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社会救助与社会公益》教案
第二十六课
社会救助与社会公益
建议讨论的问题 如何培养学生根据所确立的题目收集、整理所需的资料 如何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从而从思维深处激发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如何开展个性教育,使学生个性得以充分的发展
案例描述
困惑与灵感
翻看着手中的教材,侯老师不断的被教材字里行间所透出的真诚感动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实行了计划生育政策,于是孩子几乎成了所有家庭的核心人物,在优越的生活空间中,他们变得越来越以个人为中心去看待周边的事物,甚至于都有那么点自私自利。教会孩子去“爱别人”,这是多么必要,又是多么有意义的事啊!社会是一个大课堂,可怎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感悟社会救助与公益事业中隐含着的更深一层的意味呢?
课间的时候,两个女学生的谈话突然引起了侯老师的注意: “你知道吗?今天第八节课我们班要开班会。”
“是吗?什么主题?” “好像是有关母爱的话题。”
“太好了,上次班会上讲的保护藏羚羊,看到那些羚羊被残杀的图片,我都哭了。”
“我也哭了。一个学期要是多开几次那样有意义的班会就好啦!”“可不是吗?”
灵感来了。班会!——主题班会!这是个多么好的主意啊。“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 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
前一天的课上,侯老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 “你们在生活中遇到过什么难事吗?” “遇到过”。同学们异口同声的回答。
“遇到困难后一般情况下你们会如何去解决这些困难呢?”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
侯老师用手势暗示大家安静了下来:“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他人的帮助,可在得到帮助之后,你会不会也义不容辞的去帮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或者是和你毫无关系,只是和你一样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呢?”
教室里静极了,大家都在思考着侯老师的问题。
“不急,不急,老师不要你们马上就回答这个问题。下次课,我们开一个主题班会专门来讨论这个问题,班会的主题就叫——‘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大家有什么好点子别忘了去我的办公室和我约会啊!”
下午的自习课,侯老师又召集班级的部分文艺骨干开了一个秘密的小型会议。
经过几天的准备,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爱的震撼
刚吃过饭,三班的同学就忙碌起来:小画家杨亮在黑板上用彩粉笔画出了蓝色的海、金色的船以及船上扯的满满白色的帆。一艘迎风破浪的船仿佛就颠簸在眼前。班里的书法家张一凡也“挥毫泼墨”,在黑板上写下了“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几个神采飞扬的大字。教室里的同学不禁连声的叫好。„„
上课了,班长宣布:“八年级.三班,‘让我们扬起爱的风帆’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紧接着,侯老师在大屏幕上出示了一组图片。
“大家知道这是谁吗?” 侯老师问到。“宋庆龄。”有人大声回答。
“对,她就是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创立者,宋庆龄奶奶。在战争年代,为了救济数百万战灾儿童,宋奶奶大声喊出了‘救救我们的战灾儿童’的口号。她带领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全体成员进行国际宣传,以义演、义卖、义展等形式募集经费医药和救济物资。她个人冒着极大的危险为中国坚持抗战作出了极大的贡献,更是创造了一个战灾儿童的家园。”
(大屏幕上又出现了宋庆龄的一段话:“救救我们的战灾儿童!这些因战争变得无家可归的儿童,将要在他们的父母正在战斗,受苦受难,流血牺牲的土地上建立一个新中国!”)
“大家看,这又是谁?”
(大屏幕上出现了希望工程的宣传照片)“苏明娟”。这次是异口同声的回答。
侯老师讲到:“1991年,8岁的苏明娟成了希望工程的代言人,一对求知渴望的大眼睛打动了无数人的心。现在的苏明娟生活的怎么样呢?”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议论起来。
“她已经长大了吗?” “听说,她都上大学了。” “她有钱念书吗?” “她考上哪了?”
侯老师:“相对于中国很多的失学儿童来讲,苏明娟是幸运的,希望工程圆了她读书的梦想。但,他们的梦又由谁来圆呢?”
