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毒理学基础》总结及重点
《毒理学基础》重点大全:
先说一句,六,七,八,十二章是本书重点中的重点。注意详细看课本。
15.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16.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b微核试验:c染色体畸变分析;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显性致死试验;g程序外DNA合成试验;h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17.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
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
18、简述Ames 试验、微核试验的基本原理。
答:⑴Ames 试验,又称细菌回复突变试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⑵微核试验MNT,是观察受试动物能否产生微核的试验,主要可检出DNA 断裂剂和非整倍体诱变剂。
19.发育毒性概念及表现?a、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b、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20.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a.DNA完整性的改变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改变 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
21.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h 内多次接触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性效应,包括一般行为、外观改变、大体形态变化以及死亡效应。a求出致死剂量及其他机型毒性参数.b观察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读物的杜小影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损害的危险性.c.为其他独立试验提供接触剂量和选择观察指标的依据.d.为毒理学机制研究提供线索。
22急性毒性试验方法的要点:a物质蓄积:试验动物反复多次接触化学物后,用化学分析方法能够测得机体内存在该化学物或其代谢产物.b功能蓄积:有的化学物在长期接触后,机体内虽不能测出其原型或代谢产物,却出现了慢性毒性作用.c亚慢性毒性:是指人或实验动物连续接触较长时间,较大剂量的化学毒物所产生的中毒效应。
23、简述亚慢性毒性试验研究动物的选择(年龄)、剂量选择、染毒期限。答:⑴实验动物的选择:亚慢性毒性作用研究一般要求选择两种实验动物,一种为啮齿类,另一种为非啮齿类,如大鼠和狗,以便全面了解受试物的毒性特征。由于亚慢性毒性试验期较长,所以被选择动物的体重(年龄)应较小,如小鼠应为15g 左右大鼠100g 左右。
⑵染毒方式、剂量选择、染毒期限:尽量选择和人类接触途径相似的方式,尽量 1
与预期进行的慢性毒性作用研究的接触途径相一致。①经口染毒:灌胃法、喂饲法、胶囊法,大小鼠建议灌胃,犬胶囊法或灌胃法。受试物掺入饲料的最大量有严格的规定,30 天试验不得超过10g/100g 饲料,亚慢性90 天试验不得超过8g/100g 饲料,慢性试验不得超过5g/100g 饲料,否则会影响动物的营养状况,从而影响生长发育。亚慢性毒性试验每日染毒的时间应保持一致,一般在每日上午进行,给药后喂食。②经呼吸道染毒:通常每日2-6h,工业毒物可以缩短至1h,环境污染物可延长至8h。③经皮染毒:每天6h,每周对染毒部位脱毛一次。④经静脉注射染毒:长期操作实施困难,必要时可用腹腔替代。
24、亚慢性和慢性毒性试验有哪些观察指标?
答⑴观察指标有①一般观察:观察实验动物的进食量、体重、外观体征和行为活动、粪便性状等;②实验室检测项目:血液学指标、血液生化学指标、系统尸解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逆性观察、指标观察时间、特异性指标及其他
25、简述静式吸入染毒与动式吸入染毒法的优缺点。
答:⑴静式吸入染毒法:实验动物臵于一个有一定体积的密闭容器内,加入定量的易挥发的液态化合物或一定体积的气态化合物,在容器内形成所需要的受试化合物浓度的空气环境。染毒柜体积、动物数、时间,依据实验动物最低需气量计算。①优点:设备简单、操作方便、经济、受试物消耗少,适合于小鼠方②缺点:氧气减少,浓度不稳定,经皮吸收,不适合稍大动物⑵动式吸入染毒方法:即采用机械通风为动力,连续不断地将含有已知浓度受试物的新鲜空气送入染毒柜内,并排出等量的污染气体,使染毒浓度保持相对稳定。动式吸入染毒装臵的组成:染毒柜、机械通风系统、配气系统。①优点:受试物浓度和氧分压比较稳定,特别适于低浓度、长时间的慢性吸入染毒及大动物急性吸入染毒。②缺点:设备要求高,消耗受试物量很大,操作比较复杂,费时费工,易于污染操作室环境。
26.亚慢性毒性实验的目的:a.研究受试物亚慢性毒性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未观察到有害作用的剂量和其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提出安全限量参考值。B.观察受试物亚慢性毒性效应谱,毒作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c.观察受试物亚慢性毒性作用的可逆性.d.为慢性毒理实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提供依据.e为在其他实验(急性,亚急性,其他动物种属的亚慢性试验等)中发现的或未发现的毒作用提供新的信息,比较不同动物物种毒效应的差异,为受试物毒性机制研究和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27列出并描述五种类型毒性相互作用:a.相加作用:指每一化学物以相同的方式,相同的机制,作用于相同的靶,仅仅他们的效力不同。它们对机体产生的毒效应等于各个外源化合物单独对机体所产生效应的算术总和.b独立作用:当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合物对机体作用,其作用的部位—靶器官不同,而且各自的靶部位或靶器官之间生理关系较为不密切,此时各外源化合物的毒性效应表现为各自的毒性效应.c: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外源化合物对机体所产生的总毒性效应大于各个外源化合物单独对机体的毒效应总和,即毒性增强.d:增强作用:一种化合物对某些器官或系统并无毒性,但与另一种化合物同时或先后暴露时使其毒性效应增强,即为加强作用.e:拮抗作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合物对机体所产生的联合毒性效应低于各个外源化合物单独毒性效应的总和。
28、简述终毒物的四种类型。
答:⑴亲电子剂:指含有一个缺电子原子(带部分或全部正电荷)的分子。⑵自由基:在其外层轨道中含有一个或多个不成对电子的分子或分子片段。⑶亲核物;⑷活性氧化还原反应物:一种特殊的产生氧化还原活性还原剂的机制。
29、简述靶分子反应的几种类型。
答:⑴非共价结合:通过非极性交互作用或氢键与离子键的形成,具有代表性的是毒物与膜受体、细胞内受体、离子通道以及某些酶等靶分子的交互作用。⑵共价结合:亲电子剂以共价结合方式与靶分子结合。⑶去氢反应:自由基可迅速从内源化合物去除氢原子,将这些化合物转变为自由基。⑷电子转移。⑸酶促反应。
30、毒理学试验染毒途径有哪些?
