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试论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试论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沙县翠绿小学 葛彦莉
阅读是人类重要的活动之一,它能使人积累知识,陶冶情操,让人身心愉悦。但长期以来在我国,教师分析过于烦琐,忽视学生主体的积极性,压抑其个性的发展。没有个性的阅读只是一种“死读书”。因此我倡导个性化的阅读,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允许他们选择相应的的阅读内容,方法及学习伙伴,走进文本,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
一、鼓励“创”读,尊重独特体验。
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和感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和重要实践活动。无论把“语文”理解成“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还是“语言文化”,离开了学生学习过程中富有个性的体验和感悟,都毫无意义,只会使语文学习之路越走越窄。多元解读就是要确立个体的解读观点,鼓励学生个性解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一)激活学生的阅读审美动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阅读经验和审美经验,积极调动,激活学生的审美动力,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的阅读对象,审美内容,从而打破原来的审美认知平衡,建立新的平衡。《再见了,亲人》一文,字字皆情,而文中描绘的生活情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学生很难入情入境。我在课前以录像形式呈现了抗美援朝战争中硝烟弥漫的战场,邱少云烈火烧身纹丝不动的感人场面,以及1958年志愿军奉命回国时,车站上人头转动送别场面;通过创设特定的情境激发学习动机,使学生在体验审美的乐趣中感知教学内容,在参与创造过程中拓宽审美情趣,达到“设境悟情”的目的。
(二)让学生在动态中阅读。
执教《啄木鸟和大树》一课时,有学生说:“ 大树拒绝啄木鸟给它治病,把啄木鸟赶跑了,这虽然不对,但啄木鸟也不应该到大树快枯死了,都不再去看望大树,应该做劝说工作。大树在病重时,也许会认识到自己不对,接受啄木鸟的治疗呢!”我抓住这个可贵的教学契机说:“是啊,原来的故事是有啄木鸟又一次上门劝说的,可是因为故事太长,没有编,现在我们来当小编辑,把这部分编进去,怎么样?”学生兴致勃勃,续编了啄木鸟二劝大树,三劝大树的故事。在这种动态的阅读中,学生既遵循文本,又超越文本,培养了创新思维。
(三)让学生在想象中阅读。
我在教学中,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情感体验,通过想象去感受作者这种对社会对人生的心理体验。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当学生读到“一只画眉鸟飞了出来,被我们的掌声一吓,又飞进了叶丛,站在一根树枝上兴奋的叫者,那歌声真好听”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就是林中那只可爱的小鸟,你能告诉大家你在唱写什么吗?”学生的想象翅膀展开了,有赞美家园环境舒适的,有歌唱自己生活幸福的,有发出诚挚邀请的,还有向人类发出强烈呼吁,希望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这样把握契机适时点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想象丰富,真正理解了课文的内涵。
二、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
如学习《詹天佑》一课,我着重引导学生紧紧抓住“杰出”和“爱国”两个词语让学生通览全文,自主读书,探究阅读,看看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可以感受到詹天佑的“杰出”和“爱国”。这种探究性的阅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他们潜心阅读,仔细探究,边读边标出有关语句;积极讨论,大胆交流,争先恐后地发表自己的见解,体会着发现者的快乐,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
三、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
新课标指出: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阅读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我认为,教师应具有打破单一课程评价标准的胆识,引导学生在阅读文本之后,对所理解的内容进行回味和再思想,进行理性的批判。听了本校教师在教完《麻雀》一课后,总结道:“课文通过老麻雀奋不顾身地拯救小麻雀,歌颂了一种崇高伟大的母爱精神。”而学生听后质疑道:“本文没有一处提示这只麻雀的性别,怎么肯定是“母爱”而不是“父爱”呢?对于学生的疑问和反驳,我们感到愕然。细细读来,在字里行间找不出这只麻雀的雌性的特征。作为一种泛指,学生的质疑还是有道理的。这一看似不是问题的问题激起了大家思考的兴趣,学生们顿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最后师生都比较认可这样的表达方式——表现了一种伟大而崇高的亲子之爱。
