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金铁霖的学生――李丹阳系列五
金铁霖的学生――李丹阳系列五
在中国文联举办的“桃李芬芳的季节――金铁霖学生音乐会”上,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李丹阳,以一曲《亲亲茉莉花》献上自己对恩师金铁霖的祝福。
作为金铁霖得意门生之一,李丹阳的声色甜美,优雅大方,感染力强,舞台形象热情活泼,是一位深受广大观众喜爱的青年歌唱家。来自天府之国的李丹阳,从小多才多艺,热爱音乐,赢得“金嗓子女孩”的美誉。在那个数理化走遍天下的年代,她毅然考入西北师范大学音乐系,走上了自己热爱的歌唱道路。凭借着天生的金嗓子和后天的勤奋努力,大学时期便在青歌赛上斩露头角。巴山蜀水的灵秀赋予了川妹子李丹阳高亢明媚、委婉大气、清纯甜美的演唱风格,李丹阳, 1986年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西南大学音乐学院,并被破格分配到重庆市歌舞团担任独唱演员,1989年,积极上进的李丹阳又进入中国音乐学院民族声乐研究生班深造,师从金铁霖教授。1991年,李丹阳带着一大摞烫金的获奖证书走入梦寐以求的军营,圆了她的军人梦,成为第二炮兵文工团的歌唱演员。她演唱的《穿军装的川妹子》、《红月亮》等一批歌曲红遍了神州大地。她连续10多年跻身于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为军队和二炮赢得了荣誉。
李丹阳说,17年的军旅生涯,感触最深的应该就是下部队慰问演出,清楚地记得第一次下部队时,满怀欣喜的憧憬着二炮的全体指战员应该是一身白大褂,在先进的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工作。但是当她火车换汽车再步行到达营地时,看到官兵们像民工一样的打扮,拿着铁锹在山洞里和岩石泥土作战,她不由得一阵心酸。生活工作条件的艰苦,文化活动的匮乏,战士们却用无比的热情的欢迎她们,她只有用最动听的歌声来安抚他们单调寂寞的心灵,多年来,李丹阳演出足迹遍布二炮部队的高山哨所、深山连队、大漠戈壁,无论条件如何,她要用歌声送去她对全体指战员的问候和关怀。
那年,李丹阳随队到海拔4000多米的哨所演出,在官兵热烈的掌声中连续演唱了《穿军装的川妹子》、《红月亮》、《亲亲茉莉花》3首歌曲后就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当听到一名战士哽咽着说:“唱一支《十五的月亮》好吗?”于是,她又拿起话筒唱了起来,尽管话筒里传出的一半是歌声一半是喘息,可战士们听起来却是天底下最动听的歌,流着泪水使劲鼓着掌,歌声、掌声、笑声融为欢乐的海洋⋯⋯
去年“八一”前,二炮政治部与央视确定在南国某地录制庆祝建军八十周年文艺晚会《剑啸苍穹》。李丹阳主动请缨上阵。在录制节目期间,她利用休息时间,只身来到了某导弹旅、某训练团,与基层官兵近距离接触交流、畅谈人生,因陋就简举办小型演唱会,将《最红最美的旗》等20多首优秀歌曲和个人演唱专辑,送到帐篷里、灶台旁和训练场,令官兵们喜出望外。大家自发打出“丹阳姐姐我们爱你”、“基层官兵喜爱李丹阳”等横幅,采来一束束野山花送给她。
此时,李丹阳的父亲正因肺癌住在医院。圆满完成节目录制任务返回途中,她急忙拨通电话,向慈父转达女儿的问候。此时,经过4个多小时手术的父亲,正处于半昏迷状态。明知父亲听不到,李丹阳还是对着手机唱起心中最美的歌《最红最美的旗》,献给病魔缠身的父亲⋯⋯ 李丹阳感慨:“自古忠孝难两全,我会尽量做到最好⋯⋯”然而,最终,就在李丹阳赶到医院的前几分钟,老父溘然长逝,她未能见到父亲最后一面。
李丹阳一贯热衷于各种震灾扶贫等社会公益事业,被先后誉为:预防艾滋病公益宣传员,中国爱心大使、首都文明市民公益大使、关爱留守学生爱心大使等称号。
曾无数次参加国家重大公益演出,奔走于基层部队作慰问演出。她无数次随“心连心”艺术团深入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少数民族地区、将自己歌唱艺术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之中。“千里爱心向东海”赈灾义演、“万众一心抗洪救灾”、“为山区捐赠活动”等公益演出中,都能看到她的身影;在抗“非典”、防艾滋病、抗震等义演活动中,都能听到她的歌声。
曾先后被授予“首都文明市民公益大使”、“中国爱心大使”、“成都市城市形象大使”、“河南慈善大使”、“云南腾冲荣誉市民”、“全国听众喜爱的歌手”等荣誉称号。特别是在这次5.12的汶川特大地震灾害中,作为一名从四川走出来的歌唱演员,她与大家一样在第一时间积极的投入到抗震救灾的热潮中,、并为此录制了一系列抗震救灾的公益歌曲,其中《真情》、《有我在你身旁》、《宝贝》和《舍不得你们走》还先后拍摄成MV,并通过荧屏为战斗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广大官兵和灾区父老送去了精神食粮,在此期间,李丹阳还参加了各种赈灾捐献活动多达50余场,累计向灾区捐献29万元,并先后七次赴灾区慰问演出,将党的温暖及时送到灾区人民群众的心坎里,被军委首长称赞为“先进文化的排头兵”。
她还多次代表国家出访了日本、美国、澳大利亚、意大利、土耳其、菲律宾、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中华民族音乐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弘扬中华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为国家和军队赢得荣誉。
说起和金铁霖教授的缘分,李丹阳感慨的说,“我们已经有20年的师生情谊了,金老师在专业上是个严师,而在生活中则更像一位慈父。”1988年初到北京的李丹阳无依无靠,金老师处处给予她关怀,因材施教指导她的声乐技巧,耐心纠正她的口音问题,指点其发展方向,教她做人做事的道理。而李丹阳也把金铁霖教授当作自己的父亲一样,在学习期间经常在金老师家蹭饭,虽然现在工作繁忙,但是李丹阳依旧经常去金老师家探望,遇到问题也会向金老师请教,师生情浓,父女情深,可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
时值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李丹阳又以一曲《时代颂歌》颂扬了党的光辉历程和改革开放30年的巨大变化,及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伟大成就,表达了中华儿女热爱祖国、奉献祖国的豪情雄志。我们也期待这李丹阳能有更多的优秀作品呈现给大家,也祝愿她在艺术道路上能够再创辉煌。
第二篇:金铁霖声乐教学简介
321金铁霖声乐教学简介(部分声乐教学视频下载)(2007-04-10 21:44)
分类:美声唱法
教学体系创新点】
一、崭新的学术定位。金铁霖教授提出“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为民族声乐艺术做出了科学准确的学术定位。
二、创立并完善了民族声乐的“声、情、字、味、表、养、象”七字标准,因而也确立了民族声乐教学、实践的客观标准。
三、改进了教学方法。运用“启发式感觉教学法”、“声乐平衡”理论体系,把握技术训练中的辩证关系,能够在短时期内解决声乐训练中的诸多技术难题。
四、选编出版了几套适应新的时代发展需要的、实用价值较高的声乐教材。
五、体现了中华民族声乐教学的最高水平并代表了中华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传统的民间歌唱艺术,声音高亢、音色明亮、风格浓郁、特色突出,但音域相对狭窄、中低声区缺乏浑厚、弹性与力度,发声方法上也缺少科学性,技巧上不全面。民族声乐自上世纪五十年代进入高等艺术院校后,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随着历史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文化生活的丰富与水准的提高,人们的审美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当代的民族声乐艺术无论在概念上、技巧上还是作品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和提高。民族声乐艺术已经成为在继承和发展民族传统演唱艺术的基础上,借鉴和吸收了大量西洋声乐艺术科学的发声方法而形成的一种中国独有的,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和科学发声技术的新型声乐艺术。
上世纪八十年代金铁霖任声乐系主任之后,就提出了民族声乐应具有“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的指导思想。对民族声乐艺术进行了重新思考和学术定位。在研究、探索、总结、改进的基础上,对民族声乐教学方法进行了不断的实践与完善,创造出一种特有的、先进的、科学的歌唱训练方法。这种训练方法的优点与特色是:
1、把原来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教学方式,形象地变成可以让学生能够明确捕捉到的具体的“通道”、“支点”、“回吸”、“位置”、“开贴”等技术感觉,同时,可以收到“立竿见影”的调控结果。
2、可在短时期内解决以往歌唱技术训练中的诸多技术难题,大大缩短了声乐学生和歌唱演员的技术训练周期。
3、训练出来的学生很多人不但可以很好地演唱中华民族歌曲,同时也可以很好地演唱西洋美声歌曲。
4、训练出来的学生音域拓宽了,音量扩大了,中低音声区的声音浑厚了,弹性与力度也明显增强了。
5、学生的歌唱能力增强了,各发声器官的功能得到了有效利用,避免了声带出问题的情况发生。每个学生的身体条件、嗓音条件、领悟能力、艺术素质等都不一样,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认真地分析、研究每一个学生,根据不同的学生选择不同的训练手段和不同的调整方法。