答:①经口灌胃染毒:是最常用的染毒途径;②经呼吸道静式吸入染毒、动式吸入染毒;③经皮肤染毒:研究外源化学物经皮肤吸收应当尽量选择皮肤解剖、生理与人类较近似的动物为对象,目前多选用家兔和豚鼠。但由于研究化学物经皮肤吸收的毒性(求经皮LD50)所需的实验动物较多,使用家兔、豚鼠不够经济,也常用大鼠代替。④注射染毒。
31、简述急性毒性试验动物的选择。
答:急性毒性试验动物的选择:大鼠为首选的啮齿类动物,动物要求刚成年,健康,未曾交配和受孕的,试验动物的体重与年龄有一定的关系,常用的动物体重范围:大鼠180~220g,小鼠18~25g,兔2~2.5kg;动物的性别是雌雄各半。
32、简述遗传学损伤(致突变作用)的类型及其后果。
答:⑴基因突变,1.根据基因结构的改变分类:包括碱基臵换(转换、颠换)、移码突变(插入或缺失)和大段损伤。2.根据碱基臵换后果分为:①错义突变:突变后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②无义突变:突变成终止密码子,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③同义突变:突变后不引起氨基酸序列改变。3.按照突变的方向分类为正向突变和回复突变。
⑵染色体畸变,包括染色单体型畸变、染色体型畸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类型:①缺失(末端缺失、中间缺失);②重复;③倒位(臂内倒位、臂间倒位);④易位。后果:产生稳定的畸变或不稳定的畸变。
⑶染色体数目改变(基因组突变)。后果:对于人类,多倍体大多不能存活。
33、简述生殖细胞突变和体细胞突变的后果。
答:突变的后果取决于化学毒物所作用的靶细胞。⑴生殖细胞:①致死性突变(显性致死:杂合子就引起胚胎死亡;隐性致死:需纯合子或半合子才引起胚胎死亡);②非致死性突变(显性遗传:杂合子就出现疾病;隐性遗传:纯合子或半合子才出现疾病)。⑵体细胞:①癌变(体细胞突变是细胞癌变的重要基础);②致畸胎;③其他不良后果。
34、简述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模式以及常见的DNA 损伤修复机制。
答:⑴化学致突变作用的模式为损伤-修复-突变。只有修复功能饱和或能力不足时才会引起突变,修复成功,损伤不发生,修复失败,发生突变。⑵常见修复机制:⒈直接修复:依赖光聚合酶的光复活以及依赖烷基转移酶的“适应性”反应。⒉核苷酸切除修复:DNA 内切酶、DNA 聚合酶、DNA 连接酶,是所有生物体内最常见的修复机制。3碱基切除修复:DNA 糖基酶,AP 内切酶、聚合酶、连接酶。4错配修复:识别并出去错配的碱基对。5双链断裂修复:包括同源重组修复和非同源性末端连接,两者最大的区别就是是否需要模板的帮助;6交联修复:DNA链内交联会引起双链断裂,机体启动两种修复为无误交联修复和易误交联修复。
35、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哪些?
答:遗传毒理学试验的主要遗传学终点有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组畸变、DNA 原始损伤。
36、简述遗传毒理学试验成组应用的原则。
答:成组试验原则:①一组可靠的试验系统应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②通常的实验材料有病毒、细菌、真菌、培养的哺乳细胞、植物、昆虫及哺乳动物等。包括进化程度不同的物种,至少应包括真核和原核两个系统。③体内试验与体外试验配合。
37.外源化合物的致突变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包括
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又叫点突变,可分为碱基臵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
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3、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称基因组突变,如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多倍数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38.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a、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b、组2又分两组: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c、组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D、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39、简述化学致癌的三个过程及主要特征。
答:包括引发、促长、进展三个阶段。
⑴引发阶段的主要特征:①不可逆性、引发细胞在形态学上无法识别;②对外源性化学物质和其他化学因素敏感、引发细胞可能自发(内源性)启动;③需经细胞分裂“固定突变”,剂量-反应关系良好,但很难确定阈值。⑵促长阶段的主要特征:①在基因表达和细胞水平上有可逆性;②持续给以促长剂才可维持促长细胞群;③对衰老、饮食和激素因子敏感;④剂量-反应关系显示有可测阈值和最大作用。⑶进展阶段的主要特征:①生长速度快;②侵袭性和转移能力强;③生化学和免疫性状改变。
40、简述化学致癌物的分类。
答:根据化学致癌物引起癌变的机制和模式分类:⑴遗传毒性致癌物,其中又可分为直接致癌物(不需代谢活化而与亲核分子共价结合为加合物)和间接致癌物(需经代谢活化才有致癌作用);⑵非遗传毒性致癌物,包括致癌剂 激素 免疫抑制剂 固态物质 过氧化物酶体增生剂 细胞毒物;⑶暂未确定遗传毒性的致癌物。
41、简述啮齿类动物致癌试验在动物选择、剂量选择、动物数量、观察期限及观察指标选择的特点(化学致癌试验的要点)。
答:⑴动物选择:①物种和品系:可选用两种啮齿类动物,如大、小鼠。在选择物种和品系时,应考虑自发肿瘤率;②性别:雌雄各半;③年龄:使用刚断乳的动物,以保证有足够长的染毒和发生癌症的时间,而且幼年动物解毒酶及免疫系统尚未完善,对致癌作用比较敏感。⑵动物数量:每组雌雄至少50只,共100 只⑶剂量选择: 一般设3 个染毒剂量组和1 个对照组。①高剂量:发生肿瘤剂量组,最大耐受剂量MTD;②中剂量:阈剂量组,高剂量1/2 或1/3(按等比级数下推);③低剂量:无作用剂量组,中剂量的1/2 或1/3
⑷试验期限与染毒时间:原则上试验期限要求长期或终身。一般情况下小鼠最少
1.5 年,大鼠2 年
42、发育毒性有哪些主要表现?
