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慰问信和祝贺信 - 阳光学习网 给孩子一个绿色健康的阳光
慰问信和祝贺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范文的内容,领会写信者的思想感情。
2.分析范文的层次,初步分析慰问信、祝贺信的不同用途。
3.了解邹韬奋、张学良的主要事迹。
二、教学过程
1.导人新课。
抢答:慰问信与祝贺信的用途、写作对象有什么不同?
明确:表示安慰问候的信,叫慰问信,慰问的对象一般是有特殊贡献或遇到意外不幸的集体、个人,在一些重要的节庆也可以写慰问信;表示祝愿庆贺的信叫祝贺信,祝贺的对象一般是某些团体、某些会议、某些个人,工程竣工、科研成功,及某些名人的寿辰、婚庆都可以写祝贺信。这两种信的对象、用途不同,因而写法、语言、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同。2.“慰问信”是周恩来写给邹韬奋的夫人沈粹缜的,他为什么要在1945年9。牙抗日战争取得胜利这一特殊的时刻给邹夫人写这封信呢?请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介绍邹韬奋先生的生平、事迹。
明确:邹韬奋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新闻记者、政治家、出版家。他主编的<生活周刊)提倡为劳动大众的利益服务,影响极大。抗战爆发后,他积极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救亡运动,反对国民党的专制统治,先后创办了《大众生活》、《全民抗战》等,鼓舞全国人民的抗战斗志,还将战报直接分送到前线,极大地鼓舞了前线抗日将士的土气。1944年,邹先生因病去世,他未能看到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邹先生去世后,中共中共接受他生前的申请,追认他为中共党员。邹韬奋与周恩来是同一阵营、同一战线的亲密战友,周恩来曾指出:“邹韬奋同志经历的道路是中国知识分子走向革命的道路。”所以,在抗战胜利的欢呼声中,周恩来自然会怀念那些曾经为抗战事业奋斗的战友和他们的亲人,因而写下了这封信。’;
3.讲读“慰问信”
(1)教师出示事先准备的投影片或小黑板,让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及语境,以分组竞赛的方式给下列字、词注音或释义:
韬
粹缜
瘁
骝
谨 毕生:一生。致„„的信: 致:给与。尽瘁:竭尽劳苦。不治生产:不料理家庭经济生活。报偿:报答、补偿。谨:郑重、恭敬。
(2)齐读全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初步了解夫人怎样的感情。③分出层次。
明确:“信”表达了周恩来对邹韬奋先生的高度评价与深切怀念,对邹夫人的亲切慰问。这封信的主体部分可以分为三层:第1至2句是第一层,第3至8句是第二层,第9句是第三层。
(3)第一层的哪些语句高度概括了邹先生的业绩,用怎样的句式表达了作者的痛惜、悼念之情?
明确:“毕生为民族的自由解放而奋斗”这是对邹先生的高度概括,“我们不能不感到无限的痛苦”用双重否定句达了作者因为他“不能和我们同享欢喜”而产生的痛悼之情。
(板书)第一层:点明慰问的时间、缘由,表达对邹先生的深切怀念和对邹夫人的亲切慰问。
(4)第二层哪些语句赞扬了邹夫人的贡献?哪些语句概述邹先生的光辉功业?哪些语句是对邹先生的高度评价?
明确:“由于您的协助和鼓励,才使他能够无所顾虑地为他的事业而努力”是赞扬邹夫人对丈夫事业的支持,这种支持就是邹夫人对中国抗战事业的贡献。“在他的笔底,培育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团结,促成了现在中国人民的胜利”概述了邹先生以笔为武器,宣传革命、唤醒民众的光辉功业。“韬奋先生的功业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永垂不朽,他的名字将永远是引导中国人民前进的旗帜”是作者对邹先生的高度评价。
(板书)第二层:赞扬邹夫人的支持与贡献,概述邹先生的光辉功业,进一步表达慰问之情。
(5)第三层为什么要写嘉骝在延安的表现?用四个宇来概括嘉骝的表现。
明确:嘉骝在延安的表现可用“晶学兼优”来概括,母亲最关心孩子,孩子“晶学兼优”母亲定会备癌欣慰,所以在信结束时,作者写了嘉骝在延安的情况。
(板书)第三层:略述嘉骝在延安的表现,更具体地表达慰问之情。(6)四人小组讨论此信的写作特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并板书)
情真意切,用语精当,脉络清晰,扣住“慰问”这一中心不蔓不枝,一气呵成。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慰问信、祝贺信的用途与适用范围。
2.区分表扬信、感谢信、证明信、公开信、申请书的不同特点、不同格式。3.能修改常见的专用书信格式上的错误。
二、教学过程
1.复习旧课:慰问信、祝贺信在格式上有哪些相同?适用范围有什么不同?
