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培养中职生阳光向上的心理素质之我见
培养中职生阳光向上的心理素质之我见
摘 要:积极引导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塑造健全人格,培养一个阳光向上的学生是极其重要的。阳光向上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素质。
关键词:中职生;阳光向上心理;学习效率
培养一个阳光向上的学生是极其重要的。阳光向上的心理素质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的素质。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素质。”
中职生的年龄一般在15~20岁,身心发育不够成熟,社会经验不足,自我约束能力、识别能力不强,很容易受不良思想和行为影响,特别是这个时期精力旺盛,对事物感觉比较灵敏,遇事急躁,比较容易冲动,并且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渴望体验成功的喜悦,需要赞赏与鼓励。针对学生个性与特点,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一、以母爱感化学生
情以真为贵,情以诚为美。母爱是一种神奇而又伟大的力量,这种爱是无私的。著名教育家夏?D尊曾经说:“教育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做好班主任的工作仅以丰富的知识去教育是完全不够的,还得以自己的人格魅力去影响他们,以母爱去感化这些学生。今年暑期,我班学生到明园饭店参加见习活动的时候,饭店要产量,经常有加班,压力非常大,有个别同学吃不了苦,与饭店的师傅产生矛盾,并且集体逃跑,旷工。为了让学生完成见习任务,我经常到饭店鼓励学生、关心学生。饭店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由于师傅的误会,学生偶尔也感到委屈,但是看到学生们能一天天坚强起来,战胜困难,顺利完成任务,我很欣慰。经过这次见习活动,学生们懂事了很多,回校之后就改叫我“老妈妈”。
二、建立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经指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人的活动,无论是心理活动还是行为活动,都是由一定的环境条件所激发,其活动过程受环境条件所制约,而活动又反作用于环境,改造着环境条件。”而教育专家也认为,环境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影响较大,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渗透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实践及社区教育之中。班级人际关系融洽,就容易形成民主、和谐、上进的情感气氛,就有利于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思想、情绪、情操等相互感化,并有益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理素质。
三、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有益的活动,锻炼自己,体验情感
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是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并在克服困难中越来越坚实。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艰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为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品质,就必须在实践中加以锻炼。困难和挫折是学生前进道路上遇到的一条条拦路河,作为班主任不应该背着学生涉水而过,而应该设法提供舟楫,让他们自己渡过去。当学生遇到困难和挫折时,首先帮助学生客观分析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保持沉着,面对现实,坚定信心,然后采取对策,排除障碍,毫不动摇地朝着既定目标迈进,最终实现自己的愿望。比如开展设计奋斗目标比赛,积极参加校级篮球赛、校运会,参加模拟人才洽谈会,组织学生到明园、西园等饭店进行白案见习等活动,让同学们在社会实践中得到锻炼,体验失败与成功的滋味。也可以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如:出板报、办校刊,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会、演讲比赛、知识竞赛,以及各种文体活动,使学生在有益的文化熏陶中提高文化素养,陶冶高尚情操,保持阳光大气的健康心理。
四、正确对待学生的情感波动,给予学生及时的心理疏导
1.多观察。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观察,即通过“听其言、观其行”来掌握学生的情况。只要勤于观察、善于观察,就能发现问题,及时对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学生要对同学倾注全心的爱,对待同学要有一颗宽容之心,对同学要以诚相待,以自己的真情去感动同学,并要增强自身的责任感。
2.多交流。经常与学生交谈,获得学生信息。教师要注意谈话的态度,还要照顾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特征。班主任既要关心学生的喜怒哀乐,又要关心他们的冷暖温饱,为他们分忧解愁,尽力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去调动所有学生的积极因素。以真挚的爱,给学生以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学生认为老师可靠,才能向老师敞开内心世界,老师才能及时为学生排忧解难,慢慢地感化学生,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
五、开展感恩教育
