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幼儿园教师靠什么吸引幼儿
幼儿园教师靠什么吸引幼儿?
艺术技巧对幼师和幼儿园保教工作真的如此重要和必要吗?非也!教育学者刘丽敏调查发现,幼儿喜欢长相甜美、留长头发、声音好听、面带笑容的教师;喜欢常常关注他们、表扬他们、亲切和蔼的教师;喜欢保育工作做得全面细致的教师。幼儿虽然关注教师的外表和态度,但对幼儿教师的艺术技能并不在意。
那么幼师靠什么来吸引幼儿?
20l0年,我到美国访学。出于专业的兴趣,我一到美国就急不可耐地让导师帮忙联系参观幼儿园。记得那是一个寒风瑟瑟的冬日上午,我满怀对美国幼儿园的种种猜想,走进了当地的一所幼儿园。我进入一个班,发现活动室内充满玩具和图书,就是没有钢琴。我想,这班上的教师大概不会弹钢琴。下午,我参观该幼儿园的第二个班,还是没有钢琴;第三个班,仍然没有钢琴。我想,这个幼儿园太穷了,连钢琴都买不起。我带着疑惑观看了当地第二所、第三所、第四所幼儿园„„发现这些幼儿园的活动室里都没有钢琴。当观察到附设在当地一所着名小学的学前班时,我实在按捺不住,鼓起勇气问当班的一位教师:“你们班上怎么没有钢琴?”她以为听错了,确信我是在问钢琴后,就反问我:“乐器这么多,你怎么如此在意钢琴?钢琴是一种既昂贵又笨重的乐器,如果需要乐器演奏,我会选择吉他这种简便的乐器。”我又问:“没有钢琴,教师如何安排幼儿、组织班上的活动呢?”她对我的这一问题更是疑惑不解:“当然是教师、人来组织活动了,怎么能指望一件乐器组织幼儿的活动!”她的回答让我汗颜。事实也如此,我看到的美国幼儿园的活动室里都没有钢琴,绝大多数教师不会演奏钢琴,他们通常用语言和手势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可幼儿活动井然有序,保教质量也不差。
从美国回来已三年有余,但“钢琴”这件事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我想,存在未必合理;现实未必应当;传统未必正确。在中国,幼儿园班上放置一台钢琴,教师会演奏钢琴,教师运用钢琴乐曲指挥幼儿、安排幼儿的一日活动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如果一个女生不会“弹、唱、跳、画、做”(即钢琴演奏、歌唱、舞蹈、绘画、玩教具制作)五项艺术技能,她将很难通过幼儿园的招聘考试,获得园长的青睐。我们幼儿园拒绝应聘者的理由很简单:不会这些技能技巧,别说给幼儿上艺术类课程了,就连讨幼儿欢心、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和常规教育都难!中国幼儿教师的职业形象和品质早已定格为:年轻貌美、能歌善舞、巧手装扮班级。
艺术技巧是好教师的必要条件?
艺术技巧对幼儿教师和幼儿园保教工作真的如此重要和必要吗?非也!什么样的幼儿教师是“好”教师,不同群体的看法各不相同。教育学者刘丽敏调查发现,幼儿喜欢长相甜美、留长头发、声音好听、面带笑容的教师;喜欢常常关注他们、表扬他们、亲切和蔼的教师;喜欢保育工作做得全面细致的教师。幼儿虽然关注教师的外表和态度,但对幼儿教师的艺术技能并不在意。
学者何立立等将幼儿教师眼中的“好”教师概括为:
文化素质:具有较高学历且不断学习;政治素质:积极参与政治学习,严格规范自身言行;业务素质:会设计制作简易玩具,会美化环境,掌握基本实验操作,会使用多媒体设备,善于引导幼儿动手动脑,激发幼儿学习兴趣,科学运用玩教具培养幼儿科学兴趣,会科技制作和创造发明;情感个性素质:爱心、耐性、公平、冷静、心态平和等。该研究并未发现艺术技巧是“好”教师不可或缺的素质。
学者李怀星通过调查发现,园长眼中的“好”幼儿教师的职业品质是:, 1,专业态度与敬业精神:平等对待和尊重每一个幼儿,促进幼儿积极主动有个性地发展、热爱幼教工作,有较高的责任感;2,教学能力:弹、唱、跳、画、说技能,教学设计、组织和评价能力,环境创设能力,教学资源运用能力;3,组织幼儿一日生活能力:培养和建立生活常规、意外事故急救处理、幼儿日常纠纷处理、对幼儿日常行为观察与评价、特殊儿童的心理辅导与行为矫正等方面能力;4,沟通与合作能力:与家长沟通能力、与同事相处能力、与幼儿互动能力、与园长沟通能力;5,自我发展能力和反思能力:不断学习能力、职业生涯规划能力、教育科学研究能力。
艺术素养不是唯一至上的能力放眼世界,国际社会对优秀幼儿教师的培养和职业要求虽然各异,但普遍重视教师的人文素养和通识课程;对教师的专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且日趋要求全面;强调教师要擅长尊重、理解、评估和指导每一个幼儿;艺术技能却是他们可以忽略不计的一项要求。
美国最大的民间学术团体——全美幼儿教育协会(NAEYC)对幼儿教育从业者提出五项核心标准:能够促进儿童的发展和学习;能够建构家庭和社区的关系;能对幼儿及其家庭进行观察,建立档案和开展评估;具有开展教育活动的相关知识与能力;应成为一名专业人士。
德国文教部通过的《关于幼儿教师培训和考试的框架协议》,对幼儿教师素质的规定:
尊重幼儿;了解幼儿;掌握教育教学计划、实施和评价的能力;拥有崇高的教学伦理、完善的人格、良好的社会和个人能力、行为策略与团队精神;具备工作所需要的交流能力等。
日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包括:善于传授知识和研究教育教学问题;热爱教育工作,具有教育者的使命感;理解儿童成长和发展的理论以及学科专门知识,富有教养;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道德个性教育问题的能力。
2011年12月,我国教育部颁布《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提出“幼儿为本、师德为先、能力为重、终身学习”的基本理念。将幼儿教师专业要求分为“专业理念与师德、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三个维度,对幼儿教师提出了62条从业要求。其中第34条,从知识的维度、通识性知识领域提出,幼儿教师应“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据此推断,我国对幼儿教师的艺术要求仅限于知识层面,并没有上升到能力的高度。艺术素养是幼儿教师的专业要求之一,但不是重要的、更不是唯一至上的职业能力要求。
受现实、传统和习惯的影响,我们普遍认为,一名幼儿教师如果没有艺术才能,她(他)将难以组织幼儿园的一日活动,幼儿园的艺术课程质量将大幅下滑,幼儿教师将失去职业和专业特色。综观国内外研究结论和实践经验,我们会发现这纯粹是杞人忧天。
幼儿教师的外在形象和艺术才能是吸引幼儿注意、引发幼儿好感的一时因素和辅助因素,但不是唯一而主要的因素。优秀的幼儿教师、完美的幼儿教师职业形象和品质、幸福快乐的幼儿园生活、优质的幼儿教育一定需要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彰显“德、才、能”三方面的极高境界和完美组合。
幼儿教师的培养、培训、聘任、考核等,都应强调幼儿教师作为“公民”的一般人文科学素养和作为“教育者”的综合教育能力。