(以上提问不一定立即要求学生作答意力,可以让学生稍作议论再回答)2.讲授新课,讲读“祝贺信”。
(1)张学良先生远在台湾,在他九十寿辰的时候,邓颖超为什么要向远在海峡对岸的张先生发祝贺信?请学生根据课文注释及自己的了解简介张先生的生平业绩,然后教师作补充介绍。
明确:张学良先生在中国现代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东三省,威胁华北,中国面临亡国之际,张学良将军和杨虎城将军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要求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两位将军在西安华清池发动兵谏,活捉了蒋介石,通电全国,提出停止内战、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张。后来又邀请周恩来去西安共同处理事变。蒋介石在全国人民的压力之下,被迫接受停止内战、共同抗日的条件,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这标志着十年内战的结束,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开始形成。在中国现代史上,这是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大事。当月,张学良将军送蒋介石回南京,从此被蒋介石长期软禁。张学良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朋友,是历史功臣,中国人民当然不会忘记他。
邓颖超为他贺寿,不仅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对他的感情,也意味深长地传递了亟盼祖国统一的信息。
(2)自读全文,要求:
①课文有很浓的文言色彩,先让学生根据课文的注释与语读懂课文。(教师巡回指导,即时解答字、词方面的疑难)②初步概括四个自然段的大意。
(3)检查自读效果,由四个组各推荐一人用口头语言分别复述四个自然段的内容。(教师对“„„之秋”“善自珍重”“淡于荣利”等可作必要诠释)(4)出示以下四组提问,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后,派代表讲析解答,教师作必要的补充与板
书。
①第一段写什么?用了哪些书面语色彩很浓的词语?表达了怎样的态度?
明确:这一段是向张先生庆祝辰寿,用了“欣逢、秩、特电、深挚”等传统信函的习惯用语,显得十分庄重。
(板书)第一段:庆祝张先生的九十寿辰。
②第二段的三个句子分别写什么?张学良先生有哪些历史功绩与高尚情操?“信”是如何突出他的历史功绩的?
明确:第l句概述张学良的爱国壮举,第2句转述周恩来对他的评价,第3句指出张学良的特殊贡献。信中写道“在外侮日亟,国势危殆之秋,毅然促成国共合作,实现全面抗战”,高度评价了他的历史功绩;
“虽遭长期不公正之待遇,然淡于荣利,为国筹思”,这写出了他的高尚情操。“信”先以一个长句回顾、评价张先生54年前的爱国壮举,再引述周恩来的话肯定了他的功绩,用语精当贴切,既明确地赞颂了他的功绩,又含蓄地表达了对“不公正之待遇”的义愤。
(板书)第二段:赞颂张先生的历史功绩。
③第三段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近年来,两岸交往日增”,“长期隔绝之状况已成过去”是写现在海峡两岸的交往,对此作者甚感庆幸、欣喜;“统一祖国,振兴中华之大业”是先生一生之奋斗目标,这一目标“为期必当不远”是作者对前景的展望,对此作者满怀热切期待之情。
(板书)第三段:概述两岸交往,期盼祖国统一。
④第四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哪些词语极富表现力?
明确:这段再次表达对张先生的祝福,井表达与他再度聚首的愿望。“遥祝、并盼、以慰故人之思”等词语真挚地表达了作者的感情,祝张先生长寿健康,期待与他再度聚首。
(5)四人小组讨论此信的特点。(教师在此基础上小结并板书)
感情热烈真诚,语言简练典雅,行文自然畅达序。(6)齐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快速跳读附录《专用书信简介》的有关段落,回答以下提问:
①慰问信的类别按内容大致分为哪几类?
