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

时间:2019-05-14 04:34: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

第一篇: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

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

摘要:邓小平同志曾讲:“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江泽民同志强调,只有发展民主法治才能体现和保障人民利益。锦涛总书记提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第一个特征就是“民主法治”。深刻认识党中央领导集体关于民主法治的论述,对于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推进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

关键词:民主 法治 建设 社会主义 正文:

一、我国民主法治建设取得重大成就

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就十分重视民主法治建设

2、改革开放后,我党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3、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二、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基本要求

1、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2、选好目标,有序有效的推进

三、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与发展

1、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制度。深化基层群众自治实践,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基层群众有序政治参与。全面推进村民自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积极扩大居民委员会直接选举覆盖面。围绕保证人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改进工作机制,加强制度建设,丰富基层民主政治的实现形式。统筹推进城乡社区建设,促进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增强社会自治功能。

2、是健全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加强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联系,完善联系渠道,使群众有意见可以充分表达,党员干部把能力用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上。要敢于负责,善于迅速打开局面,突出重点,不断完善各项保障机制,真正实现群众生活更富裕、长远有保障。重点解决居民养老难、就业难、择校难、看病难等突出问题,重点帮扶零就业家庭、困难学生、重度残疾人、孤儿等特殊困难群体,真正把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3、是健全政务公开制度。一是广泛开展社会听证。对关系群众生产生活的事项,如价格调整、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等,要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组织由经营者代表、消费者代表、政府有关部门代表、民主党派和社会团体代表以及相关专家学者、公民代表参加的听证会。二是大力开展专家咨询。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事项,组织经济、技术、法律等方面的专家深入调查研究,决策时充分尊重并吸收专家的意见建议。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至我们党始终不渝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抓住关键,加强立法,坚持依法行政,加强司法工作,依法创新,加强监督,充分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确保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切实落实,确保民主法治建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马凯《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邓小平文选》 文汉《浅析中国的法治与民主现状》

第二篇:对全面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全面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几点思考

烟草在线专稿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依法治国总目标,明确了依法治国的原则和任务,掀开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崭新一页。作为依法实施专卖管理体制的行业,烟草行业一贯高度重视法制建设,始终依照烟草专卖法律法规开展生产经营管理,通过配合修法、严格执法、规范经营等一系列措施,初步形成了法律制度体系健全、专卖执法行为规范、生产经营活动守法的法治烟草新格局。

当前,行业上下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如何将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执法、全民守法的法治要求与烟草行业法治实践相结合,真正把行业各项工作纳入法治轨道,做好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生产经营,进一步提高行业工作法制化水平?笔者有以下几点认识和思考。

一、深刻认识法治烟草建设的重大现实意义

周所周知,烟草行业是一个特殊行业.它的特殊性在于:既要保持良好的经济运行状态,为国家财政收入多做贡献,又要严格控制卷烟生产规模,最大限度减少卷烟对人民身体健康的危害;既要坚持烟草专卖制度不动摇,又要进行市场化取向改革,着力破解“三大课题”(改革的红利在哪里,发展的潜力在哪里,追赶的目标在哪里);既要履行国际控烟组织框架协议,又要提升卷烟结构升级,推动“卷烟上水平”。实践证明,只有将行业的特殊性与法治化结合起来,才能积极应对外部环境压力,有效化解现实矛盾,确保行业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也要清醒地看到,多年来,虽然行业通过贯彻实施《烟草专卖法》及其实施条例,大力加强法制宣传工作,有力地保证和推动了行业发展,实现了“三大辉煌”,切实维护了国家利益和消费者利益。但行业内部分单位和领导法律意识不强,执法监督不严,依法经营和管理不到位的情况依然存在,甚至出现极个别领导干部知法犯法、违法乱纪的典型案例,严重损害了行业形象。因此,建设法治烟草意义重大,势在必行。

二、推进法治烟草建设的方法和途径

(一)加强法治宣传教育,筑牢法治思想基础。举办法律讲座和法律培训,扎实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大力弘扬法治精神,强化法律至上、公平正义和“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理念教育,在全体干部职工中形成法治思维,树立学法、遵法、守法、用法的法治信仰和观念,在具体工作中正确处理法理、情理和事理关系,自觉做到遵纪守法,筑牢法治烟草基础。

(二)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强化源头法治建设。一要健全落实重要事项合法性审查制度,实行重大决策前置法律审查和风险评估,将涉及重大投资、重大资产处置、管理规范出台、劳动用工、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纠纷处理等重大事项决策纳入合法性审查范围,出具法律意见书。二要建立制度建设长效机制。通过对标、达标,不断完善制度体系建设,牢固树立用制度管人、管事、管权理念,坚持把各项工作置于制度基础之上,严查有章不循、有规不依行为,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和问责制,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三要加强对管理规范审查和清理。建立管理规范法律审查和定期清理制度,及时修改或废止与法律、法规、规章相冲突的文件规定,确保每项制度合法合规。