对声乐学生和歌唱演员的训练是多方面的,教师要在“声、情、字、味、表、养、象”七个方面进行认真的指导和训练。
1、声——在整个歌唱的过程中,要教会学生掌握真声、假声、混合声(混合声又分为三种:①真声多的混声②一半真声一半假声的混合声③真声多假声少的混合声)。
2、情——演唱中,指导学生用心歌唱,用发自内心的感情去表现作品,艺术表演的精髓是“欲想动人先动己”。
3、字——语言在歌唱中是非常重要的,歌唱语言和说话是不一样的,难度很大,要求在科学的歌唱状态中,在通畅优美的歌声中把语言表现出来,语言效果既要符合汉语吐字归韵的特点,也要符合五音(唇、齿、牙、舌、喉)四呼(开、齐、撮、合)的规律。
4、味——对具有地域特色作品的演唱要把握风格和韵味,像彭丽媛对山东民族风格味道的把握就非常优秀,董华对陕北民歌韵味的表现也非常到位。
5、表——学生在演唱声乐作品和演歌剧的时候,表演要得体、到位,这包括身段、动作和舞蹈,给观众的“听觉形象”和“视觉形象”要统一。
6、养——这包括:文化修养、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
7、象——舞台形象,也就是一个表演者在舞台上的气质和风度,身高长相是一个重要方面,气质和风度是更要的一个方面。
“声、情、字、味、表、养、象”也是选学生、教学生和考试、比赛评分的基本标准。教学中,把握好学生学习声乐的三个阶段:
1、自然阶段:声音基本没有经过雕琢,凭自己的条件和模仿能力,用个人经常演唱的一些体会和经验来演唱歌曲。
2、不自然阶段:教师对学生自然唱法中的一些问题,毛病、进行系统规范的改进与纠正,这个阶段学生会很不适应,有可能出现学生演唱水平“退步” 的假象,这是暂时的不适应,这个时段要把握好教师的调控手段和学生的心理状态。争取尽快度过这个不自然阶段。
3、科学的自然阶段:如果师生配合默契,教师训练方法得当,学生歌唱心理良好,就会很快地进入到科学的自然阶段。在这个阶段,学生能够正确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可以运用自如地用优美的声音去表现声乐艺术作品了。启发式感觉教学,就是将我们日常生活中能做到的一些动作和感觉,比喻性地用于歌唱教学训练当中。通过借助这些感觉,体会到科学的发声状态,达到声乐训练的目的。比如,有的学生声音紧而虚、气息浅、喉头不稳定,吐字不统一,就可以使用“支点”提法启发学生,假设“支点”在中山装第二个扣子处,让学生意识、感觉到声带或嘴巴就长在那里,将所有的字和声音都在“支点”上唱出来,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支点”部位。假设的“支点”比实际喉头位置要低,这样真正的喉头就会自然下降,喉头就会打开,喉头也会相对稳定。声带的负担和压力相对减轻,气息也就稳定在“支点”之下,得到放松和深的呼吸状态。由于所有的字都在“支点”上转换,又可以使每一个歌唱中的字都在科学的唱法上统一起来。这种提法可以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使声音达到初步的平衡状态。
珍贵视频资料下载:
第三篇:金铁霖声乐教学录音摘要
金铁霖声乐教学录音摘要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法,假设,比喻,因人而易。1.哼鸣法
歌唱的哼鸣和生活中的哼鸣原则上没什么两样。做到喉头放松,感叹式的呼吸。采用半音阶模进由下向上,再由上而下。
如: ①、3/4 dtyysyay’ydysua’6
②、3/4 xgctyyxfy xydcyxsy yayyyyyy’yxgycxyfy xydcyxsua' ③、2/4 bratyynbjynbyhnybgy byfbyndynbsunba ‘ 注意:哼鸣的正确与否是看下巴可以随便动,而不影响哼鸣。⑴、大哼鸣:
大哼鸣似人小声哭泣的感觉,加上叹气的感觉。(宽厚、通畅)适合:创作歌曲,气势较大的歌曲以及美声歌曲。多在基础训练中使用。⑵、小哼鸣:
声音、集中、明亮,灵活,适合民族歌曲和戏曲。练习时较大哼鸣它的焦点更集中,又明亮又积极。
哼鸣对调整声音的平衡很有好处,唱前,先用哼鸣的位置念词,再套词,每个字都应在哼鸣的点上,动作要小。做到先哼、后念、再唱。
2、母音的练习:
mi ma mo me mu 例:
3/4 xgctyyxfy xydcyxsy yayyyy’yxgycxyfy xydcyxsu a'
mi ma mi mi mei mi
2/4 rxatyyyyyccyxjy xyhxyxxyxxycxgyy’xyfxcydy yyyyxsucxa’
⑴、基本练习:
①、“ o、u ”打开喉咙,克服挤、卡、尖、白的声音。
2/4
mu
2/4 xacxd xgcxra’xrdxcra xgcxd’a;’
②、把“u”母音与哼鸣相结合即“nu”。再用o、u母音带其他母音。
如:
2/4 xgcxd xfxcs ‘a;’ xgcxxcxd xfxcs ‘a;’
nu e i nu o a mi ma mi mi mei mi ③、“母音变形”:
吐字不清,不要完全用母音带字,易出现音包字,喉咙像含了一个小球儿一样。不
适合民歌,但作为基本训练是必不可少的。
④、“e.i”母音,窄母音
声音靠前,明亮,较适合克服压、重、暗、虚、撑的毛病。
打开喉咙,与呼吸配合带其它母音,比较甜美,明亮。
如: 2/4
xaxxxxccccccxcxxxxtuxcd xgtxucra’xrdrtyrrrrrcxraxygcyxdy’ua;’
mi mei ma 适合歌曲《南泥湾》
3、“微笑”的作用:
把歌唱中的保持微笑的状态,把笑肌提起,再把上腭、软腭一起带起。以克服压、沉、rxatyyyyyccyxjy
xyhxyxxyxxycxgyy’xyfxcydy yyyyxscxyay’ua;’ 暗的毛病。要求:微露上齿,下齿不露,舌与下巴为一体的。适合民族唱法。
4、“哈欠”的作用:
做到闭口打哈欠的状态,不要因母音的变化而改变哈欠的状态。
如:
2/4 g g ‘g xgtycxyfy’xydcycxysuaty’uak’
wu a i u
但哈欠不要打过了头“a”成了“e”,要与叹气相结合,另外“抬小舌的状态”对初学者体会正确的发声也有很好的帮助。
5、假声,体会高位置:
把假声放大,变成明亮的声音,不要掉下来。把所有的字都要统一到假声的位置上去转换,还要保持呼吸支持,不要脱离位置。多练下行如:
2/4 rxatyyyyyccyxjy xyhxyxcgu’xftxcydy yyyyxsucxa’ mi ma
6、反向提法的训练:
一上一下,一反一正,整体平衡,气息与声音位置的关系。反向气息,以克服过分强调假声出现的尖、卡、挤的现象。⑴、“吸气”状态的歌唱法: 吸到哪就从哪唱!⑵、支点提法:
把第二纽扣的位置比作声带的位置,要在这个支点上换字,如:
2/4 gtydua’gtydua ‘gtydua ‘
mi mei ma ⑶、下支点的提法:
每个字都在横膈膜的地方,第四个扣的位置,以克服声音僵硬的毛病。⑷、叹气、贴字的提法:
加强气息对声音的支持,把每个字都贴在下叹的气息上,歌唱时先放松地把气息叹下来再吸气,这样把字、声、气相结合。多练下行,如:
2/4 xgtycxydy xyfxycysy y‘ua;’ xgtycxxycxdyy xyfyyyxcsy yyyyy‘ua;’
mi me
⑸、喉下换气法:
保持气息吸气的状态,把字贴在脖根处,配合气息就可以使表情自然,口腔放松,吐字自如,声音明亮。
7、歌唱中的呼吸的训练:
⑴、叹气式的呼吸方法
先叹后吸,叹到哪就从哪里吸。
⑵、下支点吸气法,在横膈膜处 ⑶、闻花香式的方法
嘴张得不要紧、与鼻同时吸气,就会吸得深。⑷、高位置吸气法
通过鼻子,上腭到横膈膜处呈抛物线状的通过。也用此去唱。
⑸、歌唱中的气息保持
在歌唱家是保持吸气状态的感觉,保持吸气息与歌唱的平衡,气息越不够用越要保持叹气的状态。消除憋气,礓硬。
8、歌唱的姿势
双脚稍分,可前后站立,面部,胸、腹、臂都要积极兴奋的放松,肩略后展。腰部有推住的感觉,脖子,后背呈一条线,要站得稳,避免伸下巴,梗脖子。
第四篇:金铁霖先生从教50周年系列活动说明(最终版)
金铁霖先生从教50周年系列活动说明
一、活动背景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城市发展进步的灵魂。当今世界正逐渐进入文化经济时代。在面对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进程中,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凸显。由此,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已经成为我国文化领域的头等大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宏伟目标,做出了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伟大部署,在这个重要的历史变革的关口,我们面临着文化发展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在一系列重大举措的推动下,当前文化已经逐步走向我党和国家发展政策的中心,文化发展的理念已经成为党执政兴国第一要务的重要组成部分。首都北京,是享誉世界的历史文化名城。文源深,文脉广,文气足,文运盛。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肩负起在国内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努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的重任。
