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二十一世纪是“创造教育世纪”,创造性人才要通过创造教育来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要的。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虽不能奢望每一位学生都成为非凡的创造者,但我们完全可以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创造才能。从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中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出一些新的尝试:注重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思维上的专注与扩散;在理论教学之中增添实践教学。
关键词:创新 实践教学 中学语文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和不断发展的持久动力,教学也是如此。没有创新的教学就可以说是失败的教学,没有创新的教学如一潭死水,毫无生机与活力,所以,创新对于教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继续发扬创新精神,走创新之路,致力于提高教育水平和质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且复杂的过程。但是又不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下面我就结合自己的教学中所得的经验,对于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水平做出探讨。
一、注重发掘学生的特长,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自身可能在某些方面具有很多的优点,老师们要鼓励学生在这一方面积极发扬自己的长处,展现自己的能力和技能。并且,引导他们以后向好的方向发展。老师们也要学会“因材施教”,根据不同性格以及其他具有个性和特征的学生的不同,为他们尽力设计适合和与之相匹配的教学方法,最大程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当然,面对具有相同个性的学生,老师也要引导他们共同发展,求同存异。努力为培育出具有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学生而奋斗。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当中,主要是老师在讲,学生在听,老师“霸占”了整个的课堂,学生被“置之不理”。正确高效的方法应该是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在足够和充分地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后,老师结合学生所需要的内容,与学生进行双向地互动,开展教学。这样有利于达到目的,顺应任务型教学。“民主”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师生之间在知识上与情感上交流,更能让学生对语文课堂产生兴趣。
二、增强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大胆创新。
能提出问题的学生,说明他的思维是活跃的,积极的,主动的,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能忽视学生提出的任何问题,问题没有大小之分,老师们应该对学生们提出的意见引起高度的重视,而且要肯定学生提出的??题,不失时机地表扬他所发现的问题,给予他一定的自信心,以此培养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老师们要在这一方面加以引导,引导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他们才会去发现和探索问题。老师们在鼓励学生提问的过程中难免遇到尴尬的情况,有的学生想问但是碍于面子不敢提问,害怕同学笑话,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们在思想上对学生做工作,首先要赞扬他们敢于提问的勇气,而且对他们的问题给予解释,其次,要使学生放下思想包袱,克服心理负担,使他们认识到提问的重要性。达尔文曾讲过,最有价值的方法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老师们应该鼓励学生多向思维,用不同的思维进行思考,创造属于自己独特的方法,这种模式应该是值得赞扬的。创新永远是不落后的。
三、思维上的专注与扩散
集中思维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上对于学习内容要有深刻的理解,在细节上要集中注意力,能够专注地抓住知识要点并会理解记忆,这样的思维就是要学生老老实实地思考和解决问题,要求学生熟练地掌握基础知识,专研所学内容,而且还会对知识学会系统性的整合,但是,这样的方法不利于学生思维的扩展,容易造成定性思维,学生不会灵活变通,只会使用老的办法解决问题,对于知识内容没有自己的见解和观点,难以提出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不利于创新之路的发展。发散思维是人脑工作的另外一种形式,在全局思考的情况下解决问题,只有在集中思维达到一定的程度和水平之后,才会有可能产生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要求具有一定的学习基础,进而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用创造出来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它就是为了达到同一个目标而想尽其他很多种办法和途径,解决的方法不一定是唯一的,它能用很多渠道去靠近目标,我国古代就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司马光砸缸的故事,曹冲称象的典故,就是没有将思维固定在“死胡同”里面,而是换了一种方法,起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二者需要统一协调,在遇到问题上,调用二者的结合体,达到最优目标。
四、在理论教学之中增添实践教学
语文学科不应该只注重课堂的理论教学,学生主动动手实践的一个过程,学生实验的环节,可以亲自体验课本上所认识到的,体验课堂上所讲过的,用心去体会,零距离感受。而且,老师们要鼓励学生细心观察并做好详细记录,针对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和地方,让学生合作分组探讨,切实提高学生的能力以及实际应用的动手能力,学生在谈论以及思考中,发散了思维,调动了自己所学的知识,针对自己之前讲的不明白的地方进行反思,寻找出现问题的原因以及相对应的解决办法。学生在实践学习的过程中,针对经常出现的错误,进行讨论分析,可以小组商讨,最后思考出现错误的原因。这样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反思的方法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理论与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的办法,大大地发挥学生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对于学生以后的终身发展具有深刻的影响。
总之,创新之路是一个艰苦而且漫长的过程,但是又是不能放弃的。需要老师们发挥自己的教学特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的潜能,引导学生配合自己并且要知道他们最大地发挥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浅论如何打造初中语文高效课堂[J].才智,2015(4).[2]浅谈创新模式在初中教学分析[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6(21).[3]新课程下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4(35).
