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加强监狱管理,建设法治文明监狱
加强监狱管理,建设法治文明监狱
摘要:创建法治文明监狱不仅是必要的,而且具有可行性。创建法治文明监狱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要求监狱管理拥有完备的法律,法规,规章体系,而且要求监狱转变管理理念,创建新的管理模式。本文依据建设法治文明监狱的理念,提出了采用现代先进技术设备、监狱配备心理医生、采用国际标准、完善监狱法制等措施来提高监狱管理效率,切实做到依法治监,建设法治文明监狱。
关键词:监狱
管理
法治
文明
“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概念,是1994年1月由当时的司法部部长肖扬同志在北京召开的全国司法厅局长和劳改、劳教局长会议上正式提出来的。国务委员、中央政法委书记罗干同志在这次会议上也指出:“要深化监管改造工作改革,逐步建立法制完备、执法严格、管理文明、设施完备的现代化文明监狱。”法治文明监狱是以现代化的监管改造设施和健全的狱政制度为基础,依法对罪犯实施科学、文明管理和改造的社会主义监狱。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为了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以适应国际行刑制度发展的趋势和潮流;是为了全面认真贯彻《监狱法》,充分展示我国监狱的现代、文明形象;是为了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体现两个文明一起抓的方针;是为了不断深化监管改造工作的改革,促进和加强各项业务工作,提高监狱的现代化管理水平和改造质量。
一、法治文明监狱的理念。
现代意义上的监狱诞生于保护自由的政治文明理念。法国思想家米歇尔.福柯在论及到监狱的诞生时说,“监狱这个刑罚武库中的一个基本因素,确实标志着刑事司法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刻:刑事司法走向人道。”他进而指出,在一种包含规训征服机制不对称的状况中标志了监狱这种“文明社会的刑罚方式”的诞生。监狱改革之父霍华德开启了监狱行刑人道化的范例,他所构想的模范监狱将是一个安宁、干净和有序的感化院。这些监狱改革家试图通过控制人的身体来调节罪犯的心灵,甚至期待感化院会变成社区中其他人的秩序和道德示范。边沁致力设计的示范监狱或曰圆形监狱,其目的就是“重塑道德,保证健康,鼓励勤奋和传播教诲”。
法治文明监狱的理念是依法保障罪犯的合法权利,笔者认为文明法治监狱需要满足两类要求:一类是硬件要求,即环境氛围的要求。环境又可分为社会大环境和监狱小环境,前者指国内社会乃至国际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道德、社会风气及治安状况等各种因素组成的总体环境,以及社会对监狱的投入。后者指罪犯的生活起居条件、图书学习资料及与外界应有的信息交流和沟通等因素构成的监狱小区域内的环境。另一类是软件要求。它可分为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完善的监狱管理制度(包括立法)。第二是作为监管人员的干警本身的文化素质和业务素质水平。第三方面是干警对罪犯的管理是否达到了科学、合理,行刑效能是否较高。
然而我国监狱长期存在着社会对监狱的投入与监狱所承担的艰巨任务不成正比、监狱经济困难、监狱在司法系统中地位相对较低、干警素质较低和行刑模式单一效能较低等诸多问题,与法治文明监狱相距甚远。
二、建设法治文明监狱的措施。
(一)改善行刑环境,建设开放型监狱,缓解人员拥挤的现状。一方面,国家财政不是很宽裕,方方面面的建设都需要资金,指望国家通过财政拨款解决监狱运转所需的全部资金是不现实的;另一方面,体制转轨时期国有企业举步维艰,监狱自办的经济实体也不能幸免。因此,在资金缺乏的条件下短时间内监狱的设施不会产生大的变化。而现在的治安形势较为严峻,严打似乎没有间断过,使得监狱爆满。要缓解监狱的压力,只能建立开放型监狱或中间型监狱。行刑完全封闭是报应论观念的产物,如果仅仅为了惩罚,把罪犯封闭起来给之制造了痛苦,也无不合理之处,问题在于我们接受了教育刑论的一些观念,还要使其重新适应社会生活,封闭、隔离得越厉害,罪犯将来适应起来越困难。因此从改造罪犯的角度讲,监狱由目前的封闭型转向开放型是必要的。
(二)监狱配备适量的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方面的医生。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监狱管理罪犯的观念也在逐渐发生变化。最早的监狱管理模式是惩罚模式,它孕育于原始的同态复仇。20 世纪先后产生了康复模式和重新回归模式。在社会主义国家曾经流行着劳动改造模式。如今综合模式为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所,其中非常注重对罪犯心理和行为的矫治。鉴于犯罪原因是多方面的, 故矫治罪犯也需要采用综合性手段。
首先危险性精神病人的监管需要监狱精神科医生。如今,世界各国基于对弱势人群的特殊关照,往往对触犯刑法的精神病人做出与常人不同的处理。我国刑法并未规定精神病人犯法一概无罪,但囿于现行法律的规定,有罪的精神病人如何安置成了一个难题,所以一些鉴定医生把本该评定为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的病人干脆评定为有刑事责任能力,理由就是监狱不接收他们。遵照国内刑法第18 条规定,对那类产生了危害后果,但无刑事责任能力的危险性精神病人的处理是监护治疗。因经济缘故,大多数病人的监护治疗不能落实,这样危险性精神病人未与社会隔离,致使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了极大的威胁。另外其他囚犯也需要监狱精神科医生,具体表现如下:
1、自杀。
据国家统计资料显示,自杀在国内死因中居第四位。在监狱里,自杀比狱外发生的可能性更高。这是因为身陷囹圄容易诱发抑郁症,抑郁症是自杀的常见原因之一。监狱精神科医生预防抑郁症自杀的能力远远高于业外人士。
2、酗酒和吸毒的囚犯。
在押犯中这类人所占的比例相对较高。入狱后,因高墙隔断了他们与成瘾物质的接触,极可能出现戒断症状,严重时可有生命危险。若有监狱精神科医生,则可及时地处理戒断症状,帮助他们尽早摆脱成瘾物质的困扰。
3、拘禁反应。
服刑的囚犯都要面对种种压力,心理承受能力差的可能会产生拘禁反应。从而影响本人接受监狱改造,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负荷,甚至妨碍监狱的正常管理秩序。当出现这类问题时可交由监狱精神科医生诊治。
4、识别伪装精神病者。
由于现阶段我国监狱不收精神病人,某些劳改服刑人员瞅准了这一漏洞,以伪装精神病来逃避监管。监狱的管理经费有限,对疑似精神病的服刑人员无力都送去作司法精神病学鉴定,常凭一纸医学诊断书而让其保外就医。如果有监狱精神科医生把关,这类不良现象即可减少或杜绝。
5.心理受挫者和心理障碍者。
从上世纪70 年代末期开始,精神病学界就意识到临床服务范围应该延伸至心理受挫者和心理障碍者。对这些人,心理治疗配合药物治疗效果更佳。
