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六

时间:2019-05-15 00:04:3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六》,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六》。

第一篇: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六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六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序言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同时

也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实践表明

人才是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智

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 了关键作用。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

期也是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阶段要加强信息产业作为经

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

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持续

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要求依据《国

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6—2020年

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

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着眼于为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提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趋势

(一)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现状

“十一五”以来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稳步

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

1050万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913万人电信业137万人。

每十万人口中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90人比“十一五”初期增

加一倍。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占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

重达到26、2比“十一五”初期提高约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

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随着新一代移动通

信、下一代互联、新型显示、物联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掌握

新技术、新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断成长。

(二)信息产业人才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模

式正在经历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

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领域的战略部

署信息产业是各国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战略制高点的关键领域。当前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物联、云

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正孕育着重大突破信息产业与传

统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速新兴业态成长和产业体系重塑为

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强大的支撑。未来5

—10年是我国信息产业实现核心领域突破和优势领域

赶超的

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

打造信息产业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核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材料等核

心基础电子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立

足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建立一支产学研结合的高层次

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产业价值链上移。

构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光纤宽带络和物联等

下一代信息络基础设施是争取新一轮信息产业国际竞争主动

权的关键必须培育一支能够掌控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维

护络与信息安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构建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的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推动应用电子、光电子、智

能终端、新兴信息服务等新应用、新业态快速发展培养一支既

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传统产业运行规律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深

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成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人才发展也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要求

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产业

领军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专家梯队有待

进一步培育。

2、科技创新型人才不足难以适应信息产业自主 可控发展需求。

3、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人才发展环境存在

较大提升空间。

4、新业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常规提渠

道的矛盾始终存在。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

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

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等为指引以人才资源合理开

发利用为核心以创新人才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为重点紧紧抓

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

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信息产业发展和振兴的伟大事业中

来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人才保

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方针

面向信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

要求坚持“突出高端打造优势提升素质优化发展创新

机制完善环境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的方针建设一支高素

质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

突出高端打造优势。充分认识各类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 才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的整

体开发利用。

提升素质优化发展。在保持人才总量稳步发展的同时将人才

素质提升放在突出重要位置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

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人

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

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建立健全科学合

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入手努

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

和创造性。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

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产业界、教育界、企业、协会

及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

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到2015年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0万人左右。其中

电信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万人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

总量达到1300万人左右。到2020年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

达到1800万人左右。其中电信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0万人

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0万人左右。

2、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占全行业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35

左右形成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为主

体各类人才合理配置的多化人才结构。

3、人才素质稳步提升

到2020年信息产业本科及以上人才资源占全行业比例达到35

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占全行业人才资源总量 的比重提高中级及以上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比重达到

40左右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提高1至2

个百分点。

4、人才机制和环境更加完善

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宏观引导相结合的人才开发机制基本健全

高等院校教育、社会和人才引进机制与产业人才需求有效衔

接鼓励创新促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依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专项加强TD—SCDMA

及演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化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一批人

才高地。依托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优势打造产业配套

齐全、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产业聚集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一批人才高地。通过实施“核高基”科技重大

专项加强云计算、物联等新兴领域前沿技术、应用和标准的

研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高

层次人才。

(二)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信息产业领域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创新工程造就一批具

有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军人才重点

培养能带动共性、关键性、基础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各类领军

人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整个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

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

和广泛应用以信息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强集

成电、软件、新型器件、下一代互联、新一代宽带无线通

信、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应用电子、通信监管、无线电管理等

重点领域人才培养。集中教育和各类资源加大信息化服务

人才培养力度满足信息产业发展和两化融合对紧缺人才的需求。

(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国际一流电信企业、电子信息

制造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

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

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专业知识能带领 我国信息产业跻身世界前列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

才。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领军人

才、技术创新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为重点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

养模式完善信息技术专业继续教育体系实施针对专业技术人

才的继续教育工程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信息产

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完善以行业为主导、以企业

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的高技能

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技术能手的培养力度。形成一支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门类齐全的

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重点工程

(一)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

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国家科技重

大专项培养30名高技术研发和创新人才依托电子信息产业 发展基金重点支持50个高水

平创新团队依托高校、科研院

所重点实验室和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引进和培养20名创新型专

家和技术带头人。

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

机制。以政府特殊津贴等人才奖励制度为依托对有重大科技创

新成果和有重大突出贡献的信息产业创新人才给予奖励。以公共

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信息技

术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以信息产业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创新载

体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推进

创新团队建设。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出国

留学和开展前沿技术、标准等学术交流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国际组织、国际产业联盟等任职或承担相关工作任务推动信息产

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国际互认。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信息产业企业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的

需要培养一批兼具专业背景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秀企业经

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力争拥有一批企业规模和效益在

国外同行业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董事长、总等高层次经营

管理者。以中小企业经营者和小企业创业者为重点到2020 年完成30万家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工作。

依托“中小企业银河工程”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对经营管理者的在职教育。

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国外著名大学商学院和世界500强企业

作为学习基地分层别类组织经营管理人才赴海外交流学习

提高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能力。积极引进海外优秀管理人才回国

就业、创业。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及企业核心团队进行宣传积极

营造有利于优秀企业家成长、发展和脱颖而出的环境。

(三)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

根据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结合企事业单位对人

才知识更新的要求开展信息产业继续教育工程每年10

万人次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依托信息产业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有针对性、有计

划地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 的一体化建设。在软件、集成电、电子器件及设备、通信工

程、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无线电管理等重点领域

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高级研修班和学术技术交流论坛。鼓励各地

区、各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开展专项技术知识更新

和岗位。健全和

完善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

训体系。

(四)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加强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

动者中所占的比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以职业技能鉴定带动技

能人才到2020年完成50万名技能型人才的鉴定工作。

整合现有教育资源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学习成才的有效途径。鼓励

地方政府结合当地信息产业布局通过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建 设一批信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和行业技术

能手评选工作每年遴选3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和50名行业技术

能手。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地方政

府和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集成电、软件、新一代

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互联和信息安全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

到2020年新增3、6万名集成电设计人才21、5万名新

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和络信息安全人才172万

名软件高级人才。

建立紧缺人才需信息发布平台调研跟踪企业用人需求定期

发布行业急需紧缺人才专业和数量对紧缺人才需进行动态管

理。采取部省共建方式鼓励地方依托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

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软件园区建立和完善紧缺人才培养平

台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专项等形式多渠道培养重点

领域紧缺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急需应用型人才。

(六)软件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服务“两化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软件

服务业的需求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和物联等新兴领域

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高端 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到2020年重点培养500名具备高端

软件架构设计研发能力、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领

军人才。

依托中国软件名城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加快建设

领军人才培养基地营造有利于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

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构建高等院校、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

社会机构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确定一批在软件和

信息服务业领域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制定考

核目标建立评估机制。优先支持领军人才参加项目管理和技

术 团队。

(七)无线电管理“三型一尖”人才培养计划

适应新形势下无线电管理的需要引进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

视野的一流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既通晓专业又擅长管理的复

合型、创新型、国际型无线电管理尖端人才。到2020年全国无线电管理“三型一尖”人才总数比2010年新增20。

积极引进和培养承担卫星络和边境无线电频率国际协调等涉

外无线电谈判任务的无线电管理专业人才。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个

性化的培养方案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人才工程通过重点

培养、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三型一尖”人才的培养速度。研究

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无线电管理人才参加在职学历教

育和职业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八)全民信息化素质提升工程

以提高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强信息化普及。到

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掌握基础信息技能使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利用高校和机构资源开展全民信息化知识普及工作重点

加强企业职工、社区服务人员、农村农民的信息化素质提升。依

托“村村通”工程和“信息下乡”活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工程以及农村信息工作站等开展面向

农村干部、信息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发挥大学生

村官的辐射作用探索以村官带动农民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

会同教育部门优化信息技术类教材与课程结构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

五、政策措施

(一)优先保障人才发展投入

争取国家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为

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人才资源开发项目提支持。在重大科

研项目经费中安排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督促企事业 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经费专门用于专业技术

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其逐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鼓励校企联合建设信息产业相关重点学科和专业共同制订人才

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促进人才培养与

企业需求相匹配。推广在校生实训制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

所和企业依托技术和项目联合组织开发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

继续开展职业资格与认证工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

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博士后制度。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

在职人员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产学研、地区间通过

目合作、考察讲学、顾问、远程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合作。引导东部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结合对口援疆、援藏计划和西部大开

发战略选调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项目和相

结合等方式支持西部地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实施支持和鼓励人才创新的政策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型人才引进办法进一步细化相关配