我国幼儿教师队伍或许可以分化为全科型和专科型幼儿教师两类。让全科型幼儿教师承担幼儿园健康、语言、科学、社会四个领域教育和负责组织幼儿的一日生活;而让专科型的幼儿教师完成幼儿园艺术类、特长教育类和特殊教育类课程。唯有如此,才能让我国幼儿教师教育从繁重的艺术教育藩篱中解脱出来;全面提升幼儿教师的人文科学素养和教育能力;整体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最终实现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
第二篇: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
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转)
在市场化、信息化、国际化的今天,学生成长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今天的教师靠什么吸引学生,这是应该理性思考的问题。教师只有吸引学生,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发展、推动学生成长。
●教师的师德
教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是民族精神的守护神,教师承担着育人的使命与责任。教师必须成为道德修养较高的社会群体,代表着社会的良知和人类的希望。同时也意味着,选择了教师就是选择了奉献,不求回报地甘于寂寞、恪尽职守、甘为人梯,是教师高尚师德的标志性体现。教师有了高尚的师德,才会有教育的真情,才能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的内涵
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教师决不能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适应明天的社会。教师要避免走向“思想的穷乡僻壤”,还要警惕“语言的穷山恶水”。教师必须成为读书人,爱上读书,以书为友,终身学习。教师学习的速度必须大于社会前进的速度,成为一个时代的进步者,才能培养出爱读书的学生。教师以其丰厚的学识、幽默的语言打动学生,以其独特的思想、文化的内涵吸引学生,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教师的情感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师爱要成为孩子喜欢的爱、有吸引力的爱。爱应出于真诚,发自内心,才可以成为学生进步的动力。爱需要尊重及宽容,特别是当学生犯错误的时候,尊重和宽容可让他们感念于心。爱应该建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教师要细心去体察,捕捉学生的需要。爱需要技巧,注意方式。当面指出别人的错误,虽出于好意,却往往叫人受不了。恰当的表达方式,才可能让人产生感谢之心,产生奋发向上的动力。爱需要提醒。长期的接受,令学生觉得一切都理所当然,不再感动。提醒他们关注周围的爱,特别是来自父母的爱,可激发他们内在的动力。
●教师的理念
教师要有良好的学生观,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更是发展的主体,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探求新知、学会做人、学会合作、学会审美、学会健体的全面和谐的发展过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垄断者,不再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唯一执行者,而更多的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激励者、帮助者。教师的责任更重要的是鼓励与唤醒--鼓励学生的进步,唤醒学生的梦想。教师要从多角度看学生、多赏识学生各方面的优点,才能提升自身的吸引力,才能更好的成为学生的朋友,帮助学生成长。
●教师的创造
同样一份工作,有的人干起来索然无味,有的人却能有滋有味。究其原因,后者的秘诀就在于常干常新,不断迸发出创造灵感。教育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只有在继承中创新,才能推动人类文化和整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创新是一个国家、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肥沃的中小学教育土壤。只有具有创新精神的教师,才能带来创新的教育。创新的教育才能更好地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才能更好地培养创新人才。
课堂:教师成长的沃土
江苏省苏州中学
黄厚江
《人民教育》2005年第2期的“名师成长之路”栏目,发表了我一篇叙述自己成长历程的文章《行走在现实和理想之间》。在这篇文章中,我写道:“成长从课堂开始。”后来,有年轻老师来信或在我讲座时问我:怎样才能从课堂中获得成长呢?
这里说几点感受。
1.教师,靠课堂立身
人都希望活得有点尊严,都希望活得有点幸福感。那么,教师的尊严,教师的幸福感来自哪里呢?只能来自教育的成功,只能来自课堂。
在很多学校的讲座中,和老师们谈专业成长和学科研究,我都说:这既是责任,既是为学生的成长;也是为自己,为自己的尊严,为自己活着的幸福感。
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尊严?什么样的教师最有幸福感呢?毫无疑问,是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受家长的尊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受同行尊重;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必受社会的尊重。受学生欢迎,对教师来说,就是一种最大的幸福。
然而,做有尊严的老师,不容易;做有幸福感的老师,更不容易。
教师上课的感觉,大概有四种境界:
第一种境界,自己痛苦,学生痛苦,学生比自己还痛苦;第二种境界,偶尔给学生一点快乐,偶尔自己有一点陶醉;第三种境界,常常给学生带来快乐,也常常给自己带来快乐;第四种境界,一进课堂就陶醉,一进课堂就幸福,自己幸福,学生也幸福,自己比学生还幸福。
能达到第四种境界,那不容易;若能达到第三种境界,做一辈子教师,也就太值得了。这两种境界的幸福,不是有两个小钱和有一点小权所能相比的。有老师说,今天这样的应试教育,能让学生喜欢老师吗?我说:应该能。其他学科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语文能。
如何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呢?
从课堂开始:热爱课堂,研究课堂。
在课堂中获得了享受,在课堂中获得了幸福。
你,就是最优秀的教师。
2.多听自己的课
如何才能成为在课堂中获得享受,在课堂中获得幸福的教师呢?如何才能成为一个深得学生欢迎的优秀语文教师呢?
现在很多学校都在关注教师队伍建设,什么师徒结啦,什么名师工程啦,形式很多。有用吗?不能说没用,但肯定不是最有用的办法。有多少名教师是师傅带出来的呢?又有多少名师带出了名师呢?