②给邹韬奋夫人的慰问信属于哪一类?
③祝贺信的类别按内容大致分为哪几类?
④给张学良的祝贺信属于哪一类?然后抢答
⑤除了慰问信、祝贺信,“附录”还介绍了哪些专用书信?这些书信的格式、要求各有什么不同?
(以上提问的答案大多可从“附录”中直接找出)4.默读“附录”4、5、6、7、8、10段,划出重点,区分五种专用书信的用途与适用范围、内容、语气与文字的特点。教师以“接龙”方式点名提问,检查阅读效果。5.完成练习四、五,并集体讨论、讲评答案。6.布置作业。
(1)完成文后练习三和作业本。(2)准备听写。
第二篇:《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 阳光学习网 给孩子一个绿色健康 …
《牧场之国》教学设计
【课前】
这个学期,傅老师是第几次来给我们402班的同学上语文课了?记得上一次我给大家上的是什么课文吗?记忆力不错。记得当时,你们的朗读以及发言给我留下了美好的印象。相信今天,我们也一定能在一起共同度过愉快而且很有收获的40分钟,对吗?
前段时间大家学习了第八册的第一组课文,离上课还有几分钟,大家来做做语文课的热身运动吧!体育课的热身运动是干什么?那么我们语文课的热身运动呢?谁来背诵或者朗读近段时间所学的内容?
(当有学生站起来读的时候,鼓励其他学生也跟着一起来)
一、初知荷兰,导入解题,激发朗读课文的兴趣
1、导语:
真的非常感谢你们精彩的朗诵,你们的朗诵似乎又让我看到了“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的江南;来到了甲天下的桂林,感受到了“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诗情画意;更是被金华双龙洞的神奇所迷惑,又被七月天上的春景所陶醉„„
作为回报,我带大家飞越重洋,直达位于欧洲的荷兰,做一次跨越国际的长途旅游。请欣赏:
2、出示一组荷兰的风光图片,师根据画面内容简要地介绍荷兰。
(主要了解水之国、花之国、风车之国的特点)
3、听了我的介绍,你了解到了一个怎样的荷兰?
4、是的:
你们看到的、听到的,所说的都是荷兰的特点。但是有人却认为,这都不是真正的荷兰,他认为真正的荷兰国是一个──板书课题,齐读。
5、什么叫牧场?
(放养牲畜的地方。告诉你们一点课外知识:甲骨文中的牧字就是作人们放手持鞭子牧放牛羊的形象)
6、荷兰为什么又能被称之为牧场之国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
二、朗读课文,感悟体验,体会牧场之国的韵味
1、交流:
随着学生的回答,朗读相关的内容,随机教学2~4自然段。
牛:
⑴ 学生读到有关牛的内容,随即引导学生读另外的相关内容。
(在这一段里你还看到了什么?除了仿佛正在思考着什么的牛,你还看到了怎样的牛?有牛犊还有其它牛吗?„„)
⑵ 随机出示:“牛群吃草时非常专注„„无比尊严。”
读着这样的句子,你还觉得眼前的仅仅是一群牛吗?你想到了什么?
朗读:你愿意读“正在思考”的牛这一句吗?你能读“像贵夫人”的牛这一句吗?谁能当上牛群中无比尊严的家长呢?
⑶ 师小结:
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牛,这么多神态各异的年,难怪,作者写到──出示:
“极目远眺,四周全是丝绒般„„花牛。”
指名读。你为什么这么突出“全是”这个词?
⑷ 师:
碧绿的草原上全是黑白两色的牛!我想这样来形容:
板书:碧绿草原牛 谁来帮老师接着往下说?
马:
⑴ 学生读到马的相关内容。随即问:这是一群()的骏马?
读完一句引导再读写马的相关内容:写马的还有吗?