套政策。健全和完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创

新型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

遇。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科技创新成果入股提高其参与科研成果

产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设置科

学、多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提良好的科研条件。

(四)建立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储备与开发利用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产业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加强人才需求预测

和调查。整合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纳入信息产业国家高层次人才

储备体系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络。实行

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等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人员定期登记制度。

制订实施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计划。

六、组织实施(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形

成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衔接政府、企业密切配合社会力

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推动建立部际合作、部省联合的工

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各

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本地区

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各省通信主管部门要把人才队伍

建设纳入本地区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加强人才规划与各地信息产

业规划的有效衔接建立人才规划与重点领域发展协调机制确

保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

加强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探索建立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

计、需求分析和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将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纳

入行业统计体系。健全和完善信息产业人才工作交流机制及时

总结、推广人才工作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各地区各单位人才工作

提经验交流的平台。

(三)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环境

进一步提高全行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人

才工作氛围。积极加强宣传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

外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环 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机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全面

贯彻落

实信息产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第二篇: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

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2011—2020年)序

信息产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产业,同时也是技术和人才密集型产业。信息产业的特点和发展实践表明,人才是推动信息技术创新的重要源泉,是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智力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信息产业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结构和技术水平得到大幅提升,人才在信息产业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21世纪前20年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信息产业做大做强的重要阶段,要加强信息产业作为经济增长“倍增器”、发展方式“转换器”和产业升级“助推器”的重要作用,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带动工业化在高起点上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充分发挥人才的支撑保障作用。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整体要求,依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着眼于为信息产业中长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特制定本规划。

一、现状与趋势

(一)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现状

“十一五”以来,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人才素质稳步提高,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050万人,其中,电子信息产业913万人,电信业137万人。每十万人口中信息产业从业人员达到790人,比“十一五”初期增加一倍。大学本科及以上从业人员占信息产业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26、2%,比“十一五”初期提高约3个百分点。专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达到30%左右。随着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新型显示、物联网等新兴产业的发展,掌握新技术、新知识的专业技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不断成长。

(二)信息产业人才发展趋势

国际金融危机后,世界经济格局呈现新的变化,世界经济发展模式正在经历深度调整,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的步伐日益加快。世界主要国家纷纷加大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兴领域的战略部署,信息产业是各国构建国际竞争新优势、掌握战略制高点的关键领域。当前,以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等为代表的信息技术创新正孕育着重大突破,信息产业与传统产业融合发展,进一步加速新兴业态成长和产业体系重塑,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供强大的支撑。未来5—10年,是我国信息产业实现核心领域突破和优势领域赶超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打造信息产业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核心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电子专用设备和电子材料等核心基础电子技术,已成为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必须立足自主创新,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建立一支产学研结合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加快产业价值链上移。构建新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光纤宽带网络和物联网等下一代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是争取新一轮信息产业国际竞争主动权的关键,必须培育一支能够掌控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的创新型人才队伍,构建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的竞争优势。

信息技术应用广度和深度日益拓展,推动应用电子、光电子、智能终端、新兴信息服务等新应用、新业态快速发展,培养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熟悉传统产业运行规律,适应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复合型人才队伍,成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方向。

目前,我国信息产业人才发展也存在与新形势、新任务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主要表现在:

1、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产业领军人才、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短缺,专家梯队有待进一步培育。

2、科技创新型人才不足,难以适应信息产业自主可控发展需求。

3、人才资源开发利用不足,人才发展环境存在较大提升空间。

4、新业态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与人才常规提供渠道的矛盾始终存在。

二、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推进人才强国战略,以《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等为指引,以人才资源合理开发利用为核心,以创新人才机制和优化人才环境为重点,紧紧抓住培养、引进、使用三个环节,开发利用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集聚到信息产业发展和振兴的伟大事业中来,为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基本方针

面向信息产业提高核心竞争力、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坚持“突出高端,打造优势;提升素质,优化发展;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加强协调,形成合力”的方针,建设一支高素质的信息产业人才队伍。

突出高端,打造优势。充分认识各类领军人才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在信息产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加强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和激励。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的整体开发利用。

提升素质,优化发展。在保持人才总量稳步发展的同时,将人才素质提升放在突出重要位置,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国际型人才,提升人才队伍的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人才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和结构优化。

创新机制,完善环境。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从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选人、用人、育人机制,完善人才服务保障体系等入手,努力为人才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充分发挥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加强协调,形成合力。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长期艰巨的系统工程,要充分调动政府部门、产业界、教育界、企业、协会及社会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共同推动人才队伍建设,促进各类人才全面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1、人才资源总量持续增长

到2015年,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0万人左右。其中,电信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200万人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300万人左右。到2020年,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800万人左右。其中,电信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300万人左右,电子信息产业人才资源总量达到1500万人左右。

2、人才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

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占全行业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达到35%左右,形成以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技能人才队伍为主体,各类人才合理配置的多元化人才结构。

3、人才素质稳步提升

到2020年,信息产业本科及以上人才资源占全行业比例达到35%左右。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占全行业人才资源总量的比重提高,中级及以上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队伍的比重达到40%左右;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提高1至2个百分点。

4、人才机制和环境更加完善

市场机制调节与政府宏观引导相结合的人才开发机制基本健全,高等院校教育、社会培训和人才引进机制与产业人才需求有效衔接,鼓励创新,促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发展环境基本形成。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

(一)打造人才竞争比较优势

依托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重大专项,加强TD—SCDMA及演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与产业化,通过自主创新形成一批人才高地。依托现有的电子信息产业区域集聚优势,打造产业配套齐全、产业链完整,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信息产业聚集地,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形成一批人才高地。通过实施“核高基”科技重大专项,加强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前沿技术、应用和标准的研究,培养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掌握核心关键技术的高层次人才。

(二)加强高层次领军人才队伍建设

依托信息产业领域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创新工程,造就一批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军人才,重点培养能带动共性、关键性、基础性产品研发和产业化的各类领军人才,以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带动整个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推动产业发展。

(三)加强重点领域人才资源开发

按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要求,结合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和广泛应用,以信息产业领域紧缺急需专业人才为重点,加强集成电路、软件、新型元器件、下一代互联网、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网络与信息安全、基础应用电子、通信监管、无线电管理等重点领域人才培养。集中教育和各类培训资源,加大信息化服务人才培养力度,满足信息产业发展和两化融合对紧缺人才的需求。(四)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建设国际一流电信企业、电子信息制造企业、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为核心,以优秀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既懂经营管理又懂专业知识,能带领我国信息产业跻身世界前列的优秀企业家和高水平经营管理人才。

(五)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高信息技术专业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技术领军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和紧缺技术人才为重点,创新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信息技术专业继续教育体系,实施针对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工程,打造一支整体素质高、创新能力强的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六)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完善以行业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职业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和企业培养相结合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施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加大技术能手的培养力度。形成一支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门类齐全的高技能人才队伍。

四、重点工程

(一)信息产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工程

依托核心电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础软件、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及成套工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培养30名高技术研发和创新人才;依托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50个高水平创新团队;依托高校、科研院所重点实验室和大型骨干企业,重点引进和培养20名创新型专家和技术带头人。

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社会奖励和用人单位奖励为主体的激励机制。以政府特殊津贴等人才奖励制度为依托,对有重大科技创新成果和有重大突出贡献的信息产业创新人才给予奖励。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依托,建立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制订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标准。以信息产业重大专项、重大工程为创新载体,引导专业技术人才在创新活动中提出新理论、新技术,推进创新团队建设。搭建国际交流合作平台,支持专业技术人才出国留学和开展前沿技术、标准等学术交流,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在国际组织、国际产业联盟等任职或承担相关工作任务,推动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国际互认。

(二)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着眼于信息产业企业提高现代化经营管理能力和国际化水平的需要,培养一批兼具专业背景和国际先进管理经验的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力争拥有一批企业规模和效益在国外同行业企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董事长、总经理等高层次经营管理者。以中小企业经营者和小企业创业者为培训重点,到2020年完成30万家信息产业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培训工作。

依托“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加强中小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训,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根据本地实际,开展对经营管理者的在职教育。实施“走出去”战略,选择国外著名大学商学院和世界500强企业作为学习培训基地,分层别类组织经营管理人才赴海外交流学习,提高战略管理和跨国经营能力。积极引进海外优秀管理人才回国就业、创业。加强对优秀企业家及企业核心团队进行宣传,积极营造有利于优秀企业家成长、发展和脱颖而出的环境。

