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县级人大如何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县级人大如何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县级人大 法治建设
内容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新目标。法治中国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县级人大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应该围绕法治中国的具体内容,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监督执法司法活动、重视全民普法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推进法治建设。
自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走法治中国道路,建设法治中国的实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目标既定,如何推进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是把握法治中国的内涵。法治中国是指法治是中国整个国家运行的基础,是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国家、政府、社会各项事务均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也就是说,法治是治理中国的基本方式,国家的所有事物和各类主体的活动都要遵守法治,国家必须保障公民 的权利和自由。具体来说,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对于县级人大而言,必须遵照宪法法律,结合县域实际,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监督执法司法活动、重视全民普法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县级人大没有立法权,但县级人大具有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权。地方人大常委会(包括县级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备案是《监督法》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县级政府规范性文件是指县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公文。它在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县级政府制定的非法律性规范性文件数量庞大,仅笔者所在的***区2012年就达()
件,2013年达 件。但由于基层情况复杂,公务人员法治意识相对淡薄、追求利益、逃避责任、监督不力等因素,导致出台的县级政府规范性文件质量相对较低。有的文件程序不规范。或不按规定上报文件制定项目,或不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套用上级文件或领导讲话,或不经审核直接发布。有的文件内容不规范。或内容空洞,照抄照搬外地经验和上级文件,导致文件难以执行,或文字表述不规范、不准确,导致文件出现歧义;或文件相互“打架”,损害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有时甚至出现因制定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县级人大目前开展监督工作比较关注事中、事后的监督,忽略了事前监督,也就是发布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这种监督意识和做法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成本加大,效力减弱。因此,一方面县级政府迫切需要监督机关帮助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另一方面监督机关又忽略了这项工作职能。这与建设法治国家的主旨是不相符的。
那么县级人大如何开展对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呢?第一,要提高认识。有些人认为,县级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完善的层级监督,可以充分发挥系统内监督作用,不会存在“瑕疵文件”,有些人认为县级人大没有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授权,有些人认为县级人大人员少,专业力量弱,没有完成备案审查的能力保证。笔者认为,这些认识都亟需纠正。从县级政府来看,从县级人大来看,第二,要抓住审查重点。备案审查的文件应该只限于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文件,而且只涉及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的权利义务。对于机关的内部工作制度、对具体事项做出的处理决定、向上级提出的请示、报告等不能列入审查范围。尤其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和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方面的文件应该是“重中之重”。第三,要明确审查内容。县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是法律法规授予的,又带有自由采量余地,因
此仍然要符合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这也是人大备案审查必须坚持的原则。具体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主体是否合法;是否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剥夺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义务;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是否与上位法相抵触;制定程序是否合法;同级别的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范是否一致: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符合公正、客观、适度的要求。第四,要规范审查程序。从实际情况看,报送备案审查的时间一般是发布前十五日较妥,而且应该报送完整的材料附件,还应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以适当形式予以反馈意见采纳情况。总之,县级人大必须主动履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职责,确保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能够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严格监督执法司法活动。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公正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的最终保障。县级政府和县级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活动十分重要,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县级政府和县级法院在执法司法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时把抓经济与依法行政对立起来,认为执法的程序性要求妨碍了抓经济的速度;有时存在执法不当、滥用行政权、不
