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学用结合 推进法治文化宣传工作
学用结合 推进侨区法治文化宣传工作
继往开来,与时俱进。金秋十月,中国的依法治国进程迎来重要时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阶段召开的十分重要的会议,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明确提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和重大任务,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新论断新举措,为加快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进行顶层设计和战略部署。依法治国事关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依法治国唤起的制度的力量,必将有力提升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提供有力保障。宣传部门作为党和政府的喉舌,必须把法治建设作为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基础性建设的重中之重,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学用结合,以学促用;要坚持科学发展理念,紧密联系侨区实际,找准结合点,切实把贯彻落实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与指引,保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稳定性、连续性,实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规范化、科学化。
一、落实三个坚持,夯实法治文化宣传工作的根基
十八届四中全会公报指出,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实现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表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法治建设有了更加完整系统的规划。依法治国,是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执政,是执政党的基本执政方式;依法行政,是政府行政权运行的基本原则。把法治落实到
国家治理、政党执政、政府行政各个层面,这一思想在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得到了完整的体现。依法执政是依法治国的关键和前提,没有依法执政,实现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目标和任务也就无从谈起。坚持依法执政,是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代表和实现人民根本利益的保证,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石。
实践证明,只有坚持法律至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执政为民,才能真正实现依法执政、依法治国,社会主义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才有坚实基础,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国家长治久安才有可靠保障,党和国家事业兴旺发达才能获得蓬勃动力,进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一)是要坚持法律至上。法律是现代社会最有效的社会调整机制,它所具有的规范性、权威性、公正性、强制性、程序性、效率性是其他任何社会调整机制无法比拟的。《韩非子。有度》:“ 国无常强,无常弱;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慎子。君臣》云:“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墨子。法仪》云:“法治兴则国家兴,法治强则国家强。天下从事者,不可以无法仪,无法仪而其事能成者无有也”。法治社会的一个基本特点是“法律至上”,常言道:“法,国之重器”。在我国,法律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体现。法律至上首先要确立法律在国家和社会生活中具有最高的权威,任何权力都要受到法律约束,决不允许任何人以权代法、以权压法。在新的历史条件和经济体制转型时期,作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要
实现执政为民理念,首先就应高度重视法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法的制定,实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法律化、制度化;通过法的实施,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二)是坚持党的领导。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直接领导和掌握着国家政权。依法执政是实现党的领导的基本方式,也是全面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环节。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持党的领导,必须与时俱进地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提高党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党坚持依法执政,就是党依法领导国家,依法掌握国家权力。因此,党能否坚持依法执政,直接影响着国家权力能否依法行使。只有执政党坚持依法执政,才能保证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依法司法,保证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实。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过程中,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清醒和政治定力,始终坚持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不动摇。
(三)是要坚持执政为民。依法执政、依法治国是充分而有序地反映人民群众利益诉求的根本保障。我们党的立法是人民利益的体现,执法是人民利益的实现,司法是人民利益的保障,法制建设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实现人民的利益。“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民就是我们党执政的根本和泉源。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进一步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宗旨,不断提高我们党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的重要举措。孟子说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维护好、保障好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是我们一
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在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过程中,我们要把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法治社会建设的全领域、全过程和各个环节,做到法治建设依靠人民、服务人民,只有这样才能让人民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法治建设的成果。
二、增强三种意识,推动法治文化建设迈出新步伐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对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可见,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法治水平的前提和基础在于引导和推动宣传干部牢固树立依法治理宣传文化事务的理念,党员干部要做好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表率。努力提升运用法律应对、处理和解决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种矛盾和问题的能力。
(一)是增强学法意识。把纪律法律法规学习作为宣传思想文化战线的必修课程,把知法、懂法、用法作为宣传干部的过硬本领,注重发挥各级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深入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精通党的宣传纪律和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法律法规。通过学习,丰富法律知识储备,完善法律知识结构,打牢履职尽责的法律知识基础。
(二)是增强依法意识。在制定法规制度时,自觉依据党的宣传纪律和法律法规要求,注重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关联度,保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项制度法规与其他法律有机统一和相互契合。推进工作时,严格按照法规制度办事,遵循科学的原则和程序,做到合理合法、有根有据,将依法办事体现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和全部过程。