(三)信息产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工程

根据信息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需要,结合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知识更新的要求,开展信息产业继续教育工程,每年培训10万人次骨干专业技术人才。

依托信息产业重大专项、重点项目和重点工程,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培训相关领域的专业技术人才,推进项目、资金、人才培养的一体化建设。在软件、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及设备、通信工程、信息安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无线电管理等重点领域,每年举办一定数量的高级研修班和学术技术交流论坛。鼓励各地区、各企事业单位根据本单位实际需求,开展专项技术知识更新培训和岗位培训。健全和完善中小企业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培训体系。

(四)信息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

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中国制造国际竞争力的要求,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力争使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劳动者中所占的比重提高1至2个百分点。以职业技能鉴定带动技能人才培训,到2020年完成50万名技能型人才的鉴定工作。

整合现有教育培训资源,进一步发挥职业院校的作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在实践中学习成才的有效途径。鼓励地方政府结合当地信息产业布局,通过财政投入等多种方式,建设一批信息技术公共实训基地。开展高技能领军人才和行业技术能手评选工作,每年遴选3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和50名行业技术能手。不断提高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对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

(五)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

实施信息产业紧缺人才培养工程,加强集成电路、软件、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互联网和信息安全等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到2020年,新增3、6万名集成电路设计人才,21、5万名新一代宽带无线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网络信息安全人才,172万名软件高级人才。

建立紧缺人才供需信息发布平台,调研跟踪企业用人需求,定期发布行业急需紧缺人才专业和数量,对紧缺人才供需进行动态管理。采取部省共建方式,鼓励地方依托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软件园区,建立和完善紧缺人才培养平台,以校企合作、订单培养、专项培训等形式,多渠道培养重点领域紧缺人才,为产业发展储备急需应用型人才。(六)软件服务业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围绕服务“两化融合”、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软件服务业的需求,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努力培养一批具有世界水平、引领技术和产业发展的创新型高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到2020年,重点培养500名具备高端软件架构设计研发能力、精通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和资本运作的领军人才。

依托中国软件名城及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示范基地创建,加快建设领军人才培养基地,营造有利于领军人才脱颖而出的良好环境。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构建高等院校、骨干企业、科研院所和社会培训机构相互补充的人才培养体系。每年确定一批在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具有重大发展潜力的人才作为培养对象,制定考核目标,建立评估机制。优先支持领军人才参加项目管理和技术团队。

(七)无线电管理“三型一尖”人才培养计划

适应新形势下无线电管理的需要,引进一批具有战略眼光和国际视野的一流专业技术人才,重点培养既通晓专业又擅长管理的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型无线电管理尖端人才。到2020年,全国无线电管理“三型一尖”人才总数比2010年新增20%。

积极引进和培养承担卫星网络和边境无线电频率国际协调等涉外无线电谈判任务的无线电管理专业人才。针对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积极组织和参加各类人才培训工程,通过重点培养、技术交流等方式,加快“三型一尖”人才的培养速度。研究探索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鼓励无线电管理人才参加在职学历教育和职业培训,丰富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质。

(八)全民信息化素质提升工程

以提高全社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为重点,加强信息化普及。到2020年,全国城乡居民基本掌握基础信息技能,使用信息技术、信息产品的能力得到大幅提高。

利用高校和培训机构资源,开展全民信息化知识普及工作,重点加强企业职工、社区服务人员、农村农民的信息化素质提升。依托“村村通电话”工程和“信息下乡”活动、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工程、跨世纪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以及农村信息工作站等,开展面向农村干部、信息员和广大农民的信息技术应用培训。发挥大学生村官的辐射作用,探索以村官带动农民的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会同教育部门优化信息技术类教材与课程结构,推动跨学科、跨领域的人才培养。

五、政策措施

(一)优先保障人才发展投入

争取国家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支持,为专业技术人员知识更新等人才资源开发项目提供支持。在重大科研项目经费中,安排经费专门用于人才培养和培训。督促企事业单位按照国家规定提取一定比例的教育经费,专门用于专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鼓励其逐步加大人才发展资金的投入力度。

(二)建立多层次的人才合作培养模式

鼓励校企联合建设信息产业相关重点学科和专业,共同制订人才培养目标、完善课程设置、开展教学质量评估,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相匹配。推广在校生实训制度。鼓励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依托技术和项目联合组织开发,培养创新型实用人才。继续开展职业资格培训与认证工作。完善以企业为主体、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密切合作的博士后制度。鼓励企业与高校联合开展在职人员培训,建立人才培养基地。鼓励产学研、地区间通过项目合作、考察讲学、顾问、远程培训等多种形式开展交流合作。引导东部信息产业发达地区结合对口援疆、援藏计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选调优秀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采取项目和培训相结合等方式,支持西部地区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

(三)实施支持和鼓励人才创新的政策

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创新型人才引进办法,进一步细化相关配套政策。健全和完善信息产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创新型人才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鼓励创新型人才以科技创新成果入股,提高其参与科研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企业为各类专业技术人才设置科学、多元化的职业发展通道,提供良好的科研条件。

(四)建立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储备与开发利用制度

建立健全信息产业专家和高层次人才数据库。加强人才需求预测和调查。整合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纳入信息产业国家高层次人才储备体系,建立社会化、开放式的专业技术人才信息网络。实行计算机、软件和通信等专业资格(水平)考试人员定期登记制度。制订实施信息产业高层次人才培养后备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进一步加强对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和统筹协调,推动形成产业部门与教育部门紧密衔接,政府、企业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推动建立部际合作、部省联合的工作机制,工业和信息化部人事教育部门负责规划的组织实施,各省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工作纳入本地区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的总体布局,各省通信主管部门要把人才队伍建设纳入本地区通信行业发展规划,加强人才规划与各地信息产业规划的有效衔接,建立人才规划与重点领域发展协调机制,确保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做好相关基础性工作

加强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工作,探索建立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需求分析和信息发布制度。逐步将信息产业人才资源统计纳入行业统计体系。健全和完善信息产业人才工作交流机制,及时总结、推广人才工作典型经验和做法,为各地区各单位人才工作提供经验交流的平台。

(三)营造人才工作良好环境

进一步提高全行业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积极营造良好的人才工作氛围。积极加强宣传,组织各类交流活动,学习借鉴国内外人才培养的先进经验。积极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环境、政策法规环境、市场机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全面贯彻落实信息产业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

第三篇: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浏览次数:405

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要求,特制定本规划。

一、规划背景

高技能人才是指具有高超技艺和精湛技能,能够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主要包括技能劳动者中取得高级技工、技师和高级技师职业资格的人员。高技能人才是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行各业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是技术工人队伍的核心骨干,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主要成就

自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特别是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意见》以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和要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各有关部门和行业密切配合,完善政策措施,健全工作机制,优化舆论环境,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新进展。一是高技能人才规模不断扩大,结构逐步优化。2009年底,高技能人才达到2631万人,比2004年底增加771万人,增长约4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总量的比例达24.7%。二是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环境明显改善。各地区、各部门普遍制定了促进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政策,国家将高技能人才纳入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制度的范围。三是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逐步完善。企业行业在培养高技能人才中的主体作用开始得到发挥,一批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职院校津贴市场需求,密切与企业合作,在加快培养后备高技能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基础作用。四是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得到加强。以职业能力为导向、以工作业绩为重点,注重职业道德和职业知识水平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社会化鉴定、企业评价、院校资格认证等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形成。五是高技能人才竞赛选拔机制逐步健全。各类职业技能竞赛活动蓬勃开展,已成为加快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的重要渠道。六是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显著加强。以“首席技师”、“首席工人”为代表的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开始建立,高技能人才在技术攻关、工艺创新和带徒传技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得到发挥。七是对高技能人才的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崇尚劳动、尊重技能、重视高技能人才的社会氛围正在逐步形成。

(二)基本经验

总结我国高技能人才工作实践,主要有四条基本经验:一是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科学人才观;二是必须坚持培养、评价、使用和激励相结合,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三是必须坚持高端引领,整体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四是必须切实发挥政府推动作用,加大政府投入,形成各部门、行业组织、社会团体协同配合的格局。

(三)存在问题

高技能人才工作取得明显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一是高技能人才培养能力与经济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之间的矛盾突出,高技能人才总量短缺,结构不合理,领军人才匮乏;二是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总体不足,培养培训机构能力建设滞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三是对高技能人才的认识仍有偏差,重学历文凭、轻职业技能的观念还未根本上得到扭转,企业职工和青年学生学习技能的积极性不高,高技能人才仍然面临发展渠道窄、待遇偏低等问题,人才成长发展的社会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

