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1四川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B级冲刺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在备选的答案中。只有一个答案是正确的,将其选出并将标号填写在题目后面的括号中。每小题1分。共20分)
1.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A)。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2.教师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B)。
A.自由发展
B.自主发展
C.自愿发展
D.自动发展
3.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的最为关键的准则是确定(C)。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课程目标
D.教学目标
4.我国班主任产生于(B)。
A.1862年
B.1904年
C.1932年
D.1938年
5.我国现在实行的义务教育的年限是(D)。
A.6年
B.5年
C.8年
D.9年
6.马克思认为,人的片面发展最严重的时期是(C)。
A.原始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C.资本主义社会初期
D.资本主义高速发展时期
7.教师对学生进行说服教育的独自方式是(B)。
A.谈话
B.讲解和报告
C.阅读
D.讨论
8.编制态度问卷,下面哪些叙述是不正确的(D)。
A.题目不可以使用双重否定句
B.应尽量回避社会赞许性高的问题
C.量表尺度越大,测量越精确
D.问卷题目越多越好
9.现在,欲编制一道测中学生自信心问题,下面哪一种表述最好(C)。
A.我总自信我能做好每一件事
B.我相信只要自己努力,学习成绩一定会提高
C.老师或家长让我自己决定的事情,我很少犹豫不决
D.我从不怀疑自己的判断不正确
10.教师向学生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对象的讲授方式称为(A)。
A.讲解
B.讲读
C.讲述
D讲演
11.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是(C)。
A.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
B.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C.培养劳动者
D.推进素质教育
12.在课程开发或课程实施完成后施行的,目的在于搜集资料,对课程计划的成效作出整体的判断的是(C)。
A.形成性评价
B.诊断性评价
C.总结性评价
D.目标游离评价
13.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C)。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14.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15.马克思主义认为,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途径和方法是(A)。
A.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B.加强现代科学教育
C.开展网络教育
D.高等学校扩招
16.在教育活动中,教师负责组织、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采用科学的方法,获得良好的发展,这句话的意思是说(C)。
A.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B.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被动的客体
C.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教育活动中的主导作用
D.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是不能起到主导作用
17.为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称为(A)。
A.终身教育
B.普通教育
C.职业教育
D.义务教育
18.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C.应试教育
D.著名学者的学说
19.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研究型课程,这是(D)。
A.从课程制定者或管理制度角度划分的 B.从课程的功能角度划分的 C.从课程的组织核心角度划分的 D.从课程的任务角度划分的
20.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方式叫作(C)。
A.常规管理
B.平行管理
C.民主管理
D.目标管理
二、名词解释题(每小题3分,共15分)1.教育功能
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2.人本位的价值取向
即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3.师生关系
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育教育教学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等。4.形成性评价
主要是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进行的,一般以学习内容的一个单元为评价点,采用及时的反馈和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进行有针对性的校正。5.问卷调查
是采用书面的形式了解某一问题的方法,它的过程是根据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主题,设计问卷,组织实施。
三、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30分)1.简述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的功能。
教育的政治功能最后主要的就是促进政治的民主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教育传播科学,启迪人的民主观念;
(2)教育民主化本身是政治民主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民主的教育是政治民主化的加速器。
2.教师的职业角色有哪些? 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以下:
(1)学习者和学者;
(2)知识的传授者;
(3)学生心灵的培育者;
(4)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和管理者;
(5)学生学习的榜样;
(6)学生的朋友。
3.简述班级组织的特点。
(1)班级组织的目标是使所有的学生获得发展;
(2)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是一种直接的、面对面的互动;
(3)情感是班级组织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纽带;
(4)师生交往的多面性;
(5)班主任和教师需要用自己的人格力量来组织班级活动。
4.核心课程的缺陷包括那些? 核心课程的缺陷:
(1)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的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
(2)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
(3)Eh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等院校对课程的要求。
5.简述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的要点。终身教育观念和理论的要点是:
(1)终身教育的基本原则或原理:连续性——整体性。
(2)终身教育的方法:①要重视作为教育基础的个人和小组;
②要求教育遵循兴趣原则;
③广泛应用小组学习法;
④广泛采用创造性、非指导性教育方法。
(3)终身教育的意义:
①它能够推动社会持续高速地发展;
②能够保证人的真正个性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③能够真正地实现教育机会均等,使教育成为实现社会平等和民主的一种强有力的手段。
四、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1.分析论述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课程改革的主要因素包括:
(1)政治因素。政治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影响是多层面的、深刻的,主要表现为:
①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统治阶级根据自己的利益、愿望和要求,制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实际上也就意味着对课程目标的政治选择和规定,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政治性实际上也体现着课程目标的政治制约性。
②制约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课程渗透了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③制约着课程的编制过程。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编写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性,否则统治阶级
就不能实现自己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培养出自己所需要的人才。
(2)经济因素。经济因素对课程变革的制约表现为:
①提高劳动力素质的客观要求制约着课程目标。
②经济的地区差异制约着课程变革。课程变革既要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相适应,也要考虑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因地制宜,为各地区经济发展服务,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③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市场经济发展对课程有着直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课程目标的综合性和课程结构的优化等多个方面。
(3)文化因素。课程是社会文化的缩影,文化对学校课程变革的影响表现为:
①文化模式与课程变革。不同的民族文化有着不同的文化特质。民族文化的基本模式要求学校变革课程时,依据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设置与不同民族文化相适应的课程,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等方面考虑和体现民族特色。
②文化变迁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作为传递、传播和创造文化的载体,应随文化的变迁作相应的调整。在科技突飞猛进、文化变迁较为激烈的时期,学校课程应进行较大的变革。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课程实施等方面都要调整,或大量增减科目、删添内容,或重新组合课程结构。
③文化多元与课程变革。现代社会的文化日益呈现多元的趋势。学校课程如何体现文化间的差异,在尊重各少数民族、各社会阶层文化的同时,将不同文化整合起来,成为课程面临的重要现实问题。
(4)科技革新。当代新技术革命对学校的课程变革起着直接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
