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理论的构建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理论的构建
摘要《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一书将“产品设计学”本体理论核心思想融入具体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究中,突出了该类型词典编纂中所涉及的“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和“技术特征”,对未来建立英汉双语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理论框架和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对该书内容做一简要评介。
关键词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用户
一、引言
我国双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的萌芽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随着全球化和EFL教育的普及,双语学习型词典在我国具有巨大的潜在市场。然而,国内双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的系统化研究非常滞后,原创词典份额严重缺失。据调查,在中国学生英语词典的拥有量中,《牛津高阶英语词典》和《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占到52%以上,国内印刷出版的英语词典市场份额不足7%。(徐海2009a: 177―178)究其原因是我国词典学理论及实践方面的研究质量和数量不足,关键问题还在于“双语学习型辞书设计及其相关研究的严重缺位”(魏向清等 2014: 3)。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魏向清教授领衔编写的《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是该校“985”项目――“当代西方语言学前沿理论研究及其应用探索”之一,是继2012年徐海教授等撰写《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后我国辞书学研究的又一力作。该书将产品“设计学”本体论核心思想融入具体的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究中,突出了该类型词典编纂中所涉及的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和技术特征,对未来建立英汉双语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理论框架和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该书进行简要评介。
二、内容简介
全书共分八章。第一章为绪论,对词典及学习型词典的定义做了回顾,介绍了双语辞书设计的认知局限及研究盲区,并从“本体论”“认识论”和“价值论”三个不同视角对词典的文本设计活动进行分析,提出了“(编用)共同主体”的概念。从“本体论”上,学习型词典的设计是词典编纂者对语言文化的理解进行编码,使用者通过词典使用对语言文化信息进行解码,进而辅助其对语言文化的理解和应用。从“认识论”上,学习型词典设计活动受外部因素(非本族语言学习者在特定的时间场合进行的文化认知活动)和内部因素(词典文本产生的技术、材料、工艺、载体及呈现手段)影响。从“价值论”角度,学习型词典的编纂过程是信息设计的活动过程,符合设计价值论的判断。本部分呈现了研究背景、核心术语、研究内容、研究意义和价值及全书的结构安排。
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对英汉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研究重点、方法及创新历程进行了梳理和评介,并按“萌芽”“低潮发展”“起步发展”“快速发展”和“平稳发展”的研编历程进行了文献统计。该部分重点从理据、表征、效用、技术、评介等方面讨论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在认知和理论体系方面的不足及发展趋势,归纳了设计特征的三种研究方法: 即“主体认知法”“文本比较法”和“实证研究法”。
第三章借鉴设计学研究的基本原理,探讨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复合理据(外部理据、内部理据)及各理据(内容和形式、检索与学习功能)融合的本质。内部理据是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中的技术、载体和工艺,主要关乎物(双语学习型词典本身)。而外部理据则不仅体现在编者、用户和技术人员间的互为主体性,还体现在用户在二语学习、国别差异和认知差异等方面的个性特征,主要关乎人(用户),是现代词典设计的根本出发点。
第四章内容涉及双语学习型词典的“用户研究”。主要通过知识途径(内省和思辨)及实证途径(访谈、问卷)开展用户“使用需求”研究,包括检索需求(外部信息结构、宏观结构、微观结构、中观结构等层面的检索需求)和学习需求(语境化、差别化、认知化需求)。作者指出,用户的“使用需求”首先是一种“信息需求”,确定双语学习型词典需要包含的信息类型(内容特征)是该类型词典设计中的首要问题。该部分还涉及用户的“词典使用”研究,论述用户的词典使用知识和技能、习惯与偏好、英语教师词典使用的培训意识等方面。
第五至第七章是全书的主旨,围绕双语学习型词典产品“设计特征”三要素:“内容特征”“结构特征”及“技术特征”分别展开讨论。其中,“内容特征”是核心和关键,是设计灵魂;“结构特征”是“内容特征”的呈现,是设计手段;“技术特征”是为信息内容选择和结构安排服务的设计条件。
第五章从词典交际观出发对“内容特征”做出界定,它是“词典文本设计过程中编者以满足用户认知需求为旨归,对自然语言及其所负载的相关知识加以取舍时所体现出的特点”(魏向清等 2014: 139)。作者称,“差异性”(语言客体、认知主体、词典类型的差异性)、“学习性”(对接词汇教学、体现学习功能、体现学习特征、去语境和再语境化等)和“知识性”(信息综合化、知识化)决定了双语学习型词典的“内容特征”。其中,在语言客体差异性方面,双语词典设计应更重视语内差异。国内应严格依据目标用户的语言认知水平,划分学习型词典的等级(初阶、中阶、高阶)。在认知主体差异性方面,文本内容是语言系统在词典中相应的“镜像反映”,但并非直接映像,而是融合了编者的认知加工。编纂者的语言观、词典观和语言文化习得观的差异性决定了学习型词典内容设计的差异性,用户可通过编者设计的“镜像”(词典文本)间接观察和理解语言及其负载的文化信息。(魏向清等 2014: 144145)在词典类型的差异性方面,可以按照目标用户、所涉语种、语言涵盖领域、概念符号的方向性、使用目的等进行划分。此外,作者还从内容特征的“学习性”和“知识性”上详细探讨了双语学习型语文词典的内容设计,认为用户定位、学习功能和学习特征是主要参考标准。以上提及的“内容特征”可以满足用户潜在的语言文化认知需求,增强词典文本的“可用性”(usability)。
第六章主要论述“结构特征”,它是词典文本设计过程中编者以满足用户检索需求为旨归,对词典信息内容进行结构化呈现时所体现的特点。“词典文本所表征的词汇语义信息就是自然语言系统结构化特征的一种主体认知映射结果。”(魏向清等 2014: 175)作者归纳了词典结构观的历时发展情况,并指出词典结构设计不单纯是元词典学理论研究的内容,也非简单的编纂技艺问题,还受到语言学理论、现代系统论、信息技术及用户需求的影响。随着电子词典学的发展,“结构特征”并不局限于支撑传统纸质词典的文本结构(总观、宏观、微观、中观结构),还涵盖了电子词典的数据结构(工程技术、数据挖掘技术、心理词库等)和界面结构(表呈设计)。总之,双语学习型词典结构设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既要考虑词典语义描写的“内在成分”,也要考虑词典效度的“外在因素”。对双语学习型词典而言,其“结构特征”设计的核心是“可及性”(accessibility),即检索的便捷性、功能的有效性和形式的美观性。
第七章的焦点是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的“技术特征”。“技术特征”包括词典产品设计相关的技术、载体和工艺,体现的是词典产品设计的物质可能性。(魏向清等 2014: 213)作者提出了三类“技术特征”驱动的新型双语学习型词典: 网络搜索引擎库、信息提取类词典和维基架构词典。其中,网络搜索引擎库可以帮助用户寻找对译词、确定表达式并获取语境信息。信息提取类词典可利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从搜索引擎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初步筛选,减轻用户查找、选择的负担,有助于习得新词新义。维基架构词典则鼓励用户参与编撰词条,它收词多、内容丰富。尽管三类新型词典各有千秋,编者应保持技术理性,不滥用新技术。“技术特征”不但注重词典在搜集、加工和提取语料,存储、呈现和检索信息时对载体和工艺的要求,还重视在获取和处理用户的词典使用需求、习惯和偏好等数据时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和工具,它关注的是词典设计的“可适性”(adaptability)。