另外对罪犯如何分类要有监狱精神科医生参与罪犯分类是一项细致的、科学的工作,需要有一批训练有素的工作人员从事认真细致的工作,尤其是需要很多合格的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参与这方面的工作,才有可能对罪犯进行恰当的分类。[1]对在押犯进行管理分类时,一个重要的参考因子是各个犯人的身心健康状况到底怎样,准确判断需要借助精神病学知识。
对于监狱所需要的医生来源,可采取以下措施:
1、从医学毕业生中挑选合格人才。
近几年医学院校毕业的大学生和研究生相对于别的专业来说就业困难,监狱的工作人员享受国家公务员待遇,对毕业生肯定有极大的吸引力。如2006 年某地要在毕业生中招收一些监狱警察,结果是一个名额就有1 000 人去竞争。
2、监狱与附近的精神病医院建立合作关系聘请精神科医生定期到监狱提供专业服务。可采专职与兼职并存的成员构成方式。美国监狱中的精神科医生在事业上取得了一定的竞争实力之后,会选择离开监狱到社会上行医,以获得更高的薪水,但是监狱中的岗位不会出现空缺,又不断有新人来填补。如果我国的监狱中增设了精神科专业人员,将来必然也会出现这种情况,采专职与兼职并存的模式可提高监狱中精神科医生的诊治水平。
3、将公立精神病医院的巡回医疗制度扩大至监狱范围。目前公立医院有定期到农村提供服务的项目,建议公立精神病医院将其巡回治疗服务的范围延伸到监狱。
(三)改革监狱管理模式,进一步完善监狱法律制度。
近几年监狱系统对以分押、分管、分教为主要内容的分类改造工作进行了实践性的探索并取得一定的成果。笔者认为应在此基础上,对原有的监狱关押模式作一改革,根据关押罪犯的不同刑期和不同案由,全国统一分类设置低度戒备监狱、中度戒备监狱和高度戒备监狱。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硬件建设可根据三种戒备程度分别提出不同的标准。这样做,有利于深化发展分类改造工作,提高改造质量;有利于同类监狱的标准统一和相互借鉴;有利于有效运用国家投入的财力、资源,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从而加快创建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步伐。监狱的硬件建设设施要有一定的标准,一定的层次,并随着经济、科教的发展而不断提高,又要从实际需要出发,科学合理地配置和发挥“社会化”的作用。以上海为例,监狱局总医院就近的监狱,不一定也要建“一级以上医院”。总医院配置救护车,市内的监狱就不一定都配置救护车等等。
《监狱法》的诞生,是中国监狱工作发展进程中继往开来的里程碑,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监狱制度的确立与完善。它的颁布实施,不仅为创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也对创建工作提出了目标。然而,任何主体法的立法精神和原则的实现,都离不开程序法的运作和细化的配套措施。因此,推进和深化创建工作,迫切需要《监狱法实施细则》(或《监狱法实施条例》)的早日出台,不仅有利于将监狱工作全过程纳入现代法制化的轨道,而且有利于克服监狱管理者执法行为的随意性,以达到监狱法律制度的进一步完备。
(四)建立监狱质量管理体系,实行罪犯改造新模式。
ISO9000 族标准强调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的有效性,突出管理文件的系统性、通用性、灵活性和实用性,尤其新版标准规定了一个组织进行质量管理的总体要求、文件要求、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质量的测评、分析和改进等共8个方面的具体要求,因而它“可以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并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2目前,中国国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将能够运用该标准的社会组织归纳为39个专业类别,其中第36大类是“公共行政管理”,非盈利的公共行政服务被归入此类。可见,监狱引入质量管理体系并非突发奇想,它所引入的是一套经国际化标准组织专家们系统论证了的科学管理办法,一套为各种组织运作所反复证实有效的成熟的管理经验。
按照ISO9000 标准的要求,笔者认为构建监狱质量管理体系主要阶段为:(1)组织对原有管理活动的识别与诊断;(2)任命管理者代表,组建ISO9000 标准的推行机构;(3)制订目标及激励措施;(4)各级人员接受必要的管理意识和质量意识的训练;(5)进行ISO9000 族标准的专业培训;(6)质量体系文件的编写;(7)对质量体系文件进行广泛的宣传、培训、发布和试运行;(8)培训内审员;(9)进行内部质量体系审核;(10)在内审基础上进行管理者评审;(11)完善和改进质量管理体系;(12)申请认证机构的认证。显然,这一构建过程符合制度思维和管理规律,其中监狱全员参与创制改善新模式所产生的效果最为明显。根据新模式的创制要求,监狱全体干警须在模式创建之前接受培训,进入管理文件编制阶段,监狱各部门及人员便进入工作状态,进入模式试运行后,干警角色就开始不断在创制者、实施者、测评者和改进者之间转换,这样一来,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完善意味着全部干警管理理念的不断提升,管理素质和能力不断得到提高,对立法用意的理解和规范涵义的把握越来越准确,这种有效互动是传统经验模式所不能企及的。
(五)加强信息技术在监狱管理中的运用,提高管理效率。目前,信息技术在监狱的运用证实了这一说法:“法律生活中的革命正在向我们走来,法律的未来将是数据化。”信息技术对法律变革的影响在于:它不仅可以用于改进现行的做法、活动和组织,推动工作自动化与简便化,还会促使司法一体化;它所呈现的虚拟开庭与会议、多媒体与以超级文本为基础的法律束、多媒体抄件、虚拟法律团队、自动化文件集成、统一的案件管理系统以及法律诊断系统等形态,将明显有别于传统管理方法。更重要的是由信息技术支撑的司法系统将更具效率,更能让公众更广泛、容易接触法律和法律程序。[2] 监狱将计算机技术运用于自身的质量管理,执法效益同样会有明显提高。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下,监狱部门每月可以得到由每个罪犯的行为表现、监区罪犯服刑情况和全监罪犯改造等动态数据所形成的图表,监狱据此分析罪犯心理行为特征和罪犯改造整体形势,及时调整相应考核分值和制定相应的对策。为确保内外评审持之有据和决策的准确可靠,监狱各个部门及人员还必须根据罪犯构成特点、罪性、刑期以及“三课教育”合格率、行政刑事奖惩率等信息资料制成柱状图,分析罪犯基本情况;制作排列图寻找主要问题;制作因果图、关联图和系统图分析这些问题的成因;在顾客满意的测量和分析上,有关部门及人员还须按《顾客满意度测评规定》,采用上门走访、信函调查、顾客反馈等方式收集信息,并对获取的信息采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笔者认为:第一,监狱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有效保存原始资料,使其不因新信息的输入而被随意更改。第二,管理者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调整管理模块和增设管理文件,这样,相关软件可以随着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而更新;管理者能够有效控制管理软件的开放和升级成本。第三,监狱管理信息系统通常运用的是最通俗易懂的技术语言和最成熟的软件设计技术,为罪犯改造工作服务。
