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反思
实用类文本阅读教学反思
廷锴纪念中学
梁婷
在最近的教学工作中,我给学生复习高考选做题当中的“实用类文本阅读题”,感触良多。
高考设置选做题的确是一个相对人性化的做法,它的出现,使很多有时代特征的文章得以进入我们考生的视线,而且考题也更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更重要的一点是,开放性题型的设计,让学生不能再像以前那样,把老师给的答案背熟了就能上场,而是必须要了解社会热点,了解时事,了解国家政策,更要学会把这些知识综合地运用到“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上。
但出题者这样的设想,在目前的阶段里,还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我在教学中,就遇到了一些让我感到困惑的问题。
第一,许多学生不喜欢读实用类文本。
在选做题中,许多学生都比较喜欢读文学类文本,如散文和小说,因为这些文章文字优美,富有意蕴,乍看上去,似乎很容易作答。但实际上,在2007年的高考里,全省有38万多的学生选择了实用类文本阅读,平均分是7.57分;有11万多的学生选择了文学类文本阅读,平均分是7.08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悬殊的对比呢?因为实用类文本虽然不好读,却条理清晰,观点鲜明,答题时不容易答非所问。而文学类文本却需要多角度思考,而且主旨不明显,答题时容易跑题。
那么如何才让学生更积极主动地去阅读实用类文本?
我觉得在教学当中,必须做到三点:①强调条理分明,给时间学生去找主干,理清层次,明确要点,例如调查报告,明确阅读的要点就是调查的对象,这个对象的特点,调查者总结的结论(含原因和结果),读者 对这个事件或调查者观点的评价(“怎样做”或“怎么看”)。②结合其它相关知识,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如果有条件,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查阅资料,拓展知识面,激发学生的兴趣。③让学生站到主人公的立场去模拟解决问题,肯定学生提出来的想法,发现他们在解决问题上的闪光点,同时对考虑不周全的地方加以补充,增强实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激起了学生对实用类文本的兴趣,把解题方法融合到阅读教学当中去,我想会比老师在课堂上自己讲,或者单纯让学生练这样做的效果要好得多。
我在进行《口头环保遭遇塑料袋》这篇练习时,设置了几个问题: 1、深圳与香港在减少使用塑料袋这件事情上各有什么措施?这些措施的效果如何?(4分)
2、如何理解“一个塑料袋,一场暗战。台面下涌动的,是嘴巴与行动的博弈”这句话的含义?(6分)
3、你对口头环保人士有什么看法?在自己的生活当中,应该如何进行环保工作?请谈谈你的看法。(5分)
在阅读时,强调训练学生几个步骤:①养成划出重点句子、难懂句子的习惯;②善于找到细节描写,并寻找它的作用;③理解作者的观点看法,并结合自己的观点,强调实践性。
第二,设计小标题失分严重。在实用类文本的题型中,设计小标题的考点常常出现,但在多次的模拟考中可以看出,这类题却是学生失分的重点所在。许多学生在做这种题目的时候,往往会直接把文段分层然后概括内容就作答了,事实上这只是概括段落大意,而不是标题。标题的特点是简洁、态度鲜明、重点突出,这样的题型除了考察概括能力,还考察语言的运用能力。另外,小标题往往有鲜明的观点倾向性,这也是答题时的注意事项。
第三,理清脉络是阅读实用文本的关键。实用类文本的特点是条理清 晰,实用性强,语言平实。所以在阅读教学和练习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注意划分层次,而且不同的文体层次布局也不一样。例如人物访谈,因为是问答式,所以问题就成为关键,首先是访谈围绕着一个怎样的中心进行,然后是问题分为哪几个方面,一般是由表及里,由浅及深。又例如调查报告,一般的层次都是现象及其表现——分析原因——现阶段的困境——解决办法。教师在教学时不能一刀切,需要根据文体的不同特点来指导学生把握其层次。
第四,关心时事,了解社会热点,是做好实用类文本的一个诀窍。实用类文本与社会生活的关系特别密切,尤其是新闻类的文章,如果对时事一点都不关心,不仅仅没有阅读的背景基础,更会在观点的理解和实践应用上出现缺失,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