作为、不文明等行政行为;司法机关不堪重负,面临诉讼爆炸压力,司法活动有时因县级熟人社会,难免为人情所困;司法作风不如人意;司法公开还需加强;司法便民还有提升空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县级人大也有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有些被监督对象不愿被监督。认为目前我们还处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初级阶段,人大的监督只是落实党委意图、实现政府目标的辅助工具和手段。因此,对党委政府的指示、命令唯命是从,对人大的监督工作敷衍应付。有些监督者不敢监督。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人大常委会自身的工作离不开党委、“一府两院”的支持,因此,在实施监督工作中深感底气不足,在遇到一些过硬顶真的问题时,存在绕着走、躲着过的现象。也存在求稳怕过的思想,在行使监督职权时重表面轻内质、重程序轻结果、重一般轻强制监督。特别是象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法律规定的刚性监督手段在实际工作很少运用,使人大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监督者不会监督。一方面感到监督的内容多、议题杂、工作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又感到法律规定人大应当实施监督的重点内容、热点问题没有监督到位。尤其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干部履职监督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县级人大一定要积极作为,依法作为,才能推进法治建设。第一,强化监督意识。履行人大监
督权是宪法和监督法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监督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持。县级人大常委会要站在为公、为民、为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对待监督工作,摒弃得罪人、多栽花、少栽刺的意识,也要积极倡导县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学习监督法,遵守监督法,力求监督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理解、配合。第二,选中监督议题。要针对县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问题选中监督议题。选题应该“少而精、议而深”,突出民生主题,力求每项监督议题都能保证效果,起到作用。杜绝走形式、走过场给被监督对象留下被动应付的习惯,避免失信于群众的现象发生。第三,把握监督重点。无论采取何种监督形式,都要从县级政府和县级司法机关的工作实际出发,力求监督实效。县级政府是基层政权组织,以微观管理和行政执法为重,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居多,这样的实际决定了人大监督必须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给付等群众关注的行政行为作为监督重点。在监督方式上,要灵活运用检查执法主体与走访群众相结合、现场检查与发放问卷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总之,只有依法监督,据实监督,积极监督,有效监督,才能树立县级人大的威信,才能维护群众权益,才能推进法治进程。
三、推动全民守法。守法的前提是知法。虽然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时期,但县区仍然存在一些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的问题。政府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单位学习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自己的业务实际学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执法行为失范,产生群众对立。有些单位对普法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普法工作时软资料、软指标,没有进行专题研究,也没有抓经常、经常抓的意识,即使做一点普法工作也只是为了应付考核检查,导致普法工作的深度不深、广度不广。群众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法治信仰缺失,“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依然存在。了解法治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我不是律师,不是法官,也不干坏事,学习法律干啥?”的疑问存在。
面对普法“困境”,人大要予以重视和关切。普法的核心目标是全民守法,守法的前提是知法。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因此县级人大首先要重视国家公务人员的学法知法。人大要监督政府明确各普法单位的职责任务,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工作指导,落实经费投入,通过不间断的监督检查,确保普法体制机制顺畅,这是各项普法任务落到实处的前提保障。人大还要结合本县实际,监督抓好县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常用法律法规的学习领会,保证公务人员成为行业内的法律明白人,保证公务人员依法行政,避免不公、错误、违法,避免推诿、拖延,少走弯路。另外,人大还要重视普通公民 的学法知法。新时期新阶段人大要监督普法单位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质量。在内容上,围绕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引导公民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畏惧法律,帮助公民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自觉,倡导公民不仅要独善其身,以不作为的方式守法,而且要以积极作为的国家主人态度,配合执法,倚赖司法,自觉守法,努力护法。在方式上,摒弃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工作诟病,通过生动的形式、丰富的案例寓教于乐地传播法律知识,力求做到真学、真用、真信。
总之,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县级人大任务重要,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敢于监督,勇于担当,才能不辱使命,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凌斌著《法治的中国道路》;
3、杨伟东著《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二篇:加强人大法制工作 推进法治XX建设
加强人大法制工作
推进法治XX建设
《中共XX市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XX建设的决定》出台后,市委召开人大工作会议,对开创我市人大工作新局面作出了全面部署,明确提出要全面落实依法治国方略,切实强化法治保障作用。这对加强新形势下人大法制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落实市委决策部署,以崭新的法治思维构筑法制平台,以创新的法治手段推进法制建设,为加快建设“两富”、“两美”XX提供法治保障。
一、充分认识人大法制工作的职能作用