(三)强化专卖执法监督,提高依法行政水平。

一要建立健全行政执法工作制度。严格落实职权法定的要求,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中明确的执法条件、标准、幅度和方式实施烟草专卖执法。进一步细化执法流程,明确环节和步骤,规范执法行为,坚决禁止知法犯法、违法执法,切实维护烟草专卖法律法规权威。不断完善专卖执法案件移送、文明执法、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基准、案件合法性审查、错案追究、案卷评查、执法评议考核、执法案卷档案管理等制度,为依法行政提供制度保障。

二要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定期开展执法对象满意度调查评价活动,调查评议结果纳入执法人员工作绩效考核体系。加强专卖执法案卷评查,开展案卷自查,要加强对零售许可证的统一监管,做到总量控制、合理规划、依法许可。要持续加强和创新零售许可证新办和后续监管工作,加大审查监督力度,有效防控行政许可法律风险。组织相关人员参加执法人员执法资格统一考试,严格执法徽章、证件申领、发放和管理要求,禁止未通过执法资格考试人员从事专卖执法活动;严格执行《烟草专卖处罚程序规定》,及时发现、纠正执法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完善事前、事中、事后监督,做到事前规范调查取证活动,事中细化执法流程环节,约束自由裁量权,事后强化案卷评查,全面加强专卖行政处罚案件的法律审查。

三要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考核。全面系统考查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举报投诉处理,行政诉讼及执法监督和执法责任追究工作情况,进一步端正执法理念、规范执法行为、转变执法作风、促进依法行政。四要推进办事公开。认真贯彻国家和行业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各项要求,依法及时、准确向社会公开非涉密信息,及时答复群众申请。要发挥窗口作用,及时将行政许可、专卖执法、烟叶收购等项目的依据、条件、要求、标准、期限、工作规范及监督举报渠道信息在网上和办事大厅进行公布。

(四)建立健全三个法治体系。

一要建立法律风险防空体系。结合业务职能和工作特点,从专卖执法、生产经营、企业内部管理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入手,组织查找、收集法律风险源、风险点,研究制订符合自身经营管理需求的法律风险识别框架。

1、排查的法律风险源、风险点,进行梳理汇总,列出企业主要法律风险清单,进行风险等级评估,制定防控措施,实施全面防控,推动单项风险防控向构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转变。

2、全面和准确进行法律风险识别、评估和分析,制定防控预案,认真研究分析可能出现法律风险的部位和环节,制定有效的应对措施,确保法律风险防控措施能防范、真管用、可落地;

3、建立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法规部门牵头推进、相关部门配合开展,法律顾问全程介入,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法律风险预警机制,有效控制突发法律风险对行业造成影响。

二是建立普法宣传教育体系。以社会主义法治方略、思维和理念为指针,以法治烟草建设总体目标为引领,进一步明确“六五”普法中后期法治宣传的方向和重点任务,强化措施,提高水平,注重实效,将烟草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引向深入。

1、强化领导干部普法宣传教育。切实增强领导干部对烟草法治建设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完善和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学法制度;坚持党委(党支部)中心组集体法律学习,以形成带头学法遵法用法守法的良好风气,不断增强领导干部法治理念,培养领导干部法治思维,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能力,促进领导干部运用法治解决问题、推动发展、促进改革、维护稳定、开创企业法治烟草建设新局面

2、落实“六五”法制宣传教育规划,开展 “法律六进”活动。充分利用“3.15”消费者权益保护日、“12.4”法制宣传日等节点,面向烟农、零售户、消费者等群体,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普法宣传,大力宣传烟草专卖制度和法律法规,加深社会对行业和烟草专卖制度的理解和认识。引导烟农按合同种植烟叶,强化卷烟零售户、卷烟消费者等群体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卷烟零售终端烟草法治宣传阵地建设,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做好主题活动宣传报道工作,努力扩大影响,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不断提高广大零售户、消费者对国家烟草专卖制度认识,形成打击涉烟违法犯罪活动社会合力。

3、开展内部岗位人员法制培训。继续把烟草专卖执法人员、生产经营管理人员作为重点对象,完善重点岗位法律法规轮训制度,努力提高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水平和化解生产经营风险的能力。