感恩,不仅要感恩父母,更要感恩让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的老师!老师常站在讲台上,穿梭在课桌间,为我们铺好了人生的道路。感恩国家,近年来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攻坚,对很多家庭贫困的学生减免学费,助学金、生活补助等,使得很多学生能够进入职业学校继续读书。感恩同学,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感恩同学的互相帮助和理解。感恩教育不仅使学生学会发现美,学会尊重身边每一个人,也使其在幸福的生活中具备了奋斗进取、自强不息的品质。
协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培养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态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促进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学业的提高。例如:怎样提高自己的交往能力、如何正确地面对父母的责备等等。让学生在班集体轻松、愉快、自由的气氛中学习,正确地认识自我,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抗挫折的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总之,培养学生阳光向上的心理品质是班主任工作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它能使学生通过了解自我的动机,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自我调控、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增强自尊心、自信心,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参考文献:
[1]郑克俭,王作延.新时期班主任工作的创新.[2]曾庆春.跟随榜样成长:教师职业道德经典案例评析.(作者单位 广西南宁市第一职业技术学校)
第二篇:谈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范文模版)
谈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
[日期:2010-06-08] 阅读:1396 次
黄裕平
[摘要]现在的中职生生长在优越的生活环境中,但社会环境越来越复杂,接受的信息量大,产生的心理问题也越来越多,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是目前中职学校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就中职生目前心理状况、形成的原因及为提高学生心理素质需要采取的措施作一探讨。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
作为卫生职业中专学校培养的学生将来的服务对象是人,这就要求不仅有好的专业知识,更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质,但是随着普通高校的不断扩招,中职学校的生源素质下降是一个现实问题,同时由于中职生大部分的文化成绩不好,基础差,所以传统的观念认为他们没有多大的出息,有些学生和家长对职业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加上社会上对他们的偏见,导致了职中生的心理问题比较多。笔者从事多年班主任工作,感觉一年比一年难做,每年学校都要开除或劝退部分学生 ,这样做,对于学校和班主任管理工作确实减少了许多麻烦和压力,但对于建立和谐社会和维护社会稳定是不相适宜的,因此,改变传统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重视对在校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努力提高中职生心理素质,是当务之急,也是贯彻“十七”大关于学有所教的具体体现。
一、中职生心理问题成因分析
中职生心理问题的产生是由学生自己、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影响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家庭对子女的溺爱是首要因素。我国由于本来人口基数较大,实行计划生育是我国的基本国策,从而使我国目前的独生子女数量急剧增加,导致在家庭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小皇帝”,使得这些独生子女从小就生活在衣食无忧的环境里,另我校招收的学生许多是珠三角地区,生活条件好,即使不是独生子女的也有不少成了娇生惯养的“小皇帝”,绝大部分家长缺乏对子女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的意识,于是心理素质的培养成为家庭教育的空白。由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影响,家长们普遍把对子女的爱错误的表现为对他们百依百顺的溺爱。形成了独生子女以自我为中心,任性、好胜、自私等不良性格,当他们长大独立生活的时候就面临许许多多的适应问题,严重者就产生了心理问题或者心理疾病。
2.社会竞争的激烈使中职生无论是学历、阅历还是能力在就业人群中都处于劣势。中职生入学年龄大致在15—17岁,心理年龄不成熟,他们大多数的社会经验较少,不能辨别社会中的善恶是非,随机应变的能力还较差,当他们就业时他们的就业能力在其他人的眼里显得较低。久而久之就形成中职生成就动机感差等现象。
3.学校还未能有效地将知识技能的学习、德育工作与心理素质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目前较重视德育工作,而德育工作往往以政治说教为主,强调制度建设,严字当头,以“看”为主,以“管”为主,许多老师深有体会,管紧了,他们有抵触情绪;管松了,他们容易放任自流,往往具有逆反心理。职业技能的培训是职业学校的重点是无可厚非的,但人的成长是一生的事,职业也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的变化,何况很多学生也只是把目前的技能当作谋生的手段,以后都还要进行再学习。而忽视心理素质的培养将不利于学生提高技能培训的效率。
4.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自我期望值低,自卑思想严重,有“以难为难”的思想。中职学生选择职业教育大多因为他们学习成绩较差,不能考上大学,为了满足他们自己读书的愿望以及将来只要能就业的心态,他们对自己的期望较低,有严重的自卑思想,甚至有的学生有自闭倾
