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我们要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今时代文化发展新趋势,准确把握各族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在科学发展道路上奋力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
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会议指出,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健全共同推进文化建设工
作机制,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全会充分肯定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以来中央政治局的工作。一致认为,面对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中央政治局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团结带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制定实施“十二五”规划纲要,着力稳物价、调结构、保民生、促和谐,推动国民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的预期方向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实现“十二五”时期良好开局打下了坚实基础。
全会研究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认为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全会指出,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断以思想文化新觉醒、理论创造新成果、文化建设新成就推动党和人民事业向前发展,文化工作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都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大作用。
全会指出,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们党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实行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促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同发展,推动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我国文化改革发展,显著提高了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了人的全面发展,显著增强了国家文化软实力,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强大精神力量。
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我们必须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自觉把文化繁荣发展作为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内容,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一个基本要求,进一步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为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有力舆论支持、良好文化条件。
全会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全会认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全会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提出了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号召全党全国为实现这个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全会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作出了部署,强调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
全会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在全党全社会形成统一指导思想、共同理想信念、强大精神力量、基本道德规范。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
全会提出,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必须全面贯彻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立足发展先进文化、建设和谐文化,激发文化创作生产活力,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要坚持正确创作方向,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推出更多优秀文艺作品,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完善文化产品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
全会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现代传播体系,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加快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全会提出,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必须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为推动科学发展提供重要支撑。要构建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推进文化科技创新,扩大文化消费。