(三)是增强守法意识。广大宣传干部要把自觉守法作为政治必修课来对待,始终守住做人、处事、用权、交友的底线,不超越程序,不滥用职权,不触碰法律,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对于违纪违法行为要坚持“零容忍”、敢亮剑,严肃查处违纪违法案件,对典型案例定期曝光处理,维护宣传思想文化部门的良好形象。对于侵害群众切身文化利益的问题,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加以抵制和纠正,把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实现好、保障好、发展好。
三、做好三篇文章,引领法治文化宣传工作规范化
法治文化宣传工作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法律性,必须坚持正确方向,把握内在规律,坚持科学原则,做好三篇文章。
(一)是把握方向性,做好思想引领文章。法治文化宣传工作必须讲党性,这是大原则,决不能有半点动摇。推进法治文化工作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必须着眼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确保法治建设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推进。
(二)是注重关联性,做好深入融合文章。宣传一个部门的法规制度都与其他部门法规制度紧密相连,落实每一项法规制度又都需要其他部门的法规制度来协同配合。因此,要深入研究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各部门法规制度的关联性,促进系统内法规制度的深度融合、协调互补,使各项法规制度在政策取向上相互配套、在实施过程中相互促进、在落实成效上相得益彰,产生共振效应。
(三)是保持有序性,做好协调推进文章。推进法治文化宣传工作规范化,畸轻畸重不行,齐头并进也不行,必须全面考量、协调推进,根据实际情况,区别对待,协同有序推进各项法制建设。对于已经明确方向、实践急需而又条件具备的制度,要抓紧研究制定出台;对于认识还不深入但又必须建立的制度,要大胆探索,试点先行;对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新领域、新对象、新任务,要做好前期调研,科学设计方案,适时启动实施。
四、做好四个结合,拓展法治文化宣传工作新思路
我们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有机结合起来,落实到行动上,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坚持学以致用、以用促学,努力使学习贯彻的过程成为拓展思路、创新举措、破解难题、推动工作的过程。
(一)是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推进网信工作结合起来。网络空间不是法外之地。没有法治化,就没有规范有序的网络空间,最终每个人的利益都会受到伤害。要增强网络主体依法上网、办网、用网的意识,倡导理性发声、依法发声,在全社会营造依法建网、依法用网、依法管网的氛围。引导网民形成“慎独”道德习惯和道德观念,倡导文明、健康的网络生活卡,在全社会形成维护网络文明的公共意识和公共道德。要不断完善行业自律,努力在网上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确保科学、文明、健康的内容占领网络主阵地。要树立新观念、运用新思维、创立新机制,加强依法建网调研,敢于直面网络新问题新情况新挑战,勇于探索依法用网、办网、管网实践,努力
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渠道、新方法。
(二)是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要加大普法宣传和法治文化建设力度,把法治教育纳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尊法、信法、守法、用法、护法的浓厚氛围。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把法治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和精神文明创建内容。
(三)是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抓作风建设结合起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要抓常、抓细、抓长。要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继续抓好整改落实,持续深入改进作风,坚持不懈抓好正风肃纪,扎紧扎密制度的笼子,强化专项整治,狠刹权力滥用,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把教育实践活动成果转化为推动宣传法治文化的工作动力。
(四)是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结合起来。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法治文化建设必须统一于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一大格局之中。把全面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作为更高的目标定位,在理念上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在内容上更加注重法治理念、法治精神的传播,在形式上更加注重不同群体的需求,不断增强针对性、提升有效性,真正使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法治思想深入人心,成为广大公民的自觉意识和主动追求。宣传部门要主动与司法、教育等部门加强联系与协调,定期
检查有关法治文化建设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督促有关部门做到科学规划,整体推进,注重特色,开拓创新,有计划、有步骤、有组织、有措施地推进这项工作。
五、抓好五项工作,推动法治文化宣传工作上新台阶
现在离年底只有两个多月时间,还有很多工作没有落实,时间紧、任务重,部门要对照年初提出的工作目标任务,认真梳理,发现不足,寻找差距,采取有力措施,加快推进,确保法治文化宣传工作上新台阶。当前,要结合学习宣传贯彻四中全会精神,重点要抓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是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开展法治信念教育。以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为龙头,以基层领导干部为重点,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刻理解讲话中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讲话精神的思想特征、理论特征、实践特征、时代特征。深入学习宣传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提高全体公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宪法意识和法制观念,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努力培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要通过培训教育,充实中坚力量,稳定队伍、提升素质,让善于学习、勤于思考成为法治文化宣传工作者的共识和习惯,并将学习成果转化为理论实践,从而使全区上下统一思想,凝聚力量,推动各项工作上台阶。
(二)是把握舆论导向,巩固壮大健康向上主流思想舆论。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强化宣传选题,做好内宣工
作。要围绕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要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深化“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改进形势宣传、成就宣传、典型宣传和主题宣传,调动侨区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凝聚法治信仰,提高正面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要加强党对媒体的管理,充分发挥宣传部门“喉舌”作用,不断提升其沟通联系功能。
(三)是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不断加强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广泛开展“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用讲故事等形式引导未成年人树立远大志向,把“中国梦”学习教育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学习教育结合起来,引导未成年人坚定理想信念,自觉把个人成长、进步与祖国未来发展联系在一起,教育未成年人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永远热爱我们伟大的民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贯穿于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不断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
(四)是打造文化品牌,着力培育文化优势和壮大文化力量。紧紧抓住侨区特色文化,进一步优化文化资源配置,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文化竞争力,将文化产业培植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创建东南亚风情舞蹈网络服务推广平台。通过搭建该平台能解决我区舞蹈展示和舞蹈教学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该平台项目的建设能有效展示推广侨区东南亚特色舞蹈,并且通过该平台学习交流特色东南亚舞蹈,使最新
最全的东南亚特色舞蹈能在互联网上学习、推广,并且该平台的会员能通过平台学习、展示、交流特色舞蹈作品,进一步加强侨区舞蹈团体的专业性和知名度。从而带动地区知名度,优化侨区投资软环境,带动侨区经济发展和良好的社会效益。