① 膘肥体壮──我们班有没有称得上膘肥体壮的同学?注意理解膘肥体壮:肥壮结实,与肥胖的意思不一样。这是一个表扬人的词语,一般可以用在看上去很强壮的人的身上。男孩子,你们愿意成为很强壮的男子汉吗?一起来读读这一句。如读不好,可以提示:怎么?一个一个都变成体虚瘦弱的了?再来!
② 自由──写马自由的语句还有吗?读着这样的句子,我也愿成为它们中的一员,去享受无人能挡的自由,体会拥有一切的公爵般的尊贵!你想不想来体验一番?指名读。
⑵ 师:成群膘肥体壮的骏马,在这无垠的原野上拥有绝对的自由。看到这一幕,我不由地想写下:骏马飞驰任(生填)
猪、羊、鸡:
学生读到相关内容,随机板书,并展开:
羊──有天堂般的绿色草地,羊当然什么也不愁,完全一幅悠然自得的神态。有一个字来形容羊,板书:羊闲
猪──“赞许”是什么意思?如果猪会说话,它会对谁怎样加以赞许呢?如果也请你用一个字来形容猪的这种神态,你会选择什么呢?拟板书:猪乐
鸡──连平日里很胆小的鸡,在这样的环境里也是显得非常──板书:鸡安闲。
2、读着这些内容,想象着──生齐读黑板上的三句话:
你同意将荷兰称之为牧场之国吗?那么,当夜晚来临,牲畜要归圈了(板书:牲畜归圈),牧场之国又呈现出一种怎么样的情景呢?
指名读第5自然段。
⑴ 请问,读着读着,你感受到了什么?(静)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
指句读。
重点读:沉睡的牲畜,无声的低地,漆黑的夜晚,远处的几座灯塔在闪烁着微弱的光芒。
⑵ 随着牲畜的归圈,整个原野,整个牧场之国更安静了。这样的夜晚,板书:夜 你来给个词。
三、总结升华,重点感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1、这就是牧场之国,这就是作者眼里真正的荷兰。板书: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2、读完课文,我完全同意这真的是个牧场之国。却对文中一而再,再而三出现的这一句:“这就是真正的荷兰”持有疑意。这句话,文中出了几次?2、3、4、5自然段各一次。
难道说,以郁金香而闻名的“花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难道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特殊而运河纵横交错的“水之国”就不是真正的荷兰了?作者为什么要在文中四次讲到“这就是真正的荷兰”?在这句话中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大家再次回顾课文,结合插图,静下心来想一想。
3、交流:
鼓励学生独到的见解。师引导:作者不是否认“花之国”、“水之国”是真正的荷兰。他是通过这样的句子,这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被为“牧场之国”的荷兰的深深的喜爱与赞叹。这份喜爱与赞叹,全都融在了这四次出现的“这就是真正的荷兰”这一句话中了!而这四句话分别出现在不同的自然段中,作者所赞叹情象又各不相同。他分别赞叹了──齐读黑板上的四句。
4、让我们与作者一起来表达对牧场之国这份深深的喜爱与赞叹!
师生合作:
师:在牧场之国,碧绿草原牛成群。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在牧场之国,骏马飞驰任自由。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在牧场之国,羊闲猪乐鸡安闲。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在牧场之国,牲畜归圈夜悠悠。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师:被称为牧场之国的荷兰。
生: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下课!
一个作业:在课文中,至少选择5个自己喜欢的句子背下来!
【板书】
碧绿草原牛成群
牧场之国 骏马飞驰任自由 这就是真正的荷兰。
羊闲猪乐鸡安闲
牲畜归圈夜悠悠
第三篇:《打电话》A、B案 - 阳光学习网 给孩子一个绿色健康的阳光
《打电话》A、B案
学习目标
1.边听录音边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和语言特色。
2.通读课文,体会故事中的人说话啰嗦的特点,明白简洁明快地说话的重要性。
3.了解相声是以说、学、逗、唱为主要表现形式的语言表演艺术,能对相声感兴趣。
学习重点
在笑声中得到启迪;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还要说得简练得体。
学习难点
了解相声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课时安排
1课时。
A案
课前准备
一个挂钟。
事先录制相声《打电话》片断。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我们平常说话呀,要讲究艺术。杨氏之子与孔君平的对话,风趣幽默,深深地感染了我们。晏子的能言善辩让我们领略了机智应对的语言魅力。今天我们来学习《打电话》一文,从这篇课文中,我们又能感受到什么呢?