4、深入开展“三创三征” 创建活动。通过开设“法治烟草”讲堂,举办“法治烟草”专版专栏、争创“依法行政示范单位”和“诚信守法示范企业”,征集“百案鉴评”专卖执法典型案例、“百案鉴评”涉法涉诉典型案例、开展“百案鉴评”法治烟草主题征文活动,进一步增强干部职工法治理念,弘扬法治精神,培养法治思维,提高法律素质,形成全行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不断增强法律风险防范能力,为烟草行业科学发展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三是强化法律保障体系。一要加强法规机构建设。配齐配强法治工作人员,重点加强县级局法规组织建设,完善县级局法规工作机制。围绕法治烟草建设、法律风险防控体系建设、专卖行政案件网上法治审查等业务,组织法规人员进行专题培训,切实提高队伍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能力和水平,持续提升法规人员理论和业务水平。二要加大法规队伍建设力度。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强化对法治人员法律知识和业务技能培训,提高法治人员学习力、竞争力、创造力、执行力,鼓励和支持法规人员参加司法考试和全国统一考试,推动法规人员专业化、职业化建设,不断增强法律素质,提高业务水平,积极探索建立法规人员岗位等级评定制度,推进岗位等级与薪酬待遇挂钩,激发队伍活力。三要发挥部门和岗位职能作用。法规部门要负责法治宣传教育和法律监督方面的工作;开展对基层单位、部门法规工作的检查和督导;定期对有关政策和法律问题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依法积极受理符合法定条件的行政复议申请,配合司法部门做好行政诉讼案件的有关工作,有效防范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法律风险。四要规范法律顾问管理。做好法律顾问的外聘任工作,并根据需要及时邀请法律顾问参与重要经济活动、重大事项、重大决策、行政执法及法律诉讼等活动,充分发挥法律顾问的专业优势和协助作用,最大限度降低企业法律风险。基层单位遇到法律问题时,由法规部门负责联系和协调,可以通过电话咨询或邀请参与的方式,请法律顾问协助办理或提出法律意见。通过电话咨询的,要详实记录咨询情况和法律顾问提出的法律意见,作为合法性审查依据。法规部门要加强对法律顾问的动态管理,对聘请合同的履行情况适时进行检查,健全监督考核机制,合同期满,通过征询基层单位意见,对法律顾问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评价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兑现法律服务费用。

总之,全面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是行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建设法治中国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进一步巩固和完善烟草专卖制度的关键所在,是行业防范和应对各种挑战和法律风险的必然选择。近年来,行业在行政执法、生产经营等方面的法律争议和诉讼呈现出数量增多、案值较大、关系复杂、应诉困难等明显特点,应对挑战、防控法律风险,最有效、最现实的选择就是全面深入推进法治烟草建设。各单位、各部门要高度重视法治建设,更加注重发挥法治在企业管理和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做到严格依法办事、严格按制度办事、严格按程序办事,提高各项工作法治化水平,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规范发展行为、促进矛盾化解、保障行业和谐,不断激发改革红利和发展潜力,保持行业健康发展。

第三篇: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

民主与法制好比一枚硬币的两面,密不可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支柱。邓小平同志指出:“没有广泛的民主是不行的,没有健全的法制也是不行的。”社会主义民主需要用社会主义法制来保障,社会主义法制的内涵就是社会主义民主。可以说,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体现和保障。党的十七大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只有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进一步落实和增强人民群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各项民主权利,保障人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最大限度地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我们推动科学发展的各项事业,才有不竭的政治动力和坚实的政治基础。法治理念是人们对法律的功能、作用和法律实施所持有的内心信念和观念,一定的法治理念是由一定的社会制度、法律文化和价值观念所决定,一旦形成,便相对固化于人们的思想中,具有相对的稳定性、持久性,有什么样的法治理念,就会表现为什么样的立法、执法及守法行为。因此可以说,法治理念是法治活动的灵魂,决定着法治行为及法治效果。但是,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有些同志因为受不了糖衣炮弹的打击,因为受不了腐朽文化的侵蚀。渐渐的沉沦了,变质了。所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就很有必要。而且也很迫在眉睫了。而且,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它的建设对我国来说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为了巩固政权,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列宁说,革命的根本问题是政权问题。这句话是列宁在俄国无产阶级夺取全国政权以前讲的。无产阶级夺得全国政权、共产党执政之后,根本的问题还是不是政权问题呢?事实证明,还是。政权在谁手里,关系重大。人民掌握了政权,也就有了改造社会、改造自然的强大武器。人民丧失了政权,也就会失去一切。而政权同法律从来是密不可分的,新政权制定新法律,新法律肯定新政权的合法性,并赋予其行使权力的依据。建国以后,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运用政权和法律来体现党的领导、实现党的主张,是理所当然的。

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法律规范的功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说到底,是调整社会利益关系。在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同时,又要看到,随着改革的深化、开放的扩大和社会主义市场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不同的地区、单位,不同的社会阶层,甚至不同的家庭、个人,各有各的具体利益、特殊利益。于是,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矛盾突出了。有了矛盾,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怎么办?这就需要法制。运用法律准绳,处理共同利益与特殊利益、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许多问题才好解决。更不要说在对外开放中,我们要和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政府、企业和个人打交道,经济关系及其涉及的问题更加复杂,没有法律怎么行?

