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实现增收节支
企业如何进行成本控制,实现增收节支
一、企业现状分析:
去年上半年,由于国家经济增长放缓,部分高耗能企业总体开工不足,给能源消耗造成一定的影响,煤碳库存增加,上半年全国煤碳产量19.1亿吨。同比增长5.6%,6月末全社会存煤2.78亿吨。其中煤矿存煤6723万吨,同比增加1622万吨,增长31.8%;重点发电企业存煤9125万吨,同比增加2582万吨,增长39.5%,可用27天主要港口(含上海,宁波,广州等主要煤碳接卸港)存煤4717万吨,环比增长16.9%,同比增加1898万吨,增长67.3%。截至7月30日,秦皇岛港,国投曹妃旬港和国投京唐港区煤碳库存分别为828.5万吨,253万吨和173万吨。
就重庆市而言,6月30日止。全市已存煤363万吨,其中火力电厂存煤高达253万吨,全市电煤可用2个月以上,由于煤炭不好卖,上半年重庆出产原煤1789.21万吨,同时减少268.59万吨,降幅13.1%;其中区县煤矿产量1095.59万吨,下降21%,大量民营企业煤矿停产.重庆能投集团下属五大煤碳生产企业6月份商品煤销售量比去年同期减少15.48%,供应市内电煤比去年同期减少39.54%,其中松藻煤电公司比前年同期少销售8.8万吨。现集团各煤矿存煤24万吨,创10年新高。
市内煤碳库存大增导致价格不滑,目前“松藻煤”已没有竞争力,我们的电煤发热低,只有4250大卡/千克左右,含硫高4—5%之间,目前销售价是0.12元/大卡.吨,折合煤价为500元/吨左右。现在贵州发热量5000大卡/千克,含硫量2—3%的优质原煤,售价为0.115元/大卡.吨。本地小煤窑的煤到电厂价在0.10元/大卡.吨,在同等发热量的前提下松藻煤比贵州煤价格高15—20元/吨,松藻煤在市场上竞争优势已经荡然无存,不乐观的说这种势态能维持多久也是未知数,这种状况就要求我们必须提供质优价廉的优质煤,而煤质受地理环境影响,提升空间固然有限,但价格优势可从成本控制上下工夫,那么如何挖掘内部潜力,开展节能降耗,合理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才能创造松藻煤价格上在市场上的优势,实现增收节支助推企业渡过难关呢?为此我们在成本控制方面进行了认真的思索。
二、企业在成本控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当前形势十分严峻,而目前企业还是国营企业的模式在运转,一方面在生产成本高,劳动力紧缺方面一筹莫展,另一方面管理人员多,管理成本有增无减,下面我以某煤矿现状为例;某煤矿现有基层队21个,基层管理人员平均7人/队,合计147人,在93年至2000年实行工长制期间,基层管理人员为每个队3人,合计63人,(只配备队长,书记和安全队长)技术员由生产技术部门统一配备,应该说可减少84名管理人员。由工长跟班,工长工资在计件工资中,不进入管理费用,每个队增加4名劳动力,全矿劳动力可增加84人;管理人员按年薪10万元/人测评,全矿每年可节约840万元。这样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增加了劳动力,何乐而不为?
(二)在材料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企业在控制材料消耗降低成本方面进行多方面的努力,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总体上来看,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主要表现为:
1.成本控制目标的确定和成本控制最优水平的决策仍然停留在依靠经验决策的倒扣法上,缺乏足够的科学性。
2.成本控制的动态信息反馈速度慢,时效性差。仍局限于传统的事后控制。
3.成本控制与其相关的环节相互脱节,缺乏应有的系统性,分析不能为预测提供准确的信息,预测不能为决策、控制提供可靠的依据。
4.成本控制方式比较单一,仍主要依赖于会计控制,营运控制相对薄弱,基础工作尚待加强。
5.成本控制较为狭窄,注重生产过程,忽视供销的控制等。因此要提高煤矿企业成本控制水平,必须实现成本控制由事后,被动,滞后向事前,主动超前控制转变。
三、成本控制的应对措施:
(一)在合理劳动组合降低生产成本方面谈一些个人的见解和方法供领导决策参考。
1.采掘队实行工长制 实行工长制解决了掘进队头多面广,跟班队长无暇顾及的现状.而采煤队也解决了脱产干部多的弊端,协调了干群关系;同时既降低了生产成本,每个基层队可节约40万元/年的管理费用,又增加了4名劳动力,缓解了企业的经营矛盾.
2.专业队实行归口管理
"机电.运输"."一通三防"等实行归口管理,避免了工作环节中有人没事干,而有人又干不完的事.一个单位.一个部门统一管理.相互协调,既有效利用了劳动力,又提高了员工的收入,稳定了员工队伍.
3.同样的方法也可对机关管理人员进行一次合理劳动组合,实行一专多能,简化机构把多余的劳动力充实到基层,也可降低成本。当然,企业目前已经提出“经济型”开采思维模式,说明市场经济的压力已迫使企业领导不得不面对现实。
(二)在材料管理方面应对措施:
1.建立健全材料消耗的管理制度。做到材料费指标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员参与。
2.大力开展回收复用和修旧利废工作。原煤生产中所消耗的材料有60%以上可以直接回收使用或经过修复后重新使用,这些材料回收复用率如果到达90%,则比全部使用新产品降低材料消耗55%以上,如果复用率为75%,则比全部投入新产品节约材料支出45%以上。
3.加大原材料消耗和回收复用奖罚考核力度,实现企业、员工共赢。通过成本控制,企业实现经营利润,员工增加了工资收入.
