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监狱建设的思考
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监狱建设的思考
刘建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既是法治建设的实践之地,更是法治文明的浓缩之所。当前,面对法治建设的新路径、新背景,深入研究法治监狱建设,已经成为监狱执法者必须深入思考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关于法治中国建设的一系列重要论述,给监狱各项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也给监狱法治建设指明了方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监狱,核心是对服刑人员依法依规正确执行刑罚和对干警依法管理从严治警,使权力运行规范化、法治化。如何全面推进依法治监,笔者认为,应着力做好以下四点:
要牢固树立依法治监理念
监狱干警的执法行为和执法效果,直接影响着监狱的公共形象和社会公信力。必须增强监狱执法者的依法治监意识,使其保持对法律的敬畏和尊崇,才能有效提高法律的刚性执行力,实现执法效果的最优化,要牢固树立“法律至上”的理念,克服“言大于法”、“权大于法”、“领导大于法”等法律虚无主义的现象;要牢固树立“用法律规范监狱全部工作”的理念,严格执行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等与监狱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要牢固树立正确的职权理念,无论是监狱还是具体执行的警察,对法律赋予的职权都不得放弃或不当履行,更不能自由处分;要牢固树立人权理念,在日常执法中,既要尊重服刑人员的合法权益,又要杜绝服刑人员拿“人权”作为违规抗改的“护身符”;要牢固树立服刑人员“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理念,对待监管和惩罚对象要一视同仁,执法活动必须合法,执明白法、干净法,让所有服刑人员都应依法平等地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
要着力提高监狱人民警察执法水平
监狱人民警察是监狱的执法主体,是依法治监的具体实践者,警察执法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行刑活动的效益以及刑罚实现的效果。要坚持不懈地培养警察的法律意识,提高警察的执法水平,改变在刑罚执行中不很规范、不很严格、不很准确的“盲点”“漏洞”,营造以法论事、以法教人、以法育人的法治环境,把警察的一切行为纳入法制轨道,使执法工作由过去弹性较大、随机性较多的状况向规范性和程序性转变。
要进一步加强监狱体制机制建设
体制机制是法治监狱建设的基础性和根本性保障。一方面,要立足实践,超前谋划,积极做好监狱法制建设上的“立、改、废”工作,不断完善和出台新的刑事执行法律法规和规章,结合实际制定适合监狱工作特点的相关制度和规范,确保监狱法制能够跟上时代发展和法治建设的现实需要。近年来,省局下发的《河北省监狱规范化建设标准》,监狱编发的《河北省石家庄监狱规章制度汇编》、《监狱人民警察应知应会知识手册》等,进一步规范了岗位工作,细化了工作流程,明确了工作职责,使执法工作做到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建立和完善监狱执法监督和制约机制,对权力的运行进行有效监督和制约,为执法公正提供制度上的保证。要大力推行狱务公开制度,强化监狱执法的社会监督,宣传监狱公开、公平、公正的执法形象。
要大力加强监狱法治文化建设
法治文化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中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推动法治监狱进程,要围绕践行监狱干警核心价值观,强化干警担当精神、敬业守纪精神,着力扩张监狱法治的文化传播动能,提升监狱民警的法律信仰和法治素养水平。要加强宣讲培训。坚持监狱法制建设与法治培训并重,着力推进法治宣讲机构和培训阵地建设,以宣讲培训的常态化激发干警守卫公平正义的法治自觉意识,构造崇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自发动机。要加强创新实践。主动把阳光执法融入服刑人员考核奖惩、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法治实践之中,积极探索监狱执法程序的重构路径,增进权力运行透视力度,强化执法文书展评和执法质量考评,以公开促守法。要加强网络宣传。借力网络平台和新兴传播工具,积极传递正面声音,主动提供监狱法制咨询,公开有关监狱法治信息,促使监狱干警在参与体验中感悟法治精神,在潜移默化中觉解法治真谛。
(作者系石家庄监狱监狱长)
第二篇:论建设法治监狱
论建设法治监狱
一、前言
法治作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已经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理念。在当今社会高扬法治理念旗帜的时候,监狱的活动同样置于法治的调整之中,依法治监、实现监狱工作法制化,是我国监狱行刑发展的必然选择。监狱既要惩治犯罪、保护社会,又要充分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既要实施对犯罪人的惩罚,又要确立并贯彻改造罪犯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观点和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是西方崇尚法治第一人。他第一个为“法治”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是对法治的一个全面定义,已成为经典,后世的法治理论基本都是在这一框架内展开的。概括地说,做到法治,第一要制定一个好法,即合乎正义的法,良好的法律是法治的前提,专制政体法律不是良法,而是恶法,它本身就是同法治背道而驰的。第二,这个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所谓“普遍的服从”,当然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内。
二、建设法治监狱的价值