全会提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要深化国有文化单位改革,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创新文化管理体制,完善政策保障机制,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借鉴国外优秀文化成果。
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队伍是基础,人才是关键。要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思想,全面贯彻党管人才原则,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要造就高层次领军人物和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和作风建设。
全会强调,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担负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重要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要加强文化领域领导班子和党组织建设,发挥文化战线全体共产党员在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力得到充分发挥。
全会全面分析了当前形势和任务,强调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科学判断国际国内形势,全面把握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力度,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有效防范各种潜在风险,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全会审议并通过了《关于召开党的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决议》,决定党的十八大于2012年下半年在北京召开。这次大会,是我们党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以优异成绩迎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全会号召,全党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满怀信心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而努力奋斗!
“浅”。文化创意产业恰恰缺乏创意。创意层次低、方法和手段单
一、科技含量不够、原创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说是普遍存在。
“泛”。将文化创意产业泛化。文化创意产业最主要特征在于“创意”,然而,许多地方不加分析和区分,将各种文化产业都冠之曰文化创意产业,这样做反而会抑制创意,不仅发展不了文化创意产业,而且一般文化产业也难发展起来。
“滥”。一些地方盲目跟风,一哄而起,只重量的扩张,不管质的提升,大量低水平重复投资,同质化现象严重,布局不合理。
“抄”。相互模仿,照搬照抄现象严重。有搬抄国外模式的,如引进迪斯尼乐园之类;有抄袭国内的,如“云南印象”模式被很多地方沿袭。至于许多文化创意企业产品的“山寨”现象,则是到处流行,有目共睹了。
“乏”。文化创意产业人才缺乏,举凡创意、技术、管理、营销人才都严重缺乏,更缺乏善创意、会技术、懂管理、知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文化创意的人才结构或人才组合也缺乏合理性。安徽省文化厅副厅长李修松
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李修松指出,简而言之,推进文化创新要从三方面来抓:一是加快文化体制改革,改革束缚和制约我们文化创新的体制和机制;二是通过扩大开放,吸收外来的适合我国国情的优秀文化,激发我们文化的创新活力;三是通过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这样的文化创新实践推进我们的国民去进行文化创新,用文化创意产业生动活泼的产品和服务影响我们的国民去创新文化,推动文化创新六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以“科学发展”为主题的社会主义新型文化的时代命题。
●六中全会提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质是建设以人本主义为核心的新文化。
●努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使之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此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一个重要任务。
●六中全会在新中国建设的伟大进程中,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奋斗目标。首先标志着文化自觉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二点标志着中华民族文化自信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第三,这次会议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现代文化战略的制定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二篇: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大变革+大调整+大发展-当前国际形势综述
一、世界经济探底企稳,但复苏艰难
在世界经济中心美国发生的金融危机使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同步陷入衰退,大多数国家经济均遭受不同程度冲击,全球陷入自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为严重的经济衰退。
2009年是二战结束以来世界经济首次出现负增长的一年
迪拜危机2009年11月25日,迪拜财政部突然宣布,由政府持有的迪拜世界公司及旗下的房地产分支棕榈岛集团将推迟偿付数十亿美元的债务最少六个月,以便进行债务重组。