考试(山东卷)中的《梦碎雅典》一文,第22题:“作者在文章结尾说:“她的世界百米冠军梦虽然没有实现,但在世人心中,奥蒂人口学不英雄!”请结合奥林匹克精神,谈谈你的认识。”如果以为“奥林匹克精神”就是“更高更快更强”,那么答题肯定没有方向,因为奥蒂是一个失败者,其实“奥林匹克精神”核心之一是“重要的是参与,不是胜利”,所以强调了奥蒂虽然在比赛中失败了,却又同时成功了,因为她的坚持,她的努力,她的精神。
最后,特别强调一下学会理解细节描写的作用。而且人物传记类文章特别注意细节的描写,例如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宁夏卷)中的《叶圣陶在四川》一文,“‘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这个语言表现出叶圣陶对子女教育上的细致、开放、认真。人物访谈类文本的细节描写也很重要,因为人物访谈的文字相对可能会多一点,所以这些细节描写往往最能表达被访者的心情与性格,例如《孙海平:刘翔成功背后的男人》这篇人物访谈中,孙海平多次细致地讲述了他与刘 翔之间如父子般的深厚情感,这些情感就是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来的,如“在平时,他突然会叫我爸爸,就是说他实际上把我和他爸爸有时候就混在一起了,有时候他叫他爸爸做师傅”。
在2008年的广东高考中,选考内容中实用类文本阅读的重要性应该会比2007年要有所增加,因为从考察学生的个性和能力方面,实用类文本阅读有着文学类文本阅读无法比拟的优点,所以实用类文本阅读的复习也是高三复习的重点之一,希望在教学的反思中,我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复习能够掌握得更熟练,在未来的工作中有更大的进步。
第二篇:音乐类的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重点是通过听赏歌曲,让学生感受不同作品所表现出的不同情感和意境从中品味到人生喜、怒、哀、乐等情感在音乐作品中的体现,进一步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在教学中应注意让学生多听,我认为自己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在学生听赏的过程中没有打断他们的思路和感受,在听完三首歌曲之后我有意识的安排了3分钟时间让学生讨论和交流、并思考:这几首歌曲分别抒发了什么样的情怀?在欣赏《我的太阳》、《索尔维格之歌》时,我简单的介绍了意大利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帕瓦罗蒂和挪威作曲家格里格,并简单介绍了诗剧《培尔金特》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加深对歌曲的理解。
听赏完后,我选择了旋律较简单、学生容易上口的歌曲《共和国之恋》作为学生演唱的歌曲。使学生在演唱歌曲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其中海外赤子对祖国妈妈深深的爱。
本课以欣赏抒情歌曲为主,所以教学评价应该从情感反应着手。学生能否认真聆听,对歌曲所表现的情感作出正确的反映和判断,能与同学互相交流自己的体验,课后对抒情歌曲这一声乐作品体裁的认识和了解,以及对音乐的兴趣等方面是评价的关键。评价形式主要以学生互评为主,我加以适时的引导,每一阶段结束时我才做鼓励、表扬性的评价,以达到本课的目的。即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和表现欲,培养学生用音乐来表达自己的情绪、情感的能力,也为他们终身爱好音乐、享受音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我认为本课上的比较成功(突出重点、强调难点),稍有不尽人意之处是在分辨哪些是抒情歌曲环节时有个音乐小故事的主人公的名字说错了,这点让我现在还是记忆犹新,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细心的查阅资料,避免发生类似的问题。