(五)是转变工作作风,加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建设。按照“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的要求,以加大学习培训力度、转变机关工作作风为抓手,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为契机,紧密联系全区宣传思想工作实际,引导全区宣传思想干部提高综合素质、坚守清正廉洁、完善知识结构、增强业务能力,配强宣传思想工作队伍,不断提高宣传思想干部理论学习、理性思考、把握全局。
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为推进依法治国吹响了号角。我们要以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结合法治文化宣传工作实际,充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不断提高法治文化宣传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推动华侨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舆论支持和文化条件!中国是一趟高速前行的列车,法治就是铁轨。有了依法治国的基石,这趟列车将跑得更稳更快,我们只有坚定不移的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依法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才能在建设法治中国的航道上乘风破浪,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二篇:读者提问+用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国
读者提问
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怎样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
用法治文化推进依法治国
刘斌 《 光明日报 》(2014年11月06日 02 版)
法治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治国理政模式,法治文化则是一个社会呈现出来的一种文化状态和精神风貌。具体而言可以概括为四句话:法治文化是指融注在人们心底和行为方式中的法治意识、法治观念、法治原则、法治精神及其价值追求,是一个法治国度的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法律设施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是人们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涉及法治的行为方式,是法律语言、法治文学艺术作品和法律文书中所反映和体现的法治内涵及其精神。
为什么要加强法治文化建设?法治文化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精神内涵,是科学立法、公正司法、严格执法的内在动力,也是全民守法的内在因素。法治文化具有教化与调控的功能,具有软约束力,在精神与思想深处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方式。法治文化对于法治中国建设具有推动作用,人们的社会行为总是要接受文化的指令,法治文化可以使人们在更深层面上把握法律的要求,根据法治的精神推动立法、司法和执法走向更高的水准;法治文化还可以使人们具有判断力,当人们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或出现立法空白和冲突时,就会借助于自己的法治文化 1 理念做出是非或可否判断。因此,四中全会提出的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是一个既具有时代性、又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课题。
那么,我国的法治文化建设目前存在哪些问题呢?笔者认为至少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我们国家不具备法治文化的传统;二是法律应有的权威和作用尚未形成;三是法治观念淡薄,法治精神没有深入人心;四是立法质量和效率有待提高,司法不公和公信力有待纠正与提高;五是法治工作队伍的素质参差不齐,法治宣传的力度和广度不够。
加强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有以下几个路径:
一、构建以民主、权利、公平正义、法律至上为基石的法治文化价值体系。民主是指由人民当家作主,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同时尊重少数人权利的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权利是指公民在一个国家的权利体系或社会生活中应当享有的地位与权利;公平是指公民参与政治、经济、文化及其他社会活动的权利、机会、程序和结果公平,正义包括政治、社会、法律正义等,体现在司法领域主要是指程序公正、及时高效和依法公正审判;法律至上是指法律成为评判公民、法人和国家机关行为最基本的准则,其他任何规范都不能与法律相冲突,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能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二、完善法治理论与法治体系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我们应当深入研究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丰富内涵和内在逻辑,夯实法治文化建设的理论基础。四中全会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作为总目标,并把它作为总揽全局、牵引各方的总抓手,这同时也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三、理顺党的领导与依法治国的关系,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关键。党和法治的关系是法治建设的核心问题,新形势下,党要履行好执政兴国的重大职责,必须依据党章从严治党、依据宪法治国理政,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真正做到党领导立法、保证执法、带头守法。
四、建设法治政府,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法治的重心在于用法律制约权力,政府是执法主体,必须做依法行政的楷模。对执法领域存在的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甚至以权压法、权钱交易、徇私枉法等突出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法治政府的建设目标是: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
五、抓好队伍建设,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保障。法治文化建设需要建设一支思想政治素质好、业务工作能力强、职业道德水准高、忠实于法律的法治工作队伍。
六、强化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法治文化氛围,这是法治文化建设的基本手段。强化法治文化宣传和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全体公民掌握法律知识、培育法律信仰、增强法治意识、坚持法治原则、弘扬法治精神、提高法治素质,营造浓厚的法治文化氛围,增强全社会厉行法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作者系中国政法大学教授)
第三篇:做学用结合典范谱法治税收新曲1
全市“五五”普法总结表彰暨
“六五”普法动员大会交流材料
做学用结合典范谱法治税收新曲
在“五五”普法工作中,紧密结合税收工作实际,始终把以税法为主的法律知识普及作为推进依法治税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强化执法监督,加强制度建设,促进依法行政。几年来,全体税务干部的法治观念和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国税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普法办被评为全省“五五”普法先进普法办公室,有1人被评为鹰潭市“五五”普法工作先进个人。
一、加强领导打基础,健全机制做保障
一是“五五”普法开展之初,就成立了普法教育领导小组。组长由局党组书记、局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局长担任,成员由局党组成员组成。设立了办公室。办公地点设在局办公室。领导小组不定期召开会议,专题研究普法工作,确保普法工作有条不紊地开展。党组在自身切实加强普法教育领导的同时,提出了“两个明确”的工作要求,要求各部门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对法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领导,定期听取工作汇报,研究解决法治宣传教育的重大事项和问题。要求在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中,必须服从、接受市普法办的统一领导,积极参加各种普法教育活动。
二是健全宣传教育工作机制。按照省局与地方部门的工作要求,制定了《“五五”普法教育实施方案》、《“五五”普法教育规划》,明确指导思想、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基本原则、保障措施、方法步骤等,以全面推进依法治税进程,规范税收执法,强化税收执法监督。在工作落实上,普法办负责“五五”普法教育规划的组织实施,指导、检查、落实普法的各项工作;办公室负责协调对内、对外的宣传教育活动;人事教育股负责税务人员法律知识等方面的培训和后续教育。根据工作、形势需要,其他部
1门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共同完成法治宣传教育任务。
二、领导带头示范学,培训教育提素质