暴露问题 :世界经济复苏的基础还很不稳固,结构性问题仍然存在,不确定因素依然很多。主要表现在虚拟经济、实体经济和国际贸易领域。
二、国际力量对比发生变化,新兴大国整体崛起
新兴大国和发达国家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新的消长变化:一是东西方力量对比的变化,二是国际政治力量结构的变化。
新兴大国崛起成为最重要的发展趋势之一
“金砖四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42%、贸易额占全球贸易额的12.8%、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外汇储备达到3万亿美元、成为全球需求和消费增长的主要引擎
近年来,新兴大国联合自强意识增强,合作机制不断发展。
三个机制“3” 中俄印“4”金砖四国“5展望五国”
三、国际体系深刻调整,金融变革取得进展
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和全球性挑战上升,发达国家越来越难以垄断国际事务,在解决全球性问题上越来越离不开新兴大国的参与。
为应对危机并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G20先后召开了三次峰会,主要议题:增加发展中国家的发言权和代表性。
结果:匹兹堡峰会决定。IMF和世界银行分别将发达国家份额的5%和3%的投票权转给发达中国家。G20取代G8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新平台。
四、大国调整对外政策,互动频繁
1.重视运用“巧实力”修复美国形象、2.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外交、3.推行全面兼顾的地缘战略、4.推进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着眼于“后危机时代”的国际竞争,大国加紧调整发展战略和对外政策,抢抓战略制高点。
美国对外政策四个方面的调整
1.重视运用“巧实力”修复美国形象巧实力=软实力+硬实力
2.高度重视经济金融外交
激活并提升G20对话机制、继续坚持美元国际货币地位的核心利益
3.推行全面兼顾的地缘战略
●重新推行以欧亚大陆为核心的全球战略,继续将大中东列为重点投入地区,逐步把反恐重心转向南亚,出台从伊拉克撤军计划以及对阿富汗和巴基斯坦新战略;
●进一步巩固跨大西洋关系,改善与欧洲盟国的关系,“重启”美俄关系;
●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提升跨太平洋关系,增加对亚太区域合作机制的投入。
4.推进地区和全球热点问题的解决
任命中东特使并频繁访问该地区,推动重启中东和平进程。
不断释放改善与伊朗关系的善意,表示愿与伊朗对话接触,全面参与伊核问题谈判进程。
在朝核问题上,推动国际制裁的同时也显示一定积极姿态,派出特别代表访朝,推动朝鲜重返六方会谈。其他大国
俄罗斯对内积极消弭危机影响,着力调整经济结构,整顿经济秩序,对外致力于加强和改善与各方关系。
欧盟推动完成《里斯本条约》批约进程,一体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对外积极参与国际议程和国际规则制定。日本民主党首次上台执政,倡导“友爱外交”,倡建“东亚共同体”。
大国纷纷调整外交政策,互动更趋频繁,既竞争又合作,利益联系更加紧密,合作、协调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
五、全球性问题突出,引发大国博弈
气候变化问题全球性问题的重要性自冷战结束以来逐步上升,2009年表现尤为突出。
核安全问题恐怖主义甲型H1N1流感问题中东地区的恐怖主义势力继续坐大 索马里海域不平静 甲型H1N1流感从美国和墨西哥爆发,很快蔓延至全球
全球性问题存在的原因 一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带动效应。二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三是争夺未来发展和国际体系制高点的需要。
六、全球思想大反思,发展模式多样化
美、英自由主义模式少监管 少干预市场自我调节
美国一再强调,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主要是美国没有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金融创新与金融管理、合理储蓄与超前消费的关系,但这三大关系严重失衡的根源还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理念。
法、德代表的欧洲社会福利模式欧盟在各种场合不断推广宣传欧洲经济治理模式和高福利的发展模式。但欧洲模式在应对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动力不足的根本弱点。欧洲不是危机的起源国,受到的冲击反而大于美国。
俄罗斯继续完善和发展普京主义发展模式金融危机暴露了俄罗斯经济“成也能源、败也能源”的弊端,迫使俄罗斯寻求新的发展模式。梅德韦杰夫总统最近表示,国家不能将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要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着力推进医学、能源和信息技术、太空通信等产业。
中国模式 中国在金融危机中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发展经验和发展模式日益引起国际社会广泛关注。金融危机也暴露出中国模式自身的弱点和不足,如过分依赖出口和投资等问题。
各方竞相提出各种理念、模式的背后,实质上反映的是国际道义制高点和国际话语权的竞争。
七、中国地位明显提升,中国因素广受关注
中国综合国力
新中国成立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显著增强 中国有效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积极开展国际合作、帮助其他国家摆脱金融危机影响、成为带动全球经济复苏的重要力量
1.中国力量明显上升在全球经济衰退,世界主要经济体负增长的背景下,中国采取果断有效措施,成功抵御了金融危机冲击,2009年经济增长达到8.7%。
2.中国声音明显响亮2009年,中国政府越来越注意在各种国际和地区场合阐述自身的主张立场,发出自己的声音,捍卫中国自身利益和发展中国家整体利益,积极推动建立更加合理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公开发文要求改革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提出建立超主权货币储备的建议。
