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浅谈企业制度执行力建设
浅谈企业制度执行力建设
有位管理学家曾这样说过,一个管理成功的企业30 %靠战略,50%靠执行力,其余的20%包含了机遇,环境等客观因素。可见执行力在企业中的地位是最重要的,许多企业虽有好的管理制度,最终导致失败,其关键原因就在于执行力不强,正所谓成败的关键在执行力。一. 什么是执行力
执行力是一种现代管理理念,其核心是指集体或个人把 上级的思路、战略决策、规划与部署付诸实施的能力。具体地说,执行力就是一个企业或组织极其工作人员贯彻上级的战略决策、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的实践能力。通俗地讲也就是工作抓落实的能力。
执行力包含的内容主要有战略执行力、管理执行力等,其中管理制度执行力是管理执行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制度执行力的基本含义是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的出台,促使企业各级管理者和员工通过管理制度的学习,落实之后,用管理制度来规范约束管理者和员工的工作行为,使工作效能和执行效率向前大大推进一步。尽量减少各级管理者和员工犯错误,从而避免由于个人不规范、不作为的行为给企业
带来各个方面的直接或间接的经济损失。
二. 企业制度执行力不强的主要原因
1.管理者没有常抓不懈的管理理念,大的方面是对政策的执行不能始终如一地坚持,虎头蛇尾,小的方面是有布置没检查,检查工作时前紧后松,工作中宽以待己、严于律人,自己没有做好表率等。
2.管理制度出台时不严谨,制度操作性不强,没有经过认真的论证就仓促出台,经常朝令夕改让员工无所适从,最后导致了真有好的制度、规定出台时也得不到有效地执行。制度本身不合理,缺少针对性和可行性,或者过于烦琐、不合理,在管理执行的过程中缺少具体的管理流程和良好的管理方法。
3.推动制度落实缺少科学的监督考核机制,这里面有两种情况,一是没人监督、二是监督的方法不对,前者是只要做了,做的好与坏没人管,或者是有些事没有明确规定该哪些部门去做,职责不明确,所以无法考核。
4.企业文化中缺少形成执行文化的氛围,执行文化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企业制度的贯彻落实既要靠制度的力量拉动,又要靠人格的力量带动。在企业中应建立一种‘执行文化’这种文化必须在企业领导、中层管理者和员工的思想意识中根深蒂固。
5.制度实施过程中延缓了制度执行,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制度或方案计划不准确,现实性可操作性较差,对问题意外估计不足或缺少不同情况下的备选方案,导致执行过程中必须反复请示,由此延缓了落实进度,另一方面是企业内部
分工不明确,界限不清楚,责任未到岗到人,以致企业高层的意图在中下层贯彻时互相推委,人人负责的结果是人人都不负责。
三.增强企业制度执行力的措施和对策
执行力不强是目前国有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由于执行力不强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不断弱化,使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如何提高执行力是当前摆在企业面前急需解决的突出问题。1.企业执行力建设要坚持以人为本
人是企业决策执行的最根本因素,决策的执行主要靠人提高执行力,必须坚持以人人为本。
(1)企业领导要积极改变角色定位。企业制度建设和执行力对于企业来讲缺一不可,两者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企业制度建设是企业管理的指南,制度执行力是企业管理得到正确落实的保障。
(2)把执行重点放在中层管理者身上,中层管理者既是企
业领导的参谋助手,同时又是企业制度的具体执行者,在企业管理中至关重要,发挥着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企业制度能否得到落实,关键在于中层管理者执行程度如何。(3)培育一支执行力强的管理团队,企业管理制度涉及企业安全生产、经营管理、政工后勤等各个方面,要使管理制度在企业得到很好贯彻落实,必须培养出一个执行力强的管
理团队。
2.企业执行力建设要与科学管理相结合
(1)实施以规划目标驱动的闭环管理,企业的目标规划要通过严密的内部计划来实施,依据企业总体发展规划要建立五年目标规划、年度绩效计划和绩效考核制度,制定年度绩效计划,将企业的年度规划目标进行层层分解,落实各环节的目标责任。
(2)推进扁平化管理,推动组织结构扁平化,要积极改变企业的组织形式,调整组织结构,减少管理层次,增强管理幅度,由原来垂直的职能部门组织架构转变为横向的以流程为基础的组织架构,将金字塔的组织形式“压缩”成扁平状的组织形式,以便企业决策的执行效率大为提高。3.执行力建设要与企业激励约束机制相结合
(1)健全用人机制倡导以业绩论英雄,建立干部能上能下的机制逐步推进竞争上岗,公开、公正、公平选拔优秀人才,用好的执行作风选用执行作风好的人。
(2)进一步完善和加快分配制度改革,分配制度改革要向关键岗位、重要岗位倾向、确保“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原则和“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总政策真正落实到实处。
(3)奖罚分明,对能够认真贯彻执行企业决策和企业管理制度成绩显著的,应及时给予必要的物质和精神奖励,对不
能认真贯彻执行企业决策和各项管理制度规定的,造成一定后果的要及时按照规定给予必要处罚。4.执行力建设要建立一种执行力文化
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实践证明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系统中一种回报率极高的管理手段,它可为企业员工带来极强的精神动力,能够产生高效率创造效益,有力地促进企业的发展和品牌打造。5.执行力建设要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
企业发展战略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具有全局性的重要意义,是企业前进的方向,也是企业统一思想的基础,企业要树立战略制胜的观念,强化企业战略管理的职能,抓紧建立自己的战略管理体系,制定符合企业实际既有发展方向又有具体的方法、步骤和策略,清晰明确的企业管理战略方案。要把企业战略意图贯彻到企业安全生产、经营活动、企业文化建设等各个环节,增强全体员工的战略意识。