①科技革新制约着课程变革的目标。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是学校课程的两大主要目标。在课程史上,这两大目标经历了复杂的演变历程,这其中科技起了决定性作用。如在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的时代,培养学生能力的问题又成了课程的首要目标。
②科技革新推动着课程结构的变革。如,近代学校理科课程的科目构成与科学技术门类演变直接相关,学校课程与科学领域的门类几乎是一一对应的。20世纪以后,科学在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新的综合,学校课程结构的变革亦改变了以往单纯教授学科课程的做法,而代之以综合课与选修课的课程形式。
③科技革新影响着课程变革的速度。
(5)学生发展。学校课程变革的动力还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状态与心理特征,根据学生智力、能力水平、倾向及其潜力来选择和组织相应的内容:
①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与课程变革。课程变革的目标要考虑学生身心发展特性。各门课程要互相协调,注重课程结构的整体优化。同时,还要考虑课程结构的灵活性,既要设置必修科目,也需要设置一定的选修科目,以适合不同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使他们的个性和谐发展。
②学生需要与课程变革。学校课程的变革必须满足学生身心发展的全面需要,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
③课程变革着眼点一最近发展区。课程变革要求学生学习的内容必须是超越学生现有发展水平,但同时又必须是经过教师指导,学生凭借已有的经验、知识与能力,能够予以理解和解决的内容。课程应当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实现新的发展,进而创造出又一个新的“最近发展区”,然后再基于这个新的发展区去选择课程内容,以促进学生的发展。
2.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途径与方法是什么? 答:(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课堂教学活动是师生共同参与的活动,也是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首要途径。在正常的情况下,学生对教师的了解和情感的产生是从课堂教学开始的。教师的诸多素质如德和才,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和观念等都会在课堂上充分地展示出来。对教师而言,课堂教学也是了解学生的开始。通过各种信息,教师对他所面对的教育集体进行整体判断,并随着教学活动的深入,逐步深入熟悉每一位学生。教学活动对师生关系的建立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树立自己的权威形象,阐述自己的政治、道德观点,赢得学生的尊重,展示对学生的爱心,沟通师生之间的情感;
(2)良好的师生关系也是在课外活动中建立起来的。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中的师生关系的补充。在课外活动中,师生双方的关系形态多种多样,因此师生双方的相互了解是立体的、多侧面的,它使师生双方在彼此心目中的形象显得丰满、充实、有血有肉,其关系也变得丰富多彩。课外活动是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的师生关系的教育作用也是多层次多类别的。教师要在课外活动中充实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给学生树立崇高的榜样。同时,让学生不断了解自己,自己不断了解学生,达到师生双方正式关系与非正式关系的和谐、教育关系与心理关系的和谐、集体关系与个体关系的和谐。
(3)校外活动是师生关系形成的另一个不容忽视的途径。校外活动相对于学校教育活动来说,目的不很具体,计划性、组织性不那么周密,但是这种淡化了教育痕迹的活动却蕴藏着丰富的教育内涵。有时候,这种活动也是强化良好的师生关系,改善不良师生关系的必由之路和变通手段。因此,师生关系建立的多种途径要求教师不仅在课内外,而且要在校外意识到自己的职业角色和社会地位,增强教育的立体效果。
五、应用题(共15分)
举例说明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体现在:现存教育由于某种异化而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潜能的充分实现。例如:过重的学业负担,唯“智”是举的做法,严重摧残了学生的身心健康,不利于学生创造性的培养。现代社会的教育已失去了真正教育的功能。今天的教育不是以成“人”为终极目的,而是从技术功用效率的层次把人变成物,变成知识书柜,考试机器。要知道“教育不仅仅是为了经济界提供人才;它不是把人作为经济工具。而是作为发展的目的加以对待的。
第二篇: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六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2013年教师资格考试《幼儿教育学》冲
刺试题及答案六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l分.共2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教育现代化包括教育制度、教育结构、思想观念、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方法等方面的变革,其中是核心。()
A.教育观念现代化
B.教育手段现代化
C.教育结构现代化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D.教育制度现代化
2.现代社会初期,学前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A.不限于看护儿童,对儿童施行促进其身心发展的教育
B.以发展儿童智力为中心
C.促进儿童身体、情绪、智能和社会性的全面发展
D.为工作的母亲照管儿童
3__________是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
A.柏拉图
B.格塞尔
C.皮亚杰
D.华生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4.__________的宫廷学校由国王(法老)在宫廷中专门开设,采用幼儿教育与初等教育为一体的教育形式。()
A.古希伯来
B.古埃及
C.古代印度
D.古希腊
5.在教育史上,是提倡爱的教育和实施爱的教育的典范。()
A.裴斯泰洛齐
B.卢梭
C.洛克
D.福禄贝尔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6.__________认为教育应该把重心放在儿童的身上,以儿童为中心,因此儿童在托幼机构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应根据儿童的兴趣来进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不受任何拘束。()
A.杜威
B.蒙台梭利
C.维果茨基
D.戈尔曼
7.有“中国幼儿教育之父”之称号的教育家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鲁迅
D.张雪门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8.从全球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60年代强调()。
A.儿童全面和谐发展
B.儿童个性、情感和社会化发展
C.智力开发
D.培养创造力
9.__________以前是人格陶冶的最重要时期。()
A.3岁
B.4岁
C.5岁
D.6岁
10.《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得少于__________小时。()
A.1
B.1.5
C.2
D.2.5
11.以下几种游戏中,__________属于创造性游戏。()
A.智力游戏
B.体育游戏
C.音乐游戏
D.角色游戏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12.通过适当的训练使儿童学会自我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体现了__________原则。()
A.活动性
B.发展适宜性
C.独立自主性
D.启蒙性
13.发展适宜性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
A.个体适宜性
B.性别适宜性
C.个性适宜性
D.身体适宜性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14.学前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方法都应以__________为主要衡量标准。()
A.综合性
B.启蒙性
C.科学性
D.现代性
15.以下对保育工作的认识中,正确的是()。
A.保育者的工作是帮助教师做好一些教学辅助工作
B.保育者的工作是搞好卫生
C.保育者的工作是保证在园儿童吃好、穿好
D.“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一体化”
16.__________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儿童的年龄特点,是幼儿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A.演示法
B.范例法
C.观察法
D.示范法
17.教师组织儿童反复练习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从而巩固其知识经验、形成简单技能和行为习惯,这种方法是()。
A.语言法
B.行动操练法
C.环境体验法
D.移情法
18.__________被称为“感觉运动游戏”。()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A.玩沙和玩水的活动
B.与视觉、听觉相关的活动
C.与嗅觉相关的活动
D.与味觉相关的活动
19.对于初生2、3个月的婴儿,应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有()。
A.手工、绘画材料
B.用手穿的大木珠
C.色彩鲜明的小球
D.不倒翁、拨浪鼓
20.3岁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A.具体形象思维
B.抽象逻辑思维
C.直觉思维
D.直觉行动思维
21.家长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几个阶段,其中“对孩子的不适应状态感到忧虑”属于()。
A.希求期
B.忽略期
C.需求期
D.渴求期
22.“我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是什么?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对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孩子的爱。”这话出自()
A.苏霍姆林斯基
B.杜威
C.陶行知
D.蒙台梭利
23.__________是教育幼儿的前提。()
A.细心
B.耐心
C.爱心
D.童心
24.一位新入园的儿童问教师:“妈妈什么时候来接我?”教师最好回答:()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A.“老师不知道。”
B.“你现在很想念妈妈,是吗?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C.“妈妈4点半就来接你。”
D.“妈妈马上就来接你。”
25.社区教育起源于()。
A.丹麦
B.英国
C.美国
D.德国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26.恩物
27.综合性原则
28.中期目标
29.混合班
30.保育员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31.简述现代社会儿童观的要点。
32.简述游戏化方法的注意事项。
33.哪些家庭因素会影响家庭教育的效果?