向,这对他们的发展都极为不利。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内容及途径
(一)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基本内容由于中职生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以及他们特殊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职生要适应目前社会的发展趋势,在心理素质方面,内容主要包括:适应能力、情感自控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中职生健康的性心理。
1.适应能力的培养。中职生一进入学校首先要适应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我校从学生一入学始就实行封闭式的管理,这就加深了学生适应环境的难度。刚入学的同学经常会有少部分同学爬墙外出,但实施一段时间后,出现这种情况就很少。同时同学们来自不同的家庭,他们的受教育程度存在很强的个别差异,如何安排学生的住宿,如何使他们相互之间友好相处,这就需要加强教师对学生的引导,教给他们适应环境的技巧,平等待人、不歧视任何人。中职生在毕业后就面临就业的压力,他们的社会知识太少了,当他们在学校看这些事的角度多少存在偏见,当他们毕业后亲身经历这些事时,往往会感到无从适从,因而又会加大他们的适应困难。因此多给学生举实例,让他们从别人的生活经验中吸取经验教训,从而提高他们的适应能力。
2.情感自控能力的培养。中职生的情感往往丰富细腻,但学校的生活和环境限制了他们的一些情感的发展。比如他们渴望自由,但学校要考虑他们的人生安全等许多问题,使得他们的一些愿望并不能象他们想象的那样发展下去。随着他们生理发育的成熟,他们也渴望与异性建立良好的朋友关系,但学校有明文规定不能谈恋爱,事实上仍然禁而不止。这就要求学校的老师加强对他们的引导,使得他们学会控制自己的情感,不要盲目冲动的行事,把自己的精力放在当前的学习上,逐渐的加强情感的自控能力。
3.心理承受能力的培养。卫校中职生比其它中职学生要面临更多的压力,他们的学历比大学生要低一些,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是医疗服务,而大专、本科院校的医学生数量大,中职生数量更大,因此,有一些同学在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时,常常觉得自己没有自信心,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面临与其他同学比较的心理,这时他们就会经历一些挫折。心理学中把经得起打击的能力叫做耐挫力,我们可以理解为常说的心理承受力。当学生受到学习、生活、感情等挫折时,老师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承受力的培养,给他们讲清我们每个人的经历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首先我们应把这些事件当作自己的宝贵财富,从中吸取生活的经验教训;其次,教给学生一些心理防卫机制,学会在挫折面前调整自己的心态,不至于使他们的心理畸形发展,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中职生在学校里的交往圈比较狭小,与他们交往的人相对较单纯,但他们所有的人都会离开学校而走上自己的工作岗位,在社会生活中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为了使中职生能在毕业后尽快的适应工作,那么学校教育应加强对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5.中职生健康性心理的培养。当代中职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生理成熟提前,而心理成熟滞后。伴随性发育成熟,逐渐产生朦胧的性意识。性作为一种生理、心理和社会现象,也始终影响着每一个人,它可以给人带来快乐,也可以给人带来痛苦。因此,在中职生中开展性生理与性卫生教育,使他们正确认识性发育的正常变化,提倡性道德,普及性知识,扫除性愚昧,预防性疾病,显得十分必要。
(二)中职生心理素质培养的途径
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途径进行,但在培养之前最重要的是要建立一支强大的心理培训队伍,它是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的前提和保障。为此,学校领导应加强和重视培训队伍的建设,近来,教育部门对中职学校学生管理人员及班主任都作了一些短期培训,但还远远不够,只有建立了强大的培训队伍,在学生中进行心理素质培养才可以游刃有余。
1.在学校开展心理素质培养系列活动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根据当前中职生心理状况和心理发展规律及社会需要,职业学校也要确立具体的心理素质教育目标,有系统有步骤的对中职生进行心理素质培养。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可从认识心理素质、成长与心理、自我完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等许多方面进行专门的心理训练和培养,力求使学生学习一些实用的心理调整方法和技巧,如在情绪不良时,首先要意识到不良情绪的存在,接着冷静的找出原因,然后采取合理的调节和消除方法。如:合理化、文饰、自我暗示、自我转移、自我升华和意志控制等等,从而不断提高中职生的心理调控能力,促进心理健康发展。
(2)建立心理咨询室。建立心理咨询室,首先咨询室的设计要更人性化,使得咨询者一进入里面有一种亲切的感觉,而不会有什么压力感。设置专业的心理咨询工作人员定期或不定期的开展心理咨询,这要求心理咨询工作人员要有比较高的职业道德素质,以便心理咨询过程顺利进行,它要求针对咨询者提出的各种问题予以解答和指导,并且做好个案的详细记录,以利于以后的研究和探讨。在心理咨询过程中,咨询老师必须有较强的移情能力,能够设身处地的为学生着想,心理咨询的内容必须为学生保密,保护好学生的隐私权,让学生充分的信任咨询老师,解除学生对咨询人员的顾虑,提高心理咨询的效率。