第二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朱春林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对人的创新能力要求越来越高,它已成为21世纪人才必备的素质之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作为一门基础学科的语文,不仅担负着向学生传授知识的任务,而且还要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每个教育工作者肩负的重任,而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阵地。语文教师不仅要重视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更应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同时要求运用多种方法和手段,指引学生创新的途径,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江泽民同志说:“一个没有创新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当今世界知识更新速度很快,学生学习的性质应当由转授性、继承性转变为探索性、创新性。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教育成为中学老师研究的重点所在。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奠基工程,培养民族创新人才,语文教学责无旁贷。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大力营造和谐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大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和效率。
一、营造愉悦的教学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 愉悦的氛围是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催化剂,能刺激学生大脑把贮藏在大脑中的知识闸门打开,使学生产生回忆、想象,使学生的思维由潜伏状态转人活跃状态,促进思维的发散,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也就是说愉快教育是创设生动、活泼、和谐的教育氛围,激发学生的情绪,唤起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最佳的精神状态自觉地参加各种教育活动,从而得道全面、主动、充分、和谐发展的教育。其实质是使学生都在德、智、体、美、劳等几方面得到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愉悦氛围的形成必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育实践证明“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使学生在教育过程中造就愉悦氛围和进行发散思维的激发器”。良好的师生关系能启迪学生的心灵,产生情感上的共振。民主、平等、信任愉快才是创造之萌芽的温床,它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人的创造才能。
作为教师,要以满腔的热情去热爱每一个学生,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营造一种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良好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也只有这样,才能消除学生的顾虑,让学生动口、动手、动脑,让思维插上驰骋的翅膀,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文时,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
篇语言平实自然,却是蕴含着至爱深情的散文,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一点是要培养学生做一个有孝心的人。但面对这群物质生活较优裕的孩子,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他们可能不大会懂得孝敬父母。于是,课上我先让同学们仔细聆听满文军充满深情的歌曲《懂你》,领悟了歌词的含义后,我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与父母相处的日子,叙述一件最令你感动的一件事,很多同学动情地谈起了自己的经历。艺术都是相通的,音乐、声音的辅助手段,无形中丰富了课文的审美空间,增加了课文的表现力,整个课堂造成了巨大的情感磁场,真正营造了一个可感、可知的情境,让人如临其境,深受感染。这样,以此切入课文,学生学习的兴趣加强了,而且班级也形成一个很融洽的气氛。这样的教学效果无疑是得益于教师营造的良好教学氛围,使学生的思维得到飞跃。创设创造性的学习情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创新教学方式,变“教”为导,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创新,激发创新动力
教师的职责主要不在于“教”,而在于指导学生“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优化教育的重要原则。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是为了不需要教”,“不教是为了养成学生有一辈子自学的能力。”因此指导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自学能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真正变“教”为“导”是创新教育的关键所在。在教学过程中我常采取这种教学方法,首先让学生自读课文,谈谈自己的看法,提出疑难问题,让全体学生一起动脑解决问题。然后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最后让学生向教师质疑,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答案。教师应该不断追求应用创造性思维进行教学,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该敢于突破常规的教学模式,标新立异。