法治监狱是指监狱法制、依法治监的过程、状态和结果等符合法治的精神,其精神在于实现正义、权利、秩序、文明等这些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建设法治监狱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关于监狱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是我们认识监狱的科学依据。监狱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它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国家的实质是暴力,而监狱正是国家暴力的体现。在国家机器运行机制中,监狱以其特有的职能发挥着保卫社会的重要作用。监狱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法治监狱实际上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问题,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同时,它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现代文明进步和有序管理、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法律秩序、法治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建设法治监狱的状况和水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尤其是民主状况和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监狱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的状况相适应,建设法治监狱在整个国家、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往往总是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形之中。事实上,在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中,监狱总是相对落后于国家、社会文明进步和民主法治的现实水平,作为一个窗口,它从另一个侧面逆向映射着国家与社会文明进步和民主法治的程度。199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为监狱在中国社会民主与法治进程中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动力牵引,使其有机会和条件步入现代文明的殿堂。
(二)建设法治监狱是保证国家刑罚权实现的重要保障 刑罚权是指国家依法享有的运用刑罚制裁手段惩治刑事违法犯罪的权力,它是国家权力在国内行使的最严厉形态和国家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基本手段。为了确保刑罚权科学、民主和合理、有效地运用,国家刑罚权的运作机制,通常情况下划分为制刑、求刑、量刑和行刑四个阶段。它们紧密衔接,相互依存,既完整地反映了刑罚权运用的循序的过程,又体现了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刑罚权力和刑罚效益必须通过行刑活动来实现。行刑最终完成了刑罚由立法制刑时的规范形态,到司法求刑、量刑时的宣告形态,最后通过行刑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完整过程。
任何一项活动都讲究效益,行刑活动也不例外。行刑活动在充分体现法治精神下要注重刑罚经济的原则---以最少的刑罚资源投入,获得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最佳效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改好率”,减少重新犯罪的比率,充分发挥刑罚控制和减少犯罪的效能;二是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使得刑罚能够得到准确、合法有效的运行。监狱法律对刑罚权的保障作用也体现在限制行刑中可能出现的过度、滥用和法外用刑等情况的发生。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法治监狱的着重点应是规制国家行刑权,理由在于监狱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国家用刑罚惩治犯罪,保护社会的需求。但这种功利的需求必须从合理性的角度予以约束。如果只从功利角度出发,把监狱的功能、目的只确定为威吓、报复、惩罚、专政工具、国家机器、保护社会等等,那么没有这些法律法规约束,监狱可以更有效率、更加灵活地实现上述功能和目的,其威慑力将更加突出。
(三)建设法治监狱有利于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
建设法治监狱建立的重要价值基础之一便在于行刑地位的明确。这种情况本身已经表明由于刑罚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出现了对刑罚效益即对罪犯改造和预防等目的的价值理性追求。正是这些才使得行刑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活动的必然附属中解脱出来,一举成为独立的并且是日益重要的国家刑事司法权、刑罚权活动。同样,监狱也从行政机关的附属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国家刑事司法活动主体。建设法治监狱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成果,同时要求保护罪犯的合法权益,体现人权与人道的精神和犯罪预防与改造的思想。中国监狱法律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也是监狱行刑乃至整个刑事司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随着建设法治监狱化步伐的加快,应该从法律、物质、组织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罪犯的人权保障,使其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从而提高改造积极性。正如英国监狱学家麦克诺基所言:“如果让一个人掌管着自己被囚的监狱的钥匙,他很快就会把钥匙插进锁里。”
三、如何建设法治监狱
(一)完善的监狱法律体系是实现监狱法治的前提 1.加强立法工作
《监狱法》作为建设法治监狱的部门法律本身不够完善。如《监狱法》规定:“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所需经费”。但没有规定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对不执行这一规定会有什么样的责任追究,监狱人民警察的经费、罪犯改造的经费问题无法得到切实保障与落实。例如,虽然《监狱法》规定了:“监狱对罪犯的劳动时间,参照国家有关劳动工时的规定执行;在季节性生产等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劳动时间。” 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参照国家有关劳动工时的规定执行” 做出规定,参照的标准如何,参照哪些规定如何。