四、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
在学生对课外阅读缺乏兴趣的今天,由课内对课外的过渡,显得尤为重要。课外阅读,特别是经典著作的阅读对学生成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特别是文学类的经典书籍;对在潜移默化中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形成良好的语言能力都是不可或缺的。
新课改虽然为当代的教育教学带来了神奇的催化作用,为教师们的教学提供了广阔的发展舞台,为学生的个性发展、自主成长营设了宽松的氛围。但是良好的出发点,并不一定能产生与之相对应的良好的教学效果,对以上四个观点进行探讨调查的过程中,我发现了许多弊端:
(一)多元解读的统一化,盲目化,模糊化。课堂教学漠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差异,一些老师经常以自己“权威”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二)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的自主,受到老师的特别关注,在当前开展研究性学生中,随意扩大其功能否定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考虑学生的知识结构,身心特点,生活阅历,理解能力等条件,让研究性学习成为一种放任自由的游戏表演学习。
(三)由于受经验和阅历的限制,学生对文本作出的个性化反思并不都是正确的、合理的,有的学生脱离文本,对课文缺少感性和理性的认识,这必将导致漫无边际、信口开河的“放羊式”局面。
(四)学生主动、自发的课外阅读行为不多。阅读格调层次不高,从课外书籍中所获得的知识也甚微。阅读方法不能掌握,少数学生只是浏览、粗读,满足于故事情节的欣赏。
我觉得这些都是教师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教学时最常见的课堂情景了,那都是因为教师没有掌握课程改革的实质,背弃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忽视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训练,片面理解和过度追求,盲目赶时髦,这种与个性化阅读教学貌合神离做法看似活跃了课堂,实质失之于浅薄、浮躁,应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
为了纠正这些误区,我决定采取以下策略:
(一)构建民主氛围,增强学生阅读的主体意识。教师要转变角色,淡化自己的权威形象,关注阅读期待,激发学生阅读的好奇感引导阅读探究,实现学生阅读的个性化。
(二)合理选取探究内容,明确探究目标。对于语文教学而言,必要的接受式学习是必须的,教师的系统讲授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学到应有的知识,让学生在积累中运用,在传承中创新。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是研探究性阅读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和根本保证。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各种信息,进行有针对性地指导、点拨、督促和监控,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研究,给他们辅导和帮助,这样,学生就会在“研究”中真正感受到创新的价值和成功的喜悦。
(三)教师在授课前要仔细研读教材,正确理解和把握课文蕴涵的人文价值,在尊重学生个性化积累的同时,正确对学生进行真、善、美的情感熏陶和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
(四)教师统一安排课外阅读的时间。要联系课内知识,指导课外阅读的方法。统一安排课外阅读的内容,指导做课外阅读的摘记。要让学生明白,虽然健康的课外读物有助于思想、审美等各方面素质的提高,但作为一个小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仍然是主要任务,课外阅读只是一种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所以,学生必须摆正主从位置,以便合理安排时间。
总之在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应鼓励学生“创”读,尊重其独特体验。不断引导“研”读,培养探究学习,并且不断强化阅读的个性化反思,指导课内阅读向课外阅读延伸,更好地促进个性化阅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第二篇: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情境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能够大大地提高学习效果,这已是不容置疑的结论。本文主要从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实施方法来揭示小学语文情境教学的规律。