中国音乐学院立足北京,长期以来受到北京市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中国音乐学院则一直秉承中华民族音乐艺术传统,以培养中华民族音乐人才及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己任,先后培养了众多国际国内知名的音乐艺术家,为首都文化建设和中华民族音乐的继承、发展与弘扬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我院金铁霖教授,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坚持科学发展观,以“振兴中华民族声乐,走向世界,唱响国际舞台” 与“构建中国特色声乐学派”为总目标,在继承中国传统声乐艺术的基础上,科学地借鉴了西方声乐训练方法中的精华为我所用,以满足中国人民的审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宗旨,培养了一大批享誉国内外的歌唱家,对中国声乐的发展与构建中国声乐学派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为中国音乐学院带来了巨大的品牌号召力,成为了北京文化品牌中亮丽的“名片”。
二、金铁霖先生介绍
金铁霖先生,满族,出生于哈尔滨市,中共党员,中国著名声乐教育家,博士生导师。金铁霖先生现任中国音乐学院名誉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金铁霖中国声乐艺术研究院院长、全国政协委员、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会长等。他曾担任北京市文联主席、先后被多所大学和艺术团体聘为客座教授、艺术顾问。曾被评选为北京市高教系统先进教师;北京市有突出贡献的科学、技术、管理专家;荣获文化部创新奖;国家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模范教师;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全国十大艺术英才;获选2012年“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金铁霖先生在长期的民族声乐教学实践中,为探索和建立科学完整的中华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和中华民族声乐学派,培养和造就德才兼备的民族声乐人才,在弘扬主旋律、诠释文化先进性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首先提出了中华民族声乐应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给我国民族声乐教育以崭新的学术定位并作为民族声乐发展的方向,他为此做出了大量开创性的努力;他创建的民族声乐“七字标准”即:“声、情、字、味、表、养、象”为民族声乐人才的选拔、培养及民族声乐比赛的评判奠定了客观的标准;他辨证地提出了声乐学习三个阶段的理论以及一系列完整的、富有创建性的、行之有效的教学理论。同时他将歌唱训练特有的“启发式感觉教学”进行了完善和创新,使声乐教学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化繁难为简易,从而能够在短时期内解决声乐训练中的诸多技术难题,获得了高层次声乐人才的高成才率。他坚持因材施教,强调声乐训练中的辨证关系,坚持实践是检验教学成败的标准。大批高、精、尖型的歌唱人才群体不断推出,如今他们都是活跃在舞台上颂扬社会主旋律的生力军;在国内外重大声乐比赛中,其学生也屡屡获得骄人成绩。在教学中他孜孜以求,教书育人,不惟书本、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他始终坚持在教学实践第一线,潜心研究,不断总结,先后发表了《浅谈我的声乐训练方法》、《谈民族声乐教学》、《声乐训练中的辩证关系》、《中华民族声乐的学习与训练》、《中华民族声乐艺术教学探索》等专著、论文、教材和教学音像制品数十部。他还应邀通过计算机网络和电视等现代传媒手段,多次举办民族声乐专题讲座,为推动和促进中华民族声乐艺术的普及和健康发展,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金铁霖先生在坚持继承民族声乐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博采众家所长,融汇贯通,开拓创新,开创了一种具有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的声乐教育体系,形成了具有典型示范作用、科学完整的金铁霖民族声乐教学体系,培养了无数以歌声名动天下的学生。金铁霖先生始终以高度的时代责任感引领着中华民族声乐的发展,以昂扬的时代激情抒发着赤子情怀,在日新月异的中华民族乐坛上,挥洒着一个又一个的华彩乐章,他被公认为我国当代民族声乐教育领域的一面旗帜!
中国音乐学院金铁霖先生自1963年起从事声乐教学工作,至2013年为止,恰逢他从事声乐教学50周年。50年对人生来说是半百,对事业来说是朝阳期,对中国声乐走向世界来说是一个孵化期,也是一个需要扶植的关键时期。金铁霖先生是北京市的一个文化品牌,是中国音乐界的宝贵财富,他创造了中国音乐历史上丰碑式的成绩。现阶段,中国声乐正好赶上国家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时期,在中国大力发展文化软实力,推进民族文化走向世界,以及北京市要建设文化之都、世界城市这样一个战略部署,更好地继承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精神,搭建中国音乐的发展更高的平台。
在金铁霖先生从教50周年之际,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文联、中国音乐学院以此为契机联合举办“金铁霖先生从教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其目的不仅仅是彰显金铁霖先生个人所做出的丰功伟绩,更重要的是回顾和总结中国声乐发展这一时代的光辉历程。我们相信,“金铁霖先生从教50周年系列活动”的开展,将对中国音乐的发展起到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三、活动内容及呈现形式
1.以学术音乐会的形式展示代表中国声乐现阶段最高水平、最具中国特色的声乐演唱形式。2013年12月6日晚上7:30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音乐厅举办金铁霖先生从教50周年学术音乐会。
中国声乐艺术扎根于民族沃土,从本质上折射出我们国家、民族的行为准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多年来,一直是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主要载体,对于凝聚党心、民心产生着积极深远的影响。在当前国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战略时期,以中国北京为主会场,香港为分会场,将中国最具代表性的优秀歌唱家汇聚在一起,举办代表中国最高质量、最高水平的音乐会,展示具有“科学性、民族性、艺术性、时代性”的声乐演唱艺术,不仅有利于弘扬中华民族精神,树立民族自信,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国声乐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和亲和力,使中国音乐文化在世界范围内发扬光大!
2.以教学研讨会的形式,研讨如何为中国声乐开拓更加美好的未来,构建中国声乐学派,使中国声乐从世界舞台的边缘逐步走向中心。2013年12月6日上午9:30—至下午4:30在中国音乐学院国音堂歌剧厅举办金铁霖先生声乐教学研讨会。
邀请中国各大艺术院校及演出团体的专家、学者与会,共同探讨,交流,对现阶段中国声乐发展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展开深入的探讨,共同为打造有世界影响力的音乐文化品牌而努力。增强文化自信和艺术自信,并在保持“自我”特色的状态下稳步发展,不断提升。
3.以文字、音像为载体,以金铁霖先生从教50周年为契机,总结、梳理中国声乐近半个世纪以来取得的成果。
第五篇:金铁霖谈自己的声乐训练方法
金铁霖谈自己的声乐训练方法(一到九)
学生实践篇(学生用)
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一)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二)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三)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四)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五)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六)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七)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八)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九)浅淡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十)民族声乐教学篇(教师用)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一
“声”:科学的演唱方法和声乐技巧——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二