3.中国话语权显著提高2009年是中国勇于发出声音、表达立场观点的一年,更是在国际体系改革中话语权取得实质性进展的一年。经过中国的不懈努力和争取。西方发达国家被迫同意提高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投票份额,同意以20国集团取代8国集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主要平台。
4.中国模式吸引力明显增强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的发展成就和经验越来越引起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许多发展中国家开始把眼睛从西方转向东方,希望学习借鉴中国发展经验,来中国“取经”的外国学者政要明显增多,中国模式的关注度和认可度明显增强。中国经济总量虽然可能很快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但经济质量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八、中国外交成绩显著,亮点突出
(一)大力开展峰会外交,推动国际体系改革进程。
2009年多边机制十分活跃,峰会外交成为中国外交的一个突出亮点。
在应对金融危机问题上胡锦涛主席先后出席G20伦敦峰会和匹兹堡峰会,就宏观经济政策同各国加强协调,提出应对危机的一系列倡议举措,提振国际社会应对危机的信心,为推动世界经济早日复苏做出重要贡献。中国积极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迈出坚实步伐,提高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
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分别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和哥本哈根气候变化会议,全面深入阐述中国的立场和主张,宣布中国在减排、节能、环保等方面采取的一系列重大措施。中方秉持积极态度和务实立场,积极同各方沟通协调,维护中国和广大发展中国家的正当权益,推动气候变化谈判进程向正确方向发展。
在区域合作上 胡主席出席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温总理出席东亚领导人系列会议、中日韩领导人会议等,深入阐述中国对有关区域合作的立场和主张,推出促进区域合作的一系列新举措,受到各方积极评价和热烈响应。
(二)全力开展经济外交,服务国内经济社会发展。
中国大力加强与有关各方的对话沟通和政策协调、建设性参与国际和地区经济金融合作、努力推动重大合作项目落实、拓展务实合作领域、大力协助开拓外部贸易和投资市场
推动贸易便利化、坚决反对贸易和投资领域的保护主义
三)推动中国与其他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整体迈上新台阶。
中美关系胡锦涛主席同奥巴马总统4月在伦敦首次会晤,确定双方共同努力建立21世纪积极合作全面的中美关系。7月底,首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在华盛顿成功举行,取得了积极成果。11月,奥巴马成功访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声明》。
中美关系总体发展势头较好,但美国仍不时在售台武器、对华贸易、人民币汇率及涉藏等问题上制造麻烦。中俄关系不断加强战略协作、不断深化 务实合作、进一步巩固 政治互信
中国与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深入推进、中国与周边国家携手应对金融危机,深化全方位、多领域合作。中国和印度关系总体平稳发展,两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保持密切合作。中国坚定支持东盟一体化建设,维护东盟国家的稳定与发展。胡主席访问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进一步深化了中国与亚国家的政治互信和务实合作。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协调合作得到加强 中国领导人还分别访问亚非拉国家,加强高层交往,深化在金融、能源、矿产、文化、教育等领域的合作。
结果中国与其他大国、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的关系进入了全面发展的快车道。
(四)大力加强安全、公共、人文等领域外交。
中国坚决打击和遏制“藏独”等势力在国际上进行反华分裂活动。坚定捍卫一个中国原则,妥善处理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出席第62届世界卫生大会等涉台外交问题,维护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积极势头。以新中国成立60年为契机,广泛开展政策宣示工作,增进了国际社会对中国和平发展、互利共赢、和谐世界等重大战略思想和外交理念的认识。结合国内国际重要文化活动,通过“外交部公众开放日”等现场观摩以及电视访谈、网上交流等方式,加强对国内外民众的情况介绍和政策阐释
五)外交理论创新取得新的重要成果。
2009年7月,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在北京成功召开。会议提出,新形势下我国外交工作与发展的关系更加紧密,必须依靠发展、服务发展、促进发展。
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
第三篇: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_历史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
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和普遍推广;农业技术和农业科学的进步;都江堰和郑国渠;冶铁业的发展,煮盐业的兴旺,以及纺织业、漆器制造业等手工业的进步;商业的发展和封建城市的兴盛。
2.要求学生认识:
①大变革时期,生产力的提高,最终导致封建制代替奴隶制。而相对优越的封建制度,反过来双促进了生产力的更快提高,从而推动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落后的社会制度,是不可逆转的历史规律。培养学生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