关键词:情境教学 情境创设 乐趣
一.情境教学的教学模式
所谓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境思维,从而在情境思维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由此,我们也能清楚看到,情境教学模式既不同于教育学,亦不同于教学论,它仅仅是依据教育学、认识论、心理学和教学论原则,在认知活动中充分开发非智力因素,从而实现愉快教学的基本教学模式。
1.引入情境,在探究的乐趣中诱发动机。
因为儿童的学习动机更多地被感情驱使,所以情境教学强调在连续动态的情境中不断地维持、强化儿童的学习动机,促进学习动机与情境之间持之以良性的互动。
2.凭借情境,在审美的乐趣中丰富感受
情境教学提出了“强化感受、淡化分析”,即“通过优化情境,引导儿童从感受美的乐趣中感知教材”。美感教育是情境教学原则的一个重要方面,它可以分为以下四个环节:(1)带入情境,感知美的表象;(2)分析情境,理解美的实质;(3)再现情境,表达美的感受;(4)驾驭情境,诱发审美动因。而这些环节都是离不开具体的审美感受的。
3.融入情境,在体验的乐趣中陶冶情感
情境教学是一种创设典型场景,激起儿童热烈的情绪,把情感活动与认知活动结合起来的一种教学模式。这里所说的情感活动体现在多个方面,如(1)教师与学生之间。情境教学主张教师对儿童倾注真情,以敏锐的洞察力去触及儿童的情感领域,从而建立起亲和的师生关系,渲染一种温暖和谐的、可以信赖的、充满自信的、无拘无束的情境。教师首先必须通过一种移情作用,设身处地地感觉体验,回归到儿童的情感状态,用“儿童的眼睛看世界”,这样才能产生“以情动情”的移情效应。(2)学生与教材之间。教材对学生的吸引力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在学生与教材之间建立起美妙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在语文情境教学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李吉林曾总结出这样的情感推进的发展模式:在初读课文,激发动机中-入情;在感受课文描写的形象中-动情;在领悟课文语言的神韵中-移情;在表情朗读、语言训练中-抒情。(3)学生与学生之间。由于情境的优化,学生与学生之间,友爱亲密。他们在亲、助、乐等人际情境中相互切磋、合作互助、取长补短,培养了团队意识、合作精神、交往能力,这就为学习语文提供了良好的情感氛围。
4.优化情境,在活动的乐趣中增长力量
在教学过程中让儿童活动,并不是追求形式的生动,而是让儿童通过自身的活动,充实教学内容,丰富教学形式,让儿童在乐中学,趣中学,活中学,坐中学。既然如此,将活动贯穿于教学过程,就不能游离于教学内容之外,而要突出教材重点,针对教材特点,具有鲜明的学科特点,与能力训练相结合,从而加强基础。语文教学中的训练强调操作情境中的基础训练,它包括以词句为主的基础训练、加强应用为目的的整体训练和结合感知为媒介的思维训练。
5.营造情境,在创造的乐趣中展现个性
传统的教学不恰当地造成大脑左半球接受过度教育,结果因教学抽象概念化,缺乏形象与情感而影响右脑的激活、兴奋,造成压抑,甚至损伤儿童的创造才能。这是教学领域长期以来注重认知,忽视情感而造成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情境教学通过情境的创设营造,能最大限度地开发和利用右脑,对儿童创造力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1)激发情感。激励、唤醒、鼓舞学生,殷切地期待学生,坚信学生一定会成功,是真正引导儿童开启智慧大门的闪光的金钥匙。因为学生会从教师的爱中获得信心,获得力量。这种信念往往转化为一种积极向着教学目标的驱动力。(2)训练感觉。创造在某种意义上是形象思维的产物。形象越是鲜明丰富,感觉越是敏锐,右脑越是兴奋,形象思维活动就越是活跃。实践证明,感觉的训练,使儿童对周围世界日渐留心敏感,因而拓宽了他们进一步认识世界的通道,并成为他们的创造力发展的重要基础。(3)培养直觉。右脑的激活十分有利于直觉的培养,而无意识的直觉可以说是一切发现的源泉。
6.拓宽情境,在认识周围世界的乐趣中开阔视野
为了更好地发挥周围世界在儿童发展中的源泉作用,情境教学提出以下原则:由近及远,逐渐拓宽;渐次认识,螺旋上升;由表及里,启迪智慧;陶冶性情,涵育人文素质。
二.创设情境的方法
情境创设是一个提供各种形式的刺激信息,引起心理反应或活动的过程,它不是教学过程的自然伴随物,而是教师主动设计的产物。它要求教师以实际行动关心全体学生成长,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兴趣爱好和学习特点,建立深厚的师生感情,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教学中努力做到以充沛的感情、专治的精神、丰富的想象、生动的语言、高度的概括力,从各方面感染学生。使学生耳濡目染,激发起学好语文的情感。在此基础上,依据教材的内容和所教学生的层次创设问题情境。常用方法有:
1.联系生活展现情境