答:发育毒性的主要表现有:⑴发育生物体死亡:受精卵未发育即死亡或胚泡未
着床即死亡,或着床后发育到某一阶段死亡。⑵生长改变:生长迟缓,胎儿生长发育指标低于正常对照均值2 个标准差。⑶结构异常:胎儿形态结构异常,即畸形。⑷功能缺陷:生理、生化、免疫、行为、智力等方面的异常。
43、试述发育各阶段毒作用特点(主要表现)。
答:⑴着床前期:一般认为,此时很少发生特异的致畸效应,易发生胚泡死亡,称为着床前丢失。⑵器官形成期:着床后孕体即进入器官形成期,直到硬腭闭合。发育毒性的表现以结构畸形最为突出,也可以有胚胎死亡和生长迟缓。该期是发生结构畸形的关键期,也称致畸敏感期。⑶胎儿期:胎儿期外源化学物的不良作用主要表现为生长迟缓、特异的功能障碍、经胎盘致癌和偶见死胎。⑷围生期:和出生后的发育期围生期是一生中对致癌物最敏感的时期。研究较多的是发育免疫毒性、神经行为发育异常和儿童期肿瘤。
44、简述发育毒性作用的特点。
答:致畸作用敏感期是器官发生期、剂量反应关系复杂、典型致畸作用的剂量-反应曲线的斜率比较大、发育毒性尤其是致畸作用存在明显的物种差异。
45、简述传统致畸试验要点
答:传统常规致畸试验是评定外源化学物是否具有致畸作用的标准方法,动物首选大鼠(小鼠和家兔),可以作为致畸试验阳性对照物的是维生素A、敌枯双、五氯酚钠。
46、简述常用的发育毒性替代试验有哪几种?
答:⑴体外初筛试验:①大鼠全胚胎培养;②胚胎细胞微团培养;③小鼠胚胎干细胞试验。
⑵体内初筛试验
47、简述四阶段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以及主要目的。
答:⑴第一阶段:急性毒性和局部毒性试验。目的:主要是测定LD50 或LC50,对受试物的急性毒性进行分级,为其他试验的剂量设计提供参数,根据毒作用的性质、特点推测靶器官。与皮肤、眼接触者需做刺激试验。
⑵第二阶段:重复剂量毒性、遗传毒性与发育毒性试验。
目的:了解受试物多次接触造成的潜在危害(14 和28 天),并研究是否具有遗传毒性与发育毒性(致畸试验)。
⑶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学试验。目的:亚慢性毒性试验是为了确定较长时间内反复接触受试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强度、性质和靶器官,初步估计 LOAEL和NOAEL,预测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并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和指标选择提供参考依据。生殖毒性试验——观察对生殖是否有影响。毒动学试验——了解生物转运和转化过程。
⑷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目的:检测受试物与机体长期接触所致的一般毒性和致癌作用,确定靶器官,探讨中毒机制,获得NOAEL 和LOAEL,判断受试物能否使用,为制定拟使用者的卫生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48、简述外源性化学物危险度评定的主要步骤。
答:⑴危害识别:识别具有引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固有能力的因素的有害作用的种类和性质。(定性角度)⑵危害表征(剂量-反应评定):定性或定量地描述具有引起有害作用能力的某因素或某情形固有性质,包括剂量-反应关系的评定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通过剂量-反应关系评定是危险度评定的核心内容。⑶暴露评定:是指评价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对一种因子(和其衍生物)的评价。(定性或定量)⑷危险度表征:是指在规定的条件下定性或定量地确定某规
定机体、系统或(亚)人群发生已知的和潜在的有害作用的概率,及其伴随的不确定性。
49.在进行危险度评价时,将动物结果应用于人时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
在危害认定与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存在实验动物资料向人外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较短染毒时间向长期持续接触外推、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资料不足等不确定因素。在接触评定阶段,由于人体可经由多个途径接触化学毒物,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接触化学毒物数量与种类也不相同,会给接触总量的估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样本抽取的大小和代表性不合适,也会产生不确定性。
50.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a、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毒性鉴定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b.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选用原则。c、不同阶段的毒理学实验项目:第一阶段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试验: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第三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力学试验。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d、人群暴露资料: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体暴露试验可直接反映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第二篇:毒理学基础,名解、重点总结(推荐)
毒理学基础(第五版)名解、重点总结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
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
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
21.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又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22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23.Ames实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的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微核实验(micronuleus test,MNT):是观察动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
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
24.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25.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包括:结构畸形、生长迟缓、功能障碍及死亡。
26.实际安全剂量: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读物的接触剂量。
27.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28.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
2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3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3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4.为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7.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38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39.毒物(poison): 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0.效应和反应: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所测定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和统计学特点,将终点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类。
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
动物笼养形式④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d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包括交互作用如相加作用、独立作用;非交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季节或昼夜节律气象条件宿主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营养及健康状况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c环境因素包括物种、品种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不纯物和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b机体因素包括理化性质化学结构1.影响外源性化学物毒性的因素:a化学因素包括
滤过: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b主动转运(载体、能量、逆浓度),易化扩散(载体、不耗能)和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胞吐作用)。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大多数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该转运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2.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类。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a被动转运为外源性化学物顺浓度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3.自由基最容易攻击的细胞器是什么?为什么?