4.材料控制关键在于人,加强人员成本意识教育,引导企业员工开展开源节流,节能降耗,形成浪费可耻,节约光荣的良好风气。
5.在原材料供应方面,提供质优价廉的原材料,品种多一些,使用单位才能有更多的选择性,也是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之一。
四.对策措施的思考:
每一种方法措施,有利就有弊,关键在于如何管理,只要制度完善,方法得当,齐心协力,同时在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也能收到较好的效果。当然工长制也有很多弊端,在管理职能方面发生了变化,考核要全方位,不能顾此失彼捡了芝麻而丢了西瓜,这样就会得不丧失。
当然改革肯定有一定的难度,会出现很多问题,产生相当大的阻力,但是就目前形势而言是大势所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是形势所迫。象“钓鱼岛”问题一样,牵动十多亿中国人的心;企业的兴衰成败令员工对企业的前景担忧,有识之士各抒己见,纷纷献计献策,在国营企业管理方面,要借鉴国家领导人在处理香港、澳门等问题,实行“一国两制”高瞻远瞩的战役决策;同时结合当前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走群众路线,充分发挥集体智慧,放下国营企业老大哥的牌子,企业生存是基础,企业发展才是硬道理,企业员工要同舟共济,以企业生存发展为大局,团结一心,扭成一根绳,克服困难,战胜困难,一定会迎来企业发展的春天。
第二篇: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生产企业如何进行质量成本控制
1质量成本的定义与分类
质量成本是指为了防止出现低质量产品而发生的成本以及由于出现了低质量产品而导致的成本。这个定义说明成本与控制作业和失败作业这两类作业相关。控制作业是为了是为了预防和检查低质量的产品而实施的作业,由此产生的成本叫控制成本。失败作业是为了对低质量产品做出反应而由企业或顾客实施的作业,由此产生的成本叫失败成本。
质量成本包括如下四类:
1.1预防成本
预防成本是为防止出现低质量的产品而发生的成本,包括质量设计工程费用、质量流程改进费用、质量培训费用、质量审计费用、供应商评估费用、预防性设备维修费用等等。当预防成本增加时,预期失败成本会减少。
1.2鉴定成本
鉴定成本是为了确定产品是否符合顾客要求而发生的成本,包括流程验收费用、产品验收费用、包装检验费用、检测设备费用、外部鉴定费用等。气宗,流程验收是指抽查加工中的在产品,以确定流程是否处于控制之下、是否正在生产无缺陷的产品,如果不是,就终止该流程,直到采取纠正性措施为止;产品验收是指为确定产品是否达到可接受的质量水平而从成批的产品中抽样,如果达到了可接受的水平,就接受这批产品。
1.3内部失败成本
内部失败成本是指由于低质量产品在送达顾客之前被发现而引起的成本,包括废品损失、返工费用、停工检验费用、重新测试费用、设计变更费用等。
1.4外部失败成本
外部失败成本是指由于低质量产品在送达顾客之后被发现而引起的成本,包括产品回收、折扣、保修、顾客投诉处理、顾客满意度下降以及丢失市场份额等而导致的费用和损失。在所有质量成本中,外部失败成本是最具破坏性的,而且最难计量。
2质量成本控制的概念及意义
产品的质量是指产品能够满足消费者某种使用要求程度,程度越高就说明产品的质量越好,越能受到消费者的信赖和欢迎。但是,一般来说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会增加某些费用支出,而在一定的时期内,市场能够接受价格的前提下,企业效益必将受到影响,若提高产品价格,其销售量又将受到影响。因此,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更重的是如何提高产品质量与降低产品成本有效地结合起来。质量成本控制就是在既定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对质量成本的形成和发生施以积极、必要的影响,从而达到最佳质量效益的行为。对质量成本进行控制,充分反映了现代企业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的控制,也反映了技术与经济相结合来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这一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1对质量成本进行控制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活力的重要手段。企业的一个中心工作就是通过质量成本控制,把提高产品质量过程中的各种耗费控制在一个合理水平,减少浪费,以较少的耗费和占用,取得尽量好的质量,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通过加强质量成本控制,来保证产品质量,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具有较强的生命力和竞争力,以求得不断发展壮大。
2.2通过质量成本控制来提高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质量成本控制是一项综合性工作,涉及到企业诸多部门和生产经营的诸多环节。为此,在质量成本控制过程中,各方面人员要积极配合、协调行动,实行科学的管理,保证质量成本控制顺利进行。因此,加强质量成本控制,能够促进和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的应变能力。
2.3质量成本控制是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的必要条件 企业要真正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商品生产和经营者,必须建立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质量成本控制就是要分清企业内部各单位对质量成本形成应承担的经济责任,以便进行合理的奖惩,促使企业内部个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使得质量总成本控制在一个较低的水平。
3质量成本的控制方法
质量成本的控制应根据企业指制定的质量成本标准,对质量成本包括的内容及其形成过程进行归集、计算,将实际质量成本与质量成本的控制标准进行比较揭示质量成本的差异,找出产生差异的原因,采取措施,消除不利差异,完成质量成本控制目标的过程。
质量成本的控制是质量成本管理环节中的重要环节。以往人们一般都比较重视质量成本的核算问题,如质量成本的记录、分析、分类、内容等,很少研究如何进行质量成本的控制;企业要以质量求生存,以效益求发展,就应该采取各种质量成本的控制手段,将质量成本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较低的水平上。
