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争议规避(写写帮整理)

时间:2019-05-15 00:04:3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争议规避(写写帮整理)》,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争议规避(写写帮整理)》。

第一篇: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争议规避(写写帮整理)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争议规避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争议规避

[摘要]市场经济的准入使得企业的竞争不断加剧,企业的管理也在不断完善。为了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就应当加强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但在企业的实际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各种各样的劳动合同纠纷事件。本文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对企业劳动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并对劳动纠纷的规避提出了规避措施,进而保证企业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劳动合同;管理;争议;规避

[中图分类号]F272.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058-02

1构建和谐劳动关系避免劳动纠纷

企业的发展依赖于企业人力资源的才能施展。现代企业管理通过企业劳动合同来规范双方的行为,保证劳动者和企业双方之间关系的和谐发展。为了推动企业的发展速度就应不断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不断地改进完善劳动合同,尽量规避因合同问题而产生的争议和纠纷,并且要进一步督促监管合同的履行过程,当发生争议时可以通过工会来解决矛盾,通过合理的调解手段来保证双方的利益。

在目前社会经济活动当中劳动关系是一种最常见的社会关系,健康的劳动关系对于企业的长远发展乃至全社会的和谐发展都有着积极的推进作用。因此,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这就需要通过签订劳动合同来约束双方的行为,形成一个和谐的劳动关系,尽量规避纠纷。但是劳动合同纠纷时有发生,严重影响了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可持续发展,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2企业劳动合同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我国的经济趋于白热化发展,发展速度之快远远超过了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速度,导致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无法与经济发展同步,进而造成了劳动合同管理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下面将企业劳动合同管理过程中经常出现的问题进行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了简要的分析。

2.1企业对劳动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

我国多数的企业对劳动合同意识淡薄,对劳动合同管理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过去的几十年并没有出现太多问题,但是近几年我国的工业化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劳动市场不断规范,劳动者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也逐步提高,使得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矛盾不断激化,经常出现各种劳务纠纷。比如说许多企业和劳动者之间虽然存在实际的劳动雇佣关系,但却没有签订劳动合同,或者是合同过期后没有及时地续约等问题,这种不规范的劳动合同管理带来了许多劳动纠纷,严重阻碍了企业的发展。

2.2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体系还不是很完善。具体来说,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体系的不完善主要表现在组织和制度两个方面。相关研究表明我国的大多数企业都没有设置相应的劳动合同管理机构和管理岗位,这种组织的不健全导致许多企业在进行劳动合同管理过程中的职责划分不清楚,企业部门内部经常出现纠纷和争议。另外,制度的不完善体现在许多企业都没有形成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劳动合同管理制度,导致劳动合同管理工作一片混乱,无章可依、无据可循。在经济高度发展的法治社会,合同是维护自身利益的有效保障,也是解决经济纠纷的重要手段。

2.3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人才匮乏

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人才严重匮乏,在职的劳动合同管理人才良莠不齐。许多企业认为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是一项简单的常规工作,忽视了其技术难度,在进行人才招聘和选拔过程中并没有设置过多的岗位要求,造成了劳动合同管理人才匮乏和管理人才综合素质不高的现象,导致现在多数企业的劳动合同管理工作处于粗放式的发展阶段,对企业的稳健发展产生了消极作用。

3规避劳动纠纷的措施

根据劳动合同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经常发生在企业中的劳务纠纷,总结了以下劳务纠纷的规避措施。

3.1加强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重视程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个别企业雇用劳动者采用口头协议,权利义务不明确,没有书面劳动合同,极容易引起劳动纠纷。《劳动合同法》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以上法律规定意味着如果企业雇用劳动者1年不签订劳动合同,劳动者将与企业形成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样将会增加企业的负担,不利于企业根据生产经营情况适时选择劳动者。

企业应该加强对劳动合同管理的宣传力度,提高对劳动合同的重视程度。把签订劳动合同作为劳动者上岗前的必经程序,做到有劳动合同方可上岗作业。要反复确认各项合同条款,尤其在劳动报酬、劳动时间、福利、保险、休假、劳动期限、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条件、解除劳动合同程序等敏感问题上,把握好细节问题,进行详细约定。合同应当建立在双方协商一致的基础之上,不得强制、胁迫或欺诈另一方签订合同,合同条款应当是双方都认可的,不得有霸王条款。

3.2注重签订劳动合同的前期准备工作

签订劳动合同前应当对劳动者进行健康体检,建立入职前健康档案,凡是不符合岗位健康要求的不予录用,符合岗位健康要求的录用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合同与健康档案一并归档管理。入职健康体检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综合素质,减少劳动纠纷,而且能够减少企业损失。比如某人先前在小煤矿从事井下工作,患煤肺病后辞职,然后到另一个煤矿参加应聘,如果没有入职健康体检直接参加工作,那么这位劳动者的工伤是先前的煤矿造成的还是后来的煤矿造成的,容易引起劳动纠纷。如果进行入职健康体检就能提前发现职业病,不予录用劳动者,避免劳动纠纷发生。

3.3建立健全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体系

为了确保企业劳动合同管理的顺利展开,尽量减少管理工作中的问题以及最大限度地规避纠纷和争议,应该建立健全企业劳动合同管理体系。第一,组织的完善,可以由企业的人事管理人员进行企业劳动合同的管理工作,也可以设置专门的劳动合同管理人员。第二,制度的完善,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要制定科学严谨的劳动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合同管理制度,推动和促进劳动合同管理健康发展。

3.4劳动合同的解除程序和条件必须符合法律程序

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必须符合法律规定并按程序完成。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必须有违反劳动纪律或规章制度的证据材料,经职工代表大会讨论通过,下发解除合同通知书,通知书必须送达被解除劳动者本人并签字,无法送达本人的通过省级以上报纸或期刊公告送达,公告期限60天,公告期限届满视为送达。违纪证据材料、职代会原始材料、签字的解除合同通知书或送达公告必须存档保存,为劳动合同解除提供证据支持。

3.5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劳动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

企业管理人员直接接触劳动者,管理者为让劳动者言听计从,对违反劳动纪律、规章制度和完不成任务的劳动者轻者经济处罚,重者停工学习。其不知这里面也有法律的规定,对劳动者处罚不能超过本人工资总额的20%,劳动是劳动者享有的权利,不能责令劳动者停工。劳动合同管理人员是专职管理劳动合同的人员,为了搞好劳动合同管理,杜绝劳动纠纷,可以通过专业的培训和教育来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劳动合同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水平。在培训过程中应该加大合同管理意识的培养以及劳动合同管理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通过培训提高管理水平,使其能够解决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做好纠纷的调解工作,将劳动纠纷消灭在萌芽状态。

3.6通过工会组织解决纠纷

为了最大限度地规避企业劳动纠纷,还应该充分发挥工会的作用,加大工会组织人员的培养力度,通过培训来提高工会组织的综合素质水平,严防工会组织成为企业所有者的附庸,确保工会组织维护员工合法权益的职能。当发生劳动纠纷时,通过工会来调解劳动纠纷。

3.7加强对企业劳动合同履行的监督力度

为了确保企业劳动合同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就应从管理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加强管理,加强劳动合同履行的监督工作。企业和员工都应该严格按照劳动合同的要求来履行自己的职责,企业必须按照合同规定按时发放报酬和福利,缴纳约定的保险金,提供休假以及劳动保障等。只有这样才能确保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也能最大限度

最新【精品】范文 参考文献

专业论文

地规避争议,确保企业和劳动者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

4结论

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工作的顺利展开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规避争议。科学合理的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工作需要维护合同双方的合法权益,并且对企业人力资源的和谐稳定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有着直接的影响。本文中通过对企业劳动合同管理过程中问题和劳动争议的规避进行了认真剖析,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通过有效的企业劳动合同管理来创造和谐的劳动关系,进而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并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曾旭.强化劳动合同管理促进劳动关系的和谐发展[J].经营管理者,2013(3):167.[2]赵小兰.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东方企业文化,2013(10):272.[3]白云霞.浅谈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劳动合同管理[J].人才资源开发,2013(6):69-70.------------最新【精品】范文

第二篇:企业如何规避劳动合同风险

企业如何规避劳动合同风险?

(2013-05-09 13:25:39)转载▼

标签:

分类: 法律大讲堂 财经

近年来,随着《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实施,劳动纠纷案件不断增加,劳动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提出民事诉讼,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加之在现有的法律框架下,法律优先保护劳动者的利益,可以说,企业所面临的劳动合同风险已成为企业经营中必须面对的重要风险之一。如何避免发生劳动纠纷,应该是企业经营中必须考虑的问题。

本文拟在劳动争议容易出现的环节就企业存在的风险作初步论述,以便企业在劳动合同履行、管理上做好风险防控。

一、签订劳动合同如何规避风险

1、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

在实践中,很多企业不注重与劳动者及时签订劳动合同,大部分劳动争议纠纷都与不及时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有关。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0条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本条规定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企业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关系必须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二是签订书面劳动合同的时间必须是在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三是劳动关系的建立时间是自用工之日起建立,而不必定是签订劳动合同之日。

如果企业不按照《劳动合同法》上述第10条规定及时签订劳动合同有什么风险呢?风险在《劳动合同法》第82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满一年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每月支付二倍的工资”和第14条“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一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上述两条的意思即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超过一个月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则用人单位承担两方面风险,一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不满一年的,应按超过的时间按月向劳动者支付双倍工资,双倍工资的支付时间最高不超过11个月;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满一年的,则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

如果是劳动者不愿意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企业该怎么办?很多用人单位没办法只能让劳动者签一个自愿不签订劳动合同,并放弃因不签订劳动合同所享有的所有权利的承诺书。但在司法实践中,劳动者签的承诺书一般被认作无效,因为签订劳动合同,依法缴交社保费等是用人单位的法定义务,具有强制性,不是劳资双方可以协商的范围,用人单位不能规避,劳动者也不能承诺放弃。此种办法无法规避上述风险。用人单位只能与拒绝签订劳动合同但仍要求保持劳动关系的职工解除劳动关系并办理有关手续。

二、试用期如何规避风险

1、试用期的期限约定要符合法律规定

在实践中,很多企业不论劳动合同期限是多长都喜欢约定三个月或者六个月的试用期。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第19条规定试用期的期限分以下几种情况:⑴劳动合同期限三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⑵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⑶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⑷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另外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如果企业违反上述第19条规定试用期的期限,则应承担《劳动合同法》第83条规定的风险,即“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与劳动者约定试用期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改正;违法约定的试用期已经履行的,由用人单位以劳动者试用期满月工资为标准,按已经履行的超过法定试用期的期间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2、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需法定理由