如果你真想成为优秀的教师,我向你推荐一种简单易行的方法:多听自己的课。
我常常对年轻老师说:如果你真想提高自己课堂教学的境界,真想把课教得更好,最简单易行,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找一个录音机(录像机更好),把自己的课录下来,回去反复听,反复看。听到自己不脸红了,听到自己满意了,你必定有大长进;如果你愿意,也一定能写出好文章;你一定会成为真正的特级,成为真正的名师。
因为常常有杂志要我的教学实录,所以我有时候带一个录音机进教室把自己的课录下来,晚上回去整理课堂实录。听着自己的课,我常常会怀疑:这课是我上的吗?这话是我说的吗?我怎么会这样安排?我怎么会这样提问学生?我怎么会这样回答学生的问题?废话太多,水分太多,漏洞太多;有用的话太少,有意义的学习活动太少。——常常是羞愧难当。
我觉得,大多数老师都会知道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差课,至少大体是知道的。现在,我们常常是缺少对自己有一个冷静的客观的观察,更缺少对自己进行理性的分析。
我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一些年轻老师。有老师做了,据说很有效果。
我相信,多听听自己的课,必有长进。
3.磨课,是一种快乐
我是一个喜欢琢磨课的人。这不是自夸,也不是自吹。工作不久,我就养成了一个习惯,每学期选择一两篇课文,用心磨一磨,这课到底怎么教比较好。我有时候说,这就像给自己开公开课。所有课文都认真琢磨,时间和精力都不容许。但一学期琢磨一两节是可行的。而一学期琢磨两节课,一年四节,十年下来就有四十节课。琢磨过四十节课的人,还怕上公开课吗?还怕学生不喜欢吗?有这几十节课垫底,你对课堂教学,对语文教学,必定有深刻的理解。课的整体质量也必定提高。怕就怕天天这样教,年年这样教,几十年还是这样教。自己越教越越没有劲,学生越听也越没有劲。
不仅要自己磨自己的课,还要经得起别人的“磨”。现在很多年轻教师害怕上公开课,就是害怕磨课。我知道,众口难调,上公开课很容易吃力不讨好。但公开课折磨人,也锻炼人,提高人。课是磨出来的,人也是磨出来的。不磨就没有进步。当然,磨课是痛苦的。但有痛苦才有新生。所以,我们应该学会磨课,努力把磨课当作一种快乐。
要享受磨课的快乐,必须有正确的姿态。有的老师,极度谦虚,别人说的都好,最后丢了自己;也有的老师,自我感觉太好,别人的意见都接受不了;也有的,不会筛选,听甲说甲有理,听乙说乙有理,最后课就成了杂烩;也有的老师缺少主见,这位说这样好,他就这样改,那位说那样好,他就那样改,忽左忽右,失去了方向。
正确的磨课姿态是:心态要平和,态度要谦虚,思想要敏锐,要能融会贯通,要能为我所用,要能优化整合,要能集众人所长,补自己所短。
得到磨课的收获,提升磨课的智慧,就享受了磨课的快乐。
4.亲近公开课
有一段时间,有人狠批公开课。我曾专门撰文为公开课正名。
坦诚地说,我是在公开课中长大的。有人说我是靠公开课“发家”的,并不是没有道理。无论是从名的角度还是实的角度,没有公开课就没有我的今天,就没有今天的我。
要想上好课,首先要不怕上公开课。这些年应邀在全国各地执教的公开课不算,四十五岁之前,在工作的学校,在工作的县市,上过的公开课大大小小我想应该有100多节吧。哪一学期不上几节公开课呢?有自己比较满意的,也有不够满意的,当然也有很不成功的。但每一节都会带给我收获。
我们有的青年教师功利心太强。要让他上课,就问:有什么用处?有奖就高兴,没奖就没劲;有好处就乐意,没有好处就推托。甚至比赛得个二等奖都不太高兴。也有的患得患失,就怕上不好,丢面子,坏名声。我想:你课都不敢上,又能有什么名声?又能有多大名声?
也有朋友劝我,请你讲座可以去,叫你上课不要答应,万一上得不成功,就坏了一世英名。我说,我又有什么“英名”呢?事实上,的确有一批名师,讲理论头头是道,要他上课坚决不干。
说到这一点,我特别敬重余映潮老师。他是教研员,是教研室主任,可是却处处以“课”说话,以“课”立身。用课来指导一线老师,用课诠释他的教学思想。而且几乎不上重复的课,初中为主,高中也行,小学的也教。相比之下,我常常汗颜,我尽管也力争不要一节课到处重播,力争初中高中,阅读写作,文言现代,都要上,但和他比,差距还很大。
我们还要学会听课。公开课都是给人听的,上课的人要有好的心态,听课的人也要有好的心态。有的人听课主要是挑刺,发现一个问题,然后就是全盘否定:“居然出现这样的问题,根本就不会上课。我看还不如我呢!”也有的完全是仰视,只要是公开课就什么都好。还有人听课就像到菜场买菜,看看有什么是自己需要的,就拿一点回家,学一个开头,学一个结尾,学一个技巧,学一个噱头。还有人听课是看戏,看看是不是好玩,什么新鲜什么好,什么热闹什么好。也有的人是完全盲从,专家说好他就好,大家说好他就好,到底为什么好他不清楚,他也不想弄清楚。
我们觉得,正确的听课心态应该是平常心态、取长心态、问题心态、研究心态,即抱着平常心去听课,抱着取长补短的学习心态去听课,带着问题以研究的心态去听课。这样的听课心态是比较成熟的,也会给我们带来比较大的收获。学会听课,当然还要学会评价课堂,因为这涉及更多的问题,这里就不再展开。
5.在课堂中成长自己的思想
教师的成长,除了增长学问,除了掌握课堂的艺术,最最重要的是思想的成长。而课堂,则是教师思想成长的土壤。
要善于在课堂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
真正的教学研究,是对教学过程的研究;脱离教学过程的研究,对于教师来说缺乏实在的意义。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研究真正有价值的问题,都是来自于课堂。对教材的理解,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认识,尤其是对动态教学过程中各种矛盾的解决,都必须来自对课堂的考察。很多时候,看似没有问题的备课,一旦进入教学过程,就会暴露出问题。所以,我们要善于进行教学考察,善于发现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问题。
进行教学考察,发现和研究教学过程中的问题,可以以一个考察者的角色研究别人的课堂,也可以研究自己的课堂,而应该以后者为主。这就要求我们应该善于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好双重角色,即既是教学研究的观察者,又是被观察者,既要完成教学任务,又要承担研究任务。研究课堂,无论研究别人还是自己,都可以采用文本研究和进入课堂的“田野研究”两种方式。但应该以“田野研究”为主。因为田野研究,除了可以获得文本研究可以获得的信息,还可以获得教学过程中的丰富体验和感受。而这对于课堂教学的研究,是尤为重要的。
我们还可以在课堂中验证一些设想、经验和理论。为了解决一些问题,我们常常会提出一些设想。但这些设想是否可行,能不能有效果,都必须在课堂中得到验证。我们有时候会借鉴一些别人的经验,能否成功移植到自己的教学中,也必须在教学中先进行尝试。同样,一些先进的理论,一些理念,也只有经过课堂的试验证明其可行,才具有实际的价值。哪怕是一些来自实践的或者经过实践证明的思想和做法,在课堂教学不断实践的过程中,也会得到不断的充实、丰富和提升。我的本色语文的理论框架和操作机制,是在教学实践中形成的,也都是在课堂中不断丰富起来的。
等到我们对课堂的研究比较深入的时候,教学过程中,听课过程中,很多鲜活的思想就会诞生出来,很多朦胧的想法就会不断清晰,很多思考就会不断成熟和丰满。对于一个热爱语文教学,热爱课堂的人来说,这是一笔财富,也是一种幸福!