由于质量成本涉及到企业的各个部门和全体员工,因此,质量成本的控制也应发动各个部门和全体职工参与,实现全过程和全员的质量成本管理和控制。
在实行全面质量管理的情况下,质量成本的核算也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因此,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应按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
3.1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成本控制
产品设计阶段是成本成型的初级阶段,设计部门应根据用户对产品性能、质量的要求,设计出能用最低的寿命周期成本取得最佳质量水平的产品。这里产品的寿命周期成本包括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两部分,它随着产品质量水平的变动而变化。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生产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增加,产品的使用成本随着质量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这样产品的设计人员就应结合产品的生产成本和使用成本,提出最佳的设计方案,使质量成本达到理想的标准。
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除了选择最佳质量水平外,还应考虑设计阶段的成本,进行质量成本控制。设计阶段的成本一般包括设计规划成本,如调研费用、结构组合费用、条件审查费用等;试制试验成本,如样品试制费用、试验费用、鉴定评审费用等;技术管理成本,如技术文件的管理成本、情报管理费用、设计管理费用等。上述这些费用既是构成产品的设计成本,又是确保和提高产品质量所支付的费用,构成产品质量成本的一部分。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成本控制的目的就是以最低的成本设计出质量最佳产品。产品开发设计质量成本控制的主要内容是:控制产品质量的适宜水平;不必要质量成本的分析;加强产品设计的论证和评审;加强样品的试制和实验,保证产品设计质量的完善;加强技术文件的管理,控制技术管理成本。
3.2生产过程中质量成本的控制
生产过程是产品形成的过程,也是保证产品质量的关键环节。在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成本控制就要求各生产部门根据设计的要求,按设计要求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并且要控制生产过程质量成本的发生额。通过质量成本的控制,做到以较低的质量成本达到较佳的产品质量效果。
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控制质量成本,在产品的各生产工序应建立相应的质量保证规章制度,降低废品率,提高各工序产品生产的质量。在进行控制时,应做到在废品出现之前,就能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纠正,从而将废品率控制在较低的水平上,进而控制力产品的质量成本。
生产过程中进行质量检验,其主要内容包括根据质量标准对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产成品以及生产过程工艺中进行检验,发现存在的质量问题应及时纠正。在进行质量检验过程中,应做到质检和生产相结合,采取适当的方式进行。不能因为进行质量检验而影响正常的生产经营过程。同时应尽量减少检验费用降低质量成本。
对于质检过程中检查出来的存在质量问题的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等应做好处理工作,加强管理。对于可以利用的,可以再利用;可以降价销售的,可以对外销售,以减少损失。同时,通过对它们的控制,可以减少返修费用和损失,进而降低质量成本。
3.3销售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
销售过程中的质量成本属于外部故障成本,它是指企业在销售过程中为保证产品或服务质量而发生的费用,以及未达到产品或服务质量标准而产生的一切损失性费用,一般包括产品售后服务费用、保修费用、退货损失、折价损失、索赔费用等。销售过程中的质量成本控制室质量成本控制中的重要环节,它对于降低质量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销售过程中进行质量成本的控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3.3.1 做好产品的包装、储运等工作
产品包装的好坏,不仅能够吸引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而且还可以有效地保护好产品,不至于发生损坏。许多企业的产品从企业到销售环节出现产品的损失,大部分情况是与产品的包装有关。由于每种产品使用的材料不同,运输方式不同,其对包装的要求也不一样。因此,应研究产品包装对于每种产品的不同要求,并针对不同的产品采取不同的包装方法,以期做到保护产品的作用。另外,运输方式的选择也是很重要的。不同的产品对运输方式的要求不一样,应尽量减少产品在运输过程中的发生的损失。
3.3.2 控制售后服务费用
产品的售后服务是企业为了推销产品而采取的重要措施。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售后服务的好坏,对产品销售影响是很大的,其发生的费用额也在不断地增加。同时,由于这些费用大部分发生在厂外或外地,其发生额的多少很难准确的加以控制,这也是也是影响企业质量成本居高不下的一个重要原因。为了有效地控制售后服务费用,应对售后服务的的项目、开支标准等作出统一的规定,并定期进行检查。
3.3.3 控制索赔费用的支出
当企业的产品出现产品质量时,应对用户进行赔偿。在赔偿工作中,应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方面维护企业的利益,从实际损坏情况出发,为用户提供合理的补偿;另一方面,也应为用户着想,尽量为用户提供可能的赔偿。这是一项十分艰难的工作,为了做好这项工作,企业应制定出各种不同情况下的赔偿方案,制定出相应的规章制度,以维护企业的正当利益。
质量成本的控制不但包括质量成本总额的控制,同时还应进行各项比重的控制,是质量成本达到一个最佳的水平。合理调控质量成本的比例结构和费用分布,可以将质量成本控制在一个适宜的区域,是企业既能有效地降低质量成本总额,又能保证产品质量符合设计规定的要求,从而为提高企业质量成本投入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取得良好的质量成本经济效益奠定基础。
