正向市场上,无论现货价格和期货价格是上升还是下降,只要基差缩小(或扩大),买入(卖出)套期保值只能得到部分的保护。(判断要点,上半年曾出现试题)
16.市场利率与现值之间具有反比例关系,即市场年利率越大,现值越小,反之,现值就越大。
17.在反向市场上,基差为正值;在正向市场上,基差为负值
18.正向市场+,买近卖远+,价差扩大+,结果+------套利亏损,套期保值盈利反向市场-,卖近买远-,结果---------套利盈利,套期保值亏损
19.买入套期保值就是指套期保值者先在期货市场上买入与其将在现货市场上买入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相同或相近的该商品期货合约,即预先在期货市场上买空,持有多头头寸。一般可运用加工制造业、供货方、需求方
20.卖出套期保值是指套期保值者先在期货市场上卖出与其将要在现货市场上卖出的现货商品数量相等,交割日期也相同或相近的该种商品的期货合约。一般适用于生产厂家、农场、工厂等手中有货,担心出售时价格下跌;储运商、贸易商手头有库存出售或储运商、贸易商已签订合约但未售出,担心出售中价格下跌;加工制造业担心库存原料下跌。
21.基差=现货价格—期货价格
22.基差的作用:一是基差是套期保值成功与否的基础,二是基差是发现价格的标尺,三是基差以于期、现套利交易很重要。
第七章 期货投机(要点与重点)
1.期货交易者依照其交易目的不同可分为两类,即套期保值者和投机者(包括套利者),其中投机者是价格风险承担者。
2.期货投机是指在期货市场上以获取价差收益为目的,3.期货投机交易是套期保值交易顺利实现的基本保证。
4.投机的作用:承担价格风险、促进价格发现、减缓价格波动、提高市场流动性。
5.抢帽又称逐小利者,是利用微小的价格来赚取微小利润,人们频繁进出,但交易量很大,希望以大量微利头寸来赚取利润。(单选,上半年曾出现)
6.一般来说,作为期货市场的上市品种,应该是市场容量大,拥有众多买主和卖的商品是易于储存和易于标准化与分级的商品。
7.一般情况下,个人倾向是决定可接受的最低获利水平和最大亏损限度的重要因素。(单选)
8.在决定是否买空或卖空期货合约的时候,交易者应该事先为自己确定一个最低获利目标和所期望承受的最大亏损限度,作好交易前的心理准备。
9.成功的交易预测和交易结果最终还是受个人情绪、客观现实、分析方法和所制定的交易计划的影响。(多选)
10.投机的出现是套期保值业务存在的必要条件,也是套期保值业务发展的必然结果。
11.引导投机行为规范发展:一选择好期货上市品种,二拓宽市场覆盖面,调整交易者结构,三是加大政府监管,打击市场操纵
12.投机的原则:充分了解期货合约、制定交易计划、确定获利和亏损限度、确定投入的风险资本。
13.在买入合约后,如果价格下降则进一步买入合约,以求降低平均买入价,一旦价格反弹可在较低价格上卖出止亏盈利,这称为平均买价。(单选)
14.在卖出合约后,如果价格上升则进一步卖出合约,以提高平均卖出价格,一旦价格回落可以在较高价格上买入止亏盈利,这就是平均卖高。
15.金字塔式买入卖出,在增仓应遵循以下两个原则:一只有在现有持已经盈昨的情况下,才能增仓。二持仓的增加应渐次递减。
16.决定买入某种期货合约,做多头的投机者应买入交割月份较远的远期月份合约,行情看涨同样可以获利,行情看跌时损失较少;
17.做空头的投机者应卖出交割月份较近的近期月份合约,行情下跌时可以获得较多的利润。
18.投机者在做好资金和风险管理:一般性的资金管理要求:投资额必须限制在全部资本的50%以内;在任何单个的市场上所投入的总资金必须限制在总资本的10%到15%以内;在任何单个市场上最大总亏损金额必须限制在总资本的5%以内;在任何一个市场群类上所投入的保证金总额必须限制在总资本的20%--25%以内。
第五篇:电子政务基础重点
湘潭大学电子政务基础考试试卷
(考试方式:闭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名词解释题:15分(每题3分)
1.G2B
2.信息孤岛
3.电子浦东
4.政府流程
5.一表式办公
二、简述题:20分(每题5分)
1.简述 “三金”工程、“十二金”工程的各个项目名称。
2.简述电子政务的发展历程。
3.简述今后世界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
4.你认同“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实际上就是一个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的基础”的观点吗?为什么?