生活是文章的唯一源泉,一切文章都是彼时彼地的生活在作家头脑里反映的产物。以文章为例子,要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就必须“披文入情”、“沿波讨源”。也就是说,要引导学生认识、了解作者在文章中反映的生活,而后才能知道作家立意、选材、谋篇、运用语言的高明,才能领略作者在文中表露的感情,进而受到真、善、美的熏陶。所谓联系生活展现情境,就是把教材中所写的生活与学生的生活,通过创设情境沟通起来,打开学生的生活库藏,强化他们的体验,增进对文章的理解。古人读书“虚心涵泳,切己体察”就是这个意思。
2.运用实物演示情境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一条规律。运用实物演示情境,正是从这一认识规律出发的。一般知识性课文中涉及的物体,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实物一出示,儿童便豁然领悟。实物演示既可以由老师展示,也可以由学生自己展示。如在上《黄山奇石》一课后,让学生把自己参观风景名胜拍下的照片,带进课堂,让学生一边展示自己的照片,一边向大家介绍自己游览过的景点。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生活体验,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3.借助图画再现情境
文与画是相通的,因此,借助图画再现课文情境,可以把课文呢具体化、形象化,收到“一图穷千言”的效果。在图画面前,学生看得清楚,感受得真切,从画的颜色、明暗中不仅能迅速立体地感知课文内容,易于接受和理解,涵养美感,同时也能体会到作者把图画变成语言文字的高明以及依文绘图的创造性。在运用图画再现情境时,教师要加以指点和启发,以引导学生认识的方向性;同时还要由感情地讲述,便于学生充分感受形象,进入情境。
4.播放音乐渲染情境
音乐是一种诉诸人的听觉,启动人的联想和想象的一门艺术。音乐通过对乐音有组织的安排构成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同时,音乐是作曲家心灵的倾诉,情感的流淌,所以音乐最能调动人的情感,抚慰人的心灵,渲染情境,创造气氛。如果能把音乐语言与语言文字沟通起来,教学就能真正实现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等器官,在这种联觉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5.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为了使教学情境真切地再现在学生面前,教师可指导学生如同演戏那样扮演课文中的角色,让学生站在该角色的立场上深入课文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由于学生的心理位置换成了课文中人物的心理位置,这样,不仅能把教材内容迅速形成表象,同时还能很快地进行理解。
扮演角色体会情境,有四种做法:(1)进入角色。让学生带着强烈地感情阅读课文,体会课文中各种人物的思想感情。(2)分角色朗读。这样的阅读,可以让学生听到教材中各种人物的不同声音,虽未见其人,却已闻其声,增进对课文的理解。(3)直接表演。课文中选编的戏剧,可组织学生装扮成剧中人,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进行表演,如《白毛女》(选场)、《屈原》(节选)等,让学生在表演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征。(4)改编课本剧。根据课文编写剧本,然后让学生进行表演,同样不失为语文教学的一种方法。
6.锤炼语言描绘情境
前面所说的五种方法,无论哪一种都必须依靠教学语言来实施,如果离开了教学语言,就不能创设教学情境,即使有了某种情境,也不能发挥教学作用,实现情境的价值,所以说教学语言是创设教学情境的基础。随着年龄的增长,思维能力逐渐增强,如果只靠直观性的教学情境,则容易使教学简单化、表面化,不利于学生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训练,也不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满足学生对真善美更高层次的追求。从这一点来看,我们也必须重视教学语言的作用。教师的本领归根结底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艺术最后也体现教学语言中。运用教学语言,从内容方面看,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从形式方面看,要做到修饰美、风格美、态势美。
7.教学情境的优化
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我从不同角度介绍了六种创设方法,但在实际操作中,要求最优化,提高教学效率,则不能各执一端,需要从实际出发,灵活地综合地运用这些具体方法。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情境教学是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的愉快教学。教师应该熟悉情境教育的教学模式,熟练而恰当地运用各种情境创设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智力水平。