第八章从知识考古学的谱系理论出发,重点探讨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理据根脉和现实土壤,阐述了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对该类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前瞻及意义。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谱系化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三要素基础上形成的类型分化。
三、简要评价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是一部全面、系统研究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著作。该研究从词典的“产品属性”出发,立足于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编的用户需求调研,充分借鉴当代西方语言学及词典学研究成果,积极探索双语学习型词典文本设计特征的创新问题。它吸收了英语单语学习型词典研究理念,在双语学习型词典理论和实践研究方面独辟蹊径,明确了学习型词典的“设计特征”是当今该类型词典的重要属性之一,指明了词典学研究的新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前瞻性和实践意义。该书具有以下优点及特色:
1.视角新颖,独具特色
(1)设计学视角
尽管双语学习型词典研编的“中国化”已走过近百年历程,但国内研究大多只是对单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引介,对双语学习型词典学设计特征的理论研究借鉴多、反思少、视角单
一、创新不足。现代设计学是艺术与技术的结合,是在明确的意向目标或功能定位的前提下,用艺术、技术等手段组织各种资源进行筹划,以期实现意向目标或功能。词典编纂过程符合现代设计学的理念,属于“语言文化信息传播设计”,是“服务于非母语语言文化习得的信息传播设计活动”。(魏向清等 2014: 20)它既关乎“符号、声像、文字、媒介”等“当代传播”的内容,又关乎“信息、文化、科技”等“社会流通”的内容。该书视双语学习型词典为文化产品,将双语学习型词典编纂纳入“现代设计学”研究的理论和实践中,强调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复合理据并对其进行综合考量,是一次从设计学理念出发对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的尝试,极富创新和挑战。
(2)(编用)共同主体性视角
主体性和主体间性最早由Husserl,Hegel,Habermas等提出,主要运用于哲学、翻译等领域,认为主体间的沟通和契合是完全可能的。主流词典学设计观有两种倾向: 一种倾向认为,编纂者是整个词典编纂过程的操控者并具有充分的主体性。“编者编纂词典”和“用户使用词典”是两个独立的过程,“使用者”长期处于被动缺位的状态,只有主体间性而无主体性。另一种倾向则是词典学研究的“编者中心”到“用户中心”转向,它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在学习型词典编纂进入数字化、全媒体的时代潮流中,甚至出现了“使用者”即编纂者,并“隐身”于大众群体的编纂模式(维基架构词典)。用户已然成为词典设计的另一主体,但刻意强调“编纂者”或“使用者”主体性的设计理念都是狭隘的词典设计观。
词典编纂需要各类专业人员的参与才能保障质量。该书首提“(编用)共同主体性”,视词典编用过程为交际行为,是一种将词典设计置于“主客主”框架中,包含编纂者、使用者和技术人员等“多极主体”围绕“词典文本”(客体)展开会话行为的广义设计观。“(编用)共同主体性”立足于当今学习型词典编纂设计的本质以及辞书载体数字化发展的趋势,共同面对词典文本这一“客体”,彻底颠覆了以“编者为中心”或只重视“用户体验”的狭隘设计观,是一种超越主体间性和交互主体性的“共同主体性”。在这种关系中,编者的主体性对文本设计活动起到了主导和决定作用,处于设计主体中的主位。使用者则是设计主体的客位,对文本设计活动起到一定的辅助和制约作用。作为词典设计中的另一主体,技术人员对词典产品的最终面貌、信息的呈现形式和结构功能有着重要影响,包括纸质词典中负责排版、设计、美工、插图、印刷和装订人员,也包括该类电子词典设计中语料采集、语料库建设、词典排版、结构及界面设计的技术人员。因此,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成功与否取决于编者、使用者和技术专家间的通力合作。该理念开创了词典编纂理论和实践研究的新范式。
(3)“谱系学”研究视角
“谱系”源于知识考古学领域的家谱理论,其目标在于建构人类以血脉为纽带的族群系统。该概念为Nietzsche和Foucault所借鉴,用以分析社会历史现象中的非延续性的、断裂错位的异质因素与偶发事件。“谱系化”描述的是事物发展变化成相应系统的过程或趋势。作者首次将谱系学思想引入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对其“谱系化”发展进行了梳理,主要研究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相似性”“非延续性”和“异质性”特征。其中,“相似性”体现在选词立目标准、释义词汇控制和释义模式建构方面,是词典编纂设计特征最重要的方面,也是英语学习型词典家族谱系化发展传承的“血脉”,体现了学习型词典与其他词典的重要类型差异,是学习型词典的区别性特征和一脉相承的“共性”。此外,学习型词典谱系化发展的“非延续性”和“异质性”特征也不容忽视,它们是英语学习型词典大家族的根源――“牛津”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传统基础上的分化与拓展,主要体现在释义模式发展、义项排列模式发展和词典例证功能模式发展等三个方面。
2.理论框架明晰、研究方法创新、跨学科性突出
首先,该研究拓展了学习型词典只重“内容特征”和“结构特征”的研究框架,初步建构了“内容特征”“结构特征”“技术特征”并重的双语学习型词典产品设计特征理论框架,做到了观点突出、理论框架明晰。
其次,作者在研究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时主要运用“主体认知法”“文本比较法”和“实证研究法”三种方法。“主体认知法”研究的是编者主体性对词典设计特征和编纂实践的影响。作者在研究词典编纂设计主体所具备的知识、观念和经验对编纂设计过程及结果的干预时使用了该方法。“文本比较法”是一种对两个或以上的文本信息内容进行对比描述与评价的研究方法。就词典文本设计特征研究而言,“文本比较法”除了对信息内容进行比较之外,还涉及对内容表征手段的比较。(耿云东 2014: 61)在该书中,此方法主要集中体现在对同一部词典的历时比较、不同词典单项或多项比较、跨词典类型的多项设计特征对比和内容表征手段比较等方面。涉及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的“实证研究法”主要包括问卷调查、访谈、观察、报告、实验、测试、日志文件法等七类。作者使用这种多元化方法全方位探究了双语学习型词典及其设计特征的特殊性。
该书的另一亮点是作者能敏锐把握词典学研究的前沿动态,借鉴设计学、认知语言学、系统功能语言学、二语习得、语料库语言学、电子词典学、词典功能学派、谱系学等学科理论,并将它们运用于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中,凸显了跨学科性。如: 在设计的“内部理据”(技术要素、载体要素和工艺要素)的论述中,作者特别强调了“网络技术”“词典编纂平台”及“电子词典载体”对双语学习型词典产品设计的影响,对比了纸质词典与电子词典的设计工艺,对本研究及“电子词典学”(Hartmann & James 1989; Nesi 1999;Schryver 2003; Granger 2012)的理论研究都有促进作用。纵观全书,整个研究可谓理论框架明晰、研究方法创新、跨学科性突出。
3.数据全、文献新、调查细致
该书依托南京大学双语词典中心《中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30年(1978―2008): 回顾与反思》(魏向清等 2011)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具有强大的数据支撑。作者对国内1978―2013年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视角的研究论文及学术专著做了详细分类,基本涵盖了国内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该书引用了近15年发表的专著、期刊、硕博士论文、辞书等文献,总量达326项,其中近4年的文献高达86项,占全部文献的四分之一。在研究“跨文化知识是否具备典型性”这一问题时,作者对跨文化交际教材编写与相关研究的活跃程度利用CNKI和亚马逊网进行检索并统计,指出词典编纂者可利用现有研究成果对学习型词典的跨文化交际知识进行系统呈现。(魏向清等 2014: 172)
全书研究的学习型词典包含了《牛津高阶英语词典》第8版、《朗文当代高级英语辞典》第5版、《柯林斯COBUILD高阶英语学习词典》第6版、《麦克米伦高阶英语词典》第2版、《剑桥高阶英语词典》第3版、《韦氏高阶英语词典》第1版、《新英汉词典》第4版等,以上均为该类型词典的最新版本。在“论述技术特征驱动的网络新型双语学习型词典”时,作者列举了“网络搜索引擎库”(如“google搜索引擎”)、“信息提取类词典”(如有道网络词典)以及“维基架构类词典”,特别指出这三类词典的不足及改进建议,并指出“网络新词典”对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设计启示。