(六)提升监狱民警的创新能力和素质。监管改造工作的实践告诉我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狱情、犯情、敌情,仅靠制度、岗位工作标准来规范监狱民警的工作行为是不够的,还需要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创造地开展工作。但在传统的监狱管理模式下,监狱工作创新是监狱管理者的事,广大基层管理者和基层监狱民警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动力。如何激发和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应当做到以下两点:
1、确立“人人是管理者,也是被管理者”的新理念,实行制度化的全员参与管理。建立这一管理新体制,其目的旨在把全体监狱民警推到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只有监狱民警增强了主体意识,他们才能焕发出极大的工作热情。在这一管理机制中,广大监狱民警虽然是下属,但他们最熟知一线工作具体情况,对完善管理,消除不良管理也最具有发言权。领导者的职责就是要保障他们参与管理的主体地位,并为他们参与管理做好引导工作。
2、创建学习研究型组织。学习研究的本身就是在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在这一组织中,领导者的职责不再是发号施令,而是消除障碍、创造条件,为广大监狱民警拥有知识和智力、解决难题提供广阔的空间,引导组织成员通过学习研究增强发现问题、改进工作的能力和开拓进取的精神。
注释: [1]吴宗宪:《国外罪犯心理矫治》,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 年9 月第一版,第126 页。
[2 ] [英]理查德?萨斯堪:法律的未来———面临信息技术的挑战[M],刘海俊,沈卫利等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1。
参考文献:
1、田祖恩,于庆波,戚巍等:精神病人的犯罪动机[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8。
2、李丛培:司法精神病学鉴定的实践与理论[M],北京医科大学出版社,2000。
3、李惠君;提高改造质量关键是使监狱工作科学化[J ],南粤监狱,2003(1)。
4、黄勇峰:政治文明建设进程中监狱工作法制化科学化社会化的走向探析[J ],监狱理论研究,2004(1)。
5、邱兴隆:刑罚理性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
第二篇:监狱法治
沙闻麟: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监
2014年10月13日15:03
来源:江西日报
原标题:运用法治思维推进依法治监
总书记在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指出,党委政法委要带头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领导政法工作,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发挥重要作用。监狱作为重要的政法单位,只有善于运用法治思维与法治方式全面推进依法治监,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能,以法治的力量助推监狱工作实现更好发展。
全面推进依法治监,必须用法治思维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坚持规范执法、理性执法、平和执法、文明执法。坚持规范执法,通过规范执法推动执法权正当行使。坚持刑罚执行面前人人平等,决不允许任何一名服刑人员在狱内享受法律规章之外的“特殊待遇”。严格把好服刑人员奖惩的“条件关”、“程序关”,决不降低任何一名服刑人员的刑罚执行标准。推行刑罚执行关联回避规定,监狱民警与其直管或分管的服刑人员有足以影响其公正执法的关系时,应当采取调离服刑人员或民警等措施予以回避。坚持理性执法,刚柔相济改造服刑人员。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既对服刑人员严格监管,体现刑罚“惩罚”的威慑力,又加强教育改造工作,体现监狱教育人改造人的“特殊学校”作用。正确处理劳动改造和教育改造的关系,劳动改造应以转变服刑人员劳动观念、培养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为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对服刑人员该严则严,但不能严而无度、法外施刑;该宽则宽,但不能宽而失范、法外施恩。坚持平和执法,平等谦和对待服刑人员。要求监狱民警端正执法态度,平等谦和地教育服刑人员,避免因执法态度高傲和冷漠引发和激化矛盾。消除执法特权思想和内心偏见,尊重服刑人员人格,不打骂体罚、侮辱虐待、刑讯逼供。具备宽广胸襟与人文修养,如遇服刑人员不理解不配合甚至在言行上故意挑衅民警时,应调整情绪,不说过头的话,不做过激的事。坚持文明执法,保障服刑人员合法权益。加强职业道德建设,秉承职业操守,执法时做到警容严整、态度和气、用语文明、言谈得体。给予服刑人员人道主义关爱,满足其合理合法需求,展现法治魅力。
全面推进依法治监,必须用法治思维推进监狱工作改革创新,依法作出决策、加强管理、解决问题、强化监督。要用法治思维作出工作决策,确保顶层设计合法严格。坚持民主集中制,进一步规范和落实领导班子议事规则和决策程序,对“三重一大”事项必须在法定职权范围内严格依法决策。加强监狱法制工作,重视和成立法制工作机构,强化其为监狱发展提供法制保障的作用。要用法治思维完善管理机制,确保监狱制度合法公正。用权力法定原则建立制度,建立刑罚执行权力清单,实现执法裁量标准化、程序化,切实将监狱执法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用正义中立原则建立制度,既不偏袒监狱民警,也不偏袒服刑人员;用权责一致原则建立制度,明确监狱民警工作职责,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实行执法办案质量终身负责制;用权衡利弊原则建立制度,在建章立制过程中注重广泛听取意见,做到兼顾各方。要用法治思维有效解决问题,确保工作方式合法高效。重视收集执法证据,完整记录监狱执法工作和突发事件,做到全程留痕,为用法治方式解决问题提供有力证据。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及时准确了解当事人诉求,帮助他们依据法律上的事实分清是非,耐心引导他们自愿依法解决问题。加强与监狱周边的公安、武警、综治等单位的联系,有力打击损害监狱执法环境的违法行为。要用法治思维强化执法监督,确保执法行为合法廉洁。推进办案信息化建设,实现刑罚执行案件办理全程控制、公开透明。加强执法督查,及时发现和整改监狱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建立监狱民警执法评议制度,将其执法评议情况作为奖惩及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推进狱务公开,把涉及服刑人员的考核、奖惩等刑罚执行工作及时公之于众,接受社会监督。