教师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学生的具体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角色扮演、改编故事、续写结尾、编演课本剧等都是不同形式的教学方法。如教《皇帝新装》,让学生续写结尾。学生们兴趣高涨,写出了不同的结尾:有的写皇帝滥杀无辜,激怒了百姓,引起造反;有的写小孩纯洁大胆的直言感动了皇帝,皇帝悔过自新,将骗子绳之以法„„还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一起编演课本剧。编演课本剧对学生学好语文,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大有裨益的,它是一种富有创造性的活动。
此外,还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的指导,以便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的能力,帮助学生“学会学”是当代一种全新的教学理念。如在教学《桃花源记》一课时,在学生们了解课文的大概意思的基础上,我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创作一幅图画,想象桃花源那种世外桃源的景色。学生兴致很高,纷纷根据自己的理解用图画表达。这样的课堂教学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培养了创新精神。
三、鼓励学生大胆质疑问难,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创新能力来自质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的冲动。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
所蕴含的创新教育素材,鼓励、启发、诱导学生多提问题,多质疑,因为提问是一个人从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触觉,是创新能力发展的具体体现。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是一个人具有创造潜力的重要标志。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做到传道、授业、解惑,更要善于启发学生对一些问题从不同角度去进行思考、质疑,然后提出不同的见解和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有创新价值的,哪怕只是一点创新的火花,教师都应该予以肯定与表扬,以提高他们的创新积极性。
学生能质疑,表明他已对问题进行了思考,在发现过程中已有所探索,已在进行创新思维活动。正如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教师应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培养他们敢于标新立异、敢于逾越常规、敢于想象猜测、敢言别人所未曾言、敢做别人所未做,宁愿冒犯错误的风险,也不要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框内的创造品格。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经常换个角度看问题,多问几个为什么,以便从多角度探索求异;另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广泛联想,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训练;再就是帮助学生归纳、总结,进而发现新问题。以沈石溪的《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为例,文章在写作意图及对“我”在飞渡悲剧中角色的认识等方面存在着求异因素,有的同学认为作者通过“我”这一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斑羚的精神实质,给读者精神上的震撼,他崇尚斑羚的品质,希望人类从斑羚身上得到启示。而另一些同学则认为作者是这一悲剧的目击者,而对处于弱势的生命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同情,面对悲剧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忏悔,正是以“我”为代表的人类的猎杀才造成人与动物之间的矛盾,才使得动物走入绝境。对此问题,学生们各抒已见,思维空前活跃。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知识的兴趣,而且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勇于质疑、善于质疑的积极性。
四、突破课堂教学空间,组织课内课外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教育的一个显著特征是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只有在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才能转化为创新能力,否则,创新意识会谈化,创新精神会消退。创新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开放的环境,因此我们要变小课堂为大课堂,要让学生在大课堂中充分施展自己的创新才能,有意识地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他们才可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满足自己参加兴趣活动的愿望。中小学实施素质教育主要有课内与课外两条渠道。开展课外活动有利于学生手脑结合,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发挥学生的特长,培养个性,促进全面发展,这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渠道之一。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开展语文课外实践活动呢?