总之,企业制度执行是一个系统复杂的工程,是企业管理成败的关键,除以上述的坚持以人为本、实施科学管理,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建立执行文化,推动战略管理外与企业管理模式、员工素质等也有直接的关系,需要企业调动企业全体员工提高企业执行力的积极性,使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第二篇:企业制度执行力不足剖析
企业制度执行力不足剖析
企业制度是约束员工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而制度执行力的问题关乎企业发展大局。如果制度不能给与认真贯彻落实,显然会成为一个空架子,失去原本的作用。分析影响制度执行力的因素,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缺乏制度执行反馈机制
目前,公司尚缺乏高效的监控和反馈机制对制度执行过程中实时追踪控制,使得项目员工在执行制度过程中缺乏责任感,执行力度不够,影响了制度的执行效果,在制度运作中,反馈意见是相当重要的一个环节,能够反映出制度执行中真正存在的问题。如果反馈渠道不顺畅,那么会直接影响制度的可操作性和后期的执行效果。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项目反馈不及时,部分员工存在得过且过心理,给及时纠偏留下了隐患,加之公司管理部门对反馈重视程度不一,对下一步执行缺乏基础依据,给制度执行不足埋下了隐患。
二、制度缺乏合理性和可操作性
公司各项管理制度部分存在着不严谨,有的制度经不起推敲,适应不了目前的发展形势,或者说不能满足职工生产生活需要,与实际脱节,且没有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订,在执行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不可操作性,缺乏针对性、可行性和科学性,从而使得制度本身已经失去意义,严重影响了制度的执行。
三、缺乏奖惩机制 流于形式
在公司制度执行过程中,项目总有人抱怨业务流程过于繁琐,形式已经大于内容,有时候会出现机构重叠导致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楚,也影响了工作效率,部分职工产生了“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消极思想,辛勤工作的人内心也失去平衡,让投机取巧的人心存侥幸,最终大多数人失去了执行制度的动力,以各种方式方法应付考核。无法调动职工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制度执行力只能沦为一句空话。
杜书记在讲话中指出目前人才培养存在奖励约束机制的缺陷。普遍存在奖的太多,罚的太少的现象,奖罚标准不仅模糊而且任性。本身国人就有着以破坏制度彰显特立独行个性的传统,加之企业本身没有有效约束,别说对纪律的敬畏之心,有的更多的是对制度的蔑视。
四、管理人员凌驾于制度之上
部分项目领导对于公司、项目制定的各项制度熟若无睹,将自己凌驾于制度之上,认为制度只是针对普通职工指定的,与他们管理层无关,没有起到好的带头作用,反而容易引起职工的反感和上行下效,进而产生恶劣的影响。
我见过最豪情的一位领导,直接讲公司制定的制度不适合项目实际,他只管花钱办事,剩下财务人员自己看着办。公司下发的文件只不过是他文件盒里的装饰品而已。践踏制度与不拘一格似乎没有了界限。
五、制度与利益相冲突时的取舍
公司有的制度执行好坏已远远超出了个体的品行的范畴,而是更深层次的利益瓜葛。比如资产管理,为何资产使用部门不愿意盘点呢,即使盘点也只盘点大件呢?在项目上工作的人都知道资产管理中拌合楼、台式机、烘箱难得能丢,丢的更多是小件,比如硬盘、便携测温仪、电子秤、相机等。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谁愿意让你财务人员在背后站着。企业由粗放式管理走向集约化管理的过程,不是管理模式和工作流程的转变,也是人的意识转变。能花两万办的事非要借三万,殊不知资金的沉淀也是浪费。算房贷利息时骂着银行是吸血鬼,难道公司的利息就不是钱嘛,的确不是钱,不是自己兜里的钱。更有甚者,一个项目领导采办设备开回来的发票不仅把自己项目的名字写错了,还出言威胁自己项目的财务人员。为什么拿着公司的工资却帮着供应商对付自己人?先不说杜书记关于“有气度,胸襟开阔”干部标准,仅仅这几十万开错付款方名称的发票给企业带来的税务风险这责任又该由谁承担,又是谁真正承担了苦果?最后还不是企业在为这些风险买单。
第三篇:如何加强企业制度执行力
如何加强企业制度执行力
一、企业制度执行不力的成因分析
现实中,我们常常遇到这样一种现象,一方面是企业不断出台各种新的制度,另一方面是制度执行力弱化、执行力缺失的情况在企业中普遍存在。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从现实看,一些制度之所以得不到有效执行,主要是在以下三个层面出了问题: 第一,制度层面的原因。
制度设计本身有缺陷,导致制度缺乏可操作性,必将使制度的执行力大打折扣。表现在:一是制度设计本身不完整。规范权力、行为的“不准”条款多,而规范执行程序、明确责任追究和处理的条款少,导致出现违反“不准”条款时无从处理。二是制定制度不严肃。企业制定制度随意,企业内部交叉发文、重复发文多;对已过时的制度不能及时修订、完善或废止;有的制度在内容上相互矛盾,失去制度的严谨性,导致制度失去执行力。三是制定的制度与企业实际脱节,缺乏科学性。
第二,执行层面的原因。
表现在:一是企业决策层相对重视制度的建立环节,忽视制度的执行环节,在制度执行化环节未能发挥示范作用,使制度的严肃性、约束力降低。二是企业管理层贯彻制度不到位,导致执行不严,对企业制定的制度,往往只是局限于小范围的几个管理人员传阅一下,而未能结合部门职责,有针对性的进行传达、学习,一般员工对上级制定制度的重要性、必要性,往往认识不清、理解不透,直接导致执行意识不强、执行意志不坚。
第三,监督层面的原因。
监督检查是促进制度落实的重要保证。企业中往往存在制度执行的机制不健全,导致执行力大打折扣,表现在:一是没有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制度本身没有明确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执行制度的程度和要求,没有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二是未能形成一个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三是没有建立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考核部门不明确,考核标准不明确,奖惩标准不明确,考核力度不够,造成员工丧失执行制度的积极性,最终导致了企业制度执行力的下降。
二、提高企业制度执行力的对策
制度建设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无论是从制度制定到制度执行及制度完善,都必须以严谨的态度,细致的工作认真进行。第一,明确制度出台和实施的程序。
