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语文学科发展期末作业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对话理论对语文阅读教学的影响
在信息大爆炸的当今社会,旧有的接受信息的方式显然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新的科技产品的应用而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不愿单方向的接受信息,而喜欢参与其中,所以我们必须掌握新的方法,培养能力,不断开拓创新,形成民主、平等、和谐的社会对于教育则提出了更高更科学的要求,要打破那种死板、僵化、机械的单一知识灌输教育模式,倡导平等、民主、自由的教育模式。新课堂要从“教师中心论”、“学生中心论”走向“师声对话论”。强调平等、相互独立的、主体间性的对话活动。
一、对话的本质
对于生活在现代社会的人们来说,“对话”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对话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活动形式,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和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苏格拉底的对话法即苏格拉底的对话,被他的学生柏拉图记载下来,至今对人有深厚的影响。对它的理解可以从不同角度和层次进行。
1、生活的本质就是对话。即对话从宏观上讲是普遍存在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无论你是“聊”“辩”还是“商”都是处于“谈”的状态,这些是一种最基本,最平常和最简单意义的对话。巴赫金就曾说“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的,提问、聆听、应答、赞同等等,人是整个地以其全部生活参与到这一对话之中的。他以整个身心,投入话语之中,这个话语则进到人类生活的对话网络里,参与到国际的研讨中”这是最基本的人的生存方式,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人只要活着,在生活中,就在对话中。正如他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讲“单一的声音,什么也结束不了,什么也解决不了。两个声音才是生命的最低条件,生存的最低条件”这又何尝仅是两个人呢?只要每个人都是独立的存在,都有独立的价值,有了这个前提才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对话关系。
2、思维的本质是对话。这就是强调对话的旨归在于理解与融合,意义的生成与建构。巴赫金也认为思想不是一种主观的个人心理的产物,不是生活在孤立的个人意识之中的,思想的真正生存领域是在同别的思想对话关系之中,人的想法要想成为真正的思想必须是在同他人另一种思想的积极交往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他们的年龄、生理、心理极为相似。彼此尊重和平等,形成充分的友谊感和信任,彻底表达彼此间最真实的想法和看法,让观点碰撞,激荡,交融,从而
新的思想意义就脱颖而出,所以,人与人之间在对话中,就启发了思维,达到思想的交融,意义的建构。
3、对话是主体间性活动。即对话发生在平等的,有独立意识的主体间,是主体间的互动交流而不是单向独白。这个关系不是传统的认识即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而是一个主体之外有多个主体,他们发生着关系,发生关系的双方或多方都是主体,且相互作用,都是作用者,同时又是被作用者。这种在主体间不断的相互作用生发出来的东西,只存在主体间的对话中,主体的潜质才能激活,主体才能成长和发展。人也可以与自己对话,对自己进行理智的思考与情感的调节,这实质上也是一个主体间性的活动。
4、阅读活动和教学活动就是一种对话活动。阅读就是与文本对话,与文本的作者交流沟通,从而理解文章主旨和作者的写作心声。教学对话则更是明显的对话过程,在课堂上师生间的问答交流,生生间的讨论,以及如从大语文教育观看,还包括与生活与环境的对话。两者在交往过程中合作,在合作中沟通。从而促进学生主体的自我建构和生命成长。
二、对对话教学的理解。
对话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社会生活在彼此理解与交流中达到意义建构的一种教学方式。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语文实践是一种与他人,与文本,与自己,与生活的对话实践,学生的语文能力也是一种对话能力。
1、对话教学是主体间性教学。对话教学摒弃过去教师以自己为权威以自己为中心的知识灌输模式。突破“主体-客体”模式,走向“教师主体-文本主体-学生主体”相互作用的交往模式。语文教学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师生、生生、文本、生活的多向的积极的生命交互过程。教师开始发挥作为对话参与者、启发者、引导者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感悟文本内涵,使学生体现作为学习主体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自我超越性,实现学生的自我建构。