为了保证国家公职人员不变质、不变色,必须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在我国,人民是国家和社会的主人。我们的干部,不论职位高低,都是人民的公仆。这是事物的本质。革命战争年代,两个营垒对抗,一边是三大敌人,一边是人民大众。那时,我们的干部团结带领群众浴血奋战,冲锋在先,退却在后,吃苦在先,享受在后,本质与现象是一致的。当时,客观上又有一个“敌人监督”,干部如果脱离群众,就站不住脚,甚至连脑袋都保不住。建国后,执政了,人民委托我们的干部管理国家,有些事情就不像过去那么清楚了。在现象上、形式上人民好像只是被管理的,干部倒似乎成了主人。加上有些干部受旧社会恶习的影响,滋长了官僚主义、命令主义,对群众作威作福,使本质与现象的矛盾更为突出。党中央一再指出,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个问题,要求我们结合新形势、新情况、新问题,把我们党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从延安时期就普遍倡导实行的群众路线制度化、法律化,使公仆对主人负责、受主人监督制度化、法律化。

所以,正因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有如此重大的意义,我们党和政府才会想要加快法制建设的进程,不断提高人民民主。但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是一个长期的,艰难的奋斗过程。我认为,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应该需要全社会都行动起来,需要党的支持,立法机构的科学立法,执法机构的公正执法,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党的支持。党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提高党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水平,保证党领导人民有效治理国家;坚持国家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从各个层次、各个领域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人民依法管理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坚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实现国家各项工作法治化,保障公民合法权益”,为此,当前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就是全面落实“五五普法依法治理规划”,在全社会弘扬法治精神,树立法律权威,培育公民意识,使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促进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依法公正司。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更加注重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一部“良法”必须建立在深厚的群众基础之上,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倾听民意,努力寻求利益平衡点。一是扩大参与,充分听取不同群体的意见。要把常委会讨论审议与发挥代表作用、公民有序政治参与更好地结合起来,通过公布法规草案和举行座谈会论证会、听证会等多种方式,广泛征求各方面的意见,以更好地体现人民的意志。二是集中智慧,统筹兼顾不同利益。要积极回应社会关切,让各方利益诉求得到充分反映、交流和交融,在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凝聚共识,使我们制定的法规充分体现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共同意愿,增强执行法规的群众基础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要理顺行政执法体制。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进一步减少行政执法层次,规范审批程序和环节,改变多头执法和执法缺位、越位、错位的状况,促进行政执法活动的规范化、法治化。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将政府职能转变到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实现全能政府向有限政府转变,努力建设一个人民信任和满意的亲民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法治政府。健全完善政府决策机制。为确保依法决策、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各级政府应当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对事关本地区发展大局和各族群众切身利益的决策方案,在决策权行使过程中应广泛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并引入公示制度、听证制度,使民情得到汇集,民意得到充分体现,使决策更好地体现人民群众的利益。

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与配合。人大代表人民选,人大代表为人民。人大代表很大一部分来自基层,他们熟悉基层的环境,了解基层情况,最能反映基层民众的意愿,代表基层群众的心声。要切实做好民主法制建设工作,人大代表需要进一步加强与基层代表的沟通联系,鼓励、组织、积极引导基层代表充分发挥其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作用。发挥好代表的议政决策作用。通过代表反映广大人民的意见和要求,反映群众关于民主法制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努力搭建党和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平台。要组织动员人民代表积极向群众宣传民主法制建设的目标、任务和要求,激发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民主法制建设的热情。切实抓好代表所提意见和建议的办理工作,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在民主法制建设中的影响力。人民代表所提的问题和建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心声,需要得到高度的重视并予以切实的解决。为民主法制建设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第四篇:关于县级人大如何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于县级人大如何推进法治建设的思考 关键词:县级人大 法治建设

内容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方略,也是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的新目标。法治中国包括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四个方面的具体内涵。县级人大是推进法治建设的重要力量,应该围绕法治中国的具体内容,扎实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监督执法司法活动、重视全民普法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推进法治建设。

自从1997年党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以来,我们从未停止走法治中国道路,建设法治中国的实践。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将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确立为我国新时期法治建设的新目标。目标既定,如何推进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前提是把握法治中国的内涵。法治中国是指法治是中国整个国家运行的基础,是从事的各项活动的基本准则。国家、政府、社会各项事务均在法治的框架下运行。也就是说,法治是治理中国的基本方式,国家的所有事物和各类主体的活动都要遵守法治,国家必须保障公民 的权利和自由。具体来说,法治中国建设的基本要求包括四个方面: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对于县级人大而言,必须遵照宪法法律,结合县域实际,做好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监督执法司法活动、重视全民普法等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一、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县级人大没有立法权,但县级人大具有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权。地方人大常委会(包括县级人大常委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备案是《监督法》赋予地方人大常委会的职权。县级政府规范性文件是指县级行政机关和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制定的,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权利义务,在一定时期内反复适用,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公文。它在执行法律、法规和政策,履行社会管理职能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目前县级政府制定的非法律性规范性文件数量庞大,仅笔者所在的***区2012年就达()

件,2013年达 件。但由于基层情况复杂,公务人员法治意识相对淡薄、追求利益、逃避责任、监督不力等因素,导致出台的县级政府规范性文件质量相对较低。有的文件程序不规范。或不按规定上报文件制定项目,或不进行充分调研论证,套用上级文件或领导讲话,或不经审核直接发布。有的文件内容不规范。或内容空洞,照抄照搬外地经验和上级文件,导致文件难以执行,或文字表述不规范、不准确,导致文件出现歧义;或文件相互“打架”,损害公