市人大在涉及法律法规、依法治市等方面工作统称为人大法制工作,主要有参与立法、司法监督、备案审查、民生监督、法制宣传等职能。在市人大常委会的领导下,人大法制工作为保障人大各项职权的有效行使、推动我市民主法制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1.积极参与立法,推动立法科学民主。科学立法是法治建设的前提和保障。由于我市目前没有立法权,市人大不能直接制定地方性法规,主要是通过配合立法调研、起草法规草案、提出立法建议等方式参与立法。去年,通过组织开展“查找不适应全面深化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规条文”主题活动,发动全市各级人大代表深入群众,结合自身或周围群众在生产、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梳理出229条涉及107部法律法规规章的“立改废”意见建议。近年来,一直争取浙中城市群立法,起草完成《浙中城市群协调发展促进条例》草案,并积极向省人大申报。2.强化司法监督,促进司法公开公正。加强司法监督,以监督促公正,始终是人大法制工作的重中之重。监督法实施后,先后开展刑诉法执法检查、听取和审议法检两院专项工作报告、专题询问法院刑事审判工作、出台监督司法机关工作办法、开展法官检察官履职评议、视察公安“四所”等工作,持续打好监督“组合拳”,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推动司法监督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3.开展备案审查,维护法制权威统一。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是防止违法设权、促进依法行政的重要途径。监督法实施后,市人大及时制定出台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设立备案审查机构,配备专门人员。截至去年年底,共对155件市政府规范性文件、15件县级人大常委会决议决定进行备案审查。通过加强审查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把权力关进“笼子”里,使权力授予有据、行使有规、运行有序。4.加强民生监督,推进社会依法治理。保障弱势群体的基本权益、推进社会治理法治化是人大法制工作的重要任务。近年来,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社会基层治理创新工作、社区矫正工作的报告;组织代表视察公安虚拟社会管控工作;开展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调研;配合上级人大对残疾人保障法、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开展执法检查等。通过加强对民生热点难点问题的监督,运用法治思维推动社会治理机制创新,推动民生保障领域相关法律法规的有效实施。5.开展法制宣传,推动建设法治社会。积极推动全民普法教育,大力弘扬法治精神,连续出台六个普法决议,增强法制宣传教育的“刚性”约束,引领全社会形成良好的法治风尚。组织人大代表视察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深化对重点对象重点人群的法制宣传教育。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举办宪法知识讲座,增强宪法意识。配合做好依法治市相关工作,积极参与村级组织换届、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法治XX建设考核等工作。
二、准确把握人大法制工作的方向定位
人大法制工作是依法治国的重要内容,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必须围绕全市改革发展大局,准确把握方向定位。
1.必须加强党的领导。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人大法制工作坚持党的领导的重要体现。人大法制工作要进一步提高服务中心的能力和水平,紧紧围绕市委的重大决策部署,有针对性地选择工作议题,为深化改革凝聚共识,为化解矛盾畅通民意渠道,为加快发展提供法治保障。2.必须体现宪法精神。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的职权归纳起来可分为立法、监督、决定和任免等四个大方面。要全面履行人大的法定职权,就要坚定制度自信,增强依法依程序办事的自觉性,着力提高人大法制工作水平,加强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3.必须维护司法公信。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四中全会决定要求,“必须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人大法制工作直接负责司法监督职责,在维护实体正义和程序正义上负有重要使命。4.必须优化法治环境。人大法制工作要在主导科学立法、促进严格执法、监督公正司法、倡导全民守法中发挥更大作用。着眼于依法启动地方立法工作,切实加强地方立法能力建设;着眼于形成高效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切实发挥司法监督职能;着眼于推进全民守法、建设法治社会,切实发挥人大代表的引领示范作用。
三、积极探索人大法制工作的创新发展
人大法制工作要创新发展,必须深入贯彻全面深化法治XX建设的重大决策部署,选好角度,突出重点,务求实效,不断适应新常态、实现新发展。1.以争取设区市地方立法权为目标,积极做好地方立法工作。按照中央“依法赋予设区的市地方立法权”的决定,在党委领导下,积极做好申报争取工作,加强与省人大立法工作机构的沟通协调,使我市率先跻身拥有地方立法权的设区市行列。充分发挥市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我市立法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依法设立立法工作机构,认真做好地方立法的基础能力、人才集聚等各项准备工作。要围绕城市建设、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等重点领域,科学制定立法规划和计划,积极开展立法调研,探索立法工作机制,有效发挥地方立法工作对深化改革、推动发展、维护稳定的引领、促进和保障作用。2.以全面提升司法公信力为目标,深化司法监督工作。人大司法监督是具有法定效力的监督形式。要加强对司法体制改革举措落实情况的监督,进一步关注优化司法职权配置、推进诉讼制度改革、保障人民群众参与司法等改革措施的落实。要加强对司法工作人员依法履职、公正司法情况的监督,通过视察、评议、省市县三级联动检查等形式,探索有效的监督载体和方式。要加强对重大司法问题的关注和监督,进一步督促建立完善冤假错案防范机制,使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及时、有效的保护。3.以加强改善民生为目标,做好民生监督工作。民生工作与司法工作一样关系着千家万户,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今年,省人大将审议通过《浙江省社会养老服务促进条例》,并专项审议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为积极应对我市人口老龄化,结合省人大重点工作,市人大将开展全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专题调研。同时,重点关注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发挥法治的保障和服务作用,不断提高平安XX、和谐XX建设水平。4.以增强法治意识为目标,推进法制宣传教育。普法是法治建设的重要一环,是培养公民法治意识和法治思维的重要方式。要加强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积极开展国家宪法日活动。完善宪法宣誓制度,使经人大选举或任命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正式就职时向宪法宣誓制度化、常态化。适时总结六五普法的经验,作出新的普法决议。人大法治工作者肩负着依法履职和模范守法的双重责任,要带头依法办事,培养法治思维,自觉做法治XX建设的参与者、守护者和践行者。
分享
第三篇: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
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江泽民同志强调,只有发展民主法治才能体现和保障人民利益。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特征就是“民主法治”。深刻认识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主法治的论述,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主 法治 建设 社会主义 正文:
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2、改革开放后,我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3、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选好目标,有序有效的推进
