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为什么还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为什么还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件人:游茂强 <237893908@qq.com> 查看
拒收
时 间: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下午5:26
收件人:
游茂强 <812318075@qq.com>
十六大党章把总纲部分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修改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修改,进一步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很长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至少需要100年,全党同志要从这个中国最大的实际出发,树立长期艰苦奋斗的思想。
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指出:“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这个论断,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根据十三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面论述,1988年4且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在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增加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等内容。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党章在总结部分增写了“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他有关初级阶段基本问题,基本路线的内容。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作了进一步的论述,明确指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正确地分析国情,作出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1999年3月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又把宪法序言第七自然段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修改为“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十六大党章修正案把总纲部分关于“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提法,修改为“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体现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认识的发展和深化。
我国目前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论断,包括这样三层含义:一是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背离社会主义方向。二是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想问题、办事情、作决策,必须从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阶段,急于求成。三是这个初级阶段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我们要作长时期的努力奋斗,而不能有丝毫懈怠。
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这就是现阶段中国最大的实际;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从时间上讲,我国从上个世纪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时间,都属于初级阶段。这个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又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要经历这样一个长时期的初级阶段,是由中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必须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别的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市场化、社会化和现代化。现在,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同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我们仍然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巩固和提高目前达到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时期的艰苦奋斗。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建设作为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各项工作都要服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和工作中心,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要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我们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坚持以发展为主题,以改革为动力,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根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都坚持这一规范的表述。这充分说明这条基本路线的准确性、科学性和稳定性,是适合国情、顺应党性、反映民意的。
十五大根据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围绕建设富强、民主。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这是党的基本路线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展开。
十六大总结了13年来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的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又把基本路线中关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大大丰富和拓展了。
我们要按照十六大报告和新党章的要求,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过程中,始终牢记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为什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件人:游茂强 <237893908@qq.com> 查看
拒收
时 间: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下午5:2
4收件人:
游茂强 <812318075@qq.com>
为什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2012-12-24 13:4为什么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胡锦涛总书记在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十七大作报告时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中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中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中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有: 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 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转变为全国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广大人民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1)是由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2)是由我国现实国情条件决定的;(3)我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和时代特点决定的,我国和西方国家还有较。这也是量变的一个过程。尽量缩小与西方国家的差距是必要的。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切事物、现象发展过程中量变和质变的内在联系及其相互转化。又称量变质变规律。这一规律表明,事物的发展变化存在两种基本形式,即量变和质变,前者表现为事物及其特性在数量上的增加或减少,是一种连续的、不显著的变化,后者是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渐进过程的中断,是由一种质的形态向另一种质的形态的突变。在事物内部矛盾的作用下,事物的发展从量变开始,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这是量变向质变的转化。在新质的基础上又开始了新的量变。这是质变向量变的转化。量变引起质变,质变又引起新的量变,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构成了事物无限发展的过程。量变和质变,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两种基本形式,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它们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阶段性的和局部性的部分质变,质变中有量的扩张。
在古代,一些思想家已经注意到了量变引起质变的现象。《老子》提出“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战国策》中说“积羽沉舟,群轻折轴”等,包含着量变引起质变的思想。古希腊哲学提出了某种元素的“凝聚化”和“稀薄化”导致形成不同质的事物的思想,在“谷堆论证”、“秃头论证”中讨论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近代德国哲学家黑格尔第一次以唯心主义的形式系统地阐述了质量互变规律。马克思、恩格斯在概括大量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唯心辩证法中的合理因素,对于质量互变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
中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主义,而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很有必要的。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社会和谐是我们党不懈奋斗的目标。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艰辛探索,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取得了重要进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积极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促进社会和谐进行了不懈努力。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对社会和谐的认识不断深化拥有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种有利条件。新世纪新阶段,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和平、发展、合作成为时代潮流,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同时,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影响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我们仍将长期面对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压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不断加强,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同时,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仍然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任务艰巨而繁重。特别要看到,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的社会变革,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目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
联系我国实际情况,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对我国现阶段国情的特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整个历史阶段。我国要在这一很长的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和生产的商品化、社会化、现代化。在这一个阶段里面,社会的主要矛盾是日益增长的群众生活需求和相对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一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二事物发展的状态和过程。三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四事物发展的两种趋势。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经历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的发展道路。
质量互变规律对于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它要求人们要重视量的积累,注意事物细小的变化,不可揠苗助长急于求成,对于消极因素,要防微杜渐;同时又要根据事物的发展进程,不失时机地促使事物由量变到质变的转化。而根据我国实际情况中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符合质量互变规律的。中国在一步步向前发展,经过一个长时间变化就是量的变化,当量变达到一定的界限时,量变就转化为质变,事物的性质发生了变化,旧质事物就变成了新质事物。中国会最终超越初级阶段,这是全中国人所期盼的。相信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会等到这一天来临的!