三、论述题:30分(每题10分)
1.结合中国电子政务存在的问题论述其发展的策略选择。
2.任选一个国家或地区(美国、英国、加拿大、日本、新加坡),分析该国电子政务发展的基本情况,并对比分析这些情况给我国发展电子政务带来的启示。
3.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政府管理模式如何进行变革?结合实际加以分析。
四、案例分析题:30分(每题15分)
1.1995年7月,黑客“闯入”法国海军参谋部的计算机系统,把包括几百艘盟军军舰的声音识别密码及舰只航行图等军事情报机密窃走,引
起了军政当局的高度恐慌。
2001年,武汉一名年轻人,为炫耀自己的技艺,通过境外代理服务器隐藏真实IP,利用一种经他改造过的黑客软件,在网上大肆攻击国内一些软件有漏洞的网站。仅3天时间,就先后侵入武昌区政府网站、武汉电视台 “科技之光”网站、楚天人才热线、大冶市政府网站、黄石热线网站、数字重庆网站以及福建一个证券网站等多家国内网站,肆意修改主页内容,粘贴色情淫秽图片,并对政府进行攻击。
结合上述两个案例,请分析电子政务的信息安全问题,并对问题的成因及其对策进行探讨。
2.根据《中国信息年鉴》(2004年),世界每千人计算机拥有数从1998年的60.80台增长到2003年的99.10台,年均增长率12.6﹪;中国每千人计算机拥有数从1998年的8.92台增长到2003年的27.60台,年均增长率41.9﹪;美国每千人计算机拥有数从1998年的458.84台增长到2003年的658.90台,年均增长率8.7﹪。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2004年),从各省市拥有的WWW站点数来看,2003年1月~2004年7月的四次调查中,北京、广东、上海、浙江、江苏5个省市的WWW站点数均依次位居前五位,全部来自东部地区;而西部地区的青海、宁夏、西藏、贵州、新疆在历次调查中WWW站点数均位居后五位。另外,截止到2004年7月,我国拥有WWW站点数最少的青海省与拥有WWW站点数最多北京市之间的比例为1:303。
上述两组数据说明了一种什么现象?分析这种现象的一般表现、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其成因,并探讨其解决方案。
参考答案
一、名词解释题:15分(每题3分)
1.G2B——G2B是英文Government to business的缩写,这里的2代表to,发音与to相同,G2B是指政府对商家的电子政务。
2.信息孤岛——信息孤岛指的是一个个相对独立的不同类型的数字资源系统,由于各系统间相互封闭、无法进行正常的信息交流,犹如一个个分散、独立的岛屿,因此被成为“信息
孤岛”(不包括网上无序和自身没有控制的数字资源)。
3.电子浦东——作为“国家上海微电子产业基地”的核心,浦东构筑了以张奖为龙头,向金桥、外高桥延伸,辐射周边地区的微电子产业带,并初步形成投资规模集中、产业链完整、加工水平和生产能力高、产值增幅大等综合优势。在浦东投资的企业,带来了世界先进的集成路存储器研发水平及芯片制造、封装测试技术水平。另外,全球最大的光掩膜企业、微电子设备公司等大型企业的进驻,也提升了浦东微电子的生产规模。
4.政府流程——政府流程是指政府在实施管理时,为达成特定目标所经历的体现工作规律的稳定的活动步骤的集合。
5.一表式办公——利用现代技术和管理科学成果,在“一网式”办公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程序手续,便利于民。因可把复杂程序手续简化到网上填写一张表格而得名。
二、简述题:20分(每题5分)
1.答: “金卡”工程也称“电子货币工程”,是以计算机、通信网络为基础,以信用卡为核心介质,借助各种现代化的电子设备(如CD、AD、ATM及POS等),通过电子信息的转移来实现货币流通。金卡工程“广义上是金融电子化工程,狭义上是电子货币工程。它是我国的一项跨系统、跨地区、跨世纪的社会系统工程,它以计算机、通信等现代科技为基础,以银行卡等为介质,通过计算机网络系统,以电子信息转帐形式实现货币流通,它的实现必将加速我国金融现代化步伐,从而提高社会运作效率,方便人民工作生活。
2.答: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我国经历了电子政务发展的四个阶段:
1、“办公自动化”(OA)阶段,是开展电子政务基础的基础,2、“三金工程”,推动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走向深化,3、“政府上网工程”,政府信息化工作开始考虑借助网络面向社会、面向公众,4、“三网一库”,旨在实现政府机关信息资源的共享和快速传递,逐步实现网络化协同化办公,节省人力,物力,与财力,提高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3.答:政府电子服务的发展趋向在广度上主要有:
1、在服务领域的扩展方面,电子服务将很快向更加广阔的应用领域开拓,2、在服务方式的扩展方面,将呈现有益的多样化局面,3、在服务提供者范围的扩展方面,政府将不再是电子服务惟一的提供者。在深度方面的发展,将主要体现在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方面。具体表现在:
1、各项电子服务切实以顾客为导向,2、切实使电子服务产生比传统服务更加优化的服务特性。