2.建立侵犯罪犯权利的问责制度
法律术语的问责制称之为法律责任的追究。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这就是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政府是由人民选出来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该作为的时候要作为,还要按标准地去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不能作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以保证责任的实现。
我国《监狱法》虽然规定了“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和“对于罪犯的申诉,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处理”,但是对于检察院和法院具体该怎么对待罪犯的申诉却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没有处理罪犯的申诉该负什么责任也没有规定,这也成了检察院和法院互相推诿的借口。在实践当中,很多时候,对于罪犯的申诉,法院和检察院是没有回复的。所以应该在法律上明确不作为所要负的具体责任。
在此可以借用一下“律师提前介入”机制。我认为,律师基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生存动力,可以扮演这个外力的角色,推进问责制度的落实。
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均享有辩护权。新刑诉法吸收了《律师法》的规定,把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正式确立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的地位。
新刑事诉讼法作出律师提前介入的规定,标志着我国诉讼制度向民主化、法制化迈出重要一步,同时也是我国走向法治的必由之路。在保障在押罪犯人格尊严权方面,有必要借鉴这一制度,并制定法律使得这一制度得以实现。在押罪犯的人格尊严权收到侵犯时律师可以代为申诉、控告。使得罪犯的权利在专业律师的帮助下得到有效的保障。3.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
提高民警执法水平是实现监狱法治的根本要求。监狱人民警察是监狱的执法主体,是依法治监的具体实践者,其执法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行刑活动的效益以及刑罚实现的效果。各级监狱机关要坚持不懈地培养监狱人民警察的法律意识,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培养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把干警的一切行为纳入法制轨道。
建设法治监狱的核心是公正文明执法,这充分体现了监狱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调统一。一次不公正的执法足以摧毁千百次的教育。实现建设法治监狱要求监狱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进行运作;要求监狱人民警察依法、科学、严格、文明管理,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实现监狱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培养在押罪犯的公民权利意识
在进行罪犯教育改造的过程当中,加大对罪犯的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其拥有哪些权利,当权利收到侵犯时应该如何维权。遇到不法侵害不是隐忍,而是寻求法律的帮助。在其权利受到侵犯后积极主张维权。
很多监狱工作人员认为,如此一来,岂不成了“监狱颐养罪囚,人亦何乐而不犯罪”。其实在清朝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监狱,建立模范监狱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反对声音。但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生最宝贵的是自由,人生没有哪一种追求值得用自由去交换。也有人说罪犯知道的法律知识越少越好,这样就更有利于监狱开展工作和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愚民政策是和这个时代的不相适合的。现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也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住。这样的错误理念背离了对罪犯实行“惩罚与改造”原则,罪犯知道的越少,则意味这其在改造的过程中凡错误的几率就高,即使刑满释放,步入社会,重新犯罪的几率也高,这和监狱提出的“提高改造质量”的宗旨是矛盾的。
其实,监狱应该把罪犯维权意识看成一只“牛虻”,把它看成促进工作的运作的一种监督。这样才能不会纵容侵害,避免侵害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香港的监狱管理部门现在称为“惩教署”。是由原先的“监狱署”更名而来的,从名称的更换也体现了香港监狱管理理念的转变,监狱由原来的单纯的关押罪犯,向感化矫正罪犯转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监狱管理部门掌握着国家的公权力,在法律上,罪犯的法律地位是不可能与之同日而语的,社会上普遍会受古代把监狱以及影视的影响,先入为主地认为罪犯的权利容易受到侵犯,罪犯也会遇到申诉无门的境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香港建立了囚犯权利的保障机制。
为保证罪犯有畅通的申诉渠道,能够提出申诉并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香港政府设立了专门外部申诉机制。主要有五种外部途径:太平绅士、立法会议员、政府官员、申诉专员和非政府组织。申诉专员的工作最规范,也成为了囚犯投诉的主要渠道。
仅仅有好的制度还不行,整个香港社会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市民普遍公民权利意识素养很深,香港的监狱对监狱的工作人员的教育也很到位,也很在意培养罪犯的权利意识,所以罪犯的权利意识很强,常常为一些很小的事而提出申诉。