屏幕上出现了某山村的一所贫困小学,弯弯的崎岖的山路,破旧的教室,孩子们渴求的双眼„„
教室里陷入了极度的安静,当屏幕上一双小姐妹哭嚷着:“我要上学,我要读书”的时候,侯老师发现许多同学的双眼都湿润了。
语文科代表刘梦阳站起来说到:“老师,我在课前查找了一些资料,想和同学们一起分享”。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并组织实施的一项社会公益事业。它的宗旨是:根据政论关于多渠道筹集教育经费的方针,以民间的方式,广泛动员海内外财力资源,建立希望工程基金,资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儿童继续学业,改善贫困地区的的办学条件,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事业的发展。希望工程从1989年10月30日开始实施,四年多来,资助贫困地区失学儿童54.9万人,使他们重返校园,资助
建设希望小学200多所„„。
在刘梦阳的介绍过程中,同学们的表情渐渐的由悲转喜,那种喜悦是发自内心的一种真诚,可刘梦阳接下来的话语却又把大家推回到了忧郁的思索之中。
“在我国的适龄儿童中,每年因家庭贫困失学的有100多万人,近十年来,累计有1000多万名儿童因家庭贫困而徘徊在校门之外。尽管希望工程不断的发展着,可是还有众多的孩子由希望陷入了绝望。同学们,在你们吃着爸爸妈妈送来的香甜的午饭、大把的花着零用钱的时候,你可曾想过,还有那么多本该和我们一样幸福的孩子,在为进不了校门而哭泣吗?”
刘梦阳的发言结束了,侯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小脸都非常的严肃,他们真的沉入了深深的思考当中。突然,平时就敢说敢做的小侠士朱家辉走上了讲台,侯老师有些慌了手脚,不知道他又要捅什么娄子。
大家的注意力都集中到了朱家辉的身上,朱家辉的小脸红红的,显得非常的兴奋:“平时你们都叫我小侠士,不仅因为我敢说敢做,还因为我平时花钱最大方。可今天看到这些上不了学的同学们,我真的为我平时的大方而惭愧。我倡议,我们都把自已的零用钱拿出来,帮帮他们,这才是真正的侠士行为,你们说是吗?”
停顿了片刻,同学们齐声喊到:“是”
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一呼百应,你三元、我五元的把钱放到课桌上。
见了这种场景,侯老师被孩子们的善良而深深的感动了,一群多么可爱的“小天使”啊!“孩子们,老师真的很为你们骄傲,你们为这个世界注满了阳光。老师理解你们帮助失学
同学的迫切心情,如果他们知道有这么多像你们一样的、天使般的精灵在帮助他们,他们该多么的欣慰啊!在社会这个大家庭中,除了读不起书的孩子之外,还有好多好多需要帮助的人。我们随意的在电台、电视台、网上都可以看到、听到他们求救的呼声,只有让社会这个大家庭,甚至地球这个大村落变得更温暖、更具爱心,我们生活的世界才会更加的美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我们班的小百灵冯静同学给大家唱一首《让世界充满爱》好不好?”
“好”。
爱的旋律在教室里回荡。
看到这种激动人心的场面,侯老师马上把话题引向中国的青年志愿者行动,并提出倡议:“我们一起来诵读中国青年志愿者誓词好不好?”
“好”
“起立”。班长张力洪亮的声音在教室里响起。
侯老师举起了紧握的右手,所有的同学也都庄严的举起了自已的右手:
“我愿意成为一名光荣的志愿者,我承诺:尽己所能、不计报酬、帮助他人、服务社会,实行志愿精神,传播先进文化,为建设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美好社会贡献力量。”
誓词响彻在八年级三班的教室上空。爱的火炬在教室中被点燃,爱的风帆在这里扬起。
“铃„„” 下课铃响了,可我们还沉浸在班会的氛围当中。回响
这堂课结束了,但侯老师相信,这仅仅是学生们“爱”的开始。
案例反馈 爱的震憾!它不但震撼了每一位在场的同学,也震撼了教学的组织者,更震撼了我这位旁观者的心灵。这堂课,侯老师找到了最佳的切入点,从希望工程,到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到青年志愿者行动,一切都是那么的自然、顺畅。学生不但学到了知识,情感还得到升华,同时又教会了学生去关心周围的世界,关心社会中需要帮助的人,这
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啊!
爱的旋律在同学间传递,爱的风帆在这里扬起。如果我们的历史与社会课都象这样充满情感,学生们该有多大的收获啊!