“情”:演唱声乐作品的感情——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三
“字”:歌唱中的语言——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四
“味”:歌唱的风格和韵味——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五
“表”:歌唱中的表演和形体动作——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六
“养”:歌唱家应具有的音乐素养——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七
“象”:歌唱演员的形象、仪表、台风——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八
声乐训练中的辨证关系——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九
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十
学习民族声乐的三个阶段——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十一
“哼鸣”唱法的运用——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十二
母音的运用——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十三
“哈欠”、“假声”、“微笑”的使用——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十四
吸气状态在歌唱中的运用——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十五
“支点”、“叹气贴字”、“喉下贴字”提法的妙用——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十六
歌唱的呼吸——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十七
追求探索,实践总结——漫淡民族声乐教学之十八
金铁霖
近年来经常收到全国各地专业和业余歌手的来信,要求解答他们在歌唱中的一些问题,有的寄磁带,也有的想到北京直接求教。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并感谢给予我的信任,为在我国有这样多的青年爱好声乐、求学上进而高兴。我愿意帮助这些青年歌手们,但工作、教学很忙,时间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现在借《歌曲》月刊为我提供一栏声乐讲座的机会,介绍我的声乐教学情况,并综合一些青年歌手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为了照顾到更广泛的声乐爱好者的程度,在讲座中尽可能提法简单、明确、易懂,注意实效,有针对性。由于这只是我个人在演唱和教学的体会和认识,有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仅供参考。
(一)学习声乐的三个阶段:
一般训练声乐演员,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从自然、不自然、到新的自然阶段。很多声乐爱好者,在未经正式学习声乐、接受训练之前,都各自根据本人条件或靠模仿某个歌唱家演唱,即凭自己的自然感觉在歌唱,没有什么框框,一般在演唱之中都比较自然和自信,有的在演出中很受观众的欢迎,有一些还考入了专业文艺团体或艺术院校。这种凭自己声音条件和模仿能力的自然感觉阶段是第一自然阶段。当他们找到声乐教师开始学习声乐时,老师就会指出他们在自然阶段的演唱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并加以训练,例如提出喉头不稳定、气息浅、声音位置低或声音太紧、吐字不清等等,这就必然打破原来自然阶段的平衡感,需要用新的歌唱方法来调整,逐渐找到科学的平衡。在打破原来自然歌唱阶段平衡后,还未建立起新的平衡之前,就是不自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往往唱起来很别扭,原来能胜任的歌,似乎也感到很吃力,甚至连一首简单的歌也唱不下来,有人音都唱不准了。在这个阶段,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个别人还产生对唱歌的惧怕感,有的学生因长期处于不自然阶段、不能胜任工作而改行。学习声乐的不自然阶段是正常的,也是必经之路,只是要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尽快使不自然歌唱阶段时间缩短,找到新的平衡。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熟练的歌唱技巧,并能自如地去为表达声乐作品服务,使发声技巧和科学方法溶化在艺术作品之中,毫不做作又很自然,这是第二自然阶段,也可以说是新的科学自然阶段。这就是要有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启发学生,使他们尽快达到这一境地。
(二)我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用的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法,有时也使用假设和比喻的办法来 启示学生。所谓启发式的感觉教学就是通过我们在生活中能做到和体会到的一些感觉来让学生去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取得比较合适的比例关系,建立起合理而科学的发声状态。使用假设和比喻的启发手段是为了转移学生视线、达到声东击西、举一反三的目的。在提法上尽可能准确、简单、灵活、见效,避免复杂化和神秘化,应当根据每人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使学生尽快找到科学的发声办法。我通常所使用的而且比较有效的一些训练办法介绍如下:
(1)“哼鸣”唱法的练习:
“哼鸣”是我们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动作,它同一般的哼哼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要求在“哼鸣”时,喉咙要放松,把“哼”的感觉叹在呼吸上,我经常在让学生练声前先练“哼鸣”,音阶是半音模进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进行。“哼鸣”一定要对头,如果哼的不对,又紧又僵,带出来的声也不会有好效果,哼的对了,所带出来的声音也是对的。检验“哼鸣”对错与否,可以在“哼鸣”时,看嘴巴能否随便做动作而不影响“哼鸣”的声音运行。这样用“哼”所带的声音也就对了,嘴巴在做咬字动作和表情之时也不会影响声音。“哼鸣”有大小之分,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条件来使用,一般使用大“哼鸣”,练习声音更开一些,比较圆润,掩盖色彩更多些,声音与呼吸容易平衡,形成歌唱的垂直状态。练大“哼鸣”时,有小声哭泣之感,一般从上向下叹唱为好,似乎把声音叹在气上了,这样就不脱离呼吸了,形成一个歌唱的整体,这种声音很宽厚,通畅,唱创作歌曲和气势较大的作品更为合适。使用小“哼鸣”练习时,有一个明确的交点,唱起来声音明亮,有个“心”,便于咬字、动作灵活,更适合唱民歌或戏曲等,练唱时,要注意喉咙打开和气息深度的保持,否则很容易气高喉紧,声音尖锐,穿透力不强,直接影响到 音色和音量的发挥,所以时刻注意声音的平衡和比例关系是非常必要的。综上所述,大小“哼鸣”感觉状态基本相同,只是在哼的感觉上有所区别,两种办法均可使用。“哼鸣”唱法,对调整声音的平衡,找到歌唱的整体感觉比较有效。在练歌时,可以先用“哼鸣”把旋律哼下来再用哼的位置念歌词,每个字都不要离开“哼鸣”的位置,为了保证统一,换字的动作尽可能要小,然后再根据这样的感觉把声音放出来唱,就可以达到声音与字的统一协调连贯。可以先哼、后念、再唱,这三种感觉是一致的,都不要脱离“哼鸣”状态来带字带声,注意它们的共同性的前提下再体现每个字的特点。
金铁霖
近年来经常收到全国各地专业和业余歌手的来信,要求解答他们在歌唱中的一些问题,有的寄磁带,也有的想到北京直接求教。我非常理解他们的心情,并感谢给予我的信任,为在我国有这样多的青年爱好声乐、求学上进而高兴。我愿意帮助这些青年歌手们,但工作、教学很忙,时间有限,不能满足所有人的要求。现在借《歌曲》月刊为我提供一栏声乐讲座的机会,介绍我的声乐教学情况,并综合一些青年歌手们提出的问题,进行讲解,为了照顾到更广泛的声乐爱好者的程度,在讲座中尽可能提法简单、明确、易懂,注意实效,有针对性。由于这只是我个人在演唱和教学的体会和认识,有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仅供参考。
(一)学习声乐的三个阶段:
一般训练声乐演员,都要经过三个阶段,即从自然、不自然、到新的自然阶段。很多声乐爱好者,在未经正式学习声乐、接受训练之前,都各自根据本人条件或靠模仿某个歌唱家演唱,即凭自己的自然感觉在歌唱,没有什么框框,一般在演唱之中都比较自然和自信,有的在演出中很受观众的欢迎,有一些还考入了专业文艺团体或艺术院校。这种凭自己声音条件和模仿能力的自然感觉阶段是第一自然阶段。当他们找到声乐教师开始学习声乐时,老师就会指出他们在自然阶段的演唱中的许多问题和不足,并加以训练,例如提出喉头不稳定、气息浅、声音位置低或声音太紧、吐字不清等等,这就必然打破原来自然阶段的平衡感,需 要用新的歌唱方法来调整,逐渐找到科学的平衡。在打破原来自然歌唱阶段平衡后,还未建立起新的平衡之前,就是不自然阶段。在这个阶段中,往往唱起来很别扭,原来能胜任的歌,似乎也感到很吃力,甚至连一首简单的歌也唱不下来,有人音都唱不准了。在这个阶段,学生很容易失去信心,个别人还产生对唱歌的惧怕感,有的学生因长期处于不自然阶段、不能胜任工作而改行。学习声乐的不自然阶段是正常的,也是必经之路,只是要通过正确的训练方法和手段,尽快使不自然歌唱阶段时间缩短,找到新的平衡。经过严格的训练掌握熟练的歌唱技巧,并能自如地去为表达声乐作品服务,使发声技巧和科学方法溶化在艺术作品之中,毫不做作又很自然,这是第二自然阶段,也可以说是新的科学自然阶段。这就是要有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来启发学生,使他们尽快达到这一境地。