在实证研究方面,作者对南京某重点高校8位大学生做了访谈录音,对镇江某高校48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同时还对江苏省7所重点高校的97名学生及全国18所重点高校的79名英语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使双语词典用户的“使用需求”及“学习需求”研究全面、细致、多样化。总之,该书体现了数据全面、文献新颖、调查细致的特点。
但是,该书也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首先,实证研究由于受限于时间和地域,调查群体大多来自江苏省,虽然在典型性分析上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缺乏普适性。若能广泛调查全国各高校大学生对双语学习型词典的“使用需求”和“学习需求”,同时延长调研周期,获得的数据将更为科学。其次,虽然每个章节都有小结概述研究内容、重点及贡献,但全书没有研究总结,不免让读者对该研究的成果及意义产生疑惑,且从全书的谋篇布局来看,有失偏颇。同时,该书体例上存在一些标点符号错误,部分文献未标注出版年份等。
四、结语
《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借鉴现代设计学原理,将以设计者知识为主的知识途径(对语言文化的知识、对语言习得的知识、对语言学习者的知识)和对设计者研究为主的实证途径结合起来,探究双语学习型词典的设计特征,尝试建构该类型研究的基本理论框架。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从“词典的产品属性”及“设计学”理念出发,是词典学研究的全新视角,隶属于应用语言学的浩瀚研究体系,跨学科性非常强。个别的缺失和瑕疵并不能减弱该书的学术价值和理论成果。因此,该书值得词典学研修者细细品读。
参考文献
1.耿云冬.英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方法论述评.外语研究,2014(2).2.魏向清,耿云冬,王东波.中国外语类辞书编纂出版30年(1978―2008): 回顾与反思.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3.魏向清,耿云冬,卢国华.双语学习型词典设计特征研究.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4.徐海.Towards Prototypical Exemplification in English Dictionaries for Chinese EFL Learners.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9.5.徐海,源可乐,何家宁.英语学习型词典研究.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6.Granger S.Introduction: Electronic Lexicography ?Cfrom Challenge to Opportunity.∥Granger S,Paquot M.(ed.)Electronic Lexicography.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12.7.Hartmann R R K,James G.Dictionary of Lexicography.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89.8.Nesi H.A Users Guide Electronic Dictionaries for Language Learners.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1999(12): 55―66.9.Schryver G M D.Lexicographers Dreams in the ElectronicDictionary Ag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Lexicography,2003(2): 143―199.(厦门大学外文学院英语语言文学系福建361005;
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贵阳550001)
(责任编辑李潇潇)
第二篇:浅谈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政府构建
浅谈学习型组织理论与学习型政府构建
—读《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有感
学习型组织理论已经渗透到管理学的各个方面,同时它的实践也在全球范围内铺开。世界排名前100家企业已有4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进行彻底改造,美国排名前25家企业中80%按照学习型组织模式改造自己。美国微软公司成功的七大秘诀中重要的一条就是创建学习型组织,英国Rover公司从高层领导到一线职工都一致认为企业振兴的秘诀首推学习型组织创建。在全球化进程中,我国企业界也毫不示弱,联想、海尔、施贵宝、宝钢、伊利、实达、金星、信谊、联华等一批企业努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不仅成为世界企业界的通用管理模式,而且开始渗透到国家、政府部门。美国提出了“把美国变成人人学习之国”、“把社会变成大课堂”两项教育发展战略。新加坡国防部开设系统思考研习营,提出创建“学习型政府”。江泽民同志提出要把中国建设成“人人学习之邦”,十六大报告更是提出要建立“学习型社会”。要建立学习型社会,首先要构建学习型政府。学习型组织是指在信息化的社会背景下,具有浓郁学习氛围,充分发挥组织成员创造性思维和实际工作能力,结构简明、运转高效,符合人性的,能持续发展的新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组织层次简明,不存在等级概念,组织成员之间为伙伴关系,结构扁平化;组织成员之间彼此询,相互学习,关系和谐自然,组织咨询化;自身形成系统与社会有机联系,系统开放化。它不仅具有持续学习、创新发展的能力,而且具有高于个人绩效总和的综合绩效和顽强的生命力。创建学习型组织不是简单的加强学习,而是组织思想观念、工作方式、组织结构和运作机制的一场根本性变革。学习型组织的一般标准是:持续健康发展,实现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实行自主管理;建立共同愿景,铸就团队灵魂;开展团体学习,激发群体智慧;习惯系统思考,物化创新系统。
一、关于学习型组织的五项修炼 第一项修炼:自我超越。“自我超越”的修炼是学习不断厘清并加深个人的真正愿望,集中精力,培养耐心,并客观地观察现实。它是学习型组织的精神基础。组织整体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植根于个别成员对于学习的意愿与能力,只能透过个人学习,组织才能学习。自我超越的修炼更进一步让我们认识到什么对我们更重要,更清楚的看清目前的真实情况。它不单纯是学习,它还有一种突破极限的自我实现或技巧的精熟。而要发展这种“自我超越”,就必须把它当作一项修炼——一种透过实际应用来验证的一系列练习,就像要经过不断地练习而成为艺术大师一般,建立个人“愿景”,保持创造性张力,看清结构性冲突,诚实地面对真相,运用潜意识,则是不断精熟与扩大自我超越的基础工作。鼓励别人追求“自我超越”最大的力量,便是你自己先认真地追求自我超越。第二项修炼:改善心智模式。“心智模式”是根深蒂固于心中,影响我们如何了解这个世界,以及如何采取行动的许多假设、成见,或甚至图象、印象。我们通常不易察觉自己的心智模式,以及它对行为的影响。然而不同的心智模式处理问题的角度会有很大的不同。一个组织如果能建立健全的心智模式,那么将有助于组织的学习与发展,若采用不良的心智模式则会效果相反。任何组织最关键的心智模式,就是决策者们共有的心智模式。在组织中需要设计一些机制来落实改善心智模式的做法,当机制运转,成员的心智模式便被纳入管理之中,这样组织才能有待于进步发展。未来的学习型组织将以组织对于互动关系与变化形态的共同心智模式为基础,来作关键性的决策。
第三项修炼:建立共同愿景。有了衷心渴望实现的目标,大家会努力学习、追求卓越,不是因为他们被要求这样做,而是因为衷心想要如此。共同愿景的整合,涉及发掘共有“未来景象”的技术,它帮助组织培养成员主动而真诚地奉献和投入,而非被动的遵从。领导者在精熟此项修炼的过程中,会得到同样的教训:一味试图主导共同愿景(无论多么的有善意)会产生反效果。这个共同愿景不是一个人的愿景,而是团体中成员都真心追求的愿景,它反映出个人的愿景。共同愿景会唤起人们的希望,特别是内生的共同愿景。愿景令人欢欣鼓舞,它使组织跳出庸俗、产生火花。共同愿景是使互不信任的人一起工作的第一步,它产生一体感。如果没有共同愿景,就不会有学习型组织。学习可能是困难而辛苦的,但有了共同愿景,我们将更可能发现思考的盲点,放弃固守的看法,和承认个人与组织的缺点。
第四项修炼:团体学习。团体学习的修炼从“深度会谈”开始。深度会谈是一个团体的所有成员,摊出心中的假设,而进入真正一起思考的能力。“团体学习”是发展团体成员整体搭配与实现共同目标能力的过程。它是建立在发展“共同愿景”这一项修炼上。它也建立在“自我超越”上,因为有才能的团体是由有才能的个人所组成的。但是只有共同愿景和才能还不够;世界上不乏由有才能之士所组成的团体,其成员虽然暂时共有一个愿景,却无法共同学习。在现代组织中,学习的单位是团体而不是个人,当团体真正学习的时候,不仅团体整体产生出色的成果,个别成员成长的速度也比其他学习方式为快。