只有行政执法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执法、懂法、严格依法办事,才能更好地带动身边的工作人员和群众自觉学法、守法,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一直坚持普法先从内部抓起,领导干部带头学法、用法。按照普法实施方案及规划,局领导重点学习宪法和基本法律知识,以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观念,提高依法管理经济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与水平。继续坚持和完善党组中心组集体学法制度、法律知识考试考核制度。局领导班子把法律知识的学习列入局党组重要学习内容进行专题学习研讨。同时,积极参加各类法治讲座、培训,结合学习体会,撰写文章和讲稿,宣传《行政处罚法》、《行政复议法》和有关税收法律法规。
一是确保学法保障工作到位。为全体干部购买了《江西省“五五”普法干部法律知识读本》、《江西省国税系统普法材料汇编》、《“五五”普法工作手册》等普法教材,并向每位职工发放了《“五五”普法学习笔记》。局机关在每周二定期组织职工集中学习的同时,针对局机关干部出差多,无法确保全员集中学习的问题,办公室梳理了包括宪法、物权法、行政处罚法、复议法、许可法、诉讼法、税收征管法等重要法律法规的重点、实用法条,整理装订成册,方便职工学习,较好地解决了工学矛盾。
二是举办法治培训班。按照注重综合素质建设、提升执法能力、创新培训方式、实施全员培训、促进终身学法的要求,税政法规股与人教教育股统筹安排法治培训班,制定法律知识培训计划,把依法行政知识列入初任培训、任职培训和培训的重要内容。重点对《宪法》、《公务员法》、《税收征管法》、《行政诉讼法》、《行政复议法》、《国家赔偿法》、《行政许可法》、《行政处罚法》和现行税收实体法及有关税收政策等内容进行重点培训,结合实际案例讲解法律知识,着力培养国税干部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的观念,提高依法行政、公正执法的能力。三是举办法治专题讲座。为了适应我国法治建设的快速发展,学习新出台的各类法律法规,由局税政法规股牵头,各业务科室配合,采取邀请教师或内部职工讲解的形式,多次举办法治专题讲座,如《偷税罪的认定》、《行政证据的取得》、《2008年
税收政策调整的意义》、《关于偷税罪的修改及对税收工作的影响》、《税收征管法的过去、现在、未来》等专题,极大地提升了大家对法律精神的理解。
四是检查督促检验效果。为了检验学习效果,我局实行以考促学的办法。对举办的所有法治及业务培训班,在培训结束时都采取严格的闭卷考试,对考试成绩予以通报,并让成绩优异者组织参加更高层次的培训班,以激发大家学法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局内部定期组织普法教育考试,考试合格率均达到了98%以上。同时,积极参加由市司法局牵头组织的各类法律知识考试,认真做好成绩记载,作为评优选先的依据。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教育与激励措施,该局干部整体法律素养有了明显提升。其中,有2名干部取得了硕士研究生学历,5名干部考取了注册税务师资格,2名干部取得了注册会计师资格。
三、宣传教育重实效,优化环境话和谐
一是集中宣传活动声势浩大。每年的四月为全国税法宣传月。“五五”普法期间,紧紧围绕“依法诚信纳税,共建和谐社会”、“税收〃发展〃民生”主题,召开专题会议,结合经济、税源实际,制定《税收宣传月活动方案》,对税收宣传月活动的重点和具体内容进行了安排、部署,确保了宣传活动开展的有序、有效、有特色。此外,在每年的“12〃4”法治宣传日,对于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宣传活动等,都全力参与,精心组织,采取各种鲜活生动的方式,将各类税法知识送到广大纳税人手中,激发群众学习税收知识的热情。
二是税收普法形式多样。“五五”普法期间,集思广益,积极发挥社会各界力量,整合普法宣传的各种资源,拓宽宣传渠道,更加注重互动宣传、上门宣传,税收宣传形式呈现多样化。抽调税收政策业务骨干在全市范围内宣传和解读最新税收政策及纳税人最需要的各类税收政策,开展税收法律援助活动;《召开铜加工企业财务人员座谈会》,邀请相关部门、纳税人代表就市的铜加工行业税收问题进行座谈,为更好地发挥税收政策、服务经济发展集思广益、征询意见;依托税收法治教育开展税法进校园宣传、举办专场报告会、演讲比赛等活动、发放税收宣传知识读本,将税法宣传从娃娃抓起;利用电视、报刊媒体进行宣传,市
电视台、报都会在宣传月期间播放税收公益广告、普及税法知识;利用网络普法,在局内网、外网都开设了税收宣传专栏,专题登载税收宣传。征纳互动平台开展网上税收民意调查,为优化纳税服务集思广益。
三是创新项目异彩纷呈。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面对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及信息化的变革浪潮,如何采取各种新颖的方式将税收法律知识送到广大群众的手里,一直是在“五五”普法工作中面临的问题。为此,各部门大胆思索,积极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网送税法”征纳互动平台,纳税服务QQ群、“税法宣传月网络启动仪式”等现代信息形式,不仅让纳税人随便能找到、学习各种税收法律,税务部门也搜集到了大量的意见、建议,极大地促进了国税工作。
四是执法水平明显提高。通过“五五”普法,全局税务干部职工严格执法、规范执法的意识和能力得到明显提高,改变了过去重实体法、轻程序法的执法行为。随着税收执法手段的科学化和精细化,税收执法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进一步提高,规范执法已经成为广大税务干部的自觉行为;纳税人合法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通过“五五”普法,推进依法治税,规范执法行为,强化内部执法监督,最大限度地保障了纳税人的知情权、检举权、陈述权、申辩权等合法权益,行政处罚实现了“零过错、零复议、零诉讼、零赔偿”;协税护税得到加强。通过“五五”普法,全社会税收法治意识明显提高,国税与地税建立联合办案制度、税务与工商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公安、司法等部门也与国税部门保持紧密联系,研究解决税收执法中出现的问题,协税护税力度明显加大,依法治税的外部环境进一步优化;纳税人依法纳税意识增强。通过不断的普法教育,纳税人不再把纳税单纯地当做额外的经济负担,而是当成必须履行的自觉行为,对税收工作也越来越理解和支持;促进了税收工作发展。“五五”普法以来,的税收收入节节攀升。五年间,累计组织各项税收收入亿元,是“四五”期间组织税收收入亿元的倍,年均增长速度%,有力地促进了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
第四篇:围绕主题学用结合
全区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经验交流会经验材料
围绕主题学用结合全面推进隆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中共隆林各族自治县委员会
隆林各族自治县是百色市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县,也是广西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全县总人口36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41%。近几年来,特别是去年以来,我们按照自治区党委的部署,在党委中心组学习过程中,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和本县改革发展稳定的这一主题,坚持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结合的方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四会全会精神,突出重点,创新方法,不断提高党委中心组学习效果,有力地推进了全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协调发展。据统计,2003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完成7.42亿元(可比价),财政收入完成2.79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90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了11.08%、15.72%和40.32%,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220元。全县呈现了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回顾近两年来党委中心组的理论武装工作,我们的做法和体会主要是:
一、提高思想认识,增强理论学习的自觉性和紧迫性
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状况如何,直接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落实,关系到改革发展稳定的全局,关系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实现。过去,由于对中心组理论学习认识不足,个别成员片面地认为学习是虚的,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怕学习理论会影响工作,影响经济发展;有的把学习当成是一种负担等等。从而导致了中心组学习的原动力不足,中心组成员对学习缺乏应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影响到了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建设。工作中出现一些领导干部理论根底粗浅,工作理不清头绪,拿不出办法,打不开局面,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立尝观点、方法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引导中心组成员加强自觉学习,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在国际形势深刻变化,国内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任务日益繁重的条件下,搞好党委中心组学习,就是提高班子领导水平和决策水平,把班子建设成政治坚定、思想解放、勇于创新、团结奋进、能够带领全县各族人民全面推进建设小康社会的坚强集体。因此,我们把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学习理论、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形式和基本途径。