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发展
1、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基层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扩大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围绕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改进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丰富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2、是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完善联系渠道,使群众有意见可以充分表达,党员干部把能力用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要敢于负责,善于迅速打开局面,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群众生活更富裕、长远有保障。重点解决居民养老难、就业难、择校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困难学生、重度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3、是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听证。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事项,如价格调整、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组织由经营者代表、消费者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公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二是大力开展专家咨询。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组织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决策时充分尊重并吸收专家的意见建议。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至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抓住关键,加强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工作,依法创新,加强监督,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确保民主法治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马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邓小平文选》 文汉《浅析中国的法治与民主现状》
第四篇: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保驾护航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重要目标,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根本保障。法治中国对于广泛凝聚共识,形成改革合力,助推改革走向深入,保障改革平稳进行具有十分重大且深远的意义。本文从为什么要依法治国、依法治国战略的发展以及如何依法治国等方面进行了部分讨论。
关键字:法治中国,深化改革,法制建设,三中全会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法治中国是2013年1月7日,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政法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就做好新形势下政法工作中做出的重要指示中首次提出的一个法治建设新目标。“法治中国”是自党的十五大以来依法治国方略的升级版;是将法治的共性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产物;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的综合体。“法治中国”进一步指明了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方向和道路,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法治理论,标志着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入了新的阶段。
一、为什么要依法治国
欧美等现代化国家法治等比较完善,而在我国由于建国时短且部分历史原因,导致在改革开放后才正式提出依法治国的战略。随着国家经济和各个方面的发展,要求国家实行依法治国,因为只有依法治国,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才能维护国家稳定以及人民的安居乐业。
实行依法治国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的目标,但市场经济绝不仅仅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它是一整套经济运行的理念和模式,属于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因此必然要求改革上层建筑以适应其需要,健全的法制正是适应市场经济的上层建筑中的核心部分。
实行依法治国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前提条件。建设精神文明、两手抓成为党中央一再强调的工作重点。但是这项常抓不懈的工作成效不彰也是不争的事实,其原因就在于法制建设的不力。搞精神文明的一种常规作法是大力宣传先进模范人物的事迹,号召广大人民学习。然而,在一个贪污腐化者、坑蒙拐骗者弹冠相庆,诚实守法者吃亏上当的社会中,模范人物有多大感召力令人怀疑。事实上,在一个基本法律规范都得不到尊重的时代,让人们去学习先进模范无私奉献、忘我工作无异于缘木求鱼。因此,想要搞好精神文明,必须先下大力气搞好法制建设。
实行依法治国是维护国家稳定,社会长治久安的要求。依法治国就是指按一套相对固定的原则规范来管理国家,从而使整个社会政治、经济各方面得以在比较稳定的基础上运行而不致有太大的动荡。作为国家机器的一部分,法律以及与其相关的法制体系与军队、警察一样是保证社会正常稳定运行的基本机制。而这种机制对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显得尤其重要。中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从旧体制向新体制转化的巨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利益结构的变迁、国家控制力的减弱,各种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新贫与新富之间存在着许许多多甚至是不可调和的矛盾,贪污腐败、黑社会等丑恶现象层出不穷。不仅如此,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也日益激烈和具体化,而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则因此变得难以预测。正是在这种背景之下,对秩序的呼唤理应成为时代的最强音。而在秩序的建立和维护中,法制无疑是唱主角的。
二、依法治国战略的发展
中国现行宪法,即1982年宪法,为了体现保障公民权利的原则,把“公民的基本权利和 2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义务”放在“国家机构”之前,改变了以往放在“国家机构”之后的惯例。虽然只是次序的调整,但它反映了法治国家一个基本原则——公民权利优于国家机构的权力,保障公民权利是建立法治国家的前提,国家机构是用来保障和实现公民权利的工具。党的十六大报告中,还特别把“尊重和保障人权”作为我国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