第五项修炼:系统思考。系统思考是整合其他各项修炼成一体的理论与实务,防止组织在真正实践时,将各项修炼列为互不相干的名目或一时流行的风尚。少了系统思考,就无法探究各项修炼之间如何互动。系统思考强化其他每一项修炼,并不断地提醒我们:融合整体能得到大于各部分加总的效力。“系统思考”也需要有“建立共同愿景”、“改善心智模式”、“团体学习”与“自我超越”四项修炼来发挥它的潜力。系统思考可以使我们了解学习型组织最重要的部分,也就是以一种新的方式使我们重新认识自己与所处的世界:一种心灵的转变,从将自己看作与世界分开,转变为与世界连结;从将问题看作是由“外面”某些人或事所引起的,转变为看到自己的行动如何造成问题。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促使人们不断发现自己如何造成目前的处境,以及如何能够加以改变的地方。
二、关于政府部门的五项修炼
(一)自我超越与改善心智模式。在政府组织中,可以理解为通过不断的自我超越改变固有的心智模式。这种超越应该体现在政府为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而从整体进行的自我超越。政府正在试图清除所有阻碍其提升公共服务品质的因素,这本身体现了政府对已有环境和现实能力的超越。
服务理念的自我超越。公共服务意识增强,由“官本位”逐渐让渡到“民本位”,明确政府、市场、社会、公众各自服务的方式、标准和内容,并为建立公民型社会和服务型政府而努力,从而建立新的服务理念。服务方式的自我超越。政府要实现以从传统的“统治行政”向“服务行政”转变,如何使计划手段和市场手段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公共服务中的资源配置作用,如何加大对第三部门、中介组织的扶植力度以利用其弥补公共服务缺位、错位,是原有服务方式转变的主要问题。服务考评的自我超越。在传统的公共服务体系中,绩效考评是相当薄弱的一环,面对低水平僵化的服务,局外人不敢说三道四,局内人缄口不言,这破坏了政府自我审视功用,造成了服务品质提升压力与动力的不足。政府正在与此决裂并超越。加强社会自主治理能力,引进行政听证、行政公决及公共质询等行政参与制度,建立融合目标责任制、社会评议制度的绩效评估体系,是政府自我超越的前行方向。
通过服务理念、服务方式、服务考评三个方面的自我超越,最终改变政府原有的心智模式。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以开放的心灵容纳别人的想法,把所从事的工作定位于服务人民、服务社会,同时这也是在实现自己本身的价值。
(二)建立共同愿景。
共同愿景是分层次的。在政府组织中,我们可以区分为组织愿景和个人愿景,而组织愿景又可分为高中低层次。中低层次愿景的存在是为了高层次愿景的实现,因而具有工具性并且与高层次愿景保持着趋同性。西方政府的愿景理论来自“社会契约论”和公共选择理论,而我们的愿景理论按时间脉络则可分为:马克思的“公仆”理论、毛泽东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邓小平的“领导就是服务”、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及胡锦涛“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等科学论断。这些共同构成了我国构建服务型政府的愿景。共同愿景是以个人愿景汇聚而成,借着汇集个人愿景,共同愿景获得能量和得到培养。而组织缺少的是将个人愿景整合为共同愿景的修炼。由于个人差异和体制设计的原因,将政府组织中个人愿景整合为共同愿景是最大难点。突破这个难点的方法就是要把个人工具性的工作观转为较注重精神层面的工作观。因为在工具性的观点下,工作是为了赚取收入,从而支持我们去做工作外真正想做的事情。在公共服务人员的人事体系设计上,工作人员是通过契约与政府连接在一起的。这种契约关系被证明是有效的,但会贬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的价值,进而妨碍共同愿景的确立。通过设计完善的人事制度,是淡化契约色彩,将个人愿景整合为组织愿景的关键。在公共服务改革过程中,中国政府只有在指导思想上把公共服务的市场化、社会化纳入行政改革规划,才能建立起以公众满足为标准的、充满竞争和活力的政府公共服务新体系。
(三)团队学习。
学习型政府构建需要众多团体和多层级能力的提升和协调运转。团体学习的内容与实现共同愿景而进行自我超越的努力的一致。政府首先就是要为了更好的为服务人民而学习,即服务理念的学习。其次,要为了提升绩效而学习,即服务方式与服务手段的学习,如我区行政审批大厅实行的“一站式”办公、电子服务窗口、全面质量管理技术等等。最后,要为了获得核心竞争力和与其他城区的比较优势而学习,服务的投入与产出、服务的成效都取决于我们政府部门成本的运营、遵循的程序、与群众的联系等因素,而这些构成了竞争力和比较优势。在政府部门中消除团体学习最主要的障碍就是减少因政治氛围浓重而产生的“习惯性防卫”,由于权威似的存在及政治关系的微妙,政府内部不会像企业内部那样针砭时弊地探讨问题,因此只有当消除这种习惯性防卫的时候,才能进行团体深度的学习,否则就会只限于阳奉阴违、流于形式的学习。通过制度化、法制化的规程,用奖励公务员的手段来奖励优秀团体;建立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以实施负激励;引入案例式民主评议及投票制度,可以较公正地消除政治歧见,实现深度学习。
(四)系统思考。
在管理的许多决策中,决定什么可以做或不可以做,也常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政府部门中存在的问题,大都是发散性的,即没有正确而唯一的解,而这又往往导致单一的决策方案和局限性思考。要纵观全体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技术上都难以做到,但至少应该掌握战略全面观念,及了解本部门本领域相应服务产品的特性和某一类公众的偏好。缺乏系统思考观念,往往会人为地对共同愿景实现而增加压力,那么此时对策只有两个:改善现状或降低目标。很多时候,公共服务部门选择了后者。带着系统思考的观念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就是要使政府部门的管理者变成研究者,避免把属于自己的职能让渡给第三者,从而导致那种“熟练的无能”。
三、关于学习型政府的构建
(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全面开发和提升公务员的学习力。
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理念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已被视为一种既必要又可行的愿景。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那种把人的一生分为学习期、工作期、退休期的观念已变得陈旧,并很快将成为过去,终身接受教育是一种权力,终身学习已成为一种需要和动力。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是创建学习型个人的基础,它将促使公务员制定终身学习计划,构建终身愿景,激发学习的动力,顺利实现向学习型个人的过渡,从而促进学习型政府的建设。终身学习的理念促使人们更加重视终身教育,促进全社会改善教育理念,完善教育体系和学习教育环境,有利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氛围,给每一位公务员形成学习的外在压力,促使其学习,从而推进学习型政府的建设。
有了学习的压力和动力,每一位公务员就有了学习的计划和个人愿景。但懂得学习的重要性,不等于就会学习。因此,学会学习,全面开发和提升公务员的学习力是提高学习效率、鼓励学习信心、实现个人愿景、形成良性学习循环的重要手段。开发和提升学习力,必须制定好学习计划,明确学什么;学会学习,知道怎样学;科学统筹时间,确定何时学;合理制定愿景,明确为什么学;建立激励机制,提高学习的效率;紧扣工作实际,提高学习的效益;重视运用学习策略,增强学习的持续性;营造学习氛围,增加学习的推动力。
(二)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做学习型组织的楷模,进而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的作用是设计理想的系统、当共同愿景的仆人、好的教练,因而强调团队的作用,而非强调领导者个人的作用。鉴于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的新角色,各级领导必须率先垂范,把学习放在第一位,学会学习,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做学习型组织的楷模。各级领导必须学习政治理论,在理论上清醒,政治上坚定,精神上充实。此外,还要学习市场经济理论,学习法律法规,学习历史知识,学习领导科学、管理科学等等。通过领导者的学习,带动组织的学习。
学习型组织中的领导班子也应当成为学习型的领导班子,班子成员有明确的共同愿景,独特的核心理念,浓厚的学习氛围,强烈的创新精神,坚强的群体合力,良好的公众形象。学习型领导班子重视学习,善于学习,把学习作为工作的一部分,积极推进组织持续学习,不断改进工作,提高组织的学习力,学习型领导班子把班子群体作为组织的核心,成员彼此尊重,精诚合作,沟通交流,充分发挥每个成员的创造热情和团队协作精神,而不是一把手说了算,谁大听谁的,出了问题埋怨、责怪;学习型领导班子在日常生活中注重效率、效益,注重沟通、协商,重视指导、协调和信息的快速传递与反馈,善于权力下移,不集权;学习型领导班子敏于变革,锐意创新,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创建学习型领导班子,是学习型组织中各级领导的重要职责。
(三)建立和完善学习管理系统,鼓励和督促个人、团队及组织学习。