参考文献
1.韦志成:《语文教育情境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
2.李庆民:《李吉林与情境教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1。
3.蔡子良:《情境教学的学习理论研究》,许昌师专学报,1998年S1期。
4.李宏钧:《浅谈情境教学》,黔东南民族师专学报,2000年06期。
5.张媚芳:《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S1期。
第三篇: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李红 女 大专 黔西县新仁小学 4671200 551505)
摘 要: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重视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90年代以来重视以教学设计为代表的系统方法与媒体技术的结合,促进语文教育的最优化,进入21世纪后,尤其重视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对语文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进行整合,从而促进语文教育的飞越发展。
关键词:多媒体 语文教学 媒体技术 教学设计 教育技术 学习资源整合 引言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突出强调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的整合,小学语文课程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不应仅仅看作是一种媒体手段,而应当是一种学习方式,学习内容的根本变革,现代教育技术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日益广泛,教学所需要的资料,教师一点鼠标即可获得,声音、图像为课堂营造了一种新的氛围,从获取信息的手段上与传统教学已有明显的不同。
事实上,在古代人类身教口授的教育的活动中,就已经蕴涵了教育技术,但多媒体教育技术是一个概括所有媒体技术在教育中应用的专门技术,是国际教育界20世纪以来共同研究的结果。
美国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的定义对教育技术的贡献大,它揭示了教育技术的本质特征,阐明了用系统方法设计和组织教学过程,启迪人们从以计算机基础的现代教学媒体的技术应用中超脱出来,建构新型的教育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这对传统教育从理论到方法都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语言的出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字、印刷术的出现加快了人类社会文明的里程,计算机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第二次飞跃式发展。在18世纪瓦特发明蒸气机之前,人类社会经历了漫长的畜牧业、农业社会,人类的教育仅仅对物质资源的利用,工业文明到来之后,人类的教育与对机械力,电力与动力资源的利用紧密联系,计算机出现以后,信息资源的利用已经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巨大的震撼,人类到现在已经经历了两次巨大的变革浪潮。这两次浪潮都超越了早先的文明和文化,都是以前人所不能想象的生活方式,替代了原来的生活方式。①
整合,即整理融合。系统内各要素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重组效应,从而使系统发挥出更大的功能,它的核心内涵是打破原有各要素之间的封闭状态,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优势互补,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作用。早在20世纪初,针对传统把课程和教学分开的二元论,教育哲学家杜威就对课程与教学的总和进行过努力。他认为:“经验并非心智与世界,主体与客体、方法和教材之间的联合,而是一种不同力量间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②
目前;媒体技术是现代教学的辅助手段,适时,适度地运用媒体技术可以使课堂教学更加丰富多彩,生动活沷,但从长远来看,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在末来数年内媒体技术将成为现代教学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方式,教育事业必定会发生一番新的难以估计的革命性变化。
1.教学媒体的类型及特点 1.1.教学媒体的类型
媒体,本意是媒介,是使双方发生联系的人或事物。③
教学媒体是运用于教学过程中的介质、载体。媒体可分为单媒体和多媒体。单媒体又可分为基本媒体、衍生媒体、综合媒体。基本媒体有语言、文字、图画;衍生媒体有录音、广播、幻灯、投影、摄影、录像、网页;综合媒体有书籍、报纸、刊物、电影、电视、可视电话、互联网。