5培养罪犯的守法意识
近期以来,在押罪犯普遍存在讲权利,不讲义务的思想。针对这样现象,必须对罪犯进行法制教育,打击其有法不依,有规不遵的不良倾向。为了增强罪犯的守法意识,对罪犯的改造必须同法制、道德、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认罪服法、道德修养和人生观教育。目的是使罪犯知法、守法、服法和提高道德水平。
法制教育主要是组织罪犯学习《宪法》、《刑法》、《刑事讼诉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以使其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犯罪的刑事责任等刑法的基本内容、刑事诉讼制度,以及关于婚姻、家庭、人身和财产权利等民事基本法律。在此基础上使他们分清合法与违法行为的界限、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界限,充分认识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法律责任,从而认罪服法,自觉接受改造。
道德和人生观教育主要是抓住与罪犯切身利益最为密切的问题,如理想、幸福、良知、苦乐、荣辱、前途、婚恋、家庭等问题,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正确的社会公德和价值观念,从思想上划清光荣与耻辱、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卑劣、美好与丑恶的界限。同时密切联系本人的情况,总结他们犯罪的教训,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效地转化罪犯的思想。
第三篇:关于县级人大如何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县级人大如何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县级人大 法治建设
内容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新目标。法治中国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县级人大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应该围绕法治中国的具体内容,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监督执法司法活动、重视全民普法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推进法治建设。
自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走法治中国道路,建设法治中国的实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目标既定,如何推进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是把握法治中国的内涵。法治中国是指法治是中国整个国家运行的基础,是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国家、政府、社会各项事务均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也就是说,法治是治理中国的基本方式,国家的所有事物和各类主体的活动都要遵守法治,国家必须保障公民 的权利和自由。具体来说,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对于县级人大而言,必须遵照宪法法律,结合县域实际,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监督执法司法活动、重视全民普法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县级人大没有立法权,但县级人大具有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权。地方人大常委会(包括县级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备案是《监督法》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县级政府规范性文件是指县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公文。它在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县级政府制定的非法律性规范性文件数量庞大,仅笔者所在的***区2012年就达()
件,2013年达 件。但由于基层情况复杂,公务人员法治意识相对淡薄、追求利益、逃避责任、监督不力等因素,导致出台的县级政府规范性文件质量相对较低。有的文件程序不规范。或不按规定上报文件制定项目,或不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套用上级文件或领导讲话,或不经审核直接发布。有的文件内容不规范。或内容空洞,照抄照搬外地经验和上级文件,导致文件难以执行,或文字表述不规范、不准确,导致文件出现歧义;或文件相互“打架”,损害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有时甚至出现因制定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县级人大目前开展监督工作比较关注事中、事后的监督,忽略了事前监督,也就是发布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这种监督意识和做法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成本加大,效力减弱。因此,一方面县级政府迫切需要监督机关帮助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另一方面监督机关又忽略了这项工作职能。这与建设法治国家的主旨是不相符的。