②大变革时期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名闻世界的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的修建,以及农业、手工业的成就,体现了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③大变革时期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是当时社会经济飞速发展的主要原因。突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人,他们的活动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和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3.能力培养:
①通过讲述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的原因,培养同学分析问题的能力。②通过指导学生小结,归纳“大变革时期经济发展概况”,培养学生综合归纳历史问题能力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农业的发展,尤其是都江堰的修建及作用,是本课重点。从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说明生产关系的改变、社会制度的进步,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是本课的难点。(二)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上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战国时期的变法运动,现在我提一个问题,谁能说说:在各诸侯国兴趣的变法运动中,哪一个变法是比较彻底的?这次变法的作用是什么? 2.导入新课:同学们已经了解到,从春秋末期开始,我国的奴隶制逐渐崩溃,到战国时期,经过各国的变法运动,奴隶制芳进一步崩溃,而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这是一场经过一百多年,涉及到整个社会的巨大变革,因此,人们习惯于把春秋战国时期叫大变革时期。我们都知道,社会的变革必然影响社会经济的发展,今天我们共同学习第9课(板书:第9课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3.讲授新课:首先我们要弄清楚,为什么在这个新、旧两种制度交替的时候,会出现社会经济大发展的局面?(板书: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发展的原因)由于变法,各国的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这时,原来被奴隶主称为“会说话的工具”的奴隶,变为拥有一点私有财产,可享用一小部分劳动成果的农民。这种社会地位和改变,使刚刚砸碎奴隶制枷锁的人们,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生产。他们男男女女、全家老少,披星戴月早出晚归、终日辛勤劳动,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板书:1.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提高)这是社会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春秋后期,我国的劳动人民已经发明发冶炼技术,这比欧洲要早1900多年。
(板书:2.生铁冶炼技术的发明比欧洲早1900多年)根据文献记载,早在春秋初期,我国就掌握了块炼铁技术,也就是熟铁冶炼技术。由于温度低,块铁不能熔成铁水,只能靠反复锻打成形,制造器具。况且块炼铁质地软,制作费时费力,所以尽管当时已有铁器,但数量、种类还很有限。到春秋末期,我国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这是人类冶铁史上的一大进步,这种冶铁技术到14世纪元末明初的时期,才由阿拉伯人和波斯人传入欧洲。这种由熟铁变化到生铁的技术,不但增加了铁质的硬度,而且大大促进了铁制工具的普及。(指导同学看课本52页《春秋铁器》图画)战国时期,铁制农具已逐步代替铜、石等农具,在各诸侯国广泛使用。
(板书:3.铁器和牛耕的普遍推广)(出示《战国时代的铁制农具》幻灯片,边指图边讲解)这是当时铁制农具的一部人。这是松土用的锄,这是砍树用的斧,这是挖土用的铲,最后一个是开沟、翻土用的犁。1950年,在湖南辉县的一个魏国墓葬里,出土了铲、锄、犁、斧、削等铁器多达93件;其中铁器达85%。这说明铁制农具有战国时期已非常普及。由于铁制农具的普遍使用,就使得深耕细作成为可能。但仅靠人力耕作是相当费劲的,所以在农业生产上使用牛耕,也就得到了大力推广。第53页小字中,也用史实说明课本用牛耕地已是春秋战国时期很普遍的事情。请一位同学读读这一段小字,(同学读书)在古代农业耕作的方法上,牛耕的发展是一个极大的进步。而铁器牛耕的普遍推广,更为农业生产的大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与此同时,广大的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活动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农业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板书:4.农业技术的进步)常言道:“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种地不上粪,等于瞎胡混”。战国时期的农民,已经懂得“多粪肥田”的道理。所以他们不仅给庄稼广施粪肥,还普遍使用草木灰和绿肥。这样,不仅扩大了肥源,更重要的是,多种肥料的使用,对作物的茁壮生长和粮食产量的提高必不可少的。如粪肥,它不但可以分解出植物所需的各种养料,而且有疏松土壤、防止板结的功效;而草木灰,它是含钾为主的肥料,可使植物节杆挺拔,不易倒伏„„而欧洲,到10至11世纪才懂得施肥,比我国晚一千三、四百年。当时,我国劳动人民,对土壤的认识,也有较大的提高。他们已经懂得根据土质特点,种植各种不同的农作物;并且十分重视选种,他们总结出“长斗石,取上种”,也就是说,要想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选取上等的种子。从长年的生产劳动中,战国时期,已测定了二十四节气,并根据节气的变化,掌握农时,安排耕作。据史书记载,当时,人们已经认识到,适时播种的小麦生长发育好,植株粗壮、穗大色深,粒重、谷少、味香、出粉率高,耐饥有益;否则,就大大影响麦子的质量和产量。正如今天人们熟知的“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是同一个道理。由于农业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品种也大大增加,今天我们吃的“五谷”即“麦、稻、谷、菽、粟”,在当时都已广泛种植。除粮食生产之外,家家户户植桑种麻,为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原料。种植农作物,除施肥、选种、管理之外,最重要的还要靠什么呢?(同学们齐答:阳光、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这是人人皆知的道理。在大变革时期,由于铁器的广泛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不但促进水利事业的发展,而且兴修大型的水利工程成为可能。因此这个时候,各诸侯国纷纷修水利,其中成就最突出的是秦国。秦不仅兴修了闻名世界的都江堰,还开凿了郑国渠。[1][2][3]下一页