(四)面临形势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产业优化升级,全面提升我国企业核心竞争力,迫切需要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1.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对加强高技能人才素质培养提出新要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是实现我国经济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对加快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提出了新要求。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计划的实施和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急需一大批掌握精湛技能和高超技艺的高技能人才作支撑。随着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特别是信息化、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具备高超技能、良好理论和技术知识素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将成为高技能人才队伍的需求主体。

2.经济社会发展对技能人员的需求日益强劲。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传统产业的升级改造,迫切需要提升技能劳动者队伍素质。二是加快发展以现代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迫切需要一大批掌握现代服务技能的人员。三是发展低碳经济和绿色产业,迫切需要培养一批相关领域的技能人员。据预测,2015年和2020年技能劳动者需求将分别比2009年增加近1900万人和32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930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需求将分别增加约540万人和990万人(不含存量缺口440万人)。

3.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对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总量矛盾将长期存在,劳动者技能与岗位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就业结构性矛盾更加突出。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劳动者就业技能培训,不断提升职业素质和技能水平,逐步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

4.人口和劳动力的规模与结构变化对就业形势产生深刻影响,对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出新要求。未来10年以至更长时间,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提高,平均受教育年限延长,每年实际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新成长劳动力规模呈下降趋势。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农村人口将加快向发达地区和城镇转移。我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赖人口素质和劳动者技能的提高。

二、思想目标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坚持“提升能力、以用为本、高端引领、整体推推动”,充分发挥政府指导调控作用和市场在高技能人才资源开发和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以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为基础,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用好用活高技能人才为根本,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培养、评价、使用、激励为重点的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造的良好氛围,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和社会氛围,推动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壮大和整体素质的提高。

2.基本原则

——市场调节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坚持以市场为基础,切实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作用和市场主体的能动作用,同时发挥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作用,构建政府与市场功能互补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机制。

——产业政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相互协调。适应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方向,制定高技能人才开发战略,根据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的客观要求实施积极的高技能人才开发政策,着力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建立产业发展带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产业发展的良性运行机制。

——高端带动与整体推动有机结合。注重发挥高技能人才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技能劳动者队伍建设中的引领示范作用,通过高技能人才工作政策、体制、机制上的突破,畅通整个技能劳动者队伍的发展通道。加快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大力发展多形式、多层次的职业培训,通过技能劳动者队伍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素质的不断提升,为高技能人才的产生奠定良好的基础。

——机制建设与能力建设并重。着力完善高技能人才开发的工作机制和技能成才的激励机制,改善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法制和政策环境,强化与高技能人才开发有关的培训资源开发和培训机构能力建设。

发展目标

紧紧围绕国家产业发展目标,加快培养造就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技艺精湛、素质优良的高技能人才队伍,并带动中、初级技能劳动者队伍梯次发展,逐步形成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高、中、初级技能劳动者比例结构基本合理的格局。

1. 高技能人才数量稳步增长,结构更加合理,素质明显提升。

到2015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25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400万人(高级技师140万人,技师630万人,高级工2630万人),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7%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15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50%。

到2020年,全国技能劳动者总量达到1.4亿人,其中高级工以上的高技能人才达到3900万人(高级技师180万,技师820万,高级工2900万),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28%左右,高技能人才每两年参加技能研修和知识更新不少于30天,拥有特殊操作法或技能革新、发明专利的高技能人才占所在单位高技能人才的比例不低于80%。使高技能人才数量同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基本相适应,高技能人才结构和素质同产业、行业发展需求基本相适应。

2.高技能人才工作体系得到健全和完善。

(1)统筹社会优质资源,建立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200个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其中2015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进一步推动行业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3)改革培养模式,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校企合作培养制度。(4)在有条件的地方建设类型多样、布局合理、运行高校的公共实训基地。(5)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多元评价制度。(6)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7)依托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和其他有绝技绝活的技能大师建立技能大师工作室。到2020年底前,全国建成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8)建立和完善高技能人才统计调查制度和信息系统。

3.高技能人才开发的政策和法制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

政府、企(事)业单位、院校和培训机构及个人在职业培训和技能开发方面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和落实。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进一步加大。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健全,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和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三、主要任务

为了实现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到2020年,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

(一)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组织、引导各类行业和企业结合生产和技术发展需求,大力开展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和新知识、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培训,积极探索引导职工在实践中学习和成才的有效途径。推动职业院校紧密结合市场需求和企业需要,通过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深化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适用性。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结合当地产业布局和支柱产业发展需要,通过财政投入和多种筹资方式,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面向社会各类企业职工、院校学生和其他劳动者提供公益性、高水平、高技能实训和技能鉴定等服务。

(二)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原则,以职业能力和工作业绩为导向,结合生产和服务岗位要求,通过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推进企业技能人才评价、规范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资格认证以及开展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进一步完善符合技能人才特点的多元评价机制。进一步健全职业技能鉴定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规范鉴定程序,构建和完善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人才评价体系。

(三)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以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目标,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完善高技能人才培训、考核、使用与待遇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完善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和社会保障的各项政策,建立有利于激发高技能人才岗位责任感和创新创造活力,实现高技能人才资源利用效率最大化、可持续发展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

(四)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坚持以科学人才观为指导,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为方针,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职业技能竞赛活动和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活动,选拔和树立一批优秀高技能人才典型,使“劳动光荣、技能成长”的观念深入人心,在全社会营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良好社会氛围。

(五)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建立健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和行业组织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工作新格局,形成工作合力,共同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

四、重点举措

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加强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通过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大幅度提高,使用效能明显增强。重点采取以下政策措施:

(一)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加快产业调整和振兴的需要,以高级技师为重点,大力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和素质提升。重点加大房屋和土木工程建筑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等行业(领域)高技能人才培训力度。到2020年,全国新培养技师350万人,高级技师100万人,使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3900万人。国家重点推动加强上述行业(领域)50万名高级技师培训。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到2020年底前,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集团)、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成1200个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开展高技能人才研修提升培训、高技能人才评价、职业技能竞赛、高技能人才课程研发、高技能人才成果交流等活动。其中,到2015年底前,建成400个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重点围绕十大振兴产业、新兴战略性产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紧缺行业(领域)来布局,重点依托上述行业和大型骨干企业(集团)的职工培训机构(包括行业、企业举办的高级技工学校、技师学院、高等职业院校)、城市公共实训基地来建设。

制定完善支持高技能人才成长的政策措施。对参加急需紧缺行业(领域)高技能培训的人员,可按规定给予培训补贴。制定贯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的办法,选择部分工程技术类专业,探索开展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按规定参加相应专业技术职称评审试点;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参加职业技能鉴定,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鼓励企业与职工院校毕业生协商确定初次就业工资水平时,对取得高级工以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参照大专毕业生待遇确定。

(二)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坚持城乡统筹、就业导向、技能为本、终身培训的原则,以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和工作能力为核心,进一步加强各类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并能适应其职业生涯不同阶段需要的职业培训制度,力争使新进入人力资源市场的劳动者都有机会接受相应的职业培训,使企业技能岗位的职工得到至少一次技能提升培训,使每个有培训愿望的创业者参加一次创业培训,引导更多劳动者走素质就业、技能成才道路。

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根据产业结构升级、加快城镇化进程和促进青年就业及成才的需要,发挥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主体作用,对城乡未继续升学的应届初高中毕业生等新成长劳动力开展1-2个学期的劳动预备制培训,对退役士兵开展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对职业院校学生强化职业技能和从业素质培养。对参加劳动预备制培训学员,在按规定给予培训费补贴的同时,对其中农村学员和城市家庭经济困难学员给予一定生活费补贴。对通过初次职业技能鉴定并取得职业资格证书或专项职业能力证书的,按规定给予一次性职业技能鉴定补贴。依托现有职业培训机构及培训设施,加大资源整合力度,提升改造一批适应不同层级培训需要的职业技能实训基地,为城乡青年及各类劳动者参加职业培训和鉴定提供公共服务平台。

实施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引导、支持各类企业特别是大型企业(集团),建立现代企业职工培训制度,针对岗位需求和职工特点,开展多层次、多样化培训,通过脱产、半脱产培训、岗位练兵、岗位培训、班组长培训、技能比赛等形式,提升企业新录用农民工和在岗职工的岗位技能;结合技术创新、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开展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等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建立技师研修制度和名师带徒制度,促进高技能人才成长。职工经单位同意参加脱产半脱产培训,应享受在岗人员同等工资福利待遇。企业新录用符合职业培训补贴条件的劳动者,由企业依托所属培训机构或政府认定培训机构开展岗前培训的,按规定给予企业一定的培训费补贴。企业职工在岗技能提升培训所需经费从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