2、对话教学的关键是理解,即对话意味着动态的意义生成。理解是受教育者形成关于自身知识和生活智慧的基础,也是教育者不断审视自己,提高自身素质的重要条件。首先承认各自的主体性,其次包容主体的差异性,最后达到交融,形成共识,既激活了人的聪明智慧,又陶冶人的精神情操。理解的主要方式是阅读和感悟,途径就是通过“会面”和交流。
3、对话教学是合作、实践、多元开放性的教学。对话讲究平等主体间的共同理解和建构,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合作探究。师生合作,教师有较高的发展水平,知识水平,能力经验,而学生有自己的特有性,在教师给学生的指导与交流中相互鉴赏,相互启发。生生合作,学生间有着年龄、生理、心理特征的相似性,更容易形成默契而相互探索,达到视界的交融。
三、对话教学的现实意义
1、对话教学促使教育观念的更新。对话教学是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敞开的基础上双向互动交流,是双方视界的交融。是一种致力于相互理解与合作,共同创造的精神和意识。这表现了以学生为本,关注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使学生成为具有“存在的完整性”和“生成的完整性”的一个整体的人。对话教学使教学方式开始转移到不仅加强学生发展基础知识和技能,而且做到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对过程和方法的关注。也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利于学生道德情操的培养与健全人格的形成。
2、对话教学促使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教师不再限于传授早已定下的结论,只关注教案的机械化实施,而在与学生、文本的对话交流中,来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态度以及教学内容。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也由封闭的接受性学习,转为开放的、自由的、探究性学习。注重个性化的体验与理解,形成自我观点和自我意识。
3、对话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发生转变。首先教师不再是课堂的“唯一演员”,学生也不是“唯一观众”。教师应该关注学生主体,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程的开发者和专业的研究者,与学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其次对话教学有利于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由压抑、被迫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积极学习,从而引发审美经验,进行审美教育。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
对话式教学理念给语文课堂注入了无限生机,极大程度激发了课堂的“能量”。该理论强调把文本视为“一种全息性的相关主体生命精神与实践活动信息的语言存在”,要教师发挥主导作用,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展开“对话”。但我个人认为:这种教学理念具体落实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时,如果操之过急、操作不当,很有可能走向极端、步入误区。
(一)、文本在权威包装下向神圣化迁移
1、编入教材——使接受者对文本质疑望而却步 文本、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对话,讲究的是“平等”,但文本编入教材后许多师生就把它作为“绝对真理”,以教参、权威解读为标准。当他们的“期待视野”与作者的创作动机、作品的意蕴以及作品的艺术价值之间构成的“对话”相悖时所出现的问题,竭力向“标准答案”靠拢。这是因为“文本”一编入教材就成了权威,接受者很自然就把它视为“经典”,不敢质疑、不敢大胆解读。教材在权威包装下使解读者不敢质疑,无论是其中的“错误”还是“待定”部分,权威似乎都给了一个甚至几个“说法”,学生或教师与其对话时,往往走不出权威的“光环”;教材使学生和教师的“价值取向”不得不走向权威,文本本身确实允许接受者有多样化的“误读”,而教材却要求师生尽力接近标准,在对话之中“审美”不再是师生的最高要求,答案、标准、权威却成了许多师生所追求的目标。比如《项链》中的玛蒂尔德曾长期被贴上“爱慕虚荣”的标签,原因就是因为原来的教参就是这样讲的。如此看来,编入教材的“文本”在与学生、教师对话时实现真正的平等很不容易!