总之,对于处在激烈竞争中的企业,质量可以提供重要的竞争优势,当然也要把成本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尽可能地降低成本。所以,当今生产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要把提高质量和降低成本有机结合起来。当然,这需要各个部门很好的配合。
第三篇: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施工企业成本控制
摘要:根据工程建设施工成本控制的实践,详述了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的依据,并且分析了建筑工程企业施工成本控制的主要措施,为建筑施工企业成本控制管理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关键词:建筑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在建筑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工程中标价格普遍较低,所以在施工中控制成本,提高经济效益,成为施工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在项目管理中,项目施工现场所耗费的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使用费、现场其他直接费及项目为组织工程施工所发生的管理费用之和是建筑施工成本。施工成本控制依据
1.1工程承包合同
施工成本控制要以工程承包合同为依据,围绕降低工程成本这个目标,从预算收入和实际成本两方面,努力挖掘增收节支潜力,以求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1.2施工成本计划
施工成本计划是根据施工项目的具体情况制施工成本控制方案,既包括预定的具体成本控制目标,又包括实现控制目标的措施和规划,是施工成本控制的指导文件。
1.3进度报告
进度报告提供了每一时刻工程实际的完成量,工程施工成本实际支付情况等重要信息。施工成本控制工作正是通过了实际情况与施工成本计划相比较,找出了二者之间的差别,分析偏差产生的原因,从而采取措施改进以后的工作。
1.4工程变更
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一旦出现变更,工程量、工期、成本都必将发生变化,从而使得施工成本控制工作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因此,施工成本管理人员就应当通过对变更要求中各类数据的计算、分析,随时掌握变更情况。施工成本控制措施
2.1建立成本管理组织机构,构建成本控制体系
确定企业在具体的工程项目上的部门和责任人,成立项目经理部各职能部门,并制定各部门职责,明确项目部及各专业成本管理的责任人。要坚决克服责任不落实,成本只在口头上控制的现象。在成本控制过程中,项目经理及各专业管理人员都负有成本责任感,相应地应享有一定的权限,包括用人权、财权等。
2.2建立项目成本核算制
成本核算是工程项目实施过程中运用会计、统计等手段,对实施项目的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耗费进行核算,在这一过程中,必须严格遵守国家的会计制度和相关的财经制度,遵纪守法,依法纳税。只有通过严肃认真、切实可行的项目成本核算,驱动各方面利益。
2.3编制目标成本,下达成本控制责任指标
根据企业的要求,结合已签订的合同、施工组织设计或施工方案、材料市场价格等相关资料,制定一套符合市场实际的内部目标成本,用来作为成本责任指标考核的依据,下达到项目经理部。项目经理部应根据有关费用与相关责任人的关联程度把成本指标分解到有关部门和个人,实行全员控制。2.4做好施工组织计划
施工组织计划是对工程项目进行管理必不可少的手段。主要内容是根据工程项目的规模、所处的自然环境和施工环境确定完成施工任务。
2.5做好成本事前控制
成本预测就是结合企业施工技术条件和发展目标,运用一定的科学方法,对一定时期或
一个成本项目的成本水平、成本目标进行测算、分析和预测。成本预测是一个完整的决策过程。通过预测可以为企业降低成本指明方向和途径,为选择最优计划方案提供科学的依据。
2.6加强成本的事中控制
成本的事中控制是加强成本管理,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环节,除了建立成本控制责任制外,还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实行控制。人工费的控制;材料费控制;机械使用费;其他直接费的控制;间接费用的控制;安全事故的预防及措施;安全事故的预防及措施;质量成本控制;加强合同管理;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2.7在竣工验收阶段,应抓好每个单项工程的完工清算和整个项目的竣工决算
当整个项目完工后,应按合同要求,及时组织有关人员搞好竣工决算,核实项目发生的实际成本,分析目标责任成本的执行情况,在办理工程竣工决算时,必须认真清理实际计量及实际施工过程中的认证工作。工程计量人员要计算分部分项工程的直接成本并与预算成本对比,以发现是否存在中标定额外还需业主签认的费用,预算人员必须与财务人员进行认真全面的核对,相互补正,以免漏项,确保取得工程结算收入,财务人员应扎扎实实进行材料及固定资的清理,加强对各种应收账款的追讨力度,避免损失。
2.8规避客观因素引起项目成本的增加
引起施工企业项目成本增加客观因素很多,物价上涨、业主违约、天气影响等等。因此,承包商应合理规避风险,转移风险。施工企业因为工程项目的特殊性,受天气的影响较大,不同的项目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受影响的程度不同,企业应根据项目所处环境做出判断,充分理解天气对工程项目的影响,合理安排工作内容,并尽可能利用天气为工程项目服务。结语
我国施工企业目前面临的社会环境、经济形势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建筑市场中,为使施工企业立于不败之地,加强企业成本管理探讨,降低成本的措施已迫在眉睫。传统的成本管理方法与思想的缺陷已越来越明显,难以满足企业成本决策和管理决策的需要,针对成本管理的探讨,以期望为我国建筑施工企业提高成本管理水平,降低企业成本寻找到一条新的出路。
参考文献
[1]冯莉莉,薛林立.浅谈建筑施工项目成本管理[J].经济师,2003.[2]梁大力.施工项目目标成本管理控制循环系统[J].建筑经济,2002.[3]刘根平.浅谈施工项目管理中的成本控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4.[4]李颖.浅析施工企业的项目成本控制[J].现代城市轨道交通,2005.