34.简述家长在入学教育中的责任。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四、论述题(本大题13分)
35.试分析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并结合实际谈谈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从社会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教育现代化分三个层面:物质及制度层面的现代化;内容及手段层面的现代化;观念层面的现代化。其中,教育观念的现代化是深层次的具有决定意义韵因素,是教育现代化的核心。
2.B【解析】略。
3.D【解析】近代环境决定论极端重视环境和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环境决定论最早的代表人物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
4.B【解析】古代埃及到了古王国末期和中王国时期,由于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贫富差异的加剧,学前教育是皇族子弟为继承皇权和登上最高统治者的宝座,除了年幼时期有专人喂养外,稍一懂事,就要进入宫廷学校学习。宫廷学校是融学前教育和初等教育为一体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由国王(法老)在宫廷中专门开设的,邀请僧侣、官吏、文人、学者任教,有时法老亲自传授。
5.A【解析】裴斯泰洛齐在总结自己的教育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强调指出:“教育的主要原则是爱”。
6。A【解析】杜威是儿童中心论者。在儿童与教师的关系方面,杜威批评了传统教育的做法。他认为教育应该把重心放在儿童的身上,以儿童为中心,即尊重儿童真正的面貌来熟悉儿童,尊重自我指导学习,尊重作为学习的刺激和中心活动。
7.B【解析】陈鹤琴先生为走出一条中国式的幼儿教育之路做出很大的贡献,留下了宝贵的遗产,被誉为“中国幼儿教育之父”。
8.C【解析】从世界学前教育目标的发展趋势来看,20世纪60年代着重智力开发,70年代强调培养创造力,80年代重视儿童个性、情感和社会化发展,我国在改革开放的10余年间,也走过了类似的道路。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9.D【解析】众多理论研究证明,6岁以前是人格陶冶最重要的时期。早期良好性格和行为习惯的养成能够为以后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10.C【解析】为了保障幼儿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幼儿园工作规程》规定,幼儿园每日户外活动时间不得少于2小时。
11.D【解析]1981年我国颁布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指出,幼儿园游戏可分为创造性游戏(包括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体育游戏、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娱乐游戏等。
12.C【解析】独立自主性原则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贯彻这一原则,就是通过适当的训练使儿童学会自我服务、独立做事、独立思考,使其摆脱传统行为方式的束缚和局限,不依赖外力的帮助,不受别人的指示或暗示,不入云亦云,不屈从他人的压力,不受外界偶然因素的影响。
13.A【解析】发展适宜性是美国幼儿教育协会1986年以来极力提倡的教育理念,主张在制定学前教育方案时应充分参考和利用现有的儿童发展年龄特点的、适合其个体差异性的课程及教育教学实践。包括两个层面的含义:一是年龄适宜性,二是个体适宜性。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14.B【解析】启蒙性原则是指学前教育要为儿童进行最基本的、入门式的教育,为其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初步的基础。
15.D【解析】保育者是辅助教师负责婴幼儿保健、养育和协助教师对婴幼儿进行教育的人员。在日常工作中,保育者要时刻注意贯彻“保中有教,教中有保,保教一体化”的原则,在对幼儿实施保育过程中穿插教育活动和要求,在日常生活中贯彻相关的教育原则和要求。
16.C【解析】观察法是教育教学直观形象法之一,是运用观察活动进行教学的方法。这种方法符合儿童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点,是幼儿园教学的基本方法。
17.B【解析】行动操练法是指在教师指导下,儿童依靠自觉的控制和校正,反复地完成一定的动作或活动方式,借以巩固知识,形成简单的技能技巧或行为习惯的方法。
18.A【解析】玩水、玩沙是幼儿的天性,被称为“感觉运动游戏”,既可以锻炼手的精确性,又能够从中发挥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幼儿从游戏中获得无限的乐趣。
19.C【解析】小于3个月的婴儿适合玩一些色彩鲜艳夺目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的玩具,因为能够吸引婴儿的注意力,引发婴儿伸手触摸这些玩具,促进他们肌肉的伸展。
20.D【解析】学前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为:3岁前儿童的思维主要是直觉行动思维,3岁后直觉行动思维继续发展,并且发生质的变化。
21.A【解析】家长对于托儿所、幼儿园的心态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第一阶段——希求期(孩子初入园所):对孩子的不适应状态感到忧虑;担心孩子跟不上群体的发展水平;希望孩子能顺利度过这个转折期。②第二阶段——忽略期:比较关心教师对儿童的评价,关注儿童在园所的表现,而较少发挥家庭的教育作用;③第三阶段——需求期:对婴幼儿教育的关注程度呈上升趋势,有接受教育指导的强烈愿望。
22.A【解析】略。
23.C【解析】爱是幼小儿童身心健康的精神需要,爱学生是教师都应具备的心理素质,只有爱孩子了才能教育好孩子。
24.B【解析】面对新入园、适应上有困难的幼儿,教师要用爱打动幼儿,以亲切的态度迎接幼儿,给予温暖的支持。同时,由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于幼儿语言理解能力有限,尽量用清楚明确的语言加以表达。
25.A【解析】社区教育起源于19世纪的丹麦,最初是成人教育形式的社区教育。
二、名词解释
26.恩物:恩物是德国学前教育家福禄贝尔为儿童设计的一套玩具。福禄贝尔认为,自然界是上帝的恩赐物,是使人们认识上帝的大学校。为适合儿童教育的特殊需要,须仿照大自然的性质、形状及法则,制造简易的物件,作为儿童认识万物和理解自然的初步手段。它是适合儿童特点的上帝的恩赐物,故名“恩物”。
27.综合性原则:综合性原则是学前教育的一个基本原则,是指在课程设计和教育活动时,必须以儿童身心的均衡发展为最高目的,围绕着某一主题或方面,以儿童的直接经验和实际生活为基础,配合其能力、兴趣和需要,尽量在课程和活动中促进儿童多层次、多角度、多学科的发展。
28.中期目标:即幼儿园小、中、大等各年龄班的教育目标。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瑚就是说,在幼儿园教育总目标的指导下,对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提出的不同要求。
29.混合班:混合班是指将年龄相差在12个月以上的学前儿童编排在一个班级里学习、生活、游戏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30.保育员:保育员是指在幼儿园中主要负责幼儿的卫生保健、生活管理的人员。国家规定保育员应该具备初中毕业以上的学历,受过幼儿保育职业培训,能够履行幼儿保育员的职责。
三、简答题
31.【答案要点】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的发展是生物因素和社会因素多层次的相互结合、相互作用的过程;
(1)儿童是发展的主体,是在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过程中主动地发展的,而不是被动地发展;
(2)儿童具有发展的潜力,在与适当的教育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下,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展儿童的潜力;
(3)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发展水平和速度不同,兴趣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和爱好不同,不可能以年龄或班级为标准来武断地划一;
(4)儿童通过活动而发展,在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中发展知识、能力和个性,而不是坐着、只通过听或看教师的说和做而发展;
(5)J1童身心各方面是一个整体,对他们进行的体、智、德、美几方面的教育也是互相联系的,应使儿童从小获得初步的全面的发展,不要孤立地只偏重某一方面;
(6)每个儿童都拥有发展权、受教育权等,这些权力应当受到尊重和保护。
32.【答案要点】(1)采用游戏化方法要注意“发展适宜性”原则。
(2)明确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根据游戏目的以及教育活动的目的而提出的,它能在游戏中起组织、约束、调整儿童游戏行为和相互关系的作用。教师可借此机会培养儿童良好的行为习惯和规则意识。
(3)教师应掌握指导游戏的技能。对游戏的指导是一门艺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术,它是建立在教师的爱心的基础上的。
(4)创设游戏角。游戏角是孩子游戏的小天地,是他们心目中的天堂。
33.【答案要点】影响家庭教育效果的家庭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家长职业、文化程度。(2)家庭文化。(3)家庭经济。(4)家庭结构。(5)家庭气氛。(6)子女人数。(7)家长期望。(8)家长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4.【答案要点1(1)放手锻炼幼儿的独立生活能力。家长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能力,让孩子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2)激发和引导幼儿向往入学的美好愿望。
(3)为幼儿入学做好必要的准备。家长要在幼儿入学前准备好书包、文具、水壶等用品。
(4)调整幼儿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以配合将来的小学学习生活。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四、论述题