(3)开展专题讲座。专题讲座是针对某一时期大多数学生共同面临的心理问题所进行的,它可以提高心理素质培养的效率,减轻老师的工作负担。例如在新生入校时可以开设“生活自理”、“勤俭节约”、“适应集体生活”等专题,不断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增强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在学生即将毕业时可以开设“就学与就业”、“转变角色”等专题,让学生正确处理好毕业后自身身份变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在思想上早日做好准备。
(4)教学过程中渗透心理素质培养。中职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需要各个方面共同努力,因此理所当然的也应该渗透到各教学过程中。中职生由于其学习过程和学习环境本身的特殊性,他们当中普遍存在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兴趣低和学习习惯差等弱点,因此各任课老师要设法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做好班级教育的同时做好个别教育,不要放弃每一个学生,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心理素。
2.家庭教育与学生实际发展相结合。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尤其是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加快医疗卫生改革,要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健全医疗保险等重大举措,只要愿意到基层去,就业前景会非常广阔。作为学生的家长也应该认识到这一点,转变自己的传统观念,不一定非要到大城市、大医院工作,作为父母应该多与子女沟通,根据子女的实际情况选择他们的学习和就业方式,多多的给予子女鼓励和表扬,并与实际的学校教育相结合,不断的提高他们的自信心,为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尽到做父母的基本职责。
总之,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中,信息、网络的高度发达,学生所受到的影响和由此产生的心理问题相当复杂,要针对目前中职学校的学生心理状况,深入了解和研究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应对措施,有效解决目前学生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作出贡献。
第三篇: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之我见
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之我见 摘 要:“学知,学做,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是当今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的重要课题。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如何对现在的独生子进行有效的心理教育,是其健康发展,使我们家庭、学校和社会共同要解决的问题;使他们既有博学的知识又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社会和未来对他们的基本要求。
关键词:现代教育 心理健康 全面发展 适应社会
一、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带来的种种变化,我国学校教育和儿童发展事业受到了冲击和挑战。调查表明,在我国中小学生中间,约1/5左右的儿童青少年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行为问题,如厌学、逃学、偷窃、说谎、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击、退缩、焦虑、抑郁等等种种外显的和内隐的心理行为问题。这些心理行为问题不但严重地影响着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健康发展,而且也给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困扰,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任务的完成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学校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十分迫切的和具有重要意义的举措。
二、如何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
1.引导学生注意自我调节心理机制的形成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分析课文故事中榜样人物的心态,这对学生理解课文要点、培养其健康心理品质是很重要的。自我调节心理机制就是由自己以克服错误的行为方式去消除矛盾,用道德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在思想品德教学中,我们常常碰到这样的问题:学生知道了谁是谁非,仍然不能按正确的行为方式去做,表现为言行不
一、表里不一。其主要原因是心理调节能力差,为此在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调控能力。
2.引导训练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
以往思想品德的导行方式习惯于单向说教,教师说什么是对的,学生就照着去做,这样实际上缺乏针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扼杀了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所以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道德行为的选择能力,对学生进行合群心理素质的培养,课上让学生谈出自己不愿和伙伴们一起玩的原因,根据这一情况,让学生自己讨论解决问题的办法,通过学生的自我导行,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发展他们的个性。
另外,在课间活动和各种课外活动中,也要注意创造集体活动环境,在玩耍中培养学生健康的合群心理。
