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怎样在阅读教学中把读落到实处
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把读落到实处渭南市临渭区育红小学 杨 芳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阅读是沟通读者与文本互动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在读中通过品味语言,体会作者及其作品中的情感态度。我校的教研课题是:在阅读教学中把读落到实处的策略研究,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把读落到实处呢?
一、循序渐进,分层次朗读,层层深入
我们要针对学生认知水平,注重朗读指导的层次性,结合我校的教研课题,我认为,对于一篇课文要把握好4个朗读层次:(1)提出读文要求,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2)提出更高的读文要求,整体感知课文;(3)精读理解,感悟文本情感;(4)品读积累延伸,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以下,我就已自己执教的《贺年片》为例,解释怎样分层朗读,层层深入文本。
(一)初读课文
出示读文要求,学生按要求读文。
【设计意图:出示读文要求,告诉学生将要学习的内容,使其明确学习目标。确保学生充分的自学时间,使其能自主、自由地读文。】
(二)熟读课文
1、出示问题:大自然送给我们几张贺年片?都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文。
3、集体反馈。
【设计意图:通过让学生带着问题充分地读课文,从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整体感知。】
(三)精读理解感悟(1)一读
1.出示要求:出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做到不掉字、不加字。想一想,我收到了几张贺年片?都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自由读文。
3.精要点拨: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4.反馈、交流。5.指名读文。
【设计意图;一读,让学生带着问题读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二读
1.出示要求:大声朗读课文,想一想,我收到的贺年片分别是谁送的?是什么样的?
2.学生自主大声读文。
3.精要点拨:划出相关的句子,多读一读。4.同桌互读。5.完成填空题。
绿色的贺年片是()送给我的,那是()。白色的贺年片是()送给我的,那是()。蓝色的贺年片是()送给我的,那是()。红色的贺年片是()送给我的,那是()。
【设计意图:二读,通过让学生充分地读课文,同桌互读,从而对课文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以填空的形式归纳课文内容,让学生整体感知。】
(3)三读
1.出示要求:读一读,想一想,新年到了,大自然送给我们什么样的祝福?
2.学生自主读文。
3.精要点拨:划出相关的句子,展开想象读文。4.四个小组分小节读全文。5.配乐读全文。
【设计意图:三读,让学生充分去读书,用多种形式去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通过反复朗读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感悟的阅读策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活动。】
(四)品读积累延伸 1.出示要求:熟读成诵。2.学生自由读文。
3.精要点拨:看一看每一小节有几句话,一句一句地背。4.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节。5.指名背诵自己喜欢的小节。
【设计意图:品读,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语言表达中获得情感体验,做到熟读成诵。】
二、用多种朗读方法, 进行个性化的阅读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应竭尽所能地制造机会开展多样化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朗读的乐趣。