线粒体 因为线粒体是人的呼吸器官,而自由基的产生与呼吸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呼吸爆发的时候。
4.外源化合物的致突变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包括
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又叫点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
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3、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称基因组突变,如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多倍数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5.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
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
6.毒物经口和经注射在体内代谢的特点?。a不同的进入机体的方式在吸收时的影响和吸收速度的不同;b两者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 毒物成峰时间的差异;c代谢 前者在代谢的同时还有吸收,后者一次进入,代谢的时候无吸收,两者降低的曲线有不同;d排泄 基本一致。
7.在进行危险度评价时,将动物结果应用于人时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
在危害认定与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存在实验动物资料向人外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较短染毒时间向长期持续接触外推、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资料不足等不确定因素。在接触评定阶段,由于人体可经由多个途径接触化学毒物,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接触化学毒物数量与种类也不相同,会给接触总量的估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样本抽取的大小和代表性不合适,也会产生不确定性。
8.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a、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毒性鉴定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b、不同阶段的毒理学实验项目:第一阶段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试验: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第三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力学试验。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c、人群暴露资料: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体暴露试验可直接反映受
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9.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a、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b、组2又分两组: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c、组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D、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10.简述化学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b、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c、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d、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11.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水解反应 b还原反应氧化反应a、I相反应 谷胱甘肽集合④甲基化反应⑤乙酰化作用⑥氨基酸结合硫酸结合葡萄糖醛基结合是体内最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II相反应即结合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原有的或经I相反应后引入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巯基和环氧基等集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12.细胞色素P450酶系?因细胞色素P450含有的血红素铁在还原态时与CO集合形成的复合体在光谱450nm处有最大的吸收峰而得名,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化酶。
13.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反应的机制?①处于氧化态的细胞色素P450与底物结合形成复合物②血红素中的Fe3+接受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从NADPH转运来的一个电子,还原为Fe2+③1个氧分子与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结合,加上底物形成三元复合物④该复合物接受第二个电子和一个H+成为Fe2+OOH复合物⑤第二个H+的加入使该复合物裂解为水和(FeO)3+复合物⑥(FeO)3+复合物将氧原子转移到底物,形成氧化的ROH产物⑦释放ROH产物,细胞色素P450从还原太恢复为氧化态,又可与底物结合,开始第一轮的循环。
14.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15.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b微核试验:c染色体畸变分析;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显性致死试验;g程序外DNA合成试验;h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16.发育毒性概念及表现?a、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b、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17.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a.DNA完整性的改变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改变 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
01、发育毒性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02、化学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
03、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04、危险度评价由四个因素组成: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05、I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06、危险性分析包括三部分: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交流。
07、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08、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09、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0、蓄积作用的评价方法:K系数法、半衰期法。
11、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基本内容为: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四个不同阶段的毒理学试验项目、人群接触资料。
12、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13、书写LD50值时要标明:动物的物种和品系、染毒途径、性别、时间。
14、基因突变分为: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突变分为: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异常。
15、生物标记物的可以分为三类:接触生物学标志、效应生物学标志、易感生物学标志。
16、一般情况下剂量效应或剂量反应曲线有三种类型:S形曲线、直线、抛物线形
第三篇:毒理学基础 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毒理学基础(第五版)名解、大体部分重点总结
1.毒理学(toxicology):的传统定义是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的学科,现代毒理学已发展为所有外源因素对生物系统的损害作用,生物学机制,安全性评价与危险性分析的学科。
2.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 tolerance dose):指化学物质不引起受试对象出现死亡的最高剂量
3.自由基(free radical):是独立游离存在的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它主要由化合物的共价键发生均裂而产生。