(二)我在训练中采用的方法:
我在教学中用的启发式的感觉教学法,有时也使用假设和比喻的办法来启示学生。所谓启发式的感觉教学就是通过我们在生活中能做到和体会到的一些感觉来让学生去找到正确的歌唱方法,取得比较合适的比例关系,建立起合理而科学的发声状态。使用假设和比喻的启发手段是为了转移学生视线、达到声东击西、举一反三的目的。在提法上尽可能准确、简单、灵活、见效,避免复杂化和神秘化,应当根据每人条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不同的解决方法,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针对性强,使学生尽快找到科学的发声办法。我通常所使用的而且比较有效的一些训练办法介绍如下:
(1)“哼鸣”唱法的练习:
“哼鸣”是我们在生活中体会到的动作,它同一般的哼哼没有什么两样,只是要求在“哼鸣”时,喉咙要放松,把“哼”的感觉叹在呼吸上,我经常在让学生练声前先练“哼鸣”,音阶是半音模进由下而上再由上而下进行。“哼鸣”一定要对头,如果哼的不对,又紧又僵,带出来的声也不会有好效果,哼的对了,所带出来的声音也是对的。检验“哼鸣”对错与否,可以在“哼鸣”时,看嘴巴能否随便做动作而不影响“哼鸣”的声音运行。这样用“哼”所带的声音也就对了,嘴巴在做咬字动作和表情之时也不会影响声音。“哼鸣”有大小之分,可根据学生不同情况和条件来使用,一般使用大“哼鸣”,练习声音更开一些,比较圆润,掩盖色彩更多些,声音与呼吸容易平衡,形成歌唱的垂直状态。练大“哼鸣”时,有小声哭泣之感,一般从上向下叹唱为好,似乎把声音叹在气上了,这样就不脱离呼吸了,形成一个歌唱的整体,这种声音很宽厚,通畅,唱创作歌曲和气势较大的作品更为合适。使用小“哼鸣” 练习时,有一个明确的交点,唱起来声音明亮,有个“心”,便于咬字、动作灵活,更适合唱民歌或戏曲等,练唱时,要注意喉咙打开和气息深度的保持,否则很容易气高喉紧,声音尖锐,穿透力不强,直接影响到音色和音量的发挥,所以时刻注意声音的平衡和比例关系是非常必要的。综上所述,大小“哼鸣”感觉状态基本相同,只是在哼的感觉上有所区别,两种办法均可使用。“哼鸣”唱法,对调整声音的平衡,找到歌唱的整体感觉比较有效。在练歌时,可以先用“哼鸣”把旋律哼下来再用哼的位置念歌词,每个字都不要离开“哼鸣”的位置,为了保证统一,换字的动作尽可能要小,然后再根据这样的感觉把声音放出来唱,就可以达到声音与字的统一协调连贯。可以先哼、后念、再唱,这三种感觉是一致的,都不要脱离“哼鸣”状态来带字带声,注意它们的共同性的前提下再体现每个字的特点。浅谈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二)(2)“母音”的练习:
我们平时练声时总时“米”,“妈”的进行反复练习,戏曲演唱喊嗓也是“衣”“呀”等等,这就是所谓的母音练习。母音的练习要有目的和方法,不是简单的随便唱唱,如练习中使用很显然,这是用“米”的母音来带“妈”的母音,使“妈”的发声要向“米”的感觉靠,并具有“米”的色彩。
我在训练当中是根据不同情况来使用不同母音来进行的。经常使用的是两组母音,一是“欧、乌”另一是“衣、ei”母音,这两组母音在具体训练中有不同的作用和效果。使用“欧、乌”母音时,便于打开喉咙,使声音垂直,容易获得掩盖的位置,对克服那些声音有挤、卡、尖、白毛病的人是很有效的。因为有这类毛病的人都是在歌唱中喉咙不开,气息悬浅、位置低。我教民族唱法的学生也同样使用“欧、乌”母音的练习。
我在训练中经常加上字头如上面练习音阶中的“努”,是使用“哼鸣”与“乌”母音的合用办法,即是“nu”,“欧”母音的用法与“乌”是一样的,这里不就单独提了。如果“乌”母音用好了,能使声音竖、圆润、饱满,上下容易统一贯通,掩盖位置比较明显。练好“乌、欧”母音是对基本歌唱训练必不可少的步骤,它能解决声音平衡和整体歌唱的问题。因此,用“乌、欧”练习的同时,还要用它们来带其它字,使别的母音也具有“乌、欧”母音的特点和色彩。这样势必对那些在声音上有挤、卡、尖的毛病的人起个综合平衡作用,可以调整到较合理的比例关系
这个练习正体现出用“乌”带“啊”和“ei”、“衣”等母音,使这些 母音都带上“乌”母音的感觉和色彩。由于“乌”母音具有声音垂直、掩盖,喉咙开的特点,带出来其它母音也同样有这样的特点,虽然声音圆润、浑厚、通畅,但容易使字不很清晰,这是母音变形的缘故。用这种办法直接带字唱民歌和戏曲不太合适,容易出现音包字或吐字含混不清的问题,搞不好听众会反映喉咙里象含个饺子,听起来不习惯也不亲切。所以用“乌、欧”母音练习基本功是必要的,但在唱歌中要注意与语言的结合,如果用“乌欧”母音带字,演唱创作歌曲或幅度较大的声乐作品更为合适。“ei”“衣”母音的使用与“乌、欧”有所不同。虽然在歌唱的整体感觉上是一致的,但由于“ei”“衣”母音,声音比较集中,靠前,声带张力也强些,因此声音色彩比较明亮,富有灵活性,对克服那些声音上有重、压、暗,撑毛病的人颇为见效,我们知道“ei”“衣”母音是窄母音、本身就具有集中、明亮、位置高的特点,如果在练习当中,配合好气息和打开喉咙,那么“ei”、“衣”母音的音色肯定是很甜美的,带上其它母音也都具有这种色彩了。由于“ei”“衣”母音比较集中、灵活,在咬字上也更方便一些,可以用很小的动作把字吐清晰。用这组母音演唱中国歌曲和民歌都很合适,不仅吐字清楚,从音色上也更符合我国广大群众的听觉习惯。用“ei”“衣”母音带其它母音,也可以得到相同的效果,如能运用自然、统一,那么唱好中国民歌是不成问题的.还有很多练习不一一列举,尤其换字的练习,很灵活,用“ei”“衣”经母音加上任何字头都可以。浅谈我的声乐训练方法
(五)(丙)“下支点提法”:
歌唱中过分注意高位置而造成气息又浅又僵或过分咬字造成嘴巴太紧,必然会使声音里出外进、字声脱节,唱出来的声音肯定是挤、卡、压、尖,增加了声带的负担,高音上不去,低音下不来,难以扩展音域,给表现作品造成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常使用“下支点提法”,感觉每个字在喉咙的深处(即在横膈膜处)唱,也可以比喻在中山装的第四个扣子处,这个歌唱的交点就是“下支点”。
演唱中的每个字都要在“下支点”处唱,可以配合吸气动作,保持声音的深度,不至于唱出去,这样不仅吐字清晰,而且喉头稳定、放松、喉咙打开,口腔也自然得到解放,发声器官和咬字各部位会正常工作,不至于僵硬和紧张了。练习曲一般使用上行的(丁)“叹气贴字提法”:
歌唱中字与声是一个整体不可脱节,而声音必须有好的气息支持才能得到好的效果。怎样做到声音不离开气息呢?实践表明,“叹气贴字提 法”是较有效的办法。它可以克服在演唱中声音虚、浅、僵的问题。具体要求是:首先让学生保持放松状态,将气叹下来再吸气,将演唱的每一个字都似乎贴在叹下来的气息上,不论高音或低音都是如此。唱的过程中一直要保持叹气状态,就象从高层建筑物下降的电梯,人在上面,电梯比作是气息向下叹,人比作是声音贴在气息上,也就是说:不管电梯如何向下降,人总是踩在电梯上的。“叹气贴字提法”把字、声、气的关系协调为一体,喉头紧、声音僵的毛病,都可迎刃而解了。练习曲一般以下行为好
(戊)“喉下换字提法”:
有些歌手在演唱中,口腔紧张,表情僵化,很不自然,唱出的声音必然是紧而僵的,每个字各不联系,缺乏统一性和连贯性,歌唱性也会受到破坏。针对这个问题,我在教学中常使用“喉下换字”的提法,这也属于感觉教学法的比喻提法。首先让学生保持吸气状态,目的是为了打开喉咙,在唱时,要感觉到每个字在喉下脖子根处唱,也可以理解为贴在脖子根处唱每个字,配合好吸气状态,就可以使面部肌肉放松,口腔解放,吐字自如,声音统一而明亮。这种提法对喉头的稳定和平衡气息和位置的协调关系也很有效。
(7)歌唱的呼吸训练:
歌唱呼吸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动力,也是根本,要想取得好的声音,必须有好的呼吸支持,否则将无法歌唱。有人讲:“歌唱就是呼吸”。古人也说:“善歌者必先调其气,氤氲自脐间出”,从古到今,凡是从事歌唱艺术的都很重视呼吸。我在教学中一般不搞单独的气息练习,而是在训练声音的同时,根据学生情况整体地处理呼吸问题。我国戏曲在训练中对气息也想当重视,如:运气、偷气、换气、压气、歇气、抽气、气口等等,有的是演唱内容需要,与表演情绪溶为一体的。不管如何,气息要吸的对,唱时要善于应用和保持。目前我所知道呼吸可大体分三种,即:胸式、胸腹式和腹式,我在教学中主张使用腹式呼吸,因为它吸的深,吸气时没有声音,动作小而灵活,对胸部僵、喉咙紧有放松和缓解作用。一般情况下,歌唱中,气很容易吸的多而满、搞不好就僵了,反而无法正常地歌唱。我认为歌唱中的气息一定要在积极而放松的状态下吸,所谓积极就是兴奋向上,放松是指叹气向下,歌唱的呼吸很像在睡眠中的呼吸,既放松又均匀,它正是腹式呼吸状态。可以用这个感觉来体会一下是有益的。下面讲一下我在上课时是怎样要求学生呼吸的:(甲)“叹气式吸气”: 我们知道,叹气状态是向下的,又是放松的,这是符合歌唱的气息要求的,所以,采用先叹后吸,叹到那就从那吸,唱的过程中注意保持叹的状态,每个乐句都要如此,形成良性呼吸循环,歌唱中就可克服气浅、气僵的问题了。
(乙)下支点“吸气法”:
前面在“反向提法”中讲到“下支点”,它正是在横膈膜处(中山装的第四个扣子处)也是我所指的腹式呼吸的位置,在吸气时,感觉直接在“下支点”处吸,而没有通过鼻、口、气管似的,每次吸气都要这样做,就可以做腹式呼吸的吸气状态了。当然我所讲的感觉并不是真的那样,它只能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吸气那有不通过鼻、口、气管的呢?所以在启发学生中要说明这点,感觉教学只是用感觉、假设和比喻来达到使学生掌握科学方法的启发手段。(丙)“闻花式的吸气”