首先,明确制度制定规定,对制度的研究、立项、制定、审查、颁发、实施、考核、监督等环节统一规划,力求制定出的制度规范、严谨,符合企业实际、可执行性。还应有制约性条款,制订具体的实施程序、措施和监督的方式,违反规定时处理的依据和责任追究等规定。其次,重视制度梳理、修订、补充和完善环节,实行制度动态管理。随着时间、政策和企业改革和业务发展变化,定期对对不适用的制度及时废止,对不完善的制度及时修订,对缺失的制度及时制定,使制度管理紧跟形势和业务发展需要。
第二,强化制度执行的刚性。
首先,明确各岗位执行制度的责任,每个员工都要明确本职岗位必须遵循哪些制度,明确违反这些制度将要承担的责任和后果。其次,领导层在制度执行中的主导和表率作用,强化其责任感、使命感。第三,注重宣传教育,提高全员制度掌握能力。做到对企业制定的共性制度,确保人人了解,自觉遵守;对于本岗位工作相关的制度,确保人人熟知,规范执行;对本岗位制度,确保人人精通,严格操作。第四,强化执行力培训,营造执行文化,把执行作为最高行为准则和终极目标,结合本单位实际,引导、倡导员工以开放的思维和心态,接受新思想、新观点、新知识,使企业的各项改革发展措施得到全员的理解和认同,大力营造和谐高效的执行氛围,增强员工对制度的执行意识和理性认识。
三、健全制度执行监督检查和考评机制
仅仅依靠个人的自觉性来执行制度,有一定的暂时性和不稳定性。从长远看,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必须建立完善的监督、考评、奖惩机制,形成强有力的执行约束,对执行过程、执行结果进行监测考评,赏罚分明。
首先,建立一个科学的评价机制,对每个岗位、每个员工、每个环节执行制度的程度和要求,都要制定明确的评价标准。其次,建立一个有力的监督机制,加强上下级监督,一级抓一级,逐级抓落实;加强内部监督。第三,建立一个有效的奖惩机制。通过建立一种奖惩机制,形成对员工执行制度的正向激励,形成对违规行为的有效制约,加大对制度执行不力者或违反者的责任追究力度,从而确保各项制度的执行落实。第四,建立对制度定期梳理和对制度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制度,如定期开展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效能监察工作,认真查找制度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制订整改措施,提高员工执行制度的主动性、自觉性。
制度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重要管理活动,制度制定和制度执行是其中的两个重要环节。增强制度的执行力,应在保证制度自身科学性的同时,坚持和完善抓制度落实的责任制,明确责任主体,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考评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出现的问题,维护好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第四篇:建设企业制度文化
企业文化作为企业软实力的核心,已经越来越得到企业的重视。企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让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从文化理念到自觉行动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企业需要通过制度的约束使价值观贯彻到员工的行为中,从而形成习惯,再从习惯变为员工的自觉行为。因此,制度是价值观落地的重要保障。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对于保障企业正常经营、协调各方面关系、保证团结协作、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和创造性、制约各种消极因素和越轨行为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旨在通过对制度文化的基本概念、特征、现状、如何建设等角度的剖析,为大家提供一些具有实际意义的参考。
制度与制度文化辨析
什么是制度?综合多种解释,制度是通过权利与义务来规范主体行为和调整主体间关系的规则体系。从这个定义的内涵上看,制度作为一种权利与义务的分配规则体系,它规定了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活动范围以及基本行为方式或模式;从外延看,制度作为一种社会的规范形态,是通过特定组织的强制力来保证实施的制约主体行为和主体间关系的特定规范。而企业的制度是企业为保证各项活动有序进行而制定的规章、规程和规范,集中体现了企业理念对员工和企业组织的行为要求,是企业行为识别系统的重要内容。
文化一般是指精神活动的范畴,包括社会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说制度文化实际上就应当是讲与制度相关联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心理。制度文化本身是个中性概念,没有褒贬之分,而这里我们提到的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中制度意识形态以及与其相适应的社会规范、制度及组织机构和设施等的总和。
企业制度文化是企业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特征和文化现象,它是企业文化中人与物、人与企业运营制度的中介和结合,是一种约束企业和员工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它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竞争激烈的经济环境中处于良好的状态,从而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它既是企业为了保证实践目标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形式和方法的载体,又是企业从本身价值观出发形成的一种制度和规则。
企业制度与企业制度文化不是同一概念,企业制度是企业为了达到某种目的,维持某种秩序而人为制定的程序化、标准化的行为模式和运行方式,它仅仅归结为企业某些行为规范;而企业制度文化强调的是在企业生产经营的活动中应建立一种广大员工能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制度机制,这种制度机制使广大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和自觉能动性不断得以充分发挥。当企业制度的内涵未被员工心理接受时,其仅仅是管理规范,至多是管理者的“文化”,对员工只是外在的约束,只有当企业制度的内涵被员工心理接受并自觉遵守时,制度才变成一种文化。