4.易感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susceptibility):是关于个体对外源化学物的生物易感性的指标即反应机体先天具有或后天获得的对暴露外源物质产生反应能力的指标。
5.半减期(half life):外源化学物的血浆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它是衡量机体消除化学物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
6.癌基因(Oncogene):一类在自然或试验条件下,具有诱发恶性转化的潜在基因。
7.急性毒性(acute toxicity):是指机体(实验动物或人)一次或24小时内接触多次一定剂量外源化合物后在短期内所产生的毒作用及死亡。包括一般行为、大体形态变化及死亡效应。
8.基准剂量BMDbenchmark dose:是依据动物试验剂量-反应关系的结果,用一定的统计学模式求得的引起一定比例动物出现阳性反应剂量的95%可信限区间的下限值。
9.生物转化(Biotransformation):又称代谢转化,指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历酶促反应或非酶促反应而形成的代谢产物的过程。
10.代谢酶遗传多态性:不同种属,不同个体内的同一种代谢酶的基因编码不同,从而导致了其功能的不同,这就是代谢酶遗传多态性
11.危险度(risk):又称危险或危险性,指在特定条件下,因接触某种水平的化学毒物而造成机体损伤、发生疾病,甚至死亡的预期概率。
12.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指细胞在一定的生理或病理条件下,受内在遗传机制的控制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是一种自然的生理过程。
13.遗传负荷(genetic load):指一种物种的群体中每一个携带的可遗传给下一代的有害基因的平均水平。
14.危险度评定(risk assessment):指特定的靶机体、系统或(亚)认为群暴露于某一危害,考虑到有关因素固有特征和特定靶系统的特征,计算或估计预期的危险的过程,包括评定伴随的不确定性。
15.外源化学物(xenobiotic):是在人类生活的外界环境中存在可能与机体接触并进入机体在体内呈现一定生物学作用的化学物质。
16.生物学标志(biomarker):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学屏障进入组织或体液后对该外源化合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 效应标志 易感性标志
17.暴露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xposure):是测定组织体液或排泄物中吸收的外源化学物其代谢产物或与内源性物质的反应产物作为吸收剂量或靶剂量的指标,提供关于暴露于外源化学物的信息。
18.效应生物学标志(biomarker of effect):机体中可测出的生化生理行为和其他改变的指标,包括反应早期的生物效应结构和功能改变及疾病的三类标志物,提示与不同靶剂量的外源化学物或其代谢物有关联的对健康有害效应的信息。
19.蓄积作用(accumlation):外源化合物连续地、反复地进入机体,而且吸收速度或总量超过代谢转化排出速度或总量时,化学物质就有可能在体内逐渐增加或贮留,这种现象称为化
学物质的蓄积作用。分为物质蓄积和损伤蓄积。
20.抑癌基因(anti-oncogen):指机体内正常细胞内所具有的能致癌的遗传信息,在DNA加合物的作用下原癌基因突变、激活成为癌基因而导致疾病发生。
21.管理毒理学(regulatory toxicology):是现代毒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毒理学包括收集、处理和评价流行病学和实验毒理学数据,以及基于毒理学针对化学物又害效应保护健康和环境的决策。
22阈值threshold:为一种物质使机体开始发生效应的剂量或浓度,即低于阈值时不发生,而达到阈值时效应将发生。
23.Ames实验:是利用突变体的测试菌株,观察受试动物的能否纠正或补偿突变体所携带的突变改变,判断其致突变性。
微核实验(micronuleus test,MNT):是观察动物是否产生微核的实验。
染色体畸变分析(chromosome aberration analysis):观察染色体形态结构和数目改变。姐妹染色单体SCE:指染色体同源座位上DNA复制产物的相互交换,其频率与DNA断裂和修复有关。
24.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是一个衡量遗传变异的数据,即群体中多态基因的比例。
25.发育毒理学(developmental toxicology):研究出生前暴露于环境有害因子导致的异常发育结局及有关的作用机制、发病原理、影响因素和毒物动力学等。
发育毒性(Developmental toxicity)指出生前经父体和母体接触外源性理化因素,引起的在子代到达成体之前内出现的有害作用,包括:结构畸形、生长迟缓、功能障碍及死亡。
26.实际安全剂量:指与可接受的危险度相对应的化学读物的接触剂量。
27.联合作用:同时或先后接触两种或两种以上外源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毒性效应被称为联合作用
28.致死剂量或浓度:指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外源化学物引起受实验动物死亡的剂量或浓度,通常按照引起动物不同死亡率所需剂量赖表示
29.绝对致死剂量或浓度:LD100或LC100: 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0.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或LC50:指引起一组受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浓度。
31.最小致死剂量或浓度: MLD,LD01或MLC:LC01指一组试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或浓度
32.最大非致死量或浓度:LD0或LC0:指在一组受试实验动物中,不引起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或浓度
33.观察到有害作用的最低水平LOAEL: 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有害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4.为观察到有害作用水平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一种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5.观察到作用的最低水平LO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对照机体比较,一种物质引起机体某种作用的最低剂量或浓度。
36.未观察作用水平NOEL:在规定暴露条件下,通过实验和观察,与适当的对照体比较,一种物质不引起机体任何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37.毒性(toxicity):是指化学物引起有害作用的固有能力。
38中毒(poisoning):是生物体受到毒物作用而引起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后出现的疾病状态。
39.毒物(poison): 是指在较低的剂量下可导致机体损伤的物质。
40.效应和反应:在毒理学研究中根据所测定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和统计学特点,将终点分为效应和反应两类。
效应effect是量反应:表示暴露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后所引起的一个生物个体,器官或组织的生物学改变。
反应response是质反应:指暴露某一化学物的群体中出现某种效应的个体在群体中所占比率。
动物笼养形式④外源化学物的接触特征和赋形剂d化学物的联合作用包括交互作用如相加作用、独立作用;非交互作用如协同作用、加强作用、拮抗作用。季节或昼夜节律气象条件宿主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营养及健康状况对于毒性作用敏感性的影响c环境因素包括物种、品种及个体的遗传学差异不纯物和外源化学物的稳定性b机体因素包括理化性质化学结构1.影响外源性化学物毒性的因素:a化学因素包括
滤过:是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上亲水性孔道的过程b主动转运(载体、能量、逆浓度),易化扩散(载体、不耗能)和膜动转运(吞噬作用和胞饮作用、胞吐作用)。简单扩散又称脂溶扩散,是大多数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该转运方式不消耗能量不需要载体不受饱和限速与竞争性抑制的影响2.外源化学物通过生物膜的方式?可分为被动转运和特殊转运两类。被动转运包括简单扩散和滤过,特殊转运包括主动转运,易化扩散和膜动转运。a被动转运为外源性化学物顺浓度通过生物膜的过程
3.自由基最容易攻击的细胞器是什么?为什么?
线粒体 因为线粒体是人的呼吸器官,而自由基的产生与呼吸有很大关系,特别是在呼吸爆发的时候。
4.外源化合物的致突变的类型?主要有三种,包括
1、基因突变,指基因中DNA序列的改变,又叫点突变,可分为碱基置换和移码突变两种类型
2、染色体畸变,指染色体结构的改变,它是指遗传物质大的改变,染色体结构异常的主要类型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
3、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或称基因组突变,如非整倍体和多倍体,非整倍体指增加或减少一条或几条染色体;多倍数体指以染色体组为单位的增加。
5.微核试验的原理和其检测的终点是什么?
原理:是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无着丝点断片或纺锤丝受损伤而丢失整个染色体,在细胞分裂后期遗留在胞质中,单独形成的次核,因其比主核小,故称微核。检测的终点:(1)染色体或染色单体的损伤(2)纺锤丝的损伤。
6.毒物经口和经注射在体内代谢的特点?。a不同的进入机体的方式在吸收时的影响和吸收速度的不同;b两者在体内分布的差异性 毒物成峰时间的差异;c代谢 前者在代谢的同时还有吸收,后者一次进入,代谢的时候无吸收,两者降低的曲线有不同;d排泄 基本一致。
7.在进行危险度评价时,将动物结果应用于人时存在哪些不确定因素?