那么县级人大如何开展对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呢?第一,要提高认识。有些人认为,县级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完善的层级监督,可以充分发挥系统内监督作用,不会存在“瑕疵文件”,有些人认为县级人大没有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授权,有些人认为县级人大人员少,专业力量弱,没有完成备案审查的能力保证。笔者认为,这些认识都亟需纠正。从县级政府来看,从县级人大来看,第二,要抓住审查重点。备案审查的文件应该只限于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文件,而且只涉及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的权利义务。对于机关的内部工作制度、对具体事项做出的处理决定、向上级提出的请示、报告等不能列入审查范围。尤其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和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方面的文件应该是“重中之重”。第三,要明确审查内容。县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是法律法规授予的,又带有自由采量余地,因
此仍然要符合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这也是人大备案审查必须坚持的原则。具体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主体是否合法;是否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剥夺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义务;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是否与上位法相抵触;制定程序是否合法;同级别的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范是否一致: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符合公正、客观、适度的要求。第四,要规范审查程序。从实际情况看,报送备案审查的时间一般是发布前十五日较妥,而且应该报送完整的材料附件,还应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以适当形式予以反馈意见采纳情况。总之,县级人大必须主动履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职责,确保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能够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严格监督执法司法活动。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公正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的最终保障。县级政府和县级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活动十分重要,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县级政府和县级法院在执法司法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时把抓经济与依法行政对立起来,认为执法的程序性要求妨碍了抓经济的速度;有时存在执法不当、滥用行政权、不
作为、不文明等行政行为;司法机关不堪重负,面临诉讼爆炸压力,司法活动有时因县级熟人社会,难免为人情所困;司法作风不如人意;司法公开还需加强;司法便民还有提升空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县级人大也有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有些被监督对象不愿被监督。认为目前我们还处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初级阶段,人大的监督只是落实党委意图、实现政府目标的辅助工具和手段。因此,对党委政府的指示、命令唯命是从,对人大的监督工作敷衍应付。有些监督者不敢监督。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人大常委会自身的工作离不开党委、“一府两院”的支持,因此,在实施监督工作中深感底气不足,在遇到一些过硬顶真的问题时,存在绕着走、躲着过的现象。也存在求稳怕过的思想,在行使监督职权时重表面轻内质、重程序轻结果、重一般轻强制监督。特别是象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法律规定的刚性监督手段在实际工作很少运用,使人大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监督者不会监督。一方面感到监督的内容多、议题杂、工作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又感到法律规定人大应当实施监督的重点内容、热点问题没有监督到位。尤其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干部履职监督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县级人大一定要积极作为,依法作为,才能推进法治建设。第一,强化监督意识。履行人大监
督权是宪法和监督法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监督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持。县级人大常委会要站在为公、为民、为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对待监督工作,摒弃得罪人、多栽花、少栽刺的意识,也要积极倡导县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学习监督法,遵守监督法,力求监督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理解、配合。第二,选中监督议题。要针对县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问题选中监督议题。选题应该“少而精、议而深”,突出民生主题,力求每项监督议题都能保证效果,起到作用。杜绝走形式、走过场给被监督对象留下被动应付的习惯,避免失信于群众的现象发生。第三,把握监督重点。无论采取何种监督形式,都要从县级政府和县级司法机关的工作实际出发,力求监督实效。县级政府是基层政权组织,以微观管理和行政执法为重,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居多,这样的实际决定了人大监督必须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给付等群众关注的行政行为作为监督重点。在监督方式上,要灵活运用检查执法主体与走访群众相结合、现场检查与发放问卷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总之,只有依法监督,据实监督,积极监督,有效监督,才能树立县级人大的威信,才能维护群众权益,才能推进法治进程。