教育的七条箴言
2012-02-02 21:02:38
分类:数学史话 作者:王国平
何为教育?教育中最重要的原则是什么?古今中外的优秀头脑对此进行了许多思考,发表了许多言论。我发现,关于教育最中肯、最精彩的话往往出自哲学家之口。专门的教育家和教育学家,倘若不同时拥有洞察人性的智慧,说出的话便容易局限于经验,或拘泥于心理学的细节,显得肤浅、琐细和平庸。现在我把我最欣赏的教育理念列举出来,共七点,不妨称之为教育的七条箴言。它们的确具有箴言的特征:直指事物的本质,既简明如神谕,又朴素如常识。可叹的是,人们迷失在事物的假象之中,宁愿相信各种艰深复杂的谬误,却忘掉了简单的常识。然而,依然朴实的心灵一定会感到,这些箴言多么切中今日教育的弊病,我们的教育多么需要回到常识,回到教育之为教育的最基本的道理。
第一条箴言: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这个论点由卢梭提出,而后杜威作了进一步阐发。“教育即生长”言简意赅地道出了教育的本义,就是要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把外面的东西例如知识灌输进一个容器。苏格拉底早已指出,求知是每个人灵魂里固有的能力,当时的智者宣称他们能把灵魂里原本没有的知识灌输到灵魂里去,苏格拉底嘲笑道,好像他们能把视力放进瞎子的眼睛里去似的。懂得了“教育即生长”的道理,我们也就清楚了教育应该做什么事。比如说,智育是要发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要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美育是要培育丰富的灵魂,而不是灌输技艺。
“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这是特别反对用狭隘的功利尺度衡量教育的。人们即使承认了“教育即生长”,也一定要给生长设定一个外部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谋求职业、做出成就之类,仿佛不朝着这类目的努力,生长就没有了任何价值似的。用功利目标规范生长,结果必然是压制生长,实际上仍是否定了“教育即生长”。生长本身没有价值吗?一个天性得到健康发展的人难道不是既优秀又幸福的吗?就算用功利尺度——广阔的而非狭隘的——衡量,这样的人在社会上不是更有希望获得真正意义的成功吗?而从整个社会的状况来看,正如罗素所指出的,一个由本性优秀的男女所组成的社会,肯定会比相反的情形好得多。
第二条箴言:儿童不是尚未长成的大人,儿童期有其自身的内在价值
用外部功利目的规范教育,无视生长本身的价值,一个最直接、最有害的结果就是否定儿童期的内在价值。把儿童看作“一个未来的存在”,一个尚未长成的大人,在“长大成人”之前似乎无甚价值,而教育的唯一目标是使儿童为未来的成人生活做好准备,这种错误观念由来已久,流传极广。“长大成人”的提法本身就荒唐透顶,仿佛在长大之前儿童不是人似的!蒙台梭利首先明确地批判这种观念,在肯定儿童的人格价值的基础上建立了她的儿童教育理论。杜威也指出,儿童期生活有其内在的品质和意义,不可把它当作人生中一个未成熟阶段,只想让它快快地过去。
人生的各个阶段皆有其自身不可取代的价值,没有一个阶段仅仅是另一个阶段的准备。尤其儿童期,原是身心生长最重要的阶段,也应是人生中最幸福的时光,教育所能成就的最大功德是给孩子一个幸福而又有意义的童年,以此为他们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然而,今天的普遍情形是,整个成人世界纷纷把自己渺小的功利目标强加给孩子,驱赶他们到功利战场上拼搏。我担心,在他们未来的人生中,在若干年后的社会上,童年价值被野蛮剥夺的恶果不知会以怎样可怕的方式显现出来。
第三条箴言: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摆脱现实的奴役,而非适应现实
这是西塞罗的名言。今天的情形恰好相反,教育正在全力做一件事,就是以适应现实为目标塑造学生。人在社会上生活,当然有适应现实的必要,但这不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蒙田说:学习不是为了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自己。孔子也主张,学习是“为己”而非“为人”的事情。古往今来的哲人都强调,学习是为了发展个人内在的精神能力,从而在外部现实面前获得自由。当然,这只是一种内在自由,但是,正是凭借这种内在自由,这种独立人格和独立思考的能力,那些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对于改变人类社会的现实发生了伟大的作用。教育就应该为促进内在自由、产生优秀的灵魂和头脑创造条件。如果只是适应现实,要教育做什么!
第四条箴言:最重要的教育原则是不要爱惜时间,要浪费时间
这句话出自卢梭之口,由我们今天的许多耳朵听来,简直是谬论。然而,卢梭自有他的道理。如果说教育即生长,那么,教育的使命就应该是为生长提供最好的环境。什么是最好的环境?第一是自由的时间,第二是好的老师。在希腊文中,学校一词的意思就是闲暇。在希腊人看来,学生必须有充裕的时间体验和沉思,才能自由地发展其心智能力。卢梭为其惊世骇俗之论辩护说:“误用光阴比虚掷光阴损失更大,教育错了的儿童比未受教育的儿童离智慧更远。”今天许多家长和老师唯恐孩子虚度光阴,驱迫着他们做无穷的功课,不给他们留出一点儿玩耍的时间,自以为这就是尽了做家长和老师的责任。卢梭却问你:什么叫虚度?快乐不算什么吗?整日跳跑不算什么吗?如果满足天性的要求就算虚度,那就让他们虚度好了。到了大学阶段,自由时间就更重要了。依我之见,可以没有好老师,但不可没有自由时间。说到底,一切教育都是自我教育,一切学习都是自学。就精神能力的生长而言,更是如此。我赞成约翰•亨利的看法:对于受过基础教育的聪明学生来说,大学里不妨既无老师也不考试,任他们在图书馆里自由地涉猎。我要和萧伯纳一起叹息:全世界的书架上摆满了精神的美味佳肴,可是学生们却被迫去啃那些毫无营养的乏味的教科书。
第五条箴言: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我最早在爱因斯坦的文章中看到这句话,是他未指名引用的一句俏皮话。随后我发现,它很可能脱胎于怀特海的一段论述,大意是:抛开了教科书和听课笔记,忘记了为考试背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有价值。
知识的细节是很容易忘记的,一旦需要它们,又是很容易在书中查到的。所以,把精力放在记住知识的细节,既吃力又无价值。假定你把课堂上所学的这些东西全忘记了,如果结果是什么也没有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你的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按照我的理解,通俗地说,一个人从此成了不可救药的思想者、学者,不管今后从事什么职业,再也改不掉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方可承认他是受过了大学教育。
第六条箴言:大学应是大师云集之地,让青年在大师的熏陶下生长
教育的真谛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育智力活动的习惯、独立思考的能力等,这些智力上的素质显然是不可像知识那样传授的,培育的唯一途径是受具有这样素质的人——不妨笼统地称之为大师——的熏陶。大师在两个地方,一是在图书馆的书架上,另一便是在大学里,大学应该是活着的大师云集的地方。正如怀特海所说:大学存在的理由是,拥有一批充满想象力的探索知识的学者,使学生在智力发展上受其影响,在成熟的智慧和追求生命的热情之间架起桥梁,否则大学就不必存在。
林语堂有一个更形象的说法:理想大学应是一班不凡人格的吃饭所,这里碰见一位牛顿,那里碰见一位佛罗特,东屋住了一位罗素,西屋住了一位拉斯基,前院是惠定字的书房,后院是戴东原的住房。他强调:“吃饭所”不是比方,这些大师除吃饭外,对学校绝无义务,学校送薪俸请他们住在校园里,使学生得以与其交流接触,受其熏陶。比如牛津、剑桥的大教授,抽着烟斗闲谈人生和学问,学生的素质就这样被“烟熏”了出来。