为什么还说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发件人:游茂强 <237893908@qq.com> 查看
拒收
时 间:2011年4月20日(星期三)下午5:2
3收件人:
游茂强 <812318075@qq.com>
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这一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党的十五大进一步强调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指出了准确把握这一基本国情的极端重要性,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和发展进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这对进一步统一全党思想,凝聚全国人民的力量,增强我们贯彻执行党的路线和政策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在党的纲领中明确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概念,这在马克思主义历史上是第一次。这个科学概念包括两层含义:第一,我国已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初级阶段。我们必须把社会主义和初级阶段这八个字统一起来认识和把握。在我们这样一个东方大国,经过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经过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中国人民的历史选择,是中国社会发展的伟大飞跃。同时必须看到,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时候,就生产力发展水平来说,还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必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历一个相当长的初级阶段,去实现工业化和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现代化。这是我国社会主义发展中一个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我们说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
我们讲要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搞清楚什么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在初级阶段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十三大报告作过一个概括。经过这些年的实践,十五大报告进一步从九个方面作了论述。指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二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含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三是由自然经济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四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五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六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七是通过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较成熟的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方面体制的历史阶段;八是广大人民牢固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自强不息,锐意进取,艰苦奋斗,勤俭建国,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努力建设精神文明的历史阶段;九是逐步缩小同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在社会主义基础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阶段。其中,第一条和第九条是这一阶段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的总概括,其他七条是对基本特点和历史任务在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展开。这九条体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发展过程,是一个从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到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转变过程。
邓小平强调指出:“我们现在所干的事业是一项新事业,马克思没有讲过,我们的前人没有做过,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也没有干过,所以,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学。我们只能在干中学,在实践中摸索。”在中国真要建设社会主义,那就只能一切从我国的实际出发,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的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愿望出发,不能从这样那样的外国模式出发,不能从对马克思主义著作中个别论断的教条式理解和附加到马克思主义名义下的某些错误观点出发。十一届三中全会前我们在建设社会主义中出现种种失误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提出的一些任务和政策超越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二十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举世瞩目巨大成就的根本原因之一,就在于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合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点和政策,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自觉改革不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现代化要求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和环节,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和组织形式,是为了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发展,更好地建设社会主义。如果把这样的改革和借鉴看作是搞资本主义,是错误的;如果因为这样的改革和借鉴就以为可以搞资本主义,也是错误的。任何忽视、偏离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的认识和做法,都会给社会主义事业带来损害。历史实践证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没有离开社会主义,而是在脚踏实地建设社会主义,使社会主义在中国真正活跃和兴旺起来,广大人民从切身感受中更加拥护社会主义。
党的十五大再次强调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是因为:面对改革攻坚和开创新局面的艰巨任务,我们解决种种矛盾,澄清种种疑惑,认识为什么必须实行现在这样的路线和政策而不能实行别样的路线和政策,关键还在于对所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要有统一认识和准确把握。党的十五大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确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作出了一系列重大决策。比如,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确定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确认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完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把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等等。这些都是同我们党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的准确把握分不开的。只有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论断,才能深刻理解邓小平理论和在这一理论指导下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科学性、正确性。