多媒体是指用计算机交互地综合处文本、图形、图像、动画、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并使这些信息建立逻辑链接,使人和计算机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达到自然的对话,形成图、文、声并存于一体的人机界面,以扩大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例如:在一套多媒体,可设置激光投影仪、电脑、电视机、影碟机、声讯系统,并设计好控制软件。
1.2.教学媒体的特点
多媒体的特点是主要表现在信息载体的综合性、交互性、集成性和超媒体。
1.2.1.综合性
具备多媒体功能的计算机,能够综合处理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声频、视频等多种信息。人类对于信息的接收和产生主要来自眼、耳、口、鼻、手与感觉器官,及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其中视、听、触占了95%的信息量。多媒体技术改变了计算机信息处理的单一模式,使人能交互处理多种信息。
1.2.2.交互性
学习者可以与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进行交互式操作,从而为自己提供更加有效的控制和使用手段。交互可以增加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并延长信息保留的时间。
1.2.3.集成性
以计算机为中心综合处理多种信息媒体,它包括信息媒体的集成和处理这些媒体的集成。信息的多通道统一获取、信息的统一组织和存储,信息的表现合成称之为信息媒体的集成。由于多媒体十分强调人们主动参与,因此也称为交互式多媒体。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制的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从而宣告人类开始进入计算机应用时代,2.媒体教学的设计和应用
④
念转变,是继课件之后的新一代教学软件,它不只是在技术上把教学资源素材库和多媒体著作平台简单叠加,而是积件库与积件组合的有机结合。
2.1.2.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应用
多媒体CAI课件可分为传统型CAI课件、多媒体型CAI和网络型CAI课件三种。
多媒体CAI课件设计制作的基本步骤是:编制文字脚本,对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描述;准备音像素材;进入上机制作过程,绘制程图,编写程序,加进分支程序设计,运行和调试;维护更新及网上发布。在制作多媒体CAL课件时,目前较好的多媒体制作软件有FLASH、Authorware、和3DS MAX、Powerpoint、Frontpage以及方正奥思、洪图、课件大师、几何画板等。此外,还须备有图像方面的软件、声音方面的软件和影像方面的软件。
2.1.2.1.Authorware是由Macromedia公司于1992年推出的多媒体开发工具,它不同于发程序设计语言为基础的传统的开发工具,而是以各种图标以及相应的对话取代了复杂的编程技能,简化了多媒体的开发过程。
2.1.2.2.PowerPoint能够制作出集文字、图形、声音及视频剪辑等多媒体元素于一体的演示文稿。
2.1.2.3.Flash主要的功能是制作动画,运行效果可以控制色彩可以渐变填充,在课堂教学中可以创设生动的情境,深受师生欢迎。
2.1.2.4.FrontPage和Dreamweaver主要用于网页制作,可以直接边上Internet。
总结
可以这样说,计算机出现后的教育技术,是现代教学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封闭、单向、平面、被动的传统教学环境的全面突破和创新,计算机使用者“获取、分析、加工”等“信息能力”扩充了“读、写、算”的内涵,而计算机本身不断升级的“传递、存储、筛选”等功能又部分替代了原先属于脑的“记忆、选择、纠错”能力,传统教学所固有的“静态”演变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创造型的“动态”,网络与通讯技术则以开放的教学环境把我们带进的一个由“有限”变为“无限”的天地。
⑤2.1.多媒体教学的设计和应用
2.1.1.计算机辅助教学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利用计算机辅助学生学习的主动系统。它将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教学情况存储于计算机中,使学生能够形象、直观、轻松地学习。教师在备课时可进行文字编辑排版、图形、图像设计、音乐动画制作及网络通讯等,也可指导学生自行制作。
CAL是一种公开的教学形式。在制作课件时,从内容上应当注意它的科学性、教育性;从技术上应当注意它的交互性和多样性;在制作中就注意它的扩充性和共享性。一般应以学生的学为主体精心构思,创意新颖实用美观。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应当从学生的学的过程和教材本身的要求出发,把所教知识按以下原则编写:
2.1.1.1.教学知识系统化。无序的知识是不易记忆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的功能就在于知识的系统化。