首先,坚持把理论学习放在首要位置,不断强化责任意识。县委中心组学习能否取得成效,关键因素在于责任人即党委的一把手。近年来,我们一是县委主要领导切实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亲自主持每次的学习专题会,定期召开中心组学习情况汇报,深入研究理论学习中的重大问题。二是积极引导,把班子成员思想统一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把学习效果与本县的大开放大发展结合起来。三是在实践中结合本县实际,提出了夯实农业这个基础,突出工业化、城镇化这两个重点,实施科技、开放和可持续发展三个带动,开发水电、矿产、旅游、人力四种资源,努力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扶贫开发、对外开放和生态建设五个突破性的“12345”工作思路。四是组织开展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弘扬求真务实作风的大讨论,形成了全县上下良好的理论学习风气,促进了思想的大解放。去年以来,县委中心组共组织集中学习15次,参学人数达300多人次,县处级领导干部共撰写理论文章180篇,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文章19篇。
其次,搞好调查研究,解决好县委中心组学习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为使中心组学习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我县把如何搞好理论学习当作一个重要课题来研究。一方面,我们通过经常性调查研究,把务虚与务实相结合,把科学理论与本地具体实际相结合,用科学理论指导工作实践,分析研究和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比如,为加快招商引资工作,中心组开展了“人人都是投资环境,我为招商引资做什么”的大讨论,从而形成每位成员都自觉联系一个以上内外招商引资项目,并从项目谈判、签约、开工、投产等各项重要环节进行全程跟踪、调研、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认真搞好协调服务,确保了重点项目建设的正常开展。另一方面,针对长期以来,县委中心组学习暴露出来照抄理念多、谈体会谈认识少,专题发言跑题多、结合实际少,开会讲话多、做笔记少的“三多”、“三少”难点问题,我们开展了“四查”活动,即,一查每次中心组学习是否按照学习计划内容要求进行;二查专题发言是否结合本地实际,有没有独到的见解;三查参加学习成员是否按时到会,有没有迟到早退现象;四查到会人员是否做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通过“四查”使理论学习真正做到了“进心入脑”,指导工作,从而进一步提高了中心组成员的理论运用水平。
二、健全学习制度,促进理论学习的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有效的学习制度是规范领导干部学习、增强学习自觉性、提高学习效果的必要保证。去年以来,我们通过进一步完善和落实学习计划、学习档案、学习预告、学习通报、学习交流和学习考核等一系列的学习制度,使党委中心组学习不断得到改进和加强,学习做到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
一是开展“三个一”的个人自学活动。为解决好工作与学习上的矛盾,我们坚持以自学为主,集体讨论与专题讲座相结合,在全县科级以上干部中开展“三个一”活动,即要求党委党组每个成员每年至少熟读一本理论书籍,至少整理出一本理论学习笔记,至少在市级以上报刊发表一篇理论文章或调研报告。此外,中心组成员每次学习必须根据所学的内容写出心得体会文章,以此来巩固学习成果。
二是开展“两个一”的集中学习活动。即县委中心组每个月安排1次集中学习,每季度举办1次双休日讲座。为确保学习取得好的效果,我们借鉴外地的做法,每次集中学习活动都认真做好政治理论、市场经济、现代科学等内容的学习,使领导干部进一步掌握做好工作的新知识、新技能、新本领。同时,根据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结合领导干部的岗位需要,有目的、有计划地选择和充实一些新的学习内容,不断增强学习时效性和针对性。
三是开展一次学习调研活动。即要求中心组成员在每次集中学习讨论之前进行一次调研。为提高理论学习的质量,不断提高科学判断形势、驾驭市场经济、应对复杂局面、依法执政和总揽全局的能力,县委中心组把学习前的调研课题列为硬性课题,严格要求每位成员都必须坚持深入基层,深入实际,通过调查研究,找准全县改革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探索出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从而增强驾驭全局的能力。
为了使理论学习不脱离实际,取得一定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力求做到“五个结合”:
一是学习理论与分析形势相结合。只有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及时正确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才能通过现象把握本质,分清主流和支流,正确认识局部和全局的关系,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政策。哪些是正确的,必须坚持;哪些是不完善的,需要调整、丰富和发展;哪些是已经过时的,应当放弃。这样的理论学习才有利于树立世界眼光,增强战略思维,站在时代前列,不断提高领导能力和决策水平。
二是学习理论与研究历史相结合。只有坚持正确的理论指导,才能对历史事实和历史经验进行科学的总结,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握历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的真谛。也只有深入研究历史事件、历史经验,才能升华对历史的认识,提炼新的理论,进入新的境界。
三是学习理论与推动创研相结合。创新是一个民族永葆生机和活力的灵魂,是一个社会发展进步的不竭动力。在理论创新、科技创新、体制创新中,理论创新尤为重要,因为它能为科技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理论指导、认识方法、政策依据、操作思路。只有大胆探索,勇于创新,才能及时发现新情况,有效解决新问题,妥善处理新矛盾,胜利完成新任务。
四是学习理论与统一思想相结合。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市场更加开放,社会阶层、经济组织、就业方式、生活方式、价值取向日趋多样化,一些“左”的、右的杂音、噪音,以及“QQQ”邪教的歪理邪说不时通过各种渠道进行传播扩散。在这种情况下,党内外干部群众有许多热点难点问题,需要回答、解疑释惑,统一思想的任务很重。因此,理论学习应该紧密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联系干部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研究如何把领导班子和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上来。
五是学习理论与转变作风相结合。理论是否具有威力、魅力、说服力、战斗力,不仅要看理论本身是否具有科学真理性,而且还要看宣传运用理论的主体是否具有良好的形象和科学的方法。“形象”和“方法”则表现为工作作风、生活作风、思想作风、学风和文风。有了好的形象,说实话,办实事,清正廉洁,甘当公仆,诚心诚意为人民服务,既能有威信,受尊敬,不负众望,言而有人听,听而有人信,信而有人行。有了好的方法,理论联系实际,文风清新,生动活泼,贴近群众,才能为广大党员干部喜闻乐见;言者以实论理、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娓娓道来,听者入耳、入脑、入心,心服口服。因此,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既是学习理论的目的,也是学好理论的方法。
三、坚持学用结合,全面推进隆林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为全面提高中心组学习的效果,在学习过程中,我
第五篇:学用结合 依法执教
学用结合 依法执教
做一名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我国的教育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已经颁布实施十多年了,对学校、教师、学生的权益、义务都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使学校、教师、学生在教育活动中既要受法律的保护又要受法律的监督,不能够违背法律,而且成效显著。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但是校园内的暴力事件时有发生,违法案件的性质不断升级,这不仅给社会造成许多不安定因素,而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等造成重大影响或者干扰。就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社会的、学生家庭的、学校的、教师自身的,但归根结底,造成这些违法行为的根本原因还是属于不懂法,没有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所以,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特别是学校的管理工作者,更应该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应用法律来治理学校,即“依法治校”,其基本含义有二:一是表现在“治”上,即管理,使学校管理法制化、规范化,使管理工作更有秩序,更有效率,使法律成为有效的管理手段;二是表现在“护”上,即保护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合法权益上,使学校、教师、学生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或者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能够及时通过法律程序得以补救。
法律是一种行为规范,它关注的是人们的行为,而不是思想、意识。法律规范人们可以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禁止做什么,从而成为评价人们行为是否合法的标准,指引人们行为并预测未来行为及后果,当然也是警戒和制裁违犯的依据。
一、学生的权益和义务