第二篇:初中历史与社会教案
篇一: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
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案例——三国鼎立
一、主体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历史(上册)
篇五:历史与社会七年级教案集
第一单元 我们生活的世界
第一课 从地图看世界
【教学目标】
1. 基础知识目标:
(1)世界地图发展变化的几个过程及每个阶段有代表性的人物和地图名称。
(2)常见的地图种类和形式。
(3)地图与人类生活的实际联系。
(4)地图的基本三要素。
(5)地图的作用。
2.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对世界地图发展过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我国古代在这一领域为世
界的进步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通过对地图与人类生活实际联系的学习,培养学生使用地图的情感,使学
生认识到地图的重要性。
(3)通过介绍历史上一些伟人的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向前人学习的意
识。
3. 能力目标:
(1)通过对地图三要素的学习,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地图的能力和方法。
(2)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利用地图服务于社会、服务于生活的基本能
力。
(3)通过比例尺公式的学习,使学生会正确地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并运用于实
际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世界地图的历史发展过程
地图的种类
地图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地图三要素
难点:地图三要素的换算和实际运用
地图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设计】
1. 结合书上的“读与思”,让学生进行初步的地图分析以得出一定的结论。2. 结合书上的“活动区”,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能力。
3. 穿插一些历史小故事,增强课堂的趣味性,调动学生的饿学习积极性。4. 结合书上的地图资料和地图册上的资源,培养学生对地图的一种情感。
5. 结合练习,把理论知识与实际的操作能力结合起来,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主要单词】
公元前bc 电子地图 electronic map 比例尺scale 方向 direction 【板书设计】 1世界地图的变化
一、历史发展
遥远的古代
(古希腊人)
(中国)(托勒密)
帛地图
经纬线
现代)
二、地图类别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教学过程】
(导入提问)上学期,我们最后一课的内容是什么?
——我是中国人。
这学期,我们将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去年,在自然地理中已经学过有关地图和地球的知识
点,今天我们的第一堂课的内容就是——从地图看世界。
(新课教授)有哪个同学还记得用一个什么词语来形容我国古代人们心目中的地球形状?
-------“天圆地方”
而古代的西亚人则认为世界是浮在海洋上的半球。当然,我们今天都清楚地知道地球的形状,对世界也有了一定的了解。但事实上,人类对世界的了解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尤其是我们中国,到了清政府后期,由于闭关锁国,英国人的鸦片和大炮奔向中国的时候,高高在上的皇帝连人家在世界的哪个角落都不知道。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当时的清朝皇帝缺少什么东西,使得他对世界一无所知?
——地图
对,而且应该是一张精确的地图。当然,要达到这一目的,人类经过了几千年、几代人的奋斗和努力。
(学生活动)下面,请大家来找一找,人类对世界、对地图的漫长探索过程。(按时间顺序进行排列)
1、公元前550年前后,古希腊地理学家绘制的世界地图
(1)把世界想象为一个扁平的圆盘。
(2)对地中海四周海陆轮廓的描绘大体上是正确的。
2、公元前168年,中国的帛地图
3、西晋地图学家裴秀创立了“制图六体”
4、公元2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托勒密
——首次展示大地不是一个平面,并且使用了经纬线。
5、12世纪,西亚学者伊德里斯绘制的世界地图
(学生思考)结合书上的“读与思”展开。
6、15世纪,中国的郑和7次下西洋7、16世纪,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最终证明人类脚下的大地是一个“地球”。
8、现代科技的发展,地图的种类也越来越多。
(提问)到目前为止,地图有哪些种类呢?你能举出一些例子吗?