企业的制度未必都能形成制度文化,只有将制度管理与人文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营造出良好的企业制度文化氛围才能使制度文化形成一种习惯性意识根植于每一位员工的头脑中,从而打造出一种具有特色的企业优势资源并最终转化为生产力。
当前我国制度文化建设的现状
制度和文化“两张皮”
当前在很多企业,制度和文化存在两张皮现象,制度是制度,文化是文化。企业的制度并没有跟企业的核心价值观关联起来,具体的制度条文也未能很好体现企业的核心文化理念。制度是企业文化得以落地的保障。而在实际的经营活动中,很多企业一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价值观,另一方面制定制度时却没有将企业的价值观贯彻到制度中去。有的是专业技术欠缺,有的是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了对企业价值观的坚持。这样的制度如果执行下去,必然导致与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脱节。如果不执行,这样的制度就形同虚设。有法不依,执法不严,长此以往,企业的制度也必将失去效力。
制度可实施性差
在很多企业,制度很完善,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却往往失效。这是为什么呢?企业制度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的因素:制度设计的奖罚力度是否到位,制度执行的成本是否合适,制度执行是否有明确的度量标准。只有适合企业的制度,执行成本通过综合权衡在企业可以接受范围之内,有明确的度量标准,有到位的奖罚力度,制度才能得到有效的执行。当然,任何制度都有不完备的地方,这就需要企业文化去补缺。制度缺失、文化又不能及时补位,千里之堤就可能会溃于蚁穴。
制度僵化,缺乏变革
企业文化和企业制度都有一定的稳定性,企业文化应该保持长久不变,企业制度也是相对稳定和持久的,但是企业制度需要根据企业的发展适时做出调整。随着社会的发展,企业的内外部环境都会发生一些变化、企业的价值观也需要相应的作补充。而一旦企业制度不能有效反映企业价值观时,就需要做改进。而目前有些企业的制度,并不能反映出企业价值观的调整和变化。僵化的制度将成为企业发展的绊脚石。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企业领导体制、企业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企业领导体制的产生、发展、变化,是企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文化进步的产物。企业组织结构,是企业文化的载体。企业管理制度是企业在进行生产经营管理时所制定的、起规范保证作用的各项规定或条例。
企业领导体制:它是企业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其中主要是领导制度。企业的领导制度,受生产力和文化的双重制约,生产力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在企业制度文化中,领导体制影响着企业组织结构的设置,制约着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所以,企业领导体制是企业制度文化的核心内容。一个好的领导体制,可使企业管理者形成一致的目标、产生强烈的动机为之努力,并可在员工中产生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企业组织机构:它是指企业为了有效实现目标而建立的内部各组成部分及其关系。企业组织机构好比一幢建筑的框架,它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因此,组织机构是否适应企业生产经营管理的要求,对企业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影响。不同的企业文化,有着不同的组织机构。企业目标、内外部环境、员工素质、领导体制等都会对企业的组织机构构成影响因素。组织机构形式的选择,必须有利于企业目标的实现。
企业管理制度:它是企业为实现目标,在生产管理实践活动中制定的各种带有强制性义务、并能保障一定权利的各项规定或条例,包括企业的人事制度、生产管理制度、民主管理制度等一切规章制度。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它作为职工行为规范的模式,能使职工个人的活动得以合理进行,同时又成为维护职工共同利益的一种强制手段。因此,企业各项管理制度,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所必需的,它是一种强有力的保证。企业管理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强制措施。合理的管理制度会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科学、完善、实用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辅相成的。
加强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组织的制度化运作,能够使组织成员对于恰当的、基本的、有意义的行为有共同的理解,确保企业价值观被认可与贯彻。制度化是企业价值观落地的前奏,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层含义是指价值观必须要充分体现在企业的制度安排和战略选择上,使企业员工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在企业的实际运行过程中;另一层含义是指价值观作为企业倡导的价值理念,必须通过制度的方式统率员工的思想,任何员工都必须在思想上接受企业的价值观,价值观作为员工在思想上的制度而存在。
在企业中,文化理念(价值观)和行为规范作为一种倡导,有时其约束功能显得很不足,管理者时时面对的是文化背离,也就是与价值观不一致的言与行,这时候,制度的刚性弥足珍贵。张瑞敏在刚掌管海尔的时候,如果天天喊追求卓越简直就是闹笑话,他如何做呢?强化制度
刚性,如“不准随地大小便”。慢慢地,海尔人有了更高的文化追求,“真诚到永远”成了海尔的文化象征,海尔的企业制度成了企业管理规范的一种象征,制度升华为文化,成为海尔人的文化自觉。
当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后,领导者的意志已经不能有效地覆盖企业的各个方面,客观上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业务状况制订和执行科学的管理制度和业务流程,规范组织和人的行为,明确职责,有效监督,形成一种决策科学化、流程标准化、考核系统化的管理模式。如何系统构建制度文化体系?