2、文字物化——使学习者对文本把握受到限制 文本是人类精神实践的物化形式,是创作主体生命体验的文字物化,其中当然孕育着无限精神空间,但我们的学生作为“被动”的学习者很难超越创作主体的精神空间,总喜欢用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去“结合”课本。本来,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做法,但问题是他们在对文本的“未定”或“待定”内容进行把握时,还是手不释卷,紧紧抓住“课文”来分析,决不愿意看到课文中有没讲到的东西,一超越文本就不知道或索性回避。这就是学习者由于受到文本文字限制而束缚了自己创造思维的表现。也许在我们大谈文本解读的今天,还需要考虑一下学生的本身特点(包括年龄、阅历、思维方式等),否则好高骛远,只是外表的轰轰烈烈,实质却是自欺欺人。
(二)、学生在张扬个性时向极端化迁移
1、个性偏激者——可能走出语文教学的范围 新一轮的教改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这是对人性的发现,显然已经走出了传统的“统一”的价值体系,但现在许多学生却又走向了个性的极端,更令人担忧的是,学生中许多有“个性”的人往往非常偏激、极度叛逆——也许这是对当代教育泯灭个性的一种反动。但就因此而忽视教师、文本或其他同学的存在就不得不令人感到遗憾了。学生思路的转换
和跳跃速度之快确实令人称奇,但应用于语文阅读教学中,这种“个性化”的答案延续下去,只能超出语文教学的范围,把语文课上成政治课或历史课。虽然新课标强调语文学科要与各学科交叉,但这必须是建立在语文教学的基础上的,也就是说我们上的课本身必须是语文课。语文课是鉴赏语言文字本身的,学生跳出对语言文字的把握,以文字信息为引题大加发挥,却忘记以文字信息为切入点,对其进行准确深入的把握。这种“偏激的个性化”阅读往往走向语言信息的外延,如果他们就此走入文学鉴赏的殿堂倒也令人欣慰,但令人遗憾的是学生利用文字符号的本身,来与他们头脑中的相关信息加以联系、发挥,全然不顾文本。
2、个性平和者——可能走进权威论定的圈子 对于大多数习惯于应试教育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标准”的崇拜远远过于对自己的相信,他们千方百计寻求标准、千方百计迎合权威,来进行个性化阅读。他们就怕出什么“乱子”,不愿有自己独特的个性,手捧着“权威”大作发挥。他们以为张扬着别人的个性、考着高分,就是所谓的“学好了语文”。很明显,学生张扬的“个性”是许多人的“共性”。这一共性可以是 “权威论定”,也可以是“约定俗成”,甚至可以是课堂“讨论”后所达成的“共识”,反正一定要有权威性或者广泛性。但换个角度考虑一下我们会发现:习惯了中庸之道的大多数学生甚至是我们自己还不是这样,而且我们所指的“好学生”也就是这样。正是这种崇拜权威和从众心理的驱使,使我们在张扬个性时,不知不觉迷失了自我。在阅读教学中,运用对话理论如何应对不同个性的学生,我们感到十分迷茫。
(三)、教师在合作教学时向绝对化迁移。
1、绝对附和——失去教师的主导作用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后就一味的“尊重”学生、迁就学生,学生出错时不加纠正甚至没能及时发现问题固然不配称为起主导作用;但如果发现了问题,为了鼓励学生而不加引导或侧面引导使学生误解甚至错解,难道就叫起主导作用?那么如果学生站在主体地位上,对文本已经作了深入的解读,教师确实不必要做什么引导了(实践证明在阅读教学中完全可能出现这种情况),难道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吗? 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教师为了让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往往是以失去自身的主导作用为代价的,更何况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一定能起、不一定要起“主导作用”!
2、绝对权威——失去学生的主体地位 传统的“师道尊严”常常令学生望而
生畏,而对话理论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平等对话的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的作用并非被否定,而是得以重建,成为“内在于情境的领导者,而非外在的专制者”。但在课堂教学中,对话理论的理想化状态不得不受到实际存在的各种因素的制约。例如学生与教师虽处于同一所学校,但由于他们所扮演的角色不同,致使他们的关系不能始终融洽,两者在某些方面有时甚至处于对立状态,而这类对立一旦在课堂教学中被“挖掘”出来,往往会影响正常教学;再如教师与学生作为不同的个体,对文本自然有不同的解读,有时甚至出现截然相反的理解,而万一出现这类情况,大多数的老师为了不让学生“跑题”,马上会拿出“师道尊严”,来树立自己的权威、维持所谓正常的教学秩序。就因为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变异”了。
3、绝对合作——失去教学的既定程序 教师在教的过程中本来就应当起“主导”作用,因为教师如果不加引导、不会引导,只会生搬硬套、填鸭式教导,绝对是失败的;学生在学的过程中本来就处于“主体”地位,因为在课堂上学生就是学习的。但问题是:教师起到了“主导”作用和学生处在了“主体”地位并不一定就代表着真正的对话实现了,更不代表着两者的关系平等了。因为“正常和良好的对话,要求的是‘主体间’的精神寄寓与互相回应,需要主体之间的人格的平等、方式的自由和气氛的和谐。” 相反,在课堂上进行对话式教学时,如果师生围绕文本绝对合作,其结果必然会出现“无结构”课堂形式,因为教师对文本的预先解读与学生的解读发生碰撞时,必然会在合作过程中打破教学的既定程序。除非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是设计好的一个个圈套,叫学生往里钻(可这样学生的主体地位呢?),否则即便是最好的教师也不能完全设定好教学程序。