第四篇:建筑企业成本控制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是施工企业管理的基础和重点。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机制日益走向成熟,加强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节支增效,提高市场竞争力,将成为大多数施工企业盈利的主要途径和长期经营战略。加强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项目成本管理机制,做好事前计划、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
一、当前工程项目成本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缺乏责权利相结合的奖惩机制。成本管理体系中项目经理在成本管理及项目效益方面对施工企业总经理负责,各业务部门主管及管理人员都需有相应的责任、权利及利益分配等相配套的管理制度加以约束和激励。而现行的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有些项目部简单地将项目成本管理的责任归于成本管理主管或包工头,没有形成完善的成本管理体系。例如一些工程项目,因设计变更不规范或质量问题导致返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因职责分工不明确,找不到直接责任人,使项目成本增加或蒙受损失,而真正的责任人却逃脱了应有的惩罚。又如有的项目技术人员提出经济可行的施工方案,为项目部节省了支出,但他不是成本主管,得不到奖励,挫伤了技术人员的积极性,不利于项目技术开发,也就不利于工程项目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二)缺乏可操作的工程成本控制依据。产品成本的控制要依据一定的标准来进行。工程作为施工企业的产品,由于其结构、规模和施工环境各不相同,各工程成本之间缺乏可比性。因此,如何针对单体工程项目制定出可操作的工程目标成本十分关键。很多施工企业对于工程目标成本的制定过于简单化和表面化,有些施工企业只是简单地按照经验确定一个目标成本,而忽略了该工程的现场环境、施工条件以及工期的要求,项目经理部又将这一目标成本按照工程成本的构成即人工费、材料费、施工机械费、间接费用等按同比例套算,而不管这些成本项目到底有多大的利润空间。在项目成本管理措施方面,有的只有简单的规章制度,具体由谁去做,怎么做,做到什么程度没有具体措施。这样的目标成本由于没有与实际施工程序结合起来,可操作性差,起不到控制作用,更无法分析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三)成本管理认识上的误区。成本管理是一个全员全过程的管理,目标成本要通过施工生产组织和实施过程来实现。成本管理的主体是施工组织和直接生产人员,而不是成本核算人员。长期以来,一些施工企业项目部与各部门间缺乏横向沟通。即在项目施工中,技术部门只负责技术和质量;计划部门只按工程进度计价,不管质量是否合格:物资部门只负责材料的采购及进场点验。表面上看似乎职责分明,其实唯独没有成本管理责任。如果生产组织人员为了赶工期而盲目增加施工人员和设备,必然会导致窝工现象发生而增加人工费,如果技术人员对现场情况不了解,必然会导致材料二次搬运费的增加:如果技术人员为了保证工程质量,采用了可行但不经济的技术措施,必然会使成本增大。因此成本核算人员只是成本管理的组织者,而不是成本管理的主体,不走出这个认识上的误区,就不可能搞好工程成本管理。
二、工程项目成本管理措施
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的关键在于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成本管理机制,对成本管理体系中的每个部门、每个人的工作职责和范围要进行明确的界定,赋予相应的权利,确保有效履行职责。同时项目经理要对各部门、各班组人员在成本控制中的绩效进行定期检查和考核,在项
目管理中对工程施工成本进行全方位的控制与监管。
(一)事前计划准备。在项目开工前,项目经理部应做好前期准备工作,选定先进的施工方案,选择合理的材料商和供应商,制定每期的项目成本计划,做到心中有数。
1.制定施工方案和技术组织措施。施工方案主要包括:施工方法的确定、施工机具的选择、施工顺序的安排和流水施工的组织。施工方案不同,工期就不同,所需机具也不同。因此,施工方案的择优选择是施工企业降低工程成本的主要途径。制定施工方案要以合同工期和业主要求为依据,联系项目的规模、性质、复杂程度、现场等因素综合考虑。可以同时制订几个施工方案,互相比较,从中优选最合理、最经济的方案。同时拟定经济可行的技术组织措施,列入施工组织设计之中。为保证技术组织措施的落实并取得预期效果,工程技术人员、材料员、现场管理人员应明确分工,形成落实技术组织措施的一条龙管理。
2.组织签订分包合同与材料合同。分包合同及材料合同应通过公开招标投标的方式,由公司经理组织经营、工程、材料和财务部门有关人员与项目经理一道,同分包商就合同价格和合同条款进行协商讨论,经过双方反复磋商,最后由公司经理签订正式分包合同和材料合同。招标投标工作应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招标评标工作由招标领导小组全体成员参加,不搞一人说了算,并且必须有层层审批手续。同时,还应建立分包商和材料商档案,以选择最合理的分包商与材料商,从而达到控制支出的目的。
3.做好项目成本计划。成本计划是项目实施之前所做的成本管理准备活动,是项目管理系统运行的基础和先决条件,是根据内部承包合同确定的目标成本。公司应根据施工设计和生产要素的配置等情况,按施工进度计划,确定每个项目月、季成本计划和项目总成本计划,计算出保本点和目标利润,作为控制施工过程生产成本的依据,使项目经理部人员及施工人员无论在工程进行到何种进度,都能事前清楚掌握自己的目标成本,以便采取相应手段控制成本。
(二)事中跟踪控制。在项目施工过程中,按照所选的技术方案,严格按照成本计划实施和控制,包括对材料费的控制、人工消耗的控制和现场管理费用控制等内容。