1、纸制地图
2、立体地图
3、影像地图
4、电子地图
(生答)略。
(学生活动)结合“大家谈”展开。
(穿插小故事)1519年9月,麦哲伦率领5艘海船,从西班牙的塞维利亚码头出发,横渡大西洋,到达南美洲,然后沿着巴西东海岸南下,开进南美洲南端的“麦哲伦海峡”。天公不作美,船队在这里碰上了坏天气,被暴风雪围困整整达5个星期之久。
暴风雪过去了,太阳重新露面,船队继续前进。海峡越来越宽广,船队航行到被巴尔波称为“大南海”的大洋里。这里碧波浩淼,风平浪静,同前一阶段的航程相比,简直是到了另一个世界。于是麦哲伦给这片海洋起了个吉祥的名字 太平洋。
同自然界作斗争是要付出代价的,何况这次是跟浩瀚的大洋打交道。船队在太平洋里继续航行98天还没有见到陆地。干渴、饥饿、疾病同时向航海者进攻,船上的老鼠和皮革都成了他们渴望的食品。
离开塞维利亚码头2年6个月以后,麦哲伦的船队终于来到了太平洋上的第一片陆地,这就是菲律宾群岛。麦哲伦在同当地居民的一次恶战中死去了,随从他的幸存者们,驾驶着剩下的唯一的一艘船只,继续西行,循着葡萄牙人已经开辟的航路,越过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最后回到了西班牙。这时候,已经是他们出航的第三个年头了。他们出发时是5只船,265名水手,回来时,只剩下1条船、18名幸存者。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征服自然界,需要有大无畏的斗争精神。尽管哥伦布、麦哲伦等人是由于利欲的驱使,进行了冒险的航行。然而,人们正是经历了这些实践,才真正认识了大地原来是圆球,天并无“涯”,海也无“角”。麦哲伦的继承者们得到了一件表彰他们的礼物地球仪。
郑和下西洋
提起明代杰出航海家郑和,大家就会想到他带领船队七下西洋的航海壮举。郑和本来姓“马”而不姓“郑”,“郑”姓是他入宫后明成祖朱棣所赐,小名三宝,人称“三保太监”。郑和祖籍云南昆明市晋宁县,回族。他受父辈的熏陶,小时就知道一些外洋的情况,《郑和家谱》称他“才负经纬,文通虔诚的孔孟”,具有丰富的地理知识,办事谨密,有谋略,懂兵法。郑和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这为他七下西洋打下了基础。
公元1405年,郑和受命第一次出使西洋。当时所谓的西洋指的是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一带。首航西洋,他一共率领2.7万人,分乘坐200多艘大小船只,从江苏太仓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南下,先后到达越南南部、爪哇、苏门答腊、马六甲、印度西南海岸、斯里兰卡等国家和地区。于1407年10月返回。之后,一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经历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第五次下西洋即1417年5月到1419年8月,到达的地方最远。从刘家港出发,经东海、南海,抵达越南南部、印度尼西亚,穿过马六甲海峡,到达孟加拉湾、印度西南海岸、波斯湾、红海沿岸和非洲东海岸,往返行程近2.2万千米。郑和船队所到之处大都受到热烈欢迎,各国使者竞相访问中国。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经济交流和友谊,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郑和航海比欧洲航海家的远航要早半个多世纪。不必说郑和1405年第一次下西洋,仅从1433年第七次也是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而言,就比1492年哥伦布到达美洲早59年,比1498年达·伽马绕好望角早65年,比1519年麦哲伦环球航行早86年。就航海规模来说也是欧洲远航规模无法比拟的。它不仅船数多(每次大小船只均在200多艘以上)、人数多(每次2.7~ 2.8万人)、设备先进(有航海图、罗盘针)、次数多(前后七次)到达范围广(30多个亚非国家和地区),而且船只排水量大,其中最大的船只总长130米,宽50米,排水量为2.5万吨。
(复习旧课)略。
(导入)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世界地图的发展过程和地图的种类,那么地图对人类的生活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解决的问题。
(新课教授)讲到地图,我们先来复习一下有关平面图的知识点。
(学生练习)让学生做填充图册p2的题目。
比例尺= 图上距离/实地距离
方向:八个
一张正规的平面图必须具备三个条件:比例尺、图例和指向标。当然,这也是地图的三要素。请同学们看地图册。
(练一练)结合书后的“活动区”展开。
第三篇: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辛亥革命》
教学设计:
第七课
辛亥革命
导入新课: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却没有改变中国的现状,这是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就来了解这段历史。讲授新课:
一、武昌起义
(一)、背景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这是武昌起义前流行的歌谣: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
提问:这首民谣说明了什么?(人民对清政府的厌恶情绪)同时国内的革命党人仍在积极准备发动起义,推翻清政府。当四川的暴露运动轰轰烈烈的进行,清政府急忙调集湖北的新军前去镇压,造成了湖北的守备空虚,革命党人乘机在武昌发动起义。
(二)、时间:1911年,10月10日
因为1911年旧历是辛亥年,因此又称辛亥革命。
(三)、起义经过
学生阅读教材26页小字部分,了解起义经过。
(四)、国内革命形势
武昌起义后不久,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一半以上的省分宣布独立。清政府陷于土崩瓦解的局面。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成立
武昌起义后全国的革命形式要求有一个统一的领导机关,1911年12月,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推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并组建临时政府,中华民国宣告成立。
(二)、民国纪年与公元纪年的换算 公式:民国纪年=公元纪年—1911
(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学生阅读教材26课小字,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和性质。讲述:《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四)、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1、袁世凯东山再起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27页“读与思”思考“外国的支持对袁世凯起了什么作用?”