这种吸气方法,也是可以应用的,因为闻花式吸的深,没有声音和明显的动作,也容易体会和掌握,只是在闻花吸气时、不要把嘴闭得太紧,会影响进气的速度和灵活性,在吸的同时,嘴要自然张开与鼻同吸为佳。(丁)“高位置吸气法”:
前面“吸气提法”中谈到“怎么吸就怎么唱,吸的状态就是歌唱的状态。所以,吸气时要注意高位置的吸气状态,在吸气过程中,似乎气息是通过鼻子和口腔上牙、上腭处到横膈膜处的,所以在演唱时可按吸气状态原样去唱,即可达到高位置和深的气息为一体的声音。如果在吸气时位置低,似乎是贴着下牙、舌面,只用口腔吸的,那么必然气吸的浅、有动作,有声音,用这样气息唱出来的声音,肯定是横、白、浅、紧、音域狭窄、很难解决高音问题。以上所提到的吸气方法,是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具体存在的问题而采用的不同提示方法,各有各的效果,只要对症下药,因人而异,就会达到预期的目的。
(戊)歌唱中的气息应用和保持:
前面讲了歌唱中的吸气方法,吸的对头是唱好的第一步、也是关键,它关系着整个的歌唱状态是否合理。吸的不对,唱的肯定也是错的,但是吸的对了,不善于在歌唱中应用和保持,也等于是错的唱法。经常有的歌手在演唱过程中感到气短和不够用,越唱越憋,很吃力,这与不会运用气息和保持气息有关,有的人虽然吸的很深,一唱起来,气就上来了或是都跑光了,针对这个问题,我在训练中采用两种办法:(1)演唱中保持吸气状态;
在向外唱的同时始终保持吸气状态,形成内外对抗,它不仅可以保证气息的深度,又能使歌唱时气息均匀、流畅、持久。用吸气状态唱,只是一种感觉,其实谁也不可能在唱的过程中还能吸进气来,但是就用这个 感觉就可以达到保持气息的目的。它能保证声音与气息的平衡,还能使气息保持深度和畅通无阻。在演唱过程中气息越是不够用,就越是要向里吸,问题就可以缓解下来。在客观上听,气息有用之不竭之感。(2)演唱中的叹气状态:
一般在演唱中出现气不够用、气短或憋气现象,这与气僵和气浅有直接关系。解决的办法最好是放松和叹气,叹气是我们生活中的习惯动作,每个人都会,也好掌握,我就是用这个感觉启发学生把气放下来,并保持这种状态歌唱。气息不仅有深度,也自然、放松、流畅。气僵和气浅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当然,憋气和气不够用或气短的毛病就不存在了。在使用叹气状态演唱时,要注意声音不要脱离呼吸,否则就会声气脱节,难以保持住呼吸了。
(8)歌唱的姿势:
歌唱的姿势和表情不单单是个形象问题,它与科学的发声状态也是直接相关的。在训练中,教师往往只注意在声音上的要求,而忽视学生在练习中的姿势和表情,时间长了,学生就会养成一些习惯动作,很难克服。有的歌唱演员在舞台上动作僵硬,表情很不自然,没有春夏秋冬,全是一个姿势一种表情,这样很难完好地表现作品的内容,观众在视觉上和听觉上都很难以接受,这与在平时的训练和练习过程中不注意歌唱的姿势和表情是有关的。
我们知道歌唱的状态是个整体,它是平衡的,而不局限于某个部分肌肉的动作,因此,协调好整体的歌唱平衡是与歌唱的姿势和表情不可分割的,必须内外和谐和一致。
歌唱时的姿势应当是积极的,兴奋的,同时还要注意自然和放松,这本身就是对立统一的,是辩证的。两脚不要并的太紧,应当有半尺左右的距离,可以一前一后,重心随时移动在前脚或后脚,后腰、后背、脖子、小腹是积极而有力的。腰、背、脖子连起来像形成一堵墙,小腹有力地托住叹下来的气息,两条腿站的很稳定,不至于一推就晃。面部和胸腹部要兴奋、自然,不能僵硬和紧张。整个人在站立时要求直,后腰似乎有推住的作用,两臂放松,两肩稍后,歌唱时随意做出各种动作,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积极而放松,兴奋而自然的歌唱状态的姿势。歌唱中的表情与局部动作不只是个形象和表演的问题,它与发声也直接相关,僵硬的局部动作和紧张的表情会影响声音的好坏。例如下巴在歌唱时前伸的问题,它会使气息与位置脱节,破坏声音的垂直线,发出来的声音肯定是紧、白、浅、卡的,尤其唱高音是要吃力的,音域很难扩展,也不符合歌唱卫生,嗓子容易疲劳,搞的不好还会坏嗓子。有的人为了克服下巴前顶的毛病,在练习中用手推着下巴唱,时间久了,手也拿不下来了。这并不是好办法,反会造成新的毛病,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因为上舞台也不可能手把着下巴去演唱。我在教学中对存在这种问题的学生,一般让他们在歌唱时梗住脖子,使脖子和后背、腰部连成一线,只要脖子能梗住,下巴就伸不出去了。
有的学生在歌唱中还存在着单一方向的问题。什么是单一方向呢?就是只能向左或向右、向上或向下方向来演唱。这种只能扭着一个方向唱,一转换方向就不会唱或不习惯唱的毛病是在训练和练习中养成的不良习惯,时间长了就不容易改了。它不仅影响歌唱的外形,也会造成发声器官不对称、不平衡,不符合歌唱的卫生。这种毛病必须克服,解决的办法是向着单一方向的反方向来进行练习歌唱,训练中教师要有意让学生这样做,开始时可能不习惯或唱不出来,过一段时间就会好的,最后可以不受任何方向的影响。
眉、眼、嘴是五宫中重要部位,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是有的学生在演唱中,眼睛是一直翻在上面来唱,以为这样就可以获得声音的高位置。其实恰恰相反,它会造成气息高的毛病,使声音浅而紧,很难得到好的头腔共鸣。所以根据歌曲内容来体现出内心的感情。眉毛似乎在歌唱中总是八字眉,时间久了就成了习惯动作,八字眉的歌唱状态是气浅的表现,这样的声音肯定是僵的。解决的办法是眼睛不要虚着歌唱,注意眼睛睁大些就解决了。嘴巴是歌唱的喇叭口,应当张得开,放得松,做出各种动作而不影响声音,也就是每个字都要咬的准、放的开,咬而不紧。有些学生在演唱中嘴聚在一起,搞的紧而僵,必定造成咬字不清,声音也难以松弛。
(三)民族声乐的训练:在民族声乐的训练问题上,有着各种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大体有如下几种:
(1)认为全盘照搬西洋声乐方法来演唱中国声乐作品和民歌,就是科学的民族声乐唱法。
(2)把我国的传统戏曲和曲艺训练方法当作唯一培养民族声乐演员的途径。
(3)为了保持浓厚的乡土气息和风格,认为唱中国民歌的演员不要掌握科学的演唱方法,甚至把不良的发声习惯也当作是不可更改的。以上的看法都不很全面,祖国的民族声乐传统有着悠久的历史,需要学习和继承,我国的戏曲、曲艺、民歌等,在唱法上都有各自的特点,我们应当从中吸取营养、吸取精华、认真总结和提高,但是还要用发展和科学的态度来做这项工作,我主张既是科学的、又是民族的、还要被广大中国观众所欢迎和承认的唱法。科学的唱法是共有的,它具有普遍性,西洋唱法中有、中国传统声乐艺术中也有。关键在于如何去继承和借鉴。应当把一切有利于提高和发展我国民族声乐的歌唱方法和经验都吸收过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目的在于丰富自己、发展自己,而不是照 搬或盲目崇拜。我们的任务是把科学唱法的普遍性运用到中华民族声乐的特殊性之中,最终体现出来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声乐训练体系。前面几期已经阐述的一系列训练手段和办法,这些对于民族声乐都是实用的,只是在具体教学中,根据学生不同情况所使用的方法各异罢了。如何把科学唱法的共性灵活的运用到民族声乐的个性之中,形成一个和谐的歌唱整体呢?在掌握了前面所讲述的训练方法的同时就要结合民族声乐的个性方面的引导和训练,有的学生可以先解决基本歌唱方法,当初步掌握后,再体现个性,也就是分两步走,先共性(即科学唱法)后个性(即民族特色)。从教材选择上也不要一开始就风格太强,当演唱方法基本稳定时,可以逐步加进民族色彩较浓的声乐作品。但是对那些本来就具有较强风格,又有一定歌唱能力的学生,则可以保留他们本身的演唱特点加以训练,采取科学方法和原有的演唱特色同步进行、自然渗透、去粗取精、逐步合成的办法。要以不破坏学生演唱风格为前提,充实和提高原有的唱法,使其逐步科学化。无论采用什么步骤和办法,都要因人而异,有的放矢,对于民族声乐的训练就必须考虑广大群众的欣赏习惯和审美观。因此,在语言、风格、表演、音色、感情、修养等方面都要体现出民族特色,观众才能喜闻乐见。我们民族声乐的提高也只有沿着这个方向,它不仅能被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人民所承认和欢迎,也必将在世界的声乐之林中独树一帜,为丰富世界声乐艺术宝库而做出贡献,我们每一个声乐工作者都应当有这样的自信心和自强心。
一名好的民族声乐演员,需要在六个方面加以训练和提高。这六个方面是:
(1)在正确的演唱方法上基础上具备混合声的色彩。(2)清晰、准确的吐字。(3)浓郁的民族风格。
(4)良好的形体训练和表演。
(5)善于表达声乐作品的感情深度。
(6)比较全面的文化、艺术修养和音乐素养。什么是混合声?它是真声和假声的混合。既有真声的结实、明亮和力度,又有假声的柔和、圆润和高位置。它既非真又非假,而是两者有机的混合。也可以说是“具有真声色彩的假声”或“具有假声位置的真声”或“把真声唱到假声的位置上去。”这几种提法都可以说明混合声指真假声的混合。至于混合中的比例多少,要根据具体学生和不同音高来平衡。在演唱中,由于混合声具有真声色彩,更接近我们民族的语言,容易吐字清楚,它没有明显的换声痕迹,声音上下贯通比较方便,只是真假声比例成份变化而已。所以,它便符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唱高音时,假声成份相对增多,真声色彩自然减少,就不会存在唱高音困难的问题。唱低音时,也要做到保持假声的高位置来相对的增多真声色彩,当然气息必须相应的放松叹下来加以配合,就可以获得具有高位置的而又结实的低音。然而,中声区的混合声训练最为重要,首先要打好这个基础,再逐步向上、向下扩展音域,达到比较统一的歌唱整体。这种混合声,在我国的传统戏曲、曲艺和民歌中早有应用,只是由于它们本剧种风格、语言和地方欣赏习惯不同,而所有使用的真假声比例各自有别罢了。当然,有些自然的混合声还需要加以科学的训练才能提高。