在危害认定与剂量-反应关系评价阶段,存在实验动物资料向人外推、高剂量向低剂量外推、较短染毒时间向长期持续接触外推、毒代动力学和毒效动力学资料不足等不确定因素。在接触评定阶段,由于人体可经由多个途径接触化学毒物,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接触化学毒物数量与种类也不相同,会给接触总量的估测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如果样本抽取的大小和代表性不合适,也会产生不确定性。
8.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a、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毒性鉴定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b、不同阶段的毒理学实验项目:第一阶段试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试验: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遗传毒性试验与发育毒性试验。第三阶段试验: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力学试验。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c、人群暴露资料: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体暴露试验可直接反映受
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9.IARC对化学致癌物的分类?a、组1,对人类是致癌物。对人类致癌性证据充分者属于本组。b、组2又分两组:组2A,对人类很可能是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组2B,对人类是可能致癌物,指对人类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c、组3,现有的证据不能对人类致癌性进行分类。D、组4,人类可能非致癌物。
10.简述化学物出现选择毒性的原因?a、物种和细胞学差异b、不同生物或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生物转化过程的差异c、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亲和力的差异d、不同组织器官对化学物质所致损害的修复能力的差异。
11.生物转化反应类型? 水解反应 b还原反应氧化反应a、I相反应 谷胱甘肽集合④甲基化反应⑤乙酰化作用⑥氨基酸结合硫酸结合葡萄糖醛基结合是体内最主要的结合反应类型、II相反应即结合作用,是外源性化学物原有的或经I相反应后引入或暴露出来的羟基,氨基,巯基和环氧基等集团与内源性辅因子之间发生的生物合成反应。
12.细胞色素P450酶系?因细胞色素P450含有的血红素铁在还原态时与CO集合形成的复合体在光谱450nm处有最大的吸收峰而得名,又称为混合功能氧化酶或单加氧化酶。
13.细胞色素P450酶系催化反应的机制?①处于氧化态的细胞色素P450与底物结合形成复合物②血红素中的Fe3+接受NADPH细胞色素P450还原酶从NADPH转运来的一个电子,还原为Fe2+③1个氧分子与还原型细胞色素P450结合,加上底物形成三元复合物④该复合物接受第二个电子和一个H+成为Fe2+OOH复合物⑤第二个H+的加入使该复合物裂解为水和(FeO)3+复合物⑥(FeO)3+复合物将氧原子转移到底物,形成氧化的ROH产物⑦释放ROH产物,细胞色素P450从还原太恢复为氧化态,又可与底物结合,开始第一轮的循环。
14.急性毒性实验的目的?a、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b、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毒作用效应特征、靶器官、剂量-反应关系和对人体产生所害的危险性;c、为后续的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d、提供毒理学机制研究的初步线索。
15.常用的致突变试验?a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b微核试验:c染色体畸变分析;d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SCE;e果蝇伴性隐性致死试验;f显性致死试验;g程序外DNA合成试验;h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16.发育毒性概念及表现?a、指出生前后接触有害因素,子代个体发育为成体之前诱发的任何有害影响。b、表现: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17.举例说明致突变试验所反应的遗传学终点?a.DNA完整性的改变b.DNA重排或交换c.DNA碱基序列改变 d.染色体完整性改变e.染色体分离改变。
01、发育毒性表现为:发育生物体死亡、生长改变、结构异常、功能缺陷。
02、化学致癌的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引发阶段、促长阶段、进展阶段。
03、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04、危险度评价由四个因素组成:危害识别、危害表征、暴露评定、危险度表征。05、I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反应、还原反应、水解反应。
06、危险性分析包括三部分: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交流。
07、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08、常用的致突变试验:细菌回复突变试验(Ames试验)、微核试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试验、单细胞凝胶电泳试验。
09、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第四篇:环境毒理学重点
1,生物转运:环境化学物的吸收、分布和排泄具有类似的机理,均是反复通过生物膜的过程。2生物转化:环境化学物在组织细胞中发生的结构和性质的变化过程,成为生物转化。3毒物:一定条件下,较小剂量就能引起生物机体功能性或器质性损伤的化学物质。4毒性:一种物质能引起机体损害的性质和能力。
5中毒:机体受到某种化学物的作用而产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的病变。
6危险度:在一定暴露条件下化学物导致机体产生某种不良效应的概率。
7危险度可分为:归因危险度、相对危险度、可接受的危险度LD100,绝对致死剂量:能引起所观察个体全部死亡的最低剂量。LD50,半数致死剂量或致死中量,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剂量。LC50,半数致死浓度,一群个体50%死亡所需的浓度。一般观察时间14天。
TLm,半数耐受限量或半数存活浓度,一定时间内一群水生生物50%个体能够耐受的某种环境化学物在水中的浓度。
11最小致死剂量,MLD/Ldmin/LD01,指仅引起一群个体中个别个体死亡的最低剂量。12最大耐受剂量,MTD/LD0,一群个体中不引起死亡的某化学物的最高剂量。
13半数效应剂量,ED50,外源化学物引起机体某项生物学效应发生50%改变所需的剂量。14最小有作用剂量,MEL,中毒阈剂量或中毒阈值,外源化学物以一定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时,在一定时间内,使某项灵敏的观察指标开始出现异常变化或机体开始出现损害所需的最低值。