3.注重实践,突出以活动为主
研究与实践证明,实现心理健康教育更多地依赖于个体在真实情境中的实践操作与体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成为一门说教课。为此,我们倡导注重实践,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在参与中、在“做”中真正受到心理健康教育。其中,最主要和最直接的实现方式就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突出以活动为主的特点,寓心理健康教育于活动之中,不仅在活动中蕴涵、传递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还注意在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随时抓住问题作为教育契机开展生动、直观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并注重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去实践、体验所学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等等。通过这些生动、活泼、有趣的活动,不仅能让学生受到实实在在的心理健康教育,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心理健康教育来源于生活、实践于生活的基本道理,从而将心理健康教育再一次真正落在实处。4.学生健康的情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
情绪、情感与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直接的关系,各种消极情绪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也是构成不良心理品质的成分,所以发展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是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要关心和满足学生在学习、娱乐等方面的合理需要,并引导他们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正确地理解个人需要和社会需求的关系,避免因个人不恰当的欲求得不到满足而产生消极情绪。要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和丰富而健康的情感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学生精力旺盛,如果不善于引导,过剩的精力就容易释放到有害的方面去。要加强学生意志的锻炼,增强对挫折的抵抗力,重视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从具体行为习惯和一点一滴抓起,提高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和控制力,培养良好的性格。某些学生存在一些不良性格如抑郁、多疑、善嫉、孤傲、粗暴、胆怯等,教师要以平等尊重的态度,热情机智地引导他们,在培养学生良好性格的同时,不良心理也就会得到预防和克服。
5.注重家长与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除了学校教育,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还受到其它社会因素的制约。其中,家长在学生成长与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家长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和观念将直接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这在一些学校组织的意在锻炼学生心理素质、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手拉手夏令营或者少年军校的活动被塞满高级食物的书包和每隔三两天一次的探望搞得变了味道的教育现状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任务,也是全社会的任务和职责;心理健康教育只有得到社会的支持和认可,才能得到真正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叶上雄 主编《中学教育学》。
2.《教师报》。
3.《德育报》
第四篇: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之我见
农村初中学生心理素质培养之我见
张瑞
甘肃省泾川县合道中学
邮编:744300
摘要: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未来人才素质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当代农村初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随着生理与心理的发育发展、竞争压力的增大、社会阅历的扩展、及思维方式的变化,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自我意识等方面可能会遇到各种心理问题,有的问题如果不能及时解决的话将会对学生的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严重的使学生出现心理障碍或人格缺陷。学生的健康成长,需要帮助他们掌握调控自我、发展自我的能力。
关键词:农村初中学生
心理素质
培养