今天的大学争相标榜所谓“世界一流大学”,还拟订了种种硬指标。其实,事情本来很简单:最硬的指标是教师,一个大学拥有一批心灵高贵、头脑智慧的一流学者,它就是一流大学。否则,校舍再大,楼房再气派,设备再先进,全都白搭。
第七条箴言:教师应该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
这是罗素为正确的师生关系规定的原则。他指出,一个理想教师的必备品质是爱他的学生,而爱的可靠征兆就是具有博大的父母本能,如同父母感觉到自己的孩子是目的一样,感觉到学生是目的。他强调:教师爱学生应该胜于爱国家和教会。针对今日的情况,我要补充一句:更应该胜于爱金钱和名利。今日一些教师恰恰是以名利为唯一目的,明目张胆地把学生当作获取名利的手段。
教师个人是否爱学生,取决于这个教师的品德。要使学校中多数教师把学生看作目的而不是手段,则必须建立以学生为目的的教育体制。把学生当作手段的行径之所以大量得逞,重要原因是教师权力过大,手握决定学生升级毕业之大权。所以,我赞同爱因斯坦的建议:给教师使用强制措施的权力应该尽可能少,使学生对其尊敬的唯一来源是他的人性和理智品质。与此相应,便是扩大学生尤其研究生的权利,在教学大纲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选择老师和课程,可以改换门庭,另就高明。考核教师也应主要看其是否得到学生的爱戴,而非是得到行政部门的青睐。像现在这样,教师有本事活动到大笔科研经费,就有多招学生的权力,就有让学生替自己打工的权力,否则就受气,甚至被剥夺带学生的权利,在这种体制下,焉有学生不沦为手段之理。
不要因为习惯让自己忘记了感恩
A不喜欢吃鸡蛋,每次发了鸡蛋都给B吃。刚开始B很感谢,久而久之便习惯了。习惯了,便理所当然了。于是,直到有一天,A将鸡蛋给了C,B就不爽了。她忘记了这个鸡蛋本来就是A的,A想给谁都可以。为此,她们大吵一架,从此绝交。
有一年,很热的夏天,一队人出去漂流。
女孩的拖鞋在玩水的时候,把拖鞋掉下去了,沉底了。到岸边的时候,全是晒的很烫的鹅卵石,他们要走很长的一段路。于是,女孩儿就向别人寻求帮忙,可是谁都只有一双拖鞋。女孩心里很不爽,因为她习惯了向别人求助,而只要撒娇就会得到满意地答复。可是这次却没有。她忽然觉得这些人都不好,都见死不救。
后来,有一个男孩将自己的拖鞋给了她,然后自己赤脚在那晒得滚烫的鹅卵石上走了很久的路。还自嘲说是铁板烧。女孩表示感谢,男孩说,你要记住,没有谁是必须要帮你的。帮你是出于交情,不帮你是应该。女孩记住了男孩的话,自此以后学会了对施以援手的人铭记在心,并给以更大的回报。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好。
一开始,感激不尽。可是久了,便是习惯了。习惯了一个人对你的好,便认为是理所应当的。有一天不对你好了,你便觉得怨怼。其实,不是别人不好了,而是我们的要求变多了。习惯了得到,便忘记了感恩。一位合格教师人生的五桶水
一位合格的教师要想在素质教育和新课程改革的洪流中不被吹翻,要想更好的适应高效课堂,就必须通过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文化素养;提升自己的生活品味、个人素质;形成独特的教学风格,高尚的人格魅力。给自己的人生注入五桶水,让自己具有“水”的厚重。
第一桶水:独特的人格魅力
教育是一项塑造人的心灵的事业,教师坚忍的意志、博大的胸怀、宽容的态度、坚定的信仰、乐观的性格潜移默化地塑造着学生的灵魂。教师对真善美的向往,对假丑恶的鞭笞;对真诚、节俭的颂扬,对虚伪、浮华的贬斥;对人生价值的追求,对虚名浮利的淡泊,都直接影响着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老师,是一个具有独特魅力的老师,这种独特的魅力将会像磁石一般吸引着每一位学子。
第二桶水:儒雅的学术气质
严格地讲,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是个典型的读书人,是有才气,有底气的,是智慧的象征。他应该热爱读书,如同热爱自己的生命;追寻书香,如同追寻事业的成功。一个合格的教师,应该时刻与文化的发展同行,他将能够以他渊博的学识,儒雅的谈吐,高尚的追求,来感染学生,熏陶学生。这样的教师,当他一站到讲台上,就会放射出智慧的光芒,学术的芬芳,让学生感受到文化的美丽和恒久的力量。第三桶水:真诚的情意关怀
教师是一项特殊的职业,面对的是成长中的孩子,孩子的心灵是脆弱的、敏感的,因此教育要充满人文关怀,要求老师必须有一颗细腻的心,能够去关心学生,理解学生,宽容学生,呵护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感情的沟通带来的是心与心的交流,心与心的交流带来的是学生对教师的依恋和信赖,对课堂的尊重和热爱。
第四桶水:具有教育的智慧
没有真情,生活就是无边的荒原;没有智慧,教育也就只是一种认知结果的堆积。因此我们应当追求一种教育的智慧。要塑造良好的班风,激发学生的兴趣,让课堂充满灵气;精心设计教学思路,创新教学方法,让课堂充满挑战;语言幽默风趣,别具特色,让课堂充满个性;精于算计时间,分秒必争,“锱铢必较”,让课堂具有实效。第五桶水:认真扎实的敬业态度
一个人的敬业态度,决定了他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能走多远。作为一名深受学生欢迎的教师,应该有高度的责任心,把学校的事情当做自己的事情来做;把学生的需要当作自己的需要来实现;把自己的追求和教育的需要融为一体。教师对教育的幸福感,神圣感,使命感、责任感不仅决定了自己的高度,也决定了学生的高度,以及我们国家素质教育的高度。
一个人有很多种活法,归根结底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精神立身或者富贵立身。既然选择了教师,注定了此生和富贵无缘,那么就让我们以精神立身,来做一个大写的人吧。
第三篇: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
幼儿园教师如何吸引幼儿上好课
幼儿园的小孩子都是活泼好动的,如果老师要求小孩子规规矩矩的在板凳上坐满几十分钟的时间是绝对不现实的,最好的方法是尽量跟孩子们多做一些活动,然后在活动中把一些需要传授的知识贯通其中,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学习到一些知识,这样不仅能有利于教育工作的推进,更进一步的作用是让孩子能够更有兴趣去幼儿园,从而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这里所说的“课”指的是幼儿园的集体教学活动。
今天我们提倡真实、自然、简单的课堂,幼儿园的一节课,怎样才能上好?什么样的课才能称为一节好课?今天就这点想与大家交流一下。
就目前,我们周边地区的教学总体状况来看,要上好一节好课,可能还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少一点“堆砌型”,多一点“放射型”。
这点主要是针对课的设计而言的。好的设计是一节好课的前提。
“放射型”的课是指一节课围绕一个点展开,各环节的设置都是为这个重点服务的。
例如:省级一等奖的课《和时间赛跑》
教学点:体验时间的长短,发现时间的价值和自身的努力有关系。
环节一:早上7点和8点之间你做了哪些事?(洗脸、刷牙、去幼儿园、锻炼……,感知一下时间与做事情之间的联系,为下面的活动做下铺垫)
环节二:一分钟里面插雪花片。先是无意识地插——这时幼儿自身处于一种自然状态,还没有把自身的努力放进去;然后比较谁插得多与少,有意识地加快速度插雪花片,这次有自身的努力,插得多了,可时间还是一分钟。(通过这个前后两次插雪花片的比较让幼儿体验时间的价值和自身努力的关系)
环节三:创设活动情景:一分钟抛接球、一分钟抛接沙包、一分钟把呼啦圈从脚套到头,并记录。(体验:抓紧时间一分钟里也能做很多事)
环节四:讨论:平时我们应该怎样抓紧时间?