1.节约材料成本。(1)推行三级收料及限额领料。在工程施工中,材料成本占整个工程成本的比重最大,一般可达70%左右,而且有较大的节约潜力,往往在其他成本出现亏损时,要靠材料成本的节约来弥补。因此,材料成本的节约,也是降低工程成本的关键。加强材料管理的重点是对施工主要材料应实行限额管理,即按理论用量加合理损耗的办法与施工作业队结算,节约奖励,超支由施工作业队自行承担,这样可促使施工作业队更合理使用材料,减少浪费。推行限额管理,首先要合理确定应发数量,这种数量的确定可以是以国家或地区定额管理部门测定的数据为准,也可以是施工作业队与项目定额员共同测算并经双方确认的数据。其次是要推行三级收料。三级收料是限额发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施工作业队对项目部采购材料的数量给予确认的过程。所谓三级收料,就是首先由门卫的收料员清点数量,记录签字,其次是材料部门的收料员清点数量,验收登记,再由施工作业队清点并确认,如发现数量不足或过剩时,由材料部门解决。应发数量及实发数量确定后,施工作业队施工完毕,对其实际使用数量再次确认后,即可实行奖罚兑现。通过限额发料、三级收料的办法不仅控制收发料中“缺斤短两”现象,而且使材料得到更合理有效的利用。(2)组织材料合理进出场。一个项目往往有上百种材料,所以合理安排材料进出场的时间特别重要。首先应当根据
定额和施工进度编制材料计划,并确定材料的进出场时间。因为如果进场太早,就会早付款给材料商,增加公司贷款利息,还可能增加二次搬运费,有些易受潮的材料更可能因堆放太久导致不能使用,需重新订货,增加成本:若材料进场太晚,不但影响进度,还可能造成误期罚款或增加赶工费。其次应把好材料领用关和投料关,降低材料损耗率。材料的损耗由于品种、数量、铺设的位置不同,其损耗也不一样。为了降低损耗,项目经理应组织工程师和造价工程师,根据现场实际情况与分包商确定合理损耗率,由其包干使用,节约双方分成,超额扣工程款,这样让每一个分包商或施工人员在材料用量上都与其经济利益挂钩,降低整个工程的材料成本。
2.节约现场管理费。施工项目现场管理费包括临时设施费和现场经费两项内容,两项费用的收益是根据项目施工任务的大小核定的。但是,它的支出却并不与项目工程量的大小成正比变化,它的支出主要由项目部自己来支配。对于现场经费的管理,应抓好如下工作:一是人员的精简;二是工程程序及工程质量的管理,一项工程,在具体实施中往往受时间、条件的限制而不能按期顺利进行,这就要求合理调度,循序渐进;三是促进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减少管理费用支出。
(三)事后分析总结。事后分析不是马后炮,而是下一个循环周期的开始,是成本控制工作的继续。在坚持每月每季度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可采取回头看的方法,及时检查、分析、修正、补充,以达到控制成本和提高效益的目标。
1.突出考核分析重点。根据项目部制定的考核制度,对成本管理责任部门、相关科室、责任人员及施工作业队进行考核。考核的重点是完成工作量、材料、人工费及机械使用费四大指标,根据考核结果决定奖罚和任免,体现奖优罚劣的原则。
2.及时进行竣工总成本结算。工程完工后,项目经理部将转向新的项目,应组织有关人员及时清理现场的剩余材料和机械,辞退不需要的人员,支付应付的费用,以防止工程竣工后,继续发生包括管理费在内的各种费用。同时由于参加施工人员的调离,各种成本资料容易丢失,因此,应根据施工过程中的成本结算进度等,做好竣工总成本的结算,并根据其结果,评价项目的成本管理工作,总结其得与失,及时对项目经理及有关人员进行奖罚。
3、责任成本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要教育全体员工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提高员工爱岗敬业精神,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必须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全体员工的成本意识、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要紧密联系工程进展实际,规范责任成本管理制度,合理配置资金,调动各方面节约施工的积极性。
第五篇:论企业成本控制
论企业成本控制
摘要:通过对企业成本控制的探讨,提出了实现有效的成本控制的办法,最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关键词:当今企业;成本控制;竞争力
1加强成本核算是成功进行成本控制的有效方法
1.1加强材料消耗控制
(1)从源头抓起,加强对用料计划的审批管理,做到事前有控制。
每月末各单位将下月预计所需的材料消耗上报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根据与各单位签订的内部成本费用结算合同和各单位的预计消耗情况,对各单位下达材料消耗计划。对于计划外的临时任务所需的材料,各单位必须另打报告,报主管部门批准后方能办理。
(2)加强对库存材料的现场管理。
建立大型材料档案管理制度。对单项金额大的、重要的大型材料一律建立档案,从材料的投入、使用、转运等过程进行监控,全部登记档案,进行动态管理,同时,测算各类大型配件的使用寿命,达不到使用寿命的,对原因进行分析,属人为原因的照价赔偿,从而达到提高对大型材料的合理使用意识。对材料按类别或金额实行划片管理,责任到人,并对材料库存分类核定最佳储备量,减少库存资金的占用。
(3)规范行为,加强材料领用管理,做好材料领用的事中控制。
①对材料领取、使用加强管理。主要采取查看领料单及现场查看相结合的办法,重点从材料是否超范围、材料收发存记录是否规范、对公私两用物品的领用管理是否严格、各单位领用的材料是否及时使用、是否存在小库存等方面进行管理。
②建立材料的交旧领新制度。对于有残余价值的物品,必须建立交旧领新的制度;对于应交回旧的物品而未交回的,决不允许领取新的物品。
③加强材料使用管理工作考核。主要从管理创新、节能降耗、定额消耗执行是否到位、查出的问题是否及时整改等方面进行考核,目的是促进各单位合理组织施工,减少材料损失浪费,发挥修旧利废作用。