1、广泛地开展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提高学生语文能力。首先,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安排语文活动。要充分利用课前,课尾时间安排学生自我训练,以求日积月累。如课前三分钟演讲、课前五分钟朗诵、每日名句欣赏辅助性课堂活动等。更主要是根据教学要求设计好每节课内的主体活动。如朗读、讨论、表演等活动。在活动的设计上,还可以考虑以课本为本,进行迁移训练。进行课文内容总结时,组织一些别开生面的迁移训练。也可以单元为网,进行专题讨论,根据单元内容设计专题语文活动。如根据戏剧特点,组织学生编写剧本,表演课本剧。其次,以课外阅读为辅,开展语文活动。向学生推荐订阅报刊杂志,广泛地开展读书活动,指导学生通过摘抄、剪贴、日记、随笔等形式做读书笔记。通过开展读书笔记评比、手抄报展评、辩论会、课前讲话,阅读欣赏等形式的活动,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充分发挥其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实践能力。
2、投身社会实践,展望未来,让学生充分展示创新才能。让学生关注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是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办法。通过展览会、报告会、访问、游览、社会调查等形式引导学生认识生活、了解社会、培养学生开拓、拼搏、创造精神,同时让他们关注社会、思考人生,勾画未来的美好前景。通过实践,学生充实了课本知识,训练语言实际操作能力,极大地提高了语文创新能力。在活动中,学生不是旁观者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从而培养了学习语文的兴趣。并在实践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以和谐发展。
总之,初中语文教学要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这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时代赋予的责任。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解放思想,大胆尝试,积极进行探索和创新,努力使语文教学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学是一门独特的艺术,只有教师独创性的教,才有学生创造性的学,也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为祖国的明天培养出创新型的人才。
第三篇: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广,在初中教育中,语文占有了越来越大的比例,这促使更多教育工作者开始对初中语文教育投入较多的关注力度。初中语文是三个主要课程之一,与学生日后的发展息息相关,提高初中语文教学效果,对教师、学生以及家长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基于此,本文主要对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可以为相关学者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措施
引言
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学生的创新水平培养是教育的关键内容。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需要具备教育的新理念,进而应用针对性教学方法培养学生。[1]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初中语文教育中,教师需要尽可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这直接关系到学生潜能的发挥。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兴趣培养来激发学生创新能力,让学生产生探索的欲望,这可以为后续的创新能力培养打好基础。与此同时,教师可以在教育中安排实践性较强的内容,比如在讲解云彩相关的课文之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学过的课文和自己的真实生活经验来进行探讨,如何通过各种现象来判断天气的阴晴雨雪?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可以放开探讨,并且积极地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各种光彩现象、云的变化和形态等等,这样可以促进学生创新性思维和积极性的发展。[2]
二、以学生为主体,因材施教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其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把控课堂,因此,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应当以学生为主,教师只是充当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和组织者。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自由分组,再以小组为单位对课文进行探讨,最终每个小组选出一个代表来发言,由学生完成课文的讲解。教师在其中起到的作用只是组织和解答学生们最终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种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三、创新教学理念,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在以往的教育中,教师往往只是讲述者,而学生是单纯的倾听者。教师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应对考试的技巧,而不是让学生真正的提升语文素养和能力,学生掌握的知识都是考试限定范围内的,这在较大程度上抹杀了学生探索的欲望,不利于学生在创新能力方面的发展。想要改变这种现状,教师需要转变教育思路,并且善于应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积极学习并且把相关方法应用在实践中。与此同时,教师需要鼓励学生的课外自学,这样可以显著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可以在自主探究中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和其他才能。比如在讲解桃花源记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教学设备来激发学生的视觉神经和听觉系统,让学生发展自主探究的能力和兴趣,在实际的演示过程中,教师可以播放我们生活的城市照片,让学生感受城市生活和世外桃源的差别,并且探讨世外桃源生活和城市生活的优缺点,让学生体会大自然的纯净和高尚
四、注重联想与想象,提升学生作文创新思维