另外,这节课所用的音乐资料都是湖南版音乐教科书的教学用光盘,画面清晰、声音效果也很好。这些教材自带的音像资料在常规课中实用性很强,以后我会更多的挖掘这些已经准备好的音乐资料,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第三篇:图文转换徽标类教学反思
图文转换徽标类教学反思
图文转换是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一种测试方法,从根本上说,它是对学生观察能力、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考查,要求考生根据图表中的有关内容,分析有关材料,辨别或挖掘某些隐含性信息,或对材料进行综合性评价。这种题型中的漫画类、表格类等材料,学生平时有一定的阅读经验,障碍不大,而徽标在生活中虽也常见,但由于他们的设计比较专业化,且大多具有抽象、浓缩的主题特点,有一定难度,为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图文转换徽标类”的答题技巧,我设计了这堂课。
课前准备活动主要是分发学案,让学生了解内容,试做练习,然后对学案进行评改,以便上课时做到心中有数,增加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下面,我说一下教学的简要过程:首先由“一起来畅想”高考后的一些活动,借此导入,徽标在生活中处处可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起来了解”徽标相关知识和特点;然后“一起来欣赏”国徽、哈尔滨旅游标志、校徽等徽标;“一起来学习”通过经典例题、高考真题进行方法的指导与总结;“一起来练习”中,我分别选择了几组同一节日和城市的徽标,让学生猜答案,做讲解。
感觉比较好的是学生课前学案完成比较到位,能够比较全面的了解图标,拟写答案。
但不足之处也有很多: 首先是时间安排较为随意,导致整节课缺乏完整性,原因在于教学内容非预设,对教学内容没有作充分地估计。
其次,学生训练后的归纳不够充分,显得归纳提升不够到位;
再有,虽然题目选得较典型,主要是高考题,但在课堂展示和训练的顺序安排上缺乏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合理性。
今后教学中,除了学案设计,教案设计,我应该更多地注意课堂时间的安排,对学生掌握得较好的,就略去时间,或少花时间,对学生出现的较多的错误就加强时间的安排,甚至于不惜时间有重点地解决问题,如学生出现的审题偏差,就有重点地加以突出,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再利用练习题加以进一步地巩固和强化,使之落实。
这是我对这节课的说明与反思,请各位多多指导,谢谢。
第四篇:一年级数学《分 类》教学反思
一年级数学《分 类》教学反思
分类是一种基本的数学思想。它是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进行有序的划分和组合的过程。学生分类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是能够自己提出分类的依据,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分类整理既是方便我们的生活,又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根据数学课堂教学“有趣、有序、有用”的新思想,组织系列教学活动。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动手分一分、画一画、贴一贴、摆一摆,在数学活动中经历分类整理的过程,从中体会分类的结果在不同的标准下的多样性。培养学生分类、有序整理事物的能力。通过拓展延伸,让学生体会到分类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的方便。利用十一长假休息期间,带孩子去北京旅游,恰逢北京新鸿儒教材教法研究所举办全国四市十二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观摩课交流研讨会。带孩子玩了两天后,放弃了游玩时间,和孩子一起听课了。因此,有幸听到了吉林市船营区实验小学的张秋菊上的一节课《分类》,所不同的是这是北师大教材的。张老师的教学中,通过几个活动——整理房间、分水果和蔬菜、贴动物、分卡片、整理书包,体会了分类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课后,听取了湖北省特级教师梅安妮老师的指点,整节课虽然体现了分类的思想——按标准分类,体现了数学问题生活化,但是新课程倡导的生活问题数学化,几乎没有类似于给同类物体画圈等练习,是本节课的一个缺憾。