2、南北和谈和武力逼宫
3、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大总统
分析原因:为什么辛亥革命的果实被袁世凯所窃取?
讲述:这是有资产阶级的软弱性所决定的,他们不敢于发动群众,又急于取得革命的胜利,于是向封建势力的代表袁世凯妥协。因此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的现
状。
三、清帝退位
1、时间:1912年2月12日
2、影响:宣布中国历时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
课堂练习
一、基础训练:(请把正确答案填在每题后面的括号内)
1、武昌起义发生的时间()
A、1910年 B、1911年 C、1989年 D、1912年
2、武昌起义后,各省代表在南京集会,共同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A、孙中山 B、袁世凯 C、黄兴 D、黎元洪
3、武昌起义后,清政府被迫重新启用()做内阁总理大臣。A、孙中山 B、袁世凯 C、黄兴 D、黎元洪
4、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谁窃取()
A、孙中山 B、袁世凯 C、黄兴 D、黎元洪
5、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是在那一年()A、1910年 B、1911年 C、1989年 D、1912年 答案:
1、B
2、A
3、B
4、B
5、D
二、能力训练(读图回答问题)阅读下列材料:
“中华民国的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不分种族、阶级、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国民有居住、出版、集会、结社、宗教信仰等自由;参议院行使立法权,有弹劾总统的权力。”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出自什么文献?是有哪一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南京临时政府)
2、这一文献的性质是什么?(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的性质)
三、实践与提问
阅读下列材料:
“中国革命六年后俄国革命党不仅把世界最大权威之帝国主义推翻,且进而解决世界经济政治诸问题。这种革命真是彻底的成功,皆因其方法良好之故。——中国之革命党经验不多,遂令反对派得尽其技,没有俄国那种好方法以防范反革命派,使其不能从中破坏。故俄国虽迟我六年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 请回答:
1、材料中孙中山提出的中国革命指的是什么?(辛亥革命)
2、孙中山总结俄国革命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方法良好”)
3、孙中山对俄国革命成功、中国革命失败的原因分析得准确吗?为什么?(不准确。俄国十月革命成功、辛亥革命的失败,不仅仅是“方法”的问题,辛亥革命没有提出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没有发动群众。)
第四篇:初中历史与社会八年级下册教案《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第十课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
教学设计:
师:五四运动后,一批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工人阶级的巨大力量,积极投入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工人开展斗争,这就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奠定了基础。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中国共产党的建立这一内容。
一 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板书)
师: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中国共产党在这个时候诞生呢?促使它诞生的历史条件有哪些呢?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9页小字部分的内容回答。
1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条件
(引导学生从思想、阶级、组织基础三个方面来分析):
师:一场群众运动之后往往紧跟着理性的思考。五四运动后,介绍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和组织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展示幻灯片)中国先进也通过五四运动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历史作用和强大力量,认识到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因而五四运动在思想上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创立准备了条件。
(板书):
⑴思想基础: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⑵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的壮大
⑶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早期组织的广泛建立(展示幻灯片)
师:(出示陈独秀、李大钊的图像)最早在中国酝酿建立共产党的是陈独秀、李大钊。同学们是否能够说说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为什么要成立中国共产党?
学生讨论:(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可让学生分析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的众所周知原因、经验教训等方面思考)
师:同学们总结的很好。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之所以失败是因为其政党和组织缺少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理论的指导等原因,所以不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五四运动之后,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通过总结俄国十月革命经验和开展工人运动的实践,逐渐认识到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学说来改造中国,就必须建立无产阶级政党来组织和领导中国革命。
师: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就只是时间问题了。(放映嘉兴南湖游船图片)同学们,这是停泊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只游船,这可不是一只普通的木船,它现在被称为红船,因为它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会址之一,是我们党的诞生地。其实会议地点原定在上海的法租界,由于各种原因会议的最后一天改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条游船上举行的。(同时出示一大代表和会址的图片)
2.中共一大的召开 1921年
师:当上述这三个条件都成熟的时候,中共一大就召开了,它的召开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的诞生。请同学们阅读课文39页的内容找出中共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
生: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举行。
师:出席中共一大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呢?
生:参加中国共产党一大的正式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何叔衡等12人。列席代表1人。
师:这次会议又通过了哪些内容呢?
生: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和章程,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师:那么这样的一次大会的召开会有什么意义呢?找一位同学读P40“读与思”
3.中共一大召开的意义
生阅读:毛泽东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想一想,毛泽东为什么这样说。
师:你能说出这个“新”到底“新”在哪里吗?