中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社会的变化使他们心理上的动荡进一步加剧,所面临的心理行为适应问题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些心理行为问题只依靠传统的说教式、单一化和公式化的德育是解决不了的。我国的学校教育中,往往只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而忽视学生健康心理素质的培养,特别是忽视意志、兴趣、个性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由于学生心理问题的普遍性和复杂性,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又很难找到切实有效的措施,这使学校的德育工作和教育工作显得力不从心。而更为严重的是,近几年来,因心理问题长期得不到疏通和矫正而爆发的恶性校园事件呈上升趋势。所以,农村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引起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要切实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心理健康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为此,笔者在此谈谈对学生,尤其是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点粗浅认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一)时代的发展需要呼唤心理教育
现代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生进行全面的素质教育,这是社会发展对人类的必然要求,马克思指出:“未来的社会是更高级的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前提的社会,所谓自由发展就是和谐而富有个性的发展。”通过全面发展教育,培养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素质、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是各种素质 1
构成一个完整有机的素质结构,是教育工作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各行各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除了十分强调思想品德和文化素质外,也尤其重视人的心理素质。如果说人的身体素质是生命的物质载体,那么,心理素质则是人的精神载体,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他一切素质将失去存在的意义。
(二)心理教育是中学生健康成长的需要
中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面对激烈的竞争,不仅要求他们具有较高的驾驭科学文化知识的能力,而且更应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瞬息万变的形势和环境。中学生正值青春期,生理和心理日趋成熟,其生理、认知、情感、意志、自我意识都在迅速发展,是人生中发展最迅速、最旺盛、最关键的时期,但由于社会阅历浅,心理还比较稚嫩,因而在生活、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发生各种心理问题(所谓心理问题上指个体心理生活领域中出现矛盾、冲突,发生了心理危机,使得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出现不协调,甚至产生失衡、焦虑、痛苦等异常表现的心理状态。)因此,教师要全面把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引导、帮助他们学会处理各种心理问题,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增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二、农村中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就农村学校而言,轻微的心理偏差普遍存在,主要表现为个体的不良习惯、不良态度、不良行为倾向和不良生活方式,如自卑、虚荣、说谎、懒散、任性、厌学、畏难、怯场和自我中心等;中等程度的心理障碍呈上升趋势,主要表现为焦虑、抑郁、社交恐慌三个方面,这些学生在情绪上表现出紧张、心烦、孤独、缺乏自信心和勇气,在人际交往中有害羞、局促不安、笨拙等异常反应;严重的心理疾病现象也个别存在,学生因不堪压力和挫折而自杀、弑母、精神失常等现象常见诸报端。
三、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环境因素
目前,就农村学校而言,中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家庭方面,六成以上父母外出打工,形成庞大的留守学生群体,隔代管理根本不能蔚籍孩子孤寂的心灵,即便父母在家,也多半望子成龙、望女成凤,这种迫切的愿望使学生心
理负担日益加重,同时,家长也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身体,既无暇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情况。学校方面,应试教育的变相存在,超负荷的学习强度、升学的压力使学生精神紧张,心情压抑,教师也很少顾及学生的心理问题,即使注意到了,也由于农村学校心理健康知识在广大教师中普及率低,而爱莫能助、束手无策。
(二)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固有的逆反心理因素
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自尊心、成人感日渐增强,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服从长辈的意识淡薄,喜欢独立思考,不愿别人把意志强加在自己身上,有些青少年过分强调自我,惟我独尊,对于老师家长的善意批评和帮助不愿接受,有意反其道而行之。对此,如果加以正确的引导,可以激发求异思维和创新的火花,积极的因素,但是实际上却常常养成偏激固执的不良心态。
(三)脆弱孤独的封闭心理因素
现在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优越。而父母们因忙于事业而无暇顾及,有些孩子就会形成内向孤僻的性格,不愿与教师同学贪心里话,把自己的内心封闭起来。这些孩子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从未吃过苦,受过挫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如果碰到不顺心的事,心中的苦闷无法排解,就会处于焦虑、抑郁状态。这种脆弱封闭的心理承受不了挫折,一旦遇到事就会惊慌失措,甚至崩溃。
四、采取有效的教育策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根据学生的心理问题的普遍性以及产生的原因,条分缕析,找到解决心理问题的针对性策略和措施成为当务之急。