在张老师这节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上完课后,感觉比较舒心。但是,美中有很多不足。例如,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这个重点突出不够,学生尽管已经会分类了,但是还没弄清楚什么是类。在学生整理完房间后,还有个小结:“衣服放在——柜子里;文具放在——书桌里;玩具放在——玩具箱。林林的房间现在怎么样了?想拿衣服,上哪找?想玩玩具了,上哪找?想学习了,上哪找?”这部分其实就是突出类和分类的,这只有下一节课中强化了。又如,给动物分类,还欠考虑。学生出现了“狮子老虎放远点!”的呼喊,是我史料不及的。看来我对学生的了解还是欠缺,低估了学生的思维方向。还有对学生的组织还不够,课堂虽然活,但是感觉有点乱。努力做到活而不乱,是我们所有老师共同的祈望。因为活,导致没有完成教学任务,但是这不重要,学生已经掌握了分类的方法。听了贺老师的评课,我更清楚该怎么上好这节课了。《分 类》评课分类是一种数学思想,也是一种数学方法。本节课要求学生能够按照事物的用途、颜色、形状等进行分类,也就是单一标准。那么,学生应该掌握什么呢?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是本节课学生所要感受的重点。本节课,我做了充分地准备,情境的创设起到了教育价值作用。从整理房间开始,“你在家都帮家里做些什么?”在学生说的过程中了解孩子们是否有劳动观念,教师及时用语言进行激励“你真能干!”“真厉害!”给学生树立了爱劳动的信心。整节课,教师教态自然,不急不躁,每进行一个环节都给学生信号,停顿、等待,环视学生。从凌乱的房间让学生产生一个问题,该怎么办呢?孩子们就要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渗透了良好生活习惯。在实施设想之前,先统一意见再动手操作。可以这样调整:第一、学生手上拿到的是和黑板上一样的房间图,对学生来说难度大了,可以给学生一个房间平面图,图上标出衣柜、玩具柜、书桌的方位,贴上标签,学生就知道把分好类的衣服、玩具、文具放到哪些地方了。第二、小组代表说你们是怎么放的,三个人分好工,谁整理衣服,谁整理玩具,谁整理文具,不需要再找人上台,避免迂回。第三、为什么要把这些东西放在一起?要多花语言说。因为,衣服都是穿的,玩具都是玩的,文具是用来学习的。用途相同的东西可以看作是同类,比如我们是人类,还有肉类、鸟类等等。把同类的东西放在一起的这样一项工作,在数学中就叫分类。这里要让学生弄清楚什么是类,什么是分类。第四、生活中的分类实例?在本节课出现太早,学生还没有弄明白分类的真正含义,可放在后面体现把生活问题数学化。同时把练习提前,课本第40页的第一题,通过感知内化,要求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案用途来分的。第五、风景图出现后,让学生谈感受——“太空了!”这只是一个方面,还有“美感”,“你感觉美不美?如果你生活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下,你感觉怎么样?学生在拿到动物后,应该分批上去贴,并说出理由,不要一窝蜂上去贴,以免影响效果。注意提醒学生先想好放哪里美些,再放,不要放了再进行调整,浪费时间。学生迸发出的“狮子、老虎放远点!”的呼喊,体现了学生善与美的判断,是学生的真实想法的体现。此时的分类标准可按动物的生活习性来分类,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其实,还可以在背景图中加上远处的山,让狮子、老虎远离这里。第七、此时再让学生谈谈“你觉得分类是怎么回事?你会分类了吗?在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情景属于分类呢?学生有了前面的基础,他们就能顺理成章地说出他们所了解,所见过的分类了,这样就把生活问题数学化了。那么,下一节课就可以按不同的标准分类了。
第五篇: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反思
植物的主要类群教学反思
一:引入