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利益,有时甚至出现因制定违法的规范性文件而引发群体性事件。与此同时,县级人大目前开展监督工作比较关注事中、事后的监督,忽略了事前监督,也就是发布规范性文件的监督。这种监督意识和做法导致监督工作流于形式,成本加大,效力减弱。因此,一方面县级政府迫切需要监督机关帮助提高规范性文件的质量,另一方面监督机关又忽略了这项工作职能。这与建设法治国家的主旨是不相符的。

那么县级人大如何开展对本级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工作呢?第一,要提高认识。有些人认为,县级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有完善的层级监督,可以充分发挥系统内监督作用,不会存在“瑕疵文件”,有些人认为县级人大没有备案审查规范性文件的法律授权,有些人认为县级人大人员少,专业力量弱,没有完成备案审查的能力保证。笔者认为,这些认识都亟需纠正。从县级政府来看,从县级人大来看,第二,要抓住审查重点。备案审查的文件应该只限于政府及其部门制定的文件,而且只涉及公民、法人、其它组织的权利义务。对于机关的内部工作制度、对具体事项做出的处理决定、向上级提出的请示、报告等不能列入审查范围。尤其是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和事关民生的重大事项方面的文件应该是“重中之重”。第三,要明确审查内容。县级规范性文件的制定权是法律法规授予的,又带有自由采量余地,因

此仍然要符合合法性和合理性原则,这也是人大备案审查必须坚持的原则。具体包括:制定规范性文件的主体是否合法;是否超越法定权限,限制或剥夺了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或者增加了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义务;规范性文件的内容是否与上位法相抵触;制定程序是否合法;同级别的文件对同一事项的规范是否一致:自由裁量权的行使符合公正、客观、适度的要求。第四,要规范审查程序。从实际情况看,报送备案审查的时间一般是发布前十五日较妥,而且应该报送完整的材料附件,还应当公开征求公众意见,并以适当形式予以反馈意见采纳情况。总之,县级人大必须主动履行规范性文件的备案审查职责,确保规范性文件必须符合法律法规要求,符合本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律,能够激发群众的创造活力,能够保障群众的合法权益。

二、严格监督执法司法活动。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方略的核心。公正司法是捍卫社会公平的最终保障。县级政府和县级司法机关的执法、司法活动十分重要,对促进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推进国家法治化进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目前县级政府和县级法院在执法司法活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有些领导干部依法行政意识淡薄,存在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有时把抓经济与依法行政对立起来,认为执法的程序性要求妨碍了抓经济的速度;有时存在执法不当、滥用行政权、不

作为、不文明等行政行为;司法机关不堪重负,面临诉讼爆炸压力,司法活动有时因县级熟人社会,难免为人情所困;司法作风不如人意;司法公开还需加强;司法便民还有提升空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县级人大也有监督工作不到位的问题。有些被监督对象不愿被监督。认为目前我们还处在民主政治建设的初级阶段,人大的监督只是落实党委意图、实现政府目标的辅助工具和手段。因此,对党委政府的指示、命令唯命是从,对人大的监督工作敷衍应付。有些监督者不敢监督。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人大常委会自身的工作离不开党委、“一府两院”的支持,因此,在实施监督工作中深感底气不足,在遇到一些过硬顶真的问题时,存在绕着走、躲着过的现象。也存在求稳怕过的思想,在行使监督职权时重表面轻内质、重程序轻结果、重一般轻强制监督。特别是象询问、质询、特定问题调查、撤职、罢免等法律规定的刚性监督手段在实际工作很少运用,使人大监督的效果大打折扣。有时监督者不会监督。一方面感到监督的内容多、议题杂、工作任务繁重,另一方面,又感到法律规定人大应当实施监督的重点内容、热点问题没有监督到位。尤其对财政预算执行情况的监督和干部履职监督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

针对以上种种问题,县级人大一定要积极作为,依法作为,才能推进法治建设。第一,强化监督意识。履行人大监

督权是宪法和监督法赋予人大的神圣职责,监督是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有力支持。县级人大常委会要站在为公、为民、为推进依法治国的高度对待监督工作,摒弃得罪人、多栽花、少栽刺的意识,也要积极倡导县级党委政府以及全社会学习监督法,遵守监督法,力求监督工作得到全社会的支持、理解、配合。第二,选中监督议题。要针对县级政府和司法机关在执法和司法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突出问题选中监督议题。选题应该“少而精、议而深”,突出民生主题,力求每项监督议题都能保证效果,起到作用。杜绝走形式、走过场给被监督对象留下被动应付的习惯,避免失信于群众的现象发生。第三,把握监督重点。无论采取何种监督形式,都要从县级政府和县级司法机关的工作实际出发,力求监督实效。县级政府是基层政权组织,以微观管理和行政执法为重,实施具体行政行为居多,这样的实际决定了人大监督必须把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征收、行政强制、行政给付等群众关注的行政行为作为监督重点。在监督方式上,要灵活运用检查执法主体与走访群众相结合、现场检查与发放问卷相结合、自查与互查相结合、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检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总之,只有依法监督,据实监督,积极监督,有效监督,才能树立县级人大的威信,才能维护群众权益,才能推进法治进程。