在教育过程中我们往往十分强调学生应尽的义务,而往往忽视他们的权益,实际上,法律给予学生广泛的权益,由于受教育制度、教育理念以及人们的认识等因素,没有正确认识到青少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因而常常使他们的权益受到侵害。而这一现象主要发生在学校里,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环境中,学生与教师之间有着大量的接触,从而增大了学校、教师对学生侵权的可能性。
1、学生的受教育权
[案例1] 把“差生”赶出学校
某校初中二年级学生黄某平时纪律涣散,经常上课迟到与邻座讲话,有时甚至旷课。经老师多次教育仍然无改变,该生家长因忙于生意,对儿子也疏于管理,极少过问儿子在学校的学习情况,班主任多次与其父母电话联系,但是都没有找到。班主任赵老师认为学生黄某继续在班上学习会影响他人,于是三番五次地找他谈话,要其自动退学。黄某在老师的压力下,加上本身有厌学心理,于是在没有告诉家长的情况下就辍学回家。此事后来被学校发现,学校责成班主任赵老师迅速去黄某家动员学生返校学习并向家长赔礼道歉,并在教职工大会上批评赵老师的错误做法。
分析:该案例中,班主任赵老师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后学校及时制止了班主任的违法行为,维护了《义务教育法》的严肃性。《义务教育法》第22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3条规定:学校应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2、学生的人格尊严
人格尊严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受法律保护,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诬告、陷害。学生也是公民,当然其人格也要受法律的保护。
[例2] 班主任侮辱学生的人格尊严
某学校高中二年级文理分科。原高二(4班)一女生王某被分到6班。由于王某皮肤长的很白,班主任赵老师以为她擦了增白化妆品,在王某刚到6班的一个星期内,赵老师三次警告她不要擦化妆品。王某曾对赵老师说她并没有擦化妆品,班主任不相信。在一天早自习上,赵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王某某,看你的脸抹的那么白,就跟挂了大白似的。快到前面的桶里去洗一洗。”王某含着眼泪说:“我洗,我给你洗。”赵老师认为她当着大家的面顶撞他,于是当天下午赵老师把她的母亲叫到学校,并当着其母亲狠狠的批评了王某。王某向班主任承认了错误并写了书面检讨,王某的母亲也向赵老师赔了理,道了歉。在此后的一个月里,因王某不完成作业和考试成绩底,赵老师多次让王某到办公室里站着。最长一次是王某背着书包,连续3天站在赵老师的办公桌旁边没有上课。王某认为自“洗脸**”后,赵老师就看不上她,刁难她,于是整天偷着哭,慢慢地变的精神恍惚,最后住进了精神病医院。经诊断,她患上了精神分裂症。
分析: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规定:女生不烫发,不化妆,不佩带首饰,不穿高跟鞋、拖鞋。学生如果化妆,班主任享有法定的“管理学生”权利。②班主任不顾事实,不相信学生,并当着其他学生要求该生去洗并非存在的化妆品,便侮辱了学生的人格尊严,给王某造成精神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创伤。③因为学生的成绩差,而连续3天站办公室不上课,侵犯学生的健康权(体罚行为所致)、受教育权(站办公室而不让上课)、精神健康权(使之精神恍惚)而导致严重后果,使一个正常学生患上精神分裂症。
3、学生的身体健康权、生命权
学生的健康权是学生人生权的重要内容。在学校中,对学生的健康权和生命权的侵害主要是由于体罚学生和学校事故引起的。体罚的形式多种多样,如,打学生,罚站,罚劳动改造,罚下蹲起立,罚抄作业,罚学生值班,罚学生吃塑料片、喝墨水、喝尿、罚跑步-----这些行为将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甚至产生严重后果。《义务教育法》第16条规定:禁止体罚学生。《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工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案例3] 教师让学生自罚(或者互罚)某学校某班上午第四节上数学课,有几名学生在做练习题时屡做屡错,并不是学生不会做,而是学生马虎不认真所致,为了提醒学生注意,数学老师王某提出一个要求:学生每做错一道题,就打自己一耳光。当场两名男生做错了题象征性地打了自己的耳光,一名女生出于自尊没有打自己,受到教师的[批评。中午回家后,这名女生喝卤盐水自杀,幸亏及时抢救没有酿成大祸。
这个案例中,教师虽然没有直接打学生,但是却向学生下达了自己或者互相打耳光的命令,所以仍然属于体罚行为,使学生的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受到侵害。
[案例4] 罚 “劳动改造”
某学校初中一年级学生李某比较散漫,上课常常迟到。一天早晨,来到学校时,第一节课已经上课10多分钟,由于老师正在讲课,李某没敢敲门进去。正好被来巡视的政教主任吴某发现。于是吴主任对她进行严厉的批评,要求李某写检讨,并罚她打扫教学楼前面的卫生,结果李某整整打扫了一上午的卫生,并在打扫卫生过程中不慎将脚扭伤。李某的爸爸知道后,来到学校闯进办公室大骂吴主任并动手打了吴主任,使吴主任头部受伤并导致轻微脑震荡。
分析:案例中吴主任要求违纪学生打扫卫生不仅侵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和人格尊严,而且同时还侵害了她的受教育权。①有些教师把劳动作为惩罚违纪学生的手段,还美其名曰:“劳动改造”,这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体罚学生的违法行为。②我们不否认劳动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手段,但教育教学计划中的劳动和作为惩罚手段的劳动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正常的劳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有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助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我们一贯提倡的。但劳动一旦作为体罚学生的教育手段,劳动就失去了应有的教育价值了。③对违纪的学生,教师首先有了解情况,弄清违纪的原因,予以说服教育,必要时可以给予纪律处分。
一般来说,体罚学生会造成如下的结果:⑴学生的身体健康权和人格尊严受到严重侵犯,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⑵导致师生关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家长与学校的关系恶化,甚至会出现家长报复,学校的正常教育教学秩序受干扰,有关教师被打等结果;⑶体罚学生的教师要受到行政法律的制裁甚至刑事法律制裁;⑷学校要承担因教师体罚学生而对学生造成的损害(如医疗费、营养费等);⑸因体罚而导致的法律纠纷,使有关国家机关如教育行政机关、治安管理行政机关、司法机关必须为解决这些纠纷付出时间和精力,增大了社会管理资源。
除个别情况外,大多数体罚学生的教师并非出于恶意,他们认为体罚可以阻止学生的不良行为,使学生守纪用功,同时也可以警戒其他学生。但是从体罚的效果来看,往往与教师的初衷相去甚远,甚至适得其反,造成严重后果。相关的法律条文上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并不是要求教师放弃对学生的管理工作,而是对教师管理学生的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有更文明、更科学的管理形式的方式方法。
体罚是侵害学生身体健康权的违法行为,但在学校里,并不只是体罚才侵害学生的身体健康,学校事故也会侵害学生的身体健康权。
[案例5] 体育课发生的事故
某中学学生李某在体育课三级跳远时,由于落地动作不当造成大腿骨开放性骨折伤势严重。调查表明本课任课教师组织得不好,既不做讲解,也不做示范,简单布置后教师就离开现场,辅导专业队去了。这说明这个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体育教师指导不当。学校支付了李某的手术费和其他相关费用,慰问了学生及其家长,并对教师予以行政处分。
分析:案例中事故对学生的身体健康权的侵害与体罚引起的侵害有着本质的不同。①体罚侵害不仅涉及身体健康,还涉及人格尊严,而本案例中只是侵害了学生的身体健康权。②体罚是体罚者实施的故意行为,本案中教师并不希望学生的身体受到伤害,不良结果的出现是出于主观上的过失。③由于学生受伤是 由于教师在执行公务的时候疏忽大意所致,所以教师所在的学校应对学生受伤负民事赔偿责任,教师应对学校负行政责任。
我们学校在今年5月10号,初三(1)班在上体育课练习投掷实心球,一个学生由于用力过大且自身有病(家长及其本人均不知道),造成右手前背被拉断,及时送往医院并通知其家长,经检查属于自身的手背已经病变,随时都可能发生的。造成学生无法参加中考,而且医疗费要近万元。经学校调查当堂课的体育老师在学生练习前已经示范过,并讲了动作要领,而且事故发生时老师在场,处理及时,所以学校没有责任。学生家长与学校交涉时,学校考虑其具体情况,答应该生免试就读我校高中。
[案例6]
活动中发生的事故 去年5.月的一个星期天,某小学一个班主任李某带学生去郊游,在玩耍的地方附近还有5个小学生在玩耍,一包马蜂被扰动,到处乱飞,这时候班主任李某迅速组织并教他的学生进行躲避,而另外5个学生由于不知道怎么躲避,被马蜂追刺,其中一人因伤势严重而不治生亡。后这个学生家长状告这个老师及其所在的学校,经法院判决,该校赔偿家长一万余元。
分析:虽然班主任李某在事故时能够及时组织学生进行躲避,但是只是组织自己的学生,没有教育在 场其他的学生进行有效躲避,也没有呼救。而且当时现场没有其他成年人,是首知责任人。所以其学校和他本人都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
在教育活动中,不仅教师因过失会造成学生的人身事故发生,学校因管理不善也会导致人身伤害事故的发生,引起事故的直接责任人和学校均要负刑事责任,学校还要负行政管理责任。所以我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进行组织、安排,充分考虑发生事故的可能性,而且要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以及自救、互救的措施。
4、学生的表达自由权
人表达自己的意见的方式有多种,可以通过语言,也可以通过服饰、化妆、手势、表情、法型、书信等。《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第一条:“自尊自爱,注重仪表”其中的一条规定就是:“穿戴整洁、朴素大方。提倡穿校服。头发干净整齐,男生不留长发,女生不烫发,不化妆,不 佩带首饰,不穿高跟鞋。” 表达自由是法律赋予给每个公民的基本权,那么学校应该怎样要求学生做一个合格的中学生呢?