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将过去“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提法,改变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极其鲜明地突出了对“法治”的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合乎逻辑地提出全面落实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正是中央对这一问题长期思索的结果,是对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着眼于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现实需要:十六大报告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把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还把依法治国作为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内容。
2014年10月28日,《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发布,《决定》在10月23号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上通过。10月23号,全会闭幕当天已经发布了一个全会公报,与之相比,公报是关于依法治国的大纲和精神要旨的阐述,《决定》则是一部更全面、具体、更有针对性的依法治国路径图。
三、如何建设法治中国
坚持以法治为最可靠保障。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以及扩大人民民主,必须坚持以法治为最根本手段和最可靠保障。法治中国是十八大报告所阐述的“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战略的升级版。在当下中国,法治是提高执政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的可靠教材,是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唯一途径,是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根本保障。
法治中国必须维护宪法法律权威,让法治成为国民的信仰。法治本质上是规则之治,宪法和法律是一国的根本规则。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宪章,国之根本法则,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根据宪法所制定的各种基本法律是国家这一共同体的基本规范准则。法律是宪法的具体化,亦具有不可侵犯的权威性。只有牢固确立和尊崇宪法和法律的权威性,才能在国家树立一个最高的是非判断标准,才能建立稳定可靠的制度预期,才能引导国民遵守规则、信仰法治。
法治中国必须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和实现私权利价值是现代法治的两大使命。绝对权力导致绝对腐败。权力由法律所授予,也必须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运行。应将权力关进法律化的制度之笼,坚持用法律化的制度管权管事管人,让人民通过法治化的途径监督权力,让权力在法制的轨道内运行。公权力具有天然的侵犯私权利的属性,制约和规范公权力运行的目的,在于保障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私权,否则公权力的存在将毫无意义。
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的关键在于严格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必须通过一个法治的政府才能实现,这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依法行政是规范公权力运行,保障私权利实现的首要保障。当前社会矛盾多发,信访不断,多与依法行政不到位有关。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从源头上减少社会矛盾,最大程度地增加社会和谐因素,增强社会发展活力。依法行政也是创新社会治理所必须遵循的根本准则。不管何种新型的社会治理方式,包括新型的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机制,皆代表国家对社会管理的方法或者态度,都涉及到公权力的运用,因此必须坚持依法而为;未得到法律授权的任何公权力运用都是非法的,3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花钱买平安”、“摆得平就是水平”都是非法治的权宜之计,应予以坚决摒弃。
法治中国必须强化司法权威,保障司法独立。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以维护人民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司法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保障,是公平正义实现的最后一道关卡。当民众普遍感到公平正义难以获得的时候,将导致社会不稳。理想的法治状态下,一切纠纷皆可通过司法获得解决,民众能够从司法获得最后的公平正义。司法要承担守护民众公平正义的使命,要求司法必须有权威,强化司法权威是当前司法体制改革的主要方向。司法权威来源于独立和公正,应健全司法权力运行机制,下大力气根除制约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的各种体制机制障碍,确保司法机关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和检察权。司法权依法独立运行与坚持党的领导在本质上是统一的,依法独立行使司法权就是对党和人民意志的最好贯彻和落实。目前存在诸多如“信访不信法”等消减司法权威的不利因素,亟需得到纠正。
现今,我们正面临全面深化改革的艰巨任务,这是巨大挑战,更是推动中国继续美好前行的重大战略机遇。当前形势和任务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重大决策部署上来,坚持胆子要大、步子要稳的改革总体推进方略。法治中国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支撑,推进法治中国建设应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
北京大学医学院基础医学院2014级学年论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N].人民日报,2013.[2]李清伟.通过改革迈向法治中国[J].环球法律评论,2014,(1):19-22.[3]王紫零.从“依法治国”到“法治中国”——开启法治中国新征程[J].成都行政学院学报,2014,(1):31-34.[4]姚忠伟.中国梦的法治保障--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建设法治中国的论述与解读[J].山东青年,2014,(3):153-153,154.[5]邱成梁.法治中国与改革共识的法治进路[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2014,(4):79-83.[6]李林.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1(3):37-45.5
第五篇:对全面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全面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几点思考
烟草在线专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和任务,掀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作为依法实施专卖管理体制的行业,烟草行业一贯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始终依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开展生产经营管理,通过配合修法、严格执法、规范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形成了法律制度体系健全、专卖执法行为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守法的法治烟草新格局。