目前很多企业的认为,试用期是试用员工的期限,只要企业觉得不满意,企业就可以解除与员工的劳动合同,但这有可能会导致企业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根据《劳动合同法》第21条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本法第三十九条和第四十条第一项、第二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根据该条规定,在试用期内如果企业要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必须要符合《劳动合同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一项、第二项的规定并提供员工不符合上述条件的证据,否则即构成违法解除,员工有权要求继续履行合同或者要求支付赔偿金(《劳动合同法》第48条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本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第87条“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二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三、解除劳动合同时如何规避风险

1、劳动合同解除的方式

劳动合同的解除,有以下两种方式:一是协商解除,《劳动合同法》第36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二是单方解除,单方解除又分劳动者的单方解除和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两种。由于篇幅原因,这里暂时只讨论用人单位的单方解除。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39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同时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五)因本法第二十六条第一款第一项规定的情形致使劳动合同无效的;

(六)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需要注意的是,当劳动者出现上述事由时企业并不是当然的就可以解除与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上述规定虽然是赋予了用人单位法定解除权以保障其自主权及企业利益,但从本条的内容上看,本条还重在防范用人单位滥用解除权,随意与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因此用人单位要适用上述条款还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如对于试用期解除,须用人单位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对于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须用人单位证明其规章制度内容及制订程序合法,同时还须证明劳动者有严重违反规章制度的行为;对于劳动者是否可以“兼职”?《劳动合同法》将该权利赋予用人单位,目的是维护用人单位的用工自主权。如果劳动者有兼职行为,需要用人单位明确告知其不得兼职,且劳动者收到通知后拒不改正的,用人单位才有权利解除劳动合同。

一种是要支付经济补偿金,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0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本人或者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后,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由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二)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者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

(三)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经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未能就变更劳动合同内容达成协议的。对于本条的适用,用人单位须注意的是,用人单位行使该权利前须做到:一是提前30日通知劳动者,二是书面通知;或是用人单位以额外支付劳动者一个月工资为条件。本条规定的医疗期须依照《企业职工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规定》的规定执行,医疗期满后劳动者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说明双方订立的劳动合同已履行不能,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不能胜任工作,是指不能按要求完成劳动合同中约定的任务或者同工种、同岗位人员的工作量。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时,要求用人单位履行培训义务或者把劳动者调整到可以胜任的岗位工作,这是用人单位法定的协助劳动者适应岗位的义务。用人单位履行了该义务后,劳动者仍不能胜任的,用人单位才可解除劳动合同。

2、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限制

《劳动合同法》第40条除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适用情形,同时也明确规定了不得使用单方解除的情形,即《劳动合同法》第42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照本法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一)从事接触职业病危害作业的劳动者未进行离岗前职业健康检查,或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或者医学观察期间的;

(二)在本单位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

(三)患病或者非因工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

(四)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的;

(五)在本单位连续工作满十五年,且距法定退休年龄不足五年的;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形”。本条规定的六类情形,用于约束用人单位依照《劳动合同法》第40条、41条之规定单方解除劳动合同。需注意的是本条并不禁止劳动合同当事人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也不禁止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九条之规定解除劳动合同。

3、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或赔偿

经济补偿金是非因劳动者主动同意或者过错,用人单位或者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须向劳动者支付的报酬。根据《劳动合同法》第46条的规定,用人单位有违法违约时,劳动者可以随时或立即解除劳动合同,并有权取得经济补偿(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主动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者有权获取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向劳动者提出解除劳动合同并与劳动者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的);在客观情况发生变化或用人单位经济性裁员,劳动合同解除的,劳动者有权获取经济补偿(用人单位依照本法第四十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劳动合同期满,用人单位同意续订劳动合同,且维持或者提高了原劳动合同约定条件的,劳动者不同意续订的,劳动合同终止,用人单位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否则,用人单位仍须支付经济补偿。如果用人单位违反《劳动合同法》规定(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九条、第四十条、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三条、第四十四条、第四十五条之规定。具体情形包括但不限于不符合法定条件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解除劳动合同时用人单位没有履行法定义务、不符合法定条件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等。)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第八十七条规定支付赔偿金。

作者:中豪律师集团(四川)事务所

姜璟俊律师

第三篇:企业加班节假日工资及劳动争议合理规避实务

企业加班节假日工资及劳动争议合理

规避实务

在劳动合同中如何约定工资内容以及如何计算员工加班、节假日工资并予以合理规避。

(一)、应尽量避免最低工资低于最低工资线。在珠三角,企业一般向员工无偿提供住房、优惠伙食,由于此类不计入最低工资,因此,如果企业存在员工工资可能低于最低工资的现象应想办法将此类支出以工资的形式支付给员工,然后又以合理扣款的形式扣除,从而在工资数量未变的情况下达到政府最低工资的规定。但最低工资高了,相应存在加班工资的标准高了,但由于东莞市目前只支持二个月的加班工资,而且,申诉的人也只是相应的少数,建议各厂视情况进行取舍。(虽然广东省高院的意见要求对所欠加班费全部支付给员工,但由于其只是指导性意见,并不起到法律的效力,一般各地法院根据各地实际情况,自行取舍)

(二)、对于高级员工,为减少加班工资,尽量使用综合工时制,由于国家有规定,实行综合工时制的企业,星期

六、星期天的上班不计入加班时间,只有法定节假日上班才算加班,而且综合工时很难计算加班时间与非加班时间,可以节省工资额的支出。

(三)、尽量将用工的时间与法律规定的时间相吻合。目前,许多外来企业习惯延用香港等地的习惯,以前的每月休息一天,现在一般休息四天,每天工作9小时,然后确认每月的具体工资。现在打过比方,按照上述规定,如果员工的基本工资是600元,那么一个月的工资应为1000元左右。但是我们许多企业没有与员工签订书面合同,只是在员工入厂登记表上注明月薪1000元,这1000元在企业的理解中是按上面的要求才能领到1000元,但是员工认为月薪1000元是其本人的底薪1000元。由于没有进行具体的约定,企业的理解在没有其他的证据下,可能会处于被动。因此,企业在签订合同时,最好约定好每月按照法律规定底薪的具体数额,以免发生理解的不同而导致出现额外的支出。

(四)合理采用计件工资制。虽然法律规定,实行计件工资制应满足正常劳动付出应得到最低工资的规定,但是由于计件工件制没有国家统一的标准,实行计件工作时,也可有效

避免工资总额的支出。

(五)、制订出合理的劳动合同及工作规章,根据刚才讲到的,如果合理扣发工资是允许的。在合同中最好约定,用人单位有权合理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并视工作岗位合理地调整工作报酬。如果合同中没有约定,根据合同法,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及工资是变更合同,必须征得员工同意,因此,这一点也是经常发生争议的原因之一。

(六)、可以在合同中用工资所得与其所产生的效益挂钩,一方面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以多劳多得,少劳少得的心理促使员工的心理平衡。

(七)、可以采用公司股份期权奖励形式,避免加班工资。对于高级员工,如果用股份奖励形式,也能避免过高的加班工资,避免出工不出力,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以及与

公司利益共进退的主人翁自豪感。

劳动争议现象的规避与处理

(一)、企业劳动争议基本情况及相关程序。

1、劳动争议的法律概念:

劳动争议,是指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关于劳动权利、义务的争执。

劳动争议的概念包含以下主要内容:

(1)、劳动争议的实质是基于劳动关系发生的,有关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方面的冲突,它不包括由于观念、信仰、理论等分歧引起的争执。

(2)、劳动争议是发生在劳动法律关系当事人——用工方和职工之间的争议。对于因工伤认定及政府在劳动管理中发生的争议,属于不平等主体之间的管理与被管理关系,通过行政复议及行政诉讼的程序解决,不属于今天所讲的平等主体之间的劳动争议范畴。(3)、当事人争议的标的必须属于劳动关系中的权利和义务,而不包含双方以其它主体资格、在其它法律关系中发生的权利、义务争议。

(二)、劳动争议处理的范围:

劳动争议的范围与劳动关系的内容相一致。依《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劳动争议处理条例》规定:我国现阶段受理的范围是境内企业与职工之间发生的下列争议:

1、因开除、除名、辞退违纪职工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

2、因执行国家有关工资、保险、福利、培训、劳动保护的规定发生的争议,3、因履行劳动合同发生的争议,4、法律法规规定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条例》处理的其它争议。此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与本单位工人之间以及个体户与帮工、学徒之间发生的劳动

争议,可参照执行。

(三)、劳动争议解决的相关程序。一般程序:劳动争议发生后,一般应经过的程序:

1、和解。和解是指争议当事人之间自行约定,通过协商,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相互让

步、从而解决矛盾的方法。

和解的特征:A、无第三者参与;B、不受程序约束,C、和解结果具有实体法的约束。D、双方达成的协议在程序法上没有实际意义。

特别注意的是:劳动合同双方的和解,尤其是工伤后与用人单位达成的和解之效力。东莞法院认为:用人单位通过私了的方式排除劳动者享有的法定权利行为,违反劳动基准法的规定,该协议一般无效,但在劳动者已医疗终结并评残,已明确自已的工伤待遇权利的前提下,协议约定劳动者取得的补偿不明显低于法定工伤待遇的,应认为双方签订的和解协议有效。从此述文意理解,用人单位与工人私了的时间、数额等,合法的才有效。因此,用人单位要尽量避免出现员工在拿到和解协议的费用后,再以协议无效或显失公平为理由,追讨其

它费用的现象产生。

2、调解。调解是由第三者居间调和、经过疏导、说服,促使当事人互谅互让、从而解

决纠纷的方法。

调解分为诉讼、仲裁中的调解以及诉讼、仲裁外的调解两种,此两者具有不同的性质和

法律特征,应当注意区分。

诉讼和仲裁中调解是指审理和仲裁程序已经开始,当判决或裁决作出之前,在司法、仲裁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主持下所进行调解,它是依法解决纠纷的一种活动。它具有以下特征:A、它是双方自愿,B、它是在法庭或仲裁庭的主持下进行,C、它以法院或仲裁庭的调解书形式结案,D、调解达成的结果,具有强制效力。

诉讼和仲裁外调解包括调解委员的调解以及进入仲裁、诉讼程序经说服疏导后,当事人自行达成的和解。它具有以下特征:A、它不行使任何权力,而是依靠调解人的威望和说服教育的方法解决争议;B、调解活动完全遵循自愿原则,C、调解活动不受固定程序约束,D、不一定产生调解结果,形成调解结果也不具有强制执行力,E、如已立案,经此种调解后,当事人应当撤诉。