这堂课怎么引入,一开始设计的想法是品尝种子:白果,学生大多没有吃过白果,不知道银杏这种植物。想从味觉开始直接与植物的种子亲密接触,在701班教学时我是这样引入的。结果发现,由于裸子植物和学生的距离比较遥远,很陌生,普遍认为白果外面有壳,是被子植物,这样的而引入设疑激趣的目的是达到了,但是没有遵循学生的思维规律,先易后难,先从熟悉的再到陌生,更容易接受。
这是一堂公开课,听课老师较多,我们的学生多数是从农村学校毕业,课堂上的探究活动很少,加之本堂课的模式是小组合作学习,很新颖,但缺乏经验,本人也缺乏经验,课前我在每小组桌上摆放了鲜花,鲜艳夺目的花引出植物的繁殖方式。所以我从一堂特别的课引入:“今天是一堂特别的课,同学们说一说特别在哪里?”先稳定情绪,再把注意力转移到本堂课教学内容上。“你喜欢花吗?喜欢什么花?喜欢它什么?学生各抒己见,结果学生并没有直接说出花能结果产生种子。而是回忆第一章艳丽多姿的生物中艳丽的花能吸引动物传播花粉,我的处理方式是:学生举手发言,各自说出花对植物的意义,然后引导到花能结果产生种子。
这样引入的好处在于很自然的过度到教学第一个任务:种子植物。但是不够紧凑,我和学生本来已经很熟悉,没有必要设置很多课外话题引入。本堂课采用的是小组探究,桌上摆满了各种植物的种子,花,蔬菜,已经在课堂形式上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没有必要额外
设置一个环节。可以单刀直入从学生回忆艳丽多姿的生物知识风媒花的意义,引入植物的繁殖方式,然后根据植物的繁殖方式对植物进行分类。
二、躬亲力行,发现新知
本节课的重点是植物的分类。难点是依据植物的形态结构,找出植物的分类方法。突破重难点,我采用的是发现式教学法。
活动一:找种子。学生很容易找到植物的种子。但在表述过程中,学生使用的是生活语言,无法准确说出植物的种子在哪里,认为白果的种子包在果皮里。学生知道植物的结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但是具体的植物放在眼前,却很难判断出是果实还是种子,尤其银杏的种子白果由字面意思很容易误解为果实,而种子就藏在里面。水稻的种子误认为是裸露的。玉米因其外面保有壳,认为是有包被的。毛豆,花生苹果的种子藏在果实中,不容易产生异议。教师在组织引导方面做得欠缺,完全放手,没有从学情出发。学生的小学科学实验活动做得少,在动手能力,语言组织表达能力都欠缺的情况下,教师应对其作出方法指导,并降低难度。可以先演示活动:拿个苹果,提问苹果是苹果树的果实,苹果树是不是种子植物?它的种子又在哪里呢?动手切开苹果,找出种子。白果引起疑义,可以从活动内容中删除,由教师在小结时介绍,并陈述裸子植物的概念及常见的裸子植物。
活动二:解剖被子植物的种子,数一数子叶的数目。这个活动名称上出现了问题,给学生一个错误的方法指导。找植物的种子要用到解剖工具,而数子叶时用工具切开种子,反而起了误导作用,让学生把单子叶植物认为是双子叶植物。找出植物的种子之后,可以指导学生去掉种子的种皮,观察种子内部结构,认识子叶,了解单双子叶植物的名称由来。有学生回答水稻玉米的子叶是两片时,我以多胜少的方法否定了学生的答案。这里缺乏科学性,学生的观察结果代表了一小部分学生,面对这样的课堂生成,应该让学生说出具体的做法,指出其不当之处,在引导学生重新认识子叶。
活动一活动二在设置前我认为是比较简单的,备课的时候忽略了学生,教材在绿豆种子发芽的学生活动中提到种子的子叶,但没有作解释。绿豆种子发芽的实验看似简单,现在看来是对后面学习种子植物做下铺垫。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引起重视。重视生物观察实验,除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外,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种子的萌发可以师生共同参与,设计实验,写科学日记或者是小论文。
活动三:观察比较单双子叶植物,归纳出单双子叶植物在根茎叶和花种子结构上的特征及区别。我设置了三个环节:
1、植物的根系及叶脉的区分。
2、单子叶植物水稻和玉米在根茎叶种子上的共同点。