15最大无作用剂量,MNEL,外源化学物在一定时间内按一定的方式或途径与机体接触后,采用目前最为灵敏的方法和观察指标,而未能观察到任何对机体损害作用的最高剂量。16效应,一定剂量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后所引起的机体的生物学变化。
17反应,机体与一定剂量的外援化学物接触后,呈现某种效应并达到一定程度的比例。18 局部毒性作用,某些环境化学物可引起机体直接接触部位的损伤。全身毒性作用,环境化学物被吸收后,随血液循环分布到全身而呈现的毒性作用。20 速发和迟发毒性作用,一次接触并短时间引起,成为速发,一次或多次接触,经一段时间呈现,成为迟发。实验动物:经人工培育,对其携带微生物实行控制,遗传背景明确,来源清楚,可用于科学研究的动物。品系,用计划交配的方法获得的起源于共同祖先的一群动物。无菌动物,体内外均无任何微生物和寄生虫的动物。急性毒性,机体一次接触或24h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所引起的毒效应,包括死亡效应。研究目的是:确定化学物的致死剂量,评价化学物对机体记性毒性的大小、毒效应的特征和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并根据LD50值进行急性毒性分级。为亚慢性、慢性毒性研究及其他毒理试验染毒剂量的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为毒性作用机理研究提供线索。25 经典的急性毒性试验,设一定数量的剂量组,组间有适当的剂量间距,以得到化学物引起死亡的剂量—反应关系和求得LD50(LC50)亚慢性毒性研究目的:分析化学物长期接触的毒性作用特征及可能的毒作用靶器官,求出亚慢性毒性的阈剂量或NOAEL,在无慢性毒性的资料时,依此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为慢性毒性研究选择剂量及筛选观察指标提供依据。慢性毒性研究目的:确定受试化学物毒性作用的LOAEL和NOAEL,依此进行受试化学物的危险度评价,并为人制定该化学物的安全限量提供毒理学依据;确定受试物慢性毒性作用的特征及靶器官;慢性毒性损害的可逆性。转换,指嘌呤与嘌呤碱基、嘧啶与嘧啶碱基之间的置换(G:C→A:T,A:T→G:C)29 颠换,嘌呤与嘧啶碱基之间的置换(G:C→T:A,G:C→C:G,A:T→C:G,A:T→T:A)致突变作用机理: DNA损伤、突变(碱基类似物取代、与DNA分子共价结合形成加合物、改变碱基的结构、大分子嵌入DNA链),非整倍体及整倍体的诱发,DNA损伤的修复与突变
Ames试验,以鼠伤沙门氏菌的组氨酸营养缺陷性菌株为指示生物,观察受试物引起其回复突变的作用。
安全性评价,安全性评价通过规定的毒理学试验程序和方法以及对人群效应的观察,评价某种化学物的毒性及其潜在危害,进而提出在通常的暴露条件下该物质对人体健康是否安全及安全接触限量。
安全评价的程序:
第一阶段,(急性毒性试验、眼刺激试验、皮肤刺激试验、皮肤致敏试验)
测定急性毒性参数,了解受试物对皮肤和黏膜的刺激性、致敏性,为毒性分级和标签管理提供依据。
第二阶段,(亚急性毒性试验和致突变试验)
了解受试物的亚急性毒性和遗传毒性,为第三阶段各项试验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并对受试物的致癌性进行预测。
第三阶段,(亚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繁殖试验和迟发型神经毒性试验)
通过亚慢性毒性试验进一步确定多次重复染毒的毒性作用性质和靶器官,初步确定NOAEL和LOAEL,为第四阶段各项试验的剂量设计和观察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通过致畸试验判断受试物的胚胎毒性及其是否有致畸性。通过繁殖试验,可判断受试物对生殖过程的损害作用。通过迟发型神经毒性试验,可判断受试物是否具有迟发型神经毒性作用。
第四阶段,(慢性毒性试验、致畸试验、代谢动力学试验)
通过慢性毒性试验可确定受试物的NOAEL和LOAEL,为推算受试物的安全接触限制提供依据。通过致畸试验可以确定受试物对实验动物的致癌性。通过代谢动力学试验可以了解受试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特点,了解蓄积毒性作用及其可能的靶器官和毒性作用机理。34 光化学烟雾的形成:
(1)在日光下NO2吸收光能分解为NO和原子态氧(o),o和o2反应生成o3.(2)烃类化合物与O、OH、O3等反应生成各种自由基
(3)自由基促使NO转化成NO2,NO2继续光解形成O3,自由基与O、NO、NO2 等反应生成醛、酮、醇、酸类化合物,以及过氧酰基硝酸酯类化合物,自由基还可与烃类发生反应生成更多的自由基。如此反复循环,直至一次污染物NO和碳氢化合物耗尽为止。35 生物富集
生物富集包括三个过程:一,简单的生物浓缩,即溶质或者以悬浮微粒而存在的物质被生物选择性的从环境中吸收并浓缩。二,食物网引起的生物放大,即蓄积某种物质的生物作为食饵被摄食而使摄入者体内达到更高的蓄积浓度。三,生理浓缩,被吸收到生物体内的物质,按照生理的要求,或者按照该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特征而在生物体的特定部位形成高浓度蓄积的现象。
土壤背景值:不受各种污染源明显影响的土壤化学物检出量
土壤环境容量:一定环境单元,一定时限内遵循环境质量标准,即保证农产品质量和生物学质量,同时也不使环境污染时,土壤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值。
土壤污染自净:土壤本身通过吸附、分解、迁移、转化,而使土壤污染物浓度降低甚至消失的过程。
农药进入土壤的途径:一,直接进入土壤,二,农药落到土壤表面或者水面,从而进入土壤,三,随着大气沉降、灌溉水和动植物残体进入土壤。
农药残留: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生物体、农副产品和环境中的微量农药原体及其有毒代谢
物、降解产物和杂质的总称
农药进入人体途径;消化管、呼吸道、皮肤
42环境化学致癌物;多环芳烃、芳香族氨基与硝基化合物、亚硝胺类化合物、多氯联苯、生物烷化剂、氯乙烯、黄曲霉毒素、重金属、石棉、植物中致癌物
多环芳烃的活化:多环芳烃在体内首先经混合功能氧化酶催化,形成多环芳烃环氧化物,然后再经环氧水化酶催化形成多环芳烃二氢二醇衍生物,后者可以形成具有亲电子性的碳正离子,可与DNA分子鸟嘌呤的N2结合,使DNA烷基化,使遗传密码发生改变,引起突变,构成癌变的基础。
影响多环芳烃致癌性的因素:激素、维生素、微量元素
剂量-效应关系图线:直线形、抛物线形、S形。
毒性作用类型:局部和全身、速发和迟发、可逆和不可逆、变态反应、特异体质反应 联合作用类型:相加、协同、增强、拮抗、独立
毒性作用机理: 1,干扰正常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2,细胞膜损伤,3,干扰细胞内钙稳态,4,干扰细胞能量产生,5,自由基与脂质过氧化,6,与生物大分子结合,7,选择性细胞致死,8,非致死性遗传改变。
毒理学试验分为: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
常用染毒方法:经口染毒、经呼吸道染毒、经皮肤染毒。
突变的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突变和基因组突变
环境化学致癌物可分为: 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
生殖试验方法:三代两窝生殖试验法、两代一窝生殖试验法
致畸作用机理: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生物合成的原料和能量不足、细胞毒性作用、酶的抑制、对细胞膜损伤、非特异性发育毒性作用、母体及胎盘的正常功能受到干扰
大气污染的三种类型:一,以煤为主要能源,形成以烟煤尘和二氧化硫为主的大气污染,煤烟型污染 二,以石油为主要能源的石油型大气污染 三,混型大气污染
大气污染途径:呼吸道、消化管、皮肤
水体污染来源: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业污水、医院污水、废物的堆放、掩埋和倾倒 水体污染类型:物理、化学、生物