学习型的人是未来社会真正的人才,学习型组织是美好而具有创造力的组织。但毋须讳言,走向学习型的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部门的道路是艰难的。创建学习型部门光靠领导重视还不够,还必须“促”,要建立和完善学习管理系统,鼓励和督促个人及团队组织学习。首先,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创建活动,推动舆论宜传和导向,形成创建学习型部门的良好氛围;其次,要有一整套自上而下的创建学习型部门的激励机制,引导员工努力成为学习型的人,在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成效。鼓励各单位成为学习型组织,彻底改变学习面貌,创造力得到极大提升,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对在创建活动中有突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给予表彰奖励;第三,要有监督制约机制,对各种不利于创建学习型部门的行为进行整治、对阻碍创建学习型部门的人给予惩处,对不学无术、得过且过的人给予警告甚至辞退等;第四,建立学习账户,记录个人或组织的学习目标、学习手段、学习进度、学习成效、业绩与贡献等,并定期对学习账户进行检查和公示,督促学习;第五,开展多种形式的学习交流活动,不断提升学习的动力,优化学习的环境,增强学习的乐趣,激发学习者的成就感和责任意识,将学习融入生活,融入工作。
(四)开展公务员电子化学习(e-Learning)。学习型政府的“学习”,不仅应该包括传统的学习概念,还应该有所改进,有所创新。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电子学习已经成为组织学习的一种新模式。电子学习是指利用互联网技术来设计、执行、选择、管理、支持和扩展的学习活动。
电子化学习有很多益处: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通过网络及时访问到最新的知识,在第一时间掌握最新、最实用的工作技能。电子学习为学习风格的个性化提供了更大的空间。电子学习能够实现学习更高的持久性。电子学习基于在线方式的学习能够让成员更加深入地进行讨论和介入,能够利用教学和通讯技术实现多种互动和协作环境。电子学习的着眼点应该是提升工作绩效。电子学习的最大障碍是把电子学习流于形式,或是把它作为追求科技时尚的表现。电子学习应该是一个增进新绩效、取得新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以便让组织获得实质上的好处。为了消除公务员对电子学习的抵触感,政府或其他公共管理组织需要在组织内部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应该让公务员认识到,“工”与“学”不再是矛盾的对立,而是事物的一体两面。学习是工作的核心,工作的过程就是全体成员自我学习和相互学习的过程。目前,我国政府公务员的电子学习计划尚处于起步的阶段,但面对知识经济以及网络社会的挑战,公务员的电子学习将成为电子政府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三篇:学习型组织的特征
1.组织成员拥有一个共同的愿景
组织的共同愿景(Shared Vision),来源于员工个人的愿景而又高于个人的愿景。它是组织中所有员工共同愿望的景象,是他们的共同理想。它能使不同个性的人凝聚在一起,朝着组织共同的目标前进。
2.组织由多个创造性个体组成。
在学习型组织中,团体是最基本的学习单位,团体本身应理解为彼此需要他人配合的一。群人。组织的所有目标都是直接或间接地通过团体的努力来达到的。
3.善于不断学习。
这是学习型组织的本质特征。所谓“善于不断学习”,主要有四点含义:
一是强调“终身学习”。即组织中的成员均应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形成组织良好的学习气氛,促使其成员在工作中不断学习。
二是强调“全员学习”。即企业组织的决策层、管理层、操作层都要全心投入学习,尤其是经营管理决策层,他们是决定企业发展方向和命运的重要阶层,因而更需要学习。
三是强调“全过程学习”。即学习必须贯彻于组织系统运行的整个过程之中。约翰·瑞定(J.Redding)提出了一种被称为“第四种模型”的学习型组织理论。他认为,任何企业的运行都包括准备、计划、推行三个阶段,而学习型企业不应该是先学习然后进行准备、计划、推行,不要把学习与工作分割开,应强调边学习边准备、边学习边计划、边学习边推行。四是强调“团体学习”。即不但重视个人学习和个人智力的开发,更强调组织成员的合作学习和群体智力(组织智力)的开发。
学习型组织通过保持学习的能力,及时铲除发展道路上的障碍,不断突破组织成长的极限,从而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
4.“地方为主”的扁平式结构
传统的企业组织通常是金字塔式的,学习型组织的组织结构则是扁平的,即从最上面的一决策层到最下面的操作层,中间相隔层次极少。它尽最大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一动,让最下层单位拥有充分的自决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从而形成以“地方为主”的扁平化组织结构。例如,美国通用电器公司目前的管理层次已由9层减少为4层。只有这样的体制,才能保证上下级的不断沟通,下层才能直接体会到上层的决策思想和智慧光辉,上层也能亲自了解到下层的动态,吸取第一线的营养。只有这样,企业内部才能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思考、协调合作的群体才能产生巨大的、持久的创造力。
5.自主管理
学习型组织理论认为,“自主管理”是使组织成员能边工作边学习并使工作和学习紧密结合的。方法。通过自主管理,可由组织成员自己发现工作中的问题,自己选择伙伴组成团队,自己选定改革,进取的目标,自己进行现状调查,自己分析原因,自己制定对策,自己组织实施,自己检查效果,自 己评定总结。团队成员在“自主管理”的过程中,能形成共同愿景,能以开放求实的心态互相切磋,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进行创新,从而增加组织快速应变、创造未来的能量。
6.组织的边界将被重新界定
学习型组织的边界的界定,建立在组织要素与外部环境要素互动关系的基础上,超越了传统的根据职能或部门划分的“法定”边界。例如,把销售商的反馈信息作为市场营销决策,的固定组成部分,而不是像以前那样只是作为参考。
7.员工家庭与事业的平衡
学习型组织努力使员工丰富的家庭生活与充实的工作生活相得益彰。学习型组织对员工承诺支持每位员工充分的自我发展,而员工也以承诺对组织的发展尽心尽力作为回报。这样,个人与组织的界限将变得模糊,工作与家庭之间的界限也将逐渐消失,两者之间的冲突也必
将大为减少,从而提高员工家庭生活的质量(满意的家庭关系、良好的子女教育和健全的天伦之乐),达到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8.领导者的新角色
在学习型组织中,领导者是设计师、仆人和教师。领导者的设计工作是一个对组织要素进行整合的过程,他不只是设计组织的结构和组织政策、策略,更重要的是设计组织发展的基本理念;领导者的仆人角色表现在他对实现愿景的使命感,他自觉地接受愿景的召唤;领导者作为教师的首要任务是界定真实情况,协助人们对真实情况进行正确、深刻的把握,提高他们对组织系统的了解能力,促进每个人的学习。学习型组织有着它不同凡响的作用和意义。它的真啼在于:学习一方面是为了保证企业的生存,使企业组织具备不断改进的能力,提高企业组织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学习更是为了实现个人与工作的真正融合,使人们在工作中活出生命的意义。
尽管学习型组织的前景十分迷人,但如果把他视为一贴万灵药则是危险的。事实上,学习型组织的缔造不应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迈向学习型组织的种种努力,引导出一种不断创新、不断进步的新观念,从而使组织日新月异,不断创造未来。
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不仅有助于企业的改革和发展,而且它对其他组织的创新与发展也有启示。人们可以运用学习型组织的基本理念,去开发各自所置身的组织创造未来的潜能,反省当前存在于整个社会的种种学习障碍,思考如何使整个社会早日向学习型社会迈进。或许,这才是学习型组织所产生的更深远的影响
我们根据多年的企业咨询服务实践,结合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中提出的理论,对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特点作如下分析。
(1)是一种鼓励员工自学和自我超越的企业文化。学习型组织的学习包括个人学习、团队学习和组织学习。圣吉认为,个人学习是组织学习的基础,只有通过个人学习,组织的学习才成为可能。虽然个人学习并不能就保证整个组织都在学习,但如果没有个人学习,组织学习就无从谈起。企业只有积极地培育鼓励员工个人学习和自我超越的文化,才能在更新自身知识、技能以及系统理解的同时,不断提升组织的智力水平和创造力,才能在飞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生存下去并取得竞争优势。因此,倡导员工个人学习和鼓励自我超越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基础。