(三)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进一步突破年龄、资历、身份和比例限制,积极探索和完善符合高技能人才成长规律的多元评价机制,逐步完善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办法。依托具备条件的国有大中型企业,继续推进高技能人才评价工作,完善高技能人才评价模式,重点评价企业职工在执行操作规程、解决生产问题和完成工作任务等方面的能力。根据国家职业技能标准和职业院校教学实际,开发职业技能教育培训标准,指导职业院校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规范技能鉴定活动,使毕业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市场需求和产业结构调整,制定并公布一批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专项职业能力的考核规范,同时,大力发掘高技能人才掌握的绝招绝技,探索进行专项职业能力认证。做好职业资格目录的公告工作,规范职业资格设立和管理。加快新职业开发,规范新职业申报审批和发布流程。进一步完善鉴定所(站)设立审批和管理、鉴定考务管理、证书核发管理制度,推进鉴定机构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完善鉴定管理方式和手段,加强职业技能鉴定信息化建设和职业资格证书查询系统建设,推动鉴定管理科学化、规范化。

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竞赛在发现和选拔优秀高技能人才中的作用,结合企业需求和院校实际,统筹组织和实施各类职业技能竞赛,完善职业技能竞赛组织程序、参赛条件、竞赛职业(工种)的选择、竞赛内容、竞赛后的激励方式等,引导和带动广大企业职工和院校学生积极参加岗位练兵和技能竞赛活动,不断提高技能水平,为更多优秀高技能人才脱颖而出搭建平台。按照世界技能组织要求,积极组织我国优秀选手参加国际技能大赛,推动我国优秀技能人才走向世界。获得国际、国家级和省部级职业技能竞赛优秀名次的人员,可以按照规定晋升职业技能等级。

(四)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鼓励企业以岗位为基础,建立高技能人才多层次发展通道,并给予相应待遇,引导高技能人才立足本职,钻研技能,提高技能水平,实现职业发展。进一步推行技师、高级技师聘任制度,发挥高技能人才在技能岗位的关键作用。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建立高技能人才带头人制度,并给予必要的经费和人员等支持。鼓励各级政府、行业企业充分发挥生产、服务一线优秀高技能人才在带徒传技、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依托其所在单位建设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其中,到2020年底前,依托中华技能大奖获得者、部分在技能含量较高、高技能人才密集的行业和大型企业集团工作的全国技术能手,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的技能大师,建成1000个左右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基本形成覆盖重点行业和特色行业的技能传递与推广网络,建立较为完善的高技能人才技术技能创新成果和绝技绝活价值实现及代际传承推广机制。

(五)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为基础,发挥政府宏观调控职能,引导高技能人才规范有序流动。在建立统一规范、更加开放的人才资源市场基础上,发展专业性、行业性高技能人才市场,大力发展人才服务业,完善市场服务功能,畅通高技能人才流动渠道。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的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劳动争议调解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各类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为高技能人才提供相应服务。采取有效措施,鼓励和引导高技能人才面向西部地区重点项目流动。大力发展行业技师协会和区域性技师协会,鼓励高技能人才通过技术服务、技术攻关、项目引进等多种方式发挥作用。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使之有利于引进包括农民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建立高技能人才供求信息和工资指导价位信息定期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遵循市场规律合理流动。制定完善适用于高技能人才在不同所有制单位、不同性质单位、不同行业和跨地区流动中的社会保险关系接续办法。加强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提高毕业生就业率。

(六)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进一步完善以政府奖励为导向,企业奖励为主体,辅以必要的社会奖励的高技能人才奖励体系,不断提升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对为国家和社会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进一步完善中华技能大奖和全国技术能手评选表彰制度以及高技能人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相关政策,对优秀高技能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鼓励地方政府对为本地区做出突出贡献的高技能人才给予奖励,并参照高层次人才有关政策确定相应待遇。重视提高高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在高技能人才中发展党员、评选劳模、推崇人大代表候选人和政协委员。

鼓励行业企业开展优秀高技能人才同业交流、联合攻关、培训深造、出访考察活动。鼓励、引导企业建立和完善职工培训与招录、考核、使用及待遇相挂钩的机制,制定知识、技术、管理、技能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办法,使职工获得与其职业技能等级和业绩贡献相适应的工资和待遇。探索高技能人才协议工资制和项目工资制等多种分配形式。加大对技能创新成果的评价认定和推广应用力度。根据市场需求和生产经营状况,制定高技能人才鼓励办法,使其在聘任、工资、带薪学习、培训、出国进修、休假、体检等方面享受与工程技术人才同等待遇。支持用人单位按规定为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和补充医疗保险。

(七)以强化技术支持为重点,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有关立法,完善培训鉴定配套规章制度,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制定出台《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条例》、《职业资格设置管理条例》等法规,修订《职业技能鉴定规定》,制定出台《技工院校管理办法》等规章。

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健全科学的职业分类体系,建立各类人才能力素质标准,为开展包括高技能人才在内的各类人才的培养、评价等工作提供依据。进一步完善职业院校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和教师到企业实践制度,鼓励教师不断提高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师资培养力度,加快培养一批既能讲授专业理论同时又能指导生产实习的一体化教师。采取有效措施鼓励职业院校从企业聘请高技能人才、工程技术人才担任兼职教师,优化师资结构。积极推进职业院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吸引和稳定理论与技能兼备的优秀人才长期从事职业教育。加强职业院校校长培训和教学管理人员培训。加强职业技能鉴定管理人员、考评人员、质量督导人员和专家队伍建设和管理。加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规律的研究,深化职业院校教学改革。加快适用于高技能人才的现代培训技术和特色教材的开发。加快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编制、修订和职业技能鉴定题库的开发,保持国家标准体系具有动态性、开放性和灵活性。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调查统计制度,通过统计报表和抽样调查相结合,及时准确获得高技能人才相关信息。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职业(岗位)需求预测和定期发布制度,引导高技能人才有效培养和合理流动建立人才培养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动态调控机制。分层次开发高技能人才信息库和技能成果信息库,建立高技能人才信息交流平台。

(八)切实加大投入,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提供经费保障。牢固树立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理念,健全政府、用人单位、社会和个人多渠道的高技能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进一步加大高技能人才工作经费投入,确保高技能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并对高技能人才师资培训、评选、表彰、教材开发等工作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在推进产业调整和振兴计划、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和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使高技能人才培养与项目建设同步。完善发展职业教育的保障机制,逐步实行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政策,鼓励支持更多青年劳动者接受职业教育。在国家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等专项经费中,对就业率高、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给予重点支持。地方各级政府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加大对技工院校等职业院校和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资金投入,并按规定合理安排城市教育费附加的使用,对高技能人才培养给予支持。对企业等用人单位接纳高等学校、职业学校学生实习支付的报酬,可按税法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对积极开展校企合作承担实习见习任务、培养高技能人才成效显著的企业,由当地政府给予适当奖励。

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高技能人才发展基金,为开展高技能人才培养研修、技术攻关、创新交流、带徒传技等活动提供支持。实行校企合作的定向培训费用可从企业职工教育经费中列支。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引进,应按有关规定安排职工技术培训经费,重点保证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需要。对自身没有能力开展职工培训,以及未开展高技能人才培训的企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可依法对其职工教育经费实行统筹,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等部门统一组织培训服务。机关事业单位应积极探索符合自身特点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

努力构建社会力量广泛参与高技能人才培养的政策环境。鼓励社会各界和海外人士对高技能人才培养提供捐赠和其他培训服务。企业和个人对高技能人才培养进行捐赠,按有关规定享受优惠政策。鼓励金融机构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成效显著的职业院校提供融资服务。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是国家人才发展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级党委、政府要将贯彻实施本规划作为落实《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要内容进行部署和推动。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领导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会同有关部门建立规划实施的工作协调机制。各地区、各行业要以本规划为基础,制定加快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工作计划,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纳入地方、行业人才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形成上下贯通、左右衔接的全国高技能人才发展规划实施体系。