例如,我在教学《池塘边的叫声》时,在课文教学中,我把阅读的时间充分给学生,充分让学生分齐读、分角色读、小组接读、男女生赛读、学生加动作读等,通过各种不同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孩子们通过反复朗读体验语言文字的美。在课堂教学中,孩子们的思维是活跃的。孩子们结合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思考着,讨论着,交流着。富有情趣的故事,美丽、静谧的画面,将学生自然带入了美好的童话世界,在揣摩与思索着青蛙与小鱼的一言一行中,他们仿佛也将自己幻化成了那只天真、好奇的小鱼或是那个乐于助人、善解人意的小青蛙,共同品位着友情的美好与可贵,感受着充满世界的真、善、美。小鱼、青蛙的对话,富于童趣,极为适宜孩子们练习分角色朗读。所以我在教学预设中,安排了诸多分角色朗读环节,形式也是多种多样,如男女生分角色读,教师学生配合读等。并引导学生运用边读边感悟的阅读策略,进行个性化的阅读活动,以青蛙和小鱼的身份,进行角色体验,为学生创设了自主学习的情境,从语言表达中获得情感体验。这时课堂出现了“比、学、赶”的学习状态,争先恐后读课文,使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训练目标落到实处。
三、注重朗读评价的实效
教师在课堂教学要注重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是很值得重视的,因为它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教师的一句称赞,对孩子们来说,就是一种肯定,能树立起他们学习的自信心,激发他们更浓的学习兴趣,我们对学生的朗读评价不能简单化,随意化,不能只说“好”和“不好”。课标中强调“评价学生的朗读,可以从语音、语调和感情等方面进行综合考察,还应注意考察对内容的理解和文体的把握”。
课堂上,我对学生的上课表现一般都是用这样的语言来评价:谢谢你,你给杨老师和同学们带来了惊喜;你这节课的精彩朗读表现一定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你读得真好,入情入境;你把大家带进了课文中了,老师奖励你一个大拇指;而不是简单地给以否定获肯定,我观察到,学生往往在得到这样的评价之后,表现都更加踊跃。只有在客观的基础上,坚持鼓励为主的原则,才是富有魅力的、有价值的评价,才不失赏识教育的目的。
第二篇:把初中物理电功率的教学落到实处
把初中物理电功率的教学落到实处
云南省昭阳区靖安乡中学
虎发平
摘要:把抽象的电功率的两种计算(一种是通过定义来的,即:P=W;另外一种是伏安法测电功率的计算,t即:P=UI)通过演示实验有效的联系起来,这样能让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有助于学生对电功率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学习兴趣。
关键词:电功率;定义;伏安法;实验
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这一内容在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的第八章第二节中表现在三个方面:(1)电功率概念的建立;(2)额定功率;(3)伏安法测电功率。难点是教学过程中电功率的定义与伏安法测电功率在教学中的联系。长期以来我们不能把电功率概念的建立和定义与伏安法测电功率的教学内容有效结合起来,导致学生在电功率的理解上存在困难。教学过后,学生知道了用电器消耗的电能(W)与通电时间(t)的比值可以计算电功率;也知道用电器两端的电压(U)与流过用电器的电流(I)的乘积可以计算电功率。但是,这二者之间的联系是什么呢?教师在讲授的过程中给出的内容是W=UIt,所以P=W=UIt=UI。这个内容是糊弄了大部分的学生,但是老师和好点的学生也发现,在tt讲电能的时候我们给出了电能W=Pt,因为P=UI,所以W=UIt。这就出现了电功率和电能之间相互推来推去的矛盾。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找不到好的切合点这对于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来说都是困难。
对于定义公式P=W和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公式P=UI来说,其本身就是电功率的两种计t算,如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单从理论上来推导出它们之间的联系,这对于学生的接受十分不利,教师的教学也变得很困难,电功率还是始终还摆在抽象的位臵。换个角度来看,初中物理的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物理思维能力的过程,在大部分的教学内容中都是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就是知识的切入点。笔者经过实践,发现P=W和P=UI也只有通过实验才能找到它的t切合点,学生对实验过程要比对推导过程感兴趣得多!现就整个过程做如下归纳:
(一)电功率概念的建立。初说电功率,许多同学都会感到陌生,那么在讲电功率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学生熟悉的内容入手。例如,可以向学生提问“220V,15W”的灯泡和“220V,100W”的灯泡在照明电路中工作时有什么特点?学生都知道并且能马上回答“220V,100W”的灯泡要比“220V,15W”的灯泡亮。接着再问,既然“220V,100W”的灯泡在照明过程中比“220V,15W”的灯泡亮,为什么有的家庭却只选用“220V,15W”的灯泡?学生也能够回答是为了省电省钱。这里就可以向学生说明大家经常听到的一个用电器多少瓦实际上说的就是用电器的电功率,电功率对用电器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呢?设问之后进行教材上(物理八年级下册41页)的演示实验。先如图1把“220V,15W”的灯泡连入电路,在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的同时让几位同学数出2分钟内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再如图2把“220V,100W”的灯泡连入电路,让学生在观察灯泡亮度的同时仍然让几位同学数出2分钟内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实验表明,在工作过程中“220V,100W”的灯泡要比“220V,15W”的灯泡亮,并且在相同时间内“200V,100W”的灯泡让电能表转过的圈数也比“220V,15W”灯泡让电能表转过的圈数多,也就是说电功率大的用电器连入电路电能表转得快意味着消耗电能也快!所以我们说电功率是用来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这里还应该着重强调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并不等于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多少!这个问题可以举例解决,如,问学生是不是“220V,100W”的灯泡就比“220V,15W”的灯泡消耗的电能多?引导学生认识到要比较这两个灯泡消耗电能的多少要看这两个灯泡是不是都在工作,工作时的电压和工作的时间是否相同?这三个条件缺少一个这个问题就不能比较!至此,电功率的概念基本建立。
(二)电功率的定义。有了电功率概念的建立,不等于就定义了电功率。学生知道了电功率用来表示用电器消耗电能的快慢,但不知道电功率是怎么确定的。所以电功率的定义的教学是本节教学的一个难点,对于这个难点的处理应该考虑和后面伏安法测电功率的内容联系起来。对于这个知识点,在教学中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先简单向学生介绍速度的定义(虽然人教版的物理教材中把速度的内容放到了电功率的后面,但是学生对速度的认识早在数学内容中涉及到,学生是能够理解速度的定义的)。速度是用来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速度是用物体的运动路程(S)和时间(t)的比值来表示,即V=S。同样,电功率既然是用来表示用电器消t耗电能快慢的物理量,那么我么就可以像定义速度那样用用电器消耗的电能(W)和消耗电能所用的时间(t)的比值来表示电功率,即P=W,也就是用用电器单位时间内消耗的电能t来表示电功率。此时,学生对电功率的理解还比较抽象,为了让学生能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可以在演示实验中利用电功率的定义式P=W来测电功率。如图3所示,把“220V,100W”t的灯泡连入电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测量过程。让一个学生数电能表转动的圈数,另
外一个学生用秒表计时,可以测量电能表转动10圈所用的时间t。笔者所用的电能表表盘上标的是“3000r/kw·h”,根据测量结果可以算出时间t内灯泡消耗的电能(也就是电能表转10圈所代表的电能)
W,即
3000r3.6106JR=10(3.610J1KWh),电能WW6计算出来就可以用P=W来计算这个灯泡的电功率。t实验可以多找几组同学进行数据测量,这样有助于
学生对电功率定义的理解。实验的数据可能因为电压的原因与灯泡标的功率不相符,这正好给教师讲额定电压和额定功率埋下伏笔。通过实验能在了解概念的基础上对电功率的定义有深刻的认识。
(三)把P=W和P=UI通过式样联系起来。t在上述测量的基础告诉学生除了根据定义公式P=W能够测量电功率外,在实验室中我们还t可以用电压电流的乘积来计算电功率。这里的实验任然用“220V,100W”的灯泡,但是由于学生用电流表和电压表不能在照明电路中使用,所以只能用万用表来替代。如图4 所示
选择万用表相应的档位和“220V,100W”的灯泡串联到电路中,测量流过灯泡的电流I;再按照图5选择万用表相应的档位和“220V,100W”的灯泡并联到电路中,测量灯泡两端的电压U。测量后让学生求出U与I的积,再和图3所示的实验结果做对比。通过对比学生知道了通过P=W可以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通过P=UI也可以测量用电器的电功率。这样t的操作过程学生最容易接受,也省掉了那个抽象的推导过程,这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教学来说都达到了双赢!
由于实验的过程中涉及到了照明电路的电压,很多老师从安全的角度考虑不愿意做这样的演示实验。对于教师来说安全的问题应该能够避免,如果连这样的演示实验都不敢做,那电功率的教学就没有办法落到实处,那还让学生怎么学好?