最近20 年来,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社会压力、财政压力和经济全球化的压力下,纷纷开展大规模的政府改革运动。其具体形式虽有所不同,但却有一个共同的取向,即尽可能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放宽政府的行政管制,推行公共管理社会化和公共服务市场化,缩小政府规模,削减政府开支,调整、简化政府的业务流程,提高政府运作的透明度,加强对政府绩效,尤其是政府公共服务绩效的评估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电子政务发展的实践中,都以政府改革为契机,把电子化服务作为重心,突出政府公共服务方面的评价指标。例如,在美
国,政府改革的目标不只是精简人事和减少财政赤字,它更注重利用信息网络技术为民众提供更多、更有效率的服务。
4.认同。因为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实质上就是整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基础,它的涉及面非常宽,影响非常广泛。实际上,电子政务的发展基础还有十分丰富的内容。比如,大到怎样实现整个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的信息化,特别是推动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小到如何构筑一个电子政务发展所需要的社会化的电子信息技术服务体系,也就是依靠社会力量,使政府构建和维护电子政务系统时,能享受到全方位的管理咨询服务和技术咨询服务,政府机关只要提出自己的真正需求,用外包方式就可以快捷有效地实现目标;如何构建电子政务发展所需要的人才培养体系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内容,都有深入研究、加速构建的客观必要性。
三、论述题:30分(每题10分)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通信网络和信息系统的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在网络能力、信息资源开发和应用等方面仍存在很大的差距。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和市场机制的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信息通信与交换将日益频繁,信息网络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基础设施。为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我国国民经济的综合国力,1993年3月12日,国务院副总理朱溶基主持国务院会议,提出了建设“三金工程”,即金桥、金关、金卡工程。金桥工程是以建设我国重要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为目的的跨世纪重大工程。金关工程就是要推动海关报关业务的电子化。金卡工程是以电子货币应用为重点启动的各类卡基应用系统工程。随着”三金工程”的蓬勃发展,我国的信息化建设和IC卡应用和相关产业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已形成相当的经济规模。
2002年8月5日,中办发17号文件转发了《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明确表示,要继续完善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办公业务资源系统、金关、金税和金融监管(含金卡)4个工程,促进业务协同、资源整合;启动和加快宏观经济管理、金财、金盾、金审、社会保障、金农、金水、金质等8个业务系统工程建设,相应构建标准化体系和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推进电子政务的发展。业界把这十二个重要业务系统建设统称为“十二金”工程。
2.国外:(1)起步阶段:政府在网上发布信息是电子政务发展起步阶段较为普遍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网站发布与政府有关的各种静态信息,如法规、指南、手册、组织机构、联络方法等。(2)政府与用户单向互动:政府除了在网上发布与政府服务项目有关的动态信息之外,还向用户提供某种形式的服务。如用户可以从网站上下载政府报税表。(3)政府与用户双向互东:政府与用户可以在网上完成双向的互动。如用户在网上下载报税表并在网上填写报税务表,然后从网上发送报税表至国税局。而政府根据需要随时就某个非政治性的议题(如公共工程项目)在网上征求居民的意见,使居民参与政府的公共管理和决策等。(4)网上事务处理:国税局在网上收到企业或居民的报税表并审阅后,可以向报税人寄回退税支票,或者在网上完成划账,将企业或居民的退税所得直接汇入企业或居民的账户。这样,居民或企业在网上就完成了整个报税过程的事务处理。政府的许多作业原来是以纸张为基础的,现在则变成电子的文件了;政府与居民的”接口"原来是在办公室,或者在柜台和窗口,现在则转移到计算机屏幕上了。因此,需要调整原有的某些政府部门及某些人员;设立一些新的部门及新的岗位; 重组政府的业务流程。只有这种改造实现了,电子政务才会真正地趋于成熟。
国内:(1)“办公自动化”(OA)阶段——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
(2)“三金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
(3)“政府上网工程”——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