3、仲裁。双方当事人在争议发生后,经调解未果(虽然劳动法没有规定调解是申请仲裁必经程序,但是在东莞,一般的劳动争议,调解是必经程序,只有经过投诉站的调解不成并出具证明后,才能启动仲裁程序),一方或双方到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仲裁是处理劳动案件时,进入诉讼的必须的前置程序,只有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对仲裁结果不服,才能提起

诉讼程序。

当事人申请人民法院执行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作出的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书、调解书,被申请人提出证据证明劳动争议仲裁裁决书、调解书有下列情形之一,并经审查核实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七条之规定,裁定不予执行:

(一)裁决的事项不属于劳动争议仲裁范围,或者劳动争议仲裁机构无权仲裁的;

(二)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仲裁员仲裁该案时,有徇私舞弊、枉法裁决行为的;

(四)人民法院认定执行该劳动争议仲裁裁决违背社会公共利益的。

根据上述规定对照民事诉讼法,可以看出,人民法院对生效劳动仲裁的裁决所认定的事实不作审查,这也是节约法律成本的可行办法,一般情况下,对于因事实认定错误所发生裁决错误,当事人都可以起诉到人民法院进行解决,对于当事人不起到法院的,可以认定当事人对实体的承认。这样可以节约法院的成本。

人民法院在不予执行的裁定书中,应当告知当事人在收到裁定书之次日起三十日内,可

以就该劳动争议事项向人民法院起诉。

这种规定,实际对程序进行处分,以前对于法院不予执行的案件,有些地方对于符合劳动仲裁的案件,要求再次仲裁。人民法院的解释,直接予以立案审理。

4、诉讼。是一方或双方对仲裁结果不服,在接到仲裁书的15天内,依法向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诉讼是解决劳动争议的最后程序,经过一审、甚至二审,判决书生效,诉讼各方必须履行生效判决,否则,另一方可申请法院强制执行。

特别规定:

1、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企业职工下岗、整体性拖欠职工工资是在企业制度改革和劳动用工制度改革中出现的特殊现象,不是履行劳动合同中的问题,由此引发的纠纷,应当由政府有关部门按照企业改制的政策规定统筹解决,不属于劳动争议,不应以民事案件立案受理。(李国光,在全国民事审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00年10月28日)。

2、企业与员工承包关系争议的诉讼程序。目前,许多企业为了规范管理,增强员工的工作责任心和积极性,与员工签订内部承包合同。对于内部承包合同的性质,在理论界尚有异议。有理论认为此是内部劳动合同的特别形式,应适用劳动法,因此争议的解决应按劳动争议程序进行解决。有理论认为,此是平等双方的合同关系,应适用合同法,争议按一般诉讼程序不需经过劳动仲裁程序。劳动部在对浙江省劳动厅的解答中认为,承包合同可以不经过仲裁,但合同中涉及报酬、福利的争议,仲裁庭可以进行立案审理。目前,对于平等主体,即自负盈亏、自主经营的承包关系,人民法院一般直接立案受理,不需通过劳动仲裁程序,但在实践中,对于厂方如果对合同性质把握不准的,建议最后经过劳动仲裁程序以示保险。

3、人事仲裁与劳动仲裁的不同规定:在当前,企业单位一般都适用劳动法,争议一般通过劳动仲裁程序。但根据《人事争议处理暂行规定》(人发[1997]71号)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下列人事争议:

(一)国家行政机关与工作人员之间因录用、调动、履行聘任合同发生的争议。

(二)事业单位与工作人员之间因辞职、辞退以及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三)企业单位与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之间因履行聘任合同或聘用合同发生的争议。

(四)依照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可以仲裁的人才流动争议和其他人事争议。根据上述规定的第三款、第四款,企业单位的部分人员的部分争议应经人事仲裁程序进行。这种规定与劳动法的有关规定是相矛盾的。产生的背景就是现有的法规政策仍将大学毕业生纳入人才管理,即所谓的干部制度造成的。这种矛盾在一段时间内仍将存在。在实践操作中,有些劳动仲裁分庭对上述的争议直接立案受理,但有些劳动仲裁分庭却通知当事人申请人事

仲裁。

(三)、劳动合同解除及终止的几种方式及应注意的事项。

目前,劳动合同的解除一般可分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双方协商一致解除劳动合同。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按解除方的主体不同分为企业辞退、开除,员工辞职、自动离职。对于企业来讲,从是否支付经济补偿金来讲,解除劳动合同一般分为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辞退或辞职,一种即为应支付辞退补偿金的辞退。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只有符合劳动法的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辞退或开除员工可以不支付经济补偿金,其它的都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因此要达到辞退员工,又要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的办法就是创造条件或利用条件以便企业辞退员工时的理由符合劳动法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这是辞退员工应首先要注意的。但是,劳动法的第二十五条的第二、三项的规定过于抽象,在劳动的具体规定中没有细化标准,企业员工奖惩规则也没有具体标准操作,因此如何把握,是实践操作的难点。参考一些法院的理解认为:如何认定劳动者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用人单位规章制度,应着重从两个方

面考量:

(1)、应审查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合法性。由于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是在劳动合同中居于优势地位的用人单位制定的一种格式条款,而目前作为维护工人利益的工会,职代会的作用有限。因此,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如作为解雇工人的依据,法院一般从以下方面对用人单位的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进行审查:

1、制定的程序民主、合法;

2、内容合法,不得违反有关劳动法律法规的强行性规定,不得违反公序良俗,不得包含损害劳动者人格的条款;

3、具有合理性,相关条款的实施不至于显失公平;

4、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是否公示,或者以适当的方式告知劳动者。

(2)、何种情形谓之“严重”,应属法官的自由裁量之范畴,一般说,构成“严重”者,至少应当具有下列情形之一者:A、从某一劳动者的特殊岗位考虑,其违反基本职责,使用人单位处于某种不利的危险境地;B、劳动者严重违反基本道德规范和职业规范,如监定自盗,不论数量大小,均属违背劳动纪律;C、劳动者没有正当理由不服从合理工作安排,经教育不改的;D、劳动者违反纪律的不当行为在短期内多次发生,而用人单位经多次教育。

(三)、如何有效、合法辞退员工。

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辞退员工只要符合第二十五条的规定,可以不给予补偿。因此有效、合法辞退员工,即指辞退员工。

1、利用法律的其它规定,进行解除。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一)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二)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者用人单位规章制度的;

(三)严重失职,营私舞弊,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

(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因此只要有直接符合第二十五条的,企业就可以辞退员工,而不需给予补偿。比如对于怀孕员工,一般不允许辞退,但是如果该员工有违反第二十五条的规定的,企业仍可以辞退该员工而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

2、利用合同的特别规定,依约进行解除。由于法律、法规对一些就业人员的岗位的特殊要求,明确规定应取得上岗证件,否则不能上岗。而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没有明确要求,而且试用期一过,如果企业以员工达不到上岗要求而辞退,那么,根据劳动法的规定,辞退不适合工作岗位的员工,应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象刚才讲到的如果双方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员工必须具有某种资格,而且必须具有某种学历作为双方合同生效的前提条件,也就合同法所称的附加税条件生效合同,如果,员工达不到合同中的要求,企业辞退员工可以以合同未

生效作为抗辩。从而规避经济补偿金。

3、利用企业的规章制度,进行解除。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九条:用人单位根据《劳动法》第四条之规定,通过民主程序制定的规章制度,不违反国家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并已向劳动者公示的,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因此,企业在法律、法规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制定单位的规章制度,并向劳动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备案,向员工公开,如员工有违章行为,可以依据规章制度辞退员工而不予补偿。但是,这种规章制度生效的前提就是不违反法律、行政法规及政策规定,否则无效,据此辞退员工将承担不利后果。

(四)、辞退过失性员工的程序。

1、有充分证据辞退员工的一般程序。由于企业与员工在企业的经营管理中的地位是管理与被管理关系,因此劳动法强调的是如何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至于企业如何保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及降低损失,应是企业充分理解法律、运用法律、规避法律规定的过程中实现的,在前面提到,企业即要达到辞退员工的结果,又要避免支付补偿的目的,只有按劳动第二十五条的规定辞退员工,又要有充分的证据证明员工有二十五条规定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最初的目的与想法。由于在劳动诉讼中,举证对企业来说,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因此,在一般情况下,如果企业在诉讼中,单纯只有企业员工的证人证言、事情经过说明,而没有其它证据,人民法院一般认为企业举证不充分而不予以采纳,(理由很简单,如果人民法院单纯采纳企业的证人证言,那么,劳动案件,员工的胜诉率可能趋向为零,企业的用诉率将趋向百分之百。)因此,在辞退过失性的员工的程序是处理前的调查工作及证据固定工作。因此,事件中过失性员工的本人的材料是重中之重,最后能保存有过失性员工过错的证据及本人的陈述资料。只有将证据固定好后,将根据企业的规定进行辞退。此时员工要提起劳动争议胜诉的机会将很小。而且,退一步讲,即使企员解雇员工的条件在法院认为达不到劳动法二十五条的规定,用人单位仍需支付经济补偿金,但象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的规定:

1、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的争议中,用人单位的主张有一定合理性,并非恶意解雇,2、劳动者有明显过错,如存在任一种情况,用人单位可不支付额外经济补偿金。

2、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的非常规程序。对于企业员工大事不犯、小事不断的员工,企业既想辞退,但其又没达到劳动法规定的第二十五条,可通过其它方法,如批准员工探请休假,然后以旷工的名义辞退,也可以在辞退结算工资的单上注明辞工结算书,由其签名领款,不发给辞退的有关证明书,在法律上转化成其辞工,根据法律则不需要补偿。当然,这种手段不太光明但是在实践中也比较适用。另外通过其它手段,迫使员工自动离职,从而达

到不支付辞退补偿金的目的。

(五)、经济性裁员的条件、程序及补偿。

1、经济性裁员的条件:根据《劳动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确需裁减人员的,应当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听取工会或者职工的意见,经向劳动行政部门报告后,可以裁减人员”。根据劳动部于1994年11月14日制定并公布《企业经济性裁减人员规定》,规定了经济性裁减人员的条件:A、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被人民法院宣告进入法定整顿期间;B、企业生产经营发生严重困难,达到当地政府规定的严重困难企业标准,确需裁减人员的,可以裁员。

2、经济性裁员的程序,用人单位确需裁减人员,应按下列程序进行:A、提前30日向工会或者全体职工说明情况,并提供有关生产经营状况资料,B、提出裁减人员方案,内容包括:被裁减人员名单、裁减时间及实施步骤,符合法律、法规规定和集体合同约定的被裁减人员的经济补偿办法,C、将裁减人员方案征求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对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D、向当地劳动行政部门报告裁减人员方案以及工会或者全体职工的意见,并听取劳动行政部门的意见,E、由用人单位正式公布方案,与被裁减人员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按照有关规定向被裁减人员本人支付补偿金,出具裁减人员证明书。

3、经济性裁员的例外:一般情况,经济性裁员的人数、部门、等没有具体的法律规定。由用人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但是,法律规定,下列人员不能用经济裁员的方式进行裁减:A、患职业病或者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B、患病或者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内的,C、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内的,D、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它情形。?法律法规如何规定?根据规定,对于符合离退休条件的,办理离退休手续,不得进行

经济性裁员?