(二)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度。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将规划中的重要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有关行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实施方案。各地区、各行业要强化目标责任制度,结合本地区、本行业实际,提出分阶段、分步骤实施的方案,明确责任单位、责任部门和责任人。要将高技能人才培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作为对单位绩效评估、干部政绩(业绩)考核、相关经费划拨的重要依据,切实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三)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控和评估。建立高技能人才规划实施情况监测指标体系和报告制度,加强对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和跟踪检查。各地区、各行业每年年底前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上报规划实施进展情况,重点反映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点工程项目实施情况、重大政策措施及成效、存在突出问题和对策建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根据各地区、各行业上报信息,结合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对策措施,指导和督促规划任务的落实。在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指导下,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会同有关部门不定期对各地执行情况进行抽查,并每年向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报告阶段性实施情况。2015年和2020年,分别开展两次大规模检查评估,对各地落实情况进行中期和终期评估总结。

(四)强化舆论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新闻媒体和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各级党委、政府加强人才工作特别是高技能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实施本规划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的目标任务、重大工程和举措,大力宣传规划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大力宣传高技能人才典型人物和事迹,形成全社会关注和支持高技能人才工作的良好局面,为促进高技能人才成才成长营造良好环境。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二〇一一年七月六日

第四篇:5.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模版)

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编者按: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的统一要求,作为全国人才规划体系18个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之一和现代交通运输业人才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民用航空局组织编制了《民航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该规划认真贯彻《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民航强国建设需要和行业人才队伍实际,围绕行业急需紧缺人才开发培养,提出了统筹推进民航“五支人才队伍建设”、“五大重点人才工程”、“四大平台建设”和“创新人才工作五项机制”的总体思路和具体措施。经民航局党组会议研究通过并报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同意,现予以发布。

按照《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部署,着眼于为民航强国建设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特制定本规划。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

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人才工作,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规划纲要,大力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教育改革发展,发挥人才资源优势,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定的科教和人力资源基础。

人才是民航发展的第一资源。今后十年,是国家交通运输战略转型的关键时期,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对加快民航发展、充分发挥航空运输优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民航业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以民航强国战略为统领,以保障持续安全为前提,以夯实发展基础为重点,转变发展方式,提升服务能力,建设国际一流的民用航空系统,完善国家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中国民航已站在新的起点上,面临新的历史机遇。民航业高科技、高风险、高投入的行业特征决定了人才的重要性。推进民航强国建设,全面实施持续安全、大众化、全球化三大战略,必须大力加强行业人才队伍建设。

民航各级党委(党组)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关于人才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认真组织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基本满足了民航业快速发展的需求。但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新的形势下,民航人才队伍的总体规模和整体素质还跟不上民航科技进步和现代化管理的步伐,还不能完全适应行业持续快速发展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专业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和布局不尽合理,高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短缺,人才资源开发投入不足等。

行业发展,人才先行。建设民航强国,需要一支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人才工作是破解行业发展难题、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础。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立足现实,着眼长远,统筹规划2010-2020年全行业人才工作,以民航急需紧缺专业人才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为重点,建立与民航业发展需求相适应的人才工作机制,在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开发人才、用好人才方面深化改革,开拓创新,不断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

一、指导方针和目标任务

民航强国战略的核心是增强民航业服务大众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和创新发展能力,具体表现在航空公司强、机场强、空管强、技术支撑和运行保障系统强、政府对民航发展的引导和管理能力强。到2020年,是全面强化基础阶段;到2030年,是全面提升质量阶段。民航业人才发展规划必须紧紧围绕和全面服务于民航强国战略要求。

(一)指导方针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深入实施科教兴业和人才强业战略,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创新人才工作体制机制,以急需紧缺人才、高层次、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建设一支全方位多层次、专业化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队伍,为实现民航强国战略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持。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民航人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

服务发展、人才优先。服务民航强国建设是民航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围绕民航强国建设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制定人才工作政策措施。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布局,充分发挥人才的基础性、战略性作用,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人才结构优先调整、人才投资优先保证、人才制度优先创新,促进民航发展方式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从业人员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以用为本、创新机制。人才工作的根本任务是充分发挥各类人才的作用。围绕适应行业要求和用好用活人才,积极为各类人才发挥才干、实现价值提供机会和条件。推动人才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改革创新,要创新培育人才、吸引人才、凝聚人才、激励人才的体制机制,坚决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制度障碍,最大限度地激发人才的创造活力。

高端引领、整体开发。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行业发展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努力培养造就一批善于引领行业发展的领导人才,一批执法能力强的监管人才、竞争能力强的经营管理人才、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人才,大力培养民航急需紧缺专业人才。注重人才队伍整体开发,强化理想信念教育、持续安全理念教育和职业道德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关心人才成长,鼓励和支持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实现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

(二)目标任务

民航业人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着眼民航强国建设需要,全面实施重大人才工程和重点平台建设,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等人才工作机制,培养和造就规模适度、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民航业人才队伍,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局面。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截至2009年年底,民航从业人员总量达到11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49万人,客货销售代理等相关从业人员61万人。预计到2020年,民航从业人员总量将达到240万人,其中,直接从业人员140万人,客货销售代理等相关从业人员100万人。

--人才素质不断提高,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总量(党政人才、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中的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才的比例不断提高,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达到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10%,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逐步提高。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趋于合理。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在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航空运输和服务保障领域,造就大批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的高层次管理人才和专业人才。

--人才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队伍的创造力得到充分发挥,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

二、统筹推进民航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一)民航各级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培养一批善于引领行业发展的党政领导干部,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民航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到2020年,民航党政人才队伍学历层次和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

主要举措: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加大竞争性选拔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方针,倡导坚定信念、注重品行、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坚持和完善后备干部制度,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优秀后备人才,通过轮岗交流、挂职锻炼等多种途径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加强艰苦边远地区民航单位少数民族干部和当地干部的培训培养。

坚持和完善领导干部任期制。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领导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完善分类管理制度。建立组织选拔、市场配置和依法管理相结合的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任用制度。健全事业单位领导人员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二)民航公务员队伍

发展目标:围绕提升政府对行业发展的引导和管理能力,全面加强民航各级公务员队伍建设,培养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公正廉洁的民航公务员队伍。加强公务员能力建设,提高行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工作水平。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健全行政执法制度、执法责任制度、执法监督检查制度,建设一支具备民航专业知识和法律背景的监察员队伍,提高监管能力和水平。到2020年,民航各级行政机关公务员队伍专业素质明显提高,结构趋于合理,监管能力增强,促进行业监管协调顺畅。

主要举措:严把入口,优先选拔具有民航专业背景、法律专业背景和经济专业背景的优秀人才,充实一线监管队伍,优化公务员队伍专业结构。强化培训,坚持公务员轮训和调训制度,创新培训形式、方法和内容,完善公务员初任培训、任职培训、专门业务培训和更新知识培训,整合各类监察员培训,提高培训效能。积极推动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和交流任职,有计划地选派公务员到航空公司、机场等基层一线单位工作锻炼。探索建立公务员职位分类制度,试行专业技术类和行政执法类人才分类管理,拓宽监察员队伍职业发展通道。

(三)民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民航实施全球化战略和应对国际竞争的需要,以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加快推进民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批具有全球战略眼光、市场开拓精神、管理创新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企业家和一支具有国际水准的民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到2020年,民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充足,能够引领民航企业跻身世界500强的战略企业家脱颖而出。

主要举措:依托大型跨国公司、国内外高水平大学和其他培训机构,加强民航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学习进修和交流,使他们树立世界眼光和战略思维,提升战略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企业治理水平。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优秀人才。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探索完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完善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培养和引进一批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航空运输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

(四)民航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大力培养飞行、机务、空管、签派、机场管理、机场工程、适航审定、通用航空、航油管理等急需紧缺人才,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高水平教学科研人才,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到2020年,专业技术人才总量达到32万人,占民航直接从业人员总量的23%左右,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人才比例为104050。

主要举措:进一步扩大院校对民航特有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满足行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建立专业人才储备。遵循人才成长规律,组织实施“民航重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完善民航局特聘专家和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度。

深化民航飞行、工程等主体系列职称制度改革,推进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引导专业技术人员合理规划职业生涯,疏通人才成长通道,构建结构、梯次配备合理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在全行业选拔50名“特级飞行员”、200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规范专业技术人才职业准入,完善专业技术岗位序列,严格岗位技术标准。完善专业技术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和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评价办法。

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机关、科研院所、企业和院校专业技术人才的有序流动,促进人才合理分布。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注重发挥退出一线岗位和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五)民航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适应民航技术进步、设备更新、标准提高的要求,完善职业资格准入制度,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推进民航安检、乘务、航油、机场、运输等专业工种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培养一支技能合格、结构合理的技能人才队伍,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示范引领,培养一批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到2020年,技能型人才占从业人员队伍比重逐年提高,其中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相当比例。