35.【答案要点】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游戏的一种,是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通过角色游戏,幼儿生动、创造性的展现现实生活。
(1)角色游戏的教育价值
①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价值。角色游戏是儿童在扮演各种角色的基础上进行的。通过对扮演角色的认识,儿童可以体会到这些角色的行为特点,认识人与人的交往关系,在角色游戏中需要儿童相互协商分配角色,开展游戏,这都是儿童学习社会交往技巧的良好时机。
②对儿童情绪发展的价值。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在角色游戏中儿童重现那些愉快和温暖的经历。
b.在角色游戏中儿童也能宣泄一些消极情绪。
C.通过角色游戏儿童可以满足其控制环境的欲望。
DOC格式,方便您的复制修改删减
③对儿童认知发展的价值。儿童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是从动手操作开始的。通过儿童不断的扮演、体验各种角色,他们对社会和周围环境事物的认识也大大加强了。当儿童假装用一块积木代替枪来游戏时,就说明了他的思维的进步和发展。
(2)教师在组织指导儿童开展角色游戏时的注意事项
①丰富儿童的知识经验。儿童的生活内容越丰富,知识越多,游戏的主题和内容也就越新颖充实。
②尊重儿童的意愿。角色游戏主题应由儿童自己提出,不要让教师硬性规定。
③在游戏中善于观察儿童的表现,进行个别教育。
④根据儿童游戏的情况,参与到游戏中,促进儿童游戏情节的发展。
第三篇: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3
2011年山东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冲刺试题及答案3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不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20
分)。1.进行自我教育的认识基础是(A)。A.自我评价能力
B.自我激励能力 C.自我调控能力
D.自我分析能力
2.上好一节课的先决条件是(D)。A.熟练掌握知识
B.精心选择教法 c.设计好教学环节
D.备课
3.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法体现的教学原则是(A)。A.启发性
B.直观性 C.巩固性
D.循序渐进性
4.教学在学校工作中居于(C)。A.基础地位
B.主要地位 C.中心地位
D.重要地位
5.教学大纲的中心部分或基本部分是(A)。A.本文部分
B.说明部分 C.其他部分
D.主体部分
6.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是指(C)。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课程类型
D.课本
7.学生是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儿童,是未进入成人社会的(C)。A.自然人
B.社会人 C.边际人
D.特殊人 8.文艺复兴后,强调教师要尊重儿童个性,关心信任儿童的教育家是(C)思想家。A.行为主义
B.科学主义 C.人文主义
D.以知学派
9.主张“有教无类”,以“仁”为核心的最高道德标准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A)。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韩非子
10.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C)欧美一些国家。A.17世纪末
B.18世纪末 C.19世纪末
D.20世纪初
11.(B)的提高有赖于科学的用脑方法和学习规律的掌握。A.学习习惯
B.学习效率 C.学习方法
D.学习态度
12.从班主任的称谓来看,各个国家不尽相同。法国称(A)A.导师
B.班主任 C.班级顾问
D.本班教师
13.进行德育工作时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种德育原则叫(C)A.启发原则
B.导向原则 C.疏导原则
D.因材施教原则
14.我国小学阶段,德育内容主要体现在(B)A.班级教育活动
B.思想品德课
C.全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
D.班会和校会
15.“儿童中心论”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C)A.赫尔巴特
B.哥的尼 C.杜威
D.华生
16.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对(A)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的代表。A.19世纪以后
B.19世纪以前 C.20世纪以后
D.20世纪以前 17.实践证明,许多操作性的智能如动手能力的培养等主要应通过(B)的方式去实现。
A.文化课的课堂教学
B.课外活动 C.社会实践
D.集体活动
18.“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B)。A.霍尔
B.华生 C.高尔基
D.格塞尔
19.不同性质、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学校教育所要完成的具体任务”就是(B)。A.教育目的B.教育目标 C.教育方针
D.教学目标
20.学生活动与交往的基本场所是(B)A.小组
B.班集体 C.年级
D.少先队组织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错选、少选或多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1.童年期儿童生理发展的主要特征是(ABCE)A.神经系统的发育
B.骨骼发育 C.肌肉的发育
D.情感发育
E.心脏与呼吸系统的发育
2.我国小学德育的方法主要有(ABCD)。A.说服法
B.榜样法 C.锻炼法
D.陶冶法 E.实验法
3.教学与智育的关系是(ACE)。A.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B.教学涵盖了智育活动
C.智育是教学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
D.教学等同于智育
E.教学是智育的基本途径 4.学校课程的设置直接受制于(AB)的规定。A.教育目的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课程目标 E.政治制度
5.教师的职业角色主要有(ABCDE)。A.传道者角色
B.示范者角色 C.管理者角色
D.研究者角色 E.父母与朋友角色
三、填空题(请将正确答案填在横线上,每空0.5分,共10分)。1.(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2.中国早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3.学生是具有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的人。4.学生所参加的是一种(规范化)的学习。
5.斯宾塞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
6.(课程类型)是指课程的组织方式或设计课程的种类。7.教学中学生主要是学习(间接)经验。
8.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指(教学进程)的基本阶段。9.(观察)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10.(库姆斯)等人所陈述的非正规教育的概念,及(伊利奇)所主张的非学校化观念,都是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
11.(德育目标)是实施德育的出发点,也是检验德育是否达标的标准。
12.前苏联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苏霍姆林斯基)非常重视课外活动。13(杜威)提出的“做中学”教学原则和陶知行的“知行统一”原则,都反映了实践活动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法。
14.儒家思孟学派在(礼记.中庸)中进一步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理论。
15.我国最早使用“课程”一词的是(朱熹),他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曾有“宽著期限,紧著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工夫”之说。
16.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和可塑性转变为(现实性),取决于学生发展的需要、环境的影响以及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从根本上说,是通过个体的社会实践活动实现的。
17.古希腊的教育是西方教育的源泉,其城邦国(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则成为两类不同教育的典型代表。
18.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_(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9.小学教育中的智育任务主要通过文化课的(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来实现的。
20.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为两类,即(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四、辨析题(共15分)。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2.教学中学生的认识既是目的,同时也是手段。3.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认识的基础。
4.教师至少要在某一方面具有特长和兴趣爱好,这是指导教师的地位能否在学生心目中真正确立的保证。
5.人的各项能力是天生的,后天的努力也无法改变。6.教师的教育是影响学生成长因素的有机组成部分
五、简答题(每题4分,共24分)。
1.教师主要是通过哪些方面的工作,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的? 2.简述确立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3.小学阶段课程性质的特点是什么? 4.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应怎样做好后进生的工作? 5.简述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关系。6.学生应尽的义务有哪些?