这个活动围绕一个重点展开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得自然、流畅,环环相扣、水到渠成。
“堆砌型”的课指的是一节课内容太多,有些相关的内容全部凑合在一起,重点较多,容量较大。
例如:中班《蔬菜》
第一环节:分组起名,讲规则。
第二环节:认识蔬菜(10种左右),多数是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然后看图片的。
第三环节:游戏“找蔬菜”,按图片上的蔬菜去找真的蔬菜,然后对应放在图片上。
第四环节:蔬菜分类,把找来的蔬菜排队,分成瓜类、菜类、豆类、萝卜类等等。
第五环节:蔬菜可以怎么吃?介绍蔬菜的营养。
(时间很长,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独立的教学点来组织活动,可以以主题活动的形式开展,这样每个点都能深入地了解与学习了:各种各样的蔬菜、蔬菜的分类、好吃的蔬菜)
前不久,也看到过类似的一节课:
第一环节:树叶的名称(芭蕉叶、银杏叶……)
第二环节:感知树叶的不同(形状、大小、颜色、气味等)
第三环节:游戏树叶找朋友(找相同特征进行分类)
第四环节:树叶的作用(做药……)
第五环节:树叶粘贴画。
这其中,几乎每个环节都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教学点来组织教学,容量之大与没必要的堆砌使得幼儿产生了思维的疲劳,活动时间的过多延长幼儿早已集中不了注意力去听了,教师好的出发点未必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二、少想一点“怎么教”,多想一点“怎么学”。
如果老师在上课时老想着“怎么教”,那就会只想着教案,只顾着赶环节,而忽视了课堂中现场幼儿学习时的一种动态的表现,老想着“怎么教”的老师不愿意出现“节外生枝”的现象,甚至恼火幼儿与自己不合拍、不配合。
例如:新教师随堂课 中班音乐《认识你呀真高兴》
设计的教学流程是:问好练声——完整听录音歌曲——教师清唱示范——随音乐节奏朗读歌词——逐句教唱——完整清唱歌曲——介绍新的唱法(领唱)——自编动作围成圆圈表演唱。
当教师逐句教唱时,有几个幼儿情不自禁站了起来,边唱边做动作(这首歌曲表演性很强,易唱易做动作)这时,老师也看到了,她让幼儿坐了下来,因为她设计的动作表演在最后一个环节呢,幼儿坐了下来,继续一句一句地跟学,按原定计划一环一环地进行着……
例2:小班《可爱的兔子》
思考几个现象:
20人左右上课,只提供一只小兔给观察;
喂兔子环节:教师发给每人一根青菜或一个胡萝卜,每个幼儿拿一样东西去喂小兔子,让幼儿去观察兔子喜欢吃什么;
幼儿座位:坐在教室中间的一块垫子上,面积很小,幼儿挤得很紧。回答问题时要站起来,每次活动都要再爬起来。
分析:教师更多的是考虑“怎么教”,考虑这个教的过程怎么一步一步往下进行,如果她更多考虑到幼儿的学,就会想到:
1、材料提供得不够会引起秩序的混乱,有很多幼儿都不能就近观察,只能在边上推来挤去。
2、那么多东西喂一只小兔子太不科学,结果也是失真的(吃得下吗)
3、幼儿爬起来回答问题、去观察兔子、去喂兔子都比较费力,而且人为的挤来挤去使得幼儿注意力转移,不利于良好学习常规的形成。
注重“如何教”,忽视“如何学”的课的特点:环节分明,但较为生硬、机械。
三、多一些真实,少一些作秀。
每上一节课之前,我们都得做一定的准备,包括物质的准备、知识经验的准备等,但这准备不能过度。几年前,有阵风刮得挺盛的:公开上的课或比赛课内容事先让幼儿知道,有的甚至练得非常熟练,到正式上课时变成了排练后的演出。
最近去乡镇听课,发现还是存在这样的现象,试教时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当时我问那老师:“你正式上课是用自己班上的孩子吗?”她回答说:“是的”。我又问:“那你试教时为什么不用别的班的孩子?”她说:“不熟悉,怕管不住。”我就纳闷:管不住孩子,课堂中出现缺憾或者失控有利用孩子作假、演戏重要吗?因为在我看来,虚假的课堂欺骗的问题是很严重的,虽然我能理解这些老师的心情,怕上砸了,自己也曾有过类似的想法。
例如:
《树叶》一课中,老师问:你知道哪些树叶?……幼儿一个接一个说出许多许多,很多我都不知道。当老师问:树叶有哪些作用?幼儿:琵琶叶可以做药、银杏树叶可以……
课后我了解到,这节课光是试教就已经三遍,老师丝毫没有意识到这样做是不明智的教学行为,豪不隐瞒地告诉我,每次试教都是本班的孩子。更别说别的准备工作了。(在此我只对这种现象加以分析,不针对老师,其实老师也是很想把工作做好才有这样的行为的)当时我对那老师说:“其实孩子说出那么多树叶的名称和作用是不正常的,说不上才是正常的情况。”为了弥补幼儿表现出的无所不知的不正常情况,我设计了一张调查表,让那老师发给幼儿带回家,是让孩子和自己父母共同去查树叶作用的资料,如果经过调查能说出树叶的作用那也算是正常情况了。当然,此乃下策,顺序颠倒了。
还有节音乐课,当音乐一响,小朋友就能整齐地用做的乐器摇出节奏了……
虚假的课堂有一个特点:幼儿非常熟悉活动,非常配合老师,过程进行比较顺利,但是幼儿的眼中看不到生动、看不到兴奋、好奇、投入,因为他们已经没了挑战,适度的挑战才会有真实的兴趣与愉悦,现在他们就如同熟悉工作流程的工人在机械地重复完成一项熟练的任务。
真实的课堂,才是最美丽的!我们要记住一点:我们上课不是给别人看的,不是取悦于谁的,而是带着孩子们一起演绎一段发展的故事,是为自己和孩子在上课的。
真实的课堂是避免不了缺憾的,幼儿是活生生的人,你想得再周全,现场还有可能出现预料不到的状况,这才是正常的现象。(我就曾经遇到过这种情况:小班的数学课,有个孩子……结束后大家就围绕这个孩子的状况进行了研讨,我也没觉得这是失败,反而我以后遇到这样的情况就有了更多的策略了)一节课上得顺顺当当没有什么问题,有时倒是个大问题,特别是年轻教师。有缺憾才会有反思,有反思才会有成长。缺憾体现出的是一种独特的价值。
四、少一点华丽,多一点平实。
老师们回忆一下,你外出听的课、看的录象课,有多少节感觉是朴素的、实用的、常态下的课?许多课堂都披着华丽的外衣,这些华丽的外衣底下暴露的是刻意包装的痕迹。
有的课情景表演、课件、动手制作、游戏、录象等热闹繁华,什么手段都用上了,全副武装。
尽管我们不否认这些手段有其独特的作用,但是我们要思考如何用得巧妙、用得适时。上课不是有表面的繁荣、华丽的外表就够的,我们更应关注的是过程的平实、作用的实在,真正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例:省级一等奖的课例《过河》
当中跳小河的三个环节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次自由跳小河(绳子有宽有窄)问:你是用什么方法跳过去的?