素质教育的深化改革,推动了课程教学标准的创新,在此基础上,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发生了一定的变化,使其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实现德育、美育以及人文教育有效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进行初中语文作文教学时,须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式,使学生在联想与想象中写“自由文”“放胆文”,从而激发学生写作热情,提升作文的写作新意,强化学生作文写作水平。例如,就传统题材“龟兔赛跑”而言,在以往作文写作的思维定式中,多侧重于“乌龟精神”的赞扬以及“兔子骄傲自大”的批评。但是也有的学生跳出思维定式,认为兔子与乌龟赛跑是基于不公平、不公正角度下开展的活动,是对兔子积极性的压制。这种突破习惯性的思维束缚、具有创意的观点,为学生作文写作带来了新的活动,实现了学生对内心真实想法的抒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3]
五、创新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给学生更多发挥的空间
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对学生的评价采取的是终结性评价,没有对学生的学习进行整体评价,忽视了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这种评价无法实现理想的效果。自然而然,终结性评价应用在自主学习过程中,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效果大打折扣,学习效率受到严重影响。面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当创新自主学习的评价机制,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中充分地展示自己,让学生逐渐意识到自主学习的重要性。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应当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有效地结合起来,在以往终结性评价基础上融入过程性评价,评价机制合理了,学生才能获取更多的学习动力,从而将精力更好地投入到自主学习中,感受到自主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学习的效率,实现语文教学的创新。比如,在学习到《济南的冬天》这篇文章时,传统自主学习过程中,通常都是以预习的形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同时引导学生根据文后提出的问题阅读,然后依据学生对文后所提问题的回答情况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进行判定。因此,教师应当转变这种评价机制,除了让学生带着文后的问题进行预习之外,还应当结合有关的知识内容,让学生利用联系的观点进行自主预习,并且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让学生对问题展开探讨,学生在探讨过程中的表现应当纳入到评价机制当中,使得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评价变得更加科学、合理。[4]
结语
综上所述,语文永远是最基础、最为重要的课堂。教师在持续的教学探索和实践中,需要认识到培养学生??新能力的重要性,并且持续的改进自己的教学思路和方法。通过开展有效的课堂教学,学生才能发展自己的听说读写能力,并且实现创造能力的发展。如此一来,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学生可以获得比较全面的进步。
参考文献
[1]丁浩华.多元教学,提高学生综合素质[J].语文天地,2017(35):95-96.[2]叶林鸿.简谈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6,13(09):98.[3]尚军升.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J].课外语文,2015(12):97.[4]蔡方洪.浅析如何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J].新课程导学,2014(04):49.
第四篇: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要
随着初中课程改革的深入,对各学科的教学都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和这次课程改革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已成为深化语文教学改革,推进语文素质教育,实现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迫切需要,同时也成为现代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创新能力培养
引言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这个时代对老师提出的更高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初中教育的各个学科,语文学科也毫不例外。创新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及创新个性的教育,而初中语文教学的创新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因此,要在不断创新的基础上再创新,达到事半功倍提高教学质量的效果。
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树立学生创造性的个性品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那么,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教学中实施创新教学,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呢? 基于以上的结论,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一、激发创新兴趣,奠定创新教育基础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也就是说,学习知识要有兴趣,如果学生情绪不高,心理上无准备,感知生理器官呈闭滞状态,还谈何创新?相反,如果很好地启发了学生的兴趣,使他们达到了想求明白和想学习那种跃跃欲试的地步,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进一步提高。为了刺激学生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应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来启迪学生的兴趣,为创新打开大门。
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主要心理成分,它是推动学生去探求知识在带有情绪体验色彩的意向,随着这种情绪体验的深化,就会进一步产生学习需要,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从实际情况看,学生对这门课或者这节课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着思维的积极性,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自始自终注意学生的情绪反应,使学生处于积极思维状态,这样才有利于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二、突出方法教育,让创新融入语文教学当中