六、论述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述教育科学研究和教育实践的关系。
2.论述小学德育过程是促进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3.怎样理解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的特点? 4.试述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在小学阶段应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参考答案
四、辨析题 1.(×)。这是对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认为一方面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可能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给类人才,通过针对性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应有的发展,社会也得到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2.(√)。3.(√)。4.(√)。5.(×)。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而不能决定人的身心发展的现实性。人的遗传素质有差异,但就一般人而言并不是相差很大。6.(√)。
五、简答题
1.答:教师主要做好以下三方面的工作,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的。
第一,搞好教学工作。教学是教育活动的主要途径,是学校的中心工作,由此决定了教师的首要工作是教学,首要任务是教学任务。当然教学绝不仅仅意味着全面地传授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发展智力,同时也意味着通过教学使学生形成品德、审美观和劳动观。第二,做好思想品德教育工作。教师通过教学、课外活动、班主任工作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形成坚定正确的政治立场、科学的世界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良好的道德品质。
第三,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青少年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教师通过全面关心学生的健康,合理安排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他们的体质,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他们的审美情趣,使他们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形成良好的个性。
2.答:确定教育目的的科学依据应是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的辩证统一,教育目的既然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那么它的制定必然既要符合这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要求,又要符合受教育者的发展需求。任何将社会发展要求和个体发展需求割裂开来的观点,都会使教育实践误入歧途。
首先,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这就使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表现为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的社会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教育目的。古代社会的教育主要是培养少数统治阶级的接班人,现代社会则要培养理解统治阶级统治并掌握现代化大生产原理的社会成员;资产阶级要培养理解资产阶级统治并服务于资本主义建设的人,无产阶级则要培养理解无产阶级使命并服务于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建设的人;东方文化氛围中的教育更注重服从社会,西方文化氛围中的教育则更突出张扬个性。其次,教育目的的确立要依据个体的身心发展需求。教育目的直接指向受教育者,它预示着受教育者的身心发生社会所希望的变化,因而教育目的的确定必然要考虑受教育者的心理和生理特征。教育目的是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育实现的,因此,在把教育目的具体化为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时,也必须关注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既有经验。3.(1)普及性;(2)基础性;(3)发展性。
4.后进生的教育转化工作应从后进生的心理特征入手,采取恰当的教育措施,方可取得较好的成绩。
后进生的心理特征是:(1)不适度的自尊心;(2)学习动机不强;(3)意志力薄弱。针对以上心理特征,教育应注意如下两方面:(1)关心爱护后进生,尊重他们的人格。后进生特别需要温暖和热爱,因为他们经常遭到同学的白眼,家长的嫌弃。人格上得不到尊重,就会与教师、同学、家长处于对抗状态。教师只有爱他们,才能转化他们。
(2)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枧。强化学习动机,启发盘党学习;利用原有学习动机的转移,产生学习的需要;利用学习成果的反馈作用;提高分辨是非能力,形成正确的是非观。班主任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后进生,利用其优点作为推动他们前进的动力和转化的良好开端。
5.(1)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
(2)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识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的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
(3)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和完善。6.《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规定学生应尽的义务有:一是遵守法律、法规;二是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三是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四要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
六、论述题
1.答:教育科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 1)教育科学研究起源予教育实践
教育科学研究是从教育实践中分化出来的。在教育发展的初期,没有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和人员,人们是在教育实践中研究教育活动,增进对教育的认识。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活动日益复杂,仅靠在教育实践中认识教育问题已经满足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需求,于是教育科学研究从教育实践中分离出来,出现了专门的研究机构及研究管理机构,出现了专职的研究人员和特定的研究对象,产生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即便如此,教育实践当中的问题仍然是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的主要来源。
2)教育科学研究服务于教育实践
教育科学研究是为适应教育实践的需要而产生的。其根本任务就是为教育实践服务。教育科学研究的基本服务形式是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认识成果.通过指导教育实践来实现服务目的。教育科学研究曾一度出现脱离教育实践进行单纯理论研究的倾向,表现为教育科学研究成为置身于教育教学过程之外的专职研究者的领地,而身处教育教学活动之中的教师却处于教育研究的旁观者和配角的地位。这样的研究成果对教育实践没有多少价值。3)教育实践是推动教育科学研究发展的动力
教育实践是教育研究的源泉和动力。教育实践的丰富和改革,必然要求教育科学研究工作者及时回答和解决教育实践中的问题,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4)教育实践是检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育科学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是否有价值。归根结底是看它对教育实践起多大的作用。因而,教育科学研究成果的价值,主要不是看其逻辑是否严密,表达是否流畅,而是要看它能否经得住实践的检验。
2.知、情、意、行是构成儿童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求。知即道德认知,这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情即道德情感,对儿童德性的发展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意即道德意志,是人们在一定的品德行为过程中顽强努力、克服困难的心理品质。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德育过程就是知、情、意、行诸因素得到和谐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在实际工作中这四者密不可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这往往是同时进行的,具有统一性,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
一般来说,德育过程是沿着知、情、意、行的顺序形成和发展的。但是。知、情、意、行在发展方向和水平上常处于不平衡状态,要根据具体情况,深人分析儿童的思想实际和年龄特征,或从训练行为开始,或从陶冶情感开始,或从锻炼意志开始,最终达到儿童知、情、意、行的全面和谐发展。总之,德育过程可以从培养知、情、意、行任何一方面开始,这就是德育过程的多端性。
3.正确理解掌握知识与提高思想相结合的特点应从如下几方面进行:
(1)学生思想的提高以知识为基础。人的思想观点和世界观的形成都离不开人们的认识,都需要以一定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尤其是要培养学生的正确的人生观、科学的世界观。更需要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为基础。但是学生掌握了知识不一定能提高思想。因此,要使教学中传授的知识能给学生以深刻的思想影响,必须在思想深处引起共鸣,受到熏陶与感染,形成自己的善恶观念、爱憎情感和价值追求。