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要改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落后状况,完善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实现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从我国五十年代中期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都属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样的历史进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时间。经过四十多年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二十年的发展,我国社会生产力有了很大提高,各项事业有了很大进步,综合国力大大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然而,总的说来,我国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的状况并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制度还不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不成熟,社会主义民主法制还不够健全,封建主义、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在社会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依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忘掉我们的基本国情,以为可以很快改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政策,是不对的。即便在进入小康社会后相当长时间内,我们仍然要继续完成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至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更长的时间,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始终要有清醒的认识和充分的思想准备,既不能迷失方向,丧失信心,偏离社会主义道路,也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重犯过去那种超越历史阶段的错误。
第二篇: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会与看法
对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体会与看法
本课重点问题谈及我国正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
一说起中国国情,很多人就会想到“国家大,耕地少,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的确,这些都是我国的基本国情,而十七大报告中所说:“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当前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表现。
“两个没有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那就是要认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让学生展开讨论,使学生认识到:
一、不能妄自菲薄,二、不能自甘落后,更不能脱离实际,急于求成,而是要坚持把它作为推进改革,谋划发展的根本依据。
要学生认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就必须让学生了解这种国情在新世纪新阶段的具体体现,然后让学生展开讨论。建国以来我国取得重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水平,但我国生产力还不发达,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够强,解决“三农”问题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解决这一不平衡的重要举措,再加上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不断在增大,这一系列实实在在的东西都说明我国依然处于不发达阶段,我们所达到的小康水平依然是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
国情是一种客观存在的,让学生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我们要站到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目前我们的任务就是了解国情,认识国情,遵循国情,通过国情和形势政策的学习,总结经验,坚定信心,为新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奠定强有力的基础。
第三篇:我国正处在改革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新的矛盾不断产生,给信访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与进俱进,开拓创新,紧随信访形势变化,更新意识,创新机制,强化队伍,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才能有效履行新时期赋予的职责。
一、确立和强化新的信访工作意识
思想意识决定行为。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谓信访和信访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因此,确立和强化新的信访工作意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前提。
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是提升信访工作水平的灵魂。新时期的信访工作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紧随形势变化,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僵化意识,确立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的理念,认真总结经验,正确把握规律,努力探索新路子、新方法、新机制。只有这样,信访工作才有活力,才有成效。
二是政治意识。信访工作有其鲜明的政治性。从本质上看,信访工作是我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应该充分认识到,做好信访工作正是实实在在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实实在在地做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工作,增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看不清这一点,信访工作就会失去动力,失去方向。
三是“人本”意识。以人为本,是信访工作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要牢记和遵照胡锦涛同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要指示,树立高度的群众观念,以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为重,亲民爱民,以强烈的责任心,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热情、及时、正确地把群众的信访处理好,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让群众高兴。
四是忧患意识。信访工作需要不需要有忧患意识,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群众“三访”较多,异常信访时而发生,还有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谋推波助浪,更增加了信访的复杂性,信访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如果我们没有忧患意识,缺乏政治敏感性,着力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化解矛盾,那么,群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甚至异常访就必然增多,社会矛盾就必然扩大甚至激化,严重影响大局稳定,影响发展进程。
二、不断完善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与其他事物一样,信访也有其时代特征。问题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处理难度大,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信访的主要特点。在总结完善的同时,创新机制,是提高工作水平,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关键。
1、完善和创新信访接待、处理机制
(1)进一步改进接待制度。一是面对信访高发、面广、政策性强、新老问题交织的形势,为克服信访机构人少、接待效率不高的问题,县级应建立联合接待中心接待,使一般性信访问题当场得到答复和解释,其它许多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办理。乡级除落实专人接待,还要实行首访制(包括部门)。二是建立网上信访。网上信访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渐普及,网上信访势在必行。县级信访机构和有条件的乡镇(部门)可在计算机上设立群众信访专页,以利方便群众,及时办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三是改进领导接待日制度。目前的领导接待日在很多地方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基本形同于平常接待,凡群众来访,先作好登记,尔后领导接待、批办。这样,尽管领导接待不遐,有的重点上访对象仍未接待到。根据当前重要信访问题较多,处理难度较大的情况,为充分发挥领导接待日的效率,运作方法应作一些改变,即由信访部门预先作好安排,接待重要对象,解决重点问题。对一般来访,则由信访部门接待,现场作好交办处理。