参考文献:1.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
2.人教版初中《物理》八年级下册教师用书
第三篇:怎样在教学中掌握主动
怎样在教学中掌握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陈梅群 发布时间: 2010-1-24 11:43:19
当前小学生厌学、怕学现象比较严重,怎样在教学中掌握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应该从孩子本身学习兴趣的培养、课堂教学过程、课后生活体验三方面做起。
一、培养兴趣,主动学习。
兴趣是推动学生求知的强大内在动力,是学生入门的先导,特别是小学生,对语文是喜欢,还是厌倦,直接影响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用鼓励、表扬的方式去激励学生,用期待的目光、信任的语言去引导学生外,更要注意用生动活泼、丰富多样的教学方法和肢体语言去吸引学生,利用直观教具,和知识本身的魅力去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理,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求,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获取知识,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有人说,能把工作当成享受的人是幸福的。我要说,让学习语文的学生享受语文,那这样的学生也一定是幸福的。让学生享受语文,就是让学生享受语文中语言的优美;享受语文中参与的乐趣;享受语文中习作的快乐。
二、读思结合,提高感悟能力。
语言文字的训练既要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结合,又要与思维能力训练相统一。在语言文字训练这个载体上,通过读思结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在发展儿童言语能力的同时,不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1、语文教学,读要重“情”。这里的“情”字包括情感、情趣、情操。培养学生丰富的思想情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情”是语文的灵魂。叶圣陶先生说:“读者若不能透彻地了解语言文字的意义和情味,那就只看见徒有迹象的死板的符号,怎么能接近作者的旨趣呢?”语言文字的“情味”,不是贴在作品表面的标签,而是蕴含在作品之中的。从“情”入手,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篇不离情。有目的、有意识地把作者之情、教师之情、学生之情,水乳交融地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之中,让学生忘情其中。
2、语文教学,读要会“思”。“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学而不思则罔。”这都是强调思的重要性。“思”是语文教学的第一需要。学生也只有爱思,善思,深思,才可能真正尝到学习语文的甘甜,真正进入学习的角色。教师要教给学生基本的思维原则和主要的思维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三、体验生活之甘甜,让学生在生活中锻炼。
只会读、想是不够的,要培养他们多读多练多写的好习惯。小学语文中无论是低年级的写句,中年级的写片段,还是高年级的作文,都是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书面表达的实践。在习作教学中要让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积累习作素材。让他们写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学写读书笔记和常见应用文。让他们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努力使学生轻松表达,快乐作文。
让学生走进大自然,走进村子,在这个大课堂里学习课本里没有的东西。春天,带学生去游越山溪河畔看“依依杨柳青青草”,来一场咏春诗词朗诵会;夏天让学生去池塘边观“接天莲叶无穷碧”,品万物郁郁葱葱的勃发;秋天,让学生野外去“望天上云卷云舒”,漫步万顷良田千层浪的田间,感受农民伯伯丰收的喜悦;冬天让学生登上山巅,去“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壮丽山河——
这样,不但实现了课本与生活的对话,而且使语文学习充满生活与生命的气息,孩子们的笔下就会有蓝天、白云、绿树、红花,就会有快乐的童年,有多姿多彩的世界,写出来的作文自然也就有血有肉,丰富多彩。
第四篇: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
怎样把三维目标渗透到朗读教学中
新课标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提高。”教学中,我们要做好三维目标的整合,而不是把三个维度简单地叠加,要以“知识与能力”为主线,渗透情感、态度价值观,并充分地体现在过程和方法中。朗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朗读课文过程中,伴随着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态度倾向,在朗读教学中,教师有机地把三给目标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使朗读教学达到最优化。
朗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语文课程标准》特别指出:“要加强朗读,而且贯穿于各学段的目标之中,即要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要告别“哑巴语文”就要重视朗读教学。“正确、流利、有感情”这三方面要求,不能互相分割,分别要求,应该一以贯之,并依据三个维度的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教学。
一、以知识能力为主线