2.揭题:打电话。
3.谈打电话。
(1)导语:同学们一定都打过电话,电话使人们的交流变得方便快捷,打电话的时候最需要注意的问题是什么呢?(尽量地节约时间)
(2)如果你要给你的好朋友打电话,约他晚上六点半在某电影院门口见面,一块看电影,你会怎么说呢?
(3)模拟计时表演。
(两个学生上台模拟表演,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分钟
小结板书:简练、得体、明白。
(4)这么一点儿事,如果有人打了两个多小时,你们信不信?让我们一起欣赏相声《打电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了解相声主要内容。
(1)学生自学,自由读课文。
(2)检查自学,正音。呃、耗子、啰嗦、嘚儿啷
(3)交流:这个相声说的是一件什么事?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2.分角色朗读课文,读通顺。
(1)找一个小伙伴分角色练习对话,并互相评价。
(2)擂台赛:各小组推荐两人,竞赛读。(教师、他生当评委)
三、再现课文,深入领悟
1.讨论:甲、乙说话各有什么特点?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1)甲:不知道你猜猜。猜不着?猜不着使劲猜。呃,猜不着我告诉你。我姓啰,我叫啰嗦。乙:是够啰嗦的。
甲: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她是女的呀。
乙:废话,可不是女的嘛。
(2)甲: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乙:废话。
甲:讨论吗?不讨论。
乙:人家没事。
甲:太好了。我请你听戏好不好?票都买好了。长安大戏院,楼下十排三号五号,咱俩挨着。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了我三块四。
乙:他在这报账呢!
2.归纳:作者在这里极尽夸张之能事,把一个啰嗦者说话啰嗦表现得淋漓尽致。
3.小组练习:小组内练习表演《打电话》
4.集体推荐两人上台表演相声《打电话》,教师计时。
板书特写:_______ 小时
小结板书:啰嗦、耗时、误事。
5.畅所欲言:通过观看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6.小结:说话太啰嗦不但浪费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会耽误事情,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学生选读,了解相声
1.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片断浏览,体会相声特点。
2.学生谈自己对相声语言特点的感受。
3.教师小结:通俗易懂发,如话家常;幽默、风趣、夸张。
4.欣赏表演,进一步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播放事先录制的该相声表演录像,一边欣赏一边感受相声艺术的魅力。
5.小结:相声不仅是说,还是唱,相声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相声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相声是笑的艺术,又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可以让人们在笑声中得到启迪„„
五、自选作业:
(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项完成)
1.创设情境,尝试创作
(1)语言情境一:甲没有太高的文化水平,而又喜欢夸夸其谈显示自已有知识,仅就“海马”一词,就出入意料地闹出了一连串的笑话。
(2)语言情境二:悦悦是一个冒失鬼,又是一个机灵鬼,他常常用机智巧妙的语言帮自己摆脱困境。
(3)语言情境三:有两个小朋友常常在一块比吹牛,谁也不服谁,这不,他们又吹上啦。
(4)语言情境四:小明是一个很具幽默感的孩子,同学们常被他逗得开怀大笑。
选择自己喜欢的话题,和同桌一起创作几句。
2.熟读《打电话》,想象当时的情景,用叙述的方式写下来,并表达自己对此种现象的看法。
(福建省厦门市音乐学校 白永红)
B案
课前准备:
1.相声《打电话》录音。
2.其他相声节目的录音。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出示课题
1.文艺节目可以分成歌舞类、语言类等,其中语言类节目中有一种很受欢迎的艺术形式是相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就是一则相声──《打电话》。
2.说说学习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要求或希望。
二、浏览课文,了解相声的艺术特点
1.边浏览课文,边听相声《打电话》的录音。
2.说说各自听后的感受。学生的感受可能来自于相声本身的特点,更多的可能是来自于这则相声的内容,教师都要充分的肯定。
3.边看课文边思考:相声有什么特点?