(2)是一种促进企业构建共同愿景和组织学习的企业文化。共同愿景是组织中人们所共同持有的意象或景象,是学习型组织倡导的一种重要文化理念。有共同愿景的企业其愿景已远远超出狭隘的个人私利,企业的使命感会把员工导向更广阔的奉献与关怀,这样的企业有高于满足股东与员工需求的目标,能产生远高于个人愿景所能产生的创造能力,有助于团队学习精神的形成。如日本松下电器公司的创始人松下幸之助就将“促成社会进步,增进社会福祉,并致力于世界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作为企业员工的信条,把工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善一致、奋斗向上、顺应同化、感谢报恩和礼貌谦让作为他们的精神支柱,赋予员工共同的理想和愿景,使企业发展成为一个团结合作和具有极强学习和创新能力的组织。因此,培育一种促进建立共同愿景和组织学习的企业文化是学习型组织的使命,也是其企业文化的重要特征。
(3)是一种强调开放、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在学习型企业中,学习过程必须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进行,这不仅有利于员工之间的相互学习,同时也有利于企业向外部组织例如竞争对手、联盟企业、顾客、供应商、设计公司以及软件公
司学习。因此,学习型组织的企业文化应是一种开放型的文化,鼓励企业内部以及企业之间的开放、交流和学习应是学习型组织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同时,在顾客需求和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时代,一个企业如果只有开放的组织结构和文化而没有创新应变的企业文化,也是不能掌握未来的,企业文化的发展必须跟上时代变迁的步伐。
2001-8-10
近年来,国外在建设学习型组织的实践中已经积累了不少有益的经验。然而,迄今为止世界上还没有建立起严格意义的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还具有浓厚的“理想模型”色彩。我们在创建学习型组织的过程中,绝不要企求有什么固定的建构模式、严密的操作程式可以照抄照搬,必须坚持长期、艰苦的努力,依据目前的认识,对于学习型组织的创建提出如下五条参考原则。
全员学习原则。对学习型组织而言,团队学习可以看作是最基本的学习形式。社会组织的全体成员都应当积极、理智地参与团队学习,逐步树立自觉的学习意识,形成整个组织的浓郁学习氛围。全体成员要在履行社会责任、共创美好生活的高度上深刻体悟工作的意义,在形成一致性认识——组织知识和共通性心智活动——组织智能的基础上,确立为所有成员所认可的共同目标,并且使学习持续地为实现这个目标提供精神动力、思想保证和智能支持。
带头学习原则。学习型组织的创建,不仅要求社会组织的员工成为学习型员工,更要求其领导者成为学习型的领导者。负有决策、指挥、协调、控制之责的领导者,永远是社会组织各项工作的“第一推动力”。要求员工重视和参与学习,领导者首先要重视和参与学习,带头学习,带头超越自我、重塑自我;社会组织的领导群体要成为团队学习的典范,以自身个人愿景、核心价值观的提升来引导全体成员建立共同愿景和组织价值观。互动学习原则。社会组织中团队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存在着互相启发、互相激励的互动过程,一个人的体悟可以逐渐递升为组织知识,一个人的智慧可以逐渐演进为组织智能,从而发挥出系统的非加和性效能,即组织知识大于组织成员个人知识的加和,组织智能大于组织成员个人智能的加和。
反思学习原则。以学习型组织作为努力方向的社会组织,从领导者到普通成员都要敢于直面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问题,在不断的反思中发现和确认新问题,以问题、失误引导学习。
创新学习原则。这条原则有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是为学习而创新,即为了确保和稳步提高学习效果而不断地改进和革新学习体制、学习制度、学习方法,努力追求学习体制创新、学习制度创新、学习方法创新。二是为创新而学习,即以整个社会组织的创新发展作为学习的根本目的,实现以观念、知识、智能更新为表征的人力资源创新和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
第四篇:构建学习型学校
构建学习型学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为提升学校文化品位,提高教师专业素养。近年来,我校把构建“学习型学校”作为促进学校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认真组织、开展学习活动,从课改理论学习到教育名著阅读,每一学期均有重点,从教师通读到专题研读,从学习效果分析到学习成果展示,每一个环节都在追求实际效果,并把学习活动与校本培训、校本教研结合起来,逐步深化,取得良好成效。
一、创新学习活动的方式。
1、让每位教师都站到学习的前沿。我们改变了过去由学校领导“一包到底”的做法,让每位教师轮流主持学习活动,像宅山、探石小学推出的“会前十分钟”交流活动,石埔、梧龙等小学的主题研讨,双东、顶西、梧龙、坑北、冬古小学的学习体会交流都力求扩大教师的参与面,这种做法让教师由原来的“旁听者”“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角”“主动参与者”,不仅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更好促进了学习的内化,真正地使学习成为促进教师自我更新、自我改变、自我提升的重要手段。
2、构建“任务驱动、学思结合”的学习模式。学习不是为了让教师会搬用几个名词术语,也不是为了在交流或撰写论文时会引用几句教育名言,它所追求的应当是真正“走进心灵、触及灵魂、指导行动”。为了让教师真正“动”起来,各校重点抓了两方面工作:首先是确定好学习目标。学校制订学习方案,提出具体要求,充分发挥导向作用,并让教师根据自身专业发展要求,制定学习计划。这两条途径,较好地实现了内外力的有机融合,让学习走上更高境界。其次,把学习与反思结合起来。学会学习、学会反思不仅是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解决问题的必由之路,因此“学思结合”作为学习的一种新方式,不仅优化了学习效果,也激活了教师的思想。几年来,教师认真撰写教育教学手记、教后反思,各校认真组织交流活动,为教师搭建了互动、共享的平台,让反思不仅仅是自我陈述,而是一种自我审视,同时让教师“逐步学会质疑、学会追问、学会批判、学会自我更新„„”
3、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为了缩短理念与实践的距离,各校在开展学习过程中充分重视课堂这一主渠道,在选择确定交流主题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把如何运用新理念指导新课堂作为重要突破口,让教师在学习中、实践中灵活运用新方法,真正把“学”和“用”有机地结合起来,也因为如此,教师进一步感受到学习的作用与价值,他们在“充电”中不断得到丰富和提高,学习积极性也进一步被激发出来。
4、创造机会,让教师在合作中共进
新课程倡导学生学会合作,我们把这种理念也体现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上,学校提供给教师更多的合作机会,集体备课、班级建设、评价改革、课题研究、学科整合这些都让教师进行合作,在合作中,促进教师的互学、互帮,并获得1+1大于2的效果,而教师的素质也得到整体优化。
5、把“学习”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针。在教师评价方面,坚持把德、绩、勤、能作为综合性指标。并把教师参与理论学习、教育阅读、课堂教学研讨、课题研究等方面工作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并把评价结果记入教师业务档案,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6、组织开展校际教研活动。在校际间的互动教研方面,宅山中心小学与铜陵中心小学、探石小学与岱南小学、梧龙小学与双东小学自发结对,开展教学研究。本学期,宅山中心小学与冬古小学还开展“携手共建共赢”活动。
二、丰富学习活动的内容。
1、开展教育阅读活动
理念是行为的先导,这是无可争辨的事实,也已成为教育者的共识。几年来,各校在抓学习过程中坚持抓住一个重点:即以新课程新理念促进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提高教师适应新课程的能力。在广泛动员组织教师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不仅促进了教师对新理念的理解,同时,又通过教育名著阅读,让教师与大师进行生命化教育的对话,让教师感受大师的教育思想,吸取教育智能。近年来,先后把《给教师的建议》《赏识你的学生》《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等教育著作作为重点阅读书目,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活动领导小组,并下设
活动指导小组和骨干研习班,通过专题研读、心得交流、活动征文、主题演讲等形式,取得良好的活动成效。
2、组织校本培训
没有问题的提出,没有解决问题方法的探讨,教研只能徘徊于“低水平重复”。问题往往产生于具体的教学情境中,因此,能否在教学中发现有价值的问题成为教研是否具备更强针对性的体现,在组织教研中,我们要求教师带着问题而来,把解决问题作为教研的重点。近年来,“如何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如何把握好课堂评价的尺度?”“如何实现课堂教学的活而有效?”