(一)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营造积极、健康、愉快、和谐的氛围,是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措施之一。学校、家庭、社会必须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共同创造一个优良的社会环境,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全方位、多渠道对中学生进行正面的影响和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尤其是学校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家访、家长会,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或通过家访互相交流,让他们畅谈教育子女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从而帮助家长改进教育方法,根据中学生身心发展特点,遵循教育规律,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同时,还要优化班级管理,营造健康和谐的班级心理氛围,因为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很大程度地依赖于所处班级心理环境。
(二)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因素
学校应重视组织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题讲座和技能培训活动,注重帮助学生掌握一般的心理健康知识和心理自我保健方法;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实践活动,引导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态度,树立远大理想,确立认识目标,激起自信,积极进取,增强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不屈不挠的坚强意志,努力完善自我。“哲学贫困”是一切心理问题的“万恶之源”,有了指导认识的科学世界观和良好的习惯,就有利于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
(三)培养人际交往能力,克服不良心理因素
对于成长中学生来说,人际交往和沟通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实践证明,群体中团结友爱、互相帮助、和谐的关系使人感到温暖,产生安全感;反之,彼此冷漠,互不往来,甚至猜忌的关系易使人产生压抑和焦虑,导致多种心理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发展。因此,教师应帮助学生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首先,要帮助学生与家长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教师要教导学生学会尊重父母,理解和体谅父母的苦心;指导家长关心子女的学习、生活和道德品质,在他遇到困难时,给予及时的帮助和合理的指导,平等对待子女,尊重他们的意见。
其次,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要热爱学生,始终对学生充满希望和信心,学生受到鼓舞就会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提高思想品德修养,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就会感到有依靠,主动向老师倾诉,在老师的帮助下就可以很好地调整心理和情绪,避免了心理问题的发生。
再次,是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教师要指导学生恰当地评价自己和他人,正确地识人择友,与同学团结友爱,彼此沟通,达到相互了解和信任,避免孤独封闭心理因素的形成。
最后,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的与异性交往,破除对异性的神秘感,使男女同学相互尊重、关心和爱护,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把旺盛的精力投入学习中,促进他们身心健康发展。
总之,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旨在促进学生整体素质提高中起着不可低估,无法替代的作用。在发挥学校心理教育渠道作用的同时,我们还应调动家庭、社会等多种教育因素的积极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给提供学生更多的有益 4
身心健康发展的社会影响,帮助学生培养起健康的心理,让他们能够正视艰难困苦,直面挫折失败,胜不骄,败不馁,以健康的心态迎接21世纪的挑战。
参考资料:
1、石志海;浅谈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教育实践与科研》 2011年第5期
2、胡华奎;农村初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7年11期
3、李志广;浅谈农村初中学生素质提高途径 《课程教育研究》 2012年27期
第五篇:加强中职生德育工作之我见
加强中职生德育工作之我见
竹溪县教师进修学校 刘玉祥
新形势下,中职学校的竞争日趋激烈,生存压力越来越大,要想摆脱困境,求得发展,必须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具有较强职业能力、高尚职业道德、良好职业习惯、较好职业形象的优秀人才。而实现这一目标,就要求学校在关注学生专业发展,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加强和改进德育教育工作。
那么,如何加强和改进中职生德育工作呢?笔者认为:
一、以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网络为基础,构建德育教育体系