4、经济性裁员的补偿:根据劳动法和劳动部《违法乱纪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还办法》规定,用人单位濒临破产进行法定整顿期间或者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专长须裁减人员的,用人单位按被裁减人员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支付经济补偿金,在本单位工作的时间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的经济补偿金。

另外对于国有企业,职工辞职,应支付一次性生活补助费用。

(六)、如何有效控制企业辞工、裁员时违约金、补偿金和赔偿金。

(一)容易产生争议的几种现象

1、企业的季节放假行为。一些企业由于存在旺季与淡季之分,到淡季时,就将部分员工放假,有些发放部分生活费、有些不支付任何费用。企业与员工就放假行为的性质经常发

生争议。

2、企业经济性裁员行为。企业经营困难,辞退部分员工,部分员工就经济补偿、保险、失业等与企业发生争议。

3、企业加班工资问题。由于部分企业没有按劳动法的规定,按标准支付员工加班工资,造成劳动争议。

4、企业的即时辞退行为。企业以员工有劳动违章行为为由,即时辞退员工且不支付辞退补偿金,而员工认为应支付辞退补偿金而发生争议。

5、员工的工伤待遇补偿问题。

第三项、第四项、第五项劳动争议在东莞的劳动争议案件中,比例特别高。对于第三项,东莞法院目前只支持两个月的加班工资,其它的以诉讼时效已过为由不予支持。考查审判实践,在以前是支持全部的加班工资,后来由于前期政策执行的力度及实际及投资环境的维持,许多企业长期没有按规定支付加班费,如果按规定全部补足,许多企业可能处于无法维持的境地,从而只支持两个月加班工资。虽然两个月加班工资对每个员工不是很多,但是对于整个企业员工,企业的负担的数目将是比较大的,企业应尽量避免集体争议的产生。对于第四项,由于一般情况下,都是企业的辞退行为,根据法律规定,对于此类争议,法律规定由企业举证。证据成为企业在诉讼中胜与负的决定要件。

(二)、尽量减少劳动争议的几种方法。

1、作好员工的思想工作,在平时的管理中,严格制度的情况下,多进行人情化的管理,避免员工与公司的对立化情绪化的建立;

2、适当注意招用地域的控制。由于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都讲究老乡观念。同乡相互帮助的观念相对较强,但在管理当中也经常带来一些问题,在管理中常常会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现象。因此,在平时的招工过程中,因注意员工地域的广泛性,避免劳动用工时造成争

议的扩大。

3、加强高级员工的管理,尽量避免大范围内辞退高级员工及其属下的员工,应间隔相应的时间进行。由于高级员工在平时的管理中与下属员工接触时间长,在属下员工方面有较强的影响力,而且,由于高级员工的工资、薪酬较高,辞退争议的金额相对较高。一般情况下,如果高级员工提起劳动仲裁程序后,其它员工经其鼓动,一般也会跟随提起,从而扩大了劳动争议范围的,增加劳动争议解决的难度。如果,对高级员工与其属下错开时间进行辞退,由于目前人员的流动性大的原因,一般较难组织集体性劳动仲裁程序,发生争议也容易

解决。

4、为了避免形成集体争议,辞退员工时,应避免同时辞退同种工种的员工及籍贯相同的员工。

5、作好辞退前的证据保全工作。对于辞退员工,企业认为不需要支付辞退费,无论员工自离及辞退,都应准备充分的证据,以免诉讼应举证不能造成诉讼中的被动,从而减少补

偿费用。

6、运用典型案例进行宣传。对于已发生并经仲裁或诉讼生效的胜诉案例,要在单位进行张贴宣传,阻止、减少员工进行仲裁行为。

7、提高诉讼成本法。对于一般案例,即使有败诉可能的,一般不要轻意调解,最好到二审程序才考虑调解,以增加员工的诉讼成本,警示其它员工,影响其它员工,以减少提起劳动争议的动机,有些调解的协议,最后要求对方保密,防止其它员工知道,产生群起效仿的不良影响。

(三)如何有效控制企业辞退、裁员时的违约金、补偿金和赔偿金。

1、在前期管理中进行避免:

A、利用母子公司的独立法律责任地位,进行规避。由于目前法律规定,母子公司都是独立的法人单位,其的民事责任由母子公司各自承担,由于目前母子公司都有独立的用工权,可以与职员分别签订劳动合同。因此对于在母或子公司工作时间较长的员工,在辞退前,为了减少经济补偿,可以采取将其从母公司调往子公司,或从子公司调往母公司,在办理离职前,利用离职、入职的正常登记,达到脱离原公司、进入新公司办法。在一般情况下,员工在离职时是不会提出经济补偿还的。进入新公司后超过两个月后,将其辞退。对于原公司,因其超过60天的仲裁时效而得不到实偿,对于新公司,其的工作年限甚短而只能得到很少

部分实偿,从而减少经济补偿金的支付。

B、利用工资的调整,进行控制。由于辞退员工的经济补偿金的计算标准是以员工离职前的12个月平均工资进行计算,因此,在辞退员工前,应尽量通过合法手段降低该员工的平均工资,如减少其的加班时间,减少其福利、津贴等补助。但工资的调整应当在合同中约定用人单位有调整劳动者工资及工作岗位的权利的约定前提下进行为好,以免调整时产生对立。但目前对于辞退前的十二个月平均工资有不同的理解,由于在辞退前的十二个月平均工资前有企业正常生产情况的限定词,因此有人认为加班时间是特殊生产情况,不是正常生产情况,理由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及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有类似加班时间不属于正常生产情况的规定,如第六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擅自延长职工工作时间。因特殊情况和紧急任务确需延长工作时间的,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但目前通行作法仍认为平均十二个月工资包括加班费。C、利用工资与福利的构成,进行控制。根据劳动部关于《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劳部发〔1995〕309号).劳动法第四十八条中的“最低工资”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内履行了正常劳动义务的前提下,由其所在单位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最低工资不包括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货币形式支付的住房和用人单位支付的伙食补贴,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和劳动条件下的津贴,国家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社会保险福利待遇。可以在提供住房补贴、伙食的情况下实际降低员工工资,对于员工,在收入总额不变的情况下一般是没有异议的,但企业达到减少补偿的数量。D、利用记工方式的不同,减少经济补偿。由于经济补偿金的标准是按员工离职前的12个月平均工资作为标准,因此如何降低员工的平均工资也是减少支付经济补偿金的一种方式。当然,并不是要减少员工平时的实际收入,如果这样,会降低员工的积极性、降低工作效率。因为在开庭时,根据举证倒置的原则,员工的工资应由单位提供。那么,只要企业将员工的有关加班卡、加班工资分开支付,且不提供到法庭,而这些证据员工又不能拥有的话。对于此类收入,法庭将因企业提供了工资的证明没有加班工资这一项,不会要求企业将实际的加班工资计算到补偿金计算标准。

D、利用公司的单独承担法律责任行为,进行规避。正如刚才在如何制定合同中提到,利用合同主体。现在有许多三来一补型企业,由于员工工伤程度过重,企业负担过大,可采用在员工住院过程中,注销原三来一补企业,在注销的同时,借他人名义,再开设个体户或其它内容的三来一补企业,由于目前三来一补企业注销过程中存在漏洞,不得已,企业也可出此下策。其实母子公司的操作也类似此操作。目前许多三来一补企业转型,由于三来一补企业是香港公司,而独资企业是单独法人,有些企业在转型的过程中,直接用新公司与员工签订合同,由于在法律上看不出独资企业与三来一补企业的关系,那么原来员工在三来一补企业的工龄就没有算进新企业的工龄。员工的补偿年数就少了许多,相应的补偿金额也少了

许多。

E、利用承包、承揽、租赁关系减少损失。目前,由于企业司机工伤危险性大,在社会保险赔偿外,企业往往仍需支出大笔费用进行辞退补偿,而且新的工伤保险条例还新增加医疗补助费一项,更增加了企业负担,企业可采取承包或租赁形式,从而规避工伤的损失,另外如危险品的管理、机械工的操作,也可采用此用工形式,进行规避法律,减少补偿。另外承揽的方式与上述相同。这几种方式的原理就是避免用人单位与员工在法律上存在劳动关系。但承包、承揽、租赁关系一定要注意双方的主体及双方的平等关系,如果让法院及劳动局认为是规避法律,那么仍然认为双方存在劳动关系而需补偿。这些在工伤保险条例等有类

似的规定。

2、在辞退时进行控制与减少。

在辞退时,综合考虑员工的情况,与员工进行协商,促成双方达成谅解,达到少发或不发

员工辞退经济补偿金的目的。

3、在劳动争议的过程中进行控制与减少。

A、对于集体劳动争议,综合考虑,认真评估,采取分化瓦解,各个击破的方式,孤立

部分员工,从而达到目的。

B、对于进入诉讼程序的,可以通过调解达成协议,通过以时间换谈判的空间,迫使对方降低数额,从而达到减少的目的。如工伤纠纷,虽然认定为工伤,但用人单位可以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进行拖时间,虽然行政认定结果在复议、诉讼中仍然有效,但如果用人单位提起复议、诉讼,即使员工起诉到法院,人民法院一般会因复议、行政诉讼程序而中止审理,待行政判决生效后恢复审理,因此,许多员工为了避免长期的诉累,往往采取让步协商的手段进行结案。

四、为什么在劳动争议中要由用人单位举证。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2001年3月22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165次会议通过 法释〔2001〕14号)第十三条明确规定:因用人单位作出的开除、除名、辞退、解除劳动合同、减少劳动报酬、计算劳动者工作年限等决定而发生的劳动争议,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上述规定,即是我们通常所讲的举证倒置。