全面推进依法治监,必须培养用法治思维治理监狱的意识,教育监狱民警主动学法、自觉守法、准确用法、坚定护法。打造一支过硬的执法队伍,是推进依法治监的关键。监狱机关必须持续教育和引导监狱民警筑牢法治理念,提高法治素养。增强民警学法的内驱力。既对全体监狱民警进行法律业务培训,实现法律普及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更应制定鼓励参加法律专业学历考试、司法考试、执法任职资格考试等奖罚机制,有效激励民警乐于学法、主动学法,切实树立法治思维,掌握法治知识。增强民警守法的敬畏感。监狱民警只有敬畏法律,才能发自内心地遵守和执行法律。要深入开展法纪教育、警示教育活动,通过身边的案例和教训,引导他们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始终把法律当作“紧箍咒”、“高压线”,自觉把法治顶在头上,记在心中,任何时候都不敢越法律“雷池”半步。增强民警用法的准确度。加强监狱民警法治实践锻炼,促使他们善于用法治思维剖析案例,按照法律规定的标准解决问题。同时加强监狱民警法律逻辑推理锻炼,如果处理涉狱问题无具体法律标准,监狱民警应运用法治原则和法治精神进行研判推理并拿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做到执法有度、不枉不纵。增强民警护法的坚定性。监狱民警应站稳脚跟,挺直脊梁,有勇气有胆量排除各种执法干扰,不为权势所惧,不为金钱所动,不为美色所诱,不为人情所扰,不为关系所忧,始终严格执行刑罚,不办人情案、关系案、金钱案,以“铁将军把门”的精神守牢公平正义之门.
第三篇:论建设法治监狱
论建设法治监狱
一、前言
法治作为现代文明国家的基本特征之一,已经普遍地为人们所接受,并渐渐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主流理念。在当今社会高扬法治理念旗帜的时候,监狱的活动同样置于法治的调整之中,依法治监、实现监狱工作法制化,是我国监狱行刑发展的必然选择。监狱既要惩治犯罪、保护社会,又要充分保障罪犯的合法权益;既要实施对犯罪人的惩罚,又要确立并贯彻改造罪犯的根本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努力建设法治中国,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观点和论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也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明了根本路径和努力方向。
习近平同志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不断开创依法治国新局面。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主张法治,反对人治,是西方崇尚法治第一人。他第一个为“法治”下了一个明确的定义:“法治应包含两重意义:已成立的法律获得普遍的服从;而大家所服从的法律又应该本身是制定的良好的法律。”这是对法治的一个全面定义,已成为经典,后世的法治理论基本都是在这一框架内展开的。概括地说,做到法治,第一要制定一个好法,即合乎正义的法,良好的法律是法治的前提,专制政体法律不是良法,而是恶法,它本身就是同法治背道而驰的。第二,这个法律得到普遍的服从。所谓“普遍的服从”,当然包括统治者和被统治者在内。
二、建设法治监狱的价值
法治监狱是指监狱法制、依法治监的过程、状态和结果等符合法治的精神,其精神在于实现正义、权利、秩序、文明等这些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
(一)建设法治监狱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有机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关于监狱性质和作用的认识,是我们认识监狱的科学依据。监狱并不是永恒存在的,它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产生,也必将随着阶级和国家的消亡而消亡,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国家的实质是暴力,而监狱正是国家暴力的体现。在国家机器运行机制中,监狱以其特有的职能发挥着保卫社会的重要作用。监狱制度是国家政治制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建设法治监狱实际上是国家政权建设的问题,是国家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同时,它作为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又是实现依法治国、实现国家现代文明进步和有序管理、实现国家与社会的法律秩序、法治化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建设法治监狱的状况和水平是一个国家和社会文明进步程度,尤其是民主状况和法治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监狱在社会进步发展中的状况相适应,建设法治监狱在整个国家、社会法治化进程中往往总是处于相对滞后的情形之中。事实上,在迄今为止的历史发展中,监狱总是相对落后于国家、社会文明进步和民主法治的现实水平,作为一个窗口,它从另一个侧面逆向映射着国家与社会文明进步和民主法治的程度。1994年颁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为监狱在中国社会民主与法治进程中的发展提供了必需的动力牵引,使其有机会和条件步入现代文明的殿堂。
(二)建设法治监狱是保证国家刑罚权实现的重要保障 刑罚权是指国家依法享有的运用刑罚制裁手段惩治刑事违法犯罪的权力,它是国家权力在国内行使的最严厉形态和国家同违法犯罪作斗争的基本手段。为了确保刑罚权科学、民主和合理、有效地运用,国家刑罚权的运作机制,通常情况下划分为制刑、求刑、量刑和行刑四个阶段。它们紧密衔接,相互依存,既完整地反映了刑罚权运用的循序的过程,又体现了相互联系,不可或缺的。刑罚权力和刑罚效益必须通过行刑活动来实现。行刑最终完成了刑罚由立法制刑时的规范形态,到司法求刑、量刑时的宣告形态,最后通过行刑转化为现实状态的完整过程。