邓小平同志曾指出,一个社会的制度好,会使坏人不敢做坏事;制度不好,会使好人不敢做好事。企业亦是如此,如果企业的制度根植于企业的运营实践,能够与企业的行业特征、地域特征、文化特征等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就能起到规范企业人行为的目的,逐渐使制度所约束的行为转变成企业的自觉行为,推动企业的发展。反之,如果企业的制度脱离于企业实际之外,与文化相背离,就会大大降低制度的执行力,受到企业员工的抵制,阻碍企业的发展。我国对企业文化的研究起步较晚,对制度文化的研究大大滞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企业制度文化建设也表现出许多相对不成熟的方面,如我国企业普遍存在着企业领导体制运作不规范、企业组织机构不完善、企业管理体制中激励机制不得力和制度文化的执行机制不科学等。
从制度文化的层面来看,制度文化包括领导机制、组织机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所以,当我们谈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同时,也要分别从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企业管理制度三个方面入手,协调进行,从而让制度真正“文化”起来。大型企业集团的制度建设具有一些明显的集团特征,在制度建设中我们也需要予以充分考虑。
企业管理制度建设
企业制度的制定要从企业的经营实际出发,充分考虑到企业内外多方面的因素。既要考虑行业特征的影响,又要涉及到区域文化、人文特征等对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制度是任何一个社会及组织团体正常运转所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是企业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管理的强有力的保证。合理的管理制度会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有利于职工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科学、完善、实用的企业管理制度是与优秀的企业文化相辅相成的。
管理制度制定所应遵循的原则
合法性原则
企业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依据和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不得与国家的法律、法规、政策相抵触,而应在企业管理中贯彻、融入国家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制度的合法性。
平等性原则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上至老总,下至一般员工,都应该充分尊重制度的权威性。好的制度应对企业所有成员都具有同等且硬性的约束力。
可行性原则
制度要与企业的经营实践相结合,要具有一定的可行性。没有可行性基础的制度形同虚设,不仅不能给企业管理带来一定的辅助,还会给制度的推行造成很大的困难。严肃性原则
企业内部管理制度一经正式推行,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不论是领导还是普通职员都应照章行事,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有章必依,违章必究。否则,制度就会缺乏权威性、严肃性,变得苍白无力,企业管理也就不可能成功,必将陷入管理松懈、纪律涣散的危险境地。稳定性原则
制度应具有稳定性,切不可朝令夕改。不断变化的制度不仅会影响人的行为判断,也会使制度的权威性受到挑战。
确定制定制度的理念
制度建设要立足于企业的实际,与企业战略目标相结合;制度建设不能是大幅度的改革变动,而是对现有机制的改良;制度建设要能为企业决策提供保障;制度建设要与员工职业化发展结合起来;制度建设要推动管理与工作效率的提高。
制度建设的过程要民主、公正和规范
企业的制度是全员的制度,因此,企业制度的建立需要全员的共同参与,要有民主性和规范性。同时,制度还必须是公正的,它既要体现领导的意志,也要体现一般员工的意志。制度的执行要有公平性、激励性
对员工行为的规范约束是企业制度的一大作用,它强制员工遵守制度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因此,在制度执行过程中,要坚持公平性和激励性相结合。公平性可以减少制度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阻力。激励性可以促使员工主动自觉地去遵守和维护制度。这里所说的激励要包括奖励和惩罚,如企业考勤制度的制定方面,迟到和早退要受到惩罚,同时,员工全勤也可以采用一些奖励措施。
企业领导机制建设
企业领导体制是领导方式、领导结构、领导制度的总称。企业领导机制是企业制度文化的重要内容,一个好的领导体制,可使企业管理者形成一致的目标,产生强烈的动机为之努力,并能在员工中产生较强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企业领导方式
人们常说,企业文化就是领导者文化,这句话虽不科学,但我国企业中确实普遍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在我国企业运行中,领导者的示范作用对企业的发展产生着很大的影响。因此,在推动企业制度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要注重对企业领导方式的培养。提倡民主、公正、科学的领导方式,反对独裁、专制、富于表面的领导方式。通过对领导方式的培养,在企业中树立良好的工作氛围,以领导者科学的领导方式带动全体员工积极、高效、团结的工作态度的养成。
企业领导结构