主要举措:完善以民航企业为主体、民航院校为基础、学校教育与企业培养紧密联系、政府推动与社会支持相结合的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依托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企事业单位培训机构和民航院校,建设示范性民航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

完善具有民航特色、有利于技能人才辈出的职业技能评价体系。继续推进职业技能鉴定工作,探索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发挥企业的优势特点和积极性,广泛开展“名师带徒”、岗位练兵、技能竞赛、技术比武、技术交流以及发明创造和革新等活动。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的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三、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一)民航重点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加强行业重点专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发展需要,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人才目录。适应行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指导直属院校扩大特有专业人才培养数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鼓励行业内外、国内外高水平院校培养民航专业人才。

强化岗位培训,严格按照行业标准做好专业人员的岗位复训工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优质培训资源,构建执照培训、专业技能培训、管理培训等专业培训体系,建立飞行员、管制员、签派员定期联系机制,促进关键岗位人员的协同配合。加大对重点专业人才的继续教育和培训培养力度。

加快培养飞行人才。引导飞行院校扩大培养能力,创新培养模式,在航空公司“订单”培养的基础上,统筹安排一定的国家计划,保持一定的飞行人才储量。逐年提高招飞录取成绩,确保生源质量,提高飞行员的英语应用能力和驾驶舱资源管理能力。注重对年轻飞行员的培训培养,引导飞行人才全面健康成长。总结飞行员成长规律,采取多种形式,缩短成熟机长培养周期,不断优化飞行队伍结构。引导和激励飞行员总结飞行经验,钻研飞行技术,提升英语水平和专业水平。重视签派人才培养,建立签派岗位技术序列,适应现代化运行控制技术的要求,强化岗位培训,提高飞行、签派的协同决策、协调指挥和国际交流能力。

加快培养机务维修和适航审定人才。重点培养维修工程师,规范维修工程师岗位资格管理,建设覆盖维修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的培训体系。完善适航审定机构建设,提高适航审定技术研究能力。围绕国产大飞机项目设计制造使用需要,加强高层次适航审定人才培养,培养50名具有国际水平的适航审定专家队伍。支持民航院校建设适航审定专业,提高适航审定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推进适航审定博士点建设。

加快培养空管人才。推进院校空管专业教育教学改革,适应空管新技术、新知识发展需要,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把好人才培养的“入口关”和“出口关”,提高学生的岗位适应性。建立完善空管专业人才培养机制,加强职业生涯规划,加快培养成熟管制员以及流量管理、空域规划、飞行程序设计等领域专业人才。实施空管“双百”人才建设工程,在空管领域选拔培养100名高级管理人才和100名管制、通导、气象等专业技术专家。

加快培养机场管理和机场工程专业人才。适应我国机场建设步伐,以提升机场整体运营管理水平为目标,加强机场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提高机场建设管理、经营管理、运行管理、安全保障和综合管理能力,培养500名机场运营管理高级专业人才。规范机场专业岗位资格准入制度,强化现场运行指挥、机场场道维护管理、机场鸟害防范、机场助航设施及供电管理、航空油料等机场保障人员岗位复训,疏通机场专业岗位和管理岗位发展通道。着眼于提升大型国际机场的国际竞争力,培养50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机场管理专家。

加快培养通用航空人才。重点培养通用航空所需的飞行、机务、经营管理、行业监管等专门人才。完善通用航空飞行、维修执照培训体系,在民航院校中针对通用航空发展需要,调整学科布局和专业设置,增加教学人员及设施设备的投入,扩大通航专业人才的培养能力。鼓励社会力量、境外资本投资兴办通用航空人才的培训机构。积极扩展通用航空急需人才的引进来源,进一步畅通现有人才引进渠道,完善工作机制,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秩序。

加快培养航油管理人才。适应我国机场建设和发展步伐,加强航空油料整体建设,提升航油工程建设、安全运营、客户服务等综合管理能力,培养200名航油工程建设和运营管理高级人才。规范航油专业岗位资格准入制度,疏通航油专业岗位和管理岗位发展通道。着眼于大型航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培养20名具有国际知名度的航油专家。

(二)民航重点区域人才支持计划

支持中小机场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在总结西部新建机场岗位人员培训的基础上,分层分类开展机场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训培养。继续组织实施“中小机场民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立足当地人才培养,规范和完善机场通信导航监视、管制、气象、机务、安检、场道维护管理、机场鸟害防范、机场助航设施及供电管理、航空油料、地面服务等岗位培训,逐步开展机场经营管理、运行指挥保障等机场运营管理人员培训。

支持西藏、新疆等地区民航人才培养。贯彻落实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服务西藏、新疆民航事业发展,立足少数民族人才和当地人才培养,鼓励民航院校与西部地区民航单位开展人才培养合作,加快民航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引导人才向西部地区流动,制定高校毕业生到西部地区民航单位就业扶持办法,有计划地选派管理骨干和专业技术骨干到西部地区民航单位支持工作、挂职交流,在培养使用、工资待遇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

(三)民航高层次专家队伍建设计划

建立重大决策专家咨询机制,成立民航教育咨询委员会等专家咨询机构。加强民航特聘专家和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队伍建设,扩大选拔范围,吸引行业内外和国际民航相关专家为民航发展建言献策。完善专家选拔、培养、引进、使用、激励等政策措施,支持专家参加国际科研计划、学术交流和到国际性组织工作,参与国际民航事务。以建设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为目标,围绕提高民航自主研发、自主创新能力,依托国家和民航重大科研项目、重大工程,加强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建设,培养造就高水平的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人才。

(四)民航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

实施“民航中青年英才培养计划”,加大对优秀中青年管理骨干、专业技术骨干、科研骨干、教师骨干和技能骨干的培养和资助力度,实施继续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加快优秀拔尖人才成长。积极利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资助,选派中青年教学科研人员到国外留学进修。组织实施民航业国际化人才培养“百人计划”,每年从全行业选派20名中青年专家和优秀年轻人才到国际民航组织工作交流、到国外知名大学进修学习。

适应中青年干部成长规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民航教育培训体系。加强民航各级后备干部培训培养,不断扩大“中青班”等中青年培训项目的影响力。

(五)民航“蓝天学子”培养计划

加大对院校建设支持力度,扩大培养能力,提高培养质量。加强院校基础教学设施建设,组织实施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重点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建设和数字化校园建设等重点工程,促进院校建设发展。

扩大专业人才培养能力。加大民航直属院校飞行、机务、空管专业招生计划安排。指导非直属院校参与民航专业人才培养,制定相关专业规范。逐年扩大机场管理、机场工程、适航审定、通用航空等专业人才培养数量。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院校学科和专业建设,在课程与教材建设、特色师资队伍建设、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取得突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飞行、机务、空管等专业开展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学改革。加强机场安全运行管理相关专业建设。支持中欧航空工程师学院建设。组织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加强工程技术人才培养。实现企业深度参与培养过程、学校按通用标准和行业标准培养工程人才,培养高素质民航工程人才。

开展“蓝天学子”培养。在民航院校深入开展建设民航强国宣传教育,鼓励学生了解民航、热爱民航、投身民航。建立民航院校拔尖学生重点培养制度,设立“蓝天学子”奖学金,实行特殊人才特殊培养。选拔优秀学子进行定向培养,按照严入口、小规模、重特色、高水平的原则,制定本硕衔接、国内国外衔接的培养方案,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四、加强平台建设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在行业教育培训、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搭建公共平台。鼓励民航企事业单位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平台建设,实现互利共赢。

(一)重大项目人才培养平台

实施“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在实践中集聚和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结合新一代航空运输系统、新一代空管系统、国产大飞机等国家和民航重大工程建设进程,依托实施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重点科研基地和重大科研项目,建设一批产学研相结合的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空管新技术研发及应用、航空器适航审定、维修保障等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和民航运行标准制定等管理人才。

建立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交流和柔性流动制度,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推动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发展民航相关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推进交通运输工程等学科博士点建设。

(二)实习实践平台

加强院校实训平台建设。紧紧围绕提高民航特有专业人才实践能力培养水平,加强民航飞行、机务、空管实践实训基地建设。重点建设3-4个飞行训练基地和1个通用航空器维修基地。加强飞行转场训练保障条件建设,在3-4个地区形成院校飞行训练网络。新建或改造5个机务维修实训中心,2个空管实训中心,1个机场工程实训中心。

加强教学科研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大投入,支持民航院校专业基础和专业教学实验室建设,构建基础实验教学和专业实验教学平台。加强航空运输服务和安全教学实验室建设。适应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需要,在综合决策管理、安全、运输等领域建设一系列实验教学平台和模拟实验室。