教学中不一定要给学生一个标准的答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随机引导概括,比如:相声是两个人说的(其实还有一个人说的单口相声和多个人说的群口相声);相声的语言很幽默,引人发笑;相声不仅是说,还要唱„„
三、默读课文,体会相声中人物说话的特点
1.默读课文,相声中的那个人是怎样打电话的?找出“打电话”的句子。
2.把这些句子,连起来读读,有什么感受,举例说明?
(1)你贵姓呀?哦,老胡呀。呃,不是老胡?
老张呀。哎呀,我没听„„呃,不是老张,是老刘呀。呃,不是老刘。
是耗子呀。„„
„„
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
──说话绕圈子。
(2)对,是我,我找小王讲话,我的未婚妻,他是女的呀。
──明知故说。
(3)我正找你呢。今天晚上有什么事吗?学习吗?不学习呀。开会吗?„„不开会。
──没话找话。
(4)„„票价八毛一张的,我买了两张,一块六。是一块六,我给了他五块,他找我三块四。──东拉西扯。
„„
3.联系生活的具体情境,思考如果生活中说话啰嗦,会有什么后果。
四、熟读课文,尝试表演相声
1.选择课文中的某一段,练习朗读。
2.自由组合,学说相声。
3.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
《打电话》教学设计之一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
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
认识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你们在看今年春节联欢晚会的时候,注意到大兵和赵卫国合说的相声〈谁让你是优秀〉了吗?,那这个相声给了你一种什么样的感受?的确,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感受我国著名相声演员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的魅力。
二、明确学习目标
阅读课前提示:想想这篇课文,我们应该弄懂哪些问题?
(1)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2)故事里的那个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4)说说这个相声或听听其他相声,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
三、根据目标学习全文
1.自己浏览全文,想想说的是件什么事?
交流:(这个相声主要讽刺了一个在公用电话亭打电话,缺乏公共道德的年轻人。一句话就能说清楚的小事,结果被这个人东拉西扯,说了两个多小时,既误了自己的事,又耽误了别人的时间。)
2.再读课文,想想故事里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从哪些句子感受到的?
说话啰里罗嗦、废话连篇。
3.这个相声对你的启发是什么?
交流,小结:打电话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这样不仅节约时间,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是文明行为的表现!
4.现在请同学们分角色读读这个相声,来感受感受相声语言的艺术风格。
(1)同桌分角色读
(2)找伙伴分角色读
(3)师生分角色读读
5.找学生上台试着说一说这个相声
6.听两个精彩的相声段子
7.看一个你们自己搜集的相声。
四、交流相声语言特点
学了这个相声,听了相声,看了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怎样?(通俗、贴近生活、幽默、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五、演一演
请同学们把自己喜欢的相声演一演,评一评谁具有相声演员的风采。
六、总结
我希望同学们记住这个相声段子,时时提醒自己文明地与人交流,交流时注意自己的语言要抓住要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
1.课余与父母共同看相声、演相声。
2.创作一个短小的相声段子。
第四篇:浅谈初三语文复习- 阳光学习网 给孩子一个绿色健康的阳光
浅谈初三语文复习
语文复习课,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针对初三语文复习时间短、任务重的特点,应该怎样有效地达到复习的目的,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根据不少老师和自己长期的探索和成功的尝试,认为在初三复习中应把握好三阶段的复习:
(一)第一阶段的复习,应以“本”为主。尽管现在中考题大多来自课外,但这些题大部分是课文中基础知识的变形和延伸。因此,在这一阶段复习中,应遵循《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来复习。这也是命题者命题的依据。又因为整个中学语文知识系统分散和包含于各册课文之中,所以又存在着知识点零碎,覆盖面广和不系统等特点。如果语文老师逐册逐课的“炒原饭”,即使老师在台上侃侃而谈,学生在台下也会恹恹欲睡。复习效果自然不佳。因此,在这一阶段复习中,应把初中阶段的课文分类复习。总体上可分为:现代文、文言文和诗词三部分。在现代文部分,又可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文体来复习。在每种文体复习时,应让学生先掌握这类文体的常识。然后,老师再从这类文体中选一篇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文章精讲。其余的由学生按其模式自己复习,内容类似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这样以点代面,既有效的节约了时间,又避免了复习课的枯燥无味。文言文部分复习,应注重文言实词和常见文言虚词用法的积累,文章内容的理解。诗词部分可分为古代诗歌和现代诗歌,这一部分复习应在诗词内容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掌握,切忌死记硬背。因为现在的考试题一般是考查理解性的记忆。