三、推动全民守法。守法的前提是知法。虽然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时期,但县区仍然存在一些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的问题。政府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单位学习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自己的业务实际学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执法行为失范,产生群众对立。有些单位对普法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普法工作时软资料、软指标,没有进行专题研究,也没有抓经常、经常抓的意识,即使做一点普法工作也只是为了应付考核检查,导致普法工作的深度不深、广度不广。群众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法治信仰缺失,“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依然存在。了解法治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我不是律师,不是法官,也不干坏事,学习法律干啥?”的疑问存在。
面对普法“困境”,人大要予以重视和关切。普法的核心目标是全民守法,守法的前提是知法。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因此县级人大首先要重视国家公务人员的学法知法。人大要监督政府明确各普法单位的职责任务,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工作指导,落实经费投入,通过不间断的监督检查,确保普法体制机制顺畅,这是各项普法任务落到实处的前提保障。人大还要结合本县实际,监督抓好县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常用法律法规的学习领会,保证公务人员成为行业内的法律明白人,保证公务人员依法行政,避免不公、错误、违法,避免推诿、拖延,少走弯路。另外,人大还要重视普通公民 的学法知法。新时期新阶段人大要监督普法单位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质量。在内容上,围绕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引导公民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畏惧法律,帮助公民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自觉,倡导公民不仅要独善其身,以不作为的方式守法,而且要以积极作为的国家主人态度,配合执法,倚赖司法,自觉守法,努力护法。在方式上,摒弃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工作诟病,通过生动的形式、丰富的案例寓教于乐地传播法律知识,力求做到真学、真用、真信。
总之,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县级人大任务重要,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敢于监督,勇于担当,才能不辱使命,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凌斌著《法治的中国道路》;
3、杨伟东著《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四篇:监狱法治
沙闻麟: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监
2014年10月13日15:03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监
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委政法委要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监狱作为重要的政法单位,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监,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能,以法治的力量助推监狱工作实现更好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监,必须用法治思维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坚持规范执法、理性执法、平和执法、文明执法。坚持规范执法,通过规范执法推动执法权正当行使。坚持刑罚执行面前人人平等,决不允许任何一名服刑人员在狱内享受法律规章之外的“特殊待遇”。严格把好服刑人员奖惩的“条件关”、“程序关”,决不降低任何一名服刑人员的刑罚执行标准。推行刑罚执行关联回避规定,监狱民警与其直管或分管的服刑人员有足以影响其公正执法的关系时,应当采取调离服刑人员或民警等措施予以回避。坚持理性执法,刚柔相济改造服刑人员。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既对服刑人员严格监管,体现刑罚“惩罚”的威慑力,又加强教育改造工作,体现监狱教育人改造人的“特殊学校”作用。正确处理劳动改造和教育改造的关系,劳动改造应以转变服刑人员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为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服刑人员该严则严,但不能严而无度、法外施刑;该宽则宽,但不能宽而失范、法外施恩。坚持平和执法,平等谦和对待服刑人员。要求监狱民警端正执法态度,平等谦和地教育服刑人员,避免因执法态度高傲和冷漠引发和激化矛盾。消除执法特权思想和内心偏见,尊重服刑人员人格,不打骂体罚、侮辱虐待、刑讯逼供。具备宽广胸襟与人文修养,如遇服刑人员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在言行上故意挑衅民警时,应调整情绪,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激的事。坚持文明执法,保障服刑人员合法权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秉承职业操守,执法时做到警容严整、态度和气、用语文明、言谈得体。