总之,我们对“对话”的本质和对话教学的特点进行分析理解后,在具体应用到语文学科,乃至教学方式。在深刻的理解、体会的基础上,认真实践,则一定会取得“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稻”的效果。
第二篇:语文学科期末教学总结
语文学科教学总结
一个学期即将结束了,在学校领导阶层的正确指导下,各位同仁不懈努力下,本学期教育教学工作圆满完成,我所带的小学四年级语文学科也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合理有序地完成教学任务。
语文在整个小学学习的科目中,始终占据着核心地位,是学生整个学习生涯中的积累阶段和打基础阶段,我所授的班级是四年级一班,四年级语文是小学语文教学的第二阶段,也是非常重要的阶段,它不同于低年级的生字和词语为主的阶段,也区别于高年级的理解升华阶段。它是一种重要的过渡和衔接阶段。因此教授好四年级上册语文显得尤其重要,四年级上册选用的是江苏教育出版社,并由南京凤凰母语教育科学研究所和江苏中小学教材编写服务中心共同编著的教材。
本套教材共有七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四课新课和一个习作,一个练习。新课与习作及练习的巧妙结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新课知识,完成习作,做好练习。针对语文教学的特点,针对我校学生语文学科基础的特点,我主要从以下几大方面进行系统地授课。
第一,引入新课。
正确合理地引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的引入要根据不同的课题,变换不同的方式。如:对描写风景名胜的课,可以下载一些关于当地风景名胜的图片或视频供学生欣赏、观看,使学生更多地了解。以便提高兴趣,从感观上多一层对文中景物的描写。如:名家名作的精选课文,例如,第三单元 第十二课《桂花雨》是琦君的选作。则可以给学生了解作者的简介和主要作品,加深对作者的了解。也同时体会作者写作这篇文章的意境。还有如《古诗两首》,可以通过结合的方式加深对课文的了解,“元日”的作者是王安石,首先要学生熟悉王安石的生平简介以及主要作品和官位,通过课件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写诗是的精神状态,写作心情,即在什么样的环境下写的,有以上所说的新课引入的方法,学生不难体会诗句的意思了。
第二,讲解新课。
讲解新课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没有好的课堂教学,就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一般新课的讲解分为两到三个课时。第一课时主要任务有几个方面:
1、初步了解和感受课文内容,可结合课件,直观明了地感知。
2、快速阅读课文,并思考问题。一般给学生三到四分钟时间,快速阅读课文内容,给出一个问题供大家思考,以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3、生字以及生字相对应的词语的学习,首先教会学生正确书写生字,提醒学生注意在书写过程中容易出现的细节错误。学习生字是,可以采用,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给定时间自由读;分小组比赛朗读;全部学生齐读生字等各种不同的方式方法,不断强化对生字的记忆和学习。
4、课文中重要的词语的学习。对文中出现的比较重要的词语,要先解释其意思,并结合实例,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同时要求学生对词语进行造句。变换交替地学习课文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有这几个方面:
1、文中段落层次的分析,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分析段落,以及在写作时,正确把握段落分层。
2、段落大意的概括与总结,要根据段落的中心句,言简意赅地总结概括段落的大意,培养学生理解能力与思考能力。
3、4、文中重要句子的理解,结合上下文,理解文中核心句意。课文中出现的细节问题的解决,如多音字的发现和处理,关联词的学习,修辞方法的使用。
第三,课堂作业以及课后作业的布置。
课堂作业要结合书本中的练习,适当地选择完成,如描红,听写。还有一些在课堂上动态生成的练习,例如有解释词语,造句等。课后作业的安排。主要有课文背诵,生字以及词语的抄写,重要词语的造句,课文同步练习册的布置与解析,单元知识点小结。
第四,教学评价与反思。
及时地系统地评价与反思,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反省,找出教学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通过系统性地复习,以及单元测验为主要方式,结合课件教学,正确合理地发现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提升教学水平,提高学习语文学习成绩。