关于混合声的训练方法,在前几期中已具体谈过,这里不再详细介绍。基本方法训练中可以使用ei、i母音练习,带其它的字,主要是为了加强声带的张力,增加真声色彩。练习中还可以使用前面提到的“小哼鸣”、“假声换字”、“喉下换字”、“叹气贴字”、“支点换字”等办法,都是有效的。
歌唱的吐字,对一名声乐演员,尤其是从事民族声乐演唱的演员更为重要,语言是表达歌曲内容和感情的,如果一名歌手的演唱连歌词都难以让人听清楚,就很不容易使观众产生共鸣,不论歌手的声音如何圆润和通畅也是无济于事的。所以,各国的声乐界都很重视语言问题,我国的民族声乐界更是如此。著名明代戏曲音乐家魏良辅《曲律》一书中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可见古人早已对吐字给予了应有的重视。在我国的传统声乐中,对吐字有一套严格的训练方法,总结了许多宝贵经验,我们从事歌唱的演员是应当学习和继承的。在我国的戏曲和曲艺训练中,非常强调吐字,提出“以字带声”、“字正腔圆”、吐字归韵十三辙、吐字行腔中的“五音”、“四呼”和“四声”等。十三辙是指要按汉语的十三个辙口去归韵,它们是:发花辙、姑苏辙、衣七辙、也斜辙、波梭辙、江阳辙、灰堆辙、言前辙、人辰辙、中东辙、由求辙、遥条辙、怀来辙。“五音”是指唇、齿、喉、牙、舌的五个部位,是吐字发音时所触及的受阻部分。“四呼”指吐字时的四种口型即:开、齐、撮、合。“四声”是汉语中的声调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我国汉语中的字、音节是语言结构的基本单位,一个字为一个音节,一个音节由一至四个音素组成,由于音素的发音状态和特点不同,又分为“声母”和“韵母”两大类,在我们声乐教学中常称为“子音和母音”。一个汉字可分解成字头、字腹、字尾三个部分,字头是由声母和介母组成,字腹是由韵母组成,字尾是由声母和韵母组成。在歌唱的训练中吐字要求清晰、准确、稳定、放松、并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字头要吐的准确而简短,字腹要有支点而稳定,字尾要清晰而明确。头、腹、尾三者之中,关键是字腹要有稳定的支点,字头和字尾才能有稳定的依靠,才可以得到发挥的可能。因此,歌唱的训练十分重视母音的练习,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它是一个字的核心。我在训练中常加入字头来辅助母音的练习,一般常使用m、n、h,有时也使用i母音作为字头。加什么字头来练习;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决定,不是盲目乱用的。m、n的使用可以与前面讲述的“哼鸣”唱法位置结合起来,加字头“h”给喉头紧张的学生使用,它对放松和打开喉咙是有帮助的。用i做字头带u、o母音,可以使这两个具有掩盖色彩的宽母音与“i”母音的色彩结合,达到宽窄适度,找到合理的音色。
在前面几讲中谈到基本训练时已经阐述过关于母音的训练问题,这里不再重复。我常用“u、o”和“ei、i”两组母音来给学生进行练习,这两组母音中一组是宽母音,另一组是窄母音,它们各有特色和不同的作用。通过这两组母音的练习,达到比较合理的发声状态后,逐步可渗入其它母音,并向它们靠近,达到母音之间的和谐、连贯和一致性。这种母音的训练方法是为了解决统一性问题,再逐步突出个性,也就是先共性,后个性;这并不是不要求吐字,也不是不重视吐字,而是一个训练步骤和程序的问题,“以字带声”、“字正腔圆”的要求是正确的,必要的,应当通过努力去做到。但如何去训练,用什么手段去做,每个人所采取的方法并不是一样的。我认为不论采用什么手法,只要在实践中证明效果是好的,就应当给予承认。
发声的基本理论:呼吸 发声 共鸣 一 呼吸:
(一)唱歌为什么要练呼吸
1.唱歌与生活中的呼吸不同,生活中每一次呼吸空气量为五百毫升左右而一个人的肺活量则是几千毫升。这就说明生活中的呼吸除了深呼吸外每一次呼吸并非吸到全部充满,但是唱歌的呼吸则不然,它除维持唱歌时需要的氧气以外还是产生声音的动力。
2.生活中每次呼吸只需要三秒钟,而唱歌时吸气的时间比生活中的要短。呼气的时间长,随乐句的长短不同有时需要十几秒甚至更多,还要随歌唱的需要自如的变化呼气量。所以唱歌的呼吸不像生活中呼吸那样简单是有高度技巧性的。需要不断的学习,磨练才能达到唱歌的要求。
结论:呼吸是发声的动力,是共鸣的吐字的支持是各种发声技巧的基础,是扩展音域扩大音量和丰富音色的需要。呼吸也是保护发声器官的手段,所以唱歌要练习呼吸
(二)呼吸方式的选择:一般选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在吸气时肋骨下部软肋及上腹部向四周扩张,下腹部和胸部随之轻度扩张,唱歌时随歌声的进行按照下腹部-上腹部-软肋-肋骨的顺序逐步收缩还原,使气息流畅地均匀地吐出。控制气息的力量主要是在腰部周围。
(三)怎样练习呼吸:呼气肌肉和吸气肌肉相比,应主要是锻炼吸气 14 肌肉,因为吸气肌肉如果在歌唱中放松了则气流很快排出而不能维持声音的延长,只有吸气肌肉逐渐放松加上呼气肌肉的配合,才能保持呼气的稳定,这便是常说的“控制气息”的能力。
单纯练气:1.慢吸快吐—吹(慢吸如闻花,快吐如吹蜡)2.慢吸慢吐—(口鼻同时慢慢吸气,感觉到把气息吸至腰部和腰周围,然后保持吸气的状态缓慢而均匀的呼气,呼气时发子音“S”。以检验气息是否均匀同时,小腹略向内收,要感觉到由小腹收缩的力量推动气息的呼出,呼气的时间至少应有20秒。呼完一口气后再换气,换气时,小腹还原,腰腹放松,口鼻同时迅速地吸气。如此循环地进行练习)
二发声:
(一)发声的基本原理:任何一个能发出声音的都要有三个要素即:振动体,共鸣腔和使振动体发生振动的动力。人的发声器官也一样,他的振动体是声带,共鸣腔是腔体(咽腔,口腔,鼻腔,头腔等)使声带振动的是有肺部呼出的气流。
(二)真声带1.是人类发声器官的振动体,从物理原理讲,振动的音高取决于振动的频率,振动的音强取决于振动的振幅,振动的音色取决于泛音的多少。
2.振动频率,振幅,泛音又与振动体的长短厚薄,张力有关,真声带在发音过程中就是按照这些物理规律发音的,因此真声带的长短,宽窄,薄厚也决定着一个人的音色和音域。
3.声带的长短大致如下:男低21—22㎜,男中18—21㎜,男高15—17㎜;女低15—16㎜,女中12—14㎜,女高10—12㎜
(三)假声带:有人说“假声”是假声带发出的,这是一种错误的说法。唱歌发音时只有真声带挡住呼气的压力,特别是在真声带疲劳或因病不能闭合时发声,假声带向中线靠拢,帮助真声带挡气。
(四)不同声区发声的要领
发声器官主要是位于喉内的两片声带。吸气时,两片声带左右分开,使气息流入气管,发声时两片声带闭合,掩住气管上端,使气息摩擦声带产生声波,并在喉内形成初步共鸣,这就是自然状态的声音。发声训练一般从中声区开始逐步进入高声区或低声区。三个声区发声要领略有区别。
1.中声区:1)喉部:颈部无需添加力量,其负担与一般说话时大体一样。2)口型按演唱的韵母的需要自然张开,下巴和舌根松弛自如,不要故意用力,随着口型的张开口盖轻轻抬起。2低声区:大致与中声区相同。不同点在于进入低声区后,随着音域的逐步降低,下巴向着胸骨的方向逐步下移,这个移是轻轻的因而所产生的力量也是轻微的。唱到最低音时,下巴下移的程度也以不挤压喉部为准则。另外气息要较中声区更为稳定而且越向下越稳定否则就会因气息冲力过大而使声带不能很好的闭合振动,发不出声来。3高声区:1)喉部自然稳定,即甲状软骨的位置与中声区相同颈部肌肉不要有任何形式的紧张(如:伸脖子,缩脖子,抬头,伸下巴,脖筋暴起等。其负担大致与高声朗诵时相似)
2)口型要较中声区更大开一些,这个动作随着音域逐步高抬舌自然伸展不要用力。
3)随着音域的升高,要相应的增强控制气息的力量,气息要较中声区更为舒展(注意:不是“加大”出气量)
4)胸部平稳,可以有轻度提高胸骨的动作但决不可以有下陷的动作。肩和肩胛骨自然放松,不要有任何活动。三。关于共鸣的训练
(一)共鸣的作用:一个音叉振动以后声音很小,如果把它放在一个空盒子上声音便会变大。这就是共鸣的作用。如果只是声带振动发出的声音很小只有运用共鸣器官才能赋予各种音色才有优美洪亮的声音。
(二)歌唱共鸣的三个部位及形成
1.口腔共鸣:1)即在口腔内及门齿一带形成的共鸣,对于音色是否坚实明亮起决定作用。特别是在中声区作用更为突出,声音“飘”“暗”等不良发声情况常与口腔共鸣有重要关系2)形成:带着声波的气息向口盖喷射,口盖有清晰的接受气息喷射的感觉,声波振动上颌骨形成共鸣。明显振动位置集中在门齿根至鼻子一带,演唱时声音好像是从上门齿根出向外穿插一样。
2.头腔共鸣:即在额窦鼻腔及面颊骨骼等部位形成的共鸣。这个部位的共鸣对音色是否圆润,柔和起决定作用。2)形成:在取得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扩大鼻腔(可做闻花香状)面部肌肉像微笑时一样向周围扩散,使口腔共鸣透过口盖通过鼻腔在鼻腔及额窦,鼻窦等处产生迴响并振动面颊骨骼形成头腔共鸣,比较明显的振动集中在鼻骨上端及两眉之间处。
3.胸腔共鸣:即在胸腔及胸骨,肋骨上形成的共鸣。这个部位的共鸣决定音色是否宽厚,深沉起决定作用特别是在低声区。在取得口腔共鸣的基础上,扩大胸腔(保持吸气状态)使声波在胸骨,肋骨上引起振动形成胸腔共鸣,比较明显的振动集中在胸骨上演唱时声音好像从胸骨向前方传出一样音域越低这种振动越明显。
几个声乐自我训练的小技巧
随着生活质量的逐步提高,精神的需求,人们本身自我完善的越来越成为生活的追求。有很多朋友喜欢进K娱乐,欣赏演唱的范围也不再满足于通俗歌曲,优秀的民歌美声作品越来越受到广大歌唱爱好者的欢迎,但是美声民歌唱法长期作为象牙塔里的所谓“高雅艺术”,让很多歌唱爱好者望而却步。怎么揭去这层神秘面纱,让更多的民歌美声爱好者不只是欣赏,而是较专业的演唱好这些作品,本人集多年的教学经验,总结出一些通俗易懂,简单易练的小窍门供大家参详:我们的歌唱乐器主要是由绷紧的声带和往后绷紧的软腭组成,在气息的作用下声带首先震动通过喉部管道直射软腭,软腭同时震动引发头腔共鸣,这时你就可以发出歌唱家般自在而又极富金属感的完美声音.那么具体我们可以通过一些什么途径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呢?