[案例7] 怎样对待学生的服饰问题
陕西省铜川市省煤炭基建公司第二中学高一(2)班学生王文生,某年6月2日到学校上课,内套一件被青年们称为“一把火”的红衬衫。他的显露的红衣领子被班主任孙某发现。孙老师当即责令王文生脱掉红衬衫。平时少言寡语的王文生不愿当着男女同学的面脱衣服,要求去教室外面去脱。孙老师不准,仍然强令王文生在教室里脱。自尊心很强的王文生坚持不脱,并回到自己的座位坐下。孙老师走过去楸住其衣领把王文生拉出了座位,并把他的语文书和本子从后窗仍下了楼,大声喊到:“出去,我这个班不要你,以后别来了。”此后,班主任和学校一直没有和其家长通报情况。直到6月14日晚入睡前,王文生对奶奶说:“老师欺负我,我找他说理去。”次日早7点半左右,王文生在铜川市公园湖投湖身亡。
分析: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提倡学生穿校服,是因为易于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减小学生家庭贫富差别给学生身心发展来来不良影响。那么是不是国家教育部的规定与法律相违背呢?没有的。因为学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公民群体,学校是一个教育学生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场所,对他们提出“穿戴整洁、朴素大方”的要求是有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只要学生的穿着不违反法律和社会公德、不会对教育教学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学校和教师就不应该干涉,否则就是侵犯了学生的表达自由权。②在本案例中,学生王文生穿了一件红衬衫,而且穿在里面只露了领子,并没有违反有关规定,也没有对教育教学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无可厚非。孙老师对该生的穿着的横加干涉和指责就属于违法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王文生的表达自由权;孙老师不让他上课,侵犯了其受教育权;当着男女同学的面让其脱衣服,侵害了其人格尊严。③当然王文生的自杀是一种自己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主要是其心理承受能力差所致,与教师孙某的行为之间无必然的因果联系。所以教师不承担刑事责任,但应该承担行政责任,学校应该给孙老师一定的行政处分。④那么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怎样判断学生的服饰合理还是不合理呢?如果一个女生身着比基尼到学校上课显然是不合理,教师应该对其服饰提出批评要求改正,过于暴露的服饰不利于教育教学活动的进行,也与教育教学场所的氛围不相协调。但是如果她在游泳池里就不一样了。所以我们要认真钻研 《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规定要求,让我们自己要能够正确判断才能够要求学生做到不违规。
[案例8] 应该 这样对待烫发的女生 某中学初一某班班主任李某,一天在上课时,发现一女生黄某新烫了头发而且抹了很浓的化妆品,顿时很生气,对黄某进行严厉批评,并马上责令其在教室里当着同学的面洗脸。黄某在座位上没有动,李某就上前去拉黄某,黄某还是没有动,李某一气之下就把黄某的书及书包扔到走廊上,并说:“今天你别上课了,回家把家长找来。你什么时候把头发剪掉,什么时候再来上课。”随着就把黄某拉出了教室。致使黄某两天没有来上课。
分析:①该案例中,学生黄某烫发并抹很浓的化妆品,违反了学生管理的有关规定,教师有权提出批评并要求其改正。②教师在处理这个学生的违纪行为的过程中方法不当,让黄某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洗脸、将其书及书包扔到教室外,是侮辱学生的黄某的人格尊严的行为;教师致使学生两天没有来上课,侵犯了学生受教育的权利。③在这个案例中,教师并没有侵犯学生的表达自由权。
5、学生的人生自由权
我国宪法第37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的人生自由不受侵犯。禁止非法拘禁和以其他方式剥夺或者限制公民的人生自由,禁止非法搜查公民的身体。学生是公民,当然也有人生自由权。
[案例9]学校是否有全关学生的禁闭
某市有一所农村初中,近年来进步较大,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校长多次受到教育行政部门的表彰。然而,有一天市教育局收到一封姓李的学生家长的申诉信,说他的儿子李某在 学校上学多次被校长陈某体罚,身体多处受伤,要求追究该校长的责任。于是市教育局派人前往调查,结果实在出人意料。该校校长陈某是一位29岁的年轻人,工作很有干劲,3年前被镇教办提为校长,他下决心要把学校搞上去,提出先要整顿学校的组织纪律,同时还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他对学校的行政人员和 教学人员说,你们大胆去抓,有哪些学生不听教,就交给我处理。他的处理办法很简单,先关学生禁闭,然后在禁闭室里训斥学生,对还不悔改的,会处以最严厉的体罚。事情暴露后,本地的一些农村干部认为校长做的好,学生不听就该打,并且要出来为校长担保。
分析:本案例中,学校关学生的禁闭剥夺了学生的人生自由权,属于违法行为,有关责任人应负行政法律责任。此外,该校体罚学生还侵犯了学生的健康权和人格尊严权。该校校长年轻、积极、肯干,有责任心,但是从严制校不等于依法制校。另外,还有这样的现象,放学后把没有完成作业的学生留下来做作业,当然有的老师是和 学生一起在办公室里完成,但有的却是让学生自己在教室里做,要求老师来检查了后再走,(特别是对初中学生而言),认为这是一种必要的教育手段,以之代替正面的教育方法,其不良后果是严重的:首先,对学生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学生得不到活动,不能按时吃饭;其次,对学生产生心理压力,容易激化师生矛盾,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再次,学生单独回家,在路上容易出现 安全事故,给学校和教师本人带来责任风险。
6、学生的通信自由权和隐私权
侵犯他人的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的主要行为表现在故意隐匿、毁弃、和非法开拆信件等,在学校的管理中,学校和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日记、通信、早恋等问题时若处理不当,易侵犯学生的隐私权。另外,有的班主任认为让学生当着其家长念信件内容,这也是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和人格尊严。
[案例10] 教师侵犯学生的隐私权
某中学学生马某,是个性格开朗、善于交际、自尊心极强的女学生,她经常与外界有书信来往,引起了同桌李某的好奇和猜疑。一次李某在收发室又看见一封很熟悉的笔迹写给马某的信,邮票被人扯去了,露出了信纸,就偷偷地看了信的内容原来是一个男生写给马某的,信中表露出爱慕思念之情。李某把这件事情悄悄告诉了其他同学,后来班主任陈老师知道了这件事情。
陈老师认为这是早恋现象,应该坚决制止。于是找到学生马某谈话,对她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并严令学生马某交出与男生的所有信件。马某被迫将信交给陈老师,陈老师看了信后非常生气,第二天陈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把信的一些内容念了出来,严厉地批评了早恋现象,并说:“我们班个别同学不自尊,不自爱,思想堕落,行为不轨,不把精力放在学习上,一天净心思谈恋爱、搞对象,这样怎么能考上大学!”事后又找到学生马某,要求写出书面检查,并要求其家长到学校来谈话。同学们在背后议论马某,指指点点,说三道四,马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伤害,觉得没有脸见同学和家长,几天后马某离家出走。马某离家出走后,被人贩子拐卖,经过半年多的时间才被营救出来,身心受到严重摧残。
分析:①该案例中,教师强迫学生交出私人通信、公开学生隐私,侵犯了学生的隐私权和通信自由权。②教师还训斥、挖苦学生,造成了学生心理上的极大压力,在同学和家长面前伤害了学生的人格尊严,教师应该负一定的行政法律责任。③学生出走后被拐卖与教师的行为无必然的因果关系,是由社会上的犯罪分子造成的,教师陈某不负刑事责任。④随着性的逐步成熟,中学生对性 问题变得明显关心,调查显示80%的初中生渴望了解性知识,因而我们在教育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成长,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及时的进行一些性知识教育、性道德教育、性法制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正面教育,辅以个别教育,在学生出现有早恋现象时,切记不要简单粗暴,而且要保护学生的隐私,尊重学生的隐私权。
7、学生的财产权
教师和学校侵犯学生的财产权主要表现在损坏迅速的财物、没收学生的财物、乱罚款、乱收费等。
其他一些权利 不在这里一一 举例了。
二、消除“校园暴力” 保护师生权益