传统的语文教法没有很好地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教师是注射器,学生是接收容器。因此也就谈不上创新教育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得不到培养和锻炼。因此一些不合乎实际的教法必须改进。
(一)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宽松环境。
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阵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必须服务与学生的学,作为一条辅助线贯穿于学生的整个学习活动之中。在创新教育的课堂教学中,不能只要教师的活动,学生必须参与。要有学生充分动脑、动手、动口的时间和空间,创造一个宽松的课堂,使课堂气氛变的和谐、活跃,鼓励学生创新,从而使学生敢于创新。
(二)要激发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一方面,教师要善于提问题。要做好这项工作必须注意以下三点:首先,质疑的目的性要明确,不可随心所欲,要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其次,质疑要有利于学生进行正确的思维,疑难要设计的科学,严密但也要兴趣盎然,避免呆板枯燥。最后,还要有一定的难度。所谓难度,就
是教师要设疑给学生解,让学生逾越,从而激发学生进行创新。另一方面,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提问题,课堂一定要设计提问的环境,使学生想问、敢问、和善问,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充分的发挥出来。
(三)要授之以道,务实创新基础。
首先,学生掌握知识的质与量影响着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的体现要以知识为基础,要以知识为前提。其次,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要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只有学生对教师所传授的知识具有充分深入的理解时候,才能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最后,创新能力的体现离开的实践活动是不可能的,知识的运用为创新提供的现实可能性。
三、在初中语文的探究与练习及实践活动中激发创新的源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能使学生活跃思想,自由地、有选择地吸收知识,能促进他们对新知识的追求、探索,以及对多种思维方式的借鉴。近年来,我在语文教学中常常举办单向个体活动,如古诗词欣赏、办语文手抄报、时文选读等,有的配合作文教学进行。这类活动不仅使学生加大了阅读量,扩大了知识面,还常使他们产生新的观点,激发起创作的灵感,并能将其诉诸笔端。在这些创作训练中,学生们抒发情怀,萌发创见,畅想的思绪得以在思想的蓝天自由飞翔。同时,还经常搞集体活动,如社会热点问题的讨论会,以及学生辩论会等。在这些活动中,学生和教师的地位平等,大家随意交流、辩论。在这种氛围中自由宽松的进行思想交流,常使同学们超越老师,对某些问题产生新的观点和想法。这些观点和想法对别人来说也许是陈旧的,甚至还显得幼稚,但对他们自己来说却是难能可贵的新思想的“火花”。学生参加这样的活动,既拓宽了思路,又增长了知识,开阔了眼界,实在是一举多得。众所周知,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学习和生活经验之间的关系较其他学科更密切,语文教学应该奏出时代生活的最强音,语文学习一旦失去了生活这一源头活水,就很难谈得上真正在教学中培养创造力。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和生活实践相结合,使语文课堂成为展现学生生活的舞台,生活实践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课堂。要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有时间去多接触生
活,参加社会实践。诸如进行实地考察,撰写调查报告;了解社会动态,组织新闻采访;参加公益劳动,品尝生活甘苦等等。
要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感悟人生、洞明世事,培养敏锐的察力。通过生活实践培养健康、丰富的生活爱好,从中陶冶情趣、情操,愉悦中开阔视野,振奋精神。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只有回归生活,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永不枯竭的创新的源泉。
四、强化思维训练,为创新教育增添活力
初中语文课本集中古今中外名篇佳作颇丰,内容上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形式上则有结构美、节奏美、语言美。所以教师可以用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去欣赏、体味这些名篇,使学生获得身心的陶冶和情趣的升华;使学生的创新不仅仅局限在课文内容上,而且可以拓宽到课文的深处。在实践中勇于探索、积累经验、寻找规律,结合一些恰当的问题给学生讲一些美学理论,让学生在对作品的分析理解中认识每一种具体的美。同时,一个人的德育好坏与否在人的一生中是至关重要的。在语文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课外内容来解决这个问题,可及时的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用故事中的人物的高尚品德来感染学生,用文章所体现出来的积极内容来陶冶学生。给学生的创新插上翅膀。
初中语文教学肩负着极其重大的责任,是一项艰巨的工作。同时,创新教育也是一个崭新的课题,语文教学需要创新教育为它注入活力,让它向更加正确、健康、文明的方向发展。
五、结语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才干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根据初中生的特点,在语文教学中要在开拓创新的意识,重视智力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主体的发挥,注重教法和学法的研究,采取“开启式”、“发现式”“探究”式等多样化教学方法和多元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达到初中语文新课程的目的。当然,初中语文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还有很多,不同的教师可根据各地
区的实际和本班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及自己的特长“因材施教”,但关键一点是教育者应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大胆创新,在具体教学中摸索出更多的有效的实施创新教育的方法途径。
[参考文献]
[1] 汪人.中小学语文活动教学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综述[J],上海教育科研199808.
[2] 徐祥发.重视实践与创新教育加强对学生语文活动教学素质的培育[J],语文教学2000,(1).
[3] 汪喜标.新课程体系中的课堂教学[J].四川教育,2003,(4).
[4] 柳斌.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M].北京:华龄出版社.