(二)第二阶段复习,主要从考试题型方面入手。现在的中考题型,一般由语言积累运用、阅读和写作三部分组成。语言积累运用部分,主要是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俗话说:“万丈高楼平地起”,所以要重视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包括常见字词的音、形、义。对汉语知识如词性、词的感情色彩、短语、句子等的理解和运用,对句子修辞的理解,对文体知识文学常识的识记和理解,对课内外常见古诗词和名句的积累。这些内容尽管占的分值不多,但对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所以,对这一部分的复习不可忽视。阅读部分的复习可分为文言文和现代文两部分。这一阶段文言文部分的复习,是第一阶段文言文复习的强化和系统总结。这一阶段要打破每册的界限作系统的总结。比如,通假字,文言实词的一词多义,常见文言虚词如“之”“者”的用法。这些知识要记牢记准。现代文阅读应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局部揣摩,研究规律。写作部分,连续这几年,全国各地的中考题大多是话题作文的形式。因为这一部分占的分值较多,所以在最后复习中不能忽视。若使作文能力得到提高,一是靠语言的积累,二是靠作文形式的创新。“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语言的积累不能靠死记硬背,要采取有效的方法。(1)读好文章。尽管复习时间短,还应该抽出一定的时间读好的文章和原来做过的读书笔记。(2)熟读诗词名句。这些都是语言中的精品,恰到好处的引用和仿用,能使语言表达更精练,更巧妙。从而提升语言的品位。
(三)作文的形式的创新。作文形式的创新应从各个方面进行“包装”。首先是文章的题目,俗话说:“题好一半文”,古人曾把拟题比作“点睛”,由此可见拟题的重要性。拟题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思考:(1)富有诗意型的标题,如《梦里飘来一片红叶》。(2)引用型的标题,可以引用古诗词,流行歌曲和成语等。如《春风又绿江南岸》《爱拼才会赢》《他山之石,可以攻玉》。(3)仿用型的标题,可以仿用古诗词,流行歌曲和成语等。如《吾家有女初长成》《生命诚可贵,亲情价更高》《诚信归去来》《缘何前“腐”后继》等。(4)修辞型的标题。如《墙,推倒就是桥》《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打假不能假打》等。(5)标点符号型的标题。《?+?+……》=0《10-1=……》。其次是文体的选择。可以采用童话体,小说体,日记体,戏剧体等。再次是在结构形式上,可以根据构思的需要采用题记,后记,小标题等。最后就是在内容上,要让我们的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中的热点,尤其是近段时间发生的国内外重大事件,不能“两耳不闻窗外事”。要对这些热点进行思索,体会,必要时运用到文章中去。
第五篇:《猫》教学设计 - 阳光学习网 给孩子一个绿色健康的阳光
《猫》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的情感经历。邻居母鸡的生活习性及伟大的母爱在母鸡身上的具体体现。比较本文与《猫》在写法上的异同点。
第一课时
重点:
⑴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⑵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
⑶体会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
难点:
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导入
板书一:《猫》 郑振铎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郑振铎的一篇文章《猫》,这篇题为“猫”的文章,实际写的是“养猫”。这点从文章第一句话:“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和文章结尾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可以看出来。从“养了几次猫”到“永不养猫”,这中间肯定有许多曲折的故事。下面我们一起来听读这篇课文,看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
(二)学习课文
⒈整体感知
⑴运用媒体播放范读课文录音。
要求:①学生在书上勾画生字及生词。
②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运用媒体播放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显示第一屏(如下):
⒈利用工具书,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忧郁
怂恿
蜷伏
惩戒
污涩
怅然
⒉解释下列词语。
郁闷
怂恿
蜷伏
惩戒
断语
⑵学生完成正音、解词。
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明确:
写“我”家三次养猫的经历。
⑷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一。
显示第二屏(如下):
思考题一:文章写“我”养猫的经历,可分为几部分?