生:领导的阶级不同、思想不同等。
师:(指导学生从指导思想、阶级基础和革命目标理解):
第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有了一个全国统一的无产阶级的新型政党。第二,党的成立,使中国人民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特别是中共“二大”制定了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三,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工作目标,中国共产党作为工人阶级的政党从建立开始,就把开展工人运动作为中心任务。
第四,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前景,为中国革命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迈进指明了方向。
所以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它像光芒四射的灯塔,指明了中国人民的斗争道路。这个当时只有50多名党员的政党建立在反动统治的白色恐怖下,它所面对的是强大的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但是它不畏艰险,历经多次斗争的考验率领中国人民最终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因而我们更加热爱我们的党,拥护我们的党。
师:现在我们再来想一想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又是怎样的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联合统治下,民族工业的发展缓慢,国家四分五裂,政治极其黑暗,人民生活痛苦不堪。大家想一想。当时人民的共同愿望是什么? 生:(思考并作答)
师:而列强与军阀这两大敌人的联合力量是十分强大的。这个艰巨的任务由谁来完成呢?请同学们稍做回忆。在中国近代历史上有革命要求的有哪几个阶级?他们都采取了哪些方式?结果如何? 生:(与教师共同回忆)
师:农民阶级曾用自己的方式进行过抗争,但归于失败,原因何在? 生:(说明)
师:民族资产阶级则通过改良、革命的方式进行过抗争,那么他们的局限又是什么? 生:(分析说明)
师:尽管辛亥革命后孙中山领导了一系列维护民主共和的斗争,但都归于失败。特别是第二次护法运动的夭折,使孙中山蒙受了空前的打击。看来资产阶级的革命政党国民党要继续革命,必须寻找新的出路。而中国无产阶级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有坚强的革命性,并且这时已成立了自己的政党——中国共产党.但力量又有限.可见,在强大敌人面前,中国社会的任何一个有革命要求的阶级都不可能单独完成革命任务。因此得出的结论是:要完成革命任务,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立一个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把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小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联合起来,才能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所以建立革命统一战线是十分必要的。而代表民族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和代表工人阶级和劳苦大众利益的共产党的合作才能构成各革命阶级联盟的基础。
(教师补充:国民党是革命的民主派,有一定的威信,而且在中国南方建立了一块革命根据地,并拥有一支几万人的军队。所以,共产党要建立革命的统一战线首先要考虑同国民党合作)
师:为了取得革命的胜利,必须团结同盟者,以最大限度地孤立敌人,在共产国际的倡议下,共产党决定同国民党合作,共同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斗争。
二 第一次国共合作 国共合作方针确定的背景
师:我们来回忆宋教仁等建立的国民党,大家阅读P40“知识窗”及小字部分。了解一下中国国民党这一政党的变化历程。(学生阅读)
师:同学们想一想,此时的国民党为什么要与共产党合作?
(可以结合孙中山先生以往进行革命活动屡遭失败的原因来分析): ⑴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军阀混战的加剧,人民负担难以承受,生命财产没有保障。一场改变现状的大革命,是全国人民共同的愿望;
⑵由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势力的庞大,工人阶级虽然有坚强的革命性,但人数比较少,要想实现“打倒列强,除军阀”的愿望,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包括最可靠的同盟军——广大的农民,还有民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建立起革命的统一战线;
⑶共产国际的促进作用;
⑷孙中山的转变: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的接连失败,使他认识到:依靠一派军阀打倒另一派军阀,革命不会成功。而且现在的国民党内部鱼龙混杂,成分极为不纯,必须加以改组。“国民党正在堕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血液!”虽然对于改组的方向和手段,孙中山感到一筹莫展,可是革命的目标始终不渝。正在这时,他遇到了中国共产党和共产国际的热情帮助。1921年底,马林在桂林会晤孙中山,建议他改组国民党,创办军官学校,同共产党合并。1922年9月孙中山开始了改组工作,从而开始了他一生中伟大的转变。在中共方面,共产国际也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1922年,中共在杭州开特别会议,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向中国共产党传达了共产国际关于国共两党合作的意见: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会后,李大钊、陈独秀等人即与国民党领导人孙中山联系,商谈国共两党合作问题。
师:在中共为国共合作做出努力的同时,国民党方面也在积极行动。1923年秋,孙中山派寥仲恺召开国民党特别会议,讨论国民党的改组问题,并请中共和苏联方面予以协助。至此,国共合作的条件和方针均已具备,其实现只是一个时间问题。
2、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时间和地点。
生: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举行。
师:这次大会又通过了哪些政策呢?