给予服刑人员人道主义关爱,满足其合理合法需求,展现法治魅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监,必须用法治思维推进监狱工作改革创新,依法作出决策、加强管理、解决问题、强化监督。要用法治思维作出工作决策,确保顶层设计合法严格。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规范和落实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对“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严格依法决策。加强监狱法制工作,重视和成立法制工作机构,强化其为监狱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的作用。要用法治思维完善管理机制,确保监狱制度合法公正。用权力法定原则建立制度,建立刑罚执行权力清单,实现执法裁量标准化、程序化,切实将监狱执法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正义中立原则建立制度,既不偏袒监狱民警,也不偏袒服刑人员;用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制度,明确监狱民警工作职责,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实行执法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用权衡利弊原则建立制度,在建章立制过程中注重广泛听取意见,做到兼顾各方。要用法治思维有效解决问题,确保工作方式合法高效。重视收集执法证据,完整记录监狱执法工作和突发事件,做到全程留痕,为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提供有力证据。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当事人诉求,帮助他们依据法律上的事实分清是非,耐心引导他们自愿依法解决问题。加强与监狱周边的公安、武警、综治等单位的联系,有力打击损害监狱执法环境的违法行为。要用法治思维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执法行为合法廉洁。推进办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刑罚执行案件办理全程控制、公开透明。加强执法督查,及时发现和整改监狱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监狱民警执法评议制度,将其执法评议情况作为奖惩及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推进狱务公开,把涉及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等刑罚执行工作及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全面推进依法治监,必须培养用法治思维治理监狱的意识,教育监狱民警主动学法、自觉守法、准确用法、坚定护法。打造一支过硬的执法队伍,是推进依法治监的关键。监狱机关必须持续教育和引导监狱民警筑牢法治理念,提高法治素养。增强民警学法的内驱力。既对全体监狱民警进行法律业务培训,实现法律普及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应制定鼓励参加法律专业学历考试、司法考试、执法任职资格考试等奖罚机制,有效激励民警乐于学法、主动学法,切实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知识。增强民警守法的敬畏感。监狱民警只有敬畏法律,才能发自内心地遵守和执行法律。要深入开展法纪教育、警示教育活动,通过身边的案例和教训,引导他们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始终把法律当作“紧箍咒”、“高压线”,自觉把法治顶在头上,记在心中,任何时候都不敢越法律“雷池”半步。增强民警用法的准确度。加强监狱民警法治实践锻炼,促使他们善于用法治思维剖析案例,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监狱民警法律逻辑推理锻炼,如果处理涉狱问题无具体法律标准,监狱民警应运用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进行研判推理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执法有度、不枉不纵。增强民警护法的坚定性。监狱民警应站稳脚跟,挺直脊梁,有勇气有胆量排除各种执法干扰,不为权势所惧,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诱,不为人情所扰,不为关系所忧,始终严格执行刑罚,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以“铁将军把门”的精神守牢公平正义之门.
第五篇:浅谈推进监狱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浅谈推进监狱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监狱文化的概念。
文化,顾名思义,是一种社会现象,代表的是当时当代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总合,这是广义的。而狭义的文化指的是社会意识形态和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结构。而所谓监狱文化,是指监狱作为特定性质的国家物质附属物,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逐渐形成的全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监狱内部共同树立的价值观、道德法律意识、作风、传统及追求目标等,而且还包括这些因素具体化和物质化的诸方面要素,如监狱精神、管理理念以及监狱存在的物质条件和创造的社会精神和物质产品等。这个概念揭示出监狱文化具有这样一些质的规定性(即特殊属性):即监狱文化是社会文明进步的产物和阶级意志的体现;是融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于一体的“社区”性文化;监狱文化的核心是管理理念和监狱精神;监狱文化的特点是阶级性、历史性、社会性、规范性的统一。监狱文化不可能是自然产生,它是在长期的刑罚执行实践中,监狱与社会之间、监狱警察之间、警察与罪犯之间、罪犯之间关系互动,以及监狱特定的环境和功能的影响下产生的,它受社会大气候制约,为国家意识形态所规定,与主流文化紧密相连并成为其重要组成部分。是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和人文相互发展而形成的。