(4)对材料的计划与实际耗用进行分析考核,做好材料领用的事后分析考核。
主管部门每月可按以下指标对各材料消耗单位进行考核,如:材料计划和实际消耗情况分析、节能降耗指标、定额消耗执行情况、管理创新等方面进行分析考核, 建立合理的奖惩制度,做到奖罚公正。将这些指标与各单位的工资薪酬分配挂钩,实行月度考核兑现和年终总考核总兑现的制度。同时将考核兑现结果在企业的内部公示栏进行公布,增加考核的透明度。
1.2加强工资薪酬的控制管理
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人本观念”,工资薪酬管理历来是企业成本管理中的一个薄弱环节,而工资薪酬支出却又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中占据很重要的位置。因此,加强工资薪酬的管理控制是企业成本费用控制的又一个重要环节。
(1)合理定岗定编,在确保劳动生产率的前提下控制劳动力的投入。
合理定岗定编是加强用人管理的基础,也是节约活劳动、降低人工成本的基础工作。在这方面最主要的工作是企业必须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去设置合理的岗位和配备合适的人员,并结合整个生产经营过程、根据需要做适时调整,以达到合理定岗定编,控制劳动力投入的目的。
(2)制定工资薪酬的总目标,根据总目标合理分解。
企业在制定工资薪酬总目标时,必须在坚持人均工资增长率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原则下制定,然后以总目标为基数将工资薪酬分解给内部各单位,从而达到工资总额控制的目的。在没有重大生产经营变化的情况下,全年的工资总额基本不变。
(3)将工资薪酬和销售收入、成本费用消耗水平等挂钩。
在确定了工薪总额及内部各单位的分解目标后,还需将既定的工薪目标与销售收入指标和成本费用消耗指标等挂钩,以达到工资与销售收入、成本费用等协调增长或减少的目的,从而起到加强工资薪酬管理控制的作用。
1.3加强期间费用管理,控制不合理支出
企业的管理费用、销售费用等期间费用作为间接的成本费用,在企业总体的成本费用水平中占据一半份额或更多。为了加强三项费用的管理控制,除了上面已提到的对成本费用支出通过预算管理进行控制外,还需要在具体的支出上对一些细节加强控制管理。
(1)将企业发生的费用按费用性质划分为固定费用和变动费用。
由于固定费用在一定时期内相对较稳定,因此要重点加强对变动费用各环节的审批支出管理。
(2)日常支出费用出入库研讨。
对于企业日常支出较多费用的消耗物品,无特殊情况外,一律采取出入库的形式结算,不得以现金报销结算。
(3)话费等采用定额补助的形式。
对于话费、小车费用等采取定额补助的形式予以支出,为了免除涉税风险,可采取在定额补助内凭票报销的方式。
(4)销售费用的固定和提成的方式。
对于销售费用,采取按销售额和回款额挂钩,并按定额提成的方式结算,同时为了免除涉税风险,也采取在定额的范围内凭票报销的方法。
(5)实行严格的费用开支审批制度。
建立健全严格的费用开支和报销审批制度,将费用的报销分为考核和非考核费用。对于考核费用,一切开支都要在预算额内进行,不允许有任何的调整和变动;对于非考核费用,必须经单位负责人直接审批或有类似权限的人审批后方能办理。对于一些重要的费用如招待费、会议费、广告宣传费、中介机构费等,必须由单位负责人审批。内部审计部门要定期对各部门的预算额度和实际费用支出进行审计,确保费用计划与实际支出的合理性和公允性。
2加强监控是企业成本控制的有力保证
加强监控分两方面,一是成本核算、分析、考核;二是审计控制。
2.1成本核算、分析、考核
首先是成本核算,这在上文中已详细论述。
其次是成本分析,这是根据成本核算提供的成本数据和其他有关资料,与本期计划成本进行对比,通常采用产品的结构分析法来确定成本差异,并且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查明成本超支的责任,以便采取措施,改进生产经营管理,降低成本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再次是成本考核,这是在成本分析的基础上,定期地对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考核。企业应定期对生产及各职能部门制定的成本计划进行分析、考核,并与“奖惩制度”相结合,做到“有功必奖、有过必罚”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员工的成本控制意识、充分调动员工执行计划的自觉性,为新一轮成本控制提供依据。
2.2审计控制
审计控制主要是指内部审计。内部审计是在一个组织内部对各种经营活动与控制系统的独立评价,以确定规定的措施是否贯彻、合理有效,目标是否达到。内部审计的内容一般包括内部财务审计和内部经营管理审计,此外,还可以请外部审计事务所进行审计。
3强化流动资产管理是公司成本控制的重要手段
3.1应收账款控制
应收账款目前已成为企业成本控制的一个重要方面。减少应收账款在流动资产中的比例,防止形成呆账,减少企业不应有的损失.应收账款控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对所有经销商逐一进行信用分析,建立起既适合于本企业实际情况,又适合于经销商利益的双赢的信用政策;二是做好应收账款的清理工作,采取月月对账,确认债权工作,以达到减少企业损失,控制成本。
3.2库存控制
公司根据每年生产计划制定较为合理的库存资金限额,实施总量控制,不定期地进行分析和控制。坚持每年两次开展全面的企业财产物资盘点和进行每月的库存统计,使库存日益趋于合理。
4现代成本会计概念及其职能
4.1 现代成本会计的概念
现代成本会计在传统成本会计理论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而来,它以现行成本为基础,符合当前企业经济运行的条件。它可以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及时反映资产价值的变化,具有高度的决策相关性,使资产负债表在财务会计报表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和加强,也提高了会计信息在经济信息系统中的地位。