1、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变“教教材”为“用教材教”;
2、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3、创造性地使用评价方法,实现评价的多元化、动态化。等问题都产生于教师的实践中,这些问题也让教师在探讨过程中把关注的目光转向学生、转向学习方法,同时也增强了教研的针对性。
3、开展教学研讨
课堂是课程改革的主渠道,也是教师提高教学能力、展示教学风格的一个空间。我们凭借这一空间,让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智慧得到充分的展示。学校重新确定评价教师的课堂教学的标准,看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学,让教师学会根据学生的需要和差异正确处理好自己“为”与“不为”的关系,该“为”时引导得法,调控有方,合作投入,该“不为”时大胆放手,让教师敢“破”敢“立”,促使教师增强“不等、不靠”的意识,让更多的教师亮出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中心校还组织了多层次的课堂教学研讨活动:有“多位教师同上一节课”的课堂主题观摩,有学科骨干跨校的示范教学,还有中心校范围内的各学科公开课。在每次教研过程中,我们通过确定主题??教师根据主题查找有关资料,寻找理论依据??进行课堂教学设计??进入课堂教学实施??结合教学理论及课堂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自我反思。这些环节环环相扣,而且都坚持以理论为指导,较好地发挥了理论的导向作用。今年来,学校还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主题,分别开展了语文、数学、品德与生活(社会)等科目的教学观摩活动,一大批教学骨干在教学活动只迅速成长。
4、倡导教育写作
(1)丰富载体,促进教师自我反思。
教育教学手记作为一个促进教师自我发展的有效载体,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其最大的作用在于让教师学会反思,用好这个载体,就应当让教师的反思不仅仅是“心灵的独白”,创造机会让教师“敞开心扉”进行交流,或许能够找到更多的共识,因为从目前的情况看,教师对某一种现象问题的剖析还不是很深入,对自己存在的差距也需要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因此,通过手记的交流,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审视,促进教师认识的提高。
(2)构筑平台,让教师在“对话”中提升自己
学校创办校刊《探索与发现》,为教师提供写作交流的“平台”,让教师撰写一篇文章,剖析一个案例,或负责编辑一期刊物时,自然会寻找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寻找一个新理念作为支点,一篇文章或许是短小的,但写的过程就是教师判断、分析、选择的这程,也是一个“厚积薄发”的过程,同时,一篇文章就是教师在与教师、与学生、与实践、与理念、与家长的对话,这一过程不仅仅是陈述,而是一种思考、内化、提升,当然,“对话”的形式很多,学习过程有“对话”,教研过程有“对话”„„无论与谁“对话 ”,他们都站在同一平台上,“话语霸权”将让位于自由民主,即使有碰撞,也终将催生出新的感悟。
5、行动研究,改变了教师的工作方式。让教师成为研究者是我们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目标追求。近年来,在引领教师开展行动研究方面,我们及时发现教师典型,举行行动研究专题活动,激发了一部分教师参与行动研究的热情。全中心校共先后有六十多位教师参与了这项工作,他们选择的主题涉及语文、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等多个层面。教学方式、学习方法、评价改革、作业设置与批改成为行动研究的重点课题。为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中心校还开展了阶段性交流活动,并对全学期的工作进行了分析,尽管教师的研究还处于浅层次,但是,教师能够在研究状态下工作,他们能够自我发现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无疑是一大进步,它将对教师整体素质提高产生积极的作用。
6、用课题推动教研。
抓教学研究,没有课题的支持,充其量只能是“跟着感觉走”。近年来,我们坚持在非实验班开展语文“民主化,开放性”数学“参与、互动、创新”课题研究,工作重点落在分析??反思??提高这一过程中,同时,把“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作为改变课堂教学生态的主攻方向,建立了“生活化作文、生活化数学”、“基础性、实践性作业设置与评价”、“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等研究课题,课题研究以“确定实验班级、教师??实践探索研究??课堂观察、诊断??总结、评价、改进??推广辐射深化”为工作流程,取得了一些进展和突破。通过实践,我们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合作学习只重形式忽视效果”,“课堂教学片面强调开放,忽视有效指导、调控”,“教学过程淡化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等认识上的偏差和方法上的失误,从而缩短了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迷惑期,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
三、主要成绩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创建工作过程中,中心校被教育局评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先进单位”“赏识学生见行动组织奖”。宅山、梧龙被评为“学习型先进单位”。一大批业务骨干迅速成长。仅2005年,就有教师近60人次在各级各类教学业务比赛中获奖,其中全国三等奖2个,省级一等奖1个,省级二等奖1个,县级一等奖8个,朱冬凌、陈美华两位老师分别参加县思品、语文学科教学比赛中均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今后的工作还需要在以下几方面加以努力:
1、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学习。学习是一项重要工作,在抓学习过程中,作为学校领导首先应带好,通过学习,接受新理念,从而确立正确的办学思想和明确的发展方向;通过学习,运用新方法,从而提高管理水平,并为师生的发展提供帮助和支持。抓学习,一定要把新理论作为重点内容,让教师对新理念产生更深刻的理解,同时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要通过讨论、交流,为教师提供互动对话的机会;要通过课堂教学观察,分析学习效果,缩短理念与行动的距离,把学习提高到一个新层次。
2、下大力气抓好教学研究和行动研究。课程改革的主渠道在课堂,抓好课堂就是抓住重点。抓教研应当从问题入手,要把如何实现“三维”目标的整合作为主攻方向,教研课题的确定要精、要细,要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教研集中教师智能,让每一节课都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行动研究作为一种新方法的重构,对教师而言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动员教师参与行动研究,进一步提高研究效果,学校应当有所作为,要加强校本研修工作,进一步加大专业引领的力度,同时要重视教师间的合作与交流,把研究工作更好地开展起来。
3、要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建立结对、帮带机制,搭建交流平台,增强辐射功能,通过典型引路,经验推介,加大师资队伍建设的力度,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
4、借助网络教研平台,鼓励教师建立自己的个人“博客”,参与网络学习与教研.