由于劳动关系产生于劳动过程之中,劳动过程是人与物,劳动力与生产资料结合的生产过程,劳动者进入用人单位后,接受用人单位的安排,两者之间存在人身管理关系与财产关系的双重标准。两者之间仍存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而上述法院规定的证据也是在管理与被管理中发生的,在管理与被管理关系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而且,由于用人单位作出决定,劳动者举证非常困难,根据公平合理的法律原则,一般应由用人单位举证,是符合法理的。但是上述规定,用人单位举证的前提为用人作出的,如果不是用人单位作的,用人单位仍不

需负举证责任。

第四篇:规避劳动合同风险思路

用人单位如何规避用工风险的思路

劳动法讲座

2003年:广州仲裁机构共受理1.6万多件,涉及经济标的3.63亿,广东本地发生的劳动争议案件,去年统计的数字是将近6万件,这些数据都有快速上升的趋势。劳动用工方面出现的法律纠纷不容忽视。

对一些较大的用人单位,如果不注意这方面的问题,可能随时陷入一个标的达几百万的诉讼和员工的非法罢工。其后果是不仅影响了公司的正常运作,影响了公司的声誉,为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更为社会增添了不安定因素。如果企业能够在事前就咨询相关专业人事,合法用工,不仅可以大大降低成本,节省人力物力,更能树立起公司的良好形象。

针对这谢情况,我们准备了这期劳动法讲座。初步向企业展示了劳动用工方面的法律,提出经常会出现纠纷的地方。我们的目的是希望为企业建立一个合法的用工环境。

一、纠纷起因:

从统计数据来看,劳动合同有关的纠纷占了数据的一半:包括劳动合同的订立、变更、解除及相关的经济补偿赔偿问题。

原因:主要是用人单位录用劳动者时,不签订劳动合同或签订劳动合同不规范甚至无效,或违法解除劳动合同,或执行劳动合同过程中违反法律的规定。

那么什么是劳动合同呢?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承包合同有什么区别?

1、劳动合同的概念

劳动合同,亦称劳动契约,我国《劳动法》规定,“劳动合同是劳动者与用人单位确立劳动关系,明确双方权利和义务的协议。”

劳动合同作为一种双方法律行为,具有特定的法律属性,主要表现在:(1)它是诺成性合同。只需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劳动合同即成立,法律不要求以劳动者提供劳动或用人单位支付劳动报酬作为劳动合同成立的前提。(2)它是附合性合同。双方当事人就劳动合同内容意思表示一致的过程,在实践中通常表现为由劳动者对用人单位提出的劳动合同主要条款附和表示同意的过程。只要用人单位提出的劳动合同主要条款不违法,这种附和性合意行为就即为法律所允许。(3)它是双务性合同。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负有义务,并且,各方所负义务既是与各自所享权利对应的代价,又是实现对方相应权利的保证。(4)它是从属性合同。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劳动者在身份上、组织上、经济上从属与用人单位,遵照用人单位的要求为用人单位劳动,完全纳入用人单位的经济组织和生产结构中。(5)它是有偿性合同。依据劳动合同,劳动者一方面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另一方面向用人单位取得劳动报酬等劳动力再生产费用。(6)它是继续性合同。劳动合同所约定的权利义务在劳动关系存续期间继续存在,要求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此期间内继续实现,其中,劳动者应当日复一日、周复一周、月复一月地履行其提供劳动的义务,用人单位履行其支付劳动报酬等义务的行为则应与此相伴随。

2、劳动合同与相邻近法律形式的区别 劳动合同和劳务合同:

劳务合同是一种以劳务为标的的合同类型,它包括承揽合同、基本建设承包合同、运输合同、保管合同、技术服务合同、委托合同、信托合同和居间合同等。由于劳务活动也属于劳动,接受劳务方应向提供劳务方支付报酬,因而,劳务合同与劳动合同相似。但两者也有许多区别,主要是:(1)在劳务合同中,劳务提供方可以是自然人也可以是法人或其他组织,提供劳务方不是劳务接受方的成员,与劳务接受方无人格和组织上的从属关系;在劳动合同中,劳动者只能是自然人,他作为用人单位的劳动组织成员而与用人单位有人格和组织上的从属关系。(2)按照劳务合同的要求,劳务提供方应当向劳务接受方提供的,是劳务行为的物化或非物化成果;按照劳动合同的要求,劳动者只需为单位提供一定的劳动即可。(3)依劳务合同,劳务提供方需利用自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务活动,并自行组织劳务活动和自担风险;依劳动合同,劳动者利用用人单位的生产资料,并在用人单位的组织和指挥下从事劳动,同时,由用人单位承担劳动过程中的风险(比如工伤)。(4)劳务合同中的劳动报酬与商品交换的价款具有同样性质,其数额确定须遵守商品定价规则,即成本(费用)加合法利润,其支付方式为一次性支付或分期支付;劳动合同中的劳动报酬是生活消费品的一种分配方式,须遵循按劳分配原则。劳动合同和承包合同:

劳动合同也不同于承包合同。承包合同有企业外部承包合同和企业内部承包合同之分。

企业外部承包合同,即企业经营承包合同,它与劳动合同的区别十分明显。在承包经营合同中,当事人双方分别为企业财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其内容以企业财产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为核心;在劳动合同中,当事人双方分别为企业和职工,其内容以劳动力的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为核心。

企业内部承包合同,即企业内部责任制合同。它与劳动合同的相似之处在于:(1)承包关系和劳动关系都属于企业内部关系,并且主体资格重合,承包人有的本来就是企业(发包人)的职工,有的则是因承包关系的确立而被企业(发包人)聘为职工;(2)承包合同中有的条款是关于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的约定,所以在内容上与劳动合同交叉;(3)遵守企业规章制度,接受企业监督,是承包人和职工的共同义务。同时,它与劳动合同也有区别。承包合同以经营管理责任制为基本内容,劳动合同则以劳动权利和劳动义务为内容;承包人在其承包范围内是生产经营活动的组织者和管理者,而作为职工则在劳动过程中只是劳动者和被管理者;承包人对承包项目的经营成果负责,而仅作为职工则只对本人承担的劳动任务负责;承包人的收入兼有经营收入和劳动报酬的性质,职工收入则只具有劳动报酬的性质。

3、不签订劳动合同有哪些影响?

很多用人单位都认为,不签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就可以不受劳动法的约束,也可以不受限制的随时辞退,劳动者手中也没有把柄,投诉无门。加上有些劳动者自己也认为,不签合同可以自由来去,不受合同约束。而每次就业都签合同,到期了还要重新签订,双方都觉得比较麻烦。

但是,随着现在劳动者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如果用人单位不签订劳动合同,随时可能被一些劳动者推上被告席而带来一大堆麻烦。

存在劳动关系而无劳动合同,在法律上被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结果,劳动者如果在被用人单位辞退时而提起仲裁和诉讼,将获得在合同期内被用人单位违法辞退一样的待遇。而且,其举证很简单,只要证明为用人单位在工作,受其管理就可以,(比如,工资单,有个案例中一妇女生育时候公司盖章的产假证明单也起了证明作用)。所以用人单位如果误认为没有劳动合同就不会受劳动法的约束是不对的,劳动法,毕竟是偏向劳动者的利益的一部法。不签订劳动合同会使公司丧失本来可以拥有的权利。

相反的是,公司如果能合理的签订劳动合同,则可以利用合同保护自己的利益,在后面将具体谈到。劳动法这部维护劳动者利益的法,在无合同的情况下,对劳动者的保护是很充分的,而对用人单位,则是很不利的,所以,在招用劳动者的时候,要及时签订合同。

(1)、合同可以约定适用期,试用期内,用人单位可以随时辞退,但是,如果没有劳动合同,即使双方约定了试用期也没法律效力,双方从建立劳动关系的第一天起就视为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如要立即辞退,就要支付30天的代通知金。

(2)、合同可以约定劳动期限。用人单位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签约多长时间,时间到,合同自然终止,双方不会产生关于合同的纠纷。如果没有合同,双方就是事实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要解除劳动合同,就一定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甚至代通知金。

(3)、合同还可以在双方发生争议的时候,作为处理劳动争议的直接证据和依据。

二、如何签订劳动合同?

首先,对合同的版本,我们建议用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的标准版本。用人单位有自己的版本也可以。但标准版本在内容上很全面,而且,不需要再浪费用人单位的人力去拟定,比较简便。而且,劳动者也比较容易接受,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规章制度来补充合同中没有的条款。

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在30天内签订劳动合同。下面具体谈谈对合同各条款有什么法律规定,该怎样签订可以避免一些不必要的损失。

1、劳动合同期限:可以约定一个固定的时间,也可以根据需要签订没有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不约定具体时间,但一定要约定合同终止的条件,否则,用人单位要终止劳动合同的时候,会很被动。但是否可以随意约定呢?保丽:生产受市场的影响,会出现很明显的淡季旺季之分,那么是否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当企业生产受市场影响而需要大量降低生产量的时候,双方劳动合同终止? 不可以。法律规定,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变化,需要终止劳动合同的,可以提前通知劳动者解除合同,但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约定合同终止的条件,有些限制:不能将法律规定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但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情况作为约定的条件。这种规避法定义务的约定不被认可。

2、试用期:最长6个月。合同期限1-2年的,不超过60日,0.5-1年的30日,6月以下15日。用人单位对工作岗位没发生变化的同一劳动者只能试用一次。试用期内要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并且试用期包含在合同的期限内。试用期里,用人单位如果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可以随时解除劳动合同。当然,劳动者也可以随时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所以,试用期是法律赋予双方选择的时间。

再实际操作中,通常有下列几种问题所在:

1、有些用人单位为降低用人成本,在试用期内通常不为劳动者缴纳社保,等通过了试用期再缴纳。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通常也不会为这个问题而提出异议。

2、有些用人单位再试用期内不签订劳动合同,等通过试用期的检验,合格的才签订劳动合同录用。

3、有的用人单位单独就试用期签订劳动合同。

法律规定:试用期内劳动者也同样享有各种社会保险,它是国家为了为员工的生活、医疗保障而实行的强制性保险。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必须依法参加社会保险,缴纳社会保险费。即使双方合同约定试用期可以不缴纳,违法的约定无效。

试用期不签订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存在很大的不利。法律规定,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试用期,这里用可以的意思,是说双方可以约定也可以不约定试用期,而不是说双方可以在劳动合同之外约定试用期。所以,试用期是根据劳动合同而来的。如果根本就没有劳动合同,双方就开始所谓的试用期,法律是不承认的,但是,双方的雇佣关系却不可否认,因此没有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将作为事实劳动关系处理。