根据义务教育法,师生安全都要受到保障。学生安全受保障,教师的安全同样也应受到保障,消除“校园暴力”应是全方位的。学生犯错误可以理解,但必须让他们认识到并加以改正,而非一味的容忍,不能等到他们走向社会后,让法律来纠正惩治他们。这不是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我们不能这么一味地迁就娇惯孩子。但是在目前的应试教育的体制下,师生关系日趋紧张已是不争的事实。造成这种紧张关系的原因有多方面,但很重要的一点是教师自己承受不了巨大的应试压力,致使其心理发生畸变、扭曲,患上了心理不健康症。一方面 教师体罚学生反映了当前部分教师的师德问题,他们违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以暴力来对待学生问题,对学生缺乏爱的教育,这种行为是应该受到谴责的。但是在谴责部分教师师德问题的同时,我们也应该反思,是什么根源导致部分教师的师德沦落,让体罚的暴力现象充斥在校园呢?体罚学生的校园问题,不仅仅是师德的问题,从深层来看,更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当前社会应试教育体制仍然根深蒂固,素质教育往往流于形式,升学率是衡量地方教育水平、学校教学质量、教师业绩的最重要指标,一些地方过去追求升学率,升学指标层层分派到教师身上,教师教学业绩以及工资福利直接与升学率挂钩,教师承受着社会、家庭、学校对他们过高的期望,教师超负荷的压力往往导致心理问题,出现情绪紧张、态度粗暴、甚至是出现暴力等不良问题。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在家是“皇帝”,在学校就成“上帝”了。老师一旦对学生严厉一点,轻则告状,重则招来一顿暴打,这类事件在报刊、网上时有报道。第三,社会媒体对教师、学校、学生以及家长的一些不公正的评价也是造成师生关系紧张的一个方面。所以,做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如何面对这种状况,开展正常的教育教学活动呢?
1、加强法律法规的学习,在法律给予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展开工作。除了我们自己要加强法律法规学习外,还要加大对学生和家长的法制宣传教育力度。学习法律知识,增强法制意识,依法履行管理职责,做到学法、守法、用法,提高学生及我们自己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不法侵害、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2、改变教育观念,做到以人为本,实施差异教育,树立正确的育人观。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发展的主体。教师面对的是学生的未来,而不是个人眼前的荣誉和利益,要立足于学生的成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丰富自身学识,努力提高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严格执行师德师规,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爱岗敬业.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重视对每个学生的全面素质和良好个性的培养,不用学习成绩作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学生,与每一个学生建立平等,和谐,融洽,相互尊重的关系,关心每一个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人格,努力发现和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在优秀品质,坚持做到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正确处理教师与学生家长的关系,在与家长联系上相互探究如何使学生发展的方法,措施,在交往中不收礼,不吃请,不叫家长办事,不进行有偿家教,赢得了广大学生家长的普遍赞许.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科特点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关注点仅仅停留在了应试上,忽视了学生全面的发展,教育理念的落后导致教学盲点的产生。众所周知,爱迪生七岁上学,因成绩差退学,爱因斯坦两岁说话,上学智力迟钝,德国诗人海涅是尽人皆知的后进生,普京上小学时学习成绩一塌糊涂,而现在成为力挽俄罗斯经济大滑坡的总统,我国著名作家二月河(凌解放),创作了帝王系列作品——康熙、雍正、乾隆祖宗三代的长篇历史小说,就是这位才华横溢的著名作家可是当年小学、初中、高中都留过级。事实表明,学习成绩与创造力无明显的联系。创造力有早晚,先后之分,越是有个性的人,创造力越突出,个性是创造的前提,把个性多样性作为一种有价值的东西,一种财富来加以接受,我们就不会按成绩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我们眼中就会没有差生,只有差异。实施有差异的教育,实现有差异的发展。
喜欢一个学生就等于塑造一个学生,而厌弃一个学生无异于毁坏一个学生。
3、加强师德修养,以身示范,情感育人。
从我们的民族传统上讲,当教师最重要的就是要诚信,守礼,这也是人的品德的形成.受教育者要得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还是品德.教师在传播知识的过程中,他的性格,品德包括价值观都会影响到学生的成长。我国现代教育家夏沔尊说:“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称其为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教师面对的不是冷冰冰的产品,而是一个个有着鲜活生命,正在茁壮成长的孩子。如果说智慧要靠智慧来铸就,那么爱心要靠爱心来成就。高尔基曾说过:“爱孩子,那是母鸡都会做的事,如何教育孩子才是一件大事。”只有尊重学生,才能教育学生;没有尊重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让我们时常想想教育家们的谆谆告诫:“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4、加强政治思想、义务学习,提高教育教学工作艺术。
要注重言教,更要注重身教,模范履行师德规范,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以自己高尚的人格和品德去教育、影响学生。要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勇于创新,不断进取,严谨笃信,与时俱进,不但充实自己,不断探索教育教学的新方法,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著名教育家吕型伟先生说:“教育是事业,其意义在于奉献;教育是科学,其价值在于求真;教育是艺术,其生命在于创新。”这是对教育的精辟论述。
5、缓解心理压力,保持健康的心态。
一位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教育是心灵对心灵的呼唤,是用心灵来浇灌心灵。教师不仅要通过自己掌握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学生,还要通过自身良好的情绪和健康、成熟的性格去感染学生,这种区别于其他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必须具备比常人更好的心理素质。但是,国家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组曾对14个地区168所中小学的2292名教师进行了抽样检测,发现有52.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32.18%的教师属于“轻度心理障碍”,16.56%的教师属于“中度心理障碍”,2.49%的教师已构成“心理疾病”。专家们分析教师心理不健康的首要原因是压力过大。(2005年5月21日新华网)社会压学校,学校压教师,教师压学生,最终造就的是病态的学校,病态的教师和病态的学生。有病的教师怎么能教出健康的学生?这样,有病的学生想打有病的教师也就不值得奇怪了。因此要想有健康心理的学生,必须是要教师有健康的心理。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课程的全面实施,为了促进每一为学生的健康发展,教师需要不断的自我发展、不断的成长,在知识、经验、能力特别是心理品质方面增强对工作的适应性,在职业上更加成熟。
同志们,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教育战线是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教师理所当然就是遵守宪法法律的模范。作为班主任我们就应该首先要学习法律,遵守法律,应用法律,自觉维护校园的安全与稳定,保障师生安全,提高师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抵御不法侵害、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增强我们保护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为构建“和谐阳中”而努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