现代成本会计是成本核算与生产经营的直接结合,它是运用专门的管理技术和方法,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对生产经营过程中的劳动耗费进行预测、决策、计划、控制、核算、分析和考核的一系列价值管理活动。
4.2 现代成本会计的职能
现代成本会计的主要职能是成本预测、成本决策、成本计划、成本控制、成本核算、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成本决策是成本会计的重要环节,在成本会计中居于中心地位。成本预测是成本决策的前提,成本决策是成本计划的依据,成本控制是实现成本决策既定目标的保证,成本核算是成本决策预期目标是否实现的最后检验,成本分析和成本考核是实现成本决策目标的有效手段。现代成本会计职能归根到底是一种行为职能。
5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由于电子技术运用于产业形成了高度电脑化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形成了新的制造环境。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成本会计技术。现代成本会计发展适应了企业管理的需求,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现代成本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应用进行具体分析。
5.1 在企业高层决策管理的应用
现代成本会计为有效地服务于企业的实践管理,及时提供以外向型为主体的多样化信息和相应的分析研究资料,为企业高层领导沿着正确的方向进行战略思考起到“ 催化剂”的作用,从而使他们能据此高瞻远瞩地对企业内外的环境和条件进行综合透视,从中了解竞争对手的长处和短处及今后的战备趋向;并了解现有和潜在顾客目前的需求及其今后的发展前景,进而洞察在今后较长时期内可能捕捉的机遇和面临的挑战。
5.2 在企业成本管理中的应用
成本水平作为企业管理工作的质量体现,表明成本管理是企业管理不可或缺部分,如何将战略成本会计理论与方法正确引进和运用于战略成本会计管理是目前我国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重要的一步。成本会计认为采购不仅包括一般意义上的采购成本,而且包括与低质量、低可靠性和不理想的运输条件相联系的成本。因此在对成本的管理中不应仅仅要考虑采购价格,同时还应考虑到采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靠性和送货的及时性等多种因素,这样确定的成本涵盖的内容更全面,提供的数据更实际可靠。在进行了对采购成本的归集处理工作后,还应分析价值链中采购环节每一作业与成本的关系,以作业为基础,按照因果关系把采购成本分配到其应承担的产品成本中,这样使得产品成本相关性大为增强。
5.3 在企业市场定位管理中的应用
在成本会计系统中,首先考虑产品在市场的定位问题,一是考虑产品类型的定位;二是考虑产品在同行业中的定位。在生产阶段,成功实施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需要以高质量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并且注意收集一些信息:如产品的数量、质量、消耗、成本和生产组织等信息,财务信息,销售信息。取得信息后,根据企业内部有限资源及外部市场环境,对几不同条件下的决策目标求出备选方案。再结合具有丰富知识经验的管理者的定性分析,从各种备选方案做出恰当的评价和选择,从而确定最佳方案。同时战略成本会计系统的实施也推动了企业信息化进程。战略成本会计系统通过对反馈的信息进行分析,使整个企业各个部门之间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明确各部门的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成本发生,避免不必要的生产环节。
5.4 企业售后服务管理中的应用
实施现代成本会计的目的即是降低总成本,对成本实行优化管理。主要应从适宜质量控制、网点布局控制、完善售后服务几个方面进行改进。
首先,产品质量的适宜水平控制,主要是正确处理质量与成本的关系,力求实现适宜质量与较低成本的最佳结合。为此,应当注重对质量成本的控制;其次,要注重从战略成本会计角度强化质量经济分析。定期向户进行调查,然后将信息反馈给成本会计部门,进行分析,这样,可以使成本质量得到优化配置,有效的削减隐没成本。销售阶段的的成本会计系统可以通过网点配置与布局的合理化进一步得以实现;最后,完善售后服务产品的售后服务对于企业稳定和吸引顾客源、树立良好形象、促进销售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总之,现代成本会计的可以使企业能动地适应和处理它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辩证统一的关系,促使企业统筹兼顾,以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当前利益服长远利益,并努力改变企业自身状况,来减少环境企业的不利影响,从而更好地实现企业经营和发展的战略目标。
由此可见,现代成本会计是顺应经济发展,企业生产环境、市场环境、管理环境的改变而产生的,它是传统成本会计的发展,它具有不同的理论基础和计量模式。在新的制造环境下,企业必须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成本会计技术。现代成本会计突破了传统成本会计把成本局限在微观层面上的研究,而把重点转向企业整体战略这一更为广阔的领域,从而有利于企业正确地进行成本预测、决策,正确地选择经营战略,提高企业整体经济效益。
于浩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