第二次活动:下雨,小河变宽了,提高了难度,运用方法跳过去。
第三次:河里来了鄂鱼(老师坐在河中做鄂鱼)对面田里有害虫(海洋球),小青蛙依次跳过河捉到害虫,从鄂鱼身上跳回,将害虫放在指定的筐里。
放松环节:小青蛙去小河里游一游,用绳子做波浪的动作等等。
结束:全体青蛙一起抬着绳子高高兴兴地回了家。
象这样的课,你听了、看了回去就能上了。材料准备简单,过程层层递进、清晰明了。
说实话,平时我们没有很多的时间与精力去制作、准备过多的教学具,有时也没有那个必要。就地取材、一物多用等是我们要多去考虑的,但也要避免走入误区:认为东西越少越好。那也不对。关键是材料少了,环节设计巧妙了,幼儿的发展更好了。当然,象科学探索活动还是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探索材料的。
五、少一点控制,多一点自主。
我这里所说的控制是指权威下的不利于幼儿发展的限制。
常见的控制有以下几类:
1、范例的控制。
一年前,听一新教师上美术课,是中班的绘画《船》,她准备了一幅范画,一边让幼儿观察范画一边提问:大轮船由几部分组成的?(船身、船舱)船身、船舱是什么形状的?船上还有哪些东西?(红旗、烟囱、窗户)结果画出来的船都是一模一样的,好象全世界的船就这一种。其实小朋友有一定的经验,他们出去或者在图片上电视上都看到过大船小船有很多种,但是老师没有启发也没有机会给他们表现出来。前一阵子,听一个刚到我们幼儿园的老师的美术兴趣班的课,是中班的绘画。内容是用同色系深浅变化来画花,她也只出示了一张范画,示范了怎样选色配色怎样画花,结果可想而知,世界上的花只有一种,5个花瓣一根花茎加上椭圆的叶子,还都是这种红色的。课后交流时,我指出:可以只示范一种画法,但是要多准备些范画来扩展幼儿的思维,也可以鼓励幼儿要其他颜色进行尝试搭配。让他们知道花是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
2、语言的控制。
我们上课时经常会听到“你又不对了”、“又错了”“你不能……”。有次我去听另一位新教师的兴趣班的美术课,她一会停下说:“坐端正”、一会拿起铃鼓让幼儿跟着她拍手,来组织纪律。因为她刚本科毕业,组织语言不是很形象化不生动,幼儿不怎么要听。所以她只能采取这种方式来维持秩序。
3、其他控制:
《蔬菜》一课由于时间拖长了,幼儿到后来明显坐不住了,那老师就拿着蔬菜的图片,一会走到这个面前说:“蔬菜请你坐坐好”,一会到那个面前说:“蔬菜不喜欢你了”。表面上似乎是情景性的维持秩序,但确实是一种变相的权威镇压式的控制,类似这样的还有很多。
这样的控制是束缚幼儿的无形的绳索,是不提倡的。
这使我想起一个寓言:有一天农夫牵着驴子走到悬崖边,农夫怕驴子跌下去,用绳子牵着它靠近一点,驴子坚决不肯,越牵它越向外挣扎,最后跌下了深谷。
给我们一个启示:为什么要用绳子把驴子牵过来?为什么不用一把青草把驴子唤过来呢?
有时为了良好的意愿,往往采取强制的措施,效果却不容乐观。
希望在以后的活动中,我们都能有“吸引驴子的青草”,以活动本身来吸引幼儿的主动参与。
让幼儿形成自主学习的策略可以尝试以下几点:
1、提供适宜的环境,让幼儿学会自主选择。
教室里的区域活动,幼儿为什么那么喜欢?因为他是自己根据兴趣选择进哪个区;进了区域,可以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自主探索;在同一区域里,还可以和其他幼儿自主交流。集体教学中我们也要经常创设这样的环境。
2、提供充分的机会,让幼儿学会自主探索。
课堂中,我们要提供充分的机会,给予幼儿适度的挑战,让幼儿自主去探索,幼儿会乐此不疲,我们则要关注幼儿的思维轨迹,从中了解与分析幼儿的学习方法。并非科学课可以这样,其他课同样如此。当我整理那些做中学课的照片时,就发现每张照片上的孩子都在开心地笑着动手,这个发现让我觉得很多的忙碌是值得的。
3、创造必要的条件,让幼儿学会自主表达。表达的形式很多:绘画、动作、语言等。这里就不多说了。
六、少一点“拿来主义”,多一点“为我所用”。
一些教材、一些现成的教案、教学材料等等这些都只是载体,是我们参考的文本,它更多的是提供给我们一些指向、一些理念、一些内容的文本资料,无论是山区的、台湾的、农村的城市的。它都一律只提供同样的一份,显而易见,这些地区的幼儿情况都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只能参考,在参考的基础上做适当的调整。
就比如给你一块料子,你就把它用来做衣服,不管大小穿在身上,肯定有人大有人小,但是如果大家把这段料子合理剪裁,量身定衣,那就肯定大家都合适了。教材就是这段料子。
吸取其中的精髓、抓住一些灵动的东西,为我所用才是关键,不能刻板地模仿它的形式。
七、少一点模仿,多一点个性。
浙江名师朱静怡仅用一盒蜡笔,一张白纸就能演绎出精彩的一节课。(例)
这就是她的特色。但并非每个人都能学得来,因为美术绘画并非是你的特长,其中更重要的是随机的教育智慧更是长期的积淀。
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特的自我,要善于分析自己:我的强项是什么?我的专长是什么?我是善于创设情景呢还是善于语言的循循诱导?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锻炼,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教学个性。所以模仿并非是自身专业成长的捷径,借鉴+反思才是聪明之举。
第四篇:如何吸引幼儿注意力
在教育活动中怎样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我觉得只有幼儿的注意力集中了才能保证活动的有效性,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好动是幼儿的天性,由于受身心发展水平的限制,幼儿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注意,加上稳定性较差,易分心。所以在教学活动中,幼儿的注意力不能够长时间的集中。一.选材教育活动的选材应该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及其兴趣,教育内容要从幼儿的兴趣中选取,方式要游戏化,最好要让幼儿在玩中学习新知识,并使他们在学习地过程中获得愉快的体验。其次幼儿的注意力很难集中,也不能长时间保持,所以在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幼儿的心理特点,从幼儿的兴趣入手从而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选材上贴近幼儿生活也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一次活动,如果单纯地是教师讲述幼儿倾听,那么时间一长,孩子必然会觉得无趣,也必然产生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加入幼儿操作或活动的内容,让幼儿真正地融入活动,真正地动起手来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教育提倡让幼儿在亲身体会中感知和发展,那么操作类的、游戏类的也是必不可少的,教条式的教学根本就连幼儿的注意力也无法吸引。
二。幼儿生理特点.幼儿的神经系统的耐受力差,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或从事单调活动,便会引起疲劳,使注意力分散。教师如因为幼儿的注意力不集中而强迫幼儿一再的坚持,这就会使幼儿产生逆反心理,更加不喜欢参加此活动了。有时比较急性,平时说话快,课堂说话也快,孩子还没搞清楚老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已经在说第二句话了。这种情况可导致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堂中的教学语言不同于平时的个别会话,教师面对的是全体的幼儿,而处于同一年龄段的幼儿由于个性、家庭背景、接受教育、等方面导致孩子的语言理解、接受的能力有所不同,这就要求教师在语言上要巧妙的运用和选择。首先要保持一个原则,面对全体幼儿时,教师的语速不能太快或太慢,应让全体幼儿听清为准则。第二是因材施教,由于孩子个体之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在个别对话时,对于性格较急的幼儿,教师的语调要显得沉稳,语速适中,使孩子的焦急情绪得以缓和;对于理解能力差,反应慢的幼儿,教师的语速应该适当的放慢速度,显得更有耐心。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注意语言的示范性、完整性、口齿清晰、鲜明、准确、、善于运用激励性的语言等,这些也将影响孩子在课堂活动中注意力的集中。要多鼓励少批评,给幼儿自信。这样他们就会乐意参与此活动,并不断的体验学习的快乐!