(2)完善群体上访和突发、异常上访事件的处理机制。针对当前一个时期,群众上访比较突出,突发、异常事件时而发生的情况,必须采取及时、果断、有效的处理方针。为此,一要制定和完善处臵预案。预案内容应区分上访规模、性质、地点的处臵,组织、指挥、联络,处臵步骤、方法和力度等,二要迅速、果断处臵。此类上访一旦发生,必须快速作出反应,根据预案并视现场情况,迅速采取恰当或断然的措施阻止其行为,维持好秩序,随后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做好带离现场和稳定工作,尔后耐心做好劝返工作。对为首的违法人员进行依法处臵。三是及时处理。做好以上工作后,及时组织调查,对群众正当合理的要求,有条件的尽快给予解决;一时难以解决和没有条件解决的,通过多途径、多方法耐心做好解释和思想工作;不能解决的,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对违规违法人员,轻者进行批评教育,重者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完善重要信访处理机制。重要信访的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彻底,直接影响到越级访和重复访的态势,是信访工作的一个重点。其处理方法:一是领导包案处理。对初发的重要信访,一般由所辖乡镇、部门领导包案,亲自负责调处。对重大和重复的重要信访,由县级领导包案,牵头组织调处。对领导阅批交办的重要信访,交办部门要加强督办和办结报告的审阅。二是联合调处。对牵涉到多方面和跨部门、乡镇的重要信访,各单位要统力合作,派出精兵强将进行调处。
三是对缠访人的信访,可组织相关单位专业人员和当地人民代表、有威望的群众参加,举行听证会,在讲清事实的基础上,交大家评议,形成处理意见,由群众和有关专家给缠访人形成心理压力,促其息信罢访。四是开展专项治理。对信访老户、重复信访、信访发生多的同类问题等,如土地信访、建设拆迁信访等,要适时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开展专项治理。五是重要信访调处后,调处人应将结果当面告诉信访人,并听取其意见,做好善后思想工作,负责做好处理意见的落实。
(4)建立和完善信访处理质量保证机制。首先,及时、正确调处。要抱着对人民群众和上级机关极端负责的态度,深入的作风和求实的精神,认真地进行调处工作,做到事实清楚、结论准确、处理依据充分、依法公正。对重要信访,办理单位领导和交办部门要严格审查把关,不符报结要求的,要坚决退回,重新办理。为提高基层信访调处的公正性,可参照法院试行聘请人民信访员,乡镇(部门)在各行政村(规模企业)聘请一名群众威望较高的同志担任,人民信访员可参与本村(企业)信访件的调查。其次,建立重大信访联合审议制度。联合审议采用:信访调查单位形成书面调查处理意见—→信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联合审议(初审)—→领导审结(或领导审阅签字上报)的程序,以确保重大信访调处质量。再次,建立优质信访件和劣质信访件评选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选,实行奖优罚劣,以此激励信访办理的质量。
2、完善和创新信访防范机制。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三访”比较突出的情况,超前工作薄弱,防范力度不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此,超前防范工作急需进一步完善加强。
(1)完善信访排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始发阶段。在乡镇、村(部门、企业),建立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处理机制,实行定期排查和重大信访限时上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就地解决,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企业),大事不出乡镇(部门),控制好信访源头。县级信访部门要利用多渠道发现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体性问题和不服调处的重点对象,结合基层排查上报的问题和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对重要问题及时组织查办、督办,对重要对象,认真做好稳定工作,做到重大问题不出县。
(2)完善决策机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在改革和建设中,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出台前,要深入调研,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并通过征询会、听证会和论证会等,认真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和支持度,考虑政策措施的可行性。政策出台时,开展广泛宣传,增强透明度。政策实施中规范运作程序,以防偏差,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如政策措施存有某些缺陷,则应予补充完善。
(3)改进作风,依法行政。一些行政人员和执法人员工作飘浮、作风粗暴、方法简单、办事不公、工作失职,是导致“三访”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机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作风修养,正确履行职能,做到善待群众,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增进群众的信赖,以免自己的工作失职和不良作风引发群众信访。
(4)加强热点问题、成批性问题的调研,做到早发现、早处臵。热点问题、成批性问题是产生群众信访甚至群体闹事事件的主要根源。但是,它有一个成因、孕育、发生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提前介入,妥善处臵的时间。为此,对这两类问题要加强专题调研,了解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工作时,注意把宣传政策、耐心做好思想疏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就地稳定。
3、进一步提高依法办理信访的水平。信访办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是信访工作法制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以信访条例的实施为标志,信访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但是,目前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对条例还不大了解,信访的受理和办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表明,条例的贯彻实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对此,机关干部特别是信访干部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和理解,深刻明了制定条例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职责和信访受理、办理的要求,清楚违规要承担的责任,认真按照条例的规定开展信访工作,提高依法办理信访的水平。
实现信访工作法制化还需要有一个成熟和过渡的时期。对条例暂还没有明确,但又是开展信访工作所必需的,如信访受理、办理的程序等等,应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富于创造,通过制订相关的制度来保证,以提高规范化水平。
三、努力提高信访队伍素质
面对复杂和繁重的信访工作任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访工作队伍。主要措施有四条:
一是科学配置。对信访干部的调配,要转变“无关紧要”的思想,改变过去那种“作为一种安臵”、“老龄化”和“长期稳定”、“要求一般”的做法。坚持把政治坚定、有较高文化素养、群众观念强、作风踏实、办事公正、有较高政策水平、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信访队伍中来。同时,要重视人员的合理流动,根据信访任务的变重,对信访队伍常充实、常加强。县级及以上信访机构应考虑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二是加强学习。信访工作是一个“万花筒”,要有广博的学识,多方面的工作持能,才能胜任工作。为此,信访干部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注意知识更新,学习的面要宽一些,内容要丰富一些。做到不仅熟练掌握信访受理、办理等基础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化,懂得法律、法规和政策,懂得心理学,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百科全书”,从而在开展信访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具有解决信访问题的本领,善于因事而异化解各类矛盾,因人而宜做好思想工作。