从企业领导结构建设方面看,要尽可能多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并建立起完善规范的权力制衡机制。法人治理结构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它主要由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四部分组成。
法人治理结构的建立应当遵循以下原则:
法定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关系到公司投资者、决策者、经营者、监督者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凡是法律有规定的,应当遵守法律规定。
职责明确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应当有明确的分工,在这个基础上各行其职,各负其责,避免职责不清、分工不明而导致的混乱,影响各部分正常职责的行使、整个功能的发挥。协调运转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组成部分是密切地结合在一起运行的,只有相互协调、相互配合,才能有效率地运转,有成效地治理公司。
有效制衡原则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各部分之间不仅要协调配合,而且还要有效地实现制衡,包括不同层级机构之间的制衡,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制衡。
另外,公司的权力制衡难以实现的根源之一就是集权和专制,专制就意味着权力的高度集中,权利集中必然会导致权利滥用,当权者的一句话就可决定企业的命运,这显然是非常可怕的。客观来讲,只有权力才能制约权力;只有放权、分权,才可能实现真正的监督,法
令、制度和规章才可能真正贯彻落实。因此,企业在建设制度文化的同时,要尽可能多地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规范的权力制衡机制,坚持以权制权、以监制权,从而实现权力的制衡,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企业决策和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
企业领导制度
企业的领导制度,受生产力和文化的双重制约,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文化的进步,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领导体制。因此,要加强企业领导机制,首先就要完善企业领导制度。制度能规范人的行为,领导制度则能规范领导在管理中的行为,提高其管理效率。企业组织机构设计
企业组织机构的设置依赖于企业规模的大小、生产经营的复杂程度和管理的特点,使管理能够尽可能有助于实现各项制度规定中的功能。科学的组织机构的设置需更多地倾向于分权化,通过权利下放增强部门工作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创新性,最大程度地发挥部门成员的作用,以提高管理的效率。同时,以信息管理系统联合各个部门,一方面可以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另一方面能够快速地根据信息协调相应部门予以配合,便于部门之间的协作运行,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企业内耗。具体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组织机构的设置要与企业的发展战略相结合。
不同性质企业的组织机构必然是不同的,企业组织机构设置的目的是为了更合理的利用企业的现有资源,以达到整体利用最优的目的。由于企业性质不同,也就决定了主要资源的分配方向不同,进而也就决定了组织机构设置的不同。
组织机构要根据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企业组织机构不是一成不变的,它要与企业环境相适应。科学的组织机构只能在特定的环境下推动企业的发展,因此,组织机构的设置要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组织机构的设置需要合理的人员控制界限的配合。
企业在设置控制界限时,应结合人员素质、职务内容、沟通渠道、追踪控制等方面来综合考虑。
大型企业集团如何开展制度文化建设?
企业集团的制度文化建设,除了要做好企业管理制度、领导机制和组织结构等常规建设外,还需要考虑到集团的一些特点。集团公司的制度建设除了要对集团公司(总部)发生作用,还要对集团各成员结构予以充分考虑。
要基于集团要求全面考虑、统一设计。
集团制度建设要反应出作为一个共同集体的统一性。如果完全忽视集团文化建设对企业集团所属各成员机构的要求,不考虑在各成员机构的文化建设中作统一性的规定,各成员机构在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设中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只追求百花齐放,不考虑集团有一个统一的“魂”,各成员机构展示的制度各不相同,那么,企业集团的统一管理可能就要受到影响,企业集团给人的感觉会是“散”的,一个集团两种制度也会造成内部的不公平,很可能出现所谓的“集”而不“团”的情况,对企业集团的整体利益大有损害。
要充分考虑成员机构的特性和需求。
在集团制度文化建设中,牵涉到的企业不止集团公司(总部)一家。他们各自都有自己的业务方向,有自己的利益诉求,有的成员机构处于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背景,有的企业还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如果将企业集团各成员机构当作集团公司(总部)的内在组织机构,像对待内部的部门一样对待各成员机构,像要求内部的部门一样要求各成员机构,对他们的个性和特质视而不见,忽视他们的内在要求,很容易在集团内部出现僵化的情形,无法充分发挥各成员机构作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所应具有的能动性和积极性。集团表面上是团结在一起,但内在缺少和谐,很难长久共存于一个集体之内,其结果必然是各成员机构要么是出现反弹,为创造一个新的环境而开拓道路,要么是继续受到压制,奄奄一息,集团也不能真正获得协