在三维目标中,知识能力是基础,是最重要的一个维度。在朗读教学中的知识目标包括:认清字形,读准字音,注意声调、节奏,轻重音,把握句读,培养语感。朗读能力上要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朗读教学中,从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三方面来进行训练。指导正确朗读上,先布置学生课前预习,课堂上,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找出生字词,叫一个学生来朗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注意听,要听出这位同学有没有读错音,然后再纠正读错的音,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师生共同纠正音以后,全班齐读,教师认真听学生读,及时纠正个别学生读错的音,力求达到全班同学都能读准字音。流利朗读方面,先让学生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要他们听清声调、节奏,停顿,重音、轻音,然后再让他们自由朗读,反复地读,然后小组交流朗读的心得,读不对的地方小组成员可以讨论怎样读比较好,这时教师再放录音,让学生模仿范读的语速和语调放声地读,这样学生就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学生通过自由读和仿读,初步感知了课文内容,并不知不觉地神游其中,与作者在情感上产生共鸣,促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对作品的理解,透彻地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读出感情。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要要全面正确地理解朗读的要求,注意把朗读要求与具体的语言文字结合起来,让学生充分地读,把书读好、读熟,以达到朗读的要求。
二、朗读过程中的过程与方法
朗读过程中过程与方法要突出学生在朗读训练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掌握朗读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朗读课文的能力,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朗读习惯。教师的范读起到了示范和指导作用,能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让学生把握朗读的要求与方法。但同时也要强调学生自己朗读,学会朗读。
1、范读
范读最基本的功能是给学生提供读课文的榜样,必须掌握一定的技巧和艺术,比如:停顿的长短,读音的轻重,速度的快慢,语调的抑扬,音色的处理等等。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调动情感,加强范读。
2、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
在朗读教学中,教师在范读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形式多样的朗读方法。
第一:自由朗读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朗读的感情可以体现出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多读才能把握作者的感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心去感知课文,并且要走到学生中间去,和他们一起参与朗读,这样学生读起来更有兴趣。
第二:配乐朗读
配乐朗读,可以营造氛围,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调动学生情绪,有助于理解课文内容。如教《乡愁》的时候配上如泣如诉《二泉映月》的音乐,学生在优美动听的乐曲中深情朗读,将学生带入那忧郁深沉的思乡忧愁中,使学生仿佛看到了海峡那面深情凝望久久伫立的身影,激起学生的朗读欲望,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
第三:齐读
当需要渲染气氛、推波助澜时,可以适当采用齐读,有人认为齐读会产生“滥竽充数”和唱读的不良效果。实际上,齐读不仅为全体学生的朗读提供机会,还具有扶优携差、共同提高的作用。适当的齐读不仅不会扼杀个性,而且利于全员训练,利于优生和学困生在各自的水平上更上一层楼。
第三:分角色朗读
分角色朗读不但能集中学生注意力,还能在活跃的气氛中潜移默化地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朗读方式对于戏剧作品和小说中的对话描写的语段较合适。如教《钦差大臣》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把课文里面的人物读得有声有色,市长的卑鄙无耻,道貌岸然,虚伪狡诈;邮政局长的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趋炎附势等等,通过语调、语速读出人物的性格特点,读出感觉,读出情趣。
三、感悟朗读渗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在朗读教学中表现为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让学生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诵读课文,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朗读不仅是培养学生语感的实践活动,也是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所以可以以研究性朗读、欣赏性朗读等方式,在朗读教学中强化学生的朗读感悟,并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1、研究性朗读