任何一项活动都讲究效益,行刑活动也不例外。行刑活动在充分体现法治精神下要注重刑罚经济的原则---以最少的刑罚资源投入,获得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的最佳效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提高“改好率”,减少重新犯罪的比率,充分发挥刑罚控制和减少犯罪的效能;二是建立良好的内部运行机制,使得刑罚能够得到准确、合法有效的运行。监狱法律对刑罚权的保障作用也体现在限制行刑中可能出现的过度、滥用和法外用刑等情况的发生。从一定意义上说,建设法治监狱的着重点应是规制国家行刑权,理由在于监狱的存在是为了满足国家用刑罚惩治犯罪,保护社会的需求。但这种功利的需求必须从合理性的角度予以约束。如果只从功利角度出发,把监狱的功能、目的只确定为威吓、报复、惩罚、专政工具、国家机器、保护社会等等,那么没有这些法律法规约束,监狱可以更有效率、更加灵活地实现上述功能和目的,其威慑力将更加突出。
(三)建设法治监狱有利于预防犯罪和改造罪犯
建设法治监狱建立的重要价值基础之一便在于行刑地位的明确。这种情况本身已经表明由于刑罚在其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出现了对刑罚效益即对罪犯改造和预防等目的的价值理性追求。正是这些才使得行刑从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活动的必然附属中解脱出来,一举成为独立的并且是日益重要的国家刑事司法权、刑罚权活动。同样,监狱也从行政机关的附属中解脱出来,成为独立的国家刑事司法活动主体。建设法治监狱作为人类文明与进步的成果,同时要求保护罪犯的合法权益,体现人权与人道的精神和犯罪预防与改造的思想。中国监狱法律坚持“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这也是监狱行刑乃至整个刑事司法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随着建设法治监狱化步伐的加快,应该从法律、物质、组织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罪犯的人权保障,使其真正体会到党和国家的关怀,从而提高改造积极性。正如英国监狱学家麦克诺基所言:“如果让一个人掌管着自己被囚的监狱的钥匙,他很快就会把钥匙插进锁里。”
三、如何建设法治监狱
(一)完善的监狱法律体系是实现监狱法治的前提 1.加强立法工作
《监狱法》作为建设法治监狱的部门法律本身不够完善。如《监狱法》规定:“国家保障监狱改造罪犯所需经费”。但没有规定一个强有力的措施,对不执行这一规定会有什么样的责任追究,监狱人民警察的经费、罪犯改造的经费问题无法得到切实保障与落实。例如,虽然《监狱法》规定了:“监狱对罪犯的劳动时间,参照国家有关劳动工时的规定执行;在季节性生产等特殊情况下,可以调整劳动时间。” 但是法律并没有对“参照国家有关劳动工时的规定执行” 做出规定,参照的标准如何,参照哪些规定如何。
2.建立侵犯罪犯权利的问责制度
法律术语的问责制称之为法律责任的追究。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一切政治权力应该属于人民。这就是宪法的人民主权原则。政府是由人民选出来的,政府及其工作人员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该作为的时候要作为,还要按标准地去作为,不该作为的时候不能作为。政府及其工作人员还必须接受人民的监督,以保证责任的实现。
我国《监狱法》虽然规定了“罪犯的人格不受侮辱”和“对于罪犯的申诉,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应当及时处理”,但是对于检察院和法院具体该怎么对待罪犯的申诉却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没有处理罪犯的申诉该负什么责任也没有规定,这也成了检察院和法院互相推诿的借口。在实践当中,很多时候,对于罪犯的申诉,法院和检察院是没有回复的。所以应该在法律上明确不作为所要负的具体责任。
在此可以借用一下“律师提前介入”机制。我认为,律师基于他们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生存动力,可以扮演这个外力的角色,推进问责制度的落实。
为了保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整个诉讼过程中均享有辩护权。新刑诉法吸收了《律师法》的规定,把律师介入诉讼的时间提前到侦查阶段,正式确立了律师在侦查阶段的“辩护人”的地位。
新刑事诉讼法作出律师提前介入的规定,标志着我国诉讼制度向民主化、法制化迈出重要一步,同时也是我国走向法治的必由之路。在保障在押罪犯人格尊严权方面,有必要借鉴这一制度,并制定法律使得这一制度得以实现。在押罪犯的人格尊严权收到侵犯时律师可以代为申诉、控告。使得罪犯的权利在专业律师的帮助下得到有效的保障。3.提高民警的执法水平
提高民警执法水平是实现监狱法治的根本要求。监狱人民警察是监狱的执法主体,是依法治监的具体实践者,其执法素质和能力直接影响和决定着行刑活动的效益以及刑罚实现的效果。各级监狱机关要坚持不懈地培养监狱人民警察的法律意识,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执法水平,培养成良好的法治环境,把干警的一切行为纳入法制轨道。
建设法治监狱的核心是公正文明执法,这充分体现了监狱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协调统一。一次不公正的执法足以摧毁千百次的教育。实现建设法治监狱要求监狱各项工作必须严格按照宪法、法律的规定进行运作;要求监狱人民警察依法、科学、严格、文明管理,克服工作中的随意性,实现监狱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培养在押罪犯的公民权利意识
在进行罪犯教育改造的过程当中,加大对罪犯的公民意识教育。教育其拥有哪些权利,当权利收到侵犯时应该如何维权。遇到不法侵害不是隐忍,而是寻求法律的帮助。在其权利受到侵犯后积极主张维权。
很多监狱工作人员认为,如此一来,岂不成了“监狱颐养罪囚,人亦何乐而不犯罪”。其实在清朝仿效资本主义国家监狱,建立模范监狱的时候也有过这样的反对声音。但是,“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人生最宝贵的是自由,人生没有哪一种追求值得用自由去交换。也有人说罪犯知道的法律知识越少越好,这样就更有利于监狱开展工作和维护监狱的安全稳定。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愚民政策是和这个时代的不相适合的。现代是一个全球化的社会,也是一个大数据时代,没有什么可以隐瞒的住。这样的错误理念背离了对罪犯实行“惩罚与改造”原则,罪犯知道的越少,则意味这其在改造的过程中凡错误的几率就高,即使刑满释放,步入社会,重新犯罪的几率也高,这和监狱提出的“提高改造质量”的宗旨是矛盾的。
其实,监狱应该把罪犯维权意识看成一只“牛虻”,把它看成促进工作的运作的一种监督。这样才能不会纵容侵害,避免侵害恶化到不可收拾的地步。
香港的监狱管理部门现在称为“惩教署”。是由原先的“监狱署”更名而来的,从名称的更换也体现了香港监狱管理理念的转变,监狱由原来的单纯的关押罪犯,向感化矫正罪犯转变,这是一个质的飞跃。监狱管理部门掌握着国家的公权力,在法律上,罪犯的法律地位是不可能与之同日而语的,社会上普遍会受古代把监狱以及影视的影响,先入为主地认为罪犯的权利容易受到侵犯,罪犯也会遇到申诉无门的境地。正是基于这样的理由,在社会各界的推动下,香港建立了囚犯权利的保障机制。