(4)“三网一库”——始于21世纪初期
四、案例分析题:30分(每题15分)
1. 信息安全
成因:数字化的政府信息资源由于具有高度机密或敏感的特点,更容易吸引攻击者的眼球,更容易受到各种各样的攻击。信息安全问题日益突出,已逐步演化为威胁国家安全的新内容和国际角逐的新领域,信息战已成为新时期国家矛盾集中体现的新的冲突形式。当前,加强电子政务中信息安全问题的研究与应用保障变得异常迫切。加强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必须首先考虑的重要课题。
对策: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安全建设涉及技术、管理和观念等多个层面,需要动员和调动国家、社会等多方面的力量,需要从电子政务安全体系结构的层面研究和构建安全平台。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平台是指能够保证电子政务安全运行的各种技术、管理措施和体制的有机综合体,该平台包括:信任服务体系、密钥管理体系和授权管理体系以及信息安全政策等。保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还需要贯彻“谁主管谁负责,谁运行谁负责”的指导思想,转变观念,变被动为主动,从电子政务平台的基础设施安全、应用系统安全和信息内容安全三个基本层面出发,通盘考虑物理(硬件)安全、信息内容安全、访问控制、安全扫描审计与监控、病毒防范、安全管理、备份与灾难恢复等方面的安全需求,任何想通过单一手段保障政务信息资源安全的企图都是片面的;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加强安全教育与安全预防,加大对网络犯罪行为的处罚力度;需要认清技术是手段、管理是基础和人是关键这三大要素,实行分域分级管理与保护;需要注重发挥隐患发现、安全防护、应急响应和信息对抗四方面的能力;需要加强预警、保护、检测、反应、恢复和对抗六个环节的建设;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信息安全产业自主研发和安全环境建设等,安全设备依赖进口会导致受制于人,而且其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缺陷和陷阱会使我们对安全性无法作出的准确而科学的预期。
具体措施如下:(1)针对信息完整性和不可抵赖性的技术。1)报文鉴别:判断数据信息是否完整的技术。最著名的报文鉴别算法是MD5(128 bit)摘要算法。2)PKI和数字签名:PKI是指以公开密钥技术为基础构建的认证、授权、加密等软硬件综合公钥基础设施,是进行网
上审批时识别身份的重要手段,包括数字签名、加密技术及证书管理单位(CA)。数字签名的目的是使接收者能核实发送者所宣称的身份,保证发送者事后不能否认并使接收者不能伪造信息的一种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2004.4.1实施)对数字签名的合法性作出了明确规定。3)认证技术:保障公文发送方或接收方身份真实性的技术。主要有:指纹、虹膜识别等基于生物特征的技术;I C、USB Key智能卡技术;基于时间、事件同步的一次性口令方式。(2)针对数据机密性的保障措施。1)加密传输:为防止数据被非法窃听、中途修改和劫持对传输数据进行的编码变换。2)安全协议SET:SET协议涉及顾客、商家和商业银行三方,专为与支付有关的报文进行加密,可使流经政务网的交易信息及Internet上的信用卡在线交易变得安全。(3)针对数据可靠性和可用性的保障手段:1)多层次防病毒体系与防火墙:在政务内外网之间设置的某种阻止或放行信息的机制。2)入侵检测(IDS)与安全扫描监听:IDS和安全监听可监测传输数据、分析及检测流行的系统漏洞。3)备份与容灾恢复:政务数据信息在一旦遭到破坏时能及时恢复使用的机制,技术上采取双工工作方式。
2. 数字鸿沟
一般表现:数字鸿沟在世界范围内表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水平及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在一国范围内表现为地区、行业、所有制、企业规模以及不同信息主体等差异所造成的信息不对称。
产生的影响:造成发展机遇和环境的巨大落差。
成因:(1)国家、社会之间的整体实力的差距是国家间数字鸿沟形成的根本原因。
(2)一个国家内的不同地区、不同阶层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是造成一个国家内部数字鸿沟的重要原因。
解决的方案:(1)在观念上要重视数字鸿沟,消除盲目乐观的误区,建立危机意识。
(2)国家应加强宏观调控,创造一个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环境,制定正确的信息产业政策,大力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产业支撑。
(3)要注重培育数字化的内在生长力,把握数字化发展的主动性。
(4)加快西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西部开发应该网络先行,这是弥补数字鸿沟的基础。
(5)树立人才资源观,为跨越数字鸿沟提供人力支持。
(6)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网络教育。网络教育可以使知识传播成本不断下降,而且这一下降是与人的基本素质的提高同时进行的,即人的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