2.1.1.2.教学内容动态化。根据教材,有的地方需要动画,有的地方需要演示,教师要化繁为简地让CAI动态化,使学生易学乐学。
2.1.1.3.学生学习主体化。编写与制作CAI应本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力求避免教师一人表演或“一言堂”。积件是由学生和教师根据教学要求,自己组合运用的教学信息和教学处理策略库与工作平台。积件是从课件的经验中发展出来的现代教材建设的重要观
参考文献:
[1] [美]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北京:新华出版社,1996.219 [2]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17
[3]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曲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763 [1] 方其佳主编.多媒体CAI课件制作实例教程.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2
第四篇: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开辟出一些培养其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和途径,势必会带来小学语文教学的一些新的变化。时代的进步,现代教育技术的深入发展,多媒体教学平台越来越广泛地发挥了作用。它那声情并茂,色、情、景水乳交融的效果,创设了优美的课堂情景,有效地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大多由影视图像或图片剪辑而成,它可使学生置身于一种五彩斑斓、声像同步、动静结合的教学环境中,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当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产生兴趣和积极的情感时,就会从内心迸发出向往和求知的强烈欲望,产生积极,主动的学习动机。多媒体教学就有它独特的一面:采用新颖的方法,使学生集中注意力,提高兴趣。巧用多媒体,不但可以使抽象的过程具体,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加生动。多媒体的运用就可以使这些抽象的东西具体化了。电教媒体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感知表象,教师不失时机地利用这些感性材料,培养学生语言的描绘能力和组合某种形象的能力,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求知的天地里翱翔,决不可满足于仅仅利用感性材料达到教授知识的阶段。语文学科是个涉及范围很广的特殊学科,天文地理,无不涉及,而单靠教材中所介绍的内容,完全满足不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利用网络来弥补不足,网络也恰恰满足了学生学习的需要。多媒体课件存储量大、功能强、操作简便等特点,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知识。利用网络环境来进行语文教学,可以体现语文教学的开放性,丰富性。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拓宽教学时空,创设探究性教学情境,并在情境中提出问题,揭示矛盾,引发争论,打开学生思路,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突破学生的定式思维,有利于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信息技术是教学手段,是学习工具。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语文学科的学习中用信息技术帮助自己的教学,把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教学中,也就是指教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能把信息资源、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第五篇: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教学机智是教师在课堂上随机处理突发事件的一种临时应变能力,既能体现教师的智慧,也能体现出教师素质,是当代教师一种高超教学艺术。语文教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确定因素,需要教师充分运用教学机智,运用巧妙施教,借机施教,化解矛盾和尴尬等策略来解决。
【关键词】语文教学 教师 教学机智 策略
语文课堂是充满智慧的挑战,尤其是小学语文,因为小学生的思维是天马行空的,课堂教学过程随时都会有一些不确定的因素,需要教师灵活处理。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教学机智。教学机智就好比是一道精美菜肴中的排骨精,加一点,味道会更鲜,这堂课也会因此成为自己教学的亮点。
一、巧用身边事,理解文中意