为保证罪犯有畅通的申诉渠道,能够提出申诉并能得到有效的解决,香港政府设立了专门外部申诉机制。主要有五种外部途径:太平绅士、立法会议员、政府官员、申诉专员和非政府组织。申诉专员的工作最规范,也成为了囚犯投诉的主要渠道。
仅仅有好的制度还不行,整个香港社会具有良好的法治环境,市民普遍公民权利意识素养很深,香港的监狱对监狱的工作人员的教育也很到位,也很在意培养罪犯的权利意识,所以罪犯的权利意识很强,常常为一些很小的事而提出申诉。
5培养罪犯的守法意识
近期以来,在押罪犯普遍存在讲权利,不讲义务的思想。针对这样现象,必须对罪犯进行法制教育,打击其有法不依,有规不遵的不良倾向。为了增强罪犯的守法意识,对罪犯的改造必须同法制、道德、文化教育结合起来。对罪犯进行法制、道德教育,重点是进行认罪服法、道德修养和人生观教育。目的是使罪犯知法、守法、服法和提高道德水平。
法制教育主要是组织罪犯学习《宪法》、《刑法》、《刑事讼诉法》、《民法通则》、《民事诉讼法》等法律,以使其了解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犯罪的刑事责任等刑法的基本内容、刑事诉讼制度,以及关于婚姻、家庭、人身和财产权利等民事基本法律。在此基础上使他们分清合法与违法行为的界限、犯罪行为与非犯罪行为的界限,充分认识犯罪行为的危害性和法律责任,从而认罪服法,自觉接受改造。
道德和人生观教育主要是抓住与罪犯切身利益最为密切的问题,如理想、幸福、良知、苦乐、荣辱、前途、婚恋、家庭等问题,教育他们懂得什么是正确的社会公德和价值观念,从思想上划清光荣与耻辱、文明与野蛮、高尚与卑劣、美好与丑恶的界限。同时密切联系本人的情况,总结他们犯罪的教训,进行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教育,有效地转化罪犯的思想。
第四篇:关于如何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推荐]
关于如何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
现代化文明监狱是以现代化的监管改造设施和健全的狱政制度为基础,依法对罪犯实施科学文明管理和改造的社会主义监狱。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应当遵循五个原则,即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尤其要注重软件建设的原则;分层次创建的原则;分类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讲求实效的原则。我国的现代化文明监狱是社会主义的监狱。这意味着它要体现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探索和发展起来的监狱工作经验,体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我国的监狱是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是国家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担着惩罚和改造罪犯,预防和减少犯罪的神圣职责,对巩固国家政权,维护社会主义稳定,保障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发挥着重要作用。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及法治化进程的加快,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文明监狱势在必行。
一、正确认识、深刻理解贯彻《监狱法》和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关系,是增强现代化文明监狱紧迫感、提高自觉性的前提《中华人民共和国监狱法》的颁布施行,是全国监狱机关和全体监狱工作监狱人民警察盼望已久的盛事。《监狱法》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监狱工作法典,它的颁布实施不仅体现了我国依法治国的决心和法制建设工作的日趋完善,也反映了我国监狱工作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了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大趋势,标志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监狱制度的确立和完善。
贯彻《监狱法》与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二者是相互联系互为要求,相辅相成的。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既是贯彻《监
狱法》的内在要求,也是贯彻《监狱法》的必然结果,为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尤其是“软件”建设的硬性标准集中体现在《监狱法》的概括规定中,用精练的法律语言表述出来,为监狱工作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提供良好的内部和外部条件。这不仅使现代化文明监狱有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而且还有利于保障和制约现代化文明建设在法制建设轨道上健康顺利的发展。因此,要达到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标准,就必须严格贯彻执行《监狱法》,依法建设是前提,是基础,决不可偏废,这样才能保证准确正确地建设好现代化文明监狱。另一方面,贯彻《监狱法》,严格依法治监,离不开与社会文明相适应的基本物质条件,较好的物质条件为基础是监狱依据《监狱法》,发挥刑罚执行机关的职能,落实“惩罚与改造相结合,以改造人为宗旨”的方针,强化三大基本改造手段,完成惩罚和改造基本任务的必要条件和可靠保障,这就从客观上要求加强监狱的现代化“硬件”建设。同时随着《监狱法》的贯彻落实,《监狱法》所要求的物质保障体系,尤其是监狱的财政经费、投资保障、资产保护等方面的规定必将逐步到位,这也为我们建设现代化文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只有认识到这些,才能克服盲目性、提高自觉性、增强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紧迫感。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干警素质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保证