二、推进监狱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作用。胡锦涛同志深刻指出“我们要更好地把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和力量凝聚起来,万众一心地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就必须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监狱工作在新的起点上,实现长治久安,又快又好的发展,有赖于监狱文化的发展和提升。鉴于此,我们充分认识到:一是监狱文化对监狱工作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的导向作用、约束作用、凝聚作用、激励作用。二是加强监狱文化建设是实现监狱工作安全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加强监狱文化建设是解决当前监狱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现实需要。四是加强监狱文化建设是解决监狱队伍中存在问题的迫切要求。监狱文化是监狱的安全、法治、和谐、诚信、发展的灵魂,是监狱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和团结和睦的精神纽带,是监狱安全稳定、文明执法的根本法宝,是监狱开拓创新、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
三、当前监狱文化建设的一些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针对当前监狱文化建设的情况谈一下监狱文化建设的一些现状:第一,我认为当前监狱没有把监狱文化工作纳入必要的视线,没有真正的落实到具体的工作中;第二,我们的监狱文化建设没有摆上监狱单位或者监区支部的重要议事日程;第三,单位和个人在思想认识上对监狱文化建设还有误区如一部分警察认为文化建设是虚的东西,是意识形态的东西,又抓不到实质的内容,还有一部分警察认为监狱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活动而已,把它等同 于文体活动,第三种情况是一部分警察认为文化建设是领导应该考虑的问题,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最后在现实的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为难的情绪,认为这个监狱文化建设涉及面非常广,需要花费非常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因此,综上所述推进监狱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有如下几个: 第一、监狱文化认识上的表层误区,把监狱文化等同于监狱文体活动;第二、监狱文化无用论;第三、监狱文化建设政工化倾向,把监狱文化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相对地等同;最后,监狱文化建设口号化,缺乏实践。
四、如何推进监狱文化的建设,促进监狱中心工作。我认为,首先各级领导要在思想上重视,在推进监狱文化建设过程中,各级领导必须要成为推进监狱文化建设的带头人,起表率作用,始终走在监狱文化建设的最前沿。在各级领导的模范行为影响下,带动监狱全体警察积极投身于监狱文化建设。
其次是加强监狱物质文化建设,这是监狱文化建设的外壳,也是保障,如监狱的建筑、环境、卫生、绿化等内容;
再者是精神文化建设,是监狱文化建设的核心,主要是以开展一些教育、学习活动的形式为主,如召开相关主题及时事政治的教育、学习活动等,开展树立宣传身边先进人物事迹的活动等。在服刑人员中开展各种思想政治教育、行为规范及技术培训、社会帮教等活动。
最后就是加强制度文化建设,运用科学的、务实的、与时俱 进的思维建立监狱的相关制度、规定,使监狱的制度科学化、规范化、务实化,最终形成一种制度文化。如举办警察法律法规和业务知识培训班,集中相关业务精通人事对现行的制度规定进行删减、增设、汇编,再由相关领导对监狱新出台的规章制度、部分法律法规、相关业务知识、监狱文化常识、反腐典型案例向全体警察进行了授课辅导,积极推进制度建设。
同时要加强警察和服刑人员文化建设。第一方面是警察文化建设应该立足于提高警察的素质,特别是执法素质,立足于树立监狱机关的良好形象。第二个方面,要树立良好的形象、提高警察的素质那么就必须要发挥监狱文化建设的一项特有的功能:一是教育功能,文化建设不管采用任何载体和方式都要对警察起到一个教育的作用,如办业务培训、请专家教授专题知识讲座等方式;二是陶衍的作用,这样提高人的思想境界,陶衍情操;第三导向作用,文化导向;第四个是激励的重用,通过文化活动要激励我们的警察,积极工作。第三个方面是突出重点。一是应该结合监狱系统实际,突出重点来抓。我们的文化是监狱文化,它有一些功能和特性,与其他的文化要有区别,要突出特点来抓。二是要加强思想认识,我们监狱警察的观念首先要转变,在思想意识上跟其他的监狱,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监狱在思想认识上有一定的差距。要通过转变思想认识让大家认识到监狱文化建设是非常必要的,是能够促进我们工作的。三是监狱文化建设要常抓不懈,不能抓一阵子,懈一阵子。通过文化这种方式的激励引导,来营造一个更好地、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系统。
五、推进监狱文化建设过程中需注意的几个问题。(一)监狱文化建设要整体规划、层层推进、分步实施。不管是监狱还是监区都要有个整体的规划,不能想到哪里就到哪里,想到什么就做什么,监狱文化建设是个系统的工程,必须要有一个整体的规划,具体每一步的目标和具体要求,长远的目标是什么,近期的目标是什么,每个阶段都要一层一层的推进落实,通盘考虑。
(二)文化建设要紧紧与监狱工作实际相结合,否则就是纸上谈兵,失去了监狱文化建设的真正意义。监狱文化建设必须与各项工作相融合,我们做到了监狱文化建设与监管安全竞赛相结合、与安全生产管理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相结合,与专项整顿活动相结合,只有将监狱文化建设与各项活动紧密结合,才不会影响其他工作的开展,而且对各项活动的落实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真正体现出了监狱文化建设的根本意义,促进监狱中心工作的发展。
(三)要构筑起安全长效机制。要加强对监狱文化建设的指导、监督,积极积累经验,着力构建安全长效机制,因为监狱文化的具有强大的资源整合功能,才更迅速、更根本、更有效地构筑安全长效机制,这是文化的特点决定的,是其他方式不可替代的,加强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建设,是安全长效机制建设
二00八年一月十五日 教育改造科:刘国强 的根本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