土壤污染物类型:化学型、生物型、放射型,来源:生活污染,工业和交通污染,农业污染 土壤污染途径:气型污染、水型污染、固体废物型污染
第五篇:自己总结 部分毒理学重点
毒理学: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损害作用及毒作用机制的科学。分描述、机制、管理毒理学。毒性:化学物引起机体的有害作用的能力毒效应:化学物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的生物学改变。毒物:在较低剂量时即可导致机体损害的物质。
生物学标志:指能反映已被机体吸收的外源化学物或其生物学后果的各类测定指标。可分为暴露标志、效应标志和易感性标志。剂量:决定外源化学物质对机体损害的重要因素。指外源化学物与机体接触或被机体吸收或直接导致机体损害的量。
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LD50):引起一组受试试验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或者浓度。值越小表示外源化学物的毒性越强。最大非致死剂量(LD0、LC0):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是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剂量-反应(效应)关系:只外源化学物作用于生物体的剂量与引起的生物学作用的发生率或作用强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剂量-量反应关系:表示化学物质的剂量与某一群体重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未观测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在规定的暴露条件下,外源化学物不引起机体可检测到的有害作用的最高剂量或浓度。
急性毒性试验:是大剂量/高浓度一次或者24小时内多次给予实验动物染毒后,研究短时间内化学物对实验动物所引起的各种毒效应的试验方法。
急性毒性:指实验动物24小时内一次或多次接触某一化学物产生的快速而剧烈的毒效应。生物转化:将外源化学物在机体内经过多种酶催化发生化学变化并形成分解产物的过程。类型:第Ⅰ相反应:主要包括氧化、还原、水解。是外源化学物暴露或产生极性基团,如-OH –NH2-SH-COOH。增加其水溶性以便于排泄,并形成适合于Ⅱ相反应的底物。同时也改变外源化学物分子原有的某些基团,或产生信的功能基团使毒物解毒或活化。第Ⅱ相反应,主要为结合反应指化学物经第一相反应形成的中间代谢产物与某些内源化学物的中间代谢产物相互结合的反应过程。
急性毒作用带(Zac)=LD50/Limac:意义Zac小,发生急性中毒死亡的危险性大。慢性毒作用带(Zch)意义:Zch大,发生慢性中毒的危险性大。
突变mutation:细胞内遗传物质结构发生的可一传的变异。分自发和诱发突变。类型:基因突变、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改变。
化学致癌:化学物质引起或增进正常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并发展成为肿瘤的过程。
生长发育:适于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经历受精、着床、器官形成、胚胎发育、围生期,直到性成熟。发育毒理学:研究外源化学物对生物体发育(从受精卵到性成熟)的损害作用及机制,为防止和减少人类发育毒性而制定相应管理措施提供依据的科学。
发育毒性:指外源化学物引起的在子代性成熟之前内出现的任何发育有害表现。具体为:生长迟缓、致畸作用、致死作用、功能缺陷。
增毒:外源化学物在体内经过生物转化作用转化为毒性大于其母体化合物的过程。
管理毒理学:是毒理学的分支学科,是奖毒理学的原理、技术和研究结果应用于化学物的监督管理,并为法律法规、卫生标准等的制度提供科学依据,以达到防止人类中毒性健康危害的发生和保护环境的目的。
良好实验室规范(GLP):指非临床研究中,严格试验管理的一套整套规章制度,包括对试验设计、操作、记录、报告、监督等,一系列行为和实验室条件规范。
安全性:指某种化学物在规范使用方式和用量条件下,对人体健康不产生任何损害,及不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也不对暴露人群及其后代产生潜在危害。
生殖毒性:指外来物质对雄性和磁性生殖功能或能力的损害和对后代的有害影响,表现为外源化学物对生殖过程的影响,包括生殖器官及内分泌系统的变化,对性周期和性行为的影响,以及 对生育力和妊娠结局的影响等。终毒物:直接与内源靶分子反应或引起机体生物学微环境的改变,导致机体的结构和功能紊乱并表现毒性的物质。
急性毒性试验的目的:①通过实验测定毒物的致死剂量以及其他急性毒性参数,以LD50为最主要参数;②通过观察动物中毒表现,毒作用强度和死亡情况,初步评价毒物对机体的急性毒性大小、毒效应特征和剂量-反应关系;③为毒作用机制的研究提供线索;④为亚慢性和慢性毒性实验研究以及其他毒理实验提供接触剂量设计依据。
短期重复毒性试验、亚慢性毒性试验和慢性毒性试验的目的:①研究实验动物或人重复暴露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剂量-反应(效应)关系,确定其观测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loael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noael,为该化学物的安全限量标准提供依据。②研究实验动物或人长期暴露外源化学物毒性作用的性质、特点和毒作用靶器官,了解其毒性机制。③研究外源化学物短期重复毒性、亚慢性毒性和慢性毒性作用的可逆性。④短期重复剂量毒性试验和亚慢性毒性试验均具有预备和筛选的性质。亚慢性毒性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的剂量设计及观测指标的选择提供依据。⑤确定不同动物物种对外源化学物的短期重复剂量、亚慢性和慢性毒效应差异,为将研究结果外推到人提供依据。
入选遗传毒理学成套试验的原则:①一套可靠的试验系统应变包括每一类型的遗传学终点。②通常的试验材料涉及病毒、细菌、霉菌、昆虫、植物、培养的哺乳动物细胞和哺乳动物。③体内试验和体外试验配合。
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的基本内容:A、毒理学试验前的准备工作:在进行毒性鉴定之前,必须尽可能的收集受试样品的相关资料,包括化学组成、理化性质及生产工艺方面的资料。B、毒理学安全性评价程序的选用原则。C、不同阶段的毒理学实验项目:第一阶段:包括急性毒性试验和局部毒性试验。第二阶段:包括重复剂量毒性试验和遗传毒性试验。第三阶段试:包括亚慢性毒性试验、生殖毒性试验和毒动力学试验。第四阶段试验:为慢性毒性试验和致癌试验。D、人群暴露资料:将毒理学试验的结果外推到人具有不确定性,而人体暴露试验可直接反映受试物对人体造成的损害作用,具有决定性意义。
危险度评定: ①危害识别(确定待评价物质损害作用的可能性);②剂量-反应关系评定(评定待评定物质剂量与暴露群体中有害反应发生率之间的关系及伴随的不确定性)③暴露评定(确定人群暴露总量,阐明暴露特征。);④危险度特征分析(定性或定量评定待评物质引起暴露人群发生健康损害的概率及伴随的不确定性。)
毒理学主要分为三个研究领域:描述毒理学,机制毒理学和管理毒理学。
基因突变分为:碱基置换、移码突变;染色体突变分为:染色体畸变、染色体数目异常。化学致癌物根据作用机制不同可以分为:遗传毒性致癌物、非遗传毒性致癌物。终毒物可以分为以下四类:亲电子剂、自由基、亲核物、氧化还原性反应物。
危险性分析包括三部分:危险度评定、危险性管理、危险性交流。
机体对外源化学物的处置包括四个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化学物致突变作用的模式为:损失-修复-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