研读可以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如教《寻找时传详》学生先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要求边读边思考,有疑问不懂的地方,同学可以提出来,教师再整理在课堂上解决。比如有的同学提出:在现代社会还需不需要“时传祥”精神?全班同学在以课文为依据进行朗读探究,同学踊跃回答,教师适当点拨,学生从中领悟到:当今社会仍然需要像时传祥那样正直、敬业、实实在在干活,本本分分做人的精神,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2、欣赏性朗读
赏读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更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语文课本中有许多美文,不仅语言美,而且形象鲜明,感情丰富。在朗读教学中,可以采用欣赏性阅读,集中全部的心智去欣赏课文中的人与事、景与物、理与情。如教《济南的冬天》这一课时,学生在赏读第2段时,有个同学说他喜欢“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篮里”,说是因为摇篮能挡住寒风,让里面的婴儿感到温暖,正因为济南如同摇篮里的婴儿,所以冬天是温暖的,四季如春。赏读成为了一次发现美的旅程,学生得到美的熏陶。
在教学中,学生在探究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应注意培养语言的感知能力、想像能力、欣赏能力和对其文化内涵的领悟能力,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因此,在朗读教学中,不要将三个维度的目标简单地叠加,而应以知识能力为主线,在过程和方法中渗透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第五篇:在课中让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在课中让朗读训练落到实处
如何强化朗读训练,有效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呢?我也自己的一节课为例子,说说自己的感受。
《树真好》本册的一篇课文,是由金波改编的一首语言优美的散文。整首诗语言浅显易懂,充满童真童趣,学生很容易引起共鸣,也很容易理解。在教学时,学生始终兴趣盎然,读之津津津有味,虽然已走出了课堂,但脑海中还时时浮现他们朗读时生动的表情,感受到他们学习的快乐。进行这一课的教学时,我仍是紧紧抓住第一学段教学的重点——朗读,并将之作为教学目标和学习重点,在此基础上,再带着学生想像文中所描绘的情景,感受语言文字的韵律美,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感受世界的美妙,增强保护环境的意识。整节课,我着重指导孩子们把课文读通、读懂,想像画面,读出感情,读好课文。
身临其境,以趣激读。第一学段的阅读教学以“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作为教学目标,因而在教学中应使每个学生在读中打开思维、展开丰富的情感活动,获得个人感受。在上课之初,我便和学生一起通过填空,复习了在这篇课文中出现的AABB式词语,体会到句子中用到这样的词语会显得更活泼,更具音韵美。在读句子的过程中,又再次感受了树给小鸟带来的快乐,树给我们全家带来的快乐。为进一步学习课文,打好了基础。指导朗读的过程中,我和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小猫、小狗一个在树上„喵喵喵‟,一个在树下„汪汪汪‟它们好像在说什么呢?”,“听静悄悄的夏夜,树叶和风儿在唱什么呀?”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学生的回答丰富极了,而且能运用我们在课文中读过的词,“我看到小猫和小狗就像一对顽皮的孩子在吵架„„”“我听到了树叶和风儿在唱,飒飒飒„„”等等,学生在想像的过程中便不知不觉地融入到那有趣的情景中,感受到树的美妙,生活的美好,从而激发了读好课文的强烈愿望,学生也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锻炼了口头表达能力。有些词语的理解其实并不需要过多的语言,学生看一看,身临其境的感受一下便会明白。如“低低的山谷,高高的山坡”,我在出示图画后,随机画下简笔画,学生便一目了然。通过身临其境的气氛感染,学生也打开了思维的空间局限,为其后的语言训练奠定了基础。
根据课文特点,恰当进行语言训练。这篇散文,语言浅显、文字优美,学生一读就懂,除了指导学生把文章读好,还应该做些什么呢?这篇课文的文字比较有特点,每一节的结构相似,而且极具韵律美,是很好的语言训练材料。因而,在读好课文的基础上,我要学生想一想,树还有什么作用,能不能用这种形式写一写树真好。” 学生写出来的作品,极有情趣,“树真好。下雨时,它张开手臂,为小鸟撑起雨伞,不让小鸟淋湿。”“树真好。它吸收二氧化碳,吐出氧气,使空气更清新。”“树真好。小朋友们在树下玩游戏,不被太阳晒,玩得真开心。”„„学生的语言中的想像和情趣,让人觉得惊喜。
重视细节,培养习惯。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习惯培养非常重要,因而在教学过程中从学生拿书的姿势到语言的完整,都要逐步引导,落实到位。另外,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的语言也应给学生良好的示范作用。
在教学中,我注意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书,选读文章中自己想喜欢的部分,指导学生体会文章描写的情景,用不同方式读出自己的体会,以达到了感情朗读的效果。最后,配乐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时,学生能把自己融入其中,有感情地背诵。
总之,朗读有助于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感悟,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朗读是一项技能技巧,是一种艺术再创造活动。朗读能力的形成,朗读技巧的掌握和运用,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必须经过长期的实践,不断地反复训练才能提升。所以,语文教师要有耐心、恒心,采取科学有效的训练方法和途径,逐步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棋盘街小学
袁莉