中职生的择业观、就业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学生家庭尤其是学生家长密不可分,同时也受到社会就业氛围、环境的影响。中职学校要在充分发挥学校德育工作网络作用的同时,花大气力,精心构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体系,有针对性的开展中职生的德育工作。校长作为学校的决策者,要切实树立“以人为本,德育为首”的观念,承担起学校德育的总责任,主动与社会、相关企事业用人单位联系、沟通,及时把握社会对中职生德育教育的新要求、新观念,增强德育工作的主动性。政教处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职能部门,要建立明确的工作方案,密切关注社会、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中职生的要求,保持与其他学校的联系,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班主任是中职生德育教育的一面“镜子”,对学生能起到表率、楷模的作用。一名称职的班主任在学生的心目中,其形象、地位甚至比父母还要高大,中职学校的班主任要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去感染熏陶学生,要利用与学生在一起的机会多沟通、多谈心、多鼓励、多帮助,要广泛而深入地了解学生关注的热点和难点问题,把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听取学生的意见或建议,做好细致的思想教育工作;要根据中职生的特点,以班主任为“桥梁”,加强与学生家庭特别是家长的沟通,可以通过家访、家长会、致信、打电话等方式,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携手教育学生。从而形成合力,营造出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德育工作氛围。
二、以职业道德教育为主线,拓展学校德育内容
职业道德教育以职业道德教育规范为主要内容,着重结合行业特点和行业职业道德规范,通过对学生进行爱岗敬业、诚实守信、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教育,逐步树立学生敬业意识、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和法纪观念,增强抵制行业不正之风的能力。进行职业道德教育的途径:一是充分发挥学校思想政治课的主渠道作用。在教学中,从职业道德规范入手,联系市场经济需要,再结合国际国内典型人物、典型案例,去分析遵守职业道德规范对市场经济的重要性。具体的任务、案例分析会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例如就某一先进人物或反面势力展开讨论。讨论的过程中,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加以引导,使学生从主观意识中认识到该学什么,不该学什么。二是全面、深刻地挖掘、展示不同学科在完成道德教育中的不同价值,并且通过体验探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如:文化基础课注意引导学生主动提高自身思想和品德素质、心理素质、专业素质,发现和发展学生职业个性和潜能等;职业指导课注重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职业道德,指明成功的成才之路;体育课注重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拼搏的能力;专业课全面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色跟,增强学生走上社会后的生存竞争能力;计算机课注重教育学生正确获取信息,不断提高网络法制观念和网络道德水平等。
三、以职业能力的培养为核心,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职业能力是指技能训练以外的从业能力。主要包括对事物的认知和创造能力、自我表达能力和心理调节能力、组织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中职学校的德育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要给每一个学生发展的机会,要把较多的自由思考、自由活动、多方面发展的时间和空间给学生。
在教学秩序的适当规范指导下,学校的任务在于提供舞台,提供较宽松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去发展个性。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科技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能力水平都得到全面的、综合的发展。
四、以职业习惯的养成为手段,规范学生日行为
职业习惯的养成,靠的是对职业行为的教育和管理。按照一定的政治规范、道德法规和职业规范的要求,依靠自觉的控制和调节,反复练习和实践,逐步形成行为习惯。它主要包括:一是政治行为的养成,包括自觉遵守政治规范,参加政治活动等;二是文明习惯的养成,如礼貌习惯、守纪习惯、卫生习惯等;三是职业意识的养成,如学习习惯、劳动习惯、惜时习惯等。职业习惯的养成首先要对学生进行严格的教育,明确养成的目的、意义和要求,分层次分步骤进行,先求做到,后求自觉,先求某一方面,后求全面。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督检查,强调学生自律,要大力宣传表彰先进人物,增强学生对习惯养成的参与意识,把外在的要求变为自觉的言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创建有利于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
五、以职业形象的塑造为归宿,改变学生的精神面貌
职业形象是学生在校期间个人品格、尊严、价值、责任的综合,也是一个人气质、能力、修养、品性等各种要素的综合,是其道德情操、精神境界的集中表现,其核心是人的思想觉悟、精神面貌、道德修养。职业教育应该注意职业形象的塑造。它不仅关系到学校的形象,也涉及到用人单位形象的塑造,是树立名牌形象的前提和基础。因此,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辅之于生动的专题讲座、丰富的校园文化、广泛的社会实践和有效的心理咨询,使学生通过理论教育和实践锻炼,达到“知”和“行”的统一。还可以选择内容健康、情趣高尚、艺术感染力强的作品作为欣赏对象,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