三、推动全民守法。守法的前提是知法。虽然我国已进入“六五”普法时期,但县区仍然存在一些不学法、不知法、不守法的问题。政府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有些单位学习针对性不强,没有结合自己的业务实际学好相关的法律法规,导致执法行为失范,产生群众对立。有些单位对普法工作重视不够,认为普法工作时软资料、软指标,没有进行专题研究,也没有抓经常、经常抓的意识,即使做一点普法工作也只是为了应付考核检查,导致普法工作的深度不深、广度不广。群众层面的主要问题是:法治信仰缺失,“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的“中国式过马路”现象依然存在。了解法治精神的积极性主动性不强,“我不是律师,不是法官,也不干坏事,学习法律干啥?”的疑问存在。

面对普法“困境”,人大要予以重视和关切。普法的核心目标是全民守法,守法的前提是知法。治国者必先受制于法。因此县级人大首先要重视国家公务人员的学法知法。人大要监督政府明确各普法单位的职责任务,健全考核机制,加强工作指导,落实经费投入,通过不间断的监督检查,确保普法体制机制顺畅,这是各项普法任务落到实处的前提保障。人大还要结合本县实际,监督抓好县级政府及其公务人员常用法律法规的学习领会,保证公务人员成为行业内的法律明白人,保证公务人员依法行政,避免不公、错误、违法,避免推诿、拖延,少走弯路。另外,人大还要重视普通公民 的学法知法。新时期新阶段人大要监督普法单位进一步提高普法工作质量。在内容上,围绕提高公民的权利意识、平等意识、法律意识开展法制宣传工作,引导公民尊重法律,信仰法律,畏惧法律,帮助公民树立人民当家作主、积极参与管理国家社会事务的政治自觉,倡导公民不仅要独善其身,以不作为的方式守法,而且要以积极作为的国家主人态度,配合执法,倚赖司法,自觉守法,努力护法。在方式上,摒弃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工作诟病,通过生动的形式、丰富的案例寓教于乐地传播法律知识,力求做到真学、真用、真信。

总之,推进依法治国进程,县级人大任务重要,责任重大。只有不断学习,提升能力,敢于监督,勇于担当,才能不辱使命,无愧时代和人民的期待。

参考文献:

1、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2、凌斌著《法治的中国道路》;

3、杨伟东著《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第五篇: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对农村法治建设的思考

三农问题,始终是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发展的全局性和根本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为贯彻落实这一重大决策,必须加快农村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步伐,加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和社会和谐,同时必须加强农村法治建设,通过法律营造优良环境,提供有力保障,建设民主法治、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一、农村法治建设的现状及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农村依法治国进程取得一定成效,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村群众的法治素质有所提高,依法治理的环境获得改善。但是,与城市和经济发展速度相比较,仍然存在较大差距,严重影响着农村市场经济的建立和民主政治建设进程。越是贫穷的地方,法制进程越慢。主要表现在:

一是基层干部的法律知识普遍缺乏,法治意识普遍淡薄。

基层干部是党和国家路线、方针、政策的具体执行者,由于“创新”空间不大,就习惯了“上头怎么说,下面怎样干”的模式,以“实干”和“实效”为原则,成天忙碌于田间地头,一般不认真研究政策和法律,业余的一点时间,多数用在打牌喝酒聊天上,几乎没有挤时间学习的习惯。因此,农村干部对国家颁布的法律一知半解的不在少数,有“实用主义”的思维和做法的,就算是佼佼者了。

法律知识的缺乏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依法办事意识的淡薄,加之中国几千年的人治思想作祟,一般而言,政令在农村的进程,大概靠三个渠道:一是“喝哄骇诈”,这是传统的计划经济时代的方法,它导致的直接后果是颠倒了主仆关系,淡化了宗旨意识;其次是采取“高压政策”。不问三七二十一拉猪牵牛,地道鬼子进村模样,“催粮派款,刮宫引产”,农民上吊,干部受到处分;第三便是不管不问,甚至怕管怕问,导致农村矛盾增多,基层党组织瘫痪,凝聚力减弱,群众上访增加,稳定隐患增大。

二是农村司法机构不健全。

在广大农村,往往有政府却无司法,一个中心法庭要管辖二至三个乡镇,面积一般在二百平方公里左右。经济越不发达的地方,管辖范围一般越大。这种情形还美其名曰“资源整合”。群众想打官司,要跑上百里山路才能找到法庭,通过立案、传询、开庭等程序,早也是筋疲力尽。所以农村广泛地流传着“赢了官司输了钱”的民谚。本身就贫穷,谁还经得住这个折腾!干脆不打也罢了,倒不如自己了断,往往为一件小事走上极端的事情时有发生。

担护普法宣传和法律援助的农村司法所,往往也是有其名无其实。大多数乡镇的司法助理员,由于缺乏编制,几乎都是兼职干部或招聘人员。自身并不懂得多少法律,又从何普法和提供法律援助?