而单独就试用期签订的劳动合同,则试用期长短对劳动合同长短的一些限制性的规定,将根本无法实施。因此没有劳动合同的“试用期”将作为事实劳动关系处理。

试用期原本就是可以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随时解除劳动合同的,可是由于这些不当的做法单位很可能不得不遵守正常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造成损失。正常解除劳动合同需赔偿的项目将在后面具体谈到。所以单位录用员工需要安排试用期的,必须注意与其签订正式的劳动合同,以免失去本该有利的条件,否则到头吃亏的反而会是单位。

3、工作时间:法律规定,劳动者正常的工作时间是:每日8小时,每周40小时。但没有强行要求休息日一定是周六周日。因此用人单位可以灵活安排周休息日。法定休息日是国家明确规定了劳动者享有休息权利的日期:五一3天,十一3天,元旦1天,春节3天,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休假日。

关于加班:一般劳动者,一般每日不得超过1小时;因特殊原因需要延长工作时间的在保障劳动者身体健康的条件下延长工作时间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但是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但要付工资150%的加班费。这是标准工时下的制度。

休息日安排劳动者加班的,应尽量安排补休,不能安排补休的,支付200%的报酬。全体公民放假,若适逢休息日,在工作日补假,而部分公民放假日适逢休息日,则不补假,而且,对上班的员工也不支付加班费。

因工作限制和生产特点的需要,不能实行标准工时的,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或综合计算工时工作制。但要报劳动行政部门批准。

具体可以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岗位,包括企业中的高级管理人员、外勤人员、推销人员、部分值班人员等因工作无法按标准工作时间衡量的职工;长途运输人员,出租车司机、铁路港口仓库的部分装卸人员等因工作性质特殊,需机动作业的职工;及其他职责特殊无法实行标准工时的人员。对于需连续作业和受季节和自然条件限制的行业,可以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

对于实行综合计算工时制的员工,其在综合计算工时的一个周期内,工作时间总数不能超过法定的工作时间总数。否则按照加班的补偿办法进行补偿。而对于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岗位,法律没有明确规定其加班费问题。(案例:酒店值班人员。)

一个周期内,综合计算工作时间超过法定标准工作时间的部分,应视为延长工作时间,并应按工资150%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报酬。综合计算工时的周期经申请批准。一般不会超过一年。

实行不定时工作制的劳动者,不执行上述规定。不过,不管是什么工时制度,安排劳动者法定休假日如春节五一劳动节的时候加班,都应支付300%的工资报酬。

4、工作岗位:依法,劳动合同签订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如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发生严重困难,可以自主调整工作岗位。但变更岗位须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一致,若不能达成协议,则可按法定程序解除劳动合同。二是因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企业有权作出调整工作岗位的决定,行使企业自主权。但如果劳动者同意,可以在合同中约定多个工作岗位,这样方便于公司临时调整员工的工作岗位。

5、工资:组成:工资、有规定标准的各种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不属于工资范围:

(1)单位支付给劳动者个人的社会福利保险费用,如丧葬抚恤救济费、生活困难补助费、计划生育补贴等;(2)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如用人单位支付给劳动者的工作服、解毒剂、清凉饮料费用等;(3)按规定未列入工资总额的各种劳动报酬及其他劳动收入,如根据国家规定发放的创造发明奖、国家星火奖、自然科学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合理化建议和技术改进奖、中华技能大奖等,以及稿费、讲课费、翻译费等。(比较偶然性的收入)

工资制度实行最低工资保障制度,最低工资标准,是指劳动者在法定工作时间或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提供了正常劳动的前提下,用人单位依法应支付的最低劳动报酬,不包括加班工资,社保费用。

本规定所称正常劳动,是指劳动者按依法签订的劳动合同约定,在法定工作时间或劳动合同约定的工作时间内从事的劳动。劳动者依法享受带薪年休假、探亲假、婚丧假、生育(产)假、节育手术假等国家规定的假期间,以及法定工作时间内依法参加社会活动期间,视为提供了正常劳动。

用人单位应支付给劳动者的工资在剔除下列各项以后,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一)延长工作时间工资;

(二)中班、夜班、高温、低温、井下、有毒有害等特殊工作环境、条件下的津贴;

(三)法律、法规和国家规定的劳动者福利待遇等。

工资(基本工资、加班工资、各种津贴、奖金)-个人保险-公积金=实发 工资-公积金-加班工资-个人分担的保险,即:

代扣代缴保险金后的实发工资-加班费≥最低工资标准

加班费计算:计件的,按法定工作时间计件单价为基数。(20.92天,167.4小时)基数的确定:按合同约定的工资,无约定的,按上月实际工资;实际工资高于合同约定的,在范围内确定。加点150%休息日加班200%法定假日300%;综合计算工时的平时加班150%法定休息日加班300%。

双方也可以约定,但不得低于合同约定的工资折算数。

6、约定条款:包括竞业禁止条款、违约金条款等。

竞业禁止条款:权利人有权要求与其具有特定关系的人不为针对自己的竞争行为。具体包括要求义务人保守权利人商业秘密及同业禁止行为两个方面。所谓的同业禁止,就是对有关人员的择业权进行一定限制,约定有关人员在离开本单位后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且有竞争关系或其他利害关系的其他单位内任职,或自己生产、经营与原单位有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业务。

法定竞业禁止仅是对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在职期间的一种限制,而对于董事、经理等高级管理人员离职后以及其他因其专业职务原因掌握企业商业秘密的员工在职期间及离职后,法律没有规定其竞业禁止义务。为此,企业只能通过与其签订竞业禁止协议予以实现。此协议一般包括竞业禁止的期限、用人单位因限制了劳动者的择业权而支付的报酬。

违约金条款:劳动合同规定了劳动者和用人单位在一定期限内的权利义务关系。那么是否只要违反合同约定就要支付违约金呢?

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在劳动者提出辞职后会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劳动合同不同于一般的合同,法律赋予劳动者的辞职权,那么,用人单位就不得通过劳动合同的约定限制劳动者法定的权利。因此,只要劳动者提前三十天通知用人单位,即使双方在合同中就此约定了违约金也是无效的。地方法规对违约金问题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一般的地方法规没有禁止合同中约定违约金,上海市率先对劳动合同约定违约金作了特别规定。《上海条例》规定在劳动合同中设定违约金的,只限于违反服务期约定和违反保守商业秘密约定两种情况。而约定服务期,又只限于对由用人单位出资招用、培训或者提供其他特殊待遇如出资购房的劳动者。就是说,如果用人单位规定一般员工提前离职也必须支付违约金,这种约定是无效的。2003年,江浙两省先后效仿了上海的这一做法,当然,企业在解除劳动合同时也不需要支付违约金。广东省没有违约金的限制。所以,如果一个广州的公司在上海设有分公司并招聘劳动者,如果由总公司签订合同,则可以约定违约金,如果上海的分公司招聘广州的劳动者,只可以有选择的约定违约金,不符合地方法规的无效。

三、劳动合同到期的处理(自然终止的一种)

劳动合同到期,劳动关系自然终止。用人单位如不想续签劳动合同,应尽快为劳动者办理相关的终止劳动关系手续。如果用人单位要与劳动者续签劳动合同,也应当尽快办理,否则,事实劳动关系后,用人单位如果想变更劳动合同的内容,而双方就新的合同内容不能达成一致意见,则用人单位比较被动,法律会认可按原劳动合同的标准执行。

四、劳动合同的解除和终止

(一)、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情况

当法律规定的条件具备时,用人单位就享有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权,无需双方协商达成一致意见,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有三种情况:

A、即时解除,即用人单位无需以任何形式提前告知劳动者,可随时通知劳动者解除合同,并可以不发给经济补偿金。

(1)在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的;

(2)严重违反劳动纪律或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规章制度,符合开除、除名、辞退条件的;(3)严重失职,营私舞弊或泄露商业秘密,对用人单位利益造成重大损害的;(4)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B、需预先告知的解除:

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有权解除劳动合同,但必须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对方,方可办理解除劳动合同手续:(1)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原劳动合同不能履行,经双方当事人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协议的;

(2)劳动者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用人单位另行安排的工作的;

(3)劳动者不能胜任工作,经过培训或调整工作岗位,仍不能胜任工作的;(4)符合劳动合同约定的解除条件的。

用人单位根据B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按国家有关规定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用人单位根据B的第(2)项解除劳动合同的还需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支付不低于六个月工资的医疗补助费:重病的额外加不低于50%医疗补助费,绝症的额外加不低于100%的医疗补助费。

C、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劳动者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不得依据上述B、C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1)患职业病或因工负伤并被确认丧失或者部分丧失劳动能力的;(2)患病或负伤,在规定的医疗期限内的;(3)女职工在孕期、产期和哺乳期限内的;(4)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情况。

(二)、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

劳动者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两种情况:

A、无需预先告知解除: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劳动者有权随时通知用人单位 解除劳动合同:

(1)在试用期限内的;

(2)用人单位不按劳动合同约定支付劳动报酬或提供劳动条件的;(3)用人单位以暴力、威胁或限制人身自由等非法手段强迫劳动的;(4)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5)拒不支付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工资报酬的;(6)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劳动者工资的。

劳动者依据A项第(2)、(3)、(4)、(5)、(6)项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解除劳动合同经济补偿的规定支付补偿金,造成劳动者经济损失的,还应赔偿劳动者的损失。

B、除上述A项规定的情况外,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劳动者违反法律规定没有提前三十天通知用人单位而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和法律的规定承担赔偿责任.劳动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需赔偿责任的范围包括:(1)用人单位为招收录用劳动者而直接支付的费用;(2)用人单位为劳动者支付的教育、培训费用;

(3)对用人单位的生产、经营和工作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劳动合同及其附件中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

如果劳动者提前三十天通知用人单位,则不需要支付解除劳动合同的违约金及上述费用,但与用人单位有培训合同的按培训合同处理。

五、对企业的特别提醒

1、签订劳动合同的时间:法律规定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应在30天内签订劳动合同。对于劳动合同到期后续签问题,法律没有规定。但是,对用人单位来讲,为避免不必要的纠纷,在合同到期前就完成续签的程序比较稳妥,如果用人单位不愿续签,也要在合同到期时及时终止劳动关系。否则,会埋下纠纷的种子。

2、关于试用期:法律规定,试用期内双方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随时通知对方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要注意的是,一定要有证据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否则,劳动者如果申请仲裁,而用人单位不能拿出相应的证据,仲裁裁决就会撤销用人单位的决定,结果是要恢复劳动关系,用人单位还要赔偿劳动者的工资、奖金、补贴等损失。