当前,行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全民守法的法治要求与烟草行业法治实践相结合,真正把行业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做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行业工作法制化水平?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深刻认识法治烟草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周所周知,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的特殊性在于:既要保持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为国家财政收入多做贡献,又要严格控制卷烟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减少卷烟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既要坚持烟草专卖制度不动摇,又要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着力破解“三大课题”(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既要履行国际控烟组织框架协议,又要提升卷烟结构升级,推动“卷烟上水平”。实践证明,只有将行业的特殊性与法治化结合起来,才能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压力,有效化解现实矛盾,确保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多年来,虽然行业通过贯彻实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行业发展,实现了“三大辉煌”,切实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但行业内部分单位和领导法律意识不强,执法监督不严,依法经营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出现极个别领导干部知法犯法、违法乱纪的典型案例,严重损害了行业形象。因此,建设法治烟草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二、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筑牢法治思想基础。举办法律讲座和法律培训,扎实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理念教育,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形成法治思维,树立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信仰和观念,在具体工作中正确处理法理、情理和事理关系,自觉做到遵纪守法,筑牢法治烟草基础。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源头法治建设。一要健全落实重要事项合法性审查制度,实行重大决策前置法律审查和风险评估,将涉及重大投资、重大资产处置、管理规范出台、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纠纷处理等重大事项决策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出具法律意见书。二要建立制度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对标、达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牢固树立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理念,坚持把各项工作置于制度基础之上,严查有章不循、有规不依行为,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三要加强对管理规范审查和清理。建立管理规范法律审查和定期清理制度,及时修改或废止与法律、法规、规章相冲突的文件规定,确保每项制度合法合规。
(三)强化专卖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工作制度。严格落实职权法定的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明确的执法条件、标准、幅度和方式实施烟草专卖执法。进一步细化执法流程,明确环节和步骤,规范执法行为,坚决禁止知法犯法、违法执法,切实维护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权威。不断完善专卖执法案件移送、文明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案件合法性审查、错案追究、案卷评查、执法评议考核、执法案卷档案管理等制度,为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
二要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定期开展执法对象满意度调查评价活动,调查评议结果纳入执法人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专卖执法案卷评查,开展案卷自查,要加强对零售许可证的统一监管,做到总量控制、合理规划、依法许可。要持续加强和创新零售许可证新办和后续监管工作,加大审查监督力度,有效防控行政许可法律风险。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统一考试,严格执法徽章、证件申领、发放和管理要求,禁止未通过执法资格考试人员从事专卖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烟草专卖处罚程序规定》,及时发现、纠正执法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做到事前规范调查取证活动,事中细化执法流程环节,约束自由裁量权,事后强化案卷评查,全面加强专卖行政处罚案件的法律审查。
三要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全面系统考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举报投诉处理,行政诉讼及执法监督和执法责任追究工作情况,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转变执法作风、促进依法行政。四要推进办事公开。认真贯彻国家和行业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要求,依法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开非涉密信息,及时答复群众申请。要发挥窗口作用,及时将行政许可、专卖执法、烟叶收购等项目的依据、条件、要求、标准、期限、工作规范及监督举报渠道信息在网上和办事大厅进行公布。
(四)建立健全三个法治体系。
一要建立法律风险防空体系。结合业务职能和工作特点,从专卖执法、生产经营、企业内部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组织查找、收集法律风险源、风险点,研究制订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
1、排查的法律风险源、风险点,进行梳理汇总,列出企业主要法律风险清单,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制定防控措施,实施全面防控,推动单项风险防控向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变。
2、全面和准确进行法律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制定防控预案,认真研究分析可能出现法律风险的部位和环节,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法律风险防控措施能防范、真管用、可落地;