第五篇:构建学习型机关
抓住“三个三”的建设重点
建设学习型的劳动保障机关
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
几年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以促进队伍整体素质提高和人员个体全面发展为目的,抓住了“三个三”(三支队伍、三个载体、三个关系)的建设重点,持续加大学习型机关建设力度,着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劳动保障干部职工队伍。
一、建设三支学习型队伍
以提高执政能力为侧重,建设学习型干部队伍。“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力量”。因此,我们首先抓住提高处级以上干部执政能力的学教重点。在学习内容上,一是着重学习十六大精神,不断提高我局领导干部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五种能力”。二是着重学习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三是着重学习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把握提高党的整体执政能力的新五种能力要求和科学、民主、依法三个执政要求。在学习方式上,我们采取了中心组扩大学习,请知名专家辅导,开展专题理论研讨,结合工作实际交流体会,在市委党校组织封闭学习等多种形式,并实施了局处两级领导干部“双三双五”走访 1
调研制度,坚持到实践和群众中学习,不断增强把握全局、创新机制、为民执政的能力。
以促进全面发展为侧重,建设学习型职工队伍。提高职工素质,促进全面发展,不仅是做好劳动保障工作的要求,更是落实以人为本理念的要求。在学习型职工队伍建设中,我们一是强调职业道德教育。通过组织学习《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和劳动保障系统三优文明窗口建设标准,开展学雷锋活动,观看电影《张思德》,围绕毛泽东同志的《为人民服务》进行座谈等活动,不断提高职工职业道德意识和为民服务的公仆意识。二是强化业务培训。组织经常性业务培训、技能竞赛活动,并通过开展全员业务知识培训考核,实行持证上岗,试行了劳动保障岗位准入机制,促进职工整体业务素质的提高。三是开展拓展教育。积极组织职工参加市场经济、法律、计算机、外语等有关知识的学习;并出台有关政策,鼓励职工参加学历继续教育,现已有百余人次参加了大专、本科及研究生等上一学历的学习。四是开展个性化服务。聘请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专家,进行心理知识讲授,帮助职工正确分析自身的长处和不足,促进岗位成材,并以长远的眼光设计和推进个人事业的发展。
以保持先进性为侧重,建设学习型党员队伍。学习是保持党员先进性的必由之路,建设学习型党员队伍是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措施。我们一是坚持三会一课学习制度,对党的十六大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进行及时传达和深入讲解;积极引导党员自觉学习
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交流学习体会,撰写研讨心得,使广大党员正确把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真正理解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扎实树立为民思想,始终保持理论和思想上的先进性。二是在专业知识学习上对党员实行高标准、严要求,不仅要求懂和会,而且还要求精;不仅要求精通本岗知识,而且还要求掌握本单位和全局的业务常识,树立学习上的大局观,使广大党员始终保持工作上的先进性,成为岗位练兵的带头人。三是开展先进性教育。今年,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和集中座谈等方式,对党员思想进行了调查摸底;并对查摆出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和分析,区分一般问题和个别问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整改工作,强化了党员进行学习改进的自觉性和保持先进性的有效性。
二、强化三个载体
强化理念载体。理念是人的主观意识,是信念、意志、道德、准则的综合体现。我们从理念入手,着力解决学习的自觉性和能动性。一是强化自觉学习的理念。通过远学近比,用事实教育大家,“学习的落后是一切落后的根源,学习的进步是一切进步的先导”,学习不是为应付检查和考试,而是生存和进步的必需。从而在职工中形成主动学习的紧迫感,促进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主动转变,自觉做到“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学什么”。二是强化终身学习的理念。在职工中树立发展的观点,让大家明白学海无涯、学无止境,“学习的速度如果小于变化的速度就等于死
亡”,从而引导职工由“浅尝辄止”的阶段性学习方式到树立“活到老学到老”的终身学习方式的主动转变,初步形成“处处是学习之所,人人是学习之人”的良好局面。
强化制度载体。我们在发挥理念自觉作用的同时,注重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一是强化责任制度。建立实施了中心组学习制度和支部学习制度,书记为学习型机关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列为政绩考核指标;实施了学习型机关建设督查考核制度,采取半年督查和年终考核形式,成绩与部门评先评优相挂钩。二是强化约束制度。实施全员培训方案,试行劳动保障岗位准入制度,要求工作人员须经培训考核合格,持证上岗;要求45周岁以下的处级干部和40周岁以下的科级干部须达到本科学历。三是强化人才培养使用制度。实施人才培养计划,加快培养劳动保障事业急需的各类人才,逐步完善人才引进、使用、评价和分配制度。四是强化激励保障制度。免费为全体职工发放业务培训教材和辅导资料;出台继续教育鼓励政策,为参加继续教育的职工报销60%的学费。
强化活动载体。活动是理念和制度的载体,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学教活动,达到吸引人、教育人、培养人的目的。一是开展讨论交流活动。先后组织了“三个代表”征文活动,为我市发展献计献策活动,振兴老工业基地大讨论活动,学习十六大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体会交流活动等,有利于职工沟通学习方法和互通心得。二是开展竞赛练兵活动。在全局开展岗位大练兵和业务技
能竞赛活动,推动了职工的学习热情。三是开展树学习典型活动。各支部先后涌现出“业务通”、“活字典”、“政策通”等一大批学习典型,为职工树立了身边的学习榜样。四是开展了“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学教活动,增强了组工干部的党性修养,树立了公道正派的工作理念。五是开展学术研究活动。去年,将我局原有多个分散的学术研究团体进行资源优化,整合为统一的劳动保障学会,并以学会为依托开展了大量的前瞻性、开拓性的学术研讨活动。
三、理顺三个关系
理顺学习与工作的关系。在学习型机关建设中,工学矛盾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学习往往是“讲起来重要,忙起来挤掉”。为了解决好工学矛盾,我们一是与业务工作相协调,及早制订局党委和各支部的年、季、月学习计划,并将学习日原则固定在周五下午。通过强调计划性和协调性,尽量避免了业务工作和学习活动间的相互冲击。二是与业务工作相结合,树立“在工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工作”的观念,形成了在工作发现问题→带着问题自觉学习→能动指导工作实践的良性循环。三是计划性与灵活性相结合。遇有紧急性业务工作与学习计划相冲突时,坚持“先让路后补上”的原则,首先保证重要业务工作的实施,事后采取加大学习量、充分利用业余时间、以会代学、以培代学等多种方式进行及时祢补。
理顺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知识学习的关系。针对在学习中重
业务知识轻政治理论的不良倾向,我们一是提出“两个学习并重” 的要求,明确理论学习和业务学习对于个人和劳动保障事业的全面发展都是必需的,缺一不可,并在学习计划和活动组织上都充分体现了这一要求。二是注重增强政治理论学习的吸引力。积极组织各种理论研讨、座谈、交流、竞赛,请党校专家进行辅导,撰写心得体会,开展征文活动等多种灵活形式,注重寓教于活动和变抽象为形象,逐步消除对政治理论学习的畏难心理和厌烦情绪。三是联系实际促进理论学习。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创新、与时俱进,发展是第一要务,树立科学发展观,为民服务宗旨等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来学,并具体运用到工作实践中去,实现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理顺学习型机关建设与服务型机关建设的关系。针对把学习型机关建设与服务型机关建设相割裂,成为“两层皮”的个别现象,我们提出了“两型”机关有机共建的思路。一是把服务型机关建设的需要,作为学习型机关建设的主要内容,使学习型机关建设更具有针对性。二是把学习型机关建设的成果,在服务型机关建设中进行检验,使学习型机关建设更具有效性。在“两型”机关共建中,我们还通过创建劳动保障特色机关文化,发挥精神理念的积极作用来不断提升共建水平,实现由“要我学、要我服务”到“我要学、我要服务”的自觉转变,从而取得“双赢”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