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必须要有一支过硬的监狱干警队伍。不论是硬件建设,还是软件建设,方方面面的工作都要通过干警的活动去实现。一支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的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是建设好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有力保证。政治坚定是根本,全体监狱干警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建设摆在队伍各项建设的首位,在思想上、政治上同党中央保持一致,善于从政治的高度观察问题,保持清醒头脑,在错综复杂的斗争形势中坚持坚定的思想立场,善于运用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创建工作实践;纪律严明是保证,作为准军事性的司法监狱人民警察队伍,没能严明的组织性和纪律性,一切工作就不能顺利进行和保证完成,纪律是执行实践的保证;作风过硬是基础,勤政廉洁,遵纪守法,顾全大局,遇险不惊,沉着镇定,具有独立处理和应付复杂问题的能力,是对监狱人民警察素质的最起码的要求;业务精通是前提,业务素质是监狱人民警察素质的基本素质,包括政治法律水平、职业道德水平和执法水平,只有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把创建工作真正地做好,“犯人多数是可以改造好的,但是要经过一个艰苦的过程。在没有完成这个艰苦过程的情况下,这些人有许多都是‘饿老虎’,我们的监狱、劳教警察都是‘训虎人’,随时都有可能被他们咬死、咬伤。”所以做为监狱、劳教警察一定要保证能够做到政治坚定、纪律严明、作风过硬、业务精通这样才可以有效的避免被那些“饿老虎”咬死、咬伤。但是近年来,在少数监狱人民警察中确实发生了一些性质严重的违法违纪问题,还有不少干警法治观念不强,政治业务素质不高,因此,必须从严管理、从严教育、从严培训、从严要求,不断提高政策水平、执法水平和业务能力,以更好地适应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需要。
总之,加强队伍建设、提高监狱人民警察的整体素质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组织保证,也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重要内容。在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全过程中,只有紧紧
抓住这一点,才能保证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工作的顺利进行。
三、远近结合、统筹规划、软硬并举、注重软件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基本途径
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监狱系统共同奋斗的目标和工作重点。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应当遵循五个原则,即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的原则,尤其要注重软件建设的原则;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分层次建设的原则;讲求实效的原则。这些原则不仅是从宏观上指导全国监狱系统建设现代化文明的原则,也从微观上为每一个监狱指出了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方向。我个人认为,就每个监狱来讲,远近结合、统筹规划、软硬并举、注重软件是进行“建设”工作的基本途径。每个监狱,都要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畏难不前无所作为,也不能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纸上谈兵,要根据自己单位的具体情况,制定出切实可行的长远规划和近期安排,滚动发展,每年办成几件事,这样就能一步一步扎扎实实地向着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目标迈进。
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从总体上讲包括两个方面,即以监狱设施、技术装备、管理教育设施、生活卫生设施以及生产方面的技术、设备、工艺为内容的硬件建设(物质文明建设),以及监狱人民警察素质、执法水平、管理制度、教育方法、劳动手段、改造效果为内容的软件建设(精神文明建设),二者缺一不可。做为监狱领导,必须认识到硬件与软件是辩证统一的,硬件建设搞好了,有利于软件建设;软件建设搞好了可以促进硬件建设二者相辅相成。在指导思想上必须确立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的指导思想。如果只抓硬件的物质文明建设显然不是现代化文明监狱,而只抓软件的精神文明
建设也达不到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要求,二者辩证统一的。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必须得软硬并举。当然硬件建设是要花钱的,在当前财政和投资保障不能很快到位,多数监狱经济还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尽力而为,在具体实施上,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分清轻重缓急,做出规划逐项分步进行。而且这些建设项目与当地的现代化建设发展水平应当相适应,争取一次建成达标,避免时过不久又得更新改造,造成二次投资或浪费。
软件建设,主要强调监狱人民警察素质、严格执法、科学管理、教育改造措施和方法、改造效果等。从经济角度讲,这些可不花钱或少花钱,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单位,可以软件先行,但这决不是说软件好搞,容易达标。从某种意义上讲,软件建设比硬件建设更重要,难度更大。司法部提出:“要注重软件建设”、“软件要强”,这不仅说明中国监狱的特色,主要体现在软件建设上,同时也有利于克服我们一些同志一味强调物化建设的误解,从而推动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的进程。软件需要硬功夫,当前在软件上,要结合贯彻《监狱法》,一条一条地检查自己监狱的工作,凡与《监狱法》相抵触的,应当立即停止;凡不符合《监狱法》的规定的监规制度等,应当及时修改调整。同时要继续发展十多年来我国监管改造工作改革的成功经验,坚持对罪犯实行依法、严格、科学、文明管理,继续抓好规范化管理,进一步完善计分考核、依法奖罚的制度。全面推行三分工作,把防逃、防重大恶性案件、防非正常死亡的各项安全防逃制度和措施落到实处,确保改造秩序的持续稳定。在教育改造工作方面,要加大力度,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办好特殊学校,建设丰富多彩,有益于改造的监区文化,开展形式多样的辅助教育,进一步搞好
社会帮教等。通过这些切实使监狱的软件强起来,上一个新水平。这就是现代化文明监狱软件建设实实在在的工作,也能促进现代化文明监狱的硬件建设,是建设现代化文明监狱实实在在的基础工作。
第五篇:监狱管理
对防范和处置罪犯应激性事件及突发危险行为的思考