在小学四年级语文教学方面,我还在不断地摸索中,本学期,我观摩了很多优秀的语文学科老教师的课堂教学,受益匪浅,从中我学习了很多教学经验,并发现了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但我一定会谦虚向学,相信通过努力,我慢慢会把语文教得更好。
第三篇:语文学科期末总结
语 文 教 学 期 末 工 作 总 结
时光飞逝,2014年上学期将要结束了,回顾这一个学期,与学生朝夕相处的一百多个日子,有苦有甜,教学的过程不管成功与否,都可总结为宝贵的经验。本学期担任2014级商务一班、旅游班、动漫班、电子一、二班的语文课教学工作。为了有效的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语文学习能力,学期初就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层次,以及教材的编排,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授课计划,并在落实中不断调整完善,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效果,现将本学期的语文教学工作进行小结,以资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促进今后的教学工作更上一个台阶。
一、夯实基础,全面提高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培养语文学习的能力。
这一阶段对刚入中职学校的学生来说是个比较重要的时期,尤其是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非常重要。基于这样的认识,我在教学中有意识的从最基本的字词句入手,引领学生掌握基本知识。由于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学习兴趣淡薄,通过基础知识的巩固加强,诱发这部分学生的兴趣,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严格按照学校的总体教学要求和目标去组织教学,抓好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工作服从教务处的安排,也给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这一学期教案(集体备课)和各种业务资料齐全,备课认真规范,每一堂课都保证有备而来,内容丰富。课堂教学基本功扎实,课堂教学效果比
较好。考虑到只学这一学期,便选择性的重点教学,尤其应用文的写作方面。同时我在其他同学科老师的启发下,加强了教学手段的探索和变化,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平时我和教研组的老师经常一起备课,共同探讨,寻求最好的方法来处理每一课.保证了教学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从教的方面给学生的学提供了切实的保障。
三、日常语文教学的方法及对策
平时语文教学中始终贯彻,训练学生语文学习的基本功——听说读写。从“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为出发点,提出了一些学语文的方法,鼓励他们用心的听、大胆的说、广泛的读、勤奋的写。除此之外,课余时间也和学生们保持交流,从他们口中得知最为真实地反馈,再及时的应用于自己的教学,是学生成长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成长。总之,本学期语文教学工作已经告一段落,取得了阶段的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将不断的完善。
2014年 6月 30日
第四篇:七下期末语文作业
七下期末语文作业 全班作业:
一、作文训练:请同学们从以下话题中任选五个话题,自拟诗意的题目,写五篇作文(作文本交)(作文请认真对待,要应付是很容易的。写之前可先读点中考满分作文。)
要求:
1、写在作文本上。
2、语言优美,用修辞的句子一篇文章中不少于5句,请写完后用红笔勾画出来。
345、注意开头要勾画点题句,开关要美,能吸引人。
6、注意结尾段要勾画出抒情议论的句子,深化中心。
7、字迹清晰,书写工整。
8、600--800字
参考: 话题1“开卷有益”;话题2“播种与收获”;话题3“成熟”;话题4“自尊”话题5“真情”;话题6:师生关系”;话题7:“自由”;话题8“坚持”
话题9:“愿望”;话题10“困惑”;话题11“欣赏”;话题12:“驾驭自己”;话题13:“学习”;话题14:“考试”;话题15“爱”;话题16:“美”;话题17“缺陷”;话题18:“瞬间”;话题19“享受”;话题20“风度”
二、课外古文拓展。为真正了解字词的词义变化,方便下学期古文的学习,请同学们在练字的同时了解字词的释义。(作业本交)
要求:
1、抄写如下字词的义项。义项来源于:王力主编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4版。每个义项抄完整。抄完后相信你会有惊人的发现:原来这些字还有这些讲法呀!原来这些字折本义是这样的呀!„„
2、抄写要注意义项之间有一定的间隔,注意排版整齐漂亮。书写一定要工整,因为这也是书法作业。写差了要重写。
3、总共109个字,(我刚勾画完拼音J,有兴趣的同学可继续往下抄或看。)每天抄写4个字的义项,大约27天就抄完。抄时请认真看字的解释。能记多少算多少。
(哀 安 谙 案 暗 把 罢 白 败 拜 傍 卑 背 悖 备 被 奔 本 彼 必 毕 敝 弊蔽 辟 贬 并 泊 才 操 册 尝 常 唱 朝 臣 陈 敕 初 川 床 从 达 怠 弹 当 道 得 德 等 典 吊 独 读 度 恶 遏 而 尔 耳 迩 发 凡 返 饭 方 非 夫 弗 父 负 复 盖 更 苟 故 固 观 冠 归 过 好 号 何 盍 曷 恒 胡 还 回 会 或 及 即 疾 几 给 计既 贾 假 间 见 借 仅 居 举 具 绝)