②学生思考、讨论、发言。
③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思考题一:
文章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2)写养第一只猫的经过。
第二部分(3—14)写养第二只猫的经过。
第三部分(15—34)写养第三只猫的经过及感受。
2.精读课文。
⑴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进一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⑵教师启发学生结合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二。
显示第三屏(如下):
思考题二:请从来历、外形、性情、结局几方面来分析三只猫的特点。
思考题三:作者为什么不单写第三只猫,而要在前面写第一、二只猫?
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
③明确思考题二: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二: 《猫》 郑振铎
来源
样子
性情
结局
第一只: 要来的花白
活 泼
病死
第二只: 要来的黄色
更活泼
亡失
第三只: 拾来的花白
不活泼
亡失
④明确思考题三:
这样写使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是第三只猫是只野猫与前两只都是主人喜爱而要来形成鲜明对比;二是它毛色难看,性情忧郁,不喜欢玩游,而第一只猫像白雪球似的,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第二只猫会乱跑、爬树、扑蝴蝶。三是它终日懒惰地伏着,而第二只猫“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形成对比。因此,大家都不喜欢它,它是只“若有若无的动物”,连最爱猫的三妹“对于它也不加注意”,这与前两只猫的地位形成鲜明的对比。
由于有前两只猫作对比,后者的命运被衬托得更加悲惨,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更加深切的同情,就更加突出了“我”的过失之大,悔恨之深,因而更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⑶教师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①播放思考题幻灯片三。
显示第四屏(如下):
思考题四:“我”家三次养猫,我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思考题五:文章围绕养猫的经过写了三个故事,三个故事各自的线索是什么?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把三个故事组织起来的?开头和结尾有什么特点?
②同学思考、讨论、发言。
③明确思考题四:
第一次养猫:当三妹追小猫玩时,“我”微笑着看,当她报告猫的死讯时,“我”感到“酸辛”。
第二次养猫:饭后的娱乐是看它爬树。随着猫亡失消息的证实,“我”也“怅然的,愤愤的”。
第三次养猫:感情波动幅度更大。先是“不大喜欢它”,听说芙蓉鸟被咬死后,“我”“很愤怒”,打了它之后“我心里还愤愤的,以为惩戒得还不够快意”。直到发现另一只黑猫衔着第二只黄鸟,“我开始觉得我是错了!”“我心里十分的难过”„„文章的主题,正是通过“我”一系列复杂感情的变化的细节描写,不断地升华。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三:
感情
酸辛
怅然
难过、自责
教师点拨:
文章所记叙的,与其说是养猫的经过,不如说是“我”的心路历程,是心灵的反省,是人对于动物的自责。
④明确思考题五:
每个故事都以猫的遭遇为线索,从三个故事之间“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早晨”这些语句中可以看出,文章是按时间顺序把三个故事串起来的:得猫→养猫→亡失;再得猫→再养猫→再亡失;复得猫→复养猫→复亡失→永不养猫,情节三起三落,波澜起伏。文章开头先交代几次养猫的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结尾又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收束全文,开拓深意,呼应篇首。
教师边明确、边板书:
板书四:
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
自此,我家永不养猫。
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小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整体感知了《猫》这篇文章的内容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学习了文章学习文章叙事结构严谨、首尾呼应的组材方法;体会了文章细节描写和对比手法的运用的艺术特色,下节课我们将进行精段赏析。
(四)布置作业
1.从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几方面,来分析第三只猫与前两只猫的区别。
2.假如养第二只猫时也养了鸟,鸟也被咬死,“我”将怎样想,怎样做?
解题要点:
回答此题,要用“设身处地”的方法去体会、联想。要从课文内容出发。“我”之所以一口断定第三只猫咬死了芙蓉鸟,重要的原因是一直对这只猫没有好感。假如养第二只猫时发生鸟被咬的事,“我”大约会因喜爱这只猫而迁怒于别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