第五篇:幼儿园教师、家长、幼儿行为规范
华夏未来京津新城幼儿园教师行为规范
一、敬业篇:
1、爱岗敬业,依法执教。
热爱幼教事业,热爱幼儿园,尽职尽责,注意培养幼儿具有良好的品德,认真备 课,不敷衍塞责,不传播有害幼儿身心健康的思想,学习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 想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 论。维护党的基本路线,全面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自觉遵守《教师法》等法律法规,在教育教学中同党和国家保持一致,不得有违背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言行。、严谨治学,积极创新。
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教育观尊重幼儿身心 发展的规律,刻苦钻研业务,不断学习新知识,探索教育规律,不断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和科研水平。
3、因材施教,注重实践。
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发展幼儿的个性,开发幼儿的潜能,注意幼儿实践及动手能力的培养。
4、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精神,有意识地进行知识更新和相应能力的提高。要以超前意识为基础,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主动发展,形成获取、处理、使用各种信息的能力,不断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二、礼仪篇:
1、仪表得体,举止端庄。
上班时,穿戴整洁、大方姿态端庄,举止得体,不袒胸露背浓装艳抹,不戴过多的金银饰品(除项链外),不涂指甲油。
2、说话有礼,行动文明。
使用礼貌用语,推广五大教育用语,园内必须使用普通话进行教学、发言、交谈;接听电话注意规范化礼貌用语;“您好,立新幼儿园”、“请稍后”、“需要我转告吗?”、“对不起”、“再见”等语言应运用得自然流利。要轻声、简短、语气亲切、温和,切忌生硬、粗俗或不耐烦,要充分体现幼儿园的形象。与人发生争执时,要冷静有耐心,坚持以理服人,即使面对言语粗暴的人,也要表现出节制,有礼貌。食堂用餐时不大声谈话,餐毕,请妥善放好餐具和餐椅,创造一种文明 就餐气氛。
3、学会微笑,以礼待人。
园内遇到同事,应微笑点头示意,遇到幼儿及家长要互致问侯;遇到参观视察来访等外来人员,要以礼相待,正面相见要微笑点头示意,坐姿时如遇领导、客人询问时要起立招呼,形成一种彬彬有礼,温馨和谐的氛围;接待家长和公事客人,要热情有礼,起立迎送,体现本园教职工应有的姿态。
4、园内园外,注重修养。
参加会议、学习讲座、活动时,不迟到早退缺席,不随意进出。必须进出时,需与主持人或有关领导打招呼,动作要轻,开会、听讲座时,必须随带笔记本进行摘记。报告、讲座、发言或演出结束后,要热情鼓掌,不准私自挪用公用物品和他人物品,严禁故意破坏或不负责任损坏公用物品和设备。借领财物要严格按规定办理手续。禁止以散漫的仪容仪表参加各种会议和接待来园客人,自觉维护幼儿园公众形象。
三、师德篇
1、热爱幼儿、尊重幼儿。
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平等、公共对待幼儿。严禁体罚、变相体罚或讽刺挖苦幼儿,促进幼儿全面、主动、健康地发展。
2、为人师表,堪为人师。
遵守社会公德,作风正派,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注重身教。
3、尊重家长,廉洁从教。
主动与幼儿家长联系,认真听取意见和建议,取得支持和配合积极宣传科学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不训斥、指责幼儿家长。坚守高尚情操,发扬奉献精神,自觉抵制社会不良风气影响,不利用职责之便谋取私利。
4、团结协作,豁达大度。
谦虚谨慎,尊重同事,诚恳待人。豁达大度,互相学习,互相帮助。不议论、不传播流言蜚语,说话要对人负责。
华夏未来京津新城幼儿园
2008年8月
华夏未来京津新城幼儿园家长行为规范
一、热爱、关心、尊重孩子,但不溺爱;严格要求,但不打骂恐吓,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二、言行举止要讲文明礼貌,以身作则,为幼儿的表率。在孩子面前不说脏话、粗话;不讲社会上庸俗的事;不让孩子看不利于身心健康的电影、书刊;不参与赌博、酗酒、打架等活动。出入幼儿园要仪表整洁。
三、尊重幼儿园教职工,积极参加园内组织的家长会以及各项活动,及时了解、反映幼儿情况,提供意见和合理建议,主动配合幼儿园及教师完成教育任务,共负教育幼儿的责任。
四、孩子间有矛盾、纠纷,家长不得私自斥责、恐吓幼儿,应采取积极正确的方法引导教育孩子或向教师反映,由教师妥善解决,以确保幼儿身心健康。
五、讲究卫生,自觉保持幼儿园环境卫生,不随地吐谈、不乱扔果皮、不吸烟。家长及幼儿患传染病时及时向幼儿园报告,并及时采取措施治疗。
六、爱护公物,不随意摘采花果,教育幼儿爱护园内的各种玩具、体育器材及各种设备。
七、注意安全,原则上要求家长亲自接送孩子并与老师见面,有事委托他人接送必须与班主任打好招呼。
八、严格遵守幼儿作息时间,按时接送孩子。(冬春季 早7:20—8:30,晚4:30—5:30,夏秋季 早7:00—8:30,晚4:30—6:00)
九、家长与幼儿园的教职工要保持正常关系,不请客送礼,非家长开放日或特殊情况,不在班上长时间逗留或与当班教师长时间交谈,以协助幼儿园树立良好的园风。
华夏未来京津新城幼儿园
2008年8月
华夏未来京津新城幼儿园幼儿行为规范
一、热爱祖国、尊敬国旗,升旗时立正,行注目礼。
二、尊敬长辈、爱父母、爱老师,关心他人,听从劝告,不随意发脾气。
三、礼貌待人,能使用礼貌用语、倾听别人讲话,公共场所不大声喧哗。
四、爱集体、爱同伴,遵守集体规则,和同伴友好相处、乐意帮助有困难的同伴,为集体做好事。
五、爱学习、好提问、勤动手、肯动脑,积极参加各项活动。
六、爱清洁、讲卫生、勤洗澡、勤理发、勤剪指甲,饭前便后洗手、饭后漱口,不把赃物放入口中。
七、爱劳动、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主动帮助他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事有始有终。
八、爱护公物、不攀摘花草树木、不涂画墙壁、不损坏公共设施,物品用后放回原处,保持公共卫生、不乱丢果皮纸屑。
九、爱惜粮食,不挑食、不剩饭菜,爱惜衣物,不挑穿戴,爱惜日用品,学会保管整理自己的物品。
十、诚实、勇敢、不说谎,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要、拾到的东西要上交、未经允许不随意动别人的东西,不依赖成人、不怕困难、遇到小问题会想办法解决。
华夏未来京津新城幼儿园
2008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