在遇到学生难以理解的一些突发问题时,如果可以结合身边的实例,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比如我在上《三只白鹤》这一篇阅读文时,原教学思路是引导学生理解哪只白鹤更容易找到自己藏的鱼,但由于学生理解能力有限,有些同学半天不得其门而入,面露不解和茫然。我灵机一动,想到自己家的三只小狗,于是我就给他们讲故事:我家有三只狗狗,出门时喜欢撒点尿做记号,一只喜欢找大树,撒在树根上;一只喜欢找汽车,撒在车轮上;一只喜欢找塑料袋,撒在塑料袋上。这三只狗狗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谁能沿着自己做的记号,找到回家的路呢? 学生来兴趣了,纷纷举手回答,并一一说明理由。汽车会开走,塑料袋会被风吹走,只有树根是固定不动的,所以只有在树根上做记号的狗狗,才容易找到回家的路。我又说:一样的道理,文中的三只白鹤,谁能找到自己藏的鱼呢?这一回,他们很快就讨论出了结果,对课文的理解更透彻了,课堂变得更精彩了。
二、借题巧发挥,课堂有新意
语文课堂上有时候会出现与教学无关之事,这时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巧妙地把意外事故不动声色地嫁接到教学的主干上来”,让事故变成故事。
一次语文课,我正在上《一分钟》,突然有位同学发出长长的一个音符“咦”。同学们哄堂大笑。眼看课堂将要失控,我采取了借题发挥的方法问学生:“同学们,知道他为什么突然发出这么长的一声叹息吗?”学生被问住了。我接着说:“他是想知道,如果我们念这个字时不换气,能不能坚持一分钟,以此来体会一分钟有多长,有多宝贵。”同学们的恍然大悟。我又问:“我们来试下怎样呀?”全体同学一齐回答:“好。”于是,课堂上很快就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一分钟后,同学们注意力更集中了。如果当时没有处理好这一突发事件,而是生气发怒或批评,浪费时间不说,还会影响教学效果。
三、借机巧施教,化解尴尬错
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会出错。一次上公开课《我多想去看看》,一紧张,板书课题时少了一个“我”。如何化解这样尴尬情况,让课堂教学能顺利开展呢?我灵机一动,问同学:“谁想去北京看看啊?”学生回答:“我!”我继续问:“那文中的我,是指谁呢?”一年级的小朋友理解能力还不是很好,都回答不上来。于是,我就趁机解释这个“我”,就是那个山村里走出来的小同学。课后,听课的老师都不知道这是一个“教学事故”,以为是课前精心设计的教学预设,还表扬我这个环节设计得不错。
学生在上课时也会出错,如果一味批评,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有时善加利用,会为课堂增加很多欢乐。一次,有个学生在用“一边„„一边”造句时说:“妈妈一边打我,一边唱歌。” 这个句子从语法角度来说,没什么错误,但不符合逻辑,不符合常识。于是,我就当场模仿他妈妈,做一边打他的动作,一边唱歌。所有同学马上理解了这句话不合理之处,这个学生也自然而然地理解下次该怎么造句了。可见,教师运用教学机智不仅能化解课堂尴尬,还能使教学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四、加强自制力,寻最佳时机
冷处理有时候也是机智处理教学事故的一种有效的方式。当课堂上出现不和谐的音符时,要好好处理,特别是师生在课堂上一些乍看起来极不协调意外“事故”,要寻找最佳时机,如果处理好了,就可以变被动为主动,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一堂语文课,我正在有声有色地范读课文,突然听到一声猫叫。刚开始以为是幻听,后来又听到第二声,第三声 „„我想,可能是有同学把猫带进课堂来了。我问: “是谁把猫带来了?”没人敢吭声。我原想一个个搜过去,但又觉得不妥:浪费时间影响正常教学不说,还不一定能搜出来。于是,我不动声色,继续上课。一堂课快结束了,我轻轻地说了一句:“小猫出来了。”所有的眼睛像向日葵朝太阳般转向后面的卫生角,我这才发现今天的扫帚摆放地特别整齐,围成一个圈,我走过去一看,一只小猫正无辜地看着我呢。我笑了。同学们也笑了。我没有责怪他们,当然也没有那么简单放过这件事,而是叫他们以此为题材,写一篇作文。这种生活中的趣事,就像大海中的浪花,不仅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乐趣,也提供了很好的作文素材。
总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会遇到很多问题需要教师用教学机智来处理,运用教学机智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准确的判断能力、精深的思维能力、敏捷的反应能力,还要其余教师有乐观的情趣、开朗的胸襟,丰富的阅历。这其中尤其重要的是教师要不断地在实践中学习、摸索、思考,不断地充实自我,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从而使自己的教学业务水平不断的发展。
参考文献:《小学教育心理学》
【教学论文,小学语文】
教学机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姓 名:邢园园
学 校:长安区太乙宫街道中心学校 联系方式:*** 邮 编:71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