第五篇: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培养
随着数学教材改革的不断深入,“通过数学学习,使学生能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数学学科的教学内容是前人创新的产物,来源于实践,是一门思维性很强的学科,我们学习数学的目的是掌握思维的方法,这些方法不仅应用于数学本身,而且应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将让我们学会分析问题、处理问题。数学知识源于创新,又能促使人们进行新的创新,创新思维寓于数学教学之中,数学教学能够且应该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已引起广大数学教师的高度重视,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找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在数学教学中愈来愈显得重要。
一、数学教师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首要条件
1.教师应首先更新教学观念。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必须具有创新精神和不断进取精神,改变以知识传授为中心的教学思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从教学思想到教学方式上,大胆突破,从传统的应试教育的圈子跳出来,具备明晰而深刻的创新教学理念。传统的教育观的基本特点是以知识的传授为中心,过分强调了老师的作用,而新的教育要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线为主线,思维为核心”的教学思想,尊重学生的人格及创造精神,把教学的重心和立足点转移到引导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上来,引导学生想学、会学、善学。
2.教师应该改进教学方法。传统教育中“填鸭式”的教学方法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只有通过发现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先进的教学方法,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激发积极的思维,采取启发、引导、积极参与等方法,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寻找问题的可能性答案;培养学生敢于批判、勇于创新的精神;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和能力。应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不同设备条件,不同水平的学生,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综合加以运用,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有改革创新精神,又要着眼于实际效果。
3.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有利于创造的学习环境。教学环境应当为每个学生提供自由思想的空间,让学生大胆的想象甚至可以异想天开。学生能否具有一定的对学习内容自主选择的自由,也是在课堂教学中实现创新教育的关键。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个愉悦、和谐、民主、宽松的人际环境,教师应该努力以自己对学生的良好情感去引发学生积极的情感反应,创设师生情感交融的氛围。使学生在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产生探究新知兴趣、积极主动地去追求人类的最高财富——知识和技能,从而使学生敢创造,同时迸发出创造思想的火花。老师应多为学生创造表现机会,使学生在自我表现的过程中增强自信,提高创新能力。
二、学生的创新兴趣是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的关键
兴趣是学习的重要动力,兴趣也是创新的重要动力。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
1.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兴趣产生于思维,而思维又需要一定的知识基础。在教学中出示恰如其分的出示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问题高低适度,问题是学生想知道的,这样问题会吸引学生,可以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引起认知冲突,引发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因兴趣而学,而思维,并提出新质疑,自觉的去解决,去创新。
2.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理,培养创新的兴趣。学生都有强烈的好胜心理,如果在学习中屡屡失败,会对从事的学习失去信心,教师创造合适的机会使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对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是有必要的。比如:针对不同的群体开展几何图形设计大赛、数学故事比赛等等,展开想象的翅膀,发挥它们不同的特长,在活动中充分展示自我,找到生活与数学的结合点,感受自己胜利的心理,体会数学给他们带来的成功机会和快乐,培养创新的兴趣。
3.利用数学中图形的美,培养学生的兴趣。生活中大量的图形有的是几何图形本身,有的是依据数学中的重要理论产生的,也有的是几何图形组合,它们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在教学中宜充分利用图形的线条美、色彩美,给学生最大的感知,充分体会数学图形给生活带来的美。在教学中尽量把生活实际中美的图形联系到课堂教学中,再把图形运用到美术创作、生活空间的设计中,产生共鸣,使他们产生创造图形美的欲望,驱使他们创新,维持长久的创新兴趣。
4.利用数学中的历史人物、典故、数学家的童年趣事、某个结论的产生等等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学生一般喜欢听趣人趣事,教学中结合学习内容讲述数学发展的历史和历史上数学家的故事,象数学理论所经历的沧桑,数学家成长的事迹,数学家在科技进步中的贡献,数学中某些结论的来历,既可以了解数学的历史,丰富知识,又可以增加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学习其中的创新精神。
三、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建立