(2)学生思想的提高又推动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是个能动的认识过程,他们的思想状况、他们的学习动机、目的与态度,对他们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在引导他们正确理解知识的过程中,必须使他们对所学的知识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使掌握的知识转化为他们的观点。促进他们思想的提高;学生思想提高了又必将积极推动他们进一步努力学习。
(3)在教学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单纯传授知识、忽视思想教育的偏向;二是脱离知识的传授而另搞一套思想教育的偏向。
4.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在小学阶段应达到的目标是:
第一,初步具有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感情,初步养成关心他人、关心集体、诚实、勇敢等良好品德和个性品质,养成讲文明、讲礼貌、守纪律的行为习惯,初步具有自我管理以及分辨是非的能力。
第二,具有阅读、书写、表达、计算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初步具有基本的观察、思维、动手操作和自学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第三,初步养成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具有健康的身体。
第四,初步学会生活自理,会使用简单的劳动工具,养成爱劳动的习惯。
第四篇:2016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
1、提出公民教育和劳作学校主张,具有社会本质倾向的教育家是___C___
A、柏拉图
B、涂尔干
C、凯兴斯坦纳
D、赫钦斯
2、决定教育事业领导权的是___B___
A、经济发展水平
B、政治制度
C、文化
D、科技
3、“因材施教”是人的发展的___D____对教育的要求。
A、顺序性
B、不平衡行
C、互补性
D、个别差异性
4、人的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应该做到__C___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长善救失
D、教学相长
5、卢梭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由的人。这种观点属于__B____
A、社会本位论
B、个人本位论
C、宗教本位论
D、文化本位论
6、《教师法》规定的教师考核内容为“政治思想、业务水平、___A____、工作成绩”几个方面。
A、工作态度
B、工作热情
C、工作效率
D、工作质量
7、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其特殊性体现在__C____
A、认识的直接性
B、学生的主体性
C、教学的教育性
D、活动的开放性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的方法是___D____
A、参观法
B、演示法
C、情景教学法
D、欣赏教学法
9、提出“要尽量多地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地尊重一个人”的观点的前苏联教育家是___B__
A、克鲁普斯卡娅
B、马卡连柯
C、加里宁
D、凯洛夫
10、某班在“每月一星”的活动中,将表现好,进步大的学生照片贴在“明星墙”上以示奖励,这样的方法是___B__
A、说服教育
B、品德评价
C、指导实践 D、陶冶政治
二、填空
11、德国教育家赫巴特被西方教育史称为科学___教育学__之父。
12、孔子提出“庶、富、__教_”的观点,认为是治国的三个要素。
13、____遗传素质__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基础与可能性。
14、2006年我国修订的《义务教育法》,明确提出义务教育学制,主要有“六三制”和__“五四制”____。
15、___教育基本法律__是依据宪法制定的全面调整教育内部、外部相互关系的基本法律准则,它可以说是“教育领域的宪法”,是教育法规体系的“母法”。
16、我过实施素质教育,以___提高国民素质___为根本宗旨。
17、教师的教育专业能力包括教育能力、教学能力和___研究能力___。
18、2011年教育部颁布《___教育规划纲要___》,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式开始。19、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___京师同文馆___中首次采用班级授课制。
20、我国小学的德育内容有统一的规定,它体现在1993年正式颁布的《____小学德育纲要___》里。
三、判断说明
21.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
答:错误。因为(1)政治制度决定着社会成员的受教育权利,而不是经济发展水平;(2)一个国家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基本上由政治决定的,政治制度决定了教育的性质。
22.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设施的现代化
答:错误。因为(1)教育现代化不但包括学校设施的现代化,还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手段、教师队伍、教育制度等方面的现代化。(2)认为教育现代化就是指学校教育设施现代化的观点是片面的。
23.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
答:错误。因为(1)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和促进作用,而不是决定性的作用,我们不能夸大教育的作用。(2)认为人的发展是由教育决定的,就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如果没有遗传为之提供生理基础、没有环境的配合,没有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教育发挥主导促进作用是不可能的。
24.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
答:正确。因为(1)我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2)教师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
25.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有效的途径
答:正确。因为(1)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在学校全部工作中占时间最多,也是学生在学校的主要活动。(2)教学是学生进行德育工作最基本、最经常和最有效的途径。
四、简答
2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提出的我国今后一个时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工作方针是什么?
答:(1)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2)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
(3)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4)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5)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
27.简述《教师法》中规定的教师应承担的义务
答:(1)遵纪守法的义务;
(2)教育教学义务;
(3)思想品德教育义务;
(4)爱护尊重学生的义务;
(5)保护学生的义务;
(6)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
28.简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答:(1)改变过于重视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合获得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和形成价值观的过程;
(2)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更加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知识技能;
(4)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死记硬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解决问题和合作能力等;
(5)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功能现状,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的功能。
29.简述班级常规管理的基本内容
答:(1)班级组织经律管理;
(2)班级环境与卫生管理;
(3)班级文档管理;
(4)班级工作计划和总结。
30.简述行动研究的基本特征
答:(1)目的是为了改进实践;
(2)研究的内容是教育教学上的问题;
(3)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进行研究;
(4)研究的循环性。
五、论述
31.论述德语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
答:(1)品德的发展由知、情、意、行四者构成的,因此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就是对学生进行知、情、意、行四种品德因素培养使其协调发展的过程。
知即道德认识,是人们对是非善恶认识和评价,包括道德知识和道德判断。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作是非、善恶判断时引起的内心体验,是知行转化的催化剂。
意即道德意志,是为了实现道德行为所作出的自觉而顽强的努力,是调节品德行为的精神力量。
行即道德行为习惯,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2)培思想品德形成是沿着知、情、意、行的内在顺序,以知为开端,以行为终结。但由于社会生活的复杂性,德育影响的多样性,表现为“知行脱节”或“情通理不通”的现象。所以品德的发展多种开端,多种教育程序。
(3)德育过程应该是全面培养品德心理因素的过程,最终使学生在知、情、意、行四方面全面、和谐、协调地发展。
32.案例分析
课上马老师给大家讲“波伊尔定律”他说具有恒定质量和温度的气体,其压力与体积成反比。后来他又出示一个公式“P x
V=K”并解释说其中P代表压力,V代表体积,K代表一个衡量(衡量中包括恒定的质量和温度)。他边举例边板书:如果P=2个大气压,且衡量为8,那么体积就是4立方厘米。2个大气压x4立方厘米=8
如果我们把压力变量改为4个大气压,体积就成了2立方厘米,4个大气压x2立方厘米=8,别的同学都懂了,可是班上的小妮小刚还是搞不明白。老师知道小妮空间想象力很强,他说,你可以想象,你有个气球,你双手使劲压气球,气球体积变小了,这时压力变大了,小妮很快就明白了。“对,体积再小,压力会更大,甚至还会爆了呢。”对于小刚,老师也了解他一向身体灵活,运动能力强,他对小刚说,你鼓起腮嘴里憋一口气,别让气体漏出,然后用手压住一侧面颊,嘴里的气体体积变小了,你会感到压力变大,把另侧面颊变的硬邦邦,当你把手松开,口腔空间变大,压力小了,面颊也软了。小刚自己尝试了几次,也搞明白了“波伊尔定律”
请分析马老师的教学符合哪一项教学原则?