三、读书:
1、必读书目:《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四本是下期必考书。
2、选读书目(选至少三本来读吧。最好自己写点读书笔记。)
文学类:路瑶《平凡的世界》、老鬼《血色黄昏》、萧红的《呼兰河传》、巴金的《家》《寒夜》、老舍的《四世同堂》、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叶圣陶的《倪焕之》、沈从文的《边城》;余华的《活着》、阿城的《棋王》、杨绛的《洗澡》林海音的《城南旧事》、琼瑶的《窗外》、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1
朱天文的《世纪末华丽》、白先勇的《台北人》; 海子的《海子诗选》、雷平阳的《雷平阳诗选》;高阳的《胡雪岩》、二月河的《雍正皇帝》;金庸的《射雕英雄传》、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古龙的《楚留香》。
人物传记类: 建议读《红瘦》,相当于李清照传记。魏生所著的历史小说《战神韩信》,是对韩信一生的诠释。
哲学类:周国平的《人文讲演录》、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蒙田的《蒙田随笔》、培根的《培根随笔》、帕斯卡尔的《思想录》。
值得注意的是,所选书目中对具体的孩子而言,有的会比较“深”——这也没什么关系,能跑五千米的孩子,跑个一百米一定没问题。再说不懂就问就查资料,这也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嘛!有的问题将来会懂,有的问题也许终生都弄不懂呢!
以下是部分同学的作业:
这次A卷出错的同学自觉做相应的题。每一类题在期末都有对应的题单汇总,就做汇总的题吧,至少做一遍。
至于有哪些同学,看了卷子,你自己比我清楚。自觉吧,我就不再写名单了。
第五篇:信息技术对语文教学的影响
二十一世纪信息技术飞速发展,胜利地“入侵”教育领地,这对传统教育方式既是严峻的挑战,又是千载难逢的机遇。面对这种数字化生活环境的挑战,结合我校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优势,我将简单谈谈信息技术在我的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变化和影响。
一、备课
要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兴趣,为质疑、探究、创新提供条件。我的备课不再只是书上和教案本上的写写画画,还要结合教案制作课件,而制作课件的时间往往比简单的写一课教案所花费的时间多得多。根据创设成功教育情境的需要,精心设计、剪辑、制作,使课件展示能充分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上课
电子白板与多媒体的投入使用,只要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上我便会少去很多的板书,在有限的时间内能传授给学生更多的知识。以前凭借一支粉笔、一张嘴进行教学,形式枯燥单一,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而网络资源和多媒体的运用,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其形象性、趣味性、新颖性,可以化静为动,化抽象为具体,化呆板为生动,创设模拟各种生活情景,将教学内容涉及的事物、现象、过程再现于课堂,展现精彩场面和诗情画意又不受时间、空间、宏观、微观的限制,使学生在一种虚拟而又真实的生活空间中得到最深切的情感体验,从而唤起学生美的情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他们更深入 地思考,并深化对课文主题的认识。对于语文中许多学生无法感知的遥远环境,如宇宙中的天体运动,微观粒子的运动形式,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可以拓宽学生的视野,突破学生理解上的难点。例如在讲授《慈母情深》时,我精心选择了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特征的典型场景大屏幕出示课文中的关键词语,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方式,引导学生做批注,谈感受,学生体悟了句子蕴涵的丰富情感,使学生与作者在情感体验上产生共鸣,从而达到“批文入情”的目的。
三、课后习题与拓展
知之为知之,不知百度知!刚接手初中语文,还真能碰上一些把握不准的习题,以前得查阅大量资料,有了网络,一切变得简单,拿不准的时候百度一下,体系性的知识都能知道。拓展方面也有了更多更全面的选择。
不过利用多媒体教学也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农村学校受实际条件的限制,因受训有限在运用计算机教学中还不够娴熟;学生在网络学习中缺乏主见,存在盲目性;由于条件限制,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还存在许多障碍。今后我会努力把信息技术与农村初中语文教学整合好,真正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把教学质量搞上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