另外,关于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证明,一定要在试用期结束前通知劳动者本人。案例:从事电脑动画设计的小范被某软件公司聘用,签订了劳动合同,约定:合同期限为三年,其中试用期为三个月。在试用期内,小范虽然工作热情很高,但由于他的能力和水平所限,复杂一些的设计一直搞不好。5月11日,经理对他说:“今天是你试用期的最后一天,公司要对你的水平进行一下考核,我现在给你一个活儿,你必须在今天搞出完整的动画设计。如果你能保质保量地完成,就说明你符合公司录用条件规定的技术水平要求;否则,就说明你不符合要求。”小范整整干了一天,总算勉强把设计搞完了。第二天(5月12日),经理召集总设计师和其他几位资深设计师一起,对小范搞出的设计进行了评议,结论是:小范的设计不合格,他的技术水平不符合录用条件中规定的标准。5月13日(试用期满后的第二天),公司以小范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理由,单方解除了小范的劳动合同。

事情发展的过程:公司是在试用期内的最后一天,对小范进行的考核,考核结果是在试用期满后的第一天得出的,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是在试用期满后的第二天做出的。

小范试用期满以后,公司是否还有权对他以“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理由,来解除劳动合同? 公司尽管是在试用期内进行的考核,但通过考核证明小范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结论,却是在试用期满后才得出的。这说明小范不符合录用条件,不是在试用期间,而是在试用期后。因此,公司此时已不能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理由,来解除小范的劳动合同了。

劳动部在有关文件中也规定:对试用期内不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企业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若超过试用期,则企业不能以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

3、关于工资的约定:

有些用人单位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工资的时候会加上:周六上班的报酬。由于法律已经规定了关于加班的报酬问题,所以,劳动合同中不需要如此约定,否则,容易引发不必要的纠纷。如果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周六上班又安排补休的,按照法律规定是不需要支付加班费的,但按照合同约定可能会被裁决支付周六的加班费。

4、员工有未了事务,公司可拒绝退工?

某销售人员,现在与公司劳动合同到期,由于不想续约,遂进行工作交接,但由于以往业务仍有尾款未收回,公司因此拒绝他的离职请求,并要求他协助公司收回尾款,否则不为他办理离职手续。公司以以往业务仍有尾款没有收回为由,拒绝他的离职请求,这是当前许多单位的习惯做法。员工可以在法定期限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要求用人单位为其办理退工手续并赔偿因此而遭受的损失。

5、员工支付单位一个月工资可立即辞职吗?可以给予用人单位一个月工资来代替30天的提前通知期? 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无需征得用人单位的同意。同时: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既是解除劳动合同的程序,也是解除劳动合同的条件。

《违反〈劳动法〉有关劳动合同规定的赔偿办法》第四条的规定要求他赔偿损失:“劳动者违反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解除劳动合同,对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劳动者应赔偿用人单位下列损失:

(一)招收录用费;

(二)培训费;

(三)对生产、经营和工作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

(四)合同约定的其他赔偿费用。”未提前30天通知用人单位就辞职的话,单位出了要求其赔偿上述损失外,还可不予办理退工手续。

6、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要保留证据。尤其是劳动者违反公司的规章制度被辞退的情况。

7、产假:生育就能享受产假待遇?

劳动法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待遇:产假期间的生育津贴。这是不是说,只要女职工生育了,不管什么情况,都应该享受产假待遇呢?不,不是这样。女职工享受产假是生育保险待遇中的一部分,它是以建立合法婚姻关系、符合婚姻法和计划生育政策为前提的。《女职工劳动保护规定》第十五条规定:“女职工违反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的,其劳动保护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计划生育规定办理,不适用本规定。”如没有建立合法婚姻的前提下生育子女,计划外第二胎。

8、出现纠纷后企业要注意的问题(简单介绍)

在征求法律专业人士的意见前,不要随意和劳动者谈判和解,更不要留下和解的相关书面证明,否则,一旦劳动者提起仲裁,双方的和解可能会成为有力的证据,也会影响时效的计算,使已经过时效的赔偿补偿重新计算时效。

第五篇:劳动合同争议条款

第一、“劳动关系”的定义以及“劳动者”主体资格不明确。

国家建立劳动合同制度,主要是为了规范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劳动关系,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本法虽然规定了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但是,无论在劳动法中,还是在本法中,我们均无法找到“劳动关系”的定义。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本法对用人单位的范围有明确的规定,但是对于劳动者的主体资格却没有明确的规定。

因此,司法实践中广泛存在争议的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等认定与区别问题,并不太可能因为本法的颁布实施而得到解决。比如:保险营销人员与保险公司的是否属于劳动关系,大学生能否与用人单位形成劳动关系,律师与律师事务所之间是否属于劳动关系,超过法定退休年龄的劳动者能否与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这些问题将继续存在争议。这不能不说是本法的一个缺陷。

第二、没有明确全日制工资结算和支付的周期。

本法第72条规定了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不得超过15日。但是,对于全日制用工的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本法并没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劳动法》早就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按月支付工资,但是实践中很多用人单位都是在次月发放上月的工资,有的是次月1日,有的是次月5日,还有的是次月10日,甚至还有次月29日才发放的。至于具体到次月的哪一天发放才属不合法,法律并无明确规定。由于用人单位又实实在在是按月发放工资,似乎也很难认定用人单位违法。但是,这样种做法的结果是劳动者总有一定期限的工资无法及时领取,而且延后发放的期限越长,劳动者被留存在用人单位的工资就越多,有的甚至接近一个月的工资。

所以,笔者认为这个问题亟待有关部门规范,以防止用人单位延长发放工资的周期。否则,用人单位将利用劳动合同法的这一漏洞,在劳动合同中将发放工资的时间近可能地延后,这将严重影响劳动者及时领取工资和辞职的自由权。

第三、试用期工资的标准不明确。

对试用期进行规范,是本法的一大特点,也广受舆论好评,但笔者不以为然。本法第20条规定虽然对试用期工资的标准进行规定,但是该规定仍然不明确,存在严重的漏洞。

本条规定了试用期的工资必须同时符合两个条件,一是“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二是“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另外,还有一种理解最低档工资没有80%的限制,说明这里的表达有歧异)

但是,其中第一个条件中可以选择有两种情形中的任何一种,即“不得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由于两者是选择关系,所以,只要具备其中一种情形,就符合了第一个条件。如此一来,试用期工资在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情况,只要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百分之八十,或者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都是合法的。

问题就在于,如果套用“不低于本单位相同岗位最低档工资的百分之八十”,那对劳动者就非常不利了,因为最低档工资基本是由用人单位说了算的。套用这一标准的话,本法规定“不低于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百分之八十”的规定就有可能完全成了摆设。

第四、同一劳动者与同一用人单位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

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反复试用,损害劳动者权利的行为,本法第19条规定了“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笔者认为这一规定过于绝对。没有考虑到离职后再次被招用的情形。

现在离职员工回原单位工作的情况越来越多,其间隔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几个月,有的好几年。笔者认为,对于这类离职员工重新被单位招用也不得约定试用期的规定明显不合理。因为时隔一定期限后,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有可能发生比较大的变化,或者就职的部门和岗位与原来不一样。甚至由于人员的变动,原单位没有人认识这个曾经在单位工作过的人。所以,如果因为是同一个单位和劳动者,就不能再次约定试用期,很可能引发新的问题,用人单位招用离职的员工不能约定试用期就可能有很多顾虑,但如果约定了试用期,劳动者有可能依据本条提出异议,引发新的纠纷。

第五、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定义模糊、终止条件不明确。

我们都知道本法突出的特点是引导劳动合同的长期化,直至签订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其目的是保障劳动者就业的稳定性。但是,要认真考察一下本法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定义,我们会发现存在一些的问题。

本法第十四条的规定,“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指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无确定终止时间的劳动合同”。笔者认为这一定义存在几个问题:

一、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中“无确定终止时间”如何理解的问题:是理解为可以随时终止,还是理解为不能终止?很显然不能理解为随时终止,但是如果理解为不能终止,显然也是没有道理的。因此,“无确定终止时间”表意不明确,让人感到费解。

根据本法的规定,笔者认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应该是指用人单位没有法定理由不得解除和终止劳动关系的劳动合同。但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不受限制的。

二、本条规定“无确定终止时间”要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也让人难以理解。笔者认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是一种法定的合同期限形式,不需要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本合同为“无确定终止时间”,双方只需要约定本合同为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即可,甚至在一定情形下,法律可以直接规定双方的劳动合同为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这时根本不存在双方对劳动合同终止时间的“约定”问题。

另外,关于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以终止的时间,劳动合同法规定几种情形,包括劳动者开始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劳动者死亡、用人单位宣告破产、吊销营业执照、关闭撤销、提前解散等。但是,对于一个正常运作的企业,若劳动者因故无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但又达到退休年龄,该如何终止该劳动者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本法并没有规定。也就是说,用人单位要单方终止达到退休年龄但没有享受退休待遇的劳动者的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是很难找到法律依据的。

第六:没有明确“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和标准。

根据本法规定,用人单位终止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而终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则不需要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金。但是,本法并没有对“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的适用范围和标准做出任何规定。因此,用人单位有可能对一些特殊的工作岗位通过签订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来规避终止固定期限劳动合同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的规定,甚至有的用人单位有可能滥用本条的规定。

另外,笔者认为本法规定“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不具有可操作性。因为完成一定工作任务本身就没有明确的期限,在很多情况下,是否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可能在事前是难以确定的。由于事前无法确定,所以用人单位很可能约定了试用期,而事实上有可能这项工作在试用期内就完成了,这对劳动者来说也是不利的。

第七:劳动保护、劳动条件、职业病防治作为合同约定条款。

首先,何谓“劳动保护”、“劳动条件”等法律并没有明确的规定。笔者认为,这一条款在实践中对保护劳动者权利所能发挥作用必将大打折扣,因为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很难在劳动合同中正确规范地约定这一条款。

其次,笔者个人看来,这样的条款根本不应该是劳动合同约定的条款,应该由法律法规来规范,规定由用人单位在劳动保护、劳动条件等方面应该遵守的一些规定和原则,而不是授权双方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从实务的角度讲,其实是授权用人单位单方规定)。

而且,还有一个问题假如劳动合同没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那又该如何执行呢?不本法也没有明确。

本法第38条规定了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之一是用人单位“未按照劳动合同约定提供劳动保护或者劳动条件”。如果劳动合同根本没有约定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那用人单位岂不是永远不可能发生违反“约定”的情形,那劳动者岂不是永远无法根据这一条解除劳动合同?