第四篇:我国正处在改革
我国正处在改革、开放更加深入,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这个时期中,新的情况不断出现,新的矛盾不断产生,给信访工作带来新的压力和挑战。对此,我们必须坚持与进俱进,开拓创新,紧随信访形势变化,更新意识,创新机制,强化队伍,不断提升工作水平,才能有效履行新时期赋予的职责。
一、确立和强化新的信访工作意识
思想意识决定行为。在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进程中,可谓信访和信访工作每天都是新的。因此,确立和强化新的信访工作意识,是做好信访工作的根本前提。
一是创新意识。创新,是提升信访工作水平的灵魂。新时期的信访工作面对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我们紧随形势变化,摒弃因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僵化意识,确立没有创新就不会有进步的理念,认真总结经验,正确把握规律,努力探索新路子、新方法、新机制。只有这样,信访工作才有活力,才有成效。
二是政治意识。信访工作有其鲜明的政治性。从本质上看,信访工作是我党执政为民的重要体现。应该充分认识到,做好信访工作正是实实在在地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正是实实在在地做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改革和发展的工作。正是这种实实在在的工作,增强了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看不清这一点,信访工作就会失去动力,失去方向。
三是“人本”意识。以人为本,是信访工作的本质要求。人民群众是党的根基,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是为人民群众服务。我们要牢记和遵照胡锦涛同志“群众利益无小事”的重要指示,树立高度的群众观念,以人民群众的要求和愿望为重,亲民爱民,以强烈的责任心,带着对人民群众深厚的感情,热情、及时、正确地把群众的信访处理好,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让群众放心,让群众满意,让群众高兴。
四是忧患意识。信访工作需要不需要有忧患意识,笔者的回答是肯定的。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群众“三访”较多,异常信访时而发生,还有国内外敌对势力的蓄谋推波助浪,更增加了信访的复杂性,信访工作面临艰巨的任务。如果我们没有忧患意识,缺乏政治敏感性,着力解决群众信访问题,化解矛盾,那么,群体访、越级访、重复访甚至异常访就必然增多,社会矛盾就必然扩大甚至激化,严重影响大局稳定,影响发展进程。
二、不断完善和创新信访工作机制
与其他事物一样,信访也有其时代特征。问题多、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处理难度大,是当前和今后的一个时期信访的主要特点。在总结完善的同时,创新机制,是提高工作水平,做好新时期信访工作的关键。
1、完善和创新信访接待、处理机制
(1)进一步改进接待制度。一是面对信访高发、面广、政策性强、新老问题交织的形势,为克服信访机构人少、接待效率不高的问题,县级应建立联合接待中心接待,使一般性信访问题当场得到答复和解释,其它许多信访问题得到及时办理。乡级除落实专人接待,还要实行首访制(包括部门)。二是建立网上信访。网上信访具有便利、快捷的特点。随着计算机网络的日渐普及,网上信访势在必行。县级信访机构和有条件的乡镇(部门)可在计算机上设立群众信访专页,以利方便群众,及时办理群众反映的问题。三是改进领导接待日制度。目前的领导接待日在很多地方还是沿用过去的老办法,基本形同于平常接待,凡群众来访,先作好登记,尔后领导接待、批办。这样,尽管领导接待不遐,有的重点上访对象仍未接待到。根据当前重要信访问题较多,处理难度较大的情况,为充分发挥领导接待日的效率,运作方法应作一些改变,即由信访部门预先作好安排,接待重要对象,解决重点问题。对一般来访,则由信访部门接待,现场作好交办处理。
(2)完善群体上访和突发、异常上访事件的处理机制。针对当前一个时期,群众上访比较突出,突发、异常事件时而发生的情况,必须采取及时、果断、有效的处理方针。为此,一要制定和完善处臵预案。预案内容应区分上访规模、性质、地点的处臵,组织、指挥、联络,处臵步骤、方法和力度等,二要迅速、果断处臵。此类上访一旦发生,必须快速作出反应,根据预案并视现场情况,迅速采取恰当或断然的措施阻止其行为,维持好秩序,随后采取有效的方式和方法,做好带离现场和稳定工作,尔后耐心做好劝返工作。对为首的违法人员进行依法处臵。三是及时处理。做好以上工作后,及时组织调查,对群众正当合理的要求,有条件的尽快给予解决;一时难以解决和没有条件解决的,通过多途径、多方法耐心做好解释和思想工作;不能解决的,做好政策宣传和解释工作;对违规违法人员,轻者进行批评教育,重者交由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3)完善重要信访处理机制。重要信访的处理是否及时、正确、彻底,直接影响到越级访和重复访的态势,是信访工作的一个重点。其处理方法:一是领导包案处理。对初发的重要信访,一般由所辖乡镇、部门领导包案,亲自负责调处。对重大和重复的重要信访,由县级领导包案,牵头组织调处。对领导阅批交办的重要信访,交办部门要加强督办和办结报告的审阅。二是联合调处。对牵涉到多方面和跨部门、乡镇的重要信访,各单位要统力合作,派出精兵强将进行调处。
三是对缠访人的信访,可组织相关单位专业人员和当地人民代表、有威望的群众参加,举行听证会,在讲清事实的基础上,交大家评议,形成处理意见,由群众和有关专家给缠访人形成心理压力,促其息信罢访。四是开展专项治理。对信访老户、重复信访、信访发生多的同类问题等,如土地信访、建设拆迁信访等,要适时集中力量、集中时间,开展专项治理。五是重要信访调处后,调处人应将结果当面告诉信访人,并听取其意见,做好善后思想工作,负责做好处理意见的落实。