同效益。因此,集团制度文化建设要考虑各成员机构的特性和需求。
要分层设计,满足不同层次需求。
制度文化的建设既要考虑到集团公司的统一性,又要考虑到子成员结构的个性化;既能满足在集团要求层面的高瞻远瞩,又要能保证在基层的落地生根。不同的层面对制度规范的需求不同。同样的制度,在集团层面可能是原则性的要求。比如,关于安全的核心价值观,在集团层面的要求是提倡安全文化,在二级部门或者三级部门就应形成具体的操作流程和规范,基层员工能理解,便于实施。
要考虑并购重组企业的特点,做好文化融合。
从2003年开始,中央企业经过多次并购重组,形成了一些跨行业、跨领域、跨地域的大型企业集团。因为业务所涉及领域较多,企业集团下属分支机构越来越多,内部沟通不畅,信息传递损耗等使得企业效率越来越低,承受着“大企业病”的折磨。而要获得企业并购所应达到的良性循环,关键在于管理,集团需要实现有效的管控,有效的管控背后,是能够产生竞争力的集团文化。
并购重组后,企业文化的融合一定要通过管理机制落到实处。文化是很实的一个东西。在管理机制的配合上,“打土豪”后面一定要跟着“分田地”,越往下的人,关心的问题越实际,提倡“上善若水”也好,“厚德载物”也好,基层的员工才不管那些呢,只要我把我的本职工作做好,你每个月给我加10块钱就行,你要不“分田地”,“打土豪”跟我有什么关系?所以文化这个东西一定要把它落实。
譬如,攀枝花钢铁集团在兼并成都无缝钢管厂的过程中,就特别注重将强势的攀钢文化输入到钢管厂中。其具体做法:一是在充分尊重被兼并企业原有文化传统的同时,坚持攀钢文化的统一性,将攀钢日报和电视台延伸至被兼并企业,组织攀钢文化宣讲团到被兼并企业进行宣讲,重点推广攀钢文化的核心内容和行为规范,“用一种声音说话”;二是把攀钢管理制度和模式输入到被兼并企业,“用一种方式做事”;三是通过干部交流辐射攀钢文化,强化典型带动和氛围感染。通过这一系列工作的开展,逐步解决了文化冲突的问题,取得了企业兼并重组的成功。
一个制度,可以约束和命令员工每天干满8小时,但永远做不到让员工在8小时之内都尽心尽力、高效率为企业工作,只有制度文化能做到这一点。通过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来进一步激励、教化、引导员工,这是一个明显的趋势。因此,在强化制度、强化规范、推进科学管理的基础上,不失时机地加强企业制度文化建设,提升管理的层次和品位,做到实则泻之,虚则补之,保障血脉相通,才能在较短时间内全方位地提高企业管理的水平,尽快实现从传统管理到现代管理,从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的制度型企业的升华
第五篇:增强企业制度执行力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制度执行力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卞文峰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谈到:一个企业的领导要有将一件事从头抓到底的韧性。这句话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执行力对于企业的重要性。而美国ABB公司董事长巴尼维克更明确提出:“一位经理人的成功,5%在战略,95%在执行。”企业执行力愈来愈受到企业的重视。那么,企业的执行力是什么呢?所谓企业的执行力,指的是贯彻企业战略意图,完成预定目标的操作能力,说到底就是企业各部门对企业决策的落实情况和对各项措施确保执行的力度和水准。它是企业竞争力的核心,是把企业战略、规划转化成为效益和成果的关键。可以说,没有执行力就没有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执行力包括行政命令的执行力、制度的执行力和创新执行力等,但其中的制度执行力是最为基础和关键的。
一、影响企业制度执行力的主要因素
不少企业都非常重视企业的建章立制,但管理者往往有这样一个烦恼,布置的任务或者一个制度经常得不到落实,或者落实的是否到位也不知道,这就反映出企业的执行力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执行是一门学问,也是一个系统。为什么企业的制度执行难呢?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1、制度执行上上下沟通不够,左右协调不力
在执行规章制度时,一方面企业的中层管理部门和基层单位之间在具体实施措施和细节上的沟通存在缺陷,表现为:①中层管理部门理解不到位,给基层执行打折扣留下了余地;②基层反馈不及时,存在得过且过心理,给及时纠偏留下隐患;③中层管理部门对反馈重视不够,对下一步执行缺乏基础依据。另一方面就是部门间协调不力,存在相互推诿相互扯皮现象,这固然与中层管理者的素质有关,更重要的是分工不明责任不清所导致的。
2、制度制定上不切合实际,措施不连贯,监督考核跟不上
企业出台的管理制度如果不严谨,朝令夕改或者制度本身不合理,缺乏针对性、可行性,都会影响制度的执行力。企业的规章制度明确后,要通过中层和基层各级负责人渗透到各自的日常工作中。但这些规章制度在实施过程时又会产生众多问题,无法达到预期效果,这就需要有与之相配套的具体措施、应急措施,以确保制度的实施。同时失去了监督和考核,把制度束之高阁,再好的制度只能是空中楼阁。监督考核必须具有长效性,要注意的是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能忽视了企业的阶段性重点工作和临时性工作,否则长效监督考核机制的运行不与企业发展密切相关的项目配合,会使制度的提出“有方案,有依据”而“缺过程,无结果”。有人说“说了不等于做了,做了不等于有效果,有效果不等于到位了”。实际上就是指在执行过程中跟踪监督考核的重要性。