第八、禁止对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设定违约金。

虽然本法规定了劳动合同期限为劳动合同必备的条款,而且立法者的意图是要求用人单位尽可能签订较长期限的劳动合同,以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但是,本法却规定劳动者可以不需要任何理由提前30日通知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且不得对劳动者设定违约金或者追究赔偿责任(有培训协议的除外)。

如此一来,劳动合同期限条款成了约束用人单位的单方条款,对劳动者是没有约束力的,这样的条款作为合同约定条款就没有意义了。因为劳动者可以对自己工作和未来收入的稳定性有较清晰的预期,但用人单位却无法预期到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期限。因此,本法实施后必然导致企业人才流动过于频繁,严重影响企业人员的稳定性,可能导致人才的大量流失(包

括流失到国外)。企业人才流失和离职频率过高,对于建立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是没有好处的,尤其是一些关键岗位的劳动者可以不受限制地提前解除劳动合同,对企业的损失也是不可估量的。同时,不要求劳动者承担任何违约责任,也不利于培养劳动者守合同、讲诚信的职业道德和法律意识。(虽然这种观点可能遭到劳动者的反对,但是笔者还是坚持这样认为,只是对劳动者违约责任的设定需要法律明确的规范)

第九、违反培训协议服务期限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分摊的培训费用。

本法第22规定,劳动者违反服务期限的约定应该承担的违约金不得超过服务期尚未履行部分所应该分摊的培训费用。这一规定只是要求劳动者对用人单位培训费用进行补偿,实际上对劳动者没有太大制约作用,难以保障用人单位的利益,消除用人单位的顾虑。

笔者认为劳动者违反服务期限所应承担的违约金应当适当地高于培训费用,以有效地对劳动者遵守约定发挥制约作用。否则,将导致企业之间人才恶性竞争,也影响企业对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在目前企业普遍不愿意为员工培训进行投入的情况下,这样的规定可能导致企业今后对于员工培训方面的投入更加慎重,对于提高我国劳动者整体素质是没有好处的。要知道,劳动者在工作期间的培训往往要比在大学学习到的东西更为实用。笔者认为国家的法律应当鼓励企业对员工培训进行投入,提高企业培训投入的积极性。

第十、变更劳动合同一律采用书面形式。

为了防止用人单位擅自变更劳动合同,侵害劳动者的合法权利,本法第35条规定“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变更后的劳动合同文本由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执一份”。

但是,立法者并没有考虑到有些变更虽然没有采用书面形式但对劳动者却是有利的,比如用人单位在合同期限内为劳动者提高了薪资待遇,晋升了职务,一般都有可能用人单位单方决定的,未必会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变更协议。尤其是今后长期劳动合同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可能成为主流,有可能出现签一次份劳动合同用上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情况。在这么长的期限,完全有可能在薪资待遇等方面发生有利于劳动者的变化。如果法律必须采用书面形式方能有效,那么用人单位就可能故意不与劳动者以书面形式确定,随时以无书面变更协议而“反悔”,将工资待遇降回到劳动合同约定的标准,甚至用人单位有可能以劳动者不当得利向劳动者索要已经支付的差额部分的薪资待遇。这对维护劳动者的权利是不利的。

第十一、竞业限制人员的范围不明确

本法第23条和24条规定了用人单位可以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同时规定竞业限制的人员限于“用人单位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但是,笔者认为这里所谓的“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作为一个兜底条款,几乎可以把所有的劳动者都“兜”进去了。因为作为劳动者从职业道德的角度讲,不论其职务高低必定有义务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或者其他机密。换句话说,所有劳动者都有义务对本单位保守商业秘密和其他机密。至于劳动者是否知道或者是否有可能接触商业秘密,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如果用人单位滥用该条款,任意扩大竞业限制人员的范围,那么对劳动者来说显然是不利的。

第十二、竞业限制协议违约金的标准不明确

本法没有规定用人单位对限制就业的劳动者应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也没有对劳动者承担违约金的数额进行限制。这样的结果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用人单位有可能利用自身的优势,让劳动者签订经济补偿标准较低,而违约金较高的竞业限制条款。这将严重影响劳动者自由择业。

第十三、无效劳动合同的劳动报酬参照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报酬标准确定

本法第28条规定劳动合同被确认无效,劳动报酬的数额,参照用人单位相同或者相近岗位的劳动报酬确定。笔者认为这一规定里不合理,没有考虑到约定的劳动报酬与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报酬的存在差异以及引起劳动合同无效的原因。

如果原劳动合同约定的劳动报酬与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报酬标准存在较大的差异,那么按照本法的规定,有可能发生这样的情形:在约定的劳动报酬较低的情况下,因劳动者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反而可以获得更高的劳动报酬;反之,在劳动合同约定的工资报酬较高的情况下,因用人单位的原因导致劳动合同无效,劳动者获得的劳动报酬反而更低。这显然是不合理的。

笔者认为应该根据引起劳动合同无效的责任来,按照不利于引起劳动合同无效一方的原则来确定劳动报酬,即如果是劳动者的原因引起劳动合同无效,应该在约定工资和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报酬中选择较低的一种工资标准;反之,应该选择较高的工资标准;如果双方都有过错,则按照相同或者相近岗位劳动报酬标准确定。

第十四、“支付令”中看不中用。

本法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会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并规定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这条规定看起来很美,实际没有什么实用价值。稍有法律知识和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民事诉讼法》规定债务人自收到支付令之日起十五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出书面异议,人民法院收到债务人提出的书面异议后,应当裁定终结督促程序,支付令自行失效。也就是说法院是不审查债务人提出异议的理由是否成立,只要提出异议,支付令就不发生法律效力。对劳动者来说,等于没有申请支付令。这种看上去很美的规定无形中在引导劳动者申请支付令,但结果却是增加了劳动者追讨工资的程序和时间以及经济成本。

第十五、第三十八条的第一款

(六)规定不明确。

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用人单位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其中包括“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而根据本法第四十六条的规定,劳动者依照本法第三十八条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

由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很多,包括用人单位存在过错(第38条前五种情形均属此类)和用人单位没有过错的各种情形,但本条对“法律、行政

法规规定劳动者可以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没有任何限制性的规定,从字面上理解,就可以得出劳动者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任何情况都可以得到经济补偿金了。虽然,从立法的本意,第三十八条的第一款

(六)应理解为因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的导致劳动者可以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其他情形,但是本条第六项在文字表达显然是有暇疵的。

第十六、第三十八条、第三十九条没有规定是否应该采取书面形式解除劳动合同。

《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对因劳动者的过错而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均未规定必须以书面的形式通知劳动者。那么是否意味着在有证据证明劳动者符合被解除劳动合同条件的情况下,用人单位单方可以口头通知解除劳动合同?虽然高人民法院在有关司法解释中规定因解除劳动合同发生争议的仲裁申诉期限的起算从劳动者收到书面解除通知之日起计算,未收到书面通知的,可以随时提起仲裁。笔者认为这只是对提起仲裁申诉期限起起算日的规定,并不是对解除劳动合同之日的规定。因此,本条给用人单位口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留下了法律空间,对于口头解除劳动合同效力,也留下了争议的余地。

第十七、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通知工会。

本法第四十三条规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笔者认为本条对于没有建立工会组织的用人单位并不适用,我国法律并没有规定用人单位必须建立工会。其实,本条只是照抄照搬了《工会法》第21条的规定而已。由于本法没有区分是否建立工会笼统固定用人单位单方解除劳动合同要事先通知工会,显然是缺乏可操作性的。而且,也未对于没有通知工会而单方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效力作出明确的规定。

第十八、没有明确达到退休年龄的劳动者是否应终止劳动合同。

本法第四十四条规定,劳动者开始依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合同终止。问题是,对于达到退休年龄但无法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的劳动者是否可以终止劳动合同,本法没有明确规定。如果这类劳动者的劳动合同是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就有可能导致用人单位无终止劳动合同的法定理由了,难道只能等劳动者死亡时才能终止吗?

第十九、本法施行前订立的劳动合同继续执行。

本法第九十七条规定“本法施行前已依法订立且在本法施行之日存续的劳动合同,继续履行”。这意味着在2008年1月1日前签订劳动合同只要不违反当时有效的法律法规,即使与劳动合同法抵触,也要按照约定继续执行。比如,现在已经签订并约定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需要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的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仍要按照约定执行,即劳动者提前解除劳动合同仍有可能向单位支付违约金、合同到期被终止劳动合同不支付经济补偿金等。也就是说,在劳动合同法施行以后,仍会出现大量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需要向单位支付违约金、被用人单位终止劳动合同得不到经济补偿的现象,劳动者的权利得不到劳动合同法的保护和救济。

下载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争议规避(写写帮整理)word格式文档
下载企业劳动合同管理及争议规避(写写帮整理).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劳动合同争议案例

    劳动合同案例一、2003年张某被无线电厂聘用,双方自愿签订四年劳动合同。合同中约定在工厂工作期间,工厂出资给张某培训,如张因个人原因辞职或离职,则补偿培训费50%,培训结束后工......

    《企业合同范本及风险规避大全》

    《企业合同范本及风险规避大全》2009年(法律出版社)主编王风和、娄秋琴(合著)这是一本企业管理的书籍,该书主要针对企业经营中法律制度和意识不强的管理者容易犯的缺陷,点评了9类......

    劳动合同争议调解申请书

    附件1 劳动争议调解申请书工作单位: 住所: 委托代理人: 被申请人: 住所: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职务:委托代理人: 一、请求调解事项 1、3、 二、事实与理由为此,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

    风险管理规避

    一位IT管理专家这样说到,很多风险管理工作失败,不是因为风险管理的软件程序不运行,而是很多IT管理员不了解风险的由来,未深入了解风险的症结,仅仅是单纯的尝试管理,那么风险管理注......

    物业管理企业经营风险及规避方式(5篇)

    物业管理企业经营风险及规避方式 港联物业 万科于2009年5月8日公布了这样一组数据:万科在全国20多个城市设立物业公司,万科物业系统的员工数达到13173人,占万科总员工数的约80%......

    企业签订合同注意事项及风险规避方法

    企业签订合同时应注意的事项及常见的风险规避方法 一、合同的主体(甲方乙方) 甲方在签合同时一般应有甲方公司的全称(保证公章和营业执照上面的名称相一致)及法定代表人的签......

    企业签订合同注意事项及风险规避方法

    企业签订合同时应注意的事项 及常见的风险规避方法 一、合同的主体(甲方乙方) 甲方在签合同时一般应有甲方公司的全称(保证公章和营业执照上面的名称相一致)及法定代表人的签......

    企业如何规避劳动法

    企业如何合理合法规避劳动合同法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劳动合同法》、《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的施行,劳动者的维权意识逐渐提高,越来越多的劳动者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