加强企业实践平台建设。支持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单位实践基地和培训中心建设和开放,促进优质资源共享。有计划地选派年轻公务员、院校师资和科技人才到企业实践基地锻炼。鼓励高校引进有丰富工程经验的工程师参与教学,选送青年教师到企业参加生产实践,提高工程实践能力,优化教师的工程背景,鼓励民航企业为高校学生实习提供场所,创造必要条件。满足民航高职人才培养需要,加强工学结合,鼓励校企共建生产实习基地。

(三)远程教育平台

完善在职人员继续教育制度,分类制定在职人员定期培训办法,构建网络化、开放式、自主性终身教育体系,建设民航远程教育平台。组织开发培训课程,编写培训教材,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效率。引导和支持企业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远程学习系统。

以科研院所为中心,利用民航国内外信息资源,建设集合政策法规、运行数据、前沿技术、关键技术、最新动态等为基础的信息化平台,加强航空安全信息、民航经济运行信息平台等基础信息平台建设,完善机场工程、适航维修、安保信息、通用航空、航行新技术等专业信息平台建设,建立民航信息化体系,促进民航信息资源共享。

推进民航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加强院校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校园网络的终端设施普及和网络的升级改造,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建设民航院校公共数据中心,促进办公自动化、“校园一卡通”、远程教学系统等重要系统的建设和应用。加强网络教学资源体系建设,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设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设民航院校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民航优质教育资源的共享。加强院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加快管理信息化进程。开发民航飞行训练信息化管理系统,整合飞行计划安排、小时管理、维修管理、航材计划、航油管理、空管计划安排等程序,构建信息化飞行训练管理体系。

(四)国际交流平台

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和“天空开放”趋势,围绕民航业全球化战略,积极参与国际民航事务,搭建人才培养的国际交流平台。继续扩大“民航发展论坛”的影响力,利用航展、中外航空论坛等形式宣传中国民航成就,在涉及民航事务的国际组织中发挥积极作用。支持行业专家和青年人才到国际组织、国外知名企业、航空院校工作交流和学习进修,培养一批了解国际民航运行规章标准,熟悉国际民航事务的航空运输管理人才和外交人才,提高中国民航话语权和影响力。以开放的姿态“请进来”,聘请海外知名专家讲学或访问交流。鼓励民航企业“走出去”,输出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支持民航企业国外分支机构招募当地人才。援助发展中国家民航人才培养,总结推广中国民航安全管理等经验。

五、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围绕用好用活人才,转变思想观念,创新管理体制,改革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推进人才队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一)创新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坚持以行业发展需求为导向,逐步建立行业人才预警、储备和动态调控机制,建立多元化、开放式的教育培训体系,重点扩大飞行、机务、空管、机场管理等专业人才培养能力,满足行业发展需求。推进“人才培养联盟”,建立航空公司、机场、空管等单位人才培养协调机制。以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能力建设为核心,完善教育培训体系,注重在实践中发现、培养、造就人才。充分发挥教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基础性作用,优化院校学科专业、类型、层次结构和区域布局,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

(二)创新人才评价发现机制

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机制。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注重靠实践和贡献评价人才。改进人才评价方式,拓宽人才评价渠道。建立在重大科研、工程项目实施和急难险重工作中发现、识别人才的机制。

(三)创新人才选拔任用机制

改革各类人才选拔使用方式,科学合理使用人才,促进人岗相适、用当其时、人尽其才,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选人用人机制。深化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完善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制度,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健全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选拔制度,加大市场化选聘力度。完善事业单位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建立企事业单位关键岗位和重大项目负责人公开招聘制度。

(四)创新人才激励保障机制

完善各类人才薪酬制度,加强对收入分配的宏观管理,逐步建立秩序规范、激发活力、注重公平、监管有力的工资制度。完善分配、激励、保障制度,建立健全与工作业绩紧密联系、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设立“民航杰出贡献奖”,奖励为民航强国建设、安全管理等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优秀人才。

(五)建立人才开发协同机制

建立民航单位人才开发协同机制,促进人才工作合作交流,加强政府对行业人才流动的政策引导和监督,促进专业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引导急需紧缺人才向西藏、新疆、中小机场等地区流动,推动地区间人才合理分布、协调发展,促进人才资源有效配置。

六、组织实施及保障

(一)加强组织领导

成立民航人才工作协调小组,负责《人才规划》实施的统筹协调、宏观指导和督促检查。民航各企事业单位应结合实际编制本单位人才发展规划并组织实施。发挥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切实履行好管宏观、管政策、管协调、管服务的职责,用事业凝聚人才,用实践造就人才,用机制激励人才,用法制保障人才,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水平。各级领导要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发现人才、培养人才、团结人才、用好人才、服务人才。

(二)加强制度建设

坚持用制度保障人才,推进人才管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形成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涵盖人才培养、吸引、使用等人才资源开发管理各个环节的人才制度体系。完善行业人才开发、工资管理、继续教育、职业资格管理、人力资源市场管理等各项制度。建立健全行业人才资源统计制度,定期发布人力资源信息,建立完善飞行、机务、空管等人才信息管理系统。

(三)确保优先投入

加大对科教、人才培养培训的支持,优先安排重大人才工程和重点平台建设所需经费。在民航机场建设、空管设施设备建设、空管科技创新等重大建设项目和科研项目中,安排相应经费用于人才培养。对中小机场专业人才培训进行专项补贴。支持民航企业建立完善培训机构,加大培训投入。民航企业职工教育培训经费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计提,列入成本费用,保障企业培训体系建设。鼓励民航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积极拓展国外合作渠道。

(四)加强队伍建设

在党委(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人事部门发挥好职能作用,促进人才工作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通过人力资源培训、研讨交流和参观考察等形式,突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民航各单位的人才工作水平。

(五)营造良好环境

不断总结民航各单位在人才工作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努力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鼓励创新的良好环境,形成全行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氛围。

第五篇:我国发布首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规划研究】

我国发布首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日前,中央组织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发布《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年—2020年)》。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第一个高技能人才队伍发展规划。

《规划》明确了我国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一是健全企业行业为主体、职业院校为基础的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体系。二是完善公平公正、运行规范、管理科学的高技能人才评价体系。三是构建有效激励、切实保障、合理流动的高技能人才使用机制。四是营造尊重劳动、崇尚技能、鼓励创新的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的社会氛围。五是形成多方参与、密切配合、共同推动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新格局。

为确保高技能人才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一支“铁军”,我国将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以加强技师、高级技师培训为重点,通过大力加强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建设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进一步完善和落实重大政策,创新体制机制,推动高技能人才总量稳步增长、素质大幅度提高、使用效能明显增强。

为实现这一目标,《规划》提出,将重点采取以下政策措施:一是以实施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为龙头,加大高技能人才培

训力度。二是以实施青年技能就业培训工程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培训工程为重点,建立健全面向全体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三是以制度创新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评价选拔制度。四是以建设技能大师工作室为重点,充分发挥高技能人才作用。五是以完善流动配置机制为重点,促进高技能人才合理流动。六是以完善制度和落实政策为重点,健全高技能人才激励表彰机制。七是以强化技术支持为重点,夯实高技能人才工作基础。加快推进职业技能培训有关立法,完善培训鉴定配套规章制度,将高技能人才工作纳入法制轨道。八是健全政府、企业、社会和个人多渠道的高技能人人才投入机制。政府加大工作经费投入,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和社会组织加大培训经费投入。

《规划》要求,加强对规划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度。

(摘自中国政府网 2011年7月25日 毕涵宇整理)

下载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六word格式文档
下载信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年六.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农村实用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0-2020年)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总体......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了进一步提高我中心卫生技术人员的总体素质,促进中医科的发展,更好地为群众提供优质的中医药医疗卫生服务,结合中心的实际,制定本规划。一、中心的人才现状近......

    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宣传文化系统人才队伍建设规划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强我市宣传文化系统人才工作,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宣传文化干部队伍,根据《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摘要)(最终定稿)

    宁夏回族自治区高技能 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摘要) (2012-2020年) 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区战略,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培养造就一批具有精湛技艺的高技能人......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一、我省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现状(一)现状(二)主要问题 二、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根据农业部《农业专业人才和农业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0-2020年)》和《xx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精神,结合省农委职......

    农业技术推广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

    文章来源http://www.xiexiebang.com文档大全 w w w.chazidian.com chazidian.com/Article/" target="_blank">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的职务聘任机制,建立个人申报、社......

    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

    *****市农村 实用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导语: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措施。我局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