生:⑴改组国民党
⑵大会通过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⑶并允许共产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中国国民党
师总结中国国民党一在召开的意义:这次大会实现第一次国共合作,标志着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的正式建立;从此,中国革命出现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国共第一次合作实现------黄埔军校的建立
师:国共合作实现后,双方开展了一系列的工作,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下,国
民党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成立。(展示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的开学典礼上勉励学生的讲话)
生:“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
师:为什么要成立这样一个军官学校呢?
生:要有自己的军队。
师:在斗争实践中,孙中山逐渐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反动势力掌握着强大的武装。要完成革命任务,必须建立革命的武装与之对抗。
师:学校的地点及领导人是谁呢?
生:国民党陆军军官学校校址在广东黄埔,又称“黄埔军校”。
生:蒋介石出任校长,共产党员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
师:黄埔军校是在中国共产党和苏联的帮助下建立的,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主要是:抽调优秀的共产党员到军校作教官;建立了军校一整套政治工作制度;选派党团员投考军校。师:(补充)苏联的帮助主要有:办学经验——黄埔军校学习了苏联红军的组织制度和军事训练等方面的经验;人力支援——苏联选派大批有政治觉悟、有丰富经验的军事干部组成顾问团来协助办学;物质支援——主要是武器、资金(仅开办经费一项,就达200万卢布现金)。
(教师补充:军校的办学特点,即政治教育和军事训练并重,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思想和革命精神。军校的作用和贡献:军校为建立国民革命军奠定了基础,在大革命期间培养了大批人才。从1924年5月到1927年,三年中,共招收六期学员12000多人,培养出大批优秀的军事、政治人才,成为国民革命军的骨干和中坚力量。在巩固广东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在以后的北伐战争中,黄埔军校都立下了赫赫战功。)
课堂小结:
五四运动,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自从有了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焕然一新;1924年1月,国民党“一大”确立的国共合作是国民革命的前提;1925年5月,孙中山创办黄埔军校来培养政治军事人才,为北伐战争的胜利进行奠定了基础。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运动即将到来!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和许多仁人志士曾百折不挠,付出巨大的努力,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
课堂训练:
一 选择题: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
A 广州
B 上海
C 北京
D 南京 中国国民党“一大”召开的时间、地点是()
A 1923年
B 1924年 上海
C 1923年 广州
D 1924年
广州 国共两党能够实现第一次合作,主要是由于:()A 中共二大
B 国民党一大
C 北伐战争
D 黄埔军校建立
二 材料题
材料一:我们党的纲领如下:
(一)以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由劳动阶级重建国家,直至消灭阶级差别;
(二)采用无产阶级专政,以达到阶级斗争的目的――消灭阶级;
(三)废除资本主义制度,没收一切生产资料。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纲领>
材料二: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战线里奋斗目标是:
(一)削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
(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摘自<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提出我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
(2)材料二提出了怎样的革命纲领?
答案:一 1B
2 D
3B
二(1)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国家。
(2)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第五篇: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初中《历史与社会》论文
永恒的追求
内容摘要: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谈四方面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关键词:课堂教学 有效教学
目前,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现,素质教育的真正落实成为可能。但无论如何改,“有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课堂应该是快乐的场所,改变历史与社会课枯燥、冷漠的面孔使之趣味盎然,一直是众多教师为之努力的方向。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其使用教学策略的水平关系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绩甚至思想品质。因此在新课改中,教师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必须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将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的每一个环节中,树立与新课程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观、教材观和学生观。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内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呢?本人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钻研教材,认真备课 ——有效教学的基本点