近年来,随着监狱监管安全主业意识的不断强化,监狱对罪犯的日常管理日趋规范和严格,由此直接带来各类安全事故逐步下降的安全效益。但罪犯中突发的行凶伤害、自杀自伤等狱内重大案件隐患苗头和严重违纪呈现出阶段性上升,突出显现了当前狱情的严峻形势和复杂的发展趋势。笔者认为:罪犯遭遇应激性改造事件后导致的危险行为突发性强,已成为当前监狱安全防范工作的难点。本文拟从监管工作实际出发,对罪犯应激性事件及突发危险行为的防范和处置对策作肤浅探索,也是对当前健全、完善排查及防控机制的一些补充。
一、罪犯遭遇应激性事件的特点、类型及其表现
(一)、应激性事件的特点
罪犯遭遇的应激性事件一般具备以下四个特点:一是特定的对象和环境。特定对象指罪犯,特定环境指监狱,或虽然事件发生在监狱外,但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却在监内;二是此类事件往往发生突然迅猛。罪犯本人缺乏心理准备,同时易引起民警处置滞后,或民警虽然知情,却未引起足够重视;三是事件的刺激强烈。在罪犯生活中属于标志性事件,对罪犯本人意义重大,或具有威胁性,强度足以对罪犯造成强烈的心理冲击。
四、事件的影响具有联动性。某一名罪犯遭遇的应激性生活事件还可能对其他罪犯产生情绪传染和心理联动。
(二)、应激性事件的类型
罪犯中具体的应激性事件多种多样,笔者将其概括为以下七种:一是家庭变故。例如妻子或女友有了外遇,妻子提出或正在办理离婚,罪犯赖信的家庭成员病重或死亡,亲情因故急剧淡漠或遭亲人抛弃,与家人亲友产生强烈的情感纠纷,家庭遭遇重大灾害或背负巨大的经济债务等;二是遭受意外伤害或患重大疾病。例如劳动生产中致伤残,患严重疾病久治不愈又保外无望,近期身体健康状况急剧下滑,受不确诊的病痛折磨等;三是案件隐情暴露或因违纪即将受严厉处罚。例如因余漏罪被提审或讯问,因重大违纪正在或即将被查处等;四是遭受他人威胁恐吓及剧烈的人际冲突。例如民警简单、粗暴管理,牢头狱霸欺压,弱势罪犯因狱内人际关系紧张而产生被害妄想等;五是个人生活境遇急剧变化。例如保外或假释收监,减刑延期,取消行政奖励,撤消事务犯,岗位调整等;六是自认为受到不公正待遇。例如拒不服从民警对某一件事情的处理或管理,片面认为监狱记功、表扬等执法活动弄虚作假,对民警工作方法强烈对抗,对禁闭、严管等行政处分和处罚强烈不服等;七是因环境诱因或心理暗示导致异常。例如因女民警、女职工随意的举动或不当的着装激发罪犯畸形心理需求,因攀比他犯劳动工种、行政奖励、会见次数等改造内、外环境所产生的心理强迫症状等。
(三)、罪犯遭遇应激性事件后的主要表现
人的心理承受力就如同“弹簧”,精神刺激的强度越高,“弹簧”所承受的压力就越大,当精神刺激的强度超过人的心理承受阀限,就极易造成罪犯的强烈情绪反应。具体表现为:失去自我控制能力,行为和思维受病理情感的支配而呈现出各种精神症状甚至意识障碍,从而直接导致自杀、行凶、破坏、冲逃等激情、冲动类危险行为的发生。
罪犯遭受应激性事件影响后,必然会导致罪犯强烈反应,大多会在短期内出现以下反常表现,如:心情抑郁、失眠、食欲不振、焦虑、幻听、兴奋、烦躁、拒绝劳动、迫害妄想、故意伤人、毁坏物品、精神异常和自杀企图等。但并非所有罪犯都会发生自杀、行凶、破坏、冲逃行为。
总得来说,罪犯对于应激性事件的反应可分为两大类。一是正常表现,即罪犯虽有明显情绪波动,但随着时间推移,可以逐渐接受事实和适应变化,对于整个事件会有相对客观理性的认识和评价;二是异常表现,即罪犯在最初的震撼期过去后,仍然拒绝从内心接受事实的发生或境遇的变化,并表现出严重的言行异常并有恶化的倾向。罪犯对事件的承受能力与其生活经历、文化水平、个性心理特征相关联,民警应对承受能力差的罪犯加以特别注意。
罪犯遭遇应激性改造事件后出现的危机活动期一般不超过4—6周,所以是完全有可能通过严密控管和针对性疏导得以缓解直至消除。
二、哪些罪犯在遭遇应激性事件后更容易产生危险行为
笔者结合监管安全工作实际及众多相关案例分析来看,以下几类罪犯在改造中更容易为应激性事件所困扰并在刺激后产生强烈的现实危险行为:
1、心理测试中心理健康水平较低、情绪不稳定、自律意识差、情感依赖性强、冲动敢为分值高的罪犯;
2、狱内现实改造表现中呈现敏感多疑、不信任他人的罪犯;
3、有较长的吸毒史或强烈的毒瘾的罪犯;
4、情绪反复易变,性格懦弱无力、在狱内处于明显弱势地位,具有偏执性人格缺陷的罪犯;
5、社会支持资源单一或缺乏的罪犯,如长期三无罪犯或被家庭抛弃的罪犯。
三、对罪犯遭遇应激性事件导致危险行为的防范与处置。
民警在日常工作中发现或掌握某一罪犯遭遇应激性改造事件后,应首先牢固树立“控制为先”的思想,分别在现场处置、报告、盯控、教育转化等工作程序上落实细节措施。
在现场处置时应依次做到:首先,迅速将当事罪犯置于民警直接有效的管理区域内,严防其单独活动或独处一室,禁止其接触或制造各类危险物品;其次,视情况果断使用警、戒具,有效隔离和分别控制矛盾双方,避免其接触各类危险物品后再次冲突,同时对违纪情节恶劣、责任偏大,不服管理和处罚情绪明显的罪犯要及时加戴戒具严管控制。
在狱情的报告、通报时应依次作到:最先掌握罪犯遭遇应激性事件的民警必须在第一时间内向分监区、监区值班领导报告,内容力求准确详实;监区领导应迅速将情况报告监狱狱政、狱侦部门及当天监狱、管教六科、特警大队值班领导和相关民警;同时,监区当天必须及时召开重大狱情通报会,向所属全体民警详细通报情况(重点是监内24小时正班民警和相关现场值守民警),并详细分工、指定专人、明确工作要求和责任,作好专门记录后落实签名手续以示负责。
在落实盯控工作时应依次作到:对当事罪犯收工前和进监后由责任民警实施定点搜身,重点搜查人身及劳动现场的工作机台、监内床铺、储物柜等个人物品;同时,及时将当事罪犯队列定位调整于特定位置,便于门卫民警协同清查,要及时查获、收缴可能的危险物品,深挖来源及用途;突出防范工作的细节和责任。如:针对劳动、放风、就餐、夜间等时段和监内、监外、学习及购物、娱乐现场等地段的盯控必须安排罪犯左右监视和贴身监护,民警针对互监包夹罪犯要详细教授工作方法,布置任务具体可行;对有自杀、行凶危险的罪犯在晚点名就寝后还必须进行一次彻底的全面搜查,夜间管理时段,要调整居住在“重控监室”,安排邻近罪犯彻夜盯防,民警要督促内值星员落实半小时查一次铺,必要时可掀开被子进行身体检查,确保罪犯没有机会实施危险行为;要及时建立“罪犯应激性事件跟踪处置工作记录本”,用于监区详细记录完整处置过程和各级领导检查督办情况,必须连同民警“值班记录本”和“分监区狱情日碰头记录本”一道实行严格的交接手续,确保狱情信息及处置工作的连续性。在教育转化时应依次作到:首先、迅速查清事实,切实掌握罪犯思想波动或违纪的真实原因,预测和判断现实危险发展趋势,及时安排当事罪犯可信赖的民警及罪犯进行谈话教育和舒缓引导;其次,业务部门和监区要及时指定专门民警对当事罪犯持续一段时间进行教育稳定和转化工作,引导当事罪犯正当宣泄不良情绪,给予其心理上适当支持,帮助其摆脱心理上的“孤独感”,引导其正确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讲明过激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授予其自我处理危机的方法和途径;第三,充分调动对罪犯有益的社会资源,可主动与罪犯亲属联系,在关键时期鼓励关心当事罪犯,鼓舞其改造信心;最后,要清醒认识当事罪犯可能的思想波动和反复现象,不能单凭经验和罪犯短暂的稳定就轻信已彻底消除其危险,要坚持专管民警跟踪教育转化;期间对于那些已经过一段时间教育后,心理危机依然存在,转化效果不明显的罪犯,要及时建立危险犯专档,制定和落实长期的控管教育转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