(4)建立和完善信访处理质量保证机制。首先,及时、正确调处。要抱着对人民群众和上级机关极端负责的态度,深入的作风和求实的精神,认真地进行调处工作,做到事实清楚、结论准确、处理依据充分、依法公正。对重要信访,办理单位领导和交办部门要严格审查把关,不符报结要求的,要坚决退回,重新办理。为提高基层信访调处的公正性,可参照法院试行聘请人民信访员,乡镇(部门)在各行政村(规模企业)聘请一名群众威望较高的同志担任,人民信访员可参与本村(企业)信访件的调查。其次,建立重大信访联合审议制度。联合审议采用:信访调查单位形成书面调查处理意见—→信访部门组织有关单位联合审议(初审)—→领导审结(或领导审阅签字上报)的程序,以确保重大信访调处质量。再次,建立优质信访件和劣质信访件评选制度,每年进行一次评选,实行奖优罚劣,以此激励信访办理的质量。
2、完善和创新信访防范机制。分析和总结近年来“三访”比较突出的情况,超前工作薄弱,防范力度不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为此,超前防范工作急需进一步完善加强。
(1)完善信访排查,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和始发阶段。在乡镇、村(部门、企业),建立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处理机制,实行定期排查和重大信访限时上报制度,发现问题及时、就地解决,真正做到小事不出村(企业),大事不出乡镇(部门),控制好信访源头。县级信访部门要利用多渠道发现群众关注的热点问题,群体性问题和不服调处的重点对象,结合基层排查上报的问题和对象,进行综合分析筛选,对重要问题及时组织查办、督办,对重要对象,认真做好稳定工作,做到重大问题不出县。
(2)完善决策机制,实行科学民主决策。在改革和建设中,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出台前,要深入调研,了解群众的需求和意愿,并通过征询会、听证会和论证会等,认真听取群众和专家的意见,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力和支持度,考虑政策措施的可行性。政策出台时,开展广泛宣传,增强透明度。政策实施中规范运作程序,以防偏差,发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如政策措施存有某些缺陷,则应予补充完善。
(3)改进作风,依法行政。一些行政人员和执法人员工作飘浮、作风粗暴、方法简单、办事不公、工作失职,是导致“三访”的又一重要原因。随着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和民主意识、维权意识的增强,机关工作人员要进一步加强作风修养,正确履行职能,做到善待群众,依法行政,秉公执法,增进群众的信赖,以免自己的工作失职和不良作风引发群众信访。
(4)加强热点问题、成批性问题的调研,做到早发现、早处臵。热点问题、成批性问题是产生群众信访甚至群体闹事事件的主要根源。但是,它有一个成因、孕育、发生的过程,给我们提供了提前介入,妥善处臵的时间。为此,对这两类问题要加强专题调研,了解现状,分析原因,提出对策,工作时,注意把宣传政策、耐心做好思想疏导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做到就地稳定。
3、进一步提高依法办理信访的水平。信访办理的法制化、规范化程度,是信访工作法制化水平的重要体现。以信访条例的实施为标志,信访工作开始走上法制的轨道。但是,目前一些机关工作人员对条例还不大了解,信访的受理和办理还存在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这就表明,条例的贯彻实施还没有完全到位。对此,机关干部特别是信访干部还要进一步加强对条例的学习和理解,深刻明了制定条例的意义和目的,明确职责和信访受理、办理的要求,清楚违规要承担的责任,认真按照条例的规定开展信访工作,提高依法办理信访的水平。
实现信访工作法制化还需要有一个成熟和过渡的时期。对条例暂还没有明确,但又是开展信访工作所必需的,如信访受理、办理的程序等等,应在实践中勇于探索,富于创造,通过制订相关的制度来保证,以提高规范化水平。
三、努力提高信访队伍素质
面对复杂和繁重的信访工作任务,必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访工作队伍。主要措施有四条:
一是科学配置。对信访干部的调配,要转变“无关紧要”的思想,改变过去那种“作为一种安臵”、“老龄化”和“长期稳定”、“要求一般”的做法。坚持把政治坚定、有较高文化素养、群众观念强、作风踏实、办事公正、有较高政策水平、工作经验丰富的同志充实到信访队伍中来。同时,要重视人员的合理流动,根据信访任务的变重,对信访队伍常充实、常加强。县级及以上信访机构应考虑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的合理性。
二是加强学习。信访工作是一个“万花筒”,要有广博的学识,多方面的工作持能,才能胜任工作。为此,信访干部要加强理论的学习和实践的学习,注意知识更新,学习的面要宽一些,内容要丰富一些。做到不仅熟练掌握信访受理、办理等基础业务知识,而且要懂得政治、经济、文化,懂得法律、法规和政策,懂得心理学,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百科全书”,从而在开展信访工作中能够得心应手,具有解决信访问题的本领,善于因事而异化解各类矛盾,因人而宜做好思想工作。
三是研究探索。随着信访情况和信访特点的变化,信访工作的方法、机制也将随之变化,信访干部应当在工作实践中加强调查研究和探索,发现新情况、新问题,掌握规律性,创新信访工作的路子、方法和机制,在研究探索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各级领导应当热情鼓励和支持信访干部的探索创新,对作出成绩的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
四是创造条件。信访干部素质的提高固然要通过自己的努力,但必要的外部条件也是重要的。目前,大部分信访干部尤其是基层信访干部仍处在相对闭塞、条件比较简陋的学习环境中,他们迫切要求领导和上级信访部门的关心。各级信访部门要积极筹划举办培训班和到先进地区考察学习,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去参加培训和考察,为他们学习新的知识、新的经验,开阔他们信访工作视野、思路、方法提供条件,各级领导要在经费上给予支持。
(本文作者系江山市信访局主任科员)
第五篇:七年级历史《大变革时期的社会经济》教案设计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掌握铁器与牛耕、李冰与都江堰、手工业的进步和封建城市等基础知识。
2.通过对历史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知上层建筑、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3.讲述古代经济繁荣和科技进步、激发学生热爱中华、热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分析历史现象的初步能力。帮助学生把本课内容进行整理和概括。