三是农村群众依法自我保护意识不强。怕招惹麻烦,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中国人的传统通病,农村尤其。当自己的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要么怨天忧人,自认倒霉;要么搞家族主义,人多势众;要么一味蛮干,不惜铤而走险。再或就是采取“私了”的办法,一般不通过法律的渠道来解决。像农村经常遇到的种子问题、债务纠纷、征地拆迁等矛盾,不去找法律,反而去上访或是过激地围攻政府,这样的事件屡见不鲜。

出现以上状况的原因主要有:

第一,农村法制宣传渠道不畅。家庭联产承包开始后,集体组织形式越来越变得松散,群众大会已经很少召开。虽说电视机的普及率大幅提高,但收看的节目却都以电视剧居多。农村报刊最多发行到村委会一级,国家的法律法规一般也在村委打住。农村虽然建立了农民夜校和建成开通了现代远程教育,农村小学也聘请了法律副校长,但作用并未真正发挥出来,还是形式主义的东西多一些,加之农村干部法律知识的缺乏,农村的普法几乎就成了死角。

第二,执法不公正在不同领域不同程度的存在。执法不严,徇情枉法,已经成为法制进程中的毒瘤。个别基层干部“不给好处不办事,给了好处乱办事”。在老百姓看来,“八字衙门大大开,有理无钱莫进来”。这些都直接影响着老百姓的“法治”心理:“上边没人,告也白告”。

第三,怕打官司的思想仍然根深蒂固于广大农村。人们习惯认为,官司缠身总不是一件好事,对打官司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农民如此,基层政府也如此。《行政诉讼法》实施后,一些基层的政府官吏至今还不适应当被告。

第四,人治思想还占据着很大市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在农村干部的眼里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东西。不少人嘴里是“人民公仆”,心里却公仆是人民,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始终转不到服务和“法治”的轨迹上来。名义上司法独立,实质上党管一切,严重影响着司法公正,阻碍着民主法制进程。

二、农村法治建设应在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要尽快改变农村法治薄弱的现状,加快推进农村政治文明建设,实现依法治国的宏伟战略目标,农村法治建设应在五个方面寻求突破:

一是应在加强农村法制宣传教育方面寻求突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也即是繁荣富裕、民主法治、文明和谐的新农村。实现这一目标,要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强农村基层民主和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平安乡村、和谐乡村,这些,都始终离不开法制的有力保障。法制宣传教育是推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实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障。这就要求必须继续在农村大力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必须健全和完善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实现和保障农村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法律素质,全面提升村级事务的法治化管理水平,促进农村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协调发展,用法治保证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实施。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农村法制宣传教育工作要突出“两个重点”,即重点普法对象和重点普法内容。农村法制宣传教育的对象是一切有接受教育能力的农民,重点是村“两委”班子成员、村民代表和青少年。工作中,要针对不同普法对象,通过不同渠道,采取不同方式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既要突出农村重点普法对象,使他们成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又要覆盖绝大多数的农民群众,增强农村普法针对性,扩大覆盖面,提高普法效果。在宣传内容上,要紧紧围绕党和国家有关农村工作的方计政策和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大力开展以宪法为核心的法制宣传教育,进一步增强农村广大干部群众的宪法意识,树立和维护宪法权威;大力开展以农业生产、农村市场经济为重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进一步促进农村市场经济法律秩序的健全;大力开展以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为内容的法律法规的宣传,积极引导广大农民群众依法办事、理性维权,进一步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法制建设。实践中,要具体抓好五个方面的法律法规的学习宣传:一是农村民主政治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宪法》、《选举法》、《民委员会组织法》等;二是基本国策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土地管理法》、《人口与计划生育法》、《义务教育法》等;三是农业生产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农业法》、《土地承包法》、《种子法》、《森林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等;四是民事经济方面的法律知识,如《民法》、《劳动法》、《婚姻法》、《继承法》、《税法》、《合同法》、《担保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五是维护社会稳定方面的法律知识,如《刑法》、《预防末成年人犯罪法》、《治安管理处罚法》、《信访条例》等。

二是应在加强农村法律咨询服务方面寻求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进一步加强对基层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工作者以及公证人员的规范化管理,组织律师和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深入农村,为村民特别是广大农村的弱势群体,为解决“三农”问题及时提供高效的法律服务。做到“有问必答、有纠必解、有诉必帮、有困必助”,定期在乡(镇)、村、社区开展现场法律咨询活动,真正送法上门。在公证业务方面,把满足基层农民在发展产业、生产生活消费等日常生活上的公证需求作为开展公证法律服务的主攻方向,积极引导农民借助公证手段调节经济关系和民事关系,维护合法权益,避免引发村民纠纷的各类因素。