3、双子叶植物大豆和萝卜在根茎叶种子上的区别。第一个环节可以去掉,在学习艳丽多姿的生物中陆生植物的介绍中可以先学习植物的根系和叶脉的特征,这样这堂课就会更高效,突出重点。双子叶植物大豆和萝卜的比较,萝卜可以换成花生,但是由于实物很难办到,临时选了萝卜,可比性太差,两者在植株大小外观上相差很大。如果活动的设置增加了学生的困惑或难度,可以选择PPT以图片形式进行比较和归纳。第三个环节数单双子叶花瓣的数目,很有趣味性。这个活动可以事先增设一个问题:同学们是否说过花瓣数目?单双子叶花瓣数目是否有规律?这样可以更突出活动的目的,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活动,效果会更好。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的设置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都得到突破和解决,单双子叶植物的特征及区别,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单双子叶的区别时,由于时间关系我显得急躁
了点,和学生一起归纳。可以留出空白,给学生思考讨论和归纳的时间。
最后一个活动与蔬菜交朋友,因为以上环节在设置时的疏漏,留待下一节课去观察讨论。这个细节的处理我认为这样是可以的。一堂课无论准备如何充分,教案设计的如何精美,鲜活的课堂永远充满生成,每个教师处理生成的能力又不同,学生的基础不同,不能为了课的完整而完整。
三、尝试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进行科学探究
新教材新课程重点突出学科教学的探究和实验性,而且科学探究作为发现科学事实、揭示科学规律的过程和方法,在新课程中改革中意义非凡。教材对于种子植物的介绍以理论叙述和建立表格罗列和比较的形式介绍单双子叶的区别,然后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识别各种蔬菜。我对此做一些调整,增设了探究种子,探究单双子叶的形态结构上的区别。虽然我们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但因我们家乡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学生早已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生活脱离了自然,餐桌上的蔬菜能说出名的很少,更没有见过整棵植物的植株,很难形成立体的思维模式。他们正处于以感性认识为主的阶段。一部分学生小学没有学习过科学,一部分学生小学段没有参与过科学探究实验,只有个别学生具有科学探究的经历。因此为了培养学生观察、阅读、分析推理和动手能力,可以在教师和同伴的指导下自己动手探究,突破“植物的主要类群”的重难点,并通过观察、比较、分析等方法,培养自己科学探究的实践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通过本堂课的小组合作学习,大部分学生学习兴趣浓厚,探究欲望强烈。但也存在部分学生的表述能力比较弱,难以相互交流,一起构建知识体系。其中一组尤为明显,很重要的原因是组长缺乏组织能力,小组成员个性内向。下一次小组合作学习中可以有意识的发现和培养组长,教师必须先行一步,主观和客观上要创造有利于学生发挥主体作用的条件和氛围,努力在教学中注入活的内容,灵活安排教学时空的关系,借助于多元化的评价等,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给学生一个展示的平台。
今后要努力的方向是:
1、寻找适合小组合作学习的课题,积累经验,培养发展骨干,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和课堂效率。
2、引导学生养成仔细观察,分析比较等探究方法,学会自评与互评,形成课堂多元评价模式。
3、坚持激励性和指导性的评价原则,使学生看到自己的优势和不足,同时活跃课堂氛围,使学生乐学,会学和好学。
教学贵在坚持,重在效用,难在突破。把科学探究带入课堂,搞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既有以上的优点,同时也存在缺点,比如课堂过于活跃,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会相互影响,教师很难掌控教学进度,完不成教学任务。由于座位的调整,学生观看多媒体和板书非常不方便。本节课没有用到多媒体,板书设计也在最后一个总结归纳的环节出现,与传统的教学发生矛盾。有些活动可以不设置而改用多媒体,效果不一定差,这样可以减少无效的探究时间,提高课堂效率。教师本身难免存在不足之处,但只要恰当的使用教材、学法,经过艰难摸索,相信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扬长避短,实现三维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