答:(1)以上教学案例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2)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传授知识和发展智力的基本要求。
因材施教的原则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个体差异生和我国成功教育经验总结而提出来来的。
贯彻此原则的基本要求是:一方面了解学生的实际和个别差异,为因材施教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运用多种方式教学,适应学生个别差异,培养学生的特长。
第五篇:2011年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2011年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同步训练试题及答案(3)典型真题分析
1.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可归纳为两个方面:一是学会调适,二是_____。(2007年)【评析】寻求发展,此题旨在考查学校心理辅导的目标。
2.如果某学生怕狗,你如何用“系统脱敏法”消除他对狗的惧怕反应?(2008年4月)【评析】第一步可以先让他看各种狗的照片、谈论狗;第二步再让他远远观看拴起或关起的狗;第三步最后让他接近狗、摸狗、抱起狗。此题旨在考查影响学生行为改变的方法在实际心理辅导中的具体运用。同步训练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正确的健康概念应指()。A.没有疾病 B.身体状实
C.不但躯体健康而且心理健康 D.心理素质高
[解析]健康归结为生理健康和心理健康两方面的内容。2.下列选项中,对心理健康理解不正确的是()。
A.心理健康是比较而言的,从健康到不健康只是程度的不同,而无本质的区别 B.心理健康反映的是某一段时间内的特定状态,而不应认为是固定的和永远如此的
C.心理健康标准是一个发展的文化的概念,会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 D.心理健康等于没有疾病或疾病仅限于躯体疾病
[解析]心理健康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和过程,不仅仅指没有疾病。3.学校心理辅导是学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下列对学校心理辅导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心理辅导以少数有心理问题的个别学生为服务对象
B.心理辅导把工作的重点放在预防心理问题的出现和促进学生潜能的发展上 C.学校心理辅导侧重于学生的心理与行为障碍矫治的心理治疗
D.心理辅导等同于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
[解析]A项学校心理辅导的对象应是全体学生,c项与8项矛盾,8项为正确说法.D项心理辅导不等二于心理治疗,它以发展辅导为主要内容。4.心理辅导的途径有多种,下列陈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专门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以讲授为主的有关课程,另一种是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
B.心理辅导与班级、团队的日常活动没什么区别 C.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渗透在学科教学中来实施 D.个别辅导最能体现心理辅导中因材施辅的原则 [解析]心理辅导是一种专业活动.区别于口常活动。
5.罗杰斯在其“以人为中心的治疗”中将“无条件积极关注”看做心理辅导的前提之一,这体现了学校心理辅导的()。A.面向全体学生原则 B.发展性原则 C.尊重与理解学生原则 D.尊重学生主体性原则
6.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组成是()。A.心理障碍学生 B.正常学生
C.重度心理健康问题 D.大多数学生
[解析]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主要是正常学生。
7.恐怖症是对特定的无实在危害的事物与场景的()。A.理性的惧怕 B.原因不明的惧怕 C.非理性的惧怕 D.持久性的惧怕
8.对一件具体的事物、动作或情境的恐惧称之为()。A.泛化恐怖症 B.单纯恐怖症
C.广场恐怖症 D.社交恐怖症
解析]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惧症和社交恐怖症。题干属于单纯恐怖症的概念。
9.依据用心理学方法和技术搜集得来的资料,对学生的心理特征与行为表现进行评鉴,以确定其性质和水平并进行分类诊断的过程称为()。A.心理测验 B.心理咨询 C.心理辅导 D.心理评估
10.学校心理辅导的主要方式一般有两种,下列关于它们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学校心理辅导有团体辅导和个别辅导这两种主要的方式 B.团体辅导以全体学生为对象,以预防辅导为主
C.个别辅导是以少数学生为对象,以矫治辅导为主,属补救性的辅导 D.经常逃学的学生、有学习障碍的学生更适合于进行团体辅导 [解析]对此类学生应适合于个别辅导。
11.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称为()。A.行为塑造 B.行为训练 C.行为矫正 D.行为强化
12.提出情绪辅导方法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解析]在改善学生认知的方法方面.艾里斯提出了理性情绪辅导方法。13.通过角色训练增强自信心,然后将所学得的应对方式应用到实际生活情境中的行为演练方式称之为()。
A.自我控制训练 B.肯定性训练 C.自我强化训练 D.自我监督训练
14.首创全身松弛训练法的心理学家是()。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艾里斯 D.雅各布松
[解析]全身松弛训练法由雅各布松在20年代首创,经后人修改完成。15.小王总是怀疑自己家的门没有上锁,因此常常要反复检查,它的这种行为属于()。A.焦虑 B.强迫行为 C.强迫观念 D.强迫恐惧
[解析]反复检查是动作,所以这种行为不属于强迫观念,选B。
二、多项选择题
1.在理解与把握心理健康标准时,应考虑()。A.判断时应兼顾内部协调与对外良好适应两方面 B.心理健康具有相对性 C.心理健康只是一种状态
D.心理健康是一种状态,也是一种过程 E.心理健康是一个社会评价问题
[解析]C与D相矛盾.心理健康既是一种状态又是一种过程。2.以下属于抑郁症的表现的是()。
A.情绪消极、悲伤、颓废、淡漠,失去满足感和生活的乐趣 B.消极的认识倾向
C.心跳加快、过度出汗、肌肉持续性紧张 D.动机缺失、被动,缺少热情
E.躯体上疲劳、失眠、食欲不振等
[解析]只有C项属于焦虑症的反应.其他均为抑郁症的反应。3.进食障碍包括()。A.神经性厌食 B.贪食 C.异食癖
D.节食 E.暴饮
4.示范法由于范例的不同有()。A.辅导教师的示范 B.角色的示范 C.他人提供的示范 D.电视、录像的示范 E.有关读物的示范
解析]范例不同,示范法有多种情况。5.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A.学习辅导 B.心理救助 C.生活辅导 D.职业辅导
[解析]学校心理辅导的内容包括学习辅导、生活辅导和职业辅导。
三、填空题
1.焦虑症可采用肌肉放松、系统脱敏方法,运用自助性认知矫正程序,指导学生缓解考试前的焦虑。
2.日本的森田疗法,强调当事人力求控制强迫症状的努力,以及这种努力所导致的对症状出现的专注和预期。另一种有效的方法是暴露与阻止反应。3.恐怖症可分为单纯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和社交恐怖症。
4.精神分析源观点认为恐怖是焦虑的移置,即个人将焦虑转移到不太危险的事物之上,从而避免了对焦虑来源的忧虑。
5.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 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含义中增加了道德的健康。
6.焦虑症是一种与客观威胁不相适合的以焦虑反应为特征的神经症。7.抑郁症是以持久的情绪低落为特征的神经症。
8.人格障碍是长期固定的适应不良的行为模式,由不成熟的不适当的压力应对或问题解决方式所构成。
9.性偏差是指少年性发育过程中不良适应,一般不属于性心理障碍。
10.神经性厌食可采用行为疗法、认知疗法矫正,可采用肌肉松弛法来治疗失眠。11.制定评估手段的参考架构基础是健康模式与疾病模式。
12.行为演练的基本方法包括全身松弛训练、系统脱敏法和肯定性训练。13.心理测验是为心理评估搜集数量化资料的常用工具,是一种特殊的测量。按照所要测量的特征,大体上可把心理测验分为认知测验和人格测验。
14.心理辅导的一般目标第一是学会调适,第二是寻求发展,前者是基本目标,后者是高级目标。
15.观察性的记录方式有项目检核表、评定量表和轶事记录三种。
四、名词解释 1.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所谓心理健康.就是一种良好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与过程,表现为个人具有生命的活动,积极的内心体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够有效地发挥个人的身心潜力以及作为社会一员的积极的社会功能。2.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所谓心理辅导,是指在一种新型的建设性的人际关系中,学校辅导教师运用其专业知识和技能,给学生以合乎其需要的协助与服务,帮助学生正确地认识 自己。认识环境,依据自身条件.确立有益于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的生活目标。克服成长中的障碍,增强与维持学生心理健康,使其在学习、工作与人际关系各个方 面做出良好适应。3.观察法
观察法:按照研究目的,有汁划、有系统地直接观察学生个体的行为表现对所观察的事实加以记录和客观的解释,以了解学生心理和行为特征的一种方法。4.强迫行为
强迫行为:指当事人反复去做他不希望执行的动作,如果不这样想、不这样做,他就会感到极端焦虑。
五、简答题