如果在教学中没有对具体知识的传授,进一步的探究和活动只能是空中楼阁,这样的教学就不具有有效性。但我们不能机械地“教教材”,而是要“用教材来教”,可以对教材作出合理、适度的加工与改造。但是,不要“教教材”不等于不要钻研教材、不用把握教材意图。我认为,真正有效的课堂,教师需要对教材有一个深度、全面、系统的解读。首先,理清教材中的各个内容的编排体系,善于将某一知识点放到整个知识体系中来审视,明确该知识点在教学中的地位、作用,为后面知识的学习做准备。其次,细节上应学会推敲。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对教学活动所蕴含的启示,包括教材上的每一幅插图、每一句提示语言,都要做到“深入浅出”,把教材钻研得越深,课堂教学越得心应手。最后,教学上采取“灵活设计”的策略。教师除了事先设计一些预备内容外,还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反应情况,及时捕捉课堂上的有效信息来调整教学内容。例如我在讲“议会对王权的胜利”时,刚分析完革命的背景后,就听到有几位同学在讨论:与法国大革命背景有相似之处。一部分同学也把眼光转向这几位同学。我灵机一动,布置了一个思考题:同时期同在欧洲的法国,当时的社会状况又是如何呢?这样一来就打破了原来的教学预设,让同学们自己去比较探究英、法两个国家两场革命的背景、经过、结果及影响。显然,我没有被自己的预设方案所束缚,而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追根究底的欲望,激活了课堂教学。
二、关注学生,了解学生——有效教育的出发点
解读教材固然重要,解读学生同样不可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是知识的简单接受的过程,而是学习的主体基于自身原有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的主动构建过程。认识学生,把握学生原有的生活经历和知识背景已经成为我们开展教学的重要前提。如今,学生的学习渠道越来越宽了,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以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如我在教学“秦朝一统”时,考虑到部分学生已经通过各种媒体对秦始皇有了一定了解而调整了教学顺序。上课时我先把“对秦始皇的评价”这一环节提前,让学生从影视中谈谈对皇帝的认识,通过师生谈话,很自然地引出了秦始皇一统天下的意义和建立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密切的文字、货币和度量衡入手,设计一幕历史剧:有一布商,从楚国买布匹,到秦国贩卖,买卖方再加上一解说员共四为演员,随着剧情的发展涉及到战国时楚国、秦国两国不同的度量衡、货币和文字,这幕剧既反映了战国时代各国经济交往的情况,也说明了秦始皇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的意义。我们教师只有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才能使每一节课都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认识收获和学科感悟。
三、加强师生合作——有效教学的关键点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提出问题是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始,有利于启迪学生的创造潜质。因此,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
“让学生依据有关史料,通过独立思考,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产生个人质疑,认识和判断,得出相关的历史结论”,是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历史教育目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学生能经常运用思辨学习法来提高自己的历史思维能力。所以,我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个合作探究的课堂,拓展思路,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在教学中,我倡导小组合作学习,上课时我常常并不是按照以前“一对几十”的面对面讲授方式,而是将学生分作若干小组。上课时教室里出现的不是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讲授,而是以小组为单位聚集在一起。我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中教师必须由过去的以教师中心,变为以学生为主体,创设民主、融洽、和谐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自由表达和自主探究学习才能成为现实。
在《从中日甲午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教学中,我把全班分作四个小组,分别代表清政府、资产阶级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农民阶级,通过四个场景表演重现当时的历史,探索不同的救国救民道路。这种方式使学生耳目一新,他们兴奋地坐在了一起,针对当时的国情和救国方案进行探讨。每个小组的学生都认真积极,他们各抒已见,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地探究。
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方式是有效的,每一个学生都在“动”:动脑(想)、动嘴(说)、动手(整理)。他们快乐地笑着,快乐地讨论,快乐地记录着他们合作学习的果实。这种方式达到了我以前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式没有达到的效果,打破了过去那种枯燥沉闷的课堂气氛,改变了过去教师讲、学生记、几个学生跟着老师走、大部分学生无动于衷的授课方式,真正地让学生坐在了一起,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
四、巧用教学资源——有效教学的发展点
在传统的的教学中,教师在准备教案时的大量资料及信息主要是通过书本、挂图和录像等有限的手段向学生传送信息,这样的信息来源是非常有限的,而且缺乏灵活性、方便性和交互性。随着电脑科技的普及,教师可以通过电脑,从网络中查找到学科的多方面的信息,使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完整,教学方法更加多样、灵活。甚至教师还可以制作出丰富的课件,借助先进的多媒体工具,想学生展示图、文、声、像相结合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点对点、面对面的学习。还有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要善于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善于利用课堂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机遇”。如学校周围和社区附近的历史遗迹、展览馆或博物馆等,可安排调查、参观等活动;可利用某个历史纪念日,如“九·一八”、端午节等布置学生画一幅画,表达自己最想说的话等等。
总之,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还取决于教师自身教学艺术的发挥,取决于教师对教学中的情、趣、理的挖掘,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教学技能和教学策略,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参考文献
① 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② 马长远:《历史课程标准教师读本》,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