(二)教学要点(板书提纲)
1.农业的进步①铁农具的广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广③农业技术进步粮食产量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较大提高
2.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变水害为水利
3.手工业的进步①冶铁②煮盐、纺织和漆器
4.商业和城市兴盛①中原市场②各国都城新兴封建城市
(三)教学建议
1.重点是农业的进步和都江堰。难点是分析农民生产积极性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深入浅出地进行历史唯物主义教育。
2.上承“商鞅变法”,下启“百家争鸣”,帮助学生准备了解经济活动在社会发展中的座标。
3.充分利用课本插图。有条件的学校可准备挂图、幻灯、录像和实物教具,力图使没有故事情节的经济内容变得直观、生动、情趣盎然。语言力求准备、严谨。
4.采用讲述法教学,同时给学生较多的阅读、讨论、整理时间。
(四)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2)商鞅变法(时间、内容和影响。)
2.入新课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社会瓦解和封建社会形成时期。激烈的社会变革扫荡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旧制度,新生的社会制度显示了巨大的优越性。在五霸争雄,七国并存的战场背后,是社会经济的空前繁荣。这一时期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是什么?逸闻世界的都江堰是怎样修建的?那时的农业、手工业、商业有什么特点?我们一起学习第9课《》。(板书课题。示意学生翻开课本。)
3.讲授新课
(板书:1.农业的进步①铁农具②牛耕)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经济最重要的部门。我国古代尤其是如此。在构成生产力的诸因素中,生产工具是最积极和标志生产力水平的。在漫长的奴隶社会,农具是用制成的?(学生答:石器和铜器。)在春秋后期,我国劳动人民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这一发明比欧洲早了1900年。他们到14世纪,也就是元明之际才会炼生铁。铁与铜相比有许多优点,蕴藏丰富,开采方便,质地坚硬,特别适膈制造农具。铁农具的广泛使用成为社会生产发展的标志,齐国和楚国是生产和使用铁农具较多的国家。(展示教具或指导读《春秋铁器》、《战国时代铁制农具》图。稍作解释。)我国发明生铁冶炼技术是在春秋后期,比欧洲早1900年。战国时铁器广泛使用。(完成板书:①铁农具广泛使用②牛耕的推广)同一时期,牛耕得到推广,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板书:③农业技术进步)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当时的农民已经知道使用各种农家肥,恰当处理土壤的干、松、燥、湿,因地制宜种植谷物和桑麻。他们还注意选种和适时播种。人们的衣食条件有了明显进步。诸子百家中有“农家”,他们提倡发展农业,主动搜集和整理农业经验,当是最早的农业科学家。(同学们哄笑。)(板书:④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劳动者由奴隶变为农民,不仅政治地位改善,经济生活也发生变化。商鞅变法告诉我们,不少农民有自己的小块土地和农具,生产粮食布帛多,自己收入增加,还受政府奖励。因此农民比奴隶劳动积极性高,出现了全家老小披星戴月产生的情形。铁器、牛耕推广,农业技术进步,更重要的是农民生产积极性高,粮食产量有较大提高。(板书:粮食产量较大提高)水利是农业的命脉,为发展农业生产,各国兴修了许多水利工程。最著名的是秦国蜀郡守李冰在岷江上修建的都江堰防洪灌溉工程。
(板书:2.都江堰(李冰)郑国渠(郑国)|变水害为水利)(展示都江堰教具。或指导学生读《都江堰平面图》)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逐步成为最富强的封建国家。秦王采纳臣下建议,首先进占尚不发达的巴蜀地区。公元前256年,任命李冰为蜀郡守。李冰在人民群众的支持下,修建都江堰灌溉工程。他采取中流作堰的办法,把都江(今岷江)水分为内江和外江。(指“都江争嘴”)内江供灌溉,通过宝瓶口流入渠道系统灌溉农田。大小水口都装有水门调节水量,“旱则引水浸润,雨则堵塞水门”。最精妙的是宝瓶口对面的飞沙堰。洪水上涨时,多余的江水可自己漫过飞沙堰由内江归入外江,确保灌溉系统的安全。(指“宝瓶口”和“飞沙堰”。)都江堰以灌溉为主,兼有防洪和运输功效,两千多年来一直造福人类。岷江水害变水利,川西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人们纪念李冰,为他雕刻高2.9米的巨大石像,立在江边。称赞他治水功劳胜过大禹。灌溉工程,企图以水利工程“疲秦”。秦国识破韩国的阴谋,却继续信任水工郑国,历时10年,完成灌田400万亩的工程郑国渠。关于中原也成为沃野粮仓。
(板书:3.手工业的进步)(由学生读课文。)(指导学生读彩图10、12、13、14、15,总结手工业部门。)(板书:①冶铁②煮盐、纺织和漆器)战国时期各国都有冶铁中心,最著名的是楚国的宛和赵国的邯郸。煮盐有齐国海盐和魏国的池盐。组织品以齐国最出名。(读《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和商业城市》图,标出讲到的手工业品产地。)农业进步,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大量粮食布帛流入市场,商业活动繁荣起来。北方的马匹、南方的象牙、东方的鱼盐、西方的皮革,在中原市场上都能买到。一些手工业都作坊主和大商人积累了大量财富,豪奢如同王侯。(板书:①中原市场②各国都城)陶是中原著名的商业中心。诸侯国的都城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魏国大梁、楚国郢等,都是商业繁荣、人口众多的新兴封建城市。(板书:|新兴封建城市)(在《战国时期手工业的分布商业城市》图上找各国都城。)
4.提问检查(1)春秋战国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什么?(2)概述战国农业生产迅速发展的原因。(3)解词:都江堰(时间、位置、工程设计、修建者、作用)
5.小结(对照整理完成的板书,总结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