3、建立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法规部门牵头推进、相关部门配合开展,法律顾问全程介入,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有效控制突发法律风险对行业造成影响。
二是建立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以社会主义法治方略、思维和理念为指针,以法治烟草建设总体目标为引领,进一步明确“六五”普法中后期法治宣传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强化措施,提高水平,注重实效,将烟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1、强化领导干部普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对烟草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坚持党委(党支部)中心组集体法律学习,以形成带头学法遵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风气,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理念,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促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促进改革、维护稳定、开创企业法治烟草建设新局面
2、落实“六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开展 “法律六进”活动。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等节点,面向烟农、零售户、消费者等群体,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大力宣传烟草专卖制度和法律法规,加深社会对行业和烟草专卖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引导烟农按合同种植烟叶,强化卷烟零售户、卷烟消费者等群体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卷烟零售终端烟草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主题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努力扩大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广大零售户、消费者对国家烟草专卖制度认识,形成打击涉烟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合力。
3、开展内部岗位人员法制培训。继续把烟草专卖执法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作为重点对象,完善重点岗位法律法规轮训制度,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和化解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
4、深入开展“三创三征” 创建活动。通过开设“法治烟草”讲堂,举办“法治烟草”专版专栏、争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和“诚信守法示范企业”,征集“百案鉴评”专卖执法典型案例、“百案鉴评”涉法涉诉典型案例、开展“百案鉴评”法治烟草主题征文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律素质,形成全行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为烟草行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是强化法律保障体系。一要加强法规机构建设。配齐配强法治工作人员,重点加强县级局法规组织建设,完善县级局法规工作机制。围绕法治烟草建设、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专卖行政案件网上法治审查等业务,组织法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队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法规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二要加大法规队伍建设力度。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强化对法治人员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法治人员学习力、竞争力、创造力、执行力,鼓励和支持法规人员参加司法考试和全国统一考试,推动法规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增强法律素质,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建立法规人员岗位等级评定制度,推进岗位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激发队伍活力。三要发挥部门和岗位职能作用。法规部门要负责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监督方面的工作;开展对基层单位、部门法规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定期对有关政策和法律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依法积极受理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配合司法部门做好行政诉讼案件的有关工作,有效防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四要规范法律顾问管理。做好法律顾问的外聘任工作,并根据需要及时邀请法律顾问参与重要经济活动、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行政执法及法律诉讼等活动,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协助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基层单位遇到法律问题时,由法规部门负责联系和协调,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或邀请参与的方式,请法律顾问协助办理或提出法律意见。通过电话咨询的,要详实记录咨询情况和法律顾问提出的法律意见,作为合法性审查依据。法规部门要加强对法律顾问的动态管理,对聘请合同的履行情况适时进行检查,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合同期满,通过征询基层单位意见,对法律顾问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兑现法律服务费用。
总之,全面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是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关键所在,是行业防范和应对各种挑战和法律风险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行业在行政执法、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法律争议和诉讼呈现出数量增多、案值较大、关系复杂、应诉困难等明显特点,应对挑战、防控法律风险,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全面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按制度办事、严格按程序办事,提高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行业和谐,不断激发改革红利和发展潜力,保持行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