1.简述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几条途径:(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有关课程。(2)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3)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4)结合班级、团队活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5)个别心理辅导或咨询。(6)小组辅导。2.简述心理评估的意义。2.题目不详
(1)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依据。心理健康教育、心理辅导与咨询是一项高度个别化的教育工作,为了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制定正确的辅导与咨询 方案,首先必须正确找出个体的问题症结。了解他所处的环境的特征,准确地把握他认识世界的独特的观念。(2)检验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的手段。心理评估不但是了解个体心理健康水平及其行为表现的工具,也是评价心理健康教育绩效的工具。心理健康教育成效如何,只能
从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症状减轻、心理素质的改善来加以确认。
3.为了使会谈富有成效,教师应该注意哪些专门的技术?(1)倾听,倾听是专注而主动的获取信息的过程。
(2)鼓励,在会谈中,辅导教师可以向对方提供鼓励信息。(3)询问,多提开放式问题,还要问看法与感受。
(4)反映,反映就是辅导教师将受辅导学生表达出的思想、观念或流露出的情绪,加以综合整理,用自己的语言再表达出来,以协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5)澄清,辅导教师应帮助对方整理思想。(6)面质,协助当事人弄清自己的真实感受。4.简述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
(1)预防精神疾病、保障学生心理健康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各地中小学教师自发地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其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克服各种心理障碍.预防精神疾病的发生。(2)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发展的需要。从更积极的意义上说,心理健康教育
是要提高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其人格健全地发展。(3)对学校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的配合与补充。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改善学生心理素质.可以为有效实施道德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六、论述题
1.结合实际说明行为改变的几种方法。
行为改变的基本方法有强化法、代币奖励法、行为塑造法、示范法、消退 法、惩罚法、自我控制法等。(1)强化法。强化法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 生。例如,一个学生不敢同老师说话,学习上遇到了疑难问题也没有勇气向老师求教,当他一旦敢于主动向老师请教,老师就给予表扬.并耐心解答问题,这个学生 就能学会主动向老师请教的行为方式。
(2)代币奖励法。代币是一种象征性强化物.筹码、小红星、盖章的卡片、特制的塑料币等都可作为代币。当学生做出我们所期待的良好行为后,我们发给数量相当的代币作为强化物。学生用代币可以兑换有实际价值的奖励物或活动。代币奖励的优点是:可使奖励的数量与
学生良好行为的数量、质量相适应,代币不会像原始强化物那样产生“饱”现象而使强化失效。(3)行为塑造法。行为塑造指通过不断强化逐渐趋近目标的反应.来形成某种较复杂的行为。有时候我们所期望的行为在某学生身E很少出现或很少完整地出现。此时我们可以依
次强化那些渐趋目标的行为,直到合意行为的出现。例如,有人曾用行为塑造法让一个缄默无语的孩子开口说话。(4)示范法。观察、模仿教师呈示的范例或榜样,是学生社会行为学习的重要方式。模仿学习的机制是替代强化。替代强化指学习者因榜样受强化而使自己也
间接受到强化。由于范例的不同,示范法有以下几种情况:辅导教师的示范。他人提供的示范.电视、录像,有关读物提供的示范,角色的示范。(5)惩罚法。惩罚的作用
是 消除不良行为。惩罚有两种:一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呈现一个厌恶刺激,如否定评价、给予处分;二是在不良行为出现后。撤销一个愉快刺激。(6)自我控制 法。自我控制是让当事人自己运用学习原理,进行自我分析、自我监督、自我强化、自我惩罚,以改善自身行为。从理论指导来说,它是一种经过人本主义心理学改 善过的行为改变技术。其好处是:强调学生个人责任感,增加了改
善行为的练习时间。
2.随着高考竞争的日益激烈,高考焦虑的学 生也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王某是本市某重点中学的高三年级的男生,近一段时间以来一直情绪不好,每天在家闷闷不乐,不愿与人交流,睡眠不好,饭量减少,每天 萎靡不振,上课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尽管每天学习时间很长,但学习效率低下,在最近的模拟考试中成绩不升反降,因此他变得脾气暴躁,有时在家里无故摔东西,甚至无故不去上学。试结合心理学的相关理论对该学生考试焦虑症状进行指导。
高考焦虑是一种复杂的情绪反应,这是主客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与其他种类的考试焦虑相比较,高考焦虑有其特殊性,造成学生高考焦虑的主客观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1)客观因素
①学校及教师的压力。不少学校以“片面追求升学率”作为学校的指导思想,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围绕学生的分数转,大搞题海战术,按考试成绩排名次、排座位.依据考试分数布置和安排学生的课外作业量。教师以考试成绩的好坏作为评价学生的标准。由于缺乏成功 的体验,学生逐渐对考试产生反感。单调的刺激、过严的要求,给学生带来强大的心理压力,势必对即将到来的高考形成恐惧、紧张和焦虑。
② 家长的高期望与压力。有的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风”,不顾孩子的实际水平与能力,不惜一切代价让孩子进重点学校,课余时间不惜花费重金让孩子上补习班,不许孩子有自己的体闲娱乐时间.目的无非就是让孩子考上名牌大学。家长的期望水平过高,以及不当的教育方式,只能加重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剧对高考的焦 虑。
③社会舆论及媒体的不当宣传及做法。
每当高考来临时,大众媒体就开始制造紧张气氛,如请专家讲解有关高考的注意事项,请历届高考状元讲成功的经验等等。这无疑增加了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会使学生更加紧张和焦虑。(2)主观因素
高考对中学生来说是人生面临的第一次重要的选择,关系到每个学生一生的前途与命运。面对决定自己前途和命运的高考,学生必然会产生情绪的波动,甚至产生焦虑情绪。学生对高考的重要性的认识、知识准备、以往的开始经历和体验、人格特征等是考试焦虑产 生的主要原因。(3)高考焦虑的辅导策略
高考焦虑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多方面共同努力,方能见效。
① 学校要转变教育观念。必须把“应试教育”观转变为“素质教育观”,学校应把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作为自己的中心任务。把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 性、创造性、积极的学习兴趣和科学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作为检测教育与教学质量的标准,把课外活动和节假日还给学生。这样才能避免学生产生考试焦 虑,才能为社会培养身心健康的高质量的人才。
②寻求“社会支持”。寻求家长及社会对学生的支持,为学生的高考减压。家长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为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家长应该依据孩子的特点和能力,为孩子确立切实可行的发展目标,不要在高考前制遵循教育规律,适当宣传与高考有关的内容并 制定相关的政策,不要故意制造紧张气氛和神秘感,也不要在报纸、电视等新闻媒体公开宣扬高考状元,更不要过分报道与高考有关的内容,为减轻学生的高考焦虑 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③指导学生自我教育。由于学生个体因素是高考焦虑产生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可以指导学生自我教育,使他们学会对高考焦虑做出积极、主动的应付。第一。改变不正确的认知与评价;第二,调整期望值,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第三,改进学习方法,调整竞技状态;
第四,学习必要的应试技巧,在高考中的应考技巧是:要稳定情绪.全身放松;在答题前要浏览试卷,统观全局;
回答每题前,一定要认真审题,理解题意;列好答题顺序,贯彻先易后难原则;统筹兼顾各题,恰当分配答题时间;不忽视任何细节;注意克服定势的干扰;先求正确,再求速度,合理使用时间等等。
④学会自我放松训练。当考试焦虑严重地影响考生目前的状态时,专门的放松训练是非常有效的。最正规、最易掌握的一种方法是“紧张一松弛渐进放松法”。这种力法是通过局部一组一组的肌肉群的放松,循序渐进地括及全身。它的放松顺序是:手臂一头一躯干一
腿。放松还有想象性放松,深呼吸放松等等。总之,放松训练简便易行,所需时
间短,不仅仅是治疗考试焦虑的手段,也是解除学习疲劳的有效方法。总之,高考焦虑辅导应本着“内外兼顾、标本兼治”的原则,既要指导自我教育,又要重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寻求家庭、社会的积极支持.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消除学生的高考焦虑行为,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和谐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