3、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企业机制不健全
执行是管理人员的主要工作。如果每个人对制度能不折不扣地去执行,尽职尽责地去遵守,自始至终地去坚持,企业的整体制度执行力就会有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一方面如果企业内部员工特别是管理人员的素质参差不齐,对任务的认识不统一,行为也不尽规范,这将导致在实施中各行其是,就很难形成合力,也就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另一方面,如果企业内部作风涣散,机制不健全,导致干与不干、真干与实干、假干与虚干、干好与干坏缺乏相应的惩戒激励,由此使制度成虚设,正气得不到弘扬,而弄虚作假欺上瞒下的官僚之风却大行其道,那就根本谈不上执行力了。
二、如何增强企业的制度执行力
教育科学出版社日照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从事教育文化服务产业的国有企业,实行的是人性化的制度管理。公司在完善建章立制工作的基础上,将如何增强企业制度的执行力作为提高管理水平的重中之中,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效果。
1、科学设岗,进行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是基础
①强化管理,用最精英的团队领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一个企业要想基业长青,不是靠某一个人、某一个部门的努力,要靠所有部门、所有员工的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相互支持。我们公司在筹建时期就提出,不能等到全面运营了再培训管理人员,必须首先加强管理干部的培训和提高,打造最精英的管理团队。
②全员培训,用最一流的员工工作。“一流的企业由一流的员工组成”,公司认为,员工的态度和状态有时比能力更重要,“心态决定状态,态度决定高度”。我们公司培养员工对公司的忠诚;培养员工的奉献精神;培养员工“坚决服从”的意识;这些都将为制度和措施的贯彻执行打下坚实的基础。
③科学设岗,用最合适的人才管理。岗位设置上必须坚持因事设岗、因需设岗和科学设岗的原则,并且把最合适的人才运用到需要的岗位上。量才使用,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中国企业界的代表人物联想总裁柳传志认为企业的执行力就是“积极选拔合适的人到恰当的岗位上,还要锻炼员工队伍的执行能力”,这样他的企业的PC方面选择了杨元庆,至1996年,联想作为中国的品牌,中国自己的电脑,在中国市场当中占据了第一的位置,一直到后来的和IBM在个人电脑方面的整合,可以说杨元庆就是柳传志所说的放到恰当位置的人,也就是积极的贯彻执行力的人;美国的GE的韦尔奇认为就是“GE最痛恨官僚主义,我们杜绝将资源浪费在行政体系上的作法,摈弃所有美丽外壳的计划与预算”,同样选择了伊梅尔特,继承了韦尔奇的心愿,把GE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而DELL公司的老板戴尔则理解为“完全
是由于戴尔公司的员工在每一个阶段都一丝不苟地切实执行”,可以看出,在如何使自己的企业发展过程中增强执行力上,他们都强调了人力资源的配置问题。人才是企业最重要的核心资产,人才的正确选拔是企业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对我们企业而言,真正的人才是在自己的岗位上想办法给企业创造财富的人。
2、重视考核,建立科学的考核体系是关键
①运用目标管理。执行者通常更为关注的是每一个人是否都能把握清晰的目标。明确合理的目标是前进的航标和动力,设定明确的目标对企业与个人都非常重要。我们推行目标管理,不仅可以激发员工的潜能和团队的合作意识,而且大大增强了执行的可操作性。
②采用公平、公正、公开合理的考核控制标准和办法。
③不定期的检查,并形成记录,作为考核的依据。不定期的考核与检查能避免执行人员为应付定期考核和检查而采取的投机行为,能确保执行的稳定性,防止执行的“虎头蛇尾”。
④引入“淘汰机制”。凡两次考核连续最差的管理人员重新从基层做起。⑤倡导“不作为就是不合格”的理念。杜绝有些中层管理者对上唯唯诺诺,对下,一团和气,不敢得罪人,面对公司的制度不敢执行,不敢大胆管理,表面上他没有什么错,可是不作为就应该是没有履行岗位职责,这样的管理者就应该坚决淘汰。
3、实事求是,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是保障
实事求是是执行文化的核心,增强制度执行力,就应用实绩证明,用事实说话。如果弄虚作假,制度和决策成了用于摆设的一纸空文,何谈执行力呢?同时要重视激励机制和分配杠杆在调动积极性上的作用。激励是提高执行力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如果把大家的积极性都调动起来了,有什么制度和决策会执行不下去呢?有些企业奖励成功也奖励失败,对成功者进行奖励是理所当然的,但对失败者,只要是尽力了,精神可贵,就应找出一些失败的典型来进行奖励,以此肯定他们的努力和所创造的精神价值。但是必须注意一定要奖惩分明,只有这样,执行力才会得到提高。因此,奖勤罚懒,创建晋升和激励平台和机制是增强制度执行力的保障。我们公司正在推进工作绩效考核,通过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凭指标评价工作,凭业绩考核干部和员工,充分调动和保护每一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员工创新进取,埋头苦干,进一步提高员工对公司制度和决策的执行力度。
没有制度的企业一定不会成功,有了制度但没有得到很好执行的企业注定也不会成功。我们的结论是只要对增强企业的制度执行力常抓不懈,并把它放在构建先进企业文化的高度上来进行,其企业管理水平定会再上新台阶,企业前景也会更加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