1.练习吹蜡烛。在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过吹摆放很远蜡烛的经历,这时候,你会感到腰部外扩强烈,同时你的口腔后面软腭向上高高隆起像教堂顶(我把这个顶叫做大圆顶),感觉气息不止是吹向蜡烛,更有一种向上压迫软腭的感受。整体感受是身体像一个涨满气的皮球,冲向腰部和大圆顶,这个体会就是所有歌唱家在演唱时最重要的感受,并且越是高音越强烈。只要你在歌唱中能够像吹蜡烛一样体会到声音向腰部和大圆顶延伸,你就是歌唱家,自己慢慢体会吧!(建议:每天练习吹蜡烛5分钟,练完之后试着用“u”母音顺着吹蜡烛得感受练习,体会歌唱中的吹蜡烛感觉。)
2.拼命贪婪的吸绿豆沙的感受。有时候生活中喝绿豆沙,吸不上来,我们只得加大力度拼命吸,这时候的状态也就是是歌唱家的歌唱状态,你仔细体会这时候的身体,你的腰腹部同样越来越膨胀,也就是气沉丹田的感觉,同时口腔里面的口后部分也就是软腭上方向上隆起,这时候与吹蜡烛唯一不同的感受是吹蜡烛口腔前面也是由空间的,而吸绿豆沙的时候口腔前面确是闭合的。相同的感受是都是气沉丹田和形成大圆顶。(建议每次在做完想象中的拼命吸豆沙感受后,保持体内的气息向丹田和大圆顶流动的感受,用“i”母音进行发声练习,坚持一个星期应该会有效。)
以上两个感受完全来自生活,简单易练,练习难点是无声练习向发声练习转换时必须保持声音向丹田和大圆顶流动不变,吹蜡烛和“u”母音结合练,吸豆沙和“i”母音结合练习效果会更好。当感觉无声有声转换很自然时,试着用一个单纯的韵母(练吹蜡烛的用“u”,练吸豆沙的用“i”)不咬字唱完一首简单的会唱的歌,类如《大海啊,故乡!》,《在那遥远的地方》,《大地飞歌》都是很好的练习曲目。在曲目演唱中要注意灵活运用这些感受,我们可以在身体中设定一个气息流动的速度感,这个速度随着声音从低到高而加快,从高到低而减弱。
最后强调一点:在练习过程中还可以结合鉴赏歌唱家的歌唱,透过歌唱家的歌声体会歌唱家的吹蜡烛感受和吸豆沙感受,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唱歌的口腔练习
1.三积极:横膈膜、笑肌、软腭;三放松:下巴、舌头、喉咙
2.嘴部练习:
抬头张嘴:固定下巴,靠抬头力量把上口盖打开,固定下口盖,上口盖合拢。每一次张到极限。重点训练牙关打开、下巴放松
哈欠张嘴,真的打哈欠,打得好像眼泪都要流出来。软腭就抬高了,这里重点练习软腭上举。长期练习,软腭自觉性抬高了。嘴张大,深深吸一口气,口腔 内部空间达到最良好时,坚持悬挂在哪里,气息不进也不出,想象好像一点一点地吸气。坚持不住了再下来。这样可以保持通道张开,这是练习肌肉惯性。这个练习闭着嘴也可以练习,鼻咽腔有些凉凉得,声音贴着凉凉的地方出来。重点训练软腭上举,扩张
惊吓张嘴:想象自己忽然看到有人劫持你,“站住!”夸张地张大,做完即可放下来,不要把肌肉练硬了。口咽肌肉的灵活度。
3.唇肌练习:咧、撇、转。养成唇齿紧紧相贴的好习惯,嘴唇稍稍抓一下牙齿的感觉。点上——线上——点上——线上。嘴唇收紧左撇、右撇、左撇、右撇、上撇、下撇,撇的时候还是要收紧。
转圈:把嘴唇收紧后,左转圈3圈、右转圈3圈。这个练习一开始做不到没关系,先练习咧、撇,时间长了,你的嘴唇肌肉有力量了,有力量了再来转圈。4.舌头练习:添、顶、伸
添
舌尖顶着上牙龈,往里钩,添硬腭、软腭,努力去添小舌头,每次都往深处添,添进去。往下牙龈,舌跟鼓出来,中间塌下来,练习舌头灵巧用力
顶
顶内颊,左顶右顶,用力把它顶得鼓起来,这个时候想象一下我的舌头变硬了,变尖了。锻炼舌肌的力量。有了力量舌头可以轻松地用力。顶上唇顶下唇,最好在唇齿之间转转圈。一圈都给顶起来。伸
固定下班,把嘴巴往竖的方向打开,笑一笑把大牙全部露出来,嘴往横的方向尽可能打开,固定不动,舌头松松地出来,松松地进去。舌尖进去时不往里头缩,更不能翘。这个动作专门练放松。注意喉头在一上一下的动,对休息嗓子非常有好处。是一种积极的休息。
5.喷发唇阻音,力量集中在上唇下唇尽可能一点上来用力。
6.弹发舌阻音,力量集中在一点,一敲即刻放开。横膈膜轻巧地动一下。7.用气发声,调节共鸣
用气发声不可误解成用大量猛烈的气去冲击声带,强调用尽可能少的气发出最美的声音,控制气息缓慢、细小、均匀。通过一下练习养成横膈膜的习惯: 1)拉伸腰、腹、背肌肉
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要点是中指要用力拉伸,一伸上来,整个肌肉,尤其腰肌、腹肌、背肌有拉紧的感觉。把它们拉兴奋起来,膝盖胳膊要直。双手、单手。两手相扣,伸直,头不要低着„„
2)深吸气慢呼气发S音
深深吸一口气,肺部膨胀,推动横膈膜往下,横膈膜下不去时腹部鼓胀
3)弹舌或双唇打嘟噜,可以放松喉咙 不咬牙关,好像在小舌头在颤动,把注意力放在后面,前嘴放松。觉得可以就加大一点难度,声音有点旋律。最后仅可那多坚持一会。“气乃音之帅也!” 4)闭口、小开口、大开口哼鸣
三种哼鸣如果音色不变,说明位置对了。三种哼鸣连起来,不断开也不改变。打开口时尽可能把嘴张大,把大牙都露出来。为练习说话声音,可以声音放低一点。开口说话,无论说什么都在那个点上,声音打得远却不刺耳。5)哼、哈跳音练习
发哼、哈音,横膈膜动一下,发音轻巧一点,哈不要掉下来,要往哼音靠,保持那个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