三是研究探索。随着信访情况和信访特点的变化,信访工作的方法、机制也将随之变化,信访干部应当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调查研究和探索,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掌握规律性,创新信访工作的路子、方法和机制,在研究探索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各级领导应当热情鼓励和支持信访干部的探索创新,对作出成绩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是创造条件。信访干部素质的提高固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但必要的外部条件也是重要的。目前,大部分信访干部尤其是基层信访干部仍处在相对闭塞、条件比较简陋的学习环境中,他们迫切要求领导和上级信访部门的关心。各级信访部门要积极筹划举办培训班和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去参加培训和考察,为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经验,开阔他们信访工作视野、思路、方法提供条件,各级领导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本文作者系江山市信访局主任科员)
第四篇:浅议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浅议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怎么回事? 为什么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什么是社会主义?怎么论证?)我国当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正确分析国情得出的科学论断。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1979年,叶剑英在国庆30周年讲话中初步表露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思想。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第一次明确指出“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处于初级的阶段”。1987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三大系统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大会指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现在所处的历史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首要问题,是我们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和政策的基本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包含两层含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我们必须从这个实际出发,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本身就是一个较长的历史阶段,完全消灭剥削阶级直至消灭阶级则更需时日,怎么可以把进入尚未完全消灭剥削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说成是开始进入已经消灭了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了呢?如果可以这样说,那么,按照这一逻辑,我们不是也可以说,自打新中国建立我们就“进入”了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社会,只是还没有“建成”么?没有人可以阻止别人这样说,至于这样的说法和认识对不对,对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有什么好处,那就是另一回事了。中国坚持的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道路。马克思主义要创新,但任何创新又必须与马克思主义保持逻辑上的一致。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定位而论,我们这里把它解释为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强调的正是其中的逻辑联系,而不是一个名词的字面意思。我们今天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应当把主要精力放在发展马克思的过渡时期理论上面,而不是离开中国的现实专注于发展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理论。在马克思过渡时期理论逻辑之内,列宁已经作出了重大发展,提出了利用非公有经济、利用资本主义、利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向社会主义间接过渡等重要思想,我们应当沿着列宁的方向继续发展马列的过渡时期理论
有人说,我国社会已经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我们亲眼看见的社会主义社会大不同于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社会,可见马克思的社会主义观是空想的,至少是有空想成分,例如在商品货币问题上。一些年来,从讨论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到讨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占压倒优势的观点无不批评马克思没有预料到社会主义社会还有商品经济或市场经济。马克思被误解了。误解的原因正是在于,人们混淆了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和现实中的社会主义,不了解马克思讲的是通过“过渡时期”完成了消灭阶级任务以后的社会主义,而现实中人们讲的社会主义,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却是没有完成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任务的社会主义,离马克思讲的社会主义尚远。显然,马克思并不否认在我们讲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还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由此而论,多少年来以“过渡时期已经结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已经开始”为事实前提的一些理论提法和观点,就是很难说得通的,因而又是值得反思的了。换言之,只有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界定为马克思讲的过渡时期的一个比较初级的阶段,才能更好地把握现实,更好地坚持社会主义前进方向,搞好改革开放。
第五篇: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要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阶段。这一论断包括两层涵义:第一,我国社会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我们必须坚持而不能离开社会主义;第二,我国的社会主义还处在不发达的阶段,我们必须正视而不能超越这个阶段。
(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既不同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尚未奠定的过渡时期,也不同于已经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达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从我国50年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至少需要上百年的时间。这是因为:
第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我国社会主义发展必然要经历一个很长的初级阶段。
第二,我国的现实状况,决定我国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工业化程度不高。二是生产社会化程度比较低。三是生产商品化水平比较低。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逻辑起点,是解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制定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和基本政策的根本依据,是邓小平理论体系的重要基石。
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实际和基本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对我们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对于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是我们党确立其基本路线的主要依据。解决这一矛盾就要求我们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党的基本路线提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抓住了这一主要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