三是应在规范农村执法行为方面寻求突破。其一,在制定涉及“三农”相关政策时要严格依法。政府各部门出台涉及“三农”的各类关于新农村建设的规范性文件,都要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规定进行备案审查,杜绝侵害农民的“土政策”出台,从政策和源头上防止侵害广大农民合法权益的现象出现,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要研究制定农村医疗保险、养老保险和农民工合法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依法构建农民利益的保障体系。其二,要搞好涉及“三农”的行政执法工作。一是规范行政执法工作。公安、计划生育等与农村工作有关的各行政执法部门应严格依照权限履行行政许可、行政收费、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职责,做到严格执法,公正执法,文明执法。二是积极探索综合执法路子。对涉及农村执法职能较多的部门如安监、交警、农机、林业、农业、国土等部门可以考虑成立乡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减少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确保对农村的行政执法工作能顺利进行。三是加强乡镇公安派出机构建设,强化职能,配强队伍,加大公安的执法力度。针对农村的实际,加大打击农村黄、赌、毒的工作力度,惩治村痞村霸,铲除农村的黑恶势力,为建设文明的乡风创建良好的社会环境。其三,要搞好行政执法监督工作。一是搞好对行政复议案件的监督。因行政许可、行政征收、行政处罚、行政确认、行政强制等的涉农涉法纠纷,不利于社会稳定,不利于和谐新农村的建设,要因势利导,引导农民充分运用行政复议这一法律武器,维护自已的合法权益。行政复议机关,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依法受理行政复议案件,该立案的坚决立案,不属立案范围的要及时告知农民的救济途径,要公平公正办案,不和稀泥,该维持的维持,该撤销的坚决撤销,该变更的坚决变更,及时纠正不当的行政违法案件,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使农民能得到及时的救济,平息争议纠纷,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二是组织好行政诉讼工作。对涉及‘三农”的行政争议纠纷行政复议不能挪央的,要引导农民依法维权,提起行政诉讼,利用法律途径依法解决行政争议。各行政机关要自觉接受司法、人大监督,积极组织行政应诉,认真落实和执行司法判决法律文书,有错必改,有错必纠,维护公平和正义,平息矛盾,维持农村和谐与稳定。

四是应在完善村民自治制度方面寻求突破。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加强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使村务管理逐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全面推行村民选举制度、村民议事制度、村务公开制度,把村里的重大事务和村民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提交给村民议会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策,以充分发挥集体智慧,让广大农民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村内事务的管理,提高决策的可靠性,最大限度地避免决策失误。同时要看到,农村工作错综复杂,涉及诸多的矛盾,比如土地承包问题、土地流转问题、村务公开问题、宅基地使用问题等等,这就还需要制定出既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又符合村情民意的村规民约,把农民的权利义务、各种组织的工作职责以及经济管理、社会治安等方面的要求规定得清清楚楚。在落实村规民约工作中应做到在合法的前提下,还要做到公开。尤其是在涉及农民自身利益的重要事情上,一定要以保证农村工作有序、办事有据、多数人满意为原则,使村规民约得以认真执行。

五是应在发挥人大、政协职能作用方面寻求突破。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市人大、政协应充分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加强对涉农法律法规实施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观察。要加强对农村土地承包法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发现和研究土地承包中存在的问题,推进农村土地二轮延包后续工作顺利进行;要加强对农业基础设施法律法规和动物防疫法等涉及农民生产生活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确保农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狠抓森林法、渔业法、环境保护法实施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推动农村环境治理,创造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加强对《农业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涉及农业生活资料法律法规的执法检查监督和视察,督促政府抓好农资价格的专项检查,加强对农资市场的监管;督促、协助政府加强农业执法队伍建设,为农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执法环境。

下载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对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法治工商”建设的几点思考 温县工商行政管理局 在省局党组(扩大)会上,周春艳局长立足河南工商实际,高瞻远瞩,提出了法治工商、服务工商、责任工商、现代工商、和谐工商“五个......

    对全面推进“法治信访、阳光信访、 精准信访”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全面推进“法治信访、阳光信访、 精准信访”建设的几点思考 对全面推进“法治信访、阳光信访、 精准信访”建设的几点思考2015年是信访工作的法治建设年,深入贯彻落实党的......

    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监狱建设的思考(大全5篇)

    关于深入推进法治监狱建设的思考 刘建华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研究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监狱作为国家刑罚执行机关,既是法治建设的实践之地,更是法治文明的浓缩之所......

    党建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思考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指明了方向。新农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涉及面广、任务艰巨。因此,研究和探索如......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保驾护航 摘要 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推进法治中国建设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中国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

    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思考: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

    本文作者:可人 好范文原创投稿 加强法治政府建设 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所谓政府职能,是指政府为实现国家利益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而负有的职责和所发挥的功能。经过多年的改革,从......

    法治建设的思考[范文模版]

    我们在现代中国法治建设进程中,应当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法治指导思想的一元化与法律文化形态多样性的关系;中国传统主流文化与多种民族支流文化的关系;儒家伦理与有特色的中华文......

    对基层公安机关推进法治公安建设的探讨

    对基层公安机关推进法治公安建设的探讨【摘 要】本文对基层公安机关推进法治公安建设进行探讨,指出当前建设法治公安面临的困境和原因,针对实际提出:完善立法基础,增强法治公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