1.抓住心理特征激发创新兴趣。兴趣是创新的源泉、思维的动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增强学生思维的内驱力,解决学生创新思维的动机问题。初中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教师应抓住学生的这些心理特征,加以适当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创设问题情景,培养思维的探索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只为讲而讲,学生容易乏味,激不起兴趣,在此情景下进行教学收不到好的效果,如果先给学生创设一问题情景,引导学生进入情景之中,赋予生命力,使学生在情景激发的兴奋点上,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联系旧知法、伴随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就其意图来说,有调动学习积极性引起兴趣的趣味性问题,有以回顾所学知识强化练习的类比性问题,有与实际相结合的应用性问题等。(1)按课的逻辑程序设计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习惯。高质量的提问在课堂教学中不仅可以长时间的维持学生的有意注意,而且还会很好地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2)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独立思维习惯。例如,在讲解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时,可以如下进行:A、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入手,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并通过对定义作用的揭示,为研究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打下“伏笔”。B、要求学生说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并利用学生已有的研究几何图形的经验得到课题,把学法指导有机地贯穿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通过交流讨论得出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命题,最后得出“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C、在证明命题时,首先引导学生对四个命题的证明顺序进行研究。尽管四个命题都可以运用定义去证明,但教材编排的证明顺序仍然值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去认识和体会生活中就近上车的道理。D、在辅助线引入上应把精力放在辅助线的产生过程上,使学生不仅知道添什么,更要明白为什么这样添。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知识间的联系和作用的理解,同时还可以消除学生在添辅助线问题上的心理压力,使学生更有信心地学好几何。E、定理证明研究之后应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消化理解并整理学习过的知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把新知识和方法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和方法结构中去,接着进行应用研究、练习。最后引导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和研究进行小结。尽管可能各人的收获、体会不完全相同,但通过讨论和交流总可以受到相互启发。(3)鼓励大胆质疑、释疑,培养学生敢于思维的习惯。教师在教学中应不失时机地设疑提问并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对学生经思考回答的问题正确的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回答不完善的不应马上否定,而应让学生再想一想,把问题回答的更完善或更准确,以充分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养成敢于思维的习惯。
3.克服思维定势,培养学生思维灵活性。在思维和解题中有“法”可循、有“路”可行。但有些学生往往忽视知识的灵活运用,受到某些方法的局限,形成一定的思维定势,影响了思维的灵活性,因而在教学中应设法克服学生的某些思维定势,注重多角度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全面性。
4.寻找素材时机训练创新思维。数学课本中大量存在着能训练学生创新思维的素材,应该把他们挖掘出来,不失时机的训练创新思维。(1)利用一题多解,训练发散思维。教学中注重发散思维的训练,不仅可以使学生的解题思路开阔,妙法顿生,而且对于培养学生成为勇于探索新方法、新理论的创新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教材内容,从新知与旧知、纵向与横向等方面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弄清知识之间的联系,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拓学生的思维。例如,求一次函数y=3x-1与y=-3x+5的交点的坐标,可以利用图象法解,也可以利用求方程组3x-y-1=0 与3x+y-5=0的解得出,不同的解法既可以揭示出数与形的联系,又沟通了几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一题多解,通过一题多解,引导学生就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位、不同的观点分析思考同一问题,从而训练发散思维能力,使学生不满足固有的方法,而求新法。(2)利用互逆因素,训练逆向思维。逆向思维是在研究问题时从反面观察事物,去做与习惯性思维方向完全相反的探索,顺推不行时考虑逆推解决,探讨可能性发生困难时考虑探讨不可能性,由此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事实上,正向思维定势经常制约了思维空间的拓展,有时,正面解题很难,不妨改变思维方向,就会柳暗花明。(3)抓住分析时机,训练联想思维。联想能使学生进行多角度地去观察思考问题,进行大胆联想,寻求答案。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于训练联想思维的时机,强化训练。(4)抓住猜想时机,训练灵感思维。知识是思维的基础,人们总是通过知识去揭示、探索和认识未知事物,扎实的基础知识、清晰的基本概念、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因此必须扎实抓好基础知识的教学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教学实践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多方位的,既需要教师的主导,也需要学生的主体,只有师生共同的配合下,才能教学相长。今后将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力争取得更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